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終於明白1135家制造企業怎麽把自己玩死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29/163340.shtml

終於明白1135家制造企業怎麽把自己玩死了
兔哥94闞雷 兔哥94闞雷

終於明白1135家制造企業怎麽把自己玩死了

當你是個乞丐的時代,千萬不要吹牛。

來源 | 兔哥94闞雷(ID:tuuge123)

文 | 兔哥

大家好,我是兔哥,我想死你們了~

真的是好久好久不見了,跟大家說說我最近幹了點啥吧。

上個月,兔哥受擔任顧問的研究院里安排,擔任了一個政府調研項目課題組的現場組長,領著專家組調研了大概100家制造企業的智能制造發展情況,並給政府提供轉型升級的方案建議。

這一個月可給我忙的夠嗆,連座談帶參觀診斷,每天至少4家企業,多的時候有一天9家的。從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基礎材料,到食品飲料、服裝制造、圖書印刷、軟件電子,還有創業孵化器,基本跑了個遍。

兔哥這麽多年來有個習慣,跑過的企業、讀過的書都會在小本本里記上幾筆,偶爾提煉個小段子什麽的,否則拿什麽素材在這里跟你們扯淡呢……

上周我數了一下,這些年跑過的制造企業不知不覺中居然已經有1135家了!老實說我自己也挺驚訝的,看來兔哥學歷雖然沒老專家們高,但好歹比他們勤快,因為他們在空調間里陪領導開會的時間,我都在工廠里聽企業介紹經驗教訓。

走得多,見得多,感慨也不少,尤其是這幾年制造企業日子不好過,大家紛紛動起了“轉型升級”的腦筋,成功的有那麽一些,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的。

按照我馬雲爸爸的說法(沒錯,兔哥攀親戚就是這麽直接),成功經驗各有不同,失敗教訓總是相似。

所以今天兔哥就跟你們說說,制造企業都是怎麽在轉型升級中把自己玩死的。

巨嬰病

當你是個乞丐的時代,千萬不要吹牛,假裝自己是皇上,給爺來個禦廚,因為它會給你在心里構建一個虛幻而美好的未來。

吹得時間久了,別人沒信,你可能反而把自己騙信了。

兔哥走過的1000多家制造企業里,70%都是自己感覺四面楚歌,渠道、店鋪全軍覆沒,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靠打雞血、跳勵誌操、給員工洗腦、給客戶送錢,拉著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這些老辦法是沒啥希望了。想突圍呢?放眼一望,四面八方都是互聯網、互聯網、互聯網!

於是土豪們紛紛開始“轉型”,做吸塵器的改作機器人,做農機的改做無人機,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聯網平臺,天下熙熙攘攘,皆為貼上互聯網。

很多人以為傳統企業不懂互聯網,其實按照兔哥經驗,工業4.0、CPS、C2M、互聯網+、智慧工廠、工業互聯網……說起這些新詞,其實土豪們比誰都明白,因為各種培訓班他們都去了嘛,跟你聊三個小時不帶重樣的。然而我轉進他們車間一看,亂七八糟一塌糊塗,連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產都沒有,你只要問一句,他們就會說“國內這個行業都是這樣的,我們還是比較好的呢!”。

所以兔哥覺得,傳統制造企業的困境與其說是因為外部環境的挑戰,還不如說是自己內部作死。他們是通過一次次美好而成功的戰術,讓自己最終陷入了戰略困境之網,現在是越掙紮,網子勒的越緊。所以現在也有越來越的制造企業發現,好像自己什麽都不做,反而活的還好一些,而這種看起來的“好一些”,麻痹了他們對於現狀和未來的判斷,這是另一種作死。

中國的傳統制造企業總是在兩個極端上來回擺動,當土豪們聽了某位大師的互聯網思維講座,熱血沸騰的時候,一拍腦袋可以豪擲千金,我就見過一個做鋼管的公司,給員工連個口罩都不舍得買,卻扔幾千萬去開發APP互聯網平臺的。而這些“跨越式”發展的企業,一旦遇到挫折,又立刻縮回來,變得比任何人都保守,你跟他說什麽他都認為你是忽悠、扯淡、不切實際。然後開始怨天尤人,跟政府抱怨給員工上社保太貴啦、環保檢查太嚴啦之類的,高呼“實業難做”,企圖讓政府出手救他。

如果說愛國主義是惡棍最後的避難所,那麽堅守實業就是爛企業最後的護身符。兔哥見過一家企業根本沒有技術可言,靠買兩臺設備、招一批人給別人造東西起家,當年靠著關系輝煌過一段,但是車間管理一塌糊塗,帖上個“堅守實業”的標簽,就把自己當成了國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點。

我替國家謝謝您,求您千萬別再堅守了,您除了浪費國家的資源沒啥貢獻,趁早關門該幹嘛幹嘛去吧,國家其實沒有您堅守會更好……

中國的很多制造企業就像一個巨嬰,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麽激進要麽蜷縮,總是不能根據自己的現狀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如今上至政府、下至企業,人人都在談轉型升級,但是兔哥看到的是,真正能夠轉型升級的,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是“高舉紅旗,原地踏步”,要麽根本不動,要麽項目夭折,要麽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我這次調研的企業中,其中有兩家食品制造企業,管理體系很類似,進車間都要先換衣服、帶頭套鞋套,然後全身吹風,洗手消毒後才能進去。表面上看起來管理都不錯,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幾處地方,一家讓我沾了一手灰,另一家一塵不染。前一家是咱們中國的龍頭企業,後一家是北京市順義區的一家日資企業,叫京日東大食品(註意是日籍華人,老板是60年代才去的日本,所以你千萬別說什麽日本人就是比我們認真比我們厲害,中國人不差啥)。

這就是我們制造業的差距,看起來什麽都有,但是照葫蘆畫出瓢總不是人家那麽回事。為什麽呢?

我們看看細節,那家日資企業,里面每一個地方,哪怕是維修車間的工具,都擺放的整整齊齊,廠里每一個員工見面都會微笑著互相問“你好”,你別小看這一句話,當員工有了主人翁意識的時候,每一項改進他都願意貢獻智慧。所以那家日資企業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了極致,這顯然是全員參與的結果,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力量。

微信圖片_20170529103317

而咱們的企業往往覺得企業文化就是個虛的東西無所謂,管理就是領導一個人的事,領導當然只能關註到大面,細節他顧不上,而員工覺得管理跟自己完全沒關系,自然就是空有架子沒有實際。我們跟人家看起來什麽都不差,可就是差一點文化,這個一點,其實就是十萬八千里了。

所以兔哥一直呼籲,中國制造之振興,首先在於工業文化之振興,破除巨嬰情結,讓企業學會面對現實,學會像成年人一樣思考問題,讓員工。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一場以“智能制造”為名的政治運動,而是一場全面的制造業文藝複興。

文盲病

去年的一次走訪,去的一個老朋友的企業,做輪胎設備的,他給我介紹自己轉型升級的經驗。布拉布拉講了一堆“互聯網+”的理念,然後加上樂視賈總的跨界顛覆生態化反理論,最後告訴我他準備進軍醫療行業,跟日本專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帶有互聯網思維的……醫院。

回來後我在網上買了本新華字典送給他,扉頁上寫了“轉型”兩個字,這兄弟不明就里,我也沒多做解釋。今年他投了重金的醫院沒搞起來,虧了不少錢,再見面說起這事來,我告訴他當時送你字典,就是想讓你自己查查那個詞是什麽寫的,是“轉型”,不是“轉行”。

一個企業冒然轉到全新的行業,既沒有行業的經驗,又沒有客戶的基礎,也沒有熟悉監管的團隊,失敗是大概率事件。而轉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內闖出一條生路,在熟悉的軌道上做創新。轉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轉型是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中,跳出原來的框架去思考,從而改變現狀、求得生路。只有在一個行業內專註地去經營,長期地去耕耘和積累,才能發現那個行業中的痛點問題是什麽,才能夠針對這些痛點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有人肯定會說,兔哥你也轉過好幾次行啊!

我必須得告訴你,首先我每次轉行都是因為有一些現實的原因,不得已而為之,是被迫的不是我積極主動去尋求的。其次你只是看到我明面上的行業變了,但是沒看到,其實我的內核,“扯淡”的能力始終沒變,所有看起來的“轉行”其實都是我自己核心能力的價值延伸。

比如谷歌做無人汽車,什麽跨界顛覆,中國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效仿之。可你不知道的是,無人駕駛技術本來就是谷歌的長項,它並沒有跨界,而是把它的核心技術延伸到了自動駕駛上。很多自動駕駛原本用的就是谷歌的圖象處理技術,圖像和數據處理的技術這正是谷歌搜索多年來積累的優勢所在。

你不能把谷歌的汽車看成是一輛汽車,應該把它看成是一部強大的數據處理器,因為他通過聲光電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在識別周圍的環境,把這一系列傳感器獲得的信號輸入到他的中央處理器當中去,判斷我這個車周圍都有幾輛車在開,這幾輛車的速度是多少,發生碰撞的概率是多少,進行快速地運轉。所以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實際上不是傳統意義的汽車,他的核心是強大的數據和圖像的處理器,而這原本就是谷歌的核心技術。

德魯克說過:“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創新在傳統行業中照樣可以進行。”美國的創新型企業有3/4來自傳統行業,只有1/4是來自科技行業。

轉型和創新都需要專註執著的“笨人”,專註在自己的行業,要像華為那樣專註,幾十年來如一日做通信設備,不炒股、不賣樓、不做金融、不上市。傳統制造企業沒必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所在這個行業沒什麽前途,一定要跨界到雲里霧里的高科技行業去。並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麽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條的,就把油條炸好,炸成全世界最好的油條,生意不見得比阿里巴巴小。

如果遇到瓶頸要轉型,可以跳出原有路邊炸油條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標準化,能不能做成寫字樓外賣,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漿,或者能不能聯合附近的油條攤、煎餅攤整個小吃一條街,這才是真正在轉型。

