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率攀升埋隱憂 經濟復甦不夠力 面對利率危機 柏南克如何解套?

2013-07-01  TWM  
 

 

除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挑起國內的貨幣戰爭掀起風暴,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也不約而同走上貨幣緊縮的險路。

不過,在減少收購資產背後,一場利率風暴,即將在QE退場之後,威脅全球經濟!

撰文‧楊卓翰

這是一個全世界投資人最不想聽到的「好消息」。當柏南克宣布美國經濟前景看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退場時,全球市場出現了哀號。正當焦點在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調整,也就是聞之變色的「收回熱錢」時,悄悄跟隨在後的利率變化,將比收回熱錢影響更大、更廣。

市場預估,如果失業率掉到七%以下,代表經濟復甦狀況良好,聯準會就在今年九月或十二月啟動退場機制。第一步將減少收購美國公債和不動產擔保抵押貸款。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指出,在啟動退場機制後,失業率每掉○.一%,聯準會將會減少一百五十億美元的資產收購規模,直到收購金額為零。

第二步,就是過去四年來的操作大反轉。在二○一四年中,聯準會將開始把過去收購總額超過三兆美元的資產,在市場上逐漸一點一點地賣出。而當三兆美元的債券資產投到市場時,利率,將首當其衝。

雖然柏南克表示,聯準會不至於在經濟尚未好轉前就在短期利率動刀,按照現在的時間表,短期利率將在一五年夏天前維持在零的水準,債券價格將慢慢緩落。但,劇本真的會如柏南克所想的完美嗎?

「當央行開始控管利率,整個世界都要變天。」摩根大通董事長傑米.戴門六月初在中國成都演講時說。他警告投資人,上一次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被設定目標,是二次大戰的時候,而且就算定了目標利率,也要過了好幾年,「直到一九五○年,利率才終於正常化。」因此,「直到利率正常化前,市場將會既嚇人、又震盪。」戴門說。

公債殖利率曲線將大幅陡升過去,美國中央銀行大量購買公債和一部分的公司債,也就是所謂的「印鈔票、買債券」,這讓利率保持在極低,這等同苦了存錢的辛苦人,樂了借錢的享受者。過去四年,投資人早已習慣相對平滑的公債殖利率曲線(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的差距較小),如今這條曲線將會大大地變陡。

一旦聯準會貨幣操作的方向逆轉,最讓投資人害怕的就是接下來利率狂升。高盛的一篇報告就指出:「當聯準會啟動退場機制,第一次利率飆升(Interest Rate Hike)就可能隨後而來。」報告甚至將利率高峰從原本的一五年夏天提早到明年年底。市場機構對今年年底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預估,已經從之前的一.七%,揚升到目前的二.五%。一旦殖利率曲線正常化,金融機構預估將高達四%以上。

上揚的長期利率,除了影響公司融資投資的意願,也將對美國剛開始復甦的房市造成衝擊。而最可怕的衝擊,將從美國擴及到那個全球投資人心中永遠的痛──歐元區。

聰明的享樂者,會用接近○%的利率,向銀行借一大筆錢來花,而最「聰明」的,就屬南歐豬國:希臘、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一旦QE退場,這些負債國家的融資成本勢必增加。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四月的三.七%新低點,一路漲到四.六%;而希臘利率更是在柏南克發言後飆漲三成,重回一一.三%的高峰。這也是為什麼,避險基金早就嗅到變天前兆,從五月初就開始大賣債券。如果現在僅是預期心態作祟,那麼等三兆美元規模的債券釋出,你能想像嗎?

如果經濟確實復甦,那麼QE退場造成的利率上揚並不是壞事,但若聯準會衡量經濟復甦的體溫計失準,那麼高利率就會成為殺死美國經濟的一號凶手。而柏南克雖明確指出啟動QE退場的二個指標:勞動市場和物價,都和他提前退場的決心唱反調。

數字衰退說明消費力冷卻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就指出,柏南克眼中的失業率雖然下降,但是這僅代表主動找工作的人口減少,並不是工作機會增加。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統計,五月的勞動參與率是七六%,和風暴前的八○%水準仍相差甚遠。「因為人口老化,失業率雖然掉,但是就業率並沒有提升。」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

除此之外,美國五月的通膨率僅有一.四%,代表經濟這具引擎不但沒有過熱跡象,衰退的數字說明了民間消費力還在冷卻中。連柏南克在五月二十二日的發言中自己也承認通膨率過低的問題;事實上,他在會中強調了十六次。

這場逆轉操作,聯準會沒有說明書,歷史上的經驗只有災難,柏南克該如何解套?

高盛的一份報告指出,首先,柏南克可能會將啟動退場的時間點,延後到一四年。而第二,也是比較有可能的方式,就是把啟動退場的開關調緊一點。柏南克也給自己留了後路,表示把原本的七%失業率標準,用更嚴格的六.五%來看「也是可能的」。

我們無法知道柏南克何時啟動QE退場,但能確定的是,熱錢退去時,主宰金融市場的大轉變,就是利率。當利率逆轉時,你,做好準備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14

從容面對跌市 股壇老兵鍾記

http://blog.yahoo.com/_W7IRY52UUXB7Z6MXPPNXD2UOR4/articles/1234281/index
今天有一個好朋友來電,他說這兩天已經沽出一部份股票套現,減持股票,多持有現金,原因是現時金融市場充滿壞消息,投資環境極度不明朗,並對後市走勢悲觀。

朋友是典型的趨勢投資者,絕對不是價值投資者。他不懂會計,也不懂財務分析,所以從來不看上市公司年報,也不會計算某個股票的真正價值。

他管理自己的股票投資組合策略很簡單------看大勢,買賣股票的方式是看市場氣氛,大盤氣氛好的時候買多一點貨,大盤氣氛不好的時候減持。他每天的工作便是看幾份財經報紙,瞭解環球的金融市場變化,並有時參考財經演員的個股推介。當然,他會經常問我的意見和心得。

朋友最近減持股票,我非常瞭解他背後的邏緝。打看報紙大部份都是負面新聞,金融市場股票價格大幅下跌和波動令他感覺不安,害怕自己持有的股票會跟著下跌,由於對持有股票的基本面認識不足,恐懼更大,不知股價下跌風險有多大。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減持或止蝕為佳。所謂「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等後市明朗化後,再入市博殺都未遲。

我當然不敢批評朋友的做法和策略是對或錯,我只是知道,跟據以往的經驗,他將會很快再次入市買貨,所謂「姣婆守不住寡」,最大得益者當然是股票經紀。

沒有朋友恐慌性沽出的行為,我也不可以從容地買到便宜貨,最後誰是贏家,只有留待時間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63

以中國為圓心、全球為半徑的第六次併購潮到來 「我們面對的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資深投資銀行家王世渝談海外併購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57

由於新興工業體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原有邏輯正在被打破。因而,全球工業化優勢向中國轉移已成不可阻攔之勢。

早期我們以市場換技術,招商引資把該招的都招來了,現在產業升級還能把人家招進來嗎?搞騰籠換鳥,籠子騰了,鳥卻沒有進來。真正的問題在於,第二次工業文明到頭,你要招的鳥飛不動了,而我們要做的是抓鳥進籠。

在很多海外併購案例中,我們以弱小落後的身份併購了先進企業,很容易以暴發戶心態去駕馭、管理、整合。例如提出債務自己解決、拆分對方業務,卻更像是在肢解第二次工業文明。

我的做法是提供全鏈條的服務。首先,組建海外基金,有好項目,就用這個基金收購。我把收購後的企業拿回來找中國同行,用先進企業反過來收購中國落後企業,我稱之為「三明治模式」,最上層是中國資本,中間是國外優質企業,下面是中國企業。

2013年,是王世渝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第22個年頭。從海南順豐、萬通萬盟到德隆友聯、飛天集團、光彩49等,他參與了上百家企業的改制、投資、重組、併購、上市的過程,熬成了中國本土最為資深的投資銀行家之一。

走過22年的投行生涯,王世渝認為中國正面臨著一個千年難逢的機遇,他將其稱為第六次併購浪潮。「過去五次跟中國沒關係,這次是以中國為圓心、以全球為半徑的併購浪潮,這是一個國家面向全球的併購,不是簡單的甲方對乙方,也不是簡單某個產業的整合,而是產業鏈和價值鏈在全球範圍內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一種配置方式和技術。」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過去歷次海外收購多有失敗的原因在於,「從商業邏輯上就是錯的,三歲的孩子不能併購二三十歲的大人」。他總結出「全球併購、中國重組」的邏輯——資本先行,在海外併購之後,再回頭整合中國企業,而非被中國企業整合。

2013年7月28日,北京同鑫會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王世渝接受南方週末記者專訪,詳述其海外併購思路。

「很難找到好的買家」

南方週末:你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海外併購的?

