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6/161678.shtml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盛盛GO 盛盛GO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這是人的四種境界。

本文由盛盛GO(微信ID: fstalk)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傅盛。

我一直在思索,怎麽才能讓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長?一個人怎麽才能從一群人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人的四種認知狀態

最近我看了一幅圖,我在其上加了一個數字註腳。

5a3bbac2191056405055ee9d0252c589

這是一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種境界。我將其簡單翻譯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麽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現在我終於意識到,人和人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這四種狀態。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處在第一個狀態,甚至更多。這也就是為什麽碌碌無為的人是大多數。視而不見,只會失去升級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一個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長,實現跨越。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大拐彎的時代,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跨界越來越普遍。如果不保持這種“自我否定”的認知狀態,很難完成對快速變化的行業的認知。

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記得在香港約過一次馬雲喝茶,他幾乎不用電子郵件,當時我就琢磨,他為什麽能去指揮那麽大一個帝國?後來發現,他在不斷觀察行業變化,從變化里找關鍵切入點,找資源和人配合。

人和人比拼的,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執行很重要,但執行本質是為了實踐認知。

有時候,我也會鑒古通今地去琢磨,為什麽鴉片戰爭時期,大清帝國輸那麽慘?簡單說,一群懷揣現代物理學認知的人,打敗了另一群信奉四書五經認知的人。其實就是兩種不同認知的較量。

認知升級的兩個誤區

真正的認知需要通過行動展現,行動一旦缺失,認知容易陷入誤區。我總結了兩個可能遇到的誤區,未必全面,拋磚引玉:

誤區一:以為自己知道,遠遠不如以為自己不知道

自以為是,是自我認知升級的死敵。回想奇虎當年搜索沒幹過百度,老周一度總結為不小心把公司賣了,百度沒賣。他沒想到,當時李彥宏對搜索的認知遠高於他。老周不願打硬仗,不願打重型戰役,不願搞大研發,不相信算法。那時候賣,本質上是打不下去了。可他不這麽認為。

自我否定,就是假設自己無知,是自我認知升級的唯一路徑。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認知上不了一個新臺階。即使正確信息擺在面前,你也會視而不見。這基本是區別英雄和凡人唯一的機會了。

誤區二:以為自己認為重要和真的認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有一個詞叫自我迷惑。自認為覺得很重要,但根本沒把它轉化成真正的行動。

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對頭條的理解。兩年多前,我說頭條就是移動端的搜索。我的反思是什麽?我當時認為挺重要的,一直到15年四季度,我才開始召集人馬,著手海外頭條的業務。

這是認知里經常出現的一個誤區:以為自己認為很重要和真的認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不行動的認知,就是偽認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麽用?一個浪潮打過來,認知就沒了,如同沒有。真正的認知,必須知行結合。

認知升級的三劑解藥

把一件事情轉化成行動,難度之大。認知到行動,中間有巨大損耗。我給認知升級開了三劑解藥:

解藥一:堅信大趨勢

想法要立刻轉為行動。堅信大趨勢,堅信這家公司的各種認知決定。不要簡單的批判,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業領頭人。他們拿到的信息肯定比你多,處理信息的能力比你強,他們的認知不是現階段的你所能趕得上的。不理解,就執行,在執行中理解。

盲目堅信,立即行動,在行動中形成認知。不要怕死,早死早超生。去年,我想出做機器人的決定,幾乎沒人認為可行。我就想,先去找人,堅信趨勢,立即行動。那種情況,不做,更沒有機會,只能是大量時間的損耗。

不行動,是最糟糕的。行動,才有可能證偽。坐而論道,沒有意義。

解藥二:對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

有一個對外求教的心態,非常重要。對外求教,是為了擴展你的視野。要找到帶路黨,吃過豬肉不一樣。他們比你強不是他們聰明,而是有著你不知道的認知。

當年我和徐鳴做可牛影像,我們的口號是我們來了。我們的技術水平,做過的客戶端體驗,見啥滅啥。我們來這個行業了,誰還活得下去?結果,美圖秀秀把我們打得內心都快崩潰了。

這是我們特別容易陷入的一種狀態:以自我為中心,不向外看。面對新事物,很多人甚至連嘗試和對外溝通的欲望都沒有。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麽。

強調一點:認知理解與聰明度無關。只有從認知角度,而不從聰明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所在行業,你才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認知,才能看到更多別人看不到以及頑固不願去理解的機會。

越是處在絕路的團隊,越是往外看得多。

解藥三: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活在當下,恐懼時,想想錯了又如何?多錯才有機會對。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個思維訓練。當你面對一些事情,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麽?想完你會發現,最壞結果與你內心的恐懼,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不肯嘗試的本質是不敢面對所謂失敗。但,這個失敗的後果是什麽?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其實絕大部分失敗是沒有後果的。

再就是面向未來,糾結時,想想五年後會怎樣?會不會被淘汰掉?如果五年後,你跟這個時代已形同陌路,這才是最可怕的。行業變化之快,超出我們想象。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所謂成長,並不來自於所謂的位高權重,不來自於所謂的財富積累,也不來自於你掌握的某一個單項技能。

行業里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史玉柱。最慘時,欠了一屁股債,什麽都沒有。靠一個腦白金,重新崛起。因為他在整個營銷上的認知水平,領先了一個時代。即便失去所有財富,甚至所有隊伍,就憑他對營銷的理解,也是那個時代無人可望其項背的。只要他活著,隨時可翻身。

絕境當中,他真正擁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資源,而是認知。

想想騰訊這些年的發展。3Q大戰前,騰訊講花瓣策略——我的花朵上長出很多花瓣,每個花瓣都能幹掉你。這種態勢,使得騰訊在每個領域都不得不與當時各個領域最先進的認知打,非常困難;3Q大戰後,騰訊的策略改為生態鏈。第一個投資的就是獵豹,接著又投了一批公司。

結果如何呢?騰訊市值從300億美金漲到了今天的2000多億美金。《福布斯》雜誌曾經做了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的四十位中國商業精英年度排行榜“40 Under 40”,第一位是劉強東,其次是王小川、我、姚勁波。馬化騰當時留言說,前五個當中,四個都跟我有關系,很榮幸。

此後,我一直思考,其實馬化騰通過投資形成的生態系,幫助他建立了足夠的行業認知。因為,當他投資了這些公司之後,他就不是在跟一個普通的產品經理聊了,而是跟劉強東聊電商,跟王小川聊搜索,跟獵豹聊國際化。

所以,騰訊用這樣一種開放的生態策略,本質拿到的不是投資掙來的錢,而是投資掙來的認知。它和大家建立友好的關系,怎麽會不知道出行市場的規模、方向和目標呢?怎麽會不知道國際化有哪些機會呢?核心就在於行業認知。

