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LED兩巨頭結親 強敵三安竟成第二大股東晶電併璨圓 能擋中資入侵危機?

2014-07-14  TWM  
 

 

晶電、璨圓合併了,結束台灣LED兩大陣營壁壘分明的版圖。然而,在這樁購併案背後,卻也開啟了中國LED龍頭三安入股晶電的大門,還一舉成為晶電第二大股東,到底是福是禍,連晶電自己都說不清楚。

撰文‧周品均

六月三十日下午二點,一則重大訊息說明宛如投下炸彈般,震驚了LED業界:晶電決定購併璨圓,以一比三.四八八的換股比例,整併合一,溢價幅度達一八%。這麼一併,纏鬥數十年、涇渭分明的晶電與璨圓兩大陣營,等於正式走入歷史。

更令市場震驚的是,兩年前大陣仗入股璨圓的中國LED龍頭三安光電,將隨著晶電、璨圓換股,成了晶電股東。如此一來,在億光、聯電兩大股東賣股下,晶電超過五%以上股權的大股東僅剩萬海一家,晶電的第二大股東卻是強敵三安,豈不成當年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口中的「引清兵入關」?

購併衝產能 大股東卻賣股故事是這麼發生的,走過前兩年的LED景氣低谷,今年靠著LED照明需求快速拉升,各家LED廠都開始出現產能吃緊的狀況,以晶電為例,產能使用率高達一○○%,連晶電董事長李秉傑都不諱言:「照明需求真的很好,今年照明出貨量會比去年倍增,高階晶片供應吃緊。」產能吃緊,再擴產需花費動輒幾百億元的資本支出,李秉傑想著怎麼解決產能拉警報的問題時,卻有人來敲門了,是璨圓第二大股東日本三井物產。

根據業內人士解讀,三井親自向晶電求親的原因,就是看不到轉投資璨圓的獲利曙光。三井在二○一○年以每股三十六.四四元入股璨圓,三年過後,投資璨圓不僅沒有收益,三安入股璨圓也導致三井的股權被稀釋。

看著昔日冤家變親家,作為晶電最大客戶的葉寅夫,倒是很肯定這樁購併案,「這兩家公司合併絕對是正面的,有助台灣把LED市場做大。」根據李秉傑分析,蓋一座容納三十台MOCVD(金屬化學氣相沉積)的LED廠,光建築體與機台設備就要花五十億元。以璨圓目前有一○三台MOCVD與既有人才來看,晶電僅花一二九億元成本就拿到璨圓產能,是很划算的一筆生意。

當然,晶電購併璨圓後,馬上得利的第一件事,便是少了一個價格破壞者。李秉傑每每談到產品價格,都會流露出無奈表情,因為台廠喜歡降價搶單,「每次大幅降價就為了搶走一○○%的訂單,好的東西都只能賺一年,第二年開始,每個人都是在幫別人打工。」但如果王子與公主結婚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能共享LED照明帶來的市場大餅,那麼身為晶電大股東的億光與聯電,又怎麼會選在購併案前夕反手賣股呢?這點,不只李秉傑交代不清,就連億光、聯電的說法也都很牽強。

回顧一二年底,三安便以「強強聯手」之姿入主璨圓,持有璨圓股權達一九.七七%,是璨圓最大股東。未來晶電、璨圓換股,三安順理成章可拿下晶電近三%股權,等於是僅次於萬海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儘管目前三安對整樁合併案還沒表態,三安董事會祕書王慶也指出,「三安將會在九月一日以前,做出是否要當晶電股東的決議。」言下之意,三安若沒有出脫璨圓持股打算,透過換股,便將一舉成為晶電股東。

由於晶電現下大股東的持股比率都不高,億光、聯電六月還連袂在資本市場上賣股,手上握有晶電的股權都已經減少至二%以下,甚至一%不到。雖然李秉傑、葉寅夫異口同聲保證,三安不會影響經營權,葉寅夫更是信誓旦旦指出:「三安絕對進不去晶電董事會。」晶電財務副總張世賢也一再強調,三安若選擇當晶電股東,以持股近三%來看,三安無法選上一席董事;但連光寶科持有晶電股權不到一%,都能拿下一席董事,持股三%的三安若強勢要進入董事會,晶電真能擋得下來?

三安進入董事會 機會變多更別提億光、聯電賣掉近三%股權,迄今晶電都只敢對外說是「外資」接手,但到底是什麼背景的外資、股權流向何方,晶電都無法給明確答案,若是流落至三安手上,等於握有近六%股權,不會比萬海集團手上的股權少。

過去,市場上多次傳出中國廠商有意認購晶電私募,李秉傑便曾多次表達,引進中資作為策略合作夥伴機會很小,因為他寧可選擇與中國廠商合資公司,也不願中資伸手進晶電,為的就是減少母公司訊息揭露風險。說穿了,就是怕中國廠商一旦成為合作對象,就難保營業祕密或是技術外流。

由於台灣政府規範LED屬於高科技策略性產業,中國資金可以入股,但不能控制,因此晶電再三聲明,就是要劃清界線,不會讓三安越雷池一步。倘若三安以第三地的外資身份持有晶電股票,抑或尋求其他股東支持,三安進入晶電董事會的機會也不是沒有。

