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結束的開始:瑞士解除掛鉤歐元,歐洲央行1月22日量化寬鬆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來源: http://xueqiu.com/6246827362/35419087

我預測2015年將會是顛簸動蕩的一年,但像所有人一樣,根本無法想象這個開局這樣富有戲劇性。上周四,瑞士央行(SNB)突然宣布廢除施行了3年多的1.2瑞郎對1歐元的最高匯率,恢複浮動匯率。瞬間,瑞郎對全球主要貨幣大漲30%。雖然到收市時瑞郎對主要貨幣“僅僅”升值不到20%,瑞郎對整個金融市場的損傷已經發生,瑞士股市整體大跌8%。大量外匯交易員、對沖基金、甚至外匯交易所爆倉。

市場上關於瑞郎大漲的評論已經很多。這里我試著從更深層的角度分析一下。

歷史上,瑞郎可以說是全球最堅挺的貨幣,比美元、歐元、甚至以前的德國馬克都堅挺得多。瑞郎到底有多堅挺?1949年,1美元兌4.375瑞郎。現在1美元兌換0.858瑞郎。直至2000年歐元成立以前,瑞士法律規定,每發行1瑞郎,央行背後需要有40%的黃金支持。2000年的全民公決讓瑞士廢除了這項法律,但是現在瑞郎背後仍然有20%的黃金支持,是全世界最高的。此外,瑞士一直施行中立政策,不僅在政治上中立,而且在經濟政策上也一直中立。無論全球經濟如何,瑞士一直執行非常謹慎的貨幣政策,國內的通貨膨脹一直為零!從政治、金融各方面考慮,瑞士一直都是全球的金融業的避險天堂。瑞郎也一直都是貨幣中的避險天堂,也是全球主要貯備外匯之一。

進入21世紀,瑞郎的角色有些改變。首先歐元區成立,西歐大部分國家廢除了本國貨幣,開始使用歐元。歐元的好處幾乎不證自明,以前支離破碎的歐洲貨幣體系瞬間被整合,歐洲的經濟一下子成為了一個主體。歐元在2000至1007年不斷升值。瑞郎的角色自然開始有所削弱。

但是歐元成立沒有幾年,危機便發生。歐元區各個國家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德國最強,荷蘭、奧地利、法國等其次,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國較弱。以前,當這些國家有自己的貨幣的時候,這些國家可以通過自己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用自己貨幣的相互升值和貶值來進行市場平衡。貨幣弱的國家競爭力變強,貨幣強的國家競爭力變弱。這樣,這些國家的貨幣交易收支平衡不會被打破。但是,歐元區成立之後,每個國家之間無法通過貨幣相互升值和貶值達到貿易收支平衡。為此,歐元區國家規定了幾項法律,以使各自經濟不同的強勁程度不至於造成貿易收支失衡。第一,各國公民可以自由遷徙,在各個國家自由獲得工作。這一項保證了經濟弱的地方的勞動力可以到經濟強的地方工作,以達到經濟的自我平衡。在任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里,勞動力的自由遷徙一直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歐元區確實是前進了一大步。第二,各國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發債權。這一點是歐元體制日後出現問題的最大原因。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只有中央政府才能發行國債(本幣內債),而這個國家的貨幣是其內債的最終支持。但是,當18個國家使用1種貨幣,每個國家都可以發行自己的國債,當某個國家的國債出問題,誰來還?當某個國家國債發行過多,通貨膨脹過多,怎麽控制?歐元的先驅天才們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成員國的財政赤字永不超過GDP的3%,國債不超過GDP的60%,通脹不超過5%。如果每個成員國都按章辦事,那麽就沒有國家會破產,就不會有央行必須要拯救誰的問題。

但是,歐元區成立短短10年,危機就來了。為啥?因為幾乎每個國家都沒有遵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各個國家有自己不同的經濟發展情況,通脹、GDP增長完全不同。最要命的是,各個國家有自己不同的福利政策,這造成在整個歐元區內,勞動力不可能完全自由流動。而不同的福利造成每個國家的財政支出水平完全不同。尤其當經濟危機出現的時候,各個國家的財政赤字就完全不同。尤其是經濟較弱的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國的財政赤字大大增加,不得不大量發行國債。這些國家的政府眼見得無法還債,又沒有發鈔權,歐債危機就此爆發!
所以說,歐洲危機之所以出現,是不同國家有不同經濟、不同的福利政策(財政政策)卻失去了發鈔權的必然結果。不僅歐元區有這樣的問題,任何一個施行固定匯率的較大的經濟體,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中國也是一樣。

我們知道,中國一直采取的是緊盯美元的貨幣政策。雖然近些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斷小幅升值,但仍然不是真正的浮動匯率。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生產力快速提高。在浮動匯率的情況下,人民幣相對美元等其它匯率會出現較快的升值。但是由於人民幣的匯率被中國央行控制,沒有反映市場真正價值,人民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被低估了。這就造成了大量外匯進入中國進行套利交易。所謂外匯套息交易(Carry Trade),就是外資買入被低估和/或利率較高的貨幣獲得收益。過去十幾年間,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斷增長到三萬億美元之多,其中進入中國進行外匯套息交易(人民幣不斷穩步升值,人民幣利率高於美元匯率),即使再保守也超過萬億。中國人民銀行不斷買入外幣,拋出人民幣,大大增加了人民幣供給,提高了通貨膨脹。另外,就算人民幣每年升值2%,人民幣利率比美元高3%。一萬億美元套利資金在中國每年拿到的無風險收益就有3000億人民幣!這些都是現在人民幣非浮動匯率造成的結果。如果人民幣真的是浮動匯率,上述套息交易就不會存在。

其實人民幣面對的這些壓力就是瑞郎曾經面對的。2011年,歐元危機正在如火如荼的時候,瑞郎不斷升值達20%。至2011年9月,1歐元兌換1.095瑞郎。以前面對泰山壓頂不變色的瑞士央行坐不住了,宣布1歐元兌換1.2瑞郎為匯率下限。也就是說瑞士央行將瑞郎自行貶值達10%。這是瑞郎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貶值。為此瑞士央行大量拋出瑞郎,買入歐元。在過去的3年多時間里,瑞士央行一直都是瑞郎最大的賣家。
進入2014年,歐洲經濟再次陷入泥潭,歐元不斷貶值,瑞郎的升值壓力也越來越大,瑞士央行的壓力也越來越大。1月15日,瑞士央行宣布不再幹預瑞郎幣值,這才出現了本文開始的一幕。

