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劄記150227
帝國:帝國的衰落
掌門執筆
《帝國Empire: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2003) Niall Ferguson
“帝國的衰落”是本書終結章的題目.
作者是近年炙手可熱的英國史家,專長研究經濟史和英美帝國史, 本書是其成名作. 他的另一本書《羅富齊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是近代金融史的重頭作品. 作者牛津學人,古典學養甚深,每喜於歷史敍事中穿插掌故和文學….. 我當然也就看得不甚了了.
本書開宗明義,緬懷盛世,述說興衰, 毫不諱言對「大英帝國」追慕之思,英國人讀來想必別有一番感受. 作為專業史家,他對帝國的劣行並不加以掩飾, 其立論核心為:「如果“帝國”是惡魔, 那麼“大英帝國”就是歷史上最溫和的惡魔.」*** 推翻她統治的人民最終會察覺….. 這個嘛,信不信由你.
本書最過癮的是英式幽默,含蓄,抵死….. “大英聯邦現時有五十四位成員,規模約莫等於奧林匹克委員會….. 唯一的好處是成員間溝通不需要專業翻譯.”
千古誰與說興亡,本書如其副題所訂,是「大英帝國」的興衰史. 興亡之道,自古耐人尋味, 兩者之中最惹人感慨,動人心魂的, 當是衰亡之變化,急驟而無端…..
英國人約從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起, 用了足足三百多年時間建立起人類史上幅員最龎大的帝國,號稱統治地球四分之一的疆域與人口. 維多利亞女王以印度作冠上明珠; 皇家海軍縱橫七海,所向無敵手….. 然而其衰亡卻只費時四五十年,在區區一代人眼前,甚至就在帝國最後的守護者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爵士眼前發生. 任憑邱相才情蓋代,氣魄超凡, 卻是大廈傾頹,狂瀾撲倒,莫之能挽….. 在於當時,實在是難以想像之情事, 然則何以如此?
一戰終結之時,大英帝國的版圖因瓜分戰利品而表面上臻於極峰, 然其國力卻暗地裡重傷. 復元未及,更加慘烈的二戰又接踵而至….. 帝國經歷兩次大戰,斵喪元氣; 印度獨立,又斷其雙臂. 但時人仍當她是一流國家,國人仍頗自負氣豪. 真正使帝國轟然崩落者,是1956年的
〈蘇伊士運河危機〉.
該事件成為大英帝國塌陷的引爆劑, 當時的本土評論家哀嘆國家從此淪落為二等國. 後來的尖酸史論則認定, 英國不是淪為二流國家,而是直接跳到三流之列.
事緣二戰使英國欠下外債400億美元,實質上已然破產.*** 屋漏夜雨,印度獨立又斷喪其最大財源, 於是蘇伊士運河控制權,成為國家經濟和國際戰略的焦點. 其時運河軍事基地駐紥英軍8萬人,面積足足有威爾斯那麼大, 英國根本上沒有錢維持昂貴的經常開支. 加以戰後工黨初次上臺執政(註:艾德禮Clement Attlee首相任期1945-51年.), 引領基本性轉向的“福利國家”內歛政策. 英國遂有軍事上逐步撤出,而經濟上繼續把持運河的如意算盤.*** 不料埃及出了個軍政強人 納瑟Nasser上校, 此人之精明狡詐,大膽果斷,令英國人吃盡苦頭.
1952年納瑟由軍入政,當選埃及總統. 他對內強勢領導; 對外則以 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盟主自居, 有意驅除“白虜”,湔雪百年國族教之恥辱. 1954年他先運用柔性外交手腕,騙得英國同意分批把駐軍撤離埃及. 1956年夏英軍全數撤出, 納瑟立即變臉,打出剛腕, 將運河收歸國有,****全然不顧英國持有可觀的股權. (註:其實運河經營權還有十多年便告屆滿.) 此招中鋒突出,膽大包天, 整個伊斯蘭世界為之狂呼叫好.
