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用地存在外延擴張、粗放利用的情況。2000-2011年,中國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了76.4%,但同期城鎮人口增速是50.5%。”
2014年11月30日,國土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著重談及了城鎮化中的“人地失調”問題,“人的城鎮化,是城鎮化推進中的明線,而正確處理人地關系,實現人地和諧是一條重要的暗線”。
從官方到民間,人地關系正成為關註城鎮化的一個重要視角。
在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BCL合作機構解譯的遙感數據等信息基礎上,北京城市實驗室(Beijing City Lab,以下簡稱BCL)就借助Geocoding Map等工具進行空間分析,探尋中國人口密度的時空變換,這種變換也恰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人地關系的一個“切面”。這是一家民間學術機構,由龍瀛、吳康、王江浩等青年規劃師和地理研究者共同成立。
對1980和2010年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的城鎮建設用地面積進行統計分析後,BCL發現六成以上的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翻倍,有19個城市的面積甚至翻了五倍以上,其中京津翼、長三角和珠三角正是城市擴張程度較為顯著的區域。城市範圍的擴大,是中國近30年城鎮化進程中最鮮明的現象之一。
擴張之最是東莞,這個曾經的小縣城三十年間城鎮建設用地面積擴大了26倍。也有少量城市擴張有限,11個該指標增幅不超過20%的城市里,7個位於黑龍江和內蒙古。另外,“北上廣深”這四個超大城市的城鎮建設用地這30年下來,擴張倍數分別是4.05、2.07、3.72和3.49。
有趣的是,一些城市大幅擴張,並不是伴隨著人口的進一步集聚,而是伴隨著人口密度的稀釋。44個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翻了四倍以上的地級市里,有8個人口密度沒有增加甚至減少了,其中四川廣安、山西呂梁和雲南普洱同時還位列十大面積擴大幅度最大城市。
單純觀察人口密度的話,全國654個城市中有超過27%出現了人口密度收縮,其中包括一個省會城市烏魯木齊和四十余個地級市(市轄區)。
BCL特別註意到,除了內蒙古呼倫貝爾周邊人口密度嚴重下降,湖北省內也存在連片的城市人口密度減少——6個地級市、21個縣級市,另外人口總量進入下降區間的東北三省,人口密度減少的城市數量和面積也“不容小覷”。
在國際上,對城市人口密度收縮的關註由來已久,這時常被看作是一個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標誌。究其原因的話,經濟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城市的郊區化、人口老齡化、戰爭或災害、制度變遷等都是常見原因。但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收縮現象還沒進入主流視線。
和國外情況不同,BCL分析認為,中國的城市人口密度收縮,主要是基於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城市內人口由邊緣向中心集聚,以及市轄區範圍調整等原因。
為了更精準地觀察,BCL進一步將“人地關系”、“人口密度”的研究單位細化到了鄉鎮和街道這一最小的區域劃分單位上。
當然,中國人口密度的基本格局並沒有突變,2000-2010年間,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等依然是中國最主要的人口密集區,人口密度普遍在500人/平方公里以上。從總量上來看,人口密度也是在增長的,2000年全國39007個鄉鎮街道的平均人口密度為873人/平方公里,2010年上升到977人/平方公里。不過,整體增長背景下的“局部收縮”更引人側目。
BCL計算獲知,這十年間,全國有超過兩成的鄉鎮街道常住人口密度出現顯著變化(增減幅度超過25%),但也有超過三成的鄉鎮街道人口密度處於下降狀態,大大多於人口密度增加的鄉鎮街道——這些意味著2000年以來中國人口的再分布具有明顯的空間不均衡性和進一步集聚性。
從面積上看,十年里人口密度下降的鄉鎮街道範圍,總計超過324萬平方公里,覆蓋中國陸地的三分之一。
總的來說,在人口密集、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的中東部地區,呈現出人口由鄉鎮向街道流動和從欠發達的城市群外圍區向經濟發達的城市群核心區流動的趨勢。
在西部,還有另外一些因素影響著人口密度的變化,比如,邊境地區的開發促使人口大量遷入新疆和雲南,同時這兩個省份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人口自然增長率也較高,而資源的開發則刺激勞動力大量湧入內蒙古和山西。
與之相關的是,全國呈現出兩大明顯的人口流出連綿區。一是西南的川渝黔連綿區,除了成都、重慶和貴陽等少數中心城市的街道,大部分鄉鎮均呈現常住人口顯著流出的狀態;另一個是浙西南-閩西連綿區,這一帶屬於山區,是這兩個沿海發達省份里的不發達區域,人口便流向了附近繁榮的長三角和珠三角。
那些城市“面積”在擴張,人口密度在降? (JZ多媒體解決方案/圖)
2014.12.11--- 2015.1.6---2015.1.25---2015.2.3
地點 上海某知名超市,同一地點的四次旅程
無圖無真相 有圖好說明
型號每次探店都默默拍照,回首對比,盡收眼底。
先看2014.12.11的兩張Rio
註意這個成列結構,Breezer 11瓶外加兩篇Malibu 也算百家得的。Rio四瓶。另外四瓶雜牌。21瓶一行
時間2014.12.11這張是當天Rio藍瓶的生產日期
2014.10.6.VS 2012.12.11 換句話說2個月多5天。生產到上櫃。這個節奏很牛。因為同場我觀察過 只有可樂可以做到2個月。
過了大約1個月
2015年1月6日
明顯發生變化 Rio 12瓶 Breezer 5 malibu2 雜牌2!換句話說Breezer和Rio陳列換個比例。這
包括銷量變化,包括經銷商因素等等。因為1月初白酒開始占堆頭。然後預調雞本身也換貨架。
2014年10月15日生產 2015年1月6日上架。2個月零20天
2015年1月25日事情發生變化你們看
Rio從貨架上消失了!what's up?