更別說三安入股璨圓這兩年,兩岸合作的大餅沒看到,只見到璨圓連年的虧損紅字。對三安來說,取代晶電就是它的目標。過去,三安就曾為了得到晶電的技術,挖走晶電上百位工程師,三安甚至為了搶走晶電訂單,報價永遠無條件比晶電便宜一成。

目前,晶電讓最大敵人成為股東,看起來就像「聯電入股台積電」、「比亞迪入股鴻海」般荒謬,但晶電始終抱持著三安不會進入董事會的鴕鳥想法,究竟這樁購併案,能讓晶電一舉完成霸業,還是引來後患,恐怕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晶電公司

成立時間:1996年

負責人:李秉傑

資本額:93.63億元

主要業務:LED晶片製造主要客戶:億光、三星、飛利浦

近3年獲利:

2013年EPS 0.04元2012年EPS -1.3元2011年EPS 0.56元晶電併璨圓,獨霸台灣LED業——2014年前5月累計營收市佔率

晶元光電 56%

璨圓光電 9%

新世紀光電 9%

光磊科技 6%

鼎元光電 5%

泰谷光電 4%

光鋐科技 3%

南亞光電 2%

隆達電子 1%

聯勝光電 2%

其他 3%

資料來源:PID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35

美國制裁俄羅斯 中資銀行得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204

美國財政部表示,對俄羅斯的最新一輪制裁已經“增加了俄羅斯核心企業在經濟上被孤立的成本”,俄最大石油生產商Rosneft,天然氣生產商Novatek等均在制裁之列。 本周三,美國政府宣布制裁俄羅斯大型銀行、能源和國防企業,新一輪打擊直指俄羅斯經濟命脈。其中一個重要的制裁方式就是切斷俄能源企業在美國的融資渠道。同日,歐盟也決定中止對俄投資的貸款。 不過,美國對俄羅斯企業實施的“經濟孤立”制裁並未擴展至那些日益依賴中國貸款的企業。實際上,俄羅斯自然資源行業對中國資金越來越依賴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將會影響美國這一輪制裁的效果。 能源公司是俄羅斯經濟的中流砥柱。如果同時算上石油與天然氣,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比沙特阿拉伯還高。Rosneft則是世界上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日原油開采量達410萬桶。 但是架設鉆井以及在西伯利亞鋪設管道都需要巨額的資金,因此俄羅斯的能源公司高度依賴廉價的資本。 對於美國新一輪制裁對於能源企業的影響,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位長期從事俄羅斯能源服務業務的律師稱,未來俄羅斯石油合資項目美元融資將變得極端困難。 不過,中國資金似乎願意為俄羅斯企業效勞。在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緊張的時期,Rosneft多次轉向中國貸款。2005年,它從中國貸款60億美元用以收購尤科斯石油公司。截至今年一季度末,Rosneft欠西方的銀行的商業債務共計410億美元,收到的石油預付款達250億美元。《紐約時報》引分析師稱,其中大約200億美元來自中國。 不過,中資銀行是否會從本輪制裁中得利仍有待進一步觀察,以及制裁是否會再次升級。 德意誌銀行(俄羅斯)油氣分析師Pavel Kushnir告訴《紐約時報》: 我們不認為制裁會對Rosneft或Novatek的運營或融資產生任何影響。中資銀行們可能會趁機提高貸款報價,但這是一種推測。我認為,不會有什麽影響的。 俄羅斯券商BCS金融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Vladimir Tikhomirov告訴該報: 最重要的是市場情緒。如果烏克蘭情況沒有改善,看起來也不太可能改善,可能還會有新一輪的制裁。屆時,所有新債務的風險溢價將會受影響。 如果制裁進一步升級,Rosneft等企業將會面臨更多困境。Tikhomirov表示,如果歐洲的銀行們跟隨著美國的步伐,最終將Rosneft從美元債券市場上割裂開,那麽它將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率。 它將不得不通過削減成本或者砍掉一些項目來實現資金的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796

