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大宗商品價格大跌,另一方面美聯儲可能加息令資本撤離新興市場,令南非債券收益率遭遇過去八個月最糟水平,且前景不容樂觀。
根據約翰內斯堡股票交易所指數顯示,本幣債務價格在九月出現年內首次下跌,跌幅達6.1%,是彭博社追蹤的31個發展中國家中繼巴西之後跌幅最大的。
在大量對於美聯儲或準備加快提高利率步伐的猜測下,外國投資者在九月成為南非債券連續三個月的凈賣出方,給蘭特(南非貨幣單位)施加了巨大壓力,期間兌美元匯率下跌了5%,包括鉑和金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對出口及經濟增長前景產生負面影響。
Nedbank集團首席策略研究員Mohammed Nalla 9月26日在約翰內斯堡接受的電話采訪中評論道:“南非既是一個新興市場同時也是大宗商品的出口國,可謂禍不單行。收益歸根到底取決於蘭特的走勢,且長期來看蘭特仍具有進一步貶值的空間。”
較高的利率水平
由於南非原材料最大的進口國——中國的需求萎縮,南非經常賬戶赤字可能由於出口下滑而進一步擴大,導致蘭特進一步貶值,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超過由相對較高的利率所帶來的好處。根據政府提供的數據,中國在2013年占南非總出口的14%。
根據一份針對彭博社分析師的調查顯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在今年可能實現7.3%的增長,和中國政府的目標增長率7.5%相比是近二十年來的最低增速。
收益率優勢
上周彭博社大宗商品指數(BCOM)下滑至五年低點,意味著大宗商品對南非貨幣的支撐越來越小,導致蘭特在9月25日下跌至八個月的最低點。根據Nedbank首席研究員Nalla所述,約翰內斯堡當地時間下午1點29分蘭特兌美元下跌0.6%至11.2955,且在未來若幹月內可能進一步下跌至11.6的水平。
JSE提供的數據顯示,由於持續貶值的蘭特將侵蝕投資收益,南非債務的外國投資者在繼八月拋售21億蘭特債券後,九月又繼續拋售了41億蘭特(約合3.65億美元)的債券。2016年12月到期的以蘭特計價的債券收益率上漲了8個基點(0.08%)至今天8.32%的的水平,和上月比上漲34個基點。
Du Plessis評論道:“較高的聯邦利率會降低蘭特相對美元的收益優勢,從而進一步導致投資者拋售南非債務。”
南非央行在9月18日維持其基準利率在5.75%水平不變以支撐疲弱的經濟。目前美國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處在0-0.25%的區間內。
美國利率可能上升的前景,正打壓巴西和香港的貨幣。根據彭博社的追蹤顯示,中國的人民幣是24個新興市場貨幣中唯一一個兌美元匯率上漲的貨幣。
Nalla評論道:“對於南非來說,大宗商品無疑是個重要因素。”
(實習生 丁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烏克蘭政府昨日表示,政府軍遭遇與親俄武裝簽署停火協議以來最慘重死傷,停火有中止的危險。烏克蘭局勢動蕩引發俄羅斯市場大跌。
截至昨日,俄羅斯RTS股指較6月點位跌逾20%,正式進入熊市。俄羅斯盧布繼續下挫,創最低記錄,美元兌盧布升破39.50。
昨日,烏克蘭政府的軍方發言人Andriy Lysenko稱,過去24小時,政府軍有9人遇害,27人負傷,這是9月5日與親俄武裝簽署停火協議以來最慘重的傷亡。
同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警告,歐盟與美國要做好心理準備,有40年歷史的東德這個先例,在烏克蘭問題上與俄羅斯的對峙可能是漫長的過程。
聯合國估計,迄今為止,已有3500人在烏克蘭國內戰亂中身亡,至少61.5萬人被迫背井離鄉。(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股市目前市值達到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總市值的兩倍。僅在六個月之前,兩方還旗鼓相當。
來自彭博的這張圖片顯示了中國股市市值與其他金磚三國總市值的情況:
在截至12月16日的六個月當中,中國股市市值猛增50%至4.94萬億美元,而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的總市值則縮水21%至2.54萬億美元。上證綜合指數同期大漲46%,相對而言,俄羅斯的Micex指數大跌13%,巴西聖保羅證交所指數下跌2.8%。印度的標普孟買證交所敏感指數則上漲4.9%。
由於市場猜測中國央行在上個月降息之後將采取進一步措施放松貨幣政策,中國股市大漲。俄羅斯和巴西則在貨幣貶值之際加息,而印度央行本月則連續在第五次政策會議上維持基準回購利率不變。
交銀國際駐香港的中國研究主管洪灝表示,中國正在放松政策,而其他新興市場則在收緊;只要人民幣不會無序貶值,中國將繼續有超群表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投資者來說,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從來沒有這麽分裂過。
