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子商務曾為葉奇鑫的人生帶來輝煌,但創業過程卻也留下滿身傷痕,讓他一度在心中暗許再也不要碰電商。但一趟日本之旅,他親眼見識到「零毛利」的威力,決定重出江湖,要帶領台日混血的中華優購在台灣電商混戰中,殺出重圍。 撰文‧何佩珊 開門做生意卻不賺半點毛利,可能嗎?就是這個令人好奇的念頭,吸引台灣網路界名人葉奇鑫重出江湖,以中華優購總經理身分再戰電子商務。外界好奇,在他的帶領下,這個打著「零毛利」口號的電商新兵,是否真能改變台灣電商版圖? 大學念電子工程的葉奇鑫,在研究所時改讀法律,還沒畢業就考上律師與司法官,但二○○五年,他的人生又轉了一個大彎,因為結合資訊與法律專長的傑出表現,被eBay相中,挖角擔任台灣區安全交易長,後來eBay與PChome合資成立露天拍賣,由葉奇鑫擔任營運長,也寫下他在電商界的代表作。但在離開露天後,一○年他創業推出兩岸網路免費開店平台「飛翔駱駝」,發展未如預期順利,可說讓他的人生首嘗敗績。 「每次體會都是一個傷痕,從露天到飛翔駱駝,那時我覺得身上太多傷痕,不該在網路的汪洋大海中繼續漂泊。」葉奇鑫坦言,他曾經有過「再也不要碰電商」的念頭。 然而,回到律師老本行,經營事務所的日子卻讓他覺得人生好像失去目標。他自嘲那情景像是在「了此殘生」。直到中華電信行銷處協理吳學蘭以請益為由,親自到律師事務所拜訪,才又燃起他的熱情。 「我完全不知道她是在面試我。」葉奇鑫記得當時吳學蘭問他:「台灣電子商務還有什麼可以做?」他毫不猶豫就回答:「沒有了。」因為在他看來,若沒有創新商業模式,台灣電商市場已無太多空隙。但吳學蘭不死心,希望葉奇鑫一起去日本和合作夥伴伊藤忠與Benefit One談過後再做決定。 Benefit One是日本第一大,以提供企業員工福利外包服務為主要業務的電商平台,而比較特別的是,因為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以企業福利金繳交的會員費,而非商品銷貨收入,所以可以在不賺取銷貨利潤的情況下,將產品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售出。 訪日找商機 決﹁再試一次﹂「這真是我看過最奇怪的商業模式。」親自走一趟日本,葉奇鑫發現,「他們不在乎毛利,甚至還願意倒貼,在乎的只是會員快不快樂。」這確實是台灣還沒有過的商業模式,讓他不禁有了「再試一次」的念頭。 只是在他點頭同意後,過去創業的艱辛點滴,讓他又心生卻步,因此中華優購第一次工作會議召開時,他就當了「落跑總經理」。但時任中華電信財務長的葉疏沒有輕易放棄,他認為以葉奇鑫豐富的經驗和人脈,一定可以幫新公司快速就定位,因此一再遊說,誠懇的態度讓葉奇鑫很感動。 最終是朋友的一句話讓他下定決心:「Simon(葉奇鑫的英文名),你快五十歲了,這是你最後一次機會。」抱著放手一搏的覺悟,葉奇鑫終於決定再次投入電商懷抱。 如他所料,即使背後有台日兩大強力股東作後盾,創業終究是一場硬仗。原先他們計畫在台灣複製Benefit One在日本的模式,主打企業福委會市場,但事情卻不如想像中簡單。 新模式啟動 拚損益兩平「我正式進辦公室是(一四年)二月,大概六、七月就發現要在台灣福委會推動這個模式的難度是日本的十倍。」但他不絕望,轉念一想,「COSTCO在台灣深受消費者喜愛」。相比於企業的福委會,他相信台灣一般消費者更能夠接受付費會員制的作法。 而且他問自己,也問身邊的朋友:「如果一台電腦在PChome要抽一○%利潤,賣五萬元,而中華優購收一二○○元會員年費,不賺毛利,只賣四萬五千元,你會不會想要?」他的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決定啟動轉型,將服務對象從企業員工,擴大到所有人,被形容是網路版的COSTCO。 除了日本兩位股東主要提供商業模式上的建議與協助,中華電信則是提供便宜的辦公室租金、網路費之外,更讓中華優購能以極快速度與眾家供應商達成合作,豐富平台上的商品數。「像85度C如果沒有中華電信幫忙牽線,我們是見都見不到的。」葉奇鑫透露,接下來中華電信全台灣的實體通路還會幫忙中華優購推廣付費會員。 「先把目光聚焦將平台做大,然後獲利。」資策會MIC產業顧問王義智指出,過去在露天,葉奇鑫就是以賣家免費上架的作法來吸收雅虎奇摩的客戶,成功為露天打穩基礎。雖然現在還無法判斷中華優購以零毛利作為號召,是否能重現露天當年的好成績,但王義智對中華優購選擇一條非傳統電商的路,持肯定的態度。而葉奇鑫則是很有信心,認為今年可以先做到損益兩平,且目標三到五年內挑戰PChome百億元營收規模,躋身台灣一線電商之列。 「成功的總經理是可以把公司帶上IPO︵首次公開發行︶的總經理。」葉奇鑫破釜沉舟立下這次事業的標竿。曾經是台灣電商界一號人物的他,是否真能讓此新商業模式在台灣打下江山?值得拭目以待。 中華優購 成立時間:2014年 資本額:1 億元 總經理:葉奇鑫 主要業務:電子商務平台 主要股東:中華電信、伊藤忠、Benefit One 葉奇鑫 出生:1969年 現職:中華優購總經理、達文西個資暨高科技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經歷:露天拍賣營運長、飛翔駱駝執行長、中華龍網總經理、eBay台灣交易安全長、檢察官學歷:東吳法律研究所碩士、交大電子工程學士 | ||||||
台灣紡織廠商大多都有品牌夢,但也一個接一個敗下陣去;最早帶著自有品牌前進中國的台南企業,曾經輝煌,但也在三年內賠掉十五億元,仍不改其志捲土重來,這堂品牌課,值得產業借鏡。 撰文•鄧 寧 二○一一年,是老牌成衣大廠台南企業走過半世紀,成立五十周年的重要年分;在這年的九月初秋,台南企業帶著在中國發跡的男裝品牌TONY WEAR與女裝品牌EMELY回台,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行盛大的秋冬服裝發表會。 發表會後一個月,台南企業為了自有品牌服飾而成立的控股公司「台南企業(開曼)」股票正式掛牌上市(之後更名為F-台南),董事長楊青峯當時仍然看好自有 品牌前景,宣示一一年底前,旗下品牌將擴張至近千店規模,全面進入中國二、三線城市,他說:「一家做代工、一家做品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隨著品牌拓點 計畫持續進行,開曼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也會逐步減小。」不敵平價時尚 中國滑鐵盧不只楊青峯,當年所有在場眾人可能都沒料到,F-台南這個小老弟當時已在山頂,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艱辛的下坡路,從一二年到一四年,F-台南不僅 慘賠十五億元,也拖累持股五二%的老大哥台南企業上山的腳步;當成衣同業的業績與股價都一飛沖天時,台南企業卻黯然吞下品牌在中國經營不善的苦果,獲利一 直落居末尾。 