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趣BLOGBLOG:$3,700變100萬的傳奇

1 : GS(14)@2016-08-21 07:49:41

■騰訊股價十多年間累飆273倍。資料圖片





往事只能回味,應該連馬化騰也想不到,2004年6月以每股3.7元(1拆5後為0.74元)上市的騰訊(700),十多年後升上200元,累飆273倍,市值逼近兩萬億元。當年申請一手騰訊,盛惠3,700元,今日變成逾百萬元,有冇如此有眼光及耐性的人,答案是沒有。


12年前以IPO認購騰訊的投資者,A組有5,854位,人人有份;B組則有803位,頭槌飛(認購最大股數)都有70位,每人獲分37.1萬股。去中央證券登記翻閱騰訊股東名冊,未見有2004年的原始股東揸到而家,可以想像,最初一班捧場客,就算幾好眼光,面對百倍的賬面利潤,唔食點對得住自己。記得認識騰訊,是2006年由內地朋友推薦使用微信。騰訊上市後兩年,股價已升了約四、五倍。十年前買入一手(1000股),入場費約為2萬元,今時今日仍揸住未放的,同樣升值至百萬元,而肯等股價升了四、五倍仍然買入、十年間累升逾五十倍仍未止賺的,根據股東名冊,大有人在。根據彭博資料,過去十年,合共有42隻港股錄得十倍或以上回報,但如果大部份交易日都有成交的,以及中間未有長時間停牌及賣盤的,只有14隻上榜。當中清一色是中資概念股,本地薑只有一隻,就是六福(590)。如果用港股逾1,500隻股份計,揀中十倍股的機會率,低於1%。十倍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煉成,如漢能(566)兩年間極速飆升逾十倍變成神仙股,結果停牌後復牌無期,升多少也沒有用。僅次騰訊的,是一間叫豐盛控股(607)的公司,十年間升了41倍,不過該股前稱匯多利於2007年被證監勒令停牌,停了超過6年才賣盤易手及改名。過去兩年同樣飆升逾十倍,以目前逾十倍PB睇,股價易跌難升。十倍股的特點,就是在其行業處於龍頭、甚至是壟斷地位。即將染藍的瑞聲科技(2018),過去十年升了8.6倍,要晉升為十倍股不難,但要重演騰訊傳奇,暫未見誘因。很多人會發掘到十倍股,但搵到唔代表笑到最後,死揸到底的,恐怕萬中無一。要做到如此境界,首先,你要將股票私有化(自己持有),然後存入保管箱。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21/197442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679

趣BLOGBLOG:新地樓必賺 直覺是錯覺

1 : GS(14)@2016-09-01 06:10:03

新盤熱賣,新地(016)Grand Yoho挾逾萬六票成為97後新票王,首批308個單位上周六極速售罄。發展商挾餘威,新推價單即供折實平均呎價,由首張不足1.2萬元跳升至1.32萬元,升幅達一成。兩批景觀類近、面積相若的單位,加幅更加達到14%。無可否認,「新鴻基」三粒字是很多人心目中信譽兼信心的標誌,願意付較高溢價買樓的理由。樓價溢價有高與低,沒有合理不合理,只有接受不接受。但如果用以前經驗套用在現在身上,這會是很危險的事。
Grand Yoho第一批買家,我相信有部份,是Yoho Town及Yoho Midtown的原有及昔日住客,食髓知味,多年前買入已經供甩,甚至轉手大賺。在他們心目中,「新地+Yoho系列」,就是必賺的方程式。翻閱Grand Yoho首批308伙買家揀選付款方法,當中60%買家選用即供付款辦法(優惠大約是樓價的17.5%至18.25%),其餘40%買家選用靈活付款辦法,當中包括指定予58伙選用的「Yoho伸引力付款計劃」,相關優惠只是樓價的5.5%至11.5%。換言之,一個600萬元定價的單位,用即供可減價約110萬元,但用所謂「靈活付款方法」,隨時只減33萬元,差距達13%或77萬元。每個買家都想攞盡折扣,選用靈活付款的買家,並非供不起,只是在逆周期下,難以付出大額首期的折衷方法,願「蝕章一成」,但仍睇好樓盤長遠跑贏大市,只是賺多與少的問題。不過,如果只是因為品牌、而不理實際價值,深信樓價不跌,以下數個新地樓盤血的教訓,或者可供Yoho非買不可的買家一個參考。新地最經典蝕讓盤,包括2010年以座擁遊艇會海景為賣點、以高價開售的鴨脷洲南灣。六年間,很多樓盤升幅超過一倍,但過去兩年,南灣合共錄得83宗買賣個案,全部都由新地買入,然後易手。83宗裏面,有約三分一(25宗)賬面蝕讓,其中一宗勁蝕23%或471萬元。另一個盤,是2011年新地以定價貴絕同區姿態推出的筲箕灣單幢盤i.UniQ譽都,樓盤去年堪稱港島蝕讓王。入伙至今錄14宗成交,13宗蝕賣轉手,幅度介乎1.8%至29.2%。一個高層兩房戶,去年11月以600萬元售出,呎價僅12,848元,樓價四年跌三成,賬面勁蝕248萬元。尚餘一宗錄得賬面0.7%微利,惟扣使費,原業主均輸錢離場。新地樓質素有保證是事實,但質素唔等於可以合理化不合理的定價。盲目入飛搶購,以為賺硬,這種直覺,其實是錯覺。代《收市閒情》一周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31/197547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863

