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0506)走出業績谷底,期待國企改革改善盈利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08
中國食品(0506)走出業績谷底,期待國企改革改善盈利 作者:柯海東,閆偉,胡春霞 本報告導讀:公司是品牌資源豐富的中糧消費品龍頭。未來葡萄酒、食用油業務盈利有望持續改善,期待中糧集團國企改革推進激發公司經營潛力。首次覆蓋建議增持。 摘要: 投資建議:首次覆蓋建議增持。預計2015-16年EPS為0.03、0.07港元。選取A股和港股的軟飲料、葡萄酒、食用油龍頭作為可比公司,采用分部估值法得到合理市值174億港幣,目標價6.22港元(25%空間),對應2015年PS0.6倍,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公司為品牌資源豐富的中糧消費品龍頭。公司主營飲品、酒類、廚房食品及休閑食品業務,旗下有長城葡萄酒、福臨門食用油、中糧可口可樂、金帝巧克力等著名品牌。近期國企改革頂層方案有望出臺,公司作為中糧旗下消費品龍頭,國企改革有望提升其規模及盈利水平。 葡萄酒業務盈利水平有望持續改善。預計葡萄酒行業三公消費已基本被擠出,行業需求逐步企穩,未來將恢複平穩增長。2013年起公司葡萄酒轉型大眾消費,2014年收入、銷量提升17%、28%,通過加強成本管控、提高費用投放效率,分部虧損大幅降低至1.2億港元。目前長城葡萄酒經銷商庫存水平為2-3個月,較為合理。2015年公司將持續加強成本和費用管理,葡萄酒盈利有望繼續改善。 食用油受益成本下降,盈利有望繼續改善。2014年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增2%,行業收入、利潤增長3%、-11%,增速放緩。豆油長期供大於求、庫存高企,使價格處於低位。2014年國內各龍頭包括公司兩度下調食用油產品價格,公司食用油收入下降9%,但毛利率提升3.4pct,助廚房食品業務成功扭虧為盈,實現EBIT2900萬港幣。預計2015年豆油價格仍將處低位,且公司將繼續向一線高毛利油種升級轉換,有助廚房食品業務盈利繼續改善。 飲品業務、休閑食品業務。飲品業務面臨競爭加劇,但預計仍可實現平穩發展;休閑食品行業競爭持續加劇,若持續虧損公司有望剝離。 核心風險:軟飲料行業競爭加劇;盈利水平恢複低於預期。
1.品牌資源豐富的中糧消費品龍頭 1.1.公司擁有豐富的品牌資源 中國食品是中糧集團的控股公司,於1988年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公司市值為139億港元(2015/4/10),2014年收入規模267億港幣。公司主營飲品、酒類、廚房食品及休閑食品四大業務。
中國食品旗下各業務市場地位突出,品牌資源豐富。 酒類業務中,長城葡萄酒為我國國產葡萄酒第二大品牌,收入規模僅次於張裕;廚房食品業務中,“福臨門”為國內領先的小包裝糧油廚房食品品牌,小包裝食用油銷售份額穩居第二位;飲料業務中,公司旗下的中糧可口可樂已位居可口可樂全球十大裝瓶集團之列;休閑食品業務中,公司擁有金帝、美滋滋等著名品牌。
2014年虧損大幅收窄,飲料和廚房食品是主要收入來源。2014公司收入267億港幣,同比增長2%,2011-14年CAGR為-1%;2014年歸母凈利潤為-2.3億港幣,相比2013年的-8.9億虧損大幅收窄。2014年,飲料、廚房食品、酒類、休閑食品四大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為47%、42%、8%、2%。
1.2.國企改革有望激發公司經營潛力 購股權計劃激勵較為充分。公司早前有股權激勵計劃——購股權計劃,於2006年11月21日開始實施,其有效期為10年至2016年11月20日止。購股權的有效期為七年,參與者至少需持有兩年股權才能出售。公司高管團隊均有持股,且持股市值遠高於薪酬,有利於激發管理團隊積極性、穩定核心隊伍,提升企業績效。 中糧集團是央企國企改革試點,後續進展值得期待。中國食品母公司中糧集團被選為6家中央企業作為改革試點企業之一,主要作為央企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以探索市場化激勵和約束機制對於央企的作用。預計近期國企改革頂層方案有望出臺,公司作為中糧集團旗下的消費品龍頭企業,國企改革有望顯著提升其規模及盈利水平。
2.葡萄酒:行業基本面企穩,公司盈利望持續改善 2.1.行業基本面行業基本面走出底部,集中度提升空間大 葡萄酒行業已完成築底,預計未來將恢複平穩增長。經過2013、2014年的深度調整,預計葡萄酒行業三公消費已基本被擠出,大眾消費基本實現了對三公消費的替代,葡萄酒行業需求逐步企穩。從產量和財務數據來看:2014年葡萄酒行業產量116萬千升,同比增長2%,2015年1-2月葡萄酒行業產量同比增長19%;2014年葡萄酒行業收入、利潤分別421、44億,同比增長4%、0.2%,2015年1-2月則分別增長12%、15%;從代表對海外葡萄酒需求的進口瓶裝葡萄酒數據來看,2014年我國進口瓶裝葡萄酒30萬千升、同比增長3%,進口金額13.6億美元,同比略降1%,2015年1-2月則分別增長31%、15%。預計未來葡萄酒行業將恢複平穩增長。
國產葡萄酒龍頭集中度提升空間較大。目前張裕和長城在國內市占率排名前2位,但2014年收入份額分別僅有10%、4%,與其多年積累的品牌地位不符。我們認為國內葡萄酒龍頭集中度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2.2.長城葡萄酒發力大眾消費,持續提升競爭力 公司葡萄酒業務主要由中國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等子公司運營。公司主要葡萄酒基地有國內五大酒莊:華夏酒莊、沙城桑幹酒莊、煙臺君頂酒莊、寧夏雲漠酒莊、新疆天露酒莊,以及國外兩大酒莊:法國雷沃堡、智利聖利亞。旗下擁有長城桑幹酒莊系列、華夏葡園小產區系列、星級幹紅系列、海岸葡萄酒系列等產品。 2013年起轉型大眾消費,2014年葡萄酒業務收入、盈利開始改善。公司在2010-11年發力中高端產品,但2013年受行業調整影響較大,收入下降52%、葡萄酒業務EBIT由2012年的5.4億港幣盈利轉為4.6億港幣虧損。公司在行業調整期應變較快,2013年起開始發力大眾化產品、積極發力填補空白市場,2013年上市的長城經典系列定位在100元以下,2014年推出家庭裝、面向大眾餐飲的桑幹印象、悅享、悅顏等中低端新品,通過品牌體驗館、品鑒會、酒莊遊等體驗式營銷活動,加強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提升及增強大眾消費市場的競爭力。2014年長城葡萄酒收入、銷量分別提升17%、28%,雖然毛利率同比下降9pct,但通過加強成本管控、提高費用投放效率,分部虧損大幅降低至1.2億港元。 渠道庫存水平健康,2015年葡萄酒盈利有望繼續改善。2015年春節後,長城葡萄酒經銷商的庫存水平為2-3個月,相比2014年同期的5-6個月大幅下降,處於較為合理狀態。由於公司持續發力中低端的大眾產品,2015年葡萄酒噸價格有繼續下行的壓力,但健康的渠道庫存也使公司將減少銷售折讓,同時通過持續加強成本和費用管理,預計2015年葡萄酒盈利有望繼續改善。
3.食用油:受益成本下降,盈利有望繼續改善 3.1.食用植物油行業供過於求,價格處於低位 食用植物油行業增速放緩。受餐飲行業增速下降等影響,食用植物油行業產量、收入利潤增速明顯放緩:2014年我國食用植物油產量、消費量分別6534、7171萬噸,同比增長7%、2%,2015年1-2月則分別增長8%、-4%;2014年我國食用植物油行業收入、利潤分別10370、347億,同比增長3%、-11%,2015年1-2月則分別下降1%、7%。 豆油供大於求、庫存高企,使價格處於低位。豆油是植物油中的主要品種,我國豆油的供應量長期高於需求,如2014年需求量為1410萬噸、供應量為1847萬噸,期末庫存量占當年消費量比例為30%。2011年年初以來,豆油價格持續下降,當前價格(5.7元/升,2015/3/30)較2011年高點已下降超過40%。
