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Apple Pay後,Samsung Pay也來了!將於明日正式上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8/154931.shtml
i黑馬 訊 3月28日消息,今日,三星服務微信公眾號確認,三星智付( Samsung Pay)將於29日上午9:30正式上線。
不同於蘋果Apple Pay,三星支付的應用範圍將更廣,除了能夠NFC近場支付,還支持MST磁信號安全傳輸。也就是說,無論是商場還是超市,只要有POS機的地方就能刷Samsung Pay。
上線後,支持的機型範圍為三星S6 Edge+、Note 5、S7、S7 Edge+。
公測階段,三星智付支持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的信用卡,中國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的借記卡。至於三星智付正式上線後是否會有更多銀行加入,就等明日揭曉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博丞 ,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Apple Pay入局 移动支付风云再起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603/t20160331_769518.htm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603/t20160331_769518.htm 移动支付线上场景已基本成熟,线下场景正成为多方抢夺的风口。支付宝和财付通以惯用的现金补贴方式,
借助扫码支付确立了移动支付线上线下的霸主地位。然而,随着Apple
Pay入局,移动支付市场也迎来了重新洗牌的机遇,曾错失良机的银联能否借力打力,扳回一城?陈永谦/文
2016年2月18日,千呼万唤的Apple
Pay在中国上线,果粉们的热情一度引发了一系统“塞车”—用户在添加关联卡时,出现了“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的状况。虽然对一向注重体验的苹果来说,
这不得不说是小小的败笔,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在中国所拥有的强大群众基础。作为银联对抗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最大利器,Apple
Pay的成败,将决定未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是走向三国鼎立还是维持两强争霸的局面。
支付宝、财付通两强相争
如果说Apple Pay在中国的面市,最为雀跃的是果粉,那最为忧心的自然是支付宝和财付通。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自2014年起迎来高速发展。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这一市场交易规模增长近4倍,到2015年三季度已达到
24204.9亿元,同比增长64.3%(图1)。随着各大支付厂商加大力度开拓线下支付和O2O支付场景,该市场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
年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8万亿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拥有先入为主和应用场景众多的使用优势,财付通借助微信红包迅速成长,也已具备威胁支付宝的实力。
2016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80.8亿次,是2015年的8倍,参与人数更是高达4.2亿,微信红包收发峰值达每秒40.9万个。另一
边,2015年红包大战中落后的支付宝则砸下2.69亿元重金拿下猴年春晚央视互动合作平台授权,春晚互动活动中的“咻一咻”总次数高达3245亿次,是
2015年春晚的29.5倍,峰值210亿次/分钟。
作为腾讯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拥有微信支付和QQ钱包这两个子产品。2005年4月正式上线的财付通,依靠QQ数亿用户量迅速在支付领域寻到
立足之地。然而,由于无法得到类似淘宝对支付宝的支持,财付通在线上支付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在移动支付领域耕耘多年但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5年
春节期间,借助微信红包的火热,财付通一夜之间积累上亿用户。再加上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等O2O场景的拓展,财付通开始具备叫板支付宝的能力。腾讯表示,
截至2015年9月,财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账户总数已超过2亿。
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原本是作为淘宝为解决网络交易安全而设立的第三方支付担保机构,随着淘宝的壮大,支付宝逐渐成为中国各大电商平台在线
上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目前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近千万小微商户提供支付服务。截至2015年6月底,支付宝的实名用户数量已超过4亿。
2015年“双十一”活动期间,支付宝共完成7.1亿笔支付,由此可见其江湖地位。
在覆盖绝大部分线上消费场景的同时,近年来支付宝大力拓展各种线下场景,包括餐饮、超市、便利店、出租车、公共交通等,打造基于不同场景的闭
环。2015年“双十二”活动中,支付宝推出线下扫码支付五折优惠,超过30万家线下商户参与到该活动,其中超市便利店3万家。隐约间,支付宝已成功把它
线上移动支付的优势转移到线下。
事实上,进入2015年,移动支付线上场景已基本成熟,线下移动支付正成为多方抢夺的风口,支付宝、财付通两家均通过重金补贴、借助扫码支付迅
速抢占大批移动端用户。随着扫码支付的盛行,各大主流大卖场、连锁便利店等商家均加入到扫码支付的盛宴。或许是为了共同培育用户的使用习惯,支付宝和财付
通对商家并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要求,不少商家都可以同时采用两家的支付方式。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近乎垄断线下的移动支付市场。
银联反击战
对依然在实体店购物的消费者而言,如果不刷银行卡而是掏出手机付款,可以选择两种支付方式:扫二维码或是NFC刷POS机,该选择决定了这笔支
