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Made in HK師傅手製復古婚裙

1 : GS(14)@2017-02-03 03:11:09

丁酉雞年雙春兼閏月,不少有情人也選擇今年成婚。Cat說今年九月尾是租賃高峯期,不少花裙都很搶手。相中粉色花裙的網紋上衣可以拆下,一裙兩着。



【專題籽:舖仔小店】「一世穿一次小玩意,是女人的大志。」婚戒與婚裙,一直是不少女生的夢幻玩意。1840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皇跟阿爾伯特親王成婚當天,摒棄當時英國貴族與皇室多穿銀線紅裙結婚的傳統,改以一襲全白蕾絲綢緞婚裙行禮,掀起新娘穿歐式白色婚紗說「我願意」的序幕。時至今日,除了代表純潔的白色禮服,主打復古花式婚裙設計的本地設計師周君妍(Cat)在上環開店,找來本地師傅製作婚裙,重現舊香港的製衣好工夫。



「自己參加婚禮的時候也覺得有點悶,好像每個人都一式一樣。如果你一個月參加兩個婚禮,它們的形式和衣飾可能也是差不多。」自家婚裙品牌開業約兩年半的Cat如是說。經過中環蘇豪設計師品牌婚裙店,白色婚裙清一色佇立在陳列窗前,仙氣得很;尖沙嘴金巴利道大大小小的婚裙店,日韓粉色閃爍款式應有盡有,卻獨是欠了點性格。走上Cat位於上環文咸東街的樓上舖,樓下近百年歷史的蔘茸藥材行及海味店並肩相列,店內度身訂做的木櫃和花裙,卻滲出悠閒歐陸味道,此店就似身在舊香港的中歐混血寶寶。


自家製婚裙 活用香港師傅50年經驗

「全部的裙子都在店內製作,最初開店時只有八條裙。」現時店內約有四十多條婚裙,復古花裙與白色蕾絲婚紗各佔一半,全都由Cat親自設計,「靈感取自於五十年代的歐洲,二次大戰時歐洲人穿的衣服大都是黑、白、灰色,至『New Look』出現,才增添了顏色,所以不難看到我有些設計用上了對比色及強調腰線的設計。」她口中的「New Look」,說的是Christian Dior在1947年推出的Corolle系列,因為強調女性線條,重現戰爭時埋沒了的婀娜味道而令世界讚嘆。店內有取自歐洲「最優雅年代」的靈感,也有香港製衣年代最紮實的工夫撐場。Cat找來兩位師傅輪流駐店,訪問當天,在場的陳師傅笑說自己由十二歲開始車衫,屈指一算少說也有四、五十年經驗。見師傅仔細地把支撐鐵絲裁成適合縫上網面內裡的長度,Cat笑說:「他們的造工既仔細又執着,即使是一丁點不完美,也會把整件完成品拆掉重新再造。從前那一代人對待服裝的熱誠和態度,很感染到我。」陳師傅話不多,一針一線卻準繩而有力,貫徹六七十年代港人默默耕耘的精神。


拒絕相同 港新人花裙婚宴勁活潑

誠如Cat所言,結婚一生人一次,「婚禮何不凸顯多點自己性格?」今年一月新婚的羅氏夫婦Orange與Angel,婚宴當天Angel就穿了兩襲花裙,「我參加過很多婚禮,新娘穿的全部都是閃石款式,我不希望和其他人一樣。」一身花碌碌現身婚禮,如此破格,賓客們有驚訝嗎?「他們都眼前一亮,不過我們平常也走活潑路線,所以很適合自己性格。」正所謂,做人要走自己的路。各位準新娘,在芸芸白紗以外,其實還有別的選擇。



Cat與陳師傅對細節十分嚴謹,揀每段蕾絲也會認真討論。

陳師傅鏡頭後跟大家談笑風生,一埋位便專注得很。

Cat讀時裝設計時常北上找師傅造衫,但仍覺香港師傳較合心水。


Christian Dior曾創出「New Look」Corolle系列,着墨女性腰線設計。

由布料選材、設計至真正製作,連同不下十數次的模特兒試身和修改,每條婚裙製作需時最少一個月,店內看到的四十多個款式都是兩年累積下來的成果。

傳統白色婚紗平均用上至少四層白紗,份量十足。


大片花朵蕾絲也呼應了歐洲五十年代家居的牆紙印花。

Cat經香港代理取得歐洲印花婚裙原料及大牌樣辦布料,愛其質地造工耐用。

男士不妨選擇「容易入口」的偏粉色系西裝外套,與女士相配。


新婚夫婦Orange(左二)與Angel(左一)婚禮當天一身花碌碌登場,活潑奪目。(受訪者提供相片)

SilentSiren. With Bridals 上環文咸東街文咸中心13樓1302室



記者:黃樂雯攝影:陳健邦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2/199146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60

【專題籽】一屋綠色簡約風 唐樓都有酒店feel

1 : GS(14)@2017-02-05 10:49:14

任職航空公司的Lemon喜歡旅行,家中簡約歸一設計頗有酒店感覺。



【專題籽:居安思藝】唐樓好唔好住?向來有人讚有人彈。沒升降機是必然,出入都要考驗腳力,不過較高的樓底及實用率,卻總令人心動。任職航空公司的劉夢霞(Lemon)家住觀塘唐樓第八層,熱衷旅行的她喜歡入住酒店的舒服感覺,連家中設計也要營造出簡約清新的風格。260呎空間有齊客飯廳及工作間,睡房還放得下一張三邊落床的5.5呎大床,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住唐樓都有住酒店的感覺,夫復何求?



