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2 20:19 編輯 A股的4000點:一場已經聞到焦糊味的牛市“剩”宴 作者:格隆 一、4000點:盛宴,還是“剩”宴? 格隆一個做實業的朋友最近向格隆吐槽,他家的保姆,從小孩一出生就從鄉下來到他家,長達13年,幾乎都當做自己家人在對待了,最近跟隨一幫小區保姆沈迷股票,幹活越來越馬虎和心不在焉。保姆告訴他太太,過去三個多月跟著小區保姆群炒股,她賺了差不多20萬塊錢,而她投入的本金則是這些年在他家做保姆積攢下來的40萬元。
換句話說,過去四個月,這個沒讀過書,也從不知股票為何物的保姆的A股投資收益率達到了50%。而方法一點也不複雜,就是小區保姆群其他人買什麽,她就跟著買什麽。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普惠制的A股牛市盛宴,但凡參與其中的,沒有人是沒有賺到錢的。撇開去年下半年的漲幅,單算今年年初至3月19日,短短3個月不到,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分別上漲了10.75%和29. 16%,中小板指數上漲35.02%,創業板指數漲幅48.39%。整個市場九成以上個股上漲。
在上周上證指數突破2009年四萬億的高點之後,A股的牛市舞步越來越亢奮。好些頗有影響力的券商研究員也開始語不驚人誓不休地喊出“A股4000點,只是開始”——當然,多數這樣的研究都似曾相識,並毫無例外的沒有很嚴謹的數據和方法支撐。如果你認為研究員有屁股決定腦袋的本位嫌疑,那麽,上周五中國證監會發言人則對牛市盛宴做了類官方的解讀與背書:“近期股市上漲,是市場對經濟增長“托底”,金融風險可控的認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市場流動性充裕、資金利率下行、中小企業上市公司盈利情況改善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
所有人都在賺錢,那麽,誰在虧錢?或者說,新增的財富,從哪里產生的?總不至於從地下冒出來的?
貌似我們已找到了一個自己能產生財富的“阿里巴巴”永動機。但,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告訴我們,股市不是實業,它只是一個實現資源配置的虛擬經濟渠道,本身並不能創造財富。股市增長的財富只能衍生和附著在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之上,並以一定合理的的比例關系顯示出來:這些比例關系,體現在投資領域,也就是市盈率(PE)、市凈率(PB)、市銷率(PS)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估值工具。
如果這個比例明顯超越合理水平,股市就必然陷入一個擊鼓傳花的博傻困境。在經濟學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詞匯來概括這種現象:泡沫。
在A股叠創新高,群情激奮的時候說泡沫,往往不受人待見。但:
1、數據不會騙人。幾乎所有數據都顯示,A股在迅速消耗和透支所有的實體經濟或者政策利好的支撐基礎,A股泡沫正在耀眼集聚;
2、但凡在這個市場有過幾次牛熊經歷的人(格隆算其中之一)都心知肚明:泡沫一定會破。區別只在於是血流成河一瀉千里式的破(08年),還是鈍刀割肉,陰跌式的破。
A股目前已經進入一種只要買,就能賺錢的自我強化循環中,4000點應該很大概率會到。格隆無法確知這種狂歡式的群體亢奮的時間與空間維度(如果你經歷過文革,你就知道群體性亢奮有可能會持續多久,會發展到多麽不可思議的程度)。但我確知兩點:
1、在一個投資者不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麽的市場里,投機者更註重預測下一個市場情緒的逆轉點,而不是對資產未來收益率的可行性進行分析。當泡沫幻滅的時候,超買的極端樂觀的市場的崩潰將是簡單粗暴,並極具災難性的。——凱恩斯
2、當一個人從20樓跳下的時候,前19樓,他都以為他在飛翔——格隆
二、數據說話:4000點是泡沫,還是起點?
數據不會說謊,A股的吸引力正在慢慢,但確定性散失。
2500年前的軍事家孫武有一句名言: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格隆做研究最喜歡用數據說話,因為我相信數據是說實話的。格隆很認可信達陳嘉禾的觀點:投資無數據,恰如行軍無地圖。所以這部分借用了不少他的思路。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在當前的股票市場的一些關鍵性數據。 首先是以創業板為代表的中小盤個股奇貴無比,結構性泡沫明顯。
1、先看不那麽專業的一個指標:絕對股價 歷來A股習慣以絕對股價區分“貴”,還是“便宜”,所以這波A股牛市,市場最經典也最有市場的買入理由是:便宜是王道,消滅5元以下股票。 100元為界限劃分高價股,截至到3月20日收盤,A股的百元股達到28只,創業板占了18只,接近七成。而且最貴的全通教育(300359)達到了驚人的265元,大有趕超2007年中國船舶(600150)的勢頭。
如果把股價在50元到100元的股票做個統計,創業板個股占比依然驚人。
2、再看相對估值 絕對股價當然無法說服專業投資者,那我們來看看股價對應的整體估值是有足夠說服力的。目前,A 股市場的市凈率中位數為 4.3 倍,市盈率中位數為 56 倍。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個股的市凈率低於 2.6 倍,市盈率低於 36 倍。
拆分來看,創業板指數的PE估值高達81.5倍,創業板綜指則高達90倍,中小板綜指的PE估值達到57.2倍,中證500指數也達到47.1倍(證監會發言人上周五給出的數據是,截至3月19日,滬深兩市全部A股平均靜態市盈率25倍,其中主板市盈率21倍,中小企業板64倍,創業板96倍)。當然,藍籌股估值數據沒有那麽的高高在上,上證50指數的PE估值為12倍,中證100指數為11.6倍,滬深300指數的PE估值則是16倍,投資者最常關註的上證綜合指數最新為16.6倍——不過市場都知道這里面是隱含壞賬率預期較高的銀行起著支撐作用。
A股主流指數估值情況
市盈率超過50倍的經濟學含義是:如果這個公司能按照目前盈利能力一直活著,並把未來所有盈利統統都分配給投資者,投資者也需要50年才能回本!而美國大約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0-12年,實力雄厚的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也只有40——42年。而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僅7-8年。
3、我們看看最關鍵的盈利能力指標:ROE ROE的經濟學含義,就是你投到一個企業的本金,每年的回報率。如果把企業視作一輛汽車,ROE類似汽車的速度,利潤增速類似於加速度。多數人考察企業會重視加速度(也就是所謂的成長性),但對一個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指標其實是速度:如果這輛汽車能始終維持80邁的速度,就算沒有任何加速度,也一樣能從深圳開到北京。
目前看,市場兩極分化前所未有。但是,這種結構性的扭曲並不能被小公司的盈利能力所證實。從RoE(凈資產回報率)來看,藍籌指數明顯高於小公司指數。目前,上證50、滬深300指數的RoE分別為15.4%、14.4%,而創業板綜指、中小板綜指的數據則分別為7.7%、8.3%——很明顯,這種ROE水平,你還不如去買銀行理財產品更靠譜!
