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9hl.html

2010年上半年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并非好日 子——上证指数下跌了26.82%,沪深300指数更是下跌了28.32%。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绝 对收益的投资者、投资机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令人遗憾的是,这其中少见价值投资者的身影。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巴菲特有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是“不要亏损”,而第二条是“不要忘记第一条”。按此来推,价值投资者似乎 更应该取得正收益。

短期业绩报告可能误导投资人

我认为,半年的时间太短了,不足以对投资者的能力作出结论。我们以巴菲特的经历来作说明。

1966年, 巴菲特合伙企业创造了历史最佳的成绩,收益率高达20.4%,而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5.6%。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主要是 因为四类投资中的Generals-Relatively Undervalued 类:

 

其收益主要来自于一项投资。此项投资是合伙基金1965年和1966年的最大单项投资,其业绩大幅超越了持股期间(196419651966年)的市场平均业绩。我认为它在未来3-4年内取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只股票的非凡吸引力和相对确定 的收益使我在196511月新加入了一条“基本原理”:允许持有单只股票不超过合伙基金资产的40%

 

……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肯定会导致短期收益大幅波动,更中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波动并不 让人高兴。在某些较短的期间内(短于合伙基金的报告期半年或一年),合伙基金的业绩已经出现过这种令人不悦的波动。所以,我认为频繁的业绩报告不仅愚蠢,而且会误导投资人。

问题是,国内的投资人能否都像巴菲特那样幸运——令人不悦的波动发生在半年之内,恐怕未必。事实上,即使是巴菲特本人,后来也曾有了买入一只股票(华盛顿 邮报)后浮亏两年以上的经历。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还可以知道,投资集中度越高,业绩波动越大,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就曾经深受其害[1]。今年上半年,知名价值投资人 李驰先生担任投资顾问的几只信托产品业绩排名靠后,也是因为集中度高,而重仓的金融股又表现不佳。

当以长期业绩为重

与芒格相比,巴菲特投资的集中度低一些,按我的理解,他更照顾合伙人们的感受。但是,在内心中,巴菲特还是更重视长期业绩。我们看同样是在1966年 度合伙企业报告中他是怎么说的。

1965年 年末,我们在该项目上共投入1,956,980美元,持股价值 达到2,358,412美元,收益401,432美元。股票价格的上升阻碍了我们的投资计划。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股票价格降至成本线以下,这可能会影响合伙基金1965年的业绩,也可能会影响各位有限合伙人的好心情,但这会增加合伙基 金的长期收益——因为我们的收益源于不断地买入,而非卖出。

1966年,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我们以前毫不知情的另一个股东,提出了收 购要约,这样合伙基金基本上已无可能进一步买入。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就是出售持股。

 

这看似增加了1966年的业绩,但我一点也不高兴,一座金矿转眼变成了一个土丘。如果1966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5%,我们将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合伙基金的长期业绩将更加理想。

手中的股票逆市上扬,巴菲特不喜反忧,估计有人会骂老人家得了便宜还卖乖。问题是,如果你着眼于长期收益,那么巴菲特的反应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大多数人 恰恰是追求短期收益的。

正确理解“不亏损”

与巴菲特相比,塞思·卡拉曼似乎更加重视绝对收益。他曾经大力抨击机构投资者的相对表现定位。

相对表现是指不是以一种绝对值标准来评估投资业绩,而是根据与股市指数,如道琼斯工业 平均指数或标准普尔500指数,或者其他投资人的业绩的比较来 衡量业绩。多数机构投资者以相对表现来衡量自己的投资是否成功。希望取得较指数或者其他经理人更好表现的资金管理人可能不会关心自己的投资是否诱人,甚至 不关心投资的绝对回报。

在我看来,投资者完全不看相对表现也是不可能的,巴菲特本人早年曾这样阐述他的业绩目标:

我们致力于扩大合伙基金相对道琼斯指数的长期优势,而不关注基金某一特定年份的绝对收 益。在我看来,如果道琼斯指数下降25%,而合伙基金仅下降15%,这样的结果比基金和道琼斯指数同步上涨20%要好得多。

……我希望,长期来看,我们的年收益率超过道琼斯指数大约10%。也就是说,如果市场下降35%40%(我认为这在未来十年内是很可能发生的),我们大约只会下降1520%;如果市场基本持平,我们的业绩大约会在10%左右;如果市场上升20%或 者更多,我们将尽力达到这个水平。

我认为巴菲特阐述的这个目标相当合理,并且将它作为我自己的目标来努力。在巴菲特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中,每年也总不会忘了将当年的业绩与指数作个比较。

其实,尽管对衡量业绩标准的看法略有分歧,卡拉曼对“不要亏损”的理解和巴菲特是一样的,并不偏执:

我也认为防止出现亏损应是每个投资者的主要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永远也不要承担 任何可能出现损失的风险。实际上,“不要亏钱”意味着经过几年之后,投资组合中的本金不应出现明显损失。

根据这样的理解,价值投资者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暂时性的亏损并不可悲,而如果有人为了追逐短期收益而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那才真正可悲。




[1] 参见《巴菲特为什么比芒格更牛?》一文。







如何看待老二老三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kpxo.html


市场似乎认为某一行业中的龙头公司风险较小,我一直很困惑,老二老三到底存在多大的因地位较低而产生的额外风险。选股时是否应该将其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比如,康师傅、统一企业的饮料业务,似乎正在受到可口可乐、百事的强大竞争,占有率有下降趋势(他们的产品较同质)。那么,康师傅和统一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市场能否容纳多个公司都欣欣向荣?

 

恒安在国外大公司的狙击下,似乎过得不错,如果哪天恒安股价与业绩下降,肯定会有人想到是因为其无法对抗国外大厂的竞争。

 

李宁似乎也未受到nike等的威胁,未来还会如此吗?