終於,董事會在去年做出決定,將虧損最嚴重的TONY WEAR止血,不再生產新品,僅出清存貨,同時大幅關閉沒有效益的店面,從最高峰將近八百店家砍到只剩八家,台南企業總經理楊富琴斬釘截鐵地說:「F-台 南今年還是會虧,但虧損可較去年減少一半。我們沒有放棄品牌這條路,只是換個方式走。」事實上,自有品牌的衰疲從○八年起即已顯現跡象,F-台南在○八年 至一○年的營收並無特別成長,三年皆維持在二十二億元左右,獲利卻呈逐年衰退,從二.三億元滑落至一.三七億元,但「金融風暴」成了最大的障眼法,經營團 隊將業績衰退歸因於金融風暴,而未注意到中國服飾品牌環境正在經歷本質上的轉變,才會選擇繼續加碼投資。 楊富琴感嘆,TONY WEAR一九九三年即已進入中國,也成功搶占九○年代的灘頭堡,「當時競爭者不多,我們定位中高檔次,其實在那個時空背景裡很受歡迎,也實現台南企業一直 以來想走入品牌的夢想。」轉變只在一夕之間,好不容易打出知名度,最風光時,品牌名都得繡在西裝袖口外側,讓消費者可以炫耀,每年也能穩穩賺進一.五億至 二億元獲利,但隨著ZARA、H&M、UNIQLO等平價時尚品牌坐大,本土品牌的優勢瞬間消失。 楊富琴說:「外國品牌挾著全球的資源進入,台商的資源相對薄弱許多,我們早年切入的時機點很好,但後來迎戰全面競爭,感受不只是辛苦兩個字而已。」紡拓會 祕書長黃偉基話說得直接:「九○年代的成功,不代表二十一世紀也會成功。」他指出,在中國經營品牌需要雄厚資金實力,以及快速的後勤補給陣線,「中國的幅 員和台灣不一樣,台南企業當時採用全大陸作戰策略,開一個店長會議,要動用衛星通信;如果口袋深度不夠,為什麼不改打游擊戰呢?」黃偉基觀察,九○年代中 國社會普遍尚未建立「品牌」的概念,台南企業早期切入的時機點沒錯,也是相當勇敢願意跨出第一步的台商,但時過境遷,當歐、美、日、韓品牌紛紛登陸,要不 就得學NIKE,一年砸二億美元以上的行銷資金;要不就是縮短戰線,先顧好一個區塊,再思考全面發展。 男裝隕落 擴大女裝代理曾經輝煌的男裝品牌TONY WEAR一朝隕落,F-台南也立即調整經營策略,將重心改放在女裝代理;由於F-台南早期便採用多品牌策略,除自家品牌外,也一直在中國引進國際品牌代 理,一一年時率先與韓國新世界集團(韓國百貨業龍頭)合作,引進旗下高級女裝品牌VOV(VOICE OF VOICES),經過三年耕耘,去年十一月VOV代理事業已經開始獲利,營收超越原本的自有女裝品牌EMELY,今年更預計將據點擴張至四十二家。 負責女裝經營的冠嘉公司總經理李慧美指出,VOV的運作模式取經歐洲,但懂得將商品轉換成亞洲人喜歡的樣式,且不求一網打盡女性消費群,服裝定價從人民幣 兩千元到八千元,尺碼更只有S與M兩種選擇,「其實是鎖定小眾目標。」「代理VOV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商品力要更勝品牌力。」李慧美說,目前VOV在全 中國業績最佳的店是北京SKP百貨(原新光天地),面積僅有十五坪,且裝潢由百貨公司統包,一排專櫃看過去統統一樣,缺乏自我形象,「百貨公司不讓凸顯品 牌,所以能比的只剩商品本身,沒想到該店居然每個月都能創下一百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業績。」品牌經營顛覆傳統思惟,更重要的是,韓國人對委外代理的品牌全程 緊盯,一點也不放鬆,「以前代理的品牌,很多只是想拿權利金,根本不過問我們怎麼經營;但VOV從訂貨、選點到開店都會有人飛過來看,這種態度值得學 習。」楊富琴說,新世界集團在韓國代理一百多個國外品牌,能從中移植經驗,「他們做得到的事情,我們應該也要做得到。」黃偉基曾與韓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交 流,他也證實,「韓國品牌在中國曝光的有一百多個,真正成功的只有衣戀集團(ELAND),現在可能多一個VOV。」由於F-台南在中國將VOV經營得不 錯,七月起,新世界集團要將另一個年輕女裝品牌G-Cut交由其代理。 新生品牌 改變策略攻美在所有台灣紡織廠商中,台南企業可能是最勇於投資自有品牌的公司。 誠如董事長楊青峯所說,「一家做代工、一家做品牌」,當立基中國市場的F-台南決定縮編男裝、擴大女裝代理後,原本專注於為歐美大牌代工的台南企業,也意外地要帶著新生的自有品牌「RUE 58」到美國市場闖蕩。 兩年前,台南企業為了增加客戶的ODM訂單,請來在美發展多年的服裝設計師賈雯蘭擔任顧問,「我們的客戶幾乎都在紐約,以前都接OEM,要切入ODM其實 不容易,設計很難抓住客人的口味。」楊富琴說,賈雯蘭是第一位登上紐約時裝周的台灣設計師,請她與研發團隊磨合兩年後,美國客人已經逐漸買單。 順水推舟,台南企業去年九月先發表了「RUE 58」,在台灣試水溫兩季,今年五月起向美國市場介紹此品牌,七月推動全美行銷計畫,預計十月就能在亞馬遜與Antrhopologie這兩個最具指標性的網路平台販售,零售價定在四十八至一五八美元區間。 「RUE 58是台南企業全新開始的品牌新事業,由於市場不同,操作方法也完全不同,能向過去借鏡的地方很少。」賈雯蘭強調,RUE 58一開始不會逕設直營店,而是將標有品牌名稱的衣服賣斷給百貨公司與商店,「這模式稱為wholesale(批發),除了ZARA、H&M這些 品牌會砸大錢設點,目前幾乎所有已知品牌,包括PRADA、CHANEL都是這樣營銷,不自己設櫃就不須負擔庫存與退貨風險。」當然,如果成績不佳,下一 季就很可能被百貨公司逐出供應商名單。 台南企業在中國的品牌之路雖走得跌跌撞撞,但二十二年的付出也換來寶貴經驗,當其他同業受不了燒錢虧本而紛紛退出品牌事業時,這家老牌成衣廠仍不改其志,勇敢跳入時尚產業的漩渦;這堂品牌課,價值遠遠超過十五億元,值得產業借鑑。 台南企業 成立:1961年, 2000年9月掛牌上市 資本額:14.66億元 業務:成衣代工 總經理:楊富琴 營收表現: ● 2014年營收91.37億元 ● 獲利1.41億元 ● EPS 0.97元 F-台南 成立:1999年 資本額:9.63億元 自有品牌:TONY WEAR、EMELY 總經理:吳道昌 營收表現: ● 2014年營收15.78億元 ● 虧損 5.56億元 ● EPS -5.78元 |
2012年9月17日,深圳鹽田區,萬科總部中心。 (CFP/圖)
15年的相安無事,或許令萬科乃至華潤都習慣了安靜的生活,以為憑借中國第一地產公司和超級央企的牌頭,斷可以阻止任何人的窺伺之心,卻不料,終究殺出一對潮汕兄弟。
一年前,明天系的登門拜訪就已經讓郁亮警惕起來,他迅速組織高管增持萬科股份。但寶能系快速殺進,變身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卻令所有當事者措手不及。這個新的“野蠻人”究竟想幹什麽?