趣BLOGBLOG:沒有選擇的選擇

1 : GS(14)@2016-09-04 15:45:36

一直相信,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今年立法會選舉,抹黑及賄選報道成為候選人間的互相攻擊武器,蛇齋餅糭的回饋亦相當闊綽。中共主席習近平掌權後,再沒有發佈全國公共安全支出(維穩費)數據,最後一次是2013年預算7690.8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0.8%。按照過去增長皆逾一成的估計,今年維穩費有機會超過1萬億元,規模多於軍費開支,只要有1%投放在香港身上,涉及金額已經達到100億元。收了資源,最重要是交到功課。今年選舉醜聞特別多,原因是建制派收到指令,為了達致在直選中重奪2012年失落的「關鍵一席」,從而取得18席,繼而能在分組點票表決中佔有優勢,有利建制派修改《議事規則》及通過備受爭議的草案。利用價值越大,所獲得的資源亦越多。接受蛇齋餅糭的,今日收到的報酬,明日將會被十倍奉還,今日享受到的權利,你的下一代連基本人權都會被剝奪。這個演變,已經由中國人都不信人民幣開始體驗。高盛估計,去年中國資金外逃規模約7,000億美元,相當於5.5萬億港元。今年上半年中國當局屢度出招,堵塞內地客借保險渠道走資來港,惟成效不彰,上季內地客新造保費貢獻,按年升1.4倍至169億元,佔本港總新造保費達四成,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那邊廂內地人唔信人民幣,瘋狂來港買美元單。這邊廂,香港7月人民幣存款資金池,跌穿七千億水平,回到三年前,金管局指8月仍未跌完。中港齊掟人民幣,身體始終最誠實。很多人擔心建制派失利,中央會減少惠港政策。但從來,對香港有利的,對中國更有利,兩地只有互惠互利,談不上益香港這麼大方。中央急於推滬港通及深港通,只是體驗香港的利用價值。沒有香港這個平台,內地資金走出去,甚至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會遇上阻礙。而透過香港,令外資藉香港跳板接A股火棒,以及透過香港作融資平台,為一帶一路搵契弟,這就是香港真正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李旺陽「企着死亡」、李蕎明「躲貓貓(捉迷藏)撞牆死」、最新是邢望力「紙繩」上吊爆頭命危。不是黑色幽默,而是黑箱作業。荒謬的劇情,已經在香港上演,銅鑼灣書店店長「被失蹤」、練乙錚「被滅聲」、周永勤「被消失」,以為事不關己,但對唔住,匪夷所思的事,往後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密。政治,一日也嫌多,但要苦心經營,十年卻嫌短。今屆立法會選舉,候選人很多,但真正用心默默耕耘的,卻很少。股榮位於新界西的地方選區名單,共有廿張,我投20號朱凱廸。一位在社運界打拼多年、無懼權貴、惡勢力,以至財雄勢大的地產商;就算明知弱勢,仍堅持信念參選明知不可能的區選;沒有政黨資源,卻欣賞自家製、且別出心裁的橫額宣傳,以及踩着單車與一群熱誠的助選團拉票。香港需要的,不是建制派保皇黨的投票機器,而是真正為港服務的年輕新一代。我知道今屆很多人染上選擇困難症,但這可能是最後一次仍可自己揀的選舉。投票,未必贏;唔投,一定輸。(編按:立法會地區直選各區參選人名單,請參閱本報「立會選戰」網頁:http://hk.apple.nextmedia.com/legco2016/region)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4/197592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397