4、另一個顯示泡沫耀眼的數據是市場成交量、交易費用及投資者結構
股市大幅走牛、小公司泡沫化帶來的後果,是巨量的成交。2015年至今只過去了50個交易日,創業板綜合指數和中小板綜合指數的成交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8.35萬億元。按雙邊成交分別收取0.06%手續費、外加賣出方單邊0.1%印花稅計算,投資者已經付出了184億元的交易成本。
如果接下來的200個交易日內維持目前的交易規模,創業板和中小板全年的交易成本超過900億。但是以創業板綜指為例,目前422個成分股在2014年的盈利總和則是大約407億元。
900億 VS 407億,經濟學的最直觀解釋:這是一個不僅不產生財富,反而是財富單邊損耗的市場。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經歷過多輪牛熊的投資者時刻準備著,想咬牙切齒做空創業板的主要原因之一:格隆也相信,無論過去創業板指數曾經多麽頑強,但大概率會有一波慘烈的財富吞噬過程,深港通無疑會加快這個進程。
並不是所有人都前赴後繼往上沖,投資者參與結構顯示有人在撤退。中國證監會提供的數據是:年初至3月19日,投資者日均新開股票賬戶數10.9萬戶。特別是3月9日至3月19日這兩周,投資者日均新開股票賬戶數17.7萬戶,較去年12月日均新開12. 9萬戶水平明顯上升。
但,年初至3月19日,周均參與A股交易賬戶1970. 61萬戶,參與賬戶占有效賬戶比平均為13.83%。去年12月份這兩個數據分布是2237.75萬戶和16.16%的占比:新兵在義無反顧湧進來,部分老兵在一邊放槍,一邊撤退。
5、我們再回頭做一下市場間的橫向比較。
最可比的當然是多數上市公司相同,人種血脈也相同的香港。
本周五,恒生AH溢價指數收盤於132.82點,意味著同樣的公司,以市值加權計算的A股股價比同在H股上市的股票貴了32.82%。之前溢價小幅縮窄之後繼續擴大,不過,該指數曾於2008年、2011年分別達到213.47點、142.07點的高位。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藍籌股相對估值更低,而A加H上市的公司大多是藍籌股,所以實際上A股對港股的溢價,遠高於該指數反映出來的32.82%——中小市值公司的價差要遠遠大於這個水平。
還記得格隆匯會員TUNG在上一波AH溢價率超過130點後做AH溢價套利短期翻倍的經典案例嗎?彼時今日,世易時移,方法思路也許不可簡單複制,但道理是相通的:萬有引力定律會讓任何遠離地面額東西滾回地面。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現象會佐證以上這些數據。最直觀的莫過於中國資本市場最獨有的行為藝術:無數企業家打破頭想鉆進IPO排隊隊伍,以能把自己的公司賣給A股市場的投資者——毫無疑問,這種行為與愛國、愛民、慈善都沒有一毛錢關系,與錢多,估值高有直接的關系。
但你認為,這種投資者願意出高價買,企業主願意高價賣,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兩廂情願會是公理?深港通、註冊制都不能改變?
說實話,我是不信的。這些企業主的彈冠相慶,最終總需要有人埋單的,全球都沒有白吃的宴席!
三、狂歡吧,但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
按照A股目前這種狂歡節一樣的勢能,4000點大概率能到。
但你是否統計過一個數字:有多少人的資產超越了2007年大牛市的巔峰時期?格隆統計身邊人的數據是,超過70%的人的資產迄今沒有超過自己07年時的巔峰。
而8年時間過去了!人生有幾個8年?!
所以,所謂投資能力,很多時候不是你在漲的時候賺了多少,而是跌的時候虧了多少——50%的虧損,未來你需要用翻倍的收益去彌補回來。而在多數時候,一年乃至兩年翻倍,對於投資,幾乎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任務(牛市除外)。
很多時候我們會高估自己回避風險的能力。格隆曾經看過一個美國消防部門做的抽樣調查:如果你在一個餐廳吃飯,這時候大樓響起了火警警報,你是:
多數人選擇的是1。消防專家的解釋是:絕大多數人會高估自己的火警逃生能力,這也是絕大多數火災中多數人喪命的最根本原因。
資本市場有同樣的行為邏輯。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研究發現,泡沫最初的出現往往源於一個新的理念,或市場一時心血來潮而跟風。隨之出現的泡沫則一般歸因於交易者在經歷第一輪泡沫時期後,過份自信所致。換句話說,交易員如在上一輪泡沫時期虧了錢,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經驗和聰明,讓自己在下一次出現泡沫時可以在最佳時機,比在所有人之前提前兌現離場。
其實你做不到。因為你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聰明,也不比別人更聰明。
所以,往4000點進軍吧,也許是“剩宴”,也許是盛宴,誰知道呢?!