21年前的4月,當郁亮搭上從深圳飛往海口的航班時,這個29歲的蘇州人不過是萬科地產財務公司的負責人。當時,萬科正遭遇由君安證券總經理張國慶一手發起的惡意並購,郁亮受王石委托要去贏得一位少數關鍵股東的支持。幸好,他未辱使命。
2015年8月26日傍晚時分,隨著姚振華、姚建輝控制的寶能系正式宣告以15.04%持股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很多人想起了當年這一幕。而此時的萬科已跨入年營收千億元人民幣俱樂部四年,而郁亮早已是萬科集團名副其實的統帥——作為董事會主席的王石自負笈哈佛,更多是以一種“企業形象代言人”的方式亮相。現在,要看恰逢知天命之年的郁亮以“決策者身份”如何應對這一複雜局面了。
郁亮總是強調自己不愛做夢。這顯然也匹配外界對其的評價——這更多是相對於那個充滿理想主義氣質的王主席而言。事實上,曾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雪山自拍裸像的郁亮,有著自己的狂野。但是,萬科新掌櫃並不能阻止別人做夢。比如,來自潮汕的姚氏兄弟。
從5月底開始,中國股市極速下挫,一些價值投資者偏愛的公司股價也在大起大落。此時,諸多“被低估者”的門口迎來了“野蠻人”——1990年,《門口的野蠻人》一書將風險投資家比喻為站在上市公司門口、不懷好意的野蠻人。
7月以來,近50家上市公司經歷了股權甚至是控制權的變動,“舉牌”儼然成了目前A股一道風景。前海人壽與其一致行動人鉅盛華(全稱是深圳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從7月11日開始到8月26日,三次舉牌,耗資二百多億坐上了萬科第一大股東的交椅。
“野蠻人”入侵,曾經的大股東華潤和萬科管理層會將萬科拱手相讓嗎?三個交易日後,華潤用行動表態了——8月31日和9月1日連續兩次增持後,華潤占萬科的總股本達到15.29%,以0.25%的微弱優勢,重新奪回萬科第一大股東寶座。
顯然,華潤的少量增持,維護其大股東地位的象征性意味更濃。它把球踢回前海人壽,看對方下一步如何行動。
萬科保衛戰開場了。
7月10日,前海人壽通過二級市場第一次舉牌,集中競價買入5.53億股,占萬科5%的股份,觸發“舉牌”紅線。“舉牌”即舉牌收購。根據證券法規定,投資者一次舉牌收購,最多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並進行公告。
根據當晚萬科的公告,前海人壽的每股買入成本在13.28元~15.47元之間。以中間價14.375元粗略估算,此次收購資金約為80億元。這一次,前海人壽一躍成為萬科第二大股東。
值得註意的是,這並不是前海人壽第一次買進萬科的股票。今年上半年,前海人壽就曾多次小規模買入賣出。7月6日,萬科公布了百億資金回購計劃。
第二次舉牌是在半個月後,7月24日,前海人壽拉來了一致行動人鉅盛華一起增持萬科。前海人壽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買入萬科A股1.03億股,占萬科總股本的0.93%;鉅盛華集中競價交易買入0.26%的股份。另外,鉅盛華還以收益互換的形式持有3.81%的股份。
股票收益互換,即客戶與券商根據協議約定,在未來某一期限內針對特定股票的收益表現與固定利率進行現金流交換。
在此次收益互換合約中,鉅盛華由華泰、銀河兩家證券公司進行配資買入股票,協議一年期,期內股份收益權歸鉅盛華所有,鉅盛華按期支付利息給兩家券商;合同到期後,鉅盛華回購證券公司所持有股票或賣出股票獲得現金。
此時,前海人壽與鉅盛華占萬科總股本已達10%。此次前海人壽動用了15億,而鉅盛華直接買入成本約4億元。而通過收益互換具體加了幾倍的杠桿,這不為外界所知,但按照中間價14.635元/股估算,鉅盛華與證券公司共耗資約65億。
8月26日,前海人壽第三次舉牌,繼續增持萬科0.73%股份,同時鉅盛華通過融資融券和收益互換共買入4.31%。若以當日13.25元/股的收盤價計算,前海人壽直接耗資約10.6億元,鉅盛華通過杠桿工具耗資60億左右。
第三次舉牌之後,前海人壽及一致行動人鉅盛華總耗資為230億左右,但因為存在杠桿,實際出資肯定小於該數字。二者共持有萬科15.04%的股份,超越華潤14.89%的持股量,打破了15年來華潤作為萬科第一大股東的地位。
前海人壽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前海人壽使用的均是險資,而鉅盛華通過融資融券和收益互換進行的配資,與前海人壽無關。
在三次增資中,前海人壽均把握住絕佳的時機。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撰文分析,第二次增持,發生在國家統計局定調全國樓市從“企穩”轉向“回升”,以及萬科即將發布上半年業績之時。8月26日第三次增持,發生在股指震蕩下行,萬科管理層第二次回購之前。無論是從估值水平(萬科PE11倍左右,僅相當於行業均值的60%),還是從分紅角度,抄底萬科機會凸顯。
但增持萬科,前海人壽並未事先與萬科溝通。8月27日23點28分,王石曾在微博寫道,“股市過山車,野蠻人強行入室……”
在2014年3月份的萬科春季例會上,郁亮曾手舉一本《門口的野蠻人》對員工說,想要控股萬科只需200億。
為了防止“野蠻人”敲門,萬科總經理郁亮推出“事業合夥人制度”,這也是萬科在經歷了“君萬之爭”後開啟的第二次股權結構調整。
2014年4月,包括郁亮在內的全部8名董事、監事、高管等1320名員工共同簽字,將經濟利潤獎金等委托給“盈安合夥”做投資,“盈安合夥”就是一家為萬科事業合夥人制而專門成立的公司。目前,“盈安合夥”共持有萬科A4.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17%。
但這並未阻止“野蠻人”真正來襲,面對來勢洶洶的前海人壽,萬科並沒有采取實質性的動作阻擊。萬科通過書面回複南方周末記者,沒有回答是否采取行動這個問題。只是在最近舉行的萬科中期業績交流會上,萬科透露,前海人壽舉牌前,雙方並未有過聯系,但相信該舉牌為“善意”。
8月31日,萬科董事長王石在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公開稱,“萬科的大股東就是中小股東,這是萬科的股權結構決定的。既然是上市公司,股權一定要分散,這是符合全球大公司的基本情況的。公司的大股東應該像華潤那樣主動承擔責任,積極扮演好大股東需要扮演的角色。”
萬科副總裁譚華傑也在這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對股東們說,“目前已經與前海人壽進行了溝通。”
寶能系的崛起是一個謎,即便一些曾為姚氏兄弟當過高級打工皇帝的人士亦不能或不願細談其詳。販賣蔬菜果品起家後,轉道房地產發跡,這是媒體給出的一個粗糙輪廓。
真正令姚振華、姚建輝賺得大名的,並不是地產業,盡管2013年時他們宣稱要投資1200億元興建若幹城市綜合體和文化旅遊地產項目,以其公開的建築占地面積計,甚至已趕上了王健林旗下的萬達。無論是監管層還是普通資本市場投資者,往往更關註2012年2月方成立的前海人壽及其不斷掀起針對國資系統上市公司的股權並購行動。
前海人壽於2012年2月在深圳前海註冊成立。根據工商註冊信息,目前鉅盛華作為出資人持有前海人壽20%的股份。潮汕人姚振華擔任前海人壽董事長,同時他還是深圳寶能集團董事長,並通過寶能集團持有鉅盛華99%股份。也就是說,前海人壽與鉅盛華均屬於“寶能系”,前海人壽是“寶能系”中一個核心的金融平臺,背後“操盤者”是姚振華。
可以說,前海人壽是繼背景深厚的安邦保險系和手段潑辣的生命保險系之後,近年成長最快也最受爭議的保險公司。
掛牌當年,前海人壽便以143.1億元保費位列全國壽險公司第13位,而在2015年前7個月的壽險公司排名中,前海以420億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31%、全國市場份額2.8%位居全國第11位,而同期的生命人壽以826億保費、59%的同比增速和5.6%市場份額居第4位,安邦則以481億保費、45%增速和3.3%的市場份額躋身前十。可以說目前僅以保費收入計,即便不能達到先前號稱年保費過千億的目標,前海還是排在中型保險公司第一的位置。
問題是,除了加快擴張分支機構外,前海壽險高度依賴高現金價值保險——多以萬能險為主的做派,也暗伏著資金成本較高、較易引發現金流斷檔的經營風險。前海人壽銷售的主要是萬能險,即“高現金價值保險產品”。根據前海人壽公布的2015年7月萬能保險結算利率,基本上維持在4.5%-7.4%之間。
姚振華曾經在公開場合稱,“2014、2015、2016年都是前海人壽高速發展的機遇期,高速成長必然帶來保費的增長,保費的增長必然帶來投資的壓力,把這些錢投向哪里?”