趣BLOGBLOG:H按最大的風險

1 : GS(14)@2016-09-11 05:22:32

有朋友按捺不住買樓,承做按揭時,十間銀行清一色提供超筍H按計劃,問到有否傳統P按,大部份銀行職員都話唔抵,建議用H棄P先最着數。當人人都朝一個方向行動的時候,某程度上,着數的背後,可能是計錯數。


根據金管局每月樓按資料,7月份採用H按承造按揭計劃的比例,達到92.6%,打破2011年1月92.2%新高紀錄。多年以來,銀行及市民慣用最優惠利率(P)作供樓息率,現時普遍為P(5.25厘)減3.1厘,實際按息是2.15厘。2009年開始,銀行積極推H按(Hibor,銀行同業拆息),低至H+0.8厘,但2011年發現計唔掂數(應該是計錯數),資金成本考慮下,當年多間銀行索性唔做H按,滙豐更狠由H+0.8厘,加到H+1.3厘,加幅達半厘,樓市及後超過一年時間,只在窄幅升跌。上車客遂由H按一面倒轉向P按,2012年初,H按採用比例不足3%。很多近日上車及投資者堅持入市,其中一個原因是美息加極最多一兩次。但要留意,近月港美息差錄得超過六年來最闊水平(3個月美元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升至0.84544厘;而三個月Hibor則為0.58036厘,兩者息差拉闊至26.51點子),其中一個解讀,是沽港元轉買美元的需求會增加,導致銀行體系結餘減少,這情況下未來拆息很大機會早於P上升。而美國本月加息升溫,一旦調高利率而港息不跟,港美息差會再拉闊,屆時Hibor有機抽高,資金進一步流出。現時本港銀行體系結餘為2,800億元,去年最高峯時有4,200億元。以目前一個月Hibor為0.25厘,H+1.5厘按息是1.75厘。很多人覺得,拆息升對H按用家影響不大,原因是H按普遍設有P按基準之鎖息上限,息差約0.4厘(以P-3.1厘為例)。換言之,就算H突扯高半厘至0.75厘,用H按計劃的人士,仍然只是交上限2.15厘的息率。事實上,H按附有P按基準的鎖息,等於銀行送了一個利率封頂(interest rate cap)予承按者,銀行送不等於免費,事關銀行為此要做一個對沖行動,否則H急升而P不變的話,銀行會輸大鑊。2011年當年,曾有業主早年以公司名義買樓及申請H按,批出貸款時被歸類為「商業貸款」。當樓價下跌,銀行就以修訂條款為由,大幅提高按息。歷史不斷重複兼重演,今日的低息、今日的筍約,往後會否要修訂,Never Say Never。銀行不會無緣無故call loan,在按揭合約入面,無論是P按或H按,即使還款正常,銀行是有單邊及絕對的權力(unilateral and absolute discretion)中止合約。這種情況在個人按揭發生機會很低,但如果是透過公司買賣物業承按、或者抵押品是公司資產等,一旦按揭低於估值(例如80%),客戶就要面對補差價,被call loan的危機。十年前買樓做按揭的平均金額是169萬元,平均按揭成數是近六成,按揭年期是近20年。十年後,平均按揭額增加一倍,達到337萬元,按揭成數及年期分別是53%及超過25年。當樓價一直向上,資產價格高於借貸額,問題不會浮面,但當資金逆轉、樓價驟跌,銀行越借越多,用超低息搶客的後果,隱藏住巨大危機。銀行低息頂爛市,千萬不要出事,否則過去三年H按主導樓按的千億計資金鏈,會是一個計時炸彈。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1/197669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69

