📖 ZKIZ Archives


電力改革紅利,你關註到了嗎?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83

電力改革紅利,你關註到了嗎?

作者:淩波微渡

電力改革或將成為2015年國企改革的最大亮點,並且此輪電改對未來發電、輸配電、售電產業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是2015年的重要投資主題。水電和大火電將受益於發電側競價。待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建立後,發電端上網電價有望率先引入市場化機制。可能采用獨立區域交易平臺和大用戶直購模式,或將拉低整體性購電成本。不管何種模式,低成本者受益。建議持續關註大型水電:長江電力、國投電力等;和大型發電運營商:國電電力、華能國際、華電國際等。
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持續發酵(下圖)


為什麽要繼續推進電改

2002 年電改5 號文推出廠網分離與主輔分開等措施,成立五大發電集團與兩大電網,解決了當時電力體制垂直一體化壟斷、政企合一的低運轉效率問題,電力行業一體化壟斷狀況有所緩解。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電網公司(國網與南網)接替原國家電力公司(囊括全國所有電網和發電廠)的超級壟斷地位:一是獨掌行業公共權力,既當裁判員負責輸配調度,又當運動員負責電力銷售;二是壟斷輸配售環節全國範圍的業務規模,已達到“規模經濟”的上限;三是獨掌電網設備業務鏈條,既是主要供應商,又是獨家采購商,既是批發商,又是龍頭零售商。如此大壟斷拆分為小壟斷,供給端電企與需求端用戶之間相互傳導信息的通道被強行阻斷,電力價格難以發揮調節作用。



電力體制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電網企業擁有獨家買賣電的特權,加之所有電價均由政府管制,使電力市場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體即發電企業(生產者)和電力用戶(消費者)被制度性“隔離”。從而發電市場的供給、成本變動和價格信號不能及時傳導到用戶,用戶的需求信息也不能直接反饋給發電企業,市場機制發揮不了作用,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均不能及時調整到位,電價水平及上下遊產品比價關系被人為扭曲。所以電改真正目的是通過打破壟斷、實現市場化電價和供需調節機制,從而形成節能環保、安全可靠、優化配置的市場化電力體制。

電力體制改革重啟:放開兩頭,監管中間

新電改再次提上日程,電改預期持續發酵。2014 年10 月23 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逐漸升溫。2014年11 月24 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明確取消跨區域電網輸配電價審核,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輸配電價改革。
隨著深圳輸配電價試點的推出,“放開兩頭、監管中間” “四放開一獨立”或成新電改的核心原則, “放開兩頭、監管中間”,意味著發電端和售電端的市場化,中間輸配環節仍然需要監管。“四放開一獨立”指輸配以外的經營性電價放開、售電業務放開、增量配電業務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供電計劃放開,交易平臺相對獨立。
本次電改的核心思想:“放開兩頭,監管中間”



電力體制改革:誰更受益?

本次電改的核心思想:“放開兩頭、監管中間” “四放開一獨立”


水電和大火電將受益於發電側競價。待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建立後,發電端上網電價有望率先引入市場化機制。可能采用獨立區域交易平臺和大用戶直購模式,或將拉低整體性購電成本。不管何種模式,低成本者受益。首推水電和大火電。建議持續關註大型水電:國投電力、長江電力等;和大型發電運營商:國電電力、華能國際等。(來自國信港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799

高盛大宗商品終極策略 冬天最寒冷的時候到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36

高盛再出牛氣沖天的史詩報告,對大宗商品價格的預期做出了全線下調,並且對每一種商品的市場態勢都給出了詳細分析和模型研究。如果要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那就是——2015年,大宗商品仍舊逃不脫命途多舛的周期,然而,寒冬越是肆虐侵襲,春天越是步步臨近。

華爾街見聞對這份44頁的報告總結如下:

高盛調低對礦業大宗商品價格的整體預期,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正在發生以及預期還會持續的成本通縮(cost deflation)現象,另一方面是需求增長的疲軟。下圖中的資產價格預期全面下調(括號中是原預期值):

屏幕快照 2015-01-26 下午3.51.27

全線下調,原因何在?

高盛解釋稱,進一步看跌大宗商品的首要因素就是成本通縮,這主要是由美元強勢、能源價格下跌、輸入成本下降、以及礦業生產力改善預期等因素驅動的。

高盛對此前幾輪大宗商品周期的分析顯示,生產力方面的增長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能夠抵消近期牛市中的效率損失(如圖)。這樣一來,工業成本曲線就將轉而下行,並趨於平緩。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02.16

此外,中國和歐洲的需求低於預期,也是高盛看跌大宗商品的原因之一。

類似的市場勢態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都有出現過,但是2014年的成本通縮速度更急,同時還伴隨著油價和外匯市場的劇烈動蕩。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1.10.05

 

 

高盛對基本金屬類大宗商品(銅、鋁、鎳、鋅、鋰)價格的短期預測如圖: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1.54.55

背道而馳的周期暗示未來大宗商品價格前景的低迷,這與2000年代“超級周期”時代恰好相反:在美國頁巖油革命的蓬勃發展下,油價不斷下滑,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美國經濟的增長,從而導致大規模寬松政策逐步退出舞臺,進而導致新興市場的需求逐步減少,同時大宗商品的供應方面又不斷擴張,進一步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周而複始,這一切又將進一步支持頁巖油革命。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01.36

不得不接受的——中國“新常態”

中國的經濟轉型仍在繼續。中國要改變由固定資產投資驅動GDP增長的經濟模式,轉變成更為依賴對大宗商品需求相對較少的模式,比如依靠服務業來驅動。而信貸增長疲弱以及打擊腐敗的行動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長趨緩,從而使得大宗商品需求減少。目前為止,受影響較大的是鋼鐵產業,高盛預計,2015-2016年間,銅也將成為重災區。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15.11

接下來,華爾街見聞對高盛報告中每一項大宗商品的情況分析做了匯總。

一方面,銅的主要生產國貨幣兌美元的貶值預期非常明顯;另一方面,銅的開采成本開始縮小:主要由能源價格下降(影響力占8%)、消費價格下降(32%)、服務價格下降(25%)、潛在的動力價格下降(10%)、勞動成本下降(25%)等因素驅動。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27.19

基於種種分析,高盛認為2015年對於銅來講又將是艱難的一年,即使中期來看,價格也不太有可能上升。但是長期來看,目前這一階段正是在為遠期價格回升做準備,高盛預計2017-2018年銅價會有所上漲。圖為高盛對未來幾年銅價的預期: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36.24

經過長達7年的熊市,鋁生產量的削減終於要在市場上有所反應了。

在中國之外的地區,鋁的供應量已經不再過剩,高盛預計價格會大幅上漲,漲幅可能會達到2007年以來最高水平。然而也不能夠忽視近期需求下降的問題,此外,還需註意中國的鋁供應量還在持續走高。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39.18

高盛對鎳的前景比較樂觀,認為目前的價格暗示了一個非常好的買入機會,尤其是相比於銅來講。雖然高盛下調了短期(3-6個月)鎳價預期,但是12個月內的價格預期並未調整,並預計更長一段時間內價格會有所上升。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45.43

