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記取臉書教訓 三招切割新興網路股票上市模式搞神祕 推特能破除先盛後衰魔咒?

2013-11-11  TWM
 
 

 

全球用戶數最多之一的社群網站推特於十一月七日股票首次公開發行。為了避免去年五月臉書上市後股價一度瀕臨腰斬、被投資人罵翻天,甚至告上法院的窘境,推特以臉書為前車之鑑,處處與之背道而馳。

這是二○一三年全球最受矚目的一樁新興網路公司股票IPO案(首次公開發行),卻是一場最低調,甚至低調到讓人感覺乏味,一點都不像網路公司,倒像是麵粉公司的上市案。

一度被視為是二○一○年中東地區「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背後最大的網路媒體串聯者—Twitter(中文譯推特),於十一月七日,以每股十七美元至二十美元之間上市。這比先前它在美國未上市市場達二十八美元的交易價足足打了七折以上。

即使如此,以目前所訂的承銷價,推特於紐約證交所上市後,市值仍將高達一一○億至一五○億美元,比美國老牌網路公司美國線上(AOL)多出近四倍,但卻不到臉書目前一千二百億美元市值的十分之一。

上市過程更低調

作法:不擺網路新貴架子

二○一二年五月,臉書(Facebook)以每股三十八美元上市之前,在紐約市中心喜來登酒店所舉行的投資說明會門庭若市,因參與人數爆炸,還舉辦戶外電視牆轉播說明會;說明會開始前一小時,投資人已經大排長龍,排隊人龍甚至從飯店大廳迤邐到酒店大樓外圍。

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輕裝簡行,一派新興網路公司新貴形象神祕登場,煞時成為媒體鎂光燈注目的焦點。

不過,熱鬧登場的臉書上市初期卻讓投資人大失所望,上市後四個月間,三十八美元掛牌的臉書股價一度腰斬至十七美元。期間還發生因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透露臉書初次分析報告給特定客戶,而吃上內線交易官司,被迫與美國證管當局和解的插曲。

儘管臉書今年營運成長強勁,股價已來到四十九美元、收復承銷價失土,但對原本抱著高度期望,想短線撈一票的投資人而言,卻是惡夢一場。

臉書的經驗,無疑是推特最好的前車之鑑。在上市之前,推特選擇了以密件的方式向紐約證交所遞出上市申請書。稍後對外曝光的公開說明書,對未來業績前景描繪保守,甚至刻意只舉行人數數十人的小型投資說明會,穿著保守深色西裝登場的執行長科斯特洛(Dick Costolo),也絕口不碰觸超出公開說明書範疇的發言,並極力避免提及對未來業績成長的預測數字。

許多原本抱著參加一場新興網路公司上市喜宴Party心態,出席推特投資說明會的基金經理人大多表示,推特沒有帶來任何驚喜,也未明確指出未來開拓營收的可能管道會是什麼,令人大失所望。

承銷定價更保守

作法:上市價格先打七折

推特不但上市過程低調,連承銷價也訂得相對保守,每股十七美元至二十美元的定價,比市場預期的二十四美元至二十八美元,足足打了七折左右。不過,不少分析師認為,推特保守的承銷價,反有助於買盤進駐。

認為十七美元至二十美元對推特股價是低估的分析師,主要是拿職場社群網站Linkedln做比較。今年上半年,註冊用戶達一.八七億人的Linkedln營收達六.八七億美元,毛利率高達二五%。

相對之下,用戶數達二.二億人,使用者以一般大眾為主的推特(相較Linkedln是以職場人士為主),一直採低價招攬廣告策略,今年上半年營收僅二.五三億美元,毛利率僅有七%。這反映出推特營運尚未完全發揮用戶數的優勢,未來仍有廣大的成長空間。

至於臉書目前全球用戶數超過十億人,毛利率達五五%,規模經濟的效應,讓臉書今年上半年營收衝到三十二.七億美元,淨利高達五.四九億美元。相較之下,今年上半年,推特仍虧損六九三○萬美元。

推特股票上市後,募得的十六億美元將投入海外用戶的擴張,進一步開拓海外廣告市場。用戶數持續增加,帶動廣告單價與規模的上揚,預料將使推特毛利率在數年內攀升至四○%以上的「合理水準」,營運與獲利的想像空間大,讓每股十七美元至二十美元之間的承銷價更具吸引力。

雖然上市過程與承銷價訂得保守,但推特過去半年來卻鴨子划水般地打造獲利新利器:搶進電視廣告市場!

