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C9手記:澤鉅說話未曾講

1 : GS(14)@2016-05-19 02:30:08

「李生你係咪唔爽,似有說話未曾講……」(識唱跟住唱)唔好意思,今期明明只是想寫「小超人」李澤鉅,但黎明首咖啡歌的威力實在太勁,完全被洗腦,無辦法不先哼兩句。上星期去了長建(1038)與旗下電能(006)兩場精采的股東會,以前一直以為股東會只是大股東的例行公事,原來可以有妙問妙答。最爆的,肯定是長建主席李澤鉅被問到長建與電能合併失敗一事,他笑住回應:「我話有好嘢食,提議畀你,你唔食,我食囉」。大家可以批評他答得寸,但不得不佩服他夠真,也寸得起,而他這番話可能已是客氣版本了。假如化身做他肚內那條蟲,長建與電能都是他的,兩間公司近年經常合資投資海外大型項目,業務越見重叠,他去年提議以換股方式將兩間公司合併,之後兩間公司的股東一齊收息,瓜分電能約300億元現金,有錢齊齊袋,不是很好嗎?偏偏電能小股東只盯着那筆現金,不肯跟長建股東有福同享。這下好了,你這班冥頑不靈的電能小股東不肯通過合併方案,全世界要李澤鉅先派息給電能股東,他誓不派,反正錢由他控制,留在電能,派給長建與長和(001),差別不大,不派便不派。再講盡些,電能今日坐擁680億元現金,主要因為兩年前分拆港燈(2638)而獲得一次性530億元收益,獲得這筆意外之財,是誰的功勞?正如李澤鉅去年推銷合併方案時所講,「我哋幫佢(小股東)賺嘅錢,多過佢哋自keep嘅現金」。總之也是那一句,派是人情,不派是道理。電能主席霍建寧於是跟着劇本,在股東會上宣佈:「等咗兩年,投資機會嚟嘞,所以而家唔考慮派特別息」,說時充滿喜感,甚至有冷面笑匠feel。其實當電能小股東否決合併方案那刻,應該料到李澤鉅不會派特別息。難為一班分析員不停出報告,估電能將要派幾多特別息!高淑嫻
https://www.facebook.com/koc9nin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17/196151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332

七級偽術:又到實習時

1 : GS(14)@2016-05-19 02:30:08

老友任教新聞系,說起今天實習一位難求,Mary這才知道今時不同往日,怪不得年中會收那麼多前輩來電,為學生疏通安排。對了,不很久,又會有幾位青春少艾來到這裏,邊學邊做,蹦蹦跳跳的,為沉悶的辦公室添一點生氣,讓好為人師的老鬼過過前輩癮,是每年的夏日風情畫。短短兩個月的光景,你能傳授多少心法,若炎夏過去,實習生能活用以下幾點,大概老鬼也算有交代吧:好多初入行的人最怕做pitching,即係sell古仔給傳媒,但Mary一直認為,怕的人,多是源於心虛,總覺得自己夾硬逼人家義務宣傳似的,其實有這樣想法,恐怕是有點懶惰,從沒好好的把一份報紙從頭到尾的逐頁逐頁讀,若你能把每份報紙一連七日看仔細,一連看兩三周,我敢說,那份報紙逢周幾哪一版有適合自己的欄目,必定了然於胸,掌握了這個,要pitching何難之有?當然,如果作為實習生,你能自動自覺早半小時、一小時上班,趁前輩未回來就看完當天的報紙,Mary對你又當另眼相看。念書的日子就讀過廣告大師Ogilvy家訓,他對員工說,你越能寫,在O&M將爬得越高。思路清晰的人就會寫得好。這兩點,Mary舉腳贊成。他教員工我手寫我心,想講乜就寫乜,用淺字、短句、短段落,戒用整色整水的深字、專有詞彙,至今奉為金科玉律。還有一點,是近年與人開戰機會漸多才有更深體會──重要的文件、書信,不要寫好當天就發出去,讓它擱一夜,翌日重溫後再發不遲,真的,試一試,試過你就知道自己盛怒中寫的email,既幼稚,又可笑,而且錯漏百出,每叫自己汗顏。彭瑪莉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17/19615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333

利字當頭:網絡紅人的經濟論

1 : GS(14)@2016-05-19 02:30:11

公司開會桌上,有盒「滑過例湯」的「極品白咖啡」,男同事說:「斷晒貨啦!」黎明和老闆林日曦的威力,是成功的一半吧。不過劉江和改詞的創作人,也功不可沒。過去幾天見不少人討論「網紅經濟」。有人說,毛記顛覆了傳統傳媒和廣告業生態。也有人說,「白咖啡事件」仍是資本密集的遊戲,沒有雀巢出資,《100毛》又怎能無償地要天皇「斟茶遞水」?新媒體做到「白咖啡事件」,確令人精神一振。從前做廣告,最大的成本不單是製作,還有買位買時段。今在fb,買廣告的價錢只是過去的幾個巴仙,問題是餘下的budget,也不見得落在製作人身上。究竟誰得益最大呢?消費者?嚴格來說,免費娛樂仍存在,甚至可說比過往多。不過在舊媒體的世界,一套戲,一首歌,受眾往往數以百萬計,可投入的資本也更多。今天不是沒有億元大製作,但佔據大眾眼球的時間,越來越小本經營。這年頭消費者選擇多了,有理由相信,消費者得到的價值比過去更大,只不過沒有過往集中,分成的人更多。生產商呢?今時今日要推一件新產品,方法比過往多,代價也更低。不過,生產商面對的競爭,也比過往多,所以說到底得益最大的,還是消費者。這是個消費者主導世代,而整個過程來得如此自然,混然天成。有人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人工智能、3D打印、基因圖譜等技術加入生產過程。不過很少人提及到社會性因素,也就是消費者力量的革命。今年初Foreign Affairs的《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at it means, how to respond》,值得一讀。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17/196147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3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