微信圖片_20170529103324

轉型的關鍵在於價值創新,為整個產業鏈賦予新的價值,沒有了價值創新,“轉型”只能淪為“轉行”。中國制造企業要學會把這兩個詞區分清楚,如果實在不明白,兔哥也可以賣你一本字典,回家慢慢研究。

模式病

這幾年互聯網行業急速發展,像一個幽靈一樣籠罩在中國經濟的上空,給我們的制造企業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就是迷信“模式創新”。

今天我們的傳統制造企業非常熱衷於搞各種各樣的“模式”,任何一個“大師”提出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制造業的土豪前赴後繼為之買單,去當大師的小白鼠。而這些模式說到底就一句話“找個新渠道賣貨”。

線下代理商不行了改電商,電商不行了換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營銷,做IP營銷,C2C、C2B、C2M、O2O、OAO……動不動設個小目標,砸幾個億建個平臺,最後發現,無論建了多少個平臺,用了多少種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產品還是不值錢。

其實無論是什麽模式,熱鬧的也就是那三兩年,最終能讓我們記住的,還是那些好的品牌,那些好的產品。哪怕這些品牌的價格高一點,我們也能忍著,因為他們能給我們信任。也就是,最終讓一個企業屹立不倒的,還是你的品牌,無論模式如何變遷,渠道如何改變,品牌都能平移、跨越這些障礙。而品牌的背後,歸根到底還是你的產品,能不能給客戶,給消費者以信任感。

比如這個月我走訪的另外一家德資企業,叫羅森伯格,一個典型的德國隱形冠軍。其實它就是個小企業,規模並沒有多大,而我去的這家亞太工廠就生產一種小東西,一個汽車上用的連接器。

老實說我並不認為這東西有多高的技術含量,模式也很簡單,生產——然後賣給汽車企業。如果在國內,這種不過就是個亂糟糟的五金加工廠,而這個德資企業,生產管理體系、人才培養體系、質量控制體系之完善,讓自認很有見識的兔哥都要豎起大拇指。我去看車間的電鍍環節,這一般是汙染比較重的,在北京都要盡量疏解的環節,但是它那里居然一絲異味的都沒有,而且連電鍍泥都要拉回德國二次提煉。它的負責人跟我很自豪的說,建廠十幾年,沒有汙染過中國一寸土。

你知道它的邏輯,它的模式是什麽嗎?沒錯,它做的就是個小東西,在整個汽車里,它占的成本恐怕連千分之一都未必有,但是它的品牌認知度高,產品品質好,作為汽車廠商,不可能為了在這麽個小東西上省點小錢,就買一些爛廠商做的東西。所以它看起來是個門檻不高的行業,但事實上被替換的可能性極低。比如剛才說的這家企業,在如今車市不景氣的情況下,它還能維持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長,靠的不是高科技、不是新模式,而是把小東西做到極致,讓你換無可換,這就是德國隱形冠軍的“模式”。

中國制造企業不要迷戀各種模式,在賣貨的道路上一往無前的狂奔,而忽視掉品牌和產品的建設,歸根到底,我們賣的是產品,不是模式。

牛人病

這幾年各種互聯網轉型培訓班的忽悠,也算讓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家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搞互聯網轉型,靠自己原班人馬是不行的,那咱們就找牛人來替我幹吧!

如今的制造企業面臨的一系列的困境,很多老板想到解決方法就是找牛人,找大神。上阿里巴巴挖人、上同行業大企業挖人、再不行去美國挖人。

這還不光是制造企業,連互聯網公司也迷信這一套,比如前幾年某視頻網站就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牛人進來,敲鑼打鼓歡迎一番,在蜜月期打得火熱,但新鮮感一過去,發現好像沒什麽效果,於是馬上反攻倒算,數落別人的各種不是,接著就在企業內部穿小鞋,使絆子,搞批鬥,明里暗里各種敲打,最後,不歡而散。甚至有找各種借口欠工資不給錢的,於是接下來就是漫長的撕逼,互相指責。

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引進牛人大神,制造業的企業家們終於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家夥都是大忽悠、大騙子。我們的制造企業極少有在自己的身上和企業內部找問題根源的,客觀的講,牛人大神們可能是有不少大忽悠的,但為什麽偏偏都被你遇見了呢?當你迷信這些牛人大神能解決你所有問題的時候,這種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因為你要明白,牛人到底是什麽產生的。

我們很多制造業企業家的邏輯是這樣的:一幫牛叉的人(比如阿里巴巴十八羅漢),湊到一起,才能做成一件非常牛叉的事。所以我只要把這些牛叉的人挖過來,就一定能把我的問題也解決了。

真相是,當年,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一群普通人,組織到一起,通過協作,加上點運氣,做成了一件牛叉的事,於是所有的這些普通人都成為了大神。

所以這些大神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機、平臺和資源下功成名就的,而你的企業能夠匹配這些資源給他嗎?還有,你捫心自問,真的是想跟大神一起做一番事業嗎?你其實只是看中他們在的資源,希望能夠榨幹這些資源後,把他們一腳踢開,空喊事業合夥人,都是嘴上說說。先不說這些牛人是不是真有本事,就算真是諸葛亮,到了你這里,任何一個老油條都可以對他指手畫腳,動不動再打個小報告,他也免不了要成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更壞的結果是,牛人來的太多,沒事爭個寵打個架,外面的戰爭不好打,先整死隊友再說。

我們有多少制造企業,引入了牛人大神們之後,各種大會小會的開,一下子推動這個項目,一下子推動那個項目,各種發散各種腦風暴,結果哪個項目也討論出結果,會議結束,大家做鳥獸散,一切歸零,然後再來一輪。

你今天做企業面對的困難,從來不是因為缺少牛人,不是因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因為人的協作方式不行了,也就是你的內部組織架構和溝通機制出了問題。當你的體制不行的時候,用一群牛人,還不如用一群慫人,至少他們不打架。

老板病

前兩年,有一個制造業企業家想給幹股拉我入夥,老實說他的產品還不錯,我覺得挺有前途,企業規模也不算小,拿幹股總是不吃虧的。但是我去參加了一次他們公司的例會,回來後就決定不要他的股份,也不參與他的業務了——因為我覺得幫他做事是浪費時間。

我只關註到一個細節,就是整個下午三個多小時的會議,除了我這個外人說了兩句,全是他一個人在講話,講業務想法,講發展方向,講人員分工,整個公司的高管團隊,居然沒有一個人說話。

這樣的公司你可想而知,除了老板一個人拼死拼活的幹活,其他人都是旁觀者,這個團隊肯定是沒有戰鬥力的。幫他做事,兔哥自然覺得是浪費時間,有那功夫還不如我去看兩集電視劇。2年過去了,事實證明,這個公司發展果然不是很好,原來的轉型項目沒了下文,蜷縮回傳統業務茍延殘喘去了。

在我們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里,老板、領導都是全能選手,無所不能。公司內大大小小的會議都可以成為老板個人成功經驗的交流會,成為他傳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你還不敢提不同意見,要麽說你不切實際,要麽說你不服管,再給你穿點小鞋,保證你混不下去。

這就是我們制造業企業家們對自己過往成功經驗深度迷信的結果。不可否認,傳統企業家很多都是篳路藍縷的發展,依靠個人的聰明才智、人脈關系逐漸壯大起來的。但悲劇就在於,這種成功對於企業家自身的束縛,已經成為了企業轉型升級最大的障礙。他們相信“道”,相信萬變不離其宗,以為自己三十幾年前的成功經驗可以指導如今新時代下的一切工作,所以,就導致他們既看不到變化,也不願意變化。

微信圖片_20170529103331

更可怕的是,這種成功的老板,會在企業內部培養出一個依賴於這種成功的生態系統,也就是跟著老板一起篳路藍縷開創成功的元老團隊,他們是這種成功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質疑這種成功經驗,改變就意味著威脅他們的地位,這股強大的保守力量,足以扼殺任何外來的新鮮血液。

這個時候,就算老板們痛下決心想要變革,也只能有兩種選擇,要麽內部進行大清洗,清楚元老,落下個無情無義的罵名。要麽內部進行妥協,在新晉者和元老中間和稀泥,這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但長遠看必將引發更大的沖突。所以,對於這些帶著成功光環的制造業老板們而言,這就是一種騎虎難下、進退失據的局勢。

所以,對於傳統制造業企業家,尤其是曾經很成功的企業家,轉型升級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破除自己的權威,摘掉自己的光環,這個過程很痛苦很艱難,但是必須去做。因為只有突破過往成功的束縛,我們才能迎來更大的成功。

總之,其實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坑還有很多,只是時間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列舉,以後有時間兔哥可以再一個一個案例的跟大家聊。

制造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73

解密未來工廠,2017數博會金蝶要以智能制造激活人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28/163336.shtml

解密未來工廠,2017數博會金蝶要以智能制造激活人心
四郎 四郎

解密未來工廠,2017數博會金蝶要以智能制造激活人心

未來,企業價值的實現方式,必將不再局限於成本和效率,而是更多依靠創新的驅動。

萬眾矚目的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下簡稱“數博會”)已於5月25日盛大開幕。金蝶在數博會展示的企業雲服務、全渠道營銷、智能制造、移動辦公等相關企業級技術引發熱議。

1

本屆數博會以“數據創造價值,創新驅動未來”為主題,為全球範圍大數據領域專業人士和企業提供行業前沿資訊及合作交流平臺。對企業雲服務和大數據應用有興趣的觀展者不約而同將視線聚焦於由金蝶28日主辦的“數字化生存與管理重構”分論壇,金蝶與客戶及合作夥伴一起,“實例”驗證未來感十足的智能制造如何實現激活賦能。

智能制造的四大要素

未來,企業價值的實現方式,必將不再局限於成本和效率,而是更多依靠創新的驅動。基於此,金蝶認為重構後的智能制造應該具備:

一、 管理模式超級透明。依靠智能終端設施進行生產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分析,將工廠建立在數字化、透明化基礎之上,讓工人與管理者隨時隨地通過看板或手機掌控生產進度與完成情況。