王世渝:我在《中國重組》一書中寫到,1993年和范日旭(資本市場「泛亞系」控制人——編者注)去英國,最初是想併購一家英國房地產公司,當時我們沒想清楚,自身條件不具備,沒有做成。

最近十年,最早在海外實行戰略性併購的中國企業是德隆。

我聽唐萬新(「德隆系」控制人——編者注)詳細介紹過一個案例,德隆併購美國莫瑞——一個有著百年歷史,做垃圾車、掃雪車等通用機械的企業。當時考慮到,過去這些掃垃圾、掃雪的事在中國都是人工做,但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對這類機械的市場需求會起來。2000年德隆花了3億多美金,做了研究,收購莫瑞然後做整合,計劃把產能從美國這樣一個高成本地方轉移到中國來。但2003年政府才批准這樁交易,而當時德隆已經出事,做不了了。

這種商機,在那時候已經有了苗頭,但是中國很少有人看到。

南方週末:後來你還做過哪些併購案例?

王世渝:2006年左右,我嘗試過「全球併購、中國整合」的模式,就是在海外尋找合適的項目,然後在國內找買家。

譬如,曾經有一個美國發電輸變電設備在線監測的公司,可以提前監測電路問題,避免忽然故障。公司有90年歷史,家族第二代想賣掉。我們覺得這種公司不應該賣不出去。可是所有可能的公司都找了一遍,都沒有人要。國企已經有一套自己的套路,不想買,買來了會帶來工人下崗。民營企業沒有這個實力。

很多東西我們覺得很好,可是找不到買家,時機不成熟,後來停止了。2011年我做過一件我覺得絕對應該幹成功,但是沒做成的事。

一個香港朋友告訴我,有一個很大的併購機會,標的是烏克蘭國家農業公司。烏克蘭被叫做「歐洲的面包籃子」,全世界黑土地最豐富的地方。但因為勞動力不足、機械不足,三十多天沒有收割完的糧食就被大雪廢掉了,守著這麼多土地浪費這麼多糧食,聯合國糧農組織希望他們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加大投資。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上任後,決定為烏克蘭國家農業公司引入投資者。

做了大量工作後,我代表興邊富民首席合夥人、我那個朋友代表香港公司,和烏克蘭國家農業部部長在烏克蘭中國大使館簽署框架協議,大概動用18億美元資金(動用金融槓桿),分三期收購烏克蘭國家農業公司約60%的股份。

為什麼買這個呢?我覺得中國有糧食安全威脅,巨大人口對糧食有巨大需求,糧食成本很高,如果能控股這個公司,就能夠利用他們的資源。這個涉及一百多萬公頃的土地面積,約佔中國耕地面積的3%,等於是增加國土面積的3%。

中國每年可以組織很多人、農機去收割,然後把糧食賣到中國來。更重要的是,收購後,中國可以做期貨交易,套期保值,提高中國資本在全球糧食期貨市場定價權,與美國抗衡。這個戰略意義更加重大。

我在前期準備時想,中國不做這個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我代表基金啪一下就簽了。我相信我能找到錢。

但簽完之後,我找了中國所有涉農機構單位談,中糧、中國農業發展集團、全國供銷社、北大荒、山東、重慶糧食集團,甚至中投,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拒絕了。幾個月找不到合適投資人,很可惜,這個機會就沒有了。

「我們要做的是抓鳥進籠」

南方週末:與過去比,中國企業現在越來越多地走出去,這些併購對中國製造的意義是什麼?

王世渝:2005年以後,我們看到一些海外併購案例,趕上了全球第五次併購的末尾,TCL併購法國湯姆遜,聯想併購IBM PC業務。

這個時期,中國出了一項國家戰略——走出去,但是整體看下來,這個戰略主要侷限在資源方面,中國增長受資源瓶頸制約太大。這個走出去的戰略是對的,但是相對比較簡單,說白了就是買資產,叫對外投資,雖然買的也是公司,跟我們傳統意義的併購不一樣,叫做併購有些牽強。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傳遞到歐洲,形成歐債危機,導致美歐日經濟不景氣,大家更多地理解為資本主義週期性經濟危機,認為要開始復甦,你看美國已經復甦了,歐洲是不是也快了?我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走到了盡頭。現在美國能恢復,在於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了,焦點轉移到了新能源、新材料、移動互聯網新技術等領域。美國可能會恢復,但不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延續,而是新生。

雖然至今全球領先的工業文明成果仍然控制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少數發達國家,但由於新興工業體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原有邏輯正在被打破。因而,全球工業化優勢向中國轉移已成不可阻攔之勢。發達國家在掌握著大量核心技術、品牌、渠道、管理的同時,正在失去市場的優勢與成本的優勢。

而中國花了三十年時間,實現從「中國加工」到「中國製造」的提升,現在中國製造被頂住,上不去了。中國經濟總量上來了,成本升高了,勞動人口紅利吃得差不多了,最早進來的產業一個個倒掉或轉移到東南亞。

早期我們以市場換技術,招商引資該招的都來了,現在產業升級還能把人家招進來嗎?搞騰籠換鳥,籠子騰了,鳥卻沒有進來。真正的問題在於,第二次工業文明到頭,你要招的鳥飛不動了,而我們要做的是抓鳥進籠。

當然也有人在提自主研發,但自主研發有兩個問題,時間和知識產權瓶頸,一研發就觸碰專利權。

底特律破產了,很多人跑去底特律買房子。那麼多零部件、汽車服務、配套企業、汽車生態鏈裡那麼多企業,為什麼不去買?其實都可以買,只是我們不會買。

「三歲孩子不能併購 二三十歲的人」

南方週末:中國企業也有過很多海外併購案例,但大多以失敗告終。你認為他們犯了什麼錯?

王世渝:最近十年的海外併購,國企很少,他們要麼買不到,要麼不想買。兩邊都有原因,賣方覺得,我私有財產憑什麼賣成公有財產?這是西方世界不容易接受的產權制度衝突。而中國國企會覺得,併購弄好了也不是我的,不好了還有一堆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最核心的問題是,三歲孩子不能併購二三十歲的人。我們用十年時間走人家一百年的路,有很多差距。我們兩三歲,人家二三十歲,怎麼去併購人家?

中國以往開展的全球併購主要以產業資本為先導,以落後的中國產業資本去併購先進的產業資本,不符合整合邏輯。

中國製造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從技術研發、生產工藝、原材料上下游,我們積累太少。過去我也幹過製造業,當過工人,現在我們跟海外企業差距很大。譬如,外資企業上市不上市的,只要簽了合同保密協議,人家釋放資料拿出來的東西清清爽爽,中國企業東西都拿不出來,這也不透明那也不透明。我要購買西方企業,它馬上可以報價,但是中國企業談判價格懸殊很大,不知道什麼價格是合理的,要瞭解的什麼都不知道,還講很多歪道理,憑什麼要這麼多錢?

水平低很多,憑什麼收購人家?怎麼去管理?你派出去當總經理的人,連人家一個中層幹部都不如,怎麼管理?

譬如,吉利收購沃爾沃就有很多問題。你是需要沃爾沃成功,而不是吉利成功,是用沃爾沃的成功帶動吉利的成功;是要讓沃爾沃整合吉利,而不是吉利去整合沃爾沃。李書福能想明白這點,他就成功了。

在很多海外併購案例中,我們以弱小落後的身份併購了先進企業,很容易以暴發戶心態去駕馭、管理、整合。例如提出債務自己解決、拆分對方業務,更像是在肢解第二次工業文明。如果我做這個事情,絕不會這樣做。

「三明治模式」

南方週末你認為正確的併購邏輯應該是怎樣的?如何實現?

