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今日發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2017財年第三季度財報,營收為人民幣532.48億元(約合76.69億美元),同比增長54%。凈利潤為人民幣171.57億元(約合24.7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24.56億元增長38%。
基於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人民幣224.91億元(約合32.3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65.75億元增長36%。
阿里巴巴第三財季經調整EPS為9.02元人民幣,預期7.70元人民幣。同時,阿里巴巴將全財年營收增長預期由48%上調至53%。
財報稱,本季度的出色表現主要受中國零售平臺及阿里雲增長強勁及並入收購業務(主要為優酷土豆及Lazada)所帶動。其中,中國零售平臺的季度收入為408.02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同期上升42%,反映集團持續致力於推動由數據支持的社交電商平臺,為用戶提供更佳體驗。
從具體業務來看,雲計算業務本季度繼續拓展市場領導地位。付費客戶數當季增加約11.4萬,總數高達76.5萬;當季收入達到17.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5%;通過國際化的戰略布局,先後在日本、德國、中東和澳大利亞開設數據中心,阿里雲的全球客戶獲得了優質而多元化的服務。
由於並入了優酷土豆的業務,以及UCWeb提供的移動增值服務如移動搜索、新聞推送和遊戲發行等的收入有所提升,在數字媒體和娛樂業務方面,本季度收入達到40.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3%。此外,來自創新項目及其他業務的收入為8.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超出市場預期。
同時財報透露,本季度,菜鳥網絡日均投遞包裹5700萬個。此外,集團與螞蟻金服的合資公司、提供本地生活服務的口碑,季度內通過支付寶結算的交易支付額達731億元,較上一季度增長52%,口碑今年1月獲得新一輪11億美元的融資,為其積極的增長戰略提供了強勁的資金基礎。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國零售平臺的移動月度活躍用戶數增長至4.93億名,較上季度的4.5億凈增4300萬。移動月度活躍用戶數的上升,主要是由於阿里平臺持續向用戶提供高度個性化並且高度互動社交屬性的內容,用戶的參與度不斷在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天貓雙11期間,通過支付寶支付的銷售額達到1207億元人民幣,其中移動端支付占比高達82%,展示了阿里為未來商業構築的基礎設施的規模、能力以及力量。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我們正在推動新零售時代的到來,通過利用大數據和創新技術,為近5億移動月活躍用戶提供無縫的在線和線下體驗。這一零售轉型將讓品牌和零售商能夠隨時隨地、更便捷高效地同消費者展開互動。”
每經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魏文藝
2月1日晚,阿里巴巴(NYSE:BABA)備受關註的Q3“成績單”出爐。財報顯示,受益於“雙11”“雙12”帶來的強勁流量,2018財年第三季度(2017年10月1日~12月31日),阿里巴巴收入達人民幣830.28億元(約合127.61億美元),同比增長56%;凈利潤為人民幣233.32億元(約合35.86億美元),同比增長3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由於2017年“雙11”“雙12”是阿里“新零售”概念提出後的首輪大考,此次財報中,“新零售”成為重點詞匯。業績的超預期,也被解讀為新零售成果的逐漸顯現。
就在財報發布當晚,阿里巴巴同時宣布將通過一家中國子公司入股並獲得螞蟻金服33%的股權,該決議已經通過阿里巴巴董事會的批準。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認為,這或將是為螞蟻金服上市做準備。
電商業務一直都是阿里最大的收入來源。阿里巴巴Q3核心電商業務貢獻收入達人民幣732.44億元(約合112.57億美元),同比增長57%。天貓實物商品的商品交易額(GMV)同比增長43%。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將天貓的快速增長歸結於中國消費者持續強勁的購買力。根據此前Analysys易觀發布的數據,在電商行業高度活躍的2017年最後一個季度,天貓成交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45%,在網絡零售B2C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60.9%。
不過,相比於此前兩個季度,阿里電商業務收入增速與天貓實物商品的商品交易額(GMV)增速均略有下降(二季報電商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3%,GMV同比增長49%)。
除了電商業務,本季度阿里巴巴科技領域持續投入獲得強勁回報,雲計算業務連續第11個季度保持規模翻番,該季度內同比增長104%達到35.99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阿里雲方面了解到,2017年阿里雲累計收入約112億元人民幣。這也是國內首次出現百億元規模的雲計算服務商。
財報發布後,阿里巴巴對2018財年全年業績增長十分樂觀,上調2018財年的收入指引從49%~53%至55%~56%。這也是阿里巴巴繼二季度之後再次上調財年收入指引。
自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2016雲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概念後,阿里巴巴就開始進入新零售布局中。對於阿里巴巴來說,2017年無疑是其“新零售”元年。
盡管自2018財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已有多處落子,但在此前的財報中,“新零售”這一概念並沒有突出。而在本季度財報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的成果已經在此次財報中有較多體現。
張勇說:“我們非常欣喜地能夠在新零售領域持續突破,這一概念也在去年創歷史新高的‘雙11’購物節中全面展現出來。我們拓展了在新零售領域的規模和足跡,借力移動技術和企業科技來傳達新零售的理念,為消費者帶來融合線上線下的消費體驗。”
在這一季度中,“雙11”等購物節帶來了強勁流量。去年天貓“雙11”成交額定格在1682億元人民幣。其中,無線交易額占比90%,成交商家和用戶覆蓋222個國家和地區。雙11全天累計物流訂單量超過7.5億單,累計生成電子面單超過3億。
此外,作為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的新物種,盒馬鮮生的表現在財報中也有所體現。財報顯示,2017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的第三財季內,盒馬鮮生在上海、北京、寧波和蘇州新增5家門店,總數量達到25家。
而作為新零售的重要表現方式,線上與線下實體的融合探索在本季度得到進一步突破。本季度,阿里巴巴入股了旗下超過440家大潤發和歐尚超市賣場的高鑫零售。此後,天貓供應鏈與大潤發中國訂立供應協議,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為線上品牌商優化流量入口,同時為線下渠道拓展采購供應鏈。
過去三年,阿里巴巴在投入傳統零售企業方面已經花費近千億元人民幣,銀泰、蘇寧、三江、百聯、歐尚、大潤發等傳統零售企業加入新零售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