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價故事之倫敦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825

辛苦忙一年趕不上房價漲幅的情況如今不只出現在北上廣,如今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的人民也切身感受到了房價的瘋狂。

據FT報導,倫敦房價漲速遠快於英國其他地方,據ONS數據,倫敦在截至7月份的12個月內房價上漲9.7%。

考慮到倫敦房子的均價為43.8萬英鎊,這意味著房價上漲了38,279英鎊。相比之下,ONS公佈的最近的數據顯示,2011年的倫敦家庭平均稅收收入為38,688英鎊。

當然,這樣的比較並不嚴謹,但這也足以看出倫敦房市的火熱。

顯然,這樣的財富效應也推高了人們的預期,據Markit的月度調查,如今倫敦居民對房價漲幅的預期創出該統計實施以來的最高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39

南華早報:阿里巴巴考慮赴倫敦上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708

《南華早報》週二援引知情人士稱,阿里巴巴集團正考慮赴倫敦上市。上週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訪問香港期間,阿里巴巴高層曾與英國官員會談。

知情人士稱,倫敦副市長Kit Malthouse與阿里巴巴高層討論了赴倫敦上市等一系列投資和市場相關問題。其表示,阿里巴巴對赴倫敦上市表現出了「極大興趣」,Malthouse也對該公司赴倫敦二次上市持開放態度。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的消息人士證實,阿里巴巴一直在與倫敦證交所(LSE)保持接觸。但該消息人士沒有關於雙方會談情況的進一步消息。

阿里巴巴此前希望以合夥人架構赴港上市,即少數高管可提名董事會大部分成員,但香港方面表示無意為其改變上市規則。隨後,阿里巴巴CEO陸兆禧也發表聲明稱:「我們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上週宣佈,公司合夥人制度已獲得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書面確認。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成為可能。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可能會遭到投資者冷眼相待。該報稱,阿里巴巴的方案是將控制權永久性授予公司的合夥人,而這些合夥人在美國不為人知,因此它很可能會引發質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7

中投接近完成8億英鎊收購黑石集團持有倫敦物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34

中投公司正接近完成對私募巨頭黑石持有的倫敦西區規模最大辦公樓物業的收購。如果這筆規模近8億英鎊的交易最終完成,將成為中投迄今在歐洲達成的金額最高房地產交易,這凸顯了中投在海外投資的信心正不斷增長。

中投擬收購的Chiswick Park項目位於倫敦西部。這個佔地32英畝的開發項目租戶包括高通 、 Tullow Oil Plc 和Ranbaxy等知名企業。雙方的談判在去年12月份就已經開始。

FT信息源透露,目前談判進行得非常深入,雙方有望在11月底之前達成協議。

如果這筆交易順利進行,將成為中投在英國房地產市場的第二筆購入投資。

2012年,中投以2.5億英鎊買下德銀在倫敦城的英國總部大樓。除了物業之外,中投還購入了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Thames Water)8.68%的股權。

黑石集團最初為Chiswick Park開出的價碼是大約8億英鎊。但由於未能吸引到足夠高的報價,該商業園未能售出。

作為替代策略,黑石集團為該項目未清償的6億英鎊債務進行了再融資。

目前中投與黑石正在談判的價格在6.5億英鎊至8億英鎊之間。中投擁有黑石集團的部分股權,在後者2007年IPO之前對其投資了30億美元。

出售Chiswick Park將成為黑石今年一連串的物業出售計劃中的最新一項。按資產價值計算,黑石是全球最大商業地產「地主」。利用美國和歐洲房地產價格飆升,自(今年)1月份以來黑石標售或出售的物業價值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33

倫敦市長語出驚人:經濟不平等是好事,部分人資質太低無法成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737

經濟不平等(economic inequality)已成為當前的熱門話題。

近日,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在倫敦政策研究中心演講時,語出驚人地表示,經濟不平等是好事情,一些人無法成功是因為資質太低,經濟成功與IQ高度相關。Johnson是右翼保守黨,現任倫敦市長。

Johnson稱,如今是自由市場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英國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沒有人可以忽略殘酷的競爭,經濟的不平等在不斷加劇。人們的資質天生就存在差距,嚴酷的競爭進一步加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16%的人IQ低於85,僅2%的人IQ高於130。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高IQ的人與低IQ的人收入差距在擴大,經濟成功與IQ高度相關。Johnson認為經濟平等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經濟不平等是必要的,它可以促使有天賦的人努力工作,從而刺激了經濟發展。

