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投一旦過關,英鎊恐貶至30年新低 英國若脫歐 頭號受害者:金融業

2016-02-29  TCW

英國高調喊退出歐盟,怎麼「脫」,有四種劇本,不管採用哪一版,如果脫歐成功,受惠、受害者都會出現。

如果英國退出歐盟,我會非常、非常、非常傷心。」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如此強調。英國首相卡麥隆宣布六月二十三日將舉行脫歐公投後,不只讓一向樂觀的布蘭森憂心,近來英鎊兌美元匯率更創七年來新低。

「英國脫歐」(Brexit)要怎麼「脫」?誰將受惠或受害?也成市場最關心的問題。

若英國脫歐,至少有四種模式可選,第一種是「土耳其模式」。歐盟境內成員採共同關稅、同一商業政策,但它也和其他國家簽署關稅協定,土耳其就是一例。土耳其並非歐盟成員,兩者簽署關稅協定後,土、歐對彼此工業產品的關稅下降,對其他國家也課同一關稅。土耳其也承諾會採「非常類似歐盟」的商業政策。歐盟目前與安多拉、聖馬利諾等歐洲小國也是類似模式。

第二種是「FTA模式」。也就是脫歐後的英國,可以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雙方降低彼此關稅,但對其他國家課的關稅則不同,也不採同一商業政策。目前歐盟已簽署三十個自貿協定,包括墨西哥、韓國、越南等,它還正和美國洽談「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協定」(TTIP)。

第三種是「挪威模式」。挪威不是歐盟成員,但它是歐洲經濟區(EEA)成員之一,可享歐盟單一市場的好處。不過由於歐盟認為單一市場是建立在「四大自由」(人口、資金、商品流動及創業)上,這些自由也須套用到挪威身上,例如挪威也要遵守歐盟的「申根簽證」(歐盟成員國間免護照檢查及邊境管制)。同時在歐盟議會與治理機構,挪威並沒有投票權。

第四種是「瑞士模式」。瑞士既非歐盟也非「歐洲經濟區」成員,它和歐盟就人口、貿易自由等不同領域,各自簽署條約。在這種模式下,瑞士只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之一,它進入歐盟單一市場並沒有特權。但為降低和歐盟締約的難度,瑞士採取和歐盟類似的商業政策。瑞士企業若要享歐盟單一市場的權利,也須在歐盟或「歐洲經濟區」內設分公司。

四種模式中,前兩者對英國代價最大。因為這不僅意味著英國要和歐盟重簽協定,過去歐盟與別國的協定也不再適用於英國。因此目前鼓吹脫歐的英國主流輿論,多主張採用代價較小的挪威模式或瑞士模式,也就是名義上脫離歐盟,但仍可享歐盟單一市場權利。

金融業將撤據點、縮編員工不過即使只是名義上脫離歐盟,英國仍要付出代價,首當其衝的是金融業。在倫敦進行的外匯交易金額占全球超過四成,其金融業一年產值一千八百億英鎊(約合新台幣八兆六千億元),占英國一年GDP約一二%,每年貢獻六百六十億英鎊稅收。目前歐盟以外的金融業者,包括摩根大通、瑞士信貸或野村證券,都是透過在英國設分公司,向英國當局申請所謂的「歐洲護照」(European Passport),才能享有歐盟單一市場的權利。

英國脫歐後,不但企業在倫敦進行交易的誘因下降,也打擊金融業留在倫敦的意願。雖然滙豐已宣布將總部留在倫敦,但英國脫歐後,將把倫敦五千名投資銀行員工中的兩成移到巴黎;高盛也會把在英國部分據點撤往歐陸;摩根大通稱它將把「就業機會移出英國」;花旗則表示至二〇三〇年,英國將減少七萬五千個工作機會。

脫歐也將打擊英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據研究機構懷特與凱斯(White&Case)調查,超過九成的德國銀行認為,脫歐後的英國對外資吸引力將下降;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稱,「英國脫歐」最大受惠者,將是德國的法蘭克福,其次則是愛爾蘭的都柏林。基金經理人伍德福特(Neil Woodford)預估,脫歐將使英國對歐盟的金融服務出口每年減少一百億英鎊。

雖然英國可採挪威模式,以維持其發放歐洲護照的地位,不過歐盟並不希望開此先例,因為這將掀起其他成員國的脫歐潮。同時歐盟為留住英國,近來對其大舉「讓利」,包括允許英國政府緊縮歐盟其他成員國移民的福利,這已激起其他成員的不滿。假如英國在已享「讓利」下,最後仍退出歐盟,日後歐盟也很難再有立場給英國這些好處。

蘇格蘭可能重啟獨立運動

英國脫歐也可能使蘇格蘭獨立捲土重來。蘇格蘭民族黨領導人司徒琴(Nicola Sturgeon)日前表示,蘇格蘭人希望留在歐盟,但若英國脫歐,蘇格蘭就面臨「是否要獨立」的問題。

英國脫歐將降低蘇格蘭留在大英國協的誘因,下次「蘇獨」公投結果也將更難預料。在這些因素衝擊下,英鎊兌美元及歐元匯率近來持續探底(見上圖),《華爾街日報》日前引述巴克萊分析師派柏(Hamish Pcpper)的說法,對沖英鎊貶值風險的期貨價格,與對沖英鎊升值風險的期貨價格,兩者比率創二〇〇八年以來新高,顯示投資人看空英鎊而先行避險。高盛今年二月預估若英國脫歐,英鎊匯率將跌到一.一五至一.二〇兌一美元,創三十年來最低價位。

雖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二月中最新預測,英國今年經濟成長率(二.一%)仍高於美、德、日等國,但在公投前,「脫歐」的不確定性,仍將是影響英鎊及英國股市走勢的最關鍵因素。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05

全民公投會傳染 TTIP為什麽談成了也通不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517.html

災難總是一個接著一個。

盡管歐美高層對於在2016年底雙方如期完成“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談判仍表現得信心滿滿,但TTIP的命運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麽樂觀:簡而言之,即便TTIP談判完成,TTIP也難以在歐盟成員國家議會以及歐盟議會中順利通過,並且極有可能引發對TTIP的公投,而全民公投在歐盟各國具有傳染效應。

根據智庫“歐洲選舉觀察”最新的《TTIP前景》報告分析,TTIP文本泄露門事件的出現將對TTIP談判造成重大打擊,短期內就可以衡量這一事件對歐洲民意真正的影響,而在中期範圍內,這對選民們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上述報告顯示,除非盡早解決在德國、法國、奧地利等關鍵國家出現的民眾憂慮,否則將出現波及範圍極廣的“令人吃驚”的失敗。對於歐盟機構整體而言,這也意味著災難性的後果。

批準TTIP是複雜的技術活

通常而言,歐盟在同他國談判協定時可以“繞過”各成員國家議會。然而TTIP不同。

TTIP作為新一代貿易協定的旗幟,其中包含了上一代貿易協定中沒有的內容:投資協定。而歐盟在此類複合型協議方面並不具有充分授權,因此當技術談判結束後,在歐洲議會與各盟成員國議會都投票贊成TTIP的情況下,TTIP才可以生效。

不過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智庫和政府的分析都集中在TTP的技術談判上,造成了一個政治精英和利益攸關者對於TTIP的支持可以確保TTIP成功的假象,結果導致意外發生。這並非沒有出現過先例:2012年歐洲議會否決國際《反假冒貿易協議》(ACTA)就是例證。

而目前的反TTIP陣營所做的事情,同2012年反ACTA陣營所做的並沒有太多不同之處:被提名者都對公眾聲稱談判協議有問題且談判缺乏透明度。

目前,荷蘭的反TTIP陣營受到歐盟-烏克蘭全民公投結果的鼓勵,正在為TTIP的全民公投收集簽名。

令人感到憂慮的是,這種在荷蘭的發展近況並不是孤例。·在如德國和奧地利等國家,大部分公民目前強烈反對TTIP,而最終其結局也有可能向著荷蘭的模式發展。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奧地利目前的兩位總統候選人均反對TTIP。

