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魚香闖新局 丸文食品

2011-1-13  TNM




台中丸文食品傳承一甲子,用新鮮旗魚,慢火烘烤出米粒般大小的旗魚鬆,帶著軟Q咬勁,唇齒留香。

早期以魚丸、魚鬆在台中第一市場起家的丸文商號,原是梁文火創業的金雞母,他轉而投資房產,將攤子交給四弟梁火村,梁火村大手筆擴廠,改走冷凍魚丸批發,可惜時不我予,虧損2千萬元收手。

好在彈丸老攤有實底,梁火村咬牙再起,長子梁榮欽接掌負債家業,披荊斬棘,開出新路。

高溫蒸氣強力放送著熱能,水氣氤氳,滾滾熱水浮起一顆顆躍動的魚丸,梁榮欽翻攪著魚丸,準備起鍋。

製程費工原料鮮

這是丸文食品位在台中大里工業區的工廠,梁榮欽帶我們到冷凍庫看魚丸的「前身」─雪白色的黑鯊魚肉,他說:「頂級黑鯊含有很高的蛋白質,打成的魚漿很有彈性,台中肉員的魚丸湯、新天地餐廳自助餐用的烤海苔捲天婦羅,都是用我們的魚漿做的。」

「部分魚丸廠商用雷鯊、雜鯊做魚丸,因黏稠度不夠,必須添加亞硫酸鹽,增加脆度。我們還會將黑鯊魚肉帶著紅色血塊的魚肉切除,費工又成本高,這樣做出來的魚丸就是白色的,不用再加漂白劑。」

魚鬆的香味,撲鼻而來,工人將慢火烘烤三小時的魚鬆起鍋,挑出魚筋與魚塊,放涼之後裝袋。

像米粒顆粒般的旗魚鬆,咬起來鬆軟香酥,咬勁十足。丸文還有另外的產品旗魚酥,反而是我們印象中像肉鬆大小的魚鬆,雖然名稱與產品兜不起來,卻都讓我一口接一口吃。

堅守品質成本高

逛一趟丸文在台中新光三越超市內的專櫃,十多種魚丸、天婦羅,在冰箱陳列一目瞭然,還可以現買魚鬆便當、關東煮現吃。客人施小姐說:「丸文的魚丸沒有魚腥味,煮火鍋很好吃;魚鬆有嚼勁,是很好吃的零嘴,我還會拿來做魚香烘蛋或是拌炒飯吃。」

梁榮欽在一旁說:「我們用上等旗魚來做魚鬆,只加鹽、糖調味,不再加澱粉,直接慢火烘烤成魚鬆。到我接班,又將旗魚的腹肉與背肉分開處理,旗魚肚肉的油質多,製作成原味的旗魚鬆,口感最好;旗魚背肉纖維長,添加植物油炒製,做成低脂的旗魚鬆,較符合現代人健康的觀念。」

梁榮欽感嘆,二○○四年南亞大海嘯,改變了深海魚迴流的生態,加上大陸市場成長搶貨,台灣高級的魚貨上漲三成,丸文不敢大幅調漲,但半台斤二百五十元的魚鬆,在市場上,已經算中高價位,「但我接班堅持父親交代的話,顧品質,絕對不可以換魚。」 二伯習藝創商號

父親梁火村三年前因病去逝,梁榮欽從父親手中接班已十年。丸文商號最早是梁榮欽二伯梁火文經營,梁火文年少時在第一市場習藝,靠著父親賣的一頭牛,用五百元的資金,一九五○年在台中市第一市場開了丸文商號,販賣魚丸與魚鬆,四個弟妹都在店裡幫忙,領梁文火的薪水。

因當時的台中市長曾文坡準備辦理文心路重劃,梁文火轉投資房地產,決定將經營二十年的丸文商號交給老四梁火村經營,梁榮欽說:「二伯就帶著我父親到銀行去借了一百多萬元,親自擔任保證人,由我父親正式向二伯買斷丸文商號。」

一九七八年第一市場發生大火,梁火村將店面搬到自己的住家─綠川西街一七五巷內經營,當時丸文凌晨三點起來煮魚丸,供應早市買賣。 父圖轉型慘虧損

店內很多員工都出去自己當老闆,丸文凌晨一點即開賣,搶攻批發市場,但因綠川西街的店面不到十坪大,梁火村面臨徒弟與同行的低價競爭,他開始思考轉型。

由於魚貨供應來自高雄港,梁火村為減低運送成本,一九八三年,斥資二千萬元到台南永康工業區設工廠,想將生產的魚丸,冷凍批發到生鮮超市與超商販賣。

「我的父親走得太前面了。」梁榮欽說:「那時候市場還不太能接受冷凍的魚丸,加上保存期限的問題,退貨的壓力大幅壓縮獲利空間。一九八八年,忍痛收起工廠,等於虧了一個資本額。」

「那是我父親最失志的時候,在家不只常嘆氣,也喝酒,但因為還有本店的貨要供應,他另外又到台中縣豐原找了一處工廠生產魚丸。」

天無絕人之路,剛好台灣經濟起飛,送禮市場興起,除了傳統的肉鬆、香腸禮盒,丸文的魚鬆禮盒大受歡迎,一天甚至可以賣到一百多台斤的魚鬆。 投入家業從頭學

梁 榮欽退伍之後,跟著在豐原的工廠幫忙,他透露:「每一年,都會聽到父親煩心員工利用過年前威脅調薪。又有一年,五個員工聯合起來要求我們加薪,我那時年少 氣盛,不願意讓員工騎到我父親的頭上,在瞞著父親的情形下,把做魚丸的師父全都解雇了,只剩下炒魚鬆的師傅。等到那些老員工揚言要去二伯那裡打小報告,我 知道無法再瞞下去了,只好回頭告訴父親,硬著頭皮說我自己下去做。」

梁榮欽抿著嘴偷偷笑著說:「那時我還真的什麼都不會,但我父親從裝機 器、洗機器開始教我,炒魚鬆最難的地方,就是拿捏火候,炒得不夠,不夠香酥,但多個十分鐘就會有焦味,還好我鼻子天生靈敏,久而久之,技術純熟到靠著聞味 道就能判別魚鬆炒製的程度。」他頓了一下,補了一句:「當然我還不如我父親,他拿著一把飯匙,翻翻魚鬆就知道炒好了沒有!」