二、 生產模式超級柔性。未來智能工廠將由一個個細胞工廠組成,依靠金蝶雲計算,靈活調整生產計劃,工人可根據訂單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生產,讓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成本無限降低。

三、 運營模式超級智能。廣泛引入自動化及機器人應用,將數據分析與產品、裝備等硬件聯網,實現人、機、數據相結合的智慧生產模式,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解放勞動力至更高價值的工作中,驅動研發創新。

2

智能制造與工業4.0

工業4.0時代,智能制造已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青島河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連民深有感觸:“智慧制造使生產組織更加精準高效,數字化讓我們對客戶的服務更加精準高效。市場競爭需要我們關註客戶需求,精準高效就是我們對客戶的承諾。”

金蝶通過與智能制造軟、硬件廠商廣泛聯盟,締造智能生態鏈,為制造企業打造了從訂單到交付全業務過程的數字化、透明化、智能化的信息流轉及業務協同平臺,希望能與數據化的技術激活企業中每個人的無限可能。正如論壇上蘭光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鐸先所言:“看得見的機器智能化和看不見的數據流動,都要落到看不見的工業文明。裝備大家可以買,數據流動可以沈澱,但最核心的價值永遠是人。”

金蝶發掘致力於企業大數據和智能管理的應用,數博會期間,金蝶分享了關於智能供應鏈、智能新零售、智能財稅和智能制造的規劃,未來將繼續與客戶及合作夥伴一起,探索智能時代的企業管理。以智能制造激活人心,金蝶希望讓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路上更加從容。 

關於金蝶

 

WechatIMG48

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有限公司(「金蝶國際」或「金蝶」)始創於1993 年,是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碼:0268),總部位於中國深圳。以「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為核心價值觀,金蝶致力成為最值得信賴的大數據服務公司。

金蝶作為中國企業雲服務市場領航者,不僅在ERP領域位居前沿,連續12年穩居中小企業市場占有率第一;金蝶旗下的多款雲服務產品亦為市場首選品牌,包括金蝶雲(面向大中型企業的SaaS ERP)、金蝶精鬥雲(面向小微企業的一站式雲服務平臺)、雲之家(移動辦公平臺)、管易雲(電商行業雲)及車商悅(汽車經銷行業雲)等。金蝶通過管理軟件與雲服務,已為世界範圍內超過660萬家企業、政府等組織提供服務,金蝶系用戶數已超過2億。

數博會 金蝶 SaaS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75

我們到底該心疼中國制造什麽?從網易嚴選的渠道力說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7/163470.shtml

我們到底該心疼中國制造什麽?從網易嚴選的渠道力說起
梁爽 梁爽

我們到底該心疼中國制造什麽?從網易嚴選的渠道力說起

關於中國制造,我們反思過很多。這一次,在創新、研發、山寨,關於產品和品牌種種之外,我們反思一下如何抵達用戶。

來源 | 商業模式觀察家(ID:moshiguancha)

文  | 梁爽

編輯  | 陳誌強

4月14日之前,朱誌軍挺喜歡用網易嚴選的。

直到這位創業者發現,網易嚴選上一款毛巾與自己的品牌最生活相似度極高。這款阿瓦提毛巾,還在顯著位置標出了“G20專供同款”字樣。

一個月後,朱誌軍在寫給網易嚴選的公開信中提到,最生活才是G20專供毛巾,並指出網易嚴選存在抄襲嫌疑。

這封叫做《致丁磊:能給創業者一條活路嗎?》的公開信,很快得到網易嚴選的回應。但並不是朱誌軍期待的方式。

網易先是用《我有一個創業者的故事,你想聽嗎?》一文,把雙發拉入“互相扒皮”階段。接著,又在同門師兄網易雲音樂上,發布單曲,《網易嚴選退錢了》。歌詞直言不諱地提到“毛巾碰瓷事件”和“網易嚴選毛巾還要降價”。這首歌的曲子,是鄧麗君《夜來香》同款。

那條同款毛巾,仍然在網易嚴選首頁的顯眼位置。

61.webp

毛巾哥與網易嚴選之間的真情“告白”。

1

同款,是個含糊的字眼,既是也不是。

除了“同款”,網易嚴選上還有一些商品標明“MUJI制造商”“新秀麗制造商”“Coach制造商”。這些制造商的商品價格,基本不到原品牌的一半。

Coach生產商的商品中,最貴的一款牛皮商務公文包售價為499元。即使是在美國奧特萊斯賣場,這個價格也只能買到Coach最小款錢包。

有媒體曾報道,MUJI/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以下簡稱無印良品)在網易嚴選上,隨機購買了以“MUJI制造商”名義銷售的商品,並向合作工廠實施了“是否曾生產了該產品”的問卷調查。最終,除1家工廠外,均回複“並未生產過該產品”。

這僅有的1家工廠,也並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將會以“MUJI制造商“的名義銷售。銷售中的商品,也並沒有按照無印良品的方式進行設計、生產。

如今,“MUJI制造商”的產品,仍然在網易嚴選上,緊挨著“G20專供同款毛巾”。

這個因為烏鎮互聯網大會上,丁磊的大咖晚宴而出名的電商平臺,一直都在面對外界關於“山寨”“抄襲”的質疑。網易嚴選則一直強調,自己是“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模式的電商”。用網易CEO丁磊的話說,OEM是品牌設計完了,制造商生產。ODM就是制造商去設計生產,然後網易嚴選進行銷售。”

62.webp

網易嚴選首頁各種大牌的制造商的產品,價格不到原品牌的一半。

2

一年以前,在阿里巴巴投資者大會上,馬雲也提到過OEM。

“大品牌通常用很多OEM,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OEM,他們沒有渠道,但忽然他們發現可以通過互聯網賣產品。生產正品和仿品可能就是同一個工廠,他們的產品不見得比正品差,同時有更好的價格,他們面對的不是知識產權問題,他們面對的是新的商業模式問題。”

馬雲這段話,曾被指責是為假貨橫行的淘寶辯解。但馬雲點出了問題的另一面:人們一直在心疼的“中國制造”,比起品牌,更缺的是渠道。

做個冠名、砸個廣告,請個代言,幾個月下來,品牌多少能有幾分樣子,好歹也能聽到一個響聲。但做渠道,一年半載可能都沒有動靜。品牌是為了促進動銷,但如果連渠道的貨架都擺不上去,產品要如何動銷?

過去100年,渠道就是話語權;未來20年,這個情況也不會有大的改變。今天的渠道有兩種:傳統渠道和互聯網渠道。

傳統渠道就是KA、shopping mall、夫妻店、各級城市經銷商、批發市場……互聯網渠道就是淘寶、天貓、京東、網易嚴選等電商平臺,朋友圈也在成為一種渠道。

MUJI把店開在shopping mall,他的制造商只能把產品放在網易嚴選。

這是渠道能力決定的。

制造商在供應鏈上再強勢,都無法將這種力量延續到渠道中。格力在供應鏈上有絕對的控制權,可當年在國美還是要受氣。受了氣,格力出走國美,自建渠道。直到今年2月,格力和國美才握手言和,重新站在一起。

這是兩種不同邊界的能力。

那條G20毛巾的生產商孚日集團,不僅同時是網易嚴選和最生活的制造商,也是國內最大毛巾生產商,2006年A股上市,2009年的代言人就已經是林誌玲。但今天在京東上買一條孚日毛巾,你仍然得等上好幾天,眼看著毛巾從山東濰坊慢慢送到你手里。

如果孚日選擇把毛巾放進京東分布全國的倉庫,用京東的物流體系,商品可以實現隔日達,無需讓用戶再等上三五日。

這也是渠道能力決定的。

63.webp (1)

三者毛巾對比,由於網易嚴選毛巾處於預售階段,故選用同款浴巾產品替代。

3

網易之所以敢說“嚴選”,正是因為手里有網易郵箱、網易雲音樂、網易新聞……這若幹強流量產品。

過去,有門店的地方就是渠道;

如今,有流量的地方就是渠道;

未來,有數據的地方才是渠道。

數據將成為第一生產力。

馬上要到的6.18對京東來說,是一場苦戰。經營7年,動靜總是比不過雙十一。去年雙十一,天貓銷售額是1207億元,似乎天花板馬上就要到了。

但今年雙十一,這個紀錄還是極有可能被打破。今年勢必是“線上渠道+線下渠道”的表演,阿里在新零售上花費如此這般精力,就是想把技術註入到傳統渠道。

過去品牌商靠價格控制渠道,以後通過技術控制渠道,用數據管理渠道。(點擊回顧《你家樓下的夫妻店,可是阿里巴巴都眼饞的地方》)

低效的渠道,會被高效率的渠道替換。

如今阿里,最大的利器就是數據。阿里的對手,應該是和他有差不多數據的公司,比如騰訊。大部分人的手機里,一定有兩個App:淘寶(或者天貓)和微信,唯二占領移動端的App。電商基因和社交基因之爭,最後都會成為數字戰爭。

除了騰訊,還有小米。

小米努力打造小米之家,恨不能讓你的家里全都是小米硬件,既是在做入口,也是在做渠道。當所有產品都能真正做到智能,冰箱會提醒你該買雞蛋了,洗衣機會提醒你洗衣粉快用完了,空調會提醒你該更換電池了,產品即渠道本身。

小米的野心,是直接把渠道投放在你最近的地方。

66.webp

網易雲音樂擁有足夠的流量,在現階段,成為了網易嚴選的渠道之一。

4

渠道從人力戰變成了技術戰,制造商想要建渠道,似乎越來越難。

不僅是建新渠道難,已經有渠道、有品牌的制造商都在面臨困境。共享單車已經進入軍備競賽階段,對上遊自行車制造商來說,面對源源不絕的訂單,往往不知道該哭該笑。他們本該是廝殺在前線的人,如今卻在幕後為將軍釘馬掌。

2016年,飛鴿自行車為ofo提供超過80萬輛自行車,占到總產能的1/3。飛鴿6條生產線中,撥出1條專門用於ofo生產。2017年鳳凰將為ofo提供500萬輛自行車,是2016年鳳凰全年290萬量產量約兩倍。另一家ofo代工廠富士達,將單獨為ofo成立體系完善的共享單車加工基地,確保每年至少1000萬輛的生產能力。