付的交易费用收费方和账户数据,同时也意味着线下移动支付的“蛋糕”如何切分。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支付宝和财付通都已成为移动支付最大的受益者,银联
渐渐沦为支付领域的通道,不复传统支付渠道中的霸主地位。为了改变自身的尴尬处境,银联开始奋起反击。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互联网转接交易份额的排名中,支付宝、银联和财
付通分别以36.73%、34.94%、12.87%继续占据前三,共占据84.54%的市场份额。而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则凸显银联的尴尬地位:支
付宝以71.51%的市场占有率继续占据移动支付市场首位,财付通以15.99%位居第二,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仅以0.49%的比例位居第八(图2)。
而在线下移动支付市场兴起之前,银联本拥有绝对优势。其早于2012年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闪付QuickPass”这一非接触式支付产品和应
用,带有银联“闪付QuickPass”标识的金融IC卡均具备小额快速支付功能。此后,银联还与中国移动合作,把“闪付”功能嵌入手机卡,用户在确认金
额后,只需将具备该功能的智能手机,贴近支持非接触式支付的POS机或ATM机上,采用“挥卡”的方式即可快速完成支付。
这一无密码、无签名的快捷支付方式,借助银联的渠道优势,本应毫无压力地垄断线下移动支付市场。然而时至今日,银联的“闪付”却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局面。
“闪付”出身名门却无人识,简单可归因为其背离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快捷便利的要求。“闪付”分为两种模式,脱机和联机模式。以脱机模式为例,虽
然刷卡消费的过程十分便捷,但存储款的过程却过于繁琐。用户首先必须为支持“闪付”的银行卡开通电子现金账户并充值(银行称为圈存),而存款的流程需要在
柜台或ATM机上才能完成,电子银行无法操作。此外,该账户的资金不记名、不挂失,这意味着一旦消费者丢失了银行卡,该卡对应账户中的现金余额将不复存
在。
移动互联时代,越是简单易用的应用越容易赢得消费者的认同,拥有先天优势但过于繁琐的存取款流程从根本上注定了“闪付”的结局。“闪付”面世
时,线下移动支付远未普及,支付宝只是在线上移动支付占据优势,而财付通在支付宝的光环下艰难存活,含金匙而生的“闪付”就此错失一统线下移动支付江山的
大好时机。
不过,银联显然是不愿意放弃线下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的。2015年12月12日,卷土重来的银联宣布联合20余家商业银行共同发布“云闪付”,
此外更是先后与苹果和三星达成合作协议,银联引领的各路Pay掀起反击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好戏拉开帷幕。假如各种Pay最终能取代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
中的地位,最大的受益者都将是背后的银联。
在传统支付体系下,消费者对应一个发卡行,发卡行给用户一个银行账户,线下商家对应一个收单行,收单行给商户开一个收单号。消费者通过POS机
刷卡,实际上是通过银联来交换信息,做差额核算。在这个过程中,每笔刷卡消费商家都要支付一笔手续费(费率从0-1.25%),通常手续费被切成三块,发
卡行得70%,收单行得20%,剩下的10%归银联所有。在这一体系下,银联无疑是“躺”着赚钱。
移动支付的盛行,实则是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从银联和各大银行固有的大蛋糕中分食。以支付宝为例,消费者和用户都有一个支付宝账户,
每个支付宝账户后面同样连接支付宝在各个银行的账户。与传统支付体系不同,消费者用支付宝消费时,信息的交换和差额核算都在支付宝后台完成。整个交易环节
都在支付宝的闭环内完成,如果用于交易的POS机也是支付宝的产品,它甚至不需要跟银联和各大银行分成。而且,在支付宝上完成的交易数据,都直接发送到支
付宝的后台,银行的账单显示只有支付宝金额进出的数字,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消费数据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体系下,银联的作用彻底沦
为支付宝等支付平台的出纳,丧失了在传统支付交易系统中的分成。
银联大力支持各种Pay加入到移动支付中的竞争,其根本原因在于包括Apple
Pay在内的各种Pay本身并没有支付属性,在不同Pay上完成的每一次交易,实际上都还是在商家与用户绑定的银行账户中进行。同时,通过各种Pay完成
的消费交易,其消费数据都将发送至银联后台。假如各种Pay成功侵蚀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银联最大的损失也不过是给Pay们适当的分成,
而它依然可以保持在该支付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Apple Pay:黑马来袭?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某种意义上被银联当作枪使的各种Pay,对移动支付似乎并没有过大的野心。苹果曾表示,为了保护消费者的隐私,苹果不会通过
Apple
Pay获得任何消费信息和个人信息,其CEO库克曾对媒体透露,“苹果不知道你买了什么,在哪买的,以及花了多少钱”。对于苹果来说,推动Apple
Pay最主要的目的或许只有一个,即完善iPhone系列手机的功能系统以及增强用户黏性。
苹果在2014年的秋季发布会上,首次推出Apple Pay,这一基于近场通信技术(NFC)的手机支付功能于同年10月在美国上线。用户只需在iTunes账户中关联一张支持Apple Pay的银行卡即完成了支付前的设置。
Apple Pay同时支持线上和线下支付,线下支付时只需要将iPhone靠近具备NFC支付功能的POS机,同时将手指放在Touch ID即可。依靠苹果的超高人气,Apple Pay在美国上线72个小时内就获得100万张信用卡的绑定。
Apple
Pay在美国上线后,苹果便积极谋求进入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与包括银联在内的多家银行机构进行谈判,不过由于利润分配问题谈判一度陷入停滞。据市场
分析,由于苹果要求在Apple
Pay完成的支付中分成0.15%,但银联认为该比例过高,不愿把过多的利润让给苹果,导致谈判失败。直到2015年底,苹果和银联才最终成功联手。
2016年2月18日,历时2个月的筹备, Apple
Pay终于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后全球第五个开通Apple Pay服务的国家。
虽然姗姗来迟,但Apple
Pay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远胜于美国,一上线便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由于注册人数太过火爆,苹果服务器在上线首日不堪重负,许多用户因此未能成功注册。尽