保守黨首相 艾登Anthony Eden(任期1955-57年)忍無可忍, 1956年11月祕密串通以色列入侵埃及,挑起戰端, 英法則迅速派遣遠征軍登陸,聲稱維持和平, 實質強行接管運河,欲迫使納瑟倒臺.
英法聯盟全然誤判大局:外交層面上,其輕者,舉世嘩然,交相指責; 其重者,冷戰格局已定, 埃及地處環球戰略要衝,美蘇均欲爭為盟國, 兩大超級強權都倒向埃及那邊.*** 艾森豪總統震怒於事前未獲知照,斷然拒予聲援; 蘇聯更全力支持納瑟,甚至揚言動武.
對英國來說,所有事態都不及此事致命:事變甫起,英鎊在外滙市場上立時遭到拋售, 央行薄弱的黃金和美元儲備迅速流失,被迫向美國求救. 艾森豪的訂單很簡單“無條件撤離埃及”, 英國只好屈膝,以換取美國透過IMF提供的10億美元貸款. 英國就在那天開始成為了美國的附屬國, 起碼國際上是這樣認定的.
事件以英法兩國灰頭土臉,倉皇撤走作結.*** 還有更不堪的,不久, 與以色列人卑鄙串通一事曝光, 這次輪到國民忍無可忍….. 艾登只好引咎辭職.
運河事件徹底毀壞了英國的威信, 也向整個大英帝國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者傳遞了一條訊息:「爭取自由的時刻經已來臨」. 於是,大英帝國以超乎常理的速度分崩離析, 八十多塊屬地,三十年間只剩下幾個離散的島嶼. 所有屬國都奔向兩強,尤其是美國. 美國乘機排除掉英國, 獨霸西方,遂成定局.
經濟決定一切, 大英帝國衰敗的面相完全反映在國際市場,尤其是貨幣市場上面. 在政治和外交危機下面強烈發酵的,是戰後英國一連串的
〈貨幣危機〉.
運河事件觸發的新一輪英鎊拋售,其實早在1947年「英鎊大貶值危機」中已見端倪. 禍源是戰時英國欠下美國巨額 “美元債務”, 其本息均需以美元支付. 雪上加霜, 戰後環球諸國生產力均未回復,市場上只有美國貨可買,*** 這又進一步需求美元. 兩者加總,英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出現大額結構性赤字, 英鎊對美元浮現巨大的拋售壓力.
根據「布列頓森林體系」原則, 各簽約國的貨幣皆釘在黃金柱上,以美元為中軸行固定滙率制度; 而各國央銀則有義務保証本身的貨幣牢固地附著在 “美元定海神柱” 上面.***** 由於眾多大英帝國殖民地的貨幣(如港元)都以英鎊為發行基準, 因此柱子上掛著最重型的附體就是英鎊!英鎊遭到強勁拋售,整條柱子也就受力動搖. 英國不濟,只好請求美國出手相救. 美國答允提供37.5億美元貸款以濟急, 條件是十二個月內實行 “英鎊對美元自由浮動”, 即脫離神柱. 脫鈎後的英鎊有如自由落體, 由每英鎊兌4美元跌至2.8美元.*** 英國作為全球經濟主人的地位就此葬送,永不恢復.
戰前英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參與國和工業製品出口國, 英國與各殖民地的貿易往還固然全以英鎊結算,英鎊也長期是國際通用貨幣,有如今日的美元. 戰後一切改觀.
英國為了清償債務,竭力地在帝國內部榨取美元, 做法是加緊對殖民地的經濟控制和剝削, 將其天然資源(如馬來亞的橡膠和錫, 尼日利亞的銅) 出口, 換來的美元則留存在倫敦的 “美元池” 內, 拒不釋回本地.*** 這種半強盜行徑令殖民地商業菁英階層大為反感. 經濟事態與全球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想相互加強, 形成了宗主國和殖民地關係緊張的政治大背境.**** 天下離心, 才是大英帝國崩壞的深層因素.