為評估TTIP能否通過歐盟複雜的審批程序,上述報告分析了結合目前歐盟28國公民訴求以及各國在歐洲議會中代表立場的綜合數據,發現在關鍵國家中,其公民同該國在歐盟議會的議員之間的認知存在巨大鴻溝。

實際上大部分歐盟議會議員都支持TTIP,但是在一些歐美國家中,其公眾的主流意見卻恰恰相反:這一結論十分重要,因為該國的公眾意見將導致該國歐盟議會中的議員改變原有立場。

來源:歐洲選舉觀察

從數據來看,這種不相匹配更加明顯。譬如在英國、法國和希臘,其公眾就更加傾向於締結TTIP,而上述國家的歐洲議會議員就沒那麽大興趣(在圖中,僅28%的法國籍歐洲議會議員贊同TTIP,然而在法國有50%的公眾贊同TTIP)。

與此同時,更令人擔憂的是,那些議員暫時更多贊同TTIP而公眾強烈反對的國家,將成為決定TTIP未來的“搖擺國”。

從圖中可以看到,德國就是這樣的一個“搖擺國”。德國籍歐洲議會議員高度支持TTIP,支持率高達70%,然而德國公眾對TTIP的態度卻是全歐洲倒數第二的:僅有27%的德國公眾支持TTIP。另外,最不支持的是奧地利人,僅有22%奧地利人贊同TTIP。

全民公投的傳染效應

德國總理默克爾希望TTIP談判可以在2016年年底結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將在2017年面臨大選。目前不論是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還是社會民主黨(SPD)都強烈感受到了來自極右翼黨派的威脅。盡管CDU和SPD都支持TTIP,他們的選民們越來越不買賬。

根據“歐洲選舉觀察”的德國選民深度觀察分析可以看到,CDU選民中只有30%支持TTIP,而CDU在歐洲議會中的議員卻是100%支持TTIP。

在SPD方面,僅有24%的SPD選民支持TTIP,而88%在歐洲議會匯總的SPD黨員支持TTIP。這種選民反對而黨派支持的局面已經受到了威脅:目前SPD的領導人、德國副總理暨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在選情壓力之下,就對TTIP的批評聲不斷升級,並威脅如美方再不讓步,其做法可能導致TTIP談判失敗。

實際上,CDU和SPD的選民份額都受到了極右翼德國選擇黨(AfD)的蠶食,難民危機等因素影響,在不久前的德國聯邦州層面地方選舉中,德國選擇黨出人意料地大勝。在本月初AfD公布的黨綱中,AfD不僅反對歐盟建立統一銀行聯盟,而且還提出若歐盟未能推進改革,德國需退出歐盟及歐元區等。

在2017年9月德國大選時期,TTIP也正處於被批準過程之中。反TTIP陣營的訴求可能會導致默克爾所領導的CDU等大黨降低對TTIP的訴求和支持,從而導致德國選民向極右翼等政黨進一步分散。

歐洲選舉觀察列出了TTIP未來的兩種走向:其一,公投傳染。對TTIP進行公投並不是一件遙遠的事情,而且還會在歐盟各國中發生傳染效應,奧地利和荷蘭都是存在對TTIP公投可能性的國家。

其二,德國、法國等國領導人將選擇在布魯塞爾“私下”支持TTIP,但會在公開場合批評歐盟倡導TTIP的行為。上述報告認為,這種事情經常發生,而這將對歐美機構造成進一步打擊。

4月29日,美歐在紐約結束了TTIP第13輪談判,歐盟表示對於TTIP談判的目標是明確的,即在2016年底以前完成談判,並且實現這一目標是可行的。在幾天之後,TTIP談判文本遭泄露,而令普通歐洲消費者感到無比憤怒的是,這份泄露的包含13個章節的248頁TTIP談判文本顯示,他們所擔心的有關轉基因食品、令跨國公司強勢的“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等夢魘全都成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70

公投宣傳戰白熱化 財長稱脫歐後英國人會更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953.html

“現在我不讀報,也不看電視新聞,媒體上狂轟濫炸的退歐爭論,已經把我徹底搞暈了。”一名在英國地方政府部門就職的公務員向第一財經記者吐露了心聲,“作為‘小土豆’(普通民眾),我們又能怎麽樣?都是黨派政客的遊戲,都是輿論的戰爭。”

Brexit是對英國退出歐盟的一種戲虐說法,即British exit or Britain exiting from the EU(英國退出歐盟)

距離英國退歐公投僅剩1個月 (6月23日),英國2800萬住戶都已收到相關宣傳信函。留歐派和退歐派雙方共投入240萬英鎊,打起了英國歷史上最昂貴的宣傳戰爭。“我都要吐了。”面對整個英國鋪天蓋地的“公投熱”,有民眾已經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包括“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內的300名英國明星以公開信的方式呼籲留歐。此前,留歐派一直無法推出能與退歐派陣營內保守黨籍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相匹敵的代言人。

英國男星“卷福”

與此同時,民調也發生了近三個月以來的首次轉變,正從之前的平分秋色,朝著留在歐盟的方向發展。這一轉變似乎反映了民眾對於脫歐後的英國經濟的擔心。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也警告英國選民:“背叛之人再歸來,不要期待(我們會)張開雙臂迎接。”

“過氣”政要紛紛上陣

離公投日還有一個月,整個英國的退歐和留歐宣傳團隊上周末都走上街頭、進入購物中心、來到公園車站,幾乎所有熱鬧的公眾場合,都可以看到手持宣傳牌的人向民眾派送傳單。

包括前首相、前財長、前部長、前市長們在內的“過氣”政要們,在“退歐”公投這個問題上也表現得相當活躍,紛紛出來站隊:前首相梅傑、布朗四處遊說;已移居法國南部盡享晚年的前財長勞森特意回到倫敦做退歐宣講;當年堅決不加入歐元區的財長拉蒙特爵士也強烈表態“離開歐盟英國可以過得很好”。

相比上述“過氣”政要,剛剛卸任的倫敦市長約翰遜更是“上躥下跳”。日前,約翰遜還乘上一輛標有“Vote Leave”(選擇退出)的紅色大巴,在英國全境宣傳他所謂的“英國獨立日”。不過有英國評論稱,與其說是退歐宣戰,不如說是約翰遜利用此次機會提前展開首相職位爭奪戰。

標有“Vote Leave”的紅色大巴

留歐陣營的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很難同“政治明星”約翰遜相匹敵。英國《星期日鏡報》和《獨立報》委托做出的民調顯示,在英國公投問題上,只有21%的受訪英國民眾相信卡梅倫說的話,卻有45%的民眾認為約翰遜的話更可信。

5月12日,前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在發表演講,呼籲民眾為脫離歐盟而投票

5月14日,英國威特尼,英國首相卡梅倫舉辦反對脫歐集會

第一財經記者在社交網站上發現,“退歐”及“留歐”兩派每發布一條信息,都會遭到對方陣營支持者的“攻擊”。

在英國主要媒體上,一些與“公投”相關的標題,也越來越聳人聽聞,甚至完全失實。以周末的報紙標題為例,《星期日郵報》刊發了《如果退歐商店價格將飛漲》的報道;《星期日電訊報》的是《貿易戰:歐盟消耗了英國幾十億》;《星期日快報》的一篇報道更誇張,標題為《1200萬土耳其人聲稱要來英國》。

一名評論人士在“星空電視”上表示:“這些標題都太誇張了。特別是土耳其這條,完全不是事實。擔心土耳其加入歐盟是無知,因為按照入歐標準,土耳其目前的情況只符合三十五分之一。土耳其入歐可能是3000年的事情了。”