管如此,当天的绑卡数量也超过了3000万张。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支持NFC功能的苹果手机用户数要低于7200万,由此可见
Apple Pay在中国的火热程度。
尽管支付宝和财富通凭借大量的现金补贴已成为用户在移动支付时的首选,但相比扫码支付,Apple
Pay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上优势明显,这被业内视为其对抗支付宝和财付通最重要的利器。苹果设备并不会记录银行卡片信息,而将分配独有的设备账户号码,并启
动动态安全代码来处理付款,从而在安全性上优于支付宝和财付通。而且,在进行支付时,Apple
Pay不需要WiFi和网络连接,支付过程仅需要2秒左右。
来势汹汹的Apple
Pay不仅在中国市场上线首日就轻松崭获了千万级数量的用户、首批12家合作银行(另有7家即将推出),众多App商家也纷纷在第一时间更新软件支持
Apple Pay,大众点评、美团网、猫眼电影、神州专车等O2O商家当天即提供Apple Pay付款选项。不过,要想借此判断Apple
Pay具备颠覆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领域地位的基因,还为时尚早。
Apple Pay在中国的前景或许可以参考它在美国的发展历程。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凤凰营销国际(Phoenix Marketing
International)2015年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有47%的苹果支付用户曾遭遇过至少一次支付障碍,主要是由于NFC支付设备无法工作、
收款人员不熟悉操作等原因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支付。2015年9月底,全美有14%的苹果用户注册了Apple
Pay,而在2015年2月份,这个数字为11%,半年多的时间里只增加了3%,增速相当缓慢。
市场普遍认为,Apple
Pay在美国很难大规模推广,这是因为信用卡刷卡消费在美国十分普及和便捷,消费者并未觉得“刷手机“能够显著提升体验,因此没有进行尝试的动力。同样
的,中国消费者在“尝鲜”之后,是否具备充足地持续使用Apple Pay的动力,目前还不可知。不仅如此,Apple
Pay在中国面临的竞争压力甚至超过美国市场。
一方面,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已基本瓜分了移动支付市场,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为了市场推广豪掷千金在所不惜,以现金补贴的
模式直接让消费者受益,从而达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的。而苹果擅长市场口碑营销,在真金白银的诱惑前,消费者转向Apple
Pay的难度可想而知,而银联的市场推广力度也不如阿里巴巴和腾讯般财大气粗。
此外,Apple
Pay采用的NFC方式也对其线下推广造成了一定困扰。据悉,目前中国市面上的POS机大部分是插卡和刷磁卡的,支持NFC的POS机只占1/3。市场预
计,银联全面更新线下POS机以支持NFC支付,将需要投入30亿-50亿元。在支付宝和财付通先入为主的背景下,时间成本将加大Apple
Pay的竞争压力。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三星也将和苹果抢食,Samsung Pay也即将步入中国市场。Apple
Pay上线当天,三星宣布将在2016年2月24日进行公测,上线进入倒计时。作为安卓手机阵营的代表,Samsung
Pay的开通将帮助银联进一步扩大在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将对苹果造成事实上的冲击—Samsung
Pay不仅采用NFC方式,同时使用了MST(磁信号安全传输技术),这令其几乎支持市面上所有现存的POS机,使得其较Apple
Pay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除此以外,中国本土的华为和联想等各自的Pay也蠢蠢欲动。
不管怎样,Apple
Pay是银联用来收复移动支付失地的重要砝码。苹果和银联二度谈判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苹果做出让步,另一方面也因为银联急需Apple
Pay的入局来搅动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的垄断优势。不过,在易观智库金融行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总监马韬看来,由于微信、支付宝的客户群体太大,消费
者已习惯扫码支付,另外扫码支付的应用场景比起NFC模式来说更多、更方便,因此短期支付市场格局不会有大的影响。
国金证券传播与文化行业分析师张帅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支付宝和微信已经完成大部分的用户习惯培养,Apple
Pay推出的意义更多在于加速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加速商户受理环境的成熟。短期内对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影响不大,长期来看Apple
Pay是银联对抗微信支付宝的利器。
银联欲借Apple Pay之威以“云闪付”的庞大阵容抗衡支付宝和财付通,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究竟会是三国鼎立还是两强争霸,且拭目以待。
三星牽手支付寶,Samsung Pay除綁卡外又多了二維碼支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0/155960.shtml
三星牽手支付寶,Samsung Pay除綁卡外又多了二維碼支付
i黑馬
2016-05-20 13:06
隨著三星與支付寶合作,Samsung Pay將在與Apple pay的競爭中增加了勝算。
i黑馬 訊 5月20日消息 今日,三星電子和支付寶宣布正式達成Samsung Pay合作,用戶不僅可以通過Samsung Pay管理和使用綁定的銀行卡,也可以通過Samsung Pay綁定支付寶賬戶,透過更快捷的用戶界面,進行支付寶支付。
目前Samsung Pay可以添加信用卡或借記卡,以及支付寶二維碼。在Samsung Pay里綁定了支付寶賬號之後,無論是鎖屏、黑屏或主屏幕,無需查找並啟動應用,只需輕輕從Home鍵上方向上滑動即可調出支付寶二維碼支付界面,比傳統的查找應用、進入應用然後再進行支付的操作更加快捷。
2015年12月18日,三星旗下的支付工具Samsung Pay宣布與中國銀聯達成了Samsung Pay合作,將率先為中國大陸地區的銀聯卡持卡人在最新三星移動設備上提供基於安全芯片的Samsung Pay服務。
