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人幣國際使用率略跌 SWIFT:與美元差距長遠勢收窄
1 :
GS(14)@2017-10-22 14:51:42【明報專訊】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昨發表最新報告,人民幣在9月的國際支付貨幣的份額下跌一位至第六位,比8月份減少0.09個百分點至1.85%(見表),不過報告仍然看好人民幣,因美國現時佔全球經濟25%,美元在國際支付使用佔近四成,相對中國經濟佔全球15%,惟人民幣使用率不足2%,相信未來隨着中國經濟增長和人民幣國際化,美元和人民幣之間的使用差距長遠必會收窄。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報告分析,人民幣支付減少是因為中國政府限制資本流出,減少向外收購物業和資產,另外今年上半年人民幣信用狀的使用大幅下跌,按年減少43%,較整體信用狀33%跌幅為大。
國際支付排名降至第六位
不過,報告認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發展,將明顯有助沿線60多國在貿易、融資、投資上使用人民幣;資金流出壓力減低,政府或減少資本控制力度;中國亦着力推動人民幣的影響力,有助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
廖群:港佔比可進一步上升
香港是世界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今年的優勢進一步擴大。今年8月,香港的人民幣交易量佔全球76.23%,比去年同期上升6.46個百分點;第二位的英國則減少1.31個百分點;第三位的新加坡輕微上升0.11個百分點,此外,美國與台灣分別減少了0.71和0.47個百分點(圖1)。另外,報告亦指出,93.75%由美加向中港發出的人民幣支付,最終是在香港結算。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認為,香港的佔比有可能進一步上升,近兩年香港離岸人民幣存款、發債等業務有所減少,但外國市場減幅更大。明年美國繼續加息,人民幣存在貶值壓力,國際市場對使用人民幣仍有顧慮。相對而言,香港市場與內地關係緊密,對人民幣信心強得多,而滬、深港通亦有助提高香港的人民幣需求。
資深銀行家陳鳳翔表示,貨幣的國際使用與其匯率有關,美國有意推低美元,減少持有美元意慾,有利人民幣使用提升。他短線看好人民幣表現,惟中國債務正在上升,長遠對經濟或有隱憂。
十九大前夕 人幣匯價偏軟
美元指數回升,以及內地企業月中出現購買外匯需求,人民幣中間價昨日報6.5883,比上個交易日下跌44點子。
十九大前夕,人民幣未見明顯維穩,上午走勢偏軟,下午2時歐洲開市前進一步下跌,截至晚上10時,在岸人民幣報6.624(圖2),下跌341點子(1元等於1萬點子),離岸人民幣下跌339點子報6.6168,美元指數報93.66點,升0.35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74&issue=20171018
利字當頭:學習是長遠的投資
1 :
GS(14)@2017-11-05 15:43:50教育,是長遠的投資。不,更正確一點說,學習才是長遠的投資;在校園接受教育,只不過是從前最主流,最方便的學習方式。人,本來就應該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學習成效的差異,分別只不過是學習的內容是甚麼,以及學到的資訊和技能,能否發揮出來變成價值。文憑量化寬鬆之下,雖然獲取文憑成本屢創新高,但回報率卻不成比例地低。與此同時,傳統強調死記資訊的教育,令填鴨式教育出來的產品集體地被Google所取代;甚至乎更高層次一點的Know-how,在可見將來也會被AI所衝擊。創造力和對價值的主觀感覺,或許將會是人類唯一剩下的經濟意義;就像工業革命的機器,取代人力,促使人邁進價值鏈更高的層次。經濟模式的轉變,理論上也意味着教育模式的轉變。