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斷臂”酷派走到十字路口

“現場有投資人和銀行、供應商的高層,可能他們回去以後就要決定到底是給我們雪中送炭還是釜底抽薪。”在昨日的一場手機發布會上,說這話的時候劉江峰面帶微笑,但可想而知心底的壓力並不小。

四個月前,劉江峰以酷派集團CEO的身份出現,而在更早前,他是華為榮耀品牌的掌舵人,並在華為的職業生涯中頗得集團重視。到酷派後,他表示希望未來五年帶領酷派實現手機銷量過億,重回行業第一,並且在與樂視的合作中,增強酷派的互聯網生態能力,讓酷派順利轉型升級為以硬件為用戶入口及節點的互聯網生態公司。

光鮮的履歷表曾經讓外界對此充滿期待,但四個月過去了,這個目標似乎依然飄渺。近期大股東樂視的內部波動以及酷派旗下ivvi的易主無疑再一次加重了外界對於酷派前景的疑慮。

“酷派現在是虧損的,明年的目標是活下來,最好能有盈利。”在15日晚間的專訪中,劉江峰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透露,此前手機的庫存現在已經清理得差不多了,酷派要做的是改變自己,做出的產品要能賺錢。

“現階段的目標是活下來”

“這一百多天的時間都過得非常充實。進入一個新的團隊,需要完成諸如組織整合、人員調整、業務梳理、流程簡化、效率提升等等一系列工作,至今我每天的工作都非常繁忙。”劉江峰對記者說。

在外界的印象中,劉江峰屬於“幕後型”,但在新工作中,他幾乎事無巨細,投入了極大的精力。據說,在開始正式擔任酷派集團ceo前,他特意前往錘子辦公室,就手機的發布會PPT尋求羅永浩的建議。“這很不江峰。”熟悉他的人說。

盡管這位曾經在華為大獲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在接受采訪時表達的多是積極的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時的酷派面對的現實問題依舊很多。

在大多數手機行業調研報告中,酷派的排名依然靠後,而在手機連鎖商城迪信通發布的9月和10月的報告中,酷派排名分別為第九和第六。11月初,匯豐的研報稱,下調酷派集團2016/2017年每股盈利預測-0.42港元,-0.03港元。不過目前的股價已經擊穿這一預判,16日上午收盤價為0.76港元。

“這幾年酷派內部動蕩過多,如今已經很難在第一梯隊看到酷派的身影。”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說,目前酷派依然需要厘清自身的市場定位,先站穩腳跟。

而面對酷派的老問題,劉江峰對記者說,“一方面要在渠道方面給合作夥伴樹立信心:虧錢先虧我,賺錢先賺合作夥伴;另外則是賺錢活下去,即做出來的產品要能賺錢,消費者能買單。”

劉江峰提到,過去老酷派創新不足,而新酷派則在嚴保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會鼓勵員工發揮創造力。他表示,現在已經順利完成內部整合,接下來的重點會集中在“去開拓更多的市場空間,樹立全新的用戶口碑”。

而從酷派近期發布的公告來看,現階段依然處於清庫存階段,新品S1則定位中高端,年輕化,線上主打天貓、京東等渠道,線下則多與迪信通、恒波等渠道廠商合作。

23歲的酷派還有機會嗎?

作為一家已有20多年的通信企業,酷派曾經是國產手機四強“中華酷聯”之一,在2014年的各種手機銷量排行榜上還居於第六或第七的位置。而在酷派2015年的全年財報中,收入同比下滑41.1%的數字側面反映了這家公司在這一年中發生了直線下滑。

這一年酷派經歷了最為艱難的轉型:酷派為了開拓手機渠道,在酷派品牌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大神和ivvi兩大品牌,大神主攻電商渠道,ivvi探索線下公開市場。然而隨後向360出售大神品牌卻放大了酷派2015年營收下降幅度,而在行業渠道變革方面,ivvi的獨立運營也分食了酷派的渠道能力。

就在前不久,酷派集團又發布公告稱,超多維以2.7億元收購酷派移動80%的股本權益,而酷派移動主營業務是ivvi手機。但酷派內部員工告訴記者,在此前的多次“改革”中,酷派幾乎把大部分公開渠道資源給了ivvi品牌,此次將ivvi分流出去,無疑是再一次降低了酷派在線下渠道的控制力。

記者聯系上ivvi品牌負責人王德新,對方表示目前酷派與ivvi依然共享研發實驗室、專利、供應鏈等資源,而在明年三月份ivvi的新團隊則會搬到超多維辦公。

“目前辦公室在裝修,超多維在消費電子上有比較長遠的想法,技術需要載體落地,手機是其中的一環。”王德新對記者說。

如何重塑渠道是現階段擺在劉江峰面前的難題,但在王艷輝看來,對於各個品牌的梳理對於執掌過榮耀品牌的劉江峰來說遲早會解決,比品牌、渠道等更為“無法把控”的也許來源於大股東樂視的無形壓力。如果說曾經樂視的入股還讓酷派的“老人們”幾度興奮,但如今被神話的“生態化反能力”則在短期內無法再給酷派助力。

十天前,裁員信息爆出之後,樂視網停牌,而酷派股價則變成驚弓之鳥,市值遭狠殺,本月7日盤中被砸出一根大陰線,盤中最大跌幅17.5%。可以說,樂視資金鏈風波不停,掛在酷派頭上劍就放不下。

同時,以樂視“入主”的6月17日股價1.53元計算,近6個月的時間,酷派市值已經縮水6成。而在樂視自爆資金鏈緊張後的一個月時間,市值縮水近半。一個流水幾百億的手機企業,市值變35億港元。

而面對樂視的資金鏈以及供應鏈等話題時,劉江峰並沒有過多談及,但在發布會開場時,他說,“現在我可能會遭遇很多冷眼、嘲笑、打擊,但是我相信有一天,我和團隊會和這個世界平起平坐,坐看風起雲湧,花開花落。”

11月21日,酷派集團發布盈利預警公告稱,2016財年度將虧損約30億港元,不過,也許對於他來說,最壞的時候正在過去。(實習生麥舒瑜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45

義烏小商品集散走到十字路口

編者按:從華北的中關村電子商城,到華東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再到華南的華強北商業區,隨著市場的變革和消費的變遷,這些傳統的線下商品集散地正在遭遇不同程度的挑戰與危機,當然也迎來新的機遇。
線下經濟模式與線上經濟模式似乎是電磁的兩極,究竟是“同性相斥”還是“異性相吸”,在走向最終答案的路途中,探索和試錯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個迷人的過程,博弈和進退之間,市場構築的商業文明正在逐漸向我們展開一幅磅礴的畫卷。

剛剛進入2017年,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生意顯得有些冷清,時至下午兩點左右,商場內外並沒有貨車、手推車、商人、小販絡繹不絕的場面,不少門面貼出了“出租或轉讓”的廣告。

賣水果、瓜子的小商販推著流動攤位在商貿城內穿梭,不時有店主出來買上一斤瓜子或者紅薯幹,回到自己店鋪一邊看著連續劇一邊嗑瓜子。在看得見的線下交易中,這大概是成交量最高的一門生意。

“雖然這幾年生意不好做,但最近也是出奇的冷清,也沒啥人,來的也根本不像來買貨的。”位於國際商貿城二區三樓一家經營日用陶瓷品的老板娘有些抱怨地說道。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連體建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全球最大日用消費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義烏的小商品市場也經歷了五次轉型。從上世紀70年代初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用雞毛換糖的“敲糖幫”到“網店第一村”,伴隨市場的擴容,加之實體經濟和電商的碰撞,讓這次轉型變得更為艱難且充滿不確定性,維系義烏30年發展的小商品交易模式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冷清的義烏商貿城五區

占地400余萬平方米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分為五個區域,一區最早落成也是生意最好的區域,主要經營玩具、頭飾、裝飾工藝、旅遊工藝等,二區集中銷售小家電、五金工具配件等,三區和四區則分別偏重於辦公學習文化體育用品和服飾、鞋類、日用百貨,最新落成也最為冷清的則是五區進口商品和床上用品市場。

