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俄大使遇刺身亡,以為俄土關系會惡化那是想多了

一聲槍響,把本就微妙的俄羅斯與土耳其的關系再度帶向疑問。

當地時間12月19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出席一個名為“俄羅斯人眼中的土耳其”攝影展時,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爾洛夫(Andrei Karlov)遭遇槍擊,隨後不治身亡。

事發現場錄像顯示,一名身穿黑色西服打領帶的年輕人從後方接近正在活動中發表講話的卡爾洛夫,並向其射擊。槍手向卡爾洛夫連開數槍,將其擊倒後大喊“不要忘記阿勒頗(敘利亞城市),不要忘記敘利亞”等言辭。槍手隨後與警方交火並被擊斃。

事發後,土耳其內政部已證實,行兇的年輕人為22歲的麥夫柳特·邁爾特·奧金塔斯(Mevlut Mert Aydintas),是一名防暴警察,已在安卡拉的防暴警察部隊服役2年半。目前尚不清楚奧金塔斯是否與其他組織有聯系。

據克里姆林宮的消息,得知駐土大使遇刺身亡的消息後,俄總統普京怒斥:“這是恐怖分子的又一‘卑鄙行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則將此次襲擊認定為針對土耳其的襲擊。目前,俄土雙方領導人已就此事進行通話,將合作對襲擊事件進行徹查。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第一時間表示,美國強烈譴責此次暗殺行為,並且願為俄羅斯與土耳其提供所需的幫助。他也再次重申,美國與此次襲擊以及土耳其之前的政變均無關系。多國領導人也譴責此次暗殺事件。

截至第一財經記者發稿時,里拉兌美元急速下跌,至1美元兌3.526里拉,創9年來新低。對於此次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遇刺事件,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學者均認為,如果處理妥善,不會使已回暖的土俄關系全面惡化,相反,會加速雙方在打擊反恐和極端組織、推進敘利亞問題解決方面的進一步合作。

俄土關系不會全面惡化

現年62歲的卡爾洛夫是俄羅斯的資深外交官。2013年7月起,他被任命為俄駐土耳其大使。從2013年至今,卡爾洛夫見證了俄土關系的轉變。尤其是去年11月,俄羅斯一架蘇-24戰機在土敘邊境被土耳其空軍的F-16戰機發射空對空導彈擊落,俄土關系旋即降至冰點。隨之而來的是,俄羅斯發起的針對土耳其在經濟、貿易、旅遊等領域一系列的制裁。

但也正是靠卡爾洛夫的奔走與遊說,今年6月中旬,此前一直持強硬態度的埃爾多安終於致函普京,為土方擊落俄羅斯戰機一事致歉。雙方領導人此後還進行了電話溝通,算是為雙邊關系正式解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至於此次突發的大使遇刺事件是否會使得稍稍回暖的俄土關系再次跌入谷底,上海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楊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土俄政府都一致表態是恐怖主義分子所為,是對土俄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的企圖破壞,也是對土俄兩國協調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擾亂,因此此次事件將不會對土俄關系繼續改善帶來障礙,相反將會進一步加快土俄關系的正常化進程,畢竟此次事件與2015年11月土擊落俄戰機性質不同。

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韋進深進一步解釋道,在此次事件中,俄羅斯將恐怖主義和極端分子而非土耳其政府視作元兇,二者性質不同,因此這一事件並不會導致俄土關系的全面惡化。

“目前,俄羅斯的官方表態表現出了極大的克制。而土耳其外交部嚴厲譴責此事件,並表示將徹查,俄土兩國在該事件上展現出了合作的態勢。這表明,俄土雙方均不願意看到俄土關系再次惡化。”韋進深說。

但是,楊晨指出,外交人士在公開場所被槍殺,這使得這次恐怖主義事件上升到了國家間的政治和外交交往的層面,“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將會對土俄關系造成一定的影響。”結合今年以來,在經濟中心伊斯坦布爾以及政治中心安卡拉頻繁爆發的一系列恐怖主義事件,楊晨認為,土耳其國內的安全局勢已出現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由此暴露出的安保問題也日益嚴峻。

敘利亞局勢怎麽走?

值得註意的是,在19日俄駐土大使遇刺的前一天,土耳其國內還爆發了針對普京支持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示威遊行。此前,隨著俄土雙方關系的回暖,雙方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合作也日趨緊密。

楊晨表示,其實,在今年7月15日土耳其國內發生的未遂政變後,土耳其的敘利亞政策變化較為明顯,尤其是在敘利亞北部也有了一定的軍事存在,旨在阻止庫爾德工人黨(PKK)的崛起以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庫爾德軍事力量沿著土耳其邊界建立一個“庫爾德走廊”。“正是在這一點上,土美關系出現惡化,而土耳其和俄羅斯、伊朗在敘利亞問題上開始有了一定的協調。這也是12月20日土耳其、俄羅斯和伊朗三國外交部長會晤的基礎所在。”楊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上周,在俄土雙方的斡旋下,持續遭猛烈轟炸的敘利亞城市阿勒頗最終實現停火。當時,土耳其外交部宣布,阿勒頗東部反對派力量與俄羅斯領導的敘利亞政權部隊實現停火。此外,土耳其政府還將在平民疏散問題上發揮作用。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將會與土耳其在敘利亞問題上繼續展開合作,兩國都主張維護敘利亞的領土和政治完整。

在韋進深看來,這一突發事件表明,隨著俄羅斯中東反恐行動的持續和敘利亞政府軍在阿勒頗等地不斷取得進展,俄羅斯成為恐怖主義的主要報複對象。“大使遇刺事件一方面顯示了恐怖主義企圖破壞俄土關系來分化國際反恐合作,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中東反恐任務的艱巨,並加大了有關各國防恐和反恐的難度。”韋進深說。

至於未來,韋進深認為,俄羅斯與土耳其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必將進一步加強合作,“但在此時刻,中東反恐不應該是各自為戰或者幾個國家間進行合作,國際社會應當考慮如何達成最大範圍反恐的共識並展現出同恐怖主義鬥爭的意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00

諾基亞品牌重返智能手機市場  HMD:不要以為我們是一堆老人在懷舊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堆原來在諾基亞工作的‘諾基亞老人’,在懷舊,在緬懷過去,不是的。”Pekka Rantala,HMD Global Oy (下稱HMD)首席營銷官在諾基亞智能手機品牌正式運營後的首次中國媒體溝通會上說。

去年12月1日,諾基亞智能手機品牌的新東家、同樣來自諾基亞故鄉芬蘭的企業HMD 宣布正式運營,並宣布將重返中國市場。1月11日,HMD首席執行官Arto Nummela率高管團隊,攜HMD旗下首款諾基亞智能手機nokia 6,在北京798藝術區一間具有濃厚工業時代氣息的車間內,舉行了面向中國媒體的首次媒體溝通會。

“很高興,再次遇見你”,略帶唏噓的話語,作為HMD運營的諾基亞向消費者的問候。HMD仍舊是繼微軟之後諾基亞手機品牌的另一個授權運營方,HMD並不等同於諾基亞,不過,這家稱產品靈魂來自於諾基亞的公司正式推出產品,意味著一度告別智能手機市場的諾基亞智能手機業務,已經全面重啟。

重啟諾基亞

從2G功能機時代經典諾基亞手機展示,到HMD諾基亞CEO講述自己和諾基亞的聯系,到老諾基亞粉絲登場,整場溝通會無不充滿“老諾基亞”的懷舊氣息,旨在喚醒消費者的記憶和情懷。