經濟已成首要議題

空客、思科、易安信、通用電氣、日立等跨國企業的CEO於當地時間5月19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上刊登了以《退歐將打擊英國經濟增長,阻礙外國投資》為題的聯名信,反對英國退歐。CEO們在信中稱,調查顯示有近四分之三的外國投資者都將歐盟單一市場作為投資英國的關鍵原因,英國一旦退歐將給經濟帶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投資者不喜歡和擔心的。

英國財長奧斯本在當地時間5月20日警示民眾,英國退歐可能導致房價下跌五分之一:“公投如果以退歐收場,在2018年之前,英國房價或下跌10%~18%。”奧斯本還表示,長期來看,英國人為此將變得更窮,個人資產將明顯縮水。

退歐派則指責奧斯本在以討論房價的方式,在民眾間刻意制造恐慌。

不過,留歐派在上周末贏得了商界、銀行界之外最大的支持。金融城政府政策及資源委員會主席包墨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英國需要留在歐盟,包括商業領袖、貿易協會等都這麽看,現在創意產業的人們也這麽看了。”

300名英國明星發布的題為《英國留在歐洲會更強》的公開信也指出,選擇退歐將會讓英國變成“在一旁幹喊的局外人”。此外,退歐還將令英國的創意產業遭受重創。

“如果我們打算離開,我們必須考慮各種(新問題),比如重新出現的關稅壁壘、獲取歐盟國家政府采購準入的產品標準等。”英國政府前經濟顧問、英國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維姬·普萊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退歐,英國服務業乃至創業產業這樣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業在歐洲就無法具備競爭力了。”

普萊斯表示,貿易對於英國非常重要,良性競爭促進了英國的企業繁榮,促使英國成為了進入歐洲的門戶。

英國工商業協會(CBI)首席經濟學家牛頓·史密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展開了非常廣泛的磋商調查,其中一份直接會員調查問卷顯示,80%的成員認為,為了他們的生意,英國最好還是留在歐盟。”

CBI的成員企業雇用了全英1/3的員工,它的報告顯示,如果退歐,到2020年,英國的經濟產出將損失5%,即1000億英鎊左右。與此同時,每個英國家庭將損失2100~3700英鎊的收入,目前5.1%的失業率也可能上升2~3個百分點。

“誰也不知道‘退歐’這筆賬到底怎麽算,所有的數據和事實都可以有不同的闡釋。但英國有句俗語:既然都是‘魔鬼’,對付一個已經了解的魔鬼會更容易些。”一位金融界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民意向留歐傾斜

上周末的多項民意調查顯示,留歐派首次占據了上風,甚至連博彩公司也因此改變了賠率。

包墨凱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的一周內,民意正朝著留歐的方向發展。伊普索-莫利調查機構(IpsosMori)的民調顯示,留歐派比退歐派的民調要高出18個百分點,這是留歐派自今年2月中旬以來獲得的最大優勢。

英國《金融時報》的最新動態民調則顯示,有47%的受訪民眾選擇留歐,40%選擇退歐,剩余人群尚未作出決定。

與此同時,接受CBI調查的企業也多認為,英國最好繼續留在一個經過改革的歐盟(註:英國正要求歐盟改革)之中。“我們沒有在大型或小型成員企業間發現意見有明顯區別。”牛頓·史密斯也表示。

另有一項調查表明,75%的外國投資者認為,歐盟成員國身份是英國整體吸引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如果英國退歐,將使英國失去這些投資。

“留歐意味著我們擁有與歐盟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通商的能力,英國具有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以及英國吸引全球企業投資的能力。”牛頓史密斯說。

代表倫敦金融城發聲的包墨凱亦表示,這麽多金融機構都選擇倫敦,並不僅僅是因為歐盟身份,但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與目前英國本土民調相反,在比利時、法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波蘭、西班牙和瑞典等八大歐盟國家中,49%的民眾認為英國最終將“脫歐”。

有趣的是,這8個國家也擁有極強的“脫歐”欲望。一份覆蓋了6000多名來自上述國家歐洲人的民調顯示,45%的人希望擁有公投的權利,大約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如果有公投的機會,他們會投票給“脫歐”。其中,“脫歐”最踴躍的是意大利和法國:48%的意大利受訪者希望“脫歐”,41%的法國人想投票給“脫歐”;緊跟法國之後的是瑞典,然後是德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23

瑞士躺領月薪公投 給全球的一堂課 機器人搶工作、貧富不均惡化 撒錢有救?

2016-06-13  TWM

瑞士的國民月薪公投,不只是爽領八萬元的議題,而是點燃了全球對貧富不均的焦慮。 進入機器人的時代,大量傳統工作將被取代,未來貧富差距只會更大,社會該如何安定?

這個世界真的「錢太多」了嗎?美國聯準會狂印鈔票;日本發出一千兆日圓國債,買了三百多兆日圓鎖進央行保險箱;歐洲央行從六月起在市場買企業債券,直接送錢給歐洲大公司;還有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第一季猛灌兩兆多元人民幣,創造了房地產與大宗物資的狂飆漲勢。

然後,瑞士在六月五日舉行被稱為「躺著也發錢」的「國民月薪」公民投票,主張只要是瑞士公民,每月可享有二千五百瑞士法郎(約新台幣八萬三千元),連未成年的孩童也發給六二五瑞士法郎;也就是說,一個四口之家,父母不必工作,就可以從政府拿到超過新台幣二十萬元的月薪!

生猛提案!

完勝中美日英QE撒錢

瑞士這種「終極撒錢」的方案,從金融貨幣的角度來比較,生猛指數完勝中美日英的央行QE(貨幣寬鬆);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比較,慷慨手筆讓挪威、瑞典瞠目結舌;一旦實施,瑞士將成為國父孫中山一心想打造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或徹底實現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度。

六月五日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法案,正是瑞士公民對於人民的憲法權利、國家的任務、以及面對工業四.○全面機器人化的新世紀,再一次全民深度的思考。

公投結果,有七六.九%的公民投了反對票,議案雖然沒有通過,但這個聽起來匪夷所思的議案,發生在以「理性討論」聞名於世的瑞士,的確值得探究。

這起「國民月薪」公投案的發動者,不是中央銀行,也不是社運團體,而是五十八歲的藝術家施密特(Enno Schmidt),以及二十八歲的歷史學者華格納(Che Wagner)。

施密特從二○○六年就啟動這個被視為激進的運動,並在一三年十月通過瑞士《公民投票法》需十萬人同意的門檻,完成十二萬六千多人連署支持。

國民月薪制度主張,國家應保障所有國民基本生存權,使國民不必為餬口而勉強工作,所有的工作與薪水才能展現「真正的附加價值」。因此,企業主雇用的員工,會是真正有意願想要上班的員工,企業的績效將大幅提升,最終創造整個社會最大的福祉。

此外,國民月薪制可以一次解決「社會福利成本過高的問題」,因為簡單、無條件,替代掉大多數的社會福利津貼,讓政府毋須再為社福相關政策,雇用大量人力、購買複雜的電腦系統。

公投否決!

政府扛不起預算暴增三倍

如此慷慨的直升機撒錢,到底需要多少錢?

