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吳沛璇 三月的一個周末,台北東區一家桌上遊戲店,一組客人正玩著今年新出的熱門遊戲〈駱駝大賽〉。突然間,其中一個人的舉動,讓其他九位客人一起大笑,「哈哈 哈!」 大家越笑越大聲,猛然地「嘩」一聲巨響,店裡的大片落地玻璃破裂了!談起這個場景,派樂地創辦人張雲淞難掩興奮,「真的超誇張的,那個是強化玻璃耶,居然 可以笑到破掉。」不只如此,這家開幕不到兩年的桌遊店,每個周末幾乎都客滿,讓人難以想像張雲淞創業之初,曾經歷一天營業額只有四十元的慘澹時光。 開店等無人,數著銅板盤算放棄張雲淞早在念台大經濟系時期,就流露創業DNA,曾和現今合夥人、會計系同學陳韻竹等四人一起開過活動行銷公司,專接校園活動;只是營運一年後,因難兼顧學業而停擺,但創業種子就此萌芽。 大學時曾選修幸福經濟學的張雲淞很早就體會,「人生幸福快樂的指標,不全然是收入和GDP。」比起循傳統路徑加入上班族行列,他更想從事能讓人快樂,而非追逐數字的事,於是一服完役,他就和老戰友陳韻竹一起構想開店。 一開始,兩人資本有限,只朝本錢小的去想,而桌遊店所需的資金少,「摔跤了不會太痛」,再避開店租成本高、市場競爭的台北,便決定落腳在還沒有桌遊店的基隆。 沒想到,創業之路遠比他們想像中還來得艱辛。手上只有二十萬元積蓄的二人,從裝潢、設計、接管線、報稅……一切都得自己來。 二○一一年年底,樂氣球正式開店,但有好一陣子,每天的營業額連一百元都達不到。陳韻竹回憶,最慘的一次,整天下來只有一位顧客,連桌遊都玩不成,只好點 了一份四十元的厚片土司,「我回到家,看著店面監視器錄影中的自己,一個人默默數著四個十元的銅板,突然覺得:天啊!我要不要繼續做下去?」營業狀況不如 預期,陳韻竹也一度回鍋當上班族,最終仍無法放棄創業夢,她說:「我還是想拚,想累積一些能量來影響別人。」而對張雲淞來說,生意很差時,心情確實很悶, 但只要看到客人玩得笑聲連連,「就覺得還有動力繼續做下去。」慢慢地,基隆店打出「平價、免費教玩」特色。張雲淞觀察,一般桌遊店大多沒有教玩服務,客人 要自己摸索,他不但免費教玩,且講解方式活潑易懂,很快就建立口碑。 一年下來,基隆店的生意雖漸有起色,卻浮沉在小賺小賠間,兩人意識必須有所抉擇,「我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把店收了,另一個是把微薄的資源注入新的店 面,」陳韻竹說,「因為不往前進,就等於是後退了。」他們決定放手一搏。一二年十月,樂氣球前進桌遊店最密集地區——台北公館。 聚餐的下一攤,開在巷弄也有人上門沒想到樂氣球平價、提供教玩服務的特色搬到公館後廣受好評,張雲淞分析,「顧客只是想輕鬆過一個下午,不是要來『學 習』。」他發現自己不必學會所有的桌遊玩法才能服務客人,「因為受歡迎的就是那幾套,會七、八十套就很夠用了。」此外,他們也觀察到,公館店來客的上班族 比率高達五成,這群客層需要的是與朋友一起打發時間、能有點娛樂、消費又合理的空間,同時,都是先約聚餐,再約下一攤,可見「只要鎖定年輕人喜歡聚餐的附 近即可。」抓住客層消費行為後,兩人決定展店,這次鎖定上班族,大膽地選在八德路巷弄的地下一樓,找來好友王永昇入股,負責規畫餐飲,提供更多樣化的餐 點、更舒適的場地,以及包場的服務。結果,相較於公館店每人平均消費一八○元,派樂地平均每人消費達三五○元,幾乎是公館店的兩倍,連台北市長柯文哲也來 過,證明不開在鬧區,也可以打出一片天。 以二十萬元創業,如今,二十六歲的張雲淞成為擁有三家店、年營收約五百萬元的小頭家,年收入近百萬元,面對別人羨慕的眼光,張雲淞創業腳步還要積極向前走,「因為創業者永遠都不會滿足。」 樂氣球、派樂地桌遊店 創辦人:張雲淞(1988年生)、 陳韻竹(1987年生) 成立時間:2011年11月 初期投入資本:20萬元 主要業務:桌上遊戲、簡餐成績:2014年營收550萬元 創業日記: 2011.12 開幕一個月了,今日營業額只有40元,天哪,還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2012.10 決定拿基隆店的收入來開第二家店,去公館試試,再不前進,就是後退。 2013.06 生意超過想像(公館店),再開一家有餐飲的店吧! 2015.03 客人把玻璃笑破了,使命達成好感動,要繼續帶給大家歡樂! |
|
||||||
如果你想要成立信託,該怎麼開始?如何找對監察人? 《今周刊》整理九個關鍵問題,由五大銀行信託部主管解答,讓你一次搞懂個人信託。 撰文•周思含 Q1:我該何時開始規畫信託? A:越早越好。 「就如同理財規畫一樣,信託規畫也是永遠不嫌早。」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產品處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說,信託的效益之一,就是讓受益人的財產得到保障與管理,同時免除委託人的後顧之憂。 台灣銀行信託部經理陳鴻則認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可依生涯規畫做不同的信託業務,達成財產傳承、財產保全、投資理財、合法節稅、退休安養等目的。 舉例來說,當子女年幼時,父母基於照顧,可成立「子女保障信託」,利用每年贈與稅的免稅額度,將贈與資金交付信託管理,達到節稅和子女長期理財的目的。 在退休前,則可設立安養信託,讓自己退休生活無虞,也不會拖累子女。 Q2:要多少錢才能做信託? A:信託門檻有高有低,依個別銀行而定,最低三十萬元也可以做信託。 各銀行的信託門檻及收費標準,依信託財產類型、信託管理內容不同,而有些差異。