HMD公司事實上是繼微軟之後諾基亞另一個品牌授權運營方,不過和微軟不同,HMD努力展示和諾基亞的聯系,證明自己的老諾基亞DNA。

諾基亞公司的諾基亞手機業務發展歷經坎坷。從功能機時代的王者,到智能機沖擊、業務發展受阻,諾基亞公司將手機業務打包出售給微軟,並授權微軟公司獲得品牌的使用年限,到品牌授權到期後,諾基亞公司重新收回品牌使用權,但並未自己運營,而是重新授權給了HMD。

剝離手機業務、出售here地圖業務、並購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公司主體離消費級市場越來越遠,業務越來越聚焦於電信領域。不過,諾基亞公司未中斷和手機市場的聯系,不僅持有大量專利開展專利授權業務,同時保有相關品牌,通過品牌授權合作間接重返智能手機市場。

2014年底,即和微軟協議到期前不久,諾基亞明確表示不會直接制造手機。2015年,宣布將通過品牌授權方式重返智能手機市場。到2016年6月,HMD 與諾基亞簽訂新的戰略授權協議,在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上獲得諾基亞品牌十年全球獨家使用權。在獲得智能手機品牌授權之前,HMD 已擁有諾基亞品牌功能機業務,以及諾基亞的全球市場渠道。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了諾基亞。”Arto Nummela說。Arto Nummela於1994年加入諾基亞,在諾基亞的產品制造、產品組合和市場營銷多個崗位任高級職務。不僅如此,Arto Nummela的團隊中,其他高管(HMD還公布了各大區副總裁任命)中絕大部分都有在“老諾基亞”任職的經歷。

“談到HMD和諾基亞,我們之間的關系就是至親的、兄弟的關系。自我們誕生以來,不光是從個人層面,從企業層面,我們也受到諾基亞公司在各個方面的支持。他有很豐富的資源,而且他們是全力以赴支持我們。我們共同去推動、去打造諾基亞手機的未來。”Pekka Rantala說。

不是一堆“諾基亞老人”在懷舊

當有媒體問到HMD團隊中的眾多老諾基亞人時,Arto Nummela回應了這個現象:

“我覺得應該換一種說法,不能說‘諾基亞老人’,因為我們至少從心理上來說都是很年輕的。在市場營銷方面,在產品開發方面,我們還是需要一些新鮮血液的註入。但是請你相信,我們打造的這些產品,它的內核仍然會體現諾基亞的靈魂。”

Arto Nummela等HMD領導層花了很長時間來解釋和老諾基亞的關系。

首先是傳承,Pekka Rantala認為,老諾基亞的可靠性和設計美學都是它的優點,HMD希望“把諾基亞手機品牌的特質,與智能手機結合在一起”。

“我們來自於芬蘭,所以我們對冰山非常熟悉——諾基亞現在是人們知道的品牌、理解的品牌,但人們看到的只是它的冰山一角。我們知道冰山非常美麗,但90%的部分還是在水面以下的。”Pekka Rantala賣了個關子。

“我們會更註重年輕的用戶群。當然我們已經有很多的粉絲,包括像您這樣的年紀都是我們的粉絲。我們同時也會側重在更年輕,九零後、八五後這種年輕人。”HMD大中華區副總裁、曾在諾基亞中國區和微軟移動中國區擔任負責人的許立新說。

此外,和以前老諾基亞擁有強大線下渠道不同的是,在HMD宣布首款諾基亞智能手機銷售合作夥伴時,作為線上渠道的京東成為了首選。“畢竟,HMD現在還不能算是一個很大的手機公司。”許立新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而鋪設線下渠道意味著大量投入。不過許立新說,HMD也會重返線下。

“這次跟新的HMD公司的合作,我們發現它和以前的諾基亞的確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對於合作夥伴建議的響應速度和溝通,對於新的營銷手法的嘗試,對於新的銷售方式的嘗試……他們是更年輕的、有更多新想法的企業。”京東通訊二部總經理陳婷說。

而至於HMD為何發布首款智能手機選擇進入1699元中低端市場,Arto Nummela沒有直接回應。“這是我們新里程的第一步,所以請你持續關註我們新的機型。”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Arto Nummela暗示HMD並沒有放棄進入高端市場。

“HMD諾基亞手機將在三到五年時間成為世界頂級的手機廠商。”Arto Nummela說。對於未來,新的HMD團隊都抱有很高期待。不過,包括Arto Nummela也意識到,現在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市場。完美錯過智能手機市場高速增長的那幾年,市場已經滄海桑田。

“作為消費品市場,並不存在來晚了就上不了桌的情況。關鍵的是,你的產品體驗能不能打動消費者。”談到最近智能手機市場的新變化,某國產手機品牌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10

所有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 | 一周思想精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0/161303.shtml

所有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 | 一周思想精選
i黑馬 i黑馬

所有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 | 一周思想精選

在浩瀚的信息大潮中保持冷靜,尋求思想的燈塔就顯得尤為重要。

思想是行動的基礎,它把青年拉向一方面去,而生活和利益的實際要求把他們拉向另一方面去,在大多數情況下,生活總是占上風的,於是,大多數受教育的青年人經過了一段熱烈的青春迷戀時期之後,就走上了已經踏平的道路,而且漸漸走得習慣了。——柯羅連科

據《創業家&i黑馬》編輯部365天的監控分析,整個創業圈、投資圈、互聯網圈每周至少產生28000+條內容,但創業者的時間只有24小時,在浩瀚的信息大潮中保持冷靜,尋求思想的燈塔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今日起,創業家每周日會推出《一周思想精選》,供君遣思,此文值得細品。

一、所有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

@王川:今天馬斯克在講重複他以前提過的人機合體的概念。人靠打字或者說話,每秒輸出的數據速率不到幾十個比特。如果人腦和電腦可以直接連接,把每秒輸入和輸出的數據速率提高到幾億個,幾萬億個比特。那麽可能未來的一個小孩,訓練幾個小時,就可以把世界所有都書讀完,其思想的成熟度豐富度,就會遠超歷史上任何大科學家和思想家的總和。這可能徹底顛覆人類的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向。所有以前你的習以為常的假設全部要拋棄了。這個在技術上的實現,也許十到二十年就可以達到。這也是為什麽,現在大部分人做的大部分事,回頭看,完全是浪費時間。

二、進化和揚棄

@孫陶然:我們經常講顛覆,一個新興的廠商,顛覆了一個傳統的老牌帝國。但是這個時候,如果這個顛覆者本身就含著原來領先者的資本,豈不是相當於沒有被顛覆?一個君王被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後代所顛覆,總比被與自己無關的人所顛覆強,而且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不是顛覆,而是進化和揚棄。

三、山寨機促進了手機的進化

@王煜全:事實上,中國人的智慧在山寨手機上時有閃現——普遍研發能力不強的手機制造商基於現有的條件,做出了各式各樣的革新;山寨機的運營非常靈活,從懂市場、懂營銷的一方提出概念、拉到資金,到投入生產、推銷完畢,用時短,協作周密。由此可見,山寨機是市場導向,並且基於現有條件進行創新,又能靈活地運營,很符合進化論的觀點。可以說,山寨機促進了手機的進化,這是中國人的貢獻。

四、個性、沖突、競爭讓中國沸騰

@俞敏洪:沒有中國企業家的中國,將是一個乏味和貧窮的中國;沒有不同個性的企業家的中國,將是商場上一潭死水的中國;沒有不同商業模式和激烈競爭的商業世界,將沒有今天熱火朝天的中國活力。企業的發展和競爭、企業家之間的沖突和合作,是中國社會活力和繁榮的重要源泉,是一把把火種,讓中國社會不斷燃燒和沸騰。