趣BLOGBLOG:李嘉誠「高價」奪地玄機

1 : GS(14)@2016-09-18 10:24:42

■李嘉誠相隔四年再奪官地,令坊間對超人忽然勇猛莫名其妙。 資料圖片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相隔四年再奪官地,坊間對超人忽然勇猛莫名其妙,事關其接班人李澤鉅8月中旬在分析員會議上講過,「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買貴地,買地的前提是,可為股東帶來回報,就算中資搶地,都不代表他要加入戰爭盲搶。」今次長實以19.5億元奪沙田九肚最後一幅地,是18個入標財團中最高,每呎樓面地價約8,001元,較估值上限14.65億元高出逾三成,亦較三年前由百利保投得同區地皮(每呎樓面地價6,837元)高出逾一成半。奪得地皮後,有輿論指李嘉誠都要做騷投地扮好友,類似股市中「托高沽貨」,本地樓市似強實危。雖則股榮對樓市升勢有保留,但對上述理據並不感認同。先要搞清一個事實,就是長實雖則是四年來首奪官地,但過去四個財政年度,長實仍然是本港最活躍入標的發展商,由2013年4月開始至今年9月,政府合共推出的99幅官地,有64幅(約三分二)長實都有入標,其餘35幅沒入標的,大部份是小型甚至是蚊型地、工業用地,以及特別用途(如物流及數據中心)。誠然積極入標,可能是低價投地,致令過去63次無功而還。但執死雞的大前提是要計好數,而計死數則是李澤鉅的強項。以華懋樓的名聲及質素也賣個滿堂紅,排隊盛況令人想起97,觀乎目前樓市的瘋狂程度,如果說李嘉誠用廿億托市,只是得啖笑。而所謂「高價、低價」,「筍價、貴價」,只是用現有資料、經濟環境、樓市實況去評估,真正判斷贏輸家,要等到三、四年後賣樓的一刻,才有判決。因此,在大家心目中,長實要用所謂高價,要抗衡中資取地;但在小超人心目中,卻可能真的計到數,「高價」可能是合理價、甚至是低於市價。過去五年,九肚山合共推出9幅地皮,第一幅是已賣走大部份的玖瓏山,2011年在拍賣場上,以樓面呎價5,332元被嘉里財團奪得,及後8幅地皮全部以招標形式,長實全部都有參與,但出價不及對手,不計長實奪地的一次,過去7幅樓面呎價介乎6,837元至10,885元,有3幅呎價是超過一萬元。可以想像,連同今次長實取得的地皮,幾可肯定是起豪宅、呎價逾兩萬元的級數,樓市差極,總有市場價值。過去四年長實「低標」未曾中官地,是超人判斷失誤抑或是政治押錯注,現階段判死刑仍言之過早。只是在立法會後、特首選戰前「高價」奪地,某程度上更具政治意味,是收到風預先部署追落後,抑或英國脫歐後增港投資比重,都避不過四個字:資本逐利。那裏有好回報,錢就去那裏。廿億投資對於長實地產,佔市值只是1%。但市民如將一個大孖沙投資動作理解為對樓市前景睇好,視為立即買樓訊號,最終卻事與願違,怪的恐怕是自己表錯情。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8/197737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28

