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紐約地標建築——Liberty 28後,複星地產在美國又拿下了首個地產開發項目。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4月30日從複星地產獲悉,其已成功獲取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麥迪遜大道項目土地,將在此開發建造逾200米高的47層豪華住宅樓。這是複星地產在海外的首個高端開發項目,也是繼2013年複星地產收購Liberty 28之後在美國的又一重要投資項目。
複星一位管理層對記者透露,目前複星地產在海外地產開發、資管平臺與物業收購方面都已有所斬獲,今後會進一步加強與保險資金的對接,主要關註海外資產管理平臺、直接資產投資、證券投資和PE/VC投資四大類業務。
據記者了解,複星地產獲取的麥迪遜大道項目土地,位於紐約中城繁華便利的Nomad區第30街和麥迪遜大道交界處,處於7條地鐵線的交匯區域。項目總建築面積為350,000平方英尺(約合32,500平方米),計劃建造47層共174個單元的豪華公寓住宅。
複星地產一位人士告訴記者,Nomad區是紐約曼哈頓新興的住宅、商業和酒店的集中區域,複星地產開發項目距離帝國大廈僅一步之遙,設計規劃中的住宅配套設施將包括泳池、健身中心和其他娛樂設施,可以滿足目前曼哈頓住宅市場的主流需求。
上述人士透露,此次複星拿下美國首個地產開發項目,是與美國知名的地產開發企業J.D. Carlisle合作,投資金額數億美元,自從2013年收購紐約地標建築Liberty 28以來,複星一直在加大對北美的投資力度,目前Liberty 28的招租、商業和設施改造工作也已啟動。
目前,複星地產旗下擁有複地、星浩、星泓、星豫、星健、BFC、IDERA、浙商建業、星堡、星景、策源和星頤等多家開發運營企業,最近兩年來加大了在海外地產的擴張,已經在紐約、倫敦、東京、香港、悉尼及歐洲大陸的布局,所投的資產類型包括核心物業、資產管理公司、地產開發等。
複星一位管理層告訴記者,目前複星地產已經結合複星集團的保險業務發展,針對性地提出了關註海外資產管理平臺、直接資產投資、證券投資和PE/VC投資四大類業務。
比如在海外資管平臺方面,複星地產2014年5月正式收購了日本的IDERA,目前複星已經通過IDERA在日本投資了東京花旗銀行中心和品川公園大廈兩個項目,最近,IDERA完成的這兩項物業投資,還都使用了保險資金+低息本地杠桿的投資方式,實現了保險與地產投資的嫁接。
在直接資產投資的持有物業方面,複星地產目前已擁有在紐約、倫敦、悉尼、東京、里斯本的數十萬平方米核心物業。2015年3月剛剛完成交割的,是位於澳大利亞北悉尼CBD核心區的米勒街73號辦公樓,目前滿租運營。
直接資產投資的開發項目方面,複星地產旗下的複地集團,不久前剛完成了與澳洲EG基金公司的簽約,將合作開發澳洲的3個項目。複星方面透露,這三個項目的最終價值預計約為6.5億澳元,將在未來四年內完成,以分享澳洲核心城市悉尼、布里斯班等的住宅市場緊缺的機會。
而在證券投資方面,複星地產也在尋找全球範圍的地產類有價證券的投資機會。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20 15:06 編輯 複星模仿巴菲特 打造屬自己的世界地圖 作者:項男 5月初,複星國際在港交所披露的文件顯示,將以18.4億美元的價格買斷美國保險公司Ironshore全部權益。 這只是複星收購海外保險公司的一瞥。近兩年,複星在海外收購多間保險公司,希望複制巴菲特“產業+保險+投資”的業務模式,用保險資金撬動其他產業。 近日,複星國際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詳解複星收購海外保險公司的邏輯。 梁信軍表示,“這些海外保險資產要符合的一個很重要條件是,與複星業務保持協調,彼此產生協同效益,並對複興的投資和產業布局要有利。”目前,複星逾1/3的總資產為保險業務。 時代周報記者獨家獲悉,因為保險資產的擴大,今年年初,複星專門針對保險業務成立了一個名為“保險集團”的部門,複星執行董事兼總裁汪群斌擔任該部門的負責人。“原有的建制不能滿足集團業務發展的需要,所以更改了以前的建制。”複星集團辦公室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在國際市場上,複星海外收購的保險機構大部分屬於資質或者業績並不理想的保險公司,與巴菲特投資的保險公司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會面臨很多潛在的風險,比如兌付危機、資金鏈斷裂等。” 收購只是最初的步驟,往後的種種風險,對複星的掌舵者來說或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全球保險版圖 複星與保險的故事還得從2007年說起。那一年,複星初次試水保險業,入股了出現償付危機的永安保險。 在沈寂5年之後,複星2012年開始大動作進入保險業。當年從大地財險挖來蔣明執掌永安,還帶來中層幹部十余人;9月,複星與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合資成立複星保德信人壽,占股50%;12月,與世界銀行集團旗下公司在香港合資成立鼎睿再保險公司,占比85%。 至此,複星坐擁三張保險牌照“壽險+財險+再保險”,基本囊括保險主要領域。 之後,複星開始布局海外保險業務。2014年5月,複星完成在公司20多年歷史上最大一筆收購,即葡萄牙保險集團(包括Fidelidade、Multicare及Cares等三家保險公司)80%股權的收購,並在2015年初股權增持至85%。 8月,又斥資4.64億美元收購特種險公司Ironshore,以及專註於勞工險的美國財險公司MIG。近日,複星國際在港交所披露的文件顯示,將以18.4億美元的價格買斷美國保險公司Ironshore全部權益,並將子公司Mettlesome Investment 2並入Ironshore。 這一系列的海外保險資產收購蘊含了複星“自有”的邏輯。梁信軍向記者解釋道,這些海外保險公司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收購的成本低、管理層穩定、在細分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在某個區域內市場份額處於領先地位等。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海外保險資產的資金要與複星業務保持協調。“也就是說,這些保險金進來以後如何與複星現有產業產生協同效益。”複星國際CEO助理王晨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成本低是指許多西方保險公司估值十分具有吸引力,僅相當於賬面價值的1倍左右,而相比之下中國保險公司則達到了2.4倍。 沈萌告訴記者,目前在國際市場上,複星海外收購的保險機構大部分都是屬於資質或者業績並不理想的保險公司,與巴菲特投資的保險公司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作為葡萄牙2011年救助方案的一部分,Caixa被出售給複星,這些資產的吸引力並不大。 梁信軍說,複星之所以收購海外保險公司,是因為遇到了機會。比如Caixa,剛好葡萄牙陷入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接受了歐盟IMF救助條款,必須履行出售國有資產、實行私有化的義務。 “但複星在國內沒有這樣的機會控股保險公司,沒有人願意出售,複星持有新華保險和平安二級市場股份,但不可能控股。”梁信軍談得最多的還是機會。 專設“保險集團” 這些收購的完成,意味著複星3000億元資產里面,30%-40%的資產是來自於保險。不僅如此,複星在2014年業績說明會上透露的目標是:今年計劃大手筆投資至少24億美元收購歐洲、美國等地的五家保險公司。 近日,複星國際停牌,擬額外發行2億美元的新股,集資額最多增至12億美元。此次募集資金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以及未來潛在的保險並購活動。消息稱,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以及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均有參與複星配股。 “這次募資與複星今年繼續在海外收購保險公司有很大的關系。”華泰證券某保險業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複星海外並購動作不斷,存在一定的資本金需求。 時代周報記者獨家獲悉,因為保險資產的擴大,今年年初,複星專門針對保險業務成立了一個名為“保險集團”的部門,複星集團總裁汪群斌兼任保險集團總裁,足見複星對保險業務的重視。汪群斌同時還出任複星保德信人壽董事長、鼎睿再保險董事長和複地集團董事長。 複星國際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今年年初,成立了一個保險集團建制,一個專門的部門。該部門是在保險資產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成立的,原有的建制不能滿足集團業務發展的需要,所以更改了以前的建制。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以前保險業務分配在多個部門里,分頭管理。“以前複星有一個金融集團部門,這個部門下面有保險、證券、銀行等業務。