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生物(600161.SH)15日晚間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北京北生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獲批藥物產品包括H7N9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佐劑)、H7N9流感病毒裂解疫苗、H7N9流感全病毒滅活疫苗、H7N9流感病毒裂解疫苗(30μg/劑)等。
該公司稱,產品在生產、上市銷售前還需履行的主要審批程序包括:開展臨床試驗、提交藥品註冊申請、通過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後,獲得生產批件。
據了解,目前國內外均無同類H7N9疫苗產品上市。值得註意的是,另一家疫苗企業上市公司華蘭生物(002007.SZ)已獲該品種臨床批件並已開展臨床試驗。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獲“甲型H7N9流感病毒全病毒滅活疫苗”臨床批件。
第一財經記者過往的了解中發現,在初步形成的H7N9上下遊產業鏈上,檢測試劑企業、疫苗生產企業都面臨著因為擔心後期沒有訂單而不敢貿然研發或生產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廉價有效的診斷試劑盒何時量產、H7N9疫苗何時研制成功面臨挑戰。
“就現在疫情情況來看,很多企業是不願意研發H7N9疫苗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H7N9疫苗研發投入時間長、投入花費高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市場情況均不確定,“就算花費大量的資金並研制成功,如果沒有市場,誰也不會做這賠本的買賣。”
根據新華社昨日從國家衛生計生委獲得的消息,今年以來,全國共有16個省份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1月份報告病例192例,死亡79例。目前,我國H7N9病例增多,但疫情總體特點未發生改變,防控救治工作正積極開展。
近期,國家衛生計生委對疫情重點省份防控工作進行督查,指導當地加強防控措施落實。據統計,2月6日至12日一周,全國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69例,死亡8人;12日至14日,全國疫情呈現下降趨勢,報告病例數分別為3例、1例和4例。
從目前情況看,H7N9禽流感患者總體病死率約為40%左右。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陳誌海表示,現有抗病毒藥物如口服的奧司他韋、靜脈輸液的帕拉米韋,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但是,這些藥物使用越早效果越好,患者病死率較高的原因主要是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間。所以,發熱病人要盡早就診,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要想處理的話,就是要發展疫苗。此前,在2009年中國有接近1億人接受H1N1的疫苗,對疫情控制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後來我們知道,它的自然發展規律就是高峰以後慢慢下降了,這和病情的發展趨勢也有關系。”
科技企業數年來對醫療的數字化改進終於不再是徒勞。
本文由動脈網(微信ID: vcbeat)授權i黑馬發布,編譯劉露詩。
《經濟學人》最近明顯加強了對科技+醫療的關註,文章中對科技對醫療的影響進行了大膽的預測,並把革新醫療的期望放在了醫療以外的科技巨頭上,如谷歌、亞馬遜、蘋果等。事實上,IBM、微軟兩大巨頭對醫療的投入也很兇猛——在科技醫療逐漸發展壯大的中國,這篇文章顯得頗有參考意義。在此,動脈網(微信:vcbeat)將其論述和觀點進行了詳細整理。