急速擴張的保費收入及高資金成本,倒逼前海人壽去尋找優質投資標的。一位前海人壽內部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除了銷售部門以外,投資部門壓力也非常大,他們不僅要確保資金回籠,還要賺錢,以應對公司的一些償付。
其實,以民營資本和後生力量兩個符號加身,除了激進似乎沒有更多辦法彎道超車,無論安邦、生命,還是前海人壽,莫不如是。
一個共同現象出現了:上述三家保險公司均爭取了在二級市場充當“野蠻人”的角色以保障整個資本遊戲得以繼續。事實上,要想維系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絕不能指望“看天吃飯”的債券、協議存款等傳統手段,權益類投資才是真正博取高收益的關鍵所在。
特別是在2014年2月保監會發布《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將權益類資產投資比重占上季末資產總值比重由原先的25%提升至30%之後,那些市凈率較低、現金流充沛、分紅持續可觀尤其本身又具有金融屬性的上市公司從此成為險企們最美味的食品。
盡管保監會規定,險資持有單一上市公司股權比例一般不超過10%,且更鼓勵參與非保險類金融企業或與保險業務相關上市公司的投資,但本著試點與創新原則,險資們並沒有嚴格遵循這一規定。
正因為如此,一方面泰康人壽真金白銀20億入股華大基因拿下第二大股東——這種標的實在難得,一方面,從迪馬股份到泰禾集團乃至盧誌強的泛海控股均紛紛敲響保險公司大門,或自籌或入股。
當需要大資金量支持的實業加上保險杠桿,再通過二級市場對若幹目標上市公司的股份吃進,一個閉環就此合攏。
2015年3月31日,香港,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郁亮出席2014年年度業績發布新聞會。2014年萬科實現銷售金額2151.3億元,同比增長25.9%,在全國商品房市場的占有率由2.09%提升至2.82%。 (CFP/圖)
姚氏兄弟雖然寂寂無名,但從2010年收購原ST 湖科股權得手並更名為寶誠股份後,無論是經年與深圳國資委在深振業上反複爭奪,到2014 年和2015 年連續在深天健、南玻和華僑城上大單投資,這對潮汕兄弟早沒了潮式功夫茶的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禮儀,倒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技法愈發爐火純青。
從2015年上半年開始,前海人壽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頻繁。年初,前海人壽參與華僑城定增,如果方案通過,前海人壽將與鉅盛華分別持有華僑城股份6.89% 和5.17%,位列華僑城的第二、第三大股東。此外,前海人壽還耗巨資成為南玻A、中炬高新、韶能股份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前海人壽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看好了國企改革這個題材,”之所以投資萬科,“一方面是響應國家救市的策略,同時保監會也鼓勵險資投資於藍籌股”。
愛股說首席執行官鄒峻長期關註股票投資,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萬科脫離了房企資本消耗性的發展模式,在這次轉型過程中,現金流非常好,發展模式也更健康。
他認為,像前海人壽這種公司,如果不把握一些優質標的物,未來獲取長期收益的能力會減弱。此次投資萬科,也是對自身資產的一種保全。
而此前前海人壽公開撰文回應稱,“萬科作為行業龍頭,市值近期約1500 億元,標準的藍籌股票;萬科業績和股價一直較平穩,在適宜的市場環境下具備一定的上升空間,符合監管要求,符合前海人壽保險資金穩健和收益安全的資產配置要求。”
上述前海人壽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投資萬科“僅僅是財務投資”。
但是一些業內人士並不完全相信。曾在大型企業做過多年財務投資管理的董博欣說,“一個典型的壽險企業的投資行為是收集保費後,根據未來的賠付概率和款項使用情況,匹配相應的資產進行投資。但如果是做第一大股東去控股收購,這不像是一個金融性投資行為,更像是一個產業投資,已經不能用保險企業的投資規律去解釋。”
“做這種產業性的投資可能是會獲得暴利的。”董博欣說,壽險企業用低成本拿到資金之後,去資本市場尋求高回報率,“賺了是他們自己的,賠了可能就是老百姓的”。
在2013年9月的一次公開活動中,寶能集團宣布,未來5年將投資1200億元,開發建設40座大型購物中心。在寶能地產制定的2015-2019年的五年發展規劃中,其對自身的定位仍然是房地產行業綜合物業開發和運營領跑者。在這五年當中,寶能為自ROE 超過19%,分紅收益率接近4%,屬於己定下的經營目標是維持30%以上的年均複合增長率。但要維持如此高的增長率,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並非易事。
8月30日,前海人壽對媒體發聲,明確稱投資萬科是一次“戰略投資”。何為戰略投資?即是對該公司從業務決策到人事安排有重大影響力的投資。
前海人壽還提到了華潤,做了整整15年的萬科前第一大股東——“非常欽佩敬重華潤的領導和管理能力”“享有一流盛譽”“實力雄厚、眼光超前、格局宏大”。
一度被王石和郁亮譽為“最佳財務投資者”的華潤,並非沒有完全控股萬科之心,對15年前那場涉及華潤、華遠、萬科的三角戀稍有研究者都知道,以14%股權成為萬科第一股東的華潤,一度有意以萬科為基礎班底打造華潤自己的地產王國。只是由於內地、香港資本市場對於溢價收購的不同理念,萬科管理層自己也有想法,以及華遠任誌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地出走,才導致此後中國地產市場格局的大嬗變。
而隨著寧高寧2004年平調中糧,華潤這才成就了一個獨特的“最佳財務投資者”。當然,過去兩年萬科的分紅比例29.87%調升至35.05%,從45億到55.19億的股東分紅金額,作為第一大股東拿到的實惠也是顯見的。
正是15年的相安無事,或許令萬科乃至華潤都習慣了安靜的生活,以為憑借中國第一地產公司和超級央企的牌頭,斷可以阻止任何人的窺伺之心,卻不料,終究殺出個程咬金。
以姚氏兄弟風格,一旦出手不許落空,他們也不會如華潤對於萬科的職業經理人給出“你辦事,我放心”的保障。以自身金融優勢與萬科數百萬住房消費者緊密整合,這是前海人壽已經放出的風聲,後續要求應該陸續而來,剛剛提出萬億市值目標的萬科註定不會輕松。
至於後續是否會繼續增持萬科,前海人壽稱,不排除這種可能。