丸文因為汙水排放等問題,遭到鄰居抗議,梁火村鼓起勇氣,準備東山再起,一九八五年,他向銀行貸款六千萬元,到大里工業區開設工廠。 調整休假員工怒

二○○○年,梁火村的手常痠痛,決定交班,梁榮欽負責工廠,小八歲的弟弟梁榮顯負責綠川西街的老店。梁榮欽說:「父親很看得開,開始雲遊四海,一年出國旅遊十一次。」

剛接班,梁榮欽幾度與員工短兵相接,為了效率,沒有跟員工妥善溝通,就更改工作流程,修改員工休假的制度,「那時有員工指著我鼻子罵,跟了我父親這麼久,沒有看到事情應該這樣做。事後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員工對我這個小老闆就心服口服。」

老字號有著基本的客群,梁榮欽推出寶寶魚鬆、天婦羅系列等新產品,擴張老店版圖,太太曹儷馨經營網路團購,弟弟梁榮顯希望再往北打開市場。因為台中市商圈西移,丸文到向上路開設分店,往北、中、南在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設櫃。

對梁榮欽來說,當初父親力圖轉型翻不過的山頭,他要再翻一個山頭,將老招牌立穩魚鬆、魚丸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2

中國綠色食品(904.HK) – 不尋常的商業行為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114

事件:

 

上星期四,20日,美銀美林的分析員Timothy在一份報告裡質疑中國綠色食品(904.HK)銷售有造假嫌疑,因為佔集團整體飲品業務的比重達50%之多的主力產品「玉米乳」在廈門25個零售渠道未有一個門店出售該項產品。結果報告一出,股價即時瀉逾6%,並於翌日停牌。

 

星期五中國綠色澄清了事件,重點如下:
·        2010財政年度 , 玉米乳產品的銷售額達到人民幣1.36億元。2011財政年度上半年的銷售額, 達到人民幣7千5百萬元。
·        2010年8月, 公司做出飲料的品牌整合決定, 將果蔬汁飲料列入作中綠青菜園品牌系列, 亦把水果型甜玉米飲料歸入中綠粗糧王品牌系列,取代原有玉米乳產品。
·       
水果型甜玉米粗糧王品牌的TP250包裝飲品將於2011年3月份起陸續上市,把水果型甜玉米飲料作為粗糧王品牌系列中的王中王。
·        2010年8月之後,本公司暫停TP250玉米乳產品在超市管道和常規管道的銷售, 但中綠食品不同包裝的玉米乳飲品仍在餐飲和特通管道進行銷售, 包括廈門航空、浙江、江蘇,、上海等的餐飲和特通管道。

天知觀點:

玉米乳產品的銷售分別佔中國綠色2010財政年度及2011財政年度上半年總營業額的7.1%及6.7%,如此重要的產品,竟在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期間8 個月停止於超市出售,非常不尋常。

 

我曾致電公司問及原因是否因為玉米乳產品賺不了錢,他卻堅決否認,只說“賣晒咪唔再生產囉”,試問如果你是該公司的老闆,在新舊產品交接期間賺錢的舊產品被賣清,你會怎麼辦?“死都死包奶出黎啦!”怎會有錢不賺,“嫌錢腥”,非常不尋常。

他另一個解釋是因為舊包裝的代言人合約已滿,因此公司不能用該相片,需換新裝,當問及合約是否突然終止時,他又說只是不續約而已。有充足時間換包裝賺錢,不賺,不尋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8

几个食品企业:涪陵榨菜、汇源、旺旺、康师傅、统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guv.html

9年开始国内资本市场消费品行业上市企业快速增加,汤臣倍健、金字火腿、黑牛食品、涪陵榨菜等很多都是我们身边就能接触到的企业,相信未来还将出现 很多新面孔,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优秀的投资标的。消费品很多细分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大部分新上市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品牌优势并不十分突出,同时估 值很高,必须谨慎评估其市场空间、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一些强势的老品牌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尽管它们的规模已经较大。

 

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产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榨菜行业竞争太激烈,作为低端食品目标客户主要是社会底层如外来务工人员等,品牌辨识力较差,品牌效应并不太明显,而且榨菜产品市场渗透率已经很高,未来增速有限。现阶段保持增长可期,但长期未必很稳定,若出现价格战则业绩可能发生波动。

 

可口可乐的并购更多从战略需要出发。汇源果汁作为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商,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业绩也能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对手众多,汇源优势并不明显。ROE不算理想,08年销售量出现波动,未来增长速度可能放缓。 

旺旺、康师傅与统一同为台湾在中国的三大食品品牌,在各自的细分产品领域有着很强的竞争力,是领导性品牌。例如康师傅方便面市场占有率高达近五成,旺旺的 产品很有特色,而且味道很不错,二者都维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属于不错的投资标的。风险是都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和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写于2009 年)

 

梁军儒201101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46

改造國企 靠購併布局「全產業鏈」 中國糧王挑戰全球食品龍頭雀巢

2011-3-14  TWM




一度被中國商界稱為「中國摩根」 的中國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現在可是不折不扣的「糧王」,他隨著海協會長陳雲林所率領的經貿考察團到訪台灣,是否將揮起收購大旗?

撰 文‧林宸誼

二月二十六日下午,嘉義市一間飯店裡,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中南部農漁業代表進行茶敘。一名五十三歲、個頭不高的男士正在發表 演說。這位穿著普通西裝的阿伯,要是走在台北街頭,大概沒有人會知道,他是手上擁有七家上市公司,掌管資產總額人民幣二千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千多億元)的 中國糧食大王——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

與台灣十年前開始合作

成立於一九五二年的中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國有 糧油進出口暨食品加工製造商。從早餐吃的玉米片、中餐與晚餐吃的麵條,以及巧克力、食用油,都是由中糧供應;它也是可口可樂進軍中國三十年,最大的合作夥 伴。集團下的中糧屯河,更是全球最大番茄生產銷售商,除了內銷還供應給聯合利華、雀巢、日本可果美等國際知名公司。曾有業者表示,如果有一天中糧屯河突然 停工,全球番茄醬市場肯定會大亂。

中糧集團與台灣的淵源早在十年前開始,與台灣大成長城、大統益、美國嘉吉和日本丸紅等,成立中華食物網有 限公司,樹立「代採購」的電子商務營運模式,專門提供給二千多家中小型會員集體採購下單,避開原料巨幅波動的風險。

「台灣的玉米大都仰賴美 國與南美進口。」中華食物網總經理陳發成表示,中華食物網成立後,採購玉米就多了一個選擇管道。

「中糧持有中華食物網兩成股份,相較於旗下 其他子公司,規模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陳發成說,但寧高寧對所有的企業都是同樣重視,每年開股東大會時,陳發成都要飛往北京報告台灣的業務,「每次向寧高 寧報告時,他的問題具體且直指核心!」陳發成說,若準備不充分的話,會被問得一身冷汗。