比方說,有些銀行沒有預設信託的金額門檻;但有些銀行則因為考量信託的金額太低,較無法達到信託效益,會設立金額門檻,一般從三十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 華南銀行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李宗賢指出,費用有兩種,分別為簽約費及管理費。一般來說,信託簽約費依契約的複雜程度而定,大多在簽約時一次收取,約數千元至一萬元不等,基本上不會太高。另外,當要修訂信託契約時,亦有修約費用。 信託管理費,有的按年收取,也有按月計價,大致上是每年收取信託財產價值的○.二%至○.六%。不過,如果信託個案為弱勢族群或具社會公益案件,則可視情形給予優惠減免。 玉山銀行財富管理事業處經理林建志補充,信託期間可以增加信託的財產,以因應後續退休安養或子女教育等需求,但也要特別留意,如果交付信託的財產超過二二○萬元,就必須申報一○%贈與稅。 Q3:哪些財產可以信託?保險理賠金也行嗎? A:通常是現金、股票、保險理賠金、不動產等。 雖然在法規上,債權及其擔保物、租賃權、地上權、專利權、著作權等「財產權」,都可以信託,然而,目前國內銀行承辦的信託業務,仍以金錢信託為主,規模大約是六兆元新台幣,約占整體信託業務的八五%。 另外,很多人買保險的初衷,是為了照顧家人,倘若受益人尚未成年,或是身心障礙者,可能無法善加運用保險理賠金,透過保險金信託,可確保未來的保險理賠金能夠「專款專用」在保險受益人身上。 「不過,必須在事故發生前,由保險受益人和受託人完成信託簽約,再向保險公司申請信託註記。」楊淑惠解釋。 未來,當事故不幸發生,保險公司會將保險金直接撥入專戶,再依契約約定的時點和方式,付予受益人。如果來不及成立保險金信託,保險受益人也可以成立金錢信託,將自己領取的保險理賠金交付信託。 Q4:我該如何訂定信託契約? A:可依「人、事、時、地、物」為原則。 可先就自身需求和計畫信託的財產金額,與銀行討論合適的信託財產管理方案,並由銀行幫忙擬定契約。李宗賢表示,契約內容將會詳載,包括信託目的、財產明細、財產管理及運用方法等資料。就連信託契約變更解除或終止事由等,也會在契約中詳述。 林建志建議,擬定信託契約時,以「人、事、時、地、物」為原則。「人」,決定誰是委託人、監察人、受益人,簽約時要準備雙證件及印章;「事」指信託目的為 何,以及信託財產管理、運用、給付方式;「時」為信託的存續期間;「地」就是指在哪裡洽談、在哪裡簽約;「物」,則是指信託財產類別、金額等。 Q5:誰能當我的信託監察人? A:基本上,信賴的親友、社福團體或政府機構,都可擔任信託監察人。 根據《信託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除了未成年、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以及破產人無法擔任信託監察人外,沒有其他的限制。 陳鴻指出,「只要受到委託人的信賴,即使有前科者,也能擔任監察人。」除了可委任親友,身心障礙者也可以由社福團體擔任監察人。 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張齊家指出,成立財產保障型的信託,如老人安養、兒少、身心障礙者、子女教養等信託,銀行會建議委託人在契約上特別約定,若日後想要變更信託契約內容,或提前終止,必須得到信託監察人的同意,以達到財產保障的目的。 另外,有些信託的期間較長,例如約定受益人年滿三十歲,或至受益人身故為止,可能會遇到監察人身故,或無法繼續擔任的狀況,因此,陳鴻建議,也可安排第二、第三順位信託監察人。而同一個順位的監察人,也可以設兩名以上。 當信託契約進行變更或提前終止,必須獲得全體信託監察人的同意,或超過一定比例才能通過,確保信託能夠順利運作。 Q6:除了生活費,信託還可以定期支付哪些開銷? A:依需求「量身訂做」,教育費、看護費等都可。 信託的特色就是專款專用,具有彈性。楊淑惠舉例,約定的定期性給付費用,如生活費、教育費、看護費、養護機構費等,可以選擇按每月、每季或每年給付。至於 不定期的給付,通常會採實支實付方式,例如須憑醫療單據、學校註冊通知單、養護機構請款單等,銀行收到單據時,再依信託契約給付。 不過,給付的金額、項目與頻率,仍須視信託財產多寡與信託期間長短而定。比方說,有些信託財產金額僅二百萬元,但信託期間卻長達二十年,那麼,在擬定約定給付的開銷時就要特別謹慎,以免信託財產未達二十年,就面臨財產提早用完的狀況。 Q7:信託的財產可以投資嗎?會不會賠錢? A:一般是活存、定存,也可以做投資。 「信託財產的運用範圍相當有彈性,除了存款,還可投資基金、債券等金融商品。」不過,林建志提醒,投資必須承擔投資損益,建議以穩健保守為原則。 張齊家也強調,信託的目的多為照顧受益人,例如,老人安養、子女教養這類「財產保障型」的信託,並非以投資理財為目的,通常以保守型的銀行活期及定期存款為主,不會損及本金。 Q8:「信託」和「立遺囑」有何不同? 「遺囑」是規畫你的財產怎麼分配,「信託」則是你的財產如何管理和運用。 李宗賢解釋,「信託」是依據《信託法》的雙方行為,由委託人及受託人簽訂信託契約,架構上還有個信託受益人;而「遺囑」是依據《民法》的單方行為,把財產預立給繼承人,並於其死亡後生效。 至於「遺囑信託」,則是在訂立遺囑時,在遺囑中說明,將全部或部分的財產成立信託,委由遺囑執行人在其過世後,依內容執行信託相關事宜,以完成遺產分配並照顧受益人。 簡單來說,信託原則上可依「契約」或「遺囑」兩種方式。若以遺囑的方式信託,就必須遵守遺囑成立的條件,否則,如果遺囑被認定是無效,遺囑信託也就無法成立。 Q9:信託財產產生的利益,會被課遺產稅嗎?委託人萬一破產,信託財產會被查封嗎?贈與稅的問題如何解決? A:如果受益人是他人,不會被課遺產稅,只要信託目的正當,即使委託人後來破產,也不會影響到受益人。 信託可分為兩種,一是自益型信託,也就是委託人和受益人是同一人; 二是他益型信託,委託人將信託利益贈與受益人。