Johnson同時指出,社會精英制度可以部分緩解經濟的不平等,措施如:採取選拔性的入學制度;提供獎學金給成績好的學生,供他們入讀私利學校等。

英國左翼黨對Johnson的講話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在報紙上刊登了題為《Boris Johnson:數百萬人因愚蠢而無從適應生活》的文章。就連Johnson的聯盟,中間派自由民主黨領袖Nick Clegg在接受BBC採訪時稱,Johnson的講話是草率的。

有意思的是,Johnson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民粹主義政治家,有傳言稱他有很大的野心成為英國首相。Johnson在公開演講時發表這樣的觀點,也可能是認為大多投票民眾同意他的說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1

通過「倫敦定盤價」操縱黃金價格的隱秘路線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96

黄金

自1919年開始,五家銀行的代表每個工作日會在倫敦舉行兩次秘密會議制定黃金定盤價(如今的會議方式已經改成電話溝通)。該價格為市場的交易者買入或賣出黃金提供標準,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商、消費者和央行作為中間價。很多交易商和經濟學家認為銀行代表手中的信息可能給其帶來貴金屬交易上的不正當優勢。

倫敦每日的黃金定盤價影響著價值20萬億美元黃金市場的交易。彭博引述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消息稱,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日前已就可能的倫敦黃金定盤價內幕交易案展開初步調查。被調查銀行包括巴克萊、德意志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

本週二華爾街日報也報導稱,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已經就銀行涉嫌操縱黃金白銀定盤價展開調查。

這個定價的買賣流程通常要花費數分鐘甚至超過一小時,在此期間,交易參與者也可以在現貨市場和交易所交易黃金及其衍生品。今年9月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就定價開始之後,黃金衍生品交易呈井噴的態勢。彭博採訪的四位交易員提到,這是因為交易商和他們的客戶利用談話中信息來對結果進行下注。

貴金屬經紀公司Degussa Goldhandel GmbH的首席經濟學家Thorsten Polleit說,

參與定價決策過程的交易員知道比其他人更多的消息,即使這個時效非常短。這是倫敦黃金定盤價的一個大漏洞。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漏洞。例如:

倫敦電話會議的參與者能夠判斷黃金價格在大約一分鐘的時間裡將會上漲還是下跌,因為在第一輪商議結束後他們就可以知道是否會有大量淨買家或賣家進場。

這能讓交易員或其他得到消息的人在定盤價公開前的幾分鐘準確地下單。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講師Andrew Caminschi說,消息從上述五家銀行向外滲透到他們的客戶,最後是更大範圍的市場。在交易優勢以毫秒來計算的資本市場,這些信息就意味著價值。

彭博指出,不像LIBOR操縱案,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黃金交易商試圖操縱倫敦定盤價,或者聯合控制價格。儘管如此,經濟學家和學者表示,黃金基準價格的設定方式已經過時了,不僅容易被濫用,還缺乏任何直接的監管。

紐約大學的教授Rosa Abrantes-Metz表示,「這是我見過的最令人擔憂的定盤價之一,它由少數幾家公司掌控,在設定過程中能夠值得獲得金融利益,而且實際上沒有任何監管,因為價格是根據秘密會議中的信息交換得來的。」

在定盤價會議的開始,會議的指定主席會給出一個接近於現貨價格的數字(美元/盎司),每年的指定主席在5家銀行中輪替。

接下來這些銀行會根據他們客戶的訂單和他們自身的賬戶需求,公佈他們希望以這個價格購買或出售的金條數。

如果買家多於賣家,初始價將提高,然後這個過程再重新開始,會議會持續到銀行彼此買賣的黃金數量差不多到620公斤。這一流程每天進行兩次,分別在倫敦時間早上10:30和下午3:00進行,貨幣設定為美元、英鎊和歐元,類似的設置也適用於白銀、鉑金和鈀金。

根據London Gold Market Fixing網站的信息,交易員將供需情況的轉換告訴客戶,而當價格改變時,交易員便根據客戶新的指令下單。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財務與金融學教授Caminschi和Richard Heaney跟蹤分析了兩大黃金衍生品種——紐交所期金和SPDR黃金ETF,時間跨度為2007年到2012年。他們發現:

在3:01,定盤價會議開始之後,交易量會飆升,比定盤前20分鐘的平均交易量高出47.8%,接下來的6分鐘的交易量會持續高出20%。與此相對比,在定盤價公開後的一分鐘,交易量比平均交易量高出8.7%。SPDR黃金ETF的情況與此類似。

研究同樣評估了在預測最終定盤價過程中黃金衍生品動向與之匹配的準確度。在2:59-3:00期間, 衍生品的走勢與定盤價走勢的匹配度為50%。

但從3:01開始,其成功率跳升到69.9%,5分鐘之內攀升到80%。在每盎司的黃金價格波動超過3美元的日子裡,黃金期貨成功預測了定盤價結果的概率超過十分之九。

Caminschi和Richard Heaney寫道,在預測定盤價方向方面這些交易不僅相當準確,而且在價格波動越大的情況下投入的資金越多,其準確率越高。很明顯,定盤信息被洩露到了公開市場。

交易員也從倫敦定盤價的漏洞中獲益。

對衍生品交易員而言,由此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一位交易員知道定盤價會走高的情況下,在倫敦時間下午3:00購買了500張黃金期貨合約,只要價格上漲了4美元,他就能為公司賺20萬美元。就算這500張合約的總價值約600萬美元,但交易員可能是用保證金買入的。根據調研報告,在典型的交易日,大約有4500張合約在倫敦時間下午3:00-3:15期間進行交易。

曾幫助國際證監會組織制定規則的Abrantes-Metz表示,黃金定盤價的缺陷可能會給予一些公司和他們的客戶獲得有價值信息的特權,

對這些銀行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他們會根據自身的交易持倉情況嘗試影響這一基準定價,而且幾乎不會面臨審查。

她提到,黃金定盤價應該被更能反映整個貴金屬交易市場整體情況的基準價格所替代。「現在沒有任何理由說收集不到足夠的現貨黃金的真實價格,數據已經足夠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35

倫敦鯨惹的禍:沃克爾規則將限制銀行對投資組合對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554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金融監管的立法一直是華爾街和美國監管者之間的主要戰場,其關鍵戰役莫過於旨在限制銀行利用自身資本進行投機的沃克規則的制定。有意思的是,2012年摩根大通製造的倫敦鯨事件可能將拖累整個華爾街敗北。據WSJ報導:

據瞭解該規則的人士透露,作為戰勝華爾街的標誌,「沃克規則」將不會容許銀行進行為了規避持有大規模投資組合資產可能造成損失的專門交易。

這種被稱為「投資組合對沖(portfolio hedging)」的操作,已經成為起草規則的一個焦點——這是2010年Dodd-Frank金融監管法案最富爭議的一個板塊,希望禁止銀行利用自身資本進行風險投機尋求利潤。

以前美聯儲主席沃克命名的該規則預期將在下周通過,對證券行業最為賺錢的部分業務來說,持續3年的監管不確定性預期也將結束。

據瞭解情況的人透露,新版本將不包含容許投資組合對沖的用詞,這些用詞已經被從早期版本中「刪除」。在2012年摩根大通被披露因倫敦鯨交易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以後,監管者就決定從規則中移除投資組合對沖的內容。

摩根大通開始的時候把這些交易稱為投資組合對沖。現在,其它華爾街巨頭可能要為摩根大通的失誤買單了。作為應對摩根大通的巨虧,監管者推動加入保證銀行不能再進行這些交易的規則。

這措施將對銀行業造成衝擊,它們一直遊說監管者在規則中保留容許投資組合對沖的用詞。銀行通常會對沖其與客戶交易產生的風險。然而,有時是不存在完美抵消這些客戶交易的方法。銀行進而尋求投資組合對衝來管理更大範圍的風險。

注意,「不會容許」和「禁止」是有區別的,任何法規都可能存在漏洞:

WSJ看到的最新一版的沃克規則,把對沖活動定義為「旨在減少或明顯減輕…一個或更多可辨別風險」。

監管者寫道,對沖不包括的是「製造..任何重大的新的或額外的風險,而這些風險本身又不會被同時對沖的。」WSJ看到的摘要沒有提及投資組合對沖。

投資組合對沖一直受到了很多的批評,批評者表示,這製造了一個漏洞,銀行可以利用來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投機。在2011年11月公佈的沃克規則制定計劃中,是容許「基於投資組合來對衝風險的」。

批評者表示,這為銀行進行各種市場投機敞開了大門,因為銀行可以更廣地定義其投資組合的風險,比如說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