高盛此輪對鋅價格預期的調整相對較小。一方面,全球需求在下降,但是另一方面,許多鋅礦(大於全球2%的礦)面臨停產。

高盛預計2015年鋅價小幅下滑,隨後的2016、2017年,鋅價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49.16黃金

雖然2013年中以來金價一直在下跌,但是下跌幅度小於高盛此前的預期。近期,有幾個因素有利於對金價提供支撐:

1.美國經濟數據不及預期

2.歐洲央行推出歷史性的QE

3.瑞士央行意外宣布瑞郎與歐元匯率脫鉤

然而,高盛仍然預計2015-16期間,金價將持續下跌。預計2015年第三季度起,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開啟,金價將重回下跌趨勢中。歐洲和日本經濟失速的局面,也是高盛看跌金價的理由。

高盛預計,未來6個月內、12個月內的金價預期目標分別是1270美元/盎司和1175美元/盎司,預計2015年底目標為1190美元/盎司,2016年底為1000美元/盎司。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3.03.53

 

石油

過去6個月間,油價大幅下挫50%,幾度崩盤。

高盛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油價將會反彈,到2017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可能回升至70美元/桶左右的水平。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3.07.02

高盛對其他一些大宗商品前景的分析

鐵礦石:成本縮小加之產能過剩,意味著鐵礦石價格將進一步下跌。

鉑金:汽車生產增長疲弱,抵消了Euro 6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南非蘭特兌美元的疲弱也限制了鉑金價格的上升潛力。

鈀金:是2014年成功避免被拋售的少數大宗商品之一。受地緣政治風險(烏克蘭危機)以及南非礦業罷工等因素的影響,高盛對鈀金的前景較為樂觀。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4.29.5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33

看看油價暴跌創傷有多大 石油巨頭曬業績的時候到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90

oil

未來數日,全球幾大石油巨頭就將公布公司第四季度季報。市場有望從中獲悉油價持續走低對於大型油企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市場主流看法是石油巨頭並不會因為油價下跌而面臨毀滅性的打擊,因石油提煉和其他相關加工業務的成本也同步走低。過去數年,幾大石油巨頭均持有大量現金並負債率極低。

皇家殼牌公司將於周四公布業績,市場預計盡管低油價可能會帶來些許負面影響,但是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的表現依然將好於2013年第四季度。當時因油氣價格及煉油業務相關問題,殼牌十年來首次公布盈利預警。

英國石油的情況看起來相對糟一些。除了低油價的影響因素之外,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裁決或導致公司面臨最高金額為137億美元的罰款。此外,英國石油還擁有俄羅斯公司Rosneft 20%的股份。Rosneft目前深陷油價、盧布暴跌的雙重打擊。

Santander分析師Jason Kenney表示,

英國石油長期來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短期的盈利水平和現金壓力相較於其他主要競爭對手都處於劣勢。除了漏油罰款和俄羅斯因素,英國石油的整體成本也相對較高。我預計公司每桶原油的技術性成本在32.93美元。殼牌為30.69美元,雪佛龍為30.13美元,美孚為23.20美元。

英國石油將在下周二公布財報,雪佛龍將於周五公布季報,美孚公布日期則為下周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96

中國買全球大夢 到了夢醒時分?

2015-02-16  TCW
 
 

 

反對財政緊縮的希臘新政府上台,第一個受害者不是歐元國家,而是中國。一月底,希臘新政府宣誓就職當天,就把該國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出售給中國的計畫喊停。這是近來中國企業在海外受阻的最新一例。

斯里蘭卡抽腿填海造陸,被打成賣國計畫

位於希臘首都雅典南方的比雷埃夫斯港,是中國「海上絲路」計畫的一站。二○八年六月,希臘前政府出售該港經營權,由中國國營企業「中國遠洋運輸」(簡稱中遠集團)以四十三億歐元得標。

今年一月下旬,中遠集團在該港擴建舉行動工典禮,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還發信致賀。當時希臘總理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致辭時說,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臘吸引外資的典範。不料一月底選舉希臘改朝換代,新政府上台第一天就變卦,中遠的投資命運也成了未知數。

比雷埃夫斯港不是唯一案例。二一四年九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斯里蘭卡——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近三十年來首次到該國進行國事訪問。當時引人關注的,就是斯里蘭卡科倫坡海港城開發案——這也是中國「海上絲路」計畫的一環。這個十四億美元的填海造陸計畫,由中國港灣工程得標,完工後三分之一土地屬於中國。

這在斯里蘭卡引起「賣國」爭議,該國《星期日時報》(The Sunday Times)就稱該計畫「使斯里蘭卡成為中國一部分。」今年一月初斯里蘭卡選舉變天,反對黨的西里塞納(Maithripala Sirisena)當選總統,他批評舊政府讓斯里蘭卡成為外國殖民地,而新總理就任前也已宣布將取消科倫坡開發案。

除了硬體建設受阻,中國在海外推廣「軟實力」亦碰到障礙。近年中國政府在外國學校建立「孔子學院」,由中國政府提供經費,以宣揚中國文化。不過二一五新年伊始,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就宣布,該校孔子學院將在今年中關閉。去年九月及十月,美國芝加哥大學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也分別停辦孔子學院。更早之前,法國里昂的兩所大學也關閉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被撤宣揚文化走鐘,變政治打手

在歐美一些學者看來,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推廣其意識形態的工具。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去年中公開聲明,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的海外分部」,無助學術自由,建議美國各大學停辦。

一些爭議事件更加深這種印象。例如二九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就因為孔子學院反對,取消達賴喇嘛訪問。二一三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孔子學院,還動員學生聲援中國鎮壓西藏。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副校長利大英(Gregory B. Lee)說,中國有次曾認為校方在策畫「顛覆性活動」,因為他們打算邀請異議人士艾未未來訪。

從中國企業到孔子學院,不分「軟硬」在海外受阻,其原因和中國的政治干預有關。例如孔子學院,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副校長利大英說,孔子學院的主管機關——中國國務院「國家漢辦」,以削減經費等等方式,影響該校在孔子學院的教學內容。

再如斯里蘭卡,該國政府過去在內戰期間人權紀錄不佳,使美國等西方國家削減對該國金援,中國在此時伸出援手,過去十年它對斯里蘭卡貸款增加五十倍。科倫坡海港開發案的資金,正是中國提供給斯里蘭卡貸款計畫的一部分。

至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民營化受阻,中國官方《人民日報》批評,這是希臘的民粹主義,以政治干預一個對希臘經濟大有好處的項目。

中國自食惡果愛耍政治手段,陸企被報復

不過政治干預經濟,中國自己卻屢屢為之。去年七月底,微軟、高通等外商,在中國突遭反壟斷調查。八月時賓士、奧迪等外國車廠,也被中國政府以反壟斷之名遭搜索。此外,日本索尼在全球大賣的遊戲主機PS4,本來計畫二一五新年在中國推出,卻在上市前夕,被當局以部分遊戲涉及色情暴力為由喊卡。

這些外商在中國的市場地位,是無數消費者自由選擇的結果。中國政府以反壟斷或保護消費者為名,阻礙外國企業經營,本質就是以政治手段強行改變市場運作。這和《人民日報》批評,外國政府以政治理由打擊中國企業,本質並沒啥兩樣。