王世渝:我提出的思路,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資本(金融)在前,產業在後;整合在前,併購在後。

過去全球五次併購浪潮跟中國沒關係,這次迎來了以中國為圓心、以全球為半徑的併購浪潮,我把它叫做第六次併購浪潮。是一個國家面向全球的併購,不是簡單的甲方對乙方,也不是簡單某個產業的整合,而是產業鏈和價值鏈在全球範圍內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一種配置方式和技術,這是中國面對的一千年難遇的機會。

我的做法是提供全鏈條的服務。首先,組建海外基金,有好項目,就用這個基金收購。我把收購後的企業拿回來找中國同行,用先進企業反過來收購中國落後企業,我稱之為「三明治模式」,最上層是中國資本,中間是國外優質企業,下面是中國企業。

人家房子要倒塌了,我們給他修一棟別墅去住。我們首先是增資改善財務狀況,第二給你帶來中國市場,經營管理根本不派人。不僅救了你,還給你帶來中國市場。

但面對這麼大一個機會,沒有工具,很可惜。2012年,我和上海國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上海國際全球併購基金,就是想要資本在前、產業在後去併購,但這只是一個基金,解決不了一個鏈條的事情。做了一半,那個體制我受不了。我們也不止做顧問,併購、整合、退出是三個專業,三撥人組織到一起,我還必須要創建一個高水平的交易性投資銀行,這是一個新的業態。所以現在創辦了自己的平台。

比如我們正在做的一個案例,併購加拿大一個新材料加工行業第一名的公司。這種新材料主要用於汽車輕量化,上游全在中國——礦和冶煉,但是下游壓鑄加工中國不行,而這家公司有全世界最好的技術。

我們做的是一個鏈條,「併購-整合-退出」,這個模式有三次價值提升機會,第一個「併購」環節不會體現併購利益,如果體現了我們就是壞人做了投機,也就是說我們併購海外企業,然後賣給中國上市公司,不能溢價。找上市公司來融資,既解決了資金問題,又解決了證券化問題。對我們來說,真正創造價值的地方是在「整合-退出」環節,價值在最後實現。併購、證券化,三年後退出。

我們先設計了項目的交易結構,然後再來找錢。你投多少錢,什麼時候退出,退出時候你可以賺多少錢,道理是什麼,都很清晰。

接下來會不斷做這個邏輯的案例,我們就是扮演一個基金管理人角色,把整個鏈條拉通,併購、整合、證券化。

南方週末:現在你做「海外併購、中國整合」,主要有哪些困難?

王世渝:第一,缺工具、手段。併購誰來出錢?第二,缺國家戰略。第三,金融服務缺失。所謂併購貸款,國開行、進出口行、工商銀行等的海外機構我都打過交道,都需要拿東西來抵押,還是傳統併購貸款的思路,但我是基金拿什麼抵押?海外的一個5億美金項目,銀行直接提供60%低成本槓桿。中國金融槓桿就沒有。

第四,審批。發改委憑什麼審批?哪一個併購項目不是中國需要的?商務部做反壟斷調查,外管局批外匯額度,一審就是幾個月,全球最慢速度。我們很著急,但是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感覺像是赤手空拳。人家形容我是義和團對抗八國聯軍一樣。

鏈接:歷史上的五次併購浪潮

第一次併購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間,在這五年中,美國的工業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100家最大的公司規模增長了400%,並控制了全國工業資本的40%。這次以橫向併購為主的浪潮推動了美國工業化的發展,並為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壟斷利潤。

第二次併購運動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以1929年為最高潮。本次重組浪潮由無線電和汽車工業的發展為載體,它加強了第一次併購浪潮的集中,也加強了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其模式由縱向併購為主,主要達到了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協同效應目標。

第三次企業重組的高潮發生在"二戰"以後的整個20世紀50-60年代,流行的併購形式為混合併購,人們對股票市場的良好預期是促使本次重組高潮持續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次併購浪潮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持續到80年代末,以1985年為高潮,以"垃圾債券"為代表的新型融資工具推動了這次戰略驅動型資產重組。

第五次全球戰略併購浪潮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至今。全球化,信息技術,金融創新及產業整合要求企業做出迅速調整,這一浪潮在2000-2001年高技術領域的併購浪潮中達到了高潮。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38

企業該如何面對併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231.html

併購也是一種成長的方式,如果廣義的併購來說,實際上通過你各種的技術或者資源的整合,其實也可以理解成是廣義的併購。

一般我們把併購當做兩個工具來用:一個是現在併購作為一個投資者退出的渠道,現在很熱門,越來越火,從這個角度描述一下。第二個,併購其實是企業成長的模式。

有些企業被併購時最好的結局

從併購企業的角度來說,有一些行業,或者有一些企業,為什麼吸引不了投資機構的興趣,可能在商業模式或者行業選擇上本身就有天花板,所以這樣的企業來說將來即使是發展了很長時間,往往發覺營業額、成長就是有天花板,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出路就是被收購。

有時候有些市場很好切入,大家都是一擁而上,實際上等你真正做起來以後,會發現你當年創業的想法很可能是某些偶然的市場需求造成的,而不是實際的商業模式,真正想做大只好找個大樹靠。

創業者都有夢想,但是真能做到比爾蓋茨,真能做到這麼有規模的企業,其實也是很少的。很多的行業是有天花板,你做不到行業的前幾名,因為中國人總有好像是寧當雞頭不做鳳尾,很多中小企業可能一輩子就是做那麼大的營業額,但是他在一個專業領域會做得很精,但是中國這樣企業比較小。大家想最後都是恨不得上市,實際上上市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的創業無外乎就是兩類,一類是技術創業比較多的,從一個具體產品起步怎麼來做。第二個可能就是互聯網,有一個idea,有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但是並沒有核心優勢和壁壘,很多人可能只是一種很偶然的有了一個單就促使了我去創業,但是你要客觀分析,你這個商業模式是不是真能夠真正做大。

當然,在一些生物醫藥行業,或者被併購本身就是一個商業模式。國外的醫藥行業就是那麼一些巨頭,因為需要很長的研發週期,即使要成長的話很難,就反向的一個模式,只要把這個藥弄出來就行了,可能我賣一個三期臨床批件就可以推出,其中我的優勢再做下一個,現在我們有很多這樣的人,就是把做企業被併購就當做一個商業模式,但是有些行業還是成立的,我這個是簡單的說說。

還有一個就是隨著互聯網,有一些趨勢以後,實際上創業是越來越容易的,實事求是說,尤其是互聯網是輕資產模式,不需要很大的投資,在這樣的行業已經形成了准壟斷,所以你要想在這樣的行業抓住不放,如果你沒有抓到一個很合適的退出時機,只是簡單的被暫時的成功所麻痺,可能就會喪失很多的機遇。

要多思考,你們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可持續的,以及你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估值的變化。

懂得放棄幻想

實際上不管是併購還是被併購或者創投或者被創投,實際上就是一個銀幣的兩面,有好有壞。所以我說的放棄幻想不僅僅只是指創業者,也說投資人,就是大家要按一個商業規則的形式,商業上是怎麼決定的,那麼沒有例外,很少有例外,所以就不要抱有幻想,對這些東西包括價格、價值,控制力度問題,資本,最後發掘就是是不可踰越的,要客觀的選擇你的道路,最後如果有時間簡單說說我們最近做的一些案子。

這是企業經營,為什麼資本運營是怎麼應用的,初創的還是停留在產品經營的思路,比較簡單,我做一個產品,有成本,賣出去價格我就賺錢了。很多服務業,或者說連鎖經營的,實際上做一個品牌的運營,其實最後仔細的是一種,做大了以後都是一種類金融的運作,需要到了一個階段才能做到,實際上再上升到所謂的資本運營,本質上這個是從會計角度比較專業的,跟投融資還是一回事,關鍵是誰把誰忽悠了,也不叫忽悠,這個詞可能是一個不好的詞,就是說誰被誰給折服了,誰能把自己的價值給體現出來,那麼你必然就有談價能力,所以說併購的話,本身就是這個概念。

準確理解併購者的真實意圖,尊重資本的意志。有些名字就叫控股,叫控股反而不害怕,叫控股往往是資產運營機構的角色,他以後可能更依賴於你的管理團隊,不會把你清理出戶,所以有時候名字跟實際有反差的,就看不同認得目的要瞭解清楚。

資本市場的概念炒作,早期的話,概念炒作有的時候大家都是目標方面都是不一樣,所以我的意思是準確理解併購的真實意圖,實際上是不同的資本類別就決定了它的形式風格,所以這就叫放棄幻想,像上海家化跟平安的事,實際上平安既然是一個財務性投資機構必然它的想法就是增值想掙錢,那你說我不行,我要拉著你玩20年這不現實。所以這個就是說除非你當初不選擇這樣的投資機構,選擇了你資本是什麼樣的資本,比如就是這樣的狀態。

比如我作為一個具體的經辦人,知道大家鬧翻了,兩敗俱傷,但是我的資本性質決定了我上面的資本意志,必須遵守。所以不同的投資機構要知道他的背景,如果你認清了,資本意志最後是改變不了的。但是一旦到了兩敗俱傷的程度,對創業者是吃虧的,所以最後不要走到那個地步。

客觀評估能否順利實施創業者與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轉變。比如紫光收購幾個團隊,實際上也一樣,跟你們拿風險投資一樣,也是有一堆的對賭條款。你願不願意併購,並不是說我明天一交易,後天就跑了,你至少得待兩三年,所以就不是你想像的一交易就跑了,所以要做好,這兩三年如果轉變不了這個觀念就會很難辦,因為一個大體系肯定有他的一套管理模式。

面對被併購,你需要準備什麼?