但一定要記住巴西狂歡節上的那句官方提示:狂歡吧,但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 |
【推薦】A股4000點前夕被忽略的事:誰是下個財富金礦? 來源:每日股市精選 值得註意的是,公募基金直投滬港通終成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日前說,公募基金可以通過滬港通直接投資香港股票市場,不需具備QDII資格。同時港交所於3月30日正式推出前端監控優化功能,投資者將無需在出售股票前將股票轉至券商,海外投資者將可券款對付。這意味著推出至今不甚活躍的滬港通將被激活。 一、A股牛市因何而起? A股自去年10月2300點一路漲至3700點,短短5個月漲幅超過60%,有三大重要原因,一是國家正式開始實行寬松貨幣政策,資金面走向充裕,無風險利率下降;二是傳統行業消沈,地產滯銷,投資渠道進一步收窄,引發權益類資產成為資產配置的核心;三是習李領導之下的強國戰略,尤其是支持人民幣國際化,鼓勵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這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股首先展開第一輪對大盤藍籌股的估值修複行情,其後新增資金依然源源不斷流入市場,引發市場對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第二輪追逐。 二、港股滯漲之謎? 在A股漲幅超過60%之後,恒生指數依然在箱體震蕩,至今無法突破去年9月高位25300點。在歷史走勢上,A股和港股的牛熊周期幾乎一致,眼前這一局面非常罕見。重要原因是: 內地資金投資港股渠道未有完全打開。一波三折後滬港通於去年11月啟動,但是不僅機構參與存在諸多限制,而且前期港股可選標的有限,許多有特點和估值處於窪地的中小盤都不在可選範圍之內。另外內地13億人對港股的了解也不足,資金渠道沒有實質上打開。 綜上所述,港股滯漲的的重要原因在於不完備的投資渠道(新增資金不足)。但是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深港通年內落實,市場開始躁動。上周五,證監會突然宣布所有公募基金可直接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5萬億資金南下的渠道已經打開——港股展開估值修複的導火索因此點燃。 當天還有一個關鍵信號:南下流入香港港股通資金有4億港幣,而北上流入滬股通僅1億,此消彼長,攻守之勢異也。 因此,最為關鍵的渠道建設將走向完備。如同去年底A股對藍籌股的估值修複,港股市場的糾錯也將以瘋狂上漲的方式進行,這是大勢所趨。 三、巨變之下,誰是巨大投資機遇? 隨著資金渠道的開放,我們相信政策預期也將走向明朗。在中國的大國金融戰略中,香港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棋子,而且將扮演先鋒的角色,這是因為香港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制度最為完備的金融中心。資金是金融的血液,而香港在與國際資金的對接上有著境內其它城市無法取代的天然優勢。 具體到股票市場,港股與A股的最大不同在於,港股大盤股的估值往往高於小盤股。港股小盤股的走勢不僅弱於港股藍籌股,更弱於A股可比中小盤和創業板,在兩地之中,走勢最為落後的就是港股小盤股。 去年底A股行情的啟動,是從走勢偏弱的大盤藍籌股開始。我們斷言,本次港股的估值修複,同樣將從兩地估值最低,走勢最弱的小盤股啟動。投資要想取得超額收益,首先必須認準大勢,而繼A股大盤股、中小板和創業板之後,下一輪大的投資機遇必將從港股中小盤產生。 王亞偉上周末在杭州某私募論壇說到:“看過去的兩三年,可能價值型的投資表現是相對表現較落後的。但是呢,未來兩年,如果估值回歸起作用,那麽價值投資他會遠遠跑贏成長性投資,這點是需要關註的一點。” 遵循“一哥”的這一價值投資思路,在小盤股的選股上,低估值,高增長的公司很可能成為最早獲益對象。尤其是那些尚未引起市場關註的品種,成為倍升股的概率更大,而這一部分個股符合下述幾個標準: 1. 市值小(低於20億); 2. 估值低(靜態PE=8,預測PE=5),成長高(15年預增50+%),PEG低; 3. 有題材,工業升級,產業轉移(港股A股化); 4. 無硬傷,財報真實; 5. 市場關註度低。 對於這一類小盤股,我們務必重點關註,而且在這一輪投資周期中堅定持有。這是獲得超額收益的不二法門。 總而言之,兩地下一輪大規模行情,將從港股小盤股展開。其具備天時:收益率落後同類股份,估值回歸帶來超額收益;地利:基礎建設在完善;人和:監管層支持,新投資者進入。因此,旗幟鮮明做多港股小盤股,是我們跨境投資者現在的第一選擇。 |
萬眾期待下,滬指終於突破4000點了。
據新浪財經消息,4月8日早盤,深滬兩市雙雙高開,滬指一度漲近1%,衝擊4000點,隨後大盤迴落,滬指跌1.5%;午後金融股集體爆發,帶領大盤再度走高。14點整,滬指報4000.22點,漲1%,突破4000點並創近七年來新高;深成指報13842.59點,漲0.54%。
截至今日收盤,滬指報收3994.81點,漲33.43點,成交8392億元;深成指報收13841.7點,漲72.99點,成交7152億元。
此前,據新華社報導,2015年以來,儘管人們對經濟基本面仍不夠樂觀,但A股市場卻走出了一波強勢行情。交易中的2327只股票,僅有33只下跌,這意味著一季度幾乎所有股票都在上漲;漲幅超過10%的股票近2000家,這意味著隨便買一隻股票放著不動,一季度都可以賺10%以上;漲幅超過100%的股票有235只,這意味著10%的股票能夠一季度創造翻番的收益。
有分析人士指出,貨幣政策微調的預期以及連續降息降准釋放出的流動性是本輪股市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在2014年11月份宣佈降息之後,央行今年一季度已經降息降准各一次。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也指出,當前,長期的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在下降,金融系統和經濟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在下降,市場風險偏好提升,這對市場形成很大的刺激。
在巨大的賺錢效應驅動下,場外資金正不斷向A股市場湧入。據中國新聞網消息,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最新週報顯示,3月23日至27日,兩市新增股票開戶數為166.93萬戶,接近歷史高位。此前的周新開戶數歷史高位發生在2007年五一節後第一週,共開戶178.37萬戶。
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5.30」暴跌、6000點A股大頂以及2009年7月反彈尾聲之前,都曾出現新股民入市高峰。那麼,這輪牛市前景如何?