因為中國政府自己以政治干預經濟,中國企業就被外國人視為有官方色彩。他們到海外做生意,也就被視為中國政府代言人,自然容易成為外國民粹政治的箭靶。

為何很少人把蘋果、Google當成美國政府代言人,卻會把海外的中國企業當中國政府傳聲筒?若要中國企業在海外不受到民粹政治之害,中國政府就要放開對市場的干預,讓企業回歸到單純逐利,而不是為政治服務的角色,讓外國人不再把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畫上等號,方能有效化解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業務時的阻力。

【延伸閱讀】陸企變箭靶,撒錢也沒人要—中國企業海外爭議表

2014年9月

˙事件

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購買挪威北極圈土地引爭議

˙爭議

黃怒波曾任職中共中央宣傳部,挪威部分傳媒稱這是中國的「北極野心」

2014年11月

˙事件

中國鐵建標下墨西哥高鐵工程,後來被墨西哥總統廢標

˙爭議

墨西哥媒體揭發該國第一夫人廉價買下與中國合作廠商的豪宅,被質疑利益輸送

2015年1月

˙事件

瑞典宣布將停辦孔子學院

˙爭議

斯德哥爾摩大學稱和孔子學院的合作「已顯得多餘」,並認為「由外國資助的學院,存在一些爭議」

2015年1月

˙事件

斯里蘭卡宣布暫停科倫坡海港開發案

˙爭議

該港三分之一土地將屬於中國,新總統稱斯里蘭卡將成殖民地

2015年1月

˙事件

希臘叫停比雷埃夫斯港民營化

˙爭議

該港為中國「海上絲路」一部分,去年該港工人罷工抗議工資太低,希臘新政府上台第一天即宣布中止計畫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54

互聯網金融未必到了風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3/149814.html

黑馬說:互聯網+概念的持續火爆,讓一大波互聯網公司開始和傳統行業接觸,希望能擦出新的商業火花。目前互聯網和傳統金融行業融合誕生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正在中國互聯網領域全面開花。

\文 | i黑馬

互聯網+概念的持續火爆,讓一大波互聯網公司開始和傳統行業接觸,希望能擦出新的商業火花。目前互聯網和傳統金融行業融合誕生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正在中國互聯網領域全面開花。先是阿里、騰訊、百度、京東涉足其中,現在就連小米、58同城,甚至一號專車都開始嘗試互聯網金融業務,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互聯網公司涉足互聯網金融領域。這一方面和互聯網+概念的火爆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VC對互聯網金融的強勢看好,迫使企業要借助這股互聯網金融大潮講出新的願景故事。盡管互聯網公司具有先天基因優勢和海量的用戶群體,但要玩轉金融也似乎沒有那麽容易。


風險控制考驗互聯網金融業務

金融真正的核心是風險控制,這是金融行業中的鐵律,同樣互聯網金融也要面臨風險控制的難題。互聯網金融目前主要有三大塊:支付、P2P、眾籌,對應的業務也就是支付結算、吸收投資和放貸以及股權核算。在支付這一塊目前已經相當成熟,互聯網企業介入的多是電商平臺,而在P2P和眾籌這兩塊,目前存在的問題較多。互聯網金融盡管能為用戶提供更加自主靈活和快捷的金融服務,但也存在因為風險控制不成熟,監管措施欠缺,出現一些互聯網金融欺詐、卷資跑路的現象,截止到2014年3月,我國倒閉的P2P平臺已經達到了80多家。

鑒於互聯網企業在風險控制方面的短板,很多涉足互聯網金融的企業選擇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模式,把傳統金融行業的風控體系引入到互聯網金融平臺。雖然這是最快捷的解決互聯網金融風控體系不成熟問題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因為傳統金融機構風控體系的繁雜,而使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用戶體驗大打折扣。另一個引入傳統金融行業風控體系的結果就是,隨著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行業風控的依賴,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可能會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淪為傳統金融機構銷售產品的平臺而已。

互聯網金融或成網絡安全重災區

根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2月,境內感染網絡病毒的終端數為220萬余個;境內被篡改網站數量為12428個;信息系統安全漏洞為699個。互聯網安全事件的頻發將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安全風險推向了風口浪尖。隨著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企業轉戰互聯網金融業務以來,原本以保護用戶數據隱私為出發點的互聯網安全標準,已不適用於新型的互聯網金融安全的要求。

為了提升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除了在平臺流程和數據征信上加強完善之外,還需要互聯網金融平臺制定新的網絡安全標準,尤其是要加大對IT硬件設備和軟件的投入。這對一些新興的中下互聯網金融平臺是一個巨大考驗,本來資金實力就比較薄弱,再投入巨資建立網絡安全系統幾乎不可能,而往往地下黑產就是盯住了互聯網金融行業在網絡安全方面的短板,頻頻出手,給互聯網金融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截至2014年,公開數據顯示,已有累計近165家P2P平臺遭受黑客攻擊造成系統癱瘓、平臺數據被惡意篡改、資金遭受重大損失。不僅P2P平臺,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網絡詐騙,賬戶和密碼的惡意盜取也都存在活生生的案例。

互聯網金融未必就是下一個風口

從2007網絡借貸的模式被引入中國以來,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僅僅2014年的數據顯示,國內網絡借貸平臺的月交易量就達到了300億左右,平臺數量達到1300家左右,有效投資人達到了50萬人左右。盡管關於網絡借貸非法集資和放高利貸的質疑一直存在,但隨著社會現實需求的增加和國家關於互聯網金融的出臺,網絡借貸平臺進一步規範,大批創業者、互聯網企業和金融巨頭開始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儼然一副風口已至的景象。

但值得註意的是,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無序發展,以及存在的監管空白問題,已經慢慢重視起來。甚至有一部分聲音認為,因為互聯網金融缺乏有效可控的監管,如果繼續放任發展,一旦出現風險,將會危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可見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過快發展還是保持謹慎態度的。

目前互聯網金融業務中的網絡借貸P2P和以各種“寶寶”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基金也還存在很大的金融風險,尤其是中小P2P因為缺乏監管,還大量存在非法借貸、欺詐、變相高利貸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說互聯網金融到了風口恐怕還為時過早。\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
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人際融:選錯合夥人

有人說,選對合夥人比選對老婆還難。連傑第一個創業項目——人際融的草草敗北就與此有關。

連傑,山西人,從太原理工大學畢業後先做了一段時間銷售,2006年又在清華讀了EMBA。他在EMBA最大的收獲,除了無形的知識與人脈,就是一顆不安於現狀的創業之心悄悄萌發。

“創業之前,我在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做董事會秘書,因為之前讀EMBA時萌發了創業的想法,所以一直在留意創業的機會。”連傑說。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就到了2013年。有一天,連傑的一個朋友介紹了一個土豪給他。這位土豪看好連傑在金融行業的經歷,決定出錢與連傑合作一個創業項目:人際融。連傑回憶,“那時做互聯網金融還是比較時髦的,我們打算打造一個熟人間的借貸關系。”

但是,公司剛剛成立一個月,連傑和土豪之間的矛盾就開始了。土豪主張按照傳統的組織模式迅速建立起KPI考核制度,而連傑認為,公司剛成立一個月,當務之急是把PC端網站盡快弄出來。兩人誰也不讓步,矛盾就這樣一點點積累。