一○年《財富》(FORTUNE)「世界五○○強」 企業排行榜中,中糧集團以二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七四四.一億元)年營收位居第三一二位。這顯然還不是寧高寧想要的成績,他早已宛如八爪章魚般,把中 糧集團的觸角伸至其他民生領域,企圖將中糧打造與全球食品業龍頭——雀巢媲美的企業。

積極朝消費市場轉型

○九 年時,他正式提出要建立「從田野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自此之後,中糧海外購併動作不斷,繼去年收購智利酒莊後,旗下中糧酒業在今年二月十六日,以人民幣上 億元,收購法國波爾多雷沃堡酒莊,成為首家收購法國波爾多酒莊的中國葡萄酒企業。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一○年一月到九月,中國已經成為 第一大紅酒的進口國。「中糧的長城紅酒雖然是中國第一大,但中國消費者喜歡嘗鮮!」寧高寧的思惟是,不管是法國或是其他國家的紅酒,進口所占市場分額將會 越來越大,若能拿下各國紅酒的代理管道,通過下游品牌產品,串聯上游原料加工和物流業務,對中糧集團全產業鏈布局,將是一大助力。

○四年寧 高寧「空降」中糧集團前,已經在中國華潤集團工作了十八年。當時他所領軍的華潤,馬不停蹄地展開購併腳步,版圖橫跨房地產、啤酒、零售、電廠等行業,寧高 寧幹練純熟的資本市場運作能力,一度被中國商界稱為「中國摩根」(摩根家族是美國資本主義代表性的勢力)。

企業的「空降兵」,無論在哪個層 面,都是件挺尷尬的事情。「就好比是一位陌生人,闖進一場熱鬧的家庭聚會。」操著濃厚的山東口音,寧高寧回憶起剛進入中糧集團時的心境。

寧 高寧雖然對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國企進行徹底地再造,卻沒有引起強烈地反彈,原因何在?

原來,「空降」中糧頭兩年,寧高寧並不急於揮刀變 法,反而花了一大半時間,在中糧會議室內,帶著中高層幹部一起進行「腦力激盪」。「不否定前一輩人的成績、不急於評論當前的業務。」寧高寧這種循序漸進及 潛移默化的方法,瓦解了老國企人舊有思惟模式。一名已離職的中糧前高層說,寧高寧最成功之處,就是把「國有企業幹部」,改造成為「專業經理人」。

寧 高寧把在華潤時創立的專業經理人制度,成功地帶進中糧,「其實中糧團隊學習意願很高。」寧高寧說。從員工的眼神裡他可以感覺到,那種渴望把企業做好的精神 非常強烈,尤其他剛到中糧集團時,並不懂糧食產業,「都是中糧幹部不厭其煩地教導,我才能快速進入狀況。」寧高寧謙虛地說。

管理展現美式作 風,也能包容部屬,「能給這樣的上級做事,自然就會爭氣點。」現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訪問教授、前華潤集團副總經理黃鐵鷹,這樣評價當了他十三年上司的山東 硬漢寧高寧。

一九八九年黃鐵鷹與寧高寧出差到義大利,當時的黃鐵鷹還買不起襯衫,索性在POLO衫上打領帶,再穿上正式的西裝,連續好幾天 和寧高寧走在義大利的街頭拜會廠商。「現在想起來真令人汗顏,」黃鐵鷹說,當時寧高寧對他的穿著委婉地說:「看了雖覺得不難看,但對外國人總是有點不好意 思。」讓黃鐵鷹佩服寧高寧「大智若愚」、「不輕意損人」的處世態度。

另外,黃鐵鷹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在一九九五年時,他與寧高寧代表華潤, 前往瀋陽購併一家啤酒廠,談判過程相當不順利。瀋陽的官員要求寧高寧,必須撤換掉黃鐵鷹才能繼續談判。一向好脾氣的寧高寧被惹火了,拍著桌子說:「雙方合 作的原則是平等!誰也沒權力撤換掉彼此的部屬。」

購併祕訣:讓別人喜歡你

雙方談判破裂,寧高寧把自己關在酒店裡一天沒出房 間,在服務員強行把門打開後,才發現寧高寧正在寫一份上訴資料。寧高寧對黃鐵鷹說:「如果就因為某個人的面子,把大事給耽誤了,我們今後不在內地做生 意!」結果雙方並沒有撤換談判人員,任務也順利完成,更讓黃鐵鷹佩服寧高寧「直爽」的氣度。

「讓別人喜歡你,這是成功購併的祕訣,就這麼簡 單。」寧高寧說,買別人的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管理者而言,「公司就像是他們的孩子,他們並不想出售。」尤其在中國,老闆們更是愛面子,除非能讓他 們覺得出售會對公司更好。

二○○九年與蒙牛的交易中,寧高寧表示作為第一大股東的中糧,無意介入蒙牛的日常管理。然而,特意放低姿態仍惹來 批評,說他國企買東西事「國進民退」,賣東西又成了「賤賣國有資產」,讓她相當生氣。

寧高寧認為,為國家打工、看管國有財產的中央級國營企 業經理人,是國企的「放牛小孩」,「把牛放好了,產肉產奶多了,放牛小孩才會有好生活。」「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一定要有職業經理人制度,才能長遠走下 去。」寧高寧語重心長地說,國企現在壓力很大,有很大的任務和目標。

一名已離職的中糧前高層說,中糧集團之所以能在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食品安 全事件中,做到獨善其身、樹立國企的風範,靠的就是從整個產業鏈入手,食品加工過程不假手他人,使得問題在商業模式上得到根本解決。

為了保 證食品安全,中糧寧可從源頭做起、全程監控。寧高寧以中糧的「福臨門」食用油為例。從大豆種植開始,一直到整個加工、物流、銷售的環節都是中糧自己控制 的。其餘像是米、麵、酒、番茄等產品,從種植到包裝;肉品產業鏈從飼料開始,一路到肉食品加工,也都是中糧自己來。

這位一度被中國商界稱為 「中國摩根」的產業整合者,執掌中糧邁入第六年時間,接連以重組、控股和收購的方式,朝各產業都能「全產業鏈」的目標持續推進,下一步「糧王」寧高寧將會 把收購大旗揮向哪裡?令人期待。

寧高寧

出生:1958年

現職:中 糧集團董事長

經歷:華潤集團副董事長

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MBA

中糧集團

成 立時間:1952年

負責人:寧高寧

資本額:人民幣3億元

主要業務:農產品、食品 領域多元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商中糧集團旗下上市公司 單位:新台幣/億元公司名稱 營收 總市值 主要業務