五、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羅振宇:現代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協作體。“複雜”,不僅是指多樣化,而且是指你不知道哪部分是有害的。表面上看每一個參與協作的部分,都是為了整體利益才存在的。實際上,每一個參與協作的部分,都是在爭取自身膨脹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再次理解“奧卡姆剃刀原理”的真諦——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六、盡量不要浪費時間去改造人

@脫不花:威廉姆斯把人分成兩類:願生者和再生者。原生者始終處於舒適區,決不偏離軌道。再生者則相反。這兩種心理結構基本上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定型了,除非之後經歷巨大沖擊才有可能突變。所以盡量不要浪費時間去改造人,而是更精準的識別和發現人。

七、免費的方式創造新的價值鏈

@徐磊:過去的簡單付費模型之所以被打破,有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產業鏈條里有人可以通過免費的方式,創造新的價值鏈。在實現自身價值訴求的同時,對傳統競爭者實施了降維攻擊。價格手段在市場經濟里總是有效的。為什麽也有很多案例通過價格手段失效了呢?是因為新的價值鏈並不存在的情況下就放棄利潤,那當然是自尋死路。

八、強者恒強,弱者恒弱

@張向東:不平等不僅是自然的和先天的,而且還隨著文明的複雜化而增長。遺傳上的不平等導致了社會與人為的不平等;所有的發明或發現都是由傑出的個體所為,結果造成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更有甚於以往。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功能更加專業化,使能力產生差別,使得個人對於群體有著不同的價值。如果我們能徹底地了解身邊的人,那我們只需要選擇30%的人,並將其才能聯合起來,就足以與其余人的能力之和相等。生命與歷史正是這樣做的,帶著傲慢的不公,這公,這不由得使人想起加爾文的上帝。

九、投行將被人工智能改造

@王冉:我去年年底在公司年會上說,如果五年後我們有30%的員工是IT人員,我將不會感到驚訝。傳統的“分析師-經理-副總裁-執行董事-合夥人”或者與之類似的層級設置和相應層級的人員比例安排是國際大行在工業時代基於那個時代的教育體制和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逐漸形成的一套機制,它在未來一定會發生改變,並且這種改變的速度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傳統的投行業務流程中有太多可以被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改造和優化的地方,還有一些可以直接被省略。未來的投行會是少數一些“造雨者”加一大票工程師和程序員嗎?

十、定義自己身處其間的分寸

@吳聲:如同五年前小米的癡心絕對,每一次絕望的生死穿越,其實都是新時代的先聲。從未來看待今天的每一個現象級,我們需要定義的是自己身處其間的分寸。是否恍然大悟,取決於我們互聯網能力的無微不至和身段輕盈。手機、汽車、手表、智能家居,莫不如此。

十一、企業是一個連接器

@廖建文:我們會發現:在智能商業時代,企業越來越不像是固守在某一行業中的固定玩家,而是一個連接器——連接許多不同行業的資源與數據。這種連接不再是過去簡單流量的轉換,而是基於數據智能基礎上產品與服務的組合,從而更加精準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十二、VC和天使關註的是創業者的電梯推介

@天使投資唐:上周與國內VC吃飯,他說有個項目找了MBA做 PPT,我說從來沒聽說過有任何成功(IPO 或被並購)的項目是因為當初融資的時候做好了商業計劃書或PPT。早期項目是不可能有好的PPT或商業計劃書!VC和天使關註的是創業者的#電梯推介#(包括激情等直覺或非常主觀的因素),價值投資者更重視的是項目和創始人在行業內的口碑、產品技術含量和壁壘、用戶和財務數據、和產業前景等……建議花少點時間包裝,花多點心思實幹。垃圾項目如何包裝還是垃圾,零收入的項目如何包裝還是零!

思想 一周思想 互聯網大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55

滬港通第一案背後:他以為跨境就能僥幸 結果作案的親戚也被“一網打盡”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12/1084043.html

_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宋思艱 謝宏辰 每經編輯 宋思艱

3月10日(本周五),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中國證監會與中國香港證監會密切合作,果斷出擊、迅速查辦了唐漢博跨境操縱“小商品城”案,以及唐漢博、唐園子操縱市場案。日前,中國證監會正式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依法從重對涉案當事人作出了頂格行政處罰,兩案罰沒款合計達12.73億元。

隨後,中國證監會還在官網公布了唐漢博等人違法操縱股價的具體細節。上述逾12億元的罰沒款引起市場驚呼,紛紛追問:唐漢博是何許人也?他為何要跨境操縱股票?他又具體與誰合作來實施跨境操縱?

過往:2014、2015年已兩度遭頂格處罰

唐漢博在中國證監會早已是“掛了號”的人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他曾於2014年、2015年兩度遭中國證監會頂格處罰。 2014年5月2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稱:唐漢博於2012年2月27日~3月2日,控制了“張某金”、“陳某”等9個賬戶交易華資實業(600191,SH)。具體方式是虛假申報、在自己實際控制的賬戶之間交易。

證券法第二百零三條規定:“操縱證券市場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證券,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換言之,處以五倍罰款就是“頂格處罰”。唐漢博上述操縱的違法所得為649.40萬元,彼時中國證監會就作出了處以3247.02萬元的五倍罰款頂格處罰,合計罰沒款3896.42萬元。

2015年9月2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稱,唐漢博於2012年8月1日~13日、9月6日~10日期間(以下簡稱操縱期間)內,4次通過實際控制的“陳某學”、“戴某君”等12個證券賬戶,利用資金優勢連續買賣、虛假申報的方式,影響銀基發展(000511,現名*ST烯碳)股票價格,獲利共計252.89萬元。最終,中國證監會沒收唐漢博違法所得252.89萬元,並處以1264.45萬元的頂格罰款。           

特點:罰沒12.73億元 處罰決定書高達萬字

根據中國證監會3月10日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被唐漢博操縱過股票遍布A股主板及中小創各個板塊,如來自滬市的小商品城(600415,SH);來自深交所主板的廣發證券(000776,SZ)、新希望(000876,SZ);來自深交所中小板的傑賽科技(002544,SZ)、博雲新材(002297,SZ);以及來自深交所創業板的同花順(300033,SZ)。不難看出,上述股票均為市場上較受關註的“人氣股”,相對而言,這樣的股票成交量大、關註度高、股價易於操縱。

值得一提的是,3月10日公布的有關唐漢博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其篇幅相比以前有關他的類似文件要大了很多,僅有關跨境操縱的處罰決定書字數就高達9955字,加上操縱廣發證券等個股,合計宣布的罰沒金額高達12.73億元。而2014年公布的處罰決定書全文為2233字。

此外,此次中國證監會公布的唐漢博賬戶組操縱股票的具體發生時間,甚至精確到毫秒。

變局:操縱地與監管範圍由境內擴展至境外

既然唐漢博已三次被證監會處罰,那麽其違法行為以及中國證監會的監管舉措有哪些異同呢?