回顧360崛起給我帶來了什麽?簡單說,就是讓我拿到行業最一手的認知——一種對於安全行業,對於客戶端軟件,對於互聯網怎麽顛覆一個行業的認知。

離開360時,我的前東家只給了我1塊錢,但朋友安慰說,沒關系,你積累的認知,別人都拿不走,將來所有東西都會還給你。我就帶著一個認知,走上了茫茫創業人海。

就因為這麽一個小小的認知。

我才能那麽堅決做Clean Master。沒人知道APP全球化怎麽做,好多單詞也不認識,沒做過商業。當時幾乎對所謂國際化,對美國市場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做了All in Clean Master的決定。就因為有那樣的認知。

因為我就信一點——360單點撬動一個行業的事情,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發生過,而我就是親歷者。

所謂成長,就來自於認知。

有時候,想起這個時代,我腦海常浮現一個歷史典故——煮酒論英雄。兩人坐在那,一個指點群雄,一個一味謙恭。問天下英雄是誰?曹操說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縱然天下各種人物擁有千軍萬馬,但曹操真正顧忌的卻是這個正在種菜的劉備。雖然劉備寄人籬下,內心卻是匡扶漢室的認知。

後面的歷史走向也正如以上的認知討論一樣。天下大勢,何其複雜;即便如此,也能簡化到最關鍵的點,即關鍵人的關鍵認知。

而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你擁有的資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里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

單點也好,勢能也好,獵豹能有一點成績,本質是在移動互聯網巨大紅利增長之下,做了一個未必那麽關鍵但很正確的決定。那個時候,我們開了先河。但這個認知,不足以支撐我們變成一家卓越而偉大的公司。我們依然需要認知升級。而獵豹和我在過去一年獲得的最大財富,就是開始了認知升級。

我開始思考一句話:一個人卓越,造就不了一家卓越的公司;一群人卓越,才能造就一家卓越的公司。而卓越的核心是一家公司和一群人的認知升級,否則不可能真的上新臺階。

只會陷入死循環:認知不統一,事情推不動。推不動的本質是大家沒有建立對這件事重要性的認知。看不見也罷,頑固拒絕也罷,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如果一個人,不斷想學習,想了解,去反思;空杯心態,放下恐懼,不拒絕改變。認知升級,其實也就是捅破那層窗戶紙。成長如是。

傅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96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13.shtml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南七道 南七道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大數據並不是在大,而是有用。

本文作者汪祥斌:騰訊系創業者,大數據公司DataEye創始人&CEO,這是大數據觀察系列第一篇。授權首發於南七道公眾賬號。

自從美團王興提出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後,大家在談論每一個行業時,都要提到下半場,包括大數據行業。大數據的概念在這幾年,火爆程度不亞於AI、VR等概念。

但是,作為一個大數據創業者,在談大數據的下半場之前,現在互聯網界對於大數據這個概念有太多誤區。你所知道的大數據的概念,也許都是錯誤的。

大數據並不是在大,而是有用

首先,大數據並不在於其大,而在於質量,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有用。

大數據是一個比較泛的概念,大數據其實不是強調數據有多麽大,而是有用。有用的數據才能稱得上是大數據,有用就包括了規模、質量等各種綜合性屬性。

所有的數據都必須深度地與業務揉合。換句話說,創業者憑空想象的大數據模式一定都是虛假的。沒有做過這個具體業務的人去談合作,說如何幫到別人,這都是忽悠。

這個行業里有太多不可描述的事情,靠這個忽悠吃飯的人太多了。大數據領域,精準營銷是一個被提及到最多的概念,沒有之一,理論是大數據可以支持精準營銷。大家都知道大數據需要規模,所有外行人看到的就是,你有這麽多數據,所以你這個就是精準營銷。但是忽視了一點就是,真正到精準營銷前還有一個在中間隔著的,不是規模而是質量,而最終落地在效果。

這里面大家很容易忽視一點,就是大數據要做到支持精準營銷,這里面對大數據是有約定的,數據的質量和規模同比都能達到的情況下,才可以實現。

規模在大數據這一行目前看做到不難,難在質量,而且質量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天塹。如果說DataEye從頭再來,2年內只做到現如今的覆蓋我覺的依舊沒什麽難度。但是,這種覆蓋所獲得的數據,能不能支撐所謂的大數據精準營銷,這是關鍵。沒有質量談數據的商業化都是扯淡。

以遊戲行業為例,在遊戲里做大數據營銷,或者放大一點在移動互聯網做大數據的精準營銷,其實收集的不外乎是人的一些行為數據。但真正能支撐你到後面變現的行為才是有效的,但這點並不是每個行為都能支持的。

所以在大數據行業里,無效數據和數據質量的監測是很重要的,這個我覺得是下半場的核心。它會影響每一家數據公司數據變現的效率,變現效率將會是下半場的賽點。

在接下來,如何高效地獲得有效數據這對創業者的門檻將變得非常高。很多數據服務,比如說統計產品,不是拿到的數據都有效,我認為很多統計產品拿到的數據是無效的,甚至是沒有任何商業化的價值。

創業者要關註自己最終數據商業化的落點在哪,如果是精準營銷,什麽樣的數據是有效的呢?在這其中,高質量客戶的行為數據對精準定位肯定是有效的。比如要推銷一個潮品,你需要的用戶不僅是個消費能力強的,而且是很潮的人,那麽他就是一個高質量的數據。換句話說,如果產品都不能覆蓋這些人(你商業落點的客戶全體),覆蓋的都是一些六七八九線城市的用戶,這時候創業者跟投資者說看見沒有,我有一兩億用戶移動端行為數據,其實商業化根本無從談起。所以我說的商業落點很重要,因為只有知道落點在哪你才知道你的數據質量該如何提升,究竟缺什麽,該設計什麽樣的服務產品。

所以大數據的下半場,爭奪的就是商業化效益,其中關鍵是數據質量的競爭。但想要高質量的數據或者高質量的客戶,你就要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產品,才能完成高效高質的數據積累。高質量的數據依賴高質量的業務,高質量的業務依賴於高質量的產品,三者相輔相成。

比如現在遊戲行業買量、導量成本高了,於是需要更多的服務。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做了個產品叫廣告監測,這個產品很簡單,到16年之後就沒怎麽推了。因為我們覺得這個產品門檻很低,而且客戶自己都能解決,很多客戶已經自己解決了。有中小客戶解決不了的,他可能用第三方。那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提供高質量的業務或者產品。我們今年在產品布局就整個提升一個檔次,提升整體數據質量,提升服務水平。