中國食品

0506 HK 634.7 (2009) 495.18 飲料、酒類、糖果及小包裝食用油等

中糧控股

0606 HK 464.83 (2010.6) 1237.2 生物燃料、生化、油籽加工、啤酒原料、大米小麥加工

蒙牛乳業

02319 HK 645.78 (2010.6) 1422.9 生產經銷超高溫滅菌奶、乳飲料、優酪乳、霜淇淋、奶粉

中糧包裝

00906 HK 76.32 (2010.6) 147.18 金屬包裝產品包括三片飲料罐、食品罐、氣霧罐、金屬蓋、印塗鐵、鋼桶等包裝產品

中糧屯 河

600737SH 903.75 (2010.9) 588.02 番茄、番茄製造、飲料製造、食用油、白砂糖、酒精、顆粒粕加工製造銷售

中糧地產

000031SZ 24.69 (2010.9) 529.1 房地產開發經營、建築技術諮詢、進出口貿易

豐原生化

000930SZ 266.96 (2010.9) 376.67 有機酸、鹽類、澱粉糖、味精、胺基酸;食用酒精和燃料酒精生產銷售資料來源:各家網站、財報  註:總市值統計至3/14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3

23.5億美元出售品客薯片 寶潔徹底退出食品行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07/2270218.shtml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寶潔公司4月5日在其全球官方網站公佈名為 「PringlestoMergeintoDiamondFoods」(《品客薯片併入至戴蒙德食品公司》)公告,公告稱:「我公司已與戴蒙德食品公司簽 署協議,將品客薯片業務出售給戴蒙德食品公司,交易總額為23.5億美元。我們希望交易能夠在今年年內完成。」
寶潔公司首席執行官BobMcDonald表示:「我們相信戴蒙德食品公司將成為品客僱員美好的新家。這對我們的股東來說也是一樁非常好的交易。即(為股東)做到了價值最大化,並把每股的稀釋程度降到最小。」
據瞭解,該項交易將使寶潔公司完全退出食品業務。近年來,寶潔相繼出售了旗下的各種食品業務,包括Folgers咖啡、Jif花生醬、科瑞起(Crisco)酥油和SunnyDelight飲料等品牌。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出售食品業務的影響不大,寶潔的核心業務是家庭日化用品和美容產品,其銷售額增長速度較快、利潤率也高,對銷售額 和利潤率貢獻較大,並且食品業務的年銷售額增長率小於整體年銷售額增長目標。因此,出售食品業務不僅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還可以集中精力發展家庭日化用品 和美容產品業務,從而提升公司的利潤水平和綜合競爭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寶潔公司的這一交易預示著其綜合競爭力將進一步加強,或引發家庭日化用品和美容產品領域競爭的進一步加劇。預計未來在家庭日化用品和美容產品領域,聯合利華等企業的競爭壓力將會加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18

雜肉變羊肉毒食品全面爆發

2011-5-5  NM




全國毒食品爆發,幾乎每日都有「新毒」面世。

毒食品不限於化學添加劑,國內奸商更有本事將食物「分子改造」,將豬肉以化學品改頭換面成牛肉。

本刊發現,甚至羊肉也被造假,由豬肉及內臟合成,涮羊肉變成涮腐肉。

其他恐怖食品亦層出不窮,有劇毒塗染的腐竹,也有從坑渠撈上來的垃圾油,林林總總充斥大小城市的食肆。

貪污腐敗,是整個中國毒食品無法受控的根源,而道德淪亡,也促成大陸人為求金錢不擇手段。

北上遊玩的港人,慎防毒從口入。

毒食品問題,這一個月內像燒炮仗般被連環引爆,假牛肉、染色紫菜、墨汁紅薯粉、毒臘肉層出不窮,上週北京一名女童更因吃了含亞硝酸鹽的炸雞後,旋即中毒身亡。

雜肉扮羊肉

深圳一些餐廳老闆向本刊透露,當今揭發的假毒食品還只是冰山一角,市面上不單豬肉和牛肉有問題,就連港人最近潮興的涮羊肉,同樣也是由雜肉腐肉造成。「那 些刨成一片片的涮羊肉,入邊一點羊肉成分都冇,呢個係通行都知的秘密。」餐廳老闆阿力指出,深圳布吉和東門一帶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便是這些假貨的源頭。記 者來到布吉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小批發店的生意都很火旺,當中有賣乾貨的,也有批發各類肉食。當中一間名為旺記食品批發行,就被指有假羊肉提供。記者假稱要 買火鍋用羊肉,老闆城哥即時手托一條冰凍的肉棒:「哇!呢條好嘢呀,新鮮運到的火鍋羊肉條,平到你笑,一箱重四十斤都係三百五十蚊咋。」城哥的羊肉當真平 得出奇,一般四十斤羊肉市價要千六元,他的貨只有五分之一價錢。

上月全國爆發毒食品事件

生產商假地址

城哥手中的羊肉條,脂肪和瘦肉比例均勻,記者驟眼看不出當中有詐。城哥笑了笑,然後壓低聲線說:「睇唔出咧,既然你係行家介紹來,你都知呢啲唔係真羊肉, 但吃落去冇分別,大部分火鍋店都係用緊呢隻貨。」城哥表示這些羊肉都是以雜肉造成,具體成分他也不清楚,都是由山寨廠送來。從假羊肉的包裝紙盒上,看到一 間在河北張家口經營,名為「信通凍肉食品公司」的標記,上有電話和地址資料。記者多番致電該公司,電話一直無人接聽,透過上網搜尋,也找不到該凍肉公司的 任何資料,看來所有資料全是造假的。「這些假羊肉,一般都係由下價豬肉,加脂肪再加內臟打碎後,再重新合成冰凍肉。」記者把假羊肉條帶到市內一大型餐廳的 廚房,廚師以鼻聞加煮熟後鑑別,發現假羊肉的紋理和味道,與真的有很大區別。當中有廚師表示,見識過這些假肉製作的地下工廠,一般開設在市郊山邊,廠內地 下都是肥脂和爛肉,環境衞生只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其實睇價錢都知真假,羊肉要四十蚊一斤,點可能十蚊買到,去得布吉那些假貨批發店,都知係買假嘢。」該 廚師表示,一般中下價食肆為節省成本,就有機會購入假肉,大型食肆則不會犯險。