瑞士央行為何在1月15日宣布放手讓瑞郎自由升值?幾乎可以100%肯定的是,歐洲央行已經在背後知會瑞士央行其將在1月22日的央行會議上宣布進行歐洲歷史上首次量化寬松,即歐洲央行開動印鈔機,買入各國債券,向市場開閘放水。歐元面臨進一步貶值,在這種情況下,瑞郎仍然堅持1歐元兌換1.2瑞郎,就相對於瑞士央行也被迫同時放水。瑞士的經濟明顯不適合這樣的貨幣政策。因此瑞士央行毅然決然地放棄聯系匯率。

這次,瑞士央行並沒有做錯。錯誤是2011年瑞士央行宣布和歐元掛鉤(下限)時犯下的。這次不過是改正三年前的錯誤而已。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任何一個大的、獨立的經濟體都不應該施行與其他貨幣掛鉤的貨幣政策。瑞郎如此。人民幣如此。歐元區各國也是如此。瑞郎已經脫離掛鉤歐元。人民幣和美元的掛鉤在痛苦地而緩慢地脫離。而歐元區各國卻仍然忍受著共同貨幣的痛苦。這樣的痛苦會以希臘退出歐元成為結束的開始嗎?我們拭目以待。

2015年1月15日,瑞郎與歐元脫鉤。2015年1月22日,歐洲央行將宣布量化寬松。特此為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63

原油長期價格看漲,短期動盪並未結束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來源: http://xueqiu.com/6246827362/36420521

上周最令人矚目的是國際原油價格暴漲達10%左右。自1月28日,美國WTI原油價格觸及每桶43.58美元的低點之後,原油價格回升明顯。上周五美國WTI原油收於每桶52.34美元,自底部已經上漲超過20%。而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自1月13日觸及每桶46.4美元之後,上漲更多,上周五收於每桶59美元。什麽原因使得原油價格突漲,原油價格是否會繼續大幅回升?

首先我們要知道原油價格為何在過去半年下跌超過50%,以及原油價格的形成機制。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原油價格一直由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所操縱。歐佩克原油產量達每日三千萬桶以上,占全球原油產量的1/3。原油的生產與其它產業不同,除歐佩克國家以外的所有國家的所有石油公司,在正常的時候都是以產能的100%進行生產。這是因為每年歐佩克以外的國家增加的產能一直都低於全球新增的需求。也就是說除了歐佩克國家之外,原油一直都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都倚仗歐佩克國家的產能來滿足需求。歐佩克國家中,沙特的產量占一半,有絕對話語權。沙特能夠通過控制自己原油的產量控制世界原油價格的走勢。在大多數情況下,沙特希望原油價格處於較高但不太高,同時比較穩定的水平。但是,也有幾次例外,沙特動用自己的石油武器在全球卷起了驚濤駭浪。1974年,歐佩克(或者說沙特)為了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打擊以色列及其盟友,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暴漲3倍至12美元。此之謂“第一次石油危機”。緊接著的“兩伊戰爭”又使原油價格暴漲至每桶34美元。這次石油危機和兩伊戰爭,直接造成了全球“二戰”之後最大的經濟危機。高通脹和低增長,或者說“滯漲”,是1974年之後整整10年的寫照。

沙特不僅曾經通過禁運或減產使價格暴漲,也曾經反向使用價格武器打擊對手。1980年代,由於原油價格持續高位,石油公司從陸地轉向海洋鉆探。英國和挪威之間的北海油田被發現。而海底石油的高成本仍然低於當時的油價。北海原油迅速進入市場。沙特認為自己的原油市場被海洋石油所擠占,隨即發動價格戰,敞開供應原油。結果原油價格在幾年內大跌超過2/3(通脹調整後)。沙特的這次價格戰結束並沒有確切的時間,原油價格在80-90年代一路下跌達80%,直至2000年以後新興國家的原油需求大漲才逐漸將沙特的過剩產能逐漸消耗掉。在這20年里,全球石油公司以及能源公司大量破產,用“血流成河”來形容一點兒也不過分。這次原油價格大跌也間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2000年以後的油價大漲和沙特的關系並不大,主要是新興國家的需求大增以及傳統產油國產量不斷下降導致。世界最大的原油消耗國,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產油國的美國的原油產量從60年代以來直線下降,至2010年不及1960年的一半。歐佩克國家坐享全球原油供需不平衡的果實。除2008-2009年經濟危機之外,國際原油價格一直處於每桶90-120美元的區間。這也是歐佩克非常想看到的價位區間。

正如上次石油危機的高油價促成了海底石油進入市場一樣,這次持續10多年的高油價也使得多種新的鉆探技術進入市場。巴西的超深海鉆探、加拿大的油砂、北冰洋的鉆探等高成本油紛紛進入市場。但是沒有一種技術像美國的頁巖油氣一樣產量迅速增長。美國人幾年前發明的水平鉆探技術使得油氣層較薄的頁巖油產量在過去5年每年增產量達每日1百萬桶(全球產量1%)。這5年間增加的頁巖油產能使得全球原油的供求在今年首次達到平衡。

如果要維持前幾年的價格水平,歐佩克將不得不宣布減產。但是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國家沒有選擇減產,而是選擇了如同80年代一樣的價格戰,開閘放油,意圖扼殺頁巖油於搖籃之中。這也就是去年四季度以來原油價格暴跌的原因。

原油每桶40-50美元的價格完全是處於價格戰中的不合理價格。這是因為頁巖油、油砂、超深海鉆探等技術的全部成本(包括折舊等)在每桶70-80美元。也就是說,要維持自然平衡,原油長期價格一定要穩定在每桶80美元以上。這也是原油的長期價格。但是,由於原油的短期現金成本可以很低,在價格戰中,各石油公司仍然在不斷產油,原油價格遠低於每桶80美元非常正常。要什麽時候價格戰才能結束?很明顯,美國的頁巖油產業一大半倒閉才能結束。或者說沙特出於其它原因主動減產。
近期有幾個消息使得原油價格止跌回升。

一是沙特91歲的國王阿蔔杜拉去世,新國王撒勒曼就職。新國王是否會改變沙特的價格戰政策?從道理上講,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沙特老國王太老,早就把實事交給當時的王儲,也就是現在的國王管理。去年四季度開始的價格戰也是現任國王撒勒曼一手策劃的。所以馬上改變價格戰策略的可能性並不大。