根據市調公司尼爾森(AC Nielsen)統計,四○%的美國人會一邊看電視,一邊用手機上社群網站,討論電視節目內容,搞笑或批評。因為,推特具有公開化、時效性、溝通性的特性,使其成為收看電視節目過程中,使用最廣泛、最熱門的社群網站。

獲利模式更明確

作法:進軍電視廣告市場

看準這一點,推特高層刻正說服美國電視台與廣告商與之攜手合作,藉由推特的社群力量,讓收看電視節目變得更有趣,與觀眾變得更有互動性,在這種漣漪效果下,說不定未來可成為電視台提高收視率的一項利器。

今年美國的艾美獎(類似台灣金鐘獎)頒獎典禮,推特就成功地說服負責現場直播的哥倫比亞電視公司(CBS),在演員休息室擺一台「推特鏡」平板電腦,來賓蒞臨時先拍張照後,馬上傳給CBS推特的二十四.六萬名粉絲。

推特亟力說服廣告商,如果在電視下廣告的同時,也能在推特下廣告,效果將相得益彰,有助於提升觀眾購買欲。

市調機構Gartner科技分析師Brian Blau認為:「推特的電視策略是目前該公司最佳的成長題材,因為,如果電視節目未來都在推特搞宣傳、搞行銷、做品牌,推特的使用者人數可能再獲進一步提升。﹂因為看好電視廣告,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預測,推特二○一四年廣告收入將高達九.五億美元。

觀察過去兩年美國大型的社群網站上市後股價走勢,大體上均呈先盛後衰,打底後,股價再緩步推升的走勢。這正充分反映出投資市場追逐短線獲利的投機本性,許多投資人期望愈高、受傷愈大。反而懂得在市場激情冷卻後再進場的投資人,成為最大贏家。推特這次反其道而行的IPO作法,後市走勢,對往後新興網路股的上市,將格外具有啟發意義。

推特(Twitter)

成立時間:2006年3月

執行長:科斯特洛

員工數:2000人

用戶數:2.2億人

主要業務:新聞與生活社群

上市後考驗才開始

——近三年美國知名社群網站上市後股價表現

公司

IPO時間

營運模式

股價與市值(美元)

上市以來股價漲跌幅

(%,以承銷價為基準)

Twitter

(推特) 2013年

11月7日 新聞

與生活社群 17~20

110~150億(預估) --

Facebook

(臉書) 2012年

5月 新聞

與生活社群 49

1208億 +31

Yelp

2012年

3月 生活資訊(餐

廳資訊)社群 67.15

44億 +347

Zynga

2011年

12月 遊戲社群

3.58

28億 -64

Linkedln

2011年

5月 職場社群

219

262億 +388

撰文‧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6

VC最可怕的宿命:所有基金如魔咒般考慮著退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57.html

或許因為VC的工作職責就是「花錢」—每天考慮如何把錢投出去,長久以來,很多人都有個錯覺,覺得VC很有錢。其實VC花的全是投資人的錢。在成立基金的時候,投資人和基金的實際管理人就會清楚約定基金將在多少年後「到期」,屆時要退還所有出資額。外界以為這個時間是8至10年。實際上,中國現在已經成立的VC,絕大多數隻有5至8年的時間。

這就是VC最可怕的宿命。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基金的生命就開始了倒計時。企業可以每年勉強盈利熬很多年,可以虧損3年然後慢慢開始盈利。VC沒有這麼多時間。VC一般參與企業的A輪和B輪融資,融資後企業的理想狀態是在3年左右的時間裡上市。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減法就會發現,某個5年期的VC基金必須在最初3年完成投資,如果在第四年還看不到回報,生死就已經提前決定,不會有奇蹟發生。

還有一個更簡單卻更殘酷的減法。清科統計,從2006年到2013年上半年的7.5年間,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共投資14,244起,退出2,409筆,共有11,835起投資尚未退出。那麼,這11,835起未退出項目背後的VC,注定要消失。而退出的2,409筆投資背後的基金,只有少數獲益率高的基金可以繼續融資,成立第二期、第三期基金。其他稍有業績的基金在到期後,大家坐地分錢,從此也就相忘於江湖了。

2007年的某期《新週刊》,明黃色封面,醒目地印著麻將牌「發」,這個字概括了2006年和2007年VC在中國近乎瘋狂的發展以及當時人們對未來的期待。那時,VC在中國的投資額是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那時,被追捧的電視選秀節目是關於創業者和VC而不是歌星。那時,熱血沸騰的年輕人會拿著A4紙打印的商業計劃書直接敲響我們基金辦公室的大門。那時,全球的股市都歡迎中國概念的股票。國際金融大鱷、本土企業家、各級政府……不同背景的熱錢都湧入了中國的VC、PE。一個還不錯的融資公司的CEO,見幾十個投資人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回想起來,都難以相信這不過五六年光景。

五六年的時間,全球經歷了一場金融風暴。日本股市永遠拒絕了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寥寥無幾,而且居然要為保住發行價而掙扎。香港股市只歡迎股本8億至10億美元的中國企業。中國自己的股市在幾百家排隊上市的企業面前,乾脆關閉了上市通道。

VC基金建立的頭3年為投入期,2006年至2008年資本市場火熱,導致項目估值過高。2011年至2013年,恰逢VC基金進入回報期,買時候價格虛高,賣時候市場冷凍。不知該怪VC們生不逢時,還是今天的蕭條就是為當年的瘋狂買單。