中國和印度股市今年平均上漲了40%,但俄羅斯和巴西股市平均下跌4.2%。
這種差距可能創下2001年“金磚四國”一詞被創造以來最大。中國和印度股市的總市值比俄羅斯和巴西高出5.2萬億美元。
瑞銀集團財富管理部門亞太區股票和債券主管Hartmut Issel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從周期性觀點來看,這四個國家幾乎不可能更不均衡。中國正在放緩,但仍顯示出令人羨慕的經濟增長,印度開始加快增長,巴西正在觸底,而俄羅斯經濟衰退很可能不可避免。
在金磚四國這一概念提出13年後,四國之間的聯系正在減弱。印度莫迪正在推進改革,中國當局正采取措施保持7%的經濟增長,俄羅斯受到制裁,而巴西國有石油公司的腐敗醜聞正拖累其經濟。
上證綜指和印度的標準普爾BSE Sensex指數都可能創下五年來最大的年度漲幅。而巴西聖保羅指數本月進入熊市,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威脅巴西的貿易順差。而俄羅斯股市今年因制裁和盧布危機下跌。
而MSCI金磚四國指數自2001年以來上漲約274%。截至昨日亞洲市場收盤,該指數今年已下跌約5%。
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高級投資經理Mark Gordon-Jame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當“金磚四國”一詞被創造時,其被用於形容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重要性,但它從來沒有成為一個合理的投資概念。
匯率波動也對外國投資者的回報起到了影響。
人民幣和印度盧比兌美元今年下跌了不到3%,而巴西雷亞爾今年已經下跌約13%,盧布則暴跌超過40%。
中國和印度的股票總市值本月升至創紀錄的6.4萬億美元,而巴西和俄羅斯股市總市值跌至1.2萬億美元創下至少200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摩根大通亞洲投資主管Adam Tejpaul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相對俄羅斯和巴西,中國和印度的前景依然良好。雖然俄羅斯和巴西的資產中可能存在機會,但兩國經濟疲軟的前景是投資者來說是一種威懾。
俄羅斯MICEX的平均預期市盈率為5倍。而巴西Ibovespa指數為11。上證指數為12,而印度Sensex為15。
投資銀行Julius Baer & Co分析師Pearlyn Wong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我們對中國和印度的改革最為興奮。改革將在2015年有利於經濟和金融市場。中國和印度還是油價下跌和商品價格下跌的受益國。
而在巴西,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爆發腐敗醜聞,這將危及羅塞夫總統的影響力。普京正在與暴跌的盧布、銀行業危機鬥爭。此前,俄羅斯央行加息至17%。
彭博商品指數本月下跌6.1%,跌至五年新低,為連續第六個月下降,降幅創下2009年來最大。油價今年下跌達45%,可能創下2008年來最大跌幅。
下跌的油價和金屬價格可能會提振中國和印度的經濟,降低兩國的通脹。然而,對於巴西和俄羅斯而言這並不是好消息。大宗商品占到巴西出口的一半,而俄羅斯50%的政府收入來自能源業。
Templeton Emerging Markets Group執行主席Mark Mobiu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金磚四國依然可以被當做一個投資主題。即便巴西和俄羅斯經濟放緩,2015年新興市場的增長依然預計將高於發達經濟體。在所有金磚國家中都存在機會,盡管俄羅斯的制裁創造了一定的困難。
金磚之父O’Neill表示,金磚四國是一個經濟概念。現在恰巧成為了一個投資主題。高盛在2003年預計金磚四國將在2050年加入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昨天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今年中印股市平均上漲40%,俄羅斯和巴西股市平均下跌4.2%,“金磚國家”一詞誕生以來,四國的差距從未這麽大。事實上,近兩年中國經濟放緩已經驗證,中國是“金磚國家”高增長神話的主要動力,沒有中國大力推動,這個新興“潛力股”就玩不轉。
2001年,時任高盛經濟學家奧尼爾(Jim O'Neill)首次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並稱為“金磚國家”(BRIC)。此後十年,“金磚國家”高增長的表現也的確讓投資者和企業獲利不菲。但去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7%,為14年來最低水平,今年可能只有7.5%左右,將再創新低,明年官方增長目標還可能調降至7%左右。
全球大宗商品主要消費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投資增長也進入瓶頸期,原材料、重型機械設備和能源的需求相應回落。今年全球大宗商品除咖啡外幾乎全線價格下跌。巴西和俄羅斯這類依賴出口大宗商品的國家深受影響。