 

 

在宝洁的攻势下,上海家化活得似乎很滋润。可是霸王从个人感觉上非常反感,其前身丽涛经营失败,老板明显是个江湖骗子,但市场给其如此高的pe,客观看,不知其前景如何。





李焜耀學會用「頓一下」看待危機

2010-9-6 TCW




八月三十日,風光明媚的日月潭,被一片紫海淹沒,明基自有品牌BenQ,首次在台灣舉辦全球經銷商大會。

這是明基在西門子購併失利後,沉寂三年,規模最盛大的一次產品公開發表會,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在旗下四名主管遭美國限制出境後,首次在公開場合露面,在兩天的晚會中顯得非常輕鬆愉快,不只主動找媒體寒暄,更喝了不少酒助興。

西門子危機讓他更敢授權

面 對中科爭議、主管遭扣押、股價重挫等連珠炮般的負面消息,他一反常態的收起猛烈炮火,回答得雲淡風清:「品牌經營一定會有高低起伏,難免會有『頓一下』的 時候啦!」「這種可以預見結果的(指主管遭扣押事件),都不算是危機啦,都可以沙盤推演得出來……,『頓一下』就會過去。」

「頓一下」,是李焜耀現在看待每一個危機的態度。

「那次的危機(指西門子案)是重要的轉捩點……,他(指李焜耀)更加授權,」明基電通副董事長王文璨說,現在的明基友達是「年輕的在前面,資深的在後面,隨時都可以有人跳下來補(位)」。

不只在人事上做好分工補位的準備,在產品的規畫上也有大幅改變。

「我們做了體質調整,把重心放在利潤更高的產品上,」負責產品開發的明基執行副總經理陳其宏說。

他們與德州儀器合作,推出具備互動式教學功能的投影機,主攻過去乏人問津的教育市場。

今年第二季全球市占率已達九.二%,逐漸甩開與第三名的距離,在二○○九年全世界投影機出貨量成長率負一五%的狀況下,明基竟能逆向拉出一六%的成長率。

「沒有『頓一下』,你就不會有空停下來思考整個集團的方向,」王文璨說。

經歷好幾次的「頓一下」,現在的李焜耀,已學會用不同的心境看待每個危機。



[转载]评论:理性看待民生银行再融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p8qy.html

评论:理性看待民生银行再融资
2011年01月26日03: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贺元   


 
   1月7日,民生银行发布了再融资公告:将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不超过47亿股新股。投资者对此提出了几点质疑:一是在二十日交易均价的基础上打九折;二是泛海和健特在之前减持获利,现在又低价买进。这些问题不妨理性看待。

    首先,非公开发行在二十日交易均价的基础上打九折,“这么便宜的价格我也会买”,这是很多中小投资者的说法。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作为一个投资者,拿出几十 亿元的真金白银购买股票,至少三年内不能出售,不太可能愿意按照当前的市价进行购买。与其那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随时可以出手卖掉,并不 会因为股票被锁定而当面对新的投资机会时束手无策,也不会因为股价上涨到高点无法卖出而错失套现获利的机会,这就是流动性的价值。

    非公开发行的投资者按照1月7日之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九折进行购买,看起来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真正的交易完成要等差不多半年,到那时民生银行的股价是 高是低没有人清楚。从这一点来看,参与非公开发行的股东也承担了股价下行的风险——在中移动入股浦发已经看到,协议签订之日,按照前20个交易日均价打九 折,看起来很优惠,到了协议执行日,这个九折的价格13.75元已经超过了1月21日的市价12.75元整整1元,按照这个标准来说,非公开发行的投资者 吃亏了。

    在一些人士看来,民生银行在股价处于历史低点的时候进行增发,有向大股东输送利益之嫌。但是股价只能是市场说了算,到底何时是最低点没有人能够清楚。有机 构投资者认为,随着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整个银行业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银行估值水平在历史新低的基础上有可能进一步走低,甚至不排除某些银行的股价跌破 净资产的情况出现。

    据了解,民生银行前几大股东中,并非每家都愿意参与非公开发行,其中既有巨额资金的压力,也有锁定期的压力,或者认为九折的价格相对于锁定期而言并不便宜。

    其次,有中小投资者质疑泛海和健特此次参与非公开发行的动机,指责泛海和健特此前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获利行为。的确,2007年12月到2008年1月, 泛海集团两次卖掉了将近2.9亿股民生银行股票,占到了当时民生银行股份的2%;2009年上半年,上海健特卖掉了民生银行5.78亿股。

    民生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很多人在关注泛海和健特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同时,并没有去关注他们所持有民生银行股票的持有期。泛海是民生银行的创始股东之一,曾 在2006年下半年民生银行启动的非公开发行中再次出资参与,到2007年12月,泛海持有民生银行股票的时间已将近12年,在此期间从未有过出让或者出 售行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都属于长期持有了。而上海健特自2003年从万通集团手中购入民生银行股票,到2009年上半年卖掉部分股票,持有期也超过了 5年。

    对于出售动机,泛海集团董事长卢志强讲得很清楚:2007年底,泛海集团遇到了资金危机,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为了维持运营,只能忍痛卖掉部分民生银行的股票自救。至于上海健特,当时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均价,甚至低于除权之后的此次非公开发行价格。



成功人士教你如何看待失敗這件事 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輸不起!

2011-7-11  TWM




失敗是一種負面的產品和形容詞,如果可以,每個人都寧可選擇成功,但失敗無可避免,面對失敗,唯有克服情緒,找出原因,成功之門才會敞開。

撰文‧燕珍宜、羅弘旭

「我以前都講成功學,但有一天突然放棄,因為我發現,天天聽成功學的人都不成功,原因是他們不了解失敗學。」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總經理、也是許多上市櫃公司企管顧問的范揚松,發現失敗比成功讓人學到更多。

被譽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溫州人則認為,一個成熟的男人一輩子有三件事情要經歷過:一是事業上要失敗過,二是感情上要失戀過,三是人生要賭博過。溫州人教育年輕人的方式是,給你一袋錢去創業,然後把錢賠光光,目的就是讓他們學到失敗的經驗。

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也主張:「成功是糟糕的老師,讓聰明人開始以為他們不會失敗」。轉攻「失敗學」的范揚松發現,「成功的條件不一樣,時空背景不一樣,因素可以有上千萬種,但失敗的原因就那幾個。」如何從失敗經驗中擷取成功密碼,是重要關鍵。

被譽為「台灣之光」的宏碁,日前在眾人驚訝聲中,無預警連續三度調降季營運目標,以及一次認列虧損四十三億元,其執行長、全球總裁暨總經理蘭奇(Gianfranco Lanci)也閃電請辭。