而2016年2月18日,三星的死對頭蘋果也在中國推出支付工具Apple Pay,19家銀行接入。隨著三星與支付寶合作,Samsung Pay將在與Apple pay的競爭中增加了勝算。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三星
支付寶
Samsung
Pay
贊(...)
分享到:
【獨家】支付寶VR Pay 預計9月底上線 可完成3D場景支付
VR支付離現實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了,而它不僅是為了炫酷。
在不久前舉行的淘寶造物節上,VR購物Buy+正式對外亮相,讓用戶體驗了在虛擬商店里在線購物的快感。eBay也剛宣布與澳大利亞零售商Myer合建全球首個虛擬現實百貨店鋪的消息。但在沈浸式的選品、試穿、下單後,用戶仍需要摘下VR頭盔,在跳轉到手機上的支付頁面完成付款。
8月7日,據第一財經記者從螞蟻金服方面獨家獲息,一項預計最快9月底落地的VR支付技術VR Pay可以在應用內完成3D場景下的支付,真正形成閉環。研發這項技術的專業人士稱,其難點在於用簡潔的交互形式完成虛擬購物場景下的付款,同時保證支付寶手機端同級別的底層安全。
支付寶將這項技術定位於未來可以通過統一的SDK接口對接各種第三方App的開放平臺。但作為一種支付技術,其發展依賴於虛擬應用場景的豐富,以及上下遊軟硬件廠商的意願。
沈浸式交易閉環
用戶在接入了VR Pay的商家店鋪內下單後,VR界面內會跳出一個3D形態的支付寶收銀臺,用戶根據所佩戴的VR硬件設備的操作特點,通過凝視、點頭、手勢等控制方法登陸支付寶賬戶,並輸入密碼完成交易。這是支付寶內部一項研發了大半年的技術。
今年年初,螞蟻金服內部組建了一支大約由7人組成的團隊,起名叫F工作室,F代表future,專項研發虛擬現實支付。這7人的背景有技術、產品、交互等,牽頭人是原阿里巴巴B2B部門一位資深技術專家。與此前已被外界了解的研發刷臉登陸等生物識別技術的部門相比,F工作室是一個更年輕而神秘的團隊。
在目前公開展示的VR消費體驗場景中,用戶佩戴VR頭盔或眼鏡瀏覽虛擬商店,但下單後的支付環節仍要回到現實中,采用傳統的手機付款方式完成交易,這讓之前沈浸式的購物體驗中止。VR Pay想解決的就是把支付環節也在虛擬場景下完成,讓虛擬購買體驗前後銜接。
其中,采用凝視控制或點頭控制進行交互的VR硬件,無需額外外接設備。在VR支付環節,用戶視覺焦點看向某處,停留幾秒鐘,即表示確認。而點頭控制是利用手機陀螺儀軌跡結合特殊算法來識別點頭動作。手勢控制則需要用戶給VR頭盔外接手柄或手勢感應器。
F工作室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市面上的VR硬件種類繁多,操作方式也不同,但抽象層面的交互方式是相同的,這保證了VR Pay的適配性。之前擺在研發者面前最大的難點是,盡可能地將虛擬支付界面中的操作簡潔化。目前,VR Pay達到了手機端支付寶交易的安全性,VR Pay未來會與生物識別技術配合使用。
位於赤道另一邊的澳大利亞零售商Myer正在通過與eBay的合作將旗下12000種商品搬到虛擬空間里展示並出售。目前,eBay的虛擬現實百貨應用App已經可以在澳大利亞的iOS和Android系統中下載。但支付在這個過程中仍是傳統在線付款方式。
不難判斷,未來VR購物方式的流行將削弱線下商店在體驗上積累的優勢。傳統商店的角色定位與線上線下商業資源的分配將會被推倒重來。
上下遊的助力者與絆腳石
VR Pay預計最快將於9月底推出,至於接下來這項底層功能是否會在支付寶App端享有一個前端入口,內部正在討論中。但作為一項支付技術,它只是購買體驗的其中一環,上下遊有太多因素決定著這種新潮的支付方式究竟是在引領未來還是炫酷。虛擬交易場景、軟硬件廠商、商戶虛擬店鋪搭建、VR眩暈感等均可能在VR支付的湖面上激起漣漪。
先從阿里巴巴內部看,VR Pay是與Buy+合作,後者正試圖讓商家將在售的現實物品轉化成虛擬物品。但目前仍處於體驗階段,沒有進入實際銷售環節。虛擬商品庫的豐富度決定著VR支付的用武之地,這還要看商戶端的態度。除了在線商店,VR視頻直播、VR遊戲等在線應用場景中也存在送虛擬禮物、充值、買點卡等消費,要實現應用內VR支付,意味著要去和第三方談合作,開放SKD接口。起步階段,VR Pay專註的是虛擬購物場景,倚靠獲取最便捷的淘系電商資源。
支付寶內部將VR Pay定位於未來對接各種第三方App的支付方式,就像支付寶現在做的,從電商在線交易起家後已經延伸到外賣、餐飲、商超、出行等線下吃喝玩樂場景。但VR支付能在多大範圍內跑馬圈地,還要看這些場景對虛擬現實的匹配程度,比如很難想在打車或用餐時會涉及VR部分。
對於硬件對接,VR Pay采取的是分階段式的對接過程。F工作室向記者稱,市面上那些插手機觀看的各種VR“盒子”是首先考慮的對象。用戶在手機中找到虛擬店鋪頻道,再插到盒子里進行虛擬購物。三星的Gear VR、谷歌的Cardboard、以及像Virglass等多數國產VR頭顯設備,都屬於VR Pay瞄準的對象。
但那些價格高出上述硬件幾倍,需要連接高端PC或PS4主機的虛擬現實引領者HTC Vive、索尼PS VR和Oculus,是VR支付目前相對難打入的堡壘。以即將於10月13日全球發售的索尼PS VR為例,它主打的場景是遊戲,以付費下載或出售遊戲光盤的方式提供內容,有自己一套相對封閉的內容生態體系。
另一個擺在VR購物面前的問題是長時間佩戴可能產生的眩暈感,這也是目前VR遊戲發展受制約的因素之一。“從普通的計算機應用到VR的計算機應用,基本上對於圖形處理器的速度要求是提升7倍。”英偉達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在近期舉行的ChinaJoy上說,普通遊戲計算機渲染大概在60赫茲,達到每秒60幀的速度時,遊戲體驗會很流暢;但是在VR遊戲里,90赫茲是一個起點,達不到這個標準,人會容易產生眩暈感。
與遊戲相比,VR購物是一個更加靜態的視覺場景,但如果長時間佩戴頭盔仍可能產生眩暈。在不久前淘寶造物節上首次對中國媒體亮相的美國AR公司Magic Leap CEO羅尼·阿伯維茨透露,他的理想目標是研發一款能讓用戶從早到晚佩戴的設備,甚至未來將取代手機成為下一代交互工具。看來,無論VR、AR,佩戴者的舒適體驗仍要靠技術革新去改進。
澳銀行聯合抵制Apple Pay 蘋果:絕不開放NFC訪問權限
據外媒報道,目前澳大利亞四大銀行中,只有澳新銀行與蘋果公司達成Apple Pay移動支付協議。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西太平洋銀行均未達成協議。
蘋果在2015年11月與美國運通合作,將Apple Pay推向了澳大利亞,但限制了使用範圍,僅支持使用美國運通卡和同蘋果達成了協議的澳大利亞銀行發行的銀行卡。因此澳大利亞其它三大銀行向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遞交申請,希望迫使蘋果提供iPhone的NFC訪問權限,允許蘋果手機用戶使用這些銀行自己開發的電子錢包系統。
目前,蘋果已向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提交文件,強勢拒絕向澳大利亞三大銀行提供iPhone的NFC訪問權限。蘋果稱,向這些銀行提供iPhone的NFC訪問權限將從根本上降低其設備的安全性。
iPhone中內置的NFC芯片是支持Apple Pay的關鍵技術,蘋果始終保有其鎖匙,確保其為自己服務。當前,iPhone手機中內置的NFC芯片只支持Apple Pay支付系統。
