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經:全城遍佈撳錢機會
1 :
GS(14)@2011-07-30 12:28:46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478538
早兩天,跟電台中人飲咖啡,在座的有人創業,有人已賣盤,大家都是香港人,聊得最起勁的,是上流和互聯網創業之間的關係。
有人問,大部份本地年輕人覺得沒機會上流,覺得好學歷也沒保障,覺得沒未來,怨這怨那;反之卻有極少數同齡一輩,早看到互聯網潛力,沒跟大隊行舊路,有人或放棄做律師或投行的高薪厚職,毅然加入互聯網行業,領取微薄薪水;兩者間,為何有那麼大的分別?
相信其中原因是視野,因必須知道搞網創業的遠景,知悉潛在風險及回報,加上創業基本法則,才能真正去做吧!由於本地互聯網市場不大,亦缺乏這類資訊,但若有心找資料,沒甚麼必讀書本和心法在 Google找不到;機會,總是留給主動爭取的人。說到機會無窮盡,電台朋友聽了納罕,問道:「其他行業或其他時代,總有創業者吧,真有那麼特別嗎?」
互聯網改變行業模式
以 HTML5為例,最近兩年資金湧向開發手機 Apps的公司,但當 HTML5標準成熟之後,基本上手機瀏覽網頁、一個廣告、一條微博,全是 Apps,不再需要開發手機 Apps。前後不過數年,舊式企業如何應付?只得向擁有技術的 Startup求助,甚至收購,溢價雖難免,惟至少買到時間和時機。
不要說舊式企業,就連 Google,也給自己技術絆倒,自從搜尋質量被 SEO污染,部份原本順理成章的市場,如網上約會和房地產,皆讓路其他 Startup,但需要時, Google可重金收購心儀的技術或公司,例如 Android。更重要是,雖然現在全球經濟,包括歐美均努力地槓桿化,但美聯儲開動鈔票機的機會還是很大,資本依舊相對便宜,對美國以外的國家可能是壞事,但對有心找投資者的 Startup卻是好事。
的確,世上總有一班最不甘平凡的人創業,問題是科技變得實在太快,短短十年,互聯網幾乎影響世界所有行業,部份因而改變經營模式,部份可能已不存在;這種背景下,舊有大企業來不及反應,或根本不想有反應,機會自然留給新一代 Startup。若改變稍慢,舊式企業實力雄厚,可慢慢學習,毋須向人求助。
可圈可點:嚴刑阻侵權必敗
1 :
GS(14)@2011-07-30 12:29:12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478539
「把污垢擲向客人身上」
Merrill在二○○八年加入 EMI之前,本來是谷歌的資訊總監及工程部副總裁,被 EMI挖角加盟,成為其新音樂 COO及數碼業務總裁。不少人都以為,是音樂業開始醒悟過來,知道要擁抱科技了。結果,一年不夠, Merrill就從 EMI黯然下台了。
Merrill 直言,音樂界墨守成規,只會令自己在未來世界變得更不重要,甚至消失。傳統音樂產業模式,正在「倒塌」中,但原因並非音樂品質不好,「死因」將會是對客戶要求轉變的打壓手段。他更明言,控告用戶非法分享,是等於「為了賣肥皂,把污垢擲向客人身上」。
Merrill甚至做了用戶行為研究和數據分析,發現非法分享網站的用戶,反而是合法數碼音樂網站的常客,購買較多的電影光碟,甚至更多到戲院看戲;其實只是多數用戶利用科技行使「試用權」的方法。所以,業界自己不肯改變,要強迫顧客遷就,是絕對行不通的。
當然,沒人能排除有少數只會非法分享的用戶存在,法例也有面對處理這業務性侵權的有效方法。加強刑罰不會杜絕問題,行業卻會把資源投放在監察和控告顧客,而忽視了如何迎合變化中的用戶需求。結果,加強刑責反會引起不利社會創意發展的壞影響,損人不利己!
矽巷啁啾:企業內鬥屢見不鮮 2011年07月30日
1 :
GS(14)@2011-07-30 12:30:22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478537
朋友問,經過支付寶被馬雲「擅自私有」一事,對馬雲這個人物失望嗎?
事件始末,眾說紛紜,最接近真相版本,是馬雲跟阿里巴巴大股東雅虎和軟庫不咬弦,認為雖是恩人,但多年來從阿里巴巴身上得到好處,應該滿足而退下來。
惟雅虎和軟庫風光不再,靠的就是阿里巴巴股值充撐,當然不願放,成為馬雲大計的絆腳石。馬雲勸退不成,趁着政府整頓支付行業之勢,在灰色地帶擺了雅虎和軟庫一道,把支付寶據為己有,用作談判籌碼。
失望嗎?其實,對這個內地互聯網第一強人從沒抱太高期望。況且這類創辦人、夥伴、股東籠裏鬥在國外也屢見不鮮。近來最出名的,是拜半真半假的電影所賜,是 facebook的 Mark Zuckerberg。
Zuckerberg接了孖生兄弟的項目卻拖着不做而自立門戶,然後使計踢走夥伴最終被告上法庭,近來又被指成立早年 facebook時收了一個人錢但後來報稱項目失敗不了了知。接二連三,大家自然傾向相信 Zuckerberg是一個會損夥伴利益自肥的人。
傳蓋茨奪拍檔股權
在戲中, Zuckerberg被塑造成下一個蓋茨。現實裏,蓋茨也有不太光明的時刻。這故事已聽說過,但屬行內傳言,直到微軟的另一創辦人 Paul Allen近日推出自傳,事件才得到單方面證實。當年 Allen和蓋茨共創微軟,股權說好了是平分。後來蓋茨以 Allen白天有正職而自己則全職為理由,爭取六四分賬, Allen不悅,但同意了。怎料蓋茨竟然馬上寄信去聘用 Allen的公司求職,卻完全沒有重配股權的意思。
後來, Allen患上疑似絕症的頑疾,勉力完成手頭上的項目便要退下療病。有一晚, Allen在公司聽到隔壁的蓋茨和高層 Steve Ballmer密斟,商議如何奪取 Allen手上的股票。 Allen那一刻決定了,以後不再跟蓋茨及微軟有任何關連,馬上辭職,然後用金融工具,對冲自己的微軟股票,好讓自己可以慢慢賣清。
關於創辦夥伴股權分配,本身有太多會導致糾紛的變數,有機會再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