變化年代創造力是王道

透過失敗案例才能培養挑戰的創造力已鮮少發言的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沉重地對外表示,「宏碁以往的『致勝方程式』已經失效,需要再次啟動改造。」回首宏碁一路的發展,挫敗已不是第一次,宏碁能否再度反敗為勝?大家屏息以待。

「真正的失敗是放棄。」施振榮認為,「只要不放棄,再多的失敗都當經驗,可以做出累積。」換言之,「可怕的不是失敗,可怕的是輸不起!」范揚松一針見血地指出,不願承認失敗,或是失敗了就一蹶不振,才是真正無望。

談起失敗經驗,蘋果賈伯斯(Steve Jobs)也是箇中專家。「我是我所知唯一一個在一年中失去二.五億美元的人……,這對我的成功很有幫助。」他甚至曾經被自己聘請來的執行長,趕出自己所一手創辦的公司。

十三年後,賈伯斯重回蘋果,以iMac、 iPod、iTunes、線上音樂商店、iPhone、iPad等蘋果產品,引起全球蘋果熱潮。這些產品使用的技術都不是蘋果獨創,而是集各家大成最成熟的產品,但放下技術本位的失敗基因,賈伯斯迎來蘋果盛世。

研 究失敗學三十多年,設立 村創造工學研究的日本教授 村洋太郎指出,失敗學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處於瞬息萬變的時代,只有創造力能解決問題,只有透過失敗案例中傳達的失敗訊息,才能夠培養出挑戰失敗的創造 力。」在茂為歐買尬、佳姿、天和生物的案例中,分別可以看到台灣企業最常遇到的失敗元素,包括「領導人性格將企業帶入風險而不自知」、「企業創新不足」、 「經營財務面不通透」以及「公司轉型不成功走回原點」。

培養自己的「逆境商數」

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 思考克服的方法《逆轉勝管理學》作者迪恩.謝佛指出,有時候明知道某項事業即將失敗,但還是很難就此喊停,於是一直砸錢填補無底洞。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第 一次創業失敗,就是因為過度自信於過去單機遊戲的商業模式,當外在環境改變時,卻持續無止境的投入資源,無法跟隨市場趨勢創新事業,讓公司陷入危機。

曾經是國內女性健身產業三大龍頭之一的佳姿集團,則是在事業最高峰時,因為投資一○一大樓旗艦店的金額過高,資金出現缺口,最後被迫停業。

范 揚松分析佳姿案例,指出台灣中小企業財務面不通透的問題,健身房採預收會員費,屬於或有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y),但台灣大部分業者卻把這些款項視為現金收入,作為持續拓店之用,一旦新店招收不順,資金立刻出現嚴重積壓。轉型失敗加上財務槓桿過 大,最終以負債十五億元宣布破產,經營三十年的事業化為泡影。

天和生物創辦人劉天和,投資十六億元在澎湖開設水產養殖事業,但陸續因寒害、 颱風大量損失,先期投資過大,每年營收三億元以上才能夠損益兩平,但過去幾年台灣對高價的有機漁獲接受度並不如想像中高。像天和、佳姿這種獨資型企業,企 業的走向多半取決於創辦人的絕對意志,哈佛商學院教授蓋茲.皮薩諾和法蘭西絲.吉諾認為,「滿懷信心的領導人過於堅持己見,常常忽略漠視正確的資訊。」無 論走到哪裡都有失敗在等著你,問題是你準備好接受失敗了嗎?《超級企業》一書作者羅莎貝思.肯特就指出,「贏家和輸家之間的差異,在於他們處理失敗的方 式」。

范揚松解釋,現代企業經營者應該學習的是對挫折的復原力,也就是培養出自己的「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在失敗過後,逆向推出失敗的要因與關鍵,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最後才能從中思考克服失敗的方法,取得成功的祕訣。

成功名人看失敗

「成功是糟糕的老師,讓聰明人開始以為他們不會失敗。」比爾蓋茲「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敲你的頭,但不要因此喪失信心。」賈伯斯「真正的失敗是放棄。只要不放棄,再多的失敗都當經驗,做出累積。」施振榮