可能,這又是華爾街的天才發揮想像力的時候了:

雖然監管機構在完成規則以後可能松一口,但對於銀行高管和交易員來說,五家政府監管機構引入的規則可能並非任何事件的結束。

銀行將需要解讀這些新的規則,搞清楚怎麼才能保證他們的操作符合這些規則。

瑞銀分析師Brennan Hawken表示:「感謝倫敦鯨,沃克規則已經變了不少。現在大部分內容都變得關於對沖。你可能對沖什麼,你不能對沖什麼?這真的很混亂。」

對沖基金顧問公司TF Market Advisors創始人Peter Tchir表示,嚴格解讀沃克規則將「令流動性乾枯」,或使得投資者更難進行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20

倫敦已淪陷 中國炒房大軍向底特律進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176

房地產研究公司Acadametrics的數據顯示,11月倫敦房價飆至歷史新高。彭博社數據顯示,11月倫敦房價較10月上漲0.6%,平均成交價為39.09萬美元。 英國房地產中介機構LSL Property Services的總監David Brown認為,倫敦房地產需求強勁,供給有限,預計未來將繼續上漲。 這麽強勁的需求來自哪里?還用問麽,當然是中國炒房大軍。 彭博社數據顯示,中國炒房大軍在倫敦的房地產投資由2010年的5400萬英鎊激增至2013年三季度的10億英鎊。JLL倫敦辦事處的總監Damian Corbett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投資者在倫敦的投資將繼續顯著地增長,從都市重建(urban regeneration)到炫耀性資產(trophy assets),中國投資者均顯示出濃厚的興趣。 可悲的是,當中國投資者不計成本地在倫敦購買時,倫敦本土居民越來越難以負擔倫敦高昂的房價,當前,部分倫敦居民被迫住在租來的集裝箱里。 除了倫敦,底特律是炒房大軍的另一目標。2013年底特律破產了且未來幾乎沒有複蘇的希望,是第四大最受中國房產投資者喜愛的美國城市。今年CCTV對此進行了報道:美國其它地方還能花39美元就買到兩層樓高的別墅嗎,一雙皮鞋的價格能買底特律兩套別墅,你還在等什麽。 誰說中國投資者在等待了。今年9月,上海東渡國際集團沒有看房就購買了兩棟底特律市中心地標建築,David Stott大樓和Free Press大樓,分別花了940萬美元和420萬美元。 中國人投資底特律房產“買入並持有”,頗有耐心,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中國投資者瘋狂的海外投資,顯示出中國資本正在外流。 WealthInsight公司的Oliver Williams說,中國人海外資產的規模占總資產的13%,全球平均水平在20%~30%,這種資本轉移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很正常。 但是,外流的不僅是資金。中國銀行和胡潤的研究顯示,中國超過半數的富有人士(凈資產大於100萬美元)已經開始移民或正在考慮移民。該調查說明,當前中國資本外流不是普通的多元化投資。 對於中國人在海外存放了多少資產,分析師們有著很大的分歧。波士頓咨詢估計,中國人的海外資產有4500億美元,而WealthInsight公司認為有6580億美元。不論具體數字是多少,分析師們認為財富外流的速度將增加。波士頓咨詢預測,未來三年內,中國的離岸資產將翻一番。 福布斯認為,中國人購買底特律的房產,並不是說汽車城的前景會好,而是中國人對本國的投資前景不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38