保險公司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管,現在單獨拎出來一個部門。” 複星國際品牌部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保險業在複星的地位非常重要,成立專門的部門是為了能更好執行保險業務的戰略和規劃,對於保險投資業務起到孵化器的作用。 上述保險業分析師分析稱,保險已成為複星最重要的業務板塊,投資項目的資金基本都來自保險公司,用保險資金撬動其他產業。 另外,複星在歐洲亦有成立專門的辦事處,選擇可供投資或者收購的保險標的。王晨說,在歐洲有成立一些部門、辦事處,比如在里斯本、倫敦、法國、德國等地方都有辦事處,還專門成立了伊比利亞投資部,負責該地區的投資業務。 複制巴菲特模式 複星一直將發展保險業視為其投資能力對接長期優質資本的絕佳途徑。保險平臺最大的優勢即在於,能源源不斷提供充沛的現金量。 “首先要用自有資金收購第一家保險公司,接下來自有資金再聯合已經收購的保險公司資金,這樣的話有連鎖反應,收購的保險公司越多,可以調動的資金就越多,規模也會很大。”沈萌說。 複星集團的當家人郭廣昌毫不諱言,要在中國用5-10年的時間,複制巴菲特“產業+保險+投資”的業務模式。 梁信軍說,2007年的時候就確定了巴菲特模式,一個典型的用保險資金做投資的公司。複星也對標過很多國際上的大公司,比如美國的通用電氣、香港和記黃埔、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覺得巴菲特模式最適合。 一般理解,所謂巴菲特模式是,以保險集團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為平臺,利用保險業務提供的大量現金流,為巴菲特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投資資本。這也使得巴菲特的賺錢效應,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複星希望通過保險公司獲取現金流,尤其是壽險公司,兼具金融投資性質及巨大的現金流,可以為向投資轉型的複星,帶來中長期優質資本,以提升複星未來的複合增長率。 據王晨介紹,Ironshore和MIG這兩筆交割完成之後,按照目前的市價來算,意味著複星多了70億美元的投資資金。另據數據顯示,2014年複星保險板塊的權益可供投資資產達到798.1億元,同比增加1335.6%。 保險已成為複星最重要的業務板塊,並對複星整體營運和盈利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根據複星國際公布的2014年年報,在整個集團中,複星保險業務板塊的營業收入達到78.68億元,同比增長2742.3%,占集團總收入的12.7%;來自保險業務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之利潤人民幣11.49億元,同比上升119.4%,已占集團凈利潤的16.8%。 複星保險業務凈利潤暴漲的秘密就在於,此前收購的葡萄牙保險提供的投資綜合收益率就高達8.4%,國內的複星保德信從2.2%收益率達到8.7%,永安財險從5.4%達到12.6%。 梁信軍還表示,去年由於保險金的加入,客觀上快速拉低了複星的資本使用成本。“保險公司浮存的資金成本比在海外融資的成本還低,因為這個資金沒有利息、沒有期限。”沈萌表示,按照巴菲特的理解,這是幾乎沒有成本的資金。 海外收購潛藏風險 複星從保險金中獲益匪淺,但大規模收購也面臨不少風險。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複星這些收購的一大特點是地域跨度很大。複星即將收購的5家公司中,除了有一家是以色列公司外,還可能會收購西班牙的一家保險公司。 “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里,出現了如此多大手筆的收購,如何整合這些資產是一個大的難題,而且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以及法律法規都相差很大。”上述保險業分析師稱。 沈萌說,由於複星收購的並非優良資產,會有很多潛在的風險。假如出現兌付危機,或者現金流斷裂,非但不能給複星帶來現金支持,還會消耗複星本身的資金。複星在進入歐美等陌生的國際保險市場時,還會遇到監管、利率、社保政策調整等諸多變數。 對於風險防範,王晨表示,在收購之前,複星就會做好盡職調查,有自己的財務和法務人員,有自己的團隊,不找第三方,並且所有項目都有投資決策委員會,“會考慮法律、財務等風險,以及對人力資源進行調查,希望管理層能夠留任,會派人去約每個管理層成員”。 但或許正是因為投資並購不找中介機構代理的做法,複星被不少市場人士詬病。根據外媒統計,在複星國際完成的10起最大的並購中,投資銀行僅有4次收到財務顧問費。在複星完成的交易中,有些交易不免存在較大的缺陷與潛在風險。 另外,從歐洲保險公司本身的運營風險來看,壽險公司受周期性的波動的影響比較大。如2007-2009年歐洲壽險公司的市值蒸發了70%。 如何管理這些海外資產也是一個難題。梁信軍說,複星很少派人過去,很多海外公司甚至沒有派人過去。 沈萌向記者分析稱,如果介入所收購保險公司的經營,複星業務鏈會拉得非常長,經營壓力會很大。梁信軍也反複強調,複星是投資,不做運營。 專訪複星集團CEO梁信軍:“複星不投機” 時代周報記者 項男 發自廣州 時代周報:保險公司的吸引力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麽采用巴菲特的發展模式? 梁信軍:2007年的時候複星就確定了巴菲特模式,一個典型的用保險資金做投資的公司。複星也對標過很多國際上的大公司,比如美國的通用電氣、香港的和記黃埔、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最終覺得巴菲特最適合。 複星要做一個投資集團,奉行的是價值投資,不是投機,價值投資需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國際上很多投資公司以基金模式來做投資,比如黑石、凱雷都是典型的私募基金。但基金有一個問題,要退出,而保險不存在贖回的問題。資金來源穩定,這就是複星為什麽做保險的原因。 時代周報:複星所收購的海外保險公司有哪些共同特點? 梁信軍:首先收購價格不能太高,此前曾遇到價格高最後退出交易的情況;保險金成本低,有的保險公司所賣的保單每年4%成本,並且到期年限20年,說明客戶穩定;在細分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可以是財險、壽險、巨災險;在某個區域內市場份額處於領先地位,比如葡萄牙那間保險公司在葡語市場內份額第一。 另外,還要考慮與複星國際的協調,這些保險金進來以後如何與複星現有產業協同發展,這是要考慮的。對投資和產業布局要有利,比如像拓展美國業務,肯定收購美國保險公司更好。 時代周報:你曾說過“現在是海外投資金融機構尤其是保險公司的絕佳時機”,為什麽這樣說? 梁信軍:一方面,價格便宜。美國自從實行QE以來實行的是零利率政策,歐洲是負利率,整個市場的收益率很低,成本也很低,現在買是最便宜的;另一方面是,償二代對保險公司的資本金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很多保險公司不合標準,只能通過出售資本或者增資擴股補充資本金,所以有很多機會。 時代周報:複星如何管理海外的保險公司? 梁信軍:葡萄牙的保險公司就派了一個CFO過去,都是這樣的,很多海外公司甚至沒有派人過去。因為在收購之前,複星就會做好盡職調查,做好全方面的準備工作,並且管理層要認同複星的價值,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高管變動。而且複星是一個投資公司,不做運營。 時代周報:能否透露,下一步打算收購哪些保險公司? 梁信軍:都在看還在談,名字不方便透露。 來源:時代周報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http://xueqiu.com/1830611415/46281788
先说一下我投资复星的心路历程…持有复星国际3年多,第一重仓股,收益率4倍左右
我
自己是12年初买入的复星国际(港股上市公司00656),成本大概在4.2-4.3左右,是第一重仓股,大概30%多,持有了3年左右,目前收益率是4
倍左右(这几年是对复星的持有策略是,不卖,不卖,不卖,在港股通开市第一天,还增持了复星国际)。我觉得如果你持有一家公司3年多,还占30%多比例,
你还对研究工作有巨大兴趣,你不把这公司研究个底朝天,基本是不可能的。
当
时买入复星时,可以说是遇到巨大反对声音,比如很多人就跟我说“千万不要被郭广昌骗了”(如果,没有这么大反对声音,股价也不会那么低,所以感谢这些声
音…)。当时找了大量复星的人和复星的同行调研,这时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反对声音,会发现普遍二级市场对复星评价很低,但是产业投资者和同业者对复星评级很
高,比如一些国内的顶级医药公司。就行业投资和行业研究来说,产投实力比二级市场强很多,换句话说,复星得到了高手玩家的认可,而得不到大众投资者的认
可。(我有个经验,如果你说要投什么行业,你得到了一片反对声音,这主意要么很可能就特别糟,要么这主意就特别好)
如
果你仔细研究复星的每个业务,和研究复星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家公司其实发展速度对平均水平非常非常快,而且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极高