謹慎看待企業中短期成長趨勢(上)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zi8.html

市場為什麼會對成長股有著極高的預期呢? 或許,是因為人們太看重企業短、中期的盈利增長情況了。然而,從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來看,這樣做的依據嚴重不足。
當我們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時,會發現它們只提供與上一年度的比較即同比增長數據;當一家公司準備上市時,我們從其招股意向書中只能看到其前三年又一期的 財務報表。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投資者關注的是企業中短期的情況或者說只能看到中短期的歷史數據,但是,我們在對上市公司股票進行估值時,卻又需要對其 中長期的情況作出預測。
然而,根據我們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依據公司前3年的增長數據甚至不能準確預測未來3年的增長。我們選取了2008年以前IPO上市的A股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它們2007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的3年平均增長率以及3年後(2010年)的3年平均增長率。我們剔除了2004年淨利潤為負數的公司,有效樣本為1341家。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3年平均增長率是幾何平均數,如2007年的3年平均增長率=(2007年淨利潤÷2004年淨利潤)1/3-1。有的投資者用算術平均數來計算企業的年均增長率,這樣做在某些情況下會得出荒謬的結果。
例如,A上市公司過去3年淨利潤分別增長100%、0%和-50%,其幾何平均數為0,即當年淨利潤與3年前相比其實並沒有增長;但是其算術平均數卻是16.67%,如果按這樣的增長率去預計該公司未來7至10年的發展,無疑會高估其股票的價值。
1341家2008年前上市的A股公司,2004、2007和2010年淨利潤合計數分別為4459.59、9131.35和13779.71億元,2007年的3年平均增長率為26.98%,2010年為14.70%,增速下降了12.28個百分點。顯然,從整體情況來看,在3年平均增長率這個指標上,我們無法以歷史數據來推斷未來。
有趣的是,從平均數情況來看,事情似乎是可行的。2007年平均增長率的簡單算術平均數為45.41%,2010年為44.25%,相當接近。
但是,有統計學知識的讀者知道,簡單算術平均數很容易受極端值的影響。
我們用下面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如果一家公司2010年的淨利潤3年平均增長率大於2007年的0.8倍且小於1.2倍,則我們認為可以用3年平均增長率的歷史數據來推斷未來,來看看符合這樣條件的公司佔總體的比例好了。
結果很不好看,只有80家即5.97%的公司滿足要求。
其實,我們的條件已經放得很寬。例如,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前3年的平均增長率為30%,則後3年25%的增長率也被認為是合格的。然而,30%的增長率意味著3年後淨利潤將是現在的2.20倍,而25%則意味著1.95倍。如果時間放得更長些,30%的增長率意味著10年後淨利潤是現在的13.79倍,而25%僅意味著9.31倍。
我還發現,對2007年當年上市的公司來說,用這一年的淨利潤3年平均增長率來預測未來準確性更差,連簡單算術平均數這一關都過不了——2007年平均數為42.87%,2010年僅為13.63%,年均增速下降了29.24個百分點。
表1:2007年上市的3年平均增長率下滑最多的10家公司
單位:億元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首發上市日期
淨利潤
3年平均增長(2007)
3年平均增長(2010)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2004年
2007年
2010年
002113.SZ
*ST天潤
2007-02-08
0.26
0.23
-3.41
-4%
-345%
-341%
002107.SZ
沃華醫藥
2007-01-24
0.23
0.35
-0.98
15%
-240%
-256%
002166.SZ
萊茵生物
2007-09-13
0.15
0.21
-0.25
11%
-205%
-216%
002114.SZ
羅平鋅電
2007-02-15
0.31
1.00
-0.16
48%
-155%
-203%
002143.SZ
高金食品
2007-07-20
0.37
0.46
-0.22
7%
-179%
-186%
002134.SZ
天津普林
2007-05-16
0.42
0.59
-0.19
12%
-169%
-181%
601328.SH
交通銀行
2007-05-15
11.98
205.13
390.42
158%
24%
-134%
601628.SH
中國人壽
2007-01-09
29.19
281.16
336.26
113%
6%
-107%
002198.SZ
嘉應製藥
2007-12-18
0.03
0.24
0.25
107%
1%
-105%
002137.SZ
實益達
2007-06-13
0.11
0.62
0.26
77%
-25%
-102%
 
再來看一個上述10家公司外的典型案例。在2007年上市的公司中,金風科技(002202)名氣相當大,然而其上市後淨利潤增速下滑的幅度也相當可觀。2007年的3年平均增長率為146%,2010年則僅為54%,2011年甚至同比大幅下降。
圖1:金風科技淨利潤及同比增幅
單位:億元
谨慎看待企业中短期成长趋势(上)

    備註:2011年為前3季度數據。
 
金風科技剛上市時吸引了無數目光,股價最高達到160元,可謂風光無限。然而,當時就有分析師指出,金風科技股價過高,理由是其總市值與東方電氣(600875)相近,而盈利水平則遠遜之。對這一觀點,很多投資者不以為然。以下是一種觀點:
這個市場哪有什麼公平公正可言?中小板平均PE當時在90倍,130元的金風科技就算是2007年業績在下限12元/股,PE也不到110倍。相對於其上市前五年,業績連續年年大於100%增長,110倍PE,1倍PEG,其百元股價何罪之有?一個國家鼓勵的新能源龍頭企業僅比市場平均PE高不到20%,我們如果用同一尺度去判斷衡量,那是相對低估而不是高估。
來看一下相關數據。我們很難在幾年前預料到金風科技會落到如此地步,這只能說明以企業過去的高增長來預測其未來的發展風險極大,不由得我們不小心。
2: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總市值和淨利潤
單位:億元
總市值
淨利潤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2007-12-31
2011-9-30
2007年
2011年前3季度
002202.SZ
金風科技
702.25
267.84
6.30
6.15
600875.SH
東方電氣
727.13
450.27
19.90
22.78
 
與此同時,也並非所有2007年上市的公司此後增速都下滑,有的公司2010年的3年平均增長率甚至遠遠超過了2007年。
表3:2007年上市的3年平均增長率上升最多的10家公司
單位:億元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首發上市日期
淨利潤
3年平均增長(2007)
3年平均增長(2010)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2004年
2007年
2010年
002124.SZ
天邦股份
2007-04-03
0.24
0.22
0.39
-3%
21%
23%
002168.SZ
深圳惠程
2007-09-19
0.39
0.38
0.70
-1%
22%
23%
002105.SZ
信隆實業
2007-01-12
0.35
0.27
0.43
-8%
17%
25%
002144.SZ
宏達高科
2007-08-03
0.29
0.21
0.40
-10%
24%
34%
002118.SZ
紫鑫藥業
2007-03-02
0.29
0.48
1.73
18%
53%
36%
002139.SZ
拓邦股份
2007-06-29
0.16
0.21
0.72
8%
52%
44%
002126.SZ
銀輪股份
2007-04-18
0.39
0.36
1.31
-3%
54%
57%
002108.SZ
滄州明珠
2007-01-24
0.30
0.23
1.16
-8%
71%
79%
601002.SH
晉億實業
2007-01-26
1.94
0.38
2.31
-42%
83%
125%
002125.SZ
湘潭電化
2007-04-03
0.23
0.02
0.26
-58%
145%
203%
 
與表1中的公司相比,表3中的公司最大的特徵是2007年的3年平均增長率低得可憐——平均只有-11%,而表1公司是54%。然而,2010年的情況就顛倒過來了,表3公司平均為54%,表1公司平均為-129%。


謹慎看待企業中短期成長趨勢(下)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zi9.html

2007年上市的公司中有7家銀行,這樣我們可以剔除行業不同造成的差異,來看一下有什麼特點。
表4:2007年上市的銀行3年平均增長率變化
單位:億元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首發上市日期
淨利潤
3年平均增長(2007)
3年平均增長(2010)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2004年
2007年
2010年
601328.SH
交通銀行
2007-05-15
11.98
205.13
390.42
158%
24%
-134%
601166.SH
興業銀行
2007-02-05
17.66
85.86
185.21
69%
29%
-40%
601009.SH
南京銀行
2007-07-19
2.18
9.09
23.11
61%
36%
-25%
601998.SH
中信銀行
2007-04-27
24.50
82.90
215.09
50%
37%
-13%
601169.SH
北京銀行
2007-09-19
13.84
33.48
68.03
34%
27%
-8%
002142.SZ
寧波銀行
2007-07-19
4.38
9.51
23.22
29%
35%
5%
601939.SH
建設銀行
2007-09-25
490.42
690.53
1,348.44
12%
25%
13%
 
