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難搞定眾多利益鏈 谷歌錢包敗走麥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zNNDE1XzQ0NTczNw.html

一年前的5月底,在一次科技業大會上,谷歌執行董事長施密特首次演示 「Google Wallet」(以下簡稱「谷歌錢包」)。這是谷歌的一款移動支付產品,台下一位谷歌工程師順勢掏出自己的錢包,往背後一扔,稱自己以後再也不需要這個玩意兒了。

谷 歌錢包看上去確實很方便,用戶在購買東西、吃飯、坐出租車時,只需掏出手機輕輕一刷,支付即刻完成。但一年以後,這款移動支付產品的推廣相當不順利,支持 的運營商和手機機型寥寥無幾,遠未達到谷歌預期。近日甚至有傳言稱,谷歌準備放棄這種基於NFC(近場通訊支付)技術的產品。

即使強如谷歌,也無法在電信運營商、手機製造商、信用卡公司、銀行、商戶組成的複雜利益鏈條中殺出一條新路來。是什麼導致了谷歌錢包的失敗?

移動支付所以遲遲難以推進,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眾多玩家利益協調的問題。換句話說,這條產業鏈由谷歌、電信運營商、手機製造商、信用卡公司、銀行、連鎖商戶組成,而每一環節都是各自領域的巨頭。正是這種複雜的利益鏈,最終導致了谷歌錢包的推廣不利。

與運營商矛盾爆發

剛剛起步的移動支付就是運營商眼中最為重視的一塊新業務,它們豈能將這塊肥肉讓給谷歌?

對用戶來說,谷歌錢包使用體驗方便。用戶消費時,只需將手機往商戶讀卡器上一刷,即刻完成支付。谷歌錢包賬戶關聯著用戶信用卡賬戶。此外,當用戶智能手機安裝谷歌錢包軟件後,還可以關聯上會員卡和打折卡,消費同時享受積分和打折服務。

不過一個消費者使用谷歌錢包,環節眾多。

首 先,其需要有一張花旗銀行發行的帶有「萬事達」卡標識的信用卡,然後,必須有一台由美國運營商Sprint發行的帶有NFC支付芯片的智能手機。截至目 前,只有三星公司生產的Google Nexus S及LG公司生產的LG Viper等6款手機支持這一功能。最後,其還必須找到支持移動支付刷卡的商店才能完成支付,美國可供支付的店舖有14萬家。

「本質上,谷歌錢包是一個很像Android一樣的開放產業鏈。」匯付天下戰略管理部戰略規劃經理程善寶表示:「但與Android大獲成功不同,谷歌在支付領域並不佔據核心資源,且缺乏對聯盟各成員的控制力,最終發生人心不齊的問題。」

事 實上,在谷歌希望推廣谷歌錢包之初,谷歌和電信運營商的矛盾就已爆發。美國最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以該業務存在安全漏洞為由,拒絕與谷歌合作。但這 被普遍認為是Verizon找藉口,因為美國3大電信運營商Verizon、AT&T和T-Mobile即將共同推出與谷歌錢包類似的移動支付服 務ISIS。谷歌不得已,只能和規模最小的運營商Sprint合作。

在蘋果的iPhone推出後,移動運營商對手機內容的控制被大大削弱,因此運營商急需找到一個新爆發點來加強其對產業鏈的控制,而剛剛起步的移動支付就是運營商眼中最為重視的一塊新業務,它們豈能將這塊肥肉讓給谷歌?

而Visa、萬事達卡這樣的信用卡公司也有自己的小算盤。萬事達卡和谷歌達成合作協議,但是另一大佬Visa遲遲不願合作。該公司準備自行推出基於NFC技術的移動支付服務PayWave。

手機終端缺乏控制

必須短期內上馬大批支持移動支付的手機、商家,才能進入良性循環,而谷歌只能找到少數關係好的手機廠商支持其支付功能。

在手機硬件製造商那裡,增加NFC支付芯片被視為增加手機成本。「我算過帳,在手機中加上NFC功能,至少給每部手機增加幾十塊錢人民幣的成本。」曾在手機公司工作過的錢袋寶助理副總裁羅旭告訴記者。

羅指出,必須要有人為這筆新增成本買單,否則手機廠商會認為削弱自己在市場上的價格優勢,這是支持NFC功能的手機款型很少的主要原因。

谷歌對手機終端缺乏有效的控制,在這一過程中暴露出來,因為移動支付是規模效益很強的領域。從日本經驗看,必須短期內上馬大批支持移動支付的手機、大批支持移動支付的商家,才能進入良性循環,而谷歌只能找到少數關係好的手機廠商支持其支付功能,使這項業務很難鋪開。

相比之下,谷歌在支持移動支付的商家拓展上算小有成績。谷歌首先借助萬事達卡旗下的刷卡支付網絡PayPass在美獲得十幾萬家商戶支持。此後,又發展了包括Walgreens等零售商家加入。這些商戶不僅支持谷歌的移動支付,還參與到折扣券與顧客積分的忠誠度計劃中。

而除去複雜的產業鏈整合因素,谷歌還需要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金融信息化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暉表示,美國是世界上信用卡網絡最發達的國家,人們早已經形成刷卡習慣,谷歌要改變這種習慣絕非一朝一夕的事。

野村綜研主任研究員陶旭駿則表示,谷歌合作商家多是瑪莎百貨這樣的大商場,消費者在此支付通常是大數額,許多人仍會傾向使用信用卡。而從日本經驗看,移動支付是在更為瑣碎的小額支付中獲得成功。

此外,安全也是一大問題。谷歌錢包推出後相繼爆出安全漏洞。有實驗證明,谷歌為防範小偷盜用身份而設定的個人識別碼(PIN)可被輕鬆破解,這讓許多消費者心存疑慮。

「在遠程移動支付領域,美國做得很好,而在近場支付上,美國應該參考日本、韓國模式。」張海暉指出。

日本經驗

日本運營商發展手機支付的初衷是留住用戶,因為手機支付能讓用戶增加對手機的黏性,運營商最大收入來源仍是語音和數據流量業務。

目前,全球唯一大規模普及近場手機支付的網絡是日本。早在2004年,日本就開始發展「手機錢包」業務,截至2010年,日本三大運營商共有4800萬移動支付用戶,佔日本移動用戶總量的40%,堪稱世界上最發達的移動支付網絡。

值 得注意的是,日本移動支付產業鏈環節同樣巨頭云集、利益複雜交錯。小額IC支付卡的發卡方包括Edy、東日本鐵路公司的Suica;三大移動運營商則有 NTT DoCoMo、KDDI和軟銀;連鎖商家有全家、羅森、7-11這樣的強勢便利店網絡,手機製造商則有夏普、NEC、京瓷等,銀行有三井住友銀行等。

但最後事實是,日本移動支付產業鏈各環節都只專注於自己有核心優勢的一塊,不去涉足其他領域。「這其實是商業博弈的結果,因為企業意識到誰也不能在產業鏈上自己從頭做到尾,所以選擇了合作。」陶旭駿說。

野村綜研研究表明,日本運營商發展手機支付的初衷是留住自己的手機用戶,因為手機支付能讓他們增加對手機的黏性,推動其對運營商業務的依賴。作為運營商,其最大收入來源仍是語音業務和數據流量業務。

當消費者去給手機錢包充值時,錢實際上是充給東日本鐵路公司等發卡公司,而不是充值給日本運營商——這是非常大的區別,因為運營商並沒有想依靠支付本身去賺錢。

陶旭駿表示,在2004年日本運營商發展手機支付前,日本基於實體IC卡的小額支付網絡已相當發達,包括Edy和東日本鐵路公司的Suica在內小額支付網絡已經有大量用戶,運營商不得已只能往後退一步,為其它支付手段提供一個通道。

由於NTT DoCoMo這樣的強勢運營商直接掌握手機定製權力,因此在推廣手機錢包業務早期就很容易將手機支付芯片植入大量手機。這一階段的手機支付以小額為主,大部分支付場景發生在便利店這樣的地方,用戶可以用手機買早餐,也可以買一瓶水。

為在商舖鋪設讀卡識別設備,財大氣粗的DoCoMo 準備了100億日元援助計劃,面向有需求的連鎖及大中型消費行業企業如超市、便利店、百貨公司等場所提供讀卡器的免費安裝。DoCoMo收回投資的方式是每筆手機支付行為收取額外、少量佣金。

而 當智能手機開始普及,日本平穩地將近場支付技術由功能手機平移到智能手機上。三大運營商通過自己定製的智能手機,將支付芯片直接加載到智能手機中。這幾乎 和過去功能手機的移動支付沒有任何區別,能很好地和過去的支付體系兼容。截至今年初,日本搭載近場移動支付功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突破1000萬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59

招商證券員工灰色利益通道:空手入股擬IPO公司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0NMzA4XzQ0NTE0NQ.html

國家審計署的一則報告揭開了券商的灰色利益通道。招商證券(600999,收盤價13.65元)在被審計後曝出三大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招商證券直投子公司有員工 「空手」入股擬IPO公司,並獲分紅款22.50萬元。

招商證券被審計出三大問題

招商證券今日公告,2011年,國家審計署對招商局集團及其下屬公司2010年度財務收支進行了審計,發現公司存在著三大問題。

首 先,2009年至2010年,招商證券員工用作報銷費用憑證的發票中,有不合規發票,涉及金額1464.58萬元;其次,2010年,招商證券個別董事以 350萬元取得私募基金3.5%的股權;並且個別高管人員配偶及直投子公司少數員工在未實際出資的情況下,受讓擬上市公司50萬股股份並收取相應的分紅款 22.50萬元;第三,2009年,招商證券在與客戶簽訂補充協議過程中,因相關決策制度不完善而調減應收財務顧問費。

對此,招商證券表 示,公司已採取了相應措施,一是完善了《發票管理辦法》,嚴格了報銷審批流程,增加了相應的處罰條款;二是違規入股的相關人員已退出和終止入股協議,並全 額退回分紅款;三是制定了《「三重一大」事項決策制度實施辦法》,嚴格規範重大事項的決策機制和審批程序,並對公司現有業務授權體系進行了細化和完善。

在公告的最後,招商證券表示,此次審計發現的問題,不影響公司整體經營業績,對已公告的財務報表無實質性的影響。

違反直投業務監管指引

招商證券的上述公告,顯然已經是國家審計署審計後的一個整改結果,那麼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就浮出水面。