二是上周美國鉆探公司Baker Hughes宣布美國本土石油鉆井減少83口,為三年新低。這個消息確實直接刺激原油價格迅速反彈。但是考慮到美國本土石油鉆井有1456口,僅僅減少83口並不能顯示美國頁巖油公司已經得到教訓,大量退出這個行業。畢竟至今為止,只有一家小型頁巖油公司宣布倒閉。

三是紐約時報上周援引未經證實的消息稱沙特保證會維持高油價以換取俄羅斯退出對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的支持。這個消息也不合常理。沙特對阿薩德政權並沒有痛恨到放棄自己石油市場份額的地步。沙特停止價格戰付出的代價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我認為石油的長期價格應該在每桶80美元以上,距離現在的價格有60%以上的距離。但是只要沙特維持價格戰一天,石油價格就還會在現在的底部附近大幅震蕩。這樣的震蕩有多長?應該有1年左右。因為美國的頁巖油井每年產量的自然衰減量在70%左右。這些油井的產量要大部消耗掉,頁巖油公司就會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那時才是沙特得勝鳴金的時候。這個時點應該在今年4季度到明年1季度。現在抄底油價不失是好時機,前提是要能夠忍受住短期油價的大幅波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30

苹果股价会达到1万亿美元吗? 年纪不轻轻吴向军

http://xueqiu.com/6246827362/36709462
上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于4893.84点,距离2000年3月的历史最高点5132.52点仅有3%的距离。纳斯达克指数中权重最大的苹果股票上周暴涨6.9%,市值达到7400亿美元之高。

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点时的代表公司都是和互联网产业链相关的股票。而15年后,纳斯达克指数再次接近5000点,除了谷歌、脸书等互联网公司之外,苹果功不可没。苹果作为一个消费电子硬件生产商,从分类上和互联网无关,但其实苹果的拳头产品i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代表也是互联网造就的。所以说,这一波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代表的创新基础其实也是互联网。

苹果作为高科技股的代表,市值已经达到7400亿美元,“富可敌国”早已经成为事实。从去年起,市场上就有很多人在推测苹果市值是否或者何时会达到1万亿美元。苹果股东,著名投资人Carl Ichan一直认为苹果公司应该继续回购股票,而苹果股价达到1万亿美元指日可待。

那么苹果市值究竟能不能达到1万亿美元这个“历史记录”?我的回答是“很有可能”。但是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苹果市值是否能够保持在1万亿以上?

苹果的股价现在并不贵。苹果市值7400亿美元中,大约1400亿美元为净现金。提出现金后的市值为6000亿美元。市场平均预期今年苹果净利润为500亿美元。所以说,苹果的市盈率约为12倍,远低于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16倍。如果我们用16倍市盈率的话,苹果公司市值应该在9400亿美元,离1万亿美元的市值咫尺之遥。苹果公司股票市值在今后2年中很有可能冲到1万亿美元。

但是,一时之荣誉并不能代表一世之荣耀。其实早已经有公司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2007年,中石油在A股上市的当天市值就曾经超过1万亿美元。2000年思科的股价不断疯涨,其市值曾一度达到5500亿美元。当时很多人认为思科的股价会在一年内达到1万亿美元。但是15年过去了,思科现在的市值也只有1350亿美元。

我们不得不看到,苹果绝大多数的利润仅仅源自一个拳头产品,iPhone手机。虽然iPhone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不到20%,但是其利润远远超过所有其它手机生产商的总和。比苹果市值是否会达到1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苹果的这种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持续下去。iPhone手机问世以来一直是智能手机的佼佼者。但是也不是没有例外。2013年,三星手机推出多款智能手机,不仅屏幕大,而且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苹果的iPhone5。而苹果的iPhone5和iPhone5S产品性能提高较慢,因此在高端市场份额丢失很快。苹果的股价曾经暴跌45%。往远了说,苹果的Mac电脑也曾经是行业的开创者,地位和现在的iPhone一样。但是,后来也败在了开放式的PC手下。iPhone和安卓之争,和20-30年前的Mac和PC之争非常相似。iPhone的高利润是否能够持续尚且尘埃未定。索尼和诺基亚当年多么地风光,沦落到现在的地步恐怕是没有人能够想到的吧。

苹果想要维持现在的辉煌必须要产品多样化。在这个方面苹果在历史上做的并不够好。经过数次历史教训之后,iPad是乔布斯当年想产品多元化的最重要棋子。如iPod和iPhone一样,iPad也确实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但是近年来,iPad被安卓和微软系统的类似平板电脑产品打得丢盔卸甲,销量大幅下降。相对iPhone的巨额利润,库克好像对iPad并没有太尽心。产品的性能更新非常缓慢。以至于有业界人士揣测苹果是否会放弃iPad。至少,苹果放弃iPad Mini的态度已经是非常明显。

下一步苹果会向哪一方面进行战略布局?无数人对此可以说是操碎了心。电脑、音乐、社交网络等等,苹果都试过了,有的相当成功,但是对7400亿市值的公司来说还是显得太小。苹果对于手表产业的态度也很有意思。一方面苹果提出的iWatch理念也是开创性的。但是苹果却迟迟没有推出产品,反而坐视其它公司的产品大量涌入市场。这个市场实在太小,苹果进入确实没有太多油水。现在看来有两个方向对苹果最有吸引力。第一是搜索。谷歌的最大收入和利润来源也非常单一,就是搜索。而且谷歌的搜索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利润非常高。谷歌早已杀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之中,是苹果的最大敌手。苹果进入搜索领域应该是最符合逻辑的。第二是汽车。这周,全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苹果已经有数百人的团队为其工作,秘密开发设计电动汽车产品。这也是本周苹果股价暴涨的主要原因。汽车市场远远大于手机市场。特斯拉年产汽车仅5万辆,股票市值就能达到250亿美元。以苹果的财力和设计能力,设计出几款超越特斯拉的汽车的可能性很大。而汽车作为产品的黏性远远超过手机。如果苹果造汽车,只要能开,不用做广告,购买者就会远远超过5万。这才是苹果现在居安思危,积极开拓的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24