“那個土豪不懂互聯網金融,但是天天這個也管,那個也要做決策。”連傑現在的聯合創世人張樂說道。

“我們實在忍受不了了,於是過了半年就散夥了。”連傑說。

 融部落:敗於交付能力

 和土豪分家後,連傑帶著願意跟著他幹的兄弟繼續打拼。他們覺得就是賣地賣房,也要把這個項目堅持下來。這時,已經到了2014年,連傑他們迫切需要一筆投資的註入,於是各處找融資,但處處碰壁。

終於,連傑的項目得到了盛大創始人陳天橋的青睞。他記得特別清楚,“當時我們開的是電話會議,我一個人在電話這頭做項目路演,另一邊是以陳天橋為代表的投資部,電話會議結束後不久,陳天橋就決定出資800萬元投資我們,我們直到現在依然很感激他們,沒有他們就沒有後來的一切。” 

800萬人民幣,兌換了連傑公司35%的股份。這個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股權占比,既給當時急需用錢的團隊帶來了希望,但也給後面的融資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拿到融資後,人際融更名為融部落,開始了正式運作。這時候,問題又來了。

“2014年上半年,我們拿到融資後,就開始做PC端的網站開發。這時,我們團隊的弱勢就充分暴露出來了,從2014年8月份開始開發,一直到第二年春節,網站一直沒出來,但是當時已經有大批互聯網金融項目紛紛崛起了,我們喪失了先發優勢。”連傑惋惜地說。

在連傑看來,融部落的失敗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團隊交付能力不足。網站之所以遲遲開發不出來,一方面是對團隊個人過分依賴和信任,另一方面是當時團隊沒有具備相應的開發能力。

其次,創始人經驗不足,選擇了開發難度與自身能力不匹配的PC端,同時隨著移動端的崛起,PC端的價值也在迅速降低。

 董小秘:低頻項目生不逢時

 了解到自己團隊的弱點後,連傑開始不斷增強和完善團隊,並且在融部落開發末期,就開始啟動董小秘的開發了。這是基於移動端的一個眾籌方式管理的項目。連傑之所以做這個項目,一方面是想把開發的難度降下來,另一方面是想找準當下的發展趨勢。

眾籌的方式管理做得是什麽呢?簡單說來,就是C端想要融資的人群,可以通過董小秘這個平臺填寫自己的項目介紹和眾籌需求,然後直接轉發到朋友圈,不斷擴散傳播。

連傑希望,董小秘可以實現眾籌人、財、物,即使吸引不了那麽多眾籌的人和資源,也可以對項目進行傳播。

但是,董小秘在運營了幾個月後就擱置了,原因也很簡單——這是一個低頻的項目。“目前國內眾籌並沒有發展成熟,而我們需要做出成績才能吸引到投資,雖然董小秘還是很好用的,但是低頻加上宣傳難度大,短時間內做不出成績就擱置了。”連傑說。

對於董小秘的失敗原因,連傑也總結了以下兩點。

第一,生不逢時。董小秘屬於太前衛的早產兒,而教育用戶這個事情需要砸錢,這不是小公司能夠駕馭的。

第二,高頻產品必然會覆蓋掉低頻產品。就像滴滴打車首先切出租車這一部分高頻需求為入口,團隊應該選擇一個高頻需求作為切入口。

雖然有些可惜,但是連傑認為,董小秘這個項目鍛煉了團隊在移動端的開發能力,也驗證了技術團隊的交付能力,為後來做快小遞項目做好了技術準備。

從互聯網金融到快遞行業,為什麽連傑這次的跨度如此之大?他的解釋如下。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在58同城上翻,看哪些是高頻且容易被互聯網化的需求。後來發現,這些高頻需求涉及到法律咨詢、醫生咨詢、保險咨詢,以及快遞等。除此之外,還要看組織這些人的難易度:律師和出租車司機顯然是被組織訓練過的,快遞員是完成了初步組織的人群,而保潔阿姨的組織就比較困難。我們做了好幾套產品,和大量客戶溝通後,最終認準了快遞員這個市場。快遞員配備智能手機的概率很高,但缺少一個移動互聯網產品把他們的工作結合起來。快小遞就是整合一群快遞員,實現他們在移動端與客戶進行交易的O2O項目。”

三個重要的教訓

三次創業連續失敗,這是對創始人心理素質的致命考驗。很多人也許會就此否定自己,從而放棄創業之路。但是對於連傑來講,每一次失敗都可以讓他在創業之路上走得更遠。

從人際融到融部落、董小秘,再到快小遞,連傑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也得到了很多。他說,創業就像玩兒了一個刺激的遊戲,雖然項目試錯了一個又一個,但他創業的心依然躁動不已。他究竟總結出來些什麽呢?

第一,加速自身角色的轉變。從打工者到老板,這個轉變看起來容易,實際上需要時間的積累。創業者一定要避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需要統籌全局,迅速承擔起創業者的角色。

第二,提高團隊管理能力。連傑認為,這是自己連續跌跤的重要原因。首先,不知道自己團隊管理能力到底有多大,盲目上項目,結果團隊管理跟不上,整個節奏一再延滯,導致喪失創業機遇。

第三,提高自身心智模式。創業本就是九死一生,要訓練自己的心智模式,接受隨時面臨的險境。連續三次創業失敗,讓連傑身心均受到洗禮,也讓他的心智更加成熟。“三次失敗才能成功”,已經成為支撐他走下去的座右銘。

如今,連傑堅定地走在第四次創業的路上,沒有家庭的牽絆(幾年前他已離婚),沒有養家糊口的壓力。《創業家》記者問他,是否可以接受快小遞的失敗?他釋然地回答:“當然可以,失敗後,我還會繼續走下去。”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大宗商品價格回落 鐵礦石大跌砸到了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6834.html

大宗商品價格回落 鐵礦石大跌砸到了誰?

一財網 閻彥 實習生 朱蕾 2015-08-25 16:39:00

必和必拓(BHP Billiton)鐵礦石總裁吉米•威爾森(Jimmy Wilson)曾撰文指出,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趨緩,全球鐵礦石價格正經歷“均價回歸”的過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相關分析師處也了解到,目前對於鐵礦石價格的理性區間為45~60美元。

全球金融市場大動蕩,大宗商品市場也是哀鴻遍野。8月24日,不同期鐵礦石期貨價格全面走低。鐵礦石大跌傷到了誰?世界主要鐵礦石出口國顯然首當其沖。

在世界鐵礦石“四巨頭”: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中,淡水河谷來自巴西,必和必拓、FMG均為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企業,而力拓盡管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其澳洲業務也是重中之重。隨著鐵礦石價格的暴跌,澳元、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匯率數月來也是一路走低。8月24日,澳元兌美元匯率1:0.7234,雷亞爾兌美元匯率1:0.2815。

必和必拓(BHP Billiton)鐵礦石總裁吉米•威爾森(Jimmy Wilson)曾撰文指出,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趨緩,全球鐵礦石價格正經歷“均價回歸”的過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相關分析師處也了解到,目前對於鐵礦石價格的理性區間為45~60美元。

巴西的大宗商品依賴癥

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IBGE)數據顯示,2014年巴西礦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22.3%,其中,巴西對中國出口鐵礦石占鐵礦石總出口的32.8%。