“熱錢”西進 倫敦正淪為“鬼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843

歐洲市場首屈一指的全球知名房地產投資管理及服務公司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認為,境外投資者湧入房地產的“全球避險天堂”倫敦購買房產卻又讓它們空置,這種外資帶來的風險正在讓倫敦的一些城鎮成為“鬼城”。 仲量聯行歐洲公司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Ulbrich向英國每日電訊報這樣評價: 倫敦不僅是全球的避險天堂,也正在成為全球最熱門的城市之一。 它集多種特性於一身:是極具活力的城市、提供絕佳商機的城市,還是很安全的投資地。 Ulbrich提到,巴西等新興市場的動蕩使大量投資湧入發達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 (境外)投資會首先去哪兒?就是倫敦。 和其他地方不同,我還沒有碰到誰對我說“我不會在這兒投資”。 Ulbrich預計,由於將倫敦視為美國和亞洲往來的門戶,大範圍的境外投資者將充當倫敦房價的推手,當地明年的住房均價將突破50萬英鎊。 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數據顯示,在英國,一套住房的平均價格為22.8萬英鎊,而倫敦地區是44.1萬英鎊,比全國均價高90%以上。 去年12月,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公布的房價指數為56,逼近2002年以來最高峰,10-12月平均房價預期由59升至61,持平1999年以來最高值。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表示,英國房產市場將在2014年進一步走高。 不過,英國的房產市場發展並不平衡。 華爾街見聞曾報道,截至去年10月,倫敦房產價格年內已經較去年上漲9.7%,沒有任何下滑的跡象。 而從全英國來看,如此大幅度的房價上漲只發生在倫敦,其他地方增長緩慢,蘇格蘭的房價甚至在下跌。 當時金融時報報道披露,倫敦市中心82%的優質房產均被海外買家現金購入。他們購置房產並非用於自己居住,而是找房客出租。 Ulbrich預計倫敦的房價還會繼續上漲,但不擔心當前的低利率和去年英國財政部推出的“購房支持計劃”會產生全國範圍的泡沫。 不過,Ulbrich警告,數百萬英鎊的房屋需求已經在倫敦某些最富庶的地區產生了“鬼城”。 我擔心倫敦的是許多高端住房,它們賣給了一些不會入住的買家,那些買家甚至都不會用來出租。 這些空置的房屋相當於買家資金的避險天堂。 晚上到我們設在Mayfair的辦公室附近走一圈,你會看到周圍漆黑一片,人跡罕至,因為那條街沒人住。 這就是正在發展演變的趨勢。 而且,Ulbrich認為,這種空置高檔房產的行為很難制止,征稅不可能真正奏效,找到解決方法談何容易, 有些國家對空置房產征稅,比如德國就是這麽做的。 可那不能解決倫敦的問題,因為能在Mayfair買得起一套1000萬英鎊的公寓,就不會害怕因為房屋空置得繳1-2萬英鎊的稅。 本月仲量聯行發布的城市發展動力指數(City Momentum Index)顯示,過去三個月里,倫敦是最具活力的歐洲城市。 以短期房價上漲的形勢來看,倫敦僅次於舊金山,排名第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54

十億身家14K倫敦金教父傳奇

2014-02-06  NM
 
 

 

香港14K最強勢力的一個分支,一定屬九江街14K,九江街有兩個代表人物,「立章」最疊馬(多手下),而「劉安」則最疊水(有錢)。劉安真名劉國安,憑藉「食腦」脫穎而出,他猶如電影《黑社會》古天樂飾演的「Jimmy仔」,身家過十億在幫中成名。黑道中人早前已替他起朵「劉五億」,他出入總是一身西裝,打扮斯文,一副商人模樣,並與城中不少富豪來往甚密,羅傑承亦被傳是他的「晚輩」。七十年代,出身鯉魚門木屋區的劉安,原靠走私起家,因一次被同門重傷,激發起他要向上爬的野心,以報他心中的屈辱。有錢自然使得鬼推磨,九十年代,當時只有三十多歲的劉安,由黑道殺入金融界,招攬一批年輕古惑仔,藉着倫敦金的法律漏洞,搖身一變成為金融大鱷,縱使多年來成為警察的眼中釘,但劉安一直逍遙法外。嗜酒的劉安,去年確診末期肝癌,不足兩個月便撒手塵寰,在其葬禮上,大批江湖猛人到場致祭及致送花牌,見證這個黑道奇人的江湖地位。

享年五十八歲的劉安,全名為劉國安,是14K的重量級人物,早年熟識他的人會稱呼為「劉安仔」。早於九十年代,江湖中人則開始尊稱他為「劉五億」,以現時的物價,五億未必算是富貴,但按當時物價,在一九九五年,李澤楷位於石澳大浪西灣道十二號的獨立屋,成交價為一億二千萬元,現時估值約六億元。劉安財來自有方,估計他的身家在這廿幾年內翻幾番超過十億。劉安為人低調,其資產十分神秘,本刊查冊多時,竟然找不出他擁有公司和物業,據多年調查劉安的老差骨透露,劉安在金融界打滾多年,自然熟悉如何避免資產曝光。「劉安名下一早沒有物業啦,一部分轉移國外,一部分傳給子女,邊會咁傻hold住咁多資產,唔怕俾警方告洗黑錢咩?」