問了店經理才知道,太火了 貨架賣空了! 只有零星的幾瓶。不能讓貨架開天窗吧 於是用Breezer頂替! So crazy! 這天是何以笙簫默大結局!
經理還說封碼了除了藍瓶不會進貨了。沒見過這個陣仗。其他百威之類降價都賣不掉。除了海涅根一直漲價 買的不錯。
昨天晚上有趣看了一次哇塞
2015年2月3日
只見藍瓶確實其他顏色封碼,來了幾個山寨。
店員給我說1月27日來貨,排到12格 現在都賣完了才用山寨充門面。山寨是1月29來的買不動。鏡頭里可以看見確實只有rio的有銷售痕跡。。。
在來個日期
2015年1月16日。按照店員說法上貨是1月27日的話也就是10天就上櫃臺。。。這個周轉。
以上是一個些客觀的描述,看完你的心情如何?
嘿嘿
Let's Rio 我看好你哦!縱觀這十多年的首富變遷,房地產、IT、家電和能源等,是絕大多數中國富豪的“發家之地”,占比高達百分之七八十。改革開放的體制紅利,加入WTO,國際化,城市化,工業化,股票市場爆發等等都為財富創造提供了源動力。
前些時候,還沒有把首富的位置坐穩的馬雲就被漢能控股集團的主席李河君擠下了寶座。馬雲的淘寶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李河君的漢能相信很多刷朋友圈的朋友是聽都沒聽說過。首富的位置像是被一個神秘莫測的忍者奪去了。
誰是中國的首富,不僅中國人關心,全世界都關心。馬雲和李河君在財富之巔的這場巔峰對決被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彭博社等全球著名財經媒體廣泛關註。而在1999年7月19日,英國人胡潤排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和國際接軌的財富排行榜的時候,全世界對此幾乎是興趣寥寥。你知道中國第一份國際水準的財富排行榜上的首富是誰嗎?絕大多數人可能答不上來。是那時剛從牢里出來的劉曉慶。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中國首富這14年來的征程。
1999年電影明星劉曉慶;
2000年中信集團榮毅仁家族;
2001年希望集團劉永好家族;
2002年中信泰富榮智健家族;
2003年網易丁磊;
2004-2005年國美黃光裕;
2006年玖龍紙業張茵;
2007年碧桂園楊惠妍;
2008年國美黃光裕;
2009年比亞迪王傳福;
2010年宗慶後家族;
2011年三一重工梁穩根;
2012年哇哈哈宗慶後;
2013年大連萬達王健林;
2014年騰訊控股馬化騰。
過去這十四年中國首富幾乎是一年一換,這和美國的情況可謂是天差地別。蓋茨和巴菲特兩大富豪10好幾年雄踞財富榜首位的盛況在中國幾乎不可能被複制。這到底是怎麽回事?讓我們來看一看首富變遷的脈絡。
1999年到2002年:利用體制創造財富的時代
所謂的改革紅利被離體制走得近的人大量俘獲,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榮氏家族是舉世聞名的紅色資本家,靠整合體制內的資源打造出自己的財富航母自不必說,劉永好家族的新希望集團又是怎麽回事呢?中國為了加入WTO,把農業作為了讓步犧牲的領域,直接給農民的農業補貼被視為禁區。
因此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國家的支農資金絕大部分流入了化肥商、農藥商、農膜商、種子商、配方施肥、生物技術專家的手中。在農村工業化的過程中,涉農企業一方面更多占有鄉村資源獲取“資源資本化”的制度收益,另一方面更多套取政府支農資金。這就是劉氏希望集團得以迅速累計財富的不為人知的重要源泉--所謂的政策紅利,他們的業務結構可以良好的俘獲這些農業領域的政策紅利。
2003到2005年:利用和國際接軌和城市化進程創富的時代
2001年中國加入了WTO,體現在投資層面,國際化和城市化速度顯著加快。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得以在中國被複制,因為國際化的開放城市怎能沒有互聯網?許多人在美國的中國IT精英(如張朝陽者)看到了這一股潮流,紛紛回國創業,中國的IT業迅速崛起,最後由丁磊代表這一行業登頂財富巔峰。從2002年1月2日的0.95美元到70美元,丁磊的網易只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成為了納斯達克的傳奇。