幾年前,所有VC人眼裡只有「投資」,現在,所有基金日日夜夜如魔咒般考慮著「退出」。有的基金不收管理費了,靠以前投資的項目說服投資人延遲收回投資,勉強繼續撐著。有的基金上竄下跳,在第一期基金結束前抓緊融到第二期資金,可沒有好的業績,新融資談何容易。PE比VC更慘。合夥人們還在用賣白粉的態度挖空心思賺錢,可PE的投資人們已經私下把持有的基金股份按白菜的價格拋售。這兩年,美國的VC日子也不好過了。KPCB持續業績低迷,合夥人大換血。KPCB是什麼江湖地位?可以說它開創了VC這個行業,而這個行業創造了美國的硅谷。連它也眼看著熬不過這個冬天。

前幾天,我在北京機場看到一排醒目的海報,是某著名VC慶祝成立20週年。高調不是VC該有的風格,這也並不是一家我欣賞的VC,可我仍然在海報前駐足並默默致敬—活20年,這太讓人敬佩了。在商業世界裡,活下去才是最不容易的成功。

2014,祝福所有在殘酷現實中苦苦堅守打拚的VC和創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10

好似中了魔咒,第四位金融高管自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572

上周華爾街見聞文章報道過,摩根大通、德意誌銀行、羅素投資集團的三位金融高管在一周內相繼自殺。然而不幸的是,僅幾天之後,American Title公司的創始人兼CEO Richard Talley也自殺了。 據Denver郵報報道,周二,Richard Talley在家中用射釘槍(nail-gun)自盡。Talley被家人發現死在家中車庫,頭部和身上有7~8處傷口,為射釘槍打入。 Talley是American Title公司的創始人兼CEO,公司成立於2001年。目前,American Title公司正在接受科羅拉多州保險監管機構的調查。媒體尚不清楚保險監管機構對American Title公司調查了多久,以及調查目的是什麽。Talley自殺與公司接受調查是否有關,也不能明確。 Talley現年57歲。Talley畢業於著名的西北大學。在去科羅拉多之前,Talley是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芝加哥地區的財務經理,他在德崇證券認識了他的妻子Cheryl,Cheryl是公司的副總裁(Vice President),他們二人於1989年結婚。據Zerohedge報道,1989年Talley結婚時,芝加哥論壇報指出,他曾是1980年美國奧林匹克遊泳隊隊員。本周四,美國遊泳協會一位發言人稱,情況不屬實。 此前,Talley成立了許多小公司,一些已經不存在了,根據科羅拉多州的材料,這些公司包括:American Escrow, Clear Title, Clear Creek Financial Holdings, Swift Basin, Sumar, American Real Estate Services, and 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Real Estate Professional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89

