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外巨頭加速搶灘,大資管行業亟待轉型

一面是中國“大資管”遭遇強監管,一面是金融開放下,貝萊德、Vanguard、瑞銀、富達、摩根等海外巨頭加速搶灘龐大的中國市場,紛紛爭取私募牌照或公募控股。隨著資管新規落地,中國的“大資管”尤其是體量巨大的銀行系資管轉型刻不容緩。

除了凈值化轉型、去通道、去嵌套等不可逆的趨勢,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投研能力的加強都是豎在銀行系資管面前必須逾越的坎。“以國際領先的銀行系資管公司為例,其資管業務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過70%,主要投入集中在投研團隊和科技建設。但是,國內銀行對資管部門的投入普遍不足,對比國內目前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基金公司,員工基本都在400人以上,而中國多數銀行資產管理部只有幾十人,亟待加大投入。”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曲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其實,銀行資管業務對於銀行具有重大戰略價值。放眼國際領先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股本回報率(ROE)普遍在20%以上,遠高於銀行業平均水平,同時其管理費模式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並能護航銀行穿越經濟周期。

除了內部轉型的需求,外部的壓力也並非不存在。第一財經此前報道,富達、瑞銀、安本等歐美資管巨頭去年以來已經成立外商獨資企業(WFOE),並發行了多只投資於中國內地的股、債產品。此外,全球最大公募基金Vanguard董事總經理林曉東此前也對記者表示,謀求公募牌照是公司的目標。

銀行資管亟待轉型

2012年開始,中國的資管市場度過了黃金五年。2012-2016年管理資產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2%。其中銀行理財更是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同期複合增長率高達75%。但這一波建立在“監管套利、多層嵌套、隱性剛兌”的快速增長模式暗藏著不可低估的系統風險,不可持續。

進入2017年,以“破剛兌、控分級、降杠桿、提門檻、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七大關鍵詞為核心的資管新政陸續出臺,大資管市場突然急剎車,年增速下滑到8%以內。其中,銀行資管的下滑更為明顯。截至2017年底,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較年初僅增加0.49萬億元,比2016年少增5.06萬億元;同比增長2%,增速較2016年同期下降21.94個百分點。

“保本理財產品叫停對於依靠保本拉動負債增長的小銀行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而監管倡導的產品凈值化轉型對有投研能力的銀行來說是一種優勢。近期凈值化理財產品的銷售情況已經超出預期。”南京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戴娟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她也表示,下一步需要銀行繼續強化投研能力,加大對信用債的配置,權益類投資則可以繼續通過FOF等方式來進行。此外,對於有能力設立資管子公司的銀行而言,資管子公司將給予銀行資管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符合去通道的監管導向。

在當前的監管導向下,麥肯錫預計信托、證券和基金子公司的通道業務將加速萎縮,而銀行資管由於其對傳統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重大依賴,將面臨最大的轉型壓力。

高投入換高回報

然而,資產管理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報業務,轉型也非一蹴而就。

曲向軍對記者舉例稱,以摩根大通為例,2016年整個資管公司有員工2萬人,其中將近1000人在分析、組合管理和市場策略崗位。全行有20多萬員工,5萬員工專職做IT和大數據,占比為17%左右,資管占了其10%左右的收入。而國內一家股份制銀行,全行幾萬名員工,資管部門100人不到,卻管理著上萬億資產。此外,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級別平均在職年限15年,人才流失率只有5%,是通過市場化的薪酬機制把他們留下的。而投入、人員、市場化機制、風控等方面國內銀行都很薄弱。

除了投入不足外,中國銀行理財也存在其他癥結。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周寧人對記者稱,國內多以產品銷售為導向,客戶流失率高,合規風險突出。而且大多數國內銀行理財經理配置不足,所謂的貴賓客戶專屬理財經理往往一個人需要服務800-1000個客戶,而國外領先銀行一名理財經理一般服務200以下名客戶。

對於轉型方向,除了加大人員投入外,曲向軍還對記者表示,首先要建立全市場投資能力。固定收益市場是銀行資管的傳統大本營,國內銀行須進一步強化自身在債券和非標領域的優勢,驅動債券投資從持有到期為主向交易型、策略型模式轉型。同時,通過委外和自建團隊多種模式布局權益類資產、外匯資產、商品類資產和另類投資領域。