制造商不停加碼,以贏得訂單。與之相似的場景是,電商初期各家拼命殺低價格。價格戰的代價,是制造商不得不通過降低產品質量,才能壓縮成本,到最後產品頻頻出現問題。

不管是為了訂單做加法,還是為了價格做減法,都是因為制造商對用戶的陌生。遠離用戶的制造商們,往往只能把銷量、價格當做遠方的燈塔。

面向這個燈塔,制造商每每想要走近用戶,就會選擇增加生產線、擴充品類、降低成本、壓低價格……

可制造商們生產的產品,明明就在用戶的手里,反倒成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只需十幾年時間,物聯網就會真實地出現在我們身邊。萬物互聯給了制造商這樣一個機會,通過智能化的產品,熟悉用戶、了解用戶、連接用戶。就像小米將自己的渠道,直接植入到人們家里。

對中國制造而言,最難的是如何走出盤活的思路,把重心走向“盤人”。

在盤貨的思路里,工藝、設計、成本、生產線……是優化的核心,企業的利潤來自進銷差。

在“盤人”的思路里,用戶需求全反過來,推動著生產商優化供應鏈,調整產品結構。這不是一句“用戶思維”就能解決的。試問言必稱用戶的企業家們,手機里到底存了多少用戶的號碼,加了幾個用戶的微信。

貼近用戶,不是坐在辦公室換位思考來的。

他們明明已經有了最接近用戶的媒介——產品,用戶手里的產品,但卻要聽網易嚴選這樣的品牌商,對他們說,“用戶需要這個。”

產品即渠道,渠道卻不能成為產品。產品成為渠道時,制造商不僅可以通過渠道賣貨,還可以掌握用數據了解用戶,優化自己的產品。

最生活和網易嚴選拿著訂單再找孚日集團時,孚日可以告訴他們,“現在的用戶已經不用這種毛巾了,來,我來給你們一種方案”。

網易嚴選 最生活 中國制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11

被中國人神化的德國制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4/163603.shtml

被中國人神化的德國制造
浪潮工作室 浪潮工作室

被中國人神化的德國制造

深受中國人崇拜的德國制造,遠沒有那麽完美。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人對本國產品不滿的投射。

來源 | 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作者 | 申東昕 

提到德國,嚴謹是中國人的第一印象。從汽車到指甲刀,中國人對於德國制造可謂推崇備至,甚至從合理美化上升到對德國國民性的神化。8000萬德國人也許都不知道,自己在中國人心中地位儼然超凡脫俗。

今天的青島下水道不是德國制造

中國人對德國制造的迷信,從兩則謠言可見一斑。每到國內各大城市發生內澇,總有一則都市傳說在微博和朋友圈流傳:青島很少發生城市內澇,因為青島有百年前德國殖民時期建造的下水道系統。

這則故事里還有一個極具感染力的細節:德國人為了以後方便更換零件,還在下水道里配置了備件齊全的小倉庫(也有的版本是油紙包).100年後,中國人還能聯系到當年的企業,而他們也“不負眾望”地告訴了中國人備件的位置。

21

德國建造的下水道系統現存不到3公里 / 視覺中國

在很多中國人看來,這麽嚴謹的事情,肯定是德國人幹的。然而,事實是,青島之所以很少有內澇,跟德國人的下水道沒有任何關系。

德國殖民青島期間,大概修建了80公里的下水道,但經過近百年的更叠,如今只剩下了不到3公里,僅占青島下水道總長近3000公里的千分之一。

事實上,青島少有內澇,主要是地形有利。青島市西高東低,三面臨海,洪水很容易順勢排入海洋。當然,青島確實借鑒了德國的下水道排水設計理念,但這與德國制造完全是兩碼事。

至於極具細節美感的配件包裹,不僅出現在了青島下水道,也在蘭州的中山鐵橋上重新演繹。

2014年,蘭州市的官方微博 @微博蘭州 發布一條微博,稱“2007年距鐵橋一百歲時,蘭州市政府收到來自該橋的德國設計師的家族的一封信和郵包,稱該橋的設計使用年限已到,提醒城市管理部門維護保養,郵包里是部分維修配件樣品。”

22

蘭州中山橋至今屹立不倒,但不只是德國人的功勞 / Wikipedia

這似乎是德國人嚴謹的完美鐵證,如果不是謠言的話。中山鐵橋建於1907年,設計使用年限是80年,如果德國人真的那麽嚴謹,也應該是在1987年把配件送到。當然,1987年是不可能送到的,因為承建鐵橋的德國企業早在1946年就已經不存在了。而蘭州的中山鐵橋在1949年之後也經歷過數次加固維修,壓根不需要什麽“維修配件樣品”。

這兩則都市傳說流傳甚廣的重要原因是,德國制造的嚴謹在中國享有極高的聲譽。對很多中國人來說,Made in Germany 毫無疑問是品質與工匠精神的象征。

這倒也不完全怪中國人,不僅在中國,德國制造在世界上都獨受青睞。統計網站 Statista 與市場研究公司 Dalia Research 合作對全球430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研表明,德國制造在消費者喜愛度位居第一(排在其後的是瑞典制造和歐盟制造)。而中國備受推崇的日本貨僅在排行榜上占據第八名。其中,不同於瑞典的“地位標識”和“正品”,德國產品的普遍標簽為“質量”與“安全”。

23

中國媒體整理的德國人行為準則

德國制造,曾意味著粗制濫造

然而這樣炙手可熱的德國制造標簽,卻曾經是假冒偽劣品的代名詞。

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接近尾聲時,德國卻依然是一個農業國家。1871年,廢除了行會學徒制度的德國,開始利用貿易保護,全力扶持勞動密集型的外向經濟。由於當時英國制造是品質與市場的保障,德國人開始仿造英國產品。

在大量合法或非法渠道獲得的經濟情報的支撐下,德國仿造英國產品,再用英國制造的標簽出口到世界,從鉛筆玩具到鋼琴家具,德國制造甚至完成了德國軍隊不曾完成的壯舉:占領英國,儼然就是今天的中國制造。以至於有憤怒的作家出了一本叫做《德國制造》的諷刺書籍。

24

19世紀中葉的德國火車工廠 / Wikipedia

比如發明了坩堝鋼工藝的英國廚具品牌“謝菲爾德”。德國索林根餐具使用低劣材質和錯誤百出的技術指標生產出冒牌謝菲爾德,無論鋒利和堅硬都不能與原版相比,但卻用低價極大影響了正品的銷售市場。

繼1876年在美國費城世博會上臭名遠揚後,1887年8月23日,深受來自德國工業仿制品侵害的英國廠商推動議會,通過了商標法案,要求用“德國制造”的標簽用來標識來自德國的便宜複制品。誰能想到,以質量著稱的德國制造,曾經是英國賜給德國的劣質標簽。

直到二戰期間,德國軍工也遠遠落後,著名的虎式坦克耗油極大,故障極多,而豹式坦克的傳動輪只能連續行駛150公里。不過風水輪流轉,經過現代化工業改革,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自詡正品的“英國制造”反而被德國擠下去,跌落到排行榜第四名的位置。

25

德國著名企業在德國的分布 / 9gag

雖然如今的德國制造在國際範圍內享受好評,但不可忽視的是,德國制造業也在經歷一場危機。

世界經濟論壇 (WEF) 進行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09-2010中,德國制造業位居第一,到2016-2017中已經滑落到第八名,其中基礎設施(道路、橋梁等)領域最為嚴重,已經下降到第十六名的位置。

根據BNP PARIBAS的報告,這種下滑主要是源於基礎設施的投資缺口。自1990年東西德合並的投資高峰後,德國的公共資產支出一直占據GDP的2.2%左右,與意大利、西班牙一起堪稱歐盟最低。

26

德國的公共投入占GDP比例在歐盟是最低的

盡管聯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降低地方財政壓力,但市級財政的持續赤字依然在為基礎設施缺陷雪上加霜。投資總額占公共投資總量60%的市投資從1995年的17%直降到2015年的9.7%。財政緊縮的地方投資量往往不及收支平衡地區的三分之二。

德國的開發銀行複興信貸銀行研究表明,去年德國城市的道路和交通設施需求近400億美元。根據報告,20個城市中只有1個能夠確保本地交通基礎設施的全面維護。德國制造業以中小企業為標誌,一方面保證了市場專精性,另一方面卻為無力承擔基礎設施成本埋下隱患。

27

德國的各級政府凈投資都不高

2016年,德國終於通過了相關計劃,在未來15年內投入2690億歐元用於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化,該計劃優先修複現有系統,其中70%的資金用於維護現有設施。

被濫用的德國制造標簽

退一步講,德國的制造業確實已經超出了人類能達到的質量範疇,但你以為你買到的德國制造就真的是你以為的德國制造嗎?