摩根大通現貨商品資產的魔咒:四任巨頭買家全部破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036

摩根大通剛剛出售的現貨商品資產仿佛身中魔咒:曾令摩根大通躍升大宗商品巨頭之列,如今又將新買主Mercuria推上頂級大宗商品貿易商的寶座。但該資產的前任買家們“非死即傷”——德崇證券、德國金屬公司、安然、貝爾斯登相繼倒閉,AIG一度陷入破產危機,蘇格蘭皇家銀行巨虧。路透社為我們整理了這項資產的前世今生。 這項資產發源於上個世紀,經由數十買家的多項資產並購分拆幾經浮沈,最後匯集到摩根大通手中。實際上,摩根大通這項現貨商品資產在華爾街、甚至在全球原材料市場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摩根大通擁有它的方式很簡單——收購。該資產的前任買主曾經牛氣沖天:Bear Stearns和Sempra Commodities,他們的中文名字分別是貝爾斯登和桑普拉。 Sempra Commodities是由蘇格蘭皇家銀行與美國桑普拉能源(Sempra Energy)合資建立的大宗商品業務機構。摩根大通憑借此交易躋身大宗商品巨頭行列,與高盛、摩根斯坦利及巴克萊資本等處於同一級別。 貝爾斯登則是一家擁有85年輝煌歷史的老企業,始建於1923年。作為全美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挺過了1929年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大蕭條時期,卻倒在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狂風暴雨中。更令人瞠目的是,從紐約聯儲和摩根大通宣布向貝爾斯登提供應急資金,到16日摩根大通宣布收購計劃,前後連3天時間都不到,是華爾街史上罕見的閃電交易。 摩根大通最重要的資產則是從“灰燼中扒出來”的:基本金屬業務原本屬於瀕臨倒閉的德國工業巨子——德國金屬公司(Metallgesellschaft AG)。德國金屬公司比貝爾斯登還要資格老,它是LME交易會員,也是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現貨及期貨金屬業務巨頭,有著114年歷史,其曾經的股東包括科威特艾米爾王族、德意誌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奔馳汽車等。 路透社將摩根大通現貨商品業務的歷史制作成了時間軸: 四家巨頭經手,後全部倒閉 19世紀80年代——當時的華爾街垃圾債券“統治者”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 )挺進現貨能源領域,招募並組建了一支團隊,其中就有未來的桑普拉能源創始人David Messer和Frank Gallipoli。 1986年——德國金屬公司接手英國倉儲公司Henry Bath & Sons。2013年,Henry Bath & Sons從美國巴爾的摩至韓國釜山共運營著72個金屬倉庫。 19世紀90年代——1990年2月,德崇證券申請破產清算,美國國際集團(AIG)收購了其能源業務。 1997年——AIG將旗下能源業務轉賣給Pacific Enterprises和Enova Corp。之後這兩家百年老企業合並,組建了桑普拉能源。 2000年——德國金屬公司從1993年底開始出現問題,公司元氣大傷,運作維艱。2000年,安然公司(Enron)買下了德國金屬公司,連帶著將Henry Bath & Sons倉儲公司收入囊中。 安然倒塌,其他公司接盤 2002年——安然公司轟然倒下,部分資產被拍賣,桑普拉能源接手其金屬資產。 2002年——安然的能源業務由瑞銀集團接手。 2004年——桑普拉能源(Sempra Energy Trading )更名為桑普拉商品(Sempra Commodities)。到了2005年,這家公司為母公司支撐起超過一半的凈營收。2007年,其收入接近5億美元。 2005年9月——通過與美國最大的獨立電力生產商Calpine Corp.成立合資企業CalBear,貝爾斯登開始插手能源領域。但6個月之後,這筆交易以貝爾斯登的退出而宣告終結。貝爾斯登則繼續在電力和天然氣市場擴張版圖。 2006年11月——貝爾斯登購買了私營電廠Delta Power。 2007年5月——貝爾斯登大宗商品部門購買了電力交易席位,並與Williams Cos簽訂了天然氣和電力合約。 摩根大通的並購狂歡 2008年3月——摩根大通收購了貝爾斯登及其能源資產。當時貝爾斯登因次貸危機出現巨幅虧損。 2008年4月——蘇格蘭皇家銀行控股桑普拉商品,組建成蘇格蘭皇家銀行桑普拉商品公司。 2009年2月——摩根大通收購了瑞銀集團全球農產品業務和加拿大能源部門。2008年全年,瑞銀凈虧損額高達170美元。 2009年11月——蘇格蘭皇家銀行桑普拉商品集團因大幅虧空,宣布出售51%的股份,以換取政府救助。 2010年7月——摩根大通收購了蘇格蘭皇家銀行桑普拉商品集團旗下的全球原油和金屬業務,外加歐洲天然氣和電力部門。 2010年10月——摩根大通購買了North American的天然氣部門,以及蘇格蘭皇家銀行桑普拉商品集團旗下的電力交易部門。 2012年6月——摩根大通將金屬精礦業務轉賣給了Freepoint Commodities。 2013年7月——基於監管和保證金壓力,摩根大通宣布出售旗下現貨商品業務部門。 2014年2月——Mercuria與摩根大通展開排他性談判,欲收購對方現貨商品資產。 2014年3月19日——如你所知,Mercuria成功買下摩根大通現貨商品資產,成為它的新主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65

暴紅遊戲糖果的「第二夯品」魔咒

2014-04-07  TCW
 
 

 

糖果吹太大,一上市就馬上爆炸!

三月底,英國手機遊戲《糖果大爆險》(Candy Crush Saga)開發商公開上市,首日收盤價就跌近一六%。治不了「第二件產品症候群」是主因,這也是未來有意上市的手機遊戲商必須突破的宿命。

更早前王者數位娛樂(King Digital Entertainment)提出申請時,曾公開財務資料:每日活躍玩家總數為一億二千八百萬人;去年營收近十九億美元、獲利近六億美元,分別較前年成長約十一倍、七十一倍。

數據顯示,廣告投放業務大幅縮減,超過七成營收都來自玩家,這意味著它已破除「免費遊戲不賺錢」的緊箍咒。矛盾的是,華爾街並不樂見這家成功建立獲利模式的手遊公司上市,終歸是它還沒找到解方,根治初創企業常見的「第二件產品症候群」。

這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的觀察:那些做出第一樣產品就大暴紅的初創企業,往往不知道原因何在。於是,當它們開發第二樣產品時,突然變得雄心萬丈、行為浮誇,以至於第二項產品終告失敗。它們敗在無法以平常心面對,全因從頭到尾都搞不懂,為何第一項產品會被市場追捧。

股價腰斬的開心農場是前例

《紐約客》(The New Yorker)則分析,在只有一株搖錢樹的情況下,王者繼續保持私營身份,熬到種出一片林再上市,其實更符合市場期待。順此邏輯,上市並非錯誤決定,市場反對的是趕鴨子上架,畢竟,王者成立十年多,直到二○一二年推出轉型作《糖果大爆險》之前,研發都聚焦在PC平台,以至於當PC需求日衰,王者旗下縱有一百八十樣產品,卻沒有能夠接棒的新秀。

尤其,休閒遊戲商的生命週期有個特徵:只要搞出一款熱門遊戲,利潤和預估市值就衝高,但數年內就因過度倚賴成功經驗,錯失轉型或跨界商機。就像《開心農場》製作商Zynga,上市三年至今跳不出「玩家只在臉書上種菜」的格局,營收、獲利與活躍用戶總數都節節下降,股價已經折價超過一半。

雖然王者的用戶量還頂住,分析機構PrivCo提醒,投資前先假設,《糖果大爆險》的付費玩家人數成長高峰期已過,當遊戲期限屆滿,還有多少玩家會繼續掏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67

世界盃後股市必跌!不是百年魔咒是扯淡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9255292
世界盃後美股必然下跌!這是近日投資圈廣為流傳的新「魔咒」。無論是歷史回顧還是走勢圖,看著都煞有其事。真的是這樣麼?筆者找來了1930年首屆世界盃迄今的美股歷史數據,做了嚴格的量化分析之後發現,原來這不過是扯談!