3.2.公司食用油盈利水平有望持續改善 2014年降價使得收入負增長,但毛利率改善助扭虧為盈。2014年福臨門品牌小包裝食用油銷量增長6%,但受國內油脂價格下行影響,國內各龍頭企業包括公司兩度下調產品價格,公司食用油收入下降9%。原料價格降幅更大,2014年食用油毛利率提升3.4pct,助廚房食品業務成功扭虧為盈,實現EBIT2900萬港幣。 原材料價格低位、提升產品結構,有助2015年盈利水平繼續改善。因國內豆油生產持續過剩,預計2015年豆油價格仍將處低位。另外,公司將繼續向一線高毛利油種升級轉換,逐漸培育玉米油、花生油和油籽油等高毛利油種的市場,比如2014年玉米油實現了高速增長、預計2015年仍將持續。
4.飲品:面臨競爭加劇,但仍可平穩發展 飲品業務增長平穩。公司的飲料業務主要集中在碳酸飲料、果汁和包裝水領域。2014年公司加強了創新營銷,同時減少價格促銷,使得銷量和收入均實現10%左右的穩健增長。受益原材料價格下跌,毛利率提升3.4pct,帶動EBIT率提升0.5pct至4.9%。 2015年年飲料市場競爭料將繼續加劇,預計公司仍可實現平穩發展。在公司經營的三個飲料領域中,碳酸飲料市場格局較為穩定,但果汁和包裝水市場新進入者不斷增加,競爭日趨激烈。目前可口可樂在碳酸飲料市場份額第一、優勢穩固,另外2014年在低濃度果汁市場銷量份額重回第一、達27.6%,在包裝水市場份額亦有所提升,預計可口可樂強大的品牌和渠道力仍將推動公司飲品業務實現平穩發展。
5.休閑食品:持續虧損,未來有望剝離 2014年休閑食品收入企穩,但持續虧損。公司旗下休閑食品主要包括金帝、美滋滋兩大品牌的巧克力。2014年收入、銷量分別增長16%、11%,受折扣力度加大影響,毛利率下跌1.5pct,但費用有所節約,分部虧損有所減少。 行業競爭持續加劇,若休閑食品業務持續虧損公司有望剝離。進口巧克力正快速進入中國市場,各主要競爭對手積極加大營銷投入,行業競爭持續加劇在所難免,未來公司的休閑食品業務仍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若持續虧損,預計公司有望剝離該業務,若剝離將甩掉一塊經營包袱,有助盈利水平改善。
6.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綜上,我們認為中國食品的葡萄酒、食用油業務盈利有望持續改善,期待中糧集團國企改革推進激發公司經營潛力。預計公司2015-16年收入為288、315億港元,同比增長8%、9%,預計2015-16年歸母凈利潤為0.9、1.9億港元,對應2015-16年EPS預測0.03、0.07港元。其中我們預測2015年飲料、廚房食品、酒類業務收入分別136、118、25億港元,分別同比增長9%、5%、15%。 我們選擇中國旺旺、康師傅控股、統一企業中國作為軟飲料業務可比公司,選擇張裕A作為葡萄酒業務可比公司,選擇西王食品作為廚房業務可比公司。采用分部估值法,分別給予軟飲料業務、葡萄酒業務、廚房食品業務2015年可比公司平均PS的0.3、0.5、0.5倍(考慮到增速、盈利能力、核心競爭力等的差異),對應軟飲料業務、葡萄酒業務、廚房食品業務的PS分別0.6、2.9、1.2倍,對應市值290億港幣,由於公司經營多項業務,給予40%折價,得到目標市值174億港幣,對應目標價6.22港元,對應2015年PS0.6倍,現價空間25%,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7.風險提示 軟飲料行業競爭加劇超出預期。若軟飲料行業新進入者大幅增加,或參與者費用投放力度大幅增長,公司面臨的市場競爭可能超出預期,飲料業務的盈利水平可能下降。 葡萄酒、食用油業務盈利水平恢複低於預期。若葡萄酒、食用油業務因收入增速較低、費用管控不到位等原因導致盈利水平恢複低於預期,我們的凈利潤預測有可能下調。
來源:國泰君安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格隆匯推薦,僅供參考)
|
智慧手機浴血戰 雷軍也憂「未來五年很慘烈」 三星谷底翻身 宏達電靠機海守成
|
|
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加上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全球熱銷,都讓今年高階市場競爭更激烈。但三星一甩去年陰霾,甫推出的旗艦機被市場看好;反觀也在首季發表新品的宏達電,正試圖掙脫內部人事紛擾,以機海戰術搏出路。 撰文‧何佩珊 今年首波智慧型手機大戰由三星與宏達電(hTC)率先開打,這兩個昔日Android陣營王牌都背負著非贏不可的壓力,但不同於三星展現出力圖翻身的氣勢,新機獲得市場一致好評;宏達電新品推出後,卻是負面消息不斷,內部人事紛擾占據了更多版面,股價也持續探底。 蘋果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熱賣,對其他智慧型手機業者帶來極大壓力,同時不斷湧入的新競爭者,讓原本就相當辛苦的Android戰場顯得更擁擠。就連氣勢如日中天的小米創辦人雷軍,也在小米五周年給員工的信件中寫道,「未來五年,將是慘烈的五年。」三星自然不會不懂眼前的困局。研究機構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指出,去年三星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高階打不過蘋果,低階又贏不了中國廠商。」而他認為,高階畢竟是真正可以賺到錢的地方,所以贏回高階市場,又會比搶攻中低階市場來得更加急迫。 三星》重新站穩高階市場 推曲面螢幕 甩掉塑膠機殼雖然,目前在中低階市場還看不出三星有什麼積極策略,但就三星兩款旗艦機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觀察,呂俊寬認為,產品外觀設計看得到吸引消費者換機的理由,「蘋果很明顯用大螢幕讓消費者買單,三星則是推出曲面螢幕。」知名科技網站ePrice主編Jason也認為,三星這次兩款旗艦機換掉萬年塑膠機殼,改採玻璃加鋁合金邊框,同時在螢幕上也做出變化,確實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日前,三星電子移動事業部負責人申宗均坦言,曲面螢幕製造困難,恐怕會造成S6 edge出現供貨不足的情形,但就消費者反應與預購表現來看,市場普遍看好三星今年兩款旗艦機出貨量,將有機會上看五千五百萬支,甚至三星內部更訂下七千七百萬支的目標。 而市場也預期,在智慧型手機熱銷帶動下,將同步帶動三星集團第二季整體業績。 相比之下,今年同樣推出雙旗艦機應戰的宏達電,處境就顯得不那麼樂觀了。 宏達電的One M9比三星早了將近三周上市,可惜產品才發表,就傳出有過熱疑慮,同時外形設計則被消費者批評,和前一代機種太過相似,看不到創新點。 特別是在iPhone 6、iPhone 6 Plus與三星兩款旗艦機的夾殺下,歐系外資指出,M9不論機身厚度、螢幕解析度、照相功能或處理器,評比都略遜一籌,恐怕不利銷售表現。 宏達電》M9出師不利 密集出貨戰術,先求不虧損即使宏達電四月八日在中國又發表了另一款旗艦機One M9+,在螢幕大小和解析度上都做了升級,也加入指紋辨識功能,但處理器效能卻不如M9,外觀也擺脫不了與M8太過相似的問題。 相對於蘋果和三星的雙旗艦機藉由產品設計做出明確差異化,擊中不同目標市場,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宏達電的雙旗艦機策略,則顯得曖昧不明,成效似乎也不如前兩者來得成功。 業界人士直指,宏達電此次策略,應歸咎於內部鬥爭的枱面化。