數據是客觀的,也是最不客觀的

在理論上來說,數據是最客觀的,因為拿到的這些數據,都是通過設備等各種渠道采集的。但同時這也是最不客觀的,因為人工可以幹預並篡改。

在中國,純粹的規模和量級很容易達到,有些人客觀達不到,就通過主觀的各種手段,哪怕是造假也很容易達到。所以說,數據規模這不是一個特別好衡量的東西,聽上去太虛了。到現在為止,還會有些創業者喜歡說,他們覆蓋的設備數量,然從十億到幾十億臺,甚至有的人說自己都快上百億了,我在知乎里提過一個問題:請問中國的運營商一年入網多少臺設備啊?大數據創業者太多,設備有些不夠用了。

從騰訊離職,到現在我做大數據這麽多年,隨著項目的不斷發展,對數據的感覺越來越深刻,數據這個東西真的很有意思,如果說它客觀,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客觀的一個存在。但如果說它虛吧,它也最容易被修改。現在各行各業開口閉口都是數據,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數據隨時可以被修改。

這點不方便太展開說,具體原因你懂的。

這個階段大數據核心不是技術,而是商業化

大數據創業到現在,決定最終發展的,其實不是大數據的技術,而是大數據的商業化。

上半場結束了,下半場競爭的是什麽,我們確實一直在思考。想來想去恐怕就是商業化了。對數據源來說,不是比誰會忽悠,比的是誰更能賺錢,誰的變現效率更快。

不懂商業的創業者,一定是會墊底的,把大數據的坑填平的。中國不缺數據技術型人才,缺的是數據商業化人才。怎麽樣結合數據把它商業化,把這生意做好,這個是中國最缺的。

不僅是大數據,可能各個行業都是這樣,現在缺乏真正的商業化。前面競爭已經基本結束,但真正走向商業是一道大坎。15年我在矽谷待了一段時間,見了很多以前在騰訊的兄弟,之前騰訊研究院的兄弟在google研究算法有不少,他研究的課題我看了,確實先進,但要說在技術上高多少也不見得,但是大家所展現的商業思維與探索,跟國內確實有比較大的差距。

現在在國外,有專門幫助客戶做大數據商業化的公司。比如我了解的一個海外團隊就是在幫全球各處運營商做數據商業化的。他們在海外做過的商業化的案子,包括門店、運營商、基站的選址,高速公路邊上那種大的立柱廣告的布設等等。

大數據的商業,最後一定是很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越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越是一個好商業模式。紙面上的模式、數據等,那沒任何意義。實踐很重要,我看過太多大數據案例了甚至有些我可以告訴大家都是所謂的專家臆想出來的,相對於紙面上的案例我更喜歡踏實實踐的失敗例子。

整個大數據的上半場,大家拼概念、拿融資、收數據源,該拿的都拿了,數據源之爭到16年基本上就收官了,格局已經形成。接下去的下半場就真的很殘酷了,這拼的真的就是魚死網破了。那下半場大家拼的是什麽?拼的就是邊際效應。既然圈了這麽多人進來,那就得把這個閉環圓上,不然怎麽收場?所以大數據下半場,就是拼變現和效率。創業者能等,投資人等不了。

大數據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很多時候都是看不清的,矽谷的《奇點來臨》說,任何一個新興行業最終都會有一個曲線。一個新興的行業的發展一定都是波浪式發展的,一開始是高速發展,發展完之後進入調整期,然後再沖刺。大數據行業也是如此。當它經歷低谷之後它會再次成長起來,那這整個行業可能就慢慢開始成熟了。而現在,我們處在離成熟階段還有比較遠的距離。

大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85

洞察認知偏差,回歸理性投資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saw.html

洞察認知偏差,回歸理性投資

原創   2017-06-05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丹尼爾·卡尼曼之所以對心理學感興趣,是因為他看到了,人性極其複雜,研究人性的趣味永無止境。為此他創立了行為金融學,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卡尼曼的突出貢獻在於,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經濟學中。當我們把它運用於投資領域時,就可以破解投資中的種種迷思。在投資決策中,投資者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人的本能和心理。因此投資者很難永遠保持理性。即便想這樣做,也做不到。大多數投資者都要糾纏於反射系統所造成的非理性影響,被人類的局限性所界定。這個系統會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偏差。我一直對行為金融學懷有濃厚的興趣,我註意到在《超額利潤》一書中,作者弗雷德里克·範海沃貝克提出的14種認知偏差。這些偏差讓投資者陷入誤區,它們都具有個體性,並且以隨機方式發生在投資者當中。

1、過度反應偏差

投資者對壞消息的反應通常甚於好消息,比如當公司發出盈利預警時,很多人就會恐慌性地拋出股票。這種過度反應偏差結果其實就是對與其偏離預期的負面現實做出過度反應。非理性因素在其中總是起著主要作用,而歷史教訓並不足以讓人們變得理性起來,非理性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局限性。投資者對於受損失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悲觀,而對於獲利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樂觀,他們對於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會表現出過度反應,從而引發了投資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資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機形成了市場的暴漲和崩盤現象。過度反應的對立又是反應不足,對好消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在熊市里表現得特別顯著。

2、模式與趨勢搜尋偏差

盡可能地搜尋模式和趨勢,也是人類固有的天性。比如長期盯著K線圖的人,就會有發現某種趨勢,他們以為這種趨勢會讓他們獲利,但他們最終也會發現,這種所謂的發現並不能給他們獲利。這種模式與趨勢搜尋偏差服從小數定律,也就是人們傾向於借助在統計上缺乏顯著性的樣本得到某種模式或趨勢。比如某一個人連續兩年跑贏大盤,那麽人們就會認為他就是一個投資天才,盡管他取得的投資業績統計上並不顯著。市場參與者根據近期市場趨勢進行的推斷,會進一步強化已形成的市場上漲或下跌。實際上,正是投資者預期的趨同性,才帶來市場在牛市出現大泡沫,在熊市出現大低谷。模式與趨勢搜尋偏差導致的常見投資誤區包括:①依據非常少的信息采取行動;②依據基本面及價格變動對歷史趨勢做出過於簡單的推斷;③將註意力集中到想象中的相關模式上。

3、過度自信與控制幻覺

過度自信是認為自己知識的準確性比事實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種信念,即對自己的信息賦予的權重大於事實上的權重,比如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於一般人,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控制幻覺,認為他們可以控制和影響實際上根本就無法控制的事物。在投資中,過度自信和控制幻覺尤其強烈和普遍:①認為自己即使沒有相應的技能、專長和投入,也能取得成功;②認為自己能精確的把握交易時間而進行過度交易;③認為自己根本就不會失誤,即使出現失誤也在於市場,而不在於自己。