中國的互聯網泡沫不但複制的是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就連上市的地方都是美國的納斯達克。城里人除了要用互聯網之外,還有就是要改變消費結構。農村人在河里洗衣服,做飯的時候直接到田里摘菜,做飯燒的是草和竈,好幾家人看一個彩電,可一旦被城市化了就不行了,於是各種超市和家電賣場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而在這些超市和家電賣場里,國美的黃光裕是最具戰略眼光和最懂資本運作的,短短幾年運用資金杠桿,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黃光裕的登頂可以說是中國國際化和城市化造就的,要感謝那數以億計的鳥槍換炮,由農民變成現代市民的國人。
2006-2008年年間:是利用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創富的時代
2006-2008年年間,是中國股市最火的一個時期,各路資本大鱷展現神乎其神的財計,買殼上市,註入資產,剝離資產,股市就像橡皮泥,在他們手里想怎麽捏就怎麽捏,股票里的財富似乎可以就這樣無限上漲。2007年,A股氣勢如虹,沖破6000點,許多股票一年就翻了幾十倍,那一年碧桂園的楊惠妍以1300億元成為中國首富。
中國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監管機制嚴重欠缺,監管水平比起美國更是低了不知多少倍,給了不少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大鱷以暴富的機會,再加上普通股民和不少企業家對西方資本市場傳過來的的金融工程技術缺乏了解,結果都被那些長袖善舞的資本大鱷玩弄於手掌之間。這個時期首富的更叠就和A股的走勢一樣,頻率高,壽命短。
2009年--至今:乘著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東風和消費群體中產化大潮創富的時代
2009年是中國汽車銷售增長最快的一年,增速高達51%,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這意味著中國的消費結構正在加速中產化,中產階級的迅速崛起將成為中國消費經濟的脊柱。根據法國巴黎銀行的數據,到2020年,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將占到整個中國家庭總數的40%,幾乎和美國相當。
從數據來看,2008年那四萬億之後,中國中產階級家庭占比呈現出了井噴似增長。汽車,智能手機,熟諳互聯網科技成了中國中產階級的標配。汽車業的王傳福和智能手機互聯網領域的騰訊馬化騰的登頂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事件。當然國務院的那四萬億也使得本來要破滅的房地產泡沫煥發了第二春,沒有這第二春主要為建築業制造各種重機械的三一重工梁穩根和商業地產之王的大連萬達王健林就很難有機會登頂。
不知大家註意到沒有,在最近兩年的財富榜上,IT行業的翹楚越來越多,前50位的IT富豪的財富已經連續兩年增長40%以上。更為耀眼的是,IT行業是新上榜富豪最大的一個來源地。隨著中產階級和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崛起,IT行業的創富能力會越來越強。中國正在走向美國似的知識經濟時代。
縱觀這十多年的首富變遷,房地產、IT、家電和能源等,是絕大多數中國富豪的“發家之地”,占比高達百分之七八十。改革開放的體制紅利,加入WTO,國際化,城市化,工業化,股票市場爆發等等都為財富創造提供了源動力。如今體制紅利釋放的差不多了,WTO和國際化造就的世界工廠也開始衰弱並轉向內需了,城市化和工業化也隨著債務危機風險的增加而放慢腳步,股票市場由於宏觀經濟形勢的惡化還難以徹底突破熊市的禁錮,那麽要問的問題是下一波的財富大潮將從哪里發動?
中產階級和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不可阻擋,IT行業在中國將迎來井噴似的發展,知識經濟將取代世界工廠和世界工地的定位。未來的首富將越來越多的來自於知識經濟,這似乎是無可置疑的。以前做首富你要做體制的紅人,未來做首富,你要成為科技產業巨子,這體現了中國經濟產業升級,消費結構升級的巨變。
一個不得不提的事情就是中國IT富豪的企業相當大一部分的註冊地不是在中國,而是在開曼群島這樣旳離岸金融中心,中國財富的核心正在加速離岸金融化,這到底是福還是禍呢?目前答案還不能輕易給出,有待觀察。
一部首富變遷史可以看透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和未來態勢,絕不僅僅是茶余飯後的談資那麽簡單,這一點,聰明的你,把握到了嗎?
