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寶僑工作的艾希頓,為解決口紅缺貨問題,發想出物聯網,從小問題衍生大發明,他說:「追隨熱情,凡事皆可能。」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被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列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動能之一;高盛證券預估,二○二○年相關商機超過兩兆美元,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則預估到二○二五年前,相關應用對經濟的實質增益將在二兆七千億到六兆七千億美元之間。 你可知道,這個兆元商機的名詞,出自於一個基層員工和一條「歐蕾(Olay)榛果口紅」? 十七年前,英國寶僑公司(P&G)的助理品牌經理凱文.艾希頓(Kevin Ashton)為了解決貨架上口紅缺貨的問題,提出在口紅裡面裝置晶片,搭配當時開始不久的無線網路感應技術,將前端貨品的銷售資訊,正確、即時的傳達到後端,便可解決缺貨的問題。他把這種無須經由人,就能讓物品資訊連接的方式取名為「物聯網」。 艾希頓提出的概念雖不新穎,但「物聯網」這個新名詞,他並不是喊喊就算,他轉而尋求與學術界研發物聯網技術之一的RFID(無線射頻識別裝置),在兩年內推廣給一百零三家企業,「物聯網」概念才變得具體、並且廣為人知,因而被稱為「物聯網之父」。 二0一三年,艾希頓創造的「物聯網」一詞,正式收入《牛津字典》,而他則離開職場轉為作家,去年完成《如何讓馬飛起來》(How to Fly a Horse)一書,被《富比世》(Forbes)雜誌選為去年十五本最佳商業書,也是其中唯一一本以創意為題的書;《富比世》的評語是:「揭開了某些創作者和創作過程中意外的真相。」他以自己當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經歷為發想緣起。 「我的信念是:什麼都有可能,」艾希頓在接受《商業周刊》越洋獨家專訪時說。他並歸納自己從人生中得來的三堂課,拆解創新的關鍵配方。 一九九七年,艾希頓在倫敦郊區的寶僑擔任歐蕾口紅的助理品牌經理。有一次,他到某家特易購(Tesco)巡店,發現一款熱賣的口紅缺貨,原本他以為是銷售一空,沒想到是因為倉庫和銷售點的訊息落差,導致來不及補貨,其實存貨還很多。 第一課:找解答 光發現問題,不算完成工作 他立刻向直屬主管報告問題所在,主管聽完這麼回他:「嘿,你不能只發現問題,你必須去想辦法解決它。」 「這給當時還年輕的我上了一課:光是指出問題在哪裡,並不算是完成工作,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艾希頓這樣表示。 他開始每週追蹤銷售報告,每次都會記錄前十大缺貨的商品,嘗試尋找這其中隱藏的某種邏輯,接著他拜託供應鏈上各部門的人,逐一調出相關資料,最後發現:十大缺貨商品就是十大廣告商品——廣告成功帶動銷售,導致上架速度跟不上。 艾希頓發現問題不在於供應鏈效率,而是無法追蹤商品資訊。當時零售商用條碼掃描系統做庫存管理,但無法知道貨架上即時的銷售狀況,以致無法彈性調整商品上架。 剛好此時英國的零售業開始在會員卡上裝設「無線電感應晶片」(radio-enabled chip,後後來被稱為RFID),艾希頓某天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突然靈光一閃:如果把「無線電慼應晶片」放進貨架上的口紅,再配合網路感應,不就可以讓店面端立即知道貨架上的商品情況嗎? 一九九九年,艾希頓把這個點子稱為「物聯網」,他在給老闆的簡報中指出,物聯網的概念是讓物品的資訊透過無線網絡直接傳輸、累積,可避免人工輸入造成的錯誤,而且更即時。 老闆欣賞他的酷點子,給他一筆錢,叫他自己找廠商進行測試。