在素來以“大宗商品依賴癥”聞名的拉美地區,鐵礦石價格的下跌顯然讓巴西很不好過。社科院巴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誌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包括鐵礦石在內,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對巴西經濟有比較大的影響。畢竟鐵礦石、農產品如大豆是巴西的拳頭產品,價格下降實際上從今年年初開始就已經有比較大的影響。”

周誌偉指出,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巴西經濟的影響尤其體現在巴西的國際收支會有比較明顯的惡化。“大宗商品會通過外貿途徑對經常賬戶產生影響,同時全球經濟都比較低迷,資本賬戶也在收緊。再加上巴西本國情況不好,抵禦外部風險能力有所下降,這對於巴西來說可能是非常嚴峻的問題。所以,這不僅會對國際收支造成比較大的壓力,對財政狀況、政府的支出都是不利的。畢竟國內通脹壓力也大,需要政府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但空間非常有限,也不具備相應的政策工具。”周誌偉說道。

鐵礦石是澳洲經濟支柱之一

作為世界鐵礦石“四巨頭”中3家的主要根據地,鐵礦石對澳大利亞經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澳大利亞統計局(ABS)數據顯示,2014年澳大利亞出口鐵礦石7.17億噸,其中,澳對中國出口鐵礦石5.7億噸,占其鐵礦石總出口量的79.6%。2014年澳大利亞貨物出口占GDP的比重為16.7%。礦產品出口占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57.1%。

威爾森在6月3日的報告《鐵礦石基本面》一文中提及: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納稅人,2014年必和必拓對澳大利亞的稅收貢獻超過87億美元。目前,必和必拓在全球海運鐵礦石市場的市場份額仍然穩定在大約17%。鐵礦石四巨頭之一的FMG全球海運出口份額約為11%。

不過,在這位必和必拓的總裁看來,全球鐵礦石的價格正在經歷一場“均價回歸”的過程:過去15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為鐵礦石帶來了“一生一次”的需求飆升,但隨著這一進程的趨緩,鐵礦石價格開始回落,符合經濟學原理。

“鐵礦石是澳大利亞經濟的重要貢獻因素,如同所有的自由市場,供給和需求決定了價格。過去15年中,中國的增長故事會被載入史冊——我們從最大的貿易夥伴處看到了一生一次的需求增長。中國的工業化極大刺激了全球鐵礦石市場的產量(海運和國內),從2000年的9.5億噸/年到2014年的22億噸/年,翻了2倍之多。這些市場的基本面激勵了新的鐵礦石生產商進入市場,並鼓勵了現有的生產商擴大規模,來滿足前所未有的需求,也促使中國國內的鐵礦石生產在2013年達到了超過4億噸的峰值。同期,西澳大利亞將其全球海運市場的份額從35%增加到51%。”

不過,市場規律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威爾森寫道,“就像所有大宗商品周期一樣,鐵礦石的供給增長在2011年左右超過了需求增長。成本曲線開始變得扁平,價格開始降低;或者說,自由市場中開始均價回歸。以2015年美元價格計算,在1980年~2005年之間,澳大利亞黑德蘭港的鐵礦石離岸價格平均為30美元/幹噸;2005~2015年之間的10年里,鐵礦石的價格平均為96美元/幹噸。而受到中國工業化的驅動,我們甚至看到鐵礦石價格峰值超過了180美元/幹噸。”

威爾森強調:“如同歷史和經濟學原理教育我們的:隨著更多的低成本供給來滿足中國需求,鐵礦石的價格回歸到歷史的長期平均水平。當我們回望過去35年,我們可以看到價格平均圍繞在49美元/幹噸。所以真實情況是,今天的價格水平相比長期平均值仍然較高,也高於中國工業化之前的水平。”

鐵礦石期貨分析師:價格區間45~60美元

鐵礦石價格跌跌不休,到底是“熊市不言底”,還是也可能存在支撐?國泰君安期貨研究員金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鐵礦石是鋼鐵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鋼鐵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基建和房地產。現在從我國實體經濟來看, 基建開發不是特別好;房地產則是基本上已經拐頭了,三四線城市非常明顯,因此房地產和基建都不太可能回到10年的高速增長。所以,鐵礦石的價格也是有頂部的,大概在60美元左右。”

不過,盡管頂部已成,但底部並非深不見底。根據金韜的預計,鐵礦石價格底部可能會在45美元左右。

“中國國內鐵礦石主要是進口為主,主流的四大礦商包括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盡管這些企業有增產,但是在烏拉圭、印度等原來有鐵礦石供給的國家,現在正在縮減產量。所以根據我們的測算,價格跌到45美元左右,非主流礦的供給退出就會非常明顯,因為他們已經沒法維持生產。”金韜表示。“當然了,假如需求進一步惡化,45美元也是可能打破的,假如目前的需求增速下降,低於供給的增速,那麽就有可能跌破這個底線。對於澳大利亞這種典型的資源型經濟體而言,由於最近鐵礦石和煤炭價格跌幅比較劇烈,澳大利亞的貨幣肯定會貶值。”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藥房連鎖上市公司跑馬圈地 小型藥房“賣身”的時機到了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6862.html

藥房連鎖上市公司跑馬圈地 小型藥房“賣身”的時機到了嗎?

一財網 王悅 2015-08-25 18:02:00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對於不少小型藥房來說,現在可能到了一個不錯的“賣身“時點:三大藥房都想收購更多的門店,有更多被收購的機會,並且開出的價格也十分誘人。

在過去半個月的時間里,A股三大藥房連鎖上市公司一心堂(002727.SZ)、老百姓大藥房(603883.SH)、益豐藥房(603939.SH)相繼公布了2015年度的年中報告,除了營收高速增長之外,三家上市公司均高調亮出了收購計劃,半年之內的數次大舉並購也成為了中報亮點。

 

營收(億元)

同比增幅

凈利潤(億元)

同比增幅

一心堂

24.99

20.50%

1.74

10.43%

老百姓

20.88

12.70%

1.20

14.72%

益豐藥房

13.02

25.11%

0.87

30.27%

(1~6月營收數據)

“包括一心堂、老百姓、益豐以及我所了解的正在籌備上市的兩到三家連鎖藥店,都在積極的尋找並購的機會,未來連鎖藥房的區域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中康醫藥資訊(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吳瀚在公開場合表示。

中報顯示,在過去的半年時間內三大A股上市連鎖藥房的並購事件可謂緊鑼密鼓:一心堂完成了包括海南聯合廣安堂、山西百姓平價大藥房、山西長生藥品在內的超過450家藥房門店的收購,位居並購首位。而老百姓完成了包括安徽合肥為民、湖南康一馨、常州慶和堂在內的119家藥房門店的收購,益豐藥房則完成了包括蘇州粵海、上海五洲、宜昌廣福堂等在內的64家藥房門店的收購。

與此同時,益豐藥房在公布年中報期間甚至高調宣布其計劃在三年內擴增2000家門店的計劃:加大行業並購步伐,以華中華東六省市場為中心,逐步向中部和東部其他區域延伸,力爭在未來三年內,完成相當於1000家門店銷售規模的並購。