在驅車前往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路上,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以往在國際商貿城接客人出租車都要排隊,現在樓下轉兩圈都接不到客人,尤其是五區太冷清了,擴張得太快。”

位於五區二樓的王先生主要經營家紡用品,在他看來五區的生意確實不如其他幾個區好,顧客很少生意也不好做,很多商戶或者把商鋪當作倉庫使用,或者直接關門轉讓,“之前很多炒攤的,現在炒攤的都套牢了,賣也賣不出去。”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義烏國際商貿城是由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商城集團”)打造的,其創建於1993年12月,是國有控股企業。隨著經濟轉型與消費升級,商城集團開始了“互聯網+”的探索:將這個擁有7.5萬商位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搬到網上,創建了“義烏購”,實現了線上商品與實體市場的一一對應。

根據“義烏購”從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的數據,義烏商貿城平均每個月有1039個店鋪關閉,鑒於同時期新開店鋪不到700個,截至2016年前八個月,商貿城店鋪總數比兩年前減少了8000家。

於此,中國瀾藍匯電商集團總裁淩陽認為,人口的流失是義烏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之一。

義烏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根據義烏政府官方數據,義烏人口200多萬,其中本市人口74萬,外來人口達到143.3萬人,即約三分之二為外地人。常駐外商1.3萬,在130多萬外來建設者中,自江西、河南、安徽的外來人口分別達到25.2萬、16.7萬、15.0萬人。

“義烏禁三輪車之後,約有十萬輛車被取締,他們大多是四五十歲的勞動力,離開義烏往往會帶上老伴和孩子,保守估計最起碼有30萬人離開。”淩陽告訴記者。為了緩解主城區交通擁堵情況,從2014年元旦起,義烏環城線範圍內全面禁止了機動三輪車。

根據義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局所提供的數據,2011年到2013年義烏流動人口在冊人數分別為136.3萬人、137.8萬人、133.2萬人,2015年義烏人口在冊數為125.1萬人,同比減少66193人。

外來人口的減少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產業轉型升級。義烏大多數企業屬於非常傳統的手工作坊式企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質量有待提升,缺乏品牌和知識產權。

受外貿結構調整和電商市場沖擊,加之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迫使企業不得不進行轉型,在資金、技術、人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一些小工廠開始倒閉,低端廉價勞動力也為企業所淘汰。

義烏新經濟

與義烏國際商貿城景象不同的是,在義烏南面距離商貿城約8公里的青巖劉村卻頗為忙碌,很多年輕人在加班加點做年終活動沖銷量,一樓沿街的店鋪多為線下體驗店,裝載貨物的集裝箱卡車隨處可見。這個小小的村莊聚集了約2.5萬個電商從業人員,2015年網店數量達到3200家,全年銷售額約45億元,日均出貨量7萬單。

2005年在完成舊村改造工程之後,青巖劉村整齊劃一的新樓房落成,昔日以耕地養家的農民成為房東,開始以租房為生。為了解決空房閑置、租金價格戰問題,青巖劉村和義烏工商學院合作,鋪設網絡,搭建物流、餐飲、培訓等配套設施,吸引大學生和企業來村里開網店,由此青巖劉村也走上了“網店第一村”的道路。

淩陽也曾是一名電商創業者,大學期間他曾和室友一起在中關村e世界做電腦組裝和電子配件銷售生意,作為最早觸網的一批淘寶賣家,他們的店鋪一度是淘寶鼠標類產品的TOP1。畢業後他將店鋪交由同學打理,進入銀行工作,隨後又輾轉至深圳進入電商服務商行業,在“電商換市”的號召下,義烏市政府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支持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淩陽來到了義烏。

在他看來,義烏是全國創業成本最低的城市,一方面依托國際商貿城,貨源充足,創業門檻低。其次物流優勢明顯,“義烏的快遞比上海一票便宜五毛到一塊,一天一萬票就省出一萬塊錢。”同時義烏的國際郵件互換局和交換站也投入使用,原本需要通過杭州、上海、寧波等地互換局分揀通關的郵件可在義烏通關後直接上飛機,極大提升了物流時效。

像淩陽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經營桂圓枸杞茶的劉麗女士之前在義烏農貿城批發市場擺攤位,受年輕電商創業者的影響,2017年開始不擺攤位,全職經營網店,目前網店專職人員9人,供應鏈和傳統渠道共享;40多歲的馬先生在2011年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註冊了自主品牌,現在,公司團隊已有30多人,在國內多個電商平臺上開出了旗艦店——在潛移默化中,這些傳統從業者也在自學或參加各種電商培訓班,卷入了電商大潮。

“粗放式開網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技能的提升變得尤為重要,例如如何提升流量、如何進行產品描述,如何做海外市場的推廣,如何對接平臺資源等等。”淩陽補充道。

艱難的轉型

在面積並不算大的義烏有30多個電商園區,其中政府認定的有近20個,淩陽所在的“瀾藍匯”在義烏運營了五個園區,包括義烏市農創園、微谷創智園、青創園等。

對於“瀾藍匯”而言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幫助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在與傳統企業的接觸中淩陽能夠感受到,“他們已經意識到必須要轉型,也很清楚企業的問題,但對於如何布局互聯網,自己需要哪些資源並不清晰。”

在淩陽看來用砸錢來運營電商是最容易失敗,但在義烏很多傳統企業搞電商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就是花費重金搞電商團隊。其接觸的一家銷售鞋子的企業,往年凈利潤在500萬左右,運營電商一年就燒掉600萬元。

“開了一家天貓店雇用了40多個人,配備了自己的美工團隊、設計團隊、客服團隊、攝影團隊、銷售團隊,根據以往線下銷售經驗,場面搞起來,自然有人來,事實上該店一天的銷售額只有1000元左右。”淩陽舉例說道。另一個真實的案例則是國際商貿城二區的一位老板開出年薪60萬從上海挖來一個運營,拿了錢卻不幹活,人不好用也不知如何管理。

“雖然有互聯網化意識,但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維還沒有跟上,例如以往搞批發,一批貨中有兩三個質量不合格,影響不大,但在互聯網電商搞零售,面對的是千千萬萬個未知的個人,產品沒有標準,出現差評就會影響整個平臺。”

大學生創業有想法無資源,傳統企業有供應鏈和產品,但缺乏互聯網運營思維,如何嫁接傳統企業和創新者,讓彼此之間對接並產生合作關系,成為義烏轉型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例如在傳統的貿易中心,“瀾藍匯”會選擇將樓上的五樓到七樓改造為電商園區,樓下商鋪繼續做傳統產品銷售。樓下貨源成為網貨的供應基地,而當遇到互聯網相關難題,樓下商鋪就可以直接上樓尋找技術支持。

不僅如此,伴隨著傳統實體經濟和電商新經濟的強烈碰撞,各種各樣的新阻力也應運而生。

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到訪,讓義烏的青巖劉村名聲大噪,吸引了很多考察團和遊客,導致當地租金不斷上漲,倉儲空間也變得緊俏。因為配套設施有限,很多賣家在做大之後就會搬離青巖劉村。“很多做到一定規模的電商已經搬到離市區更遠的青口村,那邊租金、消費各方面成本更低。”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

在淩陽看來,義烏小電商多、大電商少的原因還是在於留不住人才。“義烏離杭州、上海非常近,作為縣級市,很多年輕人並不想來到這里,尤其是懂計算機、頁面設計、電子商務的人才尤為匱乏。”

重估線下價值

如今運營電商早已經與幾年前不同,相較於線下競爭,在互聯網上市場的“馬太效應”更為明顯,位於頭部的商家攫取了絕大部分商機,開網店的門檻也變得越來越高。

浙江文博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光輝於2007年來到義烏,從摩的司機到淘寶賣家,宋光輝基本花光自己所有的積蓄學習電商運營,招聘專業人員經營淘寶店鋪,頂峰時期其所銷售的壓縮袋排類目第一,市場份額達35%。

伴隨競爭的加劇,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宋光輝發現公司的核心業務網絡PC端訂單量已經開始大幅下滑,直至2014年下半年,一年時間,網店的流量和營業額下滑達近70%。

在宋光輝看來,伴隨越來越多個人和企業湧入電子商務,開網店的門檻也在提升,選品、美工、推廣、包裝、物流、售後、管理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力和資金投入,並且這個投入成本越來越高。