透過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提供的協助,二〇〇一年,艾希頓終於在寶僑的紙巾包裝裡裝上晶片,並且出貨到最大客戶沃爾瑪(Wal-Mart)的庫存工廠,與工廠裡的無線網路對接,貨物資料同時輸入沃爾瑪的庫存系統。 「所有創新過程都一樣,」艾希頓說,「從解決問題開始,也許是個小問題,最後有可能找到一個大解答。」 第二課:說服 被批不可能,要證明可能 二〇〇〇年,麻省理工學院成立開發RFgD技術的「自動認證中心」(Auto-ID Center,即現在的自動認證實驗室),找來艾希頓擔任總監,負責將RFID推廣給企業,並尋求企業贊助;前六個月沒有任何進展,每家企業都拒絕艾希頓,不是認為不需要,就是覺得不可能。 他從被拒絕的經驗裡觀察出其中的決策模武。他發現,假設公司裡面找十個人來做決策,其中五個人會說不知道,剩下幾個人認為意見很好,另外幾個人覺得不可能;要讓提案通過,關鍵在於駁倒不可能,而要駁倒不可能,就是現場實際操作。 於是艾希頓向企業簡報時,除了準備資料、操作影片,同時還會準備天線、晶片,現場按照原理做一個模擬原型(prototype),實際操作。艾希頓說,一旦現場有實物可以讓大家眼見為憑,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人,立馬就顯得蠢,而持贊同意見則顯得聰明,所以多數人都會贊成,企業就會願意試試看。 有了第一家,就容易有第二家、第三家;兩年內,自動認證中心的贊助企業從零擴大到一百零三家,贊助金額超過兩千萬美元。二〇〇三年,自動認證中心成功建立了RFID 的標準。 「這是年輕人該學的第二課:除了找到問題找到解答外,還要實際展現(demonstrate) 某些東西,」艾希頓解釋,好比史上第一次飛行器試飛只在空中飛了三十秒便墜落,看起來是個失敗。但成功、失敗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件被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在證明是可能的。一旦證明為可能,就容易說服別人。」 第三課:逆流而上 創新,要敢於做相反的事 二〇〇九年金融海嘯期間,艾希頓與朋友反向操作,合夥獨資創辦以RFID監測家中用電量的器材公司Zensi,一年後便被消費性電子大廠貝爾金(Belkin)收購,艾希頓也被延攬擔任貝爾金一個事業群的總經理。 「有時候你得要逆流而上(swim against the tides),跟別人做相反的事情,這是第三課,」艾希頓認為,成立新創公司最好的時機點是在別人認為最差的時間點,「因為成本低、競爭者少,一旦景氣好轉,你就會成為市場上唯一創新的人。」「你怎麼膽敢在金融海嘯期間,出來創業?」記者還是很好奇。 「哈哈哈,我痛恨為別人工作,」艾希頓大笑,他說他非常不擅長在企業裡面工作,缺乏耐性而且很容易有挫折感。他進一步說:「很多公司經營者都是白癡,想盡辦法讓每個人照他的想法做事,沒辦法接納不同想法的人。 自己開小公司,至少可以選擇跟誰一起工作,離白癡遠一點。」正如他對自己的了解,二〇一三年他離開了貝爾金,為上班族生涯畫上句點,回歸到自己的最愛——寫作。 「易卜生被視為西洋文學史上五大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與莎士比亞、契訶夫並列,但他毫無成為成功劇作家的條件,諸如他出身卑微、用只有四百萬人懂的挪威文寫作,但是他非常執意創作戲劇,才創造出影響後世的作品,」艾希頓語帶熱情的說,「他讓我體悟,無論我是誰、背景如何,如果我真正有熱情、有方向,只要我追隨熱情,凡事皆可能(follow the passion,everything is possible)。」 這也正是艾希頓一路以來的最佳寫照。 艾希頓 出生:1968年 學歷:倫敦大學學院,專攻北歐研究經理:寶橋品牌助理經理、MIT自動認證中心總監 現職:專職作家 撰文者單小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