先前市場傳出,宏達電內部分為兩派,M9是宏達電前執行長周永明領軍下的成果,而M9+則是來自宏達電全球業務總經理張嘉臨這一派。 雖然周永明已經退下執行長的位置,不再負責智慧型手機業務,但宏達電仍陸續傳出高階主管出走的消息,似乎陷於內外交逼窘境。 因此不同於三星股價受惠於新機效益,自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以來漲幅超過一成,上攻一五○萬韓元,逐漸走出谷底;對比之下,宏達電股價則是自三月一日新機發表以來,一路從一五四元走低,到四月十四日已經跌至一三三元,跌幅超過一成。 宏達電內部人士透露,為了維持出貨量,力守獲利,內部已經計畫要以三個月一次的頻率來推新機,重回機海戰術。 只是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很快有LG、SONY接棒上場,中低階市場則是得面對小米、華碩、華為、聯想和酷派等,更是不折不扣的一場硬仗,機海戰術能否幫宏達電守成,也是一大問號。 目前看來,三星似乎已甩開去年Galaxy S5銷售不如預期的陰霾,重新在高階市場站穩腳步;而宏達電除了產品面受到打擊,還得忙於處理內部人事問題,想重返昔日榮光,恐怕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三星、宏達電開打,銷售預估差很大—2015年高階機皇PK 宏達電 三星 LG SONY 年度 旗艦機 hTC One M9、hTC One M9+ Galaxy S6、Galaxy S6 edge G4 Xperia Z4、傳會有Xperia Z4 Ultra 新機 特色 雙色金屬機身 新功能話題多-曲面螢幕、玻璃加鋁合金邊框機身、照相功能強化 大光圈鏡頭 未知 上市 日期 搶頭香-M9原定3月16日上市,後因軟體問題延至3月21日;M9+上市時間未定 4月10日 預計4月28日發表,上市時間未定 未定 市場預估 銷售量 全年400萬~500萬支 hTC的10倍-第二季1900萬支;全年5500萬支 未知 未知 |
|
谷底緩步反彈 陸股行情又來了?「穩增長」政策拉抬 長線利多出爐
2015-10-26 TWM
|
|
陸股再現漲勢,但這波行情延續多久? 專家認為,上証指數能否站穩四千點,是下一波多頭指標, 而十大新興產業,則是個股觀察重點。
十一長假後,陸股跟隨全球股市的腳步,再度啟動漲勢。由於中共五中全會將召開、預計正式提出「十三五」規畫,人民幣有望被納入全球貨幣「特別提款權
(SDR)」,以及「雙十一」光棍節等題材相繼登場,投資人若對上半年陸股狂飆記憶猶新,不禁要問:這是新一波大漲行情的開始嗎? 研究中國股市超過二十年、青曦資本合夥人洪周泰認為,現階段中國股市所處的位置,是繼去年第三季後、又一次長線布局的大好機會,他甚至以「錢不夠買」來形容目前情況,「這和我在去年八月、上証指數二四○○點左右時,感覺完全一樣」。 不過,洪周泰特別提醒,相比去年七月到今年六月、上証指數一年內狂漲三千點的行情,這一次很不一樣。他指出,由於中國各項經濟數據仍未好轉,整體經濟成長放緩已是事實,壓抑了指數上漲空間。 新興產業權重低 指數難大漲
更重要的是,政府持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政策,也就是繼續限制或整頓金融、房地產、原物料等以往過度投資的產業,並積極扶持如電動車、生技醫療、環保
等新興產業;而金融、房地產等,是現階段占陸股權值較高的類股,因此他認為,上証指數狂飆走勢,在短期內不大可能重演,緩漲機率較高。
資深投資專家鄭超文也認為,就技術分析而言,目前上証指數僅是中級反彈,「長線來看仍在築底」。他指出,上証指數從去年七月二千點附近,站上年線後起漲,
到今年六月的五一七八點,漲了十二個月,很接近「費波南希係數」的十三;依此係數推算,回檔需五至八個月,才有機會展開新一波長多行情。 再從均線來看,鄭超文認為目前上証指數上方,還有季線、年線等兩道中長期壓力;即使突破,三五○○至四千點還有龐大的套牢量等待解套,以目前成交量,很難迅速消化、突破。因此鄭超文推估,未來一季上証指數將在三千至四千點區間震盪,「明年第一季才有機會正式上攻」。 布局中小型股 波段操作 若陸股暫難如以往強勢,後續應如何操作?洪周泰認為,陸股投資將是「輕指數、重個股」的局面,尤其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更是未來幾年的亮點。洪周泰分析,這些新興產業中,績優且具代表性的公司,經歷大幅修正,目前幾乎都回到起漲點附近;而且,這些公司占指數權重都不高,十月以來,上証指數雖然僅漲一○%左右,但這些公司漲幅達三、五成者比比皆是。所以現階段布局這些中小型股、波段操作,獲利空間可望大幅高於指數漲幅。 然而,陸股生態與台灣大異其趣,當然要先做功課,尤其是附表中的產業,有些對台灣投資人來說並不熟悉,洪周泰指出,新浪財經、東方財富網等財經網站,包含研究報告、個股財報與公司動態,個股資訊豐富完整且完全免費,值得台灣投資人好好利用。 陸股ETF 可分批布局 雖然洪周泰樂觀認為,這些新興產業的龍頭公司,未來年獲利成長幅度將很可觀,但仍得定期檢視公司狀況。他建議投資人,以該股的「歷史本益比」為操作準則,在本益比低檔區布局,進入高檔區則可考慮減碼。 他以上半年為例,當時這些新興龍頭股的本益比,很多都飆到一百倍以上,「即使前景再好,也實在太離譜,不崩盤才怪」;目前則普遍回到五十倍以下,甚至更低、進入相對低檔區,此時就可以逢低布局。
至於操作指數、買賣ETF為主的投資人,鄭超文則提醒四千點大關的重要性。除了套牢賣壓罩頂,上証指數從五一七八點回檔到二八五○點,反彈五成剛好來到四
千點附近;若這波反彈能站上四千點,即使再拉回築底、打第二隻腳,原先低點二八五○點也不易跌破,投資人可趁回檔分批布局,參與下一波行情。 撰文 / 唐祖貽 |
2015年谷底翻身股
用了幾種選股法展望2015,不過有點亂,先來個較簡單的谷底翻身股選股法
這個分析方法極奇簡單,將所有公司過往5年每年股價走勢作統計
找出頹勢股與2014年已翻身股,來展望2015年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dnpViH8VlSW7fi34Zpl109YQkMQ-cHVt0p6Uilcdx4w/edit?usp=sharing
只睇潛水3年股,主要篩2012-2014年下跌股票
唔每一隻講,因為有D唔太熟,講重點
1.汽車零售,中升881,香港上市最大汽車零售商,跌左4年,
1728正通汽車,2011年升4%,其他年份都是跌,
1828大昌行,12-14年都係跌,3間公司2014年都跌近30%
2014年汽車銷售增長放緩,車廠逼銷售商儲庫存,庫存大增增加風險
但2015年汽車銷售上升周期會到,所以幾睇好呢個行業,而且有政策配合預計《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將於2015年1月份公開征求意見,將於一季度正式出台。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s/analysis/china-hot-topic-content.aspx?id=200000397321&type=26&catg=3
不過年初可能繼續跌,年中先升,或者年初已經開始升,要睇汽車銷售反應
油價跌有機會推升汽車銷售,但唔100%保證有影響,股市升可能更有利
2.化肥股都好弱,不過唔熟呢個行業,成本來自天然氣,成本有冇機會減少要再睇
需求應該唔會有太大轉變
3.豬肉股,雨潤同神冠,雨潤其實唔太跟豬肉價,2015年未必有機會翻身
反而神冠經歷2年增長放緩,2014上半年倒退,2015年/2016年翻身?
要再睇行業周期,現時估值超低息率高,2015年都有機會
4.494利豐,同891利邦都係利豐系,2011年衰到2014,
呢間同公司管理層關係大過行業周期,未研究過,不過可關注
5.煤炭+煤機,如果煤炭價回升,需求量回穩,首先受惠既會係煤機,因投資增加
三一國際就係行內煤機龍頭,2015年絕對有機會~
另外神華已經回勇,兗州煤仲頹緊,要再睇睇原因....