首 先,招商證券在2011年被審計之時為什麼沒有在第一時間對外披露,《每日經濟新聞》查閱招商證券2011年公告,並沒有看到相關審計公告;其次,在被審 計出問題後,招商證券也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對外告知此事;第三,今日公告中招商證券的描述很簡單,沒有將所發生的事情清晰地披露出來。比如說擬上市公司是否 同時也是保薦對象;如果是保薦對象是否已經上市等情況。

根據《證券公司直接投資業務監管指引》第三條第十小條「嚴禁投行人員及其他從業人 員違規從事直接投資業務。公司保薦代表人及其他投行人員不向發行人提出不正當要求,不利用工作之便為個人或者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第四條第三小條「建立 投資決策迴避制度,直投子公司業務人員、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或者董事會成員與擬投資項目存在利益關聯的,應當迴避」等規定,都可以看出,直投人員是不能介 入到與公司項目相關聯的利益鏈中,而上述招商證券的員工顯然是無視相關的規章制度。

也就在2012年5月31日,證監會剛剛正式公佈《關 於進一步提高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有關問題的意見》。當中明確指出將建立首發股票公司相關中介機構不良行為記錄製度並納入統一監管體系, 根據各相關中介機構不良行為的性質和情節,分別採取責令改正、監管談話、出具警示函、認定為不適當人選等行政監管措施。不良行為記錄及有關監管措施將記入 誠信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73

科學城重組利益鏈調查:7200萬現金控制33億資產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388

一處埋藏在內蒙古草原深處的大型礦藏——內蒙古玉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玉龍礦業),成了銀泰系掌門人沈國軍的最新「獵物」。

2012年5月初,銀泰系控股的深市上市公司科學城(SZ.000975)披露一項重組預案:置出現有酒店主業,購入玉龍礦業。這則公告在科學城復牌後引爆投資者在二級市場的熱烈追捧,連續拉出7個漲停板,短短幾個交易日股價翻番。

然而,在二級市場爆炒獲利的背後,還有另一條潛藏更深的利益鏈條——如果此次重組成功,銀泰系僅用少許資金就能控制一個評估資產超33億元的礦企, 為沈國軍完成其商業帝國構築最後一架「云梯」;科學城大股東——中國銀泰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銀泰」)的副總裁韓學高「一夜暴富」,4個多月內股 票市值增加1.3億元。

交易的另一邊,在這場資本盛宴中,此次重組交易方、玉龍礦業的三位神秘自然人股東,從參與國資改制,到清退幹部持股,再到賣給上市公司,經歷了罕見的暴富過程。

沈國軍的財技

沈國軍只需掏出7200萬元現金,就能取得評估值為33億元的玉龍礦業的實際控制權。

科學城此次公告了一個巧妙設計的重組預案,現有酒店主業將被置換出,以定向增發和現金支付的方式,購入玉龍礦業。經此預案重組後的科學城,將完全變為一家采、選、冶煉銀鉛鋅礦的礦業類上市公司。

此前,科學城主業多次發生變更。早在2005年,中國銀泰首次取得了科學城的控股權後,將其重組成一家酒店經營的上市公司。而在2008年,中國銀泰再次謀求把科學城變身為能源礦產類的資產平台。

科學城董秘劉黎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國銀泰從2008年開始,曾先後與山西晉煤集團、陝西煤業集團等國企尋求合作,但因為民營資本在與國有資本合作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最終沒能合作。」

中國銀泰成立於1996年12月,總部在北京。跟多數浙商老闆一樣,沈國軍保持低調,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但銀泰系在資本市場中就以「兇狠」著稱——沈國軍精通資本之道,以中國銀泰為控制平台的銀泰系,十多年間在資本市場上攻城略地,控制了數家百貨業和商業地產上市公司。

沈國軍給銀泰系制定了三大戰略領域:百貨業、商業地產和能源礦產。他曾這樣形容說,「百貨業是一鍋需要慢慢煎熬的湯,淨利潤不大,但是現金流量大,可以滋潤其他行業;商業地產是會增值的銀鍋具,能成為家傳寶;能源(礦產)是可以馬上吃的肉,利潤豐厚。」

不過,能源礦產領域的「肉」,沈國軍一直未吃上。一位熟知沈國軍的浙江礦業老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能源領域裡,銀泰有自己的一支隊伍,在內蒙及全國其他地方投了一些項目,但沒有成規模的。」

此番借助科學城收購玉龍礦業,銀泰系將納入覬覦已久的能源礦產。

「沈國軍是搞金融出身的,很懂得資本運作的手法。」資本人士魏江向南方週末記者分析稱,「從科學城公佈的預案看,中國銀泰只掏出了注入上市公司的2.5億元,其他都不用掏錢的,從科學城收回的酒店資產不僅不會虧,將來還能為銀泰投資帶來更多現金流。」

南方週末記者查閱科學城重組預案和2011年報發現:沈國軍需要通過定向增發付出2.5億元,但置換回來的銀泰酒店按2011年末淨資產算為 1.78億元,也就是說,沈國軍實際只需支付7200萬元(2.5億元-1.78億元),就能取得評估值為33億元的玉龍礦業的控制權。

這次重組若能成功,銀泰系堪稱四兩撥千斤,僅用很少的投入就為沈國軍完成其商業帝國的完美版圖。

三位神秘自然人暴增40多億元

王水、侯仁峰和李紅磊三位自然人以成本幾乎為零的股權投資,在科學城的重組中,獲得了超過40億元市值的超額回報。

在這項交易的另一邊,玉龍礦業為什麼會接受這樣一樁買賣?

「玉龍礦業王水主動找到中國銀泰,尋求合作。」科學城董秘劉黎明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王水是玉龍礦業的大股東,身份神秘。

南方週末記者從赤峰礦業人士處獲悉,王水原是一家國有礦企員工,在該國有礦企破產倒閉之前便離開,後投資了很多礦企。早在2002年12月,玉龍礦業前身鑫源礦業取得工商登記註冊時,王水投資80萬元持有27%的股權,是第二大股東。

2002年玉龍礦業成立時,王水成為股東之一,2004年5月變賣全部股權給侯仁峰,此後便淡出了玉龍礦業。直到2010年,王水通過海南信得投資 有限公司分兩次取得了玉龍礦業的最大股權,合計持有玉龍礦業39.47%股權。王水和李紅磊分別持有海南信得80%和18%的股權。

查閱相關財務數據,海南信得取得這部分股權合計支付現金2.17億元,2010年10月30日以3337.26萬元獲得了6.08%的股權,12月16日以1.83億元獲得了33.39%的股權。

海南信得入主後的兩年內,玉龍礦業進行了兩次大比例現金股息分紅。2010年分配股利和股息2.98億元,2011年支出4.39億元,合計為7.37億元。

這兩次分紅,堪稱「透支式分紅」,意味著玉龍礦業將賺到的錢大部分都分掉了——根據報表,玉龍礦業2010年賺2.4億元,但年末淨資產較上年度末 的6.5億元不升反降至4.8億元;同時,年末負債總額由2009年的9000萬元猛增至2.7億元。2011年,玉龍礦業實現淨利潤達4.3億元,但年 末的淨資產僅較2010年末時的4.8億元增加5000萬元至5.3億元,即餘下3.8億元也進行了分紅。

依據39.47%的持股比例計算,海南信得獲得的股利和股息達2.90億元,已經超過了此前2.17億元的投資總額,且獲利達7300多萬元,也就是說,通過兩次大比例現金股息分紅,王水們已經收回了取得玉龍礦業股權的成本。

而此次重組預案顯示,科學城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的方式向自然人王水、侯仁峰和李紅磊購買其合計持有的玉龍礦業69%股權,交易價格確定為22.93億 元。其中,王水、侯仁峰和李紅磊將分別獲得科學城19801.81萬股、19798.78萬股和1663.81萬股,王水還將得到2.29億元現金。玉龍 礦業股東權益評估值高達33億元,是其賬面淨資產的5.2倍。

這意味著,在通過分紅收回玉龍礦業股權投資成本後,這些股權再次為王水們帶來了巨大收益——以5月28日收盤價9.99元計算,王水等三位自然人所取得的科學城41264.4萬股股票的市值超過40億元。

重組完成後,三人將分別佔科學城股權比重的18.24%、18.24%和1.53%,而原來的大股東經過定向增發後股權雖經稀釋但依然還是第一大股 東和控股股東。儘管三人所持股權加起來超過中國銀泰,但中國銀泰有5名董事,能控制董事會,而且侯仁峰與王水向中國銀泰承諾:在公司重大問題需要股權說話 時,他們不會聯合一致行動。

因此,即使重組之後,中國銀泰將依然保持對科學城的控制力。

南方週末記者多次撥打王水個人手機,均處於無人接聽狀態。當記者向赤峰礦業行業和政府監管部門人士詢問王水、侯仁峰和李紅磊三位自然人的情況時,得到的回答多是「不方便」或稱「多年不聯繫了」,但他們的一個共識是「此人非常低調」。

另一暴富的自然人股東——侯仁峰,則是在王水2004年退出玉龍礦業時進入的。當時他購買了20名股東的股權,全部轉讓價格僅為323.50萬元,他一舉成為玉龍礦業最大股東,持股30%,直至2012年海南信得進入,他才退居第二股東。

據科學城披露,侯仁峰自2004年起至今,目前已累計從玉龍礦業及其前身獲得現金分紅4.3億元以上——同樣,侯仁峰收到的現金分紅遠遠超過他當初的投資額。

至此,王水、侯仁峰和李紅磊等三位自然人以成本幾乎為零的股權投資,在科學城的重組中,獲得了超過40億元市值的超額回報。

礦產國資的落寞

中國目前在礦產資源資本化過程中存在大量而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國有礦產資源被低價買賣,以及國有資產在資本重組中被忽略和被掠奪。

玉龍礦業擁有一處中大型礦藏——花敖包特銀鉛礦,該礦地處大興安嶺中南段有色金屬成礦帶上。

中國重要戰略金屬研究和勘探領域資深人士、中國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建明告訴記者,大興安嶺中南段是我國北方目前最重要也是最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戰略基地。