至於前海人壽會不會派人進駐董事會,紅杉資本董事長助理張珈瑋分析,“進不進董事會,關鍵還是要和管理層達成一致,否則進去了,二者總是唱反調的話,也沒多大意思。”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張躍文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即便是派人進入董事會也不一定說前海人壽就能夠掌握萬科的控制權。
他說,“董事會和管理層不完全是一個概念。萬科這種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多年以來一直是由管理層控制的,而且在公司運營等各方面總體表現也不錯。如果改變目前的控制結構,導致萬科的市值下跌,這也是前海人壽所不願看到的結果。”
萬科董事會由11名董事組成,董事會主席為王石,總裁是郁亮。根據當前的人事架構,華潤在萬科中占據了三個董事席位,分別是董事會副主席喬世波、董事魏斌、董事陳鷹。萬科在董事會的成員有王石、郁亮、執行董事王文金三位。華潤萬科系占據了董事會半數以上。
萬科新一屆董事會是在2014年3月開始任職,任期將在2017年3月結束。所以在此之前,前海人壽的人員很難擠進萬科董事會。
根據萬科的公司章程來看,如果前海人壽繼續增持萬科,占股達到30%成為控股股東時,才有可能改組董事會。但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如此,將會觸發要約收購,從而大幅增加資金成本。
一個不願具名、研究保險行業的券商分析師認為,當前整個保險行業投資的監管比例還有很大的空間,現在整個行業差不多只有15%,距離監管層要求的30%上限尚遠。
但是,保監會對於險資投資資本市場都設置了一定的比例,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比例上限是上季度末總資產的10%。而在2014 年年底,前海人壽資產規模為560 多億,考慮到今年上半年業務擴張,900 多億差不多是其目前的資產規模。而收購萬科,前海人壽三次耗資大約是100億,已然達到10%的上限。
長久以來,萬科股權結構比較分散。即便是華潤在萬科做了15 年的大股東,但對萬科的管理層一直采取“ 不幹預”策略。王石在8 月31 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說,“華潤在過往時間里的做法基本上是,非但沒有一味謀取利益,反而承擔很多責任。”“我們對董事會負責,萬科管理層一直在董事會里有很主動的發言權。”
在前海人壽第二次增持後,萬科管理層就拜會了華潤管理層,尋求支持。隨即,華潤兩次增持,重新奪回大股東地位。
華潤方面對南方周末記者稱,作為大股東,華潤一直與萬科保持良好溝通,只要對股東和企業有利的事都會考慮,未來也會一如既往支持萬科的發展。
「洪版證所稅」立院攻防 ,朝野都想把它打回原形,對比當年為求「公平正義」強硬實施,昨是今非格外諷刺。 九月十八日,立院朝野上演證所稅攻防大戰。國民黨團除支持「洪版證所稅」,還加碼將未上市(櫃)股票的證所稅率下調,對比三年前同一群藍委,扛著租稅公平大旗,宣告復徵證所稅,如今看來格外諷刺。 被視為台股及稅收魔咒的證所稅,自上路以來引爆朝野極大爭議,短短三年連修四次,這回藍委急著在大選前提出修正案,顯見證所稅立法過程之草率和荒謬。 證所稅朝野協商未達共識,只能等到十一月再戰。券商公會理事長簡鴻文,不滿意「洪版證所稅」,送出折衷方案給藍綠立委,主張將這千分之○.五證所稅「緩衝上路」,被外界解讀為形同「廢除」證所稅。 今年八月底,證所稅催生者、前財政部長劉憶如曾對媒體指出,證所稅的存在「很奇怪」,因其實施以來,實質上沒有課到什麼稅,認為政策不能「先求有、再求好」,證所稅可以被檢討,等於是打臉現任財長張盛和。 台灣沒條件課! 只修不廢,股民憂借屍還魂「證所稅根本是一場鬧劇!」前財政健全小組成員、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吳德豐回憶,當年研議證所稅時,馬政府過度菁英決 策,為了公平正義決定硬幹,「財政部找我只有討論怎麼課稅,而不是『應不應該課』。」證所稅錯誤命題的開始,就在於政府不願正視「證交稅隱含證所稅」的問 題,選擇外加課徵證所稅,想要增加稅收,又不願配合調降證交稅,結果證交稅損失近八百億元,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吳德豐認為,稅制要配合經濟及產業發展,台灣沒條件課證所稅,因為資產會在國際間移轉,根本課不到稅,而台股交易量如此頻繁,交易稅應該要低,才能吸引投資台股。 儘管藍綠政治人物有意將證所稅打回原形,但只要證所稅還存在一天,投資人還是「心驚驚」,就怕哪天政治或經濟情勢轉變,證所稅仍有借屍還魂的可能性。 「洪版證所稅還是留了伏筆,萬一未來財政有困難,政府決定將證券交易所得,併到綜所稅裡頭一起課,最高稅率將拉高為四五%,那是多麼可怕的事!」一位不願曝光的股市大戶擔憂的說。 為了安撫股民,證所稅朝野協商時,藍委提出修正動議,將原本核實課稅、稅率一五%的未上市(櫃)股票,比照上市櫃股票,改課千分之○.五的證所稅,做為尋求民意支持的賣點。 就連長期參與證所稅的官員,也難掩神情落寞,直言證所稅在兩黨角力下多次修改,就像一輛四不像的拼裝車,根本上不了路,只能停在路邊,結果路上發生連環大 車禍,又被當成罪魁禍首,「與其吵吵鬧鬧,還不如廢了吧!」而證所稅的支持者,眼見執政黨走向民粹,藍委昨是今非,政策前後反覆,如同炒一盤菜,要多點改 革就加點鹽,要多點妥協又加點糖,只能炒出一盤既不可口又不營養的大雜燴,結果就是失去民心。 權衡公平正義和財政收入,吳德豐認為,證所稅是課不到稅的錯誤政策,體認到「稅制不能包贏」後,執政者既然決定收拾善後,「就要做得漂亮一點,乾脆廢除證所稅!」現制不利經濟! 五次稅改,課稅不順就加稅馬英九總統上任七年來,總共進行五次稅改,因為證所稅開徵造成證交稅鉅額損失,只好再推出富人稅、兩稅合一可扣抵稅額減半、房地合一稅等加稅措施,結果卻是台股動能萎縮,難以吸引境外人才,企業怯於投資,讓台灣經濟逐步惡化。 一位企業主表示,財政部在稅收不足時,想到的總是向領薪階層或股民增稅,從未檢討稅制有何不合理之處,所以企業怯於投資,稅官自然徵不到稅,落入國家財政更加困窘的循環。 台灣稅制有「一高、二低、三缺綠」的問題,所得稅過高壓抑經濟成長,營業稅和財產稅又過低,攸關國家長期產業發展的綠色稅制,卻遲遲沒有建立,財政部對稅制稽徵的「積極不作為」,讓稅收無法增加,近年又不斷加稅,又怎能以「租稅公平」服眾? 「加稅部長」張盛和日前提及,亞太經合會(APEC)會員國都體認到國際經濟情勢的疲弱,紛紛呼籲採取對經濟發展更友善的政策。張盛和強調,證所稅的修正也是呼應國際趨勢,態度不再是鐵板一塊,未來對稅制如何「動態調整」,值得持續關注。 隨著總統大選逼近,兩黨總統參選人更應主打「經濟牌」,在經濟沒有好轉之前,承諾把「加稅放一邊、利字擺中間」,待證所稅表決後,更應一一拆解有害無益的加稅措施,並端出具體的產業及經濟政策,才是爭取選票之道。 馬政府稅改,引發資金外逃骨牌效應 .證所稅 加稅額度: 24億元/年得罪對象: 各大券商、上市櫃公司股東、全國股民不良影響: 900萬股民持股獲利下降、股市成交量下滑、衝擊新創事業IPO家數、證交稅短徵800億元 .富人稅 加稅額度: 99億元/年得罪對象: 年所得淨額1000萬元以上者不良影響: 引發富人逃亡潮,高資產紛紛移往海外.兩稅合一→股東可扣抵稅額減半加稅額度: 505億元/年得罪對象: 獲配股利的個人股東不良影響: 加重股市投資人稅務負擔;兩稅合一股利扣抵減半溯及既往,有違信賴保護原則.房地合一稅 加稅額度: 40億元/首年 得罪對象: 一、2014年1月2日後取得、持有未滿2年出售不動產者 二、2016年1月1日後購入不動產者 不良影響: 房地產交易量急凍,衝擊不動產產業;房屋稅、地價稅、土增稅銳減,衝擊地方政府財源 資料來源:財政部