世界盃後美股有魔咒?世界盃後美股必然下跌!這是近日投資圈廣為流傳的新「魔咒」。

據說這個魔咒來自於倫敦宏觀經濟預測諮詢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首席歐元區經濟學家Dario Perkins,他發現:

世界盃也有個「魔咒」,因為從1986-2010年,在世界盃落幕後,全球市場總攤上事。比如1986年的股市崩盤、1990年美國衰退、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滅……

為了說明上述魔咒,Dario Perkins還搭配了一張美股VIX指數的走勢圖。VIX指數也被成為美股恐慌指數,指數越高,說明市場恐慌情緒越強。從下圖來看,似乎還真有這麼點味道,世界盃那一天,美股往往會出現VIX的飆升。

查看原图
不過,打心眼我對這個「魔咒」不太相信,所以就蒐集數據,做了一個資料重演。

84年歷史數據後的實證分析

首先,作為一個量化投資者,我覺得必須要對「世界盃魔咒」做一個嚴格的界定。總不能世界盃後不管多久的股市下跌都「歸功」於世界杯,為了反映這種及時性,同時也考慮到世界盃一般在六月中到七月中舉行,所以我以世界盃舉行當年美股七八兩月的表現作為觀察對象。

由於第一屆世界盃舉行於1930年,期間除了1942年和1946年因為二次大戰停辦外,不算2014年已經舉辦了19屆,從1930年到2013年跨度高達84年,所以我選用了去年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羅伯特·希勒的美股標普數據作為數據進行分析。

還是先來看魔咒傳聞中說過的那幾年吧

1986年 股災還在一年後是的,1986年後發生了股災,但是這個「後」卻是一年後。希勒的標普指數從1986年6月的245.3點逐步上揚,一直上漲到318.70點,才在1987年10月發生大崩盤——這總不能怪1986年世界盃吧。

1990年 美股的確暴跌1990年世界盃後的七八月,美股的確糟糕,標普指數兩個月下跌8.22%。

1994年 美股不跌反漲看魔咒的報導,你會發現對1994年隻字不提。沒錯,那一年的七八兩月,美股不跌反漲,漲幅為2.07%。

1998年 美股小跌雖然1998年是亞洲金融危機,但是當年七八兩月,美股不過下跌3.05%,雖然緊接著九十兩月繼續下跌,但是11月就收復失地再創新高了。

2002年 暴跌早就開始 無關世界盃2002年的七八兩月,美股標普指數暴跌10.01%,看起來世界盃殺傷力驚人。但是別忘記了,那是科網泡沫破裂的年份,當年1月標普指數還在1140.21點,到了6月底就已經跌到1014.02點,七八乃至之後的下跌,不過是整波科網泡沫破裂的一環又一環,硬要說是世界盃的魔力,真有點硬要臉上貼金了。

2006年 美股小幅上漲2006年,對美股依然是歌舞昇平的年份。當年七八兩月,標普指數上漲2.71%。

2010年 歐債對美股沒影響雖然2010年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但是當年美股卻並未收到衝擊,七八兩月標普指數總體穩定,微漲0.36%。

顯然:1986年到2010年這7屆世界盃盤點下來,也就1990年和1998年世界盃後就是美股下跌的。

為了進一步查看更早的世界盃是否有同類問題,我將整整19屆世界盃當年七八月份的美股表現做了下表,我們可以看到這19年間七八兩月美股出現下跌的只有9次,比率僅為47.37%——也就是說,哪怕你是猜硬幣賭美股在世界盃期間的七八月是上漲還是下跌,正確率都比相信世界盃魔咒來得高!

查看原图
84年的歷史數據看下來你該明白了吧,所謂的「世界盃魔咒」,與其說是魔咒,不如說是無所事事者的扯淡——當真你就輸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219

800億市值魔咒:多公司股價均曾受阻於此 殷老師讀研報

http://xueqiu.com/5596900537/29745240
A股有一個有趣的市值現象,即當部分成長性上市公司市值攀升到800億元甚至更高時,容易引發市場對其成長空間的憂慮。除了近期因看空報告而大跌的伊利股份 ,一路上行的長城汽車 、格力電器 、中聯重科的股價均曾受阻於「800億市值」附近