蘋果表示,允許銀行形成聯合企業、集體決定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將形成令人不安的先例,影響到有潛力的新的顛覆性技術的采用。
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宣稱將充分考慮雙方的訴求,並將在8月18日公布裁決結果。
全球首款VR pay產品中國造 年內可實現商業化落地
未來可以想象,當玩家在VR虛擬世界玩遊戲的時候,購買裝備不用再摘下頭上的設備;購物也不僅僅停留在二維平面之上,三維立體的購物方式不再遙遠,感受三維圖片的同時可以下單購買。在目前已經部分實現的虛擬現實化之外,讓這些體驗更為流暢的基礎是支付,VR支付的誕生讓打造多個虛擬現實生態的閉環成為可能。
日前,在深圳召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以及杭州雲棲大會上,VR pay產品正式亮相。據悉,該項技術是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體驗後發現,目前VR pay已經實現購物、直播、遊戲等多個場景的支付。但是在體驗的過程中也發現,眩暈感較為嚴重,此外,支付流程的“平滑度”仍待完善。
眩暈感有待軟硬件優化
研發公司負責人林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該項技術已經完成產品方案定義、內部工程師測試以及灰度測試等多個相關流程,並在2016年年內可以實現商業化落地,屆時所有適配的移動端均可使用。
自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正式開啟全球VR(虛擬現實)消費時代以來,VR產業不斷升溫。到了2016年,Oculus公司正式發售第一代面向大眾的商用虛擬現實頭戴式眼鏡——Oculus Rift;而HTC也不甘寂寞,聯合VALSE搶在2015年底推出了自己的vive系列VR產品;索尼公司亦於今年上半年推出PlayStation VR。
隨著VR的火熱,通過營造視聽觸嗅等可以感受到的虛擬幻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手段。但在這種人機交互的過程中,進行到支付階段更多需要將VR設備從頭上摘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體驗感。
2016年上半年,eBay與澳大利亞零售商Myer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虛擬現實百貨商店。通過eBay的虛擬現實百貨商店應用app和VR頭盔,購物者可以瀏覽、查看和購買Myer目錄下的12000多個產品。但是,購買支付的過程依然需要取下VR頭盔。
VR支付技術解決的則是人在虛擬場景下的支付問題。在保證與手機端同級別的底層安全的前提下,用戶不需要打斷虛擬環境的沈浸式體驗,也就是不需要摘除佩戴的VR設備,就能直接在虛擬場景下完成支付環節,讓虛擬消費體驗前後銜接。
但是VR硬件的技術問題仍然制約著內容的呈現和用戶體驗。目前VR硬件還不能完美地找到分辨率、延遲、交互性以及用戶眩暈感之間的平衡關系,需要通過更多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叠代提升VR硬件的性能。在上述問題得到良好解決和產品普及之後,VR才有可能實現大規模的繁榮發展。
針對VR設備使用過程中的眩暈問題,林峰指出,“人類中腦後體信號處理系統和肉眼看到的系統發生沖突即會產生眩暈感。”要避免造成眩暈感需要有兩個方面的優化,第一硬件本身需要不斷優化,第二軟件系統的優化。即肉眼看到的圖片動的頻率直接決定眩暈的程度,未來應該進一步控制圖片波動的頻率。
讓支付更平滑更安全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VR pay同傳統支付相比,在三個方面發生了改變。第一,針對虛擬應用的支付驗證方式和安全體系機制,會結合更多的生物識別技術,讓VR支付更加安全。其中生物識別技術包含虹膜、眼紋、聲紋、指紋等。第二,作為新型簡單的支付交互方式,在VR環境下,凝視、點頭、手勢識別等交互手段會讓VR場景支付變得簡單快捷。第三,虛擬場景下的支付標準,包括專屬於VR應用的支付收銀臺、支付流程、安全認證方式等。
林峰指出,當前針對VR pay的支付方式已經有兩種,一種是免密支付。該類支付要求小額,用戶在後臺先行授權的情況下,通過兩種姿勢可以確認支付。第一個是凝視,在三維支付場景中,會跳出一個菜單,用戶通過凝視確定購買,部分商品在一定場景下通過觸摸也可以履行下單操作。第二個是點頭。當用戶認為該商品合適並想要進行下單時,通過點頭進行確認,隨後商品進入購物車,然後進行後續支付程序。另外一種,如果購買商品較貴重,支付金額較大,則需要六位短密支付。
“VR是沈浸式設備,即用戶完全在一個虛擬現實中,手不需要觸摸。”林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目前該公司正在嘗試在未來的虛擬世界里加入手的交互方式。
同PC、移動端的點擊、觸屏操作一樣,購買流程在確認之外,同樣有“取消”的操作。“在虛擬環境中,有一種很直接的方式是語音,可以表達確定、取消等信息,目前該公司的VR pay已經具備相應的技術儲備,但是出於隱私和安全的考慮,不會讓用戶用語音去選擇用哪張銀行卡以何種方式進行支付,僅僅是提供簡單的語音指令。”林峰說。
據了解,未來VR重點開拓的領域包含遊戲、影視、教育、旅遊、購物等。以遊戲為例,需要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采取遊戲內付費的方式是一般端遊和手遊制作者采用的變現手段。而現階段,在機場商場等線下VR實體店,其收費手段還比較原始,需要用戶先付費才能體驗。
林峰進一步指出,未來,無論是2B還是2C市場,硬件設備仍然是相關企業的主要變現來源,同時B端應用逐漸走入實際工作,而內容制作和分發平臺僅僅只是剛剛起步,內容的缺乏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Android Pay終於可用Visa支付了 你卻不能在今年用它買買買
據BUSINESS WIRE報道,谷歌周一宣布與維薩和萬事達卡達成一項最新的合作關系,從而允許Android Pay移動支付服務用戶在支持維薩Checkout或萬事達卡Masterpass支付平臺的數千個場所中購物。谷歌此舉意味著,Android Pay用戶在到各個零售商購物時將不再需要記住不同的用戶名和密碼。
但谷歌在宣布達成這項最新合作時指出,其開放式平臺使得商家和開發者可以很容易地整合Android Pay服務,並指出已在使用維薩Checkout或萬事達卡Masterpass支付平臺的商家馬上就可得益於這項合作。
而不幸的是,消費者在今年的假期購物季節中將無法使用這種新的支付選擇,因為維薩Checkout和萬事達卡Masterpass支付平臺要到2017年初才會整合到Android Pay應用中去。
Apple Pay在華邊緣化:沒有說清比支付寶微信好在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1/161597.shtml
Apple Pay在華邊緣化:沒有說清比支付寶微信好在哪?
