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指15年變遷:市盈率暴跌82% 金石楊天南
http://xueqiu.com/1175857472/37272370
2015-03-03 06:14 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3月3日凌晨消息,美國著名財經網站MarketWatch近日刊文,列舉了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過去15年時間裡發生的種種變化,1999年底該指數的市盈率高達「超脫俗世的」152倍,截至上週四為止該指數的市盈率僅為26倍。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15年前科技股見頂,開始大幅回落。而在最近,科技股再度上揚,納斯達克[微博]綜合指數週一站上5000點,接近於2000年3月10日觸及的歷史高點。有些市場參與者可能認為這是歷史重現,但今天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已在很多方面發生了改變。
現在,這項指數已不像以前那樣帶有很重的科技味兒,而今天其估值也並未達到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而且據納斯達克OMX集團(NDAQ)公佈的2014年「白皮書」和最近的數據顯示,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公司的規模遠大於15年前,但數量上則有所減少。
上一次為科技行業繁榮發展提供了動力的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包括微軟(MSFT)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世界通信公司的伯尼-埃博斯(Bernie Ebbers)等,而今天他們已經讓位於其他一些科技公司的領導者,如蘋果公司(AAPL)的蒂姆-庫克(Tim Cook)和谷歌(GOOG)的塞 吉-布林(Sergey Brin)等。
以下列出的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這15年間發生的其他變化。
1.還記得世界通信公司嗎?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呢?在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前,它們都曾是排名前十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世界通信公司及其首席執行官埃博斯已經由於一樁規模龐大的會計醜聞而倒台,太陽微系統公司則已被甲骨文(ORCL)鯨吞。
在今天,排名前十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包括蘋果公司、Facebook(FB)、谷歌[微博]和亞馬遜(AMZN)等。而在15年以前,蘋果公司尚未發佈iPod音樂播放器,更不用說是iPhone智能手機、iPad平板電腦或是Apple Watch智能手錶了。在當時,谷歌甚至還不是一家上市公司, 而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還在上高中,亞馬遜[微博]也不過是剛剛上市不到兩年。
那麼,在經歷了15年的時間以後,有哪些公司還仍舊保持著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的前十排名呢?它們分別是 股的前十排名呢?它們分別是:微軟[微博]、思科(CSCO)和英特爾(INTC),但這些公司的市值與當時相比都已經縮水。
2.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仍舊是一項以科技公司為主的股指,但與互聯網泡沫的高峰時代相比科技味兒已經變得薄弱了很多,其成分股已經並不是純粹的科技股。
截至上週三收盤為止,信息技術公司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成分股總數中所佔比例為43%,相比之下截至1999年底為57%。對於信息技術及其他科技行業部門來說,過去15年間代表著一種逆轉,原因是目前來自於其他行業部門的公司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中所佔比例 為57%,高於15年前的43%。
軟件公司的數量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中所佔比例已經下降至10%,相比之下截至1999年底為24%;同期,生物製品、有線電視和製藥公司的比重則均有所上升,躋身於排名前七的行業。
現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仍舊是一項偏重於科技的股指,但也可以說是偏重於增長的股指,大衛-克萊恩(David Krein)在去年接受採訪時說道,當時他擔任納斯達克OMX集團指數研究部門的負責人,該集團是納斯達克市場的運營商。
3.現在,不難找到認為另一個互聯網泡沫正在形成的人。但令人感到安慰的一個事實則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整體估值仍舊遠低於15年以前。據納斯達克OMX集團公佈的白皮書顯示,1999年底該指數的市盈率高達「超脫俗世的」152倍;而據財經信息供應商FactSet提供 的數據顯示,截至上週四為止該指數的市盈率僅為26倍。
另外,某些受到密切關注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的市盈率也並未回到1999年的水平。舉例來說,雅虎(YHOO)在當時的市盈率高達787倍,而最近則只有36倍;蘋果公司當時的市盈率為37倍,今天只有17倍。
克萊恩在接受財經網站MarketWatch採訪時表示:「從各種標準來看,今天的估值都明顯低於1999年。」
MarketWatch撰稿人馬克-哈爾伯特(Mark Hulbert)也在最近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指出今天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遠未像15年前那樣被高估。
4.與15年前相比,今天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成分股數量僅相當於15年的一半左右,從1999年的4715只成分股減少到了2568只。整體而言,今天該指數成分股的公司規模和「年歲」都已經變得更大。
對於上市美國企業數量的減少,監管條例經常都是為人詬病之源,這種現象同樣也發生在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NYSE)中。2002年《薩班斯-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又稱「沙賓法案」)的批評人士稱,安然醜聞後出台的監管法規令一家公司上市的成本變得過高, 而這項法案的支持者則強調稱其起到了幫助恢復投資者信任的作用。
標普500指數的成分股數量當然還是500家公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成分股也同樣還是30家公司,這是因為這些基準股指是由相關委員會制定的,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則代表著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所有掛牌上市股票的價值。
5.Pets.com及其他網站在上一次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期變成了「炸彈」,有些人為此而笑,也有人為此而哭。但據納斯達克OMX集團公佈的白皮書稱,倒閉並非一家公司不再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的主要原因。這份白皮書顯示,導致一家公司被該指數除名的頭號原因是 併購活動。
在有些情況下,兩家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公司會進行合併,其中一家上市公司會就此消失。而在其他一些情況下,公司會被併未在納斯達克市場掛牌的公司所收購,從而導致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的數量減少。從1999年底開始的14年時間裡,按市值計算,併購活動導致 54%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消失,而從除名的公司數量來看則佔46%比例。
白皮書稱:「這與一種流行的想法形成了對比,即在科技泡沫破裂時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成分股由於破產而被除名。」
6.雖然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成分股數量已在整體上大幅減少,但情況並不只是公司由於受到併購活動、破產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退場」。自2000年以來,該指數已經添了不少「新丁」。在這一時間段裡,谷歌和Facebook很可能是最知名的IPO(首次公開招股)上市科技公 司。至於同樣頗有名氣的Twitter(TWTR),則是選擇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
正如MarketWatch網站上一篇博客文章所指出的那樣,紐約證券交易所已經從納斯達克搶走了一些科技公司。該文援引一名業內專家的言論稱,2012年Facebook在納斯達克IPO上市時遭遇了故障,從而影響了其他一些公司,促使其轉投紐約證券交易所。
據白皮書顯示,截至2013年底為止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大約20%的權重來自於過去14年時間裡IPO上市的公司,也就是710家公司。
7.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上週四距離觸及5000點只差11點,該指數已有15年時間未曾達到過這一具有重要心理意義的高度。而在週一,該指數終於突破了5000點大關。
在每天的新聞報導中,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總會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但克萊恩則強調指出,實際上納斯達克100指數才是與龐大資產相聯繫的股指。規模最大、資歷最老的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之一PowerShares QQQ Trust(QQQ)負責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該指數由100家在 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的100家頂級非金融公司組成。這家ETF容納了400億美元的投資者資金。
但ETF.com的首席投資官大衛-納迪格(Dave Nadig)指出,如果想要押注於科技股,那麼只押注於恰巧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並沒有意義,三大ETF提供商也都集中於科技行業,即道富銀行的Technology Select Sector SPDR(XLK)、Vangu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F (VGT)和iShares U.S. Technology ETF(IYW),它們才是ETF.com的首選。(金良/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