首先來看相似的方面。從唐漢博的行為來分析,其操縱股價的過程,基本上都經歷了建倉、股價拉升和賣出三個階段;其操縱手法也始終包括虛假申報、對倒等手段。

從中國證監會的處罰來看,始終對操縱股價行為保持了高壓態勢,對於唐漢博的違法行為,在查實之後均給予了頂格處罰。

再來看看不同的方面。從唐漢博的行為來分析,其前兩次遭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具體違法時間發生在2012年)時,所被認定的下單地都在北京大酒店。而證監會2017年3月10日公布的對唐漢博的行政處罰(具體違法時間分別是2014年和2016年)時,其所被認定的下單地由北京的酒店擴展至長沙和香港地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註意到,在2014年、2015年對唐漢博的行政處罰中,雖然彼時其控制了很多他人賬戶,但最終受罰者都只有唐漢博一人。而在中國證監會2017年3月10日公布的處罰中,還包含了對袁海林(唐漢博表叔)、袁超(唐淵博表弟)、唐園子(唐漢博之弟)、唐淵琦(唐漢博表弟)和王濤的處罰。其中,袁超僅有27歲,是一同受罰的當事人最年輕的一位。

從中國證監會的監管措施來分析,與唐漢博違法行為擴展到境外相對應的是,中國證監會與香港地區證監會聯手,從而實現了跨境執法合作。

攻防:唐漢博稱中國證監會無管轄權

唐漢博為何要跨境操縱?中國證監會又為何能實現跨境執法合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3月10日,證監會實際上公布了兩份《行政處罰決定書》,一份針對的是2016年2月~4月期間,唐漢博等人跨境操縱小商品城的違法行為;另一份針對的是2014年12月~2015年4月期間,唐漢博等人操縱同花順等5只個股的違法行為。

唐漢博等人在對兩案進行辯解時,均質疑了中國香港證監會提供的證據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對跨境操縱小商品城案進行辯解時,還稱“本案違法行為發生地在香港,中國證監會沒有管轄權。”

由此,唐漢博跨境操縱的動機和目的已十分清楚:通過跨境來逃避中國證監會的監管。對此,中國證監會表示,根據《證券法》相關規定以及與中國香港證監會簽署的備忘錄,中國證監會可以和其他地區監管機構建立監督管理合作機制,實施跨境監督管理。

中國證監會還表示,中國香港證監會移交的材料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了證明手續,合法合規,可以作為本案認定違法行為的證據。

難點:規定偏“原則”還是偏“細化”更好?

事實上,中國證監會一直高度重視打擊市場操縱行為。

比如2015年12月23日,中國證監會曾一口氣公布了此前對12宗市場操縱案的行政處罰決定。同時,中國證監會也早已註意與境外監管部門的合作。比如,在深港通開通前的2016年11月4日,中國證監會發布消息稱,近日與中國香港證監會首次聯合組織打擊新型操縱市場案件專題執法培訓班。中國證監會稱,“最近,各種跨境操縱市場的苗頭已經引起兩地監管機關共同高度關註”。而唐漢博等人跨境操縱小商品城的時間,正是發生在2016年2月4日~6月23日期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註意到,法律界普遍認為,如何認定市場操縱行為的“主觀故意”一直被認為是難點之一;而法律法規的規定,到底是規定得“原則”一點,還是規定得“細化”一點更好?對此,中國證監會曾在不同時期進行過深入考量。

關於如何認定操縱行為的“主觀故意”問題,2016年4月,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湯欣與中國證監會幹部高海濤合作撰寫了一篇文章。該文章指出,從現有行政處罰案例樣本來看,中國證監會對“操縱”的認定有兩種途徑,第一種:主要通過觀察行為人申報價格是否明顯偏離於市場正常供需所反映的價格,來認定其連續大額的買賣並非一般投資者的合理交易行為,而是人為地拉擡或打壓價格。第二種,不糾纏於技術指標中的操縱特征,轉而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操縱的主觀意圖,從而認定行為具有 “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或交易量的效果。

該文特別指出,操縱的欺詐性雖然可從行為外觀把握,但本質上仍需觀察行為人是否具有可歸責的主觀意圖,否則極易混淆合法的投資與具有違法性質的操縱行為。

關於法律法規對操縱市場的規定,是“原則”一些還是“細化”一些更好的問題,據《證券時報》報道,早在2012年,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表示,在考慮修訂《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認定指引(試行)》及《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行為認定指引(試行)》。該負責人認為,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來說,寧可希望法律對相關規定更加原則一些,越原則越好操作,越細越難辦,因為違法人員會挖空心思繞開這些相關規定。

今日(3月12日),對於此次中國證監會的嚴厲懲處,前海開源基金執行總經理楊德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體現出不管對通過“滬港通”還是在A股直接進行市場操縱的行為,中國證監會都在嚴厲打擊。

另外,他認為,股價操縱行為一般比較隱蔽,普通投資者可能不是那麽容易識別。但他強調,要想規避股價操縱給中小投資者帶來的風險,需要投資者遠離一些跟風炒作的行為,回歸價值投資。像小商品城這樣的操縱案例中,一般都存在連續拉升現象,所以不少投資者就跟風買入,但操縱者卻在高位拋售,這樣的操縱行為是典型的“莊股”做法。他認為,投資者應避免追漲類似這樣有股價操縱嫌疑的股票,盡量去操作一些業績比較優良的價值股,通過價值投資來獲取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73

特朗普:提議政府各部門減支以為國防騰出資金

據美聯社等外媒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提議,各政府部門進行“歷史性削減預算”為國防騰出資金。

特朗普提議,將運輸部門的可自由支配預算削減13%至162億美元;尋求將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預算削減13.2%至407億美元。

同時提議,將美國航空項目預算削減0.8%至191億美元;2018年農業部門預算削減21%,農村地區潔水項目結束將騰出4.98億美元;恢複Yucca山區核廢料站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330

獨家│吃瓜群眾以為卓偉被攝影團隊炒魷魚,其實背後是創始人間的矛盾爆發……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3/1101227.html

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杜蔚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後院失火!

前段時間,卓偉醞釀12年的大料:白百何新聞曝光,讓卓偉又火了一把,連續幾天的新浪微博熱搜都是相關熱詞。

不過,正值春風得意的卓偉今日(5月3日)最大的新聞不是明星八卦,而是自己的攝影團隊集體辭職。

5月3日下午,新浪微博一個名為“新風行工作室”的發布一則微博,內容為“山高水遠 初心不變”的辭職信。

▲圖據新風行工作室微博

此事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有網友懷疑是卓偉自己的炒作,也有網友猜測是因為分賬不均造成攝影團隊出走。對此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第一間聯系到了一位知情人士,據該人士透露,是馮科帶領攝影團隊“出走”的,就是兩個創始人要分家了!據悉,馮科是風行工作室攝影團隊的負責人,和卓偉也是多年來的老搭檔。

隨後,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分別致電卓偉和馮科詢問此事,但前者直接掛斷了電話,後者則已關機。

1、“中國第一狗仔”被炒?不是炒作!

“中國第一狗仔”卓偉動不動就會甩出猛料:張藝謀超生、章子怡和撒貝寧及汪峰之間的兩段戀情、文章出軌姚笛、劉愷威和王鷗深夜獨處……還偷拍到董潔出軌的鐵證,以及“迫使”高圓圓承認了和趙又廷的戀情。不少爆料,都曾掀起娛樂圈的小風暴。

但今天,卓偉卻被自己的攝影團隊拋棄了!“新風行工作室”發布了一條內容為“山高水遠 初心不變”的集體辭職微博。

詳細內容如下:

尊敬的卓偉先生:

您好,我們是風行工作室的攝影師,因為工作理念沖突,經過慎重商討我們決定集體向您提出辭職。

風行工作室成立至今走過無數的風雨,我們中大部分人也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一路相隨。您作為風行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和新聞發言人,我們之間一直合作的非常默契。每當看到“撰稿:卓偉,圖片:風行工作室”這樣的字樣出現在媒體上時,我們內心都會充滿自豪和滿足。帶著很多人對“狗仔”異樣的眼光把熱情再次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工作中,感謝您這麽多年的引導和關照。

風行工作室一直以“事實真相”作為作業準則,力求能夠給大家呈現出最為真實的娛樂行業萬象。但我們深知,八卦不是捕風捉影的猜測,需要一番番求真求實。爆料不是一個人的舞臺,需要整個團隊通力協作。近期,您在各個平臺的個人秀己經人聲鼎沸如火如荼。我們想說,“中國第一狗仔”是團隊結晶,承載著風行工作室對娛樂行業的視角和態度,而不是一個明星網紅。我們尊重工作,靠實力戰鬥。不希望辛苦完成的工作成果變成某個個體搏眼球的工具。所以,我們集體提出辭職。