15年前的3月,納斯達克突破5000點,「老虎基金」被逼清盤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http://xueqiu.com/6246827362/37650431
上週美元兌其它貨幣暴漲平均2.4%,引發股市小幅回撤。美國標普500指數從歷史最高水平下跌1.6%,納斯達克指數週一收於5008.1點,為2000年3月以來首次收於5000點以上,距離歷史最高點僅僅差0.5%。但是可惜,納指沒有「Hold」住,上週下跌0.7%,收於5000點以下。 
納斯達克指數走勢圖,在過去15年走出了一個完美的「U」字。15年前的3月,納指在互聯網泡沫的推動下狂升到5000點。有意思的是,上週A股創業板也首次站到了2000點。其時,納斯達克的瘋狂遠遠超過現在A股創業板。當時的納斯達克指數的平均市盈率達到150倍。其實,估值到了這個水平,市盈率基本上已經沒有意義。只要和互聯網沾上邊的公司都能夠雞犬升天。無論是面向消費者,還是面向企業,還是電信網絡基礎建設,無不被瘋狂炒作。互聯網公司為了吸引眼球,花大價錢吸引顧客。成本不是問題,利潤無人顧及,點擊率、媒體曝光率比什麼都重要。賣東西的只要在網上,就可以白送。而白送得越多投資人越開心,追加的投資也就越多。只要是和網絡沾邊,投資人的錢是無限的。當年最轟動的故事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Linux公司(VA Linux)上市首日股價竟然上漲7倍之多。
 
當時美股資深投資人紛紛表示看不懂,而投資新手大賺特賺。新股神層出不窮。如果有人討論估值,頓時會惹來無數人的恥笑。低估值的股票根本沒人看。估值越高越被捧得厲害。老股神們紛紛跌下神壇。從來不投資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成為「古董」,常被人揶揄。巴菲特還好,因為他只做多,不做空。多空都做的老牌對沖基金這時可慘了。1980年Julian Robertson成立的著名對沖「老虎基金」,經過18年的奮鬥,戰場遍佈歐美亞,資產在1998年達到220億美元,為當時最大的對沖基金,年均回報率達32%。結果老觀念遇到了新問題。面對互聯網泡沫,Robertson認為市場股票普遍高估,因此大量買入傳統公司如全美航空(US Airways),同時賣空估值高得離譜的朗訊(Lucent,電信設備)和美光科技(Micron,閃存等芯片公司)。結果不用說,老虎基金在1999年淨值下跌19%,而納斯達克指數當年幾乎翻倍。進入2000年,前兩個月老虎基金淨值又下跌13%。投資人大量抽出資金,老虎基金的資產大幅縮水至60億美元。由於對沖基金一般對於虧損的要求都比較嚴格,基金淨值要回到高點以後才能開始重新獲得佣金。面臨如此窘境,Julian Robertson在2000年3月30日宣佈關閉老虎基金。
 
Julian Robertson在關閉老虎基金的同時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當時和後來被廣為傳誦。在信中,他總結了自己的投資風格為簡單的「持續地承諾購買好股票和做空壞股票」(steady commitment to buying the best stocks and shorting the worst)。但是他承認,這個策略只在「理性的」(rational)市場有效,而在無理性的市場是無效的。他認為,當時的互聯網和電信行業的「瘋潮」(craze),以及各種類型投資人的瘋狂投資,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而這個「騙局」一定會破滅。Robertson對此充滿了信心。只是「老虎基金」無法存在下去了。
 
事實證明,Robertson的預言是正確的。萬有引力還是存在的,豬是不會飛的,投資最終是要回到客觀規律去的。只是太可惜,納斯達克指數在Robertson關閉了「老虎基金」之後立即轉頭向下,兩年之內下跌了80%。無數互聯網和電信設備商破產倒閉,包括老虎基金重金做空的朗訊科技。「老虎基金」只要再堅持兩個月,就有可能成為互聯網泡沫破裂過程中最大贏家。但是,它沒有堅持下來。
 
15年之後,滄海桑田,納斯達克又回到5000點。此5000點非彼5000點也。現在的納斯達克估值為21倍市盈率,是15年前的十分之一。收入、盈利、增長均十分健康,可持續性沒有疑問。但是指數中的權重股大變樣。蘋果公司當年還剛剛從破產邊緣脫身,現在市值已達7000億美元,去除現金後的估值只有12倍。15年前,谷歌剛剛初創、Facebook還不存在。搜索引擎市場還呈現由Lycos,Infoseek,Yahoo!,Excite,Inktomi等戰國爭霸的局面。這些搜索引擎當年各個估值數百億美元,現在除Yahoo!外都不存在了。當時電信設備巨頭思科市值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現在市值不過當年的三分之一。北電、朗訊、AOL、WorldCom、Global Crossing、Nokia、Motorola這些當年叱咤風雲的名字現在都不見了。
 
納斯達克15年一輪迴。我們在重溫舊事的時候到底學到了什麼?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重複自己,只不過時間、地點、人物有所不同而已。
 
最後附上Julian Robertson在關閉老虎基金是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以饗讀者。
 
 
Tiger Management released the following letter on March 30 of 2000 to its limited partners, announcing the closure of its funds.
 
In May of 1980, Thorpe McKenzie and I started the Tiger funds with total capital of $8.8 million. Eighteen years later, the $ 8.8 million had grown to $21 billion, an increase of over 259,000 percent . Our compound rate of return to partners during this period after all fees was 31.7 percent . No one had a better record.
 
Since August of 1998, the Tiger funds have stumbled badly and Tiger investors have voted strongly with their pocketbooks, understandably so. During that period, Tiger investors withdrew some $ 7.7 billion of funds. The result of the demise of value investing and investor withdrawals has been financial erosion, stressful to us all. And there is no real indication that a quick end is in sight.
 
And what do I mean by, "there is no quick end in sight?" What is "end" the end of? "End" is the end of the bear market in value stocks. It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equities with cash-on-cash returns of 15 to 25 percent , regardless of their short-term market performance, are great investments. "End" in this case means a beginning by investors overall to put aside momentum and potential short-term gain in highly speculative stocks to take the more assured, yet still historically high returns available in out-of-favor equities.
 
There is a lot of talk now about the New Economy (meaning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elecom). Certainly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orld and the advances from biotechnology will be equally amazing.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ring us opportunities none of us have dreamed of.
 
"Avoid the Old Economy and invest in the New and forget about price," proclaim the pundits. And in truth, that has been the way to invest over the last eighteen months.
 
As you have heard me say on many occasions, the key to Tiger's success over the years has been a steady commitment to buying the best stocks and shorting the worst. In a r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strategy functions well. But in an irrational market, where earnings and price considerations take a back seat to mouse clicks and momentum, such logic, as we have learned, does not count for much.
 