「大英帝國」以賺錢起家,以賠本收結,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亦宜乎!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0 11:15 編輯 雅虎20年沈浮錄:從巔峰到衰落,還能重塑輝煌嗎 作者:夏雨青 1994 年的雅虎是一個簡單、清晰的網站。它是你現在不屑於訪問的「網址大全」類網站的鼻祖。除了提供不同分類下的網頁索引,雅虎還具備了搜索引擎的雛形。 雅虎已經很久沒在國內成為熱點,本周卻上了很多科技媒體的頭版——它即將關閉北京全球研發中心。這是雅虎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唯一辦公室,創立於 2009 年。 繼 2013 年關閉包括新聞和郵箱在內的中國業務後,雅虎終於全面撤出了中國。 取決於你怎麽算日子,雅虎在這個月迎來了它的 20 或 21 歲生日。現在提起雅虎,你甚至不太明白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公司。它看起來架構龐雜,什麽都做,卻再也沒制造出什麽明星產品。 20 歲在互聯網行業算是「化石」級公司。20 年來雅虎究竟做了什麽?它今天是一個什麽樣的公司?它真的像大部分人擔心的那樣即將倒閉嗎? 1994年-2000年,年輕的雅虎,年輕的互聯網 ![]() 追溯雅虎的歷史,你必須從 1994 年開始說起。對於更年輕的讀者,1994 年是一個陌生的年代。斯坦福 94 級畢業生 Justin Kitch 一直告訴別人「他從斯坦福畢業的那天萬維網誕生了」;《時代》周刊 1994 年的一期封面人物是「互聯網」;雅虎上線時所用的服務器主板現在被陳列在斯坦福大學工程院的入口處,作為 1994 年的標誌性事件展示。 1994 年你在大學課堂上沒法刷微信朋友圈,工作午休不能上淘寶。電腦和 Word 都已經誕生了,但大部分時候你寫信算賬還用紙。1993 年,即使你有辦法上網,也只能看到彭博、CERN、MTV 等 150 個網站,1994 年這個數字變成了 3000 多個。 在被無數人津津樂道的雅虎創業故事中,同樣是斯坦福研究生的楊致遠(Jerry Yang)和大衛·費羅在宿舍里創建了雅虎,那時還叫「Jerry 和 David 的互聯網指南」。 1994 年的雅虎是一個簡單、清晰的網站。它是你現在不屑於訪問的「網址大全」類網站的鼻祖。除了提供不同分類下的網頁索引,雅虎還具備了搜索引擎的雛形。 這是 1994 年的雅虎,一個搜索引擎。在當時貧乏的互聯網世界,雅虎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1995 年,《紐約時報》報道 AOL 有意收購當時才創建一年多的雅虎,而雅虎已經開始考慮在網頁上展示廣告來賺錢。被 Google 推向巔峰的「搜索引擎+廣告」模式最早其實是由雅虎發明的。 如果簡單把雅虎的歷史劃分成三個部分,1994 至 2000 年是雅虎的第一個階段,也是第一任 CEO Tim Koogle 管理的時期。 Tim Koogle 是一個經驗豐富的 CEO,在雅虎之前曾經管理 Intermec、為摩托羅拉工作。與他一起管理雅虎的總裁 Jeff Mallett 又被稱為雅虎的「幕後魔術師」。在他們的合作下雅虎於 1996 年上市,開盤當天股價從 33 美元漲到 43 美元。 1997 年,雅虎的廣告收入達到 7040 萬美元,1998 年是 2 億美元。隨著營收上升的還有雅虎的一系列收購。它買下的互聯網公司包括當時名氣很響的 Geocities、Broadcast.com、Four11…… 在一系列收購、合資與自身業務擴展中,雅虎已經從一個搜索引擎變成了涵蓋電影、音樂、電視的綜合門戶,提供從郵箱、即時通訊、廣告到購物等所有你能想像的服務,並在 21 個國家有 12 種不同語言的雅虎網站。 2000 年 1 月,雅虎的股價達到歷史高點 475 美元(拆股前)。1994 年至 2000 年是雅虎快速擴張的第一階段,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直到互聯網泡沫破裂。 ![]() 2001 年 - 2008 年,兩個災難,兩個競爭對手 ![]() 2001 年對於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是災難性的一年。互聯網泡沫破裂,CEO Koogle 因此卸任,由前華納兄弟的高管 Terry Semel 接任。 在總結 Semel 業績的回顧文章中,提及最多的是錯失對 Google 和 Facebook 的收購機會。但在他擔任 CEO 的 2001 年至 2007 年還有另外一件事發生了:雅虎被 Google 取代,成為更多人搜索和首頁的選擇。 關於雅虎是否真的算搜索引擎的爭議很多,我認為它一直是。從Search Engine Land 的這篇總結來看,雅虎從上線第一天就以搜索功能為核心,從 1996 年至 2001 年,它先後與 AltaVista、Inktomi 和 Google 合作,使用他們的爬蟲搜索技術,但仍然主要展示自己生產的搜索條目。 ![]() 2002 年雅虎與 Google 合作,將搜索幾乎完全外包。這項合作在 2004 年很快結束,雅虎隨即收購了 Inktomi 和 Overture 來開發自己的爬蟲搜索技術,但為時已晚。Google 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在搜索上被 Google 打敗後,雅虎也曾試圖追趕下一波社交潮流。 2005 年雅虎以 3500 萬美元收購了當時最紅的照片社區 Flickr。2007 年雅虎大規模削減 Flickr 工程師團隊,兩位 Flickr 創始人隨後離職。2005 年雅虎還推出了自己的社交網站 Yahoo! 360°,就在 Facebook 上線一年後。這個社交平臺具有與 Facebook 相似的不少功能,但更為繁雜。由於活躍用戶迅速減少,兩年後雅虎就放棄了這個社交平臺。 2007 年雅虎請回創始人楊致遠擔任 CEO。他拒絕了微軟 440 億美元的收購提議,認為雅虎完全可能在互聯網廣告上高速成長。隨後金融危機爆發,他在 2008 年離職。 雅虎衰落的故事是互聯網廣告渠道變遷的故事。一開始它是聚集信息的渠道,之後的二十年內它逐漸被替代,先是 Google,然後是 Facebook。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取代了門戶,成為兩個更受歡迎的載體——人的載體,也是廣告的載體。 門戶曾經是電腦時代更重要的一塊,現在我們都在社交網絡上了。 2009 年 - 2015 年,身份危機和轉型 ![]() 自從被 Google 打敗,雅虎再也沒能成為某個互聯網服務領域的第一名。它什麽都做,但什麽都沒有做到最好。 資深媒體人 David Carr 2012 年在《紐約時報》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致 CEO 的問題:雅虎是什麽?” 這個問題今天仍然沒能得到解決。20 年後,雅虎從一個業務單一的網頁指南變成一個無所不包的互聯網公司,它的身份危機持續已久。 2009 年,代表雅虎起源的搜索業務被賣給微軟。時任 CEO 的 Carol Bartz 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搜索公司,」她說人們不是上雅虎來搜索的,而是在雅虎看到什麽新聞後順便搜一下,所以她對 20% 左右的搜索市場份額很滿意。 但這不像她所宣稱的那麽輕易。雅虎賣掉搜索是認輸後的結果,是輸掉互聯網首頁之爭後的無奈之舉。流量是互聯網公司任何策略的基礎,1999 年的雅虎可以任性地大規模收購擴張,因為它仍然是互聯網世界的明星、人們打開瀏覽器的首選。2009 年的雅虎沒有這種待遇。 Bartz 的新策略是,把雅虎徹底變成一個媒體公司,通過新聞和廣告的傳統門戶模式賺錢。體育、金融和娛樂板塊的新聞頁面成為這一時間雅虎的宣傳重點。 Search Engine Land 的創始人 Danny Sullivan 對這個政策非常疑惑,「雅虎到底是一個向外傳送流量的搜索引擎,還是一個自己制造內容的媒體公司?」 這個問題在 Bartz 卸任時還沒有得到回答,雅虎也沒能成為一個冠軍新聞網站。 