(比如钢铁业务下滑,扭转早期不重视互联网投资)。而这时如果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其他的投资集团,比如伯克希尔,凯雷,KKR,惠理,和一些普通私募基金的
发展史。你会发现复星发展路线虽然被说的逼格很低,没有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那么强。但是复星是在针对自己的面临的现实环境,选了能选择的最好的发展路线。(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是研究伯克希尔的发展史,不是仅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或语录。要看伯克希尔具体投资案例怎么做的,怎么融的资,巴菲特,芒格,索科尔都是什么角色)
持有一家公司的关键是弄清楚到底你在持有什么,以及你不持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而持有只是形式,长期持有的关键高质量的研究做支撑,而不是凭借着热血和一厢情愿。
然后,说说我对复星这几年发展的理解,总的来说是一句话:复星并非简单模仿伯克希尔,而是走出自己的路线
如果奥尼尔希望在NBA取得乔丹那样的成就,他也许可以做到,但他不能模仿NBA的巨星乔丹,因为两人的身体禀赋和性格完全不一样。而复星这几年的成功源于找到合适自己的路线,而并非对巴菲特单纯的模仿。
中
国商业环境的特点是,一旦一个事情有人做,并且效果大好,会出现大量模仿者。这个情况也出现在这几年的巴菲特身上,当巴菲特投资方式奏效后,出现大量模仿
者,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现在国内一些质量极高的上市公司,出现了极其高的估值,因价格太高,这些公司长期投资回报下降极快。如果一家投资公司希望在这个过程
中崛起,最少得去寻找这些被追捧以外的机会。
2014年底,复星的业务结构图
复星集团所属的行业是投资行业,对标公司是伯克希尔,凯雷,KKR这样的投资公司。对于投资公司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端,和融资端的实力。伯克希尔会成为现在全球最好的投资公司,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在融资端上,在美国保险行业极其分散的时候,并购大量保险公司,获取低成本浮存金(巴菲特和芒格买入的第一个有浮存金的公司,实际应该是蓝带印花公司)
(2) 有巴菲特,芒格组成极其之强的精英投资团队
(3) 建立全新的投资和投后管理系统。把投资权高度集中化,经营权高度分散化。
(4) 在美国高速成长期时诞生,当时没有什么全球大型投资集团
(5) 当时没有那么多人搞价值投资
而复星面临的情况是
(1) 中国保险行业是市场集中度最高的金融业态,一上来就是几家已经成型且市占率很高的公司。早期的复星别被人并购就不错了,不要说去并购人家了
(2) 中国同样处于高速成长期中,但是中国已经有了大量投资公司,而像凯雷,红杉这样的投资集团也很早进入中国
(3) 很多人在搞价值投资,所以很多标的价格比巴菲特当年买入时,贵了很多
如
果深入研究一下伯克希尔的崛起过程,你回发现很多伯克希尔崛起的条件,复星都不具备了。复星并不是想不想模仿伯克希尔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复制伯克希尔的问
题。某种程度上,一家公司的融资模式会决定他的投资模式,他能融到什么样的钱,才能做什么样的投资。巴菲特正是因为拿到保险资金这样的超长线资金,才能做
的了长期投资。
复星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了如下调整
(1) 投资权未高度集中化,建立各个行业投资团队。
(2) 复星核心是找到了国内在境外上市的资产,和全球化带来的低估机会
(3) 投资全球愿意到中国扩展业务的公司,并从业务拓展中获利
(4) 依靠全面和庞大的投资团队,买入境外低估值保险公司
(5) 把握住了国有企业重组
昨
天的优点并不是一定是今天的优点,一个对他起了至关重要的致胜因素未必对你也适用。伯克希尔的崛起,也是在格雷厄姆投资管理公司基础上,做了创新,吸收了
芒格和费雪这些人的优点,最终发展壮大,而并非是巴菲特对他老师格雷厄姆的模仿。复星也同样如此,而作为复星之后的投资集团很大概率也会同样如此。
复星的结构的变迁:从2007年上市到2015年
复星在这8年里,可以说是大变化。复星在这8年里结构变迁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上市到2011年:
当
时主要业务是钢铁,地产,医药,铁矿四大业务板块,再加上投资。而这个时候,复星开始的境外投资。而复星在07年上市后,资金情况得到了大量扩充,主要投
资了分众传媒,club med, folie
follie,民生银行H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个时间段里复星大量的吸收了从高盛,GE,凯雷这些大公司人才,组建高水平的投资团队。
第二阶段是2012-2013年,这时,复星开始做资管业务,自己做基金,资管业务本身是一个把融资过渡到保险的过渡性业务。
而
第三阶段是,2014到现在,因为欧洲股市处于低点,且复星境外投资团队以及培养成功。复星开始并购境外保险公司,拿到境外低成本投资。而这个时候典型的
特点是,无论是从获取的可投资资金,资金的成本,业务绩效,保险业务都超过了资管业务。保险业务的重要性提升,而资管业务重要性降低。
下面给大家看这张表,这张表能更好说明这个变化
【1】在14年复星的报表里,复星医药,复星地产,南京钢铁,海南矿业4个板块统计口径有些变化。变成了健康,地产开发和销售,钢铁,资源板块,主要是加入了一些新公司参与并表,但加入并表的公司的利润影响并不大。
【2】14年的运营板块增加了快乐时尚的业务的利润14年大约在4.7亿左右。
从这个表中,大家可以看到,复星保险业务利润明显提升,利润占比从之前的0提升到现在的16.6%。未来对保险的并购增加,保险利润占比会越来越高。而资管业务作为复星在12-13年过渡时期的业务,目前利润也来越高,但未来复星的保险业务比重会是第一位
另外一个变化是,复星这8年在不断调整运营业务的结构,简单说,就是要提高有希望的业务比例,比如医药,降低慢速或衰退业务的比例,比如钢铁和矿业。
总的来说,复星过去这8年里,主要的变化体现在
(1) 找效率更高,且安全系数更高的融资杠杆(从借债投资,到资管,到保险资金)
(2) 立以行业为核心,可以进行全球配置的投资团队
(3) 把公司资产逐步从落后的产能上,调整到有发展潜力的产能上(钢铁资产占比降低,医药资产占比提升)
未来不出意外,这三部分会得到继续的强化。而如何可以更好的进化投资决策流程和激励制度,以及如何更高质量的拿到大项目,将在是为了复星发展的重点。
最后,想和大家说说复星国际的管理层
在对一家投资公司的评估里,核心股东和管理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的顶级管理层在,才会有如今2万亿人民币市值的伯克希尔
投
资是看人,这句话经常被说起。但实际上上市公司的老板,都是净值在5亿或10亿以上的人(某种意义上,这些人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而且是质量极高财务自
由,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拼命去经营公司呢?)。所以,实际上研究人,就是要研究这些5亿或10亿以上的人对公司经营是什么看法(这也是芒格非常愿意看自传
的重要原因)。我自己研究公司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在这些财务高度自由的人里边,最终把企业发展成为超大型公司的人里,一个稍普遍的规律是,这些人真的
很喜欢他们的行业,他们的表现和足球场上的梅西和C罗对足球的热爱,或乔丹对篮球的热爱没有太大区别。
知道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复星管理层评价非常高,虽然我自己也在弄基金公司,但毫不夸张,我每次都说,复星是对我投资生涯里除了巴菲特外,最重要的老师,我的很多投资打发源于在研究复星发展史和投资案例中获得的灵感和启迪。
但我还是建议,对复星有兴趣的投资者,要擦聊自己眼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虽然巴菲特是我最重磅的偶像,但是我仍然要自己思考他说的那些东西对不对,而不是全盘接受。
关于复星业务更详细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介绍复星的文章,里边很多内容很详细,而且还有关系复星医药的介绍。这里不再花篇幅介绍。
2013年复星年报分析,进击的复星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9617035
2012年复星国际年报分析笔记(复星的投资哲学)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5019810
2013年1H复星国际半年报分析笔记(介绍复星的投资系统和复星和伯克希尔的区别)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5019810