住得唐樓,就注定要食得鹹魚抵得渴,因為單是沒有升降機已足以令人苦惱。居住唐樓兩年多,Lemon沒有被每次出入來回要行16層樓梯所嚇怕,上落兩次都沒有氣喘吁吁。「習慣之後會覺得身體反而變好了,起碼平時行樓梯斜路都唔會喘大氣,當然有時拿着比較重的東西就要老公幫忙。」記者一口氣上完斜路再上八樓,即刻有一種「再鋒利嘅刀都會有生銹嘅一日」的後知後覺。家住逾50年樓齡唐樓,四四方方較實用,不過她卻嫌原有眼鏡房格局不美觀。兩間房門加上廁所門及大門,細小空間裏有齊四道門,自然覺得壓迫。「客廳沒有窗戶,關門後更不能通風。」婚後與老公同住的Lemon,將兩間房打通,其中一間細房變成開放式工作間,整個空間感覺煥然一新,廁所門改在廚房,可以增加一道完整牆身來掛電視。「好多人都唔願投資裝修唐樓,不過我們覺得始終是自己屋企,都想住得舒服一點。」

油壓床下是儲物空間,兩側有四個櫃桶。

260呎的屋企放得下一張三邊落床的5.5呎大床,在香港算難得。


蝸居空間靈活盡用 睡床下天花頂儲物

兩口子喜歡旅行,踏足過斯里蘭卡、柏林、沖繩等地方,每次旅行也必定入住較有設計感的酒店,價錢位置反而是其次。「很喜歡酒店那種乾淨企理設計歸一的風格,室內沒有門,一落床就是活動空間。」當Lemon打造自己的安樂窩時,也想將這種風格融入家中,整個空間比較簡約清新,睡房與客廳之間同樣沒有門。香港人面對的共同問題就是地方有限,自然要善用每一吋空間,睡床下天花頂都是儲物空間,自然不見雜物。空間原本不大,裝上牆鏡後,視覺上開闊多了。仔細環顧四周,驟然發覺原來屋內放有不少綠色裝飾,床單枕頭廚具cushion都是。「綠色比較舒服,始終在石屎森林住,都想多一些自然的感覺。」每次去旅行,她更會搜羅不同的綠色裝飾品,「感覺時刻都有旅行的感覺。」室雅何須大的道理人人明,雖然260呎數字很小,但她住落卻不覺得侷促,「有收納空間儲存雜物,客飯廳工作間樣樣有,你看到的地方就是活動的空間,我覺得便足夠。」



Lemon最喜歡廚房,所有電器都偷位做入牆式設計。

兩條橫梁之間做成假天花,天花頂也是收納空間。


一邊牆身是文化磚,是Lemon老公逐片黏上去,令屋企多些點綴元素,不會太死板。

這塊柏林圍牆紀念品是她在度蜜月時所買,她笑說結婚日恰好是圍牆倒下日。

在唐樓見到如此歐陸風情大門口,令人眼前一亮。


換上鏡牆後,感覺有空間感。



建築面積:約300呎實用面積:260呎裝修時間:四個月裝修費用:30萬查詢:http://www.facebook.com/frankychoy記者:劉東佩攝影:梁志永編輯:潘肇南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4/199169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61

【專題籽】Office轆轆椅 鬥快飄移上水橫街

1 : GS(14)@2017-02-05 10:49:14

唔好埋沒自認腳瓜有力的你,一於報名參加呢個辦公室椅速度賽,衝線嗰個可能係你。



【專題籽:港情講趣】上水新功街完全係水貨客樂園,奶粉尿片金莎藥油齊備,由早到晚篋來篋往,轆來轆去。今個月19日,啲篋要讓路了,取而代轆的,係好多張辦公室椅,一場絕無僅有,別開生面的辦公室椅速度賽,即將於新功街假日行人專用區上演。



大家喺office可能都鍾意坐住張轆轆凳周圍轆,估唔到會有人儍到將佢帶上街頭,離開沉悶的office在石屎路上飄移。儍人一號與儍人二號係新功街Cafe Je T'aime兩位老闆黃家傑及沈宏樂。佢哋漸漸覺得所在社區有點疏離。阿沈收起笑容,認真地說:「大家都見到上水石湖墟呢幾年變遷很大,多咗賣批發貨嘅舖頭、水貨客。鄰里關係相對顯得薄弱。我哋唔想純粹做生意。」佢哋喺街上開店五年,睇住店舖由服務街坊的小店,變成為人民幣服務,好唏噓。他們的cafe也因業主欲收回店舖,大概只能經營至年底。佢哋要爆了,希望餘下這一年盡量大玩特玩,令呢條街重現生氣。家傑謂:「我哋都喺上水成長,好想為呢度營造啲開心氣氛,希望街坊可以一齊來玩。」



這兩個小街坊廖澤文(左)及廖曉文(右)小朋友,早已報名參賽,圖中為他們爸爸,為活動贊助泰拳課程。

比賽除了個人項目,也有雙人接力賽,好考默契。

Cafe Je T'aime兩位老闆黃家傑(左)及沈宏樂只望在cafe餘下日子,盡量為社區帶來歡樂。


醫生護士做義工 店舖贊助小禮物

比賽分個人及接力賽,這個睇落搞笑多於認真嘅活動,都係想區內香港人可以癲番下,令條街無咁悶。佢哋已向警方申請不反對通知書,也正招募義工在賽道維持秩序。「最得意係有醫生同護士話願意來做醫護義工。我哋有接力賽,兩人一隊交棒接棒,過程中可能有人唔小心跌倒,醫護就好緊要啦!」佢哋為咗連結社區,更找區內店舖贊助小禮物,大家都幾支持。家傑說:「有酒、鹹蛋、紅棗,連泰拳課堂都有。」物輕情義重。辦公室椅比賽原來日本京都及台南正興街都有辦過,他們受啟發嘗試把活動搬到香港。看網上片段,發現參與人數頗多,圍觀打氣的人擠滿街。佢哋歡迎區外人士一齊入去玩,不過要自備椅子。



新功街拖篋人橫行,本月19日香港人要重奪主場。

由小店滿佈變成奶粉集散地,鄰里較以往疏離。

日本京都賽事有啦啦隊為健兒打氣。

日期:19/2查詢:Cafe Je T'aime記者:葉青霞攝影:劉永發、徐振國編輯:潘肇南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4/199169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62