The current technology, Internet and telecom craze, fueled by the performance desires of investors, money managers and even financial buyers, is unwittingly creating a Ponzi pyramid destined for collapse. The tragedy is, however, that the only way to generate short-term performance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s to buy these stocks. That makes the process self-perpetuating until the pyramid eventually collapses under its own excess.
 
I have great faith though that, "this, too, will pass." We have seen manic periods like this before and I remain confident that despite the current disfavor in which it is held, value investing remains the best course. There is just too much reward in certain mundane, Old Economy stocks to ignore.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value stocks have taken a licking. Many of the great value investors produced terrible returns from 1970 to 1975 and from 1980 to 1981 but then they came back in spades.
 
The difficulty is predicting when this change will occur and in this regard I have no advantage. What I do know is that there is no point in subjecting our investors to risk in a market which I frankly do not understand. Consequently, after thorough consideration, I have decided to return all capital to our investors, effectively bringing down the curtain on the Tiger funds. We have already largely liquefied the portfolio and plan to return assets as outlined in the attached plan.
 
No one wishes more than I that I had taken this course earlier. Regardless, it has been an enjoyable and rewarding 20 years. The triumphs have by no means been totally diminished by the recent setbacks. Since inception, an investment in Tiger has grown 85-fold net of fees; more than three time the average of the S&P 500 and five-and-a-half times that of the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World Index. The best part by far has been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closely with a unique cadre of co-workers and investors.
 
For every minute of it, the good times and the bad, the victories and the defeats, I speak for myself and a multitude of Tiger's past and present who thank you from the bottom of our hearts.
 
-    Julian Roberts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67

再談輕輕走了的楊絳

標少不學無術, 書看得雜, 對甚麼都講不上有研究, 但對吃喝玩樂, 社會事務, 法庭判決, 都勇於講出自己的看法, 雖然淺陋, 卻是率性之言。淡淡然哀悼楊絳離世所寫的楊絳輕輕的走了, 也引起爭議, 想起來也覺得有趣。我幾乎可以肯定講, 有些留言是陰魂不散的Maro留下的。我曾經講過要殲滅他, 不讓他留言, 箇中道理只有長期讀者才了解。刪除他的留言並非怕他罵我, 而是不想催化他的病情, 如果他表現正常, 我都會所謂「隻眼開隻眼閉」讓他重投這部落的懷抱, 就當是對一個正在康復的病人扶一把, 寬容讓他過渡。這一篇不是講Maro, 而是借該篇的留言講人性。

那一篇的留言引述不少攻擊錢鍾書及楊絳的講法, 我沒有資格為他們抗辯, 因為我看他們的書及文章是第一手資料, 對他們的為人的認識極其量是二手資料, 有些是一手但只可能講屬自圓其說的東西。真正硏究就要審慎精確, 我沒有這能力。我看《圍城》超過十次, 主要是被錢鍾書的才華所瘋魔, 當然有些人認為過譽了《圍城》的成就, 主要原因是那班搞中西比較文學的學者對錢鍾書的推崇。翻開在書架塵封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譯本), 夏志清評錢鍾書的《圍城》時這樣講:

「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經營的小說, 可能亦是最偉大的一部。作為諷刺文學, 它令人想起像「儒林外史」那一類的著名中國古典小說; 但它比它們優勝, 因為它有統一的結構和更豐富的喜劇性。和牽涉眾多人物而結構鬆懈的「儒林外史」有別,「圍城」是一篇稱得上是「浪蕩漢」(picaresque hero)的喜劇旅程錄。…

單是中文修養好的人對評價《圍城》就囿於沒有西洋文學根基而充滿障礙, 對於小說中戲謔和幽默的典故大部份都跟不上, 去評論《圍城》根本不自量力。撇開《圍城》不講, 錢鍾書國學鉅著的成就不容置疑。攻擊他的人只針對兩方面, 一, 指責他們出賣朋友; 二, 指責他們翻譯《毛選》。出賣朋友與否, 我無從置喙。翻譯《毛選》我就不得不替他辯護一下, 但這跟楊絳毫無關係, 楊絳不曾參與《毛選》的翻譯。錢鍾書夫婦解放後選擇留下, 明顯是錯誤選擇, 在各式政治運動洗禮下, 除非選擇自殺, 否則總要有生存之道。1950年8月, 錢鍾書奉調進城, 到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英譯委員會參加翻譯《毛選》, 至1953年底完成, 那時候楊絳在清華教書, 她一面教書, 一面讀書讀小說, 同時翻譯了十六世紀西班牙經典之作Le Vida de Lazarillo de Tormes, 書名譯為《小癩子》。1953年的時候她在翻譯法國小說Gil Blas, 留言的人硬要說她有份譯《毛選》就請拿出證據來。最慘的是把他兩夫婦講成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事實搞錯了, 就算楊絳有份翻譯《毛選》, 又怎樣傷天害理呢? 共產黨指派你做文字工作, 一個文人有能力抗命嗎? 況且毛澤東文選是1949年底至1950初毛澤東訪問蘇聯時史太林建議他篇輯的, 以幫助人們瞭解中國革命的經驗, 如果《毛選》傷天害理, 有份翻譯的也只是錢鍾書, 罪不及孥, 也與楊絳無關。錢鍾書也無份寫中文版, 不是原創者。

楊絳還有個多月才105歲, 活到104歲, 創作及翻譯了不少成功作品, 她離開了, 我只是淡淡哀悼幾句, 她更不好, 也無需在留言大肆評擊。在極權政權下得以殘存, 人性難免有脆弱點, 因抵擋不住煎熬而作出妥協行為, 有小瑕疵也不值深究。有這種閒暇, 我就只會去罵那些日常遇到, 沒有受政治逼害下, 也做出無恥奸險行為的人, 而不是對一個已逝去, 不見得有明顯過失的人, 去作出貶斥之言。錢、楊二老就算性格上有些瑕疵, 以他們的成就相比, 可謂瑕不掩瑜。

我不為逝者塗脂抹粉, 你又可有為朋黨關係而姑息養奸? 我沒有本事, 還有點為正義吭聲的傲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65