  本月初的一份看空報告,竟然導致伊利股份當日下跌接近8%,即使此後多家機構發表報告直指伊利股份被錯殺,但該公司股價依然疲軟,市場信心明顯動搖。分析人士認為,市場對伊利股份信心動搖的背後,隱藏著A股的一個市值現象,即當部分成長性上市公司市值攀升到800億元甚至更高時,容易引發市場對其成長空間的憂慮,一路上行的長城汽車、格力電器、中聯重科的股價均曾受阻於「800億市值」附近。

  「800億」市值關口容易引發成長空間憂慮。儘管經歷了三聚氰胺等風波,但伊利股份自2005年起一路上行,市值近年來也分別邁過了50億、200億、400億大關,並在去年三季度末突破800億元。但在變成超大盤股之後,市場對公司的成長空間質疑聲也漸起,公司股價去年三季度末開始止步不前,今年6月初的看空報告,更讓伊利股份籌碼鬆動,800億市值一度失守。

  無獨有偶,長城汽車自2011年9月末在A股上市之後,穩步上行,股價從最低10元左右起步,最高摸至52元,市值也從300多億元攀上一千億元,但此後市場對其研發費用過低,成長性不足以支撐市值的質疑聲漸起。此外,長城汽車、中聯重科、中國南車 、格力電器在內的一批超大盤股都曾在市值突破800 億後,股價長期徘徊不前,並面臨市場對其成長空間的質疑。

  當小市值的成長股變身為近千億元的超級大盤股,股價停滯不前背後存在深刻的原因。川財證券研究員穆啟國研究認為,A股的市值規律值得關注,「25億市值看主題,200億看業績 ,400億看創新,800 億看國際對標」。

  穆啟國認為,微小市值企業只要契合主題,其市值即有可能達到25億量級,但從中長期看,上市公司要想有效突破200億市值,必須向資本市場交出紮實的業績答卷。而當公司市值超過200億後,投資者開始更多考慮公司發展的天花板問題,對於市值超800 億的大公司,一般而言其國內市場佔有率提升空間已較為有限,面臨與國際巨頭正面交鋒的壓力,故其估值水平將越來越多地與海外巨頭直接對標。

  市值規律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超級大盤股停滯不前的原因。長城汽車憑藉低成本戰略及低端SUV 市場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錄得靚麗的財務表現,從而躋身2012-2013年A 股市場的大牛股。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張,單單低端SUV市場已無法支撐公司高達800億的估值,公司不得不進入中高端市場,與合資/進口品牌一較高下。然而,公司研發投入相對不足卻對結構升級構成阻滯,公司2013 年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僅3%左右,在國內整車企業中都屬較低水平,更顯著低於國際龍頭企業。由此看來,市場對哈弗H8 屢屢推遲上市的擔憂或許並非杞人憂天。無獨有偶,中聯重科在2010年市值突破800 億後,投資者也開始擔心其國內市場的空間,並將卡特彼勒、小松作為公司的對標對象,這無疑成為公司估值下滑的一個由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85

如何破解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040

(上圖由左至右分別是19世紀末的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鐵路大王”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特、“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和現代金融的“教父”約翰·摩根。) 創業難,守業更難。不然中國也不會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資產管理公司The Williams Group的數據顯示,這話的確有理。因為據富有家庭沒落的實例,將近60%的這類家庭都是在富二代手上敗光了家產,90%的這類家庭在富三代去世以前就已經家財散盡。 The Williams Group的總裁Roy Williams說,這種繼承人不善管理財富的情況2000年來就變過,繼承者毫無理財和資產保值的準備,如今這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麽許多家庭無法破解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資產研究與顧問公司Prince and Associates的總裁Russ Prince提供了一種解釋:因為富一代通常都癡迷於創造財富,但富二代對造富沒有那麽強烈的欲望。 CNN財富頻道高級撰稿人Steve Hargreaves總結一些專家的觀點稱,家庭財富被後代揮霍一空的最主要原因是,創業的一代沒能清晰地指示,自己離世後,繼承人怎樣打理的龐大的遺產。這常常導致家族成員內鬥,最終犧牲品是富一代創造的財富。 富一代不願事無巨細,不想太幹預後代行事,也許用意是好的。可美銀美林財富業務部門的行為金融學主管Michael Liersch指出,幾代人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後代對富一代的想法各有不同理解,這是爭執的根源。 要避免這種問題倒有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均分遺產。實際上,在任何一個組織里,要做到財富保值都需要集體溝通協作,更何況一個家。 比較理智的做法是,富一代生前詳細說明各種用途,比如遺產能不能用來負擔家庭成員的教育,有多少用來做慈善,有沒有能用於開展創業活動的資金。 管理家庭資產顧問公司Share Save Spend的Nathan Dungan認為:“(富有)家庭需要花時間培養家人對待財富的態度。不能僅限於盡量多獲得回報、盡量少納稅。” 專家認為,要實現養成上述財富觀的目標,最好的一種方法是共同成立一家慈善組織。這有助於富有家庭創造有效溝通和決策的工具,同時防止所有家庭成員利用善款謀取私利。只要經過了考驗,達到了目的,那些工具以後就可以用來更好地管理家族成員的私人財富。 家庭財富管理機構Family Wealth Alliance的領導者Tom Livergood提了一些建議:可以成立家族銀行、種子基金,也可以聯手做生意。如果把手頭的資源匯集在一起,就能擁有集團作戰的規模優勢。 Livergood還舉了個好榜樣。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成立了知名的基金會,第一代先人的財富已經傳了六代,現在這個家族還是巨富的標桿。 Livergood說,洛克菲勒家族能如此成功,可不是依靠躋身全球首富之列的富一代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而是一代代後人管理財產的能力。 至於經營不善的反面教材,Hargreaves認為不能不提範德比爾特家族。這個家族的富一代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憑借鐵路與船運在19世紀中期發家,成為美國史上排名第二位的巨富。 根據當時美國經濟規模調整計算,他的身家折合現在的20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比爾·蓋茨。老範德比爾特19世紀末捐贈百萬美元建立了私立貴族大學——範德堡大學,現在號稱“南方哈佛”,是全美著名高等學府之一。 可惜,他的孫輩生活奢華,沒能保住多少財產。20世紀70年代,範德比爾特家族有過一次聚會,赴會的家族成員沒有一人是百萬富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52