文 劉永珍 |
今年感恩節晚上,62歲的約翰忙活地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他在繁忙的筵席間隙偷偷開溜,幾乎沒有人發現他消失了。約翰走進沃爾瑪超市,買了一大堆玩具。他拿起一只5英尺長的泰迪熊毛絨玩具說:“才20美元,這是給我92歲母親最好的禮物,這可能是她見過的最大的泰迪熊。”
“火爆”實體店
其實,黑色星期五似乎更應該被稱作黑色星期四。因為大多數商場或專賣店的黑色星期五促銷都是從星期四感恩節就開始了。記者註意到,雖然各商場打折商品的種類和往年並沒有很大區別——應該說近幾年都沒有很大區別,但今年商場的人氣遠高於往年。
潘尼百貨堅持了去年的先例,在周四感恩節下午3點就開始營業,這家大型商場主營價格低廉的衣服、電器等百貨,主要的客戶群為美國中低收入人群。記者下午3點之前就等在商場門口,只見商場的三個主要入口前都排起了大約50米的長龍。今年排隊的主要以有色人種為主,幾乎沒有白人。一時間,隊伍中可以聽到各國語言。
和去年一樣,潘尼百貨開門時會在門口隨機發的購物抵用券,至少10美元。“我們是第一次來,10美元的抵用券很吸引人。這次想買的東西很多,例如,9.99美元的電熱水壺和烤面包機,還有枕頭和浴巾。”一個說話帶有濃重口音的印度家庭告訴記者。
商場里人山人海,10美元的抵用券不到5分鐘就發完了,各個結賬臺前都排起20米以上的長龍。打折的商品包括面包機、電熱水壺等一搶而光。尤其是面包機,僅剩的最後一個4.99美元的烤面包機上的價格標簽被一名顧客拔下,扔在地上,然後把面包機抱走了。而這時,商場剛剛開門一個小時。
而在去年,幾乎同樣的特價產品,到晚上12點還剩下很多;10美元抵用券的發放情況也不理想,甚至有顧客把抵用券扔在了地上。
即使潘尼百貨的鄰居梅西百貨遲開門兩小時,但也似乎同樣的“火爆”。一開門,許多顧客蜂擁到三樓電器部,因為梅西百貨今年送出幾乎免費的電熱慢燉鍋和華夫餅機。然後,顧客慢慢地分散到二樓和一樓。半夜11點時,商場里還到處是顧客。
無論是潘尼百貨還是梅西百貨,都是Trumbull當地大型購物中心的一部分。購物中心里還有各種專賣店,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Sephora、VictoriaSecret、theChildren’sPlace、Gap等等。一時間,記者看到顧客們手里拿著大包小包各種商店的購物袋。
根據咨詢公司消費者增長夥伴(CustomerGrowthPartners)的預測數據,今年黑色星期五的銷售額將達到270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二大購物日,僅次於即將到來的超級星期六(聖誕節前的周六)。
博弈電商
事實上,對於實體店經營者而言,最喜聞樂見的就是商店里擠滿了人、結賬處排起長龍、停車場里汽車繞三圈都找不到停車位——最擔心的是消費者被亞馬遜這些電商“鎖”在家里,從此再也不出門。根據美國全國零售聯盟(NationalRetailFederation)統計,去年大多數美國民眾都躲在家里網購,實體店經營蕭條。
零售商數據分析機構MarketTrack營銷高級副總裁TraciGregorsk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實體店和電商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大家都想在黑色星期五這樣的大日子制造一些大的水花吸引人們註意。而隨著不同渠道的比價變得更加容易,消費者手上掌握著絕對的優勢。”
而為了與亞馬遜等網上巨頭競爭黑色星期五的銷售額,實體零售商今年的備戰更加充分。它們能接觸到消費者的渠道和手段也比以往任何時候來得多,比如通過向消費者發送打折信息郵件、短信或者利用社交網絡等方式吸引顧客。MarketTrack的統計數據顯示,零售商今年啟動促銷宣傳的時間比去年平均提前了三天。在10月1日至11月19日的期間里,消費者收到的宣傳郵件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
除了宣傳方面的加碼,花血本、打折扣也是今年實體店與電商博弈的重點之一。美國大型連鎖超市TargetCEOBrianCornell表示:“玩具和蘋果產品很受歡迎,貨架上的扭扭車已經賣空,10美元一個的大型泰迪熊也非常受歡迎。”
但是黑色星期五並不是一天的買賣,它的效應還將持續到整個11月底。要和“兇殘”的電商競爭,實體店必須要整合線上加線下的全渠道布局。比如玩具商翻鬥樂(Toys“R”)從周三就在網上開始銷售打折玩具;綜合類百貨公司科爾士(Kohl’s)也首次在網上銷售過去只有到店才能享受到的折扣,比如250美元的三星電視機和130美元的Fitbit智能健康腕帶。
Target也將在黑色星期五之後的周日和周一兩天推出網上產品一律八五折的優惠措施,盡管這樣激進的大減價會傷害到公司利潤。去年購物季Target也采取了減價措施,毛利從28.5%下滑到27.9%。不過Target表示感恩節的銷量增長達到兩位數,主要受到電子類產品、電視、蘋果產品和可穿戴設備銷量的提振。
不過不管人們怎麽消費,便宜總是硬道理。根據調查機構AlixPartner針對1000名美國消費者所做的調查,83%的購物者表示將會比去年支出更多或者至少持平。但是他們的消費方式還是有所差異,一些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先到網上看好商品,再去實體店購買,如果實體店缺貨,才會選擇網上購買;而另一些消費者則表示先會去實體店看好商品,然後用手機上網比價,如果網上有同樣的商品而且價格便宜,則傾向於選擇網上購買。
記者走訪時發現,很多消費者在實體店買賣的時候,手上都拿著手機,這樣就可以隨時上網比價。
中美之異
不過與美國實體店的競爭力相比,中國實體店或許難以幸免遭遇電商蠶食。貝恩公司(Bain&Company)與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Worldpanel)連續第五年發布的《2016年中國購物者報告》顯示,中國線上零售正在逐漸蠶食線下渠道,並且這一現象在雙十一促銷期間更為突出。