楊絳輕輕的走了

我忘了那一本是我讀楊絳的第一本書, 我相信是《幹校六記》, 是念大學時的事, 而最近期看楊絳的書是《洗澡之後》, 還在今年3月7日寫了《洗澡》一文順便評了《洗澡之後》幾句。楊絳兩日前撒手塵寰上了天家與錢鍾書及錢瑗相聚, 享年104歲。《洗澡之後》的序言是2010年6月寫的, 為甚麼會拖到2015年3月才付梓印行第一版, 我就不得而知了, 也不去考究。

第一次知道有楊絳這人大概是大學的時候, 讀錢鍾書則是中學年代, 之後才赫然發覺第一才子的背後還有個才女。楊絳這才女愛錢鍾書這才子, 論作品, 我還是對才子鍾情, 他也是我少有愛的男人。有一次, 球場上的擦鞋仔竟然跟我講錢鍾書及《圍城》, 我以為那只奉承師奶阿太及一眾無知婦孺的人胸中真的有兩滴墨水, 我立即問他你看過《談藝錄》、《管錐篇》嗎?  原來連書名都未聽過就扮文人雅士, 我直接了當講我多年來看了《圍城》不下十次, 那人就閉了嘴。

今天吃飯碰見朋友, 朋友問我讀過楊絳的「一百歲感言」沒有? 我家中楊絳的書不多, 只有八、九本, 沒有印象在那裏看過這篇, 於是上網尋找, 才知道楊絳根本沒有寫過這一篇, 這文章只是別人拼湊而成, 非楊絳原話, 網路上卻在瘋傳。我看楊絳寫的書, 最喜歡的反而是別人寫楊絳的書: 《聽楊絳談往事》, 楊絳在這書的序言講: 「為我寫的傳並沒有幾篇, 我去世後也許會增加幾篇, 但徵得我同意而寫的傳記, 只此一篇。」

我也十分佩服楊絳的才華及堅毅, 為了翻譯原文而自學外文, 尉然成為大師級的翻譯家。她的女兒及丈夫先後在97、98年逝世, 她也可以撐到今時今日, 努力不懈地學習和創作。政治逼害沒有摧毀她一家人高尚的人格, 卻扼殺了這對玉人的才情。楊絳的文章不適合我, 因為我改不了口舌爭鋒的性格, 學不到她那種淡淡然面對苦難的態度, 做不到網友所講的「知雄守雌」情操。

2007年楊絳出版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這樣一走, 她多走了9年, 終於到了人生的邊上, 不用自問自答了, 《我們仨》可以在天上互相傾訴別離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67

什麽樣的人 | 輕輕松給小馬哥介紹港股筍殼

今天的推送,來點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比如怎樣才能輕輕松給wuli小馬哥介紹港股筍殼?

 

前段時間對許老板的港股手法嘆為觀止之時,發現一山還有一山高、涉獵港股更早的前輩——歐亞平,可能是迄今為止,在港股炒實業與炒殼最膩害的金融大鱷。


 


三分鐘介紹歐亞平


1962年出生的湖南長沙人,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系畢業,在南京做過教師,在湖南做過外貿經理;

第一桶金來自九十年代初香港的石油貿易(被南方周末爆出來有貪汙的原罪,但中國做生意你們也懂得,anyway文章我放在閱讀原文,有興趣的自己去看),石油生意做到1996年油價下跌為止;

1990年在香港成立百仕達,1993年在深圳開發百仕達花園,進入房地產行業,19986月香港主板上市,編號1168,集資6億港幣;

1997年,成立百江集團做城市燃氣開發和控股管理業務的,20014月於香港創業板上市,編號8132,集資5000萬港幣,中間李嘉誠買過百江的CB,最後百江是被四叔李兆基買下來了;

2000年後,歐亞平逐漸將手上的實業產業賣光,主攻眾安保險和世界大自然保護協會,也就大陸土豪們的集聚地。

 

一句話總結:橫跨中港,幹的了實業,炒的了殼股,hold得住土豪,而且難得還這麽低調!


倒敘來說,現在最新最熱的眾安保險董事長,就是歐亞平

 

眾安在線財產保險2016Q3的償付能力季度報告中的披露顯示,公司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都不超過20%,但內地並不是穿透持股,所以如果將歐老板所持有的馬甲分別為深圳市加德信投資有限公司、優孚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日訊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謙果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深圳市日訊互聯網有限公司、上海灝觀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歸類求和的話,歐老板的持股將達到32.32%,最大股東湊是他。


 

加德信投資的董事長是歐亞非(歐老板的哥哥),住所就在百仕達開發的深圳南山區紅樹灣紅薯西安花園會所。


 

而根據百仕達此前的一份關聯交易公告,深圳日訊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國附屬公司。



而深圳市日訊互聯網有限公司的住所就在深圳百仕達花園文化中心(百仕達的物業哦)。


而優孚控股是將持有的眾安在線60000000股股份,分別轉讓給上海灝觀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28570000股,及上海謙果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31430000,作為員工持股,兩個基金的執行事務合夥人都是上海融霸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市場傳言這兩個基金也是歐老板的,所以現在還不知道一級狗到時候要怎麽給股東做穿透。

 

20156月,眾安完成了額度為57.75億元的首輪融資,價格為24/股,估值約500億元。投資者包括MS、中金、鼎暉、Keywise、賽富。MS持股2.4770%,中金持股2.5189%,鼎暉持股4.9975%Keywise持股4.9321%EquineForces Limited Partnership持股4.4699%

 

對應眾安在線20142728萬元的凈利潤,簡單計算,增資擴股後每股盈利大概0.022元,對應的市盈率大概超過1000。今年2月份WSJ稱眾安打算進行20億美元的IPO

 

再看基本面,眾安保險做的基本是退運險,2015 年年報並沒有披露退運險的具體收入,不過201314 年,退運險收入占保險收入為79%77%。但退運險這類保險保費低,期限短,難以形成保費規模,因此盈利空間有限;而且銷售嚴重依賴互聯網場景與流量,萬一哪一天馬雲爸爸決定讓螞蟻金融自己弄這個咋辦哩?



不過撇除這個進行中的IPO不算,歐老板在港股多年的經營,已經實現的財富自由應該夠花好幾輩子了。就看看他這一路留下殼,2003年至今,歐老板運作過(即至少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的港股上市公司先來張大合照。


這麽大的金融帝國,運作起來,殼殼相控也是需要相當的水平,順著聯交所數據,歐老板旗下的馬甲及關系如下:


 

咋說哩,這家大業大的看著讓人好嫉妒!小夥伴紛紛表示,歐老板如果馬甲不夠用,喊我們過來當個背心、褲衩都不介意呢!