據第一財經日報消息,廣東煜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稱,其實現在的行情還不算最瘋狂的,隨著行情的演進,未來權重股也會像現在的小盤股一樣持續逼空上漲,那才算得上真正的瘋狂。恐高心理在牛市裡是不必要的,只需要緊跟趨勢的方向一路做多就行,這樣才能充分把握機會。
「萬點不過有點點晚,相約2017。」 深圳市同威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總經理李馳稱。「IPO影響不大,繼續看多,目標上調到4500點。」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徐彪表示。
儘管當前樂觀情緒佔上風,但面對缺乏業績支撐的高估值,人們總是心存不安。
國信證券分析師閆莉認為,總體上看,3月份指數放量大漲創新高,做多情緒高漲。市場熱點擴散,出現補漲特徵。市場出現類似2014年12月的情景,需要提防價量齊升之後的回落。4月份的回落可能是整體性的,沒有推薦行業,比較而言,銀行、採掘、農林牧漁行業可能回落幅度較小,或有相對收益。
此外,據廣州日報消息,多位投資界人士認為,在當前資金不斷湧入的背景下,估值合理的公司比較樂觀,但過於高估的板塊存在較大風險,股市最終能否穩住還有待經濟基本面得到切實改善。
證監會也數次提醒投資者,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部分上市公司估值較高、槓桿資金較為活躍的情況下,投資者不要有所謂「寧可買錯不能錯過」的想法,更不要被市場上賣房炒股、借錢炒股的言論所誤導。
擁有私人遊艇,每年能享受幾段藍天白雲陽光海水的愜意假期,對於中國普通白領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和富豪生活方式。
有35年遊艇經驗的香港遊艇會會員鄺向榮不這麽認為。“在很多地方,遊艇消費根本不是“高大上”,而是中產與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買得起、玩得起的休閑娛樂方式。”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遊艇展上,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但目前中國內地遊艇行業的怪現狀是,鄺向榮說,企業一窩蜂地賣高端商務遊艇,遊艇俱樂部定位模糊、盈利模式單一,豪華遊艇俱樂部會員不足、經營困難,政府相關政策、基礎設施、服務配套等方面不夠完善等,中國遊艇消費市場有待培育。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會長楊新發對記者表示,中國遊艇行業20年的奢華導向現在應該轉型,企業應探索高中低檔並存的差異化產品與服務,滿足市場層次化需求。
遊艇俱樂部為何大面積虧損
來自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遊艇建造企業120多家,出口各類遊艇300多萬艘,內地註冊的遊艇數量約4000艘,主要分布在海南、深圳等地。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全國有80多個遊艇俱樂部和7000多個泊位建成,並且2014年海之藍遊艇會的調研報告顯示,全國計劃修建的泊位有37000個,“也就是說泊位數和擁有遊艇的數量差距在擴大”,鄺向榮說。
在這4000多條遊艇中,上海某遊艇研討會調研的數據還顯示,處於長期休眠狀態的遊艇占比高達70%,而國內大部分遊艇俱樂部大都處於虧損狀態。
“這樣的經營狀況並不奇怪,內因與俱樂部的經營模式、定位、經營成本等相關,外因與政府支持、消費觀念與文化相關。”上海一位遊艇俱樂部經營者李靖(化名)告訴記者,國內遊艇俱樂部經營模式有兩類,一類是房地產開放商投資建設碼頭,硬件投資大,回收慢,主要為配套高端房產,提升房地產的品味特色,靠房地產利潤來支撐,而非遊艇俱樂部本身運營來掙錢。這些遊艇俱樂部通常將遊艇當做奢侈品來打造,實際上,高端商務遊艇的消費人群有限,用傳統會員制很難盈利。
另一類自主經營的有實力遊艇俱樂部,由於國內地方投資政策等原因,短期內也很難收回投資。李靖透露,一些地方政府對遊艇產業的期望值過高,對當地遊艇俱樂部設立要求企業達到一定的投資規模,占地面積、容積率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獲批,這使得企業在項目之初就大規模投入,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過高,前期大規模虧損。
相比而言,在歐洲、澳洲等水上休閑運動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遊艇俱樂部水域土地租金相對較低,且被允許其按照市場運作情況逐漸擴大規模,建設室內、室外配套措施,企業的靈活度更大,能更早進入運營良性循環狀況。
香港遊艇會如今有會員12000人,其中活躍會員有5300人,年營業額達到2億港元,俱樂部在維多利亞港的黃金位置,但交給政府的租金僅需1元/年,並且多年沒有漲價,這也讓俱樂部的經營成本降低。
而由於定位為高端奢侈品,鄺向榮了解到,內地成熟的遊艇俱樂部的會員規模也僅有300人左右,會員不多導致主要以會員消費為主要盈利模式的遊艇俱樂部舉步維艱。他還發現,中國內地遊艇行業的怪現狀包括,一窩蜂地賣高端商務遊艇;房地產商為賣房造勢,碼頭只提供名貴的泊位,而這些泊位實際上大量空置。
此外,泊位被房地產商壟斷,有些中產階級買得起遊艇但交不起會籍及泊位租金。鄺向榮告訴記者,香港遊艇會的會費為30250港幣/年,而國內的遊艇俱樂部的會費一般在30萬人民幣到100萬人民幣左右,“內陸遊艇俱樂部會費至少是香港遊艇會的10倍,但服務是否好10倍很難說。”鄺向榮表示。
遊艇行業中低端市場潛力大
“中國國內的遊艇行業還太不接地氣,制造的產品、提供的服務都盯著高端市場。”楊新發也認為,讓一般人玩得起遊艇,才是推動中國遊艇業快速發展的關鍵。