創業,非得當老闆,自己無所顧忌的角度,還是就想做成一個事業,實現某一個夢想,實際上就是你對控制權或者到什麼程度,實際上你個人有個人的評估。如果你想好我被併購也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出路,那麼你們要做一些什麼準備?

第一個,不管是投資也好,要吸引風險投資也好,說吸引到被別人去併購也好,本質上還是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比如說在併購對象選擇的話,我們其實也是有一些想法,比如說我是看中他的技術和產品,這種東西很多是附著在人身上,這個時候要看這個團隊跟我們契不契合,願不願意跟著我們看,要不然人一走基本上什麼就沒有了。

有一種看中的是渠道和客戶,渠道和客戶怎麼樣的渠道和客戶才有價值?有些人不是簡單的過分依賴關係,這些東西還是一樣,那個營銷總監走了,說這個客戶就全沒了,這個談不上一個可被併購的價值,在我看來。所以這個就是說,真正的不過分依賴所謂個人。還有就是說,比如說大型央企,這種所謂的併購更多的看重資產資源,經營權牌照,金融,要自己去申請批的話根本批不下來,但是核心一點,你要讓人看到,你還是要體現核心價值,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你要分析清你的收購企業的真實意圖。比如說我在啟迪控股層面,我們是通過一些行業的選擇,然後促進一些行業的龍頭企業的產生,但是並不是意味著我本身已經有了一批經營團隊想做這個事,我們就去收購。而有的企業去收購只是為了補充自己的業務短板,或者直接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這些你要仔細分析。要瞭解不同的資本的不同意志,不同的運作方式,所以要做好妥善的選擇。

做企業千萬不要天天想著上市,像養兒子一樣,做企業一定要有養豬的心態,養肥了就賣了,再養。養豬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被大企業併購,被大企業收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在現在整個資本市場並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看一下百度收購的這些企業,他們都美著呢,別看他說我作為創始人我的企業賣了好像多丟人一樣,收購他們的估值要遠遠大於他們上市之後在資本市場上募到的錢,他們都很賺,所以沒一個做企業的應該有養豬的心態來做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38

電訊商面對競爭趨烈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38094

蘋果公司快要公佈新型號iPhone,投資市場例牌炒作如數碼通(315)及和記電訊(215)等電訊商;然而,上述炒作在今年可能相對地平靜。因為一來iPhone熱潮早已成為歷史,二來本地智能手機市場接近飽和,盈利增長更幾近見頂,三來收息股概念不再流行,令這板塊失去一大吸引力,因此難以吸引游資重新投入。四來最重要的是,本地電訊行業面對極大的政策風險。因為政府希望收回部分頻譜(背後陰謀論多多),如是者,電訊商須加大投入4G建設的壓力大增。

我們先從和電香港的中期業績開始,嘗試了解當前的行業經營環境。根據報告,和電的營業額意外倒退9%,純利也僅微增2%。細分固網和手機兩大業務,上半年固網收入強勁增長12%,至19.27億元;EBITDAEBIT分別為5.93億元及2.33億元,分別按年增加16%28%。固網業務在網絡商及商業企業市場分別錄得17%16%的收入增幅,但來自住宅市場收入增幅僅4.51%。集團注重價格競爭力,但未有覺察本港家居寬頻市場出現大型減價戰,而減價情況僅屬不同地區的個別措施。

然而,手機業務營業額卻大跌15%,至44.5億元,其中服務收入佔26.38億元;EBITDAEBIT分別為9.41億元及6.50億元,按年分別減少5%3%。公司解釋,主要由於期內市面缺少受歡迎的新款手機,拖累硬件收入大跌28%18億元。但除了硬件收入,和電的手機服務收入也倒退3%,扭轉了多年的升勢。此外,中移動(941)去年來港以最低價爭客,已在業界掀起了一股小型的減價壓力。

上述種種反映了本地移動電訊股面臨的瓶頸,事實上,當ARPU增至近300元,便難再說服客戶繳交更高月費。林少陽在其Q&A短評中,對本地移動電訊股的評論是:『表面看是吸引,但恐怕行業最好的日子已過,未來的競爭正在加劇,情況變得很難下判斷。』

事實上,由四間電訊商持有的2100MHz 3G頻譜,使用權將於2016年屆滿,為此政府希望推動頻譜分配方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指出,政府目前未有傾向,會參考獨立調查報告,期望最快今年10月作出決定,好讓電訊商有三年時間作準備。對於政府的做法犧牲全港市民的網絡服務質素之說,蘇氏強調,對比自動續牌或拍賣全部頻譜等選擇,若拍賣電訊商持有的2100MHz 3G頻譜三分之一頻段的「第三方案」,可平衡客戶服務及推動創新,最終有利本地電訊發展。

不過,電訊商則繼續炮轟政府低估重拍頻譜的影響。近日,四大電訊營運商聯手聘請的英國顧問研究公司Plum Consulting已完成為重拍3G頻譜的影響而進行探討的報告。該報告指出,通訊局的評估,暗中假設用戶能在3G4G網絡之間自由切換,故未有考慮服務下降對3G用戶的影響,亦忽略了對消費者及營運商的成本影響。

報告續稱,頻譜重拍後,3G數據下載速度跌幅達27%,遠較政府在諮詢文件中估計的9%嚴重三倍。實行政府建議後,有機會導致港鐵(66)沿線的話音服務於繁忙時段完全無法接通,數據下載速度明顯減慢等結果。

成本方面,報告指,政府一意孤行重拍頻譜的話,消費者將首當其衝承受代價;2016年開始,可能對多達150萬名客戶造成影響,如3G客戶被迫提前耗資約54億元添置新的4G智能手機。同時,營運商需投放約7.08億元提升3G網絡以應付收回頻譜帶來的負面影響,亦必須提早投資網絡,以應付大批客戶從3G轉移至4G網絡,涉及1.45億元額外成本。因此,報告估計,香港需要承擔之總代價高達63億元。

對於通訊局早前的文件指,「以本港為自由市場作宗旨為由,認為重拍頻譜,可增加行業競爭,降低價格,讓消費者享受更便宜的服務」,顧問公司的Ken Pearson表示,本港的電訊市場競爭相對其他地區的市場已經十分激烈,加入競爭者,或會加劇市場推廣費用,無助推低服務價格。Ken亦暗指,一旦新競爭者中移動成功加入,暫未知道該公司在取得頻譜後會如何發展,未必會大力投資,或會待2.1吉赫頻譜成熟時才推出,故他肯定會有一段時間減少頻譜的容量,影響消費者的服務質素。

我們早已就本地電訊股由昔日的增長故事變為派息故事而從這個板塊中離場,現在,由政府製造的政策風險,為業界帶來的衝擊可能比免費電視牌照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51

職場點滴(8) :如何面對高薪挖角?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5374

昨天多名市民在政府總部集會,事涉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當中很多都是該公司的員工。

梗係喇!明明一有牌,就有排有得做,忽然間「說好了的牌照呢?」,結果就有三百幾人食無情雞。不過作為打工仔,我地都要睇下呢單野對我地乜野啟示。

有一單鄰埠新聞,都係同呢件好多相似之處,就是全澳門最大的巴士公司,維澳蓮運申請破產。

大家可能會話:巴士同免費電視牌照,大纜都扯唔埋,而且又關職場乜野事?