复星医药分析笔记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4 17:41 編輯 從綠葉制藥並購失敗思考複星醫藥 作者:chris_jiang2002 五月初,曾經在路演過程中向公司提問,為何不采取並購策略,大舉並購國內醫藥同行,人為制造巨無霸?這個無腦簡單問題的邏輯在於,複星+恒瑞=中國藥企一哥。實際上我看醫藥多年,這個邏輯並非無腦。如果對照美國的情況,目前1000億美元市值以上的歐美大藥企無不依靠並購來擴大規模,消滅對手,做大市場。熟悉歐美制藥業的朋友應當都看到這種靠並購來發展的模式。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沒有成功的,但卻是全球最大的一個並購。2014年5月,輝瑞公司宣布放棄並購英國大藥企阿斯利康。這一並購的金額是1170億美元,即7254億人民幣!如果達成協議,則輝瑞+阿斯利康的總市值是什麽概念?那將是全球最大藥企!我估算,合並以後的公司,僅研發費用支出一項就可以將我國一些上市大藥企的全年營收給杠了。在醫藥行業,我一向喜歡這種並購。複星集團一路的收購也是讓人興奮的。 梁總在答複為何不並購中國藥企的問題時指出,問題在於價格過高。之後宋總進一步透露了複星遭遇到的案例,國內的醫療機構坐地起價,出爾反爾。我們看到,並非複星不願,而是恪守投資紀律和估值原則,不做牛市的冒進買進。 從其他方面來看,還有幾點複星醫藥沒有狂飆並購: 一,去年公司宣布投入50億大搞藥品研發,則十年的投資規劃已經明確,特別複藥旗下的複宏等栽培了數年的研發品種即將結出果實,2017年會逐步展現。那麽這種情況下,高價收購國內藥企的必要性降低。 二,複星醫藥最近采用了收購國外的醫藥標的,也是睿智而具戰略眼光的。包括了收購Ambrx以及Scanadu。盡管屬於初創公司,但產品前景很好。這些項目是可能具有大爆發和顛覆性的項目。 三,最近我與一些藥企和醫生談,發現各個藥企之間的研發文化、研發實力差距很大,人才結構迥異。複星如果收購國內的藥企,整合是一個不容易的工作。即使能夠整合,又有多少價值?實際上整個中國制藥業就是一個巨大仿制藥廠,往難聽點說就是山寨。最近印度總理訪華,再次呼籲習大大放行印度藥品入華。若真敞開這麽幹,讓印度價廉質優的藥品洪水湧來,至少數百家藥企要關門吧。 四,不並購藥企,轉向並購醫療服務、醫院、器械,這也是複星醫藥正確的戰略。如果在歐美,你一個醫藥企業去並購醫院,邏輯上就會讓人覺得不務正業。然而在中國這個扭曲的醫療市場,並購醫院卻成了不二之選。相信研究醫藥的朋友都懂得原因。目前看,獲得下遊資源越來越重要,打造藥+器械+終端醫院+互聯網的醫療閉環極端重要。說白了,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多擁有一點定價權。說遠了,只有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中國醫療社會化浪潮里面先布好局。這個模式是複星醫藥競爭力的核心。 實際上今日主要想讓醫藥股愛好者看一個案例。綠葉制藥放棄並購嘉林藥業,股價高位跌40%,惠里基金損失巨大。 綠葉是一個長期依靠並購而壯大的藥企,這一點與複藥雷同。但本次並購發生的時間點是2014年初醫藥股業績火紅時期,股價也處於最高位。綠葉提出39億的高價要約收購嘉林藥業。當時,這個出價震動醫藥界,推高了整個行業的估值,也導致其他藥企放棄正在談判的項目。經過近一年來的招標價壓價,行業回歸理性,醫藥股冷卻下來,估值下行,前景未明,綠葉最終放棄並購。 惠理基金重倉綠葉,本次損失大了。而我本人則是成功逃頂,基於我很早力圖去嗅出高層對於藥價的看法、價值觀、盡力做到比別人更前瞻,得以先人一步做出決策。當然,惠理基金持股高達8%,船大難掉頭。 中國這政策市,尤其醫藥,已經發生過不止一次,抗生素的聯邦制藥已經上演過一回股價大血洗。投資醫藥股的朋友,我一再強調,別低頭只顧看藥,要擡頭看政策、看宏觀、看醫保、專研習大大、克強總、衛計委領導的一言一行。你沒有辦法,投資醫藥就是這麽悲催。 複星醫藥沒有品嘗綠葉冒進的苦果。不過,公司最近其實也有一樁小收購,即當醫改推行並殺低業界估值的時候,複星進場抄底了。這是我們複星股東一貫喜歡的節奏。 以下是醫藥經濟報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參考綠葉並購嘉林的過程。文章或許並未全部展現這場失敗並購的所有方面,但基本邏輯是對的。作為複星醫藥的股東,我們大家都學習一下吧: 6月2日,綠葉制藥集團在港宣布,終止收購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股權協議。公司股票在短暫停牌後於今日恢複交易。 作為國內醫藥行業較專註創新的制藥企業,綠葉方面表示,公司秉持審慎負責的態度,從宏觀環境和自身發展出發,在充分權衡各方面因素之後,評估此項收購的先決條件未能完全滿足公司之最佳利益,故此做出終止收購北京嘉林藥業股權之協議。 綠葉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殿波回應媒體關註表示,綠葉今後將堅定執行既定戰略目標,持續投入研發以擴大創新產品線;不斷推進國際業務拓展,包括新藥的國際註冊;尋求兼並收購等符合整體戰略的機會,以補充綠葉現有產品組合並提升專註在抗腫瘤、心血管系統以及消化與代謝三大治療領域的優勢地位。劉殿波還表示下一步也將積極把握市場機遇,策略性調整並購發展部署,充分權衡把控利益與風險因素,全面實現價值的提升及企業長遠的發展,以回報投資者的信任,為股東帶來最大的效益。 近年關註阿托伐他汀市場的廣州南新制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惠文向醫藥經濟報介紹,此前綠葉制藥欲以創紀錄的36.8億元大手筆收購嘉林藥業57.68%的股權,已經驚動業界。當時行業關註的焦點就在本次收購北京嘉林藥業的主要標的應該是嘉林旗下的拳頭產品首仿藥哈樂(阿托伐他汀),但經過這段時間的審核,綠葉應該可以了解到目前嘉林通過自建隊伍來做這個品種,如市場規模在大家所說的11億元水平,按照目前行業類似藥物的一般利潤水平來看,能有一成多的利潤已經算很好。而且這個品種占到嘉林銷售額的90%以上,這樣當初給出的估值水平就偏高了。而且首仿藥盡管在目前的定價改革大背景下,在招標采購中還有一些優勢,能夠單獨列於一個層次,但該產品市場的體現已經不夠強勁,從臨床的數據能夠看到這個品種增長空間近幾年的變化,盡管可能還有幾年的市場回報期,但畢竟前有原研壓制,後有其他仿制藥跟進,市場中長期仍然不被看好。 來自C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分析顯示,據國內22個城市樣本醫院數據統計,在2014年樣本醫院使用的全部藥品中,2013~2014年,阿托伐他汀位列前10位藥品金額的第七位,銷售額達13.7億元人民幣。而國內心血管類藥物市場規模從2005年的45.3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89.6億元。其中,2007~2012年增長率均保持在20%以上,連續6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13~2014年心血管系統用藥市場增長率開始放緩。2005~2013年,心血管藥購藥金額複合增長率為17.2%,9年整體市場增長4.2倍,與國內整體市場基本持平。(來源:醫藥經濟報劉正午)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3 17:20 編輯 複星、安邦競購葡銀行——近期中國企業走出去大盤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複星和安邦在海外資產並購上都有不俗表現,安邦於2014年10月開始,又瞄準海外資產,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砸入逾220億元人民幣,主要集中於金融服務業,而複星在5年時間里,海外投資總額約達75億美元,共在15個國家投資了25個項目。這兩家企業海外並購的擴張也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縮影。 ![]() ![]() ![]() 導讀: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將競購葡萄牙銀行Novo Banco,交易價值將超過40億歐元,而參與此次競購的除了兩家中國企業外,還有其他三家企業。不過有知情人士表示,Novo Banco的出售已演變為兩家中國公司——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之間的競爭。 當地時間6月1日晚間,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葡萄牙銀行Novo Banco即將被一家中國企業收購,一旦收購成功,將是中國企業在歐洲金融服務業的最大規模收購,交易價值則將超過40億歐元。知情人士稱,Novo Banco的出售已演變為兩家中國公司——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之間的競爭。 Novo Banco是去年接受葡萄牙政府救助的聖靈銀行(Banco Espirito Santo)的繼承者。葡萄牙政府希望在今年夏天將Novo Banco出售,挽回向聖靈投資銀行的49億歐元的註資。 葡萄牙央行上周表示,已收到五份針對Novo Banco的非約束性出價,現在正在等待有約束力的報價,出價截止日期為6月30日。 據悉,最初競購Novo Banco的有15家企業,葡萄牙央行選擇了5家企業進入最後的競購階段。