未來的學習制度,最理想當然是化整為零,讓每個學習的個體,在不同的平台上發展獨有的技能。當然,若干形式的signaling還是需要的;現在的符號是公開考試和各式文憑,我相信在可見將來,真正有競爭性的比賽,將會是每個人對自己能力最強的signaling。事實上,在美國已經有不少的Hackathon,挑戰開發團隊在24小時內就一個特定問題開發出一個解決方案。過去這個月,香港也大企業分別舉辦了Hackathon,以我所知的就有數碼通(315)和國泰(293)。不過,Hackathon的對象,是已經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年輕人團隊。要將科技學習普及至中學生層面,或者要像 Samsung多年舉辦的Solve for Tomorrow般,在比賽之餘還安排工作坊和導師,讓參與者有全面的學習體驗。窮得只剩下錢的社會,家長會花幾百萬讓子女入讀名校,但有遠見的家長,會思考十年、廿年後的世界,下一代真正的價值是甚麼。利世民
http://fb.com/leesimon.hk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31/20199977
港華資券商研發「中頻交易」 長遠或變資產管理產品供應市場
1 :
GS(14)@2017-11-12 16:38:00【明報專訊】香港近期不斷強調發展金融科技,有華資證券行亦密鑼緊鼓,在交易系統着手開發程式演算交易(Algo Trade)及人工智能應用,冀令坐盤交易回報跑贏同儕,惟因香港印花稅等交易成本偏高,包括時富等證券商改而轉向開發「低端版高頻交易」的中頻交易(MFT),並且在科技園開設研發中心作進一步部署,長遠有機會將MFT變成資產管理產品,供應市場。
明報記者 陳偉燊
時富量化金融行政總裁羅家健接受本報專訪時稱,自證券行容許直接接入交易所系統以來,業界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利用科技減少延時效應,以快人一步取盤及平倉,其中高頻交易因需要有波幅才能夠發揮效果,加上系統要發出頻密而小量的交易及平盤,涉及交易費用較多,致香港市場不太適合發展。
港交易費用高 不適合高頻交易
他表示,由於預期市場趨向直接市場交易(DMA)落盤並在將來佔市場成交較大部分,估計傳統基金經理的角色將轉為籃子組合交易,應用到人工智能,亦更講究交易策略、不同市場連繫性及風險管理。該等系統一般贏率約介乎60%至70%。在這個情况下,交易頻率較低的中頻交易(MFT)亦應運而生,在市場佔比正在增多。
投資硬件與一般程式交易相若
羅家健說,轉用MFT運作,所需投資的硬件系統與一般開發Algo的設備相若。他指近年傳統基金經理面對管理資產規模受壓,他更見到有趨勢由採購研究報告輔助交易,轉為尋求工具及人工智能模擬交易,去改善回報。他又稱,時富早年已經在科技園設立研發中心,開發量化交易及MFT項目,找來統計學、數學、物理學、程式編寫及熟悉硬件設備的人才開發,期望能夠研發出新一代的金融產品。
黃國英:MFT挑戰基金經理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表示,目前他們—定不會用人工智能處理交易,亦不太可能將自己的投資技巧交予人工智能系統去學習,再包裝成產品。不過,他亦稱,MFT會挑戰基金經理,不過基金行業本已甚具競爭性,就算歐美同業也要面對MFT的出現。
他預期,目前程式交易短期難在香港流行,「香港市場深度差,交易費用高,因此不太擔心程式交易競爭,反之外國同業在海外市場會比較憂慮」。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693&issue=20171106
港股長遠料一併推實名制
1 :
GS(14)@2017-12-05 01:08:37【本報訊】證監會昨日在公佈將推行滬深股通實名制時,提到長遠而言計劃在聯交所推實名制,即所有港股交易亦一併推行實名制。證券業界相信倘滬深股通實名制順利推行,「一年半載」後港股便有機會跟隨,由於增加股票交易透明度為環球趨勢,料業界不會有太大意見,但亦有證券行稱部份客戶關心私隱問題。
市場越益重視透明度
