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土產大佬的困惑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
週末和幾個業外大佬吃飯,突然心生感觸。事情是這樣的,幾個大佬席間談了很多話題,但是有一個話題是反覆提及的,即資金該往哪裡投。這幾個大佬有好幾個是從地產中出來的,出來的資金量之大讓他們愁苦,不知道有什麼大體量的行業可以對接。另外還有一個大佬是這兩年從市場中減持出來的,一夜富貴,現在除了打球外,資金如何投項目也是他最頭痛的問題了。

資金的流向對市場的影響巨大,這點大家都知道,所以碼哥也很想知道實業界的人士對於目前投資的看法。交談中大家對經濟轉型的認可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到底投向哪裡還是有很大的分歧。大多數大佬對環保、現代農業以及新能源都比較看好,這不出碼哥的意料,但有一位大佬很楞,還是比較看好資源,對金礦啥的情有獨鍾。

碼哥跟他說了一下目前大宗的大趨勢,認為上游有色這些行業可能並不看好,他沉默了一會兒,冒出一句說,資源畢竟在地底下,我要是買了還踏實些,你們說的那些就算我財務投資吧,那也需要我多少要懂一些啊,否則要被騙了還不知道呢。

此言非虛。現在的狀況是不是人們不投資,而是缺少一個好的經營環境,如果要進一步轉型成功,那麼沒有一個法治保障下的環境,那估計還真不行。加上新潮行業對於這些土大佬而言的確眼花繚亂,跟著媒體,他們也有被洗腦,但都不太明白個所以然來,所以多年的經商習慣之下,他們出手謹慎是可想而知的。

前不久老看到一個詞,叫「資源錯配」。的確目前國內這種資源錯配是很厲害,大量的錢去了不該去的地方,更多的還玩起了資金借貸遊戲,這是最古老的賺錢模式,人們為什麼會熱衷於此,我想可以列一大堆原因,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這種套路模式熟練,易於理解和操作,新科技和新技術畢竟只有相當頭腦和文化的人士才會去玩,所以從這個側面我們也可以想像,新經濟的轉型遠比當年國家指揮投資地產要難得多也要慢得多。

好在現在世界變平了,信息更新的速度讓有錢的大佬們有時候也會自卑,比如會驚嘆 tesla 對行業的衝擊以及股價的飛漲,比如會驚訝於蘋果雄厚的財力和公司的地位,所以他們內心的蠢動是不可否認的。

如何讓這些土產大佬們迅速轉型,我想其實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通過資本市場的引導,如果我們本土的股市能演繹一些成功的典範出來,那其標竿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前有騰訊、阿里,但是那畢竟已成巨人,未來如若有新貴出現才是轉型的頭彩。

另外,碼哥最近也翻看了兩市的股票,深感分裂,上海市場代表著一個舊時代,光看行業就覺得暮氣沉沉,而深圳市場則光看行業就有很多新物需要去理解,所以未來的市場必然是一個不斷淘汰不斷更新的市場,產業併購會層出不窮,這也是碼哥對這些土產大佬的一點建議,拿起你們的錢,去資本市場玩新東西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05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2)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97

為孩子置業要三思

父母愛孩子的心與生俱來。他們為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將來,所以拚命賺錢,自小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直到他們學有所成,踏入社會工作。別以為父母的責任就此完結,不少父母仍會為成年子女的需要繼續張羅,幫助他們理財。我認識一些父母甚至動用大筆資金,為子女置業,讓他們能擁有自己的小天地。

近年有關「地產霸權」的輿論不絕,本港樓價反覆上升,已超過一般打工一族的負擔能力範圍,這群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更是首當其衝,他們不少也為未能「上車」而煩惱。曾經有家長問我,在目前資產泡沫湧現的經濟環境下,父母是否應該資助子女置業呢?

先說說我的經驗,我在工作多年後,存下一定積蓄才下決定首次置業。當時我沒有動用家人的資金,只計算自己能夠承擔的樓價。當然,每個人都期望能入住寬敞舒適兼設有豪華會所設施的房屋,但大家也要量力而為,時刻保持清醒,認清購買房產並不只是付出一筆首期和相關雜費,數以十年計的月供將緊隨其後。閣下能否承擔因利率上調導致月供增加的後果也絕對是考慮之列。

作為人父,我完全理解父母愛護子女之心,不過我不認同父母動用積蓄多年的退休儲備金為孩子置業或代付首期,這絕非一個明智的決定。當孩子進入社會工作時,父母一般距離退休之年已不遠,也許他們已經成功存下退休金或者將會獲得一筆可觀的退休金,假如他們貿然把大部分(甚至全部)老本拿出來為孩子置業,將會嚴重影響他們退休生活的質量。

舉例來說,即使一套價值200萬港幣的小房子,付三成首期也要60萬元,再加上其他的雜費,如律師費、佣金、印花稅,甚至一些簡單裝修和家具添置,總額便不是小數目了。

隨時變成爛攤子

當然,孩子長大後應有他們自己的發展空間,也要有責任感。倘若父母連孩子的住房需要也照顧周到,難免加重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性。日後若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自行管理和使用財富呢?