“從2003年到2005年是互聯網導入發展階段,2006年到2009年是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到2012年是成熟發展期,2013年微信誕生之後,PC端開始向移動端轉移,在流量價值最大化的時候,未來客戶體驗一定在線下,消費者的消費特性也將不再局限於線上線下。”宋光輝總結道。

基於這樣的判斷,宋光輝開始逆向布局線下實體店連鎖市場,通過數據梳理來布局產品線,進行渠道拓展。與以往開實體店鋪不同,回歸線下實體店同樣依靠互聯網工具和思維,例如其線下門面價格定位在10元左右,是通過大量成交數據界定的,再例如產品設計和新品開發,也同樣源自用戶消費喜好大數據反饋。

同時為了實現更為快捷和扁平化的管理,宋光輝重金投入ERP管理系統,從產品采購到入庫、銷售、下單、出庫等一系列流程,都能通過網絡系統進行全程實時,宋光輝將這種開店方式歸納為用“淘系思維”做線下淘寶。

對於傳統電商而言,移動電商以及消費習慣、方式的轉變都是新沖擊,只是這種沖擊對於固守線下實體經營的小商戶更甚。事實上,線上與線下並不沖突,在新零售時代,創新思維和品質保證才是義烏保持競爭力的底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59

裁員10% “聚焦”的魅族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31/162334.shtml

裁員10% “聚焦”的魅族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師天浩 師天浩

裁員10%  “聚焦”的魅族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2016年伊始魅族創始人黃章現身公司年會,提出了“穩增長,創利潤,挺進IPO”的計劃。從彼時就已為今天的裁員埋下了伏筆

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進入了新階段,隨著中高端用戶的擡頭,幾大國產智能手機品牌競爭的動向,逐漸從圈用戶向著競爭中高端市場,提高自身盈利方面發力。在2016年魅族完成了2200萬部出貨量階段目標,魅族的Flyme用戶數量也首次突破了5000萬。此時,一則魅族第一季度裁減10%員工的新聞,引起媒體高度關註。

裁員背後:高速增長的魅族面臨再次轉型

年初華為裁員被熱議,原因無非是2016年華為整體呈上升趨,反常的裁員引起公眾極高的關註。近兩年,魅族從引入阿里等財團戰略投資後,獲得極快速的增長,逐漸從年銷量幾百萬的中等體量,向著破兩千萬出貨量的準巨頭邁進。此時的10%裁員,預示著魅族2017年將有大的戰略調整。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魅族相關負責人了解:“裁員10%的說法的事實,主要是因為公司進行人才結構優化,優化組織結構是比較正常的一個人事行為,只不過從去年的5%提高到了10%。”其實,從去年開始魅族就已公布了裁員10%的消息,被裁撤人員會根據勞動法提供合理的離職補償。從對方的回應來看,2017年魅族依舊會施行鐵腕的戰略執行,要實現從量到質的轉型。

整個2016年魅族“馬不停蹄”,多個產品線擴張、頻繁的新品發布會、持續推進的線下布局等全是大手筆,每一項拿出來都是巨額投資,但魅族還是在2017年年初宣布已達成盈利。現在的魅族無疑已經是國產智能手機里當之無愧的“大廠”,高速擴張在帶來高增長之外,難免會帶來人員臃腫的弊端。

2012年英國蘋果零售店大幅裁員曾引發全球多家科技媒體的報道,不過後來蘋果中國市場的強勢發展勢頭,回應了所有質疑。科技企業想讓增勢沈澱為勝勢,砍掉劣勢產品線,將資源集中優勢產品,是所有從“大”到“強”的長青企業必由之路。這也是所有科技公司每年都會采取末位淘汰制度的原因,只是此前多數公司都采取否認和不回應策略。

要想了解魅族2017年要做什麽,分析了其多位高管的回應及創始人黃章所透露的信息,我們能從中發現一些端倪。

與IPO有關?魅族2017有哪些新看點

2016年伊始魅族創始人黃章現身公司年會,提出了“穩增長,創利潤,挺進IPO”的計劃。從彼時就已為今天的裁員埋下了伏筆,此次裁員是魅族組織結構重大調整的體現,通過精簡隊伍,可以有效提高魅族自身的執行力,這些將為魅族備戰IPO提供保障。

在2017年初的媒體溝通會上,魅族副總裁李楠表示,新的一年里魅族將以黃章所提的“踏踏實實做產品,老老實實做營銷”為方向,對產品更加“聚焦”。魅族科技總裁白永祥也曾說過,2017年將集中打造明星機器。總結下來,魅族三位大佬在不同的時間里都傳達了一個信息,聚焦明星產品。

如果說,2016年高速增長的魅族有什麽遺憾的話,除了因為上半年投入過大拉低全年盈利外,過多的產品線也是問題之一。據統計2016年魅族發布了14款手機,逐漸形成魅藍系列、MX 系列以及 PRO 系列三大重要產品線,這其中幾款明星產品撐起了銷量,而一些特色不明的非核心產品,更像一種試探細分市場的投石問路產品,當明星機器陣營逐漸清晰後,砍掉模糊的產品序列在情理之中。

試錯完成後,備戰IPO就成了重中之重,據魅族負責人向有關媒體透漏本次裁員也是為IPO做準備,“公司準備上市,在人力資源成本、產品銷量、市場投入上都有新的考核指標,人力調整方面主要是結合人力結構的飽和度,從控制人力資源成本的角度做出的調整。”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2015年、2016年,魅族的擴張雖然有遺憾,但無論年銷量、Flyme用戶數量,還是用戶的活躍度都有所增長。尤其是去年智能手機廠商最重視的線下布局方面,通過兩年的瘋狂擴張,如今的魅族已擁有2300家專賣店,17000個形象銷售店,超過60000個形象銷售網點,這些擴張期夯實的硬實力,將是2017年魅族實現新增長的重要戰略支撐。而且隨著與高通關系的解凍,已占總銷量10%的海外市場也成為其增長的新變量。

如果只是淺顯的從裁員層面去理解這家擁有獨特文化的國產智能手機品牌,顯然是片面的,能夠及時調整策略取長補短,魅族的未來依然讓人期待。繼阿里之後,2016年魅族又引入了天音控股作為股東,證實資本方仍舊比較看好魅族,只待今年魅族把盈利的盤子做得更大,即可順利A股上市,這將使魅族進一步蛻變,成為國產智能手機品牌里的又一佼佼者。

科技行業裁員潮 做減法成了共識

華為無疑是中國科技企業的標桿,除了全球500強的身份,全球信息與通信技術龍頭的身份使其成為中國科技實力的象征。年初華為裁員風波,引來業界廣泛的爭議,行事雷厲風行的任正非並沒有照顧“公眾情緒”,一句華為不養吃白飯的人振聾發聵。顯然做科技不是做慈善,業績才是硬道理,這也是在大眾普遍同情弱者的輿論導向下,任正非敢於如此直言不諱的底氣所在。

其實,裁員一詞已是科技行業“普遍現象”,通過裁員進行內部優化、避免“大公司病”、提高效率、推進變革不僅中國企業如此,國外科技巨頭們也一樣。阿里稱“擁抱變化是核心競爭力”,華為CEO在年會演講時說“要優化人員結構,對外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對內開展不合格調整。”國外英特爾、IBM、微軟、甲骨文等諸多公司都有裁員的常規。

2016年底,曾有媒體專門做了一個全球科技巨頭裁員名單,2016年4月英特爾裁員1.2萬人,8月思科裁員5500人,10月惠普裁員3000人。從去年相關公司財報上看,這些公司依然是全球科技巨頭里盈利實力強盛的公司。2016年英特爾凈利潤達到103億美元,2016年思科Q4凈利潤為2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3億美元增長21%,惠普2016 Q4雖然凈利下滑,仍高達4.92億美元。顯然,科技公司裁員現象,並非完全像媒體渲染所言。

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的把裁員就和盈利劃上等號,因為業績下滑裁員也是原因之一,但我們應該以理智的態度看待這一現象,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科技企業的發展脈絡。通過裁員進行內部優化、避免“大公司病”、提高效率、推進變革,儼然已是全球科技企業的共識,過度的解讀將之與負面評價捆綁,只會為企業正常發展帶來困擾,抱有善意的解讀,才是對中國有潛力的科技企業應有的態度。