巴西經濟增長從2011年起就開始持續下跌,年均增長率不足2%。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巴西股市聖保羅指數本月進入熊市,跌至五年來低谷。而俄羅斯在今年西方施加嚴厲經濟制裁後融資受限、資本外逃、貨幣貶值,今年11月GDP增長同比下降0.5%,五年來首次經濟增長萎縮,面臨經濟衰退的危機。
《華爾街日報》報道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下行最明顯的影響體現在能源領域。由於需求增長速度不及預期,已開發的項目無法終止供應,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又決定不減產,國際油價連續承壓,今年下半年跌幅將近50%。委內瑞拉、俄羅斯、伊朗這類石油出口國還將繼續蒙受損失。
其他大宗商品同樣因需求減少、供過於求而跌價。澳大利亞、加拿大這類側重發展能源產業的發達國家都未能幸免。本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從年初到12月初,今年鐵礦石價格大跌將近50%,主要礦石出口國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收入明顯下滑。彭博調查經濟學家的預測中值顯示,截至明年6月的12個月里,澳大利亞的財政預算赤字將擴大到370億澳元,遠超今年5月政府預計的298億澳元赤字。
除了能源生產國,過去得益於中國大搞基建和過度投資的國際企業也面臨挑戰。今年年中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及,因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今年3月-5月,全球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亞太地區的經銷商銷售同比暴跌30%。《華爾街日報》報道則是指出,截至去年底,卡特彼勒亞洲區的員工已由2007年的7499人增至2.567萬人。這類公司要改變以中國為驅動力的增長模式談何容易。
眼下誰都無法確定中國要多久能完成經濟轉型,也不能肯定“金磚國家”這個主題有多久會壽終正寢,唯一有把握的是,以後會有一盤亂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首創“金磚國家”(BRIC)一詞的前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奧尼爾(Jim O'Neill)近來警告,如果今後三年巴西和俄羅斯未能重振經濟,到2020年,這兩國可能從金磚國家的代稱中除名。
據彭博報道,當被問及是否還會像2001年那樣,以金磚國家一詞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共同比作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奧尼爾在郵件中這樣回複:
“如果未來三年巴西和俄羅斯還是這樣,2019年我就可能只說‘IC’(中印的簡稱)了!”
奧尼爾預計,金磚國家很難全體重現本世紀前十年那樣出眾的經濟增長。一些過去有力推動增長的力量如今不複存在。
彭博調查經濟學家預測中值顯示,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將分別為7%和5.5%。若計入俄羅斯的經濟增長,金磚四國的整體增長率將下降1.8個百分點。若計入巴西,整體增長率會降低不到1個百分點。
2007年,俄羅斯與巴西的GDP增長率還分別高達8.5%和6%。巴西從2011年起經濟增長持續下跌,年均增長率不足2%。去年遭受西方最嚴厲經濟制裁後,俄羅斯經濟形勢加劇惡化,去年11月GDP增長同比下滑0.5%,為2009年10月以來首次同比增長下滑。俄羅斯經濟部將去年的GDP增長預期由1.2%下調至0.5%,還預計今年會經濟衰退,全年GDP增長將下降0.8%。
下圖可見包括南非在內的五個金磚國家GDP年增長率走勢。
不過,奧尼爾預計今年巴西和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將有所回升,將使金磚國家2010-2020年這十年的年均增長達到6%左右。這一經濟增長水平仍比G7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平均增長高一倍多。
奧尼爾仍樂觀預計,金磚四國占全球GDP的比重還會“急劇攀升”,因為中國和印度這十年的經濟前景可能比此前十年更光明。在中印帶動下,金磚國家還將“輕而易舉”地成為全球經濟最大的正面主導力量。
奧尼爾認為,中印兩國的消費能力將對全球消費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中國經濟增長7%,每年全球名義GDP可增加約1萬億美元。以購買力衡量,中國經濟增長為全球經濟產出帶來的增量是美國的兩倍,印度帶來的這類增量是英國的兩倍。