【專題籽】改圖發洩專頁 笑盡世間賤客人

1 : GS(14)@2017-02-07 05:16:42

對得客多絕對能夠訓練耐性,各位打工仔共勉之。



【專題籽:人言無畏】香港打工仔怨氣甚深,無論俾老細定客人鬧完,都只會沉住氣,轉頭在網上發洩便算。「人客人無藥醫」專頁靠朋友真實經歷和讀者投稿,講中香港人心聲,即使在網絡世界都可以見盡無奇不有的客人,更成為朋輩間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



以為幾位專頁管理員均是行內老屎忽的話便大錯特錯,三位九十後的專頁管理員Erica、Natalie及Cyrus(均為化名)於讀書及兼職時認識,出來社會工作幾年後,發覺身邊很多朋友每天在網上呻返工有多慘,不惜花時間打長文投訴客人有多沒腦。怨念越積越深,要化解並不無辦法,近年網上彈出各行各業的辛酸史專頁,其實都離不開「客人」二字。有見及此,他們決定開個投訴客戶綜合平台,等打工仔有個宣洩怨氣的地方。說到底,純粹玩得啖笑,講完條氣順返晒。開設專頁之前,他們一樣經常流連各大行業的八卦專頁,例如飲食業怪客,航空揭秘故事,不過叫得「人客人無藥醫」,對象又豈止尊貴的客人呢?為自己起了個八婆名的Erica說:「不一定是尊貴客戶,即使鬧老細高層也可。」其實諗清楚,高層也是我們的客戶,要懂得應對他們也很考功夫。以電視劇《衝上雲霄》的石修秘書二奶為名的Natalie則說:「每個人都可以是被鬧的對象,只要付錢便是客人,平日我可能也得罪很多人。」



接受訪問的兩位女專頁管理員Natalie及Erica明言不能出鏡,並非做了虧心事,而是怕不慎洩漏公司機密,飯碗不保。

他們笑言不懂設計,簡單一張圖加最到肉的字句,大家已經立即讚好。

為人師表只有一味捱打,做不到怪獸家長的要求立即收到投訴是平常事。


客人無理也要接受 反映港人奴性重

開設專頁多月,他們特別關心及留意身邊朋友,可說是專責接收負能量。Erica因此遇到很久沒聯絡的小學同學,最深刻的文章正是這位朋友的投稿,道出不少港女去化妝專櫃換試用裝時既黑面亦無禮貌,事後反投訴職員沒禮貌,想清楚其實港女也有問題。因為說中了不少sales的心聲,間接令這專頁更多人認識。Natalie最記得的一件「客人」事件就是幼稚園老師投稿說有家長投訴她不能為小朋友紮Elsa辮,可以想像老師當時的無奈,「辮子紮得不似不是罪,這也要投訴!」Erica再搶着說另一個很爆的零售業故事,「先聲明我不是歧視肥人,有位肥女人去買加細碼褲,可是她跟售貨員說24腰和34腰差不多,便強行買下那條褲,結果買完不合身回來鬧她,可笑吧!」最常吐苦水的是前線服務業及零售業員工,佔文章六至七成,因為客人都很喜歡投訴,投訴你之餘會打去客戶服務部跟進,務求弄死你為止。他們三位分別任職marketing、event及account servicing行業,亦是經常對客的一群,Erica說有次與客人硬碰,認為對方有錯在先,反被客人直接找上司投訴,幸好得到上司諒解,「在現實世界我們就是被欺負的一群。」他們認為普遍香港人奴性超重、負能量極高,即使當下知道客人有錯,被人沒理由地鬧,都不能反鬧對方,惟有不停說對不起,「香港人永遠只懂事後做鍵盤戰士鬧人,不滿卻不即時反抗,回家上網訴苦想得到所有人認同,就是有種呃like心態。」生活太多負能量,這個世代便選擇透過like發洩,「大家不喜歡特首,按嬲嬲結果也是無補於事;like完我們的文章,其實怪客永遠都在。」一句到尾,香港人就是喜歡吃花生。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行行雖然不一定出狀元,可是每個行業都總有最難應付的客人。



不單止鬧客,原來也有客人睇唔過眼來個大反擊,訴說如何受到售貨員的白鴿眼。

又是零售界投訴,很多家長都當作玩具店是托兒所,搗亂了還是要職員執手尾。

facebook:人客人無藥醫



記者:畢慧婷攝影:伍慶泉、王子偉(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7/199197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887

【專題籽】棄做全職精算師 搞免費導賞團 細看香港故事

1 : GS(14)@2017-02-08 22:32:27

Michael連設計T-shirt也一手包辦,配合香港導賞團的主題。



【專題籽:胚芽故事】「希望介紹一些連本地人也不知道的地方讓外國旅客知道。」從事保險精算工作十年的曾志輝(Michael),2013年由外國回流香港,一年前成立「香港免費導賞團」,希望從本地人角度,帶旅客看另一面的香港。



在美國著名學府柏克萊大學修讀經濟及統計學系雙學士畢業的Michael,在美國、荷蘭等地從事精算師的工作。「在外地很多人問自己香港有甚麼玩,我只知道一些主要景點如大佛、山頂等,所以每一次回港,我會發掘一些未知東西。」到不同城市旅遊的時候,一直很喜歡玩免費導賞團,很享受每一個星期天,入住不同青年旅舍參加導賞團,並希望把這些經歷和社區概念帶回香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興趣,Michael更加由全職精算師轉為兼職。



帶旅客吃蛇羹,體驗香港人的飲食文化。

Michael(左三)希望帶旅客看香港的另一面。


由零開始 厚着面皮找小店合作

上班接近十年,從事朝九晚五的工作,Michael認為,「是一個適當的時候做一些從來未嘗試的工作,走一條別人未走過的路。」他慶幸自己的老闆很開明,自去年10月起讓他轉為兼職,只是星期一、三、五做精算的工作。Michael明言導賞團對工作有一定影響,特別是星期二、四缺席了公司的會議,惟有在上班的日子準備得更好。路是自己選擇的,沒有修讀美術學系,由零開始設計T-shirt、地圖、規劃路線、厚着面皮找小店東主合作等。「製作網頁由去年農曆新年開始,花數小時觀看YouTube頻道,由每一個按鍵和步驟逐一學習。」Michael強調。成立至今一年已經舉辦了六個不同導賞團,由行山、踏單車、美食以至歷史故事也有。更找來同道中人劉遂(Alla)一起合作,填補星期一、三、五帶團的空缺。嶺南大學哲學碩士畢業的Alla,機緣巧合下參加了Michael的導賞團,發覺大家的理念相同,自去年10月剛剛完了大學研究助理的合約,便開始帶導賞團。「對於一些有資金限制的旅客,未必可以參加獨立導賞團,他們認識城市方法往往是走馬看花,來到香港看到高樓大廈,未必知道背後故事就離開了。」Alla在學期間曾經到外地交流,做背包客參加不同導賞團,因此更希望充當領隊的角色,把香港介紹給旅客認識。