除了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其他競購者包括西班牙的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S.A.以及美國的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LC和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 知情人士稱,盡管目前仍有5家競購者,但現在的問題似乎是哪家中國公司的出價更高。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高級銀行家表示,預計Novo Banco將被兩家中國企業中的一家收購,因為它們具備“提出強有力報價的財力”,同時“對發展該銀行最有興趣”。 6月2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絡複星集團內部人士詢問該交易的具體進展,但該內部人士表示,對於這一市場傳聞不予評論,一切消息以公告披露為準。 安邦與複星之間的“較量” 如果細數最近幾年在海外大幅投資的“明星”中國公司,那麽安邦與複星一定名列其中。這二者均在海外並購市場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安邦保險集團成立於2004年,在2010年之前,其在業界並無驚人之舉,在世人的眼中僅是一家財產險公司。但自2010年開始,安邦迅速擴張。5年中,安邦依靠一系列的國內紛繁布局,先後拿下了保險、銀行、基金、券商等多個牌照,且資產規模已超萬億。 不過,安邦並沒有止步於國內。在國內市場基本完成金控集團的布局後,安邦於2014年10月開始,又瞄準海外資產,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砸入逾220億元人民幣,在不動產行業、銀行業及保險業攻城略地,先後將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荷蘭VIVAT保險公司以及韓國東洋人壽公司納入懷中。這5次並購,4次圍繞安邦的金融主業,可以看出安邦在全球金融業布局的謹慎和專業;而拿下華爾道夫的產權,則使得安邦的品牌知名度在全球範圍內大大提升。 複星集團也在海外進行了多年布局,在5年時間里,複星的海外投資總額約達75億美元,共在15個國家投資了25個項目。 自2010年起,複星始終踐行“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投資模式,著眼於中國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消費需求和生活方式的不斷升級,連同其管理的基金先後投資了希臘時尚品牌FolliFollie、全球領先的激光美容品牌Alma Laser、意大利高端定制男裝Caruso、美國高端女裝St. John、頂級旅遊度假酒店三亞亞特蘭蒂斯、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Studio 8、英國休閑旅遊集團Thomas Cook等等。 複星也在海外金融領域進行了大幅布局,矢誌向“以保險為核心的綜合金融能力”與“擁有全球產業整合能力”雙輪驅動的全球一流投資集團目標邁進。複星集團旗下現有葡萄牙最大保險公司Caixa Seguros、美國Ironshore保險集團、美國Meadowbrook保險集團、德國BHF Bank銀行等。 分析人士指出,購買海外保險資產主要目的是獲取成本低廉且投資周期較長的保險資金,可以助力企業迅速擴張及國際化;而並購海外銀行,則可以幫助企業在當地市場更容易尋找到優質標的,同時融資端也可以為企業並購提供有力支持,盡管融資成本也許高於保險資金的成本。 因此,此次安邦與複星同時“瞄準”Novo Banco,或許與上述因素有關。 實際上,複星此前便曾與Espirito Santo家族打過交道,且也在葡萄牙進行了多筆投資。 2014年10月,複星宣布通過其葡萄牙保險分支Fidelidade成功收購葡萄牙醫療企業Espirito Santo Saude(ESS)的逾半數股權。ESS的全稱為Espirito Santo Saude - SGPS,SA (ES Saude),是葡萄牙一家醫療保健集團的控股公司,而這家公司恰恰隸屬Espirito Santo家族控股的RioForte旗下。 除ESS和葡萄牙保險公司外,複星在葡萄牙還通過Fidelidade持有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 3.97%的國有股份的收購。 聖靈銀行危機始末 聖靈銀行實際上是此次有待收購的Novo Banco的前身。 聖靈銀行的危機始於2013年年末,其註冊在盧森堡的母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Espirito Santo International S.A.)的融資方式及財務危機導致聖靈銀行遭受牽連。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一直倚重於通過旗下銀行營銷的基金來發行債券,其中就包括葡萄牙當時最大的上市銀行聖靈銀行。在21個月的時間里,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向旗下一家投資基金共計發行了逾60億歐元(合82億美元)的短期債券。 2014年5月,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曾在歐洲市場引起一場危機旋風,主要原因在於在審計中被葡萄牙監管當局發現存在嚴重會計違規行為。 2014年7月,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所擁有的聖靈銀行因一周內股價暴跌32%引發了歐美股市齊齊下跌、歐元區外圍國家市場的大幅波動。這場動蕩還蔓延到了南歐的其他市場,在西班牙市場,一家銀行和一家建築公司均取消了發債計劃。一家意大利制藥商則取消了股票發行活動。希臘政府債券的發售規模小於預期。整個歐洲股市都下跌,歐元也走低。 面對持續惡化的連鎖式反應,剛剛退出救援計劃的葡萄牙政府為了穩定局面,不得不將聖靈銀行收歸國有。 2014年8月初,葡萄牙中央銀行通過49億歐元(約合66億美元)的援助安排接管了聖靈銀行,並將銀行改名為Novo Banco銀行。但是按照援助安排,次級債債權人將遭受損失。而此次聖靈銀行私有化,葡政府也是希望收回其49億歐元的註資。但由於Novo Banco去年剛剛成立,其財務信息並未對外披露。 根據當時披露的信息,去年危機出問題的並非聖靈銀行,而是該行的控股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和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他們都隸屬於葡萄牙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古老家族Espirito Santo家族,該家族透過旗下私人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100%控股RioForte,後者則擁有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 49.3%股權,而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是聖靈銀行第一大股東,擁有25.1%股權,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則是第二大股東,占股14.6%。 Espirito Santo家族最早的生意要追溯至19世紀中葉,除了聖靈銀行外,該家族在葡萄牙還擁有保險公司、電信公司,也參與醫院運營,集團旗下還有葡萄牙和巴西連鎖酒店Tivoli Hotels&Resorts以及一些能源項目。盡管其持有的大部分業務是在葡萄牙,但集團總部設在盧森堡,作為私營公司,外界並不了解其財務狀況。 |
最近幾年在消費領域不停擴張收購的複星國際(00656.HK),對海外地產物業也一直感興趣。
記者7月2日從複星地產獲悉,公司與Resolution Property擬共同投資設立一家合資公司Resolution Property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 (下稱“RPIM”),其中複星地產在RPIM中擁有控股地位。這也是繼2014年5月收購日本IDERA之後,複星地產在全球投資的第二家資管平臺公司。
此前,複星已經耗資數十億元陸續在倫敦、紐約、日本買下商業辦公樓,如今再與英國地產基金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意味著海外房產投資的布局並沒有停止的意思。
據記者了解,英國Resolution Property是一家擁有17年歷史的專業地產基金管理公司,專註於歐洲地產投資的基金管理,目前管理資產規模約為20億英鎊。在英國、德國等地擁有多個知名項目,旗下物業包括德國Bremen的Waterfront購物中心、法國Troyes奧特萊斯、倫敦Shoreditch的辦公樓等。
“在收購日本IDERA之後,我們認為成熟的海外專業資管平臺,是複星地產應首先考慮的投資對象。”複星集團副總裁、複星地產總裁徐曉亮表示,未來,Resolution將作為複星地產在歐洲的主要地產投資平臺,成為在歐洲對接保險資金、打造全球化投資能力的戰略投資平臺。