熱點微評
2017-03-01 15:58
所謂Apple Pay的流程更為便捷,事實上是一個人雲亦雲未經太多思考的觀點。
本文由熱點微評(微信ID: redianweiping)授權i黑馬 發布,作者王新喜。
去年初蘋果公司宣布Apple Pay在中國市場上線,在上線當天,Apple Pay綁定的銀行卡數量就超過了3000萬張,然而後勁不足,Apple Pay入華一周年之後,當前的移動支付市場,已經是支付寶與微信的天下。
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最新資料顯示,2016 年第三季支付寶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占比為50.42%,微信支付占比為38.12%,而銀聯僅占據了0.91%。
作為銀聯手機支付中的一部分,Apple Pay的市場份額已經可以忽略不計,蘋果Apple Pay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則已經淪為一個邊緣化的角色。
在Apple Pay入華之後甚至到目前,還有不少分析人士對於Apple Pay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相比較二維碼支付,基於NFC的Apple Pay顯然是更為安全和方便的,在支付流程上掃碼支付需要經過解屏、打開客戶端、打開二維碼頁面等多個步驟,而NFC支付在流程上相對便捷。
理由是Apple Pay支付時只要將NFC感應區靠近專用POS機即可,無需輸入密碼,支付可在短短一兩秒中完成。並且Apple Pay還可以在ATM機上取錢,而且更能保護用戶隱私與資金安全,同時Apple Pay作為一種先進技術給全球的移動支付技術提升了一步。
但在筆者看來,這些理由其實仔細思考是站不住腳的,而Apple Pay的邊緣化,也是恰恰是因為蘋果沒有說清到底比支付寶微信好在哪。
所謂Apple Pay的流程更為便捷,事實上是一個人雲亦雲未經太多思考的觀點。當前的智能手機基本上支持了指紋解鎖功能,基本上操作步驟就是指紋解鎖微信支付寶,點擊付款即可,而且當前的iPhone手機又支持3D touch功能,直接按壓支付寶微信的圖標,即可彈出首付款界面,掃碼支付。
所以,要說Apple Pay更快捷方便,是說不過去的,因為哪種支付方式更為快捷方面,不僅僅是從邏輯上的流程分解步驟上來說,而是要從用戶習慣直覺上的第一反應來看。
當用戶習慣與直覺上的第一反應都是想到用指紋或者重按壓打開支付寶、微信界面,再點擊付款界面付款,用戶會認為這種支付方式更快捷。
另外,假如蘋果用時1~2秒,當前用戶使用支付寶微信的操作也只是用時2~3秒。而當前用戶的線下消費場景基本都綁定在支付寶微信的平臺上,用戶不會覺得1~2秒的速度與2~3秒的速度之間有明顯的體驗差異。
關鍵的問題還在於操作過程,如果用戶覺得通過軟件支付的場景更充分,操作起來會更爽,那麽Apple Pay就沒有競爭力。而且歸根結底,1~2秒支付的速度相對2~3秒支付的速度,也談不上用戶體驗上的巨大競爭優勢。
而只能說明,當前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軟件支付體驗的快捷程度與Apple Pay支付處於同一個層次。況且後者的模式是基於軟件支付層面,還有優化叠代的空間。
另外早前有用戶吐槽Apple Pay支付雖然從理想流程上來看操作快捷,事實上用起來問題一大堆, 要麽是商家員工不會用,要麽收銀終端大多都沒有兼容ApplePay。
比如有用戶希望使用Apple Pay支付就餐費用的時候,收銀員往往需要首先從一臺收益終端上註銷,然後登陸另一臺機器、輸入用戶消費金額,才能完成支付。
也曾有人以商戶的身份在Apple中國官網獲取支付業務支持時,點擊查詢頁面的鏈接,不時會跳轉到英文頁面,這對國內商戶與用戶來說來說,學習門檻高也比較麻煩。
對商戶來說,支付寶和微信的掃碼支付便捷無比,學習成本與使用門檻低,商戶都願意導向支付寶微信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里我們還沒有說到POS機帶來的硬件設施成本。從支付模式來看,微信支付寶是軟件支付,蘋果NFC支付其實還是停留在舊的硬件支付時代。
也有人說Apple Pay技術更先進,但技術先進這事兒到底該怎麽說呢?筆者認為,先進生產力的標誌就是降低人力、物力甚至硬件設施的成本,用更低的成本來完成用戶對於線下消費場景的連接,用更低的成本連接商家與用戶兩端,這也是互聯網+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微信與支付寶之所以都擁抱二維碼支付這種形式,也源於它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完成支付場景的搭建。微信和支付寶只要商家有一張打印好的紙即可,而Apple Pay還需要改造POS機,還牽涉到與銀行、銀聯之間的利益分成問題。
所以我們看到微信支付、支付寶、甚至QQ錢包、京東錢包、翼支付等本土的支付工具都在擠壓Apple Pay的市場空間。
我們知道,NFC近場支付涉及的產業鏈環節包括手機運營商、手機生產商、芯片廠商、銀行、銀行卡組織、銀行卡受理終端,任何一個參與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都沒法做到上下遊通吃。而蘋果如果參與到國際市場,唯一有的手機終端設備,並沒有刷卡設備。在各類零售商家中逐一鋪設這些設備,成本非常高。
NFC支付要改造大量的POS機,需要閃付功能POS機受理,牽涉到巨大的鋪設費用,因此蘋果想要Apple Pay進中國,避不開與銀聯或運營商合作,而在中國,NFC支付的主導權又需要放在銀聯與運營商這一邊。
根據此前騰訊公布的2016年手機市場深度報告顯示,目前iPhone約占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25%,這也就說明另外75%的非iPhone用戶已被排除在外。商家沒有太多動力去為了25%的iPhone用戶花成本去改造需要閃付功能的POS機。
說到底,在互聯網+時代,蘋果所擁抱的依然是一種硬件支付的思維方式,NFC支付等同於用戶把銀行卡放在手機上用指紋當密碼付款而已,交易雙方都要有硬件支持,給商家嫁接了太多成本,這與更為自由的互聯網支付的邊界與想象空間根本不在一個維度。
當支付寶微信依賴二維碼掃碼支付快速打天下的時候,蘋果的合作方銀聯也坐不住了,去年底,銀聯也推出了自己的二維碼支付標準,並攜手各商業銀行和商戶推廣其二維碼支付產品。
如果蘋果在移動支付的布局思路是直接開發一個支付軟件來推進移動支付市場,消除產業鏈合作方利益糾結以及硬件設施成本,沒準普及的速度沒準要比今天要快的多。
另外是隱私與安全,有人說Apple Pay支付更安全,蘋果也是這麽看的,因為ApplePay的內部安全防護機制發生在數據產生、傳輸、執行等多個層面,在物理層面完整的為用戶支付數據保密隔絕,指紋支付也不會被盜取資金,能更好的保護用戶隱私與資金安全。