奧尼爾還認為,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預示著這四國的全球經濟影響力會提升。他預計,到2035年,金磚國家的經濟體量將和G7平起平坐。2027年中國將超過美國,印度可能在2017年以前超越法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零售銷售降幅創紀錄加劇市場對巴西經濟放緩的擔憂情緒,雷亞爾(巴西貨幣)跌至10年新低。
雷亞爾對美元周三下跌1.2%至2.8679,創2004年10月以來收盤新低。參與彭博調查的分析師給出的今年年底預期中值為2.85,昨日收盤價已較此預期低0.6%。
巴西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2月零售銷售環比下跌2.6%,創2000年有該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巴西央行周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分析師預計巴西今年經濟增速為零。
資管公司 Tov Corretora de Cambio外匯經理Reginaldo Siaca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投資者對於這些負面的經濟數據很敏感。”
在彭博追蹤的新興市場貨幣中,一月期雷亞爾期權的隱含波動率僅次於盧布。期權波動率可間接反映市場對該貨幣未來匯率走勢的預期。
從同比上看,巴西12月零售銷售增長0.3%,預期為增長2.4%。包括汽車和建材等更加廣泛的零售指數同比下跌2.2%,預期為增長1%。電力、汽油和公共汽車等受監管商品和服務的價格1月同比增長2.5%,創近十二年最大升幅。
用以衡量巴西借貸成本變化預期的互換利率也出現攀升。隨著雷亞爾走低,一年期互換利率上升0.26%至13.26%的六年新高。
拉美經濟“熄火”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伴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金融不確定性增加和外需乏力 ,拉美經濟“熄火”。
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去年12月表示,由於投資下滑,拉美經濟2014年僅增長1.1%,創5年新低。
大型經濟體增速放緩對區域整體表現構成了拖累。其中,阿根廷經濟同比萎縮0.2%,委內瑞拉同比萎縮3.0%。與此同時,區域內最大經濟體——巴西僅增長0.2%。
上月14日,包含22種主要商品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大幅重挫13%,盤中一度跌破100整數大關,該指數上一次在100下方還要追溯到2002年8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巴西消費者信心創下歷史新低,中國和俄羅斯的消費者信心也於近月跳水。金磚國家風光不再。
巴西經濟研究機構——瓦加斯基金會(FGV)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月大降6.7%後,巴西2月消費者信心環比大幅下滑4.9%,創下2005年9月數據公布以來的最低水平。此外,巴西的消費者信心較2012年4月的峰值下滑了34%,比過去5年的平均值低26%。
巴西消費者信心現況指數2月下滑7%(該指數1月下滑了8.6%)。巴西消費者信心預期指數2月下滑4.2%(該指數1月下滑了6.2%)。這兩個分項指數已經低於2008-2009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
此外,巴西建築業企業信心2月環比下滑6.9%,同比下降27.3%。該指數於1月下滑6.2%。 建築業企業信心現況指數2月環比大降9.7%,同比大降32.1%。建築業企業預期指數2月環比下降4.6%,同比下滑23.3%。
工業企業信心2月環比下降3.1%,較2013年1月的峰值下滑22%。工業企業信心現況指數2月環比下降1.7%。工業企業信心預期指數2月環比下滑4.8%。
貨幣政策收緊、通脹上升、增稅加息、能源和交通關稅上升、勞動力市場惡化等原因打壓了巴西的消費者和企業信心。這將打壓未來數月巴西的私人消費和經濟活動。
除了巴西,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金磚國家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中俄兩國的消費者信心均在近期跳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金磚四國”提出者:對中國經濟不要過於悲觀 作者:吉姆·奧尼爾/翻譯: 葉紫君 2001年底,我第一個使用“金磚四國“(BRIC)這個詞來形容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並列出未來十年內這四個國家會怎樣繼續擴大其影響力。2003年,我和高盛的同事們設想,如果2050年金磚國家和其它大規模發展中國家充分發揮潛能,世界將會大為不同。 是這兩份論文使“金磚”這一表述開始受到人們的關註,也使我成為了這一觀點的中心人物。