一些企業已經註意到新趨勢。上海萊悅遊艇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曉紅從2006年開始創辦現在的遊艇俱樂部,“前些年一些企業主消費遊艇更多是炫耀性的消費,但是,現在更多開始理性消費”。
李曉紅經營的俱樂部目前在國內有上海等4處連鎖項目。不僅僅像傳統的遊艇俱樂部以發展會員,通過會費、遊艇租賃、泊位租賃等來維持生存,李曉紅介紹,萊悅目前探索的盈利模式還包括遊艇俱樂部管理輸出,將遊艇與度假、賽事組織、活動等結合等。
此外,萊悅還推出多人分時共享購艇計劃(由多位出資人通過共同出資購買同一艘遊艇,並由俱樂部統一管理,使不同出資人在不同時間獨立且公平地使用遊艇,從而避免遊艇閑置、降低玩艇成本),有些價格較低的帆船項目只需幾萬元就可以參與,一般白領完全可以接受。
新西蘭經濟發展部部長Steven Joyce 告訴記者,在新西蘭,人們已經將遊艇帆船等水上休閑生活方式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政府特別推動,船艇產業已經成為新西蘭除了農業之外的第二大制造業。
“中國的海岸線比新西蘭的還要長,中國遊艇產業發展有很好基礎,” 鄺向榮認為,同時,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帶的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消費升級給遊艇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很好條件。
正因如此,遊艇產業近年來也逐漸吸引了中國企業的目光,除了目前遊艇概念相關的上市公司上海佳豪(300008.SZ)與太陽鳥(300123.SZ)外,一些企業近年來也通過收購海外遊艇企業的方式逐漸進入這一市場。
2012年山東重工濰柴集團以3.74億歐元取得了意大利知名遊艇公司法拉帝75%的控股權;2013年萬達集團宣布投資3.2億英鎊收購英國最大的豪華遊艇制造商聖汐公司91.8%股權;而謀求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大洲A(000571.SZ)在2013年下半年便向意大利遊艇制造商SL公司增資2000萬歐元,獲得其至少21.74%的股份。
另一些企業則以與外資遊艇企業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中國遊艇市場。新西蘭SEALEGS遊艇公司中國區首席代表章賢告訴記者,中船重工目前正在與SEALEGS合作開發一些公務艇項目,但也註意到民用休閑娛樂艇市場正在日益壯大,也在開發儲備中。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3 13:04 編輯 關於港股未來的一個大膽猜想:40—400—4000—40000 作者:格隆 編者按:這部分內容原本是昨天格隆發表的文章《2015,中國的拐點與起點:輸出貨幣,輸出資本,輸出牛市》的後半部分,不過很多讀者可能沒有重視其中猜想的邏輯,今天再把這部分文章內容獨立出來,希望引起大家關註和重視。 1、股市上漲是國家意誌; 港股的未來:40—400—4000—40000 很多朋友與格隆交流:你為何對這波港股行情如此篤定?對後市怎麽看? 其實格隆篤定的不是港股,篤定的是2015年是中國資本輸出元年:這是國家意誌,更是歷史趨勢!這種背景下,廉價的港股想不見證一個奇跡都很難。 所以,在提出“港A股”概念的時候,格隆就想過寫這麽一篇文章,彼時選擇的題目是:300—3000—30000(港交所股價上300元,港股日成交量上3000億,恒生指數上30000點)。只是沒有想到形勢比人強,這些數據眼看就到了。格隆鬥膽換一個小標題:40—400—4000—40000 40:格隆匯“港A股40”指數翻倍; 400:港交所股價上400; 4000:香港日成交額突破4000億; 40000:恒指突破40000點; 以上目標也許現在看來有冒進成分(就像在本輪行情啟動前,格隆鬥膽預測日成交會上3000億一樣,當時覺得真不可能),但不影響我們大膽猜想,理性分析。 1、40:格隆匯“港A股40”指數翻倍? 先複習一下格隆匯“港A股40”指數成分股(見下圖) ![]() 在看看格隆匯“港A股40”指數的表現: ![]() 從格隆匯3月24日提出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以來,格隆匯“港A股40”指數已經再短短16格自然日內上漲了51.19%,到達151.19點。 能否到200點(翻倍),這個沒法用模型測算,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2、400:港交所股價上400 這個是可以算的。 如果說港股歷史性的牛市才剛開啟,那麽目前受益最大的肯定是券商。但如果說要找一個比券商確定性還要高的,那麽就只能是港交所了! 港交所的盈利模式和券商是極其相似的。但是他比券商可要好做多了,熟話說我的地盤我做主,港交所可是整個市場的唯一參與者,說白了就是特許壟斷經營!這也是為何港交所常年都能獲得30-40倍pe估值的原因了,要知道在香港這個市場里面,這種估值的大型公司除了騰訊可能就找不出第二家。而港交所高達52%的凈利潤率也間接說明了壟斷的生活是過得多麽的愜意。 格隆本想用資金做的模型來講解,但估計很多人煩那種八股文。好吧,下面就跟著我的思路來簡單算算港交所到底值多少! 從旗下成員的名字以及公司財報可以發現港交所的收益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部分(2014年來自年報的數據): ![]() 其中1、2、3三部分的收益就是和成交量直接掛鉤的,而且基本呈線性相關,通俗點說就是成交量增加百分之多少,這部分的收益也相應增加多少。2014年的現貨日均交易額只有562億,這就給港交所帶來的64.83億的收入。A股牛市前後的成交量峰值差異可以達到10倍,而日均差異估計在5倍左右。港股的牛市才剛剛開啟,我們不用A股高規格的標準,保守點打個6折,那也有3倍了。 ![]() 4、5、6三項的收入合計是26.44億,我們保守一點,2015年這塊收益給個零增長吧。 除開收益就是各種成本和費用了,14年這塊是近31個億。