貝恩公司合夥人、大中華區消費品及零售業務主席布魯諾·蘭納(BrunoLanne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的大賣場已經存在50年的歷史,實力非常的雄厚,它們線上線下整合轉移的步伐也更加迅速。比如美國的沃爾瑪已經開始提供O2O整合業務,因此即使有亞馬遜這樣的強勁競爭對手,美國的大賣場在競爭中市場份額仍然非常可觀。”
與此同時,蘭納還指出中國擁有強大的電商網絡平臺,比如阿里和京東。“在國外沒有像中國的天貓和京東這樣的非常強大的網上平臺,特別是在快消品方面。美國有一個亞馬遜,但是快消品的比例非常小。所以中國的這兩大平臺對於線下的雜貨店這種零售網點業態沖擊非常大。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零售業版圖和國外有很大的區別。”
根據貝恩公司和凱度聯合發布的報告,2015年中國快速消費品的線上銷量增長了69%,盡管線上平均售價普遍大幅低於線下,但仍然推動線上銷售額實現了36.5%的增長。除去嬰幼兒產品和美妝產品等較為昂貴的品類,漸進的品類銷售的多元化是推動在線銷量增長的主要動力。
“中國零售市場正在經歷雙速前行狀態,這個雙速前行表明市場分化越來越明顯。”凱度消費者指數中國區總經理虞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的調查結果發現,線上購買品類的多樣化、進口產品的顯著增長以及為促銷活動所吸引的大批消費者共同推動了線上銷售實現迅速增長。”他同時表示,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線上線下的零售商也有巨大影響。
此前,阿里巴巴CEO張勇也表示:“2016年電商四大趨勢為一屏到多屏;線上到線下;實物到數字、服務;中國到全球、城市到農村。”今年阿里雙十一的銷售額突破了新紀錄,達到177億美元,跨國交易也上升60%,其中82%是在移動端完成的交易。虞堅表示:“雙十一不只是降價促銷,從品類的平均價格來看,一些品類平均價格甚至有所增長,這是由於進口商品的推動,消費者往往願意為促銷力度大的進口商品買單。”
2017年不悲觀
新一輪慢牛行情重啟可期
盡管A股迎來2016年收官之戰,但年內最後一個交易日大盤表現依舊波瀾不興,個股活躍度低於預期。半年線失而複得,5日均線繼續反壓,大盤全日整體窄幅震蕩整理,尾盤略有活躍。
最終,昨日(12月30日)大盤上漲0.24%,全年下跌12.31%;創業板上漲0.14%,全年下挫27.71%。兩市總成交量較前一交易日增加8億。表明節前場外資金觀望為主,場內資金無心戀戰,市場繼續存量博弈,無“圍城效應”,情緒不高,信心不足。
從盤面上看,市場熱點較為散亂,機構生產自救、各自為戰。市場賺錢效應不高,虧錢效應仍存,交易性、短期化行為較重,等待來年成為年末資金的共識。
從技術上看,昨日大盤高開震蕩,盤中一度回落,尾盤以紅盤報收,呈價漲量增態勢(滬市價漲量增,深市價漲量縮)。5日均線對大盤形成反壓,半年線失而複得,對大盤形成支撐,K線組合預示短線大盤將面臨方向選擇。從價漲量增的量價關系看,短線大盤有反彈要求;技術指標顯示,部分技術指標底背離,K線組合呈三針探底態勢,說明短線大盤有反彈欲望。
綜合技術分析,短線大盤有望實現新年“開門紅”,但反彈高度由量能來決定。
我們認為,年內最後一個交易日盡管波瀾不興,但為來年走勢留下了一個好基礎。2017年即將來臨,新年新氣象,新年新政策,新年新市場。新的一年,政策或存較多變數,影響市場情緒與大盤走勢。
同時,2017年也是困難與成就、痛苦與希望、迷茫與曙光交織的一年,這註定了明年A股走勢不會風平浪靜。因此,我們的邏輯推理是:2017年A股市場不會悲觀。大盤將完成築底過程,重新走出困境,更有望重啟新一輪慢牛行情,波動區間在2800點—3700點之間。
A股仍具吸引力 四大熱點猜想
昨日,是2016年A股最後一個交易日。在過去一年中,除了1月份的大跌外,全年走勢整體波瀾不驚。展望新的一年,筆者預計,2017年大盤指數不會有太大的驚喜,真正的轉折時機可能在2018年。明年大部分時間,市場將繼續醞釀蓄勢,為新一輪牛市奠基。
技術面看,上證指數2000點和2638點的連線,對大盤形成長期支撐,該線對應的支撐點位在3000點附近,而年線目前對應點位在3020點附近,說明該點位對於明年的行情運行和信心維系較為關鍵。個人傾向認為:這個位置是相對安全的區域,即使出現瞬間下破,應該也是機會而非風險。
創業板方面,指數近期出現破位下行,目前點位較前期下檔支撐1850點附近,尚有約100個點。由於1850點構成明年創業板指數的關鍵支撐,若下破,不排除技術止損盤湧出造成殺傷。不過從當前每日成交約500億的規模,以及權重股疲軟的情況看,出現這種可能性的概率並不大。但後市創業板的走強,須關註兩座“大山”:一個是收複對稱三角形的下邊線2100點;另一個是向上突破平臺2200點,能否站上2200點是創業板指數重新走牛的標誌。
總體來看,我們對於未來行情保持審慎樂觀。如果立足於下一個五年周期,目前3000點的A股市場在當前資產配置荒的背景下,無疑仍具吸引力。
對於明年熱點機會,筆者有以下幾點猜想:第一,2017年能否延續藍籌股行情,主要取決於央企改革和國資改革的進程。個人認為,混改和央企國資改革概念將更多體現為結構性機會,類似於2016年下半年行情。少部分概念股將有望上漲,但難以形成系統性上升。部分改革試點公司,如船舶制造、航天軍工、電信等領域改革概念股,以及上海、深圳本地的國資改革概念股,仍然有較好的機會。
第二,未來內生性增長板塊將仍然來自於戰略新興產業。在當前所有人都不看好創業板的時候,很可能便是機會。從資本偏好來看,新能源、智能化等方向是資本追逐的重點。董明珠、王健林等紛紛介入新能源汽車,中興通訊、樂視網也高調切入,意味著未來新能源汽車或將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後新的顛覆者。
第三,從防守角度來看,2017年是“藥奶酒”概念和電器板塊的天下。2016年白酒和電器板塊表現較好,“藥奶”概念卻表現一般。2017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周期當中,個人繼續看好醫藥、乳業和低估值的家用電器板塊,其高股息率及穩定性,將吸引風險厭惡型機構投資者的關註,從而有望走出長牛行情。
第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在A股市場的爭奪趨勢不會偃旗息鼓,但表現形式會更多樣。股權爭奪一直是A股市場最具爆發力的題材,一些股權分散存在想象空間的品種,仍然將是市場關註的焦點。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12/31/c_1120224957.htm
4樓提及
整的咁爛既野俾佢, 佢制唔制呀? ps. 我無研究過8029
4樓提及
整的咁爛既野俾佢, 佢制唔制呀?