趣BLOGBLOG:三十年前「末日預言書」

1 : GS(14)@2016-09-25 10:15:21

■《The Great Money Illusion》





上周五末日博士麥嘉華(Marc Faber)出席論壇,這位1973年移居香港、並曾建議客戶87年股災前走貨的國際知名投資者,對港樓泡沫不以為然,指在低息環境下,樓價不會大冧,又透露有買亞洲股票和港股,香港地產股現價較資產淨值有40%折讓,相對仍然吸引。去年同一論壇,這位專家卻指若然未來人民幣進一步下跌,香港樓價會跟跌,下跌空間可達兩至三成。一年淡、一年好,純粹是消息層面決定。心血來潮,翻起前輩借來的一本1988年出版,由麥嘉華撰寫的《The Great Money Illusion》,裏面一章展望未來,藉此與各位分享一下。當年末日博士坦言,「我對香港樓市價格能否造好有懷疑,工業、商業紛紛北移中國,長線而言(In a very long run),我想像香港會變成一個不重要的城市,甚至只是一個度蜜月的地方,而廣州將會是南中國的工貿中心。歷史告訴大家,很多昔日重要貿易城市,會隨時間變成泡影,香港回歸中國後,繁榮不能保證。」類似港樓的預測,還有對科技及負債的分析。末日博士當年估計,電腦工業會在下一個經濟衰退期,面臨暴跌及產能過剩問題。另外,他預測美國對外龐大外貿赤字,將會完全消失,方法是美元暴瀉,美元或變成一文不值。究竟所謂In a very long run,是指現在,抑或要等到半世紀才能兌現,這個就是預測弔詭的地方。事實上,就連麥嘉華也不諱言,預測的困難在於,人們通常對於他們強烈反對的,不願作傾聽或閱讀。就以樓市為例,坊間對樓價的看法歸納成兩大陣營:看好或看淡者相當鮮明。啱睇的、合乎某讀者預設期望的,自然受落,對號入座。一旦與心目中持不同意見,就算作者有充份理據,也會被視為反派,狂數不是。當然,如果專家「持之以恒」,總有一天會等到。五年前,一位有本地末日博士稱謂的專家,指本港樓價將大幅下挫,最悲觀情況可能會下跌一半。五年後,這位專家維持樓價在四至五年內下跌40%至50%的預測。這樣的預測,根據過去樓市周期,絕對有機會出現,但屆時真的「中了」,還能稱得上「中」嗎?世上沒有永遠的睇好、睇淡,也沒有永遠的睇啱、估錯。語不驚人誓不休的言論,贏到一刻的注視,卻留下難滅的污點。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25/197810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928

趣BLOGBLOG:梁粉冇好報

1 : GS(14)@2016-09-28 05:00:27

恒隆地產(101)董事長陳啟宗上周在恒隆集團(010)中期報告內,突然表明支持梁振英連任特首,更謂此舉有利香港樓市健康發展。「只要現屆政府能連任,況且沒有理由相信不會連任,我們終可期望住宅市場在未來數年會變得更健康」。言辭之肯定,信心之爆棚,卻難掩真實慘淡的結局。相比由唐營轉軚到梁營的新世界(017)鄭家純,陳啟宗是梁振英「最忠實梁粉」,由2011參選時已為梁站台,大孖沙之中撐梁最落力,也是首個公開表態支持其連任。企啱邊,揀中人,但對唔住,過去四年,「梁粉魔咒」四個字毒性相當猛烈。張震遠破產收場、劉夢熊更鋃鐺入獄。其他梁粉,生意未見得一帆風順,但公司股價卻相當濕滯。


統計八間中港有業務的大孖沙,自梁振英2012年7月上任特首後,股價表現最差的,卻是恒隆地產(見表),逾四年間股價累跌超過三成,同期恒生指數升約22%。緊隨其後「差」的,同是梁營羅康瑞任大股東的瑞安房地產(272),在一眾內房股表現突出下,瑞房斯人獨憔悴,股價期間跌了14%。鄭家純的新世界,四年累升兩成,更曾供股抽水。諷刺是,與CY暗戰的李嘉誠,旗下長和系經過重組,過去四年多股價累升超過八成,冠絕所有大孖沙。轉軚無罪,扒冷亦很正常。一直在本港地產界徘徊第二梯隊的恒隆,無論在影響力及政治含金量都比下去,或者揀中CY最大意義,就是兩年前可參與富豪訪京團,「近」距離與習近平見面。翻閱當年的訪京團中,習近平與董建華居中而坐,坐在習近平那邊的是官員,坐在董建華旁邊的是香港大孖沙。排位定地位,李嘉誠是坐在大孖沙邊的首位(依次排列是:李兆基、郭鶴年、吳光正、呂志和、鄭家純、李國寶、何柱國及黃志祥)。作為鐵桿梁粉的陳啟宗,得到的待遇,就是第二排首席位置。講到底,公司股價好壞還是看基本因素。過去十數年,恒隆將戰線移向內地,大舉興建商場,希望藉中國故事「做大做強」,這點在數年前仍然奏效。可是,網購興起令內地商場難撈,香港又嫌地價高「等下先投」,股價跑輸,不是魔咒,而是錯判形勢,投資者用腳投票走人。作為一間公司總舵手,經營手段固之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有眼光。當百分之九十的人覺得某個人是敗類,而你認為是另類、死撐到底,結果注定是悲慘。代《收市閒情》一周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28/197838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388