另外其他睇表內解釋,
2014年已經翻身股有冇機會延續落去2015?
有幾個行業都幾集中例如鋼鐵設備既中冶,鋼鐵股馬鋼都升返
建材股既中材同中國玻璃...
但2015可唔可以繼續升,我唔太了解呢幾種行業
只係識一隻中國白銀815,815係幾有機會繼續升
以上數據與我十月底時寫的行業差不多(當時同另一種方法選股)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十月底時寫的內銀,內險,證券已經炒起,2015年初仍然係重點
另外當時寫汽車零售,煤炭,今次都出現....
不過如果要從以上行業選一種,暫時最有信心是汽車零售
這類是谷底翻身股選股法,另外有其他方法選股
有時間再寫
李一男10年沈浮,終將迎來谷底反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36.shtml
導讀 : 他希望利用數十年經驗去改造傳統電動車市場,然而這次的夢想卻破滅了。
傳聞終於坐實,這是絕大多數關註李一男最新動向的人的第一反應。
提起李一男,互聯網圈無人不知,這位昔日的天才少年,歷經華為、港灣網絡、百度、12580、金沙江的磨練和沈澱,最終把心安在牛電科技上,把其視為創業的最後一站,希望利用數十年經驗去改造傳統電動車市場。夢想很大,壓力更大。
事件的轉折點發生在2015年6月3日,李一男因涉嫌內幕交易罪被深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2天前他剛在酷炫的舞臺上發布同樣酷炫的小牛電動車N1。不為人知的是,1天後是他45歲生日,只能在拘留所吹蠟燭許願。
2016年3月15日,檢方指控李一男及其妹妹通過內幕消息炒股獲利700多萬元,李一男矢口否認。傳奇人物身陷囹圄,不禁讓人唏噓不已。同時,李一男的長期缺席,也把外界註意力傳導到牛電科技的命運上,沒有靈魂人物坐鎮的牛電科技能撐多久等質疑聲音此起彼伏。為打消外界疑慮,牛電科技發聲明稱李一男仍參與決策運營。
或許,與其猜測充滿不確定性的牛電科技命運走向,不如關註李一男能否從谷底反彈。盡管誰也說不清李一男能否脫罪,但絕地重生早已寫進他的過往履歷中。
人生低谷:重回華為2年最煎熬
華為、港灣網絡、百度、12580、金沙江,每家公司都是業界翹楚,不僅記錄著李一男的風光戰績,而且承載著他在不同階段的思考和改變。其中,港灣網絡的沈浮對李一男由傲嬌走向成熟起到關鍵作用。
在華為內部創業的刺激下,2000年初李一男正式向任正非提出辭呈,盡管任正非百般挽留,但李一男堅定選擇離開。同年12月,任正非只好接受他的要求,並為他舉行隆重的歡送大會。
離開華為後不久,李一男創辦港灣網絡,代理一段時間華為的數據通信產品之後,他很快把華為一腳踢開,推出自家產品。緊接著,港灣網絡用華為慣用的高薪、股票、期權等挖人方法,促使華為北京研究所的一個研發團隊集體投奔港灣網絡,使華為在數據通信領域的研發精英幾乎損失殆盡。
同時,李一男的耀眼光環,使資本市場也對港灣網絡產生濃厚興趣,先後投入1億美元重註,希望盡快將港灣網絡送到納斯達克上市,他們堅信李一男是中國下一代企業家中的第一人選。
李一男自身也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港灣網絡剛成立時,他提起兩家國內最知名IT的企業時充滿不屑,他希望港灣網絡保持高速發展,不再是一家產品單一的網絡設備商,而是比肩華為的全業務解決方案供應商。換言之,他的目標是成為第二個任正非。
於是,在港灣網絡推出寬帶接入產品大獲成功之後,他急不可耐地殺入路由器、光網絡等市場。與如日中天的港灣網絡截然相反的是,內部創業給華為造成的創傷仍未痊愈,不僅經歷高管流失,而且2002年首次出現負增長,給港灣網絡的擴張制造有利機會。
在李一男的堅持下,港灣網絡進行一系列並購,其中2013年12月收購華為前副總裁黃耀旭創辦的深圳鈞天科技公司,讓華為上下最為緊張。鈞天是一家專註光網絡的技術公司,而光網絡產品線是華為的現金奶牛,直接逼迫任正非痛下殺手,華為專門成立“打港辦”。
在華為的強勢狙擊下,港灣網絡在市場連連失利。當然,內部原因也不可忽視,2001年引進華平創投是李一男犯下的嚴重錯誤,導致其逐漸喪失對港灣網絡前途的話語權。同時,為了盡快上市,港灣網絡急劇擴張,產品線延伸過快超乎常人想像,公司上下彌漫著浮躁氣氛,陷入危局已成定局。
最終,面對上市無望、現金流枯竭的尷尬現狀,投資人毅然拋棄李一男,將港灣網絡大部分咨產出售給華為。2006年6月,港灣網絡被華為收購,充分暴露出李一男在團隊管理上的短板。華為前副總裁李玉琢如是評價李一男:他業務能力很強,但是管理水平一般,沒有獨立辦企業的經驗、能力和耐性。
回歸華為後,李一男擔任首席科學家的虛職,內心的酸楚和無奈只有他自己知道。任正非之所以重新接納李一男,不是想重用他,而是把他作為自己最大的警示牌。上班第一天,李一男的辦公室聚集一大批前來參觀的華為員工,他們在窗外小聲議論,不堪其擾的李一男只能將辦公室玻璃換成不透明的毛玻璃。
通過對李一男的冷處理和示眾,任正非有效震懾住有創業想法的華為員工,為華為爭取到2年發展的寶貴時間,業務捷報頻傳。但對李一男而言,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煎熬的兩年,他很少出現在總部辦公室,也沒有參與重大項目的決策,更多時間在面壁思過,反複思考過去犯下的錯和未來要走的路。
10年沈浮:李一男終將谷底反彈
2年的沈思換來了思想的蛻變,李一男意識到只有補習技術之外的管理知識方能大展宏圖,而現實環境卻不允許他在電信行業完成補習。當時外界瘋傳李一男將離開華為再次創業,但李一男的決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重獲自由的他選擇加入百度,出任CTO一職。
自2006年前任CTO劉建國離職後,百度一直在尋找一位擁有豐富技術管理經驗的高手,李一男從容調度萬名技術人才的管理經驗正是電信之外的技術型公司所欠缺的。李一男考慮的是,通過在職位設置更加靈活的互聯網公司的歷練,可以接觸到很多在華為還沒來得及接觸到的管理職能,補上在華為還沒學完的課程。
盡管李一男在百度任職不到1年半,但身邊的同事一致認為他成熟許多,個人魅力依然不減。說一個段子,一次,百度內部出現一個工作失誤,全體員工收到李一男的郵件,他主動將所有過錯攬到自己身上,措辭誠摯,讓人印象深刻。
李一男的180度轉變讓人感到無比驚訝。華為時代的他是同事眼中的大神級人物,擁有眾多崇拜者,或許是少年得誌,他成為華為最具爭議的高管之一,曾因不同意見訓斥高層、因小事辱罵下屬,一副典型的年輕氣盛的高管作派。
從2000年離開華為到創辦港灣網絡到重回華為,再到加入百度、2010年離開百度,整整10年,李一男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從技術帶頭人進化成技術管理者,鋒芒少了,穩重多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重回華為那2年是他人生低谷期,不僅完成自我救贖,也為後續爆發積蓄能量。
我無法判斷李一男能否脫罪,但可以確定的是,9個月的低調潛行讓李一男跳出現有視野和思維框架,有更多時間反思、改變自己,終將迎來谷底反彈,破繭重生後一片坦途。正如鄧小平在文革時期被下放到江西,度過3年多謫居生活,重新出山後成為國家掌舵者,使中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全新時代。
去年4月,李一男宣布創業之初,有人對比李一男和雷軍的履歷後,把李一男視為下一個雷軍,預示著其創業征程風生水起。熟悉李一男和雷軍的投資人李宏瑋表示,無論是李一男還是雷軍,他們的輸和贏都會被放大,“都是把這個事情當做最後一次創業,就賭在上面了,包括時間和自己的聲譽”。
當然,創業不可能一帆風順,小米也曾遭遇大規模的誤解和詆毀,李一男的缺席或多或少給牛電科技帶來影響。但必須相信,既然已經賭上全部,李一男沒有理由也不會缺席牛電科技的圓夢之路,他終將王者歸來,因為牛電科技也是他輸不起的關鍵一戰。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龔進輝,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中鋼挑戰新材料 打群架提升附加價值 谷底翻身》中國減產鋼鐵 讓它首季逆轉勝
2016-05-09 TWM
|
|