馬爹利溝普洱

自去年十月起,劉安便在江湖上銷聲匿跡,原來他患上末期肝癌。劉安早年喜歡到夜總會「中國城」跳舞喝酒,中國城結業後,他轉戰深圳夜夜笙歌。早上他會到茶樓品茗,習慣泡他私伙帶來的陳年普洱,再溝一shot藍帶馬爹利,他向友人說此乃「補酒」,但劉安長年飲酒過度,卒之成為他的催命符。他的友人說︰「劉安去年十月去日本玩,回來後傷風感冒,原以為是小病,怎料去養和醫院檢查,發現肝臟多了三粒惡性腫瘤,末期,冇得醫,可能同佢食煙酗酒夜生活有關啦。」兩個月後,便傳來他病逝的消息,江湖中人皆慨嘆,如此年輕便離世,縱多身家也是枉然。江湖多年,大家都說他是「黑道奇才」,一名江湖叔父說︰「江湖人都係打打殺殺,衰衝動,你愈惡,人哋就愈驚你,不過分分鐘命都冇,好似新義安泰龍死於非命。但劉安很特別,他就係食腦轉數快,不斷走法律罅賺錢,靠倫敦金成為江湖大鱷,聽講他出手闊綽,對手下很照顧。」多年來警方一直緊盯着他,雖然經常搗破這些騙人的倫敦金集團,偏偏他每次可以推得一乾二淨,由手下頂罪。

豪華葬禮

上星期一,劉安在世界殯儀館設靈,世界殯儀館一向是傳統黑幫猛人舉殯的地點,劉的家人租用地下的「世界禮堂」,面積約六千平方呎,可容納五百人,單是租場費用便所費不菲,靈堂輓聯寫有「浩氣長存」和「痛失英才」八個字,靈堂內擺放數十個紙紮公仔、紙紮跑車和遊艇,甚至是紙紮按摩椅。當晚氣氛肅殺,14K九江街揸fit人立章任治喪委員會負責人。大批江湖大佬到場送劉安最後一程,包括患癌的14K猛人鬍鬚勇、○六年險遭暗殺的屯門新義安叔父大鼻奀、勝和前任和現任坐館、雞腳黑和沙田me,各路黑道成名人物一一到場拜祭,每當他們一進場,警方便會大為緊張。警方一早知道14K大佬舉殯,約一百名O記、西九龍反黑組、PTU一如既往在紅磡一帶設置路障和登記櫃枱,一批又一批黑衣男子要到櫃枱登記,方能進場拜祭,若有黑衣男子在附近等候,即被警員大聲喝罵︰「做乜嘢企喺度?拜完就走啦!」當晚弔唁人士魚貫進場,有樣貌稚嫩的黑衣青年到場裝香,至於今晚為何到場拜祭,他們一臉茫然說︰「大佬叫我嚟我咪嚟。」

傳替羅傑承解圍

幾十年風雲如煙散,但仍有很多人記得過去的風雨恩怨,都是劉安在背後發功。江湖一直盛傳,南華足球班主羅傑承跟劉安交情非淺,羅更以「晚輩」相稱。一九九五年十月羅傑承捲入江湖恩怨在尖東被斬,當時他探望時任女友陳加玲時,被多名埋伏在附近的刀手當街追斬,其中一刀插穿肺部,險命喪街頭。有指追殺事件之後仍未了結,結果要劉安替他解圍講數,對方才放羅一條生路。劉安的喪禮上,陳加玲有送上花牌致祭,但羅傑承卻無任何表示。上月中,記者在旺角大球場等候羅傑承求證,當時他駕車與太太觀賞南華的賽事,記者向羅傑承查問他有沒有聽過劉安的名字,豈料他第一句便爆出︰「(劉安)係黑社會大哥嚟o架喎,係咪嗰個?佢好後生咋喎,六十歲都唔夠。」記者查問劉安生前是否關照過他,羅傑承卻嗤之以鼻,一臉不屑地說︰「佢關照我?」之後便不再作答,與太太梁芷珊急步進入球場的職員通道,在場的保安阻攔記者的去路。江湖盛傳劉安除了與羅傑承做生意外,也與城中多個金融界富豪交往,而且他喜歡四處「夜蒲」。轉數快的劉安,近年將目光放在新界的房地產上,轉向埋新界鄉紳堆,發展房地產,積極參與收地,但元朗一名老叔父說︰「劉安始終是外姓人,收地一定唔及原居民玩。」○八年劉安欲在元朗房地產分一杯羮,適逢該地段當時由14K德字堆話事人「四眼細」控制,四眼細不想餅仔被分薄,拒絕與劉安合作,談判破裂不久後,四眼細在元朗遇襲,鼻樑被重創送入醫院,據了解,警方曾就此事向劉安問話。