4、非對稱性損失厭惡傾向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痛苦感為同量收益的快樂感的2.5倍。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非對稱性,當涉及的是收益時,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則表現為風險尋求。非對稱性損失厭惡傾向會導致投資者在熊市中恐慌性拋售,並加劇股市進一步向谷底滑落。恐慌性拋售與過度反應以及低風險容忍度相結合,是造成熊市探底過程中出現崩盤的重要原因。非對稱性損失厭惡傾向造成的常見誤區包括:①為避免形成賬面損失而長期持有已跌價的股票;②為擺脫痛苦感而在股票跌價後進行恐慌性拋售;③為防止已到手的盈利從指尖溜走而過早兌現已升值股票賺了的利潤。這些行為都正如彼得·林奇所說的“鏟除鮮花,澆灌野草”。

5、從眾行為或羊群效應

群體對個體的影響主要是由於“感染”的結果。當個體在受到群體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時,就會產生與他人行為相類似的模仿行為,從而呈現出趨同性,這就是從眾行為或羊群效應。其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人們總是習慣認為,別人肯定比自己知道的更多,如果只做旁觀者,必然會被落在後面。從眾行為是市場參與者最願意接受的行為方式,所有人都喜歡隨波逐流的做法,尤其是在市場陷入恐慌或被極度樂觀情緒籠罩的狀態下。從眾行為不僅會導致投資者對市場走向形成更一致的看法,還會借助於羊群效應將更多的人拉進牛市。但是盲目從眾往往是遭致災禍的序幕,它將導致投資者陷入以下誤區:①效仿他人在接近熊市的谷底大量拋出,並在牛市接近頂峰時大量買進。②盲目追逐熱門股,而且置價格於不顧。③對不受市場吹捧的股票置若罔聞,置股票本身的估值吸引力於不顧。

6、選擇性信息過濾

在面對大量信息時,人們最容易關註的信息通常是最突出的信息,而非最有價值和最相關的信息。賈森·茨威格曾指出,人們對最近發生的事實會給予最大的權重,在預計股票市場未來六個月的回報率時,人們對股市過去一周走勢的依賴性要超過對過去幾個月的兩倍多。人們對心理影響更大的信息會給予更多的關註力。如果信息被賦予更有吸引力的外在表現形式,那麽它就有更可能受到人們的關註。在投資領域,選擇性信息過濾會造成如下形態的誤區:①依賴於近期趨勢的推斷,尤其在這些趨勢具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時;②對以往經歷的反饋不足,只記住印象最深刻的體驗;③在投資決策時,只考慮吸引人的表面信息,而不是開展盡職調查。

7、錨定效應

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沈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這是一種“先入為見”的思維定式,遇事不由自主地將認識“錨”在第一信息上,面對的新情況與固化了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發生沖突時,自我設限,沒有與時俱進地去適應,而是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來推論。對於知之甚少的問題,錨定效應往往更為強烈。錨定效應以多種方式成為牛市和熊市的重要推手,對股票內在價值產生非理性觀點。一旦擁有錨定思維,就將導致以下誤區:①他們會使用以前購買某只股票的價格,進而在頭寸虧損時依然不放手,在市場價格低於買進價格時拒絕拋出,或是在價格超過買入價格時過早拋出,以至於喪失更大的獲利機會;②以歷史上的股票價格(錨定於歷史價格)為基準去評價一只股票的貴賤。

8、一致性偏差

也被稱為確認偏差,即人們傾向於堅持最初形成的意見,因而會過度強調可驗證其觀點的信息,即使與此相悖的信息更可信,他們也會置若罔聞。一致性偏差往往會因沈沒成本效應而得到強化。按照這種心理傾向,人們會固執地堅持已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決策,盡管不改變這個決策可能會付出更大的成本。一致性偏差還意味著人們更願意尋找誌同道合的人,不願意與意見不合者為伍。在投資領域,牛市里投資者希望聽到好消息,希望將強勢上漲延續下去。而當市場處於谷底時,人們就會到處搜集壞消息,似乎世界末日就在眼前,從而招致更嚴重的恐懼情緒和更高的風險厭惡傾向。這種偏差會造成兩種投資誤區:①在選股時,即便市場上存在正反兩方面證據,投資者也會主動搜尋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視反對性證據;②因拒絕聽取不同的觀點而固守已虧損的頭寸。

9、後見之明偏差

後見之明偏差是指個體在知道事情的真相或問題的結果後,高估自己過去的預測能力的傾向。即知道事件結果之後做出的判斷與未知事件走向時的判斷之間存在的系統差異。“早知如此”,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知道什麽,尤其是在已經知道事件發生結果的情況下。這種“事後諸葛亮”式的偏差廣泛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對歷史事件、政治選舉、臨床個案、環境汙染事件的判斷中,人們都會在得知事件結果後高估自己過去做出正確預測的可能性。後見之明偏差會導致人們無法正確評價以往的決策過程,並形成有誤導性的反饋。在2008-2009年信貸危機之後,人們對信用評級機構的叫罵聲不絕於耳,指責評級機構的無能,因為他們對有毒金融產品做出了過高的信用等級。但這種批判者卻沒有意識到,在危機爆發之前,幾乎沒有任何人警告投資者,不要輕信評級機構。

10、移情效應及光環效應或本土偏差

人們更願意接受與喜好相關的事物或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前者即為所謂的移情效應及光環效應,後者則被稱為本土偏差。在投資領域,很多人會不自覺地喜歡自己熟悉的公司,在感情上有傾向性的公司,或是坊間流傳有精彩故事的股票,後者也就是所謂的敘述性謬誤。所謂的敘述性謬誤是指人們喜歡以敘述來理解複雜的世界,但敘述必然會忽略某些重要的東西,從而導致這種理解變為謬誤。這種偏差的問題在於,對一家公司感情如何、熟悉與否,與這家公司股票的投資價值毫無關系,因此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①用有色眼鏡對股票進行分析,以至於分析流於表面,因為投資者將熟悉與知識混為一談;②投資的多元化程度不夠,比如投資組合過分集中在某個地域甚至是某一類公司上。

11、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麽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這一現象可以用“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該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出於對損失的畏懼,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習慣於過高估計自有財富的價值,比如大多數房地產所有者會高估其房產的價值。在投資領域,由於非常害怕損失,股票的擁有者在承受股價下跌時,往往會變得風險偏好。為了避免損失而願意冒價格進一步下跌的風險繼續持有股票,希望有朝一日股價能重新上漲,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股票的價格越低,其成交量反而越低。在股票市場上,稟賦效應意味著即便前景不佳,投資者仍然不願意賣出手里的股票。