話說在2009年之前,澳門只有兩間巴士公司,就係澳門本地商界的新福利,和國內南光集團的澳門公共汽車(TCM)。

後來澳門政府將巴士服務招標,第一間交標的公司竟然不是這兩家,而是一間新的公司──維澳蓮運。

呢間公司同香港都有一點淵源,維澳蓮運的其中一個投資者是歐洲最大的交通運輸業者是威立雅運輸集團(Veolia Transport),呢間公司現時全資擁有在港島北岸行駛的電車,大家都會覺得近年電車D車又靚左,仲有冷氣車,諗住維澳蓮運都應該係一個管理好好的公司……

不過事實上,這家公司是澳門公認是服務水平排第三,意外率卻排第一的巴士公司,雖然規模最大,卻因為經營不善而要申請破產。

原因?居然同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有一點兒相似:因為維澳蓮運開業時,正值多間大賭場開幕,大家可以在新口岸碼頭見到好多間賭場同酒店都有穿梭巴士。

咁樣大家就可以理解到,當時作為一名澳門的巴士司機,佢有以下選擇:

1. 繼續在舊公司做,安安樂樂無需再適應,仲有可能有多少人工加添!(因為行業競爭)

2. 轉任賭場同酒店的司機,工作無咁大壓力,人工都應該唔價少

3. 跳槽去新巴士公司,工作壓力一樣,仲要重新適應

雖然筆者沒有在澳門長住,由於好多親戚都係澳門人,澳門的民情同香港大不相同,要佢地東家唔打打西家,佢地就會話做生不如做熟。

結果,維澳蓮運不單只要高薪挖角,而且請回來的個別司機仲要係質素較次,駕駛態度未必好的司機,形成運作成本大增,服務質素卻跟不上。

那麼,對大家打工仔又有何啟示?如果有一天,「汝曾被告知」被人高薪挖角:

1. 千萬不要因為多幾百蚊就即刻走去(部份香港打工仔的通病),一來新公司究竟有沒有長遠的實力?二來先跳的隨時待遇不及後跳的,睇定D,唔駛急。

2. 行業既存者的生存機會,係遠比新進入市場的競爭者高得多,因為他們往往擁有好多新來者不知道的資料和數據。

3. 跳得一間,就要預左自己要跳第二間,在一些壟斷性的行業(例如香港的電視業),你沒有多大的選擇,甚至乎應該諗埋轉行的Plan B。

講到尾,時代變得越來越快,一份工打到退休都係買少見少,咁大家就要有心理準備,要靠自己,唔好等待老細或公司的仁慈,裝備自己去迎接轉變,打工仔最可靠的就是:

靠自己!

 

P.S. 澳門巴士的三國演義,其實同香港都有好多相似之處。

中巴當年被奪去專營,原來在澳門都有發生過,就係澳巴當年在開標之後4分鐘,才走去交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E%B3%E9%96%80%E5%85%AC%E5%85%B1%E6%B1%BD%E8%BB%8A%E6%9C%89%E9%99%90%E5%85%AC%E5%8F%B8#.E5.85.AC.E5.8F.B8.E7.B0.A1.E4.BB.8B

結果搞左一大輪,就和和果果是是旦旦咁搞掂佢。經此一役,澳巴元氣大傷,路線最少。

大家想一想,香港免費電視台都有類似的情況,至於後事如何,都係要食花生了!

澳門巴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06

3大誤判 還能有一年賺四個股本 的好日子? 宸鴻江朝瑞:走這條路,就是要面對壓力

2013-11-07  TWM
 
 

 

困,幾乎是多數台灣電子業的共同寫照。

但有一個人卻困得比誰都深,他曾經負債15億元,過了14年還債的日子,直到二次創業,把小工廠做到全球觸控面板龍頭,連年營收千億元。

如今,僅僅三年時間,千元股價夢碎,徒留外界如潮水般的質疑。

他是宸鴻董事長,江朝瑞。

撰文.顏雅娟、林宏文 研究員.周岐原今年秋天還沒過完,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卻提前感受到最酷寒冬天的來臨。

十月二十四日,宸鴻股價又探底,最低來到二一六元,光是今年以來,就大跌超過五七%,不僅創下上市最低紀錄,甚至跌破三年前掛牌承銷價二二○元;宸鴻的市值從最高峰的二二○○億元,跌落到七一七億元。

天生生意人 面臨後天困境七年前,蘋果第一代iPhone在美國舊金山風光發表,身為蘋果玻璃電容式觸控技術供應商的宸鴻,從一家沒沒無名的小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蘋果最重要的御用零組件廠。純正的蘋果血統,為宸鴻的掛牌上市編織出美麗的夢,吸引了五十八萬人抽籤,股價也隨著各代iPhone的推出,一度衝到九八二元;江朝瑞本人更以九億美元身家,榮登《富比世》二○一二年台灣富豪榜第三十六名。

只是,當風光已成往事。今年五月,宸鴻股價跌跌不休,外界都在質疑宸鴻的未來;當時江朝瑞仍舊自信滿滿地對外宣稱:「從整個觸控產業來看,今年還是大爆發(booming)。」面對外資產能過剩的質疑,江朝瑞直接駁斥:「我對(觸控)市場表示樂觀、也深具信心。」然而,在強硬對抗質疑的背後,可能連江朝瑞自己都還在找答案。

但在找到答案之前,令人難堪的數字卻已擺在眼前。宸鴻第三季慘澹的營運成績,不僅提前反映在股價上,在第三季法說會召開的前一周,外資更頻頻看衰:瑞銀證券把目標價砍到一八○元、大和證券只給了一七○元,而美林證券則悲觀地預言:「宸鴻明年將面臨艱難過渡期!」曾在首次創業跌過重重一跤的江朝瑞,如今走到這一步,連他自己都想問,怎麼會又一次陷入了人生困局?

「他就是天生的生意人!」曾與江朝瑞接觸多年的業內人士,一談起江朝瑞就先給他下了這樣的評語。沒有架子、為人海派,都是跑業務出身的江朝瑞,給人的既定印象。在宸鴻大好的時候,甚至不惜斥資一億美元打造豪華遊艇,為的就是招待各方好友。

從輔仁大學企管系畢業後,江朝瑞沒有為別人上過一天班;三十歲前,靠著自創映像管監視器品牌賺到人生第一個億元。但遠赴印尼設廠後,卻接連碰上對手殺價競爭及惡性倒債,讓江朝瑞負債十五億元黯然回到台灣。

不懂技術卻懂得「聚才」

度過出第一次事業低潮,江朝瑞選擇從觸控產業再出發。其實,江朝瑞對自家研發的觸控技術頗有信心,雖然當時觸控技術還未成氣候,市場上連一項具觸控功能的熱門商品也沒有,但江朝瑞仍把握每個機會主動出擊,目的就是要創造舞台,希望讓國際大廠見識宸鴻的技術實力。

江朝瑞最初登門拜訪的對象,是當時手機龍頭諾基亞。距離台灣九千公里遠,位在芬蘭的諾基亞總部,他一共去了三次;江朝瑞曾對本刊回憶說:「其中有一次,那時候芬蘭剛好下雪,我一邊看外面在下雪,一邊在想,等一下要怎麼向他們介紹……。」然而,三次造訪的結果,卻是意外的苦澀,雄霸全球手機的大廠,對江朝瑞描繪的觸控市場願景並不買單。

後來,江朝瑞在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的推薦下,力邀剛從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位置退休的孫大明擔任總經理,「那時候,江朝瑞一知道Tom(孫大明英文名)退休,立刻飛到北京看他,還將廈門房子給他住。」一位曾在宸鴻擔任副總層級的主管回憶說,當時孫大明都還沒答應要來,江朝瑞就已把辦公桌、電腦全都準備好,「他對人才的重視,可見一斑。」因為會「聚才」,二次創業的江朝瑞才能從一位完全不懂技術的門外漢,躋身蘋果最重要的御用觸控面板廠,成功搶下大單。

誤判一:

沒有他,蘋果仍是蘋果靠著領先技術與經營團隊,宸鴻因吃下蘋果訂單足足過了三年的好日子。二○一○年,宸鴻掛牌時,一共吸引五十八萬人排隊抽籤,上市第一天,一開盤就大漲二八○元,中籤的投資人一張現賺二十八萬元。在股票上市前夕,宸鴻還被商業媒體冠上「沒有他,就沒有iPhone」的讚譽,強調宸鴻無可取代的產業地位。

但在敲鑼掛牌那天,江朝瑞臉上始終沒有露出太多驕傲神情;不久後,江朝瑞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觸控技術其實沒有當股王的本錢,我覺得現在是過熱,很怕投資人受傷!」 果不其然,一二年,江朝瑞最憂心的事情發生了——蘋果叛離。蘋果iPhone 5確定改用內嵌式觸控技術,讓宸鴻頓失重大訂單。

「其實,這(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算是宸鴻幫蘋果做出來的。」台灣某家玻璃基板員工指出。重情的江朝瑞,或許怎麼也沒料到,一路跟著蘋果打拚的合作默契,竟然沒有他想像中的牢固;傾公司全力支援蘋果的江朝瑞,如今更面對「沒有宸鴻,蘋果依然活得很好」的窘境。