中國十三五「供給側改革」計畫五年減去至少十個中鋼產能, 有助於台灣鋼鐵老大哥趁機強化核心、降低成本,從國際鋼鐵景氣的谷底翻身。 儘管受累去年國際鋼市不景氣,台灣鋼鐵龍頭中鋼近一年市值縮水一一%,卻仍在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的一三七名,較上屆前進二十五名。 中鋼從去年十月開始,出現連續四個月的本業虧損,讓人捏了一把冷汗,所幸,今年第一季就迅速傳出虧轉盈的好消息。關鍵在中國最新十三五規畫針對鋼鐵業減產的「供給側改革」,計畫五年減去至少十個中鋼的產量,帶動鋼鐵價量齊揚,讓中鋼成了近期外資買超最多的個股。 「鋼鐵業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凱基投顧鋼鐵產業研究員王光毅觀察,去年中國鋼鐵業整體虧損六百億人民幣(合新台幣三千億元),不少鋼廠停工甚至倒閉,中國減產連帶降低外銷量,加上客戶開始補庫存,最新鋼價較去年第四季約漲五成,就算回檔也不會回到去年低點,預估中鋼第二季至少能賺三十億元。 本業轉盈〉 首季訂單回溫,第二季爆單中鋼董事長宋志育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強調,中國占全世界一半鋼鐵產能,供過於求非常嚴重,「如果能落實減產,真的是利多與機會。」他觀察,中國去年鋼鐵產能八億噸、年減二.三%,是三十四年來第一次減產,今年第一季產能再減三.二%,「看起來玩真的!」中國減產釋出的需求,確實讓中鋼得利。除第一季訂單比預期多二五%,四月起鋼品內銷價續漲,六月內銷盤價平均每公噸調漲近一千五百元,漲幅達一○.五%,「客戶看鋼價往上,希望趕快訂,第二季訂單目前超接,第三季仍樂觀。」宋志育透露。 但不論時機好壞,不能只靠價量關係存活,中鋼還透過降低成本,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雙管齊下,盡可能打造無畏景氣變化的核心競爭力。 降低成本〉 製程技術改善,廢熱再轉賣先看降低成本。去年,中鋼靠精進節能環保、備品國產化及製程技術改善等方式,共省下超過四十八億元。其中,把轉爐製程冷卻時所產生的廢熱,回收產製蒸氣外售,光是這個部分,可創造出二十五億元、毛利率三五%的綠生意。今年,中鋼全集團再設定六十億元的降低成本目標。 再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走進中鋼最新的第三冷軋工廠,在這有九層樓高的鋼捲產品生產線,一條條不到○.三公分厚的鋼板,經清洗、退火、調質軋延、檢驗與自動裁切等流程,平均每十五分鐘可自動生產出一個最大三十五噸重的冷軋鋼捲,移動間頻頻折射出金屬的光,最終變成汽車鈑金件、馬達等下游客戶高強度產品的材料。採訪這一天,日本知名汽車大廠採購部長還專程來此看生產線,談合作、探詢中鋼最新加工技術,甚至指定台灣供應商採購中鋼材料?各種可能都有。 王光毅觀察,相較熱軋鋼捲毛利率只有個位數,用在汽車上的冷軋屬於利基型高規格產品,毛利率可多五到十個百分點,目前約占中鋼營收八%,至於其他如切入蘋果手機的鈦合金螺絲、熱沖壓汽車零件等高階產品,現階段營收占比仍低。 不論如何,中鋼確實持續改善產品組合,往高階產品邁進。一般鋼廠高品級產品占比約二五%,中鋼去年則達五六%,已躋身國際鋼廠前段班,今年並以突破六○%為目標。 宋志育不諱言,很多人還停留在鋼鐵是低階傳統產業,中鋼不只要挑戰持續進階到具備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力,還要透過新材料開發的能力,協助下游客戶提升技術做大供應鏈,「用打群架提升附加價值。」舉例來說,因應汽車輕量化,中鋼可以協助客戶富田與和大,開發切入特斯拉電動車的高效馬達電磁鋼片,與齒輪箱等客製化產品,甚至布局風力發電、潛艦國造的高強度合金材料,都是中鋼強化核心後,有望再淬鍊出下一波成長的高價值產品。 撰文 / 萬年生 |
星瀚資本楊歌:創業一定要打贏你的谷底戰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6/156339.shtml
星瀚資本楊歌:創業一定要打贏你的谷底戰役
投資人說
創業者最重要的就是再戰再死,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狀態,重振旗鼓!
黑馬說
楊歌,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他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參與創辦了東信康達紅外數字醫療及凱業網等,曾擔任北國投投資總監、大江投資副總裁、畢馬威咨詢師。投資的案例包括口碑街、言幾又、人人財務、V.Fine等。擁有清華大學工學碩士與學士學位。
文 | 楊歌
年輕人要大膽地去犯錯
謝謝大家今天能來到投資人說聽我分享,我是星瀚資本的創始合夥人楊歌。提到矽谷大家都感覺很高大上,的確,矽谷的外表看上去很光鮮,但其實在矽谷的大多數創業公司都經歷過兩到五次的瀕臨死亡,甚至更多。
比如埃隆·馬斯克的兩個企業,一個是SpaceX,就在瀕臨倒閉的時候NASA給了十六億美元,才得以讓它絕地逢生;另一個就是他的特斯拉,也是在瀕臨倒閉的時間節點,最後只剩下了五個小時,突然間又獲得了融資。
所以,作為創業者你隨時都可能面臨失敗,但這過程中你一定要有扛起突發事件的能力。
徐小平老師在五年前給我講過一句話,“創業者要在曠野上奔跑”。奔跑就是狂奔的意思,創業者一定要趁著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大膽地去嘗試,最好能犯很多的錯誤。
之後在我的八次創業當中,我逐漸理會到了徐小平老師的那句話,現在結合著自己的經歷又重新地理解了一番,年輕人一定要學會摔倒之後爬起來,然後繼續奔跑,這就像咱們看過的許多心靈雞湯的電影和動畫片一樣,創業者一定要具備“打不死的小強”精神,這點非常重要。

你需要適應創業的生活
我在過去的十年里,先後創辦了八家公司,其中七家都失敗了。在經歷了多次失敗與犯錯之後,我最後選定做投資,開啟了我現在的第八次創業——星瀚資本。接下來我將跟大家分享,因為創業路上跑得太快而摔過的幾次大跟頭。
2004年的時候,當時我覺得中國的市場環境非常好,所以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決定待在國內保研創業。最開始的時候做的轟轟烈烈,覺得特別好,後來才發現創業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你運營創業的發展,和你運營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必須要去適應它。
我的第一次創業是在大學期間,做了一個數值模型的網站。雖然做的很高興,但那個時候我專註技術,不懂市場、表達能力也有限,在做了一年多之後網站就關閉了。
正視自己的失敗
我第二次創業做的是中醫檢測的ATA,就是自動化熱像成像系統,我們申請到了國家及PCT的發明專利,並且還通過了醫療三證許可證,而這些在當時都是非常難通過的資格。
我是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兼CTO,最開始做算法,後來做UI、做安全,什麽都做。當時我們做完了幾乎所能做的全部事情,覺得項目應該能發展得很好。於是在2007年我們就正式成立了公司,之後的一兩年里公司都發展的很不錯,團隊也從最開始的幾個人變成了三十個人。
這也讓我曾經一度感到非常的自豪,因為這家公司有可能上市,而且周圍開始不斷有人關註到我,稱贊我能做成一件大事,慢慢地我陷入到了自己虛構出來的夢境里,變得飄飄然起來,我開始堅信自己當初沒有選擇出國是非常正確的。
其實大家在創業的過程中,也應該會有我這樣的體驗,這種心理狀態就和過山車一樣。拿到投資的創業者心里或許充滿自豪感,這會讓他們開始自我的內心膨脹。有經驗的創業者可能膨脹兩天到一周,經驗少的創業者,可能膨脹的時間會更長,但這都算正常的心理現象。
回到我的創業。我自認為已經把第一次創業失敗所得到的經驗用到第二次上了,把工程、數學應用到市場里,我自己變得更加接地氣了。但真實的情況是我們選擇了一個醫療的賽道,沒有這個行業的經驗、不專業,也不懂醫療這個市場該怎麽做。同時我們還不懂財務控制,我們當初將公司70%的資金用作研發,在只拿到兩百萬天使投資的情況下,用了25到30萬的資金去做了一個展會。
所以在2009年,伴隨著公司大踏步地往前奔跑,突然我們的現金流就斷裂了,所有的工作陷入了停滯。當初我們對員工是很好的,甚至幫他們辦理了戶口。但是在資金斷裂的兩個月之內,我們就被員工告到法庭,這對一個躊躇滿誌的創業者而言,是一個極強的心理磨滅的過程。