2016年魅族獲得天音控股的投資,表示著資本方的看好。雖然經歷了前半年的虧損,整個2016年依然實現了盈利,而且與高通糾紛的和解,及考驗智能手機未來增長基礎的線下渠道的布局,都是魅族在擴張期沈澱下來的優勢因素。2017年輕裝上陣的魅族,在高層更務實的聚焦下戰略更為清晰。裁撤臃腫人員,集中優勢人力,將技術專註於明星產品上,都是正向的訊息。

在前兩年曾創造數量增長奇跡的魅族,經歷此次大廠轉型的洗禮,2017年將擁有著更為讓人期待的未來。

魅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73

銀行理財奔向債券 券商大集合站在“十字路口”

5月先有券商資管的非標大集合面臨整改的消息,後有銀行理財資金池需穿透登記的規定,資管產品的統一監管尚未到來,但針對各類嵌套、套利模式的治理已在悄然醞釀。去杠桿、去通道已成為資管行業的大趨勢,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銀行理財資金何去何從?券商大集合業務面臨怎樣的調整?

被訪的多名券商人士表示未來借助資金池進行委外投資的模式是否消亡取決於監管的態度,目前還無法作出判斷。值得註意的是今年2月央行出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內審稿)》(以下簡稱《內審稿》),如果《內審稿》落地實施將會對資金池業務、通道業務產生極大遏制。

市場人士分析,當前資金池業務迎來穿透式備案時代。券商需對相關資產進行穿透登記,若資產質量較差,券商計提的風險資本會更高,這需要更多的凈資本去彌補風險資本,影響券商開展更多的資管業務。同時,當前券商集合中的非標業務正面臨大調整,未來如何開展業務還未形成共識,依靠券商資管和投行的聯動,券商非標業務轉向FA、投行類業務或是一大方向。

銀行理財資金何去何從?

資管產品的統一監管尚未到來,但針對各類嵌套、套利模式的治理已在悄然醞釀。多管理部門近期已針對銀行理財、券商資管等多種產品強化了穿透、整改等監管要求;一方面,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有限公司日前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銀行理財產品穿透登記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銀行對理財業務進行逐層穿透登記至底層基礎資產;另一方面,券商資管的非標大集合等產品也被地方證監局提出整改要求。

華南某券商非銀分析師表示,此前銀行理財資金可投資範圍受限,譬如無法在二級市場上投資股票,由此他們可借道信托計劃,券商資管通道擴大投資範圍,同時借助加杠桿獲得更高收益。但現在從監管層面來看,壓縮資金池規模,去通道、去杠桿成為資管行業的一大方向。

某券商客戶資產管理部投資總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銀行理財資金從表外回歸表內是大方向。但首先應明確的是銀行大部分理財資金由銀行自身進行了資產配置,僅有一小部分資金進行了委外投資。表外資產回歸表內的速度有多快取決於金融市場的承受力,這以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

未來借助資金池進行委外投資的模式是否會消亡?“這取決於監管的態度,目前還無法作出判斷。值得註意的是今年2月央行出臺了《內審稿》,如果這一文件真正落地實施,這將會對資金池業務、通道業務產生極大遏制。”前述非銀分析師表示。

《內審稿》中表示,禁止資金池業務。金融機構應當確保每只資產管理產品與所投資資產相對應,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特征的資金池業務。同時,禁止多層嵌套,資產管理產品不得投資其他資產管理產品。

“按照《內審稿》的要求,銀行理財資金可通過FOF和MOM進行投資,監管層可能會給銀行理財產品發放相關 牌照來進行投資,同時銀行理財資金也可委托第三方進行投資,但被委托機構不得再投資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前述非銀分析師說。

事實上,逐步降低非標資產投資、加大債券市場的配置是當前銀行理財資金的走向。

“銀行通過信托、券商資管投資的標的分為三大類,分別為非標資產、債券資產和股票類資產。當前問題最大的是非標類資產,其資產質量不斷下滑。信托和券商僅起到通道作用,銀行要為這類投資買單,他們面臨的最為核心的問題是投資給非標資產的資金能否收回。同時,由於此前銀行靠自身投資債券浮虧較多、無法覆蓋理財成本,在這種狀態下他們只能通過委外途徑,通過配置杠桿賺取收益。但當前債券收益率上升,投資收益可覆蓋理財成本,目前銀行已不需通過委外方式進行債券投資。”前述客戶資產管理部投資總監分析道。

券商大集合陷入迷霧

資金池的備案時代來臨,券商資管大集合亦面臨整改,當前券商資管境況如何?被訪的券商資管人士表示,一方面他們要對券商大集合相關資產進行穿透登記,但這面臨一定難度。另一方面券商大集合業務中的非標投資如何調整還需進一步探索。

部分券商資管人士反映,按照《通知》規定,券商需對大集合中的涉及銀行理財資金的資金池業務進行逐層登記、動態跟蹤和完整披露。但券商大集合中的持倉比例、流動性和持倉的資產質量均會暴漏,這或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前述券商分析師分析,如果不對底層資產進行穿透,券商可用較低的風險系數來衡量風險資開展更多業務。但對資產進行穿透登記,若底層資產質量差,券商計提的風險資本會更高,這需要更多的凈資本去彌補風險資本,影響券商開展更多的資管業務。

除了需對大集合中相關底層資產進行穿透登記,當前券商集合中的非標資產正面臨大調整。

某券商資產管理部非標項目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我們主要投資非標類資產,其投向包括房地產、股權並購、並購和地產等領域的基金以及定增收益互換的定增產品,其中房地產投資占比一直較高。”

“但當前非標投資中的信用融資已經停止,房地產投資也已大幅減少,非標業務受到較大影響,未來如何開展業務還需進一步探索。我們公司總部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僅表示可以嘗試其他業務,但這是否能迎合市場需求還是未知之數。” 前述非標項目負責人說。

當前他們正在向投行業務、FA業務、ABS業務靠攏。“由於我們強調資管和投行的聯動,投行部門擁有並購庫,資管部門更多接觸上市公司,二者對接便能產生更多業務需求。”前述非標項目負責人說。

事實上,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IPO發審提速下,“專戶股票質押+線下打新”模式就被不少資管機構所重視,即銀行資金發起專戶為融資方提供股票質押融資,再以質押標的股為市值進行線下新股申購。專戶FOF也是被一些資管部門視為機構資金配置新去處。

前述客戶資產管理部投資總監表示:“對於券商資管業務他們正在進行跨市場、跨品種的業務創新,但在當前監管環境下這往往被視為在鉆監管的漏洞,業務的創新亦不容易。”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49

中藥註射劑:再臨“十字路口” 國家關註,醫院限用,中醫喊冤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0090

圖為2016年媒體探訪華南地區最大的心腦血管中藥註射劑生產車間。近日,中藥註射劑再起風波,國家將重啟再評價工作。(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

事實上,中藥註射劑是我國特有的藥品品類,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1941年,八路軍129師制藥所研制了柴胡註射劑,以防治流感。

“中藥註射劑安全性再評價的方案已初步形成,近期可能會征求意見。但再評價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能五年,也可能十年。”

曾被譽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發展里程碑”的中藥註射劑走到了十字路口。

“國家對中藥註射劑安全性再評價的方案已經初步形成,目前還在業內討論,近期可能會征求意見,下一步將制定具體評價方法。”2017年10月9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副局長吳湞在介紹藥品審評審批改革、鼓勵創新工作時透露。

次日,全國安全用藥宣傳月啟動儀式上,中國藥學會發布“十大公眾用藥誤區”,其中讓人無法忽視的一條便是“中藥認識太片面,安全無毒不正確”。

在醫藥研究者看來,中藥註射劑的出現嚴重顛覆了臨床用藥的基本原則:“能口服不註射,能肌註不靜註”,加之普遍存在的原料工藝不過關、給藥方式不合理、劑量大、濃度高、時間長等諸多問題,中藥註射劑的不良反應高發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百分之八九十都沒有做過符合現行法規要求的藥理、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北京一家知名投行醫藥分析師王奕(化名)說。