而作為複星集團在全球的地產投資與管理平臺,複星地產旗下目前擁有複地、星浩、星泓、星豫、星健、BFC、浙商建業、星堡、星景、策源和星頤等多家開發運營企業,不過,複星地產的一位管理層透露,未來複星地產對海外地產的布局,將優先使用保險資金,“目前,葡萄牙保險公司旗下的地產資產管理公司Fidelidade Property已開始納入複星地產的海外資管系統”。
此次與Resolution Property成立合資公司後,Resolution今後就將作為複星地產在歐洲14個國家價值增長型投資中的優先平臺,並對接葡保及其他複星保險企業,尋求將英國的辦公樓開發模式推廣至歐洲其他地區。
上述管理層透露,2013年10月,複星地產以6450萬英鎊收購了倫敦金融城核心物業Lloyds Chambers,2014年初複星集團又收購了葡萄牙最大的保險公司Fidelidade,之後複星地產便與Fidelidade旗下的地產資管公司開始業務對接,目前協助Fidelidade共同管理旗下價值約為7億歐元的地產資產包。
值得註意的是,最近兩年來,複星地產已經在紐約、倫敦、東京、中國香港、悉尼及歐洲大陸布局,所投的資產類型包括核心物業、資產管理公司、地產開發等。複星一位管理層告訴記者,除了關註海外資產管理平臺,複星地產還關註直接資產投資、證券投資和PE/VC投資等業務。
比如在直接資產投資的持有物業方面,複星地產目前擁有了在紐約、倫敦、悉尼、東京、里斯本的數十萬平方米核心物業,2015年3月剛剛完成交割的澳大利亞北悉尼CBD核心區米勒街的73號辦公樓,目前滿租運營,紐約Liberty 28的改建與招租工作也已啟動。
在直接資產投資的開發項目方面,2015年5月,複星地產剛剛拿下紐約麥迪遜大道公寓開發項目,是複星地產首個海外高端開發項目,而複地集團也在4月底完成了與澳洲EG基金公司的簽約,將合作開發澳洲的3個項目,最終價值預計約為6.5億澳元。
而在證券投資方面,複星地產也在尋找全球範圍的地產類有價證券的投資機會,同時投資O2O模式的地產創新業務,並尋找可以反向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海外蜂巢城市資源。
事實上,看上歐美等海外地產物業的不只是複星一家。如今,地產類標的因為本身具有資產配置和投資的雙重特色,日益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寵兒,包括中國銀行、中國人壽、綠地集團等金融、房地產企業,頻頻傳出收購海外地產的消息,而收購標的幾乎都是商業地產,並且多為當地地標。
畢竟,與國內高昂的房價相比,一些國際大都市的資產價格看起來還是很劃算。複星集團CEO梁信軍就曾對記者透露,複星收購紐約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的均價,相當於約21700元/平方米,甚至低於中國很多二三線城市寫字樓價位,而隨著歐美經濟的複蘇,預計物業的估值和租金也會隨之提高。
“我們的確在全體動員、認真研究、盡快進場買籌……所以我們與資本市場場內大部分運動員是反向行動的。”
針對目前的股票市場形勢,複星集團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今日在金融街微信群與群友進行的一段分享中稱,複星一直致力於讓自己同時在熊市牛市保持成長:那些可以受益於牛市的原理和戰略,現在也可以用來受益於熊市。
在看健康快樂關聯行業股票買入機會
梁信軍透露,複星昨天在香港增持了自己股票,“今後如果股價低,會繼續做,而且已經在看中概股、h股、a股的其他機會,有健康、快樂關聯的行業資產、誰要割的肉,歡迎大家推薦點過來。”
梁信軍指出,牛市的策略就是做實凈資產、降低負債率、收集現金;熊市則是在價值的地板上換好的籌碼、優化資產結構和配置、買低價的好資產。“過去五個月我們的確賣出23億美元、快速啟動子公司只爭朝夕去融資33億美元,都是為了今後在熊市有能力有資金買,只不過不知道今天的a股熊市來的這麽快;今天準備進場買,也是為了未來牛市時有籌碼可賣。”
而對於複星國際,梁信軍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以下為微信轉發原文:
複星的基本面很好(不過香港0656股價這二天也跌了不少,歡迎大家本著價值投資購買哈):到今天權益保險浮存金大大高於去年底1067億,可以肯定到年底完全可以大大超過我們年報及股東會上預測的翻一番,並且這些長期可使用的權益保險浮存金完全成本平均3%/年,使得我們:1)熊市可以大有作為;2)市場風險自然對沖:1/3是歐元,1/4是美元,1/3不到是以色列貨幣,7%人民幣,6%港幣,單一市場波動對我們影響小;3)當前配置保守,資產安全性高。82%以上是現金和固定收益,股票+地產不到18%,從我們接手葡萄牙保險公司起就大幅優化資產的oecd地理配置,今天有人擔心的希臘影響,我們去年就對沖做了;
我們在資產端的戰略就是要大規模系統增持健康、快樂,過去半年來由於a股太貴,我們主要尋求投資海外低價健康快樂消費資產行業的龍頭企業、並推動他們回國發展享受中國市場成長的價值錯配戰略(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今天a股下跌、跌跌不休給我們準備好的資金(賣出去股票回收的現金、公司增發新股的資金、保險浮存金存量增量、較低負債率帶來的融資空間)絕佳的機會,得以低成本增加本土的健康快樂資產。所以,我們資產端質量安全,歐元的資產沒有受希臘影響;負債端以保險浮存金為主,供應可靠、低成本、長期、隨時可用;這種牛熊轉換正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價值投資戰略可以顯示增值能力的時候。
熊市不買入,哪來的牛市可賣的資產?我們已經正式在h、a股同步進場買健康、買快樂、買進自家低估股票。我們在過去三個月中整整增加了上千億人民幣權益保險浮存金,首批7月上旬已並表可以啟用,第二批九月可啟用,還有一批11月前,股市低迷對我們是天賜良機。
繼續收購海外銀行、保險資產
而在研究A股、H股市場的同時,複星在海外的資產並購也沒有停止。記者今天從複星國際(00656)了解到,公司通過其全資子公司向Hauck & Aufhäuser Privatbankiers KGaA (下稱“H&A”)私人銀行的股東們提交了一份具有約束力的收購要約。銀行股東委員會中超過80%持有H&A註冊無面值普通股的股東接受了複星的收購要約。此項交易由相關監管機構進行審核。在獲得監管機構批準之後,股權會盡快完成轉讓交割,項目投資金額最高可達2.1億歐元。
H&A私人銀行為德國的機構與私人客戶提供業務,在最近五年內所有者權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在諸如資產服務、中小盤股權業務等諸多領域,該銀行最近幾年的業績增幅都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業務拓展至歐洲所有核心市場。
此外,複星國際還宣布連同其子公司完成了對Meadowbrook Insurance Group, Inc.(NYSE: MIG)保險集團 (下稱“Meadowbrook”)的收購。
Meadowbrook是一家專註細分市場的專業財險、意外險及保險管理服務公司,在標準和非標市場上,通過由重視服務、具備專業知識和專長的獨立零售代理商、批發商、保險計劃管理人和總代理機構組成的廣泛多元網絡,推廣及承保特種險和意外險計劃和產品。
目前,複星逾三分之一的總資產為保險業務,包括投資葡萄牙最大的保險集團Fidelidade、永安財險、複星保德信人壽、鼎睿再保險、Ironshore以及Meadowbrook,打造了涵蓋財險、意外險、壽險、再保險、特種險及綜合保險的全方位保險平臺。上月,複星還宣布達成股份買入協議,收購以色列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 Phoenix Holdings Ltd.(“Phoenix”)之流通股本52.31%。截至2014年底,複星總資產為人民幣3,248億元,如考慮Phoenix、Ironshore及MIG於2014年底的總資產,複星旗下保險板塊合計的總資產規模將達到約人民幣2,700億元 ,其占集團合計總資產的比例將從35%提升至49%。
此前一直以產業收購和整合見長的複星集團,為何近年來對保險業務頻頻出手?據記者了解,投資保險公司與複星的其他海外投資標的不同,不僅需要的是其盈利能力,還看中了保險公司的融資渠道。
梁信軍就曾對記者透露,複星今後的重點投資方向是希望多投資消費和消費升級、能源和資源以及金融服務領域,而保險業正是金融服務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會尋找機會加大對保險、銀行等金融板塊的投資,長期目標是推動複星向以保險為核心的擁有綜合金融能力的投資集團轉型,並大力發展資產管理業務。
“在融資方面,我們一直推崇向巴菲特學習,通過投資保險、銀行,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梁信軍指出,之所以布局保險公司,主要就是希望利用保險業務提供的大量現金流,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這是公司轉型擁有綜合金融能力的投資集團的一個重要方式,而另一方面則是提升公司在全球的投資能力。
“這一年,我做的最大的兩個決策,一個是11日臺風天從日本飛回來,當飛機飛到上海的時候,機長問我要不要下去,他問塔臺說在邊界狀態,你自己看著辦吧,我跟機長說那你也自己看著辦吧,但是我們還是順利地降落在上海了。第二個就是那天在美國倒時差,A股狂泄,H股也是,我們很多員工在不該買股票的時候買了很多,惶惶不安時我安慰大家,你在5000點的時候貪婪過,你現在還不會勇敢一點嗎?”