倘若是他益型,委託人在生前就成立信託、把財產轉入信託時,屬於贈與行為(贈與稅視額度而定),因此,委託 人過世後,信託利益已不算是委託人遺產,因此沒有遺產稅的問題。至於自益型,當委託人(同時也是受益人)過世後,信託剩餘利益就須繳交遺產稅。 同樣地,若是自益型,萬一委託人破產,同為信託受益人的他,其信託利益將被視為追討對象。至於他益型,若信託目的正當且早已成立,即使後來委託人破產,信 託利益不會被追討或查封。不過,若明知可能破產,卻企圖透過成立信託來惡意脫產,未來進入司法程序時,仍可能會被追討,甚至被撤銷信託。 由於每個人每年有二二○萬元的贈與免稅額度,你可以利用這個免稅額度,成立他益型信託,逐年將財產轉入信託帳戶。 信託契約可照你的意願分配錢—— 以P.63張小薇個案為例 信託類別:金錢信託 信託目的:照顧身心障礙者 信託金額:400萬元 信託簽約費:5000元(標準化契約,但有依家屬需求進行特殊項目約定)信託修約費:每次500元(須經信託監察人同意始得修約)信託管理費:年費率0.5%,按月計收,每月最低500元。 400萬元×0.5%(年費率)=2萬元 (每年)相當於 → 2萬元÷12(月數)=1667元(每月)本案每年約可產生5.4萬元利息。信託管理費及信託利息,均會因信託財產增減而增減。 信託約定: 特殊給付:(1)醫療費用、(2)養護機構費用、(3)看護費用、(4)其他費用,包括保健食品費用、復健費用、生活用品費用、與照顧受益人相關之軟硬體 設備購置費及維護費、受益人之保險費、受益人之稅捐費用;前述費用均採憑請款單或收據等證明文件之實支實付方式辦理,且應以用於受益人為前提;另為支應與 受益人相關之臨時性支出,可約定「經信託監察人同意給付之臨時性費用」。 註:本案並未約定定期給付 整理:周思含 |
||||||
每年只要六%的穩定報酬率,加上善用Excel工具,就能提前二十年,達到幸福退休目標?這不是憑空想像,是真實發生在台灣的例子。 今年四十四歲、在金融業任職的楊威利(化名),過去十年內,靠著一檔低價股及夫妻倆每年儲蓄,不僅還清房貸,期間還以現金買下六十萬元汽車;如今,若計入 名下房屋、以市價估計,其身家超過四千萬元。雖然離六十五歲屆齡退休還有二十一年,但他老神在在的說:「其實我已不必工作,也能供養全家,甚至安心提早退 休了。」仗著自己金融專業的背景,在穩健理財之前,他也曾經是積極在股市買進、賣出的投資人,一九九八年以前,他買過中環、錸德、聯電等股票,有賺有賠。 挑股:只碰平均報酬率六%股票超過支出,提早退休也無虞了,但顧慮到孩子甫出生不久,又工作了兩年。直到後來老闆要調整他的職務內容,他擔心無暇多陪伴孩子,便毅然辭職,正式成為自由身,比他預計退休的時間還早了二十年。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一件事:退休理財,真的沒有想像中的這麼難,就算大環境不佳、國家保障不足,只要活用資訊工具,還是可以比預期中還早退休,甚至退休後仍能「精益求精」,資產持續爆發性成長,再也不用擔心「活太長沒錢用」的風險了! 二〇〇〇年網路泡沫,大舉投資權證的他,以慘賠四百萬元收場。暴富夢碎,他重新務實看待投資這回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打開自己熟悉的Excel表,做了一個簡單的試算。 一個上班族若要成為千萬富翁,三十年內只要每個月存九千九百零六元,在年投資報酬率六%情況下,就能順利存到一千萬元,門檻其實一點也不高(詳見第六十二頁上表)。 他又試算,若自己在三十五歲那年,投入一百萬元本金,十年內,只要找到每年平均報酬率六%的工具,同時將夫妻倆每年固定的二十萬到三十萬元儲蓄金,持續滾入投資,在複利效應發酵下,資產就超過五百四十萬元(詳見下表)。 存股:定期買不起眼的台電子公司問題來了,如何能找到基本面穩定、每年報酬率都有六%以上的投資標的? 楊威利的做法是,不時到證交所下載所有股票的基本資料,然後透過Excel,初步篩選出殖利率五%以上的股票,再從中進一步挖掘自己有興趣、基本面佳且殖利率超過六%的個股。 二〇〇四年,有一檔在股民眼中可能一點都不誘人的股票,雀屏中選了,就是台灣汽電共生公司(以下簡稱台汽電)。 台汽電為國營事業台電的子公司,業務狀況穩定,「除非政府倒了,台電也跟著倒了,否則基本面相當穩健。」當時楊威利評估,台汽電股價僅十幾元,但幾乎每年 都會配一元左右股利,換算起來,報酬率就在六%上下,相當不錯,故投入約一百五十萬元買進。此後,他每年再投入自己和老婆八十萬到一百萬元左右的積蓄,持 續存入台汽電股票。 二〇一四年下半年,台汽電股價來到了二十四元的相對高點,楊威利估算,十年下來,自己買進均價為二十元,台汽電平均每年股利約一.二元,若直接出售,可賺 取四元的價差,等於超過三年的現金股利,於是他毅然出清,獲利逾一百二十萬元。連同每年股利在內,過去十年,光是台汽電一檔股票,就為楊威利賺進了六百四 十萬元。 也是這一年賣掉股票的所得,讓他得以還清剩下的房貸。再加上過去十年房價飆漲,名下房子更值錢,身價也水漲船高。 今年,他以同樣的方式,透過Excel篩選出玉山金、合庫金兩檔股票,成為目前存股資金停泊的標的。 他的長子今年五歲,一家人在年底將迎接第二位麟兒,面對家中新成員,楊威利一點也不慌張,因為以目前夫妻的身家來看,再養一個小孩,不成問題。 簡單的觀念,加上運用Excel表確切執行理財計畫,在複利威力的發酵下,楊威利十年內領取了三百多萬元股利,一間房子、一個美滿的家庭,誰說上班族只能靠死薪水退休?一點小改變,五子登科的人生夢想,其實一點也不遠! 整理:張舒婷 |