科技企業數年來對醫療的數字化改進終於不再是徒勞。傳統醫療玩家的寶座坐得舒舒服服,卻突然發現其掌控地位即將不保。
常識告訴我們,拯救心臟驟停的患者,要點在於爭分奪秒。亞馬遜的Alexa語音助手能夠背誦心臟複蘇術,這是與之合作的美國心臟病協會教給她的。作為一個健康助理,Alexa還在積累其他的醫護技術,包括陪伴老年人、回答兒童的疾病治療方法等。在不久的將來,她可能還會幫助醫生在騰不出手時做語音記錄或者提醒患者及時吃藥。
亞馬遜Alexa只是數字信息化開發程度較低的醫療行業中的一個嘗試。由於過嚴的監管、較高的醫療創新成本,科技行業在醫療上的嘗試幾乎是一篇宏大的失敗史。不過就是在不知不覺中,醫療的數字化進程開始加速,此方面的投資也在飆升。
醫療加速數字化的一大原因,是潛在的成本節約。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許多國家都面臨著醫療衛生花費增長的壓力,而很大一部分花費其實是由低效率造成,完全可以避免。對同樣的病,不同的治療方法會產生天差地別的醫療消費。在富裕國家,約有五分之一的醫療花費都是浪費之舉,如錯誤或不必要的治療方法。消除這部分做法,將帶來潛在的巨大收益。
消費者對數字醫療的態度明顯比前幾年更開放,包括遠程醫療、移動醫療APP,以及用數字模型來進行醫療成果預測的分析方法等,都得到了更廣的應用。測血壓等指標時,也更多用到了自動診斷、可穿戴傳感器等。
局面顛覆,三類玩家爭權奪利
如果把醫療的數字化定義為一場改革,那麽這其中一定會誕生贏家和輸家。數字醫療觀察者Andy Richards認為,目前行業內有三類玩家正在為“醫療價值鏈”的掌控權而戰。
第一類玩家是“傳統型創新者”,即制藥公司、醫院、醫療科技公司,比如通用醫療、西門子、美敦力和飛利浦;第二類是“在位者”,包括醫療保險商、藥品福利管理機構,以及像英國NHS(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這樣的醫療單一支付體系;第三類是“叛亂者”,如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瘋狂制造醫療保健相關APP、預測診斷系統和新型醫療設備的科技企業,正從醫療的數字化過渡中逐漸獲利。
“傳統型創新者”面臨的威脅是,醫療記錄即將全面電子化,新的患者信息將會從基因測序、傳感器甚至社交網絡中獲取。而政府、保險商將更清楚哪些治療方式是有效的,並向醫療結果導向的報銷模式靠攏,這意味著“傳統創新者”生產的產品即使再高科技,療效不好就不會被購買。
數字醫療投資顧問Marc Sluijs說,接下來的大問題就是藥企是否會成為這場改革中的最大輸家。越來越全面的數據會讓藥物市場進一步透明化,告訴人們哪些藥物是沒有效用的,哪些治療根本就用不著服藥。
數字化之下,傳統選手紅利消失
投資管理公司Polar Capital合夥人Dan Mahony認為,醫療數字化給藥企帶來的挑戰中,糖尿病藥物首當其沖。證據表明,體育鍛煉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情,甚至防止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患病,對此,新的醫療服務也將出現。比如,美國大型保險公司UnitedHealthcare(聯合健康集團)就開展了一個新項目,讓特殊教練幫助糖尿病前期人群通過鍛煉來預防病情惡化。
對於保險商來說,給客戶發放能讓他們每天多運動一會的可穿戴設備,可比經年累月的醫藥費便宜多了。盡管人們經常戲稱,像Fitbit這樣的運動可穿戴設備最終的結局都是在抽屜角落里自生自滅,但在一些與保險商合作的項目中,它們能有效幫助人們增加運動量。數據顯示,Pokémon Go這款行動遊戲自去年上市以來,全世界的玩家們已經走了近90億公里。
由谷歌醫療資本、谷歌Verily、法國藥企賽諾菲於去年聯合創辦的Onduo公司,就是誕生於上述的背景。Onduo公司會幫助糖尿病患者謹慎用藥、改變生活習慣,後續還會輔助有糖尿病風險者控制病情。對於賽諾菲來說,Onduo是一個很好的對沖投資項目——2015年,賽諾菲失去其重磅糖尿病註射產品Lantus的專利權,面臨著銷售下滑的局面。