來源:錦麟觀察
一張圖看懂持匯意願變遷 作者:謝亞軒 核心觀點: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改善與我們在《推動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因素》中所作出的預判一致。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前提條件在3月下旬就已經出現:一是美元指數在4月13日再次沖擊100關口未果的情況下出現震蕩下行趨勢,有助於穩定國內經濟主體的匯率預期;二是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推動跨境資金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我們預計,在這兩個前提條件不發生根本變化之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方向不變。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國內經濟主體暫緩受強勢美元影響而采取的“資產外幣化”和“外幣債務去杠桿”操作。經濟主體資產選擇的變化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 從一個長周期的角度看,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將日趨多元化,私人部門持有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產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上升。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多元化的趨勢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的同時可能比較好的分散風險,在實現“藏匯於民”的同時也有利於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突變的外部沖擊。 不過,這一趨勢也將給跨境資金流動分析和預判帶來挑戰: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參與主體更趨多樣化,其行為更具有資產選擇的特征,其考慮或者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會越來越複雜,其結果就是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多變。 一、4月跨境資金流動如期改善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各項數據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當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062億元,雖然連續第9個月出現逆差,但逆差規模環比顯著收窄3000億元。當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268億元,逆差規模較上月縮小198億元。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為增加324億元,而上月為減少1565億元。 ![]() 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改善與我們在《推動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因素》中所作出的預判一致。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前提條件在3月下旬就已經出現:一是美元指數在4月13日再次沖擊100關口未果的情況下出現震蕩下行趨勢,有助於穩定國內經濟主體的匯率預期;二是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推動跨境資金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國內經濟主體暫緩受強勢美元影響而采取的“資產外幣化”和“外幣債務去杠桿”操作。。我們在這里打算重點討論經濟主體資產外幣化的行為模式及其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影響。 二、經濟主體開啟資產外幣化的行為模式 “國內外匯存款余額占本外幣存款余額的比重”這個指標可以用來描述經濟主體在不同幣種資產之間的選擇行為。因為,銀行外匯存款是國內經濟主體最容易獲得的外幣資產類別,所以,當其對外幣資產需求上升時,首先可能選擇增加外匯存款,我們可以觀察到外匯存款占比的相對上升。由於美元走強,人民幣存在貶值預期等因素,2015年第一季度經濟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積極性高。當季境內外幣存款余額增加835億美元,3月末外幣存款額在本外幣存款總額中的占比攀升至3.3%,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進入4月,隨美元進入盤整和人民幣匯率預期趨於穩定,境內外匯存款余額較上月減少173億美元,占本外幣存款總額的比重下降至3.2%。在涉外收付款逆差規模收窄的情況下,這種資產選擇行為的波動帶來結售匯和外匯占款差額的同向變化。我們預計,在上文提及的兩個前提條件不發生根本變化之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方向不變。 ![]()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經濟主體資產選擇的變化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從上圖可見,國內外匯存款占比在2002年時還高達6.8%,也就是說國內家庭和企業在100元存款中選擇持有6.8元的外幣存款。此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內外利差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資產“去美元化”趨勢明顯,外匯存款的占比不斷下降。該指標在2011年5月末達到歷史最低點1.98%,此時國內企業和家庭的100元存款中僅有近2元是外幣存款。在2002年至11年這10年中,中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持續順差,也就是說,我國在不斷積累對外凈資產。 ![]() 但事實上,考慮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這期間經濟主體並不意願主動持有對外資產,結果只能是央行等公共部門來持有這部分資產。