天生智力,並不會決定一個人成敗,正確的態度,才是跑完人生馬拉松的致勝關鍵。 教育的英文單字「education」,源自於拉丁文「educare」,原意為「引出」,也就是說,教育本意就是要引導人與生俱來的天賦。但,要如何引出天賦? 被譽為「世界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其《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一書指出,天賦必須經過四個歷程,才有機會被引導出來,分別為天資、熱情、態度與機會。 對父母來說,除了幫助孩子找到天生的優勢與熱情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正確的態度和學習方法,同時創造機會來磨亮他們的天賦。 英國著名教育理論家赫伯特.史賓塞(Herbert Spencer)指出,有系統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培養對事物專注的態度。他舉例,發現兒子對觀察蟻窩有熱情之後,他採誘導方武,以建立螞蟻筆記、陪孩子找書或相關網站擴充相關知識,記錄螞蟻的生理特點,例如吃什麼?怎麼走路?怎麼分工等,一步步幫助孩子專注且投入興趣,最後兒子從觀察螞蟻的小興趣,擴展到其他動植物,建立了積極學習的態度。他提醒,「父母所表現出來」的興趣與態度,會使孩子獲得肯定;相反的,倘若父母表現出過強的目的性,可能會迫使孩子產生壓力而退縮。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則建議,利用強項帶動弱項,引導孩子更全面的發展。例如她的大女兒視覺學習力強,但數學計算概念差,她就引導小朋友在算數時,一邊動手數綠豆,把在腦中的數字,化成實際可看到的圖像,幫助思考。「人不管到幾歲,都有發展天賦的可能,只要有無限嘗試的機會、環境,」多元作文教室負責人陳安儀就是提供多元探索的機會,讓她的孩子得到正增強。 楊俐容則表示,建議可依照年齡發展,嘗試不同方武來引導自己的天賦,最重要是給自己機會,因為機會就像引線,能把內在的天賦點燃。 撰文者王柔雅 |
日本人對家族企業的觀慼,負面多於正面,但一家汽車零件大廠、一家和葉子店、一份報告,證明現在日企出現的腐壞現象,可從家族企業學解方。 在日本,家族企業給人的印象,不是封建管理就是豪門內鬥,負面傳聞居多;但在歐美,其經常是受肯定的對象,也常成為學術研究對象。 事實上,家族企業的經營績效並不亞於非家族企業,他們追隨歷代傳人的精神,勇於冒險、堅守家業;反觀有些被欽點為接班人的「上班族社長」,不僅要顧及前任社長臉色,也不敢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結果帶領企業走向衰敗之路,像東芝、夏普等世界知名品牌大廠,都面臨經營危機。 如果問企業該怎麼做,才能「永續經營」?也許可以向家族企業取經。 全球汽車連接線龍頭 蓋員工托兒所,比擴廠優先 二月下旬,位於靜岡縣裾野市的某托兒所,下午三點正值家長接小孩時間,好不熱鬧。該地區是汽車零件大廠矢崎總業的大本營「Y-City」,占地面積相當於五個東京巨蛋,設有全球總部大樓、廠房、員工餐廳、宿舍、體育館、游泳池和購物中心等。托兒所只是這個廣大腹地的一角,由矢崎總業直接經營,目前四十七位幼童,全都是矢崎總業員工的子女。 托兒所學費每月只要七千三百五十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千一百元),員工宿舍租金只要薪資的五%,大約數萬日圓;停車場不用錢,員工餐廳裡三餐費用只要五百二十五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五十元),在在都是讓人難以置信的員工福利。 但是,矢崎總業可不是一家不重視獲利的企業,它的主力產品是汽車專用的連接線,是經常和美國德爾福公司(Delphi)搶世界龍頭寶座的跨國企業。雖然未掛牌上市不必公告獲利,但根據二〇一五年六月結算的合併財報顯示,集團營收比前一年成長六.八%,達一兆六千六百二十三億日圓(約合新台幣四千八百五十億元),四年來營收規模成長逾五成。 它還在全球享有優良家族企業美名,是唯一入選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家族企業獎的日本企業。不只追求獲利,從其他價值(非財務面)著手,反而提升了競爭力。 員工子女想進公司都錄用 堅持與員工及其家人成為一體,建立「家族經營」基礎,是矢崎總業創辦人矢崎貞美的理念,一九七四年父親驟逝後臨危受命的第二代矢崎裕彥,雖然已於二〇〇二年交棒給弟弟矢崎信二,面對暌違八年的媒體採訪,依然不忘讚嘆「創業社長實在太偉大了。」 他說:「生產連接線需要大量人力,如果不能替末端生產線的人員設想,就無法生產出好產品。正因為把員工擺在第一位,才有今天的矢崎總業。」 他回想自己當廠長時,曾接到父親盛怒的電話:「托兒所怎麼還沒蓋好?工廠建設往後延沒關係,托兒所先蓋!」因為當年托兒所不多,所以該公司幾乎在各地工廠都設有托兒所;此外,各廠也規畫了宿舍,全日本約兩萬名員工中,有四分之一正享受這項福利。 不止照顧員工,連員工家人都一起照顧,矢崎總業每年針對十四歲以上的員工子女,舉辦海外工廠「夏令營」,累計已超過四千六百人次參加。只要員工子女想進公司上班,矢崎裕彥曾交代人事主管:「全部錄用。」員工一家三代在同公司上班的景象,在這裡不算少見。 這樣的家族主義,不但確保其公司戰力,更成了國際化的競爭力。 矢崎總業據點遍及全球四十五國,有四百七十六座廠房,是龐大的跨國企業。多達二十八萬名的員工中,有九成以上在海外。這全都靠日本員工勇敢飛向海外,深入各國窮鄉僻壤所促成,如果沒有他們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就沒有今天高達二十八萬人的大家庭。 例如在中國工廠,為了來自內地的年輕女員工,特別規畫了宿舍、舍監、各地家鄉料理,以及網咖等福利。也還好有這樣的用心,當二〇一〇年中國爆發嚴重勞資紛爭時,矢崎總業雖然也有某工廠發生罷工事件,卻一天就平息,對比其他日系企業的罷工行動,有的甚至延燒了數週。 