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張華峰表示,現時各界只能從中央結算系統(CCASS)得悉證券行持貨,但未能查到相關股份誰屬,在世界各國近年越加重視股市透明度及資金流向下,只要在推行實名制不會大幅增加證券行營運成本的前提下,相信業界沒有太大意見。不過對於何時在港實施實名制,他認為「仲有排」,估計若滬、深股通實名制推行「一年半載」後運作正常,證監會才可考慮在港推行。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則指,該行部份客戶擔心私隱問題,不欲他人得悉其投資舉動,「唔想人知、唔想人跟」,故對於在港股實行實名制仍有保留。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1/20231558
奧園郭梓文:中央放水抗貿戰 內房長遠俏
1 :
GS(14)@2018-09-20 10:07:1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516&issue=20180920
【明報專訊】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下,去年升勢如虹的內房股,就算是基礎因素良好的也在今年出現明顯調整。一向少有接受訪問的中國奧園(3883)主席郭梓文,在接受專訪時承認,今年內房股主要面對兩大挑戰,第一是中央去槓桿政策令市場資金相對趨緊,第二是中美貿易戰令內地居民擔心前景,削弱房地產購買力。但他強調,內地資金環境過去一個多月已有所鬆動,而且隨着美國政局可能出現變化,貿易戰隨時可以出現轉機,故他對內地樓市長遠前景仍樂觀,指目前財務狀况穩健的奧園擬趁淡市增持優質土儲。
雖然隨着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恒指今年自高位一度下跌近兩成,惟內房股價期內表現跑贏大市,而奧園今年以來更錄得近三成的升幅(見圖)。事實上,奧園股價強勁亦有業績支持,集團上半年盈利按年勁升62.1%至12.2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奧園於8月銷售收入按年增長158%至68.5億元,今年1月至8月銷售收入則增長約145%至約531.6億元,已鎖定可觀賣樓收入,可憧憬未來一至兩年業績持續增長。
郭梓文接受訪問時分析,今年以來內房股面對兩大挑戰,第一是市場解讀中央去槓桿政策對內房有不利影響,而此情况在7月底以來已有改善,「市場原先擔心去槓桿令地產公司資金會否出現緊張,但我覺得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後內地資金環境已有所鬆動(編按:會議主要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強調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雖然水源暫未流到地產,但整個社會的資金環境有所改善」。
大灣區出口佔全國近半 貿戰削購買力
至於內房股面對的第二個挑戰,郭梓文認為是中美貿易戰,而且他料影響會持續一段時間,「中美貿易戰無疑會影響市場信心,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佔全國出口貿易最大的比重,差不多達二分之一,目前出口企業老闆及高管對市場前景均有一定擔心,這樣的話,他們花錢便沒有以前那麼大方,所以他們對房地產的購買力也有一定削弱,我們亦已感覺到此一市場變化。」
「但我覺得,既然貿易戰已打到家門口,我們中國人一定要齊心合力去打,更加要強調共度時艱,以前更艱難的日子也都捱過去,目前大家都殷實了,面對這些小問題、小波折,只要大家挺一挺,也許能夠轉危為機也說不定」。
信貸評級升 今年境外融資13億美元
在內房銷售短期可能轉吹淡風的情况下,奧園有何應對策略呢?郭梓文指出,奧園對完成今年730億元的銷售目標仍然很有信心,而且奧園截至6月底土地儲備建築面積達3001萬平方米,總貨值約3275億元,足夠滿足未來3至4年發展需求,平均土地成本為每方米2143元,土地成本優勢明顯;他表示,雖然奧園目前不會進取買地,但若價格合理也會優持優質土儲,強調不需要對中美貿易戰太過擔心,「我覺得是次中美貿易戰的周期,與美國政治周期亦有關,美國每4年總統大選,而且總統任期上限為8年,故特朗普不會做一輩子美國總統,日後若換一個總統,貿易政策便可能不同了」。