這使得,在此期間中國國際儲備資產占對外金融資產的比重從低點的64%上升到2011年6月末最高點72%。此後,隨人民幣匯率基本接近均衡水平,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規模穩步回落,經濟主體開始主動增加持有對外資產。外匯存款的占比逐步上升,從2011年低點的1.98%上升到近期的高點3.3%。中國國際儲備資產在對外金融資產中的比重也由2011年高點的72%回落到2014年末的61%。 三、未來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將更為多變 從一個長周期的角度看,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將日趨多元化,私人部門持有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產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上升。例如,2013年末,日本的對外凈資產中,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儲備資產的占比大體為3:3:4,比較均衡。而由於中國的對外投資和資本輸出過去主要是以官方儲備資產的形式存在,所以2014年末,我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項目都是對外凈負債,分別為2.0萬億美元和0.2萬億美元;我國儲備資產規模高達3.9萬億美元,整體看我們的對外凈資產為1.7萬億美元,全部以國際儲備形式體現。 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多元化的趨勢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的同時可能比較好的分散風險,在實現“藏匯於民”的同時也有利於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突變的外部沖擊。不過,這一趨勢也將給跨境資金流動分析和預判帶來挑戰: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參與主體更趨多樣化,,其行為更具有資產選擇的特征,其考慮或者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會越來越複雜,其結果就是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多變。 “滬港通”開通後我國證券項下跨境資金方向的變化可以作為一個例證。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後,國內A股股票市場表現更為搶眼,因此滬港通帶來持續的資金凈流入,從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涉外收付款證券投資項下平均每月凈流入310億元。進入2015年4月,A/H股溢價水平上升使得港股的投資價值凸顯,在內地公募基金的積極參與下,港股市場表現更好,吸引資金南下。2015年4月涉外收付款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出316億元,是該項目歷史數據中最大的逆差值。4月當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268億元,其中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出316億元的貢獻度為25%。4月證券投資項下的順差轉逆差的方向顯然與整體涉外收付款逆差收窄的變動方向不一致,這表明證券項下資金流動的驅動因素更為多樣和多變。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變化也許可以視為未來多變的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一個預演吧。(來源:招商證券) |
一張圖看懂持匯意願變遷 作者:謝亞軒 核心觀點: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改善與我們在《推動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因素》中所作出的預判一致。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前提條件在3月下旬就已經出現:一是美元指數在4月13日再次沖擊100關口未果的情況下出現震蕩下行趨勢,有助於穩定國內經濟主體的匯率預期;二是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推動跨境資金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我們預計,在這兩個前提條件不發生根本變化之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方向不變。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國內經濟主體暫緩受強勢美元影響而采取的“資產外幣化”和“外幣債務去杠桿”操作。經濟主體資產選擇的變化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 從一個長周期的角度看,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將日趨多元化,私人部門持有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產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上升。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多元化的趨勢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的同時可能比較好的分散風險,在實現“藏匯於民”的同時也有利於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突變的外部沖擊。 不過,這一趨勢也將給跨境資金流動分析和預判帶來挑戰: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參與主體更趨多樣化,其行為更具有資產選擇的特征,其考慮或者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會越來越複雜,其結果就是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多變。 