根據瑞士國會議員克勞圖(Raymond Clottu)的估算,每年至少要新增二千億美元的預算,但是瑞士聯邦政府每年的預算規模,也就只有六八○億瑞士法郎(約七百億美元、二兆二千億元台幣),為了一個沒有實驗過的福利,政府預算一下子暴增三倍,恐怕瑞士很快就淪為希臘了。

但是,施密特認為,這個方案的財政負擔影響遠低於外界的憂慮,他的論述是,發放國民月薪之後,大家都有了基本生活保障,所有的工作都會成為「附加價值型」的工作,實際上雇主付出的薪水會大幅降低,企業人事成本大減,企業獲利增加,政府的營利事業所得稅會大幅增加;至於社會福利支出方面,國民月薪內含了既有的社會福利支出,新增的支出其實也是有限的。

瑞士聯邦政府反對這個方案,主要理由還是財政,在聯邦政府的網站上載明,「這個方案會大幅減少政府稅收,必須增稅來因應支出,而且無法取代既有的社會福利系統。」另外,瑞士政府也警告,一旦啟動直升機撒錢的模式,必然會引發通貨膨脹,所謂的「基本生活費用」會被迫不斷上調,對原本穩健的瑞士經濟造成無可挽救的傷害。

公投結果其實早已預見,過去半年的民調,「強烈支持」的瑞士公民約只有一二%上下,而「強烈反對」的選民則在五○%以上。

除了聯邦政府公開表明反對之外,也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支持,一位瑞士國會議員說得很簡單:「這個議案是建立在『鎖國』的前提之下。如果通過,將導致數百萬移民湧進瑞士,立刻拖垮國家財政。」不過,施密特等提案人卻欣喜若狂,因為運動獲得高度關注,在瑞典、丹麥、英國甚至美國,已有團體啟動同樣議案;荷蘭烏特勒支市(Utrecht)一七年元月將啟動類似實驗;芬蘭政府也在研擬實驗,對八千名低收入戶直接發給國民月薪,並計畫擴及全國國民。

在社會學的教科書中,全民發薪的概念問世超過一百年了,為什麼到一六年,才在瑞士的公投運動中引爆全球注意?

今年五月,一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來台演講,對於全球化造成的貧富不均問題特別關注,耗費多年心血鑽研解方。他強調:「政府有責任照顧低收入的人民,而且應該推動『基本收入津貼』(編按: Basic Income Grant,即國民月薪)。」背後意涵?

全球貧富不均的反撲

舊金山的創投公司Y Combinator 總裁歐特曼,出資啟動基本收入津貼時也說:「政府發給人民基本收入津貼,是達成『真正的機會平權』必要的工具。」網路通訊公司Netscape創辦人馬克.安德森,也公開支持這個理念。

紐約的創投大師溫格納,則設立一個鼓吹國民月薪的網站,他強調:「我們即將進入機器人的時代,大量傳統工作將被取代,未來貧富差距只會更大,社會如何安定?」溫格納不僅贊助瑞士的公投,也在底特律啟動一個千人社區的發錢實驗,給予所有居民每人每月四百美元的無條件津貼。

總部在英國的慈善團體樂施會(Oxfam)最新統計,或許可作為「國民月薪」在全球熱炒的注腳。

報告指出,全球七十三億人口中,最富有的六十二人所擁有的財富,剛巧等於三十六.五億人、相對貧窮的全球一半人口所有財富的加總;而全球的財富,有一半被掌握在最富有的一%富豪手中。

報告更強調,「經濟發展沒有帶來均等的富裕,對於我們的下一代來說,我們留下的是只有一%富豪享樂、其餘九九%陷入貧困的不均等社會。」或許,在機器人大量取代傳統勞工、大量失業中產階級陷入只能餬口的惡性循環,中央銀行狂印鈔票,又造成更大的貧富不均後,政府真的必須向極少數的超級富豪徵稅,用難以想像的直升機撒錢「國民月薪」制度來維持社會安定,這個未來,到底是無奈還是期待?現在誰也說不上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59

英國女議員脫歐公投前一周遭槍擊身亡 兇手疑為英脫歐派成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981.html

英國當地時間16日上午爆發了震驚朝野上下的槍擊案,英國最大在野黨工黨女議員柯克絲在選區被槍殺,之後,還被槍擊者用獵刀連砍數刀,隨即身亡。這是英國自1990年以來,第一位在臺的國會議員被“襲擊致死”,英國朝野上下震驚。卡梅倫首相公開表示了哀悼。英國議會議員宣布暫停歐盟公投的相關助選活動。英國工黨領袖柯賓和美國國務卿克里也聞訊表達了哀悼。

據BBC電視臺報道,英國警方已經確認現年剛剛40歲的柯克絲在選區約克郡遭遇了“令人發指的、恐怖的”人身攻擊後,不治身亡。

在事發現場,一名咖啡店的店主和咖啡店旁邊的其他人目擊了全部過程。倫敦時間上午8點多鐘,在約克郡西部的帕斯托街區附近的街道上,一名40多歲的男子和一名50多歲的帶著白色棒球帽的男子似乎有些爭執。這個時候,就在那名40多歲男子身邊的柯克絲議員介入了他們的口角之中,隨後,爭吵升級。戴白色帽子的男人從隨身帶的包里掏出了一把老式的手槍。這個時候,兩名男子開始廝打起來。

戴白色棒球帽的男子掙脫開之後,身體朝後退了幾步,然後,對準柯克絲就是兩槍。他一邊開槍,一邊高聲喊道,“英國優先,英國優先!”周圍的人驚呆了,驚叫著,圍上去要他住手。

但是,槍手還是非常堅決,他走近倒下的柯克絲,俯下身去,用手槍對準她的臉,又開了第三槍。這個時候,周圍的人群蜂擁過去,要他住手。那名40多歲的男子,還沖上去要攔住槍手。但是,槍手從隨身的包里又掏出一把打獵用的長刀,對準柯克絲連捅數刀。這個舉動把沖上去的人都嚇壞了,尖叫著四處奔跑離開。

當地警方問訊趕來,拘捕了槍手。經警方調查,槍手名叫托米-麥爾,52歲,他是堅決地脫歐支持者。至於槍手實施槍擊的動機,警方還需要按照程序,進一步調查證實。

名為“英國優先”的英國極右翼組織則回應稱,有一名目擊者聲稱(未確認)襲擊者在攻擊時高呼“英國優先”,純粹是道聽途說,該組織沒有卷入該事件,不鼓勵這種行為。

IMF在事件發生後表示,推遲發布英國退歐經濟影響的報告,提到了發生英國議員遇刺身亡的悲劇,稱英國方面也同意推遲此IMF報告。

現年40歲的柯克絲199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在非盈利組織Oxfam(樂施會)工作過。她還是前首相布朗夫人的顧問。2015年,39歲的柯克絲就成功當選為英國國會議員,被譽為政壇的“明日之星”。

BBC報道稱,柯克絲在16日的工作安排是在選區約克郡柏斯托舉行例會,英國的選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議員進行直接的面對面的溝通,表達他們關註的議題。

美國CNN有線電視臺報道說,柯克絲在英國議會的發言立場是非常清晰的支持英國留在歐盟。英國警方現在定性此此襲擊時“英國本土當地發生的一次獨立的襲擊事件”,警方還沒有正式解釋和公布槍擊者的動因。

另據當地媒體報道稱,柯克絲最近一直積極努力地遊說英國選民投票支持留在歐盟。在案發地前一天,她和她的丈夫還在泰晤士河上開一艘小船,為英國留在歐盟的選民“鼓勁造勢”。

柯克絲的丈夫悲痛欲絕,通過社交媒體表示,要戰鬥到底!柯克絲的母親對媒體表示,槍擊犯的行為殘忍,非人道。

該事件發生後,美股、英鎊出現上漲,市場寄望於該事件或會令英國退歐公投延遲。英鎊兌美元由跌轉漲,較報道發布前波動約200點;美股也轉為上漲;歐股跌幅收窄。

周四美國股市低開高走,道指收盤上漲0.53%,大盤結束了五連跌的頹勢。下周英國脫歐公投可能推遲的傳言令美股獲得支撐,並最終收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51

英國公投最後一周,這些經濟學家為什麽支持“退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598.html