美國制裁俄羅斯 中資銀行得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204

美國財政部表示,對俄羅斯的最新一輪制裁已經“增加了俄羅斯核心企業在經濟上被孤立的成本”,俄最大石油生產商Rosneft,天然氣生產商Novatek等均在制裁之列。 本周三,美國政府宣布制裁俄羅斯大型銀行、能源和國防企業,新一輪打擊直指俄羅斯經濟命脈。其中一個重要的制裁方式就是切斷俄能源企業在美國的融資渠道。同日,歐盟也決定中止對俄投資的貸款。 不過,美國對俄羅斯企業實施的“經濟孤立”制裁並未擴展至那些日益依賴中國貸款的企業。實際上,俄羅斯自然資源行業對中國資金越來越依賴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將會影響美國這一輪制裁的效果。 能源公司是俄羅斯經濟的中流砥柱。如果同時算上石油與天然氣,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比沙特阿拉伯還高。Rosneft則是世界上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日原油開采量達410萬桶。 但是架設鉆井以及在西伯利亞鋪設管道都需要巨額的資金,因此俄羅斯的能源公司高度依賴廉價的資本。 對於美國新一輪制裁對於能源企業的影響,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位長期從事俄羅斯能源服務業務的律師稱,未來俄羅斯石油合資項目美元融資將變得極端困難。 不過,中國資金似乎願意為俄羅斯企業效勞。在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緊張的時期,Rosneft多次轉向中國貸款。2005年,它從中國貸款60億美元用以收購尤科斯石油公司。截至今年一季度末,Rosneft欠西方的銀行的商業債務共計410億美元,收到的石油預付款達250億美元。《紐約時報》引分析師稱,其中大約200億美元來自中國。 不過,中資銀行是否會從本輪制裁中得利仍有待進一步觀察,以及制裁是否會再次升級。 德意誌銀行(俄羅斯)油氣分析師Pavel Kushnir告訴《紐約時報》: 我們不認為制裁會對Rosneft或Novatek的運營或融資產生任何影響。中資銀行們可能會趁機提高貸款報價,但這是一種推測。我認為,不會有什麽影響的。 俄羅斯券商BCS金融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Vladimir Tikhomirov告訴該報: 最重要的是市場情緒。如果烏克蘭情況沒有改善,看起來也不太可能改善,可能還會有新一輪的制裁。屆時,所有新債務的風險溢價將會受影響。 如果制裁進一步升級,Rosneft等企業將會面臨更多困境。Tikhomirov表示,如果歐洲的銀行們跟隨著美國的步伐,最終將Rosneft從美元債券市場上割裂開,那麽它將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率。 它將不得不通過削減成本或者砍掉一些項目來實現資金的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03

中資銀行發售優先股 引外資投行搶食2.75億美元承銷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147

中國多家銀行忙於發行首批優先股的消息,令國外曾擁有類似商業交易經歷的投資銀行為之振奮。他們緊盯這些富有的中國金融機構,準備搶食這些可能高達2.75億美元的承銷費。(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為增加一級資本,中國多家銀行忙於發行首批優先股,預計總計融資金額為550億美元。

其中的一些國際投行比其他同類競爭者準備得更為充分。高盛就是其中之一。

高盛很早就開始尋找潛在的中國優先股發行商機。五年前,高盛將一支全球混合債券專家組派往亞洲,與潛在的中國客戶接洽。該集團的中國機構高盛高華證券承攬了三家中國的銀行優先股承銷,是所有國際同行中表現最出色的。

緊隨其後的便是瑞士信貸集團。該集團通過與中國方正證券共同出資成立的瑞信方正證券(Credit Suisse Founder Securities)承攬了兩家中資銀行的優先股承銷。瑞銀集團承攬了一家。

截止8月20日,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陸續公告稱其發行優先股方案已獲得中國銀監會批複。

目前,公布優先股發行計劃的銀行已有七家,包括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和建行等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其中,浦發優先股發行可能最快,計劃籌資300億人民幣。而規模最大的當屬中國銀行,總籌資為1000億人民幣。

優先股是一種股債混合型證券,一般不上市流通。持有人享受穩定股息,但不能退股。若發行人資不抵債,優先股持有人可能將承受損失。對銀行來說,發行優先股不會稀釋總股本,也不會稀釋上市公司每股業績。

盡管優先股發行在歐美國家非常普遍,但中國卻剛剛在去年放開此項業務,以擴寬更多融資渠道。銀行也是在今年4月才獲得監管機構的批複,並試圖通過發售優先股以籌集更多資本、達到更為嚴格的巴塞爾 III監管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07

中資佔中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18.html

中方反佔中,中資卻佔中!!

原來,滬港通臨近,中資正磨拳擦掌,做大業務,於是上演另類佔領中環。

近日,多間中資金融機構或公司,承租中環商廈不下七宗交易,據稱後有來者,陸續有來。

而多間已承租個案之中,以信達租用友邦中心規模最大,佔樓面萬五呎。其次來自中信建投,達萬三呎。

中環人指,中資物色香港總部,有幾大特點: 一,少反價、二,要快、三,物業有靚、要甲級、或簡單講,要屬於Landmark。

打入中環,對中資來說代表打入國際第一部,中資既然承租能力強,結果真正國際投行、歐美金融機構,開始逼出中環:
見報已經有蘇格蘭皇家,友邦中心一半樓面讓出予信達、美林雖然落戶長江一號,但多個後勤部門,包括Corp comm一早絕跡中環。

而部份ibank亦考慮,除後勤外,最不賺錢部門亦要遷出中環,包括研究部。

中資因為擴展業務要佔中,有口痕友話,外資大戶卻因為佔中,而遷出中環,涉及並非政治立場,擔心事故等等,而是特區監管機構,因為佔中,必須要金融機構有後備辦公室Backup office,結果皮費大增,考慮成本問題,決定縮皮。

幾年前叫鬼子佬搬到西九,個個牙痛咁聲,現在輕則鰂魚湧,重則觀塘,隨時荃灣亦有可能!