購買住房往往是不少人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昂貴的決定之一,必須從長計議,不能純粹為擔心孩子日後「上車」困難而貿然入市;我建議父母在送出這份「大禮」前應考慮以下因素:

個人經濟狀況曾幾何時,「養兒防老」被不少人視為退休後最大的生活保障。然而,時移世易,這一代的家庭文化觀念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據我所見,這一代年輕人對「回饋父母」的觀念薄弱,他們對照顧父母的需要並不特別在意,有些人甚至沒有定期給家用的習慣,因此為人父母者須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上文提及,當孩子踏入社會工作時,父母一般已接近退休之年,倘若他們積蓄有限,絕不宜把自己的退休儲備金完全押在新購置的房產上。首先,房產買賣屬投資一種,樓價可升可跌,投資者不宜單憑主觀意願看漲,一旦他們把所有積蓄在高位入市,而樓價突然調頭向下,家庭的財務狀況即會面臨嚴峻考驗。1998年樓市大瀉,隨後湧現大量「負資產」業主,當中小業主所面對的難處,相信不少人仍記憶猶新,也實在值得引以為鑑。

子女的還款能力即使父母有足夠的財力能為孩子買下房產,我也建議父母應與孩子制定詳細的條約,要求他們每月按其能力付租,承擔相關開支,避免他們養成不勞而獲的心態。

假若父母因資金所限,只能為孩子暫付房產首期,在入市前也要確定孩子是否有能力在未來繼續還款或分擔部分月供。換言之,父母必須讓子女明白,他們要有承擔債務的心理準備。而對於一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是否有財政能力和意願去承擔債務,我對此持保留意見。一旦子女在供款期內出現拖欠的情況,最終還是要為人父母者去收拾爛攤子,這也會對他們的財務狀況帶來壓力。

總而言之,我建議年輕人應存下首期款再考慮置業,若衝動入市,對家庭狀況甚至家人關係將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至於如何踏出第一步,要開始並非困難,只要努力並持之以恆地去儲蓄,賺取「第一桶金」,然後投入投資市場,逐步把財富滾大便可。

不過,若遇上資金不足,又認為是買樓時機時,就要在住房質量或居住地區上做出犧牲,如考慮「居屋」、樓齡較高的房子或較偏遠地區的房子,但必須注意,這類房子的升值空間往往有限,交投並不十分活躍,部分樓齡較高的房產更要面對較多的維修問題,所以在選擇時,儘可能考慮港鐵沿線的房產。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普遍視買樓為長期投資,切勿只著眼短期供款能力而忽略房產的長遠投資價值。不管怎麼說,置業都是人生中的重要決定,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8

十個瞬間之七:2005 年 6 月 6 日(12碼微信號:stockpost)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
終於寫到了「998」這個瞬間了,碼哥有點感慨,這可是中國股市最壯麗的一波牛市的起點,但是當時的那一天卻湮沒在一片悲觀的唏噓中——

 事實上在「998」點到來之前,管理層已經提出了所謂的股權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東必須以支付對價的方式來換取流通權,這可是一次破天荒的舉動,也是推進中國股市市場化的一大舉措,雖然現在來看當初的對價之低還是讓人不爽,但是畢竟這是管理層直面問題的開始,如果沒有這一步後面的中小板、創業板的開設是無法想像的。

開弓沒有回頭箭,這是關於股權分置改革最響亮的進攻檄文,但是沒用啊,當時市場特別悲觀,在跌了四年的時間裡,大多數人已經麻木,在觸底的這段日子裡,其實有很多人看空看得非常厲害,碼哥認識的一位所謂高手當時還一度看到 300 點,他說這話的時候碼哥一度感到坐上了時光穿梭機,300 點那豈不是要回到 1994 年?這個碼哥是絕對不信的,不管怎麼說,從 94 年到 2005 年,十年過去了,經濟總量不可同日而語,難道指數就沒有一點進步?