公開發信是因為我們一直在鏡頭背後,不善言辭,眾人七嘴八舌湊出這一封辭職信,這是我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集體發聲。需要重點強調的是,辭職是我們的群體行為,其中並沒有“分贓不均”,請大家不要過度揣測,“風行”是我們集體血汗凝結,是我們身上擦不掉的印記。辭職後我們將集結成“新風行工作室”,繼續奮鬥在娛樂新聞第一線。在此祝福卓偉先生披荊斬棘一帆風順。

山高水遠,江湖再見。

風行工作室全體攝影師

2017年5月3日

這個只發布了一條微博的賬號迅速引起“吃瓜群眾”的集體關註,有不少群眾大聲叫好,也有人認為是疑似炒作。

▲圖據網友評論

對此,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立即向風行相關工作人員核實,該人士表示該事件屬實。而隨後,一位風行工作室攝影師也向記者證實,“新風行工作室”這一微博號確實是他們註冊的,辭職信也屬實。

據了解,風行工作室核心攝影團隊共10來人,基本采取團隊作戰的方式,不少爆炸性的新聞也都是他們長期蹲點拍攝出來的。該人士稱,事先並未通知卓偉先生本人,這封信便是他們攝影團隊的集體意思,並且新風行工作室已經成立。

當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問詢卓偉是否聯系過了他們時,該人士稱自己還在外地,至於聯系過隊長沒有他也不知情,不過卓偉並未聯系他本人。

另一方面,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也致電卓偉本人手機,但其並未接聽。不過,記者註意到卓偉的微博迅速更新置頂了一條消息:“我很好,風行還在,周一見,還有料。”

▲圖據卓偉微博

有意思的是,百度百科中,“卓偉”詞條下已經迅速更新了攝影師集體辭職的消息。

▲圖據百度百科

說起風行工作室,很多吃瓜群眾或許並不陌生,其成立於2006年11月,核心成員有內地第一狗仔之稱的卓偉和內地第一圖片狗仔的馮科,一個擅長文字一個精於偷拍,兩人“一文一武”、相輔相成。

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3月,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就曾在橫店與卓偉的攝影師一同跟拍明星,真實體驗過狗仔們的工作狀況。當是除了跟著記者們到現場去拍一些明星拍戲的花絮外,狗仔弟弟們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長期跟蹤一些大新聞上,熬夜、被追趕都是常事,當時也向他們打聽到了一些具體盯人的細節以及遇見過的緊急狀況。

想看跟狗仔弟弟“偷師”的具體內容請戳鏈接《獨家連載│橫漂偷師“卓偉狗仔”,你不知道的絕技都在這里!》

2、獨家猛料:風行工作室兩創始人欲分家!

而據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多方了解,“風行工作室”攝影團隊的集體出走其實背後是兩大核心創始人之間的裂痕顯現。

這些年,卓偉將風行工作室經營的風生水起,不僅給吃瓜群眾創造了不少茶余飯後的談資,也養活了一個較大的工作團隊。提起卓偉,相必外界大部分人都是知曉的,然而除了他之外,風行工作室的核心人員還有一人——馮科,他是該工作室攝影團隊的負責人,跟卓偉也是多年來的老搭檔。

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創始人之間共苦易、同甘難!“共患難後的分裂,是常見的。”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獨家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正是馮科帶領攝影團隊集體出走。

那麽,此次新風行工作室在微博上公開發布的離職信,是否意味著馮科已經跟卓偉把相關分割事宜協商好了呢?對此,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還沒有。”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查詢風行工作室(北京大風行銳角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工商資料發現,馮科和卓偉(原名:韓炳江)都還是該公司股東。

▲圖據天眼查

值得註意的是,對風行工作室而言,“攝影”是項非常重要工作。在如今浩海如海的互聯網時代,相較於文字,那些惟妙惟肖、意味聲長的圖片,更能快速吸引網友,引發病毒式傳播。如今,攝影團隊的集體離職,會不會直接影響到風行工作室日常的工作?

“不是全部的離職,仍然有留下來的。”上述知情人士坦然地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風行工作室一直在長期招募狗仔,因為想做這個事的人還是比較多,“得有料、有經驗、有水平,還要知道去哪兒拍,這些都是比較重要的。我們核心的東西是別人動不了、拿不走的。”

隨後,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分別致電卓偉和馮科,詢問此事,但前者直接掛斷了電話,後者則已關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73

有關CRS的四個誤解:莫以為賬戶余額100萬美元以下就沒事

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手打擊利用海外金融賬戶逃避稅行為,為了獲取居民海外金融賬戶情況,各國正在推進實現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統一報告標準”(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簡稱“CRS”)是其重要一部分,主要規定了金融機構識別、收集和報送非居民個人和機構賬戶信息的相關要求和程序。

近日中國出臺了《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下稱《辦法》),這就是中國版的CRS。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外界對CRS有以下四個誤解:

誤解一:我的金融賬戶信息將被交換到國外

《辦法》出臺後,有人擔心自己在銀行的賬戶信息是否也在這次金融機構盡職調查範圍,並被交換到其他國家。其實,絕大多數中國人不用擔心這一問題。

此次《辦法》收集金融賬戶涉稅信息針對的是“非居民”,即中國稅收居民以外的個人、企業和其他組織(以下統稱“企業”),但不包括政府機構、國際組織、中央銀行、金融機構或者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的公司及其關聯機構。

簡單說,這個《辦法》跟中國普通老百姓沒太大關系,唯一的影響是以後金融機構開戶時,需要聲明文件中勾選下“中國稅收居民”。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是“中國稅收居民”?

根據我國稅法,中國稅收居民個人是指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是指因戶籍、家庭、經濟利益關系而在中國境內習慣性居住)。

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賬戶持有人為中國稅收居民個人的,金融機構不會收集和報送相關賬戶信息,也不會交換給其他國家(地區)。

誤解二:100萬美元以上賬戶才被收集

一些媒體報道讓人誤解,只有非居民金融賬戶超過100萬美元,才會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收集涉稅信息,這包括賬戶持有人名稱、納稅人識別號、地址、賬號、賬戶余額或價值、利息、股息以及出售金融資產(不包括實物資產)的收入等信息。

其實,這是個誤解,100萬美元以下的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也會被收集,只是100萬美元以上的金融賬戶優先收集而已。

以中國版CRS為例,對個人而言,截至2017年6月30日之前,如果你的賬戶余額超過100萬美元,你的涉稅信息將在今年底之前被收集交給稅務機關。而賬戶余額低於等於100萬美元,則在明年底之前收集完。

中國將賬戶余額100萬美元作為高凈值人群和低凈值人群的分界線,顯然高凈值人群是涉稅信息收集重點對象。

誤解三:中國2018年將與其他100多個國家實現信息互換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有100個國家(地區)承諾實施CRS,進行金融賬戶涉稅信息互換。而中國首次對外交換信息的時間為2018年9月,有人認為明年9月份,在這100個國家(地區)有金融賬戶的中國人涉稅信息將被中國稅務機關獲取。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表示,中國稅收居民在CRS參與國(地區)的金融賬戶信息並不一定會被收集和交換到中國稅務機關,因為進行信息交換需要達到的條件有:既是CRS參與國(地區),並且與中國達成雙邊或多邊的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匹配關系。