當記者問到,把員工當家人一般的家族企業經營成本,長遠來看,應該早晚會化作業績連本帶利的回收吧?矢崎裕彥卻回答:「不能想要有所回報才去做,一定要真心付出,對方才能感受到你的用心。」 五百年和葉子店 培育職人,待遇更勝主管職 雖然家族企業重視員工,但員工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成為社長」,該懷抱怎樣的願景到這樣的企業上班呢?東京著名的和葉子店虎屋,也許能提供解答。 虎屋的創業故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從日本室町時代的後期開始(約西元十六世紀),經過了五個世紀,在黑川家的經營下傳到了目前第十七代黑川光博的手上,他說:「光靠好吃不可能持續經營到現在,我們所擁有的是重視人才的長遠歷史。並非人人想當社長、部長或課長,有人只喜歡做和菓子,虎屋就是受到這些人的支持,才能走到今天。」 不一定要晉升到管理職務,一直待在專業的製作職人崗位上,也可以擁有很好的待遇,這是虎屋從一九七六年就引進的職能制度,只要獲得肯定,「待遇甚至遠比部長還好,」黑川光博說。 在虎屋無論男女、學歷,全體員工的薪資制度採均一標準,曾經任職於銀行業,一九六九年才進入虎屋工作的黑川光博驕傲的說:「當日本實施男女雇用機會平等法時,我們內部根本沒有什麼制度需要修改。」 二〇〇六年從學校畢業後就進入虎屋工作的本田順子,回想起當時:「只有虎屋願意雇用毫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 她如願進入製作部門,從頭開始學習做和菓子,如今已兩度遠赴巴黎分店實習過數個月,也曾多次與和菓子名人在日本東北地區參加餡料製作活動。她說:「因為有虎屋這樣的招牌,才能獲得許多難得的經驗。這是一個能讓你實現夢想的地方。」 每個人能自我實現,就能擁有活躍的舞台,而這些總有一天會回饋到虎屋本身。這樣的信念讓黑川總是心繫著員工。 (Nikkei Business(C)2016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從歐美到日本,家族企業績效騰出 家族企業在獲利方面,經常比非家族企業還要出色,去年底即有個相關調查報告出爐。 由日本經濟大學準教授落合康裕等人所主導的研究調查顯示,家族企業的自有資金比率平均值為五三.七%(五年平均),比非家族企業還要高出十個百分點,表示經營相對穩定。 另外,用來評估經營資源利用效率的資產報酬率(ROA)指標,家族企業五年平均值是五.九%,也比非家族企業的五.一%來得高。 負責監督此研究的日本經濟大學經營學部長後藤俊夫表未:「雖然在歐美,早有調查顯示,家族企業的各項經營指標大多比非家族企業突出,但現在日本終於也有自己的研究數據,證明這趨勢也在日本發酵了。」 (譯。張鳳》 譯.張鳳審稿。張務華博士 |
曾在寶僑工作的艾希頓,為解決口紅缺貨問題,發想出物聯網,從小問題衍生大發明,他說:「追隨熱情,凡事皆可能。」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被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列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動能之一;高盛證券預估,二○二○年相關商機超過兩兆美元,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則預估到二○二五年前,相關應用對經濟的實質增益將在二兆七千億到六兆七千億美元之間。 你可知道,這個兆元商機的名詞,出自於一個基層員工和一條「歐蕾(Olay)榛果口紅」? 十七年前,英國寶僑公司(P&G)的助理品牌經理凱文.艾希頓(Kevin Ashton)為了解決貨架上口紅缺貨的問題,提出在口紅裡面裝置晶片,搭配當時開始不久的無線網路感應技術,將前端貨品的銷售資訊,正確、即時的傳達到後端,便可解決缺貨的問題。他把這種無須經由人,就能讓物品資訊連接的方式取名為「物聯網」。 艾希頓提出的概念雖不新穎,但「物聯網」這個新名詞,他並不是喊喊就算,他轉而尋求與學術界研發物聯網技術之一的RFID(無線射頻識別裝置),在兩年內推廣給一百零三家企業,「物聯網」概念才變得具體、並且廣為人知,因而被稱為「物聯網之父」。 二0一三年,艾希頓創造的「物聯網」一詞,正式收入《牛津字典》,而他則離開職場轉為作家,去年完成《如何讓馬飛起來》(How to Fly a Horse)一書,被《富比世》(Forbes)雜誌選為去年十五本最佳商業書,也是其中唯一一本以創意為題的書;《富比世》的評語是:「揭開了某些創作者和創作過程中意外的真相。」他以自己當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經歷為發想緣起。 「我的信念是:什麼都有可能,」艾希頓在接受《商業周刊》越洋獨家專訪時說。他並歸納自己從人生中得來的三堂課,拆解創新的關鍵配方。 一九九七年,艾希頓在倫敦郊區的寶僑擔任歐蕾口紅的助理品牌經理。有一次,他到某家特易購(Tesco)巡店,發現一款熱賣的口紅缺貨,原本他以為是銷售一空,沒想到是因為倉庫和銷售點的訊息落差,導致來不及補貨,其實存貨還很多。 第一課:找解答 光發現問題,不算完成工作 他立刻向直屬主管報告問題所在,主管聽完這麼回他:「嘿,你不能只發現問題,你必須去想辦法解決它。」 「這給當時還年輕的我上了一課:光是指出問題在哪裡,並不算是完成工作,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艾希頓這樣表示。 他開始每週追蹤銷售報告,每次都會記錄前十大缺貨的商品,嘗試尋找這其中隱藏的某種邏輯,接著他拜託供應鏈上各部門的人,逐一調出相關資料,最後發現:十大缺貨商品就是十大廣告商品——廣告成功帶動銷售,導致上架速度跟不上。 