6 月 6 日那天,其實現在想來也很平常,市場一開始依然是慣性下跌,那個時候下跌已經成為常態,交易員們都無所事事,整個盤房裡面都特別寂靜,用一個不太好聽的詞,那就是「死寂」。碼哥當時也沒有在看盤,只是非常詫異,一直在 MSN 上跟一位朋友在聊關於股權分置改革的看法。突然旁邊一位交易員傳來一聲驚呼:「破 1000 點了!」在這之前,因為上證指數一直下跌,已經臨近千點大關,因此會不會破千點成為一大市場看點,碼哥當時傾向於不會破,但是沒想到還真是破了。

不過破與不破,其實只是一個心理問題,對實質其實意義不大,碼哥當時的看法是不管股權分置改革大家對其有多大的意見,但是畢竟這一步是做了,表明自 2001 年以來市場最擔心的國有股減持的問題有了一個合適的說法了,這應該是好事。當時我們整個的倉位是不重,碼哥最看好的是太陽能行業,其他配置了一些中遊行業,有機械、建材之類的。另外因為當時已有三家公司作為試點來做股權分置改革,因此我們也很關注這個進程,事後證明正是因為對價的支付,使得小股東第一次有了話語權可以跟大股東去叫板,這裡面蘊藏的一系列機會終於攪活了市場,當然這是後話了。

其實市場在 998 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但既然破了,當時我就開始加倉了,加倉的重點還是在太陽能方面,我認定新能源的爆發點才開始,事實上從那個時候開始碼哥就開始比較系統地跟蹤美股,跟蹤太陽能行業也是從美股得到的啟發。當時的太陽能股就是天威保變,事實證明牛股往往是敢於逆勢而動的,在 998 見底之前天威就率先啟動了,雖然之後橫盤了數月,但是當整個市場轉暖後它卻是牛相畢露。

天威是成功的總結,另一個至今看起來比較有用的總結是:底部不是一個快速形成的過程,而是有著極其緩慢的反覆過程,998 之後市場小有反彈,但後來又跌下來,雖然 998 沒有再破,但是市場依然還是低迷,情緒差不多醞釀了 3 個月後才慢慢恢復,從悲觀到神志恢復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從癲狂回歸到冷靜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一樣,所以現在有人問我怎麼看現在的 A 股時,碼哥只能說底部誰也看不清,但是情緒是可以看清的,如果市場進一步悲觀,那麼也許就該往相反的方向去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54

十個瞬間之八:2007 年 5 月 30 日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
 07 年留給大家的不都是歡樂,在「530」之前,可以說個個是股神,大家都很 happy,但是在「530」之後,節奏儼然切換到了另一個頻道上去了,能跟上步點的還有最後一波衝向巔峰的瘋狂,沒跟上步點的只有暗自流淚了。

大家現在對「530」詬病的其實倒並不是利空本身,而是出利空的時間,事後有很多人把這形容為「半夜雞叫」,碼哥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是這樣的,從現在回過來看,這個消息被搞成那麼晚發佈應該也是高層博弈的結果,很多事上下都是情非得已。記得當年在 5 月 30 日之前,碼哥就聽一位哥們談及要上調印花稅的事情了,但是那個時候整個市場都很瘋狂,這個信息被成堆的利好淹沒了。不過出於對於指數連續上漲的擔心,碼哥還是一直對這個利空懷著惴惴之心。

記得 5 月 30 日前的那天夜裡,碼哥按照正常的工作節奏在看資料,一直看到 11點,由於那天比較困就早早休息了,在休息之前網站一片平靜也沒有看到有什麼新聞。第二天,碼哥還在床上,就被一通電話吵醒,原來是一位長期跟碼哥有聯繫的客戶。電話一接通,就聽見他迫不及待地說,這下完了,要加印花稅了!你怎麼看啊?!碼哥聽他這麼一說,一下子就清醒了,趕緊起來一邊安慰他,一邊開始上網看新聞。在瀏覽網頁的同時,其實我已經把這個問題在腦子裡梳理了一遍。當時市場的氣氛的確很亢奮,出台印花稅的政策是起到警告的作用,真正要讓市場下去還是要看宏觀基本面的情況,對比當時的海外市場,至少還沒有大的風浪起來。

但是短期的下跌應該是在所難免的了,且不說從技術走勢看,連續小陽上攻的指數很有亢龍有悔的意思,光從客戶的反應來看其實都可看出一二來。從我起床穿衣服開始到出門去公司這半個小時時間裡,我居然接了不下十個客戶的電話,有一個客戶電話從進電梯開始打,中間由於信號問題斷斷續續,等我走出電梯還在問,我到底怎麼辦啊?客戶的整個心態已經混亂,在這個時候賣出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解脫。所以其實我並沒有幫到客戶什麼忙,反而是客戶在幫我的忙,幫我瞭解了市場一部分人的心態,索羅斯的「反射理論」真的很有效。

開盤後果然大跌,而且跌的主要就是前期猛漲的題材概念股,在那個時候你才會深刻理解到神馬是浮云,很多人估計在前一天還在計算自己市值有多少了,夠買多少東西了,但是一旦下跌神馬願望都破碎了,很多人當時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牛市是不是已經結束了?