ps. 我無研究過8029
8樓提及
當然唔買...我意思係崩牙駒聽落好似好吸引咁
10樓提及8樓提及
當然唔買...我意思係崩牙駒聽落好似好吸引咁
959都見到點啦,唔好搞
12樓提及10樓提及8樓提及
當然唔買...我意思係崩牙駒聽落好似好吸引咁
959都見到點啦,唔好搞
哎也唔好看小959呀 佢攪左n年果個西北航運 ~ 來往屯門至澳門既航線服務 開左啦
11樓提及
東周話:
入股香港上市公司
活躍港澳兩地的江湖人士興哥透露:「其實早在去年中,崩牙駒已透過商界好友,斥資逾千萬元入股香港創業板一上市公司,並由得力助手阿龍代其出面,之後便動作多多。」該公司的業務甚廣,涉獵投資、旅遊、娛樂等生意,崩牙駒加入後,首先借助公司來測試自己的名聲,是否仍獲各方好友畀面,並趁機向他們「揼心口」。
邊個叫阿龍或者姓龍,或者中間個字叫阿龍? 8172? 8228?
14樓提及11樓提及
東周話:
入股香港上市公司
活躍港澳兩地的江湖人士興哥透露:「其實早在去年中,崩牙駒已透過商界好友,斥資逾千萬元入股香港創業板一上市公司,並由得力助手阿龍代其出面,之後便動作多多。」該公司的業務甚廣,涉獵投資、旅遊、娛樂等生意,崩牙駒加入後,首先借助公司來測試自己的名聲,是否仍獲各方好友畀面,並趁機向他們「揼心口」。
邊個叫阿龍或者姓龍,或者中間個字叫阿龍? 8172? 8228?
投資、旅遊、娛樂........會唔會係8022??? 呢隻好似同澳門有0的關係???
15樓提及
湯財兄,駒哥出番離,要大展拳腳.向邊飯發展?!有好多猜測.
D報道都幾誇張,寫到”政府要”幫”佢揾定地盤,幾搞野.呢期仲寫到佢要玩埋股票,搵檔上市公司打殼…神化得西利.
1/佢同賭業分吾開,出番離實搞呢飯. 佢人腳吾齊,好難同人地硬憾.佢呢種人放數林友物都做齊, 系馬交威過享過, 出番離甘心就敢做臭四?!
2/你覺得佢呢鑊有機發圍?!
3/我倒想佢拍番套監獄風雲,佢九八年開過套自傳式電影濠江風雲!
19樓提及
1. 一定會,唔係邊個信佢,金仔又好,結果很好又好,還有一堆集美等等等等的,都可以用
照計馬交幫同佢同聲同氣,揾佢地最就手。我開頭都系咁林。
但系林林下,駒哥同佢地牙齒痕分分鐘成本電話簿咁厚。
我覺得佢揾羊仔搞最好:
第一,大家都入過冊,算系老彭。第二,羊仔系馬交都有生意,了解馬交環境,而且買賣檯都做過,大家會有計傾。第三,羊仔夠雷,仲有出名夠老實。第四,駒指小馬,同羊仔應幾夾。
湯財兄,你點睇呀??
21 : i3640(1387)@2011-05-05 15:37:5719樓提及
2. FA是甚麼? 財技人一定要啦
系呀,FA我指財妓人,菜務顧問,證券公司做收扣合餅個班持牌人。
我咁睇,駒哥同呢班人吾同嘴形,好難有計傾。
以佢性格,我估佢未必揾呢堆人,第一,佢會直接揾果班有做三四線抵押的老細傾。咁樣夠直接,可以問佢地有無貨系手。不過有的話,件野應幾爛,吾慌系好野。第二,或會揾間爛仔行,專做配獸供古果D,揾目標大比例配加供雙翼齊飛,夾硬收件貨番離。以佢出冊後就算籌到旗,子彈吾會太多離講,呢款玩法,幾大可能佢會去馬。
湯財兄,你又點睇呀??
22 : GS(14)@2011-05-05 21:05:0020樓提及19樓提及
1. 一定會,唔係邊個信佢,金仔又好,結果很好又好,還有一堆集美等等等等的,都可以用
照計馬交幫同佢同聲同氣,揾佢地最就手。我開頭都系咁林。
但系林林下,駒哥同佢地牙齒痕分分鐘成本電話簿咁厚。
我覺得佢揾羊仔搞最好:
第一,大家都入過冊,算系老彭。第二,羊仔系馬交都有生意,了解馬交環境,而且買賣檯都做過,大家會有計傾。第三,羊仔夠雷,仲有出名夠老實。第四,駒指小馬,同羊仔應幾夾。
湯財兄,你點睇呀??
呢個唔夠你認識深,但相信在唔畀佢搞事之下,任誰都會幫他吧
23 : i3640(1387)@2011-05-05 21:50:0922樓提及20樓提及19樓提及
呢個唔夠你認識深,但相信在唔畀佢搞事之下,任誰都會幫他吧
湯財兄,我認識好淺架炸.
吾忍吾忍,佢都忍咗成十年,出番離,駒哥應吾會一開波就炒大鑊。是的,有錢齊齊揾,有女齊齊上,佢應明白呢個道理。
駒哥同財妓人,果班系證券行做收扣合餅的持牌人吾同嘴形,好難有計傾。以佢性格,我估佢未必揾呢堆人搞。
湯財兄,你估佢揾邊班人搞呀???
我咁睇,第一,佢會直接揾果班有做三四線抵押的老細傾。咁樣夠直接,可以問佢地有無貨系手。不過有的話,件野應幾爛,吾慌系好野。第二,或會揾間爛仔行,專做配獸供古果D,揾目標大比例配加供雙翼齊飛,夾硬收件貨番離。以佢出冊後就算籌到旗,子彈吾會太多離講,呢款玩法,幾大可能佢會去馬。
24 : GS(14)@2011-05-05 21:51:00
他咁多資產,搞呢D建立陣地慢慢玩都得,好多馬交人就咁玩
25 : i3640(1387)@2011-05-06 17:18:3624樓提及
他咁多資產,搞呢D建立陣地慢慢玩都得,好多馬交人就咁玩
湯財兄,高見高見!
系呀,佢出番離都無必要急到賴,即刻搵檔上市公司離搞.買檯不急於一時.
買堆轆柚葉沖番個靚涼,食餐勁,梳夫下,數下手上仲有幾多籌碼,慢慢林都未遲啦!
26 : GS(14)@2011-05-07 10:18:3225樓提及24樓提及
他咁多資產,搞呢D建立陣地慢慢玩都得,好多馬交人就咁玩
湯財兄,高見高見!
系呀,佢出番離都無必要急到賴,即刻搵檔上市公司離搞.買檯不急於一時.
買堆轆柚葉沖番個靚涼,食餐勁,梳夫下,數下手上仲有幾多籌碼,慢慢林都未遲啦!
食少少股票,入去摸下,得就大手去馬,但是對股東來講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