從表4可以發現,2007年的3年平均增長率越高,2010年時3年平均增長率就下滑得越多。在這裡,按歷史上的中短期增長率來預測未來簡直就成了笑話。
人們往往認為強者恆強,因此對過去成長很快的企業也寄予了極高的預期,然而即使是最優秀的企業也不可能一直高速成長下去。巴菲特曾這樣說:
在一個有限的世界裡,高增長率必定自我毀滅。如果這種增長的基數小,那麼在一段時間內這條鐵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數膨脹,那麼聚會就將結束:高增長率最終會壓扁它自己的支撐點。
卡爾·塞根生動地形容了這一現象,他說的是細菌繁殖,假設細菌每15分鐘分裂一次繁殖後代。塞根說:「這意味著每小時翻四番,每天翻96番。儘管一顆細菌的體重僅有大約1克 的一萬億分之一,但經過一天瘋狂的無性繁殖後,它們的後裔將像一座大山那樣重……兩天之內,它們就會比太陽還重——要不了多久,宇宙中的萬物都將由細菌構 成。」不必杞人憂天,塞根說,總有某種障礙會阻止這種指數式的增長。「這種障礙可能是從食物中飛出的小蟲,或是它們之間相互毒殺,或是它們羞於在大庭廣眾 下繁殖。」
表4中的現象還讓我想起了「均值回歸」——指當一種現象較大幅度偏離其歷史平均水平的時候,其以後的發展會向歷史平均水平趨近。如果偏離高於歷史平均水平,未來發展趨勢是降低;如果偏離低於歷史平均水平,未來趨勢是升高。
姜國華先生在《財務報表分析與證券投資》一書中指出:
企業的盈利能力,即使排除掉了應計盈餘、穩健性等影響因素,仍具有顯著的均值回轉特徵。
企業盈利能力的均值回轉特徵很早以前就被經濟學家注意到。196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George Stigler 就寫到:「在經濟學理論中,沒有一個理論比這個理論更重要:在競爭環境中,各個行業的投資回報向一樣的水平趨同。」
姜國華、岳衡、牛建軍(2007)描述了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均值回轉特徵……從這些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存在顯著的均值回轉特徵。
那麼,一家上市公司未來幾年會延續以往的高速成長趨勢還是步入均值回歸?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至少,我們難以簡單地從過去幾年的歷史數據中得到答 案。格雷厄姆早就深知這一點,他說:「證券分析無可避免地會涉及企業未來成長率的預測。讀者不可誤以為這類預測具有高可信度,也不可誤以為未來的價格將隨 著預測的實現、超過或不足而相應起舞。」
此外,如果按歷史數據對未來進行預測,格雷厄姆主張參考的歷史數據要多一些,「我們還必須假定,該企業過去7年盈餘的相對成長率,在未來7年將維持不變。」因此,我們對3年平均增長率這樣的中短期成長趨勢尤其要謹慎對待。


怎樣看待經濟危機?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gz.html

冷眼分享集


 

在過去幾年中,世界發生了多次經濟危機,從美國次貸金融海嘯,杜拜的債務,到目前尚在演變中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對各國股市,帶來極大的衝擊,股市崩潰,導致投資者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從。

  每一次的經濟危機,在發生之前,幾乎都是沒有預兆可尋,大部分投資者,都沒有先見之明,因此都無法事先脫售股票,以避免虧損。

  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是在危機越來越嚴重時,才在驚慌失措中低價售股,蒙受重大的虧蝕,到危機消逝後,股市回升,他們才發現他們是在最低潮時賣股,那時已後悔莫及了。

  每一個經濟危機,都是極為錯綜複雜的,從發生的前因、誘因,事情的演變,到消彌平息,即使寫成一本書,也未必能交待清楚。

  沒觸及事件核心

  市面上分析次貸風暴的書,中文、英文,少說也有一百幾十種,每一種都有不同的說法,即使像我這樣長期閱讀《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等期刊的股票研究人,也感到眼花繚亂,更不要說沒有時間或沒有能力閱讀經濟資料的投資散戶了。

  怎能怪他們在面對經濟危機時,不知所措呢!

  每一次經濟危機暴發後,大眾傳播媒介都會詳細報導,甚至極盡渲染的能事。

  首先是訪問經濟學家,聽取他們的分析,經濟學家多數隻對經濟的某個面有研究,很少有對所有經濟問題有全面及深入的瞭解。

  所以,他們的看法往往是片面及有侷限性的,沒有觸及事件的核心,再加上報章的篇幅有限,只摘要報導,或是選擇最吸引讀者的一點,加以誇張擴大,以聳人聽聞,閱讀此類報導,最容易使人對局勢真相,形成偏見,這樣又怎能在應用到投資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

  預測經濟不容易

  在大馬,我最欣賞丹斯里林西彥和丹斯里沈聯濤的文章,這兩位在馬港經濟金融界身居高位,從高空鳥瞰本國及國際經濟大局的經濟及金融學家,肯將他們的學識經驗與大馬人分享,彌足珍貴,讀者切勿失之交臂。

  在新加坡,我特別重視及認同林崇椰教授的看法。

  國內經濟,大家不要錯過我的舊同事楊名萬的文章。

  一些報章的評論員,往往對經濟危機加以評述,精神可嘉,但由於不是內行人,少有真知灼見。

  記者常訪問社團領袖、商界翹楚對經濟危機的看法,實際上他們都不是對經濟大事發表意見的適當人選。

  預測經濟比預測天氣更棘手,即使是研究有素的人所發表的看法,危機平息後回頭再讀,也對他們的大膽言論,搖頭嘆息。

  我個人對經濟預測,總是存疑。

  當我在《南洋商報》擔任經濟組主任的時候,每年當國家銀行發表常年報告時,我總是親自率領財經記者前往採訪報導,而在發表過程中,最尷尬的事,是國行 過去的經濟預測,往往與實際情況相差太遠,有時錯得離譜,經濟精英薈萃的國行,尚且無法準確預測經濟,何況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冷靜觀察 客觀分析

  既然經濟預測總是失準,則作為股票投資者,我們又根據什麼進行投資?怎樣才能在經濟危機中賺錢?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以靜代動,貼身跟蹤經濟的發展,冷靜觀察事態演變,不因局勢的惡化而驚慌失措。

  我的經驗是無論多麼嚴重的危機,都會有止息的一天,從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到最近的次貸海嘯,那一次是不能復原的?此次歐債,又豈能例外?