不過,中國與這100個CRS參與國真正實現金融賬戶信息互換是遲早的事。

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將與盡可能多的國家(地區)建立信息交換夥伴關系。

目前承諾實施CRS的國家(地區)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也包括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百慕大等避稅地,也包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等地。

誤解四:涉稅信息交換將會增加稅負

不少擁有海外賬戶的中國居民擔心,CRS會增加自身稅負。

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是各國(地區)之間加強跨境稅源管理的一種手段,不會增加納稅人本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交換的信息是來源於境外的第三方信息,主要用於各國開展風險評估,並非直接用於征稅。

但是對評估列為高風險的納稅人,稅務機關將有針對性地開展稅務檢查並采取相應後續管理措施。依法誠信申報納稅的納稅人無須擔心因信息交換而增加稅收負擔。

因此,目的在於利用海外賬戶來進行逃避稅的中國人將面臨嚴格監管,甚至被要求補繳稅款。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26

諾基亞:你以為他死了,其實他已重回世界第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9/163527.shtml

諾基亞:你以為他死了,其實他已重回世界第二
騰股創投 騰股創投

諾基亞:你以為他死了,其實他已重回世界第二

諾基亞的第二春。

來源 | 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 | 孫建恒

2015年諾基亞宣布並購阿爾卡特朗訊,2016年完成並購並且全年營收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二大通信設備制造商。諾基亞是一家偉大的企業,他的歷史就是一個典型企業的自我救贖和轉型重生之路。

61

在他150年的歷史中,保守和封閉的戰略讓諾基亞多次瀕於破產邊界,但聚焦與並購的戰略也讓他屢屢化險為夷,重回巔峰。

本文通過對諾基亞150年歷史幾次重要的戰略轉型進行回顧和分析,初步探討了成功企業背後的必經之路,為不同階段的中國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個經典案例。

第一戰:木漿磨坊並購成集團公司

62

諾基亞的第一個logo

1865年芬蘭Espoo的諾基亞河畔,采礦工程師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創辦了諾基亞公司,主營業務為木漿與紙板,之後逐步進入膠鞋、輪胎、電纜等領域。到1967年,諾基亞已經成為橫跨造紙、化工、橡膠、能源、通信等多領域的大型集團公司。

第二戰:砍掉附庸,集團公司聚焦成手機帝國

到20世紀90年代,底端產業逐步轉移到東南亞等資源豐富且勞動力廉價的第三世界國家。1992年,時任總裁奧利拉作出公司歷史上第一次最重要的戰略轉型——走出歐洲,剝離橡膠、膠鞋、造紙、家電等瀕臨破產的底端產業,專註於電信業。而此電纜事業部脫穎而出,並逐步轉型為一家新型科技通信公司.到1996年,諾基亞已經成為全球移動電話的執牛耳者,而且連續14年占領市場第一的寶座。

63

繁榮的諾基亞手機家族

第三戰:拒絕開放,帝國傾覆

2011年,由於長期堅守塞班這個封閉的智能操作系統,諾基亞手機被蘋果和安卓系統超越,錯失世界第一的寶座。諾基亞在短暫的嘗試了自主研發操作系統Meego後,宣布了第二次重要的戰略轉型——拋棄主流的開放式操作系統,選擇與微軟深度合作。但事與願違,僅僅過了2年,諾基亞手機帝國徹底顛覆,曾經的世界第一被以37.9億歐元的超低價格出售給了微軟公司。諷刺的是,在交易完成後,諾基亞花重金從微軟挖來的總裁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隨即宣布離職,拿著巨額補償重新回到微軟任職。

64

第四戰:重新聚焦創新,並購搶占市場

雖然在手機業務失敗,諾基亞堅守的另外一塊業務卻沒有放棄——通信設備制造和解決方案。2010年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宣布全資收購了美國摩托羅拉通信公司及其全球業務,2014年完成了對合資公司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中西門子所持的50%股份回收,2015年宣布以166億美元收購全球主流通信設備商阿爾卡特朗訊通信公司,同年以28億歐元出售非主營業務Here地圖。

2016年各大公司財報顯示,全球通信設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中,華為收入751億美元成為行業第一,諾基亞收入249億美元排名第二,昔日冠軍愛立信則以3億美元之差排名第三。

諾基亞重大戰略盤點

一葉而知秋,通過對諾基亞公司150年重大事件的盤點,我們可以了解戰略選擇對於一家企業的重要性,有的時候甚至是致命性。戰略成功,可以鑄就世界第一;相反也可以毀掉世界第一,諾基亞手機帝國在2年內迅速倒塌就是典型的案例。所以比爾蓋茨發出了“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這樣的警句,任正非也提出“華為隨時可能面臨破產危機”。

65

1、危機時及時聚焦戰略選擇

從時間軸可以看出,諾基亞共遇到過2次重大危機。第一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諾基亞集團通過剝離不良資產,擴大手機市場到北美、亞洲和非洲,成功擺脫危機。第二次是在2013年左右,諾基亞出售手機業務,全面調整20年前的戰略,聚焦通信設備。

2、鼎盛時更需及時更新企業戰略

早在2000年初,諾基亞就已經開發出了全觸屏手機。但是諾基亞高級管理層還沈浸在世界第一的榮耀中,以及引以為傲的手機砸核桃這樣的耐用性能,在最鼎盛時沒有及時更新企業戰略。而此時消費者已經把目光轉向了手機上網、互聯互通、掌上娛樂功能,最終用戶把票投給了蘋果和安卓。

3、通過產業並購加速企業發展

諾基亞在企業創業之初的快速發展和賣掉手機後的二次複蘇,除了正確的戰略方向以外,更是運用了產業並購擴大了企業規模,形成市場效應,快速發展。

諾基亞戰略轉型之路對中國企業的啟示

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都有著做百年企業的夢想,但是在風雲變幻的世界經濟大潮中,又有哪些經驗可以從諾基亞的戰略轉型之路上借鑒呢?

啟示一:高速發展的企業仍須不斷調整戰略,管理與創新並存

即使做到世界第一,如果戰略過時,企業仍然會被市場無情的拋棄。諾基亞前CEO Jorma Ollila在回憶錄中坦誠,公司在最鼎盛時,不願調整戰略,內部官僚作風盛行,忽視競爭對手的創新與市場需求。

中國受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如果公司高層躺在光榮的歷史中懈怠,不願創新或者主動了解最新行業發展,特別容易形成一種內部惰性和政治鬥爭,中層和基層的創新以及對市場一線的反饋無法觸達高層。

傳統產業信息化已經很多年,幾乎所有的產業都處於轉型調整期,而且調整周期越來越短,有些機會轉瞬即逝。因此公司高層要居安思危,保持企業活力和戰略敏感性,定期做全方位的市場洞察,把握產業動態。

啟示二:戰略聚焦和戰略轉型是企業成長壯大的必經支路

企業在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或者在產業發展的不同時期,戰略的定位和選擇是不同的。戰術的勤奮無法掩蓋戰略的懶惰。即使戰略的調整是痛苦的,甚至伴隨著血與淚,但企業在必要的時候只有成功戰略調整,才能打開新的局面。

華夏基石的彭劍峰老師總結過,著名企業家的成功要素有一條就是“殺人如麻”,通過制度解決掉任何阻礙公司發展的人員和部門。諾基亞2013年揮淚出售手機業務,2015年出售Here地圖業務後,全球數萬名高級管理人才和研發工程師被轉移到微軟和其他公司,隨後陸續被裁員解聘。但伴隨著公司戰略的調整,諾基亞在專註通信設備和解決方案後,也逐漸回到了行業第二的寶座。