提到中資物色中環落戶,數速度之快,必然是兩年前農行成幢買入,當日天價,現在有錢賺。建行有現在前中環麗嘉原址,反觀中國首席銀行工商銀行,仍然租用亞太金融中心,並且租用買命名權方式,叫做有個工銀大廈。

「賓卡」話,工行上市無耐,早有中環置業之意,恒生隔離睇過,無著落、農行大廈傾過亦唔巖,結果暫時四大之中,唯一未有物業。

中資佔中最大受惠者,分析員指,要數冠軍房產,旗下花旗廣場,少美林,及日產後兩大租客後,空置率由一成一,升至兩成半。有幸,中資大、小券商搶灘,Dr Lo稍為安心之餘,亦預留彈性,於是盛傳使出逆市減租一招,呎價由八十五蚊降至七十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0

每週銳評(2014.10.07)港股市場中資軍工股簡析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32004661

$恒生指數(HKHSI)$ 每周銳評(2014.10.07)港股市場中資軍工股簡析



     近幾日,雖然香港的“占中”鬧劇還在持續,不過國慶節後港股複市出現V型反轉,恒指大幅反彈。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9月以來香港股市持續調整,9月底之後更是受“占中”事件影響大幅震蕩,大部分個股泥沙俱下,但港股市場的內地軍工概念股卻成了本輪跌勢中的一大亮點,股價叠創新高。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盤點一下港股市場的幾個主要的內地軍工類上市公司:

(1)中航科工(02357):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於2003年4月30日在中國北京註冊成立,註冊資本46億元人民幣,2003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目前總股本54.74億股,按照2014年10月7日港股收市價6港元計算,總市值328億港元,為中航工業集團旗下控股型旗艦企業。

     中航科工近幾年整合了中航工業集團下面大部分的飛機類資產,目前控股A股上市公司洪都航空(600316)43.63%股權,持有3.1288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7.08元計算,持股市值近85億人民幣;控股A股上市公司中航電子(600372)43.22%股權,持有7.6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6.76元計算,持股市值203億多人民幣;通過全資子公司哈爾濱航空工業集團控股A股上市公司哈飛股份(600038)28.65%股權,持有1.6885億股,直接持有哈飛股份3802萬股,按照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35.2元計算,持股市值近73億元人民幣;控股中航光電(002179)39.18%股權,持有1.74億股,按照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5.74元計算,持股市值近45億元人民幣。

(2)中航國際控股(00161):原名為深圳中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由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深圳公司發起設立,後重組並入中航工業集團,成為集團旗下非軍工類資產業務控股型平臺公司。公司於1997年9月29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目前總股本11.1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收市價6.02港元計算,總市值近67億港元。

  中航國際控股目前控股A股上市公司深天馬A(000050)25.92%股份,持有2.6197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5.17元計算,持股市值66億港元;控股飛亞達A(000026)52.39%股權,持有1.6297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10.77元收市價計算,持股市值17.5億人民幣;控股中航地產22.35%股權,持有1.49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9.8元收市價計算,持股市值14.6億人民幣;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深圳中航資源還有鉀肥礦資源,但還未產生利潤;其他還有些酒店、物業、貿易物流相關業務及資產,比較雜一些。

(3)中國航空工業國際(00232):公司前身為香港本地企業遠東鋁業,1999年被中國航空進出口總公司借殼上市,現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公司。公司目前總股本46.19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0.96港元收市價計算,總市值44億多港元。

     該公司主營收入中,既有開發、制造並銷售EC120直升機這樣能夠盈利的純軍工類業務,也有生產及銷售紡織品等常年虧損的非軍工類業務,主營業務較雜。近期,有消息稱,中航工業集團擬進行分拆,將航空類資產和其他的航天、船舶等資產註入新的發動機公司,作為集團旗下業績較差,主營業務比較雜的純殼公司,中國航空工業國際已經確認將從母公司收購非航空業務,該公司近幾個月來,成為港股軍工股中表現最出色的上市公司,股價從今年5月最低的0.243港元上漲至10月7日的0.96港元,漲幅近300%。

(4)航天控股(00031):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主營空間技術和產品(航天器、運載火箭、衛星等)的開發、研究、生產和商用。公司目前總股本30.85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1.24港元收市價計算,總市值38億多港元。截止2014年6月30日,公司上半年營業額12.58億港元,增長8.9%,錄得純利9793萬元,倒退76%,每股收益0.0285港元,每股凈資產1.514港元,目前為港股中資軍工股中僅有的的PB小於1的上市公司。

      公司主營除了航天軍工配套產品外,還有一大塊為航天服務業,主要為航天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和運營,業績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公司在新材料領域有所突破,其控股的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能產生一定的營業收入,公司已對其引入戰略投資方進行增資擴股,擬將這塊做大做強。此外,物聯網領域,公司投資的航天數聯信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尚處於培育期,暫時無法為公司貢獻收入和利潤。

(5)中國航天萬源(01185):原名航天科技通信有限公司,1997年5月6日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1997年8月11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05年7月10日,作為中國運載火箭的發祥地、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研制實體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功收購控股了航天通信公司;並在2007年10月24日,將其新能源、新材料應用資產重組了上市公司,將公司主業轉變為符合國家政策鼓勵、支持的新能源、環保、新材料應用領域,成為主要從事風力發電機組研發、總裝測試、關鍵零部件制造和稀土電機研發、制造的專業化上市公司。

      公司目前總股本39.69億股,按照2014年10月7日收市價1.03港元計算,公司總市值近41億港元。公司股價從2012年12月見底0.18港元後,近兩年處於持續上升趨勢,累積漲幅超過400%。

關註更多可可投資雜談文章,請關註:

官方公眾號:可可投資雜談

掃描二維碼關註:

@不明真相的群眾@方舟88@implacebo@O_Livia@sylvan@管我財@灰色鉆石@李雪@梁劍@TAKUN@二元思考@左龍右鯉@Ricky@歲寒知松柏@梁宏@onedo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19

數家中資銀行有意參與白銀定盤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53

8-9-silver

據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MBA)負責人介紹,數家中資銀行對參與新白銀定盤價機制表達了興趣。

LMBA的首席執行官Ruth Crowell近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除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匯豐(HSBC)、瑞銀(UBS)、三井貴金屬(Mitsui & Co Precious Metals)、豐業銀行外(Bank of Nova Scotia),幾家中資銀行也對計入白銀定盤價機制有興趣。

“從管控角度(中資銀行)需要花些時間才能取得他們想要的位置。但我可以想象他們同時在尋求黃金與白銀(的定盤價),”Crowell稱,“這將使倫敦市場更加國際化。”

今年8月,運行了近120年的原倫敦白銀定盤價已被一個名叫London Silver Price的新電子基準價取代,暫時由豐業銀行、匯豐及三井貴金屬共同為史上首個電子化白銀基準價提供數據。

Crowell沒有透露是哪幾家中資銀行有意加入白銀定盤價機制。目前為止,已知有五家機構報名該新系統,包括在本周一剛剛加入的摩根大通。白銀定盤價需要至少有三家機構共同參與。

此前受迫於日益嚴格的監管壓力,且關於金融基準價格的操縱指控絡繹不絕,作為白銀定盤價三大成員之一的德意誌銀行(另外兩位成員分別是匯豐銀行和加拿大豐業銀行)於今年4月宣布退出倫敦金銀市場定價小組。

市場參與者均表示,白銀定盤價的商議和確定過程不能少於三位定價成員。畢竟三角關系可以相互制約,才是牢固的系統,而兩者間的關系,不可靠的因素太多了。(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18

簡析港股市場中資軍工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34&page=1&extra=#pid6691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0-15 10:09 編輯

簡析港股市場中資軍工股

近幾日,雖然香港的“占中”鬧劇還在持續,不過國慶節後港股複市出現V型反轉,恒指大幅反彈。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9月以來香港股市持續調整,9月底之後更是受“占中”事件影響大幅震蕩,大部分個股泥沙俱下,但港股市場的內地軍工概念股卻成了本輪跌勢中的一大亮點,股價叠創新高。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盤點一下港股市場的幾個主要的內地軍工類上市公司。


(1)中航科工(02357):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於2003年4月30日在中國北京註冊成立,註冊資本46億元人民幣,2003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目前總股本54.74億股,按照2014年10月7日港股收市價6港元計算,總市值328億港元,為中航工業集團旗下控股型旗艦企業。


中航科工近幾年整合了中航工業集團下面大部分的飛機類資產,目前控股A股上市公司洪都航空(600316)43.63%股權,持有3.1288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7.08元計算,持股市值近85億人民幣;控股A股上市公司中航電子(600372)43.22%股權,持有7.6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6.76元計算,持股市值203億多人民幣;通過全資子公司哈爾濱航空工業集團控股A股上市公司哈飛股份(600038)28.65%股權,持有1.6885億股,直接持有哈飛股份3802萬股,按照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35.2元計算,持股市值近73億元人民幣;控股中航光電(002179)39.18%股權,持有1.74億股,按照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5.74元計算,持股市值近45億元人民幣。


(2)中航國際控股(00161):原名為深圳中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由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深圳公司發起設立,後重組並入中航工業集團,成為集團旗下非軍工類資產業務控股型平臺公司。公司於1997年9月29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目前總股本11.1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收市價6.02港元計算,總市值近67億港元。


中航國際控股目前控股A股上市公司深天馬A(000050)25.92%股份,持有2.6197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5.17元計算,持股市值66億港元;控股飛亞達A(000026)52.39%股權,持有1.6297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10.77元收市價計算,持股市值17.5億人民幣;控股中航地產22.35%股權,持有1.49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9.8元收市價計算,持股市值14.6億人民幣;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深圳中航資源還有鉀肥礦資源,但還未產生利潤;其他還有些酒店、物業、貿易物流相關業務及資產,比較雜一些。


(3)中國航空工業國際(00232):公司前身為香港本地企業遠東鋁業,1999年被中國航空進出口總公司借殼上市,現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公司。公司目前總股本46.19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0.96港元收市價計算,總市值44億多港元。


該公司主營收入中,既有開發、制造並銷售EC120直升機這樣能夠盈利的純軍工類業務,也有生產及銷售紡織品等常年虧損的非軍工類業務,主營業務較雜。近期,有消息稱,中航工業集團擬進行分拆,將航空類資產和其他的航天、船舶等資產註入新的發動機公司,作為集團旗下業績較差,主營業務比較雜的純殼公司,中國航空工業國際已經確認將從母公司收購非航空業務,該公司近幾個月來,成為港股軍工股中表現最出色的上市公司,股價從今年5月最低的0.243港元上漲至10月7日的0.96港元,漲幅近300%。