作為我國中藥領域市場份額最大的劑型,也是中國醫藥行業的支柱品種,中藥註射劑正在歷經“生死劫”。

是安全隱患,還是救命藥

“中藥竟然出現了靜脈制劑!但是靜脈給藥,西醫沒說過可以這樣打,中醫理論里也沒說可以打。誰教我們這樣註射呢?”2017年9月,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專家在數百人參與的醫藥研發大會上演講,質疑中藥註射劑的合理性。

按照《中國藥典》解釋,中藥註射劑是指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從中藥或天然藥物的單方或複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質制成的註射用制劑。

事實上,中藥註射劑是我國特有的藥品品類,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1941年,八路軍129師制藥所研制了柴胡註射劑,以防治流感。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鼓勵發展中醫藥,中藥註射劑進入快速發展期,達一千多種。經過歷次藥政管理與標準提高後,不少品種已被淘汰。目前,經國家正式批準生產使用的中藥註射劑有一百多種。

吳湞表示,在缺醫少藥的年代里,中藥註射劑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大多數品種都獲批於1985年之前,臨床有效性數據、安全性數據嚴重不足。浙江省麗水市人民醫院醫生謝雅清等曾在2011年一篇論文中,調查分析了30份中藥註射劑說明書,發現其中僅有4份具體描述了臨床試驗。

事實上,自2006年魚腥草註射液事件(當時多名患者因使用魚腥草註射液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死亡)之後,一連串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事件,中藥註射劑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臨床安全隱患。

“過去對於中藥註射劑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沒有辦法進行系統監測,所以無法斷言它是否安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昊說,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建成以後,中藥註射劑成為重要監測對象,其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比例高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歷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得知,2010年到2016年,中藥註射劑連續占據中藥不良反應/事件排行的首位,且報告數、嚴重報告占比也逐年上升。2012年監測網收到的所有嚴重不良反應報告中,排名前20位的中成藥均為中藥註射劑。

“若是現代的化學註射藥品,有這樣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早就退市了。”陳昊感嘆。

最近十余年,質疑聲音始終在業內延宕,但禁用的理由並不充足。

無論在中醫還是西醫看來,某些中藥註射劑在臨床確實有其獨特價值。“諸如血必凈註射液,臨床適用於膿毒癥,多用於ICU急救,而化學藥品並無太好的解決方案,因此,該產品的使用範圍多集中在高等級的二級和三級醫院,其臨床價值有著較為廣泛的認可度。”王奕說,他曾持續跟蹤調研我國中藥註射劑產業。

“有些好的中藥註射劑用對癥的話,真是能救命的!”廣東省中醫院新藥開發辦公室主任陳更新舉例,比如一些病人虛脫(休克)搶救時,用上參附註射液很快就能轉危為安,還有丹參、清開靈、魚腥草註射液,以及一些抗腫瘤的中藥註射劑,只要用對癥的都是很有效的。如果這些撇下不用,反而是患者的損失。在他看來,談中藥註射劑應該談如何加強監管、未來如何發展,而不是一刀切直接槍斃。

中國中醫科學院李連達院士等在論文中也指出,盡管這幾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中藥註射劑不良反應“例次數”都很高,但因為缺少用藥人數,無法計算出各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難以作為全面禁用中藥註射劑的證據。

濫用的後果

中藥註射劑的高不良反應率原因何在?各方爭論不一。

中藥註射劑的源頭材料是中藥材,因此對中藥材的篩選、提取、純化、濃縮等系列生產工藝研究和質量標準研究直接決定了中藥註射劑的安全性與有效性。2009年,有研究者對當時12個廠家生產的雙黃連註射劑進行了質量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同一廠家不同批號產品的總固形物、綠原酸、黃芩苷、連翹苷含量不統一;不同廠家之間的主要控制物差異較大;固型物中非有效成分含量較多;較為明顯的是綠原酸和連翹苷的含量差距較大。

“以前光是控制終端產品,但很多中藥安全性是源頭汙染導致的,所以現在國家鼓勵註射劑的企業自己建基地,把控藥材質量。”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曹暉介紹。

但有一點,卻是業界共識——中藥註射劑的不良反應/事件數據,不只是中藥註射劑本身的問題,還包括不規範使用和濫用的問題。據媒體報道,目前中藥註射劑銷售規模在800億元左右,存在大量濫用。中醫科班出身的陜西省山陽縣衛生局副局長徐毓才認為,這些濫用放大了中藥註射劑的風險,並將之推向深淵。

中國中藥協會註射劑再評價研究課題組辦公室主任李磊參加並主持過多個中藥註射劑安全性評價。他認為,西醫未能遵循中醫的辨證施治、不科學的聯合使用、大量的基層使用、老人兒童未能謹慎的使用造成的不良反應達到70%以上,這些才是中藥註射劑不良反應事件頻頻發生的根本原因。

“因為監管部門不要求中藥註射液像西藥註射液一樣必須使用不能暗示療效的通用名稱,導致中藥註射液有大量的誇大和暗示療效而誤導患者的藥名存在。比如經常被用在兒童身上的‘喜炎平’‘痰熱清’等,光看名字就誤以為可以平掉炎癥、清掉痰液,其實,它們的療效和安全性離患者的美好願望有距離,但因為不是每一個患者都具備辨別的能力,大家又很容易望文生義,甚至包括一些醫生,所以才會普遍濫用這類藥品。”北京和睦家醫院藥劑師冀連梅說。

上海市某人民醫院藥學部的譚朝丹等曾通過醫院信息系統,隨機抽取2013年門診、急診中藥註射劑處方24543張、住院中藥註射劑病例519份,共包括21種中藥註射劑,發現門診、急診處方中,超說明書使用率為27.32%,住院病例的為56.07%。

王奕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中藥註射劑的大量使用,一方面源於其自身的低成本和高利潤的特征迎合了我國醫藥流通渠道的某些非理性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於2012年“限抗令”出臺後,諸多不受限制的清熱解毒類中藥註射劑開始取代化藥抗生素的原有市場,迎來高增長。現在回頭翻看當時的新聞報道和券商研報,頗能看到不少將“限抗令”視為中藥註射劑所謂“爆炸性機會”的言論。

“一些醫院的西醫為了一己私利不加辨證,僅憑說明書就大量使用中藥註射劑、中成藥,已成為超範圍執業的一大公害。”徐毓才公開撰文寫道。

陳昊也談道:“大多數中藥註射劑的使用並不是中醫,而是西醫,這是不恰當的利益驅動導致的濫用。”

陳更新認可這一觀點,在他看來,很多西醫不了解中醫的“辨證論治”,在使用過程中不對癥,就很容易造成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不是正常的藥物作用,而是使用不當造成的。“比如清開靈註射液,是從古方里提出來的,用於熱度熾盛之時,而不是用於發熱初期,病人剛開始感冒發燒就用清開靈,肯定不合適。西醫一看清開靈是退熱的,病人發燒就用了。”

辨證施藥、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藥、嚴禁混合配伍、對兒童謹慎用藥……都早已在我國《中藥註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中做出規定。然而在實際使用中,這些規定卻很少能被嚴格遵循——涉及合並用藥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占據了2015年前20種中藥註射劑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43.4%,兒童嚴重不良反應、死亡多次出現在中藥註射劑被召回事件中。

高頻的不良反應率使得不少醫療機構對中藥註射劑異常警惕,許多三甲醫院或者區域衛生系統已經開始不同程度地對中藥註射劑進行限制。

“據我所知,北京協和醫院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幾家公立三甲醫院也基本上不使用中藥註射液。究其原因在於,現代醫學屬於科學範疇,臨床用藥講究用數據和循證證據說話,而此類藥品成分複雜、療效不確切、質量不可控導致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幾率大,想讓受過現代醫學培訓的醫務人員愛上它沒那麽容易。”冀連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從來不使用這類藥品,這類藥品也從來沒進過她所在醫院的處方集和藥品目錄。

但在基層醫療機構,醫生臨床技術水平較低、醫藥設施不足,中醫註射劑因其針對性不強、適用性較廣的特性,被普遍濫用。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搶救水平差,致使中藥註射劑嚴重不良反應多發生在縣級以下醫院。