由於百年歷史的德國制造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廣告賣點,德國制造標簽被嚴重濫用。一方面,缺乏廉價勞動力的德國將大量生產外包給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各國工廠都試圖以交易的形式穿上德國制造的外衣。

2013年2月,杜塞爾多夫市的州立法院法庭審理並判定,一套標註“德國制造”但實質加熱、鍛造、打磨、加硬等主要工序都在中國完成的刀具,無權標註德國產地標簽。

28

德國產品遠銷世界,包括中國 / Wikipedia

根據歐盟的非優惠原產地規則,產品生產地區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時,“最終實質性生產環節”地點就可以標打上產地標簽。這種標記最後產地而非根據生產階段價值的做法著實讓德國制造占了大便宜。

由於一件商品標上“德國制造”具體要有多少工序在德國完成的標準在歐盟依然界定不明,一個商品哪怕90%制作都來自海外,只要最後一道工序在德國完成,就能在德國公司收取兩倍以上利潤的前提下,貼上德國制造,走向價格巔峰。

用汽車行業舉例,奔馳A級產地分居德國拉施塔特工廠和芬蘭新考蓬擊,B級與CLA級產地均在匈牙利凱奇凱梅特;“神車”大眾的甲殼蟲從2011年開始就全部由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廠生產,夏朗和尚酷則從未在德國本土落地,生產地均在葡萄牙的帕爾梅拉工廠。

歐盟意識到原產地標簽濫用問題,曾經在2013年試圖推行新的產地國標簽,試圖以海關規定為準,實行更嚴格、更精確的標簽制度,但遭到了德國企業甚至德國經濟部長羅斯勒爾的強烈反對,最終不了了之。畢竟相關規定一出,很多深受中國人喜愛的德國制造就會被打回中國制造了。

對待德國制造,中國人總是能無視現實中的案例甚至醜聞,虔誠地沈浸在德國制造完美無缺的幻象中。其中最有名的例子當屬某深受中國大眾喜愛的德國某車企和西門子電器了。

30

羅永浩曾怒砸“德國制造”  / 視覺中國

2011年,羅永浩聲稱自己購買的西門子冰箱和洗衣機都有質量問題,”再也不買這個倒黴牌子了,電器還是日本人做的靠譜。“11月20日,羅永浩在北京西門子總部門前,用錘子當眾怒砸3臺冰箱。不僅是羅永浩,很多西門子用戶也反應質量問題。西門子中國區的總裁被迫道歉。

對德國制造的神話,德國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南德意誌報》曾經刊發過一篇文章《不要期待奇跡》,作者里斯托夫·奈德哈德寫道:“中國人把青島地下水道的完備歸功於德國人,而實際上德國人對其所作貢獻不過3%。德國人的廚房並不像化學實驗室,德國也有小偷,德國的火車也不總是準點。

專註

不過,話又說回來,中國人神話德國制造、日本制造、美國制造,除了這些產品本身的質量確實不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國同行襯托得好。

參考資料

[1] "How much is 'Made in Germany' really worth?". Deutsche Welle. 20 January 2014.

[2] "Unpopular EU Proposal: 'Made in Germany' Label At Risk". Speigel Online. January 16, 2012.

[3]"Made in Germany' in times of globalisation".

[4] A. Joseph, Ugesh. "The 'Made in Germany' Champion Brands" (PDF). GOWER.

[5] Made-In-Country-Index (MICI) 2017,

[6]Raymond Van der Putten.Germany Infrastructure under threat.the bank of changing world.24 February 2017

[7] The new yorker.What dose “made in germany”mean anymore?.August 30, 2013

[8] 張巖,祝鵬程(2016). 青島德式下水道:一則謠言背後的中西想象. 民俗研究.

德國制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198

信貸收緊挑戰房企制造業基因:轉型運營商的必要命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1/1123022.html

記者 張敏

樓市深入調控過程中,降杠桿措施對房企的影響在逐步放大。

這一方面體現在房企傳統融資方式不斷受到緊縮甚至部分被完全封鎖,另一方面則是需求端居民個人貸款規模占比漸趨減少對房企滾動開發帶來的影響。

資金命脈該如何延續?實際上房地產行業近年來在金融化方面的嘗試從未間斷,且呈現三個階段的轉變。在這背後,不但是開發商們需要尋求相對穩定的資金渠道,更是進入存量時代環境下,房企必須面臨的挑戰:提高資產管理能力。

不過目前而言這種嘗試並未成規模化效應,則也有大環境因素的影響。

房企降杠桿十字路口

為解決融資問題,近年來,房企在金融領域的布局越來越多。對於國內房企的轉型而言,這是重要一步。因為按照國外經驗,當市場進入存量房時代,房企的角色將從此前的“開發商”轉變為“運營商”。其中對金融工具的熟練運用,將是必備技能。

信貸層面的大幅緊縮,導致房地產市場降溫的同時,再度令房企的生存命題浮出水面。

中原地產統計顯示,2017年前5月,房企在內地資本市場的融資規模為1232.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7.7%。同期的海外融資規模則達到148.75億美元,同比上漲97%。但從多家企業的融資案例不難看出,當前海外融資的成本已比去年有明顯提高。

作為資本密集型行業,資金可視為房企的“生命線”。融資環境的周期性緊縮,正在蠶食不斷下滑的利潤率。由於當前的“拿地-開發-銷售”模式本質上與制造業並無不同,因此房企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資料(資金)價格上漲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甚至可能危及資金鏈。

過去幾年間,房地產企業不斷布局金融領域,涉足如保險、銀行、基金等業務。但分析人士指出,這種多元化嘗試雖有融資層面的考量,但更多是出於增加盈利點、平衡風險的目的。

相比傳統的房地產開發銷售模式,業界更為推崇以凱德為代表的資產管理模式,並希望將其作為實現長遠發展的模版。但政策層面對資產證券化的限制,以及資本市場對規模和盈利的要求,使得這種轉型仍存不少疑問。

“蹺蹺板效應”

房企海外融資的規模,與內地融資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雖然統計口徑不同導致數據有所差別,但統計局給出的海外融資變化趨勢,卻與中原地產的報告相當一致。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5月,房企利用外資42億元,同比下降72.1%。到今年同期,房企利用外資的規模就升至90億元,同比增長115.1%。短短一年間,變化趨勢陡然反轉。

就在去年第三季度,還有不少房企以“借新還舊”的方式,將成本相對較高的美元債務,置換成人民幣債務。

導致外債受青睞的主要原因,在於國內的融資環境。

盡管低利率環境並未改變,但從去年三季度開始,為配合房地產調控,銀行、信托、基金等融資渠道就受到全面監管,部分渠道已被封死。與此同時,針對購房者的降杠桿政策,也導致銷售端的資金來源大幅下滑。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今年前5月,房地產企業到位資金來源中,個人按揭貸款的增速為8.6%,去年同期的數據則為“增長58.5%”。

在我國房地產調控史上,類似的案例大量存在。如在2009年,房地產企業利用外資規模470億元,同比下降35.5%。由於調控樓市的“國十條”和“新五條”陸續出臺,到2010年,利用外資的規模就轉而增長了66.0%,達到796億元。其間,國內貸款、個人按揭貸款、定金及預收款的增速均大幅下降。

有業內人士將其稱為“蹺蹺板效應”,即隨著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變化,境內融資和境外融資容易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且這種變化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出現。

但由於美國進入加息通道,當前海外融資的成本已有明顯擡升。綜合企業融資案例來看,近期海外融資的成本多在5.5%以上,而在去年四季度之前,房企在內地的融資成本普遍低於5%,部分央企的發債利率甚至低至4%以下。

如龍光地產5月在新加坡發行的一筆永續資本證券,利率為7%;明發集團在新加坡發行的一筆債務,成本則達到11%。4月,景瑞控股和億達中國分別在香港聯交所發行企業債,利率分別為7.75%和6.95%。

中原地產認為,美元走強後,熱錢將流出中國市場,疊加內地債券市場融資難,這會加劇房地產企業“錢荒”窘境。房企面臨“海內海外融資收緊+銷售回款減少”的多重難題,如果2018年的市場繼續低迷,企業的盈利能力將受到很大影響,部分企業的資金鏈將出現問題。

制造業“基因”難改

事實上,由於銷售向好,以及抓住了發債窗口,就現階段而言,房企的資金問題並不嚴重。在機構給出的例行評級中,大部分房企的債務評級維持在去年同期水平,並未出現太多下調現象。

但低杠桿下的焦慮情緒,凸顯出房企在生存方面的難題。

“房地產企業沒辦法決定貨幣環境的變化,只能被動應對。”北京某上市房企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房地產業現有的“拿地+開發+銷售”模式,從本質上說屬於傳統制造業模式。資金和人力、建材等一樣,屬於生產資料的一種。

他表示,正如任何制造業企業都沒辦法解決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問題,房企也很難真正解決資金成本問題。

為解決融資問題,近年來,房企在金融領域的布局越來越多,綠地、華潤、萬科、恒大、泛海、正榮等房企均在金融業有所布局,其涉足領域包括證券、基金、銀行等。中天城投則幹脆將股票簡稱改為“中天金融”,意在表明發力金融領域的決心。

上述人士指出,從模式來看,房企多采用新設業務條線、股權投資等方式介入,並未將金融業作為主營業務來做。可以看出,其更多是出於增加盈利點、平衡風險的目的,並沒有真正解決發展模式的問題。且對於房企的融資需要,也很難真正解決。

但他認為,對於國內房企的轉型而言,這是重要的一步。因為按照國外經驗,當市場進入存量房時代,房企的角色將從此前的“開發商”、“制造商”,轉變為“資產管理商”、“運營商”。其中,對金融工具的熟練運用,將是運營商的必備技能。

在這方面,國內房企較為推崇的模版為美國黑石與新加坡凱德。凱德的模式被認為是“PE+不動產運營+REITs”,這融合了優秀的不動產(特別是零售商場)運營管理能力以及強大的金融能力。黑石則在不動產運營的基礎上,建立了資金平臺和資產平臺,運營能力更為全面。

早在2010年,時任萬通地產董事長的馮侖就曾提出做中國的“凱德置地”,但此後的實踐並不成功。其它房企亦有轉型實踐,但因時間較短,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

上述房企人士認為,資金和盈利問題的浮現,正在提示房企轉型的緊迫性。但對於國內企業而言,仍有兩個障礙需要跨越。其一,政策層面的限制,導致資產證券化的條件並不成熟;其二,資本市場對於盈利能力有著較高要求,在轉型過程中,如何保持業績的平穩,也是對企業運營能力的重要考驗。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45

推動制造業重心東移 成都開辟經濟發展“第二主戰場”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6/1124773.html

每經記者 楊棄非 陳耀霖

每經編輯 楊軍 

7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近日,成都對去年3月啟動修編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規)進行了再次修改完善。以“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空間發展戰略,也將成為至2040年為止成都23年時間內城市規劃發展的“整體方案”。

在產業與城市的關系獲得史無前例關註的當下,成都給出的城市建設方案也正圍繞產業發展展開。以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出發,成都打破城市圈層式發展格局,並打造新的城市發展軸線。在新的“總規”中,“東進”區域作為重中之重,也由此成為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主戰場”。