面對外界的質疑,江朝瑞不得不硬打起精神。畢竟,這時的宸鴻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家沒沒無名的觸控代工廠,而是台股績優生,江朝瑞的肩上,多了投資人的殷切期待。

去年五月,宸鴻股東會一開始,江朝瑞就開門見山地說:「『in-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的來臨是早晚的事,我們本身都是抱著最壞的打算。」他更對小股東信心喊話:「從上市的第一天到現在,我沒有賣一張股票。」也許江朝瑞自己真的沒有賣股,但他的妻子卻賣了。

原本持有宸鴻一六%,總計三六○○萬股的大股東寶德,從去年到今年二月,連續三次大量轉讓股票,總金額超過一八八億元。

知情人士透露,由於持有寶德股權達二七.六%的最大股東Yield Return投資公司,江朝瑞妻子彭雲陵擁有董事席次,當寶德董事會在討論是否要出脫宸鴻股票時,江朝瑞一度持反對意見,但終究抵不住由私募基金主導董事會的決議,甚至,在寶德董事會做出賣股決定時,還傳出江朝瑞曾私下進場接手。

只是,寶德手上的宸鴻股權高達一六%,即使江朝瑞對外宣稱對寶德沒有控制權,還以從未賣過名下一張股票來自清,卻難逃小股民責難。

誤判二:

過度樂觀 積極擴產

或許當時的江朝瑞真的無心於處理宸鴻股票獲利,因為對他來說,最重要、最急迫的是:如何挽救失去蘋果的宸鴻。

在確定蘋果未來iPhone將轉用內嵌式觸控技術後,江朝瑞喊出「三三三法則」,希望把蘋果占營收比重降至三分之一,並且讓既有客戶及新事業能成為支撐公司的另外二隻腳。確實,去年第四季開始,宸鴻來自蘋果的營收比重已降至四成左右;只是,另外兩隻腳,卻未如預期實現。

為了找來新客戶,江朝瑞想方設法擴大產能規模。觸控業內人士分析,「宸鴻產能一定要開出來,不管是做給投資人看也好、做給客戶看也好,這樣才有可能下單給你。」江朝瑞最冀望出現的客戶,當然是微軟帶動的Win 8新作業系統。去年八月,就在Win 8上市前夕,江朝瑞自信滿滿地說:「微軟Win 8作業系統正在醞釀反撲,而且市場更大。」看好時機,宸鴻更在去年底,大手筆以每股三十一元,總計五十五.八二億元,從友達手中取得達鴻一九.九%股權,達鴻當時是最早通過微軟認證的筆電觸控面板供應商。

此後,宸鴻馬不停蹄地展開一連串的擴張動作,先是宣布達鴻擴建台中四.五代新廠,緊接著,公布與和鑫針對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簡稱OGS)前段產能攜手合作;到了今年初,更在福建平潭新增五.五代新廠。在短短三個月內,就透過具體的投資與合作計畫,積極展現擴產的決心。江朝瑞的樂觀不是沒有原因,「那時候整個市場氛圍的確是這樣,大家都在喊缺貨。」為了確保觸控面板的量,甚至英特爾(Intel)也找上江朝瑞簽合作意向書,直接出馬向宸鴻要產能。

但這樣快速擴產,難道沒有風險?在商場打滾多年的江朝瑞坦言,「客戶常常畫大餅,而且只給預測、不給承諾。」但對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江朝瑞而言,此時也只能背水一戰、放手一搏。「機會與風險,本來就是鄰居或兄弟。」他說。

對照宸鴻為了觸控NB大舉擴產,當時群創(原奇美電)高層的態度完全相反,「如果觸控NB做得起來,我們能多賣一點面板,當然樂觀其成;只是,消費者有沒有想要這樣的產品,我們也還在看。」由於觸控筆電賣不動,導致觸控面板報價,從今年初的五十美元,一路下降至三十美元;預估到今年第四季,各家大廠為了出清產能,很可能再把價格往下壓低至二十五美元。

果不其然,今年八月宸鴻宣布下修今年資本支出,原先計畫投資三百億元,現在下修到二五○億元,平潭五.五代廠的投產規畫將更謹慎小心;至於原先積極擴廠的達鴻,由於第三季業績大幅下滑,股價在減資後更跌到十元以下。江朝瑞不得不承認,自己在年初大肆擴充產能,是誤判情勢。

誤判三:

輕忽低價對手與中國客戶

雪上加霜的是,市場上二十多家相繼投入觸控面板的新業者,更讓產能過剩、產品低價化,成了擋不住的潮流。一位外資分析師指出,「宸鴻技術還是不錯的,但觸控NB市場今年都沒做起來,時間一拖長,其他人就趕上來了。」在今年八月初的法說會上,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坦言:「今年最大的挑戰就是產品快速低價化。」隨著低價手機與電腦開始普及,友達與群創陸續推出整合LCD面板與觸控的一條龍產品,可比獨立觸控廠生產的產品降低兩位數的成本。

在中國方面,觸控大廠歐菲光更是靠著靈活身段打下聯想,以及為數不少的大陸手機市場,祭出比市價低約三成的價格搶單,緊咬宸鴻不放。

一位券商分析師點出,「之前NB廠要求降價,宸鴻不願意,認為技術比別人好,沒想到後來客戶卻一去不回頭。」在低價競爭之下,宸鴻就算有領先的技術、更好的良率,也很難阻擋客戶倒向更低價的觸控面板供應商。

「現在來看,宸鴻應該在年初就直接抓低價。」分析師指出。這樣的說法或許是事後諸葛,但走過上半年大好光景之後,江朝瑞怎麼也沒想到,好日子這麼快就過去了,不到半年時間,從大家搶著要貨、變成市場拚命砍價銷貨。

一位國內小尺寸面板廠副總經理抱怨說:「或許宸鴻是不缺錢也不缺客戶,每次去拜訪都是愛理不理的。」這位副總回憶,前幾年,他曾經跟著公司高層一起與江朝瑞吃飯,席間江朝瑞人非常和善、客氣,但一講到生意,後來都是不了了之,「他們那麼賺錢的公司,根本就不理你。」即將於年底掛牌的觸控IC大廠F–敦泰董事長胡正大說,F–敦泰成功開發出觸控IC後,曾經找遍兩岸許多大客戶,但發現台灣業者並不積極,反倒是大陸觸控面板業者立刻掌握住商機,才會形成目前許多大陸手機與平板業者,大量採用大陸本地零組件供應商的情況。

「台灣面對大陸業者的崛起,不能再抱持著忽略甚至瞧不起的心態了。」出身工研院、台積電的胡正大,相當憂心接下來台灣的競爭實力。

逆境拚翻身 奮力一搏

面對新的變局,儘管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強調,宸鴻將搬出奈米銀薄膜觸控產品、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藉此收復失土。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即使宸鴻搬出低價化解決方案,奈米銀薄膜觸控要到明年第二季才有可能進入量產;而單片玻璃觸控技術,也因為NB局勢不明,再加上宸鴻本身投產較晚,新產能一開出就會面臨價格戰,讓外界認為宸鴻前途茫茫。

瑞銀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謝宗文更指出:「明年第一季,宸鴻單季每股稅後純益很可能降至一.五七元。」即使宸鴻再也回不到一年賺四個股本的好日子,但據宸鴻員工表示,不管外界如何質疑,江朝瑞仍希望員工不要氣餒,向公司內部打氣說:「別人說我們好的時候,我覺得沒那麼好;但被說差的時候,我也覺得沒那麼差。」一直走在大起大落、充滿驚濤駭浪的競爭浪頭之上,江朝瑞曾說:「拳王不是把別人打昏稱作拳王,是別人打不倒才叫作拳王。」誰能撐住那口氣,就能當上最後霸主。認識江朝瑞的業內人士更直言:「講直接一點,江朝瑞像打不死的蟑螂,一定會再找到其他地方爬起來的。」有第一次創業慘賠的教訓,江朝瑞早學會了與磨難共處,「做生意的壓力是永遠不斷的。吃這行飯、走這條路,就是面對壓力,這是永無止境。」這是江朝瑞過去能從谷底翻身的重要原因。這一次,面對股價創了歷史新低的宸鴻,江朝瑞能否從逆境中翻身,二萬多名小股東都殷切地期盼著。

宸鴻光電

成立時間:2003年5月

負責人:江朝瑞

資本額:5億元

主要業務:觸控感應器、觸控模組、ITO玻璃及保護玻璃相關產品近三年EPS:22.69元(2010年)37.21元(2011年)44.33元(2012年)

江朝瑞

出生:1953年

現職:宸鴻光電創辦人暨董事長經歷:台灣錄霸公司總經理、鈦積創新公司董事長

學歷:輔仁大學企管系

3次誤判改變命運── 宸鴻走入營運困境2010/10/29首日掛牌 收盤價505元2010/05/31 最高價982元抉擇1.跟進蘋果觸控技術的轉向?