但這是站在蘋果的角度,沒有考慮用戶在想什麽。對於中國用戶來說,可能恰恰是因為隱私與安全而更偏向於微信支付寶。
因為在國民習慣與心理慣性上,用戶會更偏向於將資金與手機錢包放在一個國內的熟悉的支付平臺,而不是一個國外的廠商。 此前好萊塢一眾女性還因iCloud賬戶失竊,導致了個人隱私照片被非法公開,用戶也擔心其支付信息最終是否也會遭遇iCloud的泄漏問題。
對於用戶心理層面來看,國內的支付平臺顯然是更安全的,因為在微信、支付寶平臺,一旦資金被盜取,還有申訴與理賠的渠道。
但在Apple Pay上資金被盜,要向蘋果申訴拿回資金是可以想象其中的難度,而且究竟哪個平臺更能保護用戶隱私安全,在用戶看來,也缺乏一個判定的標準。
況且當前矽谷的科技巨頭與政府部門一向互相看不慣,去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要求蘋果協助破解恐怖分子iPhone的密碼事件的糾紛鬧得沸沸揚揚,盡管蘋果一貫立場堅持不開後門不為政府開放個人隱私,但用戶免不了會有各種擔憂。
況且當前美國總統川普事兒多,強勢要求蘋果等矽谷巨頭將海外工廠搬回美國,對矽谷巨頭各種施壓,蘋果未來頂不頂的住對於政府部門要求開放隱私這個原則性的要求還很難說。
況且,一家科技公司是否作惡也並非從其公關表現出來的立場去看,往往需要有重大隱私安全事故出來才能最終定性,因此,用戶基於隱私與安全性的考慮也會傾向於國內的平臺。
蘋果公司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之前訪華時表示:“蘋果希望以後是數字支付的世界,不需要帶錢包上街,而在這其中蘋果的目標是提供‘方便、易用、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和途徑。”
但這一點還是沒有說清楚比微信支付寶好在哪。因為微信支付寶席卷線下商鋪的速度更快,移動支付支持的線下衣食住行消費場景中,支付寶和微信幾乎完成了全面覆蓋,拿下了國內近9成市場份額,在方便易用可靠性上基本做到了,蘋果所希望的不需要帶錢包的數字支付的世界,目前支付寶微信已經基本實現了。
說到底,這還是軟件支付模式與硬件支付模式上的速度差別,從軟件層面突破,可以通過軟件叠代培養用戶習慣迅速連接線下衣食住行消費場景,構建移動支付生態,而硬件層面突破,商家與用戶都缺乏直接的場景聯想, Apple Pay這種NFC支付產業鏈條長,硬件改造成本大,在中國移動互聯網這種快速發展的背景下,Apple Pay很難與國內互聯網巨頭去拼速度。
說到底,Apple Pay在線上線下的連接性上與移動支付生態的建設能力上已經落後於微信與支付寶。
當然,Apple Pay有它的獨有優勢,但是如今不善於基於中國市場做營銷的蘋果也沒有在中國市場提煉包裝出它的亮點,它目前能說的亮點,支付寶與微信也基本能做到而且完全不比Apple Pay弱。
Apple Pay也沒有凸顯出它對於用戶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差異化特征,卻反而處處體現出它在華的水土不服與不適 ,蘋果支付在華為何邊緣化,顯然是沒有說清楚比支付寶微信好在哪。
[本文由熱點微評(微信ID: redianweiping)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Apple
Pay
贊(...)
分享到:
Apple Pay在華失意 銀行轉向二維碼支付
Apple Pay在中國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在上海南京西路幾家Apple Pay合作商鋪走訪時發現,目前每天使用Apple Pay付款的客戶僅占個位數,而微信、支付寶支付則是絕對的主流。距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正式在中國上線已經過去一年之久,雖然在上線12小時內的綁定銀行卡數量超過3800萬,但時至今日,曾經紅極一時的Apple Pay在華拓展已然困難重重。
一位銀行高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Apple Pay上線之初,銀行和銀聯其實非常看好這一類非接觸式支付方式的未來,並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去推廣,但由於此類支付方式的用戶體驗稍遜,且在市場推廣方面場景有限,最終敗下陣來。
而銀行目前已經意識到在移動支付市場上想要占據一席之地,應該改變思路,開發自己的二維碼支付或是選擇與微信、支付寶展開合作。
Apple Pay在華陷入苦戰
以Apple Pay為主導的非接觸式支付在與微信、支付寶為主導的二維碼支付的博弈中,似乎已初現敗局。微信、支付寶以高達3100億元備付金規模占領境內移動支付市場前十名的90%份額。而剩下10%的市場中,如果算作銀聯體系內,Apple Pay、Samsung Pay、小米Pay、華為Pay,以及銀聯雲閃付等“非接觸式支付家族”依然處在長尾部分。
“產品本身的體驗是Apple Pay失利的原因,”上述銀行高管總結道,“首先是二維碼支付的體驗優勢很強,Apple Pay整體的便捷性和操作的簡易性比不上微信、支付寶,消費者的感受一定是微信、支付寶更簡單,相比而言,由於牽涉多方並且技術複雜,因此整個過程更繁瑣;其次是在推廣投入和營銷活動做得不夠充分,沒有像微信、支付寶那樣建立更多的使用場景,在更廣泛的支付環境為用戶提供大量優惠補貼,因而沒能夠占得先機,培養起用戶習慣。”
補貼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培養用戶習慣的方法。在推廣階段,微信、支付寶通過大量補貼在全國主要城市的幾乎所有關鍵區域部署二維碼的使用,並且通過各種線上線下優惠促銷手段補貼用戶。 “它們給用戶提供大量優惠補貼,很多線上App通過微信、支付寶支付都可以打折。”一位正在使用支付寶付款的用戶對記者表示。
而Apple Pay除了與銀聯和銀行合作,初始的推廣,無論線上線下都沒有在人力物力上砸下血本。線上推廣中,Apple Pay除了沒有像微信、支付寶的“紅包優勢”,也沒有為用戶提供大幅度優惠補貼;而在線下,Apple Pay也忽略了毛細血管般的長尾支付場景,例如只專註於星巴克、711、KFC等高檔消費場景,而忽略“雜糧煎餅”等小商小販。
即使是Apple Pay的忠實擁護者,到現在也不得不承認它的問題,“我自己其實還是願意使用Apple Pay的,因為它對於我們這種風險意識較強的客戶還是有很強吸引力的,但Apple Pay確實在使用的時候體驗還不夠好,即使到現在,我去便利店買東西還是會發現,第一,收銀員不了解並且不能熟練使用Apple Pay收款,其次刷卡機不夠靈敏,很難找到POS機上的對應位置快速刷出,並不像推廣時說的一刷即可。在使用過程中,環境和體驗都有問題。”有用戶如此反映。