城市經濟地理和區位布局,往往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發展上限。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提出,城市必須重塑“經濟地理”,即在實體經濟空間距離分隔後,通過交通的同城化,人、財、物流的自由流動來縮短市場的分隔,形成一體化、大都市圈化。

◎城市布局之變

“東進”開辟“第二主戰場”

發展圈層結構還是多中心結構?這個問題幾乎困擾著全球每一個站在新一輪發展機遇面前的城市。

根據成都市規劃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瑛所說,在總規的修編中,成都確定將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的功能體系。由此,成都邁進城市建設的“雙城時代”。總規確定了成都發展的總目標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城市性質為“國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中心和世界旅遊目的地”。與此同時,總規還制定了“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空間發展戰略,並將推進城市由圈層式發展向多中心支撐邁進。

一個具體體現是,總規將成都的中心城區範圍由原繞城高速以內區域擴大至所有的市轄區,包括金牛、武侯、龍泉驛、雙流等11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天府新區直管區(11+2區域結構)。期望以此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提高中心城區的外溢效率和輻射能力,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

值得註意的是,此前被成都定義為影響未來50年乃至100年發展的“東進”戰略,在總規中也有了更為具體的安排。據張瑛所說,以“東進”為基礎,總規在現有南北城市軸線基礎上規劃東西城市軸線,形成整個城市南北向、東西向聯動發展格局。由此,成都的城市布局從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其“多中心”的架構也變得更為完整。

“‘東進’體現了成都對國土開發空間的優化。”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鄧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東邊無論是土地、資源承載力、發展空間與發展強度都適合進行工業發展,而更接近內江、廣安等成渝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在帶動城市群發展上也有助推作用。”

據記者此前獲悉,成都已確定將邀請國內頂尖團隊,借鑒雄安新區規劃理念,對成都城市功能、空間結構、發展模式、產業布局等進行優化調整。東邊區域正是其行將開辟的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主戰場”。

◎產業發展之變

將推進制造業重心東移 

事實上,成都並非首個探索產業拓圍發展的中國城市。同樣受困於“城市病”而亟待轉型的深圳,在一年前將其“東進”戰略提上日程。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一年以來,深圳“東進戰略”已取得一定效果。舉例來說,備受關註的龍崗、坪山兩區在今年均迎來了一波“項目潮”,今年一季度,在龍崗新開工的31個重大項目和10個集中簽約項目總投資甚至超過了850億元。

盡管如此,在許多人看來,發展仍不如預期。《南方日報》評論稱,東部片區內部之間缺乏快速連接通道,特別是未能在深圳內實現有效的產城融合,“東部有‘城’但‘產’不強,而西部有‘產’但‘城’不強”,這限制了東部的更好發展。

郭萬達此前曾指出,城市必須重塑“經濟地理”,即在實體經濟空間距離分隔後,通過交通的同城化,人、財、物流的自由流動來縮短市場的分隔,形成一體化、大都市圈化。

成都推行的“東進”戰略,面對的同樣是產業發展的考量。但成都的思路是,從優化城市空間開局起步重塑城市經濟地理,以城市產業發展戰略目標來優化城市產業空間布局,從而最終實現城市發展的戰略調整。

本次進行修編的“總規”,促進成都的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正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根據其內容,成都的“東進”戰略正是以經濟主流向為依據,誌在培育城市的新動力,並構建城市發展新載體。

“‘東進’區域是全域發展格局中的國際門戶、產業新城和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主要包括簡陽市、金堂縣、龍泉驛區部分區域以及青白江區和天府新區龍泉山部分;同時,將在空間上形成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簡陽城區等產城相融的功能板塊,開辟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張瑛如是介紹。

具體將如何發展“東進”區域的產業?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施躍華告訴記者,成都將推進制造業重心東移,把龍泉山東側作為工業空間增量的主要拓展區域和工業經濟增量的主要承載區域,開辟“成都制造”第二戰場。其中,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將是“東進”區域的主要產業。

◎統籌理念之變

規劃建設66個產業新城 

一個月前,全球知名的城市評級機構GAWC(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發布了2016年版的世界城市評級報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傳統一線城市均榜上有名,但最終搶占各大媒體關註的卻是成都:被評為Beta-級別,排名僅次於上述4個城市。

為何成都被如此看好?近年來不斷完善的城市規劃或為成都贏得了更多分數。

值得註意的是,位列C7的東京,也曾經歷過“大城市病”。不斷重塑城市區域規劃和經濟地理布局,並向周邊三縣疏解首都核心功能、帶動周邊城市一體化發展,正是它解決“城市病”,並能成長為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三大全球性城市的關鍵因素。

“東京圈的演變過程,對於東亞的大型城市,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告訴記者,東京在不斷“擴圍”中,也穩定地保持了世界級城市的地位和集聚效應。

東京的發展史,不僅揭示出城市經濟地理和區位布局決定城市發展上限的規律,更說明通過為不同區域賦予因地制宜的特色化產業,則能建立其潛力更大的產業發展體系。

成都的規劃,正是將產業集群發展的理念事先培植成為城市發展的根基。據張瑛介紹,成都正在全市統籌規劃66個產業新城,而這正是成都此前提出的構建產業生態圈的核心。“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各有側重、有機銜接的原則,系統構建‘導則+總規+城市設計+詳規’的產業新城規劃體系。以導則定標準、定規則,總規定方向、定布局,城市設計塑功能、優形態,詳細規劃定用地、落項目,精準規劃、精細設計產業園區,提高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40

推動制造業重心東移 成都開辟經濟發展“第二主戰場”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6/1124773.html

每經記者 楊棄非 陳耀霖

每經編輯 楊軍 

7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近日,成都對去年3月啟動修編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規)進行了再次修改完善。以“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空間發展戰略,也將成為至2040年為止成都23年時間內城市規劃發展的“整體方案”。

在產業與城市的關系獲得史無前例關註的當下,成都給出的城市建設方案也正圍繞產業發展展開。以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出發,成都打破城市圈層式發展格局,並打造新的城市發展軸線。在新的“總規”中,“東進”區域作為重中之重,也由此成為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主戰場”。

城市經濟地理和區位布局,往往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發展上限。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提出,城市必須重塑“經濟地理”,即在實體經濟空間距離分隔後,通過交通的同城化,人、財、物流的自由流動來縮短市場的分隔,形成一體化、大都市圈化。

◎城市布局之變

“東進”開辟“第二主戰場”

發展圈層結構還是多中心結構?這個問題幾乎困擾著全球每一個站在新一輪發展機遇面前的城市。

根據成都市規劃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瑛所說,在總規的修編中,成都確定將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的功能體系。由此,成都邁進城市建設的“雙城時代”。總規確定了成都發展的總目標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城市性質為“國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中心和世界旅遊目的地”。與此同時,總規還制定了“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空間發展戰略,並將推進城市由圈層式發展向多中心支撐邁進。

一個具體體現是,總規將成都的中心城區範圍由原繞城高速以內區域擴大至所有的市轄區,包括金牛、武侯、龍泉驛、雙流等11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天府新區直管區(11+2區域結構)。期望以此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提高中心城區的外溢效率和輻射能力,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

值得註意的是,此前被成都定義為影響未來50年乃至100年發展的“東進”戰略,在總規中也有了更為具體的安排。據張瑛所說,以“東進”為基礎,總規在現有南北城市軸線基礎上規劃東西城市軸線,形成整個城市南北向、東西向聯動發展格局。由此,成都的城市布局從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其“多中心”的架構也變得更為完整。

“‘東進’體現了成都對國土開發空間的優化。”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鄧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東邊無論是土地、資源承載力、發展空間與發展強度都適合進行工業發展,而更接近內江、廣安等成渝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在帶動城市群發展上也有助推作用。”

據記者此前獲悉,成都已確定將邀請國內頂尖團隊,借鑒雄安新區規劃理念,對成都城市功能、空間結構、發展模式、產業布局等進行優化調整。東邊區域正是其行將開辟的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主戰場”。

◎產業發展之變

將推進制造業重心東移 

事實上,成都並非首個探索產業拓圍發展的中國城市。同樣受困於“城市病”而亟待轉型的深圳,在一年前將其“東進”戰略提上日程。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一年以來,深圳“東進戰略”已取得一定效果。舉例來說,備受關註的龍崗、坪山兩區在今年均迎來了一波“項目潮”,今年一季度,在龍崗新開工的31個重大項目和10個集中簽約項目總投資甚至超過了850億元。

盡管如此,在許多人看來,發展仍不如預期。《南方日報》評論稱,東部片區內部之間缺乏快速連接通道,特別是未能在深圳內實現有效的產城融合,“東部有‘城’但‘產’不強,而西部有‘產’但‘城’不強”,這限制了東部的更好發展。

郭萬達此前曾指出,城市必須重塑“經濟地理”,即在實體經濟空間距離分隔後,通過交通的同城化,人、財、物流的自由流動來縮短市場的分隔,形成一體化、大都市圈化。

成都推行的“東進”戰略,面對的同樣是產業發展的考量。但成都的思路是,從優化城市空間開局起步重塑城市經濟地理,以城市產業發展戰略目標來優化城市產業空間布局,從而最終實現城市發展的戰略調整。

本次進行修編的“總規”,促進成都的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正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根據其內容,成都的“東進”戰略正是以經濟主流向為依據,誌在培育城市的新動力,並構建城市發展新載體。

“‘東進’區域是全域發展格局中的國際門戶、產業新城和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主要包括簡陽市、金堂縣、龍泉驛區部分區域以及青白江區和天府新區龍泉山部分;同時,將在空間上形成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簡陽城區等產城相融的功能板塊,開辟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張瑛如是介紹。

具體將如何發展“東進”區域的產業?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施躍華告訴記者,成都將推進制造業重心東移,把龍泉山東側作為工業空間增量的主要拓展區域和工業經濟增量的主要承載區域,開辟“成都制造”第二戰場。其中,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將是“東進”區域的主要產業。