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之後的13年半,在金磚集團里中國真正成為了經濟主宰,不止是因為其經濟規模,還有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與日俱增的重要性。截止至2014年底,據世界銀行報告,中國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經濟總量 (PPP, 以美元計算) 已超過十萬億,事實上已經超越美國。中國十萬億的水平是另外三個金磚國家總和的1.5倍,也超過了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總和。中國以PPP計算的經濟總量已是日本整個經濟體的兩倍 (2003年度論文中,我們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規模可以趕上日本,但現在已是兩倍了)。中國的經濟規模比我第一次提出“金磚”這個概念的時候擴大了將近十倍,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也增長了一倍之多。 以規模和增長來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經濟和另外三個金磚國家經濟一樣,增長遠遠超出預計。不過,2010年至今它是唯一一個增長超出我預期的國家。另外三個國家中,巴西和俄羅斯增長均不及我的預期。2010年我曾預測中國經濟在2011至2020年每年增長約7.5%。四年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的均值是8%。 所有這些意味著,中國經濟仍在2027年超越美國(以美元現匯率計)的正軌上,並且借由中國的優勢,金磚國家經濟總和將超過G7國家經濟總和。當然,12年是很漫長的,期間很多事情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但如果中國繼續向現在發展的方向行進,這一預測將成為現實。我想強調很重要的一點,這一預測中我已經假設中國會在實際GDP增長速度上放緩,因此除非中國經濟戲劇性地放緩,現在我們看到的減緩和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預測中的假設是一致的。下面我將闡述中國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必須指出的是,名義GDP增長對生活在中國的中國公民來說可能不是那麽重要,他們自己的財富才是關鍵的(或許他們的健康和快樂也是)。目前中國人Z合口增長穩定,甚至稍有減少,中國的人均GDP應該會隨著名義GDP增加。另一重要條件是,人均GDP已飆升到8000美元,直接反映其快速的經濟增長速度。盡管社會不平等的數據顯示中國最富和最貧困的人群收入差距已經拉大,過去13年半中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已脫離貧困。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中包括將貧困人口減半,中國的發展是其達成該目標的關鍵。事實上,這一目標於2010年達到,比計劃早五年,導致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研究人士建議提高貧困的衡量標準。中國輕而易舉地成為了為這些卓越發展貢獻最多的國家之一。 那麽現在中國的前景怎樣?需要優先實行哪些政策?該如何應對其國際重要性、扮演其全球治理(包括人民幣的使用)中的重要角色? 近年,我和一些對中國的未來持悲觀態度的知名評論人士進行了很多辯論,很多論點對我來說缺乏束縛力,當然有可能是因為我無法看到他們論點的正確性。很多爭論來源與一個簡單的事實,那就是中國的城市化。官方數據顯示,現在略超50%的中國公民在城市中居住,比20年前已經進步很多,但距離發達富有國家的70%標準還差很遠。然而,這是中國經濟一個非常值得註意的問題,證據早在英國工業革命時就已非常明顯;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城鎮居民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從各個方面為經濟提供動力。OECD近期發布了一篇非常有趣的研究報告,和上述論調相符,表示大規模的城市化通常與強勁的生產力增長有直接聯系。 如果中國距離70%的均值已經很近,經濟增長動力會減弱,我就不會如此樂觀。當然,官方統計數據可能低估了中國現在的城市化水平,我知道有一部分人相信事實就是如此,但現有證據無法說服我。 從這樣的觀察結果引申,我認為中國應采取的最重要的政策是給予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戶籍人員同樣的公民權利。盡管可以預見城市戶口突增帶來的挑戰,如果外來務工人員無法獲得同等的權益,城市化的理論性益處無法實現——包括基本的購房欲望衍生出的裝修耐用消費品花費。外來務工人員可能也會把工資中很大一部分存入銀行,現代政策將保證他們能夠和城鄉居民一樣,通過醫保及社保的渠道收益。 我碰到過一些中國發展的質疑者,他們稱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沒有足夠男性參與到城市化進程中,如果現實如此,將會成為問題。