「赤峰、錫林郭勒地區都處在這一成礦帶內,蘊藏著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主要有色金屬銅、銀、鉛、鋅等礦產儲量處在全國前列。」他說。

基於這儲藏巨大的成礦帶,中國有色集團、湖南有色集團、中金黃金、西部礦業等國內十餘家大型上市礦企多年前便開始在這一地區佈局。最近資本市場多家 ST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和借殼上市的礦企就在這裡。盛達礦業(000603)、盛屯礦業(600711)、2011年完成借殼上市的興業礦業 (000426),當前正在借殼上市途中的ST寶龍(600988),其借殼主體都是處在這一成礦帶上的礦企。

享受國務院津貼的礦業專家王子祥告訴記者,找他聯絡和買賣礦的投資者很多,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人來看礦,其中大多數是跟上市公司收購有關,且以民營資本為主。

「礦產資源資本化是一種趨勢,尤其在探礦方面對我國是有利的,因為國內探礦資本是嚴重不足的。」劉建明稱。

但也有不少專家指出,中國目前在礦產資源資本化過程中存在大量嚴重問題,尤其是國有礦產資源被低價買賣,以及國有資本在兼併重組、借殼上市中被忽略和被掠奪。

據查,玉龍礦業前身鑫源礦業2002年設立時第一大股東是內蒙古地勘十院,該院是內蒙古地礦局下屬單位,佔股為50%;其他股東均為自然人,且多為地勘十院和內蒙古地礦局工作人員。

然而,經過十餘次頻繁而複雜的股權演變,在2012年5月科學城發佈重組公告時,地勘十院在玉龍礦業中的股權比重僅為14.789%。

南方週末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海南信得取得的這些股權不少是內蒙古地礦系統內一些領導和工作人員所持股份,例如:王文龍為地礦局下屬地勘十院院長,將1000多萬股轉讓給了海南信得;王傑是內蒙古地礦局副局長,也將830多萬股轉讓給了海南信得。

「2010年礦業開始回暖,玉龍礦業產量非常高,盈利能力很強,當時我們很多人都得到了玉龍礦業部分自然股東轉讓的消息,當時參與購買股權的人也很多。」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最後,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落到王水手上的。他在內蒙礦業領域資源和人脈很廣。」

地勘十院幹部職工富有程度,在內蒙乃至全國礦業界都知曉。該院憑著改制後靈活的機制,在大興安嶺中南段的成礦帶上非常活躍。他們深知玉龍礦的價值所 在,也看得見玉龍礦業的盈利能力,為何卻願意放棄股權?赤峰多位礦業人士對此表示懷疑:「玉龍礦業清退幹部持股,到底是真的清退了?還是變相轉讓給了利益 相關人?」

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城此次重組計劃中,並沒有收購玉龍礦業中的國有股權,即地勘十院14.789%的股權和內蒙古地礦集團8.54%的股權,內蒙古地礦集團由內蒙古地礦局改製成立,為內蒙古國資委出資的國有企業。

科學城公佈的預案對此未披露原因。

「玉龍礦業讓中國銀泰收購,很可惜。」王文龍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本來內蒙地礦系統可以把玉龍礦業做成一家自己的上市公司,但背後問題太複雜。據瞭解,他們曾在2008年花兩千多萬元聘請平安證券公司為玉龍礦業獨立上市,但以失敗告終。

「股神」高管

銀泰副總韓學高停牌前以每股4.19元的低價買入2182萬股,復牌後股價暴漲,韓學高獲利1.3億元。市場質疑其內幕交易。

科學城此次涉礦重組的另一個大贏家,是中國銀泰的副總裁韓學高。

2012年一季報股東名單中,中國銀泰副總裁韓學高突然坐在了科學城新第三大股東的位置上,持股達2182.74萬股。以5月28日收盤價每股9.99元計算,韓所持股份市值已超過2億元。拋開持股成本,韓學高淨賺1.3億元。

對此,韓被關注重組的市場投資者調侃為「股神」,有市場人士質疑韓學高涉嫌內幕交易等問題:「韓學高為中國銀泰的高管之一,有關科學城重組的內幕,他肯定知道。」

大宗交易系統數據顯示,韓學高是於1月4日和1月9日,以均價4.19元從中國銀泰手中買入。1月17日,科學城公告因重大事項而停牌。5月初,重組預案公佈,科學城復牌,股價連續漲停,最高到11元。目前仍在10元左右徘徊。

中國銀泰為何減持?而韓怎麼能以這麼精準的時間點和如此低的價位獲得股權?是否構成內幕交易?儘管市場充滿疑惑,但科學城對此未發佈任何澄清公告。

據公開資料,韓學高,1972年生,與銀泰系老闆沈國軍同為浙江人,現任中國銀泰副總兼財務負責人。此前沒有在銀泰系公司中持股的記錄,也非中國銀泰的股東。

科學城董秘劉黎明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因為這兩年裡房地產行業不景氣,中國銀泰在全國佈局了大量商業地產,投資達到30億元以上,但後續開發資金存在問題,而高管韓學高能給中國銀泰籌集到資金,以解銀泰系燃眉之急。

「中國銀泰為了感激韓學高,把中國銀泰持有科學城的2182.47萬股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給韓學高。」劉黎明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同時,韓學高與沈國軍有個協議,韓不能隨意在二級市場拋掉股票,在股東大會上,也會與中國銀泰保持一致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9

秋前算賬 清剿曾蔭權利益集團

2012-6-7  NM

六月剛至,整個香港瀰漫著一股「反曾」怨氣。 審計署及前首席大法官為首的獨立委員會同日發表報告,揭露特首曾蔭權外訪時的奢侈行徑。煲呔任期最後廿多日,慘變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嗌落台。其實由今年二月 開始,特首戰已臻白熱化階段,連環炸彈已直投煲呔,無非為質低其民望,好為未來特首梁振英鋪下康莊大道,讓他以君臨天下姿態登場。 煲呔將以超低民望在七月下台;巧合地,港澳兩地高調進行拘捕調查,盤踞香港多年、以曾蔭權為首的既得利益權貴集團將陸續被瓦解。



自 今年初,梁振英當選特首的呼聲日高,曾蔭權的醜聞便一直未停過。三月廿五日,塵埃落定,梁振英將在七一登基,曾蔭權開始踏上末路。 「佢(曾蔭權)會唔會牽涉公職人員行為不當就未知,但肯定佢唔似董建華咁,離任後仲有政協副主席呢個銜頭。」臭屎越揭越臭,中方人士已篤定曾蔭權無運行。 與曾蔭權相識多年的時事評論員李鵬飛慨嘆,曾蔭權是自招滅亡,「以前官銜細嘅時候,仲謙虛一啲,職位越高,人就唔同咗。又話自己幫香港戰鬥到最後一分一 秒,但其實去咗旅行。仲好招積同記者講:『七一前我話事。』」飛哥更說:「佢(曾蔭權)咁嘅態度遲早都會出事。當日董生係腳痛下台,但都至少被香港人尊 重。」 由年初開始,先被傳媒揭發他向老友、深圳東海集團老闆黃楚標,以二百五十萬元租住三年深圳東海花園六千呎頂樓物業,聲稱作退休之用,但該單位時值五千多萬 元,懷疑涉及延後利益。事後他公開道歉,並宣佈放棄租住。四月,他又被揭發在出訪期間,入住每晚房租五萬二港幣的豪華酒店總統套房,惹來全民怒吼,審計署 立即介入調查。 還未計在此期間,他被傳媒踢爆與妻接受富豪款待,先後乘搭重慶富商張松橋私人飛機去泰國布吉玩、與賭王四太梁安琪坐私人飛機去日本賞紅葉、跟華人置業的劉 鑾鴻、星島集團主席何柱國坐遊艇往賭廳欣賞歌舞。月前,曾蔭權為息民憤,委任前首席大法官李國能,成立三人獨立委員會,就特首收受利益進行研究。

報告同日出籠
上 週四,兩份報告同日出籠,全城狂轟曾蔭權貪得無厭。政府中人透露,政府內部早已為這事作出應變措施,「審計署嗰日話有報告要出,政府即刻安排李國能嗰邊都 同日公佈,無非就係為咗唔好俾有關曾蔭權嘅負面新聞再分開兩日報導,有咩一次過講曬。第二日要道歉都安排咗,橫掂佢都唔係第一次道歉,希望將市民的怨憤盡 快降溫。」 報告推出翌日早上,曾蔭權向公眾道歉,承認外訪豪花公帑及接受富豪款待的事,是「個人處事不當」,然後,他緊閉雙唇靜默十四秒企圖谷眼淚,最終不果,掉頭 返回辦公室。 「喺呢件事上當奴係唔會有事,因為審計署嘅報告鬧得再狠都好,已經講明咗,當奴入住總統套房,雖然係貴得離譜,但無犯法。而李國能個委員會亦都講明日後特 首收受利益時要點樣做,又話建議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規管特首收受利益。呢件事預咗會俾市民炒作,但唔代表佢犯罪。」政府消息人士說。


然 而,特首辦預計不到民怨如此沸騰。泛民廿三位立法會議員聯署,提出彈劾曾蔭權。連工聯會陳婉嫻也認為曾蔭權應該要辭職。教育評議會要求他不要出席行政長官 卓越教學獎頒獎禮,以免有辱教育界尊嚴。 曾經,曾蔭權在○五年六月以超高民望七十二點三分上任特首,如今,最新的港大民意研究調查顯示,他的民望已經低至四十三點一分。特首民望高開低收,似乎是 兩屆特首的下場。九七年董建華上任時,民望有六十四點五分,至○五年三月腳痛下台,只剩四十七點九分。 反觀候任特首梁振英,他的民望一直徘徊於五十多分,在此消彼長下,梁振英登位時,民望必定比下台的曾蔭權高。 曾蔭權將黯然下台,為官四十五年,在其背後的利益集團亦將陸續被清算。唐英年爭選特首一役,利益集團名單似乎亦浮面。「由港英時代一直盤踞香港政治及商界 命脈的權貴,一直穩佔重要地位,唐英年係呢班權貴嘅一隻棋子,以曾蔭權為首,政商界有許仕仁、李國寶、大劉及新鴻基郭氏兄弟,當日最出力幫唐英年。如果要 徹底瓦解唐營,必須要先徹底清除佢背後嘅一班勢力。先由曾蔭權開始,佢豪飲豪食固然唔係死罪,但廉署早已就佢低價租住黃楚標東海花園件事開file,唔排 除係佢卸任後,就採取更深入調查。」中方人士透露。