「530」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股市案例,是典型的群體性踩踏,前面的上漲猶如擊鼓傳花一般,大家都覺得自己聰明不會接最後一棒,誰知貪婪矇住了眼,一旦鼓聲停止,趨勢逆轉,又都奪命狂奔,那種驚恐的狂奔又再度引發情緒的宣洩,導致在後面 6 月 4 日又有一次更大的跌幅,大盤竟然大跌超過 8%,如果理性來看,公司還是那個公司,只是看的人心境大不一樣了。

碼哥也沒完全避過「530」,倒不是因為貪婪,而是碼哥始終認為通過加印花稅這個政策是無法終結牛市的,那只是抬高你一點成本而已,而對於市場整體預期並沒有太大改變,真正摧毀市場的還是整體對經濟預期的改變,當然這是後話了。所以碼哥在大跌面前倒是顯得沒那麼激動,只是在盤算著市場在這次大跌後會有所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55

比特幣與互聯網秩序 (此文首發愛范兒)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

 這幾天比特幣火了,媒體也像著了魔一樣狂喊比特幣。我去年就開始留意——它的醞釀和發展,能折射出不少東西。

 首先,比特幣起源不複雜,之前也不火,真正火起來還是因為「silkroad」,這個最大的地下黑市平台用比特幣來交易,極大地提高了比特幣的流通性和需求。

當然「silkroad」的創始人烏爾布萊特之所以用比特幣交易除了想逃避現實世界的追蹤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是所謂奧地利學派米塞斯無限自由市場主義的擁躉,這真的讓我想起《V字仇殺隊》這部電影來。雖然那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反抗的故事,但是如果放在互聯網世界裡,的確比較適合。

大家都知道互聯網從一開始就宣講自由平等的秩序,以及開放和免費的原則。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比如當年的華軍軟件園就是碼哥因為免費而經常光顧的地方;又比如聊天,從早期的互聯網架構看,你和狗在聊天這個環節上都是平等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經過了網絡泡沫後,由於盈利的需要,現實增強版的互聯網時代畢竟到來了,所以原來的草莽時期的種種互聯網原則逐漸經暗去,代之而起的就是「被應用」,換句話說互聯網已經跟現實世界同步了秩序。

比特幣的橫空出世,其實在我看來是在挑戰這種日益被現實世界同化的秩序。從本源上講,它的基因是純互聯網的,不受任何勢力的控制,符合所謂的互聯網精神,同時它在逐步被人關注後,勢必將挑戰我們的交換體系,而這種交換體系是跟我們目前的貨幣體系是休戚相關的。

雖然美聯儲最近也表示不會去監管這個新生事物,但是如果說哪一天有個人說寧可要比特幣而不要美元了,那就是一個大問題了。而這個問題的本身不在於別的,而在於它從出生那天起就是反權威的,在這點上,我希望目前炒作比特幣的朋友們一定要清醒,它從暗黑走來,如果見到陽光,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會融化。

比特幣火當然是因為有需求,除了剛才我說的地下交易的原因外,另外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那就是現實世界糟糕的經濟現實。這點上,其實它跟紙黃金沒啥區別,拋開實物黃金不說,人們炒作紙黃金大多是因為心理作用,因為對貨幣體系的擔憂,加之美元不斷放水,這種對紙幣情緒的不滿轉嫁到了黃金上,所以黃金前期的牛市跟這種現實是分不開的,而比特幣也有這樣的情緒在裡面,君不見我們善於煽動的媒體都已經在說「中國大媽」跑步入場買比特幣嗎?這和前段時間跑步進場買黃金多相似啊。

所以,所以呢,炒買比特幣的朋友們也需要看看宏觀經濟哦,如果現實世界經濟好轉,或者美國收緊美元的話,那麼比特幣可是會跌的,因為情緒如此,要說價值,那就是一陣風。

但是話說回來,這種情緒如此猛烈地傳染到現實世界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從某種意義上講比特幣的漲跌其實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情緒宣洩,這種宣洩如果沒有節制那就會很危險,也就是說它如果如前面所說的觸及現實世界裡大佬們的諸多利益時,那就不好說了(有人說比特幣會成功,如果那樣,世界就大同了),這是我擔心的一種結果。另一種結果就是被現實世界裡的大佬們收編,淪為操縱的工具,那也會很可怕,最終會破壞掉它本來的意義。

總之,瘋狂的比特幣是情緒,也是挑戰,但是在這個逐步實現它所謂價值的過程中,它其實卻不斷地在否定它最早出生的意義,這種悖論的背後是我們的貪婪和對現實世界的複雜而又古怪的情感——你可以問一個人他是願意做比特幣大亨還是願意做現實世界裡的大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56