在剛剛舉行的第三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中,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多次發言中,都提到了目前各方關註的資本市場,詳談了他對A股和H股市場及很多股票的看法。
對於過去一段時間A股市場的大跌,郭廣昌認為,股票上漲太快,調整一下是正常的,但問題是調整的太快了,“在整個調整過程中,我們發現香港的H股,雖然估值是合理的,但也跟著A股恐慌性地下跌,而且大宗商品也急劇下降,所以如果政府這個時候不出手的話可能會有更恐慌的局面出現。”
作為巴菲特模式的踐行者,郭廣昌一直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而對於資本市場上如何投資股票,他也有自己的一套觀點。“A股5000點的時候,還是有股票值得投資的,比如工商銀行的估值一點都不貴,A股在5000點左右的時候,我們還是買了不少工商銀行,H股的工商銀行也是非常值得投資的,它的分紅率已經達到5%~6%了。”
而在資本市場經過了前期的一輪下跌後,郭廣昌認為機會更多了。“第一,在任何一個泡沫的市場里面總有一些被遺棄的珍珠,關鍵是你要有那個眼光和耐心。第二,在一個恐慌的市場里面機會更多,所以你應該更勇敢一點,我還是認為A股也好,H股也好,中國概念股還是被很多低估的,關鍵是你自己要去認真地看,要基於你的理性去判斷。你到底是因為了解這個企業你看準它了,還是說因為它漲了三個漲停板了,你覺得還會有三個漲停板所以你才買了。”
那麽,到底哪些股票是複星關註的呢?郭廣昌指出,複星一方面看好大健康,另一方面看好快樂時尚產業,但並不是說你看好哪個行業,就一定看好這個行業里面的股票。在這些企業里面,你選擇哪個企業投資是另外一回事。
“舉個例子,我看好中國的電影市場發展,但是我看華誼很貴了,很多電影公司都很貴了,而同樣一看在美國上市的博納很便宜嘛,博納去年是中國票房第一,”郭廣昌說,“同樣看在中國的一個公司,A股和H股最高可以差三倍,有這種差距的存在,我們一定是選擇投H股的,如果你忍受不了這份孤獨,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
值得註意的是,從7月6日開始,複星控股已經連續三天增持了H股上市的複星國際(00656.HK)的股票,三天的平均價分別為15.029港元,14.23港元,以及13.24港元。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大股東仍將根據市場情況,不排除進一步增持的可能性。
而在更早時舉行的複星國際年度股東大會上,複星國際首席執行官梁信軍曾透露,從4月份以來的牛市,複星幾乎保持每周賣出去將近20億人民幣左右的A股股票,“我從來不去賭股市能漲多少,我覺得能掙錢就賣,價格便宜就買。”
在梁信軍看來,複星的牛熊市“投資經”就是,在A股的牛市中緩慢減持套現,在海外的熊市中買保險資產、健康快樂時尚資產,在全球市場尋找錯配機會;鼓勵旗下A股上市公司定增融資,並啟動一系列海外中國概念股回歸中國的進程。
而在此次外灘國際金融峰會,郭廣昌則指出,在A股也有值得價值投資的股票,除了工商銀行,豫園商城和複星醫藥都是複星投資多年,並且利潤在持續增長的股票,此外萬科也不錯。
以下是郭廣昌分享的其他幾個觀點:
第一,如果你在熊市的時候表現得很勇敢,在牛市的時候就不會貪婪。如果你在牛市的時候很貪婪,也很難在熊市表現得勇敢。
第二,股市到了這個地步,A股、H股都出現不少很有投資價值的股票。
第三,複星集團本身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對改革帶來的紅利、中產階層的崛起等經濟發展的動力都非常有信心,目前的下跌反而是增持中國未來新興產業的好機會。
最近幾年在消費領域不停擴張收購的複星國際(00656.HK),對海外地產物業的投資也是停不下來的節奏。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7月29日從複星獲悉,公司旗下Fidellidade保險集團(下稱“葡萄牙保險”)下屬的歐洲地產公司簽約收購了意大利米蘭市核心區科爾杜西奧廣場的地標性商務辦公樓——布羅吉大廈(Palazzo Broggi),這也是複星繼2013年10月收購英國倫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之後,在歐洲大陸的又一投資布局。
布羅吉大廈是米蘭的歷史性地標,地處米蘭商業、文化和藝術中心,距米蘭最負盛名的旅遊地標——米蘭多摩(DUOMO)大教堂咫尺之遙,毗鄰著名的購物中心維多利亞二世拱廊。大廈總建築面積約4.7萬平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
目前,布羅吉大廈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集團——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的總部。一位複星的人士告訴記者,複星看中的主要是大廈所處的優越地段和周邊環境,從長遠的商業氛圍來看,布羅吉大廈具備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有望成為DUOMO大教堂地區的商業、辦公新地標。
複星董事、副總裁,複星地產總裁徐曉亮更是表示,歐洲一直是地產投資的熱點市場,也是複星全球化布局最重要的區域之一,複星看好歐洲主要城市的核心物業投資機會,並將繼續加強與複星旗下保險企業對接,不斷拓展複星在歐洲的地產業務布局。
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7月初,複星地產剛剛宣布與英國專業地產基金管理公司Resolution Property共同投資設立Resolution Property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 (RPIM),複星在其中擁有控股權。RPIM是繼2014年5月收購日本IDERA之後,複星在全球投資的第二家資管平臺公司,將作為複星地產在歐洲14個國家價值增長型投資中的優先平臺,對接複星葡萄牙保險及其他複星保險企業。
最近兩年來,複星地產已經在紐約、倫敦、東京、中國香港、悉尼及歐洲大陸布局,所投的資產類型包括核心物業、資產管理公司、地產開發等。複星一位管理層告訴記者,除了關註海外資產管理平臺,複星地產還關註直接資產投資、證券投資和PE/VC投資等業務。
在直接投資方面,複星目前管理著紐約、倫敦、悉尼、東京、里斯本的數十萬平方米核心物業。2015年3月,澳大利亞北悉尼CBD核心區的米勒街73號辦公樓宣布,以滿租的運營現狀被複星旗下葡萄牙保險收購,完成交割。在開發項目方面,複星2015年4月獲得了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項目土地,啟動開發建造47層高的豪華公寓住宅,這是複星在海外的首個高端開發項目;複星地產旗下的複地集團,也在2015年4月完成了與澳洲EG基金公司的簽約,合作開發3個項目,分享澳洲核心城市悉尼、布里斯班的住宅市場機會。
而在證券投資方面,複星地產也在尋找全球範圍的地產類有價證券的投資機會,同時一方面積極投資O2O模式的地產創新業務,另一方面尋找可以反向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海外蜂巢城市資源,為國內的蜂巢城市項目開發提供支撐。
事實上,看上歐美等海外地產物業的不只是複星一家。如今,地產類標的因為本身具有資產配置和投資的雙重特色,日益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寵兒,包括中國銀行、中國人壽、綠地集團等金融、房地產企業,頻頻傳出收購海外地產的消息,而收購標的幾乎都是商業地產,並且多為當地地標。
畢竟,與國內高昂的房價相比,一些國際大都市的資產價格看起來還是很劃算。複星集團CEO梁信軍就曾對記者透露,複星收購紐約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的均價,相當於約21700元/平方米,甚至低於中國很多二三線城市寫字樓價位,而隨著歐美經濟的複蘇,預計物業的估值和租金也會隨之提高。
企業服務市場近期如此火爆的原因,在我們看來主要是以下三點:
‒ 智能終端普及和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降低了企業信息化的門檻,同時移動互聯網也使得很多企業服務應用場景得以實現。
‒ 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從粗獷型向節約型、效率型轉變,需要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精細化運營和管理。
‒ 我國有4千萬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很低,我國企業管理軟件產值占GDP比重的萬分之四,這一比例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中國企業信息化潛力非常巨大。
企業服務的機會在哪里
我國企業服務的機會更多集中在中小企業身上。首先,中小企業的需求相對清晰和明確,定制化要求很低。相反大企業為了證明存在感,定制化需求十分普遍,針對每個客戶的定制化服務,必然增加研發開支和服務成本,這與現在基於SAAS模式的企業服務理念背道而馳。其次,中小企業內部中間環節少,決策簡單,回款周期短,更適合創業階段的企業進入。大企業招標采購周期短則數月,長則半年,拖欠費用現象嚴重。第三,雖然我國中小企業的付費能力有限,但只要定價合理而且采用SAAS模式按使用量和時間進行付費後,中心企業的實際付費能力和意願還是較強的。
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不佳,管理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生存問題,因此企業服務要切入痛點,幫助企業增加收入或者降低成本。在具體方向上,可以分為企業管理需求、企業生產需求。企業管理需求是企業普遍面臨的通用性管理訴求,如財務、人力、法律、行政、安全等。企業生產需求是較易對外標準化和雲化的生產環境和系統,包括銷售、采購、客戶服務等環節和酒店、4S店、美容美發等垂直行業生產系統。此外,對於高技術企業,生產需求還包括計算、存儲、輔助開發、測試、性能監控等環節。