12、規避後悔感

所有人都會盡力規避後悔感,尤其是那種讓他們追悔莫及的後悔感。而且事實證明,人們在如下情況下會對失誤產生更強烈的後悔感:①在作出最終決策時面對極其寬泛的選擇余地;②決策的結果是訴諸行動,而非按兵不動;③決策的結果是脫離決策者的慣例行為;④目標在出錯前幾乎已成現實。在股票市場上,對後悔感的規避會導致投資者堅守已經在賠錢的股票(擔心過早拋出會後悔),或是過早拋出剛開始賺錢的股票(避免因未來股價下跌而後悔)。

13、心理賬戶

心理帳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比如人們經常會發現,在假日旅遊、禮物贈送或是賭場里花錢,遠比為退休而積攢儲蓄容易得多。相對於小額金錢,人們更關心金額相對較大的金錢,尤其是在大額金錢與小額金錢同時擺在面前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心理賬戶的特殊案例。心理賬戶造成的常見投資誤區包括:①無限度的過度交易,因為每筆交易的成本在交易總額中占比很小;②固守已下跌的股票不放手,因為投資者將這筆未實現的虧損放在一個被他們視為暫時獨立的非現金賬戶中。

14、追求興奮感

人都喜歡追求刺激感和興奮感,這會誘使人們在股市上漲期間將更多的儲蓄投資於股票,這種心態必然會讓牛市更牛,同樣,在熊市期間巨額收益帶來的刺激讓做空的買賣加大做空力度,從而讓熊市更熊。追求興奮感在投資領域會帶來如下問題:①人們總是追逐當時最令人振奮的股票,如最新IPO的新發股票;②有些人為了追求刺激而寧願采取次優的投資策略。

塞斯·卡拉曼在《安全邊際》中指出,資本市場以前無效,現在無效,今後還將無效。之所以無效,是因為人的本性,這種本性根深蒂固,不可更改,而且是內在的。不過,當我們能夠深切洞察到認知偏差時,可能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消除非理性行為,回避認知誤區,進而提升投資水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65

認知不是靠讀幾本書就能提升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2/164779.shtml

認知不是靠讀幾本書就能提升的
進擊波 進擊波

認知不是靠讀幾本書就能提升的

少數人因為認知而改變財富,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有了財富,而有了更高的認知。

來源 | 進擊波(ID:jinbubo)

文 | 進擊波

01

認知決定財富,還是財富決定認知?很多文章認可的是前者,而不幸的是,真相更傾向於後者。少數人可以超越自己階層的認知,加上極好的運氣和極大的努力往上走,而大多數人囿於原來的階層的核心原因是,稀缺的財富與資源(相對)讓他無法承擔風險,無法掌握到關鍵。即使他看到了上一層的人在做什麽,什麽才是真正賺錢的。

38473

最為明顯的一層就是從職業經理人轉化為實際資產擁有者。

比如,你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經理人,你懂得整個業務所有的條線,是不可多得的操盤手。但這不等於你可以成為BIG BOSS。在你成為BIG BOSS之前,你要突破自己的枷鎖。枷鎖是什麽?專業的人的薪酬都是很高的,一年上百萬到數百萬,有了這樣的收入,很難突破的就是機會成本,以及不願意承擔風險。以及沒有對應的核心資源。

而對於更上面一層的人BOSS來說,用錢可以換時間換資源換經驗,比如職業經理人的。

而你沒有足夠大量的資本去不斷試錯,無論是機會成本,還是資源性成本。你所謂的認知,在別人那里不過是花點錢就可以換到的,所以一味地強調認知提升,我認為某種程度上是升級版的心靈雞湯。事實上,少數人因為認知而改變財富,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有了財富,而有了更高的認知。

02

能走到高級職業經理人和BIG BOSS之間這一步已經很難了。這兩者的認知差,很明顯,也很小。比如西門子大中華區的總裁從社會地位上來說,不會比一些上市公司的擁有人低。從創造價值的維度來說,也非常難以去衡量。

3323

區別的核心點在於拿什麽去交換想要的。拿什麽去換東西,某種程度上可以從骨子里區分你是誰。你是拿專業主義去換,還是拿權力去換,還是拿時間拿腦力,拿身家性命去換,某種程度上,從核心上決定了你的認知的方式。

兩個人都是擺地攤開始的,但其中一個知道賺到錢後,可以去雇人,可以去租貴的人流更好的位置,可以去賣更高利潤但需要更多成本的貨。另一個不舍得投入,所以永遠擺地攤。

兩個人都做到了公司高管,業務能力都很強,一個就知道拿回扣,一個琢磨著更廣闊的意義。從財務角度,可能前者短期回報更大。如果拿了回扣去買房的話,更是如此。

所以相同財富下,是願景、是野心、決定你能否再次提高認知。和知識無關、和一切技能無關。

03

我是不認同坐在家里,看幾本書就能提高認知這樣的忽悠的。因為這是一個全方位的事情。多看幾本書確實能提高一些視野,但是這個視野可能還是偏頗的不夠全面的。假設完美的認知是一個平面。那麽每個人的認知,基本上是一個坑坑窪窪的面。因為吾生也有涯,學也有涯,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均有涯。

i23843289

提升認知的一大要義就是知道自己不可能有極限。

比如你是個受人尊重的教授,你在學術,哲學等等領域的認知確實高人一等。但是商業、政治上的運籌帷幄可能就還不如一個處長,一個小商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認知是個很虛的詞,他不存在完美與滿分,他應該是一種永恒的追求。

看幾本愛情小說,你是不會懂愛情的。不被幾個人渣騙過,不愛過幾個人渣,不被始亂終棄過,不被誘惑過,就說自己懂愛,要麽太天真要麽就是騙。

04

老天讓一些人很快樂但是渾渾噩噩。讓一些人很絕望但是歷經千帆。讓一些人很平淡但滿是小幸福。讓一些人擁有世界然後再剝奪掉。讓一些人永遠在路上然後累死在路上。外婆說:人縱有千算,天只要一算。

生命的意義萬萬千,我們凡人不能頓悟是因為我們未曾渡過萬千劫難,便不能看透。正如信佛的長輩告訴我:佛祖歷經了無數次輪回,經歷過一切悲歡離合,一切喜怒哀樂,所以才能做到看透一切。

這就是認知的終極。窮盡一生去經歷去體驗。

05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認知。你要足夠有錢、才能認識到更多的東西。你要足夠渴望,才會有興趣去認識更多的東西。亦要知道,無論你多有錢,有多渴望,你都無法達到終極。

認識水平 教育 教育分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53

羅振宇跨年演講:新零售是在用戶認知中打一場效率之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1/166723.shtml