十個瞬間之九:2007 年 11 月 6 日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

 這一天不是 A 股指數最高的那一天,但卻是很多人記憶猶新的一天,那天「巨無霸」中國石油上市。雖然那天的指數已經從 6124 點最高處回落,但是群體的狂熱並沒有減弱,市場把中石油的股價高高地打上了珠穆朗瑪峰,而這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年滄海桑田才會消融。

在中石油推出招股書的時候,碼哥當時周圍的一些朋友就很躁動,他們無視巴菲特的退出,甚至有些在嘲笑股神的膽小。一位朋友甚至構築了一個所謂 H 股套利的方案,主要就是買入中石油在香港的權證,等著中石油 A 股上市後暴漲帶動中石油的 H 股上揚,從而實現權證的超高的收益。想法不錯,當時那位朋友說得非常興奮,把 11 月 6 日中石油上市日甚至形容為「火箭發射日」。(關於 07 年香港權證的炒作的確令人心潮澎湃,碼哥身歷其中也有很多感想,這就留待日後慢慢講,先做個廣告。)

11 月 6 日開盤前,大家都在預測中石油會開在什麼價格,有人說開在 30,有人說至少 40,還有人說會上 50,總之市場一致預期會大漲。開盤的結果讓人的確一陣驚呼,48 元以上的高價的確讓人跌破眼鏡,申購中的人一臉喜色,而碼哥所在的營業部有位投資顧問居然還頻頻給客戶發短信要客戶買入並持有到 50 以上。現在想來,那是何等的瘋狂,而前面說的那位做權證的朋友更是立即打來電話,期待今天會迎來紙上富貴。

我記得馬未都老先生在一次講話中說,他認識的一位朋友有一次舉拍一件瓷器,雖然那位朋友知道以自己的實力還不能夠把心頭之好給拍下來,但那位朋友還是舉拍了,結果他舉的價格在停留了一秒鐘後就過去了,直奔更高的價格而去。馬老先生當時不解,問那朋友為什麼明知沒戲還舉牌,那位朋友居然開心地說,至少那件東西在那一秒鐘是屬於我的。

的確,我那朋友在那麼一瞬間或許因為中石油的上漲帶來了巨額的收益(雖然不止一秒鐘),但是也就是在那一瞬間他的巨額財富從此會很快離他遠去,股市可不是拍賣場,那是真金白銀的付出。香港市場中石油 H 股的高點其實 11 月 1 日就見到了,6 日開盤雖有上衝,但勢道很弱,我那朋友本來看到 48 元的高價以為 H 股必然會火箭升空發射,但是沒想到發射不僅失敗,還帶來了隨後的暴跌。權證加了槓桿,下跌速度更是快到讓人無法割肉,四毛的東西很快就跌去一半,第二天再跌,跌到他剁的時候已經是幾分錢了,幾天的時間財富消散。直到今天,他還是無法面對這個事情,當然我們都不再去提它了。

11 月 6 日隨後的交易其實平淡無奇,中石油之後就一直高開低走,承擔了太多壓力的它,終於在隨後幾個交易日不堪負重,市場在狂潮後陷入困惑,而那個時候碼哥已經隱隱感到了不安。雖然那個時候美國次貸危機還沒大面積發酵,但是消息已經傳來。記得當時有聽一位 G 公司自營部老總大談次貸,那哥們非常健談,說天天看 CNBC 追蹤次貸的新聞,談及中國股市,認為大熊市要到來,而且不可避免要跌到 2000 點去,這在當時很前瞻啊,要知道當時看 3000 點的人都不多。

後來 08 年市場大暴跌,碼哥一度對這位仁兄非常佩服,找人去瞭解,想跟那位仁兄再好好勾兌一下,沒想到熟悉他的人直搖頭說,他也沒減倉啊,你看看他們公司自營虧了多少就知道了。碼哥頓時不解,說不可能吧,在 5000 多點看 2000 點的人不多啊,而且當時他把次貸說得那麼可怕。來人說,對,他的確對次貸很有前瞻,但是說歸說,做歸做,市場跌到 3000 多點他就又進去了,結果被深套。

市場真是沒有新鮮事,從中石油的權證朋友到那位預測大師,其實都在走貪婪和盲目自信的老路。在大熊市中,直接被點殺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更多的專業選手是被自己所謂的「藝高膽大」所害的。很多經歷過 08 年的朋友總結,其實從 6000 點跌到 4000 點基本連一根毫毛也沒受到損傷,但是從 3000 點開始大吐血,很多人 07 年的利潤甚至本金就是這麼被慘忍地干掉的。

11 月 6 日的確談不上太激動人心的大日子,但是卻很有象徵意義,從此一個時代結束,痛苦的大熊張牙舞爪地向我們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57

十個瞬間之十:2008 年 10 月 28 日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

之所以寫這個瞬間,並不是因為這天的交易有多麼的驚心動魄,而是因為在這天中國股市觸碰到了金融危機的大底,即 1664 點,到至今為止,1664 點還堅如磐石,雖然今年曾經有人一度看空到這個點位下方,但是畢竟它還沒破,它依然還是這 5 年來的最低點。