一、4月跨境資金流動如期改善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各項數據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當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062億元,雖然連續第9個月出現逆差,但逆差規模環比顯著收窄3000億元。當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268億元,逆差規模較上月縮小198億元。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為增加324億元,而上月為減少1565億元。 ![]() 2015年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改善與我們在《推動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因素》中所作出的預判一致。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兩個前提條件在3月下旬就已經出現:一是美元指數在4月13日再次沖擊100關口未果的情況下出現震蕩下行趨勢,有助於穩定國內經濟主體的匯率預期;二是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推動跨境資金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國內經濟主體暫緩受強勢美元影響而采取的“資產外幣化”和“外幣債務去杠桿”操作。。我們在這里打算重點討論經濟主體資產外幣化的行為模式及其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影響。 二、經濟主體開啟資產外幣化的行為模式 “國內外匯存款余額占本外幣存款余額的比重”這個指標可以用來描述經濟主體在不同幣種資產之間的選擇行為。因為,銀行外匯存款是國內經濟主體最容易獲得的外幣資產類別,所以,當其對外幣資產需求上升時,首先可能選擇增加外匯存款,我們可以觀察到外匯存款占比的相對上升。由於美元走強,人民幣存在貶值預期等因素,2015年第一季度經濟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積極性高。當季境內外幣存款余額增加835億美元,3月末外幣存款額在本外幣存款總額中的占比攀升至3.3%,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進入4月,隨美元進入盤整和人民幣匯率預期趨於穩定,境內外匯存款余額較上月減少173億美元,占本外幣存款總額的比重下降至3.2%。在涉外收付款逆差規模收窄的情況下,這種資產選擇行為的波動帶來結售匯和外匯占款差額的同向變化。我們預計,在上文提及的兩個前提條件不發生根本變化之前,跨境資金流動形勢改善的方向不變。 ![]()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經濟主體資產選擇的變化對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從上圖可見,國內外匯存款占比在2002年時還高達6.8%,也就是說國內家庭和企業在100元存款中選擇持有6.8元的外幣存款。此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內外利差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資產“去美元化”趨勢明顯,外匯存款的占比不斷下降。該指標在2011年5月末達到歷史最低點1.98%,此時國內企業和家庭的100元存款中僅有近2元是外幣存款。在2002年至11年這10年中,中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持續順差,也就是說,我國在不斷積累對外凈資產。 ![]() 但事實上,考慮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這期間經濟主體並不意願主動持有對外資產,結果只能是央行等公共部門來持有這部分資產。這使得,在此期間中國國際儲備資產占對外金融資產的比重從低點的64%上升到2011年6月末最高點72%。此後,隨人民幣匯率基本接近均衡水平,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規模穩步回落,經濟主體開始主動增加持有對外資產。外匯存款的占比逐步上升,從2011年低點的1.98%上升到近期的高點3.3%。中國國際儲備資產在對外金融資產中的比重也由2011年高點的72%回落到2014年末的61%。 三、未來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將更為多變 從一個長周期的角度看,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將日趨多元化,私人部門持有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產所占的比重將逐步上升。例如,2013年末,日本的對外凈資產中,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儲備資產的占比大體為3:3:4,比較均衡。而由於中國的對外投資和資本輸出過去主要是以官方儲備資產的形式存在,所以2014年末,我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項目都是對外凈負債,分別為2.0萬億美元和0.2萬億美元;我國儲備資產規模高達3.9萬億美元,整體看我們的對外凈資產為1.7萬億美元,全部以國際儲備形式體現。 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多元化的趨勢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的同時可能比較好的分散風險,在實現“藏匯於民”的同時也有利於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突變的外部沖擊。不過,這一趨勢也將給跨境資金流動分析和預判帶來挑戰:未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的參與主體更趨多樣化,,其行為更具有資產選擇的特征,其考慮或者受到的影響因素也會越來越複雜,其結果就是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多變。 “滬港通”開通後我國證券項下跨境資金方向的變化可以作為一個例證。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後,國內A股股票市場表現更為搶眼,因此滬港通帶來持續的資金凈流入,從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涉外收付款證券投資項下平均每月凈流入310億元。