Alla在學期間曾到外地交流,做背包客參加不同導賞團,自己也想擔任領隊角色。

香港有不少關於風水的建築物,Alla會介紹給旅客認識。

對於一些有資金限制的旅客,認識城市方法有如走馬看花,未必知道背後故事。


去年農曆新年Michael開始製作網頁,靠觀看YouTube頻道自學。

地圖宣傳單張放在民宿或青年旅舍,讓旅客自取。


領隊心聲:滿足感來自一個留言

Alla表示:「旅客來參加我們的導賞團後,在TripAdvisor或網上平台多謝我們,我們已經很開心。」其中一個令她印象最深刻的留言是:「香港因為Alla變得更有趣」,感覺非常鼓舞,讓自己更有力量繼續做下去。Michael和Alla,對背包客都有一份獨有情意結,不也計較付出,希望帶給旅客一個獨有的香港體驗。他們同時歡迎香港人參加他們的導賞團,認識一些連本地人也可能不知道的歷史或小店故事。



Michael在柏克萊大學修讀經濟及統計學系雙學士學位。

Michael曾在美國、荷蘭等地生活十年。



Michael畢業至今一直從事精算工作。

嶺南大學哲學碩士畢業的Alla。

facebook專頁:Hong Kong Free Tours記者:翁怡富攝影:陳健邦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8/199207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026

【專題籽】參觀夕陽小店  旅客:10分滿分畀20分

1 : GS(14)@2017-02-08 22:32:27

美國旅客Claudia(右)說:「假設10滿分,會給導賞團20分。」



【專題籽:胚芽故事】今天記者參與曾志輝(Michael)的免費導賞團,在大半天的行程中,看看究竟帶我和參加者,認識甚麼香港故事。



導賞團在下午舉行,名為“Made in Hong Kong”,路線是重新設計,今天剛剛第一次試行新路線,一共有7名團友一起由中環出發。Michael表示:「這團除了參觀香港小店外,同時集中講解中國人在香港的歷史。」導賞團形式一般在指定時間,約定在指定地點集合,7名團友當中有4人已參與了上午由Alla帶領講述香港殖民地等歷史故事的導賞團。



參觀中式旗袍店,介紹裁縫量身訂做的手寫筆記簿。

參觀活字印刷舖,老闆任先生(右)示範印刷技術和機器操作。

Michael與老闆任先生合作訂製印模,創作屬於香港製造的記事簿手信。


了解手工藝行業

導賞團主要參觀4間香港碩果僅存的小店,途經寺廟、海味店等甚具香港特色的街道。第一間參觀的小店是活字印刷舖,講述印刷技術、歷史、了解機器操作過程,相信新一代香港人也未必了解。Michael更加與老闆任先生合作訂製印模,創作屬於香港製造的記事簿手信。光華印務公司的任先生說出合作原因:「給旅客看到香港繁榮一面的背後,了解到昔日的手工藝行業,帶動香港的工業以及經濟起飛。」第二間為中式旗袍店,介紹旗袍物料、製作過程,裁縫量身訂做的手寫筆記簿等。團友可以親眼看到裁縫師傅寫下的一些特別記認,如這女客人的身體很纖瘦,沒有肚腩等。第三、四間小店分別為紙紮和鹹魚舖,全部都是香港的夕陽工業。鹹魚舖伍惠記的伍先生強調:「看得出Michael是有心帶團的,你會見到他帶團的高興樣子,而不是交功課。」初初帶團的時Michael會買一些鹹魚親自烹調,給旅客品嚐鹹魚的味道。完成了約3小時的行程,由中環走到了西營盤,來自美國的旅客Claudia表示:「假設10滿分,會給導賞團20分。」因為今天看的東西不是一個普通旅客,可以在街上發掘得到的,你亦不要知道小店舊時的風光,很高興參加了這次的導賞團。另一位來自印度、在港短暫停留一天的Roxy開心地說:「非常高興參加了導賞團,今天看了很多香港的傳統小店,不論印刷、旗袍、鹹魚等也很喜歡,並給滿分10分。」Roxy亦讚賞Michael和Alla在講解方面十分詳盡,讓他們認識了小店的人和事,把不同的訊息和互動帶給旅客。



旅客Roxy讚賞Michael和Alla的講解詳盡,讓他認識了小店的人和事。

來自澳洲的旅客Allison在網上找到導賞團的資訊,決定參加。

參觀紙紮舖。

facebook專頁:Hong Kong Free Tours記者:翁怡富攝影:陳健邦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8/199207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027

【專題籽】90後紙幣玩家 舊港鈔活字典

1 : GS(14)@2017-02-09 23:44:52

年紀輕輕的Anthony,認為香港銀紙的投資價值雖然不及中國市場寵大,但只要願意花時間買對潛力貨,也會有穩定升幅。



【專題籽:港情講趣】鈔票如同股票,不同年代、款式、面額也影響升值潛力,升跌潛藏不少學問,但圈子狹窄,有青黃不接的情況,難得90後收藏家張頌昇(Anthony)將興趣變事業,更開設專頁及實體店與志同道合分享銀紙上的光怪陸離,近日更首次將珍藏展出,晒冷香港鈔票典故。