其次,打造拳頭產品也是差異化競爭的基礎。早前國內銀行理財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機構間往往陷入惡性收益率競爭中。然而,全球領先資管機構都有王牌資產類別和投資策略。例如,摩根大通在主題化投資管理領域獨樹一幟,太平洋投資被稱為債券之王,Vanguard的低成本ETF基金獲得巴菲特的親自推薦。

其實, 2017年全球資管公司排名中,銀行系資管占據半壁江山(例如瑞銀、摩根資管、道富、Amundi、瑞信等),銀行的客戶、網絡優勢都將付能其資管業務,對中國銀行業而言,轉型也是機遇所在。

海外巨頭搶灘中國市場

除了內部壓力,中國資管機構也面臨全球領先資管公司的競爭。海外的資管巨頭對中國巨大的資管市場布局已久。眼下,外資資管機構正在從一個小眾群體逐步發展成一個“生態圈”。

目前,已有多家外資巨頭設立WFOE並發行私募產品。WFOE即境內設立、境內募集、境內投資,不涉及跨境資本流動。截至目前,外資WFOE已中國內地發行了多只基金產品,其中富達發行了三支產品(兩債一股)、瑞銀資管發型了兩支(一債一股)、英仕曼集團推出了一只商品量化對沖產品,英國最大資管公司安本標準投資管理上周也發行了其首只境內私募A股基金。

此外,第一財經記者也獲悉,香港惠理基金、貝萊德等也將在今年上半年發行股票型基金。而去年設立WFOE的Vanguard則瞄準了中國公募市場。林曉東對記者表示,“Vanguard希望與中國內地機構合作,設計更多適合內地投資者的A股公募基金產品。”

更值得註意的是,5月以來,瑞銀、野村和摩根大通相繼宣布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擬持股51%。這意味著,外資將控股合資券商,而不只是參股。

從中國現有的合資券商來看,近年來的發展現狀並不盡如人意,業務範圍多有限制,合資券商也受監管不確定、文化理念差異等因素影響,部分無法實現既定的計劃。除了中金、瑞銀是全牌照合資券商之外,瑞信方正可在深圳前海開展經紀業務,其他合資券商如中德、東方花旗等都只能專註投行業務。也有觀點認為,在破除外資持股比例和業務範圍的雙重限制後,未來合資券商的戰略定位、展業模式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有望化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85

地方頻提獎勵生育二胎、全面放開生育 政策亟待對準“痛點”

面對婦女生育意願和出生率下降的態勢,一些地方鼓勵、獎勵生育乃至全面放開生育的呼聲高漲,目前包括湖北鹹寧、山西、陜西等地也提出鼓勵獎勵生育乃至全面放開生育的政策和建議。

鹹寧市衛計委日前公布的消息顯示,近日鹹寧市在湖北全省地市州中率先出臺《關於加快實施全面兩孩配套政策的意見》,鼓勵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有針對性地解決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

該《意見》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針對無人照料問題開展3歲以下嬰兒照護服務,《意見》鼓勵有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將政策內二孩及以上產婦產假延長至6個月,配偶陪護假延長至1個月,期間工資獎金照發;推行彈性工作制度,允許懷孕期和幼兒小於3歲的女職工自主靈活的選擇工作具體時間和地點;對轄區內參加孕期健康檢查的政策內二孩及以上孕婦,每位補助300元用於孕期保健服務;鼓勵支持用人單位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福利性嬰幼兒托育服務等。

山西統計局日前發布《2017年山西人口發展特征》分析,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的2016、2017連續兩年,陜西人口出生率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66、1.37個千分點,主要的原因是群眾養育成本高、想生不敢生、想生不能生。

因此,當前山西實施好全面兩孩政策,關鍵是要聚焦“生不起、不敢生、不能生”的問題,加強政策統籌配套。

山西省統計局指出,由於幼兒托育服務缺失、養育孩子成本走高、婦女生育後職業發展受限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群眾還存在想生但不敢生的問題,迫切需要推動解決有生育意願家庭“生得起、生得出、生得好”的問題,以解除群眾在生養子女方面的後顧之憂。要鼓勵依托社區舉辦托育機構,提高托兒所、幼兒園的供給數量和質量。

陜西省統計局日前也在其官網上發布了《陜西省2017年人口發展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全省出生人口增加明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出生人口減少的壓力,但隨著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育齡婦女人數呈現逐年減少、婦女初婚和初育年齡呈現不斷推遲的趨勢,婦女生育意願也有所下降,未來出生人口增長後勁乏力。