據2014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含衛生院、衛生所、個人診所等) 報告中藥註射劑的不良反應多於其他醫院,以清開靈註射劑為例,超過三分之二的相關不良反應報告都來自基層。

再評價,需標準

2017年新版醫保目錄中,國家對39個中藥註射劑做出了嚴格的報銷使用範圍限制,其中26個臨床常用的大品種均僅限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使用,並做了重癥、病種的限制,顯示了國家對這一領域的高度關註和監管收緊。

事實上,早在2009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啟動了全國“中藥註射劑安全性再評價”的專項行動,並配套公布了技術原則和評價標準。

無論如何,CFDA都早已註意到了中藥註射劑的風險,在2013年公布了參麥註射液、雙黃連註射液、柴胡註射液、喜炎平註射液等13個中藥註射劑品種新標準,包括生產的藥材、處方、工藝等方面,並進行日常抽檢。甚至早在魚腥草註射液事件之前,CFDA就曾發布過修改穿琥寧註射劑說明書的通知,並禁止了穿琥寧註射劑的兒童用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謝雁鳴還申請了“中藥註射劑快速過敏皮試檢測儀”專利,在臨床中通過皮試方法來判定患者是否對中藥註射劑過敏,起到預防不良反應的效果。

但這些年,系統性的評價始終未能開展,僅有部分國內中藥註射劑大企業、大品種主動開展了相關安全性再評價研究工作。

參與設計多個中成藥的臨床安全性評價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管理處副處長荊誌偉曾表示,一些企業集中監測的過程真實性堪憂。據他們的實際督查結果來看,拼湊、照抄門診記錄等許多屬於臨床病例收集過程中的共性現象。

天津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鄭文科等人還指出,“目前,中藥註射劑上市後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水平參差不齊,過程質量難以保證,亟需形成一個成熟、詳盡的技術規範。”

時隔八年,食藥監總局再次啟動中藥註射劑再評價,仍是困難重重。吳湞在上述發布會上直言中藥註射劑再評價“難度巨大,比普通制劑大得多”,其難點就在於需要研究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

“會不會把好的、比較安全的沒有評價出來,而安全性不行的卻又放過了呢?”徐毓才問。

北京博納西亞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明霞長期從事中藥註射劑安全性再評價工作,在她看來,由於中藥註射劑的劑型特點,適應證多集中在急、重癥,這就使需要在試驗過程中實現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等試驗方法存在一定的操作難度,獲得患者的知情認可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類中藥註射劑在有效性再評價方案設計、適應證選擇以及後續的開展中都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難和阻力。而即使是廣泛開展的不良反應監測也遇到了一些阻力。

企業是中藥註射劑安全性的責任主體,也應該擔負藥品安全主要責任。曹暉認為,食藥監總局的這種監管思路,是跟國際接軌的,政府放權,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只做抽查,不合格就槍斃。

但這將會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程。吳湞透露,因為中藥註射劑成分不像化學藥品那麽清晰,所以再評價的方法和化學藥品註射劑有所區別,且需要更多時間,“設計是五到十年,可能五年,也可能十年”。

據李磊介紹,確保用藥安全,特別是註射劑臨床的有效性、劑型的先進性、質量的可控性是本次再評價的工作重點,更加深入與聚焦、產業扶優汰劣、政府提質優效是核心,60%以上的中藥註射劑產品在再評價、再註冊政策的強勢推進下,退出市場不可避免。

陳昊認為,CFDA現在的做法是一面進行中藥註射劑的使用分級與監測,一面敦促企業提升研究基礎。但大量中藥註射劑仍在投入使用,這對患者、臨床都可能帶來風險,因為絕大多數中藥註射劑缺乏足夠的安全、療效和質量可控數據支持,從科學、審慎的角度講,應該全面暫停、科學證據齊備以後,才能進行使用和推廣。這也是中藥註射劑安全事件頻發之後,不少人所持的觀點。

畢竟,一次性評價無法確保藥品的終身安全。2017年9月,因安全問題被召回的中藥註射液喜炎平,早在幾年前就已做過安全性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81

十字路口的小米之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4/166774.shtml

十字路口的小米之家
二說 二說

十字路口的小米之家

只有失敗者才需要反思,成功者不需要。

來源 | 二說(ID:chongershuo)

作者 | 蟲二

差不多1年前,困境中的雷軍和馬雲同時談起了新零售,馬雲的答卷是盒馬鮮生,雷軍則交出了升級版的小米之家。不同的是,馬雲享受了艷羨的目光,留給雷軍的卻只有質疑。

那段時間,滑落谷底的小米讓雷軍承受著巨大壓力,但他仍然自信,“只有失敗者才需要反思,成功者不需要”,能夠讓他破例的唯有新零售,“小米最大的錯誤是忽視線下”。

在這點上,從不反思的雷軍有三個全新認知。

1、電商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小米是最早把電商能力壓榨到極致的品牌,這是黎萬強的參與感營銷和發燒定位的雙重影響,但雷軍也承認小米前幾年的過度增長透支了需求,過早釋放了電商能量;另一方面用他的話說,彼時的小米十幾個人七八桿槍,也無力為不同的渠道準備不同的產品。

在出貨量之爭上遇到天花板的雷軍才把目光重新投到線下,OV僅用少量機型就把自己變身線下之王,這讓他深感震驚。雷軍把小米重新定義為一家鐵人三項公司,首先是硬件公司,其次是互聯網公司,最後是一家新零售公司。

2、重走技術路線的小米在線下需要體驗觸達。

智能手機進入微創新時代,諸如MIX這樣的新品需要有效的用戶感知做背書,但電商僅是效率渠道,不是體驗平臺,這對依靠口碑傳播的小米就成了最大斷點。

尤其智能手機的同質化使得產品撞車的可能性前所未有的加大,比如三星Note7率先亮相,小米Note2就壓力山大,除了鐵桿粉絲的信仰狂熱,品牌終究需要將產品特點和優勢傳達出來的方式,這就是小米之家的價值。

3、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移植。

重新崛起的小米越來越依賴商業模式的複雜性建立壁壘,所謂互聯網模式的新零售只是個提法,核心是效率移植。在雷軍看來,新零售就是爆款轉化,即口碑+銷售額=效率,他希望用戶在小米之家會像超市那樣快速形成購買。

因此,小米之家的定位就是雷軍所謂鐵人三項的中間環節,是承托爆款策略和互聯網基因的基礎。

樣板背後再看小米之家的價值取向。

在雷軍點贊的零售業態中,有四家可稱為樣板:日本雜貨店無印良品,西班牙服裝網紅ZARA,美國平價超市Costco,再就是好基友Apple Store。

但小米之家到底學了什麽?

在最新的定位中,小米發誓要做科技界的藝術品,生態鏈品牌“米家”的目標則是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品,之所以如此,顯然與雷軍對上述四家樣板企業的致敬和推崇有關。

1、無印良品

雷軍給這個品牌提煉的關鍵詞是專註,意指無印良品在當初的超市化浪潮中堅持原生態、極簡的產品哲學,使其能夠在一個細分定位中存活和發展,無印良品表面上賣產品,實際上傳達的是一種生活調性,不過近年來這家日企的專註在下降,表現在越來越喜歡混搭風格並不統一的流行元素,將毫無實用性的理念摻雜於小清新或文青範兒的格調之中。

3

小米將這種風格歸類為快時尚,對於沒有粉絲狂熱的消費者來說,無印良品的東西並不便宜,卻正好與黎萬強的提法暗合,小米推崇的是“合理的便宜”,只不過換成了用戶聽得懂的提法“性價比”。

小米之家學習無印良品的精髓在於設計和制造環節之外營造一種年輕人喜歡的氛圍,用雷軍的話說“良好的設計品位能夠傳達一種慰藉人心的情緒”,諸如圓角過度、材質選擇等柔軟、平和的設計語言,都是為了迎合情感化的訴求。