年紀輕輕的Anthony,受爸爸收藏郵票的影響,有收集閃卡、錢幣、黑膠等習慣,2008年購入首張紀念鈔,自此愛上收集紙幣,常提到「銀紙幾好玩」的他,從網上展覽會及其他收藏家羅致心水貨,現擁有五萬件銀紙貨幣,單是紙幣已過萬張,「我會收集世界各地的銀紙,後來發現香港銀紙的設計特色隱藏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便開始從舊香港銀紙入手,上幾代人沒有保存銀紙的概念,市面數量有限,舊銀紙便更加珍貴。」累積多年的收藏及書本經驗,最過癮不在於過程,而是如何透過銀紙探索歷史,「早期上世紀20年代的香港銀紙,已經近乎無人識睇,真假難分,研究價值高。」尋根究底的精神令他將興趣變麵包,坦言銀紙確實有價有市,但無心學習,只為賺錢而收藏也難以堅持。現在通行的香港銀紙多以神獸、民間景物為設計元素,Anthony手上的銀紙最常見是鬍鬚佬、光頭佬、英女皇、神話女神,設計風格充滿羅馬色彩,「60年代滙豐發行的五百蚊紙上有一個光頭佬,他是滙豐以前的高層,地位甚高,銀紙也印有他的肖像。」這張五百蚊紙面積約12厘米×19厘米,比A5紙較細,俗稱「大棉胎」,當年面額等於一般市民兩個月多的人工,「如此大面積的銀紙當然放不入銀包,亦因為面額大,所以很多人會摺叠收藏在煙仔罐、餅乾罐或者褲頭,防止遺失。」充滿殖民地色彩的「鬍鬚佬」一蚊銀紙,是香港政府在30年代發行的第一張一蚊,「鬍鬚佬」肖像查實是英女皇祖父「英皇佐治五世」,是當年面額最大的銀紙。



香港政府早期發行以雙面印刷的五仙(左)、一仙(下),是30年代通用的貨幣。

BWC印刷公司$1樣鈔 發行年份:1923銀行樣鈔印有「Specimen」一字,而印刷公司的樣鈔則打上「CANCELLED」字眼。

滙豐銀行$1 發行年份:1935早於二、三十年代的銀紙其實已有水印防偽,銀紙上還為水印設計橢圓形窗口位。


香港政府$1 發行年份:1935俗稱「鬍鬚佬」的一蚊,嘜頭其實是英皇佐治五世,後因其離世便進行回收及轉版。


最罕有 印刷廠樣鈔索價兩萬

要數坊間最罕有的,必定是樣鈔,當中以印刷公司製作的樣鈔更為罕有,20年代出品的滙豐銀行一蚊索價兩萬元。「印刷公司的樣鈔號碼不是用000000開頭,而是用000001至300000號,是印刷銀紙之前的最後檢查程序,數目更少。」 Anthony最鍾情有利銀行60年代發行的一百蚊紙,「60年代大部份銀紙也採用單色印刷,這張一百蚊紙則用了彩色,背景是香港地圖,發行量少於一百萬張,在市場上一百張中只有一張。」俗稱「地圖」的有利銀行一百蚊紙,與滙豐銀行頗有淵源,皆因滙豐銀行在50年代已經收購有利銀行,但有利銀行當時仍然有印製銀紙,有人說「地圖」設計原是應用在滙豐銀行的60年代一千蚊紙上,但面額太大,最後轉放在有利銀行的一百蚊紙上,而有利銀行於70年代中便停止印製鈔票。要保存銀紙的故事,遇上知音人之餘,儲存方法也相當嚴謹,「無論是新紀念鈔或近百歲的舊銀紙,首先要將銀紙放在防酸的膠套內,防止它與空氣中的酸性物質有化學反應,令其發黃,然後再放入防潮箱。」儲存地點也要盡量避開光線,因為光會令銀紙上的墨水變淺色,若長期暴曬在射燈下,也會影響銀紙的質素,削弱市值。



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100 發行年份:1946渣打銀行前身「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印有老爺車圖案的綠色一百蚊紙,又稱「老爺車」。

滙豐銀行$500 發行年份:1968「大棉胎」五百蚊價值相等於一般市民兩個多月的人工,當年好少見。

有利銀行$100 發行年份:1973俗稱「地圖」的一百蚊,印有彩色香港地圖,在60年代開始印製,以1964年頭版最為罕有。

金銀滿貫賀新禧日期:即日至15/2地點:大角嘴福利街8號港灣豪庭廣場



Facebook:anthonycheungcollector



記者:王佩兒攝影:伍慶泉編輯:潘肇南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9/199218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155

【專題籽】百呎窗簾布店不敵加租 26年手藝暫別上水街坊

1 : GS(14)@2017-02-11 18:58:57

上水舖租上升,六年前舖租八千元,最近業主加租至兩萬,蔡錦蓮被迫把窗簾店關門大吉。



【專題籽:舖仔小店】近年本港舖租回落,小店鬆一口氣,惟獨上水反常——舉目四望都是為人民幣服務的水貨店,舖租加加加、小店執執執,經營窗簾店的蔡錦蓮(Pat),正是無得留低的受害者。最近業主獅子開大口,把舖位呎租加至200元,貴過中環食肆,她負擔不起,決定下月12日暫別上水,熟客大嘆不捨,但她堅信凡事有轉機,希望找新舖位繼續經營。



上水新功街是水貨客集中地,滿街喧鬧的普通話交談聲不絕於耳,走到後街以為可遠離煩囂,誰知仍逃不過水貨店的入侵,但有間紫色招牌的店舖尤其安靜,老闆Pat不慌不忙拿起布,量度尺寸,不受外在紛擾影響,開動衣車車窗簾,急速的車衣聲,不掩其氣定神閒,盡顯她26年車衣的深厚功力。每塊窗簾布堅持自家車,用料也講究,Pat解釋:「唔係大陸布,喺本港布行攞料。」可惜她難逃業主加租命運,「呢間舖一百呎,?家租金萬五蚊,佢加到二萬,唔包水電、差餉等雜費,小本經營好難做㗎。」她不禁回想六年前租下這個後街舖時,只用了8,000元,租金加幅逾一倍,都是水貨店惹的禍,「出面呎價未必有上水咁貴,業主唔租畀你,淨租畀賣水貨嘅人,佢哋唔介意租金,有吉舖就租,抬高晒租金。」中環部份食肆地舖,呎租都不超過100元,這裏呎租卻加至200元,業主獅子開大口,扼殺Pat此等小租戶,她聽說附近有些經營多年的小店也捱不住,「租貴,乜都貴,成條街變晒,以前有真正賣藥材的藥房,賣成衣、茶葉,?家越嚟越少,甚至唔見咗。」商舖百花齊放,變成千篇一律,社區還變得越來越陌生。