這種思想轉變對藥企來說很不容易。數字創新意味著產品銷售將更加結果導向,如果藥企繼續以銷量為中心,而非以患者為中心,它們將面臨出局的危險。
有的大型醫院既是“在位者”又是“傳統型創新者”,同樣也會受到數字醫療潮流的影響。遠程醫療形式的興起、疾病的預防早診都會導致入院率的下降,尤其是在商業化醫療體系中,最賺錢的急診營收將會大幅減少。病情最嚴重的患者將接受專科服務,比如Evolution Health公司,就在美國15個州照護了200萬重癥患者。它聲稱能減少20%的急診病例、40%的住院病例。
醫療科技爆發,科技巨頭將發揮強影響力
不過醫院也將迎來好消息:更多機器學習的項目能從掃描影像和化驗結果中作出診斷。近期,倫敦皇家自由醫院的醫護人員開始使用一種可以實時分析醫療數據的APP,它出自谷歌的人工智能子公司DeepMind之手,能夠識別出有急性腎衰竭風險的患者。醫院方表示,這款APP已經為護士們省下了不少時間。
而為醫院提供這些便利的醫療科技企業們,還有更大膽的設想。它們說,醫療照護將很快進入家庭,心臟病、腦震蕩、皮膚癌、耳部感染的診斷和檢測都可以通過APP和傳感器來完成。去年,FDA通過的醫療健康APP和設備多達36種。
對於一些醫療數據監管不太嚴密、上醫院看病又困難重重的發展中國家,數字醫療科技的增長更加顯著。比如中國,2016年最大的風險投資就進入了其數字醫療領域,即平安好醫生的5億美金融資。
從短期來看,有定位功能的醫療APP將爆發式增長,遠程問診服務會迅速增長。而從長期來看,科技巨頭公司會產生最大的影響力。亞馬遜、谷歌都在密切註視著醫療行業,而蘋果則在決定要進入哪個醫療領域。
巨大的改變已經不可避免。投資者希望出現十億美元級別的醫療科技獨角獸,醫療支付者著眼能大量省錢的科技。當然,這其中最大的贏家還是患者,他們通過醫療科技獲得更好的治療,或者因為數字醫療的技術而根本不會成為患者。
原文來源:經濟學人
作者:Christian Assad-Kottner,介入心臟病學家、職業醫療科技極客。
你無法確定比特幣的價格,因為這種資產不能創造價值
來源 | 新浪科技(ID:techsina)
作者 | 李楠
新年伊始,比特幣便迎來一場風波。
1月3日,自媒體“45區”爆料,央行召開閉門會議,要求限期關停比特幣礦場。隨後多方跟進,傳言更正。證券時報4日報道稱,國內比特幣礦場將會整頓,但不會遭遇“一刀切”。
經歷去年最高超20倍的暴漲,比特幣匯聚的目光越來越多。早先一萬個比特幣買兩個披薩的故事被反複提起,險些成為億萬富翁的程序員屢遭調侃。
追逐比特幣的潮流狂熱,不過質疑的聲音也一直存在。而最近,除了央行整頓,還有多個國家對比特幣進行監管的相關消息傳出。
谷歌與Facebook早期投資者、風投公司聯合創始人羅傑?麥克納米(Roger McNamee)認為,2018年將是比特幣決定性的一年:“比特幣可能是炒作,但它可以承受一次崩盤,並最終變得合法,特別是如果2018年能夠看到足夠收益的話。”
現在,新的一年已經上路。
全球監管風暴
長期以來,對比特幣監管遊離於空白模糊地帶,然而該來的總會來。
針對流傳的的比特幣礦場關停一事,據證券時報從接近央行人士處了解消息,2017年年底底央行就牽頭多部門召開會議,主要內容是關於規範、整頓比特幣礦場,而非市場傳聞的“一刀切”關停礦場。
報道提及,當前的比特幣礦場存在諸多不規範之處,如環保不達標、存在安全隱患、無工商登記等,因此,多部門將聯手通過依法合規的手段來整頓比特幣礦場。“大的方向還是要通過整頓來逐步引導壓縮、清退一些不規範的比特幣礦場”。
與此同時,人民日報1月3日發表文章做出評論:無論是從漲幅還是幣值本身看,比特幣都泛濫著泡沫的味道。
“比特幣名為幣而實非幣。環顧全球,大國中僅德國認可其為近似於‘私人貨幣’的等價物。既非貨幣,各國金融監管當局自然也不會像監管貨幣那樣監管比特幣。”
要出手的當然不只國內監管部門。只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就可以看到:
印度財政部長明確表示,印度政府不會承認比特幣是法定貨幣。而上月,印度財政部向投資者警告了交易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風險,稱數字貨幣投資類似於“龐氏騙局”,印度最高法院還催促政府回應社會上監管比特幣的呼聲。
在澳大利亞,大批比特幣持有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稱澳大利聯邦銀行、澳新銀行等四大銀行已禁止其使用銀行賬戶資金在比特幣交易所進行交易,有人還聲稱賬戶已被凍結。
在以色列,證券管理局主席表示,將提議禁止從事比特幣和其他數字加密貨幣業務的公司在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交易。“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要業務與數字加密貨幣相關,則該公司將不被允許上市。如果已經上市,那麽其交易將被暫停。”
在韓國,抑制加密貨幣投機的措施已經公布。韓國政府將考慮對加密貨幣交易所運營商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披露買賣價格和成交量等;將禁止金融機構持有加密貨幣和進行加密貨幣投資;尋求阻止未成年人和非居民進行加密貨幣交易。韓國財政部還將考量針對加密貨幣征稅的可能性。
在美國,共和黨最新的稅務改革方案中將取消部分比特幣交易免稅。專家表示,法案中新的限制將禁止虛擬貨幣持有者在將一種虛擬貨幣交易為另一種時,推遲繳納資本所得稅,從而關閉了當前稅法中的灰色地帶。
在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局長安德魯-貝利對比特幣玩家發出“嚴肅警告”:“如果你想要投資比特幣的話,你就要做好虧掉所有錢的準備。”
長期價值爭議
在諸多監管消息流傳背後,是比特幣價值及價格的長期爭議。
2017年12月中旬,比特幣價格一度突破20000美元,達到截至目前的最高紀錄。但隨後僅數日,其價格幾乎“腰斬”。
數字貨幣資深分析師肖磊在接受券商中國采訪時對當時的暴跌進行解讀。據其分析,數字貨幣短期漲幅過大,一些獲利較大的投資者希望鎖定利潤,選擇獲利了結,應該是比特幣價格走低的主要原因。
此外他還提及,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比特幣期貨陸續上市,給更多投資者提供了做空渠道;韓國以及歐洲部分國家開始監管比特幣交易以及ICO市場,投資者出現了一定恐慌情緒。
不過肖磊並不認為比特幣會完全轉入熊市,他認為期貨雖然可以做空,但期貨本身對比特幣來說是一個進入主流金融市場的渠道,反而會增強一些機構投資者的信心,因此當時比特幣的下跌可能還存在比較強的支撐預期。
比特幣的暴漲暴跌令人驚心,回顧過去卻是常態。同時望向未來,其漲跌起落仍有極大分歧。
在上漲的預測中,獨立研究分析師羅尼-莫阿斯給出了30萬至40萬美元的高價。他預測,比特幣會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貨幣。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Fortress Investment前首席投資官邁克爾-諾沃格拉茨則表示,比特幣可能在2018年底達到4萬美元。
另一方面,如“股神”巴菲特和黃金搭檔查理-芒格等都曾出言提醒投資者警惕比特幣。
“你無法確定比特幣的價格,因為這種資產不能創造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泡沫。”巴菲特如此表示。而芒格認為,比特幣的炒作是徹頭徹尾的“瘋狂之舉”,人們應當像躲瘟疫那樣避開。
多種預測之下,比特幣的價格或許很快就會再次出現劇烈動蕩。而其真實價值所在,只有等時間給出答案。
但不論如何,目前比特幣的價格早已超出許多人的預期。無論是看衰者還是看好者,無論是觀望者還是投資者,甚至也包括它的創建者。
“比特幣之父中本聰信心滿滿地表示,比特幣的目標是4000美元!”2017年5月,經濟參考報曾援引日本《朝日新聞》報道如此寫道。
現在,有所回升的比特幣已在1萬4千美元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