艾希頓發現問題不在於供應鏈效率,而是無法追蹤商品資訊。當時零售商用條碼掃描系統做庫存管理,但無法知道貨架上即時的銷售狀況,以致無法彈性調整商品上架。 剛好此時英國的零售業開始在會員卡上裝設「無線電感應晶片」(radio-enabled chip,後後來被稱為RFID),艾希頓某天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突然靈光一閃:如果把「無線電慼應晶片」放進貨架上的口紅,再配合網路感應,不就可以讓店面端立即知道貨架上的商品情況嗎? 一九九九年,艾希頓把這個點子稱為「物聯網」,他在給老闆的簡報中指出,物聯網的概念是讓物品的資訊透過無線網絡直接傳輸、累積,可避免人工輸入造成的錯誤,而且更即時。 老闆欣賞他的酷點子,給他一筆錢,叫他自己找廠商進行測試。透過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提供的協助,二〇〇一年,艾希頓終於在寶僑的紙巾包裝裡裝上晶片,並且出貨到最大客戶沃爾瑪(Wal-Mart)的庫存工廠,與工廠裡的無線網路對接,貨物資料同時輸入沃爾瑪的庫存系統。 「所有創新過程都一樣,」艾希頓說,「從解決問題開始,也許是個小問題,最後有可能找到一個大解答。」 第二課:說服 被批不可能,要證明可能 二〇〇〇年,麻省理工學院成立開發RFgD技術的「自動認證中心」(Auto-ID Center,即現在的自動認證實驗室),找來艾希頓擔任總監,負責將RFID推廣給企業,並尋求企業贊助;前六個月沒有任何進展,每家企業都拒絕艾希頓,不是認為不需要,就是覺得不可能。 他從被拒絕的經驗裡觀察出其中的決策模武。他發現,假設公司裡面找十個人來做決策,其中五個人會說不知道,剩下幾個人認為意見很好,另外幾個人覺得不可能;要讓提案通過,關鍵在於駁倒不可能,而要駁倒不可能,就是現場實際操作。 於是艾希頓向企業簡報時,除了準備資料、操作影片,同時還會準備天線、晶片,現場按照原理做一個模擬原型(prototype),實際操作。艾希頓說,一旦現場有實物可以讓大家眼見為憑,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人,立馬就顯得蠢,而持贊同意見則顯得聰明,所以多數人都會贊成,企業就會願意試試看。 有了第一家,就容易有第二家、第三家;兩年內,自動認證中心的贊助企業從零擴大到一百零三家,贊助金額超過兩千萬美元。二〇〇三年,自動認證中心成功建立了RFID 的標準。 「這是年輕人該學的第二課:除了找到問題找到解答外,還要實際展現(demonstrate) 某些東西,」艾希頓解釋,好比史上第一次飛行器試飛只在空中飛了三十秒便墜落,看起來是個失敗。但成功、失敗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件被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在證明是可能的。一旦證明為可能,就容易說服別人。」 第三課:逆流而上 創新,要敢於做相反的事 二〇〇九年金融海嘯期間,艾希頓與朋友反向操作,合夥獨資創辦以RFID監測家中用電量的器材公司Zensi,一年後便被消費性電子大廠貝爾金(Belkin)收購,艾希頓也被延攬擔任貝爾金一個事業群的總經理。 「有時候你得要逆流而上(swim against the tides),跟別人做相反的事情,這是第三課,」艾希頓認為,成立新創公司最好的時機點是在別人認為最差的時間點,「因為成本低、競爭者少,一旦景氣好轉,你就會成為市場上唯一創新的人。」「你怎麼膽敢在金融海嘯期間,出來創業?」記者還是很好奇。 「哈哈哈,我痛恨為別人工作,」艾希頓大笑,他說他非常不擅長在企業裡面工作,缺乏耐性而且很容易有挫折感。他進一步說:「很多公司經營者都是白癡,想盡辦法讓每個人照他的想法做事,沒辦法接納不同想法的人。 自己開小公司,至少可以選擇跟誰一起工作,離白癡遠一點。」正如他對自己的了解,二〇一三年他離開了貝爾金,為上班族生涯畫上句點,回歸到自己的最愛——寫作。 「易卜生被視為西洋文學史上五大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與莎士比亞、契訶夫並列,但他毫無成為成功劇作家的條件,諸如他出身卑微、用只有四百萬人懂的挪威文寫作,但是他非常執意創作戲劇,才創造出影響後世的作品,」艾希頓語帶熱情的說,「他讓我體悟,無論我是誰、背景如何,如果我真正有熱情、有方向,只要我追隨熱情,凡事皆可能(follow the passion,everything is possible)。」 這也正是艾希頓一路以來的最佳寫照。 艾希頓 出生:1968年 學歷:倫敦大學學院,專攻北歐研究經理:寶橋品牌助理經理、MIT自動認證中心總監 現職:專職作家 撰文者單小懿 |
員工提出辭呈時,不管老闆答不答應,都能打包走人; 但如果事後反悔,很抱歉,這時的主導權就在老闆手上了。 一封辭呈的「有效期限」究竟有多長? 五月九日,總統馬英九批准了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辭呈。然而,從三月二十九日翁啟惠以傳真方式提出辭呈,到五月九日馬英九批准,前後長達四十天;過程中,翁啟惠不只一次公開表示打消辭意,但「馬老闆」不但給自己超乎尋常的考慮時間,且不顧「員工」在此期間的鮮明表態,這樣的作法適當嗎? 適不適當?這個問題當然包含了許多政治考量,但若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一般職場,那麼,至少在法律層面,「馬老闆」可以說是完全站得住腳。 這正是翁啟惠「被辭職」事件給上班族的重要一堂課。辭職,是你的權利,但能不能「撤銷辭呈」,這個權力卻完全掌握在老闆手中。 