離英國退歐公投還有最後一周。

英國最主要的民調機構YouGov聯合《泰晤士報》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退歐支持率在短短的幾個星期里,從落後1個百分點變為領先1個百分點,再到領先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英國博彩公司的留歐賠率有所調升,相反退歐賠率則有所下調。“退歐”形勢看起來相當嚴峻。

心急火燎的財相奧斯本昨天在BBC廣播4臺發表講話,再次從退歐將對英國經濟造成的角度去發出警告,他認為英國退歐政府很可能不得不增稅減支,自行采取經濟緊縮政策。如果退歐真的發生,英國對外貿易將遭到幾十年的冷遇,貿易額會嚴重減少。

但奧斯本的焦慮心情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消除的。盡管國際貨幣基金、經合組織、G7國家領導人、英國央行、倫敦金融城、英國工商協會以及英國近90%的經濟學家都加入了奧斯本的行列,嚴重警示英國如果“退歐”可能會造成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和英國經濟的衰退,其中英鎊可能貶值20%,資產也會跟著貶值,可能有82萬人失業等。然而,還是有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英國“退歐”是長痛不如短痛。

“可以用耐克運動鞋的品牌標誌來形容‘退歐’後的英國,不完美,但卻是一個表示肯定的‘勾’。”前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前倫敦市長約翰森經濟顧問李賴思(Gerard Lyon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做了一個這樣形象的比喻。

“英國離開歐盟,才有自主權來決定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才能決定是否需要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英國保守黨議員、保守黨政策評論小組“經濟競爭力”的共同主席瑞得伍德(John Redwood)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英國前貿易部長萊利(Peter Lilley)則認為,貿易協議不是進行貿易的必要條件,只要有好的產品和服務,貿易就會產生和進行。

英鎊貶值有利英國經濟

在李賴斯看來,如果公投結果是英國脫離歐盟,的確會導致英鎊貶值,但這對離歐後的英國是好消息。英鎊短期貶值,“而且,英國央行很有可能不僅僅會向市場註入流動性,可能還會繼續保持低利率,甚至必要時還會采取降息行動,這對刺激英國經濟的發展來說都是好事”。

記者從普華永道、牛津經濟研究所、經合組織等組織研究人員那里獲得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英國退歐成功,英鎊貶值幅度可能在8%~20%。匯豐銀行早在今年2月就發出警告稱,英鎊貶值雖然有利於英國對外出口,但是會造成一半靠進口過日子的英國人飽受零售價格上升、通脹超標、薪酬縮水以及生活質量降低。

而在瑞得伍德看來,英鎊上一次的貶值在2008年和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階段,英鎊兌美元下挫了30%。這說明即使留在歐盟內,英鎊貶值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因此“退歐”並不是造成英鎊貶值的唯一原因。

“單一”市場和“通行證”可保留?

在是否應該退歐的爭論中,作為貿易國,退歐對英國的貿易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成為“留”、“退”雙方的焦點。留歐派認為,英國退出歐盟“單一”市場將面臨關稅上升,即使可以重新與歐盟28國及目前歐盟貿易夥伴國經過談判簽訂新的自由貿易或者相關貿易協定,但所消耗的成本和時間是難以估量的。

然而,退歐派完全不同意這樣的論點。

瑞得伍德認為,退歐並不會讓英國的貿易陷入風險。他在第一財經記者出席旁聽的一次公投辯論會上舉例稱,他近期與德國政府貿易部門的官員交流後發現,如果英國方面提出按照WTO標準向德國的進口產品提高關稅,德國方面將非常反對。事實上,德國對英國的出口量是英國對德國的兩倍。他由此斷言,英國退歐後,與歐盟國家的貿易會照常進行,關稅並不會上升。

瑞得伍德對人們擔心倫敦金融城在“退歐”之後魅力不再也進行了駁斥。他認為這樣的風險並不存在,因為目前在“單一市場”里遵循或者享有的所謂的銀行“通行證”(passporting,即只要是歸歐盟28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監管,該銀行和金融機構就可以在任何歐盟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和開展金融業務的機制),在退歐後也不會失效,因為“通行證”不存在退出機制。

然而,銀行業和歐洲官員們已經發出警告稱,如果英國退歐,英國將失去這一“通行證”。根據路透社的報道,法國財長薩潘(Michel Sapin)明確表示:“英國將不再有通行證,或者需要通過很多基於互惠讓步的協商才能取得通行證。”

事實上,倫敦金融城之所以能和紐約爭奪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地位,“通行證”是重要因素之一。因為“通行證”給予了英國在歐盟單一市場提供金融服務的便利和快捷,也提供給來自世界各地將總部設在英國的外資金融機構,在歐盟所有國家開展金融服務業務的“金鑰匙”。

而且,瑞德伍德還認為,倫敦金融城有著豐厚的金融服務業傳統,時區、人才、嚴格監管等主要優勢不會突然之間丟失。相反,歐盟的一些監管法規對在英國的金融機構來說,反倒是被束縛了手腳。

英國前貿易部長萊利也執意認為,倫敦金融中心地位不會失去:“目前世界上的金融中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遵循安格魯薩格森的法律體系,只要有這些值得信賴的法律體系,有高水平的會計系統,建立在這些系統之上的銀行服務不會改變。”

貿易協議並不重要?

萊利是當年參與“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的英國代表,他在第一財經記者參加的一次關於“單一市場”和“自由市場”的討論會上表示,現在人們錯誤地將“貿易協議”看得過分重要了。他認為,傳統意義上的貿易並不存在協議一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只要有良好的產品和服務別國有需求,貿易就可以進行。“有貿易協議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有益於貿易往來,可能可以打破一些貿易阻礙,但是貿易可以開展,不管有沒有協議,只要有產品和服務買賣需求。自從烏拉圭回合之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稅就已經被降低,平均在1~3%之間,因此這並不是什麽大問題。更何況還有很多新興國家可以進行貿易談判,去獲得與他們之間的貿易協議。”

如果一定要認為“貿易協議”非常重要,他認為,這些協議只存在於目前關稅依舊很高的新興經濟體國家之間,比如中國、印度,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協議才是有意義的。

萊利指出,英國如果“退歐”,會使得英國對歐盟國家的貿易重新回到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定的關稅和貿易規則上來。他算了一筆賬:“按照WTO的規則,我們對歐貿易的關稅平均在2.4%左右。而目前英國繳納給歐盟的凈費用每年高達100億英鎊,10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對歐貿易支付了平均7%的關稅。這是不合理和完全沒有必要的。如果實際中出現一些產業面臨高關稅,可以按照國際貿易組織的規則,通過商業發展基金給予一定的賠償性補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08

效應解讀》公投若過,全球人流、金流大震盪 英國若脫歐 將是歐洲最大黑天鵝

2016-06-20  TCW

六月上半,國際金融市場好像突然被嚇醒了。

因為,英國多家民調一齊顯示,贊成英國脫離歐盟的支持度,越來越高出反對脫歐者,導致美股、歐股、英鎊全都在六月十日大跌,效應接著延燒到亞洲資本市場,全球投資人拋售股票、搶進安全資產,導致金價上漲、公債殖利率下滑。

這期間,美國奧蘭多市又爆發恐怖槍擊案,創下同類事件最高的致死四十九人紀錄,兇手是阿富汗裔的移民。以反移民為主訴求的英國脫歐派,立刻嗆聲威脅再不脫歐,英國也難逃類似恐攻。

英國將在六月二十三日舉辦公民投票,讓人民選擇是要離開歐洲聯盟,還是留下來。過去一年,留歐派支持度在多數時候領先,因此,雖經濟學人智庫(E I U)早把英國脫歐列為今年全球十大風險之一,但國際金融市場並未認真看待。直到最近,這隻歐洲最巨大的「黑天鵝」,很可能就要飛出來,擾亂全球經濟了。

全球經濟受衝擊!