 

現在歐亞平還作為大股東的公司主要有三家:百仕達控股(1168)、威華達(622)及中國新進控股(1332)。

 

其中最特別的一定是百仕達控股啦,歐亞平通過上層主馬甲Asia Pacific Promotion Limited持股45.11%;在威華達這麽多年的持股比例維持在35%左右,最後一次申報是2012427日,歐亞平持股36.56%,除了主馬甲外,股份還通過百仕達Sinolink Worldwide Holdings Limited及其附屬公司持有。這就形成了歐氏金融帝國完美的俄羅斯四層套娃。

 

說回公司本身,百仕達現時還是做房地產投資業務,市場熱烈期盼著他在上海的兩個項目早日竣工,為股東創造價值。2015年收入3.36億港幣,虧損4.09億,公司總資產96.65億,凈資產79.35億,市值31.87億港幣,PB0.52倍。

 

而威華達是金融平臺,有放債跟六號牌業務,自己還持有一定的自營倉位,2015年收入5340萬港幣,凈利7.13億,總資產55.23億,凈資產50.98億,4.54倍的PE0.64倍的PB,市值31.65億。歐老板的PA股如下:

 

盛京銀行(2066,這是許老板的deal

富力地產(2777

恒騰網絡(136,歐老板賣給許老板、小馬哥的那個殼)

民眾金服(279

麗珠醫藥(1513

中國新金融(412

金利豐金融(1031,殼後朱太的公司,好膩害的)

恒大健康(708,愈發相信歐老板和許老板一定是BFF

嘉年華國際(996

叁龍國際(329

中渝置地(1224,張松橋也是老盆友了)

中國智慧能源(1004

 

過去一年的股價,兩大控股平臺都跌了7%左右,跑輸恒指,現在深港通都要開了,代表小股東給歐老板加油哦!


 

2016年最新入主的中國新進控股(13322015年時候還是歐亞平好朋友、港股殼王莊友堅的太太羅琪茵持有的,當時公司叫確利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歐亞平40.13%入股後,改名為中國光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後,再改名為現在的中國新進控股有限公司。公司業務是包裝產品的生產、財務投資及時裝貿易(真是多元化啊,不知道歐老板要怎麽再裝修下)。

 

不過每個殼,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進程,歐老板今年買的這個殼呢,是1999430日上市的,2007年被歐亞平的好朋友之一張松橋的中渝置地,先收購、再註入資產形式、進而取代其上市地位,2012712日再把公司分拆上市出來,招股價1.59港元,集資0.23億港元。

 

這手法就跟上海人民排隊結婚、買房、離婚、再買房一樣,高明!蝸牛妹給跪!


 


而且最關鍵是,這模式絕對比網紅內容創業的可複制性高多了啊。在wuli港股,時時刻刻都是交配的季節,都可以生生不息的造殼致富啊!這里,就要說到歐老板所在的港股小團體,HEC Capital


 

HEC Capital持有中南證券,由莊友堅創辦,在電訊盈科(8)私有化、Passport狙擊豐德麗(571)及中策(235)收購南山人壽中,都擔當了重要角色,集團主要辦公地點在北角A4出口的華匯系商業寫字樓。

 

關於HEC的股東、故事,絕對可以鴻篇巨制再寫一篇(等博主有時間有心情吧),簡單我們可以看一眼HEC Capital這麽多年的持倉大合照,跟歐老板的大股東持倉,是不是那麽滴似曾相識?


 

先來兩只跟上海人民買房史一樣的殼公司:1491189

 

我們歐老板,在200312月就早已清倉7.93%的持股,隨即149開掛一殼三主:2004年時候,149珀麗酒店集團有限公司2007年變成中國高速(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是陳洋南;到了2016年又變成中國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大股東是王紀龍等人!


現在14億的市值,過去一年股價爆升1.58倍,但上市至今,股價跌了100%,股價灰常驚心動魄,而我們歐老板,是賣在高位的。


 

1189的故事就要再曲折點,本來這間公司叫做永安旅遊,這是間1964年就成立了的香港老牌旅行社,結果2002年母公司主席兄弟卷入債務糾紛,欠中銀香港9.5億港幣,被告上了法庭(1994年樓市高峰期2.6億賣了灣仔夏懿大廈八樓跟半山May Tower一個3000尺的豪宅,成了壓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只能引入殼王陳國強入駐,陳國強通過中策花了1.3億現金,認購新股,成為持股48%(攤薄後34%)的大股東,陳國強還拉著李嘉誠一起買了CB(歐亞平跟李超人一樣,都買了5000萬),所以大家都在憧憬和黃會不會把Priceline註入上市公司,股價也是從0.044一下子升到了0.12港幣。

 

然而殼王坐鎮的公司怎麽可能就此消停呢,發自家的新股,認購中策旗下中國置地的新股,資產賤賣給中國置地。簡而言之就是,陳國強花了1.3億買下永安的殼,然後收回了3億現金和其他資產(上海丈母娘都要跪了)。而早已看透一切的歐老板,是在20044月份時,將手上8.53%的股份清倉了的。


現在這個殼叫做珀麗酒店控股,市值竟然只有3.28億,過去一年股價跌20%,上市至今跌幅比149好了那麽一丟丟,跌了99.43%wuli歐老板賣股票時候,股價大概還有三四塊錢,今天就只有4毛了。


 

當然歐老板也是認真做實業的,比如1083百江燃氣,歐老板的持倉從200610月份的61.33%,逐步降至20073月的30.74%;之後公司賣給了四叔李兆基,之後改名為港華燃氣。現在市值109.55億港幣,過去一年股價下跌14.95%,不過上市至今股價還是升了3.8倍的。


 

還有一只殼股235中策集團20098月時候,歐老板持股107.35%,到了2010920日,持股比例降到了0%。上面永安的CB,中策也有投資的,但中策更加出名的事跡,是2009年時候,與博智金控聯手買南山人壽(臺灣公司)的deal


結果被踢爆中策的大股東里有張松橋、歐亞平還有中國林大的主席吳良好,盡管負責deal的投行說股東結構沒有一塊錢是中資的,但臺灣最後還是沒放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現在公司是孫粗洪的,市值31.09億,上市至今的股價跌了57.87%。歐老板出貨的價錢,六年之後才再見得到的,高人啊!