羅振宇跨年演講:新零售是在用戶認知中打一場效率之戰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羅振宇跨年演講:新零售是在用戶認知中打一場效率之戰

有兩個趨勢永遠不變:效率會越來越高,分工會越來越細。

昨晚,羅振宇2017“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上海舉行。圍繞“中國式機會”,羅振宇分享了關於未來商業世界的六個腦洞。

就第三個腦洞——比特化腦洞,羅振宇著重談到2017最快演變的商業形態——新零售。他提出,新零售的演化才剛剛開始,但核心是一場效率革命,在這場效率戰爭中,還有更快的打法,就是在用戶的腦子中爭奪認知高地。

另外對於傳統零售產業,互聯網已是不可回避的基礎設施,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守住專長,不用急著出發,你終會“被抵達”。

而且,新零售也是世界數字化進程的一個縮影,有兩個趨勢永遠不變:效率會越來越高,分工會越來越細。

以下是羅振宇關於新零售的內容節選:

新零售本質上是效率革命

2016年10月13日,馬雲和雷軍在同一天提出“新零售”概念。2017年,劉強東提出了“新零售革命”。

2017 年新零售發展太快,大家搞不懂這是什麽,只好加了個“新”字。

多家大公司湧進了新零售戰場,阿里投資布局很多項目、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但新零售的演化還遠未到終局。

就在12月15日,騰訊投資永輝超市;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投資唯品會,電商格局又一次重組,這一年的很多布局讓很多人感受到新零售的演化才剛剛開始。

雖然真正的好戲得明年上演,但從已經鋪開的戰場可以看出,新零售的關鍵就是效率、高效率、用一切手段全方位無死角地提高效率。

新零售的本質,是讓消費者“想要就要,馬上就要”。貨一點一點地逼近人,然而還未到想象力的極致。

一線城市核心區的家庭主婦已經在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家里還要不要冰箱?

從城市中心倉、到小區前置倉……有家創業公司甚至已經把超市開到了出租車上。

從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到樓下夫妻老婆店……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全面動員。

這場關於效率的戰爭,還有更快的打法——在用戶腦子里繼續比拼效率,爭奪認知高地。

2017年,小米開了 210 家線下店,到 2019 年底總共開到 1000 家。

以往不敢相信小米的利潤空間可以支持開線下店,據說小米智能音箱售價只比成本高 1 塊錢……

出人意料的是,小米之家的平效達到了 27萬元/平米——就是每平米店面面積,每年賣出 27 萬元的貨。

這個數字僅次於蘋果,全球排第二,這意味著小米線下店可以盈利。

小米之家如何做到如此高的平效?大數據選址、人工智能鋪貨……這些只是表象。

雷軍借用戶的話道破天機:“進小米之家,可以閉著眼買東西。”

對於大部分中產階級,小米的產品是一種最節省認知帶寬,最高決策效率的產品。雷軍的打法不是價格戰,而是認知戰!

小米賣東西不賺錢,靠服務、遊戲可以賺錢,賣貨只是小米吸引、黏住用戶的手段。

做最好的自己,什麽都不用擔心

在這麽強調效率、速度,飛速演化的新零售領域,那些沒有主動跟進的人怎麽樣了?

2017年,傳統產業的互聯網轉型焦慮,也在2017年突然消失了。

線下資源成了香餑餑,阿里、騰訊拼命爭搶。

馬雲說,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未來30年,互聯網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

所謂“互聯網革命”,躲都躲不掉,根本不需要你轉型,所有企業都變成了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已經是不可能回避的基礎設施。

2017年,“賦能”這個詞大熱,湖畔大學教務長曾鳴說:“贏得未來的制勝法寶,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

只要你握住比特世界的賦能之手,就能獲得互聯網基因,再無轉型焦慮。

小米,將賦能之手伸向 90 分箱包。

2017年雙十一箱包類目,百年品牌新秀麗排名第二,90 分第一。90 分的全年廣告費只有 200 萬,小米生態鏈給了它品牌、流量……90 分從誕生到登頂只用了兩年。

只要你有專長,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會主動邀請你,不用急著出發,你終會“被抵達”。

跟不上時代變化會不會被淘汰?在比特化的世界,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什麽都不用擔心。

新零售也是世界比特化、數字化進程的一個縮影。世界一直在變,但本質卻不陌生,有兩個趨勢永遠不變:效率會越來越高,分工會越來越細。

這就是羅胖在2017年開的第三個腦洞——比特化腦洞。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演講羅振宇,編輯長歌。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微信圖片_20171001215159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25

款多多CEO王文鋼:新零售變局下的重度垂直認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19/166992.shtml

款多多CEO王文鋼:新零售變局下的重度垂直認知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款多多CEO王文鋼:新零售變局下的重度垂直認知

產業革命源於底層技術創新。

新零售,不僅僅是終端給消費者帶來良好的體驗,如何支撐消費和消費內容也是關鍵,這就需要構建新零售時代的新型供應鏈。近日,『野草新消費CEO錦囊』第一期開講,款多多CEO王文鋼進行了《關於產業變革的重度垂直認知》的線上分享,深度解析了新零售產業改革的3大核心問題:

1、產業革命的源頭是什麽?

2、產業升級下的本質發生了什麽變化?

3、如何突破供應鏈的極致目標?

人物介紹:王文鋼

款多多創始人/CEO, 15年互聯網、電子商務、O2O等行業經驗,款多多創辦2年完成4輪融資,構建大數據驅動的F2B智慧供應鏈平臺,將全國75%珠寶零售店數據納入BI系統,為全球100多萬款珠寶產品創建億級數據標簽,顛覆珠寶行業買手制,倒逼生產周期大幅縮減,商品流轉率翻倍,成為新零售改造傳統零售行業現象級企業。

整理|夢雲

無論是新零售還是舊零售,還是產業互聯網,核心都是一個很明確的關鍵詞,叫變革,這是一次關於「產業變革」的分享。

產業革命源於底層技術創新

我們平時常用的一個設備——手機,從只能打電話,到能拍照,當存儲容量進一步提升,能錄像了之後,它擁有了記錄生活的功能,成為大腦的延長或者是外展,相當於一個大腦記憶的留存設備。

後來,Twitter、Facebook、微博、微信出現,手機不僅承載了記錄的功能,更可以將使用者代入場景,信息傳播從1:1變成了1:150,我們記錄並同步傳播給了這個世界。

在故宮博物院,今天所有再去故宮的人不用現場花錢買票了,完全通過手機移動互聯網在線訂票,並且是電子票據。五年後中國可能不需要售票員了,幾百萬人的生存完全因為手機、移動支付被幹掉了。