同時,相較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無門檻的使用體驗,非接觸式支付的門檻要高出許多。首先,從設備上來說,拿Apple Pay 舉例,只支持Iphone 6及Iphone 6S以上的蘋果手機,並且系統需要升級至IOS 9.2及以上。其次,綁卡過程中諸多驗證的繁瑣,以及實操過程中POS機的各種不配合,很容易就降低了Apple Pay在用戶心中的好感度,更談不上養成使用習慣。
再者,從商家的角度來看,首先,一臺帶有非接觸式掃碼功能的POS機安裝需要上千元的成本,而二維碼支付只需要打印一張二維碼,安置掃碼器就可以了。其次,學習如何使用Apple Pay收款的一整套流程顯然也要比掃二維碼來得複雜。僅憑這兩點,商家的偏向性就會非常明顯,而用戶也不再會計較多打開一個App頁面這個步驟。
曾被寄予厚望的近場支付
事實上,銀行和銀聯最初對以Apple Pay為代表是非接觸式支付抱有很大的期望,一度認為這種新型的支付方式可以幫助銀行和銀聯對抗二維碼支付,至少能在移動支付市場上平分秋色。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年的時候,銀行都認為,推出NFC非接觸式支付(近場支付)可以有效對抗二維碼支付,在移動支付市場上扳回一局。再加上三星pay、小米pay一起推出NFC支付,或對現有支付格局形成一個沖擊。即使整體便捷性比不上微信、支付寶,但除去綁卡步驟較為繁瑣,使用過程中的一揮即付,不用打開App還是很方便的,其次安全性和額度大也是優勢所在。
之所以銀行對這種非接觸式支付方式抱有如此大的信心,是因為從理論上來看,它的確有很多好處。Boston Retail Partners(波士頓零售合作商?)今年初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的移動支付領域,Apple Pay目前獨占鰲頭擁有36%的市場份額。基於NFC近場支付和指紋作為簽名,非接觸式支付的安全性要比二維碼高出很多個量級,也能處理微信、支付寶所無法支持的大額支付。而向來謹慎的傳統金融機構,也是看中了安全性這一巨大優勢。
“進入中國市場之初,銀行們都認為借助Apple Pay和銀聯本身巨大的號召力和標桿作用,NFC支付前景可期,各家銀行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參與其中。”一位支付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5年“雙12”當天,中國銀聯便聯手20余家商業銀行共同發布“雲閃付”,首次在國內上線“一揮即付”的支付方式。銀聯方面人士當時看法是,“雲閃付實現了移動支付安全性與便利性的最佳結合,代表了未來移動支付主要的發展方向。”業內普遍觀點也認為,二維碼產業鏈由互聯網巨頭主導,占據先發優勢,而NFC則由傳統金融機構主導,並預判未來兩種技術路線並存。
隨後,三大運營商也加大NFC移動支付的推廣,同時,Samsung Pay於2016年3月、小米Pay於2016年4月、華為Pay於2016年8月先後上線,聯手銀聯和商業銀行加入非接觸式支付家族,與二維碼支付正面競爭。
銀行攻堅二維碼支付
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面對非接觸式支付節節敗退的境況,嗅覺一向敏銳的商業銀行早已有了新的打算。
“其實,對於銀行來說,一方面是要看用戶使用何種支付方式,但最看重的是在支付方式背後,用戶選擇哪家銀行賬戶。”有銀行人士稱,一些銀行努力成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身後首選的銀行賬戶,而不是取代它們。
眾多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推出掃碼付的服務,例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率先轉向二維碼支付市場,試圖用銀行體系的二維碼支付來占據市場。建設銀行近日正式宣布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在業務、技術、信用、服務等方面相互合作。
銀聯於2016年12月12日,在與前一年上線“雲閃付”的同一天,正式推出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用以支撐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的有序發展。
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8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41.7%,同比增長達126%。
Apple Pay難似八達通普及
1 :
GS(14)@2014-09-11 09:46:29 ■Apple Pay付費功能10月起暫時在美國推行,預計難在港普及。路透社
【本報訊】蘋果新推「Apple Pay」付費功能,iPhone或Apple Watch化身電子錢包,利用近場通訊(NFC)及指紋識別技術,就可輕鬆付款。不過,Apple Pay暫時10月起只在美國推行。有本港立法會議員認為,Apple Pay須整合多項服務,加上港人慣用八達通,普及並不容易。
金管局擬擴大監管NFC支付
Apple Pay利用的NFC技術面世多年,是一種近距離的無線數據傳送技術,讓用家像「嘟」八達通般以手機付費。只需預先將美國運通、Visa或萬事達卡資料,儲存在手機內置的Passbook應用程式,付費時利用指紋在手機中驗證身份,再將手機靠近讀卡機,即可完成付款。全美22萬家零售商舖,包括迪士尼、麥當勞等,已成為Apple Pay的合作夥伴。蘋果強調Apple Pay安全可靠,每次付款都會有獨特安全編碼,過程中不會儲存及收集用戶的個人資料等。資訊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港人慣用八達通,要說服零售點為Apple Pay額外安裝讀卡機並不容易,情況如同Visa payWave等感應式信用卡。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同意八達通在港主導零售市場,但Apple Pay與信用卡掛鈎,不少消費者重視信用卡的額外優惠。金管局亦有意擴大流動支付服務監管制度,去年完成公眾諮詢的《香港儲值支付產品及零售支付系統:建議監管制度》,就涉及NFC相關服務,已交立法會待審議。金融管表示目前掌握Apple Pay資料太少,不便評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11/1886257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