假牛肉製作

內地常見的有毒食物

內地出現的有毒食物,千奇百怪。

利益網保護傘

為查證城哥的假貨流向哪些食肆,記者連續兩天在其店外觀察,殊不知記者的舉動早被批發市場內的保安員監視。首先有便衣保安假裝行過,再以手機偷拍,當記者 打算離開時,已有十多廿名保安四面八方奔來,把記者一行人團團包圍,城哥也在不遠處張望,向其他保安員指指點點。為首的保安頭目先「兇」一輪記者,喝問記 者是幹什麼的,記者稱來買貨,保安不相信且厲聲盤問。其後記者聲稱要報警時,幾名保安員卻不約而同哄笑起來,其中一人更以手機主動致電當地派出所,不消五 分鐘,一批公安即時到場。卒之,記者被公安帶返公安局盤問,並抄下個人資料及打了指模,就連手機內儲存號碼也全部複製,最後才獲釋放,臨走前一名公安更告 誡:「這裡不歡迎香港人嚟買貨,你哋好快啲走啦。」一名餐廳老闆告訴記者,批發市場內的店鋪,與市場內的保安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這些保安除了收管理費 外,另外尚有紅包,但凡有政府監察部門來巡視,便會第一時間向店主通風報信,而遇到記者之類的麻煩人,保安也會出面阻撓。

貪污擴大毒食品禍害

布吉批發市場的黑幕,也反映了整個中國毒假食品問題的核心,就是不少毒假食品的製作和販賣,都得到當地利益團體包庇。由基層保安,到負責監管的工商局、食 品監督局,甚至街道委員會,都因為當中有人貪污,而對這些製造和銷售毒食品隻眼開隻眼閉,又或不斷以罰款來斂財,整個利益網人人有好處時,問題便無法杜 絕,而且在全國愈演愈烈。由於毒食品已在全國造成恐慌,就連總理溫家寶也在上月中指出,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證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嚴重 的地步。地下工場爭相製作假肉,也是因利之所在,一斤牛肉價格接近二十元人民幣,一斤豬肉卻不消十元。佛山南海一帶,便有人在豬肉加入硼砂、豬血醃製,結 果五百多斤豬肉浸泡增磅至七百多斤「假牛肉」,而硼砂又可使肉增加質感,當中所賺便是一倍以上的暴利,至於硼砂是否劇毒之物,則無人理會。

化學品數之不盡

不敢「落毒」的,仍有其他方法改變豬肉「本質」,當中常用的方法,便是近期內地火熱的「牛肉膏」,這種染色劑,可在短時間內把豬肉「漂染」成牛肉的模樣, 甚至還帶有牛肉的香味。除了假肉外,各類添加在食物上的化學物品,更達到聳人聽聞的地步。在東門食品批發市場內,記者也見識了中國食品「科技」的威力,各 種大大小小的膠罐,放滿了添加劑批發店內,林林總總都聲稱有「神奇」功能。其中魔字頭系列便有三款,包括魔油、魔膏、魔粉,三種產品都聲稱用於麻辣火鍋料 理,一點點就能使整鍋湯底發出濃香。記者開罐後聞到強烈的牛肉湯味道,手指沾了一點也整日不散。同時店內也有震驚全國的「一滴香」,據聞只需一滴,便可使 一煲白滾水變成濃味的豬骨湯,包裝紙上未有寫明生產商地址,只是鬼祟地寫上幾個手機號碼,產品的化學成分,當然也是隻字不提。

毒藥塗抹腐竹

記者在店內逗留了數分鐘,除了五味紛雜外便是頭昏腦脹。後步出店外,見一貨車正停在不遠處,幾名工人剛在店中購買了幾瓶化學品,然後各自上車蹲着,哼着山 歌將化學品塗抹在車內的物件上。行前一看,原來工人是用化學品塗抹一整車的腐竹。說也神奇,原已乾裂暗啞的劣質腐竹,經工人一輪塗抹後,卻即時變得油光飽 滿,工人滿意地看着自己「作品」,再將之放入透明膠袋包好,然後拿起另一片腐竹繼續塗抹。記者故作驚訝,向工人查詢所塗是何物,結果工人惡狠狠瞪了一眼 後,便關上車門揚長而去。據知,塗抹腐竹的油,屬工業用化學油,可使腐皮色澤變成金黃。工人在運貨之前,會偷偷來批發市場「加工」,然後再送貨給食肆,最 後落入食客的火鍋中。

坑渠油循環再用

除製造假肉,加添有毒化學品外,國內不法商人更是惡向膽邊生,在地面溝渠收集由酒樓排放出來的垃圾油,經過濾沉澱後,製成「地溝油」再轉售予小型食店。地 溝油在國內極為普遍,由於正常食油要九元一公升,因此三元一公升的地溝油便變得極為吸引。地溝油經過濾和化學處理後,表面與食油無異,但內含可致癌的黃麯 霉毒素。記者在中山採訪期間,便曾目睹有民工在大型食肆旁守候,因該處坑渠的「油產」十分豐富。其後另一民工騎着單車來到,車尾裝有鐵桶,他施施然取出一 支長柄鐵殼,小心翼翼從溝內撈起一殼殼廢油。完事後,他又往下一個坑渠口繼續「採油」,直至車尾鐵桶裝滿為止。至傍晚,民工把單車踩到山邊一處偏僻工場, 現場堆滿了一個個大鐵桶,桶身和地上都沾滿了黑色的油漬。民工將廢油經過濾、沉澱、加熱蒸發等繁複程序,黑色的廢油便逐漸變回金黃色。經加工後的地溝油, 最後轉售予糧油小店,其中深圳東門附近的平價食肆,又或者十幾元任食的自助火鍋,不少都買入這種油。

禁毒息民怨

由於毒食品在全國嚴重氾濫,全國人大常委會於今年二月修正法案,加重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罰,將生產、銷售有毒食品,導致他人死亡的刑罰提高到死刑。最令官方 擔心的,便是近期內地網民發動「茉莉花集會」,其中不少口號,便是針對內地日益嚴重的毒食品,毒食品亦從民生問題,上升到政治事件,隨時觸動社會穩定局 面。為了疏導民怨,中央媒體主動揭發各種食物安全新聞,希望為民怨降溫。同時,中央限制各類新聞採訪,卻唯獨放寬毒食品新聞限制,以致全國大小媒體一窩蜂 報導毒食品事件。毒食品問題,目前正全面爆發中。

香港暫無危機

雖然內地有毒食物氾濫,但由於香港對進口食物管制較嚴,加上香港防貪機制完善,有效杜絕任何人因利益而縱容毒食品避過檢查,故暫未見內地有毒食物大量流入 香港之勢。但新界北區一些小型食肆,則有可能以「自由行」方式,從大陸購入有毒食材,以螞蟻搬家方式帶回香港。而入口批發商則要向食環署申請有關牌照,以 進口內地冰鮮肉類為例,本地入口商只可以從牌照准許內的貨源地或貨場取貨,從而確保冰鮮肉的來源受控,供應商亦不會造假摻毒來「自斷米路」,另外食環署亦 會抽查及檢驗進口的冰鮮肉類,故香港人可暫時放心。○八年,時任蒙牛CFO的姚同山在香港新聞發布會上的一段講話,也可看出中港兩地食物質素有天淵之別, 「香港是與國際接軌的地方,出口到這裡的產品更安全,出問題的機率要比內地小得多……」記者在羅湖關口發現,每日亦有很多大陸人,專程來港購買各種乾貨食 品,他們均表示,香港食品比大陸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51