一幅圖看清怎樣破解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342

“富不過三代”是世界性難題。資產管理公司The Williams Group的數據顯示,將近60%的沒落富有家庭都是在富二代手上敗光了家產。該公司總裁Roy Williams評價,繼承人不善管理財富的問題全球普遍存在。 華爾街見聞上周的文章提到一些專家的建議,比如共同成立一家慈善組織、成立家族銀行、種子基金,也可以聯手做生意。實際上,美國銀行旗下美林證券(美銀美林)此前在報告中也曾為破解這個“魔咒”支招。 與上述專家建議相比,美銀美林的這份報告顯得更有系統性,以清單的方式分步驟介紹了一套系統的方法。從設定目標、創造達到目標的策略,到調整修正、靈活執行及監督,各個步驟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當然,紙上談兵總是相對容易,關鍵還是實踐。美銀美林調查發現,約17%的受訪者希望永遠保住自己的財富,可只有約11%的受訪者預計會以此為目標采取行動。 所以,在根據以下清單參考時,從自己這一代做起才是長期管理財富真正的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73

九龍城「house」魔咒綁死千萬業主

2014-07-11  NM
 
 

 

「house」,顧名思義,就是一幢房屋。買了樓的你,有否想過地契內若有此字眼,這幢樓便難以拆卸重建,一世被綁死?地政總署最近發出了作業備考,明確就去年終審法院對地契中有house字眼的樓宇作「終極判刑」。此後,凡地契內有house字眼,便不能當「apartment」(分層單位)處理;要重建為高樓大廈,必須逐呎付足昂貴的補地價金額。但問題是,原來早年土地管理行政混亂,不少在九龍城、深水埗及跑馬地等多層式舊樓,都「無厘頭」在地契中出現house一字。本刊抽查九龍城區部分舊樓,命中率竟達六成。這批物業,重建潛力已經消失;有測量師更預算估值蒸發一半。有落了釘的地產商「中伏」,更多的是仍懵然不知、千千萬萬個小業主或準買家,宛如一個「都市陷阱」。

House地契的「重災區」,都集中在九龍城、深水埗及跑馬地、北角等,較多五、六十年樓齡的舊樓叢。本刊從九龍城著手進行大搜查,抽樣將聯合道、南角道、福佬村道、賈炳達道等多條街、共四十多個地段「起底」,發現中了house緊箍咒的機率高達六成!居住在聯合道六十八號金城大廈的邱太,所住物業便不幸中了此魔咒。邱太住了多年,一直對地契內容懵然不知,更加未聽過「house」。對她來說,一心只在等待有發展商睇中搏收購,「都想改善嚇環境嘅,呢度嘈咗啲囉!」本刊對她解釋,該物業有「house」緊箍咒,令單位貶值,她顯得茫然,亦不理解,只一味堅持價格要「企硬」,「九龍城區起碼都一萬元一呎啦,如發展商出手太低,留嚟自住囉!」而獅子石道九十三號、只二十多年樓齡的光大樓,亦「中了獎」。於○八年以七百九十萬元、買入其中一間地鋪的業主羅兆養,將該舖位出租作食肆。記者找上羅先生,他透露兩年前左右,田生地產曾敲門商討收購,但價錢不合適,而樓上業主亦拒絕出售,令他認為仍有「討價」餘地。「我哋租出去都係簽長租,三年三年咁,好少變動,收入好穩定o架!」本刊向羅先生透露,由於有「house」魔咒,有測量師已估計其舖位估值跌了一半,羅先生口裡說:「無所謂,反正出租。」但另一方面又非常肉緊,不停追問地契內容有何影響。