“汽車之家”網站在2005年開始正式運營,到2008年就已經突破了3000萬的訪問量,2011年突破1億訪問量,2013年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在互聯網行業向移動互聯網行業轉型的大潮中,“汽車之家”始終占據汽車媒體的頭把交椅,依靠的就是對用戶需求的敏銳洞察。當用戶從電腦中解放出來,每天花2個小時放在手機上的時候,他的戰略也及時的轉變到移動端,在資訊內容上也朝著碎片化瀏覽方向轉移。

啟示三:企業壯大離不開合理的企業並購與資本運作

企業壯大,和所在行業的發展、世界經濟的潮起潮落都有這種藥關聯,但排除掉這些客觀因素以外,合理的企業並購與資本運作是一家公司迅速崛起的必要條件。而在中國,並購重組不僅是國企改革和民營企業生存的重要方式,更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的的轉化必經之路。

美國最成功的科技企業——思科公司的發展歷史,就是通過與資本合作,不斷並購壯大的歷史。在它33年的企業歷史中,一共並購了202家企業,平均每年並購6家企業,其公司市值最大超過了5000億美元。思科的CEO錢伯斯甚至還為其並購制定了五條經驗:並購對象與思科發展方向相同或互補;被並購公司員工能夠成為思科文化一部分;被並購公司長遠戰略與思科吻合;企業文化與思科相近;地理位置接近思科現有產業點。

據國內監管部門發布信息,2015年上市公司公告了1444次並購重組事項,涉及交易金額15766.49億元,平均每單交易金額達20億人民幣;2016年國內並購重組金額達2.39萬億元,跨國並購投資交易金額達7700億美元,共11409宗。

業績+資本的方式雙輪驅動企業市值高速發展

當人們還在為諾基亞帝國沒落感慨時,諾基亞早已經完成華麗轉身,快樂的數錢去了。因此中國企業,應該吸取國內同行業乃至全球其他優秀公司的經驗,戰略洞察應深入市場,及時把握產業變化,以客戶需求為根本驅動,以創新為實現形式(註:有的企業把創新定位為根本驅動,最終結果是產品脫離市場,客戶不買單),該戰略聚焦和轉型的時候就要大刀闊斧,剝離淘汰的產業,發展優勢戰略。企業在深入研究產業的同時,應積極引入並購機制,加速企業轉型或者獲取某項特殊技術、人才和市場,在資本市場通過市值管理的方法擴大公司規模。

諾基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20

讀書札記170605不當行為30我諗你一定以為我係咁諗你點諗我點諗你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6/0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605%e4%b8%8d%e7%95%b6%e8%a1%8c%e7%82%ba30%e6%88%91%e8%ab%97%e4%bd%a0%e4%b8%80%e5%ae%9a%e4%bb%a5%e7%82%ba%e6%88%91%e4%bf%82%e5%92%81%e8%ab%97%e4%bd%a0%e9%bb%9e/

讀書札記170605
《不當行為》(三十)我諗你一定以為我係咁諗你點諗我點諗你……
朝日執筆

相比於同時代的其他經濟學家,凱因斯對「金融市場」有更「切身」的洞見。「薯仔堆滿辦公室」的故事,大概只是一個「都市傳說」。然而,他長期擔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的「基金經理」,造出亮麗成績,並首倡把「捐款」用於「證券投資」(以前只能放在銀行「收息」),這些可不是蓋的呀!

早在「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被提出的三十幾年前,凱因斯就認定,股市並不是一個「效率市場」。他舉了一個經典的例子—雪糕公司的股價,在夏季竟然會隨產品銷量增加而上升!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些是最清楚不過的「公開資訊」,因此,股價反映的應該是公司長期價值。「效率市場」對「明知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例如雪糕夏天銷量會上升),應該即時(例如在冬天甚或「盤古初開之日」)就作出了反應,而不會等到事情真的發生時(例如某年夏天)才作出反應。

凱因斯的觀察和評論,到了今天依然有效。他所描述的現象,到了現在仍不少見。例如不少零售或航運股,年復一年地在感恩節至聖誕節期間,股價都會上升。到了「業務淡季」,又跌回來。

「效率市場假說」的其中一條重要支柱,是認為在市場出現「不理性行為」(例如定價「過高」或「過低」)時,自然會有「聰明錢Smart Money」與其對做,從而把市場「擺平」,重回正軌。不過,凱因斯卻認為那些「行家」們,其實更熱衷於乘著「不理性繁榮」的浪頭,而非與之對做,因為他們選擇「最佳股票」的標準,並不僅僅是「憑良心」而已。

情境30a:本年度「鄉講小姐」三甲,將由全城觀眾投票選出。得票最高的三位佳麗就是優勝者,而投票選擇與比賽結果相同的觀眾,將有機會獲得「豐富禮品」。最簡單的想法,就是每個觀眾投給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三位佳麗。然而,如果每個觀眾都一心以那些「豐富禮品」為目標,投票時就不一定會(或者「一定不會」)投給自己心目中認為最漂亮的三位佳麗,而會投給他認為其他觀眾會最喜歡的三名佳麗。我們現在來到第三個層次,就算不是全部,也總有些「城府較深」的觀眾,明知其他觀眾會有上述的想法時,會盡量去預測普遍觀眾會怎樣去預測普遍觀眾認為最美的三個。之後當然還會在第四、五、六,以至更多層次的預測。

凱因斯用這個「選美情境」,來比喻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中的選股策略,實在非常精彩!他們想的不是「哪隻股票會升」,甚至還不是「普遍人認為哪隻股票會升」,而是「普遍人認為普遍人會認為哪隻股票會升」,甚至是「普遍人認為普遍人認為普遍人會認為……

如果一直推下去,會有什麼結果呢?「股票」或「佳麗」到底「有幾靚」?「美貌(或智慧)」畢竟難以數字量化。於是,Thaler又想到了一個「數字競猜遊戲」。

情境30b:請從0至100之間猜一個整數。所猜數字,最接近全體參賽者猜測數字平均值的三分之二的,就是優勝者。

舉例說,如果只有三個參賽者,分別猜18、27、36。三人所猜數字的平均數為27,27的三分之二就是18。所以,猜18的那位玩家就是優勝者。

我們現在一起玩一局,在繼續讀下去之前,請你就先猜一個數字。到最後一起看Thaler實驗中的優勝者,跟你猜的到底有多接近。朝日知道,作為野人一員或者掌門友好的你,是如何的「聰明」。因此大概也猜到,你在作出猜測之前,應該會有問題想問。不過還是稍後才回答你吧!就按現在的資訊,先猜個數字吧,投入感大點才好玩嘛!

這種「個個都咁醒」之餘,又「個個都知道其他人好似自己咁醒」的場面,最適合用「囚徒式互相猜度模型」來分析。
由「零層次」開始,如果所有玩家都是「好Pure好True」的玩家,他們只會以「隨機」的方式猜數字,於是所有人猜的「平均值」就是50了。
「第一層次思考者」會這樣想:「班友邊有腦架?實係『Hea估』啦!這些『零層次思考者』隨便猜出來的『平均值』會是50,那我就猜33(即50的三分之二)吧!」
「二層人」會想:「班友實會『懶醒』,以為其他人都係『傻嘅』。因此這些『一層人』會猜33,所以我就猜22!」
「三層人」會想:「稍微有啲腦都應該知發生咩事啦!所以班友一定以為自己已經好英明咁洞悉咗『一層人思考模式』。他們會沾沾自喜地猜22,我就『黃雀在後』猜15!」
……

這樣往下還可以再推幾層,但並不會沒完沒了。套用一個學術名詞,這個遊戲的「納殊平衡Nash Equilibrium」(參閱第廿二集)是「0」(或者「1」)。因為這已是反覆互相猜度至「沒有進一步思考空間」的狀態了。

好了!你在遊戲開始前不是有問題想問嗎?作為本會會友,SENSE澎湃的你必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在作出猜測之前,首先必須知道對手到底是誰?如果其他參加者都是些「很傻很天真」兼且「好打意」的「玉女歌手」,你猜33大概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是一般社交聚會,也許22還是挺靠譜的;不過,若果所有參加者都是博奕論專家(或「邪惡的」野人會眾),那麼就沒有比猜0更合理的選擇了!