在如何成為年輕人購買的第一款產品上,雷軍和他的團隊煞費苦心,小米之家的任務就是用某種氛圍和調性,創造用戶歸屬感。

2、ZARA

這個品牌的母公司Inditex已經有7300多家店鋪,其中大部分屬於ZARA,成功的秘訣在於破解了低價產品如何貼上品質標簽這一世界難題。ZARA建立了龐大的設計團隊,通過少量多款、減少撞衫的原則營造超越價格的時尚感,用輕庫存和頻繁下單保持彈性,受眾瞄準了有較高學歷、自我認知敏感但暫時無力消費奢侈品的年輕人。

4

ZARA模式的核心在於低價的同時保持了足夠的辨識度和口碑,成為網紅級的現象產品,這一點小米曾經做得非常好,但隨著紅米等低端走量產品的不斷推出,小米品牌形象出現了一定的虧蝕,比如紅米Note3的技術相對落後,口碑很差等等。

因此雷軍試圖通過小米之家克隆ZARA的精準運營、快速叠代和場景化營銷,把小米重新包裝為現象級產品就不奇怪了。

3、Costco

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雷軍對美國網紅平價超市Costco及其德國友商ALDI的推崇是因為其貼近成本的超低價格與小米的性價比理念近似,但其實性質完全不同。

因為Costco的兩個核心優勢小米是學不來的。

(1)嚴格控制14%的毛利率基準線,實際全品類平均毛利率只有7%;

(2)壓縮SKU,只做最熱單品,以減少庫存。

5

就毛利來說,Costco自身不做產品,通過集采降低成本,因此可以實現同類產品的最低價,小米自己做產品,小米之家也不是中立的第三方渠道,當然做不到這一點。

就SKU來說,小米之家制定了流量選品的優化策略,執行卻大受制約,以黃江吉主導的小米路由和VR為例,都是市場競爭的落敗者,小米之家作為自有渠道,能否棄而不顧?從這個意義上說,小米之家根本做不到Costco公正客觀的自由選品。

小米內部也有越來越強大的漲價壓力,甚至像MIX2這樣的單品定價都需要雷軍力排眾議才得以維持,性價比之於小米越來越像是一種意象化的標簽。

4、Apple Store

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雷軍從來沒有正面表示過小米之家就是Apple Store的全面克隆,但林斌給小米之家所定下的到店率、轉化率和坪效等KPI,怎麽看都是對標蘋果的。

按小米的說法,全球坪效最高的零售店是蘋果,大概每平米41萬,其次是Tiffany的20萬,小米之家的26萬其實已經奪下亞軍寶座了。

6

雷軍曾說“以前經常去Apple Store,最近三年不去了,因為每樣東西我都買過了。”言外之意,蘋果已沒有足夠的爆款支撐線下零售。

但這根本站不住腳,因為Apple Store和小米之家的選品差異很小,後者多出的無非就是米家生態鏈上那些還不成氣候的新品而已,這些流水線式快速生產出來的所謂爆款究竟是在支撐坪效還是混個臉熟尚且難說。

從雷軍精心挑選的上述樣板企業來看,小米之家所詮釋的品牌內涵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一邊要做到Costco的極致低價,一邊要與全球最厲害的奢侈品零售拼坪效;一邊要像無印良品那樣彰顯極簡的原生態,一邊又要學ZARA渾身散發年輕時尚。

這樣的小米之家會不會有點精神分裂?

與其說小米之家是在學習,不如說是通過對4家圖騰式企業的致敬給自己貼上適合不同人群的精神標簽。

商業模式的真相與煙幕

包括雷軍在內的小米創始人團隊說過很多,外界的猜測和分析也很多,但小米之家商業模式的核心究竟是什麽?

1、提升複購率,磨平屌絲氣場。

從很多有形指標來看,小米之家優勢有限,純以客流量來說,就算小米之家的選址貼近無印良品、優衣庫、ZARA等快時尚品牌,在絕對值上也比不上蘇寧或國美。

小米之家的真正優勢就是複購率和連帶購買率,通過粉絲化客流提升轉化,這有利於提升品牌形象,磨平原來的屌絲氣場。

這一點是否真正做到也是小米自說自話,由於不是上市公司,小米發布的都是沒有第三方機構背書的數據,所謂複購率之類的成功更多都是來源於此。

2、低頻聚合高頻是否靠譜。

很多人告誡雷軍零售是巨坑,小米的解法在於手機本身雖不是高頻數碼消費,但周邊產品不少,加上米家生態鏈源源不斷的產出,似乎有聚合為高頻的可能。

或者按照某些人的分析:豐富的產品組合,保持高品質、高顏值、高性價比特性,將這些東西串在一起,構成小米之家模式的核心。

雷軍曾經強調小米之家現有的20個品類足夠讓粉絲每個月跑一次,這是可能的,但我絕對不相信粉絲每個月都會帶來複購。

3、成為米家生態鏈的凈化器。

這有兩重含義。

一是將小米之家變成檢驗爆款的最終平臺,米家生態鏈上的低關註度產品已沒有生存空間,但也可以理解為有戰略意義的產品即使差勁也會強推。

二是把那些不容易在線上產生交易的高客單價產品轉移到線下,比如平衡車、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等等。

4、與OV的不同邏輯有待證實。

在小米的語境中,零售被分為兩類,一類是銷售額低但毛利率高,二是銷售額高但毛利率低,林斌認為小米屬於第二種,雷軍一直譏諷OV是用史玉柱賣保健品的方式賣手機,本質上是在極力撇清與OV式零售體系的差異。

但邏輯是有待證實的。

如前所述,在雷軍為小米之家設立的四個樣板是自相矛盾的,小米之家並不能證實那個著名的假設,即OV是靠給促銷員高額提成完成銷售,而小米就是靠產品拉動。

5、低價入市,如何註入服務。

Costco的低價損失靠會員收益完成了回補,小米一直也有這個思路,但它的服務收益其實並沒有做起來,2015年小米的服務業務營收是5.46億美元,較之蘋果的60.56億美元相差很遠,占比更是如此,蘋果的服務收入占營收的8%,小米只是2%。

雷軍有沒有可能通過覆蓋數碼和家電生態鏈的小米之家建立起Costco那樣封閉的會員生態?恐怕很難!

因為現在的小米每部手機的攤銷成本並不低,黎萬強所謂不花錢的營銷時代早已過去,小米的營銷成本絲毫不低於OV之類友商,而由於專註線上,過分依賴618、雙11這樣的大促,它的成本壓力比OV有過之而無不及。

沒有成本優勢的小米當然也不可能為用戶創造溢出價值。

雷軍常說:“用戶真正認識小米需要15年時間”,已經走過6年歷程的小米還有9年時間完成自我驗證,但答案未必是他所希望的。

雷軍 小米 馬雲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98

轉型路口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數字化潛力巨大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在過去幾年時間中蓬勃發展,而其中財富管理的數字化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大亮點。在快速發展的浪潮之中,新名詞、新模式和新機構紛紛湧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成長的煩惱”和發展的隱憂。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全球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金融業務負責人何大勇與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CEO計葵生近日共同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國數字財富管理已具備了極佳的市場基礎,發展空間巨大。同時,中國數字財富管理也正在轉型的關鍵路口,流量型、垂直型、傳統型及綜合型四類機構正逐鹿市場。

數字財富管理滲透率還較低

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已相當靠前。

BCG和陸金所聯合發布的《全球數字財富管理報告2018》(下稱“報告”)中顯示,當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達6萬億美元、財富管理產品線上化滲透率34.6%,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全球有超過600家財富科技公司,總融資額達67億美元。其中,中國財富科技企業總融資額達28.3億美元,占世界總融資額的四成有余,為全球第一。此外,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測算,2017年中國線上化財富管理規模已達約2萬億美元,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BCG與陸金所共同研究發現,當前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具有市場亟需規範、投資人尚未成熟、機構良莠不齊三大特征。

采訪中計葵生和何大勇均認為,剛性兌付將原本分攤到投資者身上的風險轉移到少數金融機構身上,加大了風險的集中度。中國投資者在財富管理上體現出極強的自主性,但這背後並非在於投資能力的專業性更強,其對風險分散的意識仍停留在機構剛兌能力上而非投資標的上,資產配置的平均投資期限遠短於成熟財富管理市場。