  經濟危機無論多麼嚴重,都不可能是世界末日。人類總是有辦法解決難題,無論難題多麼大,都有解決的辦法。

  因為人類追求更美好明天的決心,永無停息。

  作為投資散戶,我們與其對經濟後果胡亂猜測,倒不如以不變應萬變,冷靜觀察,客觀分析,盡最大的可能找出危機的谷底或接近谷底的時刻,那時將是長期投資者最佳的入市時刻,買進後就不動如山,任由事件怎樣變化,都屹立不動,不被經濟回升期間的小波浪所迷惑而過早拋售。

  抓住良機一生富足

  當所有的大眾傳媒都一致對危機悲觀時,當所有人都恐懼時,危機大概就距離谷底不遠了。2009年首季我就發現了這種現象,結果證明那正是散戶入市的最佳時機。

  當經濟最糟糕時,就是價值投資者大顯身手的時刻。

  你要以做事業的心態看股市,你一向都對某個行業有信心,有心要投資於此行業,就是苦於沒有機會,經濟危機為你提供了以低成本投資於該行業的機會,在一生中,只要你抓住幾個這樣的機會,你就能一生富足。

  例如你想投資種植業,你想買進種植股,但是在次貸海嘯之前,種植股股價太高,以當時的種植股股價申算,等於用3萬令吉買1英畝油棕園,你認為不合算,所以不要買進。

  次貸風暴導致股市大跌,加上棕油價格由每公噸4000令吉,跌到1600令吉,再加上肥料價格大起,這些因素導致種植公司盈利暴跌,股價跌了四分之 三,原來4令吉的股票,敢敢跌到1令吉50仙,你以此價格申算,以1令吉50仙買進,等於以每英畝5000令吉買油棕園,而且是已經成熟的上等油棕園。

  以市價總值為標準

  你對棕油長期前景有信心,股價暴跌使你有機會低價買進油棕園,買進後就不再賣出,同一隻股票現在價格已升了一倍。

  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廉價買到好股。

  最好的標準是市價總值(market capitalisation)。假設一家公司的市價總值為1億令吉,假如你要創辦一家這樣的公司的話,你要投資3億令吉,而且還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做到有關公司的規模,現在無知的股東,竟以1億令吉將公司賣給你,你為什麼不敢買?不要買?

  只要你瞭解股票及公司的價值,抱著長期投資的態度,經濟危機不但不是危機,反而是投資的良機。

  當經濟危機最嚴重時,只有認識公司及其股票價值的人,才不會被危機嚇倒,才有膽色抓住機會,賺取豐厚的報酬。a



如何辯證地看待護城河理論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0iz.html

 

護城河理論強調:企業需要優質產品、高市場份額、有效執行和完美管理;結構性競爭優勢的4個來源是無形資產、客戶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

 

護城河理論確實為尋找偉大企業指明了系統性方向,但如 何理解和投資偉大的企業卻並沒有那麼簡單,否則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止一個巴菲特了。尤其是國內許多投資者選股唯護城河是論,似乎如果沒有護城河的企業,永遠 不能算價值投資。對投資來說,果真如此嗎?對護城河理論的理解真的應該這樣嗎?

 

 

一、護城河是不能離開時間、空間和人的因素獨立存在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離不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更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

 

時間要素:黃河天塹曾阻擋住了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但當冰封期一來,卻是一馬平川,成為李自成大軍馳騁的疆場。在傳統領域,柯達的護城河不可謂不深,但卻倒在了數碼時代。

 

空間要素:可口可樂護城河可謂強大,當在全球擴張基本到位時,失去了發展的動力,10餘年間股價卻下跌了30%

 

人的要素: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最好的企業如果管理者是扶不起的阿斗,哪怕你蜀道難於上青天,對魏國來說,也如履平地。

 

 

所以兵法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真要說護城河,人才是最寬的護城河,但人一定是會退休的、是有生老病死的,最寬的護城河又有多寬呢?(作者:聽風)

 

 

二、護城河有寬有窄、有深有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首先,雖然個人不認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觀點,但仍然認為,任何一家企業都存在一定的護城河,只是有寬窄深淺之分。即使是要倒閉的企業,也曾經有過護城河,只是這個護城河現在已經淺了、窄了,甚至是干涸了。

 

其次,護城河的寬窄、深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動態的,是發展的。藉以一定的條件,護城河寬的可以變成窄的,深的可以變成淺的;同樣,窄的也可以變成寬的,淺的也可以變成深的。(作者:聽風)

 

曾經我一高中同學,高中考大學考了570多分(當時重點分數線是520左右),因為其看好當時的郵電專業,所以選擇了專科的南京郵電學院。但郵電和電信分家後,如今郵電行業已經只能慘淡經營了。當然,還有一二十年前,最差的幾個專業是:農醫師、地礦油,但如今醫師和地礦油均是分配和待遇最好的專業之一。

 

緣何?世易時移也。

 

所以護城河現在的寬和深,並不代表將來也一定是寬和深,而投資投的就是未來,以今天的眼光看將來,是要吃苦頭的。

 

 

三、無論多強大的護城河,最終都會被新對手攻破。

 

 

偉大的護城河從來都不能阻擋住敵人的入侵,而且還會招致更多的敵人的攻擊。

 

在遇到比較弱小對手時,護城河是可以保命的。但由於有護城河的保護,往往又讓城內的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尤其是遇到更強大的對手時,護城河往往卻會成為制約自己的枷鎖,甚至是困住自己最後逃命的天塹。

 

君不見:秦滅六國,不可謂不強大,但最終卻被天下所滅;歐洲的城堡、中國的萬里長城,從來沒有真正阻擋住敵人的進攻;中國各大古城下面的護城河已經沒有任何軍事價值,如今也僅是供大家參觀旅遊劃划船之用。