雜糧武將 日正食品董事長 劉慶堂

2011-5-26  TNm




三十五年前,柑仔店還在用塑膠袋分裝麵粉時,劉慶堂日本行發現膠膜小包裝產品,加上台灣通路崛起,日正藉小包裝雜糧小兵,成功搶灘通路,年營業額破八億元。

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年輕人不煮綠豆湯,只到飲料店買粉圓;媽媽不做包子,只外購麵包。不下廚的生活樣貌,衝擊雜糧市場。

今年國際原物料猛漲,在年輕消費族群與國際價格波動雙重夾擊下,劉慶堂轉攻毛利高的雜糧類即食品,只是市場早有先行者,雜糧老兵要突圍,得再想奇招。

劉慶堂 小檔案

生日:1950年生

婚姻:已婚,育有2子

學歷:延平初中畢業

經歷:中興沙拉油業務員

現職:日正食品董事長

興趣:吹薩克斯風、爬山、高爾夫球、閱讀

最喜歡:老老實實

最討厭:偷雞摸狗

經營哲學:陽光之下,應正正當當做事。

新北市深坑老街穿梭擁擠著陸客,日正食品總公司藏身在老街巷弄的工業區裡,沒有顯眼的招牌,董事長室硬擠了二張大辦公桌,劉慶堂有點羞赧地說:「破掉的沙發還沒有換,我跟總經理合用一個辦公室,歹勢讓恁進來。」

專注雜糧 麻油起家

他說話夾雜著國台語,問起他跟擔任總經理的四弟劉燕飛分工,他直率地說:「我是一個武將,叫我送貨、打架可以,但看帳就不行,得由四弟處理。」

一九七六年創立的日正食品,如今已是台灣銷量第一的小包裝雜糧品牌,產品線從粉類到豆類都有,年營業額逾八億元。

近幾年,台灣吹起粗食「五穀米」養生風,劉慶堂嗅到不同商機。二○○六年,他把昔日單包裝販售的十種雜糧混合調配,「五榖米早期都是米商在賣,粗粗的口感 比較差,但我們是雜糧起家的,把綠豆去殼變成綠豆仁,讓口感更細,再多加麥片、紅扁豆、薏仁等這些好入口的雜糧,包裝型態從原本的扁平改成直立式真空,質 感更好。」

日正是台灣第一家推出「十穀米」的廠商,單品推出第一年,就創下三千萬元的年營業額,國外大廠桂格也跟在後面推出同類型產品「桂格黑十穀」,但銷量仍不及日正。

在深坑土生土長的劉慶堂,父親在萬芳當礦工,母親在礦坑附近開小吃店。退伍後,他先在中興沙拉油當業務員,「那時流行豬油或花生油,沙拉油油煙多難清洗, 不好賣,挨家挨戶跟客戶解釋,沙拉油都是桶裝,而且經過殺菌處理,比較衛生。」跑遍各個市場,他發現市場內榨麻油生意好,索性標會五萬元,在木柵市場做起 榨麻油生意。

看準趨勢 小包立功

「當時木柵市場也有賣麻油的,因為不是現榨,沒有香味,我靈機一動,除了現榨麻油,還在現場炒花生米,很快就把生意全拉過來了!」一九七五年,木柵市場改 建,沒有背景的劉慶堂拿不到攤位,「我只能跟太太在家榨麻油,再分送到雜貨店。麻油最重要的是醇度,我榨的油品質好,即使半夜我也送貨,最遠連花蓮的店都 跟我進貨。」

在台灣仍是柑仔店通路的年代,劉慶堂看出消費形態逐漸改變。「當時雜貨店都以塑膠袋分裝雜糧跟粉類,但是台灣第一家今日百貨公司超市裡,已經有以PE膠膜的小包裝雜糧在賣,我去日本旅遊時,也發現都是小包裝的雜糧,回台灣後,就決定推出PE包裝的小包雜糧產品。」

劉慶堂推出小包裝的年代,剛好是經濟起飛的八○年代,售價比一般散裝的雜糧粉類貴了二成,他說:「粉類跟雜糧產品,不像飲料類每天都在買,貴個幾元,消費者大都能接受。」

機械增產 取代手工

「陸續進來台灣的惠康、松青超市也跟我們叫貨,包裝時,工人手工只能包一千五百包,機器可以包五千包;那時深坑一棟二層樓透天厝要三百萬元,二台機器卻要 四百萬元,我還是咬著牙買了。」機械化讓日正產量大增。一九八九年,松青要去台中開丸久超市,帶著日正把業務擴展到北台灣以外的地方,日正成為台灣第一個 有全省通路的小包裝雜糧廠,業績也上漲三成。

一九八四年,在日正漸漸打開小包裝市場同時,公司突然跳票五百萬元,「我這個人就是臭屁,叔叔那時跟我借錢,我乾脆把支票借給他!那時借不到錢,地下錢莊 利息都是二分、三分,光是還利息就付了好幾億元。一到過年就睡不著覺,四處去借錢發年終。」事隔三十幾年,他今年在感恩餐會上公開感謝,「這些廠商在日正 跳票時,仍正常供貨,我們才能轉型過來。」

只有國中畢業的劉慶堂,外型粗壯,卻有溫柔細膩的一面,想出「男人偶爾也要下廚房」的字句寫在日正的麵粉、太白粉等包裝上,「我喜歡做飯,想說買這些粉類 的通常是家庭主婦,這些話提醒男人偶爾也要幫太太煮煮飯啊!」另外,他一時興起在產品包裝上題字,「菜根香」這類的字句,意外也成為日正雜糧小包裝產品的 特色。

進貨猛漲 契作穩價

但隨著大環境改變,家庭的烹飪習慣也影響產品研發。「以前中筋麵粉賣得好,但家庭主婦現在很少自己在家做饅頭、包子,反倒是做麵包的變多了,高筋麵粉賣得 比以前好許多;另外像鬆餅粉、蛋糕粉這類可以幫助女主人跟朋友、鄰居做社交,現在也是主力。」「我們在外包裝上會放上食譜,讓消費者依樣畫葫蘆,公司○八 ○○專線接到的電話,都不是打來抱怨產品有問題,反而是打來問食譜。」