我國企業服務還處於早期階段,上述大部分方向都屬於待開發的處女地,可以選擇具備出現平臺型、生態型公司的領域進行布局,如銷售管理,在美國出現市值450億美元的Salesforce,而圍繞Salesforce又形成了一個包含多家上市公司的生態系統。
如何尋找優秀的企業服務創業者
企業服務的創業者,從創業伊始就要面對產品研發、市場銷售、運營服務三方面的挑戰,同時企業服務的發展周期較長,需要創業者具備長期應對三方面挑戰的“鐵人三項”能力。
通過兩年多對一批企業服務創業者的持續跟蹤,初步得出了一些評價指標。首先,創業者最好在該領域具有5年以上從業經驗,對行業和客戶有深刻理解。第二,最好做過中層以上管理崗位,對企業運營和管理中的痛點、問題有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第三點,最好具備管理1000人以上團隊的潛質和能力,從美國來看企業服務領域公司規模很少低於1000人。最後,從國內發展較好的企業服務項目來看,非技術類項目創始人多是銷售背景出身,技術類項目創始人多是較有商業頭腦的技術專家。
如何評估企業服務項目的運營情況
移動互聯網2C產品有一套基於規模和活躍的運營情況定量評估體系。企業服務領域,我們也嘗試在美國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投後管理實踐總結了一套以收入和續費為核心的包含8個指標的運營情況評估標準。
‒ 收入及成長性:主要指企業年營收和到達1000萬、5000萬元營收的時間周期。我們將1000萬和5000萬元營收定義為兩個重要里程碑,1000萬營收標誌產品服務和業務模式得到了初步驗證,5000萬營收標誌公司業務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國內現階段營收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服務公司屈指可數。公司從創立到實現營收里程碑的周期越短證明公司成長性越強,一般而言,實現1000萬元營收大概需要1-2年時間,5000萬元大概需要3-4年時間。
‒ 付費企業數:相對於總企業數,應更多關註對營收貢獻價值的付費企業數,2萬家付費企業也是一個標誌,阿里巴巴B2B香港上市時,付費企業數在2萬家左右。
‒ 企業續費率和流失率:是指購買服務的企業在下一個付費周期內的續費比例,與移動互聯網留存率的概念類似,是評估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的重要指標,流失率=1-企業續費率。在美國,優秀的企業服務續費率一般要求在90%以上,考慮到國內中小企業的生存周期顯著偏短,國內企業服務續費率的最低要求應該在75%以上。
‒ 企業年服務費:是指付費企業購買服務而支付的年費,不同服務定價也不同,對企業價值越高的服務定價越高。
‒ 續費金額比:是指後一個付費周期企業年服務費與前一個付費周期企業年服務費的比值,隨著企業客戶不斷發展和成長,續費金額比一般情況大於或等於1。假設續費率為1且不發展新客戶,如果續費金額比大於1,意味著僅依靠老客戶自身成長,收入也將呈增長趨勢。
‒ 企業獲取成本:是指為獲取每一個付費企業而支付的銷售、市場等各項開支。一般情況下,創業者願意支付的企業獲取成本不高於1-2倍的企業年服務費,否則將短期內難以獲得盈利。
‒ 客戶價值:客戶價值=平均企業年服務費/(1-企業續費率),即客戶在使用企業服務生存周期內一共支付的服務費總額。一般情況下,客戶價值應該遠大於平均企業獲取成本,否則服務將不可持續,業務模式存在重大問題。
‒ 銷售效率:是指銷售人員在單位時間內簽約的付費企業數和服務費金額,銷售效率是衡量公司銷售能力的直接指標。銷售效率提升將使公司在相同運營成本下,產生更大的營收。
產品與市場銷售到底孰重孰輕
從幾家美國企業服務領域上市公司的市場銷售與研發費用比就可以看出,創業者需要在公司的銷售和市場上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我們從國內幾家發展較好的企業服務項目了解到其市場銷售與研發費用比也在4:1左右。這里市場銷售費用也包括市場銷售人員薪資等人力成本。正因為市場銷售如此重要,有銷售背景的創始人對公司長期發展有重要價值。
對於產品,要給企業主提供一個直擊痛點的65分以上產品,然後在銷售過程中尋找標桿客戶,並以標桿客戶的需求為模板叠代升級,將產品不斷優化到90分以上。企業主是服務的買單人,因此產品第一步要讓企業主爽,否則他們不會買單和續費;第二步不斷升級產品、優化用戶體驗,讓作為企業服務中被管理的對象----員工基本滿意。
如何平衡定制化與標準化
定制化與標準化,一個代表產品的深度,一個代表產品的廣度,在產品定義和研發中需要不斷平衡。可以通過不同階段推出不同版本先滿足廣度需求,再逐步滿足深度需求:產品1.0階段,僅提供最基本、最通用的功能服務,並在客戶中尋找各垂直行業最具代表性的標桿;產品2.0階段,挖掘行業標桿企業的需求,在1.0基礎上推出行業版本,把更多具有行業深一層需要的企業轉化為客戶;產品3.0階段,在2.0基礎上與標桿企業深度互動,共同挖掘和拓展垂直行業衍生企業服務機會,此時有可能需要共同出資成立新公司來承載3.0的產品。
產品1.0和2.0不斷擴大產品的覆蓋度,向橫向拓展,而產品3.0更多是挖掘行業深度,向縱向拓展,這一橫一縱有效平衡和解決了產品定制化與標準化的問題,同時提高了公司的產品壁壘和競爭力。
企業服務是免費還是收費
對於2C服務早期通過免費獲取用戶似乎是一種屢試不爽的手段,以至於免費到了最後不知道該如何向用戶收費的窘境。個人認為免費在企業服務領域並不好用,原因有以下四點:
第一,免費不一定降低企業主的決策門檻,他們的決策點不僅是價格,更重要的是能否有效解決企業的痛點。只要可以解決問題,且定價在支付能力之內,企業主對於付費並沒有抗拒心理。
第二,企業主並不相信天下有免費的午餐,免費反而會增加他們使用的顧慮,擔心企業信息和數據的丟失和盜用,反而提高了使用門檻。
第三,服務不花錢,企業主就不會心痛,不心痛就不會重視,不重視就不會好好使用,不好好使用就不會有好效果,最終會影響口碑。
最後,中美二級市場對企業服務的商業模式有清楚認知,對於上市節點收入規模有明確的預期門檻,尤其在美國可以說是硬性指標,收入不達到標會嚴重影響IPO和市值。
收費是一種商業模式,免費是一種營銷手段,我們可以讓企業免費試用,但不能一直免費使用,否則將失去商業的本質,現階段對“免費+企業大數據變現”的模式似乎還有點早。
如何做市場和銷售
企業主購買和采用某項企業服務時的決策相對慎重、流程相對複雜,在購買前有許多問題需要咨詢和了解,所以很難僅憑廣告和品牌就直接做決定,一般都需要銷售人員現場提供產品演示和講解。雖然市場不能直接完成簽單,但廣告和品牌卻可以降低銷售的難度和門檻,因此銷售是企業服務的基礎,市場是服務於銷售的手段,兩者有效組合可以提高銷售效率。
銷售主要包括直銷和渠道代理兩種模式,各有優勢和問題,公司一般都會將兩種模式結合使用。直銷的優勢在於自建銷售團隊,素質可控,將銷售與咨詢、服務有機融合,更好滿足客戶的需求,更高效解決實施中的問題。但直銷的問題在於需要招募大量銷售人員,增加管理難度和成本開支。渠道代理的優勢在借助第三方的資源和渠道銷售產品,降低了人員成本。但問題在於代理渠道存在不可控和彈性,容易短期內隱藏問題。例如,渠道代理以前以銷售一次性收取License費軟件產品為主,缺乏對售後服務和續費管理經驗,雖然第一年可以發展大量新增客戶和營收,但第二年往往因為服務和續費問題,客戶和收入規模迅速下滑。
雖然直銷短期內會增加成本,但可以為公司贏得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渠道代理雖然短期可以顯著拉高營收,但長期來看可以會隱藏更多隱患。因此公司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和控制直銷與渠道代理的比例。
去美國還是國內上市以及如何估值
第一,要綜合考量未來幾年中美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關於這一點的分析有很多,就不在贅述了。第二,與美國投行溝通,我們了解到美國二級市場對企業服務上市企業存在2億美元營收的隱形門檻,如果達不到這一指標投行的承銷意願將大打折扣。而受匯率、我國中小企業付費能力有限和中小企業高死亡率等因素影響,我國企業服務領域公司的收入規模遠低於美國同行。所以投資人必然考慮到在基金存續期內,被投企業是否可以達到該營收門檻,是否可以順利上市退出。
在考慮上市的同時,我也想談談現在離譜的估值。通過與中美二級市場投資者交流,我們發現對於企業服務類公司的估值方法已基本達成了共識,即以Forward PS 10-15倍為估值基礎。企業服務領域估值應該以營收為基礎,如果現階段估值相對於營收偏離過大,未來將會影響到投資收益。
最後, 由於投資人本身很少是企業服務的直接消費者,同時也難有機會親身體驗企業主所面臨的痛苦和問題,複星昆仲資本會到公司一線去學習和實踐,多與企業主和員工去溝通和交流,去理解企業服務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需求,去提取公司管理的痛點,並將美國的成功模式、經驗與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希望和更多創業者一起合作,共同打造企業服務下一個獨角獸。
複星昆仲資本介紹:
複星昆仲資本是複星旗下的高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專註於投資中國和美國的早期及成長期創新企業,在中國北京、上海和深圳以及美國矽谷設有辦公室,我們積極尋找投資(人民幣和美元)最具創新的高潛力初創公司和企業家機會。我們主要關註的投資領域包括與互聯網相結合("移動互聯網+")的金融,醫療,O2O,在線旅遊,在線教育,中小企業服務等。昆仲資本團隊擁有企業家精神與豐富的產業經驗,倚靠複星集團豐富的產業,金融和醫療資源,通過整合全球的創新能力與中國的成長動力,致力於推動創新企業的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盧山,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