“對於連鎖藥店來說,相比較前兩年的慘淡,現在確實是迎來了春天。一方面,醫藥分家對於連鎖藥房來說是個重大利好,未來市場份額的競爭現在提前開始布局;其次,這些上市的連鎖藥房有錢之後開始跑馬圈地,也是滿足資本方的要求,美國現在的兩大藥房巨頭CVS和WALGREEN也是通過將近20年的並購才把業務從區域化做到了全國化。”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合夥人金毅對記者表示。

類似於美國三大藥房發展初期的情況,以A股的三大上市藥房為代表的中國連鎖藥店其實仍處於爭奪區域壟斷市場的競爭狀態:

“目前在並購對象的選擇上,我們先看距離,離我的‘大本營’越近的,優先選擇作為收購標的,營收數據什麽的放在其次,如果距離遠了才會去看這個並購標的本身的質地如何。”益豐藥房董事長高毅如此表示。

在金毅看來,連鎖藥房的區域化布局主要來自於兩個原因,首先,在采購和供應鏈上,區域集中化可以縮小成本。其次,因為目前國內的藥品銷售仍然是以省為單位進行招標與銷售,區域化布局符合行業的銷售特征。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對於不少小型藥房來說,現在可能到了一個不錯的“賣身“時點:三大藥房都想收購更多的門店,有更多被收購的機會,並且開出的價格也十分誘人。

那麽對於中小型藥店來說,究竟是擇機而出還是待價而沽?

“我覺得主要看三個方面,首先你的企業有沒有接班人,如果沒有,現在擇機而出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在你所在的區域里是否有規模,如果你本身是有優勢的,那可以再等等,這個價格有可能還會水漲船高;最後還要看藥房所有者對未來收購估值的自己的一個判斷。”金毅表示。

一個值得借鑒的例子發生在美國。實際上在過去幾年隨著大型藥房的並購加劇,美國的中小型藥店的數量已經逐漸減少,但仍有一些依賴提供社區差異化服務的中小型藥店存活了下來。CVS與WALGREEN這些大型藥房連鎖更擅長的是提供標準化的藥房服務,而一些紮根於社區的小型藥房在客戶管理,尤其是慢病管理業務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中國移動到了成則一統千秋、敗則千年一嘆的關鍵路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4/151959.shtml

 中國移動的煎熬、隱忍、堅守與突圍

 煎熬:   

中國移動在3G時代憋屈了整整六年春秋,為了所謂的"自主知識產權"建設TDS-CDMA網絡,無謂地浪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然而事與願違,由於產業鏈弱勢,在六年內近70%的移動用戶仍由GSM850/900、DCS1800承載,不斷增長的用戶量、信令風暴與設備老化令GSM不堪重負,TDSCDMA甚至連為GSM有效分流的作用都沒有起到。並且總的市場份額由2G時代的90%驟降到68%。

這六年對於中國移動來說就是地獄般地煎熬,王建宙曾在回憶錄《移動時代生存》一書中寫道:“在3G放號的那幾年內,是我職業時光中最難熬的時光。我時常在思考當一家企業面臨外部環境變化後如何繼續為用戶提供優秀的通信服務?我陷入了深思。那段時間,最令我憂心忡忡的就是出差時在頭等艙中看到越來越多的聯通iPhone、最令我難過的就是收到老朋友的換號通知短信。這些,都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隱忍:

然而,在國家意誌面前、在工信部不對稱管制下、在國企這個體制中,很多時候,不是企業願做不願做的問題,而是為了國家意誌、國家利益不得不做,中國移動明白這既是一種包袱,也是一種國家賦予的特殊“使命”。為什麽通信制式對於一個國家如此重要,甚至重要到去冒著企業經營性危險?

因為,通信制式標準制定的爭奪,本質就是大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對抗、磨合與妥協的另一戰場。

回顧一下老郵電時代中國通信行業的草莽發展就會明白。建模擬網(TACS、英標)時被摩托羅拉和愛立信買斷,我們毫無議價能力,只能看著國外的NorthTele、Ericsson、Motorola三大設備商攫取巨額利潤。在建數字網時(GSM、歐標)的核心網“七國八制”,依然受制於此。中國在近代受盡西方列強屈辱,在改革開放後通信設備仍然高度依賴歐美進口。

這些草創初期的陣痛與憤恨,其實恰恰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百廢待興的國家時各行各業的種種無奈與窘迫困境,那時國家含淚記下了這些慘痛教訓與寶貴經驗,老一輩的郵電人都咬緊牙關、握拳捶地發誓:終有一天,我泱泱中華要有自己的通信標準,要讓空中接口滑過的無線電波也能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即使是在3GPP的話語權,也要全力爭取。

而我始終認為:事在人為。

 堅守、突圍:

王石曾說:“但凡成大事者,一定要能熬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別人受不了的罪、你要能受;別人吃不了的苦、你要能吃;別人熬不下來的困境,你要能熬。”

做人如此、企業亦是如此。

六年間的煎熬中,中國移動獨臂擔起了產業鏈振興的重任,從一窮二白到百花齊放,這之間是長達六年不足為外人道的勤奮。苦心人天不負,中國移動2013年終於憑借六年來的蟄伏與堅守、沈澱、積累催熟產業鏈,TDS終端出貨量超過WCDMA與CDMA總和。把放在西門子、大唐實驗室中的一紙標準,變成了真正能用於人們數字生活中的商用產品。

對於TDS的功過是非,業界有很多爭論。我認為還是要辯證的看,一方面它的確阻礙了我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進程,對電子消費行業、移動互聯網行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非常嚴重。雖不能說TDSCDMA是徹頭徹尾的錯誤,但也是昏招。它使得3G與LTE的投資周期重合,重複建設為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和包袱;另一方面,它也幫助26(中興)、28(華為)、大唐、烽火這些我國設備商能夠有實力與家底去對抗阿朗、諾西、愛立信這些國外老牌設備商,並鍛煉了中國移動的產業鏈控局能力,積累了寶貴的產業鏈催熟經驗。

(一)困局中的成:ICT業內的核心競爭力

今天一家企業的所得所失,到了百年後不過是人們間談論通信行業發展的談資而已,又何必太過執著於此。每想到此,似乎突然些許釋懷,些許感傷、些許惆悵。

感慨歸感慨,回到剛才的話題,這幾年間中國聯通依托WCDMA的成熟產業鏈、中國電信依托強大的固網寬帶優勢(移固捆綁)搶奪了中國移動不少用戶,最大的影響在於高ARPU用戶的流失,這對公司影響很大,財報中的營收指標如毛利、總收入、現金流、平均用戶收入等等、運營指標中的MOU、DOU等等都會出現波動。

中國移動是在香港與紐交所兩地上市的公司,而華爾街的投行是把雙刃劍,既可以帶你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例如NetScape),也可以讓你引火燒身再無東山再起之日(曾經有個電商公司叫做Overstock,每股僅比預期低一美分,股價便一瀉千里)。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對電信業非常看重指標的浮動,非常嚴苛。

但中國移動是中央企業,不能只遵守荷蘭人的“契約精神”對股東利益負責,還需要踐行社會責任進行普遍覆蓋、消除數字鴻溝、推動信息產業發展、改變人們溝通方式。例如“村村通”工程(美國的AT&T、Verizon Wireless在農村根本不做覆蓋),完全無法收回投資的地方建設基站,這些都是投行極力反對的。但中國移動還是堅持做了,只為了社會責任四字。