針對陜西人口發展面臨的挑戰,《報告》提出了關於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幾點建議,包括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婦女生育意願。未雨綢繆,適時全面放開計劃生育,出臺鼓勵生育措施,通過對生育進行補貼獎勵等方式提高生育意願;優化幼兒養育環境,減輕幼兒養育負擔;提升孕產醫護水平,緩解醫護供需矛盾。

更早之前的遼寧省政府印發的《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遼寧將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減輕生養子女負擔。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提出鼓勵獎勵生育的地方主要是東北、華北等人口流出較多的地方。但問題是這些地方的財政收入下行壓力也不小,財政負擔比較重,獎勵生育的錢從哪里來?因此這就需要全國一盤棋進行統籌考慮。

丁長發說,鼓勵、獎勵生育不能停留在建議、規劃上,不能“光打雷不下雨”,而是要落到實處,要對準“痛點”,真正解決人們“生不起、養不起”等問題。

“提高生育意願必須要有一系列有關民生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丁長發說,比如生小孩免費、產婦的帶薪休假安排、小孩的健康營養補貼等;再比如,目前的高房價導致了低生育率,那麽未來如何加快保障房建設,做到住者有其屋。“這些方面到底誰來出錢?地方政府有沒有動力去做?這就需要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

有媒體近日報道稱,今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已組織專家,研究獎勵生育的可能性,測算對不同孩次家庭給予獎勵,所能帶來對刺激生育的不同效果。這項研究預計將在年底完成,屆時可能上報有關部門。該研究將探討包括對生育子女家庭給予物質、稅收減免等獎勵的可能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汪時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95

王冠一﹕多邊模式 亟待革新

1 : GS(14)@2017-03-23 06:08:58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治國理念,在「America First」(美國優先)的口號中表露無遺。赤裸一點的講法,就是美國利益優先,讓美國持續賠本的舊有政策,必須修改甚至不排除徹底捨棄;尤其是美國一直以來有份參與的對外多邊合作機制:經貿關係如是、外交軍事關係亦如是。

奧巴馬倡多邊合作 未見其利見其害

在特朗普眼中,前總統奧巴馬積極投入對外的多邊合作,滿口承諾,但美國尚未見到實質利益,財政已經惡化至無以為繼的地步。正如投資行為一樣,止蝕是痛苦且丟人現眼的決定,特朗普重申美國利益為先的立場,主張必要時在前朝的對外多邊合作承諾中抽身,是針對美國財政狀况而作出的務實決定。當然,當初跟隨美國前朝政策而搭上「多邊合作」這條船的眾多國家(包括日本),難免會有被美國欺騙的感覺,自然會把這股不滿發泄在特朗普身上。儘管特朗普反覆強調「自由與公平」原則才是務實的貿易政策,主流媒體還是要為他扣上保護主義的帽子。

G20聲明 「自由開放」被消失

美國新任財長努欽,早前出席德國主辦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與會代表致力釋出善意,希望努欽有賓至如歸之感,一方面希望美國能夠重新融入全球一體化的遊戲規則,另一方面則趁機「摸底」,欲了解特朗普政府什麼葫蘆在賣什麼藥。彬彬有禮的努欽,贏得多數與會者的正面評價,但會後聯合聲明騙不了人,G20近年一直推崇的多邊自由貿易理念,最終「自由開放」等字眼消失了,只剩下繼續促進貿易的空泛承諾。

美欲尋第三出路 非復辟保護主義

事實上,特朗普政府根本無意摧毀既有的國際多邊合作機制,相信只是希望注入一些全新思維,在傳統保守的雙邊合作模式、與全面開放的多邊合作模式之間,尋覓第三條路:一條國家利益大於國家成本的多邊合作之路。主流媒體喜歡單純套用「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去理解特朗普反對盲目支持多邊合作,等同倒退至昔日的保護主義,只是突顯主流媒體與世界逐漸脫節的現實。

■本周環球金融市場預測:

黃金(現貨):1208至1258美元

日圓(現貨):111.80至113.70日圓

道指(現貨):20,600至21,100點

轉載自《王冠一財經頻道》周一會員通訊;更多數據可參考《冠一多空指標》(www.c1syndex.com

王冠一財經頻道創辦人 wongsir.com.hk

[王冠一 國際財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05&issue=201703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2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