郭梓文指出,奧園成立以來一直強調有節制地發展,「要做低調文明的力量」,「多做事、少說話、少折騰」,經營方針向來穩打穩扎,近年財務狀况更持續改善,截至今年6月底淨負債率為67.5%,處於行業合理水平,故他相信奧園有能力應付短期市場波動,「我們向來不追求規模做到好大,雖然規模亦不能太細,但我們更追求活得長久一些」。事實上,奧園過去兩年獲惠譽、穆迪及標普上調信貸評級後,今年8月再獲惠譽上調評級展望至「正面」,反映國際評級機構對奧園財務穩健的認同,奧園亦把握此優勢,年初至今成功境外融資逾13億美元。
近月有個別內房的地盤出現施工意外,導致人命傷亡,在內地社會掀起頗大迴響。郭梓文回應說,奧園的營商宗旨是「首先不能犧牲質量去追求速度,不能犧牲質量去追求規模,這是最重要的」。他解釋,樓宇施工本身有科學周期,例如即使最快的「深圳速度」亦只是5日建一層樓,不能勉強壓縮至3天,否則便隨時會出現意外,「總之地盤施工一定要安全,不能在績效考核時太強調速度」。
大灣區南沙中山樓價追落後
奧園今年以來股價表現跑贏同業,原因之一是在番禺起家的奧園近年早着先機搶佔大灣區發展先機,實現大灣區「9+2」城市全覆蓋,區域內項目55個,貨值近1050億元。郭梓文十分看好大灣區的前景,認為區內「9+2」城市只要做到「金融、交通及人才」的「三通」,便會出現「木桶效應」(編按:指一個用來裝水的木桶,若組成的木板參差不齊的話,那麼它能盛載的水容量不是由最長的木板、而是由最短的木板來決定;此理論又被稱為「短板效應」,「短板」的長度決定整體發展程度,一件產品品質的高低,取決於其品質最差的、而非品質最好的零部件),區內樓價較低的城市可望追落後乘勢而起,「大灣區內眾多城市中,目前最高樓價的是香港,跟着是深圳、廣州、佛山及珠海,這樣的話,我估計『三通』以後,目前樓價比較低水、在每方米約2萬元的城市會有機會,例如隨着跨江基建落成,最直接得益的是南沙,跟着中山也會受惠,而江門及肇慶等發展較慢的城市亦會有後發優勢」。
明報記者 葉創成、陸振球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09-20 10:09:3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484&issue=20180920
【明報專訊】近年內房積極進駐本港,而奧園亦有透過收購舊樓的方式,發展本港住宅及商業物業,郭梓文就此解釋,「奧園上市公司的總部在香港,我們希望團隊在此有管理開拓的經驗;而且我們以本地化、低成本方式收購舊樓,並非高價投地,發展項目的風險也可以控制」。
郭梓文認為,目前不論本港以至內地一線城市樓價均沒有泡沫,「我在內地從事地產業近30年,每年均會聽到有人說樓市有泡沫,但我覺得要判斷一個地區的樓價有否泡沫,最重要看當地買樓人士的收入;目前香港、北京、上海及深圳均是世界級城市,它們所創造的社會財富,以及在此工作的人所創造的收入,都是世界級的,世界級城市及收入所對應的樓價應該要匹配,不可能對應第三世界國家的樓價」。
內地2013年大增供應 兩年見成效
至於目前本港樓價偏離大部分港人購買力的問題,他認為港府應該增加土地供應,指此舉是穩定樓價的最有效方法,「樓價高低與供應量大小有直接的關係,供過於求樓價必然下降,相反亦然,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
目前不少港人對樓價高企相當不滿,港府便要反思是否供求出現問題,我覺得港府應該增加土地供應,特別是增加與剛性需求有關、老百姓買得起的供應,這樣的話,樓價是不可能進一步大升的。參考中國內地的經驗,在2013年全國各地均賣地,一線城市每季推售20至30幅土地,而個別只有200萬至300萬人口的小城市,一年賣地竟然有60多幅,結果2014年已出現供過於求令樓價升勢放緩,2015年更要去庫存,所以一切都是供求關係」。
[名人樓市論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