Paypal 總裁 Scott Thompson 因為醜聞擔任 CEO 五個月後離開。 ![]() 之後我們看到了雅虎的新 CEO,瑪麗莎·梅耶爾。這為雅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註,梅耶爾早期 Google 員工的履歷和清新風格被視為雅虎的希望。然而在 2 年半、40 多起收購和平平的業績之後,投資人開始逐漸失去耐心。 今天的雅虎仍然有豐富的技術資源儲備,對大數據發展至關重要的 Hadoop 由雅虎推廣流行,它的不少員工後來就職於 Cloudera 和 Hortonworks 這兩家大數據公司。雅虎的工程師團隊和文化在今天都享有盛名。 但它還在致力於做多個領域的第二名。雅虎新聞是 Google 之外全美第二大媒體渠道,桌面和移動端每月有 2.2 億的讀者,超過 Facebook 的數字。Tumblr 是互聯網病毒營銷的最佳傳播場所,年輕用戶創意的來源,但比不上 Facebook、Twitter 或者 Instagram。 沒錯,又是第二名。 ![]() 新 CEO 梅耶爾強調雅虎的策略專註於移動。因此有了智能手機上令人欣喜的雅虎天氣、雅虎新聞應用。只憑幾個應用還很難拯救雅虎整個公司的命運,但這是個好的、全新的開始。 不過現在你去雅虎的關於頁面,會看到下面這段話: 「雅虎專註於讓這個世界的日常習慣變得激動和有趣 - 不管你是在搜索網頁、給朋友發郵件、與家人分享照片,或只是查看天氣情況、比賽分數、股票價格。」 雅虎高級副總裁 Brad Garlinghouse 2006 年曾發表過《花生醬宣言》,提出雅虎需要正視的問題是「我們不夠專註,還不夠專註。」現在的雅虎看起來同樣不夠專註。20 幾歲的身份危機,我們都理解,都經歷過。經過 20 年,一家大公司的轉型不再容易。 雅虎20年沈浮錄:從巔峰到衰落,還能重塑輝煌嗎 ![]() 來源:好奇心日報 |
現在是電視綜藝節目的爆發季,各大衛視們的王牌綜藝節目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競爭的階段。浙江衛視的《第四季中國好聲》,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3》等熱門節目,在電視媒體整體衰落的形勢下,依舊強勢。而在這些王牌節目的帶動下,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和浙江衛視從2011年至今已經連續五年位列省級衛視收視前三甲。
難擋衰落,電視廣告行業馬太效應凸顯
與浙江衛視和湖南衛視的春風得意不同的是,整個電視行業正在迅速的衰落,受互聯網等新媒體沖擊,更多的廣告商開始從電視媒體向互聯網新媒體轉移,電視媒介的費用正在逐年消減。今年1—4月,電視廣告份額下降3.7%,資源量下降10%。而整個廣告大盤在最近五年中更是首次呈現了負增長。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互聯網廣告的逐年增長。與電視廣告相比,互聯網的廣告營銷更自由,更能與目標受眾進行有效及時的互動,這一點讓廣告商們非常中意,所以越來越多的廠商願意把資金投入到互聯網中。在這種趨勢下,整個互聯網的廣告份額正在逐年遞增。僅在2014年增幅便高達40%。這也催化出了互聯網上的各種炒作方式。一時之間,互聯網炒作已經成為主流,甚至被認為等同於營銷的主流了。
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廣告營銷也正在呈現越來越嚴重的馬太效應。除了極少數頻道憑借大型綜藝節目帶來超額收益外,絕大部分頻道的經營都處於停滯甚至衰退狀態。因為越來越多廠商如果投放電視廣告,更傾向於選擇最熱門的電視節目進行投放,這也造成了熱門電視節目競爭前所未有的激烈。而與對熱門節目的追捧相反,不溫不火的節目節目則越來越難接到廣告訂單。
在整個電視行業的冰火兩重天中,很明顯,湖南衛視無疑是馬太效應的受益者。其近期的主打節目《爸爸去哪兒3》冠名費約5億人民幣,由財大氣粗的伊利集團冠名。緊隨其後的是一家老牌食品零售巨頭良品鋪子的2億元贊助。