一旦脫歐成真,調整期將長達數年英國是歐洲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它要從歐盟大家庭出走,可不只是歐盟的家務事。

美國聯準會( Fed)主席葉倫在六月警告,英國脫歐將帶來「重大經濟衝擊」,可能改變投資人的風險偏好。脫歐可能性升高,加上美國就業數據不佳,使外界預期美國升息的時間,將延到英國公投之後。

脫歐公投對世界經濟最基本也最廣泛的影響,就是帶來巨大的「不確定因素」。

一旦公投過關,包括英國與歐洲、歐洲與全球的物流、金流、人流,都將進入一段長達數年的重新調整期。

光是英國現行法規,就有五五%是來自遵循歐盟的規定;透過歐盟對外的三十六個貿易協定,英國也與全球五十八個國家享有貿易優惠關係。「幾乎所有英國的對外貿易關係都要(重新)談判,」世貿組織(WTO)秘書長阿茲維多( Roberto Azevedo )在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說。

跨國企業一致反脫歐!

工作機會、旅遊市場將大幅流失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 Christine Lagarde )早在二月就對英國脫歐議題表示:「任何經濟界的人都不喜歡不確定因素,在不確定期間,他們不投資、不雇用,也不做任何決定。」企業界的反應更直接。英國最大銀行滙豐陸續拋出警語:脫歐將可能使英鎊貶值二〇%,若脫歐成真,該集團考慮把一千個英國職位搬到巴黎,甚至建議投資人,買黃金是因應英國脫歐最好的避險標的。

德意志銀行、美國摩根大通等跨國金融業者,都揚言可能把部分業務搬離倫敦。

製造業如IBM、奇異(GE),乃至英國精品名牌Burberr等,也連署呼籲英國留在歐盟,享有單一市場的免關稅好處。

把歐洲總部設在英國的日本日立集團,會長兼執行長中西宏明更直斥英國脫歐「豈有此理」,還罕見發表長信勸告英國人民,一旦脫歐,在英國雇用了十四萬人的日本企業將被迫重新思考投資布局。

連中國首富王健林,都在今年初赴牛津大學演講時說,英國脫歐弊大於利。

甚至,美國總統歐巴馬、日本首相安倍,也在近期訪英時,對脫歐發表負面看法。

英籍的國際影星裘德洛、綺拉·奈特莉、康柏拜區等藝文界名人,以及十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等,也先後連署公開信,希望英國人民支持留在歐盟,以保障多元文化價值、保有來自歐盟的科學經費。

奇怪的是,當重要國際機構、大人物紛紛表態希望英國別脫歐,當今年以來英鎊兌美元、歐元分別貶值三·七%、七·三%(截至六月十三日),資金外逃程度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劇烈之下,英國人卻講不聽、嚇不退,仍展現高度的脫歐民意。

英國人為何想脫歐?

反移民、反全球化,另類「川普現象」為什麼這麼多英國人想跟歐盟「分手」?

長期從事英國社會態度調查的歐姆斯頓( Rachel Ormston)指出,這是一場理性與感性之爭。她的報告發現,贊成脫歐的民眾裡,有超過九成希望對來自歐盟的移民增加限制,而支持留歐的民眾裡,則有超過七成認為,離開歐盟會使英國經濟變糟,兩個數據都分別比對立陣營高出許多。

換句話說,重經濟vs.反移民,構成英國人支持與反對歐盟的思考核心。

兩邊的傳單標語、論述,就反映了訴求差異。留歐派拋出各種經貿數據,強調加入歐盟對英國經濟的好處,以及一旦退出免關稅的歐盟單一市場,將出現物價上漲、房價下跌、薪資衰退、投資縮減……。

「不是只看經濟,笨蛋。」 (It's not just the economy, stupid.)這是脫歐派反擊的口號。

他們主張,歐盟的移民危機已經失控,每年有二十五萬歐盟移民來到英國,相當於北部大城新堡( Newcastle )的人口數,而英國總是被迫接受歐盟的各種決議,對自己的邊境失去主權。

雙方支持者的結構,也呈現傾向開放或封閉的背景差異。留歐派主要是三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大學以上高學歷、專業者或管理者,住在倫敦等國際大城;脫歐派則以五十五歲以上、勞動階級或小企業主、學歷較低、英格蘭民族主義者居多。

原來,脫歐公投也可說是英國版的「川普現象」。脫歐派集結了反移民、反全球化、外交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支持者,希望恢復大英帝國光榮,害怕朝向政治整合的歐盟,會越來越削弱英國主權。

難怪,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說,如果他能投票,也會支持英國脫歐;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的領袖勒龐( Marine Le Pen),想去英國幫脫歐派助選(後因她太具爭議性,被脫歐派謝絕好意)。

由於荷蘭、法國、瑞典、德國等,也有超過四成民意想舉辦脫歐公投,一旦英國脫歐派勝出,將在歐盟成員國掀起骨牌效應,歐洲局勢難有寧日。甚至川普的聲勢也將受激勵,影響美國總統選情。

英國公投勝負未定,像賭盤看好留歐的比率近七成,與民調截然不同,最後關鍵可能在於年輕人的投票率。若脫歐派民調上升帶來的危機感,能促使年輕人積極投票,又或金融市場近日的震盪,能讓英國人的經濟理性勝出,那全球經濟就只是虛驚一場。

但,即使這次脫歐公投沒過關,「川普化」也已經在歐洲,乃至全球多處遍地開花。英國政界已有人揚言若沒過,下一屆國會還要再推一次脫歐公投。

因此,一波波衝擊全球自由化的潮流,暫時還不會消失。當前世界經濟局勢,就如奇異執行長伊梅特(Jeffrey Immelt )所言:「是我所見過最不確定的。」買黃金是因應英國脫歐最好的避險標的。

德意志銀行、美國摩根大通等跨國金融業者,都揚言可能把部分業務搬離倫敦。

製造業如IBM、奇異(GE),乃至英國精品名牌Burberr等,也連署呼籲英國留在歐盟,享有單一市場的免關稅好處。

把歐洲總部設在英國的日本日立集團,會長兼執行長中西宏明更直斥英國脫歐「豈有此理」,還罕見發表長信勸告英國人民,一旦脫歐,在英國雇用了十四萬人的日本企業將被迫重新思考投資布局。

連中國首富王健林,都在今年初赴牛津大學演講時說,英國脫歐弊大於利。

甚至,美國總統歐巴馬、日本首相安倍,也在近期訪英時,對脫歐發表負面看法。

英籍的國際影星裘德洛、綺拉·奈特莉、康柏拜區等藝文界名人,以及十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等,也先後連署公開信,希望英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66

歐盟「統獨大戰」關鍵看這兩件事 英國脫歐公投倒數 川普式民粹PK鷹派恐嚇

2016-06-20  TWM

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統派與獨派民調來到五五波,但已牽動全球政經情勢,也創下大國領袖聯手干涉個別國家公投的紀錄。這兩派究竟在吵什麼?