(4)航天控股(00031):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主營空間技術和產品(航天器、運載火箭、衛星等)的開發、研究、生產和商用。公司目前總股本30.85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1.24港元收市價計算,總市值38億多港元。截止2014年6月30日,公司上半年營業額12.58億港元,增長8.9%,錄得純利9793萬元,倒退76%,每股收益0.0285港元,每股凈資產1.514港元,目前為港股中資軍工股中僅有的的PB小於1的上市公司。


公司主營除了航天軍工配套產品外,還有一大塊為航天服務業,主要為航天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和運營,業績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公司在新材料領域有所突破,其控股的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能產生一定的營業收入,公司已對其引入戰略投資方進行增資擴股,擬將這塊做大做強。此外,物聯網領域,公司投資的航天數聯信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尚處於培育期,暫時無法為公司貢獻收入和利潤。


(5)中國航天萬源(01185):原名航天科技通信有限公司,1997年5月6日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1997年8月11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05年7月10日,作為中國運載火箭的發祥地、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研制實體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功收購控股了航天通信公司;並在2007年10月24日,將其新能源、新材料應用資產重組了上市公司,將公司主業轉變為符合國家政策鼓勵、支持的新能源、環保、新材料應用領域,成為主要從事風力發電機組研發、總裝測試、關鍵零部件制造和稀土電機研發、制造的專業化上市公司。


公司目前總股本39.69億股,按照2014年10月7日收市價1.03港元計算,公司總市值近41億港元。公司股價從2012年12月見底0.18港元後,近兩年處於持續上升趨勢,累積漲幅超過400%。(來自蝸牛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39

政策持續放松成催化劑 中資地產股2015年估值將修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54

政策持續放松成催化劑 中資地產股2015年迎估值修複機會
作者:Kris Li



投資要點
2014年全國住宅新屋銷售額同比下滑7.8%(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49%,-19%,87%,15%,11%,11%,27%),銷售面積同比下滑9%,成交均價微漲1.4%(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17%,-0.3%,21%,7%,6%,9%,8%)。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顯示一、二手房房價均自5月份開始由升轉跌後至今連續7個月呈現環比逐月下滑態勢,但跌幅自四季度開始有所收窄,而同比則從9月才開始由升轉跌,目前仍在進一步慣性下滑中,12月一、二手房房價分別較去年同期下滑4.5%和3.9%。2014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放緩至歷史新低10%(07-13年同比增速分別為30%,21%,16%,33%,28%,16%,20%),12月單月同比增速從年初的接近20%逐級下滑至-1.9%,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而之前歷史最低在2009年1-4月,同比增速低於8%。其中,土地購置面積下滑14%(購置金額同比基本持平),新開工面積下滑11%,總在建面積增速從年初的16%逐級下滑至年末的歷史新低位置9%附近。


行業政策自二季度即開始轉向,A股率先重啟了房地產公司股權再融資,國開行下發1萬億支持棚改,銀行間市場允許房企開始發債,緊接著5月初央行召開商業銀行座談會要求其優先支持首套房按揭貸款。三季度政策放松進一步深化,7月開始除四大一線城市以及旅遊城市三亞外,其余逾40個城市自11年開始執行的限購政策全部陸續取消,緊隨其後央行又於9月底將首套房貸的認定標準進一步放寬並再次要求商業銀行支持房貸。在此情形下買房者信心逐步恢複,一二手房交易自10月份開始明顯回暖,而緊跟11月下旬的降息序幕拉開,複蘇勢頭進一步延續至12月創出銷售新高。首套房貸定價從前三季度的至少基準至上浮10%回落到平均大概有5%的折價,緊隨降息後我們預測平均按揭貸款利率從三季度末的年內高位7%回落到目前的6%附近。20個重點跟蹤的一二線城市新屋銷量跌幅自上半年的兩成左右收窄到全年不到10%,同比增速從11月首次轉正後在12月進一步擴大到接近三成。截至12月底,基於三個月和六個月平均銷量計算的10大城市去庫存周期分別從今年3季度末的14.7個月和15.2個月下降至9.4個月和11.4個月。政策層面2015年料將維持暖意。年初已見國家公積金管理中心下發文件將首次購買90平米以下公積金可貸額度由80萬升至120萬,而調研亦顯示在房價下行風險顯著降低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對於按揭貸款的支持力度將有增無減。行業政策動向上主要關註營改增、房產稅推進步伐以及一線城市限購是否最終取消三個主要方面,前者預計時間點可能在下半年,11%的稅率相對行業整體已落到30%以下的毛利率而言會帶來稅負減少,而後兩者我們認為在15年將難有突破。貨幣政策上進一步寬松是大概率事件,降息降準都還有空間,按揭貸款成本和開發商的借貸成本都將持續下行。


我們推算2015年新增供應與14年相比幾無增長,考慮到積壓的存貨,全年可售與14年相比呈現個位數增長,全年分布前高後低,上半年雙位數增長,而下半年將呈現負增長。我們推測的全國新屋銷售去化率水平從2013年的六成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五成,基於2015年去化率水平恢複到13-14平均水平的假設,我們推算2015年全國新屋銷量將較2014年同比增長10%,絕對值回到13年的歷史高位。考慮到供應的分布,房價在上半年仍承受一定壓力,下半年開始全面築底回升。核心城市的房價14年四季度已先行企穩,地價更是反彈先鋒,15年因此存在進一步的上行壓力。三四線城市供應過剩而核心城市供地不足的矛盾導致房地產投資整體仍不會全面回暖,全年投資增速料將在10-15%區間內。