貪曾之路
1967年 加入港英政府,任職二級行政主任。 1982年 出任沙田政務專員。 1995年 獲委任為首位華人財政司。 1997年 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財政司司長。


2001年 出任政務司司長,接替退休的陳方安生。 2003年 領導「全城清潔策劃小組」,被外界譏諷是「掃街大隊長」。 2005年3月 盛傳將接替董建華出任特首。 2005年6月 挾674個選委提名,自動當選為行政長官。 2007年3月 以649票連任特首。 2009年10月 與妻乘搭賭王四太梁安琪的私人飛機暢遊日本賞紅葉。 2012年2月9日 乘搭「重慶富商」張松橋私人飛機遊布吉。 2012年2月18日 與妻到澳門賭場春茗及遊艇豪華遊。 2012年2月23日 被揭發以極低租金退休後租住黃楚標 東海花園六千呎豪宅。 2012年4月24日 被踢爆公幹巴西時,入住五萬二千元總統套房。

清算大行動
唐英年為前中央領導人江澤民的世姪,一直獲港澳辦主任廖暉力 捧,早於○二年加入政府成為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時,已被盛傳為第三任特首。去年辭退政務司司長職務,全心投入特首選舉,他參選,一直獲得曾蔭權明撐。 唐英年由宣佈參選起,醜聞一直不絕於耳,今年二月被揭發九龍塘約道唐家大宅非法僭建二千二百五十呎地牢,事件並沒有因他落選特首選舉而完結,四月十日廉政 公署採取行動,帶走當日唐宮的一名室內設計師助查;不但唐英年一人遭殃,唐太郭妤淺的外家廠房亦被人報料踢爆僭建。 「我外家(意指郭妤淺的娘家)幾十年嘅廠之前搭落嗰啲鐵皮屋,又或者係我屋企嘅僭建要由屋宇署(及廉署)調查,各式各樣嘅嘢呢,俾人哋依家個觀感係唔好 㗎,即係俾人哋覺得秋後算賬係做緊。」唐英年在五月外遊回港,接受鄭經翰電台訪問時,便如此坦言。 煲呔老友、人稱肥龍的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與曾蔭權及唐英年友好。他○○年離開政府後,任積金局行政總監,後來擔任新鴻基顧問。○五年再次擔任政務司司 長。許仕仁重返政府前,被人踢爆曾現身新地搞的西九計劃飯局。新鴻基郭氏三兄弟反目,曾蔭權與許仕仁又當和事老,在當中斡旋調停。 唐英年辭職準備參選特首時,肥龍早期曾為唐籌謀,後來以身體欠佳,退出助選。一名熟悉許仕仁的前官員透露,「大約十一月左右,肥龍知道自己被廉署查緊,佢 有糖尿病又有血壓高,唔嚇得,為免連累唐英年,佢決定唔再插手。」

2012年2月13日唐英年
九龍塘約道七號物業被揭發有僭建地庫,廉署介入調查。 唐英年競選特首期間,被傳媒揭發其九龍塘大宅涉僭建,引來傳媒連日追訪,唐的民望自此直線插水。

2012年3月29日許仕仁及新鴻基郭氏兄弟
許仕仁與新地郭炳江、郭炳聯,被廉政公署拘捕候查。 許仕仁在特首選舉後四日被廉署拘捕,成為該署成立以來拘捕的最高級前官員。

肥龍周身蟻
今年三月廿九日,亦即特首選舉 後四日,廉署突然採取拘捕行動,許仕仁成為廉政公署成立以來拘捕的官階最高前官員。消息指,他與新鴻基地產聯席主席郭炳江及郭炳聯,懷疑觸犯防止賄賂條 例,以及有人於任職政府期間,向外披露政府內部機密消息。據悉,許仕仁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涉嫌收受利益,當中包括免租入住新地旗下跑馬地禮頓山豪宅單 位,又有傳許曾多次收取巨款,合共近二千萬港元,又在○七年曾獲兩間銀行分別批出兩筆無抵押透支,合共七千萬港元。廉署暫未正式起訴任何人。 肥龍周身蟻,廉署消息指︰「有人最近已講明,寧願死都唔要坐監,如果要佢坐監,隨時會同廉署爆大鑊,到時仲多人被捕。」 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同樣與曾、唐友好,兒子李民橋在新加坡結婚,曾蔭權偕妻直飛當地參加婚宴,全場拿著相機四圍拍,還被人揶揄是大會攝影師。○七年曾蔭權 參選特首,李國寶是競選辦經理,今年唐英年參選特首,李國寶冧莊再做。 巧合地選舉完結,李國寶迅即成為被狙擊的目標之一。他位於山頂白加道的豪宅懷疑僭建一千平方呎天台屋,屋宇署介入調查,但李國寶承諾會盡快清拆僭建物,屋 宇署停止檢控,但仍被傳媒追問是否放生權貴。 五月中,李國寶已公開宣佈不再續選立法會,覺得政治是「waste of time」(浪費時間),更心灰意冷說:「I wish I never entered.(我希望自己從未涉足過)」 數與曾蔭權關係密切的富豪,華人置業的劉鑾雄兄弟可說數一數二。曾蔭權今年被傳媒拍下與「細劉」劉鑾鴻同遊澳門,更被踢爆去年曾與細劉一同去參觀華置位於 澳門的新樓花「御海•南灣」。曾蔭權○七年爭取連任,大細劉合共捐款十五萬,今年唐英年參選特首,大劉兒子劉鳴煒成為競選辦公室副經理,每天傍住唐英年四 圍去。大劉還將旗下物業美國萬通大廈的一個單位給唐英年當競選辦公室。無論與唐英年抑或曾蔭權,都與劉氏兄弟非常稔熟。

2012年4月13日李國寶
被揭發位於山頂白加道嘅豪宅懷疑僭建約一千平方呎天台屋。 李國寶在上月宣佈無意連任立法會議員。(江永健攝)

2012年4月16日劉鑾雄
捲入歐文龍案。 官司纏身的劉鑾雄被拍得與紅顏知己呂麗君上月底現身北京,有傳他欲找北京官員從中斡旋,惜被拒見,無功而還。(《蘋果日報》圖片)

捲入歐文龍案
特 首選舉完結後,亦是劉鑾雄「巧合地」惹上官非之時。前澳門運輸工務司長歐文龍貪污案,進入第三階段審判。今年四月十六日突然披露華人置業主席劉鑾雄和香港 商人羅傑承涉案。案情指,歐文龍涉嫌收取二千萬元賄款,干預澳門機場對開五幅地皮的競投,讓羅傑承以Moon Ocean名義投得地皮,及後至○五年十月,華置附屬公司Groupluck將一張由大細劉簽發的二千萬元支票,經輾轉存入歐文龍名下空殼公司 Ecoline Property戶口。 華置亦分別於○五年及去年買入Moon Ocean全部股份,現時Moon Ocean已屬華置全資附屬公司。至於該五幅地皮,其中一幅已發展成華置旗下豪宅項目「御海•南灣」,其餘四幅仍在平整地盤階段。 「大劉一知道澳門出事,即刻飛咗去北京搵領導人。但全部食閉門羮無人肯見。佢自知喺澳門嗰三、四十億投資可能會化為烏有,但佢最介意嘅係會唔會陸續有 來。」一名與華置相熟的商界人士爆料。「今次上去,有人係兩手準備。一方面係求情,另一方面係如果軟唔得,就硬來。香港地產商喺好多省市都有投資,隨時爆 爆嚇,爆埋其他地方官員甚至中央官員都牽涉案中就大件事啦!」 另外,麗新系林建岳當日力挺唐英年,還找來天王巨星周星馳為唐英年的炮仗行動打開序幕。即使最近表面上已跟梁振英大和解,公開力挺他支持由許曉暉擔任文化 局局長,但據悉,澳門廉署人員仍繼續調查歐文龍的貪污案有否牽涉其他香港地產商,一日大劉案未完結,隨時會有更多港商被廉署請往飲咖啡,昔日在曾蔭權背後 的既得利益集團,將逐步面臨大清算。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34

業內人士解密宗教產業化利益鏈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2/zMNDIwXzQ1MTczMQ.html

\

「要 理解宗教產業化的利益鏈,其實並不難。回想一下馮小剛的電影《大腕》中的情景:一個藝術界的大腕將死,於是,一些瘋狂想追求經濟效益的商人竟然把這個大腕 的葬禮進行包裝,然後開始了融資,並計劃納斯達克上市。」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採訪時,一位熟知宗教產業化流程的業內人士這樣說。

宗教產業化的過程正如這個荒唐的葬禮一樣。

當 然,另一個很讓人擔憂的問題已經擺在曲江系面前,據法門寺內部人士透露,一份內部報告顯示,今年法門寺文化景區的經營目標是「全年經營收入1.3億元,全 年實現利潤總額400萬元」,但目前每月要支付的銀行貸款利息就高達2000萬,如此算來,本來一個清靜的寺院,經過包裝炒作,反而成了負債單位。這其中 的奧秘在哪裡?恐怕只有締造了曲江模式的管理者們能解其中味。

西安市副市長、 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先念曾在2010年接受《時代週報》專訪時承認:我們做這些項目也掙不到錢。法門寺距離寶雞和西安都很遠,法門寺一期耗資32個億,打造世界佛都,但周邊的土地遠離城市,是無法炒地的。

地方政府要追求政績,GDP是最有說服力的,然而如何拉動GDP,卻「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據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宗教產業化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

一、成立開發區;

二、開發區成立投資公司;

三、投資公司對宗教場所這個產品進行全面策劃、包裝,講有一個美麗前景的故事,完成第一次融資;

四、成立風景區股份公司;

五、再一次用那個美麗前景的故事圈地;

六、圈來的地和故事一起完成銀行貸款;

七、對圈來的地進行部分開發,此時必須把宗教場所這個產品圈進來,把「故事框架」初步搭建起來;

八、邊經營邊還貸邊進行招商融資;

九、進行上市準備;