另一個壓在頭上的重壓是國資委。每年需要完成國資委的嚴厲考核以及繳納相當數額利潤指標。

基於上述的原因WCDMA牌照的缺失的確讓中國移動頂著巨大壓力,中國移動通過升級EDGE(Enhanced daterate for GSM evolution)網絡,以及優質的服務、梯度定價、根據ARPU的品牌細分、存量經營、完善的廣域覆蓋挽留住了大部分用戶。但少部分高ARPU用戶流失仍然不可避免,這對中國移動影響很大。

這便是中國移動困局中的成:一家企業在ICT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不是這家公司在紐交所的市值多少億美金,也不是這家公司擁有多麽龐大的私有實驗室、擁有多少才華橫溢的員工,而是企業的外部競爭環境出現巨變後,企業依然能夠上下一心應對變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變化無常的外部環境中能繼續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說2G時代中國移動的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強大的話,那麽3G時代可以說讓中國移動在逆境中磨練出來的核心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放開攜號轉網,影響會有,但不會動其根基。

我常在想中國政府對中國移動頻頻不對稱管制的真實原因究竟何在?現在突然頓悟一點,國家是要把中國移動在逆境中磨練成一家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級運營商,不讓他做在壟斷市場環境下的溫室小象。就如同美國反壟斷法逼迫著AT&T通過貝爾實驗室的技術創新而不是市場份額取得競爭勝利一樣,我國政府也希望中國移動面對弱勢產業鏈鍛煉振興、管控能力,為以後的國際化道路積累經驗與試錯。看來工信部的領導中雖有昏庸決策者,也確實不缺乏高瞻遠矚者。

(二)勝局中的敗:LTE建設光鮮成就下的暗湧危機

先說中國移動的“勝“。中國移動具有強大的產業鏈號召能力,以及極其可怕的執行力(同友商電信、聯通相比。這里說個花邊,在通信業有個廣為流傳段子:移動人年輕、沒有思想包袱說幹就幹、電信人是老郵電人的繼承,遵循規則與制度,能幹就幹、聯通人是天天口號震天響,光說不幹),這保證了中國移動在LTE時代的國內競爭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在一年時間內建設七十萬座LTE-TDD基站,這不僅在中國通信歷史上絕無僅有,更是在世界通信史前無古人的壯舉。回顧歷史的進程,從莫爾斯到UMB、從特斯拉到愛迪生、從GE到AT&T,還沒有哪家企業能夠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建設如此之多的信號基站。

中國移動強大的號召能力讓全部產業鏈跟著中國移動走,LTE-TDD從核心網到傳輸、空中接口、再到終端,一年時間完全催熟。

但是,中國移動LTE建設光鮮成就下也存在著巨大的暗湧危機。固網傳輸與IDC、骨幹網的建設。空中接口只是"最後一公里",LTE核心還是在於固網,這也是中國移動的最大的短板。把TDD在國內做起來還遠遠不夠,要把TDD像高鐵、核電一樣推廣到全世界,讓TDD真正被國際上的運營商接納、運用、融合。這才是出路,否則LTE-TDD會與TDS一樣成為“獨苗”,國人出遊拿三模機器漫遊不出去,國外友人漫遊不進來,這會成為最大的硬傷。

目前國際上曾運營WiMAX(全球微波互聯接入,一種美標通信技術)的運營商、運營PHS(Personal-Handy-phone system,一種日標通信技術)的運營商和擁有BWA牌照的運營商(印度的巴蒂電信、美國斯普林特)在Band39、40、41、42有大量頻譜、它們最終會將其WiMAX、PHS演進到LTE-TDD,這對LTE-TDD的全球化推廣會起到很有益的作用。另外是流量爆發後,原歐美FDD系運營商也會希望與TDD混合組網,通過部署PicoCell、FemtoCell、LTE-Hi利用多天線、3DMIMO、MassiveMIMO等技術滿足日益增長的流量需求。

中國移動在LTE時代雖然取得了值得肯定的基建成就,但仍然無法與許多跨國運營商同臺相競爭。除了上述的IDC、CDN、核心網、城域網短板,還有就是海外運營能力匱乏,巴基斯坦子公司、香港子公司均是拿巨資換時間“砸”出來的市場份額。所以中國移動要想能夠克服光鮮成就下的暗湧危機,就要能夠背水一戰,才能以此為契機成為LTE-TDD陣營的主導運營商,進一步提升我國在3GPP的話語權,同VerizonWireless、Vodafone、Telefornica等跨國運營商同臺競爭。

話語權之爭的背後也是各大國間的相互博弈。展望5G時代,以全雙工、TDD、OFDMA為主的空中接口,可以看到TDD這條路非常清晰與正確。

(三)是註定大敗局還是力挽狂瀾:來自互聯網公司OTT的血腥撕咬

現如今各國運營商正面臨一個較為嚴峻的問題,即語音、短信收入被OTT(Over the top)侵蝕,且流量經營所帶來的收入提升不足以彌補前者的下滑。更有甚者把運營商比作啞管道。

這也是中國移動的“敗“,共有三點“敗”。

大的趨勢與浪潮不可違抗,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要能夠順勢而為。今天的一切都是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中國移動最大的憂慮有三點。

 1:語音收入與短信收入的減少,這是因為互聯網公司推出OTT產品所導致的結果。我說過,這是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然的現象,為什麽說是必然?因為原有ICT行業的單一通信方式(SMS、MMS、電路域通話)無法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多樣溝通需求與更複雜的關系層級。

當需求被抑制得不到滿足時,必然會催生新的野草在體制外生長,並近乎威脅到體制內部的結構大廈。這些需求催生出社交網絡(Facebook、twitter、Snapchat、Whatsapp)這樣的需求解決方案,它們提供了不同關系層級、不同通信方式的需求解決方案,讓在傳統CS域通信上被壓制的部分需求迸發了出來。

用戶並不知道解決他們想要的需求方案是什麽,直到解決他們需求的產品出現在他們眼前。這些解決方案本應由通信運營商提供,然而遺憾的是"當商業模式成熟後,再想親手韌掉這個現金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企業家高瞻遠矚有壯士斷腕,有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的勇氣,也無法說服華爾街,這便是企業上市後的心梗,無法克服資本市場的制約與束縛。"

  2.對於手機號碼黏性的降低與用戶價值關系的轉移

語音與短信收入的減少有流量經營這一臨時解決方案,真正威脅到運營商的在於手機號碼黏性的降低與用戶價值關系的轉移。在電路域通話時代,號碼作為溝通的唯一途徑是運營商用來沈澱用戶價值的關鍵核心一環,如今用戶的人脈關系被轉移到互聯網OTT產品中,使手機號碼的用戶價值不斷弱化,是運營商所最最需警惕的。

  3.啞管道

在夢網時代,中國移動既是數據、話音通信服務的承載者,也是互聯網內容的提供者,占據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入口,創造用戶價值,一切自然紛至沓來。但自從iPhone發布改變整個手機產業後,時代變了。你可以註意到用戶從AppStore安裝一個Application時,運營商除了提供數據,其他沒有任何一環參與,這對於習慣生產內容、掌控用戶入口的運營商來說是非常震撼的事情。