如果說場景上售票點也叫零售的話,因為手機它就變成了新零售。所以,新零售等於什麽呢?本質上,每一次產業級的革命和社會消費的革命,都源於一些底層技術的創新。用鄧爺爺的話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五十幾年前,夫妻老婆店在街邊售賣,拉最近的客流量。後來沃爾瑪發送了兩顆衛星,在北美地區,沃爾瑪通過衛星傳輸來控制各個店鋪的銷售數據和產品結構調整。因此,在沃爾瑪放衛星之後的三年、五年乃至於十年,都出現了一個“五公里死亡圈”的現象。只要沃爾瑪開店,這五公里就變成了零售的死亡圈。

時間推移,二十幾年前,社會的變化又出現了。亞馬遜把電腦屏幕和有線網絡連接了起來,產生了新零售巨頭,市值4000多億美元。一種新的數據連接產生了一種新的模式、新的消費場景,以及完全不同的消費體驗,導致馳騁了近五十年的沃爾瑪零售,直到今天仍被亞馬遜持續地超越著。

移動互聯網的5大本質能力

所以,移動互聯網到底是什麽?互聯網不只是網站,今天有很多做零售和線下業務的人認為,他做了互聯網+,建了一個網站,建了一個三級分銷,用了一個小程序,就是新零售,其實都是表象,核心是移動互聯網提供的一些本質能力。

第一個本質能力是互聯網的傳播性,叫內容傳播

第二個本質能力是互聯網的數據交互,產生了互動通訊。隨著網絡帶寬的加強,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更複雜的娛樂方式進行交流,比如微信語音,直播和遊戲,各處撒幣的沖頂大會。你會發現,撒幣這件事也需要一個技術支持,就是支付結算,這也是第三個本質能力。

你會發現手機和人已經控制在5-10米內的距離可以24小時保持聯系,手機的位置一旦確定,所有者(用戶)的位置也基本被鎖死了。也就是說,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可以按毫秒級別確認你在方圓50米內的距離停留的時長,這就是第四個能力——GPS定位。

底層還有一個更嚇人的事,所有動作都會以數據的方式被搜集、記錄、整理,並得到分析,也就是第五個本質能力——大數據搜集和分析。

產業鏈條結構的調整

如果把互聯網的本質能力加到一些傳統領域里,其實就是新型的產物,需要註意的是,一定要加到一些可行且能接受互聯網能力的傳統企業、傳統行業里。例如滴滴打車出來之後,出現了滴滴找打手、滴滴找廁所這樣的故事,共享單車出來之後出現了共享打火機,這些都是偽需求、無聊的事情。

1.產業升級後的5個變化

複盤過去十幾年,傳統的賣場加互聯網是天貓,傳統的家電市場加互聯網是京東,傳統的飯店外賣加互聯網叫餓了麽,傳統的短信、步話機加上互聯網等於微信,傳統的出租車加上互聯網等於滴滴打車。你會發現,互聯網是深度融合在傳統領域里的,並沒有把傳統行業覆滅,而是產生了新的銷售領域和新的銷售業態。

新業態下,一般會有以下5個變化:

1、服務提升。

2、管理精細化。

3、產品體驗提升。

4、效率提升。

5、如果這件事能做對,上下遊有結構變化。

例如今天是我們叫車,而不是我們等車,你會發現甲乙方的主動、被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2.信息流、物流、資金流

圖片1

在可見的變化之外,產業升級也催生了本質的變化:產業鏈條結構的調整,也就是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流轉。

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到客戶去看,原先整個產業處於B2C狀態,一個人做東西,然後才可以賣。而今天C2B、C2M的市場發生了之後,大家的需求越來越多,定制能力開始顯現。客戶的需求先發起,從信息流開始,客戶有需求、有數量要求、有訂單數等,才會引起供應鏈的上層變化,從而交付計劃和產能安排,最後促使物流的原材料、中間件、成品件的完成。

3. 供應鏈改造的6個目標

在此基礎上,產業鏈條升級之後,應該做到什麽呢?供應鏈改造的極致目標就是六個R,對的時間、地點、質量、數量、狀態交給對的人。就是客戶想要什麽,你正好有,他什麽時候要,你正好什麽時候有,他要多少,數量、質量、狀態,你正好匹配,所有的事情發生得剛剛好,你也沒有多花成本,客戶也沒有多花錢。

當這樣的事情完成後,整個產業就在升級,我們不斷地完成產業升級,目的就是提高整個產業的效率。

小、窄、深、重

重度垂直是用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方式,對傳統企業改造升級的一種方法論,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用更好的效率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讓客戶有更好的體驗。

重度垂直有個四字訣:小、窄、深、重。指的是在有限用戶的範圍內,在細分的行業和領域,把產品服務做到極致,通過運營為王、細節至上的方法,完成對客戶的深入洞察,提升產業,做到顛覆性挑戰。

我們把它分成兩個層級:

1、戰略層級:

重。要輕模式,重運營,要重在運營體系和系統,重在互聯網本質能力的賦能。

小。如果是想融資,就必須要做到資本化所能接受的最小市場規模。

2、戰術層級:

深。介入場景要基於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

窄。細分市場,做上升區域細分市場,做專、做精、做到極致。

總結一個結論,重度垂直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智能化的時代都來了,這個時代有一個好處,人人都可能成為贏家,時代是百花齊放的,而不是傳統PC端的贏者通吃。

回到變革這兩個字,我覺得不管是新零售、新物種也好,變革本身是個過程,變革的開始一切都是未知,而變革的結果一切都會變成清晰的認知。我一般會用這樣一句話來鼓勵自己——為了讓人生認知不斷提升,努力幹掉路上的一切未知。

感謝大家的時間,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

* 本文為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夢雲,加入新零售VIP群,咨詢新零售課程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消除未知不能依靠「頓悟」,創業黑馬聯合旗下垂直產業媒體“野草新消費”,積一年心力,重磅推出新零售特訓營,款多多創始人王文鋼將作為供應鏈模塊導師,深度解析F2B的重度垂直創新——大數據如何顛覆傳統產業鏈。

核心內容包括:

* 零售產業進化公式:數據精細度×數量級=產業更替

* 用數據顛覆珠寶供應鏈——款多多如何將珠寶貨品周轉率提升1倍?