根據近幾年的電視廣告案例分析,在熱門節目的廣告營銷上,絕大多數的品牌轉化都會被冠名商獲得。比如在《中國好聲音》中,加多寶非常完美的與節目綁定在一起,只要看過中國好聲音的人,我想都會對“正宗好聲音,正宗好涼茶”的廣告語留下深刻印象。加上他們的品牌形象與節目的契合,直接讓其他的贊助商黯然失色,成為了好聲音的最大贏家。而第二季《爸爸去哪兒》的冠名商伊利也是類似的情況。適時的場景植入和曝光,讓伊利受益匪淺,所以從第二季的冠名費3.12億直接擡高的5億也沒有任何猶豫。
冰火兩重天,超級節目冠名贊助成人心所向
當兩年前,我們還在為加多寶2億冠名《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嗔目結舌的時候,如今過億已經成了一線綜藝節目的起步價。大投入大產出也已經成為電視投放市場的新興規律,而看到這些超級節目帶來的巨大效益後,更讓無數廠商為之瘋狂。根據數據分析稱,伊利投入到《爸爸3》等節目上的資金,大概相當於其2014年全年凈利潤的20%以上,這種瘋狂已經成為各大熱門綜藝節目的普遍現象。想要競爭這些超級節目的冠名權,門檻之高,已經足以讓很多廠商望洋興嘆。而普通節目的效果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又難以獲得好的效果,所以很多廠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花費巨額投入到超級節目中的贊助中。
對於媒體而言,一檔節目就是一場戰役,從宣傳、內容、編排每一個環節都是需要精心的排兵布陣。但是對於那些在選擇投放的廣告主而言,一次過億的廣告投入又何嘗不是一次需要精心安排的戰役?以今年的表現搶眼的伊利為例,在已經公布的廣告投入上,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江蘇衛視《最強大腦》+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三檔一線綜藝的冠名費相加合計為9.66億元。簡直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廣告投放的超級豪賭。
而同樣可以稱作豪賭的還有綜藝節目中首次亮相的良品鋪子,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在伊利強勢冠名的光環之下,良品鋪子依舊以2億元的高價贊助了《爸爸去哪兒》,在其品牌升級戰略的推動下,在一貫重視產品品質同時,已經開始有意識的搶占一線節目資源,並寄希望利用一線綜藝節目的資源開拓更大的市場:《爸爸去哪兒》作為全國性的知名節目,將會給其帶來強大的品牌宣傳效應,並輻射到全國的數億觀眾。而這些龐大的觀眾用戶,正是良品鋪子的目標消費用戶。並且作為一休閑食品為主打的食品廠商,其品牌形象與《爸爸去哪兒》相較於伊利可能更為契合,這種品牌的高度契合,可以讓良品鋪子做很多伊利不能輻射到的互動和無痕場景植入,將其品牌價值最大化。
但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良品鋪子花費如此巨大的金額贊助,在前七期竟然沒有任何露出。這讓人著實疑惑。不過後來看到良品鋪子的一些列若無其事的舉措,證明了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一次另類營銷:利用電視廣告本身,制造出在互聯網上毫無炒作感的話題關註度。在話題升到最熱時,最新一期的《爸爸3》預告中赫然出現徹底引爆話題。這種經過長期鋪墊,然後恰到好處的曝光,甚至蓋住了伊利的風頭,堪稱是傳統營銷+互聯網營銷的經典案例。
互聯網炒作盛興,巨資贊助電視節目值不值?
相較2014年,2015年有7檔節目獲得破億元的冠名播出費,而且冠名播出費用排行前10名均破億元人民幣。且從數據可以發現,一旦節目火紅,隔年推出續集的冠名播出費也跟著水漲船高。在互聯網營銷泛濫的情況下,電視行業整體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這不僅讓人疑惑,如此之多的廠商,任性把花費巨額資金投到傳統的電視節目上,到底還有必要嗎?