十、上市套現。

上 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這個利益鏈裡,最大的獲益者是地方政府,因為刺激了內需,拉動了GDP,招來了其他項目,搞活了當地經濟。通過做文化使土地增值, 解決了開發資金的問題。這裡面最大的風險是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因涉及宗教問題,但這反而更加刺激了利益集團在可控範圍內最大化地透支宗教資源。

該人士認為,在這個利益鏈裡,最大的可能被侵害者就是宗教品牌,商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宗教品牌在傳統觀念裡面,是應該非營利的類似公益性組織,這就造成了兩者的絕對衝突,加之宗教品牌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在這方面是沒有話語權和自我保護能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9

揭秘奧運轉播利益鏈

http://www.xcf.cn/syms/tt/201207/t20120727_333377.htm
「國際奧委會越來越像個商業組織,銷售奧運會賽事轉播權的巨額收入,已經變成支撐奧委會重要的推動力。」研究奧運電視轉播的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駱正林對本報記者稱。

 

  事實上,國際奧委會對奧運轉播權的重視,早在11年前就已體現。2001年,國際奧委會成立了「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下簡稱「OBS」)。自成立以來,OBS參與主導了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以及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殘奧會)之後所有 的奧運賽事電視信號製作。

 

  OBS甚至憑藉其與國際奧組委的關係,壟斷了國際奧委會全會的直播信號製作權。2005年6月,在新加坡召開的國際奧委會第117次全會決定,將2012年奧運會主辦權授予倫敦。這是OBS首次以主轉播方的角色,向全世界所有媒體提供當次全會的直播視頻。

 

  7年後,OBS與倫敦奧運會再續前緣。OBS為此次奧運會註冊了「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倫敦分公司」(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 London, 簡稱「OBSL」)。這家註冊在英國南部西薩塞克斯郡的企業,將成為此次奧運會賽事電視信號的製作方。

 

  「在國際奧委會用以維持運作的經費中,依靠分銷轉播權的盈利已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駱正林稱。

 

  而由於版權購買方與國際奧委會簽訂的保密條款,各家媒體在轉播歷屆奧運會時用以購買版權的費用一直沒有被官方披露。

 

  除了轉播權的分銷,奧運會賽場的官方視頻攝錄設備提供亦是另一塊大蛋糕。松下通過奧運營銷,在最近的兩屆奧運會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

 

  「奧運會的轉播產業鏈已高度市場化,」駱正林稱,「國際奧委會在轉播的佈局和對商業利益的考慮上非常成熟。」

 

  OBS前世今生

 

  事實上,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歷屆奧運會的賽事電視信號製作轉播一般由奧運主辦國的權威電視機構擔任。例如,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就 由日本放送協會(NHK)擔任轉播方,向全世界各國提供電視信號;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轉播方則是美國廣播公司(ABC)。

 

  2001年5月,國際奧委會在西班牙成立OBS,並認為OBS的誕生「開創了奧運轉播的新紀元」。OBS的職責主要是製作今後歷屆奧運會的電視和廣播信號,以及設計、安裝和運作奧運會國際新聞中心(IBC)。

 

  3年後的2004年5月,為了籌備北京奧運會的轉播工作,OBS與北京奧組委合資組建了北京奧林匹克轉播有限公司(Beijing Olympic Broadcasting ,下簡稱BOB)。這是OBS第一次以主要機構的身份成為奧運轉播方。當時,官方對BOB的定位是「一家中外合作經營性質、專事奧運會電視轉播業務的企 業」。

 

  本報記者無法掌握BOB的具體運營費用。不過,2005年11月,中國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於北京奧林匹克轉播有限公司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中透露,北京奧組委曾向BOB撥款約2.1億歐元用以運營。

 

  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和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維爾布魯根,是BOB的兩位董事會成員。而BOB的總經理則是馬諾羅·羅梅羅,其擁有超過20年的電視轉播經驗;首席運營官則是從中央電視台體育中心主任崗位上借調來的馬國力。

 

  被BOB僱傭的專業人員亦來自世界各地。例如,游泳比賽由最擅長此項目的澳大利亞人進行轉播,田徑的電視信號由瑞典和芬蘭人共同提供,體操是日本電視人的專項,乒乓球、羽毛球則由央視團隊轉播。

 

  這支有央視高管加盟的BOB團隊,一度還被普通觀眾誤認為是央視組建的奧運會轉播商。以至於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轉播時,一些對比央視和NBC兩個不同開幕式版本,而認為央視版本較差的國內觀眾,就把批評矛頭對準了BOB。

 

  其實,NBC的信號同樣由BOB提供。但作為購買了奧運會轉播版權,而成為「持權轉播商」的央視和NBC,有權利編輯來自BOB的直播信號,這導致了不同持權轉播商轉播北京奧運會時,會出現鏡頭切換不同的多個版本。

 

  來自OBS的數據顯示,擁有4000多名工作人員的BOB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使用1000台攝像機提供了3800小時的賽事信號,全世界200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超過300億人次的觀眾,通過BOB的信號觀看了北京奧運會。

 

  實際上,BOB屬於項目公司,在完成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所有轉播後,2009年10月15日,BOB清算組向中國商務部申請撤銷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表示BOB完成任務被正式撤銷。

 

  而在倫敦奧運會上,OBS將不再與倫敦奧組委合資,轉而獨立在英國註冊名為「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倫敦分公司」(簡稱OBSL)負責賽事信號的製作。不過,OBS稱,OBSL的職責和團隊組成將與北京奧運會BOB的模式基本相同。

 

  事實上,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OBS已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樣由國際奧委會組織的冬奧會,其規模和影響力遠不及奧運會,歷屆冬奧會的轉播覆蓋面小是個問題。OBS就幫助溫哥華冬奧會首次實現了全球賽事信號覆蓋,以及高清電視信號和5.1聲道的音頻傳送。

 

  曾任北京奧運會BOB總經理的馬諾羅·羅梅羅,同樣擔任了溫哥華冬奧會OBS的CEO,他對公司在那屆冬奧會上的表現極為肯定。

 

  「過去冬奧會僅向一些在冬季運動項目佔有優勢的特定地區提供轉播,例如歐洲、北美等,」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通過OBS,我們幾乎可以向所有的電視媒體提供冬奧會的賽事信號,甚至那些沒有派遣報導團來溫哥華的媒體,都能向觀眾提供高質量的賽事轉播。」

 

  倫敦奧運轉播權大戰

 

  按照國際奧委會的定位,OBS僅負責奧運賽事的信號製作,而分銷轉播權的主體則是歷屆奧運會國際新聞中心(簡稱IBC)。奧運轉播權歷來被全世界各大媒體視為兵家必爭。

 

  巧合的是,64年前的1946年奧運會也是由倫敦承辦,而BBC則在當時出資1000英鎊購買了當年倫敦奧運會的轉播權,開創媒體購買奧運會版權的先河。64年後,奧運轉播權的分銷已更為成熟,費用也幾何級數式地增長。

 

  1958年,《奧林匹克憲章》新增加了對電視版權收入分配的新條款:「經國際奧委會批准,該權力由組委會出售,並依照國際奧委會的指示對收入進 行分配」。國際奧委會將電視版權收入的60%分配給奧組委,其餘的40%由國家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國際奧委會三家分配。

 

  上世紀80年代,在薩馬蘭奇和美國商人的推動下,奧運會的商業價值被快速放大,媒體報導的熱情也因收視率和廣告收入的增長而提升,奧運轉播權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顯現出巨大價值。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自2008年以來,網絡媒體購買奧運轉播權的力度空前增加。Youtube已宣佈購買了倫敦奧運會的版權,將向亞洲和非洲的 6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直播。這是奧運會第一次通過Youtube視頻網站,向觀眾提供免費直播,Youtube預計全球將有4.5億網民受益。

 

  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爭奪奧運轉播權的硝煙則更濃烈。數據顯示,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來,國際奧委會的電視轉播權分銷收入出現顯著增長。雅 典奧運會時,電視轉播商一共支付了5.97億美元用以購買版權。4年後的北京奧運會,這一數字暴增至17.147億美元。而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今年7月 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2010溫哥華冬奧會和2012倫敦奧運會,在電視轉播權方面的收入已上升到39億美元。他預計,未來下一屆冬奧會和夏季奧運會的版 權收入「最少達到40億美元」。

 

  據《福布斯》雜誌網站報導,作為美國三大電視網的NBC已斥資11.8億美元購買了倫敦奧運會的轉播權,ABC和CBS由於沒有購買,將缺席奧 運會的直播。此外,NBC環球(NBC Universal)集團旗下的子公司Telemundo,作為美國第二大西班牙語電視頻道也購買了倫敦奧運會的版權,至此NBC可謂完勝其它兩家美國全 國性電視網,在倫敦奧運會直播方面獨佔鰲頭。

 

  而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因為媒體業界的格局不同,從而產生了結果各異的轉播權競爭模式。

 

  在內地,央視憑藉壟斷地位早已奠定了獨家購得內地地區奧運分銷的優勢。2009年3月26日,央視宣佈與國際奧委會正式簽署一份協議,內容包括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電視轉播權、新媒體版權以及音像製品版權。這意味著央視將獨享倫敦奧運會的版權分銷權利。

 

  事實上,早在北京奧運會時,央視就在奧運轉播權的分銷生意中獲得了豐厚利潤。據當時報導稱,央視以2000萬元獲得新媒體版權,此後以每家3000萬-5000萬元的價格賣給國內10多家商業網站,淨賺近4億元。

 

  央視並未披露購買倫敦奧運會版權的費用,但由於其下屬CNTV獨家壟斷了倫敦奧運會新媒體直播權,並擁有向國內商業門戶網站分銷奧運報導和視頻點播版權的優勢,屆時仍可複製北京奧運會的商業模式。

 

  這一模式,在研究奧運電視轉播的駱正林教授看來,是由行政干預帶來的壟斷優勢所形成。

 

  「按照國家廣電總局的規定,在內地,只能由央視向國際奧委會購買轉播權再向其它電視頻道分銷。」駱正林對本報記者稱,「而這一規定名義上是為瞭解決不同媒體同時競爭購買版權,導致抬高價格的問題,但實際上維護了央視的壟斷地位。」

 

  除了電視,國內新媒體運營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2008年6月,國家版權局、工信部和國家廣電總局曾聯合下發國權聯[2008]3號文件,其中 規定,「為避免奧運賽事轉播權被非法侵害,同時促進我國新媒體的發展,各互聯網和移動平台可通過取得中央電視台網絡傳播中心授權的形式,合法使用奧運賽事 及相關活動的視音頻節目信號。」