這個「數字競猜」遊戲和凱因斯的「選美競猜」,在結構上是一模一樣的,分別只是「美」畢竟比較抽象,但「數字」則易於量化。這個實驗最初是德國經濟學家 Rosemarie Nagel發明的。不過Thaler卻在因緣際會之下,得到一個向「菁英」實驗的機會。Thaler說服了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為他舉辦這個競猜遊戲,並得到英航贊助兩張倫敦來回紐約的商務機票作為獎品。

現在遊戲的「蹊蹺」也告訴你了,對手也告訴你了,無獎問答遊戲正式開始。面對著這些《金融時報》的讀者群,你會猜多少?

170605_a.png

不拖戲了,直接就告訴大家,得獎的數字是「13」!所有讀者猜測的數值分佈見圖表10。

毫不意外,很多「讀過下書」的《金融時報》讀者,都知道「納殊平衡」是「0」。不過,最多人猜的卻是「1」 。Thaler歸咎於自己題目字眼上的「語病」:「從0至100之間」,有可能令人理解為選擇並不包括「0」和「100」。當然,也有可能是這些「猜1者」知道「傻瓜」總是「老是常出現」,即使在《金融時報》的讀者群中也一樣。因此,他們預留了少許的「緩衝帶」。

預留「緩衝帶」的想法是正確的,問題只是留得太少。因為結果顯示「一層人」和「二層人」的數量非常多。至於那些「99」和「100」的,很明顯是惡作劇,但也不能排除是「黑幕造市」,正如真實股市中的「虛假交易」一樣。可幸這些「異常交易」,只是把「得獎數字」由「12」微微拉高至「13」。

以上的數字大約展現了《金融時報》讀書的思考精密程度,看來也不全然是「純理性人」。他們當中大概不少都是金融業界的「行家」。有些基金經理不諱自己是「成長型投資者Growth Investor」,意思就是他們不理會股價貴不貴,只在意其股票還會不會上漲。另一類基金經理會自稱為「價值型投資者Value Investor」,聲稱自己會以「價值被低估的便宜股票」為目標。

不過,如果明知某隻股票還會繼續跌,就算價格如何便宜(被低估),大概也不會有人想買吧?說到底,關鍵還是要買一隻「其他投資者不久後就會買進」的股票吧!正如凱因斯的「選美競賽」一樣,與其說是選「股票」(靚女)本身,不如說是「我諗你一定以為我係咁諗你點諗我點諗你……會㨂邊隻股票(靚女)」的「猜心遊戲」。

「長期投資」?容許朝日不厭其煩地,再和各位重溫一次經濟學界巨人(6呎6吋,與米高佐敦一樣高)凱因斯的「不朽名句」: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嚇!我知,我梗知啦!你唔係「坐艇」,你係「長期價值型投資者」吖嘛!

30集關鍵字:
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
聰明錢Smart Money
選美競猜/猜數字遊戲
(無限)多層次思考
納殊平衡Nash Equilibrium
成長型投資Growth Investing
價值型投資Value Investing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62

你以為茅臺酒只是股價創新高?拍賣場上也剛剛刷新最高價!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16/1118009.html

每經記者 王心田  每經編輯 肖鴻月

6月14日,貴州茅臺股價再創歷史新高,最高價達到了477.50元。

猶記得去年初,貴州茅臺股價從不足200元一路高歌猛進,不少人就開啟了持續感嘆“那些年錯過的茅臺”模式。如今,其股價堪稱A股最貴,不過並不妨礙不少投資者認為“什麽時候買茅臺都是對的”。

不過“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不止是茅臺個股,一瓶一瓶的茅臺酒也頻頻露面各大拍賣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近日北京保利、北京匡時、華藝國際等拍行密集上拍的貴州茅臺陳釀,亦如茅臺個股一般惹人註目,單瓶茅臺酒的成交價格也和股價一樣,齊齊在6月創出新高。

單瓶茅臺酒拍賣價格創新高

就在本月3日,北京匡時“琥珀經年——陳年茅臺專場”上一瓶賴茅(茅臺前身),以258.75萬元成交。

註意,茅臺酒的拍賣方式很多,比如一套一套地拍賣,也有單瓶拍賣。本月這次拍賣創下的紀錄,就是茅臺酒單瓶拍賣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價。

這也是匡時拍賣第一次為茅臺舉行專場拍賣,不與其他名酒佳釀同場競拍。無獨有偶,北京保利拍賣也在6月舉辦了“保利茅臺會”;東正、華藝國際等拍行也都紛紛上拍茅臺,行情火熱。

來看看這些年茅臺酒的價格走勢。據渠道網報道稱,1981年,茅臺酒的零售價僅7元/瓶;到1988年的時候,漲到了140元/瓶;而1990年~1999年,53度茅臺酒的零售價格穩定在200元/瓶左右;從2001年起,茅臺酒的銷售價格從200多元漲到了如今的2000多元。

2001年8月,彼時茅臺的出廠價提高18%,市場零售價在260元左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某電商平臺,一瓶53度的飛天茅臺價格為2199元。如果從2001年算起,市場上的茅臺酒價格16年漲了746%。

雖然尊為國酒,而且一路價格飛漲,酒類收藏也起源已久,但國內正式的酒類拍賣時間並不長。據雅昌數據網顯示,目前有記錄的茅臺拍賣是從2010年6月開始的,一瓶“國慶50周年盛典茅臺紀念酒”以3.36萬元成交。至今茅臺拍賣的歷史記錄有近1500條,7年間有不同年代、不同類別、不同數量的茅臺酒上拍。

不過,雖然單瓶茅臺酒拍賣最高價剛剛創出,但目前為止整個茅臺酒拍賣的最高價出現在2013年12月,一整套“貴州茅臺世博大全套酒”成交價為402.5萬元。目前為止,百萬級的茅臺陳釀拍賣成交記錄共有五次,其中三次是單瓶成交。

投資茅臺股、茅臺酒各有千秋

由此可以看出,茅臺屬於拍賣場和二級市場雙豐收,不僅股價傲視群雄,拍賣價格也是不遑多讓。

如果錯過了一股400多元的茅臺A股,那麽收藏茅臺酒收益率會不會更出色呢?

根據雅昌拍賣網數據,我們可以粗略估算一下投資茅臺酒的收益如何。這里我們僅以單瓶、產於80年代的茅臺酒成交價格作為對比參考。

2010年9月,上海中天拍賣舉行了“茅臺陳釀專場”,1982年~1989年的80年代茅臺酒悉數成交,成交價都在1萬元左右。

2017年4月,中鴻信拍賣“陳年佳釀—地方名酒專場”上,1985年左右的茅臺成交價為13.8萬元。 因為是兩瓶成交,所以單瓶價格約7萬元,如果你在2010年花1萬元買了一瓶茅臺酒,到2017年你的純利潤就是6萬元左右。

如果2010年4月你買入貴州茅臺股票,那時的股價大約在100元左右,1萬元可以買100股;2017年4月,茅臺股價漲到了400元,忽略傭金和印花稅,你的純利潤約3萬元。

就此看來,不論是茅臺股還是茅臺酒,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收益都是很可觀的;拍賣場上的價格更加風起雲湧。但拍品數量畢竟有限,流動性也不如股票,所以是各有千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4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