趣BLOGBLOG:彤叔「被買股」的代價

1 : GS(14)@2016-10-02 12:13:24

新世界(017)創辦人鄭裕彤(彤叔)走了,其兒日前坦言,四年前彤叔腦出血,做完大手術之後一直在病床昏迷,直至上周去世。彤叔是不折不扣的順德人,相識滿天下,他曾笑言:「朋友交情係好長遠嘅,個個都係老友,搵過我笨的都係老友,不過就敬而遠之,費事講咁多嘢,蝕底咗就算。」是誰搵了誰笨,深究亦沒意義了,只是見純官確認了彤叔過去四年都是處昏迷狀況,但奇怪地,過去四年鄭裕彤三個字,都經常出現在港交所(388)多隻股份股權披露名單上,究竟是彤叔仍有餘力「炒股」,抑或「被買股」,股榮統計了一眾數據,結論留待讀者判斷。


蒙能新時代累跌八成

彤叔2012年9月傳入院後,一直未曾露面。不過由入院後,以其名義買入或增持的股票共有7隻,當中有6隻於入院後首次曝光增持或買入價,較上周五收市價還要低,其中最差兩隻:蒙古能源(276)及新時代(166),股價累積跌了八成。唯一幸保不失的是盛京銀行(2066),近兩年累積升幅亦只是約5%。7隻股票當中,有5隻於去年底,全數由彤叔名下,轉倉至其家族擁有的私人公司周大福控股。另外有兩隻股票,在彤叔入院期間只減不增,分別是銀基(886)及輝山(6863)。銀基算是走得快好世界,而輝山逾十億股則是三年前悉售予大股東,雖然沽貨後輝山股價仍然上漲,但當年彤叔乃上市前投資者,當年每股入股成本僅0.73元,沽貨仍大賺逾1.3倍。



很多投資者目前仍然相信所謂名人入股效應,其實除了股神畢菲特有點石成金威力,大部份都徒具虛名。當搵到一個「搵過我笨的都當佢係老友,蝕底咗都費事講」的朋友,彤叔難免經常中伏。中伏的當然不只彤叔,還有一眾投資者。翻閱當年財演推介標題,「彤叔靜極思動 新時代似有轉機」、「大股東注資 新時代看升」,結果是尋底再尋底,散戶中伏後,自然入晒彤叔數。跟名人入股最弊之處,是大孖沙無限注,而你只是得一注。前者一百、幾十注掟出去,已經有準備一去冇回頭,為朋友又好、為幫鋤DEE友上市又好、為親戚垃圾生意都好,輸了無妨,贏了就當中BINGO。大家只會記得李嘉誠入股fb賺大鑊,但疑似中老千局被騙逾數千萬的人造蛋黃醬投資,又點止一單咁少呢!彤叔走了,留給大家的,是大孖沙投資金句:越着數,越低調,最好冇人知;越搵笨,不需高調,但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他們的低調!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02/197880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20

趣BLOGBLOG:新移民霸晒公屋?

1 : GS(14)@2016-10-10 04:25:50

■公屋輪候機制以至對新移民的房屋政策,是時候作出相應的檢討。 資料圖片






劏房越劏越怪,在這光怪陸離的城市,有人歸咎土地問題、有人指控房屋政策,公屋輪候戶越排越長,其中一個原因是新移民公屋住戶,於回歸十餘年間,已經激增近七萬戶,公屋中新移民住戶比例,更增至四成以上。首先有必要為「新移民」作一個注解。根據王于漸教授引用統計署每五年的人口普查,針對新移民的統計,當中的樣本數據庫,有5年及20年。先睇新移民佔公屋及其他住屋(私樓)的比重,移居香港0至5年的數據中,1996年有關新移民佔公屋比重為4.6%,私樓為11.7%;2011年有關比重,分別是6.4%及7.0%。新移民佔公屋比重表面上變動不大,但如果將新移民的定義擴至移居香港0至20年,結論完全不同。1996年,移居香港廿年內的新移民,公屋住戶百分比為26.1%,涉及12.9萬戶,15年後的2011年,比例增至39.1%,住宅數目增至20.3萬戶,15年間增加7萬。同期其他類型房屋住戶中的新移民百分比,則由30.2%減至20.3%。