誤判:不跟進!堅持用宸鴻貼合專長,搶攻中大尺寸觸控面板。

抉擇2.微軟Win 8會帶來新春天?

誤判:相信!籌資128億元,宸鴻全面擴產,賭觸控NB會全面起飛。

抉擇3.走低價化策略?

誤判:不要!輕忽大陸競爭者崛起,市場產能過剩,宸鴻無力回應產品低價化趨勢。

2013/10/28跌破220元掛牌價

製表:周岐原

好光景不過 3 年

重要關卡頻誤判,讓宸鴻的營運走下坡,營業利益率與股東權益都已大不如前。

連大股東都出脫持股

──寶德賣出持股,進帳188億元2012/02/29 以472元出脫2萬張,進帳94億元2012/07/02 以363元出脫1.6萬張,進帳59億元2013/02/01 以491元出脫7000張,進帳35億元

江朝瑞興衰語錄

論產業

「說我那時候就知道蘋果會用這項技術,是馬後炮,騙人的;我只是選擇不要跟我的客戶ELO競爭。」「說什麼『沒有我們就沒有iPhone』,外界把觸控看得這麼好,讓我很擔心。」

看自己

「二十幾歲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三十幾歲覺得不會,還能夠學;四十幾歲時,學也學不會;五十歲時還是找會的人來,就拜託人家吧!」「這輩子老天給我一個很好的福氣是,人家恥笑我、辱罵我的時候,我好像聽不太懂,哈哈!人家誇獎我,我也不會飄飄然,活在別人的掌聲中。」

談股價

「股票市場是『money game』,他們是玩虛的,我們是玩實的;他們作空,我們是玩真的。」「說我們好的時候,我覺得沒那麼好;但是被說差的時候,我也覺得沒那麼差。」

整理: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12

面對收縮QE最脆弱的五大新興經濟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668

當今年夏天當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即將削減QE時,一些新興國家意識到必須嚴肅對抗國內的金融改革,當時資金大幅抽離導致新興市場資產暴跌。 這一次當市場再次預期美聯儲最快將在本次會議後開始Tapering時,摩根大通指出存在“五大脆弱經濟體”:有五個新興國家面對美聯儲的縮減龐大購債計劃將尤其脆弱。 事實上,巴西、印度、印尼、南非和土耳其這五國都在忙於加息應對變化。但是這些國家的仍然沒有展開包括勞動力市場、稅收等困難但是必要的改革,而只有這些結構性的改革才能進一步釋放其經濟活力,吸引更多他們所需要的長期投資。 巴西 四年前,當Lucimara Tavares的前夫跑路時,他留下了一筆1.2000雷亞爾的貸款,而現在這筆貸款本息達到60,000雷亞爾,因為巴西的消費貸款利率可以高達3位數。 Tavares說:“貸款利率一路上漲,但是我的工資不漲。我意識到自己永遠還不請這筆錢,我這輩子都要花在與銀行的討價還價上。” 今年年中全球流動性的巨大波動,令巴西利率一度降至歷史低點,但現在又回到了兩位數。如果美聯儲啟動Tapering,那麽將影響包括Tavares在內所有的借款人。(5年內巴西私人部門信貸規模翻了一倍,目前相當於巴西GDP的50%。) 今年夏天對美聯儲收縮QE的預期,已經暴露了巴西經濟嚴重失衡,但是這並沒有促使當局采取行動。政府財政赤字仍然在飆升,而政府試圖用管制汽油等商品的價格遏制通脹。而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更疲軟的本幣匯率,更高的通脹和利率。 由於2014年面臨大選,巴西現政府試圖阻止這一切發生,但是市場是否願意傾聽官員的聲音要另當別論。巴西正面臨信用降級的風險,政治示威可能發生在明年世界杯期間。 巴克萊認為“不管誰贏得大選,都必須重整商業信心並促進投資。”   印度 印度很有可能是在今年第一次Tapering預期高潮時受沖擊最大的國家,這一次美聯儲如果展開行動,將威脅到正在反彈的盧比和上漲中的印度股市。 上周印度股市創歷史新高,投資者預期明年大選後的新政府將有利於該國工商業發展,這將令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發展前景看好。 由於印度央行新行長Raghuram Rajan繼續嚴厲控制黃金進口,旨在吸引印度僑民儲蓄投資的政策意外獲得成功,目前對美聯儲收縮QE沖擊的憂慮有所平息。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說:“黃金管制加上吸收海外居民儲蓄,讓印度建立了600億美元的緩沖資金,再加上本次Tapering很可能將是良性的,所以美聯儲此次沖擊影響可能有限,除非這次收縮規模出乎意料的大,並導致10年期美債收益率大幅上漲。” 如果美聯儲展開強有力的行動可能將顛覆印度溫和的複蘇。三季度印度GDP增幅只有可憐的4.8%,上周最新的數據顯示通脹繼續上漲,同時工業產出仍然在下滑。 Ahya 說:“印度還沒解決自己的問題,資金流入為印度贏得了時間,但是他們必須在三到六個月之內做更多事情。” 土耳其 安卡拉對即將到來的Tapering反應是什麽?答案是“就讓它來吧”。但這個看似勇敢的回答似乎更讓人憂慮土耳其政府無視自己面臨的問題,並使得土耳其在“脆弱五國”中更引人矚目。 伊斯坦布爾股票交易所總裁Ibrahim Turhan認為,什麽地方資金稀缺,什麽地方強有力的股市將會起到關鍵的作用(對他而言這個地方就是土耳其),土耳其財長Mehmet Simsek 認為,今年夏季的動蕩,已經讓市場做出了調整適應寬松資金減少的局面,現在投資者的美元更傾向購買有較高收益的本地資產。 一些投資者認為美聯儲行動的最初沖擊將是有限的,尤其是如果“前瞻指引”強調將保持低利率政策不變時。但問題是土耳其的基礎經濟狀況堪憂。 如果從政府債務和赤字看土耳其經濟還算健康,尤其是與印尼和巴西相比;但是由於土耳其高度依賴熱錢,其經濟前景就顯得不那麽樂觀。超過80%的經常帳赤字(相當於7.5%的GDP)屬於短期融資而不是海外直接投資。與此同時,一些土耳其企業積累了大量短期外幣債務。 不單單是美聯儲的Tapering,土耳其目前還面臨潛在的政治風險。土耳其明年進行大選,目前執政聯盟內部正在自相殘殺,數名政治人物正在接受犯罪調查。這將使得解決低勞動力參與率,儲蓄率下滑等結構性難題變得不太可能。 南非 除了Tapering預期之外,非洲第一大經濟體正受到國內問題困擾,而對潛在的資金外逃只會惡化這個局面。 南非經濟增長率降至2009年衰退來最低,失業率高達25%,貧困率居高不下。分析師預期今年GDP將跌至2%以下,遠低於2006年5.6%的高峰值。南非經常帳赤字已經達到了相當於6.8%的GDP。 南非財長Pravin Gordhan年初說,美國貨幣當局應該增強溝通和透明度,來幫助應對潛在的沖擊。但是他承認新興國家必須“做好自己的功課”減少赤字增強經濟信心。 盡管面臨各種不利因素,Gordhan 承諾未來3年將保持支出每年增長2.2%,盡管執政的南非國大黨明年要面臨大選。 但是分析師認為他們現在希望看到減少支出浪費,更多可持續的措施促進增長和出口,並降低赤字。 印度尼西亞 自6月以來印尼央行把基準利率總共上調了175個基點,部分原因是夏天的資本外逃對印尼盾構成了巨大壓力。印尼經常帳赤字已經加大至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最大。 盡管利率提高,但是印尼盾目前處於歷史低點。本幣走軟有助於實現政府明年把經常帳赤字率降至2.5%的目標,因為低本幣匯率有利於出口,預期今年印尼經常帳赤字占GDP比率為4.4%。經濟學家認為高利率很快將抑制進口需求,從而進一步降低經常帳赤字。 但是另一些人認為一旦美聯儲展開Tapering,印尼需要做更多事情穩定經濟。目前外國人持有了印尼政府三分之一的債務。世行最近把印尼2014年經濟增長展望下調至5.3%,而2012年該國經濟增長率為6.3%。與印度一樣,印尼今年也將大選,這將使得亟需進行的結構性改革前景黯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50