近來國際原物料大漲,「麵粉從年初至今漲了近二成,但我們小包裝只敢漲一成;大陸流行吃綠豆提高免疫力,讓綠豆這幾漲幅非常大,上游廠商一包二十八元漲到五十五元,漲了三倍,我們也只能漲一倍。」

劉慶堂經歷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糧食生產從過剩,到現在自給率只有三成,「早年中南部種的黑豆、花豆、芝麻,供應全台綽綽有餘,南投也有蕎麥。 但現在不是減產,就是完全沒有種植,因為人工與土地都貴,種植雜糧不划算。」他無奈地說,契作是目前讓原料價格穩定的唯一方法,但台灣目前也只有紅豆、紫 米能自給自足,其他只能仰賴美國跟澳洲進口。

歷經了雜貨店、平價商店及量販店的通路變化,到現在不斷擴張的全聯社,日正在不同通路的供貨上也有不同標準,「過去是製造商做什麼,通路商就賣什麼,現在是通路商想賣什麼,製造商才做。」

針對通路 副牌切割

負責行銷管理的劉燕飛坦言:「像全聯社這麼大的通路,我們當然不能放棄,但價格又必須比其他通路便宜近二成,才改推副牌『南北坊』。以紅豆來說,在SOGO、微風超市販售的『青の農場』,全採用顆粒最大的台灣契作紅豆,若同為四百克,二個品牌差價二十四元。」

劉慶堂說:「如果沒有退貨的問題,小包裝的利潤其實不錯,但傳統市場、雜貨店老鼠特別多,退貨達到五%,我們甚至給他一個鐵桶,請他們關店後,把貨放在加蓋的鐵桶裡,退貨率仍維持在二%,導致毛利率僅有二成。」

日正在各大通路販售的品項多達三百多種,從雜糧、粉類到粉絲、鱈魚香絲都有,行銷部李蔚文分析說:「我們會經常推出各種粉類產品,但操作程序不方便的,或是嗜口性差、不易被接受的,很快就會下架,所以品項的汰換率很高。」

劉慶堂有二個兒子,老大自己做設計,老二在公司從基層業務做起,公司主要決策仍由他與四弟掌握。他感慨地說:「雜糧市場愈來愈小,現在要喝綠豆湯,很多人 寧可去外面買,還可以加粉圓;像煮地瓜湯雖然很簡單,但我的媳婦就絕對不會,這也讓我看到即時食品的市場,已研發出一系列雜糧即食產品。」

轉攻即食 另闢門徑

即食市場目前已有桂格及馬玉山二大品牌坐穩山頭,日正現有的黑米芝麻、燕麥粥這類即食產品市占率不高,今年六月日正將推出一系列市場上沒有的即食產品,以強項產品「糙米」、「十穀米」為賣點。

在即食沖泡粉市場率第一的馬玉山執行總監蔡文智分析,「台灣雜糧即食沖泡品每年約三十億元市場,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可以一飲而盡的粉類,日正若推出需要使用湯匙才能即食的穀類粥品,對追求快速的消費者而言比較有阻力。」

這二年,劉慶堂跟著前內政部長李逸洋學吹薩克斯風,六十一歲的他,自知功力待磨練,每週二次密集練習,在加入即時品新戰場之際,他無論休閒或工作,都隨時上緊發條。

後記

劉慶堂從小在母親開的麵店幫忙,練就一手好廚藝,日正也因此陸續推出的蛋糕、鬆餅等西式產品,員工說:「最近要推出的紅豆即食罐頭,董事長就說不要全部放紅豆,要加一些花豆下去煮才會更香。」

愛吃甜食,但近幾年得了糖尿病,他日常飲食忌口得很,絕不碰甜食,但遇上新品試吃要評分,他還是會試上幾口,順便一解嘴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37

方便麵疑「塑化」:食品工業添加劑亟待重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0OMDAwMDI0MjQ0O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5

从食物到食品,再从食品到食物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1.html

不知道“食品”這個詞是誰發明出來的﹐食物﹐指的是food﹐樸素的理解﹐就是吃的東西。所以香港有“食物環境衛生局”﹐是英文的直譯﹐而沒有“食品環境衛生局”。事實上﹐“食品”的英文應該怎樣說﹐我也想不到, 大概是food product吧。

在內地﹐“食物”指的是具體的﹐微觀的﹐入口的食用物件﹐而涉及到宏觀的﹐抽象的﹐一律稱之為“食品”。所以內地只有“食品檢查”﹐“食品質量”而沒有“食物檢查”。 官方的有關機構﹐一概以“食品”冠在前面﹐巍巍簧簧。好像用“食物”兩字檔次就低了一級。

從食物到食品﹐正好顯示了整個農業工業化的全部內涵。

我們都知道﹐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是養不起現在那麼多人口的﹐更不用說﹐現代人食不厭精﹐對食物的要求高了很多。

如何做到﹖無非是採用工業化的手段。第一﹐是大量提高生產力﹐用機械的方式﹐化學的方式等。

第二﹐是採用工業生產流水線生產﹐分工合作﹐把一個一個工序拿到市場優化組合﹐達到最佳生產效率。

一個蘋果手機的組件生產﹐可以在全球各地﹐這樣才能最大化發揮資源分配的效率﹔同樣道理﹐消費者所進食的一個“食品”﹐不管是罐頭﹐大米﹐果汁﹐背後可能牽涉到的可能是上百道工序﹐和無數個產地﹐無數的資源組合﹐才能達到最高的成本效益。

問題在於﹐工業化模式生產出來的“食品”和機器組件有所不同﹐在蘋果生產線上﹐上一個工序做出來的產品是否達標﹐可以一目了然﹔而食品工業就複雜得多﹐因為每一個工序產品的標準並不單是說能否給下一道工序使用即可﹐還要考慮對消費者的影響。

而且﹐食品工業的分銷機製也要複雜得多﹐有儲存﹐運送﹐最終製作(例如餐館是否規範性地做菜)﹐等等問題﹐要比賣一個手機﹐水桶﹐甚至汽車等工業品複雜得多。

客觀來說﹐食品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食物的成本大為下降﹐體現在食物支出佔現代人支出比例越來越低。但人們往往只顧享受這種食品化的成果﹐而沒有心理上準備承受其背後的代價﹐就是因為牽涉到程序太多﹐風險也就越來越大。