其實這個市場底來得是比政策底來得要晚,之前溫相就已經為推出四萬億投資預熱準備了,而在這更早的時間,龔方雄這位老兄就已經在媒體上喊出只有拉動投資才能就危機的言論,雖然他一度否認自己獲得了某種暗示,但是不得不說其實到 2000 點左右市場的情緒在悄悄的發生變化。

當然跌到 2000 點的時候,市場上的很多人已經很悲觀了,那種悲觀跟 2005 年的 998 倒還不一樣,記得 998 點的時候因為熊市時間太長,而 1000 點又是很多人的心理防線,一旦跌破那種對未來的恐慌是不言而喻的;2008 年不同,跌得太快,跌得讓人目瞪口呆,而且當時內外市場同跌,所以痛苦感其實沒有 2005 年來得那麼讓人受折磨,很多人到最後其實已經麻木了。

但任何時候事物都要分兩面看,龔方雄的言論出來後碼哥就開始留意市場的變化,而碼哥身邊有一位朋友跟著巴菲特開始大膽抄底高盛,這種逆流而上的精神也讓碼哥看到了市場情緒的變化。而事實上,當時 A 股跟 2005 年有一點比較相同的是就是一些新興產業已經有先知先覺的資金開始佈局,從今天來看正是這些新興產業引領了這幾年的行情。比如新能源電池、比如 LED。

當時碼哥在香港市場佈局了比亞迪,比巴老還早,當然說到比亞迪,最瘋狂的那一段,碼哥是沒趕上。在國內,敏感的資金當初介入最早的是科力遠,記得當時它比大盤見底早一個月開始發動行情。另一個碼哥在底部就留意的公司的是今天 LED 的龍頭企業三安,當時還是 ST 股呢,之所以關注 LED 這個行業也是看到了美股當年 cree 的興起。當然從碼哥本身來說,總是對新事物懷著好奇很感興趣的一面,這對於投資人來說是值得去鼓勵的。所以總結起來,新興行業或者熱點的持續擴散往往是新一輪行情啟動的一個佐證。

10 月 28 日也正好是一個朋友的小孩滿月,我們在感慨時間的流逝同時,也在討論這麼一個話題,那就是:人這一輩子能經歷幾個牛市?我那朋友說不管怎麼說,現在這個時候去買入就肯定是低位,我就不信中國經濟就此崩潰了,跌了 70% 我就不信沒有一點反彈?我說那是,不可能沒有反彈,但問題是我們還能回得去嗎?朋友一愣,回去哪裡?6000 點?他突然不說話了,我也不說話了,看著他滿月的兒子我不知道他是否還能經歷屬於他的牛市。但之後我很快就找到了安慰自己的理由,根據統計,人一生至少會經歷四次牛市,哈哈。

股市永遠是屬於樂觀者的,很多人包括很多專業的投資者其實並不適合玩投資,倒不是因為他們學識不夠,而是因為有些人天生悲觀,從設計上講,股市是不屬於悲觀者的。所以雖然前途漫漫,但是我們還是要努力前行,投資的樂趣在於它總能帶給我們驚喜,希望碼哥這十個瞬間能帶給大家一點啟發,在未來的投資之路上能有所收穫。(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58

外匯縱橫(12):外匯市場101-第三篇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p=7528

聯繫匯率制pegged system

是固定匯率制的一種,即將本幣與某特定外幣的匯率固定下來,並嚴格按照既定兌換比例,使貨幣發行量隨外匯存儲量聯動的貨幣制度。

香港與聨匯
十九世紀末,英國為殖民地提出並設立了聯繫匯率制。而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就與英鎊聯繫,1972年取消,1983年再度啟用,與美元聯繫-7.8港元兌1美元。不過香港的聨匯與其他固定匯率制不同,它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政府或中央銀行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主動插手干預外匯市場(即透過控制港元的供應與需求來直接影響匯率)。在聯繫匯率制度內,匯率穩定主要透過香港三間發鈔銀行(中銀香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渣打銀行)進行套戥活動達成,可稱之為一個自動調節機制。這亦是香港聯繫匯率制度與其他固定匯率制的最大不同之處。

聯匯制度設立後並非一勞永逸。對聯繫匯率的衝擊自設立以來從未止絕,聯繫匯率制度也得一直強化和進行鞏固。金管局自1987年起相繼推行多次貨幣改革。其中兩個主要里程碑是1998年9月推出的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之三項優化措施。