 

  上述文件也在事實上堵住了國內商業網站直接向國際奧委會購買版權的路徑。對此,騰訊網副總編輯王永治曾對本報記者稱,「實際上國際奧委會並沒有強制規定轉播權只能賣給一家,只要有播出平台,國際奧委會都願意賣,但在國內就牽涉到相關政策的限制。」

 

  而在香港,電視媒體的充分市場化競爭也帶來新問題:幾家電視台的內鬥差點導致香港市民將無法免費收看奧運直播賽事。

 

  2007年,香港有線電視以逾億港元代價,獲得倫敦奧運會在香港地區的獨家轉播權。而國際奧委會規定,有線電視必須通過免費電視頻道,播放最少 200小時奧運賽事。但香港有線電視的所有頻道均為收費,因此必須與無線、亞視兩家免費電視台合作。但3家電視台就轉播安排的商議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直到倫敦奧運會開幕前10天,在香港政府和香港奧委會長達7小時的會議協調下,無線、亞視才同意向有線支付一筆合理費用,再聯合製作200小時奧運節目及播放廣告,在免費頻道播出。此前,無線和亞視曾傳出將獨自向國際奧委會購買奧運轉播權的消息。

 

  並非毫無風險

 

  事實上,央視早在1997年就已買斷了自2000年悉尼奧運會在內的連續三屆奧運會轉播權。數據顯示,央視依靠雅典奧運會獲得了7億人民幣左右的廣告收入,而北京奧運會,這一數字上升到了20億-30億元。

 

  與幾乎將毫無懸念地通過倫敦奧運會轉播權分銷和廣告收入獲得盈利的央視不同,美國NBC雖獨家購得倫敦奧運美國地區電視轉播權,但仍被爆將面臨上億損失。

 

  「美國的媒體已充分市場化。在此環境下,電視媒體投入風險是可以預測的。電視台購買轉播權,一定已對投入和回報有了充分的評估。」駱正林稱,「而轉播權非常昂貴,所以電視機構對市場的考察需要非常嚴謹,不然會背上很大的負擔。」

 

  對此,NBC環球的CEO史蒂夫·博克亦在紐約於今年6月底的一個公開場合對媒體表示,「我們試圖確定NBC購買奧運轉播權的成本,將不會導致公司每兩年一次(即夏季和冬季奧運會)出現重大損失,而我們相信這已經做到了。」

 

  NBC已為倫敦奧運會轉播權支付了11.8億美元。其母公司NBC環球披露,他們共斥資43.8億美元用以購買從2008至2020年四屆奧運會的轉播權。

 

  不過史蒂夫·博克也承認,雖然NBC目前針對倫敦奧運會的廣告收入已比北京奧運會時增長1億美元,但他和他的團隊將無法確保NBC能通過倫敦奧運會盈利。

 

  NBC已通過倫敦奧運會獲得了9.5億美元的廣告收入,未來還可能增長至10億,但股票投資機構米勒塔巴克公司的分析師認為,他們預估NBC在倫敦奧運會的損失可能將達到1億至2億美元規模。

 

  至於損失產生的原因,NBC體育部主席馬克·拉扎勒斯認為,英國與美國的時差將不適合美國觀眾收看重要賽事的直播,這將導致電視觀眾數量的減 少,進一步對廣告收入的增長產生影響。北京奧運時,大約有2.14億美國觀眾通過NBC收看直播,但NBC研發部門主席阿蘭·沃策爾在預估倫敦奧運會觀眾 數量時,卻謹慎地表示這一數字「將超過2億」。

 

  「轉播權一般在奧運會召開前幾年就已開始銷售,當然不排除電視台當時決策購買,但在數年時間內因為昂貴的轉播權交易,導致電視台財務陷入危機的情況。」駱正林說。

 

  而一個在奧運轉播產業鏈上經常被忽略的上游,即奧運賽事攝錄設備提供商,卻依靠奧運會獲得了非常可觀的利潤。

 

  2011年4月,松下宣佈作為國際奧委會TOP贊助商,已與OBSL確定將為倫敦奧運會提供獨家廣播電視的官方指定高清電視記錄格式,此外還將提供高清照相記錄儀和便攜式錄音機等最新設備。

 

  松下中國媒體公關部人士以「涉及合同秘密」為由,婉拒本報記者希望瞭解上述合作的具體細節和所涉金額,不過鬆下負責公共關係的鍛治舍巧常務役員 對本報稱,「奧運會在轉播技術的革新歷史中,一直起著先驅者的作用。松下從首次運用數碼轉播的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以來,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實現 了首次高清轉播,一直為奧運會廣播服務公司提供贊助。」

 

  至少在雅典和北京奧運會時,松下依靠TOP贊助商和官方攝錄設備提供商,在終端市場的奧運營銷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松下是雅典和北京奧運官方指定 攝錄設備提供商,這幫助松下在2004年一季度的利潤猛增超過10倍。2008年二季度,松下的淨利潤也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增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60

被指利益輸送關聯公司 施正榮金蟬脫殼?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95839.html

從尚德的爛攤子徹底脫身之前,施正榮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向投資者交待清楚。

15日晚間,尚德創始人、原董事長兼CEO施正榮突然宣佈,卸任CEO,由原CFO金緯接替,施正榮繼續擔任董事長一職。此時正值尚德短期償債能力告急且身陷5.6億歐元反擔保騙局的危情時刻。

這被看作施正榮不想再主理尚德日常事務、退出尚德之意趨於明顯的信號。

昨日,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稱,施正榮涉嫌長期將尚德的利益輸送給其實際控制的一家多晶硅企業,侵害尚德股東權益。

前財務顧問創立關聯公司

上述知情人士所指的施正榮實際控制公司,就是2009年起施正榮公開出任董事長的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下稱「亞洲硅業青海」)。據稱,自 2006年亞洲硅業青海創立之時起,施正榮就是該公司的密切關聯方,尚德也通過幫助融資、墊付款項、採購大單等方式,對該公司持續不斷地予以支持,與此同 時,卻對自己同該公司的關聯諱莫如深,直至2008年才對這種關聯作出零星披露。

更具利益輸送嫌疑的是,施正榮擔任尚德的董事長兼CEO期間,同該企業簽訂了價值15億美元的長期供應合同,並涉嫌以高價採購該公司的多晶硅產品。

2006年12月,亞洲硅業青海在青海省註冊成立,註冊資本為2億美元。

據亞洲硅業青海官方網站介紹,該公司專業從事半導體多晶硅材料及三氯氫硅、四氯化硅等綜合利用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銷售。目前在職員工千餘人,高級管理及技術人員近百人。

據本報獲得的材料,該公司的投資者包括註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亞洲硅業有限公司(下稱「亞洲硅業」)和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公開資料稱,兩家公司股比各為95%和5%。

從表面上看,這兩家公司都與施正榮沒有直接關係。

亞洲硅業的負責人為張宇鑫。據雅本化學(300261.SZ)董事會成員信息,現年40歲的張宇鑫為中國國籍人士,同時擁有中國香港及新加坡永久境外居留權。其曾任職於華夏證券投行部、西南證券投行部,現任上海道傑投資執行董事、總經理等職。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施正榮2005年從無錫市政府手中買下無錫尚德公司部分股權並準備上市時,這名投資界人士張宇鑫正是施正榮當時的財務顧問。

而張宇鑫任顧問的一家基金會與施正榮家族海外公司——D&M科技公司(下稱「D&M」)的註冊地點居然在同一條街上——英屬維爾京群島,托多拉地區,小鎮路。

據尚德2011年年報,D&M購買了亞洲硅業91.3%的股份。

2007年3月15日,亞洲硅業的另一名人士張維國被任命為亞洲硅業青海董事長。

而在尚德的IPO招股書中,張維國曾是持有尚德33.3萬股的股東之一,為當時第五大股東。

有公開報導稱,張維國曾任職無錫市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部經理,是施正榮的好友,曾協助施正榮吸引到多家無錫國有企業的融資。2006年也有媒體報導提及,張維國出任過尚德的副總裁。

此外,目前擔任亞洲硅業青海總經理的王體虎,同施正榮可能也有關聯。有光伏業內人士認為,王體虎是施正榮從海外請回來的技術專家,專門負責青海這一項目。

2007年3月,亞洲硅業青海的「千噸多晶硅項目」在西寧奠基時,施正榮作為嘉賓出席了奠基儀式。

高價、大單、預付、貸款

本報查詢了尚德2006~2007年年報,並未查到任何有關亞洲硅業及亞洲硅業青海的內容。

但自2008年年報起,尚德開始披露其與亞洲硅業的部分合作情況。

作為光伏行業上游的多晶硅企業,亞洲硅業可名正言順地獲得尚德的大額採購合同。尚德從事組件銷售,需採購大量多晶硅原料。

2007年年底,尚德與亞洲硅業簽訂了合同,並打算在16年間購買價值15億美元的多晶硅。亞洲硅業預計將在2008年下半年開始供貨,不過後來的供貨時間延遲到了2009年上半年。

在2007年時,多晶硅較為搶手,不少光伏組件企業都同相關供應商簽訂了長期協議。但國內光伏組件企業一般傾向於同海外幾大知名多晶硅企業簽訂長期 協議,像尚德這樣與一家毫不知名且尚無產出記錄的公司合作的並不多見。到了2009年,亞洲硅業已成為尚德對外公佈的三大主要供應商之一,以金額排名第 二。

尚德從亞洲硅業採購的價格也有偏高的嫌疑。

本報獲得的材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亞洲硅業向尚德供應的多晶硅價格在每公斤30美元左右,明顯高於國內最大的多晶硅公司保利協鑫每公斤26美元的售價。

不過,尚德去年也曾以每公斤30美元左右的價格同韓國OCI公司簽訂長期採購合同。

除了對亞洲硅業格外青睞之外,尚德還以極為友好的方式對其預付貨款,甚至提供無息貸款。

在2007年的一份重要報告中,尚德稱其對一些多晶硅、硅片供應商實行了預付款。在很多合同中,尚德基本上在沒有任何擔保品的情況下,就預付了賬 款。當年,尚德向一家供應商提供了有一定擔保的、總計1000萬美元的貸款。後者則承諾,在尚德提前支付貨款的前提下,向尚德供應多晶硅,或者允許尚德購 買其20%的股份。