目前房署並無限制新移民申請公屋,但他們到達配屋階段時,必須半數或以上家庭成員居港滿七年,就可獲安置上樓。上周曾寫過,香港近年離婚率是全球第三高,而根據團結基金最新報告內容,2000年後入住公屋的新移民數目,因離婚率及跨境婚姻急劇上升而增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98年放寬公屋編配制度,已婚住戶(不論首次結婚或再婚)可獲優先編配公屋這條捷徑,成了公屋住戶離婚並再婚的誘因。其中一個數據,居於公屋屬單親家庭的子女(1至18歲),2001年數目有2.74萬個,佔比44.7%,居於居屋及私樓的,分別少於萬個及2.67萬個,佔比11.9%及43.4%。及至2015年,居於公屋屬單親家庭的子女(1至18歲),數目增至逾5萬個,佔比55.8%,居於居屋及私樓的,分別少於萬個及3.22萬個,佔比8.4%及35.8%。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是新移民住公屋,真的屬需要幫助的一群嗎?政府自2011年首季開始,按住戶每月入息及房屋類型(公屋、居屋及私樓)劃分家庭住戶數目。與2016年第二季數據比拼一下,得出了中產公屋戶越住越多、中產私樓戶卻原地踏步的推斷。2011年首季,家庭收入兩萬至四萬元(中等收入)、居住公屋的數目有13.34萬人(佔比21%),居於私樓則有36.6萬人(佔比57%)。五年後,中等收入住公屋的數字急增70%,至22.63萬,佔比增至31%,而住私樓數字卻減至36.1萬,佔比不足五成。另一邊廂,月入兩萬元以下的公屋戶,數目於五年間增加5,700個,而收入四萬元以上的公屋戶,五年間則由1.8萬名增至6.1萬名。新移民成為公屋的新霸權,而公屋租戶中高等入息的數目按年急升,某程度反映,部份公屋新移民的收入,比大家想像中只高不低。每一套制度經過多年的演變,都要作出修訂優化。公屋輪候機制,以至對新移民的房屋政策,是時候作出相應的檢討。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09/197952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31

趣BLOGBLOG:樓市登高、滅頂?

1 : GS(14)@2016-10-10 16:13:00

樓市過去一年,經歷低潮與亢奮,由買家喪鋤價,到賣家癲反價,好淡雙方形勢180度逆轉。去年9月中旬,中原樓價指數(CCL)高見146.92點,半年間CCL累跌13.3%,至今年3月下旬於127.46見底。CCL上周彈2.5%至141.04點,是七年來最大單周升幅,過去半年間自低位反彈了10.7%。只要升多4.2%,CCL將會重新破頂。有網友問樓價會否一升不回頭,怕越遲買越貴。觀乎過去歷史,本港樓市仿如行山登高般,朝住山頂頂峯路途中,不會永遠只是陡斜的山路,間中亦出現頗急的斜坡往下走,然後再迎來新一個上山徑。



今日是重陽節補假,借用宋朝文人蘇軾名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認不清樓市真面目,只因為人在樓市裏,觀點與角度,難免會與自身利益掛鈎,眼界受到局限。同一樣原因,有人睇法是正面,有人認為是負面。正如一直租樓的,會認為樓價不合理,加息周期快到,環境經濟走下坡等,樓價跌只是時間問題。同一個原因,已上車的業主,卻會覺得加息加極都係一兩次,經濟零售縱使差,但買樓剛需未減,樓價好難太跌,唔合理但唔可以唔買。買樓置業,其實就是一場登山劇。決定上山,先是考慮自身能力,而非群眾起哄。慈父抬轎,子女開始上山當然不辛苦,但轎夫總有停低的一日,能否獨力堅持登頂,還須靠自己。2008年海嘯後,樓市本質上未遇到嚴重外來衝擊,已入市的只嘗過甜頭,未遇過考驗,當出現突發性事件,沒能力處理的難免被滅頂。當局者未必迷,旁觀者亦未必清。當專家、大行、甚至市民都相信目前樓市不跌,港樓仍可以長升長有,我有相當的保留。對於是否入市,我還是那句:「未入市又不急切的,現在不用心急;有迫切且有首期資金計掂數的,可等樓市喘穩時上車。而家買得到,貴得嚟未必好。」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0/197962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3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