1. 於1998年,香港剛回歸中國又正值亞洲金融危機,大量資金的非正常流動驅使聯繫匯率制度的自動調節機制力度不足,特區政府被迫把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市場廣泛流傳著聯繫匯率制度不保的消息。有見及此,金管局於是在1998年9月推出七項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技術性措施。當中兩項主要措施是提供弱方兌換保證及調整貼現窗機制。

2. 在2003年底至2005年期間,由於美元疲弱,而香港經濟強勁復甦,加上市場揣測人民幣將會升值等等因素,香港持續錄得龐大的資金流入。儘管港元利率在一段長時間內低於同期美元利率,但仍無明顯資金流出。於是金管局於2005年5月18日宣佈推出三項優化聯繫匯率制度運作的措施包括:

- 提供強方兌換保證(於每美元兌7.75港元的匯率水平時,金管局保證可以按聯繫匯率把美元兌換為港元)
- 將弱方兌換保證的匯率移至每美元兌7.85港元匯率水平
- 金管局可在兌換範圍內進行符合貨幣發行局原則的市場操作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Managed /Dirty Float

浮動匯率制度是政府或國家的中央銀行偶爾干預該國貨幣的價值改變方向。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干預是作為對外部經濟衝擊的緩衝。*筆者認為現今世界大部分大國如歐元區,澳紐及日本等等都是用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來參與正在進行中的貨幣戰爭currency war。因為嚴格來說,真正的浮動匯率制是不可能有任何政府或中央銀行的干預包括道德勸說moral suasion。*

人民幣與有管理的浮匯

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是採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元有正式的掛鉤於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中國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39%。

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1985年至1991年4月復歸單一匯率制度。匯率繼續向下調整,從 1984年7月的2.30下調到1985年1月的2.80,之後又多次下調。這階段雖然恢復了單一的匯率制度,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隨着留成外匯的增加,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名義上是單一匯率,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

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這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演化與改革的特點是: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官方匯率逐漸向下調整。

人民幣在1994年起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鉤,匯率當年只能在1美元兌8.27至8.28元人民幣這非常窄的範圍內浮動。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之後幾年也曾經修改過浮動區間幅度。

由2012年4月16日至現今浮動區間為1%

人民幣匯率一籃子機制是綜合考慮在中國對外貿易、外債(付息)、外商直接投資(分紅)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並分別賦予其在籃子中相應的權重。具體來說,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應是主要的籃子貨幣。此外,由於新加坡、英國、馬來西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泰國、加拿大等國與中國的貿易比重也較大,所以應該也有一定的比重。

*一籃子貨幣掛勾的做法遠較聯匯制度複雜,透明度亦低得多。全球有不少地區的貨幣制度都是以一籃子貨幣的方式運作,但大部分情況下的貨幣構成都是保密的。星加坡也是同道中人。*

1971年以來歷年美元兌人民幣均價(1美元兌換)

年份價格年份價格年份價格
1971年2.4621985年2.9371999年8.278
1972年2.2451986年3.4532000年8.279
1973年1.9891987年3.7222001年8.277
1974年1.9611988年3.7222002年8.277
1975年1.8591989年3.7652003年8.277
1976年1.9411990年4.7832005年8.1917
1977年1.8581991年5.3232006年7.9735
1978年1.6841992年5.5162007年7.5215
1979年1.5551993年5.7622008年6.9385
1980年1.4981994年8.6192009年6.831
1981年1.7051995年8.3512010年6.7695
1982年1.8931996年8.3142011年6.4588
1983年1.9761997年8.2902012年6.2400*
1984年2.3201998年8.2792013年6.0911
(7Nov)

**看完人仔及港紙的近代史,筆者就更加覺得港紙掛勾人仔是有政治及經濟須要,時間表就是人仔自由兌換時。當中是一次性由7.8改至人仔水平還是用爬行釘住法crawling peg就可以再探討。所謂crawling peg,就是允許一種貨幣逐漸於一個以定時間表升值或貶值的爬行釘住某個國家的匯率制度。

*以上大部分資料源於Widipedia,筆者從中摘要。本人意見或資料以*代表。

筆者認為人仔同港紙的價值就好像以下畫面,終有一天是同一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88

港股風雲之一:江湖勢力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6290825
香港市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市場,我想大家在剛玩港股的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可能進入香港市場可能是因為某個A股市場沒有的標的,或者是因為聽到了一些什麼消息而進行所謂的衝動投資,不管是哪種原因,碼哥認為先瞭解這個市場的歷史和一些特點是很有必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碼哥認為一個地區的文化背景決定著一個地區的市場特性。