無路可捉睇彩數

哪個物業有house魔咒,根本無路可捉,純粹睇彩數。但綜合來說,多在五、六十年代批出的地契上出現。想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留在香港的人口只有六十萬人,戰後,大批香港原居民由內地返回,再加上國共內戰,令不少內地商賈逃亡至本地。一九五○年,人口激增至超過二百萬;然而,大量房屋卻因戰火摧毀未及重建,難以配合經濟急速復元及人口增長,這時政府遂批出大量土地起樓。「這類有house字眼嘅地契,就是在二戰前後批出。當年不似而家咁有系統,可能負責嘅職員,求其搵份地契左抄右抄。唔同物業嘅地契內容,就睇出自邊個職員手筆,所以你幢樓有無house字眼,只係睇彩數。」曾於地政工作逾廿年的資深測量師蘇振顯透露。早年政府監管不嚴,甚至只要有圖則就起得樓,故這類有「house」字眼的樓宇,當年仍可起六層甚至更高的樓宇亦無王管。直至二千年,地政總署發出有關「house」的作業備考,指建築物只要有一個正門及一個逃生門,就會被地政署理解為「house」。當年地政總署署長,正是被指與發展商關係密切的布培。此舉擺明放生發展商,只要他們收購舊樓重建,新起的建築物有正門及逃生門,便沒有違反地契;亦即可盡用地積比率起高,並將「house」變為分層單位,亦無須補地價。

落閘綁業主

事情在去年急轉直下。資深投資者盧華,約十年前,開始收購九龍城南角道四十三至五十一號、五個相連的地段,使費起碼兩億元。○六年他早獲屋宇署批准,於上述地方重建一座二十六層高的住宅大廈。然而,地政總署卻以不符合地契上每個地段各建one house為由,要求發展商要以補地價形式改契,多名測量界人士憶述:「當年大家都嚇一跳,應該係正值地政總署內部換律師,不同人對條文有不同理解。」盧華遂於一○年,入稟高院要求就地契內的「one house」解釋,一一年法官指多層單位於七十年代才出現,故撰寫地契時「one house」並不包括分層建築物,當時地政即叫停十宗重建申請。盧華不罷休上訴,雖然得直,但地政署告至終審法院。去年四月終院首席法官馬道立一鎚定音,「house」一詞難以獨立定義,須參照訂立地契時相關事實的狀況,判定盧華要重建起更多單位,一定要補地價。

估值跌一半

專攻舊樓拍賣及重建的第一太平戴維斯董事總經理陳超國,對於新詮釋說得直截了當:「以後有『house'嘅地契,不可起高,現有四層就四層,若然地契係寫『one house',更加連合併都唔得,要獨立發展!總之作任何改動,多於所限嘅面積,就要補地價。」按九龍城區樓每呎一萬元計,盧華要由現時四層重建至二十六層,所補的地價可達四億元!現時其重建計劃已擱置,暫時出租單位「吊命」。「小業主損失先最大!發展商最多唔再收樓重建,但小業主手揸嘅物業,價值就即刻跌一半。而家啲小業主覺得太技術性,根本理解唔到發生乜事。」慶幸甩到身的小業主,包括兩年前賣了聯合道八十六號的張先生。他與太太早於一九七五年以十八萬元買入地鋪,前年以一千八百八十萬元賣出,如今搬到葵湧居住,「當時覺得個價唔錯,呢邊又新啲。」他知道項目因地契有「house」字眼發展受阻,雖未能透徹理解,但亦大呼好彩賣得早,可全身而退,「舊時啲契好多麻煩嘢!我哋唔識咁多,一陣又話維修,一陣又唔符合咩規格,好多政府嘢處理,好麻煩。」

為甩身各施各法

張先生的單位,原來賣了給羅守耀打骰的裕泰興集團,他十年來以兩億多元,收購八十四至九十八號,但這連續八個相連號碼中,竟有五個中了緊箍咒。本刊問羅守耀,他非常勞氣:「而家未係一個句號。係法官咬文嚼字!以聯合道呢個項目為例,我逐層買入,全部都打曬釐印,政府點可以話『今日的你打倒昨日的你』?一萬呎地盤,地積比係九倍,唔准起分層,唔通起一間屋過九萬呎呀?點起呀?點賣呀﹖」專收舊樓的羅守耀,拒絕透露旗下有多少項目中了咒,並強調:「我會按照番程序入則申請重建。要逐呎補地價嘅話,我唯有打官司!」業界估計,將來有關「house」一詞涵義的訴訟勢會增加。而同樣中招、收了九龍城廣場旁邊、賈炳達道一排舊樓的田生集團,則相當「精靈」,於今年一月初以「暗標」形式,放售持有該項目業權的公司,並成功以逾二億元賣出當中四成九股權予一家海外註冊公司。資深測量師蘇振顯分析,若發展商想以技術性修改(technical modification),即補數萬元地價解決「house」問題,似乎沒有可能,「因為在商業上,改咗呢啲字眼,價值就增加好多,地政無理由唔逐呎去計。」他補充指:「就算你將項目重建番一樣嘅總樓面面積及高度,但只要可出售面積(saleable area)增加,即係例如樓梯位、升降機位因共用而慳咗等,一樣要逐呎補!條數非常可觀!」現時舊區重建因此紛紛停滯起來,而當年買樓的小業主,有沒有揀中「house」,根本只是「命水」,印證何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重建不再eas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