九江街傳奇

劉安一走,喪禮由他的結拜兄弟「立章」全權負責,立章與劉安,被喻為「14K九江街」左右護法。其實14K早年分裂出多個字頭,其中「九江街14K」最為出位,被喻為「惡人谷」,14K古惑仔撻朵,喜歡自稱「我來自九江街。」七十年代,劉安靠立章穿針引線,認識九江街大佬「大鼻登」,現年六十七歲的立章,同樣在幫中屬神枱級。據老叔父說︰「立章當年由九江街殺出油尖旺,再衝出香港,將14K的勢力遍布英國、荷蘭、澳洲等唐人街,世界各地黑幫對他有所認識。」劉安投靠大鼻登,全因他要一雪前恥。在鯉魚門木屋區長大的劉安,當時跟了區內14K大佬「王老吉」,靠走私起家,後來他與王老吉的兒子「雄雞」不和,雄雞恃着父親是大佬輩,曾吹雞捉住劉安「吊起嚟打」,劉安於是敗走鯉魚門,轉向投靠九江街的14K。當年被雄雞倒吊毒打,劉安一直懷恨在心,當他在九江街打響名堂後,復仇的機會終於來了。劉安積極搞外圍馬搵錢發圍,賺取第一桶金,劉安與立章在九龍的勢力漸大,好打得的立章便替劉安教訓鯉魚門的雄雞,從此九江街14K的名字更響噹噹。

靠倫敦金發達

劉安在黑道中最傳奇的經歷,便是八十年代開始靠倫敦金發達。本刊記者早於一九九九年,曾以臥底身份揭露劉安以倫敦金公司騙財手法,當時記者到達劉安位於尖沙咀漢口道的公司上班。全盛時期,劉安在尖沙咀和旺角開十多間倫敦金公司,估計每間公司每月賺過百萬。該倫敦金公司以「國內駐港機構」聘請「初級文員」或「客務助理主任」為掩眼法,聘用的入職要求低,待遇卻高,氹了不少低學識的師奶,或是初出茅廬的學生入局,實質是利用應徵者,說服他們炒賣倫敦金。根據臥底記者當時的記錄,新入職者會被安排在密封房間培訓,學習經營倫敦金買賣,其後培訓員便會露出真面目,以「高回報」利誘學員買賣倫敦金,再簽署授權書,由公司全權負責買賣倫敦金的交易。

逃避警方多年

到頭來倫敦金公司擅自替客戶買賣,賺取佣金之餘,甚至更聲稱將客戶的本金輸清光。由於倫敦金是場外交易,無須受金銀業貿易場監管,變相令倫敦金公司有恃無恐,使不少剛出來工作的年輕人或新移民中招,被騙去很多金錢。多年來,警方都難以揪出倫敦金公司的幕後老闆,由於登記人只是掛名,從來不會參與公司的運作,財政大權實際受幕後大鱷控制,這些大鱷從來不會現身,而是聘任律師和會計師管理公司,定期向大鱷匯報公司營運狀況。為了逃避警方的追查,倫敦金公司每隔一、兩年便會「搬竇」,改名繼續以倫敦金騙局斂財。劉安的搵錢之道,江湖中人無不嘖嘖稱奇,但也慨嘆他五十多歲便離開人世,縱使賺得腰纏萬貫,卻是生命無常,萬般帶不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86