 

又如柯達之與數碼像機,柯達是最先擁有數碼像機技術 的,由於其在傳統像機領域形成的巨大優勢,躲在護城河內不思進取,最後優勢變成鎖住自己的劣勢,並最終倒在數碼時代。同樣的情況也曾出現在諾基亞身上,比 較早擁有智能手機技術的諾基亞,卻陶醉在自己普通手機敵國的護城河內「享清福」,最後造就了蘋果、三星和宏達電的崛起。(作者:聽風)

 

 

 

四、沒有強大的護城河的企業,並不代表沒有投資價值。

 

 

對投資來說,強大的護城河的企業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標的。但放眼市場,有強大的護城河的企業屬於珍稀動物了,更要命的可能只是表面的強大,而且價格貴得驚人,甚者,一朝看錯終身錯了(投機賭錢,投資賭命,估計說的就是這種投資者了)。

 

再說,相對於投資來說,並不一定只有高貴的牡丹是花,而其它花都不是花。至少在本人看來,牡丹花是花,狗尾巴花也同樣是花;百花園中的花是花,沙漠戈壁上的花也是花。花開一樣美麗,花謝同樣化泥。

 

企業的分類也是有多種的,投資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除了帽似強大的護城河的企業,還有逆境反轉型的、隱蔽資產型的、快速成長型等等,如果用護城河理論來看,永遠會錯過這些好的投資標的。

 

 

 

談了這麼多,但並不代表本人否定投資中的護城河理論,但任何理論都只能是理論,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但過於唯心的崇拜,都是對事實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聽風)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歡迎探討。

 


解讀「中國不保八」背後意涵 正面看待中國經濟「試踩煞車」

2012-03-19  TWM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期間提出,今年GDP成長目標值僅七.五%,訊息震撼全球股市。但專家分析重要經濟數據指出,中國經濟正由內需消費逐步取代出口、投資,經過調整轉型,放緩的中國經濟可望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

撰文‧周岐原、葉揚甲

在即將卸任退休之際,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一番話,令市場大吃一驚。剛剛舉行的兩會(政治協商會議、全國人大常會)期間,溫家寶在最受矚目的施政報告演說中,列舉十個中國經濟的關鍵數據,其中最震撼的是,溫家寶公開指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七.五%。」消息一傳開,香港、台灣、大陸三地股市紛紛下挫。

「調結構」新時代來臨

「七開頭的經濟成長率!」這是自二○○四年以來,中國政府第一次將經濟成長目標從八%降低。捨棄從前總理朱鎔基時代建立的政策綱領,「不再保八」,意味著中國揮別高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長,承認經濟逐漸減速的事實,中國政府反覆宣稱已久的「調結構」新時代,終於來臨了!

今年是「十二五」規畫的第二年,在這個五年規畫中,調整經濟體質,培養內需消費、城鎮化,取代加工出口和政府投資的角色,本來就是中國當局的首要目標。

從去年GDP成長比重來看,就能看出這一點。一一年,在中國九.二%GDP成長率中,三大引擎所占比重分別是:政府投資貢獻五%,內需消費貢獻四.七%,出口下滑、年衰退○.五%。

雖然政府投資仍是帶動經濟首要來源,但有一個趨勢清楚擺在眼前:如同出口,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效益正在遞減,貢獻度比一○年減少○.六%,只有內需消費比重提升,比前年大增○.九%。

永豐投信基金經理人盧正穎直言,中國經濟的外需比重已經明顯下降、被內需超越,十二五的規畫施政,可望持續推動這個趨勢擴大成形。也就是說,如果趨勢不變,到了今年底,中國的內需消費占GDP比重就可能正式超越政府投資,成為經濟火車頭。到二○二五年,中國消費金額占全球的比率更可能逼近三成,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曹仁超:為掃除經濟地雷準備「任何經濟體的高速成長都很難超過三十年,日本、香港、台灣都是如此,中國也無法例外。」近年致力於研究中國經濟與投資的︽信報︾首席顧問曹仁超指出,降低經濟成長率目標,難免令市場心裡有些「不太舒服」,所以港股連續下跌三天來反映。但如今中國人均收入三千元人民幣,已經比改革開放之初上升二十倍,當然不再需要一味追求高成長。他從長遠觀點分析,中國擺脫舊思惟、主動降低市場預期,反而是好事。

曹仁超指出,八○年代初期,日本受第二次石油危機影響面臨衰退,當時日本如同金融海嘯後的中國,也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與金融方案提振景氣。儘管表面上維繫GDP成長,但因為政策過度寬鬆,反而成為十年後泡沫經濟爆破的遠因。

有此前車之鑑,中國及時壓低經濟成長,著手修正「四兆元救市計畫」所帶來的房價上漲、地方債信等潛在問題,也是為掃除未來的經濟地雷提前做準備。

「因此,○九年第三季,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緊縮貨幣時,我就放心了,收緊銀根的代價,本來就是減慢成長。」曹仁超進一步指出,「而且成長減緩下來,勞工保障、環保等長期提倡的政策目標,更有實行的空間,可以讓更多人分享經濟成長的好處。」對環保相關指標的重視大為提高,也能看出中國對經濟成長態度的微妙轉變。在這次施政報告中,溫家寶首次提出「監測空氣」政策,將以北京、天津、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為試點,持續監測可吸入細懸浮微粒(PM二.五)濃度,並在一五年時,將該檢查推廣到所有重要城市施行,這就是值得重視的改革。

由於中國各地存在許多重汙染產業,生產缺乏效率、未經核准的中小型工廠又無法有效管理,各都會區的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每當天氣轉變,不少都市就會飽受濃霧困擾。

去年十二月初,北京市就被濃霧籠罩長達一天時間,數百架航班被迫取消,美國大使館自行檢測的PM二.五濃度,竟超過五百的重汙染上限,令聲稱當天「只有輕度汙染」的北京市府頗為難堪。

陶冬:大規模刺激方案難重現由此可見,在年度施政報告明文列入PM二.五指標,其實是中國政府整治過剩產能,為製造業升級立下的第一條規範。未來,所有產業勢必得付出更多精力,才能達成更高的環保要求。這也是中國經濟從追求「大量」,轉型至追求「品質」的具體寫照。