關於這一點,我認為正式放寬計劃生育政策是非常合理的。長期經濟增長受限於兩個因素:工作人數和他們的生產力。如果不在人口政策上後退一步,中國很有可能在未來面對嚴峻的人口挑戰。同時我相信,隨著每個家長個人財富增長,自己決定孩子的數量可能為他們帶來安慰。不少證據表明在人們變得更富有且更有知識之後,他們處於各種原因通常選擇少要孩子。因此政策制定者可能不必害怕中國將面臨新一輪人口爆炸性增長。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放寬計劃生育政策會是非常受歡迎的。 在實行上述兩種政策的前提下,我欣賞中國政府增加經濟中消費比重的願望。如果中國帶著自信、警醒和誠懇解決前文中的問題,中國可能會 向著外界看來難以達到的目標又進兩步。根據官方數據,近年消費占GDP比重稍上升至35-40%。這一水平有待大幅提高。雖不必達到美國70%的水平,但至少應提高到50-55%這一範圍。實際上,60%上下會是正常且可持續的。 外來務工人員獲得和戶籍人員相同的權利之外,中國應保證維持一個可信的社保和醫保系統,並發展退休金計劃。這些必要因素可能會減少中國過高的個人存款率,幫助推動消費。其他正常周期性的因素,如就業和實際收入增長,顯然也是必要的,但上述結構性驅動力需要作出更多改變。 中國經濟總量估算值中投資容易高估,因此現有數據中反映的個人消費可能比實際水平要低。所有的官方經濟數據需要更準確,這對中國政策計劃是必須的(對任何其他國家也是如此)。但即便數據不需修正,切實增加消費者的作用對中國來說很重要。 這一理論的根據很簡單,過去20多年中國驚人的出口及投資增長速度或許很難再繼續下去。全球信貸危機以來,中國出口增長已經大幅減緩。這並不令人驚訝,出口增長的決定因素通常是出口市場中的需求以及出口的相對價格,即匯率是關鍵。很多發達國家需求減弱,人民幣穩步升值,幾乎可以確定中國出口風一般增長的日子快要結束了。這不意味著中國無法出口或在出口市場上無法競爭,但其看似無止境的出口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維持穩定的增長速度需要增加消費。 目前投資過多讓人擔心。原因一是這種狀態不可持續。二是過去幾年,同樣的投資已不能增加像過去一樣多產值,這樣的不良效應可能導致經濟損失。幸運地,政策制定者同時也發現了這一問題,積極控制投資以為消費增長騰出空間。 從上述主題延續,我支持聚焦增長“質量”,即渴望將知識在經濟和社會中的作用擴大。生產及生活應改用更環保且更有效率的燃料,以維持城市鄉鎮環境質量。 由此引入最後兩個話題,金融以及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地位。 2015年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將決定是否會將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 (SDR),屆時IMF需進行既定五年一次的貨幣組成評估。中國明顯已久滿足三個主要條件中的兩個,即經濟規模和國際貿易市場占有率。盡管人民幣可能無法滿足第三條設立的要求,即儲備貨幣權,人民幣在這一方面於過去的幾年中地位已大幅提升。我認為IMF應同意人民幣加入SDR,而不應受其他影響,如人民幣不能真正自由流通的論調,及美國不願讓中國在全球貨幣體系中變得更重要而發出的抗議。我從很久之前開始主張,美國和歐洲早就應該在IMF和世界銀行中為更強大的中國(和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讓出空間,並讓他們在G20中也扮演應有的重要角色。盡管可能是美國內部政治因素阻擋了國會通過G20成員提出並同意的計劃,如果這些因素幹擾人民幣加入SDR,這一結果將是不公正的。 在這點上,我贊揚英國政府近日做出的作為創始國加入新建亞投行的決定。 與其他很多人不同,我不認為人民幣需要具有像美元及歐元一樣的自由流通性,至少沒有急迫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將人民幣供全球使用前,中國需發展其利率系統及金融市場。 明年,也就是2016,中國將於1月成為G20峰會主席國,這對世界和中國來說都有重要歷史性意義。這給了中國一個機會,以展現其擔任更多全球性責任的能力和願望,這樣的全球影響力將與中國的經濟能力相當。中國應提出無異議的政策計劃,以此領導G20。這一點上,我正與政策圈的朋友開展對話,建議中國首先將抗生素的話題提上日程。我正帶領一個由英國首相組織的評估小組,致力於為這個大規模、全球性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案。我迫切希望這一挑戰可以得到G20的關註。未來我們可能都對抗生素免疫,危害全球社會健康,因此我們需要發展醫院治療以及現代應對手段。我的評估小組發表的論文中已預測如果該問題在2050年前無法得到解決,每年將有一千萬人死亡,其中超過一百萬人在中國。我們同時證明該問題將導致全球GDP損失一百萬億美元,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將遭受最慘重的打擊。我認為最佳的解決方法正是由中國在G20上提出這一問題,幫助我們避開不必要的結果。 (轉自華爾街見聞) |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下稱“金磚銀行”)近日捷報頻傳——上海秘書處地址和印度行長以及中國副行長人選紛紛浮出水面。