中資地產股2014年整體位於非常狹窄的區間內(凈資產折價45-55%)波動,以平均漲幅而言略微跑輸市場。但個股之間分化持續,融創以8成漲幅居首,雅居樂以四成跌幅墊底。我們跟蹤的前25大開發商的平均合約銷售增長預計在17%左右,但是有15家公司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目標(平均增長兩成)。多數公司尚未給出15年銷售目標指引,我們的溝通顯示已有初步目標的公司增長都不超過一成。資產負債表較年中略有修複(負債率平均90%),但較13年底仍然惡化(預計14年底在75%左右,13年底為70%),入帳毛利率平均將從13年的30%掉到14年的28%。政策持續放松下的銷售複蘇仍將是2015年板塊的最大催化劑,但複蘇的程度(銷量增速、房價企穩速度)仍取決於貨幣政策的放松力度。目前板塊平均估值大概是40%凈資產折價,0.8倍15年PB,5.8倍15年PE,相當於過去三年估值均值位置,但相對估值較過去三年均值低兩成左右。我們因此認為板塊在2015年有估值修複機會,國企中我們推薦中海和遠洋,民企中我們推薦龍湖和融創。落後標的中,我們認為碧桂園質素最高。


(源自申萬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62

林義守真的會棄守義大 賣給中資?

2015-02-09  TCW 
 

 

一月底,香港嘉年華國際控股公司(簡稱嘉年華)公告,與台灣義集團簽訂合作意向書,將以新台幣五十二億四千萬元,收購義大開發(義大遊樂世界、義大購物廣場)八一%、義大皇家酒店一九%股權。一旦此交易拍板,南台灣最大的遊樂世界與購物廣場,將由中資經營,在高雄觀音山的綠意中,劃出一抹紅。

  消息一出,全國譁然,甚至有人在網站上呼籲網友,發信給經濟部投審會表達反對立場,不要讓南台灣具有指標性的遊樂園賣給中資。

  但其實,這宗交易要拍板定案,還有很大變數。

  早在去年七月三日,嘉年華公司已經跟義集團簽訂合作意向書,當時收購的範圍比現在更大,連還在動工興建的義大亞洲廣場,都是收購的對象。礙於雙方對收購細節沒談妥,拖過了最後期限。「時間過了,意向書沒效了,合作還要重談。」義集團董事長林義守說。

中國買家背景揭密:800億身價,每週來台看案子

  開春後,舊案重談,收購計畫已不包括義大亞洲廣場,至於先前不含在收購範圍內的學校、醫院、球隊,這次也沒加進去。合作案還包括雙方攜手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北京昌平、上海金山、廣東省的廣州及廣西省的桂林,發展綜合主題公園、酒店及商場業務,屆時嘉年華與義集團的持股將分別擁有六○%與四○%。

  嘉年華股票雖在香港掛牌,但董事會主席景百孚擁有中國國籍,還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權。大陸媒體估算,他的身價約人民幣一百六十億元(約合新台幣八百億元)。

  出生於一九七○年的他,經營電腦與電子零組件起家,爾後把營運重心轉移到房產開發與銷售,在北京、重慶擁有多家房地產公司,並在二○一一年入主香港東方銀座公司,並更名為嘉年華,成為中國第一家在香港股票掛牌的大型旅遊、酒店開發商。

  入主東方銀座後,景百孚多次調整董監事結構,去年十二月,引進曾擔任六屆立委的潘維剛,及曾當過影星、現擔任宏?皏?球財務長的胡競英(藝名胡冠珍)擔任獨立董事。對於擔任嘉年華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潘維剛僅以「機緣」來解釋。

  據了解,景百孚幾乎每週都坐著私人飛機到台灣看案子,並有許多台灣朋友。去年,中國信託人壽投資嘉年華公司二億四千萬港元(約合新台幣九億八千六百萬元),取得一.六八%持股,他在台灣的深厚人脈,由此可見。

  義集團是從鋼鐵業起家,版圖擴增到醫院、觀光遊樂領域,事業主體在台灣高雄。義與嘉年華原屬兩條平行線,讓兩個集團產生交集的牽線人,是嘉年華商業管理董事總經理王香完。

  王香完曾擔任仲量聯行台灣區零售物業部總經理、義大世界購物廣場總經理,七年前,義大世界購物廣場靠她積極招商,才有今天的規模。王香完轉戰嘉年華後,仍續任購物廣場的顧問。

  一邊是過去任職過的東家,另一邊是現在的老闆,王香完看到前者須招攬更多陸客前來消費。後者則是持續利用收購方式擴大事業版圖,不排斥讓業務從中國擴大到兩岸。看到雙方需求,王香完努力快一年,積極促成。

台灣樂園出售關鍵:陸客太少,又碰陸廠被抽銀根

  對林義守來說,把辛苦經營五年的遊樂事業拱手讓人,需要很大誘因,人與資金是改變心意的兩大關鍵。

  去年,義大世界營收超過六十五億元,比前一年度成長二○%。成績亮眼,卻距離二○一○年開幕時,預估第一年營業額將超過百億元,有很大的差距。

  開幕初期,林義守的盤算是,園區內的收入六成來自高雄、台南等地遊客,另外四○%來自其他縣市和國外觀光客,若加上開放陸客來台觀光,連同集團旗下的義大醫院,還可以聯手搶賺醫美、健檢與購物財,「陸客來,園區的業績就會做大,」林義守曾經對此有極高的期待。