正面迎擊》台中精機走出下市陰霾,10年還清67億元債務 黃明和:坦然面對失敗,打斷筋骨顛倒勇

2014-02-03  TWM
 
 

 

從風光的工具機龍頭,到歷經下市、負債67億元等風風雨雨,台中精機黃明和終於在去年清償債務、完成重整,他的經營思惟從此大轉彎,雖然獲利不比當年,但無債一身輕後,企業正朝向穩健成長之路邁進。

撰文‧林心怡

從全盛時期市值近四百億元的上市公司,到歷經違約交割、股票下市風暴的巨大變革,曾經是中部工具機龍頭的台中精機,整整花了十年,終於在去年清償債務,完成重整。這一堂價值「六十七億元」的教訓,讓董事長黃明和在經營思惟有了徹頭徹尾的改變。

「如果能重新來過,我不會再過度拉大槓桿,用股票質押借款。」談起台中精機當年下市的始末,黃明和不禁長嘆一口氣。一九九○年,當時擔任台中精機副總的他,順利將公司推上市,之後,資本額三十八億元的台中精機,股價一度最高來到百餘元,當時不到四十歲的黃明和開始失去警覺。

急於進軍國際

過度拉大財務槓桿,淪落股票下市命運「靠著台中精機這塊金字招牌,一堆銀行排隊想要借錢給我們。」黃明和回憶,或許是一路順遂,也或許是仗著財務背景出身的優勢,急於把台中精機品牌推向國際舞台的他,「很有膽識」地大舉用股票向銀行質押借貸,做醫療、半導體與光電設備等投資,希望藉此乘勝追擊在國際打響名號。

不料,九七年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公司股價崩跌;過度拉大槓桿操作的結果,更讓公司股價禁不起外資、法人的倒貨又狂跌;而當時台中精機發動子公司護盤的資金,就像「徒手接利刃」被殺個措手不及;加上銀行雨天收傘的效應,使公司資金瞬間蒸發至少二十億元;再加上借貸投資新事業的資金缺口,爆發了一連串違約交割,面臨下市重整的命運。

這對一路走來都是「模範生」的台中精機來說,相當難堪,「那時候,多少人在背後說我是敗家子!」身為企業家第二代的黃明和,承受很大的壓力,他坦言,剛出事時,即使一向樂觀的他,也曾經整整失眠二周,不時的心悸、頭痛,讓他身心俱疲,全靠規律地打坐、禪修,才能冷靜面對,設想處理對策。

面對外界的不諒解,黃明和都坦然以對,他誠心地向協力廠商解釋,提出解決方案,尋求這些老客戶的支持,並提出「固本專案」,明快結束或轉移新事業,把全盛時期的一千四百名員工,縮減至七百名。然而,令他最感慨的是,大難臨頭親兄弟各分飛。

「一九九九年,適逢政黨輪替,二哥率先退股遠走美國;二○○一年,受到九一一事件影響,景氣低迷,三哥也退股赴英國定居;大哥早年就在海外發展。父親留下來的事業,四兄弟只剩下我一人留在台灣苦撐。」黃明和說,兄長們離開前,一句「沒法度!就算還三代也還不完!」的洩氣話,讓他相當沮喪。

獨力苦撐大局

員工、廠商、客戶相挺,提早完成重整遺憾的是,○二年父親過世時,公司距離「完成重整」還有好長一段路,更讓黃明和愧疚,為此,他在父親靈前立下「一定要加快公司重整腳步」的誓言。

如今,黃明和履行諾言,台中精機完成重整的時間表,足足提早了五年。

「其實,黃明和不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當年他只是衝太快了!」與黃家是三代世交的機械公會理事長徐秀滄如此形容。在同業眼中,黃明和是個為人不錯的經營者,可惜一時衝過頭的「魯莽」,不但害他負債六十七億元,也遭受家族成員的責難。

所幸,台中精機發生危機時,已累積五十年的業界人脈,這是從已故老董事長黃奇煌早年就奠定的事業基礎,因此,協力廠商的情義相挺,以及客戶對公司的極高品牌忠誠度與信任感,都成為公司得以浴火重生的最佳助力。

「以我多年對工具機產業的研究,我發現,雖然公司負債達六十七億元,但核心幹部沒走,專精技術還在,加上許多客戶、協力廠商也願意力挺,從企業評價的角度來看,公司的確有重整價值。」台中精機的重整監察人、建智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貴端形容。

除了有老員工的相隨與死忠客戶的支撐,黃明和的經營策略也做了很大的「改變」,作風從以往的「大膽積極」轉趨「穩健保守」。

首先,對於公司的任何決策思慮更周全。黃明和回憶,「當時二哥(黃明東)曾不只一次提醒我,借這麼多錢,太危險了!萬一遇到不景氣怎麼辦?」但當時黃明和完全沒把這些「忠告」聽進去,現在想想,整個決策過程真的太過粗糙,以致釀成大禍。

步步為營

毛利率逾二成才接單,近三年獲利平穩「當初公司上市後為了衝營收,很多交易條件都設得很寬鬆,因此呆帳率提高,現在我們只接毛利率二成以上的單子,一旦簽約後,就收三成訂金,做到幾乎零呆帳的程度。」黃明和接著說,「在財務上,我們力求穩健,每半年就會盤點、折扣清庫存,以降低存貨及進一步降低負債比,並只用廠房、機械設備做抵押借款。」正因這樣的堅持,台中精機除了在○九年歷經金融海嘯後,營收大幅下滑僅剩十九.三億元,出現虧損;但隨著一○年景氣復甦,營收翻倍成長,大賺近半個資本額,一一年至一三年則每年獲利平穩,即使沒有驚人表現,卻能提前清償負債、完成重整。

「對我來說,信用貸款就像是裹著美麗糖衣的毒藥!」展望未來,黃明和雖然已取得台中精密機械園區二期三.一公頃的土地,也計畫在上海青浦工業園區投產,著手啟動兩岸三十八億元的投資計畫,但他只想安穩地搭上工具機產業今年的成長列車來擴充版圖,短期也沒有讓公司再上市的計畫。

「我們真的是『打斷筋骨顛倒勇』,現在好不容易站起來了,更要用心守護父親留下來的事業。」現在的黃明和體會到,「魯莽」的變革,容易毀了一家公司,「深思熟慮」的「改變」,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王道。

黃明和

出生:1955年

現職:台中精機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台中精機總經理

學歷:淡江大學會計系

改變人生的 2個教訓

● 聚焦核心事業:

上市時採多角化經營策略,但衝過頭、欠缺風險意識;現在專注本業,強化競爭力。

● 財務應用趨保守:

過去因向銀行質押股票借款,以致發生危機;現在力求穩健保守,負債比控制在二成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67

以史為鑒:過去市場面對可怕事件如何反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001

俄羅斯與烏克蘭越來越有可能發生武裝沖突。一想到重要的能源國家可能爆發戰爭的可怕後果,昨天全球市場驚慌失措。 俄羅斯自己的股指MICEX昨天上演“高臺跳水”。 3月3日,全球股市集體下挫、10年期美國國債期貨價格上漲、NYMEX原油期貨上漲2%以上、美元、日元、瑞士法郎和歐元這類被視為避險天堂的貨幣普遍走高。 烏克蘭是當前危機的源頭,投資者當然關心受此影響的市場今後會怎麽走。對這個問題,回顧過往市場的表現應該能提供一種參考。 標普旗下數據服務S&P Capital IQ的首席股票策略師Sam Stovall對以往市場的這類反應做了整理。 以下表格顯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標普面對戰爭、暗殺、暴亂等可怕事件反應如何。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發生全球性的武裝沖突以後,美股通常先遭遇拋售,接著很快大反彈。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發生後,美股花了30天收複失地。 而如果碰上金融系統內部的深層次系統問題,比如1987年的股市崩盤和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產,美股回升到重挫以前的水平就需要更多的時間。 除了傳統的“避險天堂”,目前看來,比特幣也是這次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的贏家。下圖可見,因Mt. Gox宣布破產而前景遭到質疑的比特幣昨天兌價一度飆升至710美元,較535美元左右的3月1日低點高出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