如之前所說,港交所是個坐地收錢的主,可不是什麽制造業,收益端大幅上漲的同時,成本端的變化可以是微乎其微的。就算激進一些,15年費用這塊給30%的增長,那麽就是40億。 最後一個剩下的因素就是稅收了,按15%來算。 全部要素就清楚了,那麽結論就看下面這張圖吧。 最後的最後,咱們來算算股價吧,往年港交所都是給40倍pe,今年咱們再保守一點,給30倍行不行?結論請看下圖。 ![]() 30倍pe,按預測中性的情況來看,港交所就已經達到395塊了,這就是開頭我說的,港交所可能到400元,可能有點瘋,但不是一個夢! 3、4000:港股日成交突破4000億 這個也是可以從A股和港股過往牛市經驗推算的。 先看看A股成交額變化 ![]() A股在2000年之後到07年牛市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成交額只維持在100-200億之間,但07年牛市迅速向上翻了10倍至2000億。而本輪A股啟動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成交額維持在2000億左右,啟動後也迅速上翻了4倍至8000億(月度日均成交額),而且目前還在不斷的往上蹦。 另一個值得參考的數據是:A股成交額/總市值比例在這輪牛市啟動前為0.5%-1%之間,啟動後達到2%,差不多就是07年最高的水平。 再來看看港股成交額變化: ![]() 同樣港股在2000年至07年牛市前,成交額平均在200億左右,牛市中最高翻了8倍至1600億。而牛市之後的很長時間里,港股成交穩定維持在700億的樣子,如果此輪定義為牛市,那就看成交額可以往上翻多少。從目前馬上要突破3000億的情況看,4000億應該不是問題,這個對應日常水平只翻了6倍。 之所以認為這個6倍不是問題,還有一個參考數據是港股成交額/總市值比例,目前為0.2%-0.3%,07年歷史最高到達0.7%。07年10月港股市值創下當時新高,同比翻倍,成交額/總市值從0.3%漲到0.7%。假設現在港股市值翻倍,成交額4000億,比例剛好也是0.7%。 4、40000:恒指突破40000點 先看看目前香港股市的估值水平在全球的位置: ![]() 上圖橫軸為市盈率(PE),縱軸為市凈率(PB)。很明顯,A股創業板已經私奔到月球去創業去了,而港股則趴在地下礦井里。 再看看歷史PE(如下圖) ![]() 15年2月香港主板平均PE為10.87,恒指平均24800點。恒指在08年金融危機前的平均PE基本都在17—18倍,歷史PE最高時(07年牛市時)超過25。如果本輪行情,未來PE可以到達17-18(差不多2009-2010的水平,也就是恢複到金融危機前的平均水平),則指數完全可以看高到4萬點。 最後的一個猜想:誰會是這波行情的十倍股? 每一波大行情,必定會出現10倍股。這類公司,除了一定的機緣湊巧,其最大兩個特征是: 1、合適的市值; 2、有還算不錯的基本面,但具有能脫離基本面約束的想象空間(任何股票短期漲十倍,一定是需要脫離基本面的); 這是我們正在認真尋找和研究的課題的,我們期待能夠找到,並分享給大家。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6 10:15 編輯 A股4000點:雞肋,還是雞爪? 先上一個今天廣為流傳的段子: 政府:4000點! 券商:5000點! 基金:6000點! 這下散戶憋不住了,怒吼:7000點! 咣!機構落槌:歸你了! 散戶覺得被忽悠了,要求重拍。 機構同意:這回散戶先拍。 散戶:4000點! 機構:咣!歸你了! 段子僅供大夥一笑!但是如今A股真的成功登上了4000點,我想必然有不少人可能感到仿徨,感到迷茫,感到忐忑。 段子會否一語成讖? 其實早在1個月以前(彼時A股指數尚在3700點),格隆老師就寫了一篇閱讀量超過60萬的文章。我強烈建議大家重溫一下這篇文章。 ![]() 您聞到焦糊味了嗎? 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沒有聞到。因為隨著指數不斷上攻,多數券商也在水漲船高,不斷調高指數的目標位;市場還是有很多人還是在堅持泡沫遊泳論,牛市不言頂論,牛市頂點取決於心理學,取決於“行為金融學”的理論與邏輯。 哪怕宏觀經濟築底的美夢已經被最新數據徹底證偽(參考今日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 哪怕估值水平(尤其創業板)已經高到了遙遠的銀河星系; 雞肋再食之無味,總還是能啃出肉的。 但如果你抱著狂啃的,只是一只雞爪呢? 換個角度看A股4000點:外資的“行為金融學” 很多時候,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們站得不夠高,是因為我們身在此山中! 如果您還是覺得估值沒什麽好說的,那麽今天我們換個角度:帶大家跳出A股,從外資的行為角度,一個您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的角度,來審視一下A股的4000點。 先給大家看一張圖! ![]() 這張圖是香港上市的2823(iShares安碩富時A50中國指數ETF)的凈值和二級市場交易價格的近1年走勢圖。 為了讓大家容易明白這個指標的重要性,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非常牛逼的2823。 2823這只港交所掛牌ETF追蹤的是富時A50中國指數(富時A50對標中國市場上最優秀的50家藍籌股),在香港交易所掛牌。由於對標精準,買賣進出方便,因此一直以來是全球資金投資A股,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最主要渠道,在13年RQFII出現以前,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渠道。但凡在香港市場混過的投資人,最熟悉的股票可能就是兩只:一只是港交所,一只就是2823。 ![]() 從上圖,該ETF近750億的規模(最近幾個月一直被外資大量贖回,不然規模還要大非常多!),以及長達10年的生命周期,即可猜想其影響力之大,足以代表外資對A股的態度。 ![]() 要知道A股市場最大規模的ETF也才450億,其中2-10名的ETF加起來還沒有縮水前的2823規模大! 所以該ETF申購贖回以及折溢價價的一舉一動,實際上清晰、準確、完整地代表了主流外資對中國A股的態度。 這就是我們今天為何把它拎出來說事的原因! 回到正題,請大家再看一次這張圖! ![]() 非常清晰的三個階段: A.去年6月到9月,該ETF出現了大幅度的溢價(基金市場交易價格大幅度超出基金單位凈值。藍色線在綠色的上面,二級市場的價格比ETF凈值高)。 說明了什麽? 再簡單不過了:外資在埋伏A股!外資在不計一切代價搶籌A股! 就算市場的價格明顯高於基金凈值,也再所不惜。 之後發生了什麽?A股波瀾壯闊的牛市從此開始。 如今回頭來看,不得不佩服外資當時的判斷,可謂是穩!準!狠! B.去年9月到12月,藍綠線完全擬合。 說明了什麽? 說明了外資在安穩的享受著他們收益。 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外資底部進入,牛市嚴格遵守不瞎折騰的唯一原則,穩如泰山,坐享其成。 C.12月到現在,藍綠線背離,綠高藍低,ETF開始折價(基金市場交易價格低於基金單位凈值),且趨勢日複一日明顯。 說明了什麽? 仍是再簡單不過了:外資開始持續撤離了!而且是不計成本的撤離,凈值打8.8折也在所不惜。 下圖清晰可見,15.89元的金融“商品”,14.1元就賣了啊! ![]() 賺夠了。A股的瘋狂他們真的看不懂,所以他們不玩了! 最可怕的是,這是2823過去五年來第一次出現折價(見下圖)。 ![]() 並不是外資撤離了,A股就必然會跌。外資並不是神,外資也常常會犯錯。 但,我們想說的是,外資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涉及與宏觀大趨勢大方向掛鉤的判斷上,幾乎總是正確的。 原因很簡單:A股對外資來說只是他們全球組合布局的一小部分而已。 他們始終放眼全球做橫向地區比較,而不是埋頭於A股或者美股任何一個單一市場。 有一定高度才可以俯視。 高度決定視野,戰略決定成敗! A股的4000點:會自我強化,還是會集體踩踏? 如果大家發現自己冒著巨大風險,爭奪的只是一只雞爪,您覺得結果會是神馬? 今天國家公布的,不多不少,剛剛卡線的7%的GPD增速(難為了統計局),以及A股的中盤強拉,尾盤跳水,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在顯示力有不逮。盡管新華社搖旗吶喊,盡管銀行權重股發力護盤,但是一切的努力都無法挽回今天指數下跌的趨勢。 ![]() 圖中走勢清晰可見,在7%GDP公布之後指數開始跳水。 借用一段網上的神評:下午銀行股開始拉升,看起來很完美,差一點就成功了:銀行股今天漲,說不定明天繼續上漲呢——但,散戶不知道a股銀行股是用來幹什麽的,主力寧可不在銀行股上面賺錢,只是在關鍵時候做一下盤而已。 之前一直在等銀行上漲,很多人以為指數會漲的回腸蕩氣,但是,銀行股卻采用了陰柔的走法——適度護盤,邊打邊撤。 兩點之後的拉升,還真的有效果,跌停開始減少了。但,之後呢?隨著指數繼續上漲,期指多頭卻沒有了激情,個股跌停數量開始慢慢增多。兩點四十之後,跌停數量開始迅速增加:都知道了,銀行股這樣拉了之後,再拉就難了,而且不補跌就算不錯了。 這就是尾盤,不到半個小時發生的事情。標誌性的龍頭601186以及601800出現跳水,跌停潮的數量增加,而且是高位發生的,讀成頂部是應該的。 站得高的外資去了哪? 看看下面這張表就好了。 ![]() 一邊是外資撤離A股,一邊又是外資湧入香港,導致香港金管局被迫不斷註資。(不少人問為什麽金管局註資幹預港匯,就一定是外資流入,而不是內地資金過去?原因很簡單,港幣綁定的是美元,金管局只幹預港幣與美元的匯率,與人民幣無關。拋售港幣,只是為了買入美元,以維持美元兌港幣7.75的強方兌換線) 這又說明了什麽? 說明了外資正在搶籌港股! 全球股市主要指數不是創了新高,就是在創新高的路上。唯有港股還在歷史底部。 水往低處,如果a股4000點站不穩,港股會不會也是A股資金的避風港呢? 管理層是不是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開通公募,開通保險,增加港股通額度,加速開啟深港通通道,盡一切可行手段引流港股呢? 在大是大非上,外資具有天生的準確性——他們能全球投資,他們天生是看全局的; 在尋找謀利機會上,資金具有天然的準確性——它們天然知道往哪里流動; 不妨讓我們再回顧一下下面這張經典的圖,看看創業板與港股分別在圖中什麽位置: ![]() 是的,這波港股牛市是全球資金第一次達成一致的共振。 港股的牛市,真的才開始。 |
民眾對水汙染情況與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持續催熱水家電市場,也令各路巨頭加碼競爭。海爾電器(01169.HK)6月5日晚公告透露,參股母公司海爾集團與施特勞斯水公司的關聯合資企業,擴軍凈水市場,目標是成為凈水設備的銷售、服務平臺。
不過,目前市面上的水家電品牌近4000個。除了海爾,安吉爾、A.O史密斯等中外專業水家電企業,以及TCL、格力等其他大型家電企業也都積極拓展,如美的就計劃本周三與美國艾肯公司合作,從民用凈水延伸到商用凈水市場。群雄逐鹿,誰能勝出,還需觀察。
海爾押寶凈水市場
早在2011年1月,海爾集團便與以色列的Strauss Water(施特勞斯水)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青島海爾施特勞斯水設備有限公司”(下稱“海爾施特勞斯水”),涉足凈水市場。“海爾施特勞斯水”註冊資本為2000萬美元,由海爾集團和施特勞斯水的全資子公司SW(Hong Kong)各擁有50%權益。
2015年2月6日,雙方及關聯公司又成立了新的合資公司“青島海施水設備有限公司”(下稱“海施”),初始註冊資本為20萬元人民幣(下同)。 “海施”成立時,由海爾電器的子公司“健康水”、海爾集團的子公司“海爾國際”及Strauss Water分別持股34.72%、51.39%及13.89%,其中海爾電器方面的出資額為69440元。“海施”主要從事銷售、研究、安裝、維護過濾設備和配件及相關產品、技術的進出口業務。