◎統籌理念之變

規劃建設66個產業新城 

一個月前,全球知名的城市評級機構GAWC(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發布了2016年版的世界城市評級報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傳統一線城市均榜上有名,但最終搶占各大媒體關註的卻是成都:被評為Beta-級別,排名僅次於上述4個城市。

為何成都被如此看好?近年來不斷完善的城市規劃或為成都贏得了更多分數。

值得註意的是,位列C7的東京,也曾經歷過“大城市病”。不斷重塑城市區域規劃和經濟地理布局,並向周邊三縣疏解首都核心功能、帶動周邊城市一體化發展,正是它解決“城市病”,並能成長為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三大全球性城市的關鍵因素。

“東京圈的演變過程,對於東亞的大型城市,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告訴記者,東京在不斷“擴圍”中,也穩定地保持了世界級城市的地位和集聚效應。

東京的發展史,不僅揭示出城市經濟地理和區位布局決定城市發展上限的規律,更說明通過為不同區域賦予因地制宜的特色化產業,則能建立其潛力更大的產業發展體系。

成都的規劃,正是將產業集群發展的理念事先培植成為城市發展的根基。據張瑛介紹,成都正在全市統籌規劃66個產業新城,而這正是成都此前提出的構建產業生態圈的核心。“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各有側重、有機銜接的原則,系統構建‘導則+總規+城市設計+詳規’的產業新城規劃體系。以導則定標準、定規則,總規定方向、定布局,城市設計塑功能、優形態,詳細規劃定用地、落項目,精準規劃、精細設計產業園區,提高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41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8/164353.shtml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全媒派 全媒派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一言不合就diss?年輕人嗨給年輕人看。

來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 | 騰訊傳媒 

從“你的夢想是什麽?”到“你有freestyle嗎?”,兩代音樂綜藝之間大約完成了話題“禪讓”。

就連朋友圈廣告也在蹭freestyle的梗。前幾天,麥當勞以#我們的嘻哈食光#為主題推廣信息流廣告,幾乎“炸”出了票圈隱藏的所有90後、95後。

31.webp

根據百度指數,《中國有嘻哈》開播以來熱度飆升,峰值隨每期節目播出波動。

32.webp

藍線為《中國有嘻哈》,同時對比關鍵詞“吳亦凡”、“嘻哈”,《中國有嘻哈》在搜索量上高出後兩者。

第一期節目上線4小時後,播放量宣布破億,除了朋友圈可見的話題量,熱門參賽選手的微博粉絲也在呈幾何倍數增長:TT的粉絲從開播前的10萬漲到了如今的99萬,PG One的粉絲從3萬漲到了85萬,“一夜爆紅”是諸多選手的感受。

全媒派(quanmeipai)從節目本身出發,拆解如下熱議點:

· 《中國有嘻哈》觸碰到了觀眾的哪些“嗨點”?

·  嘻哈音樂綜藝節目是否是下一個風口?

·  嘻哈音樂是否是下一個流行爆款?

“嗨點”在哪兒?

有態度+戲劇化反轉

嘻哈

沒想到吳亦凡會成為汪峰之後,再一個讓學員聞金句喪膽的真人秀導師。節目順便科普了一把Punchline、Battle、Diss等一堆說唱“行話”,已成為聊天記錄里時不時躥出來的詞匯。

有態度=更真實的選手嗎?

《中國有嘻哈》以一種更契合年輕人的操作方式來呈現——有態度、Keep Real、不爽就diss(羞辱,貶低)。“有態度”體現在選手情緒的直接反饋、有不滿就直接抒發在第二期節目中,晉級選手通過抽簽挑選自己1V1 Battle的對象,由於女Rapper實力和人數都略低於男Rapper,所以一些實力略差的男Rapper會選擇女性選手以便能順利晉級。其他參賽選手對此都是報以噓聲,被挑到的選手也以一段freestyle來現場回擊,充分表明自己的態度。

33.webp

節目也讓更多人認識了“Rapper”這一群體。“Keep Real”是時常被Rapper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節目中,選手的個性成為了很大的圈粉點。比如節目海選現場曾被打趣稱有“300雙椰子、200個墨鏡、100個臟辮”,而孫八一就以反主流的“商務裝”,以及和裝扮反差更大的強大實力,以這種方式“Keep Real”做自己,觀眾反而喜歡上了他的這一面。

34.webp

對於華語說唱的發展狀況,以及什麽是嘻哈文化,很多人都不太有概念。《中國有嘻哈》迅速為大眾普及了flow/freestyle/硬核/old school/雙押等說唱概念,更使得一些地下說唱樂隊進入關註視野。

35.webp

Iron Mic等是圈內認可度較高的underground比賽

戲劇化剪輯=制造沖突嗎?

“完全把綜藝節目剪成了電視劇。”在每一期節目結束後,都會有觀眾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有嘻哈》的剪輯中,一直都有埋設各種懸念與伏筆,沖突制造也很明顯。例如第三期HipHopMan和雙胞胎兄弟的表演,熱狗評價道:“HipHopMan的英文真的稍嫌多了一點,《中國有嘻哈》不應該是英文那麽多的一個優勝選手。”話音剛落HipHopMan表示要回美國,這集便戛然而止,埋下一個沖突點的伏筆。

另一個看點則是underground rapper和idol rapper之間的矛盾,前者總認為後者沒有實力,歌詞都是背後的公司做的,由於rapper們大多心直口快,所以這層矛盾在60秒淘汰賽中展現得特別激烈。一些觀眾表示“太過drama”,也有選手證實這種矛盾點是“惡魔剪輯法”(例如將一個選手不屑的表情剪輯進他對手的表演過程中,哪怕這個表情並不是在此刻做的)催生的產物,但也有觀眾覺得“有故事,好看”。

音樂綜藝的新風口?

有贊有彈:抄襲疑雲+賽制猜疑

嘻哈的話題熱度起來後,也逃離不開被扒皮的命運。有長期關註韓綜的網友發現,《中國有嘻哈》與韓國於2012年開播的綜藝節目《Show Me The Money》相似度極高,在LOGO設計、舞臺背景設計、選手選拔環節等多處雷同。根據刺猬公社的報道,近日Mnet電視臺對此事作出回應稱,《中國有嘻哈》沒有從Mnet的母公司CJ E&M處購買相關版權。

36.webp

豆瓣網友發帖質疑

不過節目總制片人陳偉在接受采訪時卻表示,嘻哈的風格元素主要就是工業風、大金鏈,這樣的“相似並不是抄襲”。

國產音樂綜藝節目似乎總是逃脫不了抄襲指摘。紅極一時的音綜節目如《我是歌手》、《蒙面歌王》、《我想和你唱》,均有著原版節目可追溯。

最大槽點:賽制不清引發“黑幕”猜疑

海選結束後,微博上關於《中國有嘻哈》的“黑幕”爆料源源不斷,主要爭議是,讓六七百位選手進場後卻只有300人得到了評委的考核,然後在制作人發了金鏈子的155人中,最後卻只有70人進入了第二輪比賽。

37.webp

總制片人陳偉同樣對此做出了澄清。他表示,這是大家對賽制的一個誤解,在初賽那天其實有三輪比賽,首先在大門口,導演組將不是真正的rapper、只是想來看比賽的人篩選了出去,同時也將放進場的選手分為了兩類:進場觀看和進場比賽的。而最終晉級的70人,是在通過了單個制作人審核後的155人中,由所有制作人以及導演組共同回看初賽錄像,再選出的選手。

很顯然,在最後播出的節目中並沒有這樣的賽程展示,在比賽前期與比賽現場也缺乏充分的說明與解釋,自然引發了參賽選手的不滿。從節目制作的成熟度上來講,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

說唱是音綜的新大陸?

怎樣才能避免同質化紮堆

1986年的國際和平年音樂會上,崔健的一曲《一無所有》將整個時代帶入了搖滾樂的世界,唐朝樂隊、黑豹、魔巖三傑等一大批優秀的搖滾人湧現了出來。而縱觀中國流行音樂近些年的發展,選秀節目卻逐漸成為流行元素的孕育土壤。

而以宋冬野、馬頔為代表的民謠歌手,走紅並非在一夜之間。他們在豆瓣上一直擁有著忠實的歌迷,但正如豆瓣的小眾性一般,這份人氣一直沒有新的突破。而在後來《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南山南》、《斑馬,斑馬》等歌曲憑借選手的翻唱而迅速走紅,得到了極大的關註。在此之後,文化的風向似乎有了質的轉變,曾經流行的《江南style》、《五環之歌》被拋在腦後,《夜空中最亮的星》等新民謠帶著“獨立、小眾”的標簽,成為了大眾的寵兒。

38.webp

這次說唱的走紅同樣也帶著選秀節目的光環,一夜之間,underground變成了最大的臺面生意。然而搖滾、民謠都有的結局卻是“盛極必衰”——搖滾因為一大批湧現的爛作品而被拖垮,民謠現在也被打上了“無病呻吟”的印記。對於中國說唱音樂來講,接下來的十年或許會成為發展的鼎盛期,但是被過度商業消費之後,或許會處於一個危險的境地。

在各色廣告接踵而至,各大經紀公司紛紛希望簽約選手以搭上這班高速行駛的列車時,Rapper們能否保持初心、磨礪音樂,成為了說唱音樂如何砥礪發展的命門。《中國有嘻哈》中高人氣的選手Jony J在被淘汰後發了這樣一段微博:

“只是路上的一小段插曲

看到現在越來越多人關註中文說唱

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人 

很酷啊

人生又不是比賽

玩開心就到位了

享受每個當下嘛

反正我又不會停下來

今年音樂計劃準備了很多

等我好消息”

無論是對於選手、制作人還是歌迷而言,視角應該從一檔綜藝節目轉向更全局的觀察。在世界的舞臺上,中國Rapper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freestyle 嘻哈 《中國有嘻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24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8/164353.shtml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全媒派 全媒派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一言不合就diss?年輕人嗨給年輕人看。

來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 | 騰訊傳媒 

從“你的夢想是什麽?”到“你有freestyle嗎?”,兩代音樂綜藝之間大約完成了話題“禪讓”。

就連朋友圈廣告也在蹭freestyle的梗。前幾天,麥當勞以#我們的嘻哈食光#為主題推廣信息流廣告,幾乎“炸”出了票圈隱藏的所有90後、95後。

31.webp

根據百度指數,《中國有嘻哈》開播以來熱度飆升,峰值隨每期節目播出波動。

32.webp

藍線為《中國有嘻哈》,同時對比關鍵詞“吳亦凡”、“嘻哈”,《中國有嘻哈》在搜索量上高出後兩者。

第一期節目上線4小時後,播放量宣布破億,除了朋友圈可見的話題量,熱門參賽選手的微博粉絲也在呈幾何倍數增長:TT的粉絲從開播前的10萬漲到了如今的99萬,PG One的粉絲從3萬漲到了85萬,“一夜爆紅”是諸多選手的感受。

全媒派(quanmeipai)從節目本身出發,拆解如下熱議點:

· 《中國有嘻哈》觸碰到了觀眾的哪些“嗨點”?