款多多 新消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27

【趣味科普】工時太多 易損認知能力腦都殘

1 : GS(14)@2016-05-24 10:31:28

這是個甚麼年代?這是個做到腦殘的年代。香港去年「榮獲」全球最長工時,每週工時平均超過50個鐘(同事大喝,50個鐘?咪少囉!)。在辦公室無限muti-tasking,工作依然做不完,回到家以為有得休息?有whatsapp㗎嘛!工作繼續從天而降。換來的隨時是連OT錢也沒有,而是腦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受損。


工作對腦功能的影響是好是壞,學界一直辯論不休,有說是工作可以刺激大腦,維持腦功能,亦有說是工作多會損害腦功能。而墨爾本大學的三位學者Shinya Kajitani、 Colin McKenzie和Kei Sakatay就決定從工時多少入手研究,結果發現工時數低的話,腦認知能力會有所提升,但工時數高於25-30小時的話,腦認知能力亦會持續下降。他們翻查由墨爾本大學由2001年開始所進行的長期調查HILDA Survey,這項長期調查中有三個項目檢查受訪者的認知能力,學者就以之比對工時數量與認知能力的關係。第一項是back digit span,研究人員會向受訪者展示一系列數字,受訪者就要以倒序形式答出所有數,最後得分越高,就表示分短期記憶力越好;另一個是SDM TEST,受訪者要在限時內把特定的符號和數字配對,越多正確配對則越高分,是用來測試專注力和視覺掃描的能力;第三個是NART25,受訪者要看著25串錯了的詞語,然後讀出正確的發音,而這項目就是用來著測出人的反應能力。科學家將三組數據整合,再對比受訪者的工作時數,發現工作時數超過每週25-30鐘,三個測試的得分都開始下跌,顯示認知能力受負面影響而認知能力受損,其實早已被視為導致失智症的成因之一,所以工時過長,持續影響認知能力的話,後果可以極為嚴重。不過香港尚未就標準工時立法,大家個腦就要繼續捱了。資料來源:Kajitani, Shinya, Colin McKenzie, and Kei Sakata."Use It Too Much and Lose It? The Effect of Working Hours on Cognitive Ability." Melbourn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rs Working Paper16th ser.7(2016). Web.記者:黃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24/196246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99

【馮仁昭四圍超】小紅演認知障礙者贖罪

1 : GS(14)@2016-09-02 05:49:50

惠英紅同陳家樂日前到有線娛樂台宣傳電影《幸運是我》,戲中演認知障礙病患者嘅小紅話角色冇難度:「因為我媽咪都有呢個病,將佢嘅造型同經歷全部放入角色,最難反而係會成日諗起佢,好影響心情。」原來佢媽咪50幾歲就有認知障礙,但小紅當時冇為意:「以為佢特登製造麻煩,到70幾歲先知佢個病咁嚴重,諗番起之前咁對佢就會好內疚,我希望透過電影去贖罪。」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2/197571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222

自助認知障礙評估 加快診斷及早治療

1 : GS(14)@2017-05-19 05:20:48

【明報專訊】由貿發局主辦的「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今個星期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其中,多個參展商都展出了一些涉及檢測、治未病或者在病情輕微時就應付的嶄新方案,甚為吸睛。例如,由科技園培育公司Cognix Limited、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共同研發的「香港智能化認知評估平台」(HK-iCap),就是全港首個自助式的認知障礙評估工具,有助醫院、診所、社會服務機構等為有需要人士準確快速地提供認知障礙評估服務,把握黃金治療期。

Cognix行政總裁方靖行、副總裁譚婷婷表示,傳統的認知評估工具包括「簡短智能測試」(MMSE)及「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均是由一名專家對一名長者進行,以紙筆記錄。但由於專家數目有限,輪候時間往往長達3至6個月,一直都無法大規模推行,間接引致很多患者錯過盡早治療、延緩退化的黃金時間。

而且,這類認知評估工具始終是兩人之間的一問一答,個別專家使用這類認知評估工具時,有可能為了盡快完成或者其他原因,而影響到判斷結果。但「香港智能化認知評估平台」(HK-iCap)卻不同,它是一個安裝於平板電腦的App,以自助方式進行,其測試過程有如玩遊戲般。這種設計既可以減低長者的抗拒,令他們樂於接受評估,也可以令評估結果更加客觀和準確。

測試認知能力 如玩遊戲

HK-iCap會測試六大範疇的能力,包括:前瞻記憶、衝突反應抑制、專注力與工作記憶、時間及環境定向、語言及延遲記憶,以及視覺構建。整個測試時間只需20分鐘,就可以取得評估報告。這系統亦毋須專業人士操作,在一名督導員的監察下,就可以同時讓多人進行評估,所以十分適合長者服務機構使用,讓它們為長者提供普及、快捷而準確的認知評估服務。

僅需20分鐘 獲10多機構採用

HK-iCap自去年5月推出,至今已獲十幾間本地機構採用,包括社福機構、安老院、診所、醫院等。Cognix向這些機構收費的方式,非常彈性,既可以像傳統軟件般賣斷使用權;亦可以收取月費或年費;甚至可以提供上門單次服務。

Cognix強調,HK-iCap是源於大學科研及完成臨床驗證的認知評估工具,具備實證支持。該公司建議,55歲或以上的人士每年進行一次評估,就可以有效地觀察到有無變化。「有些研究顯示,若在認知障礙出現初期就發現,是可以利用緬懷治療、音樂治療、園藝治療等方法來訓練患者,而不需吃藥。」譚婷婷說。

[企業創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065&issue=201705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62

【男女之間】年過半百都要有性?牛津研究:認知能力會強啲

1 : GS(14)@2017-07-07 02:43:09

之前網上就有流傳一個名叫「九九乘法行房次數表」的方法,只要將自己年齡的十位數乘以九,再將結果的十位數變成週數,個位數變成次數,就可以計算最理想的每週行房次數,例如50歲的男性,5x9=45,即每4週行房5次最好,但其實長者還需要性愛嗎?據最新一期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一份有關性愛頻率和認知能力的研究指,年過半百或以上的長者依然有性行為的話,認知能力會比較好。



兩個來自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的學者基於他們一份2016年的研究,今次與另外一位牛津學者合作,使用一份由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學者研發的認知能力測試,以及用上一份調查性愛頻率的問卷,調查了73個50至83歲的老人家後,結果發現,每週性愛頻率越高,他們在認知能力測試的分數就越高。研究人員強調,雖然研究有這樣的結果,但結果暫時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社會規範限制了長者的性行為頻率,但性行為似乎對長者有益處。



資料來源:
Wright, H., Jenks, R. A.,& Demeyere, N.(2017). Frequent Sexual Activity Predicts Specific Cognitive Abilities in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Wright, H.,& Jenks, R. A.(2016). Sex on the brain! Associations between sexu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ge. Age and ageing,45(2),313-317.
Hsieh, S., Schubert, S., Hoon, C., Mioshi, E.,& Hodges, J. R.(2013). Validation of the Addenbrooke’s cognitive examination III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36,242–250. doi:10.1159/000351671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5/200788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