歐洲正面臨一場瀕臨失控的「統獨大戰」,反對歐洲統合的獨派支持度,來到史無前例的高峰。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是這場統獨大戰的最終決戰。

歐洲的統一大業,是無數歐洲政治家一生最重要的志業,往前推算始自一九五一年的《巴黎條約》,剛剛在二次大戰中拚得你死我活的六個交戰國,包括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西德,放下仇恨的情緒,先從建立歐洲區域的煤鋼共同體(ECSC)起步,逐漸形成影響深遠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為今日的歐盟打下了基礎。

元凶:英國首相卡麥隆

操弄民粹留歐 弄假成真

但是,蹣跚走過六十五個年頭的歐洲統一大業,卻在二○一六年遭遇了生死存亡挑戰!意外迅猛且難以控制的難民問題,迫使許多歐洲國家放下人口自由流動的《申根公約》,關閉了邊境大門,而即將在六月二十三日舉行的英國脫歐公投,更可能出現重量級國家出走,甚至引發歐盟崩解的骨牌效應。

掀開歐盟統獨大戰這個潘朵拉寶盒的「元凶」,是英國首相卡麥隆。他在一三年元月正式提案「加入或退出歐盟全民公投」時,原本只是要藉此重啟與歐盟的談判,讓英國獲得更多有利條件。另外,英國政客一向喜歡操弄英國與歐盟之間「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民粹情緒,卡麥隆當年就是藉著操作統獨議題,成功擺脫對手工黨與自由民主黨的糾纏,建立他完全執政的地位。

卡麥隆深深相信「留在歐盟」(Vote Remain)是英國最大利益,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過去三年「脫歐派」聲勢大振,以激進言詞主張獨立的英國獨立黨,連續在一四年、一五年的選舉大獲全勝;卡麥隆領導的保守黨,竟然有一半的國會議員、五位閣員集體叛逃,包括大法官兼司法部長、文化部長、勞工部長、下議院議長,以及呼聲最高的下任首相人選、前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都加入脫歐陣營(Vote Leave),加上全球媒體熱炒英國脫歐議題,脫歐派在投票前夕取得五五波的支持度。

蔓延:核心國家也升溫

支持拿回個別國家的主權

不只在英國,反歐盟的聲浪也已在全歐洲蔓延。六月初,著名的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針對十個主要歐洲國家進行民調,從南方的義大利、希臘,到北方的波蘭、瑞典,超過一萬名受訪者中,有高達四二%的民意認為應該收回交給歐盟的權力,拿回個別國家的主權。

身為歐盟最核心的法國,支持歐盟的民意在○四年為六九%,這次調查竟然暴跌到剩下三八%。遭受歐債風暴襲擊至今尚未恢復的西班牙,對歐盟的支持也由八○%降至四七%。甚至連主導歐洲統一大業的德國,也有高達四三%民眾認為,應該由歐盟手中收回部分國家主權。

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全球媒體焦點,鎖定在高舉獨立大旗的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身上。

今年五十二歲的法拉奇,是個打死不退的鐵桿獨立派,早在一九九二年,當時英國首相梅傑簽署歷史性的《馬斯垂克條約》(即歐盟條約)之後,他就宣布退出保守黨,並參加英國獨立黨的創黨。法拉奇及獨立黨,自始至終以退出歐盟為最重要的政治目標,持續近二十五年從未動搖。

獨派:獨立黨黨魁法拉奇

川普風格 拉抬到五五波

○八年,英國查爾斯王子獲邀向歐洲議會的七百多位議員演講,主題是「歐洲必須集體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演講結束後,歐洲議員全體起立鼓掌長達三分鐘,只有英國的法拉奇議員,從頭到尾屁股死黏在椅子上,抗議查爾斯王子不應該為了節能減碳,擅自主張給予歐盟更集中的權力。

一人對抗七百多人的歐洲議會,甚至大逆不道忤逆英國王子的行徑,讓法拉奇成了英國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

從一九九九年至今的每次選舉,法拉奇都在東南英格蘭區高票當選歐洲議會的議員,但是他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議會裡,卻用每一個發言機會,主張英國應該退出歐盟的立場;在歐債危機的風暴中,法拉奇也帶頭反對紓困。這種行徑,猶如在北京的共產黨大會中,黨代表突然高喊反黨叛國的口號,法拉奇卻堅持了近二十五年,從未退卻。

令人莞爾的是,如此鮮明反歐的法拉奇,曾祖父是在十九世紀移民英國的德國人,他的第二次婚姻,也是娶德國太太;法拉奇曾向媒體說:「如果我家隔壁搬來一戶羅馬尼亞移民,我會覺得不安。」而政治對手則恥笑地問:「如果搬來的是德國移民呢?也會讓法拉奇議員不安嗎?」在法拉奇領導下,英國獨立黨政治實力不斷累積,在一四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竟然一口氣拿到二八%的選票,超越保守黨、工黨與自由民主黨,成為全國得票率最高的政黨。這是英國自一九○六年以來,超過一整個世紀,首度出現三大政黨以外的新黨取得全國第一高票的歷史紀錄。

二○一五年的英國國會大選,獨立黨再接再厲拿到一二.六%的得票率,僅次於保守黨與工黨,較上一次一○年的國會大選得票數整整多了四倍,但是因為英國獨厚傳統大黨的選舉制度,拿到第三高票的獨立黨竟然只在六五○席下議院中分配到一席。

雖然脫歐陣營還有許多重量級的保守黨明星,包括前倫敦市長強生、大法官兼司法部長葛夫等人,但不論是媒體,或是主張留歐的陣營,都將鏡頭焦點對準最具話題性的法拉奇,卡麥隆找他單挑電視辯論,留歐陣營鎖定法拉奇,塗抹他是「英國的川普」形象。

妙的是,法拉奇仍不改大炮性格,頻頻失言,例如他說留在歐盟會導致更多的性侵犯罪(明顯歧視新移民);他主張脫歐的最主要目的,是大幅縮減淨移民(移入減移出)人數,但是對於目前每年三十三萬淨移入的人數,到底要減少到哪個水準,他卻說不上來。

法拉奇說去年英國新增四十五萬個工作機會,「有高達八成的新工作,都被不在英國出生的移民拿走了。」更是違反常識的胡亂指控。

風向:大國領袖都說不

全球政治、金融市場動盪

於是,留歐派現在的戰法很明確,就是鎖定法拉奇,試圖藉著不斷攻擊他,製造更多失言,來凸顯脫歐派民粹、不理性的本質。

面對高漲的脫歐情緒,所有大國領袖都表達憂慮,並公開呼籲英國公民選擇留在歐盟。五月底的G7高峰會議,英國脫歐公投竟然成為會議宣言最重要的決議,包括美國歐巴馬、德國梅克爾,以及其他與會領袖,齊聲呼籲英國選民謹慎投票,選擇留在歐盟。這創下了大國領袖聯手干涉個別國家公民投票的紀錄,更凸顯了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可能對全球政治與金融市場,帶來無可預測的災難。

六月十日,德國《明鏡周刊》發行了英國脫歐專輯,長達二十三頁、特別採取英文與德文雙語呈現的封面故事,最強烈的訊息來自德國財政部長薛伯勒(Wolfgang Schauble)。

鷹派:德國財長薛伯勒

恐嚇英國別搞灰色地帶

薛伯勒表達一個強硬、卻非常明確的訊息:英國脫歐派不能心存僥倖,一邊搞退出歐盟,另一邊還要享受歐洲單一市場的優惠。薛伯勒說:「留就留、走就走,沒有灰色地帶!」英國如果選擇脫歐,所有進入關稅、經濟政策上的優惠,就全部取消。

英國國內存有「逆向馬斯垂克條約」的討論,以及「瑞士、挪威模式」的可能性,認為即使脫歐派勝利,仍然可以援用挪威、瑞士這兩個非歐盟國家的模式,藉著與歐盟的談判,維持與歐洲單一市場連結的經貿與關稅優惠;或者藉著修改一九九二年創設歐盟的《馬斯垂克條約》,鬆綁部分歐盟條款、討回國家主權,來達到脫歐派最高的利益。

但是,薛伯勒(以及他背後的一大群歐盟主流派)在發出「留就留、走就走」的鷹派訊號後,模稜兩可的灰色空間已經大幅壓縮,一旦脫歐派在公投獲得勝利,英國將要面臨立即而且劇烈的經濟與金融衝擊;相對上,歐盟也將承受史無前例的反作用。