明柔布藝只有一百呎,麻雀雖小,卻是蔡錦蓮的窗簾工場。

上水街坊鄧太(右)是熟客,有空便來跟蔡太聊天。

窗簾店門外較少人,隔壁水貨店卻有不少水貨客光顧。


樓價高企生意卻淡薄

那些年製造業興旺,Pat亦跟很多車衣女工一樣學到一技之長,26年前朋友鼓勵下,便在上水開店賣窗簾,行業跟樓市唇齒相依,1997年她於將軍澳開店,生意不錯,可惜往後金融風暴,很多人變負資產不在話下,樓市差,窗簾需求自然下降,她無奈慨嘆:「啲人對窗簾無咁講究,覺得可有可無。」更無奈是租金照樣加,兩年後被迫結業,休息一年。2001年,Pat於上水另覓新舖重新出發,直至六年前搬往現址經營,現在樓價高企,生意相對淡薄,扎根上水多年,大多依賴熟客宣傳,有些更變成朋友,「有些客人隔了十年再買屋或裝修都嚟搵我。」熟客鄧太在Pat農曆新年啟市後首天,便帶孫兒前來聊天,得知店舖下月中結業感到驚訝,屈指一算,她們不經不覺相識20年,鄧太不忘大讚:「上水做窗簾手工最好係佢,唔係話讚朋友,行內人都知。」究竟點好法?「價錢大眾化,朋友拎上大陸車,手工唔好,或者車細咗,甚至客人度錯尺寸,唔係佢錯,佢都願意免費改。」謙虛的Pat意圖打斷鄧太,只因她宅心仁厚,不想怪罪客人,良心老闆就係呢啲。不做本行,出來打工更難,希望她在租金高企的世代,繼續於這行業發光發亮。



蔡錦蓮選用本地布行訂購的布料車窗簾,有品質保證。

上水有一些小店抵受不了昂貴租金,快將結業。

記者:梁慧琳攝影:梁志永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1/199242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15

【專題籽】子女照顧晚年父母 《伴生》導演:早準備少遺憾

1 : GS(14)@2017-02-11 18:58:56

導演黃肇邦原本打算電影會拍五年,甚至八年,結果兩年多以來,發生了很多事,有想過觸及死亡,卻沒想過這麼快。



【專題籽:胚芽故事】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現在長憂的逆轉為子女,因為醫學發達,很多老人家活到九十九,但子女霎眼也白頭,如何擔起照顧責任?《伴生》是一套花了兩年時間拍攝的紀錄片,追蹤三個家庭子女如何照顧晚年父母。導演黃肇邦希望提醒天下子女及早準備。有些事,你以為尚有時間,然後就沒有了然後,悔恨永纏。



伴隨生命而來的,就是與家人的關係。一同生活時有幾愛,離開時就有幾痛。自問喊點高過IFC的我,看電影時哭崩了,感嘆自己對如何看待父母晚年後知後覺,正確來說,是不知不覺。沒意識要正視,因為總覺得「冇咁快」。談吐比外表成熟的黃肇邦選擇拍攝家庭這個複雜題材,聚焦子女照顧年邁父母,想過可能觸及死亡,但一切來得太突然。「估不到松哥太太玉梅很快便過身,要拍攝頭七、靈堂,甚至之後的身後事,好混沌,沒想過那麼快進入這個領域。」讓人淚流不止的,是後來松哥因老伴離去,健康轉差,拍攝期間去世,臨走前受盡病魔折磨。「一切都是意料之外,很多事我到這一刻還在消化。」兩年間,他不斷進出醫院、老人院、靈堂,負能量爆錶。「松哥臨走前,意識還清醒時跟我談天,叫我努力做好這件事,一個老人家願意用生命分享故事,那一刻覺得要勇敢一點完成它。」


父母離家誰願放手

電影中的另一個案,陳氏一家,黃肇邦形容:「他們好香港,相信是不少香港家庭縮影。陳小姐難以照顧有病痛的兩老,要送父母到老人院,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個關口,困擾多年。送父母離家,他們很大機會不會再回家了,試問誰願意看到這情況?」電影中陳小姐有一幕幾近崩潰,照顧兩老的壓力幾乎把她壓瘋。父親沛叔對陳小姐很依賴,每天打數十通電話給她,加上他擔心老伴會比自己先離開,不懂抒發情感的他常鬧情緒,也令陳小姐很辛苦。「人一生都在學習,去到最後一天,可能都不知怎樣面對家人。中國人不懂說話,有時傷害了摯親都不知道。」拍攝前黃肇邦到院舍做老人服務義工,發掘追訪家庭,認識了電影中第三個家庭慕嚴與兆銘母子,他倆關係不如另外兩個家庭緊密。「慕嚴是個很可愛的婆婆,會逗人笑。她是位智障人士,當年生下兒子兆銘,丈夫翌年離世,她無法照顧兒子,所以兆銘要住在寄養家庭。」雖然二人缺乏一同生活的機會,但兆銘現在負起照顧患癌媽媽的責任,令人動容。關係疏遠是否不能拉近?兩人親密又有點距離的關係值得深思。黃肇邦最希望大家看罷可以跟父母提早而開放地討論晚年安排。「如果我們早一點有心理及生理的預備,可以有多些方案,多點共識。老人家都可用選擇自己的生活。有時他們不想急救,但子女到最後關頭卻堅持要急救。」在病榻前做的倉促決定多半令人後悔。「這一刻我們能力比老人家高,傾向用我們的思路幫老人家選擇,只懂看自己,不懂跳出來照顧對方感受。」早準備,少遺憾,上有高堂的,這部電影,不能不看。