5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歡迎印度正式提名卡瓦曼·卡馬特(K.V. Kamath)為金磚銀行候任行長,並期待卡馬特盡快進駐上海,帶領金磚銀行前期管理小組開展籌建工作,中方將為該行籌建及卡馬特在上海開展工作提供全力支持。
更值得註意的是,外交部稱中方已於日前提名祝憲擔任金磚銀行中國籍副行長。“祝憲先生曾先後在中國財政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工作,具有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相信他能和金磚銀行行長和其他副行長一道,加快推進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工作,使其盡早投入運行。”華春瑩表示。
那麽副行長人選祝憲的履歷如何?
據悉,祝憲於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之後長期在財政部工作,並官至財政部國際司司長。
之後祝憲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工作經歷也非常豐富。公開資料顯示,1999年-2001年,祝憲出任駐世界銀行中國執行董事,2001年-2002年期間任職於亞洲開發銀行,2002年加入世界銀行,先後擔任過世行太平洋島國和孟加拉國的區域代表。
此前便有知情人士稱,2015年5月,中方已經提名現世界銀行副行長兼世行集團首席道德官、原財政部國際司司長祝憲出任金磚銀行副行長,金磚銀行秘書長一職很有可能由中方副行長擔任。
祝憲
由祝憲履歷可知,金磚銀行在人員選擇上同亞投行的標準相似——按照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高標準,擁有多處多邊機構工作經驗,精通中西文化。
與祝憲經歷相似,候任行長卡馬特從1988起在亞洲開發銀行任職,先後負責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及越南的項目。此外,他還擔任過印度第二大銀行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ICICI)的CEO,印度第二大IT服務公司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 Ltd)主席。
回顧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的個人履歷,其與祝憲的經歷也非常相似。金立群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為英語文學碩士,歷任財政部副部長、財政部長助理、財政部世界銀行司司長、世界銀行中國副執行董事、中國投資公司監事長等。
至此,經過長時間的醞釀,金磚銀行終於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行長副行長人選基本敲定,金磚銀行也即將大戲開演。根據新華國際解讀,由於金磚銀行各成員國國情不一,戰略考慮不同,金磚銀行一事曾經“好事多磨”。如今,資金規模、出資額、行址等關鍵問題落實,行長和副行長等高管陸續到位,一個非西方參與的國際金融機構已是呼之欲出。
金磚銀行的職責有兩個:一是促進金磚國家和非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與亞投行相似,其對象都是“發展之中”的國家,公路、鐵路、能源等基礎設施欠缺,相應的資金需求很大;二是要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這個職責不是一般的開發性銀行所能承擔的。金磚國家搞財金合作,既是為了可在國際經濟金融動蕩時“抱團取暖”,也是為了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組團抗爭”,打破西方在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中的壟斷地位。
值得註意的是,金磚銀行將汲取西方老牌多變機構的經驗教訓,避免如過度政治化、官僚主義嚴重等問題,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謀福利,不是國際舞臺的“搶食者”,而是要成為國際金融機構的有效“補充”。
金磚銀行初始資本金為1000億美元,由五個創始會員國平均出資;金磚銀行總部設在中國上海,並在南非建立金磚銀行區域中心。根據金磚國家共識,金磚國家 開發銀行將設1名行長、4名副行長,首任行長由印度提名產生,首任4名副行長分別由巴西、中國、俄羅斯、南非提名產生。而金磚銀行首任行長五年輪換一次; 首任理事會主席由俄羅斯人擔任,首任董事會主席由巴西人擔任,各成員國在金磚銀行中的平等權利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