  礙於政策開放速度不如預期,加上旅行社要求超過兩位數比例的佣金,對利潤只有一位數字的林義守來說,若是埋單,將是樁賠錢生意。「我怎麼可能貼老本做生意?」他說。

  不願意付出高額佣金給旅行團,迄今到遊樂區的陸客比重七%、購物廣場也只有八%,離目標都有很大的距離。少了陸客消費力的支撐,儘管每年業績有兩位數字的成長,但義大開發還是處在虧損狀態。

  人流少了,錢流也變少。「做遊樂園是收現金的,做鋼鐵業是收票的。」林義守之前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說。對向來從事高槓桿財務的義集團而言,每天有現金進帳,即使營運處在虧損狀態,還可以讓金流順暢。相較於鋼鐵業,交易都是收票,貨賣出去後,至少要三個月才能拿到現金。嘗到金流的甜頭,讓他一度把心目中的最愛,從鋼鐵業轉移到遊樂事業。

  只是,來自遊樂園的現金收入不如預期,加上鋼鐵業業績表現不佳,集團旗下的燁聯、聯眾鋼鐵,營運更是連續四年出現虧損,讓林義守極為頭痛。

  對義集團與林義守來說,去年是資金緊俏的一年。中國對包括鋼鐵、水泥、煉鋁業、平板玻璃和造船業等五大行業進行貸款緊縮政策,儘管義集團位在廣州的聯眾不鏽鋼,是東南亞最大的一貫化不鏽鋼生產廠,還是當地列為參觀行程的樣板工廠,但礙於政府政策,一樣被大陸的工信部列入黑名單,被銀行雨天收傘。「銀行不借錢給你,你說營運會不會受到影響?」聯眾母公司燁聯發言人葉煌財說。

  根據財報資料,聯眾長短期負債人民幣六十一億元(約合新台幣三百零五億元),負債比率達九○%,脆弱的財務體質,少了資金,營運就會出狀況。

  所以,義集團四處找尋解套方法,最後決定找尋具有國營企業背景的鋼鐵公司來投資,才是解決之道。鞍鋼董事長張廣寧,曾擔任過廣州市委書記,熟知聯眾,加上鞍鋼想布局不鏽鋼,一拍即合。雙方經三十次協調、談判後,在去年十月以增資人民幣九億二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六億元),讓鞍鋼取得聯眾六成股權方式,把聯眾鋼鐵的經營權拱手讓給對方。

  對林義守來說,把聯眾經營權讓出頗為不甘心,但他是標準的生意人,知道何時要蹲低、何時要躍起,與其讓公司因資金枯竭陷入困境,倒不如壯士斷腕,讓公司留活路。

  同樣的場景曾出現在二○○○年時,義集團陷入財務危機,林義守把燁隆鋼鐵(後改名為中鴻鋼鐵)的經營權賣給中鋼,才有機會成就後續的建設遊樂園區、興建醫院,擴大事業版圖。

出售案有轉圜:資金壓力輕,合作還有得等

  如今,義大開發的經營權若易主,將更進一步減輕貸款壓力,換得銀行對林義守另一事業—興建中的義大亞洲廣場,更彈性的貸款額度。此廣場位在高雄市區,占地達五千坪,擁有購物中心、旅館,土地增值利益高,是他眼中另一個金雞母。

  林義守利用三十年把原本荒煙蔓草的高雄觀音山,開發成南台灣遊樂園重鎮,周邊別墅與土地,這些都不在出售給嘉年華的範圍。縱使義大世界易主中資,別墅區與待開發土地增值利益上看百億元,也沒落入外人田。

  另方面,賣掉聯眾鋼鐵六成股權給鞍鋼,解除營運最大資金壓力,義大開發、皇家酒店也不急著處理了,與嘉年華的「合作」案是否真能敲定?令人好奇。倘若上述股權出售,林義守還能保有「南霸天」的地位嗎?

  「很多都還沒談定,不知道嘉年華為什麼要急著公布?」林義守接受本刊採訪時,不解的說。從他的回應,多少嗅出對這樁合作案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看來在財務壓力減輕後,這一樁合作案,恐怕是有得拖了。

【延伸閱讀】立委潘維剛、宏碁財務長胡競英,名列嘉年華股東—嘉年華股東一覽

1. 執行董事兼主席景百孚背景:中國土地開發商,香港東方銀座公司董座

2. 執行董事梁永昌背景:中國燃氣控股公司副董事總經理

3. 執行董事宮曉城背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房地產經濟及財務碩士

4. 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偉璋背景:會計師,香港掛牌公司、能源國際投資控股公司執行董事

5. 獨立非執行董事潘維剛背景:國民黨不分區立委

6. 獨立非執行董事胡競英背景:香港掛牌公司企展控股獨立非執行董事,台灣掛牌公司久裕、怡德獨立董事、現任宏?皏?球財務長

  資料來源:港交所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