伴隨生命而來的,就是與家人的關係。一同生活時有幾愛,離開時就有幾痛。自問喊點高過IFC的我,看電影時哭崩了,感嘆自己對如何看待父母晚年後知後覺,正確來說,是不知不覺。沒意識要正視,因為總覺得「冇咁快」。談吐比外表成熟的黃肇邦選擇拍攝家庭這個複雜題材,聚焦子女照顧年邁父母,想過可能觸及死亡,但一切來得太突然。「估不到松哥太太玉梅很快便過身,要拍攝頭七、靈堂,甚至之後的身後事,好混沌,沒想過那麼快進入這個領域。」讓人淚流不止的,是後來松哥因老伴離去,健康轉差,拍攝期間去世,臨走前受盡病魔折磨。「一切都是意料之外,很多事我到這一刻還在消化。」兩年間,他不斷進出醫院、老人院、靈堂,負能量爆錶。「松哥臨走前,意識還清醒時跟我談天,叫我努力做好這件事,一個老人家願意用生命分享故事,那一刻覺得要勇敢一點完成它。」父母離家誰願放手電影中的另一個案,陳氏一家,黃肇邦形容:「他們好香港,相信是不少香港家庭縮影。陳小姐難以照顧有病痛的兩老,要送父母到老人院,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個關口,困擾多年。送父母離家,他們很大機會不會再回家了,試問誰願意看到這情況?」電影中陳小姐有一幕幾近崩潰,照顧兩老的壓力幾乎把她壓瘋。父親沛叔對陳小姐很依賴,每天打數十通電話給她,加上他擔心老伴會比自己先離開,不懂抒發情感的他常鬧情緒,也令陳小姐很辛苦。「人一生都在學習,去到最後一天,可能都不知怎樣面對家人。中國人不懂說話,有時傷害了摯親都不知道。」拍攝前黃肇邦到院舍做老人服務義工,發掘追訪家庭,認識了電影中第三個家庭慕嚴與兆銘母子,他倆關係不如另外兩個家庭緊密。「慕嚴是個很可愛的婆婆,會逗人笑。她是位智障人士,當年生下兒子兆銘,丈夫翌年離世,她無法照顧兒子,所以兆銘要住在寄養家庭。」雖然二人缺乏一同生活的機會,但兆銘現在負起照顧患癌媽媽的責任,令人動容。關係疏遠是否不能拉近?兩人親密又有點距離的關係值得深思。黃肇邦最希望大家看罷可以跟父母提早而開放地討論晚年安排。「如果我們早一點有心理及生理的預備,可以有多些方案,多點共識。老人家都可用選擇自己的生活。有時他們不想急救,但子女到最後關頭卻堅持要急救。」在病榻前做的倉促決定多半令人後悔。「這一刻我們能力比老人家高,傾向用我們的思路幫老人家選擇,只懂看自己,不懂跳出來照顧對方感受。」早準備,少遺憾,上有高堂的,這部電影,不能不看。



獨身的陳小姐是旁人眼中的孝順女,但照顧父母讓她感到極大壓力。

相信很多香港人都對陳氏一家的故事有共鳴。

松哥生前鼓勵黃肇邦努力把紀錄片拍好。


松哥非常疼愛太太玉梅,老伴離世,他在靈堂上說下一世要再續未了緣。

松哥兒子(中)要在短時間接連送走父母,哀痛不捨百感交集。

大家都忌諱談死亡,父母的意願子女根本不清楚,早開放討論自然較少後悔。


兆銘小時候雖然得不到父母的愛,卻願意負起照顧年邁媽媽慕嚴的責任。

拍攝《伴生》讓30歲的黃肇邦快速而深刻地上了很多人生課堂。

慕嚴早前參與一個共融藝術活動,展出畫作。


你有這樣愛媽媽嗎?

採訪林煥珍與她媽媽黃美妮婆婆,我不斷對林煥珍說:「你真的好好。」,最少十次,可能有廿次。是讚美,也是慚愧,她對媽媽無微不至,自問望塵莫及。看來像五十多歲的她原來已經七十有一。媽媽黃婆婆九十四歲,行動不便,記性日差,住在屯門一家私營安老院,已有兩三年。林煥珍每天必到院舍探望媽媽,風雨不改。


71歲女每天堅持探望94歲母

「我每日見到她就覺得很舒服,知道當日身體沒大礙就很開心,我每日5點起身,7點幾去買早餐餵媽媽食,堅持日日來因為起碼我知道她有食物到肚。」林煥珍要買餸煮飯,照顧孫兒及年老的老爺,自己都是個長者,其實很辛苦。「有時腰骨好痛。多忙都好,每晚10點半都要瞓覺。為了第二日精神好啲,即使有好看的節目,我都要瞓覺。」理智上她會跟自己說,媽媽年紀大,有時無法動彈,又亂說話,很辛苦,就讓她走吧。但感情上她又過不了自己。「寧願陪伴媽媽多一陣,有時都好想媽媽早些走,但真係好唔捨得。」年輕時與媽媽一起撐起頭家,與媽媽感情要好。每次媽媽認不得自己,都非常心酸。她哭着說:「每逢有病入醫院,她都認不出我,叫我姑娘,嗰吓好心痛。」現在她只望媽媽最後一程,走得高興,雪糕、汽水、炸物,一律讓她吃。看着林煥珍餵媽媽吃雪糕,心想自己到父母晚年是否仍然可以像林煥珍一樣,當雙親如珠如寶,即使他們沒有自理能力,認不得自己?