報告數據顯示,84%的中國投資者主力資產配置的平均投資期限分布於3-12個月之內,80%以上資金投資於固定收益類產品。

而在科技方面,他們認為,從整體市場來看,服務機構的水平以及在對科技的應用上差異巨大,已有部分領先機構不斷提高專業水平,規範自身行為,但也有部分平臺以金融科技為市場營銷的工具而非業務改造的引擎,並未通過技術和數據真實創造價值。

過去五年,網絡化趨勢令金融生態發生的了極大改變。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獨立線上理財、智能投顧等新金融概念相繼誕生。雖然全球財富管理數字化趨勢已經形成,但符合數字財富管理的卻不多。

計葵生認為,數字財富管理不是單純的線上化,也不僅是現金管理,科技在財富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會越發重要,尤其是在中國財富管理市場上的重要作用。

上述報告數據顯示,就更能體現數字財富管理本質的獨立互聯網第三方財富管理規模而言,中國滲透率僅為10%,而美國則為35%,差距仍十分明顯。中國真正的數字財富管理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何大勇表示,區別於單純的現金管理(如貨幣基金)與單純的線上化,數字財富管理的本質仍然是財富的保值增值而非以流動性管理為核心訴求,科技是幫助更高效、更透明、更精準實現最優資產配置的工具與手段。數字財富管理不僅局限於渠道的線上化,而是在人力依賴最低的情況下盡可能通過技術創造價值,重塑價值鏈。

報告認為,中國具備極佳的數字財富管理發展基礎,未來有望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數字財富管理市場,科技將在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發揮更大的效用。而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為數字財富管理模式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四類機構逐鹿市場

當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正在發生本質變化,市場參與者將面臨來自用戶、政策、技術、市場環境等各維度的沖擊。

上述報告稱,目前中國數字財富管理市場已經出現流量型、垂直型、傳統型及綜合型四類競爭機構,它們在科技運用價值和撬動力度上面臨著不同的挑戰。

流量型互聯網多為互聯網跨界機構,憑借電商平臺、社交應用的背景獲取海量客戶基礎的優勢,通過提供支付、錢包管理、現金管理等業務培養客戶的金融粘性和信心。目前財富管理市場中的此類機構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以BATJ為代表; 垂直型互聯網以財富管理中的某一垂直領域的縱深為獨有優勢,如雪球、天天基金等以基金和股票資訊和論壇討論為內容核心,同時嵌入交易和賬戶管理的垂直型平臺。大多數此類平臺都憑借數據和技術以提供更快、更精準的一手信息、整理後信息、輔助決策信息等內容為核心競爭力; 傳統型則是指在數字化的浪潮下,全球諸多領先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建立了未完全脫離傳統體系的數字化平臺或者子品牌;綜合型機構則同時具備互聯網基因和金融機構背景,以專業性、低成本、便捷體驗的有機平衡為核心優勢,例如美國市場的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和中國的陸金所等。

“以流量型機構為例,目前這類平臺主要服務於相對長尾的客戶,主打痛點是客戶的現金管理需求和便捷性。這種模式在未來發展的規模和盈利性上都會面臨瓶頸。因此,流量型金融平臺未來一方面應不斷深挖客戶需求,跟隨客戶成長,提供更豐富的財富管理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應通過投研投顧能力的建設,逐漸獲取更高端的財富客群,向真正的財富管理業務升級。”何大勇表示。

他們認為,未來數字財富管理市場上,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作為財富科技相關度最高的四項技術,將在客戶畫像與分析、規劃與配置、交易與執行和組合管理等環節上改變傳統業務邏輯,幫助財富管理行業實現了降本增效、客群延展、提升體驗和控制風險等效果。

事實上,各大財富管理機構已將科技嵌入至流程中。例如,陸金所已經開始嘗試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為投資者進行“精準畫像”,以便客戶能夠買到自己想要的產品;又如,招商銀行的智能投顧平臺通過大數據和算法,實現客戶畫像、風險偏好的識別,客戶畫像的識別,從而有效匹配理財產品。

“科技讓財富管理更普惠、更專業、更開放。”何大勇進一步稱,“雖然中國的金融科技及線上化財富管理在過去五年發展迅猛,在全球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然而,中國真正的數字財富管理的發展仍處於起步期。2018年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數字財富管理模式都在思變與應變的關鍵節點,所有參與者都需要思考未來的道路與方向。”

計葵生表示,“未來財富管理有三大確定性:一是AI將在咨詢方面與人工形成互補以及替代;二是在新的資管規定下,將向基於績效的資產管理轉變;三是從固定收益更多轉向權益類投資,智能投資組合工具將可能會被大量采用,如何投資與投資什麽將變得同樣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06

「攞命路口」年年出事!市政府擲700萬美元改建路段

1 : GS(14)@2016-10-01 13:19:48

三藩市人口密度高、路上車水馬龍。市內其中最擠擁的地段唐人街一帶,人車爭路的情況更是嚴重。其中一大路口鮑威爾街(Powell St.)與百老匯街(Broadway St.)交界位於隧道出口,車速快加上市民搶過馬路,釀成過往四年每年至少一宗致命交通事故,素有「奪命路口」之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市政府耗資730萬美元(約5,694萬港元)進行改善工程,於周四動土。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據最近一期的人口普查數據,三藩市的人口密度高居全美主要大都會的第二位,每平方英哩有9,266人。而這個繁忙的十字「奪命路口」除了是出入唐人街的主要馬路之一,更因附近酒吧食肆林立而匯聚遊客,位處隧道口卻不時有人於車輛高速飛馳的情況下爭路。政府改建工程預計在10個月後完工,改善的路面由哥倫布大道(Columbus Avenue)伸延至「百老匯隧道」(Robert C. Levy Tunnel)隧道口(不包括隧道內)。進出隧道的馬路會重劃,縮窄至每方向兩線行車,中間加設路肩分隔,以防有人亂過馬路;當局指,道路中央及兩旁增植的樹木,除了有綠化環境功用,也會令出隧道的司機因看到更多景物,(阻礙視線)下意識減慢車速。市政府於2014年實施「零傷亡願景」(Vision Zero SF)的交通安全政策,多管齊下希望於2024年前達致交通事故零死亡率的目的,惟現時致命車禍仍時有發生;如今年3月11日清晨,六旬居民羅新才於上班前正正於這個路口給一輛白色貨車撞斃,涉事司機至今仍下落不明,尚未能為死者尋冤得雪。市議員佩斯金(Aaron Peskin)也承認,這個道路工程來遲了。中央警察分局長拉札爾(David Lazar)也許有最深感受:「我再不想面對交通意外的死者家屬的傷痛。執法機關需繼續教育公眾道路安全的重要。」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1/197878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847

智取大市:通脹的十字路口

1 : GS(14)@2017-01-26 07:42:51

軍工、汽車,以至商品及糧油等通脹概念股跑出,仲要升到破晒頂。究竟資金湧入通脹概念股嘅趨勢,係開始還是終結?通脹概念股可以得升幾遠,視乎業績能否實實在在地交到數。單睇中糧油(606)中期業績同埋月初發表嘅盈喜公告,就能發現今次基本因素突變,來得突然。回帶番去中糧油舊年中期業績報告,講起下半年展望,生化業務方面曾經表示「市場需求低迷局面預計仍將持續」;小麥加工業務亦提到「在產能過剩未有明顯改觀背景下,行業盈利能力全面改善仍將受到制約」。去到今年初盈喜公告,講法大為轉變:「通過持續的市場開拓、區域深耕及營銷協同,有效應對行業需求增速放緩格局,本集團米麵油、麥芽、飼料原料等主要產品銷量顯著增長,綜合開工率大幅提升」。口徑有咁大改變,似乎因為下半年行情好到高層始料不及。上游原料價格上漲嘅趨勢已經實現,下一步關鍵,係原料加價能唔能夠成功轉嫁至最終消費者?得嘅話,通脹概念股呢股升浪,仲有得玩落去。撇除難以解開嘅基本因素,只談走勢,中糧油盈喜之後,周一股價再度破頂,反映投資者重視盈喜所發出嘅利好訊息,而成交踏入今個月先剛剛活躍起嚟,似乎強勢未完,可待調整吸納。晉佳
http://fb.com/advanceguy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4/199066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