據海爾電器6月5日的公告,上述合資三方6月5日簽訂了增資、股權轉讓協議。
首先,海爾集團將向“海施”註入所持“海爾施特勞斯水”的50%股權及相關業務;Strauss Water將向“海施”註入“海爾施特勞斯水”的50%股權及授予凈水專利MAZE技術的使用權。“海爾施特勞斯水”的50%股權,代價各為7000萬元,當中3.9萬元入賬列作註冊資本,其余入賬列作資本儲備。增資完成時,“海施”註冊資本變為27.8萬元,由健康水、海爾國際、海爾集團、 Strauss Water及SW(Hong Kong)分別擁有25%、37%、14%、10%及14%權益。
其次,健康水將其在“海施”中10%的股權,以5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Strauss Water。增資及股權轉讓完時,“海施”由健康水、海爾國際、海爾集團、Strauss Water及SW(Hong Kong)分別擁有15%、37%、14%、20%及14%權益。
海爾電器的董秘王曉武6月7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說,上述交易實質上是將海爾集團與施特勞斯水的兩方合資公司,變為海爾電器也參股的三方合資公司,以“嫁接海爾電器在渠道搭建、經銷商方面的優勢”。
但王曉武強調,海爾電器不會控股“海施”這家新的合資公司。因為海爾電器的戰略目標是銷售、服務平臺,重點不在生產、研發和制造。
事實上,海爾電器旗下的日日順凈水商城,正在搭建一個凈水設備的銷售、服務平臺,參股“海施”可以避免與其銷售服務業務產生沖突。
日日順凈水商城的總經理王躍峰向本報記者透露,他們的定位是做水健康解決方案的生態圈服務平臺,去年底啟動O2O戰略,希望打通線上和線下資源,讓品牌商、渠道商和用戶實現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品牌混戰
2015年一季度,水家電繼續高速前行。中怡康總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廚衛市場總規模338億元,同比增長9.6%;其中,水處理設備(水處理設備包含:傳統飲水機、凈水桶、直飲機、管線機、純水機和凈水機)市場規模66億元,同比增長27.3%。
從水處理設備產品細分來看,純水機繼續成為推動市場發展的動力源泉,而凈水桶和傳統飲水機產品則持續下滑,市場規模日漸萎縮。
中怡康推總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純水機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7億元,依然保持零售額同比增長82.5%的較快增速;凈水桶、傳統飲水機零售額分別同比下降48.0%、16.0%;凈水機零售額為12億元,同比增長52.8%;直飲機零售額為9億元,同比增長20.7%;管線機零售額為1億元,同比增長18.7%。
從分渠道布局來看,水處理設備市場線下仍占據市場主導,但線上市場保持較強增長勢頭。中怡康推總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水處理設備線下市場銷售額為56億元,同比增長21.0%,零售額占比85%;線上銷售額為10億元,同比增長81.6%,零售額占比15%。線上市場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國美在線、蘇寧雲商、京東、阿里等主流電商平臺的頻頻出招。
從品牌集中度來看,線上市場與線下差距較大。中怡康線上、線下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水處理設備線下市場前三名(美的、沁園、安吉爾)零售額份額為69.7%;2015年1~13周線上市場水處理設備前三名(美的、沁園、3M)零售額份額為48.3%。此外,價格段也成為線上、線下的另一差異,線上仍以銷售低端產品為主。
消費者對水處理設備更多地聚焦於更加健康的生活環境,采用的核心技術、真正的效果、品牌信任度等因素,正在成為消費者關註的核心。A.O史密斯(中國熱水器有限公司)商務總經理宋光平透露,由於中國的水質重金屬汙染嚴重,A.O史密斯的研發重點放在反滲透技術上,已經推出第三代凈水產品,濾芯可用三年,廢水率為50%,即兩升水過濾後出一升廢水、一升可飲用的純凈水,未來的目標是濾芯可用五年,水利用率達到90%,即水過濾後90%可飲用。
安吉爾已與美國反滲透膜的供應商陶氏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安吉爾飲水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孔那表示,自去年9月推出3499元的高端凈水機A6,至今銷量已破10萬臺。中國消費者的凈飲水產品擁有率還很低,僅占5%,和國際的差距明顯,因此市場空間很大。未來凈飲水產品的市場容量將達到冰箱、空調的級別,所以凈飲水才剛剛開始,還不能說是一個紅海,是未來每一個家庭所必需的家電產品,成為剛性需求。
中怡康品牌中心總經理左延鵲認為,下半年各巨頭均繼續發力RO(反滲透)技術產品,水處理設備仍將保持快速發展。對於海爾、美的、格力之類的傳統家電企業,看中了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農村凈水市場,通過原有家電在農村的批發、零售渠道網絡,廣泛利用已有的經銷商網絡,實現了對農村凈水消費市場的快速渠道下沈。與此同時,專業型的3M、立升、沁園、安吉爾等水處理企業則認為自己更加專業,更容易在服務、安裝、產品上取得競爭力,其專業化優勢更容易被消費 者所接受。
此外,日出東方、太陽雨等傳統太陽能企業也在積極尋求企業轉型,將目光鎖定在了家用凈水市場和工程市場,在他們看來凈水器和太陽能熱水器同樣屬於 “半安裝型”產品,其多年來在農村市場積累的消費者用戶可以實現二次銷售。還有一股力量,是安利、無限極等直銷企業,因為同樣擁有龐大的關註健康的用戶人群,可以實現凈水器產品自有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