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型路口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數字化潛力巨大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在過去幾年時間中蓬勃發展,而其中財富管理的數字化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大亮點。在快速發展的浪潮之中,新名詞、新模式和新機構紛紛湧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成長的煩惱”和發展的隱憂。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全球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金融業務負責人何大勇與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CEO計葵生近日共同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國數字財富管理已具備了極佳的市場基礎,發展空間巨大。同時,中國數字財富管理也正在轉型的關鍵路口,流量型、垂直型、傳統型及綜合型四類機構正逐鹿市場。

數字財富管理滲透率還較低

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已相當靠前。

BCG和陸金所聯合發布的《全球數字財富管理報告2018》(下稱“報告”)中顯示,當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達6萬億美元、財富管理產品線上化滲透率34.6%,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全球有超過600家財富科技公司,總融資額達67億美元。其中,中國財富科技企業總融資額達28.3億美元,占世界總融資額的四成有余,為全球第一。此外,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測算,2017年中國線上化財富管理規模已達約2萬億美元,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BCG與陸金所共同研究發現,當前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具有市場亟需規範、投資人尚未成熟、機構良莠不齊三大特征。

采訪中計葵生和何大勇均認為,剛性兌付將原本分攤到投資者身上的風險轉移到少數金融機構身上,加大了風險的集中度。中國投資者在財富管理上體現出極強的自主性,但這背後並非在於投資能力的專業性更強,其對風險分散的意識仍停留在機構剛兌能力上而非投資標的上,資產配置的平均投資期限遠短於成熟財富管理市場。

報告數據顯示,84%的中國投資者主力資產配置的平均投資期限分布於3-12個月之內,80%以上資金投資於固定收益類產品。

而在科技方面,他們認為,從整體市場來看,服務機構的水平以及在對科技的應用上差異巨大,已有部分領先機構不斷提高專業水平,規範自身行為,但也有部分平臺以金融科技為市場營銷的工具而非業務改造的引擎,並未通過技術和數據真實創造價值。

過去五年,網絡化趨勢令金融生態發生的了極大改變。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獨立線上理財、智能投顧等新金融概念相繼誕生。雖然全球財富管理數字化趨勢已經形成,但符合數字財富管理的卻不多。

計葵生認為,數字財富管理不是單純的線上化,也不僅是現金管理,科技在財富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會越發重要,尤其是在中國財富管理市場上的重要作用。

上述報告數據顯示,就更能體現數字財富管理本質的獨立互聯網第三方財富管理規模而言,中國滲透率僅為10%,而美國則為35%,差距仍十分明顯。中國真正的數字財富管理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何大勇表示,區別於單純的現金管理(如貨幣基金)與單純的線上化,數字財富管理的本質仍然是財富的保值增值而非以流動性管理為核心訴求,科技是幫助更高效、更透明、更精準實現最優資產配置的工具與手段。數字財富管理不僅局限於渠道的線上化,而是在人力依賴最低的情況下盡可能通過技術創造價值,重塑價值鏈。

報告認為,中國具備極佳的數字財富管理發展基礎,未來有望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數字財富管理市場,科技將在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發揮更大的效用。而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為數字財富管理模式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四類機構逐鹿市場

當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正在發生本質變化,市場參與者將面臨來自用戶、政策、技術、市場環境等各維度的沖擊。

上述報告稱,目前中國數字財富管理市場已經出現流量型、垂直型、傳統型及綜合型四類競爭機構,它們在科技運用價值和撬動力度上面臨著不同的挑戰。

流量型互聯網多為互聯網跨界機構,憑借電商平臺、社交應用的背景獲取海量客戶基礎的優勢,通過提供支付、錢包管理、現金管理等業務培養客戶的金融粘性和信心。目前財富管理市場中的此類機構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以BATJ為代表; 垂直型互聯網以財富管理中的某一垂直領域的縱深為獨有優勢,如雪球、天天基金等以基金和股票資訊和論壇討論為內容核心,同時嵌入交易和賬戶管理的垂直型平臺。大多數此類平臺都憑借數據和技術以提供更快、更精準的一手信息、整理後信息、輔助決策信息等內容為核心競爭力; 傳統型則是指在數字化的浪潮下,全球諸多領先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建立了未完全脫離傳統體系的數字化平臺或者子品牌;綜合型機構則同時具備互聯網基因和金融機構背景,以專業性、低成本、便捷體驗的有機平衡為核心優勢,例如美國市場的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和中國的陸金所等。

“以流量型機構為例,目前這類平臺主要服務於相對長尾的客戶,主打痛點是客戶的現金管理需求和便捷性。這種模式在未來發展的規模和盈利性上都會面臨瓶頸。因此,流量型金融平臺未來一方面應不斷深挖客戶需求,跟隨客戶成長,提供更豐富的財富管理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應通過投研投顧能力的建設,逐漸獲取更高端的財富客群,向真正的財富管理業務升級。”何大勇表示。

他們認為,未來數字財富管理市場上,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作為財富科技相關度最高的四項技術,將在客戶畫像與分析、規劃與配置、交易與執行和組合管理等環節上改變傳統業務邏輯,幫助財富管理行業實現了降本增效、客群延展、提升體驗和控制風險等效果。

事實上,各大財富管理機構已將科技嵌入至流程中。例如,陸金所已經開始嘗試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為投資者進行“精準畫像”,以便客戶能夠買到自己想要的產品;又如,招商銀行的智能投顧平臺通過大數據和算法,實現客戶畫像、風險偏好的識別,客戶畫像的識別,從而有效匹配理財產品。

“科技讓財富管理更普惠、更專業、更開放。”何大勇進一步稱,“雖然中國的金融科技及線上化財富管理在過去五年發展迅猛,在全球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然而,中國真正的數字財富管理的發展仍處於起步期。2018年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數字財富管理模式都在思變與應變的關鍵節點,所有參與者都需要思考未來的道路與方向。”

計葵生表示,“未來財富管理有三大確定性:一是AI將在咨詢方面與人工形成互補以及替代;二是在新的資管規定下,將向基於績效的資產管理轉變;三是從固定收益更多轉向權益類投資,智能投資組合工具將可能會被大量采用,如何投資與投資什麽將變得同樣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