2007年的報告並未提及「一家供應商」的名稱,但在2008年的相關報導中,尚德披露其向亞洲硅業提供了10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

據尚德相關報告,截至2008年年底,亞洲硅業獲得了前者4860萬美元的預付款,及15億美元的採購合同。

2010年,尚德稱提供給亞洲硅業的預付款高達8000萬美元。不過,2011年尚德強調,自己已調整了新政策(或縮減了預付款)。據尚德相關報告,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間,尚德給亞洲硅業的預付款或近7000萬美元。

自2012年起,尚德還將向亞洲硅業購買總計6.33萬噸的多晶硅,且價格會據每一季度的平均採購價來協商,而支付的預付款從2012年至2017年逐步扣除。

此外,在尚德的幫助下,亞洲硅業還獲得了渣打銀行5億元人民幣的貸款。

一名光伏行業資深人士對本報稱,在多晶硅行業,亞洲硅業和施正榮、尚德有關聯幾乎盡人皆知。

施正榮逐步走向前台

在同亞洲硅業簽下15億美元大單、支付幾千萬美元預付款並向其提供1000萬美元無息貸款之後,施正榮這才逐步披露其與亞洲硅業的關聯,並最終從股權上正式控制了這家企業。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2009年1月時,亞洲硅業青海的5名董事中的2名——張宇鑫、廖暉離開了董事會,在此之前,根據5名董事的同意,施正榮出任亞洲硅業青海董事會主席及法人代表。

本報查詢到的信息及所獲材料顯示,自2009年起,尚德開始獲得亞洲硅業的股權,並增加至20%。同年,亞洲硅業從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那裡 購買了亞洲硅業青海公司5%的股權。不過,昨日本報致電亞洲硅業青海,該公司銷售部門一名工作人員稱,尚德是該公司大客戶,但其並未確認尚德曾持有該公司 股權。

但2010年時,尚德又以2390萬美元的價格將所持亞洲硅業20%股份轉手給一個買家,並獲利410萬美元。這個買家從未公開過身份,但上述知情 人士稱,不久之後,該買家又將亞洲硅業這20%股份賣給了施正榮的關聯企業。截至記者發稿時,該說法尚未獲得尚德或亞洲硅業青海方面的確認。

2011年5月4日,施正榮的家族企業——D&M收購了亞洲硅業91.3%的股權。亞洲硅業從此正式成為尚德的關聯方,其與尚德的交易自此才被視作關聯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66

利益壓榨下的中藥飲片:「摻雜摻偽」潛規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1/xNNDE4XzUxOTMxNg.html

■安徽國鑫等藥企用化工原料染色中藥遭調查

■專家:長期過量食用金胺O將對肝腎造成損害甚至致癌

根據國家食藥監局 認證公告,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國獲得GMP認證資格的中藥飲片企業數量達到1032家。同時,根據中國中藥協會中藥飲片專業委員會統 計,2008年我國中藥飲片行業銷售收入(按主營業務為中藥飲片生產統計)前10位企業銷售僅佔當年行業總收入4.64%,行業集中度較低。另根據國家食 藥監局南方所預測,未來5年內,我國中藥飲片行業平均增長幅度將高於醫藥製造業整體增長幅度,2015年,我國中藥飲片行業市場規模將增至1879.1億 元,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游資炒作中藥材在近幾年並不鮮見,而下游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對中藥材「摻雜摻偽」卻尤值關注,業內人士表示,這幾乎已成行業「潛規則」。

國 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下稱「國家食藥監局」)8日發佈公告稱,安徽省藥監局查獲一批染色增重、制假售假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對嚴重違規的8家 中藥飲片生產企業責令停產整頓,6家企業被收回GMP證書,並對12家企業進行立案調查。國家食藥監局在這份聲明中確定,安徽省「中藥飲片生產企業生產的 部分中藥飲片已經流入中藥飲片流通使用和中成藥生產環節」。

成都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7月份接到國家食藥監局的統一 部署,開展中藥專項集中整治行動,對中藥飲片生產、經營企業進行監督抽查,目前,暫時沒有發現成都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存在違法行為。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 來,市食藥監局還將進一步按照國家食藥監局的部署繼續展開調查。

藥企用化工原料染色中藥遭調查

日 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官網上曝光了一批生產企業,通過違法使用化工原料金胺O給中藥飲片染色,用鋁鹽和鎂鹽加重等,目前已對12家相關企業進行調 查。專家表示,長期過量食用金胺O將對肝腎造成損害甚至致癌,而過量食用鋁鹽、鎂鹽,會損傷神經系統,易患上老年痴呆症。

通報介紹,安徽 國鑫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安徽維濤中藥飲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藥房股份有限公司亳州徐重道中藥飲片廠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進行染色,用鋁鹽和鎂鹽加重,並在 藥材中摻假;亳州市凱利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進行染色並摻假;安徽福春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亳州市貢藥飲片廠、亳州市萬珍中藥 飲片廠、安徽海鑫中藥飲片廠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進行染色;國鑫、維濤、徐重道中藥飲片廠等還存在走票過票、貼牌包裝等問題。

鑑於上述企業生產的部分中藥飲片已進入流通、使用和中成藥生產環節,國家藥監局已嚴令各地方局加大監督力度,嚴防不合格的中藥飲片用於臨床配方和中成藥生產。

第 三軍醫大學藥物研究所博士後張翼冠介紹,金胺O別名鹽酸氨基四甲基二氨基苯甲烷,金胺O對皮膚黏膜有輕度刺激,可引起結膜炎、皮炎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狀,長 期過量食用,將對人體腎臟、肝臟造成損害甚至致癌,衛生部已於2008年將其列為非食用物質。同時,張翼冠表示,過量食用鋁鹽、鎂鹽,將會導致人體代謝功 能紊亂,肌肉疲乏無力,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

被染色的中藥飲片

「中藥飲片染色和增重的問題近幾年明顯多起來,一些名貴飲片比如首烏、紅花,相比起經濟損失,造成的用藥不准和安全危害問題更為突出。」近日,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食藥監局藥品審評專家周超凡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9月8日,國家食藥監局公告通知,自7月18日開始的為期20天的全國中藥市場專項整治活動中,「已初步查獲一批染色增重、制假售假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

其中,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查獲一批違法生產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安徽亳州是歷史上有名的藥材種植地和交易市場,現在是國內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對全國中藥市場的發展情況很有代表性。」周超凡告訴記者。

但這樣一份來自安徽的「樣本」卻不能讓人放心。

「類似金胺O這樣的化工原料主要是增加顏色,比如丹參,品相不好的顏色會淺,有些商家就會通過增色把它染成深紫色,賣相好一些,價錢甚至會高出原來的200%或者更多。」周超凡談道。

事實上,近年來,化工原料對中藥飲片,特別是名貴中藥飲片的「污染」逐漸滲透。

天 津某知名中藥企業總工程師介紹,近年來,用白芍的根莖部分染色加工成川烏、草烏;用紅薯染色加工成制首烏;用薄紙、海帶切細絲染色摻雜於西紅花中;用澱粉 壓模製成冬蟲夏草;用山藥的珠芽(零余子)染色加工成延胡索及制川烏等做法不斷出現,把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澤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假冒正品飲片。

而染色之外,增重的摻偽問題似乎更加嚴重。

周超凡告訴記者,那些材質疏鬆的藥材,有時會被摻入硫酸鹽、氯化鈉、糖等增加飲片重量———如砂仁用食鹽水浸泡後加重,小通草、通草等用硫酸鹽或糖等浸泡增重等。

而對此次鋁鹽和鎂鹽增重,周超凡認為,相比起傳統食鹽、糖水浸泡增重等手段,這樣的化學品加重更加危險———「中藥每一味藥都是按克數計量的,彼此配伍也講究平衡,無端加入這些東西,完全影響了療效,某種程度上甚至會變成『毒藥』,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他說。

利益壓榨下的中藥飲片

「這些年藥監局一直都在做全國範圍和重點省份的中藥材專項整治,但是收效並不明顯,中藥飲片的不合格率始終高於西藥和中成藥。」前述中藥企業總工程師向記者透露。

「利益驅動是主要原因,中藥材這兩年的情況不太好,用藥量大,自然災害頻繁,加上國家價格控制,一些商家就開始鋌而走險。」周超凡談道。

2010年起,全國市場中藥材價格持續快速上漲,中藥材漲價連續進入新高峰,部分中藥飲片摻假問題直接上升。

中 國中藥協會中藥飲片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李景福曾就此問題表示,紅花、黃芩、雞內金、蒲黃、烏梅、五味子等幾種中藥飲片的問題比較嚴重,如市場上的紅花,產 地不一樣,價錢每公斤相差可達5元,造假者就將三等的紅花染色後冒充一等紅花來賣;像北五味子每公斤賣180元,而山五味子每公斤才30多元,造假者瞄準 這個差價就將棕色的山五味子染成紅色,摻入北五味子中,謀取高價。

他進一步表示,諸如此類染色摻假的飲片在全國各地的中藥材市場普遍存在,其中大多數被銷往鄉鎮醫院和小醫院。

「為 了保證成品藥的質量,大企業對用量大的藥材都建了自己的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基地,其他的供貨渠道也控制得比較嚴格,但那些中小型的製藥企 業,藥材來源的保證就確實是個問題。」前述製藥公司總工程師表示,「特別是近年來一些中藥非處方藥品種的大量生產,一些顆粒藥也進入醫療保險,藥材來源的 控制更成了問題。」

綜合第一財經日報 成都商報記者 賀華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50

陽澄湖大閘蟹利益鏈:蟹農難賺錢 販蟹年入百萬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0/xMNDE4XzUyNTgxMA.html