電話、電子郵件 都算辭呈律師指出,所謂辭職就是「終止勞動契約」。依據《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只要老闆收到你的辭呈,就代表你已對資方「終止勞動契約」;接下來,不管老闆如何死纏爛打地求你留下,或是裝死擺爛置之不理,甚至批示「不准辭職」,只要你留給資方重新安排人力的準備時間合乎法規,時間一到,你還是可以名正言順地打包走人。 也就是說,如果翁啟惠適用《勞基法》,在三月二十九日提出辭呈的三十天後,無論如何都可離職。這就是《勞基法》給予勞工的「終止勞動契約」保障。 法律既然給了勞工單方面終止契約的保障,自然也得兼顧資方的權益:一旦你清楚表達辭意,無論是用口頭告知、電話溝通、電子信件、正式書函,未來若要反悔,都得看老闆臉色。 《民法》第九十五條的但書規定,除非你能在主管看到辭呈前,搶先一步或同時向主管表達希望取消這份辭呈,否則當終止勞動契約以書信、電子郵件等形式,進入雇主的支配範圍,使他隨時得以了解,就產生了效力,勞工無法撤回。 辭呈一出,駟馬難追,而且是永久有效。未來想要「當作沒這回事」,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勞資雙方都同意」撕毀這張辭呈。換言之,老闆可以完全不理會你的悔意,依據這張辭呈請你走人。這,就是翁啟惠的困境。 在三月二十九日的傳真辭呈中,馬英九批示「再予處理」,並未表達慰留之意。因此,就算翁啟惠四月十八日在立法院表示,會「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分鐘」、並在四月二十五日面見馬總統,已表達了不願辭職之意,但只要馬英九不點頭,都不算是「雙方同意撤銷辭呈」;不僅如此,「馬老闆」甚至還有隨時批准這張辭呈的權力,就算拖了四十天,也不違法。 以退為進拿喬 務必三思 事實上,企業裡也不乏這種無法追回辭呈的案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兼任講師王冠軍,曾任多家企業人資主管三十年以上,他曾在一家公司看過一位員工動不動就向總經理提出辭呈,當時因為總經理剛到任不久,對公司運作還不熟悉,每次都好言相勸慰留他,甚至讓他升官加薪,於是他食髓知味,每次都用這一招來威脅長官。 「但後來總經理忍無可忍,就不動聲色,把他的辭呈收在抽屜裡,不說准、也不說不准,只是默默地尋找替代人選。」幾個月後,總經理布局完成,就批准了這位員工的辭呈,整個局勢翻轉,讓向來得逞的員工措手不及。所以習慣拿喬的員工要注意,「以退為進」的手法不會永遠有效,不要把提出辭呈當作兒戲。 由此來看,如果你率性丟出辭呈之後卻又反悔,僅有的補救之道,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王冠軍也看過一位員工因為找到高薪的新工作,拿到新老闆的聘書後,以為轉職絕對沒問題,於是向原單位請辭。 沒想到後來新的工作單位反悔,這位員工只好硬著頭皮回去求主管讓自己留下來。在這種關鍵時刻,要放下身段,王冠軍的建議是,「去向主管認錯,同時還要展現對工作的投入、以及對公司的忠誠」。 儘管原單位主管大可讓這位員工走路,因法律上絕對站得住腳,但一位好主管應該有包容力,真心誠意地留住這個人才。至於先前那紙辭呈,王冠軍指出,雙方溝通後,主管只要回覆「不准」即可。「這樣的舉動反而會讓員工感覺窩心,認為自己被公司需要,往後絕對會加倍努力工作。」收回辭呈的難度,比提出辭呈更高,丟出前務必三思。 丟辭呈前, 一定要先了解的辭職規定 1.怎樣算是提出辭職? 依《民法》第94及95條,若是透過「對話」,當對方清楚你的意思時即成立;若「非對話」,則通知送達對方時即成立。 2.要給老闆多少準備時間? 依《勞基法》第16條,工作滿3個月以上未滿1年,須在離職10日前告知;工作1年以上未滿3年,於20日前告知;工作3年以上,於30日前告知。 3.辭呈丟出去能收回嗎? 辭呈形同你向資方表達「終止勞動契約」意願,依《民法》第95條但書規定,除非搶先一步或同時向主管表達撤回意願,否則,你不能自行撤回已經說出口、送出去的辭職意願。 撰文 / 黃洪陽、孫蓉萍 |
曾被孫正義看好,將實踐轉型大計的印度裔副社長阿羅拉,不到兩年,就因文化差異、投資人壓力,終與孫正義「分手」。 日本電信巨擘軟體銀行(以下簡稱軟銀)創辦人兼社長孫正義,原本將在明年六十歲生日交棒給副社長兼營運長、來自印度的阿羅拉(Nikesh Arora)。六月二十二日股東會前一晚,孫正義突然宣布撤回明年退休決定,後者也立刻閃辭。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六月初孫正義已向阿羅拉表明:「對不起,我打算繼續當社長」。股東會上,孫正義說,將再帶領軟銀五到十年。 另一頭,阿羅拉對《金融時報》直言:「我們無法同處這家公司再五年。」七月一日起,他轉任軟銀顧問。 現年四十八歲的阿羅拉,先前在Google工作十年,一手養胖搜尋廣告業務這隻金雞母,當上Google薪酬最高的主管;二0一四年九月加入軟銀後,僅半年薪酬就高達一億三千五百萬美元(合約新台幣四十四億元),名列全球第三,也是日本史上薪水最高的上班族。 投資印度新創,還在虧損 孫正義挖角阿羅拉,為的是將軟銀打造成亞洲的波克夏,尋找下一個阿里巴巴。《財星》稱他已躋身「全球化印度人」,與Google的皮采、微軟的納德拉、百事的努伊等大咖齊名。 這位讓。Google前任執行長施密特大讚「最優秀的分析型企業家」,在孫正義透露廷後退休的決定後,為何一刻不能等,必須閃電離職? 一月,一封匿名信預告阿羅拉的地位岌岌可危:一群軟銀投資人向董事會指控他為軟銀做的投資決策績效不佳,身兼私募基金SilverLake顧問,把個人利益放在公司利益之前,要求公司對其展開調查。近日軟銀公布調查結果,認定指控不成立,但阿羅拉似乎心已冷。 