當時我在清華的同學們都紛紛留學名校,而我卻在運營一個自認為可能會上市但最後很可能是一場空的公司。這種落差讓我感覺像天塌下來了一樣,我變得非常沮喪,甚至期間有想過跳樓自殺。
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仍然還有人給我們送蜜棗,說要投資,有的甚至已經簽了投資合同,其中有一筆最大的投資是1.5億人民幣。當時白紙黑字都簽好了,但對方就是不給錢。而我現在回過頭來看,如今的資本市場環境,變得更加的規範與誠信,真的比當時好太多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有些東西你以為已經是你自己的,但即使是當你拿到手上的那一天還有可能不是你的,或許僅僅是預付帳款。而能不能將這些東西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與你當時的實力息息相關。
在失敗之後的一段時間,我明白還是需要正視過往的失敗與糊塗,不斷地給自己補充正能量,讓自己能從負能量里逃逸出來。所以,第二次創業刻骨銘心的失敗,極大地增強了我的抗壓能力。

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
同時通過這次創業,我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及人脈圈子太過單一了,所以當時我決心要擴大自己的人脈,於是就開始了我第三次的創業,創辦了青年精英商業聯合匯,也叫凱業網。這次創業同樣也出現了非常多的問題。
事後我分析到這個項目死因有幾個:
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我當時為了籠絡更多的人才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稀釋了太多的股權。我自己承擔了公司的很多工作,卻只占了14%的股份。相信這個問題也是現在很多創業者都會遇到的,就是股權過渡集中型和股權過渡分散型,出現這兩種情況的公司最後的結局可能都太不好。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創業的36條軍規》,這里面的條條軍規我在七次創業當中都觸犯過,其中一條就是關於股權分配。
死因之二,就是公司不賺錢。因為公司當時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最後更是調整為了非盈利機構,大家動力全無。由於之前的創業失敗,我已經有了經驗,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該怎麽辦?就是斬斷,不做了。這個就和分手或離婚一樣,每一次挫敗後,你都會強烈地反省甚至於懷疑自己的能力,我也一樣。
第三次創業失敗之後的一段時間,我看了很多的電影,其中《肖申克的救贖》我至少看了50遍,我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挺過去,告訴自己可以成功。在這里我有兩句掏心窩子的話分享給大家:
一句是“創業者一定要會用左手溫暖右手“,用自己強大的心靈去溫暖自己,雖然很心靈雞湯,但對於創業者卻是很需要的。另外一句話是”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這是一首英文歌,說的非常對,意思就是,沒有痛苦就沒有進步。
創業者最重要的就是再戰再死,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狀態,重振旗鼓,畢竟創業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偶發現象。
我想這對於有過創業失敗的人感觸會更深。當我走出第二次創業失敗的陰影之後,我又先後開始了四次創業,但皆以失敗告終,這其中包括軟硬件結合的開發公司,紅酒批發商,開快餐連鎖店,以及金融工程咨詢企業。
所以當我歷經過很多的起起伏伏之後,我自己感悟到最深的一點,創業時不要背負太多的個人面子。其實很多時候最過不去的那一關就是自己,具體來說就是,整個社會對你的評判和影響。
事實上,回過頭來想,無論創業成功或失敗,都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你越不把自己當一回事,這件事情可能就越簡單,你的初心可能也就越純粹,相反你越把自己當一回事,耗在自己身上的成本就特別大。
哪怕你最後失敗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對和承擔,你每一次失敗的經驗積累就都會轉變成你獨特的財富。
打贏你的谷底戰役
那應該如何去對待創業?這里我也有兩點基本的原理可以與大家分享:

*C(q)-成本曲線,R(q)收入曲線,π(q)利潤曲線
第一個原理: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上面這張圖是微觀經濟學中的成本收入曲線圖。做任何事情,最開始你都要有一個初始投入,事情開始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虧錢了(前期各種籌備等),但隨著事情不斷地發展演變,你就能慢慢地摸清它的內在規律,這時候你的邊際成本會不斷地降低,邊際利潤也會不斷地提高,直至有一天你鉆出水面扭虧為盈。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第二個原理:任何一家公司都會經歷最低谷的時期,扭虧為盈的關鍵就在於你能否堅持下去。對於一家公司來講,一開始,你的現金流一定是減少的。隨著你對業務的了解熟悉,公司結構和業務的日益完善,直到有一天,你能實現現金流打平,但這不代表你已經扭虧為盈開始賺錢了,而是你進入了駐點,也就是真正的谷底。
由於之前的太多投入走到這天來之不易,你開始不斷地為自己尋找各種言行自洽的理由,但同時這也是境況最糟糕的時候,是心理最煎熬的時候。從理論上講你已經扭轉了局勢馬上會看到快速成長的希望,而目前卻要承擔處於谷底困境的巨大心理壓力。
如果在這個時候,你是懷有一種負面的心理去看待它,那很可能你的公司會垮掉;但如果你看到了這條曲線,知道這個谷底是必須要到來的,然而一切也都會變得好起來,那你可能就不必非常恐慌了。你之前做了很多事情,最後就是為了迎接谷底的這一戰,你把自己戰勝了,這就過去了。所以說抗壓和堅持,是企業家必備的兩種素質。
我們也看到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像埃隆·馬斯克、周鴻祎、馬雲、喬布斯等,他們都經歷過好多次跌入谷底、絕地逢生的時刻。我的創業經歷可能相比起很多成功的大企業家來講是微不足道的,但歷經過多次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接受到了心理的鍛煉,讓我了解到成為創業者、企業家的過程中,與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
我也希望大家能了解到這樣一個規律,在跌入谷底陷入困境時,要敢於面對,不要氣餒,勇於向前奔跑,你終將會贏得勝利。
(本文來自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授權給i黑馬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
[本文作者楊歌,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創業
谷底
楊歌
贊(...)
分享到:
紅米3年賣1.1億臺 跌至“谷底”的小米會反彈嗎?
“3年1.1億臺。”
7月11日下午的順事嘉業創業園內,頂著35°C以上的高溫,小米創始人雷軍和一眾小米高管向小米員工灑下香檳雨,慶祝剛剛公布的紅米累計總銷量。
2013年,站在“風口”的小米推出了第一個子品牌紅米,希望借此“收割” 千元機市場,紅米也由此成為了“國民手機”。但三年時間過去,小米的競爭對手已經發力進入中高端市場,雷軍和他的小米似乎正在經歷一場“陣痛”。
就在不久前的一次內部活動中,雷軍坦言目前這個時間段是小米的一個谷底,今年小米有三個月供應鏈極度缺貨,負面報道也很多。
當快速擴張期過後,手機廠商的馬拉松長跑拼的不只是沖刺,還有持久的耐力。接下來,小米會迎來反彈嗎?