降低GDP成長隱含的意義,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認為,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結果總是比目標值更高,所以今年經濟成長未必只有七.五%,市場不必對此數字太過悲觀。反倒是政府主動下修成長的態度,顯示出中國比以往更加務實,在調整結構之餘,願意容忍成長放緩。

正因如此,在沒有重大經濟風險的情況下,中國勢必不再輕言出手,類似四兆方案的措施將不易再見到。而過去十年GDP年成長達一○.七%的平均值,在未來十年內,預期將下降為七%至八%。

一一年初來台演講時,陶冬就曾提出「路易斯拐點」(編按:詳見本刊第七四一期封面故事)將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論點,當時他直言:「中國下一個五億人的消費大軍正在成形。」隨著中國降低經濟成長目標,由基礎建設帶動的發展模式告終,陶冬分析,中國不再如以往消耗大量原物料,過去十年原物料風起雲湧的多頭,可能將畫下休止符。

對中國經濟成長的結構,新光投信基金經理人李長昇有一個生動比喻。他指出,現階段中國經濟結構好比養一頭乳牛,最好能長期且不斷地提供奶水;相較之下,過去發展模式雖然能在短時間內產出大量奶水,但時間拉長,很快地乳牛將會元氣大傷,最終影響產出。所以現在中國積極尋求轉變,就是要「調養乳牛體質」。

正面看待﹁調養體質﹂

李長昇進一步指出,「在房價持續調整的步伐下,下調GDP預期是必然的結果,不必刻意負面解讀這個轉變。」李長昇強調,溫家寶已經明言,今年房市調控政策將不會鬆手,在房價年增率連續六個月滑落之下,經濟成長不易與內需火車頭脫鉤,所以經濟相對降溫,其實應該正面看待。

況且,七.五%只是中國政府預設的保守目標,即使最後中國「不幸」低水平演出,七.五%的水準,相信還是能在新興國家中名列前茅,且仍是全球低增長時代下最耀眼的星星。

儘管二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已經降至三.二%,暗示物價壓力稍減,但台新投信基金經理人劉宇衡指出,溫家寶提出全年的CPI為四%,這個平均值能否達成,比今年的經濟成長標竿更值得關注。

劉宇衡提醒,近期原油價格受波灣爭端影響走揚,若中國未能有效控制、管理油價的上漲風險,好不容易回穩的物價,將再度受到通膨威脅。特別是內需仍未能全面接替出口對GDP的重要性時,若出口金額快速下滑,國內買氣又跟著衰減,對經濟帶來的衝擊程度,必須特別謹慎。

保留一手政策牌可隨時出招其實,中國今年將進出口金額成長定在一○%,已經透露玄機,因為和去年相比,一○%連實際成長的一半都不到。這說明中國應對歐債危機和不穩定的全球景氣,仍然十分小心,寧願把成長幅度相對降低,也不願見到無法達標的窘境。

萬一真的出現景氣下滑的衰退情況,中國也保留一手政策牌,可以隨時出招。

首先第一張牌,就是寬鬆銀根。「雖然年初調降存準率兩碼,被市場解讀為政策鬆綁,但存準率仍在二○.五%高檔,今年預計還有調降四次的空間,」施羅德投信基金經理人李正和分析,通膨壓力暫告解除,存準率有機會下調至一八.五%左右,屆時,貨幣寬鬆帶來的力道會逐漸顯現。

再者,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償還問題,中國同樣有政策能夠因應。

李正和分析,中國的財政收支保有一定空間,足以解決潛在的地方債問題,所以最「糟糕」的七.五%成長消息,反而可能是中國另一輪轉型與成長的開端,尤其十二五規畫在去年還在規畫階段,兩會之後開始執行,今年,預料是中國黃金三年的起始年,對投資人是逢低布局的好消息。

十個關鍵數據,各自透露中國當前不同面向的經濟面貌,經過剖析,中國的轉型或許將耗費一段時間。正如曹仁超認為,轉型路途不會是一路平坦的,但試踩過煞車後,這列龐大的經濟列車有機會駛向一段新的歷程。

新目標!

—— 溫家寶工作報告十大關鍵數字1GDP成長率目標7.5% 2CPI目標4.0%

3城鎮新增就業人口

(城鎮登記失業率)900萬

(4.6%)

4城鎮化比率51.50% 5財政赤字8000億元6進出口成長率10% 7M2貨幣年增率14% 8新開工保障房700萬套9中央財政(三農)預算支出12.43兆元10空氣品質指標PM2.5 註:第5項與第9項幣別為人民幣2009年起中國逐步收緊銀根,就是因應4兆元救市方案帶來的諸多後遺症,隨著成長目標下修,環保、勞工保障政策將更被重視,使更多人同享經濟成長的好處。

《信報》首席顧問 曹仁超經濟成長由基礎建設、加工出口,轉移到城市化及內需消費,中國政府將調整成長結構看得比GDP成長率更重要。

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 陶 冬四基金經理人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基金名稱台新中國通新光兩岸優勢施羅德中國高收益債券永豐中國經濟建設經理人劉宇衡李長昇李正和盧正穎學歷紐約州立大學財務管理所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企業管理所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全球經營貿易組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對中國今年GDP降為7.5%的看法CPI目標比GDP更值得注意,若不能管理油價波動,內需未必能支持經濟。從高度倚賴出口轉型,以盡量避免外在需求波動帶來的影響。7. 5%仍是非常高的成長,去年中國GDP年增9.2%,巴西僅2.7%,可見中國經濟尚稱穩健。將依循十二五施政方針,以內需消費取代外貿出口。

對中國經濟未來看法注意中國出口表現與存貨變化,以及油價走勢的影響。短期成長腳步放緩,可望換取長期較健康的發展結構。貨幣政策將持續寬鬆,在銀彈催化下,中國經濟將邁入黃金三年。政權交接前,中國將陸續推出經濟保溫措施,可望連帶激勵股市。

看好產業寬頻光纖、智慧型手機、網通、電子材料、LEDLED照明、食品、內需消費資源回收、自行車、食品 中概消費、節能環保、新能源、半導體、塑化

整理:葉揚甲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