進入2015年4月,A/H股溢價水平上升使得港股的投資價值凸顯,在內地公募基金的積極參與下,港股市場表現更好,吸引資金南下。2015年4月涉外收付款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出316億元,是該項目歷史數據中最大的逆差值。4月當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268億元,其中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出316億元的貢獻度為25%。4月證券投資項下的順差轉逆差的方向顯然與整體涉外收付款逆差收窄的變動方向不一致,這表明證券項下資金流動的驅動因素更為多樣和多變。4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變化也許可以視為未來多變的中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的一個預演吧。(來源:招商證券) |
上世紀90年代轎車並不普及,京A車牌便主要發給了駐京的黨政機構。某種程度上說,掛京A車牌代表著公家。
相對於私企老板的高調,一些黨政機構越來越不想用京A車牌,許多公務用車車牌開始呈現多樣化趨勢。
站在被告人席的宋建國,頭發花白,神情落寞,他的眼里也不再有擔任北京市交管局局長時的誌得意滿。
2015年5月25日,原北京市交管局局長宋建國涉嫌受賄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公訴機關指控,2004年至2014年4月間,宋建國利用其先後擔任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局長、北京市交管局局長的職務便利,為多人在辦理“京A”車牌事項上提供幫助,並涉嫌收受賄賂折合人民幣2390余萬元。
宋建國案情的曝光,讓京A車牌一時成為眾矢之的。京A車牌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京A車牌自從出現以來,它背後隱藏了多少身份、特權,以及財富?作為首善之都,北京市又是如何將車牌分配給不同機構和個人的?
“北京市交管局內部有一個規定,交管局局長可以審批京A8車牌,副局長可以審批京A車牌。”在宋建國一案的庭審現場,2002年至2011年任北京市交管局車管所所長的李長征證實,“作為車管所所長可以審批京A帶一個字母的號牌”。
宋建國正是利用手中握有的交管局長權力,圍繞“京A”牌照的審批,與有需求者進行利益交換。一個典型個案是:2007年與宋建國相識的個體戶李國良,買了一輛奧迪A6。他找宋建國幫忙,一周後便得到一個京A8車牌。從2008年到2011年,宋建國總共幫李國良辦理了十幾副京A或京A8車牌。
京A車牌最早出現在1994年8月1日,當時北京市啟用、換發“九二式”車牌和行駛證。按公安部相關文件,對北京市車輛註冊登記發牌代號給了A、B、C三個字母。北京市按順序對61萬輛(其中包括30萬輛小型汽車)機動車進行了核發。
京A是北京最早開始發放的車牌號段,上世紀90年代轎車並不普及,京A車牌便主要發給了駐京的黨政機構。某種程度上說,掛京A車牌代表著公家。
至於京A8車牌,社會上流傳一種說法是,京A8是部級領導身份的標誌。據《時代周報》報道,京A8車牌源於上世紀90年代一位高層官員的選擇。這位官員選用了一輛奧迪A8L為非公務座駕,並且選了此前甚少被用的京A8車牌,從那時起,京A8打頭的車牌才被預留為中央機關公務車備用號段。
2015年6月2日,南方周末記者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地下停車場發現,有兩輛京A8號牌的奧迪公務用車,其他都是私家車。
中共十八大後,八項規定的出臺,不僅讓各黨政機構的公務車變得簡樸實用,領導們的車牌也不再像以往“一看便知”。一位省部級領導的秘書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前很多部級領導都是京A8車牌,但現在很多人為了低調,都把車牌換成了普通車牌。”
一位已退休的部級幹部也向南方周末記者確認:“各部委辦現職一把手的車牌為京O,其他人就不一定了。”兩位國務院不同部委的處長也向南方周末記者確認,他們的部長都是乘坐京O牌照車輛。
因為“京A”車牌落馬的並不只有宋建國一人。此前,包括北京市車管所原副所長宋海燕在內的多名警務人員已因“京A”號牌被查獲。
宋建國之所以可以利用京A車牌進行權錢交易,原因在於上世紀90年代並未實施“車牌終身制”,大量“京A”車牌在車輛報廢後被交管部門回收。北京交管部門後來開啟新號段供新車選擇,但“京A”等老號段車牌在回收後並未再投入重新流通。
然而,這項規定為權力的介入留下空間——如果要再使用京A號牌,通過交管局、車管所的內部審批,即可實現報廢車牌的重啟。宋建國手中的權力甚至形成了“圈子腐敗”。經查明,宋建國的司機楊常明於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間,分別為多人辦理“京A”機動車號牌提供幫助,收受人民幣共計43.8萬元。
民眾似乎已經形成了某種潛意識:京A車牌代表公家,也即代表權力。越來越多的個人開始想辦法,透過交管部門負責人,獲得京A車牌使用權。
新啟用的京A車牌更多流向個人,追求京A車牌的人則多數有炫耀心理。在北京一次飯局上,司機小江(化名)就聽同學炫耀:“我們老板的賓利車就掛著京A8車牌。”
京A車牌至今非常有市場行情。有媒體報道,在北京市車管總所停車場,仍有“京A”車牌在偷偷倒賣,“京A帶字母”的號牌開價10萬至16萬元,普通“京A”車牌開價20萬至30萬元,“京A8”則要價60萬至80萬元。
相對私企老板的高調,一些黨政機構越來越不想用京A車牌,許多公務用車車牌開始呈現多樣化趨勢。“單位車庫里京A的牌照屈指可數,我知道的只有一輛,是單位某位領導個人的車,一款老桑塔納。”北京市某事業單位一位科級幹部透露,“因為車牌太好,怕麻煩,他最近才換車。”
“雖然大部分副部長是京A牌照,但剛提拔起來的還有用京K和京Q車牌的。”國務院某部委的一位處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還有一個常與軍隊打交道的部領導,用的是武警車牌。”
許多部委辦的公務車本來也不是京A車牌。經常跟部委打交道的司機小江透露,國務院某部的公務車是以京K開頭,另一個部門是京L開頭。
中國人使用車牌的歷史並不長。1901年冬天,匈牙利人李恩時將兩輛汽車帶入上海。次年1月,經當時公共租界工部局討論,決定暫時先給這兩輛進口“自動車”發放臨時號牌,由此開啟中國機動車號牌歷史。
在1949年以前,機動車號牌沒有統一標準,完全是各地方政府自行決定號牌樣式。新中國成立後,公安機關統一規範機動車號牌大小、標色和材質,並按照全國省、直轄市、自治區序列號進行排序。
如今正在使用的是“九二式”車牌,於1994年夏天頒發。“九二式”只有一行字,字體大了許多。車牌號的第一個是漢字,代表車輛“戶口”所在省區簡稱,如北京就是京,上海是滬;第二個是英文,代表車輛所在地的地市一級代碼,A是省會,B是該省第二大城市,依此類推。