 

2009年時候,歐老板還投過一只創業板轉主板的股票,TSC集團控股(206,這間沒找到特別多的故事,反正歐老板2009127日跟聯交所做的披露,也是那幾年的高位啊。現時公司市值7.56億,上市至今股價跌65.58%


 

然後重頭戲來啦,2011年歐老板持有136比例為21.69%,然後2015年,出現了許老板和wuli小馬哥,7.5億賣殼成功。現在公司改名為恒騰網絡,市值500億港幣,過去一年股價升4.92%but沒想到的是上市至今跌了個99.97%


 

另外一只輾轉多手的殼是2792005年叫恒盛東方控股有限公司,大股東邱深笛;2006年就被莊友堅拿下,改名為內蒙發展(控股)有限公司20072010年又換到了廖駿倫手里,改名為民豐控股有限公司20138月到20166月是歐老板出場的時候,持股比例從9.72%降至4.82;然後在2016279迎來新股東張永東,並最終改名為民眾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現時市值71億,過去一年股價升6.38%,上市至今跌了100%


 

這是歐老板持股時候的股價表現。


 

再來一只1392007Golde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有時候,公司叫做139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換了大股東,公司改名為越南控股有限公司20147月至8月份,歐老板在139的持倉從6.06%降至4.99%;緊接著139再換大股東符如林,改名為中國微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然後又換了個大股東韋振宇,2015年公司叫中國金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2016年改叫中國軟實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現在市值15億,過去一年跌了68.18%,上市至今跌了99.8%


 

而歐老板,再一次跑贏市場。


 

最後一只博主查到的歐老板碰過的公司是2632008年是孫粗洪持有,叫做保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時候叫做中國雲錫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黎亮;20156月,歐老板申報持股比例5.27%2016年公司叫做高富集團,聯交所披露易中是搜不到大股東了。

 

現在市值只有5.33億,過去一年跌了34.75%,上市至今跌了100%


 

再看20156月,歐老板持股時期的股價表現,你說你跪不跪。


 


擼完這麽多年的港股PA,你們自己說,歐老板牛不牛逼。況且人家大老板做人做事都是與人為善的說,相信人格是極其有魅力的,比如現在樂視的中國好同學這出,歐老板2008年就在香港為蒙牛奔跑過


 

而馬雲爸爸非常自以為傲的環保事業,那還不是靠歐老板帶入門。


 

歐老板的成功之道,抄送大家學習提高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829

[蔡東豪]毅行出哲學:輕輕說,跑吧

1 : GS(14)@2012-01-07 14:08:3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9581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63

90歲妹妹過身百歲家姐:年紀輕輕就走了

1 : GS(14)@2015-01-29 20:53:35





四川瀘州四姊妹年齡總和近四百歲,她們不僅健康長壽,還引起網絡關注。大家姐趙淑良生於一九一三年,今年一百零二歲;二家姐趙心慧則是九十八歲;令人遺憾的是,三家姐趙心如前天因病去世,終年96歲;四妹趙心華兩年前享九十歲高齡去世,大家姐趙淑良感慨說:「年紀輕輕就走了。」三姊妹最近一次見面,追溯至去年十月,當時家人開車接載大家姐和三家姐到二家姐家,也成為她們最後一次相聚。二家姐趙心慧的兒子趙啟中說,母親這一輩,兄弟姐妹加起來有八人。家族各人都很長壽,趙家八兄弟姊妹,除了四姊妹超過九十歲,其餘四兄弟也超過八十歲。家人認為,平和的心態、有規律的飲食、家人孝順等,是長壽的因素。大家姐趙淑良則另有嗜好,就是愛打麻將,吃過午餐就要打三至四小時麻將,女兒說:「最大輸贏不超過三十元人民幣。」瀘州在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29/190211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43

年紀輕輕跟Jason Wu學嘢!華女幫Rihanna設計戰衣

1 : GS(14)@2016-10-26 08:03:00

今年剛從紐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的北京女生高雪,就這樣成為幸運兒,獲得與Rihanna合作的機會:「Rihanna(歌手)的設計師在看到我的作品後就給我發了電郵!」今年9月24日Golden Citizen群星慈善演唱會上,Rihanna就穿起高雪設計的西裝上衣演出,對於剛剛走出校園的她來說,簡直是夢幻般的開始!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年僅24歲的高雪,本月21日在曼哈頓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品牌「Snow Xue Gao」工作室,她與世界級的時尚大明星合作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學校讀書期間,她就憑着自己優異的履歷和作品集與美國第一夫人的御用設計師—Jason Wu(吳季剛)一起工作,進入他的工作室實習。高雪談起Jason Wu說:「他是一個非常非常認真的工作狂,很多事情都要親自過問,這是讓我非常驚訝的!我知道很多大牌的設計總監只會參與決策方面的工作。」她說Jason Wu甚至等飛機的時間都不會放過,「他只要靈感來了就會隨手畫下草圖,然後立刻用手機拍下來發給我們!」在Jason Wu的工作室裏,高雪說她每天都會看到他,「地上有一片紙屑他都會親自撿起來,桌子、書本擺歪了他都忍不住一一擺正。」不過,想要和這位有着「完美主義」的男神一起工作並非易事,層層面試簡直和申請學校一樣難,「我也是和大家一樣先在網上申請,提交了自己的簡歷和作品集後才收到面試通知」。但談到被錄取的最重要原因,高雪指「本科時我在北京服裝學院學習期間作品的產量就很大,而且參加了許多比賽,大部份是美國組織主辦的比賽,例如Barbie(玩具)主辦的設計比賽,我想這些都能增加國際公司對你的認可。」進入工作室後,由於工作模式的不同,高雪起初也很難適應,「在這裏的壓力還是挺大的,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系統,剛來的時候我都完全不懂」。在設計理念上,她則形容「中西方的設計師一起工作其實非常和諧,我們很少有觀念衝突,因為Jason Wu的追求我們都很認同,就是『給優雅的女士做衣服』」。紐約的帕森設計學院作為全球最頂尖的設計學府,服裝設計專業每年在全球範圍只選拔十幾位學生,學習過程中還會進行淘汰,只有留到最後的學生,才有機會和高雪一樣,代表帕森學院參與紐約時裝周。記者同時在現場採訪到一位剛剛入學的華裔學生Nora,她對記者說,「我們今年這屆雖然只招收了13個學生,一年後還是一定有人會被淘汰,為了保證學生和教學品質,這一直以來都是學校傳統。」看來,想要在世界時尚之都紐約玩時尚,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6/198127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5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