去年六月,阿羅拉投資韓國行動電商Coupang十億美元,不到一年,Coupang傳出年度虧損四億五千萬美元,虧損金額是前一年度的四倍多。 新創事業的投資效益往往數年才會浮現,阿羅拉投資的印度新創如電商Snapdeal、叫車軟體Ola、房地產資訊網Housingcom、租房網OY0 Rooms,這些公司還在燒錢、虧損。進入軟銀近兩年,阿羅拉投資了近四十億美元在全球新創,任內購併案超過五十件,還沒有一件能成功挽救軟銀受Sprint拖累的股價。 軟銀二0一二年購併美國電信營運商Sprint,事後孫正義曾坦白「或許是此生最大錯誤」。購併後Sprint仍連七年虧損,已背負三百三十億美元債務。 麥格理分析師Amy Yong指出,阿羅拉身兼Sprint董事,從未闡明該如何重整Sprint。內藤證券首席分析師田部井也噓他「拿這麼高的薪水,卻沒能交出相對應的績效。」來自投資人的壓力,或許也促使孫正義改變心意。 高調個性,難融入日企文化 其實,阿羅拉的位子一開始就坐不安穩。他空降日本企業高位,卻不學日語,招來內部非議。在日本公司奮鬥超過五年的外國高層不多,掌管日產汽車超過十六年的執行長戈恩、曾帶領索尼七年的斯金格都形容,想博得日本員工支持、改變他們做事方武,有如一場長期抗戰。 在日企的外籍經理人,最大的文化障礙,不是國籍,而是終身雇用制的遺緒,任何空降高層都很難讓下屬信任。或許意識到信任問題,阿羅拉曾應孫正義要求,買進約五億美元的軟銀持股,成為軟銀第二大股東,高調展現忠誠度,並企圖讓全公司知道,他是一個可靠的外國人。 但他的風格依舊跟軟銀不搭調,先前在Google也如此。他曾在拉斯維加斯,以貓王裝扮現身對一萬五千名Google員工演講;《金融時報》形容他是超級業務員,其能言善道、享樂俗豔的形象,在以開創為王道的Google裡,顯得格格不入。 二00四年阿羅拉進入Google擔任歐洲營運副總,五年內,讓歐洲占Google整體營收比率自二五%提升王近五0%。他一面對原本閒適自在的團隊「精神折磨」,要求人人量化績效目標;一面勸說Google調整以美國為中心的聘雇協議,好讓自己更快晉升。 阿羅拉還製作分析工具,每日吐出歐洲業務的營運體質報告,最後全公司都採用這套工具。這套工具幫助他預見金融危機,讓Google在季度成長放緩前事先調整支出。這讓時任執行長施密特吐露「以後阿羅拉想做的事情,我都要跟進。」 二0一0年阿羅拉晉升為Google營運長後,無情、傲慢的形象廣為周知。知名媒體顧問卡森(Mlichael Kassan)形容他:「若你某方面真的很行,你就有特權當一隻孔雀。」 他因無法獲得更多權力而離開Google,如今,他在軟銀也碰到同樣情況。一向享受掌聲的阿羅拉,遇到了反覆無常的孫正義,即使此前兩人再有默契,甚至「幾乎天天一起吃飯、散步」的程度,最親近的盟友也有一夕拆夥的可能。 軟銀終究是孫正義的公司,高階經理人想要順利接棒傳奇創辦人,依舊是難題,而這次孫正義與阿羅拉突然分手,要找到下一位接班人,恐怕更不容易了。 撰文者陳筱晶 |
一家二十四小時的漫畫店,怎麼敢開在既沒有學生、又沒有夜生活的地方? 一位穿著西裝的男子躺在沙發區休息,臉上蓋著一本雜誌,這家位於台北市金融商圈的漫畫店,竟有七成的客人為上班族! 曾為父親經營二十四小時漫畫店十多年,李文正深知這項產業正在沒落,六年前在台北市復興北路開設「E書漫」時,即鎖定商務客,將「E書漫」定義為上班族的空間與時間提供者,成為「休息客棧」,再利用附加價值抓住用餐客群及夜間背包客群,實踐二十四小時商業經營實力。 二○一一年李文正選在南京敦化商圈中心地開店,他說,「原本考慮夜生活豐富的林森北路附近,但這一帶是金融重鎮,族群比較單純!」業內人分析漫畫產業沒落,平均漫畫店來客數是六年前的三分之一,E書漫成立六年,即使基本消費高於其他二十四小時漫畫店,卻能穩定維持每日兩百人左右來客數,正是因為它提供了豐富的餐飲和明亮的空間。 「商務客需要的,其實就是休息、休閒,且包含隱私!」李文正在著手空間設計時,四十六間包廂中有二十三間,只要拉上門就可保有隱私,讓上班族能專心工作;十五間包廂為開放式空間,可談公事或開會;剩下八間則是鋪了軟墊的和室,能讓想偷閒的人稍事小憩。另外,也提供影印、傳真、電腦等附加服務,成為上班族的「行動辦公室」。 抓住白領的胃, 40種餐點任選除了休息和辦公,這家漫畫店也有額外的服務,讓商務客願意多花些時間駐足。一般二十四小時漫畫店都會提供免費飲料,E書漫也不例外,但E書漫花更多心思在餐點上,包含點心、厚片土司到宮保雞丁等多種品項。「別的二十四小時漫畫店很像網咖、很嘈雜,這裡很明亮、感覺更像咖啡廳,包廂就像世外桃源一樣!我特別喜歡在這裡工作!」在補習班擔任行政人員的陳冠綸說。 「要不要點薄鹽鯖魚?」幾個人站在自助點餐機前商量著。李文正說:「中午十一點到下午兩點時段,會有不少用餐的客人!」李文正的妻子陳楓倪補充:「剛開始只提供二十多種餐點,後來依照客人需求,已增加為四十多種!」原本是額外的服務,卻意外讓漫畫店變成熱門的用餐場所。 除了提供休息空間和用餐選擇,漫畫店在夜間的冷門時段,也因轉換成背包客放心過夜的小旅館,貢獻了三成業績。李文正表示:「我們這裡有馬來西亞或香港來的背包客,也有聽完演唱會來這裡休息的客人。」變身平價小旅館,提供衛浴毛毯E書漫也提供衛浴設施、夜用毛毯,讓旅客能舒服過夜。李文正說:「平價旅館一人約需一千五百元,有電視、有床,我們的設備不能比,但假日休息九小時收費四百元,價格不到三分之一。」E書漫鎖定商務族群,重新定義為空間與時間的提供者,且善用自己的基礎再提供延伸服務,抓住用餐和過夜客群,讓夕陽產業找到新出路。 李文正(右)與妻子陳楓倪(左)鎖定商務客,將漫畫店轉型為休息客棧。 店內有23間為獨立包廂,拉上門就能保有隱私,成為商務客的小憩天堂。 漫畫店變身行動辦公室,讓商務客開會洽公。 E書漫提供簡單盥洗設備,方便背包客輕鬆過夜。 E書漫(復興館) 成立:2011年 創辦人:李文正 年營收:估約14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