北京的汽車牌照並非按行政區劃分號段,而是按時間順序。從京A開始,用完這個字母的序號後就啟用一個新字母。北京目前使用的汽車牌照包括:京A、京B、京C、京E、京F、京G、京H、京J、京K等。其中,京B代表出租車,京G則是郊縣車。由於D和I容易和其他字母混淆,北京車牌序列中並沒有這兩個號段。此外,按照慣例,O是警車牌照,北京也不例外。
2002年,北京還短暫啟用過個性化車牌。“02式”車牌的優點是把號段容量擴大到幾千萬,同時實現個性化選號,最大程度滿足了車主的心理需求。然而,由於沒有大規模征求社會意見就匆匆發放,導致出現IBM、BTV、SEX、USA911等搞笑版本車牌,不得不暫停發放。
2011年北京車牌施行搖號政策之後,普通市民買車再也不能想買就買,京城車牌一時成為更加稀缺的資源。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北京的各級黨政機構,購買車輛有不同的渠道。
“中央單位都是從國管局批指標。”上述國務院某部委處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是單位現在不讓添新車。舊車報廢了,新的也不讓買。”北京市某郊區食藥局公務員小麗(化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單位是2013年底成立的,車是那時買的。我們當時就買了一輛皮卡。”
在北京,還有大大小小的國外駐華機構。聯合國糧食計劃署駐華辦事處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的車牌是外交部審核發放的。可以以個人名義購買,但有個前提,你必須是外交官才行。”
對於黨政機關的個人,並不像外交官那樣有特殊優待政策。特別是自去年公務車改革推行之後,司局長也不再有專車。他們多數在搖號政策之前就購買了私家車,沒買車的只能參加搖號。
外交部一位駐外領事館參贊透露:“我都搖了四五年了,還沒搖到號。”
“感覺在展館走不了兩步,就能碰上個中國人了,再多聊幾句,說不定還是坐同一架飛機從深圳來的。”一家在深圳做充電電源的廠商負責人胡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市場上對於智能科技產品的需求正在加大,他代表公司參加了一些展會公司的“組團”來到CES,希望可以加大客戶資源。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一年一次的美國拉斯維加斯電子消費展(下稱“CES”)成為了深圳商人們或者說創業者們的“最愛”。
根據CES給出的在線參展商名單,在今年的CES的4119家參展商中,共有1300家中國廠商參展,其中652家來自深圳。事實上,中國參展商的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還多。據國外經濟網站AsiaOne.com報道,2015年的CES共吸引了至少550家中國公司,其中470家來自深圳。
為什麽是深圳?這個問題也許並不難回答。進入低成本組件時代之後的創新能力,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制造能力,憑著品質出眾而成本低廉的硬件制造能力,這幾年深圳和矽谷正前所未有地緊密咬合。
深圳參展商占據半壁江山
第一次來CES的胡勇並沒有感受到這項展會的高門檻,三萬到五萬元人民幣的攤位價格就能提早報名參展。據胡勇介紹,在深圳有著組團資格的會展公司有上百家,不過不同於大型企業,像他這樣的中小企業參展商主要聚集在拉斯的主展館周邊的酒店和館區內。展館人士稱,在金沙館基本每年都能看到大量的來自中國的廠商。
本屆CES將成為歷年中國企業占比最高的一屆。這個數據還不包括註冊地顯示為中國以外的企業,比如聯想在CES系統中的地址就顯示為美國,不歸在來源為China的企業名目中。
而據長城會的統計,在本屆參展企業中,深圳企業占據了整個中國參展團的半壁江山。而從全部城市的數據來看,廣東省依靠深圳市的地位,總量達到了853家,占到了全球總數的20%之多,而剔除掉深圳的652家,其他幾個城市參展企業數也到了201家,依然占據榜首。
辦展方甚至為了照顧來自中國的這份“熱情”,專門在拉斯維加斯舉辦各種“分會場”以便讓更多的中國廠商有展示的機會。
不過,有些展位人氣看上去不是很旺,有些人甚至只能在那里無所事事地坐著。一家有著不小展位的深圳手機配件公司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兩三年深圳手機配件企業來得少了,他覺得來CES對他們來說只是為了展示,意義在降低。
普宇無人機
無人機企業多了
談起深圳哪些行業的企業來得多,一位參展人士指了指不遠處的Parrot,那是一家法國的無人機企業,大疆的重要競爭對手。在Parrot不遠處,就有一家深圳的無人機企業——深圳一電科技有限公司。其海外銷售副總謝嘉告訴第一財經,“去年只有幾家無人機公司參展,今年來了20多家。”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家公司還頗受關註,一家美國電視臺正在現場采訪介紹他們的產品。
以無人機領域為例,大疆、零度等來自中國的廠商聚集著無人機展臺中的最高人氣。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大疆無人機展臺上,看到了大疆發布的兩款主流消費級航拍無人機產品線——大疆精靈和“悟”的新版產品,分別為精靈Phantom 3 4K以及“悟”Inspire1 Pro黑色版。
此次展出的精靈3 4K保留了此前最高配置精靈無人機的主打技術,包括超高清相機以及可令無人機在室內或GPS信號微弱條件下飛行的視覺定位系統。 其控制與視頻傳輸距離最遠達1.2公里,續航時間為25分鐘,是大疆產品中續航時間最長的產品之一。大疆高級產品經理Paul Pan告訴記者:“精靈3 4K帶有高配相機,價格則低於專業版,填補了精靈3系列產品中的一個空白。”
相比之下,華為、中興、TCL等大型手機廠商帶來了最新的智能穿戴產品。華為消費業務BG負責人余承東表示,中國不僅是制造大國,還要成為品牌大國。中國很多企業對品牌一點概念也沒有,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我們強調科技和時尚一定要有融合。”
同時,來自中國的廠商中,也有不少企業在機器人領域獲得市場領先。
“這已經是我們第五次參加CES了,因為對於一個技術創新型的企業來說,CES是全球最先進技術的秀場。從最開始的學習到逐步有最新的技術來呈現。”科沃斯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去年的CES上,導演斯皮爾伯格就看上了科沃斯的一款機器人產品,並被選中參演了美劇《傳世》。
“如果說矽谷像是一個發動機,在這里你能嗅到前沿科技和未來趨勢,中國的企業則是能把這種動力應用到各種商業領域、發揚光大的地方。過去乃至現在,每當矽谷有新的變化時,這里的企業總是能最先觀察到,模仿、拷貝,並且創造出新的機遇。” 來自深圳的創業者Homeric對記者表示,以華強北為代表的密集人流和豐富多元的產品背後隱藏著的其實是中國廠商多年培育的制造業能力,或許是在無意中,深圳為這個新潮流做好了準備。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