依《英國獨立報》六月十二日報導的最新民調結果,英國民眾支持脫歐的比率達到五五%,支持留歐則為四五%,脫歐派的支持率竟已超過留歐陣營十個百分點;至於其他單位進行的調查,則大致呈現五五波的拉鋸態勢。相較於民調,被認為更具參考價值的是賭盤狀況,由此觀察,目前八成的賭資都仍押寶英國留歐。

投票前的最後一周,關鍵就看留歐派能否將法拉奇的「川普色彩」抹到極致,以及薛伯勒的鷹派言論是否發揮恐嚇效果(抑或反效果)。但即使是薛伯勒,也認為不論是脫歐或是留歐派勝利,歐洲都不能硬推更強烈的整合,而是要「反省歐盟過度的官僚問題」。

無論結局勝敗,歐洲的獨立聲浪,終究來到史無前例的最高點,近二十五年來不斷邁向統一大業的歐盟,在英國公投之後必然將煞車、削減布魯塞爾的權力,重新返還更多的主權給各國。英國脫歐公投的歷史意義,就在這裡。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100

持有現金靜待脫歐公投 對沖基金已做“兩手準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762.html

資本市場研究機構Preqin於本月初對全球270名基金經理進行調查發現,基金經理們對6月23日投票結果的預測態度較為一致,調查中79%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基金經理認為英國人將投票支持英國留歐,而14%的基金經理則認為人們會選擇脫歐。

此次與歐盟的公投辯論幾乎影響了整個歐洲市場,相關地域的對沖基金的業績因此受到影響似乎並不足為奇。48%的英國基金經理及歐洲其他國家41%的基金經理表示,他們2016年上半年的表現已明顯受到公投辯論的影響。

不同於一邊倒的結果預測,歐洲的基金管理者們在脫歐輻射影響上持不同觀點。59%的英國機構認為脫歐將在某種程度上對全球對沖基金行業造成沖擊,並帶來負面影響;歐洲地區其余35%的基金經理認為英國脫歐會帶來負面後果。相比之下,17%的英國基金經理認為脫歐會為基金行業帶來正面效應,值得註意的是幾乎兩倍數量的歐洲基金經理(31%)也表示同意這一積極觀點。

從調查數據來看,公投辯論對對沖基金行業的影響更多集中在歐洲地區。據Preqin調查,北美85%的基金經理表示,他們的基金業績並沒有受到影響,與此同時58%的基金經理甚至認為英國脫歐並不會對基金行業帶來長期影響。

截至日前,2016年Preqin全策略對沖基金業績回報基準線已降至1.55%,英國和歐盟的基金的累計虧損分別為0.22%和0.46%。

這一數據是什麽概念?2015年英國對沖基金以3.01%的業績表現在歐盟同行中勝出,當年其他歐盟國家對沖基金年收益為1.24%。對比可以看到,英國脫歐與否已經對基金行業特別是歐盟地區的基金業帶來較大實質影響。

據Preqin統計,參與調查的來自歐盟的954位基金經理中,有600位身在英國,英國的基金經理資產管理規模為4720億美元,而在其他歐盟國家的基金經理所持有的資產組合總額約在1380億美元水平,差距接近3.5倍。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歐盟對沖基金業內大多數活躍的機構投資者都將總部設在了英國。來自歐盟的745名投資者中,有403家總部設在英國。同樣,在歐盟境內的2456家對沖基金中,有1603家是由英國公司管理的。

另外,在2010至2015期間,大多數在歐盟發行的對沖基金,總部也是設在英國。僅2015一年間歐盟所發行對沖基金中,英國共推出121只,歐盟其余國家則共有43只基金問世,英國發行基金數量占比近三分之二(74%)。

Preqin對沖基金產品主管Amy Bensted日前發表觀點稱,隨著公投日期的臨近,Preqin試圖在全球範圍內針對對沖基金經理進行了調查,旨在找到更多公投相關市場觀點和行業預測。

“目前全球範圍的普遍共識是,英國將繼續留守歐盟,且近80%的基金經理認為留歐陣營將在這次公投中取得勝利。不出意外,英國的基金經理們普遍認為脫歐將為行業帶來負面影響”Amy表示。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對沖基金們對留歐預期傾向明顯,但他們仍然做了兩手準備,一個主要行為就是持有大量現金。美銀美林調查發現,目前全球基金經理持有大量現金,整體而言占所管理投資組合的5.7%,現金持有量是2001年11月以來最高,而2015年5月的現金持有量為5.5%。

據wind數據,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Franklin Templeton Solutions)幫助管理70億美元投資組合的基金經理Stephen Lingard正將部分基金的10%資金轉換為現金頭寸,若英國與歐盟分道揚鑣則隨時準備買入下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42

英國脫歐公投成焦點 A股需耐心熬過“梅雨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177.html

相比風險事件頻發的上周,本周A股市場所需要面對的風險事件就只剩下23日英國脫歐公投一個了,這對於遠離風暴中心的A股而言影響相對較小,註定了內生因素或將成為本周A股走勢的關鍵,而在存量資金博弈局面難改的背景下,個股走勢的分化也就成為必然,投資者同時也需警惕股指變盤的可能性。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滬深兩市股指早盤在證監會嚴控借殼重組的政策下出現震蕩回落,不過股指很快就被逢低拉起,次新股、OLED等板塊帶動股指震蕩回升,尾盤更是順勢翻紅。上證指數最後報收2888.81點,上漲3.70點,漲幅0.13%,成交1637億元;深成指報收10221.85點,上漲39.32點,漲幅0.39%,成交3363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119.63點,下跌3.26點,跌幅0.15%,成交1066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5000億元,較上一交易日縮量近700億元。

對於本周市場最為關註的英國脫歐公投,東方證券策略分析師鄒慧等認為,英國退歐公投是不容忽視的黑天鵝事件。雖然英國脫歐帶來的惡劣後果可能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公投的結果目前來看是各方都難以預測和掌控的,難民、恐怖襲擊、甚至正在進行的歐洲杯都有可能對公投結果產生影響。最後的時間窗口不確定性料將繼續膨脹,可控程度有限,更加要強化風險意識。

6月事件眾多,這些事件不一定會產生改變市場情緒或者趨勢的力量,但還是需要小心謹慎地熬過去的。隨著風險點的慢慢消化,東方證券認為短期內的反彈還是要看市場情緒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提升起來。隨著市場對於A股加入MSCI、6月美聯儲加息、人民幣短期貶值壓力等風險點的慢慢消化,有理由相信6月的“梅雨天”可以順利地熬過去,因此保持謹慎樂觀。

而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喬永遠認為,過去一周股票市場雖風平浪靜,但監管層動向卻風起雲湧,一周之內證監會連續祭出三面大旗。一,6月17日證監會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將取消上市的配套融資,並提高股東鎖定期;二,從嚴把關,證監會首次公布IPO終止審查17家企業名單;三,興業證券公告稱因公司涉嫌未按規定履行法定職責,收到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或與欣泰電氣造假有關,當年平安證券和萬福生科的案例似又重現。

金融去杠桿將是影響A股下半年趨勢的關鍵變量之一,雖然監管趨嚴中長期利好A股市場環境凈化,但切勿低估政策連鎖反應帶來的潛在沖擊,風暴來臨時請遠離中心。

近期不少投資者已經蠢蠢欲動,認為英國公投就是最後一只靴子落地。如果脫歐成功,喬永遠認為將繼續引發全球避險情緒升溫,並導致全球主要風險資產劇烈波動,A股同樣存在超調的可能,但波動幅度應小於歐美市場。如果不脫歐,海外擾動因素或帶來暫時性風險偏好修複,但這僅是不確定性因素的消除,並非市場趨勢的決定性變量,靴子即使落地,也需留一份清醒。從當下的種種跡象看,在市場對“實體去杠桿和金融去杠桿”帶來的潛在沖擊落地前,年內第二次買點仍需耐心等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