黃美妮喜歡吃雪糕,女兒說不會要她戒口了,就讓她吃個夠。

黃美妮年輕時曾在美國生活,有學識,待人有禮。從我跟林煥珍的相處,我肯定她教導有方。

兒孫滿堂的林煥珍慶幸他們都常探望媽媽。


迫不得已把媽媽送到老人院,曾讓林煥珍非常糾結,所以她堅持每天乘車去探望媽媽,陪她吃早餐及聊天。

記者:葉青霞攝影:劉永發編輯:潘肇南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1/199242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17

【專題籽】世上的另一個我 孖B成長記

1 : GS(14)@2017-02-12 13:55:35

大孖文諾(右)和細孖文軒剛踏入三歲,感情很不錯,經常會攬頭攬頸。



【專題籽:胚芽故事】近年,好像越來越多雙胞胎,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香港於2015年就有673對雙胞胎出生。常常覺得雙胞胎或多胞胎是很奇妙又奇怪的一件事,人生中,竟然有個和自己外貌、高矮肥瘦都近乎一樣的人共同成長,但其實在真.孖仔的心目中,又是怎樣想的?雙胞胎父母,又有甚麼體會?



鍾幸佟(Kristy)是兩子之母,育有一對三歲的孖仔文諾和文軒。她回想起三年多前發現懷孕,其後再產檢時醫生指懷有孖胎,更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龍鳳胎,驚喜之餘其實也有點意料之內,「因為丈夫是龍鳳胎,但知道的一刻都會想有沒有照錯?下次再照會否又多一個,是三胞胎的?因為最初都只是照到一個。」之後開始到處張羅嬰兒用品,但其後產檢再證實原來兩個均是男嬰,原先買了的女仔衫就白白浪費了,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擔憂:還能負擔得起去私家醫院生嗎?供書教學開支點算?原本和老爺同住,多了兩個孫還夠住嗎?「完全是大失預算,乜都要乘二,奶粉尿片、BB車、BB床……剛出世頭兩個月,平均兩日用一包尿片,頭半年有餵人奶,之後就四日一罐400克的奶粉,七日一罐大的900克奶粉,奶樽都買了廿多個。現在上學前班,兩個加起來的學費就要七千多元了。」
Kristy還記得孖B的初生階段是最折磨人的,每晚輪流餵奶,大孖吃畢,掃完風,細孖又要吃,剛完成,大孖又餓了,整晚不停重複又重複,冇覺好瞓是等閒事,為了照顧囝囝,原本任職醫護的Kristy只能暫時辭工,轉做全職媽媽,還要多請一個外傭幫忙,又要搬到另一個兩房單位居住,經濟負擔就全都落在做文職的丈夫身上,「請工人姐姐都好難,很多知道要湊兩個都不肯做,最後轉了幾手才請到現時的工人姐姐,她的妹妹也育有一對孖女,相對得心應手。」



媽媽Kristy抱着一對肥肥白白的孖仔,當初的辛苦都忘記了。

兩兄弟總有打架爭吵的時候,但也算是成長中的美好回憶吧。

初生時期,只能靠身上佩戴的飾物分辨二人。


避免爭執 打扮一模一樣 

在外人眼中,雙胞胎就像複製人,總是讓人分不清,大概每對孖胎父母都有一套自家的辨別方法,「剛出生時,哥哥額頭有疤痕,就靠它來分辨,個多月後就用手鐲,一個戴左手,另一個戴右手,之後就轉用頸鏈,一個戴銀鏈,另一個戴紅繩,夜晚一摸就知道是誰了,之後漸漸長大,兩個的聲音開始有分別,細佬頭頂又有兩個轉,就易分得多。」經常有個迷思,為甚麼父母總喜歡將雙胞胎打扮得一模一樣?文諾、文軒也不例外,家中玩具絕大部份是一式兩件,Kristy帶點無奈地笑說:「因為一定會爭,大孖穿了紅色,細孖見到又會想穿,我試過買兩件不同圖案的T恤,每次拿出來都幾乎打架,最後都是要收起來,再換回相同的衣服,類似的事經歷得太多次,乾脆趁這個時間將他們裝扮得一樣吧,反正大個一點後都不會再理我的了。」



學校老師經常撈亂兩兄弟,媽媽惟有為他們剪不同的前蔭,方便區分。

雙胞胎很多都是遺傳,孖B的爸爸(右)正好也是龍鳳胎。



連較大型的小童馬桶也要買兩個,還要各自貼上名字。

兩兄弟大部份玩具都是一式兩件,免卻爭玩具的煩惱。


一靜一動 大不一定讓細

兩兄弟是同卵生,樣貌似,性格卻越大越不相似,一凹一凸,哥哥較文靜,細佬較活潑、講道理,情緒卻較易爆發,每當有爭執,總是先哭了再算。二人同步成長,又讀同一間學校,少不免有比較,Kristy盡量都不會以「哥哥」和「細佬」稱呼,也要求學校老師採取同樣做法,不想有大小之分,「可能因為我是家姐的關係,由細到大都聽到話要讓細妹,我會問點解?件事唔一定我錯喎,現在做了媽媽,也同樣覺得點解哥哥一定有責任讓細佬?他倆明明是同一胎,只相隔一分鐘,誰大誰細只取決於醫生將他們取出的次序,他們自己無權揀,所以大人也應該公平一點。」她和丈夫一早協議好,大讓細不是必然,自小就以鼓勵方式教導囝囝,如果只得一件玩具,但大家都想玩,就要透過溝通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想辦法問對方,學懂互相分享,而不是爭來爭去。很多人覺得,如果生孖胎,最理想是生龍鳳胎,湊個「好」字,但Kristy卻覺得兩個同性別也有好處,「相同性別買衫可以買差不多款式,兩個撈亂着,慳一點呢。」雖然湊雙胞胎最初會吃力,一次過帶來的經濟負擔也較大,但Kristy認為孖胎的成長過程中不會有孤獨的時間,總有人陪伴一同成長,父母再辛苦也是值得,「有時看到其他單胞胎,父母都要上班,交給外傭照顧,小朋友要好儍豬咁自己一個人玩,有時都幾可惜,我幾慶幸有兩個小朋友,雖然成日爭執,有時會好忟好想鬧佢哋,但見到佢哋從小就有個可以互相學習、傾訴、模仿和分享的對象,學習也會事半功倍,這件事真是很開心的。」



記者:黃子配攝影:王國輝、徐振國(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2/199242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