香港市場的歷史其實很多電影裡面都有過普及,《大時代》、《竊聽風雲2》都有,其實在90年代之前就是本地幫和英國幫之間的天下,之後由於內地經濟的崛起,包括內地國企和紅籌企業到香港上市,因此中國經濟對香港市場的影響力在與日俱增,但總體看是三分天下。就市場影響來看,香港本地的經濟和政策在整體市場的影響力上佔一小部分,目前外圍經濟,從美國到亞太佔大部分影響力,內地大陸的影響力佔第二大部分(當然有時候一些突發事件下,國內經濟可能會佔影響的主導),所以這個市場指數要考慮的因素會很多,波動也較大。除去1997年的記憶外,在2008年香港市場內外受擠,其跌幅也是較大的。這三大勢力構成了香港市場的江湖派別,香港市場的江湖跟那些年我們追過的發哥、劉天王、伊面的電影一樣讓人覺得印象深刻且鮮明。

說到市場構成,其實碼哥特別不同意一個觀點,即認為香港市場比A股市場更「三公」。首先,港股市場的小散是最無助的,根本沒有A股那麼多豐富的資訊,不說別的,早年間看個行情都是要收費的,現在因為內地炒港股的多了,越來越多的免費即時行情出現了,原來還真是悲催,內地行情軟件中資訊豐富的F10那本地小散更是沒有,就連現在wind的港股資訊也是由收費的「經濟通」提供,要不交費還真無法閱讀了,在這種環境下其實小散判斷市場方面天然有弱勢。所以這麼多年,港劇中的小散形象沒有啥大變化過,買股票跟買馬買彩票屬於同一種類型,其思想的核心也在於運氣和賭,國內我們的監管當局還像模像樣的苦口婆心地讓券商進行投資者教育,而香港的監管當局似乎都只讓市場去教育投資者。

另一方面,大機構的優勢就很大了,他們有天然的資訊優勢,還有心理優勢。不說別的,那些外資大行的金字招牌雖說這些年折了不少面子,但是說到底還是被大眾所仰視,這就是心理優勢——誰讓拿著高薪,一直處於階層上端呢。這些年碼哥每次去香港經過中環看到那些雷曼的苦主們在抗議,還是心生同情,不為別的,就是覺得散戶們在外資大行面前太過渺小,他們掌握著市場的話語權。說回市場,這點更明顯,只要外資大行一個報告,對市場或者對個股的影響是很大的,而小散們只有跟隨。當年比亞迪要轉型搞汽車,外資大行一個報告就能把它給打沉,而當2008年傳來巴菲特入股的消息,外資大行也能把它捧上天,翻云覆雨,無出其右。

另一個影響力很大的勢力是本地財團,那些富豪們的舉動就是市場的風向標。話說當年「四叔」在2006年到2007年時不時出來號令市場,兼職股評,而2008年看錯大勢後就不再說話,當然這只是一供媒體娛樂的表面現象,最主要的是他們的頭馬公司在權重股中佔比都較大,所以其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這種影響力之下,本地財團除了跟外資大行相互配合外,自己也有不少自留地。他們閒暇時玩一下小票,玩一下併購就更能體現香港特色了,即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李二公子當年的電訊盈科、何三少的新濠國際等均是很好的案例,這裡個中故事,碼哥以後再表。總之,他們和外資大行基本牢牢控制著市場的話語權。

當然,現在國內第三勢力也在崛起。隨著央企不斷在香港上市以及內地炒港股人越來越多,過江龍資金也經常鬧一下香江,尤其是2007年,香港市場的爆棚不能不說沒有內地資金的功勞。內地正規軍在97之前曾上演紅籌股的狂潮,但之後97年大傷元氣,不過進入新世紀民間勢力進入市場,開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激活了很多香港的小票。其實香港市場很多小票大行是不關注的,倒不是因為研究員沒精力,主要是很多買方是全球基金,亞太地區在其組合配置中比例不高,在這種限制下,要配置的話一般出於流動性和安全性考慮,一般就直接配置那些權重大票或者是市場公認的藍籌品種,讓他們費勁去配成長股,那其實吃力不討好(現在也有一部分外資基金開始轉向,但都是中小基金)。而內地資金則不然,出於對本地企業的瞭解和研究,再加上較為激進的投資理念——比較A股而言,的確很多香港小票是很便宜了,在第一第二勢力沒有關注的區域有了自己的勢力,這些年那些翻倍的小票比比皆是,碼哥在後面也會跟大家聊幾個經典案例。

總之,香港市場更像《古惑仔》裡面的江湖,有那麼一段時間,碼哥很愛看港報的市場雜談,瞭解市場八卦同時也在瞭解市場動向,下一講中,我會跟大家聊聊這幾股勢力的打法和特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28

歷史教室(12):古代通識科天皇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8740
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

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

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

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

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

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

《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

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

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

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

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

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

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

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

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

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

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

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歷史教室(12):古代通識科天皇 | 筆與誌評 noTcomment
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歷史教室(12):古代通識科天皇 | 筆與誌評 noTcomment
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歷史教室(12):古代通識科天皇 | 筆與誌評 noTcommen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