·  嘻哈音樂綜藝節目是否是下一個風口?

·  嘻哈音樂是否是下一個流行爆款?

“嗨點”在哪兒?

有態度+戲劇化反轉

嘻哈

沒想到吳亦凡會成為汪峰之後,再一個讓學員聞金句喪膽的真人秀導師。節目順便科普了一把Punchline、Battle、Diss等一堆說唱“行話”,已成為聊天記錄里時不時躥出來的詞匯。

有態度=更真實的選手嗎?

《中國有嘻哈》以一種更契合年輕人的操作方式來呈現——有態度、Keep Real、不爽就diss(羞辱,貶低)。“有態度”體現在選手情緒的直接反饋、有不滿就直接抒發在第二期節目中,晉級選手通過抽簽挑選自己1V1 Battle的對象,由於女Rapper實力和人數都略低於男Rapper,所以一些實力略差的男Rapper會選擇女性選手以便能順利晉級。其他參賽選手對此都是報以噓聲,被挑到的選手也以一段freestyle來現場回擊,充分表明自己的態度。

33.webp

節目也讓更多人認識了“Rapper”這一群體。“Keep Real”是時常被Rapper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節目中,選手的個性成為了很大的圈粉點。比如節目海選現場曾被打趣稱有“300雙椰子、200個墨鏡、100個臟辮”,而孫八一就以反主流的“商務裝”,以及和裝扮反差更大的強大實力,以這種方式“Keep Real”做自己,觀眾反而喜歡上了他的這一面。

34.webp

對於華語說唱的發展狀況,以及什麽是嘻哈文化,很多人都不太有概念。《中國有嘻哈》迅速為大眾普及了flow/freestyle/硬核/old school/雙押等說唱概念,更使得一些地下說唱樂隊進入關註視野。

35.webp

Iron Mic等是圈內認可度較高的underground比賽

戲劇化剪輯=制造沖突嗎?

“完全把綜藝節目剪成了電視劇。”在每一期節目結束後,都會有觀眾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有嘻哈》的剪輯中,一直都有埋設各種懸念與伏筆,沖突制造也很明顯。例如第三期HipHopMan和雙胞胎兄弟的表演,熱狗評價道:“HipHopMan的英文真的稍嫌多了一點,《中國有嘻哈》不應該是英文那麽多的一個優勝選手。”話音剛落HipHopMan表示要回美國,這集便戛然而止,埋下一個沖突點的伏筆。

另一個看點則是underground rapper和idol rapper之間的矛盾,前者總認為後者沒有實力,歌詞都是背後的公司做的,由於rapper們大多心直口快,所以這層矛盾在60秒淘汰賽中展現得特別激烈。一些觀眾表示“太過drama”,也有選手證實這種矛盾點是“惡魔剪輯法”(例如將一個選手不屑的表情剪輯進他對手的表演過程中,哪怕這個表情並不是在此刻做的)催生的產物,但也有觀眾覺得“有故事,好看”。

音樂綜藝的新風口?

有贊有彈:抄襲疑雲+賽制猜疑

嘻哈的話題熱度起來後,也逃離不開被扒皮的命運。有長期關註韓綜的網友發現,《中國有嘻哈》與韓國於2012年開播的綜藝節目《Show Me The Money》相似度極高,在LOGO設計、舞臺背景設計、選手選拔環節等多處雷同。根據刺猬公社的報道,近日Mnet電視臺對此事作出回應稱,《中國有嘻哈》沒有從Mnet的母公司CJ E&M處購買相關版權。

36.webp

豆瓣網友發帖質疑

不過節目總制片人陳偉在接受采訪時卻表示,嘻哈的風格元素主要就是工業風、大金鏈,這樣的“相似並不是抄襲”。

國產音樂綜藝節目似乎總是逃脫不了抄襲指摘。紅極一時的音綜節目如《我是歌手》、《蒙面歌王》、《我想和你唱》,均有著原版節目可追溯。

最大槽點:賽制不清引發“黑幕”猜疑

海選結束後,微博上關於《中國有嘻哈》的“黑幕”爆料源源不斷,主要爭議是,讓六七百位選手進場後卻只有300人得到了評委的考核,然後在制作人發了金鏈子的155人中,最後卻只有70人進入了第二輪比賽。

37.webp

總制片人陳偉同樣對此做出了澄清。他表示,這是大家對賽制的一個誤解,在初賽那天其實有三輪比賽,首先在大門口,導演組將不是真正的rapper、只是想來看比賽的人篩選了出去,同時也將放進場的選手分為了兩類:進場觀看和進場比賽的。而最終晉級的70人,是在通過了單個制作人審核後的155人中,由所有制作人以及導演組共同回看初賽錄像,再選出的選手。

很顯然,在最後播出的節目中並沒有這樣的賽程展示,在比賽前期與比賽現場也缺乏充分的說明與解釋,自然引發了參賽選手的不滿。從節目制作的成熟度上來講,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

說唱是音綜的新大陸?

怎樣才能避免同質化紮堆

1986年的國際和平年音樂會上,崔健的一曲《一無所有》將整個時代帶入了搖滾樂的世界,唐朝樂隊、黑豹、魔巖三傑等一大批優秀的搖滾人湧現了出來。而縱觀中國流行音樂近些年的發展,選秀節目卻逐漸成為流行元素的孕育土壤。

而以宋冬野、馬頔為代表的民謠歌手,走紅並非在一夜之間。他們在豆瓣上一直擁有著忠實的歌迷,但正如豆瓣的小眾性一般,這份人氣一直沒有新的突破。而在後來《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南山南》、《斑馬,斑馬》等歌曲憑借選手的翻唱而迅速走紅,得到了極大的關註。在此之後,文化的風向似乎有了質的轉變,曾經流行的《江南style》、《五環之歌》被拋在腦後,《夜空中最亮的星》等新民謠帶著“獨立、小眾”的標簽,成為了大眾的寵兒。

38.webp

這次說唱的走紅同樣也帶著選秀節目的光環,一夜之間,underground變成了最大的臺面生意。然而搖滾、民謠都有的結局卻是“盛極必衰”——搖滾因為一大批湧現的爛作品而被拖垮,民謠現在也被打上了“無病呻吟”的印記。對於中國說唱音樂來講,接下來的十年或許會成為發展的鼎盛期,但是被過度商業消費之後,或許會處於一個危險的境地。

在各色廣告接踵而至,各大經紀公司紛紛希望簽約選手以搭上這班高速行駛的列車時,Rapper們能否保持初心、磨礪音樂,成為了說唱音樂如何砥礪發展的命門。《中國有嘻哈》中高人氣的選手Jony J在被淘汰後發了這樣一段微博:

“只是路上的一小段插曲

看到現在越來越多人關註中文說唱

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人 

很酷啊

人生又不是比賽

玩開心就到位了

享受每個當下嘛

反正我又不會停下來

今年音樂計劃準備了很多

等我好消息”

無論是對於選手、制作人還是歌迷而言,視角應該從一檔綜藝節目轉向更全局的觀察。在世界的舞臺上,中國Rapper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freestyle 嘻哈 《中國有嘻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604

豐田終止在澳汽車制造業務 員工人數將減至1300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08/1152445.html

Timg-6.thumb_head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3日關閉在澳大利亞阿爾托納的制造工廠,就此結束豐田汽車在澳大利亞長達54年的汽車制造業務。受此影響,豐田汽車在澳大利亞的員工人數將從3900人減少到約1300人。

豐田阿爾托納制造工廠位於維多利亞州,鄰近墨爾本。由於行業競爭日漸激烈,加之豐田公司對當地市場增長並不看好,豐田早在2014年就表示將停止在阿爾托納工廠的汽車制造。

今年8月,阿爾托納工廠已停止組裝Aurion車型汽車,9月停止組裝凱美瑞混合動力車型,最後停止的是凱美瑞汽油車型組裝。

阿爾托納制造工廠停止生產後,當地業務將轉型為培訓與研發,與豐田澳大利亞公司在悉尼和墨爾本的相關企業整合,員工人數因而將大幅削減約2600人。豐田澳大利亞公司業務重心也將調整為銷售。

豐田澳大利亞公司負責人戴夫·巴特納在3日舉行的停產儀式上發表講話,感謝員工與供應商為豐田所作貢獻。“正是你們的努力,讓豐田在澳大利亞成為品質、可靠與可信的代名詞。”

約3000人出席當天儀式。豐田汽車公司總裁豐田章男通過視頻畫面向豐田澳大利亞公司員工致意。

共同社報道,澳大利亞1963年成為豐田首個海外生產基地所在地,阿爾托納制造工廠於1994年投產。豐田在澳大利亞的汽車年產量2007年達到峰值,接近15萬輛。

然而,近年來,澳大利亞汽車市場需求量持續下降,造成在澳汽車制造商連年虧損。出於生產成本、市場規模等因素考慮,包括福特和通用汽車在內的多家跨國汽車廠家關閉了在澳大利亞的工廠。

維多利亞州工業部長韋德·努南說:“豐田是最新一家在維多利亞州關閉(制造)工廠的客車制造商,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8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