(四)成,則一統千秋

國外的VerizonWireless、AT&T、Vodafone、Softbank都曾為了應對OTT、Market推出過自己的O、M,然而效果並不理想,於是轉去做流量經營。把財報、收入以及公司的全部命運托付在流量經營上是愚蠢的。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會不斷拉低運營商的流量單價,最終ARPU不斷降低、出現增量不增收的情況,導致整個通信行業的惡性循環--------運營商無法支付設備商用於研發的高額資金、設備商受損、反過來運營商無法獲取新設備而網絡質量受損、最終整個行業沒落,這是一條死路。看看曾經的Lucent、北電、西門子、摩托。歷史總是讓人唏噓不已。

那麽我認為中國移動該如何應對呢。首先,通信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並非完全相同的企業基因,通信企業要想做好OTT產品、要想做好Market產品、要想做好內容,就需要成立專門的互聯網子公司、突破原有集團公司與地方省公司的分權現象,要能打破既有的省市縣公司一把手利益裙帶體系、打破瓶瓶罐罐,能夠建特區、給特權、空降真正的互聯網將才。

 (五)敗,則千年一嘆

從飛信到Jego,不溫不火的根源在於是戰略防禦、是恐懼、是王建宙卸任後中國移動的不知所措與些許迷茫,更是31省分公司與集團公司分權與集權抗衡下內耗的惡果。

中國移動不缺人才,缺的是互聯網人才、缺憾的是央企體制下,形如古代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的集團、省、市、縣拓撲組織架構中,無法同大一統、集權、快速、接地氣、重視體驗的互聯網公司相互競爭。過去幾年中國移動試水OTT效果不佳的原因根源在於。內部的考核體制過於功利化,以KPI為導向,忽略了產品的長遠發展與用戶的核心體驗。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找到王建宙所說的"互聯網瘋子"。

如同柯達對於數碼相機、收費殺軟對於免費殺軟,在商業模式的顛覆面前,縱使企業家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但往往步子邁不出第一步,因為積重難返。

即使是革命,也要自己的OTT產品自我革命,而不是你騰訊。商場如戰場,對於中國移動來說,贏得競爭還遠遠不夠、騰訊必須死。這個毫無退讓、不可妥協。要有Jobs面對安卓威脅的魄力與膽識:即使花光賬上最後一分錢,也要扼殺對手。

 但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有這樣一位有膽略的董事長,可在央企的框架下,CMCC不可能如此。因為他根本無法實際控制公司,他不過是一個受國資委管轄、受中組部任命的幹部。

這種情況像極了1995年如日中天的AT&T。當時AT&T董事會一樣——公司的長遠利益與自己本身並沒有多大關系,甚至與自己的利益相互矛盾。當時AT&T股價已經達到頂峰,貝爾實驗室的各個科學家每天談論的都是股票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此時拆分公司為Lucent、NCR、AT&T Wireless股價又可以大漲,每個人從董事會到中層再到普通員工都可以大發一筆,而公司的長遠利益又與自己毫無關系,何樂而不為呢?於是這場殺雞取卵的分家開始了,最後大家都直到朗訊股票跌成垃圾股,與法國的alcatel合並的下場。att也丟掉了性命,被當年分出去的一家西南貝爾公司,以SBC用“蛇吞象”的方式變成新的AT&T。

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失“,則中國移動將徹底淪為啞管道,話音與短信業務大減。變成跟固網運營商(電信、網通固網業務)同樣的完全管道化。目前語音收入還是營收中的大頭,一旦失去話音收入,整個公司便危在旦夕。

十五載移動,Change or die 

似乎中國移動在關鍵路口方向不可扭轉,但也許還有下一個篇章。

和各位分享一個令我感慨的故事:

那還是2004年中國移動推進農村覆蓋的時候,王建宙到湖北的貧困山村里考察覆蓋。那天晚上星光燦爛,一行人結束一天的調研在吉普車上走著泥濘不堪的泥土路下山,四周一片黑夜的寂靜、只有螢火蟲的微弱燈光。突然在遠方看見一處土房前燈泡發出的弱光,隱隱能看見一位農民樣子的老伯正在拿著手機通話。看他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與幸福,應該是在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女通話。那種與親人遠在天邊、卻仿佛近在咫尺的幸福感,是生命中最好的體驗之一。

看到這則故事的瞬間,我深深的被打動了。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牛逸夫,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麥格理:到了買入中國大銀行的時候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1956.html

麥格理:到了買入中國大銀行的時候了

第一財經日報 叢佳佳 2015-09-28 06:00:00

中國國有銀行股似乎一直沒什麽起色。今年上半年盈利增長很少,資產質量也不是十分良好。不久前公布的中報顯示,整個行業的盈利狀況幾乎是10年以來最差。四大行中也鮮見盈利的實質增長。

中國國有銀行股似乎一直沒什麽起色。今年上半年盈利增長很少,資產質量也不是十分良好。

不久前公布的中報顯示,整個行業的盈利狀況幾乎是10年以來最差。四大行中也鮮見盈利的實質增長。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凈利同比下降,即使是最有沖勁的招商銀行也只錄得1.6%的增長。

盡管如此,市場給中國銀行股的定價還是顯得太過絕望,如同世界末日將要來臨一樣。麥格理研究曾在6月的時候下調了該行業評級,而現在卻變得樂觀了不少。他們認為,2015年四季度宏觀經濟狀況會改善,這將有助於緩解現在這種像陷入危機一樣的緊張氣氛。

麥格理的觀點與里昂證券及其他信用評級機構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9月早些時候,里昂證券研究稱中國的銀行股正在成為一個價值陷阱。盡管它們看起來很便宜,平均市凈率也不到1倍,但價值遊戲還是很可能會轉化為價值陷阱。

穆迪也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狀況表示出了更多的擔心,認為不良貸款問題可能比賬面上的情況更嚴重。

穆迪的報告中表明:“資產質量的壓力不僅僅存在於賬面增加的不良貸款率上,而且還有一些不良資產沒有加以嚴格的識別。例如,違約90天以上的貸款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而這些並未被計入不良貸款中。”

近日,標準普爾也因壞賬問題修正了對中國銀行業評級——從穩定至否定。

然而,麥格理方面卻認為自己的分析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們認為壞賬問題已經在市場價格上反映出來了。

分析師馬修·史密斯認為:“保守假定13.4%的凈資產收益率,現在H股中的銀行股估值已經大幅低於行業公允價值27%。如果把這塊差價簡單歸結於不良貸款造成的影響(其實債券和影子銀行也同樣存在風險),那麽可以推導出6%的壞賬率。而如果把凈資產收益率的合理範圍放寬,我們覺得,市場正在按照6%~10%的壞賬率來給這些銀行股定價。”

而以中國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為例,其2015年的不良貸款率目標定為1.45%,盡管市場人士都覺得不可思議。

麥格理最看好的是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同時對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也給出了買入評級。對於風險偏好稍高的投資者,麥格理推薦了交通銀行。

此前,里昂證券對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都給出了賣出評級,給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弱於大盤”評級,維持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買入評級。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