我覺得﹐現在的食物危機﹐背後的根源就是這種心理上的錯配﹐既和社會道德水平無關﹐也和社會體制沒有關係。

如果說﹐現代工業生產模式﹐把食物食品化﹐從而給人們帶來那麼多的好處﹐但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那麼現在所需要的是﹐一個食品食物化的過程﹐才能把這些負面影響取消。而這個食品食物化的過程﹐在中國現在還是不存在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解決目前的食品質量危機﹐必須建立一個和目前食品工業模式匹配的檢驗制度。這個檢驗制度的投入﹐不單要象工業體制那樣﹐全面檢測所有成品的質量﹐還要檢驗每一個流程﹐每一個流程的製品﹐從源頭一直追蹤。

當然﹐目前中國的食品檢驗機製遠遠打不到這個標準﹐不要說無法進行全部的流程追蹤﹐連基本的產品全面檢驗也做不到。

內地只有“食品檢查”﹐而不是“食物檢查”﹐正正說明了﹐其背後的觀念﹐只是在意整個食品工業流程中最後產品的質量﹐這是一種機械性的考慮方式。


不過﹐這也是中國終將面對的問題。如果說﹐現代食品工業機製能把消費者的食物開支下降一半以上(以佔整體收入比例計算)﹐那把這省下的一半開支中﹐再拿一半出來﹐進行讓人對食物安心的檢驗﹐那也是完全合理的﹐是必要的代價。

也就是說﹐將來中國花在食物安全﹐質量檢驗上的開支﹐起碼應該是現在的幾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才是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87

專注經營品牌 從按摩椅跨足保健食品 OSIM年年挑戰兩位數成長

2011-6-13  TWM




經營三十二年的傲勝國際,目前擁有健康器材等多種產品線。靠著專注經營「OSIM」品牌,董事長沈財福帶領公司度過多次景氣衰退,現在他要全力搶攻亞洲市場,把健康概念化為實質營收。

撰文‧周岐原、鄭淳予

「品牌、品牌、品牌」。這是OSIM(傲勝國際)董事長沈財福整整花了三十二年時間,才摸索得來的經營祕訣。從創業至今,平均每十年面對一次重挫的 OSIM,靠著專注經營品牌,一再度過危機考驗。現在,OSIM已成為亞洲健康生活產品的第一品牌。一手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健康」形象,塑造成各種保健 產品,是沈財福在亞洲市場攻城掠地的最佳武器。

五月中旬,寒舍艾美酒店的宴會廳走廊上,擺了一長排按摩椅,這是OSIM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的法說會場。沈財福豪氣地說:「未來是亞洲的舞台── 亞洲人肩上要扛的壓力大了,我的椅子就不怕沒人買!」說話不忘強調「亞洲」,因為來自亞洲的銷售金額,占OSIM目前營收比重超過九成之多,深耕這塊市 場,正是沈財福讓OSIM總市值逼近十億美元的基礎。

看準保健市場無窮商機

目前,傲勝國際擁有按摩椅、營養保健食品及茶飲料等多種品牌,產品類型不同,賣的卻是同一概念──健康品牌。難以想像,從小貿易商做起的沈財福,最初根本 不是銷售現有的主力產品,而是賣廚具。二十一歲那年,沈財福與日商合作投入廚具貿易,但是當廚具業績下滑,沈財福只好不斷尋找其他出路,直到嘗試引進按摩 棒,意外發現產品熱賣,才找出轉機。

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創業,選擇全然陌生的產品,怎麼認為能成功?沈財福自己也承認:「保健是新興行業,那時候,這個行業是不存在的。」但他毫不遲疑地解 釋自己的選擇:「我認為只做貿易和家用品,前景堪慮。保健才有很大市場,消費者每年成長,所以掌握到局面的發展。」無中生有、一刀切出一種新行業,固然是 沈財福慧眼獨具的創意,卻也是他在嚴酷的市場寒冬下,不得不然的選擇。一九八五年,新加坡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蕭條,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從前一 年八.八%,重跌至負○.七%。沈財福回憶起當時的冷清市況說:「第一次的危機是八五年,差不多要垮下去了。」這次危機讓沈財福學到教訓:想要創造持續經 營的能力,必須要有金字招牌!強力行銷OSIM品牌的經營方針,就在此時奠下。

因為確定了「深耕品牌」策略,在沈財福長達三十二年的經營歷史中,即使曾經歷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與○八年金融海嘯,OSIM還是有驚無險度過。「每一次危 機我們都沒死,甚至還成長!」沈財福說出一次次死裡逃生的真正原因:「這是從零開始的公司,不是老爸給我的,我有絕對的鬥志;而且掌握自己的品牌,對品牌 有長遠的開發,我可以做,也肯做。」經營品牌「玩」出心得,沈財福領悟出,保健產品的概念不只於按摩器材,近年他將事業領域跨足保健食品,試圖把版圖做得 更大。去年OSIM自創保健食品品牌Richlife(瑞萊),目前光是瑞萊的銷售據點,就超過一百個;同時OSIM也增加對美國保健食品大廠GNC(健 安喜)的股權,持股達到九五%。

橫跨三領域 搶攻中國市場不僅如此,今年四月,OSIM又斥資三千萬元星幣(約七億新台幣),收購茶品牌TWG三五%股權。這個舉動令人好奇,茶飲料和健康按摩器材, 有什麼業務關聯?沈財福談及這筆投資規畫時,滿意地笑說:「誰說茶就是茶?就好像葡萄酒一樣,這其實也是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追求!」他解釋,在新加 坡,TWG是和PRADA、GUCCI店面比鄰的頂級茶品牌,連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頭等艙,用的也是TWG茶葉;而互相結盟的盤算,是準備合資搶攻大中華地 區的茶飲市場。

「下一個十年,中國絕對是太陽,我們(其他國家)都是小星。」沈財福指出,度過金融海嘯之後,亞洲地區的銷售潛力更加可觀,其中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最為驚 人。法人就評估,中國按摩椅銷售量正以每年三成速度快速成長,同時中國也在○九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營養補充劑消費國,這兩種產品,也是OSIM列為推廣重點 的主力產品。這讓沈財福忍不住興奮地說:「OSIM在未來五年,可以挑戰年年兩位數的成長!」三十年前,專心拚事業的沈財福,一天工作超過十六個小時。現 在儘管「只」工作十二個小時,但為了管理更廣大的企業版圖,沈財福連熱愛的高爾夫也戒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沈財福名下持有OSIM六六%股權,這對上市 公司董事長而言,是「高得出奇」的比率,不難想見他對OSIM的發展前景有多麼看好,而這個三十多年的企業,未來發展值得注意。

OSIM

創立:1979年

董事長:沈財福

業務項目:按摩器材、保健食品、頂級茶品2010年營收:120.56億元稅後淨利:11.83億元

稅後EPS:1.7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