失落的蟹農

防偽戒指的倒賣,塘蟹和外地蟹混作陽澄湖蟹賣,林林總總,就圖一個「利」字。

在陽澄湖鎮,大大小小的蟹業公司雨後春筍般地湧出,隨著陽澄湖大閘蟹的名聲遠颺,價格也水漲船高,市場售價以每年5%~10%的幅度攀升。

與這些喧鬧相比,蟹農始終是最沉寂的一方。就在大閘蟹價格飆升的這幾年中,普通蟹農的收益並沒有增長。大閘蟹的產業鏈中,他們是收入最微薄的一環。

養蟹16年,蟹價年年攀升,蟹苗降價10倍,由16年前10元一個蟹苗降到現在的1元一個蟹苗,儘管如此,養殖蟹的蟹農都說賺不到錢,與此同時,販蟹者卻能年入百萬。

9月4日,陽澄湖蟹農梁才寶的妻子周素珍講述養蟹經歷。夫婦養蟹十幾年,起早摸黑,今年他們總共買了8000個蟹苗,但是預期存活率基本上只能達到一半,到最後一年下來收入也只能有3萬~4萬元。

9月13日,許鳳珍在船上做家務。許鳳珍一家養了10多年蟹,連年虧本買不起房子,只能搬到一艘由漁船改造的房子裡生活,如今他們夫妻和女兒女婿外孫女五口人擠在10多平方米小船上。

陽澄湖鎮沺涇村,蟹農梁永青在家裡休息。他從事養蟹這行已經10多年,但基本不賺錢。他告訴記者說「養蟹人都是白發,販蟹人都是黑髮」。

陽澄湖鎮沺涇村,王佳蘭趴在父親的肩膀上休息。蟹農後代有的在工廠打工,有的做起生意,也有的回家賣蟹。不過他們都不願像父輩那樣養蟹,因為「太辛苦了」。

陽澄湖一年只有兩個季節,淡季和旺季。每年一月到九月中旬是淡季,此時,除了每兩天喂一次蟹,在多數日子裡,蟹農並沒有太多事可做。陽澄湖周邊漁村,白天像一座空城。

不過,寧靜很快將被打破。9月22日,大閘蟹開捕,陽澄湖將迎來旺季,蜂擁而至的食客將擠滿所有的農家樂餐館。一個小小的大閘蟹,帶來了一整條吃喝玩樂的大閘蟹產業鏈,這條產業鏈的源頭陽澄湖鎮的蟹農,卻說養蟹其實「賺不了錢」。

陽澄湖邊的1000多戶蟹農,祖祖輩輩靠在此捕魚為生。這個120平方公里的遼闊水面,每年都帶來很多財富,但這些財富卻和蟹農無緣。

撈野蟹豐收年一去不返

姚阿三是陽澄湖鎮沺涇村的蟹農,今年50多歲,他已經養了16年螃蟹,是陽澄湖上第一批養螃蟹的人。

姚阿三說,1996年之前,陽澄湖的漁民還沒有養殖的概念,當時整個湖面上都是野生魚和漁政部門放的魚苗。姚阿三回憶,到了收穫的季節,全家出動捕魚撈蟹。他說,除了漁船和漁具,沒有其他的前期成本,就在那幾年,他家積累起了幾萬元資金。

1996年,湖裡的資源已經不多,漁政部門中斷無序捕撈,讓漁民從事養殖。姚阿三一家把前幾年掙的錢全投入到了湖面養殖中,一次交了4萬元的承包費。從那時開始,姚阿三真正開始養殖大閘蟹。

他清楚地記得1996年,自己第一次去買蟹苗時,蟹苗還是緊缺貨,一個嬰兒手掌大小的蟹苗要賣到10元錢,他買了5000多只蟹苗,建圍網又花了六七萬。那一年,姚阿三一家賺了四五萬,把投入的成本撈回了不少。他說,16年來養螃蟹只有兩次賺了錢,那年的豐收算一次。

第二年,姚阿三去買蟹苗的時候,蟹苗價格已經降到七八元錢一個,但隨後的一年養殖中,螃蟹沒收成多少,只能賺個生活費。到了第六年,蟹苗價格已經降到四五元錢,那年陽澄湖大閘蟹的聲名鵲起,是姚阿三養殖後除卻生活費兩次賺錢的另一次。

隨後,蟹苗繁殖技術進步,蟹苗一直降價,一直到去年,蟹苗已經低至1元錢左右一個。與此同時,這幾年大閘蟹的名聲和價格一路走高,市場售價以每年5%~10%的幅度增長。

但就在大閘蟹價格飆升的這幾年中,蟹農連嘆養蟹「賺不了錢」。蟹農每年的收入中,大部分年份養蟹只能是把圍網和飼料錢賺回來,一年的利潤主要看附帶養殖的魚蝦。

養蟹戶一般年入三四萬

姚阿三算了一筆賬,在陽澄湖裡,一個20畝的圍網配上外圍的蝦籠要4萬元左右,圍網建好可以用三四年,但喂蟹的費用卻是一筆沒底的數目。

他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末剛開始養蟹時,陽澄湖水質清澈可見底,養蟹大多只用玉米飼料。但隨著後期投養量增加,水質變差,現在幾乎沒有一家養殖戶能只靠 投喂玉米就養出好蟹。漁業村的蟹農65歲的梁才寶說,螃蟹除了喜歡玉米,還喜歡吃小魚和螺螄,喂養螃蟹,每兩天就得去一次,一船小魚和玉米就得300元左 右。

讓螃蟹吃好,還得讓螃蟹住好,螃蟹蛻殼期間更加需要大量水草,蟹農每隔一月半月的,就要給圍網投放水草,一船水草高達600元左右。「水草有時候一次放一兩船,有時候一次要放五六船。」姚阿三說。

即使這樣簡單算來,一年中僅投入的成本也已經達到4萬元左右,而一個20畝的圍網,放養一萬隻螃蟹一般能撈到三分之一,要是碰上旱澇、病荒等收成更是少得可憐。

梁才寶說,約三兩重的雌蟹、四兩重的公蟹,去年賣給熟客的出水價格約100元一對,這已經算收購價格比較高的了。「出水價不能太高,蟹農這麼多,大家都這 個價格,你不賣,別家自然會賣。」而距離村子僅三四公里外,當地蟹王批發市場中,這種同等規格的大閘蟹,會以120元一對出售給前來批貨的客商,到了市場 其零售價格就已經達到170~180元左右。從出水到市場,其中大部分利潤都為蟹商所得。

總的算下來,蟹農養殖20畝水面的螃蟹一般能賣個七八萬,刨去成本,一年能賺個三四萬。當然也有做得好的,清水村63歲的蟹農金先生說,他們村裡蟹農純靠養蟹,最多年收入七八萬,不過這個已經是封頂的了。

新一代都不願做蟹農

9月22日大閘蟹正式開捕的日子快到了,姚阿三的希望也增加了。太陽下山,姚阿三吃完晚飯,和大舅子梁永清坐在湖邊的老屋裡抽煙閒聊。

湖邊的兩間瓦房老屋伴隨了他們30多年。養殖螃蟹16年來,姚阿三沒能給老屋添置太多家具,屋中的桌椅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老款,白色的牆面早已被油煙熏成了灰黑色。

這幾年養蟹收入與16年前剛養蟹時相比,只能算持平。姚阿三沒有太多選擇,想賺錢,擺在眼前的只有三條路:販蟹,開餐館或者繼續養蟹。

同是蟹農的梁永清嘆氣說,有時真羨慕那些能「倒蟹」的人。「我們村裡也有做得好的,又養又賣,一年二十七八萬。」 梁永清說,有人僅靠販賣螃蟹,一年能掙上百萬,「不過像我們沒有門路(銷售渠道),也做不來販蟹,就只能這樣繼續養螃蟹。」

對於他們來說,賣蟹的活兒做不了,「沒那麼多路子」,電腦操作也太複雜了。開餐館更不是條容易的路,本錢、門路、頭腦、精力樣樣都要有。梁才寶的弟弟一直琢磨想花20萬「搞一條船」開個農家樂,但是村裡的審批已經越來越嚴。

梁才寶說,現在村裡的蟹農幾乎沒有40歲以下的年輕人。前幾年,村裡的年輕人寧可去附近電子廠打工,也不願養蟹。這幾年,陽澄湖大閘蟹的名氣越來越響,不少蟹農子女大學畢業後沒有留在城市,而是回家賣蟹。

不過,對姚阿三這些老蟹農來說,多年前,就已經失去了在陽澄湖發財的機會,現在守著陽澄湖20畝的蟹塘,只是一家餬口生活的保障而已。

這些依湖而生的蟹農,離開了陽澄湖,已經難以維持生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34

周鴻禕:商業利益要建立在用戶利益上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51706.html
天,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先生在第一財經日報社分享了他對互聯網行業、競爭對手和奇虎360公司自身的一些看法。他所談的話題也符合他在互聯網行業給人留下的印象:天不怕地不怕,碰上誰都敢炮轟。

儘管交流中談到了很多勁爆的話題,但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演講中反覆強調「用戶」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而周鴻禕的微博簡介上也寫著「360公司首席用戶體驗官」,他自白說,做360殺毒也好,做360瀏覽器也好,還有現在做360綜合搜索,都是出於為了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

周鴻禕曾經在自己的博客裡寫過一篇博文,名字就叫《什麼是好的用戶體驗》。他認為所有的行業都應該像娛樂業一樣,最重要的不是銷售產品,而是銷售用戶體驗。

他在演講中分享了360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免費產品積累用戶,然後再利用流量賺錢。事實上,這也是360產品思路的主線。無論是在殺毒領域、瀏覽器領域還是搜索領域,360都採用了這樣的戰術。

所以對周鴻禕來說,用戶是最重要的,他可以得罪任何人,但不能得罪用戶。他的商業利益必須建立在用戶利益的基礎上。他會炮轟對手,炮轟同行,但一定要照顧好用戶,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一個創業者,周鴻禕倡導初創者們做「微創新」,因為絕大多數的「顛覆性創新」都只是一系列「微創新」帶來的結果。目前,要作出一個「發明」已經很難了,應該多做用戶體驗上的「微創新」,他以蘋果現在取得巨大成功的iPhone為例:

他認為,iPhone的崛起並不是孤立的,可以追溯到2001年發佈的iPod,當初iPod只是一款音樂播放器,也就是Mp3罷了,並不是什麼「顛覆性創新」。但是,iPod大大提升了Mp3的用戶體驗,後來又加上了屏幕,又變成觸摸屏,增加了通話功能,就成了iPhone。Mp3和智能手機都不是蘋果發明的,但是將用戶體驗不斷提升,便成就了蘋果的創新事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