紅米不一樣?
“紅米的數字我覺得有點意外。”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在他印象中,紅米的用戶可能以40-50歲左右的人群為主。但根據小米公布的1.1億紅米用戶的偏好數據。結論發現,紅米用戶在年輕化、理性消費、移動互聯網高活躍度等方面,具有鮮明的人群特征。
其中,紅米用戶分布較多的年齡段依次為22-29歲、0-21歲以及30-39歲,整體偏年輕化,以學生族、上班族為主,消費偏理性。
從APP使用時長來分析,紅米用戶屬於移動互聯網活躍人群,他們在視頻、社交、工具、遊戲、圖書、新聞等方面有著較強的使用偏好。
從城市分布密度來看,其中一線城市每百人就有11.4臺紅米手機,二線城市為每百人9臺,三線城市為每百人4.7臺。
黎萬強告訴記者,紅米用戶之所以呈現出一線城市用戶密度高而二三線城市分布密度低,這是因為過去小米一直在“一條腿在走路”,也就是以線上銷售為主,現在已經開始補短板。
“預計今年小米之家大概會開50-60家。“黎萬強對記者說。
接下來,為了繼續推廣紅米,紅米請來吳秀波等多個明星代言人。黎萬強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小米對各個品牌做梳理,其中小米系列手機主打的是發燒和性能,最好的代言就是用戶和雷軍本人,但紅米系列的用戶並不都是發燒友,包括不少剛剛使用智能手機的學生,因此並不能像當年早期小米那樣用戶形成自體系的傳播。
互聯網手機怎麽了?
市場研究機構IDC近日稱,今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可能僅增長3.1%,至14.8億部,而去年的增長幅度高達10.5%。在市場增量有限的情況下,手機廠商的排名也發生了變化:今年第一季度中,進入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全球前十榜單的更多的是以線下渠道為基石的傳統手機品牌廠商,如華為等。而小米一季度銷量約在1504.8萬部,市場占有率為4.3%,而將其擠至第五的正是幾乎從未被小米列為對手的OPPO。

小米以“性價比”著稱的互聯網手機和電商渠道銷售模式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市場壓力。曾經對標“小米”的華為電商品牌“榮耀”在內部已經將戰場轉向了OPPO、金立等所在的線下渠道。而這一切的變化只用了半年時間。
“這個時間段是我們的一個谷底,今年我們有三個月供應鏈極度缺貨,負面報道也很多。”雷軍近日在接受多位互聯網專家訪問時的演講中說。
小米到底怎麽了?
價值線的尹生認為,小米的問題在於“用戶從發燒友群體向大眾群體切換時,過於依賴價格一種競爭維度,忽視了品質和個性化維度”、“沒能及時在產業鏈布局和提高產業鏈影響力方面有所作為”、“不夠偏執,未能將‘硬件免費+應用服務收費’的模式做到極致”。不過,這並不是說那些從小米手中搶走份額的公司,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雷軍也已開始反思。在此前證監會的演講中,雷軍提到小米去年在手機行業保持了市場第一的地位,但是去年也犯了一點錯誤,走得有點急。今年小米將回歸初心,收窄產品線,專註於手機、電視和路由器三大核心產品。
而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小米前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得益於電商市場的迅猛增長,然而從去年開始電商市場增速下滑,逐漸趨於穩態,整個電商在手機銷售領域占到20%至25%左右,略慢於此前預期的30%、40%的增速。
“當公司處於轉型的時期,必然會引起很多連鎖反應,保持穩態也是正常現象。因此尋找新的利潤創新點才能保證小米持續發展,如果找不到則會在一段時間內比較被動。”王艷輝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反彈開始了?
可以看到的是,為了著手解決小米手機的產能問題,不久前,雷軍已經開始親自“坐鎮”供應鏈業務了。
現在,跌至谷底的小米期待一場全面的反彈。
“無論是產品銷量,還是業務規模,還是商業模式的完善,包括小米過去兩年積累的各種技術陸續發布,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里面,會展現一個全新的小米。”雷軍說 。
雷軍還表示,小米過去5年幹了電商小米網,未來5年要做小米之家。像無印良品一樣,店里只有50到100件商品,靠50到100個商品征服消費者。
“國內家電賣場平均單店5000平米,平均單店銷售額應該在4000多萬人民幣。小米之家的目標是250平方米,平均單店做到5000萬,現在最高的一天幹到了143萬。我現在每個月開5到10家,3到4年的時間開1000家店,可能就是400到500億的零售價,而且不加盟、不掛牌,我要求是100%自己管理,因為只有像我這麽堅硬和純潔的心,才能把這個事情幹好。”
在他看來,過去小米雖然做了大量的創新,但是在小米顛覆性的商業模式下都被掩蓋了,或者小米的創新還不足以打動大家,“但是我未來一年里面,可能會展現很多完全不同的東西,我有足夠的信心。”雷軍說。
四度瀕倒閉,卻拚出日系車銷售成長全球第一 抱定「不變則死」馬自達谷底翻身學
2016-08-08 TWM
|
|
金融海嘯後面對最大股東撤資危機,馬自達決心「做異類」,專攻熱愛駕駛的小眾市場,沒想到卻成它逆境再起的關鍵。 轉型,是近二十年台灣產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但轉型時,我們曾經抱著「Changeor Die」 (改變或陣亡)的決心嗎?這是一問車廠在逆境中突圍的故事。 從去年到今年六月為止,馬自達(Mazda)是台灣車市銷售萬輛以上車廠中,成長率最高的品牌,今年上半年台灣市場成長率二五·七%。不僅在台灣,馬自達更是日本八大車廠二〇一六財會年度中,全球銷售成長率最高的一家,也是唯一在日本市場銷售成長的車廠(見左頁圖)。 該公司成立近百年歷史中,曾經三次瀕臨倒閉,金融海嘯後,更面臨持股超過三成的最大股東福特(Ford)為了自保而撤資,兩年內持股降到僅剩三·五%,使公司面臨成立以來第四次倒閉危機。 金融海嘯後不到七年時間,能在眾多車廠中突圍,是因為馬自達在谷底時,選擇了一條與主流不同的道路。 認清「我們是小公司」 不拚主流,改攻小眾鐵粉 當市場主打油電混合車,豐田(Toyota)甚至喊出將於二〇五〇年前,停止販賣純汽油引擎車款時,馬自達是唯一一間王打柴油引擎的日本車廠,旗下超過七成車款有柴油車型;當日產(Nissan)新一代車款將搭載自動駕駛技術銷售時,他們卻僅將自動駕駛定位為「輔助」角色。 主打扭力高的柴油引擎、將自動駕駛技術視為「輔助」,都是因為馬自達要的,是「享受開車過程」的顧客,而非將車子做為代步工具、最大眾的市場。 馬自達走一條非主流道路的背後,是因認清自己的「小」。 「我們是小公司」,彷彿馬自達管理階層的口頭禪,從日本總公司董事到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等人,受訪時無不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該公司去年全球營收逾新台幣一兆元,員工約四萬五千人,以規模而言,已經是相當於台積電的大型企業,但放在全球車廠範疇中相比,每年逾一百五十萬輛的銷售量,僅約豐田的六分之一,的確不大。 但九〇年代時,馬自達並沒有身為「小公司」的體認,反而學大車廠操作多品牌策略。過多的品牌與車型,導致消費者無法辨別,銷售下滑,讓該公司在九〇年代末期財務惡化,瀕臨破產。 這一次,脫離福特這棵大樹的庇蔭後,確立自己是間「小公司」,不可能與豐田、本田(Honda)等巨人級對手正面對決,馬自達選擇「熱愛駕駛」的小眾市場。產品戰略部長小島岳二說:「我們只求每一百個人中,能有十個人是熱愛我們的粉絲。」 小公司動得比巨人靈活、成長性更高,似乎理所當然?但論規模,三菱、大發的銷售量其實更少。 「小」,是馬自達營運翻轉故事的起點,該公司衝出重圍的關鍵,是在谷底時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開始一次「從零開始」的改款計畫。 打破常規當「破壞者」 花六年研發,內外全改款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該年全球汽車銷量衰退約六%,又適逢福特撤資,屋漏偏逢連夜雨的馬自達卻未採取守勢,反而踩緊油門,展開從引擎、底盤、車身架構到外觀等,整車重新研發的新世代改款計畫。 