“鬼屋”林立 倫敦富人區竟成“鬼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833

倫敦北區的大街上鱗次櫛比地坐落著一座座豪宅,儼然一副富人區的派頭。但現實是,其中的許多屋子從竣工之日起就沒住過人。在這富麗堂皇的外表下,正掩藏著一顆顆逐漸枯萎的內心。 不過這對倫敦的居民來說已經算不上什麽新故事了。事實上,在數年前開始本地居民因不堪倫敦過高的房價物價,已展開了一場名為“逃離倫敦”的運動,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搬離倫敦——但令人費解的是這卻不是“鬼屋”的來由。盡管居民流失,倫敦的房價在2013年還是上漲了9.7%之多,究其原因:倫敦市中心的房產已經不再是為了普通居民提供居所而存在,如今他們的意義是為富人提供安全的高收益的資產。因為安全資產的稀缺,國際大都市的中心城區已成了避險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 據英國衛報調查顯示,在這主教大街(Bishops Avenue)上三分之一的房子是空著的,其中一些大宅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空置後甚至已經瀕臨垮塌,要知道,這里可是過去北倫敦最負盛名的地區之一!盡管如此,這條“億萬富翁街”的身價卻沒有貶值,位列去年英國最貴街道排名的第二位,單是閑置房產就值大約3.5億英鎊之多。 一位名叫Anil Varma的業主向記者表示:這條大街上空置的房屋數達到了120間之多,已經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貴的荒地之一了。 這些閑置的房屋中包括10幢價值7300萬英鎊的豪宅,自1989年至1993年間,幾位沙特阿拉伯皇室成員買下它們後,這些房子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 而現在這些房子的境況可謂慘不忍睹,墻壁因滲水而腐爛,野草在地板縫隙中生長,屋頂瀕臨垮塌,房間內遍布著鳥類屍骸。 可以看到,盡管這些房子的物理結構在土崩瓦解,但它們的價格卻兀自一路飆升。自沙特皇族1988年以112.5萬英鎊的價格買下它們後,如今它們的身價已翻了數十倍,高達7300萬英鎊。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除了沙特王室之外,這條街上最貴的那些房子都被登記在一些公司的名下。而這些公司則都是設立在維京群島、庫拉索群島、巴哈馬群島、聖巴巴拉群島以及巴拿馬這樣避稅港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所有者則來自世界各地,但都是匿名的。 這讓很多人都感到不滿,尤其是在每年都會新增10萬戶家庭陷入住房緊缺問題的英國。於是政府開始提出利用閑置房屋解決住房困難的設想,當然,該提案立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Boris Johnson曾在唐寧街上公開抗議這些買下房子後便棄之不顧的行徑,他呼籲這些不願居住自己房子的業主應該將它們租出去。但顯然他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更多地支持,政府駁回了議會對空置兩年以上房屋額外征稅的提案。 倫敦空置地產協會的主席David Ireland向記者表示: 豪宅空置顯示了倫敦房產市場的嚴重失衡。這些高價值的房產被單純用作了一種投資手段,購買房子的人根本就沒想過要住。但在倫敦的其他地區,房屋的短缺問題非常嚴重,這些富豪的所作所為是非常不道德的。 但道德問題顯然不足以影響這里的業主,他們包括了:一位被最高法院控告60億美元銀行詐騙案的哈薩克斯坦商人;以及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前部長級高官——他購置的物業都用鐵條將窗戶封得死死的。 Anil Varma告訴記者: 這條街上居住的本地居民很少,大部分買主都是像沙特皇室那樣的超級富豪;我們調查過一些水電系統的信息,發現這里的房子從售出之日起就沒有住過人,時間超過了25年。 即便是一些確實居住在這條街上的人也顯得很神秘,一名埃及裔的醫生業主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見過其他鄰居,並認為這條街上真正在用的房子不超過三幢。 事實上,在倫敦富人區購置房產是世界各地富豪的一貫傳統。而隨著新興市場的崛起,越來越多來自中東、俄國、乃至中國的買家湧入了倫敦的房市,在未來的一段日子里,倫敦的“鬼屋”恐怕只會有增無減。 面對這種情況,一名倫敦的房產開發商表示,在這些地區興建一些價格適中的公寓或是將人氣帶回富人區的好辦法。 而另一位經銷商則表示,建造公寓或許是個好主意,但如果政府試圖介入或是對空置房產征稅則是“十分錯誤的決定”,他認為人們有權任意處置自己的資產,而在英國,人的自由意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不過一種更普遍的觀點則是,一旦英國政府開始對空置房產征稅,那麽這些富豪很可能放棄數十年以來的“優良傳統”,轉投蒙特卡洛或是米蘭這些城市的房市。 但說到底——這些朽壞的倫敦豪宅就像是古代高堂廟宇,拜的人多,住的人少;只是這廟里供奉的已不是神明,而是資本。盡管相去甚遠,但兩者在現代人眼中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拜佛不過是破財消災,拜金倒也能趨吉避兇。而這些倫敦大宅,就是一幢幢用鈔票堆砌起來的避難所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