「那時候公司內所抱持的精神是Change or Die,」馬自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浜本俊輔回憶,當時管理階層們很清楚,如果什麼都不做,或只一味降低成本,很可能面臨倒閉,於是高階主管們便拿著這份研發計畫,奔走於各銀行團問請求注資,讓公司「績命」。 「這改觀了消費者對馬自達的印象,」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副理高銘汶認為,這一波研發改款,從引擎節能、車身減量到扭力與性能均提升,讓油耗降低約三成,是該公司成功再起的一大關鍵。 整台車從引擎到外觀均重新研發設計,等同從零開始。為了貫徹改變,該公司負責研發的董事藤原清志,當時第一步,是打破工程師心中被常識所困囿的障蔽。 「我是來抹除你們既有想法的,我是個破壞者,」當時藤原對所有的工程師說。 他舉提高引擎的壓縮比為例,該數值越高,代表引擎效率越好、越省油,但同時也會使引擎內的壓力與溫度升高,容易爆震。 「有開發經驗的人都知道,壓縮比提高到十二,引擎就幾乎要爆炸,每一個工程師都想把壓縮比升到更高,但沒人會這樣做,因為測試器材很貴,弄壞器材要寫悔過書,沒人願意,」藤原表示。 但他不願妥協,一直反問自己:「為什麼把壓縮比提高就會爆炸?事情一定是這樣嗎?」 藤原與工程師們反覆測試後終於找到方法,快速排除引擎燃燒汽油後殘餘的瓦斯,使壓縮比提高後,引擎也不會爆炸,這讓馬自達擁有全球最高的引擎壓縮比,「類似的事情不斷重複,打破大家心中常識的障蔽,一個個突破,這是為什麼我們研發需要花上五、六年時間,」藤原說。 除了心態上破壞固有常識,營運管理層面,馬自達也採取顛覆性做法,以破除企業內不同部門的隔閡,使改款計畫能順利執行。 顛覆部門間運作慣例 三年消弭研發、製造隔閡 通常,車廠內的研發部門與製造部門兩方充滿矛盾。因為研發部門的使命,是不計成本,開發出完美的車子:製造部門的任務,卻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良率。 馬自達社長小飼雅道曾於受訪時表示,組織內常有看不見的牆聳立,越大的組織,牆往往越高、越厚。「常常只是為了某個部分要縮小五公分,兩個部門便會有爭執,」該公司統籌所有外觀設計的常務執行董事前田育男舉例。 一般而言,多數車廠都會讓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到製造部門見習。但為了這次改款,馬自達做了一件幾乎沒有其他車廠嘗試過的事,反過來讓每位製造部門的新進工程師,到研發部門進行長達三年的研習。 「製作東西的人,如果從來不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蒙著頭做,沒辦法滿足顧客。因此,將製造部門的工程師派去研發部門研習,他回到製造部門後,才會知道自己打造的零件有哪些價值,」藤原對《商業周刊》記者表示。 二〇一二年後,馬自達旗下所有車款逐步導入新世代的引擎與設計。近四年,該公司銷量成長二四%。所有設計統一,降低生產成本的效果也反映在營益率上,去年營益率六·七%,在規模為王的汽車業中,勝過銷售量比自己大上兩到三倍的日產與本田。同時,豐田也看上該公司優異的引擎技術,雙方於去年結盟,交互授權技術。 面對困境時,權衡現實、掌握自身優勢,以不改變則死的决心,不拚量,而是立志成為「唯一」。這種精神,讓這間位於日本廣島的車廠從逆境中再起。或許這也是此時此刻面臨產業典範轉移的台灣,該有的體認。 馬自達 成立:1920年 社長:小飼雅道(圖) 成績單:2015年營收逾新台幣1兆元 地位:2016年日本車廠財會年度中,全球銷售成長率最高 文 吳中傑、鐘承諭 |
|
世界跌倒谷底的時候,只會反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2/160299.shtml
世界跌倒谷底的時候,只會反彈
作為公認的中國科技投資界最資深的投資人之一,今年44歲的李宏瑋去年是《福布斯》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單上排名最高的女性投資人。
本文由GGV紀源資本(微信ID:GGV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
從世界跌倒谷底的時候出發,她贏得了整個世界的贊賞。

昔日新加坡工程師現在入選《福布斯》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女性。
這位來自新加坡大巴窯,喜歡檳城美食——福建面的女性為自己創造了不俗的人生軌跡,她今年早些時候獲封《福布斯》全球第100位最有影響力女性。
作為公認的中國科技投資界最資深的投資人之一,今年44歲的李宏瑋去年是《福布斯》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單上排名最高的女性投資人。
然而,她的成功之路並非一馬平川,她的投資之路開始於2001年“9.11”和dot.com互聯網泡沫破裂的風口浪尖。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宏瑋走進了她當時的頂頭上司在新加坡航天科技局的辦公室, 提出辭職的請求,準備離開這家她已經工作了5年的公司,並要求打破和公司之間的11年服務合約。李宏瑋說,“我並不是違約,而是提出是否可以重新商定和公司之間的協議,在離開時可以少付點違反保證金。當時上司驚呆了,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
在李宏瑋之前從來沒有人在簽約期去找他提出解約並希望少付一些違反保證金。
盡管當時的李宏瑋正是公司內冉冉上升的明星,但是她已經下定了決心要離開這家曾經送她去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攻讀MBA學位的公司。在為公司服務的5年期間,李宏瑋負責戰鬥機維修和升級,但是她的誌向並不止步於在該地區最大的工程公司之一做一名高管。
這位來自華中的女生想要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她向她的父母、丈夫和朋友們借了30萬美元,支付了違約金。
李宏瑋回顧說:“我在那個時候想清楚了,當時的世界已經跌到谷底了,只能反彈。”
那個時候,中國幾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增長強勁的地方。
問題是,當時的李宏瑋在她16歲以後,已經幾乎十多年沒有說過中文了。
李宏瑋說,“當你身上有那麽高的債務,這些債務就成了你巨大的動力。生存是最大的動力。別無他法,只有每天說中文直到語感又重新回來。”
李宏瑋在摩根史丹利香港辦公室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加入了集富亞洲。在集富亞洲,她開始接觸到在中國大陸、臺灣和韓國的新興科技創業公司中進行投資。
2005年,風險投資公司GGV紀源資本向她伸出了橄欖枝,邀請她為紀源資本建立中國地區業務。
她答應了。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她主導了多筆中國科技創業公司的投資,帶領他們在美國、中國和香港的股票市場成功上市。
她也是小米的個人投資人,目前小米估值超過450億美元。
李宏瑋在商業中國頒獎中獲封年輕成就獎,她坦言她之前的工程師經歷是幫助她走向成功的原因。
作為一名工程師,她理解技術層面,能和創業公司CEO們侃侃而談系統架構。
作為一名曾經的銀行家,她深知如何幫助一個公司走向上市。
她說,作為一名女性其實是優勢,“因為男人做的了的我都能做,但男人做不了的事情我也能做。”
李宏瑋認為下一波創新浪潮將不再是軟件革命了,下一波創新浪潮將是硬件革命或者能真正顛覆真實世界的商業創新。
在她看來,隨著中國政府在人口紅利之後,正在尋求在經濟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工作,中國將是下一波浪潮的漩渦中心。
而新加坡在下一波浪潮中也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科技產品的國際化試驗溫床。新加坡擁有卓越的基礎設施吸引這些科技公司和人才,這些公司和人才也將為當地人帶來更多就業。
盡管李宏瑋主要時間在中國工作,她經常回新加坡探望她的父母和朋友,吃她最喜歡的食物。
“在新加坡外都吃不到正宗的福建面了”,她調皮的笑著說。
[本文由GGV紀源資本(微信ID:GGV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李宏瑋
投資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