其實,很多人認為,電視節目相對於互聯網,依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雖然互聯網營銷正在逐漸成為主流,但一線的熱門電視綜藝節目卻似乎並未受到太多影響,相對於互聯網營銷只能獲得短時間關註度的單一效果,熱門的電視節目依靠高收視率和內容,可以持續多維度的增加品牌曝光度、美譽度、知名度等。
同時,電視節目的塑造的品牌形象,相對於與互聯網,也更加具有權威性。很多熱門綜藝節目都會處在互聯網話題的上遊,它對於品牌的加持作用更久。像之前隨著《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一系列衛視綜藝節目的走紅,都非常有利的帶動並加深了冠名和贊助品牌在觀眾心中的印象。比如999小兒感冒藥便是因《爸爸去哪兒》走紅後市場銷量陡增40%,這種超高的轉化率,目前單獨依靠互聯網營銷很難做到。所以,即使冠名贊助的費用一年比一年高,依舊會有很多廠商樂意為此買單。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歪道道,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讀書劄記151204
歐洲霸權之前(三) 絲路風雲 與兩城的衰落
掌門執筆
《歐洲霸權之前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1989) Janet Abu-Lughod
話說1095年「十字軍第一次東征」把東西地中海兩位霸主捲進其中. 熱那亞因和羅馬同聲氣而先拔頭籌; 威尼斯則因靠攏君士坦丁堡而暫失先機. *** 然而世局推移未嘗稍息…..
〈爭霸始末2〉
12世紀末穆斯林反彈,十字軍節節敗退. 1187年埃及 阿尤布王朝開國名君 薩拉丁Salah al-Din收復 耶路撒冷, 基督教世界兩番重組十字軍反撲,但都無功而還.(包括傳奇英國國王 獅心理查領導的「第三次東征」.)
1202年各路諸侯雲集威尼斯, 啟動了極其戲劇化,兼且惡名昭彰的「第四次東佂」. 這次東征原訂計劃直接進攻阿朝首都 開羅, 卻因諸侯拖沓遲到和經費不足,主導權落到了後勤承包商威尼斯手中. (威城一早按合約準備好船隻和糧草, 但諸侯籌不夠錢交收.) 威城元首扭曲行動的大方向, 以協助被廢黜的東羅馬王子復國為借口,許以重利, 誘使大軍於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 教皇為此將威尼斯全城人開除教籍.) 最後威尼斯索性扶植傀儡政權「拉丁王國」,盤據君城六十年之久.
在這段時期,威尼斯人將熱那亞人徹底逐出愛琴海, 百份百壟斷了 黑海和黎凡特(現今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沿愛琴海岸地區.) 對西歐的貿易. 這是威尼斯歷史的顛峰時期, 但熱那亞並未崩潰.
〈絲路風雲〉
其時東西遠程貿易主幹道共有三條:在「陸上絲路」,中國貨物經天山南北路入歐亞大草原, 最後在黑海或黎凡特登上商船運往威尼斯.***
而「海上絲路」運的不只是中國貨品, 還包括印度貨品和昂貴的印尼香料.*** 貨船出麻六甲海峽,繞過印度半島之後, 航路分岔為兩條,「北行海路」在波斯灣登陸, 貨銷中東,最終抵達黎凡特,落在威尼斯人手上.
威尼斯掌握了 傳統黑海—愛琴海、陸絲路和北海絲路三大航線的貿易權,自然財源滾滾, 如日中天.
但貨物若然鎖定西歐市場,最經濟的必然是「西行海路」.****( 請記著,連關稅,陸路運輸成本比船運高十倍.) 商船直入紅海,貨物在蘇伊士地峽上岸, 途經開羅,在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城市重新裝船,運往意大利、西班牙或出 直布羅陀往北歐.
合縱連橫,古今皆然. 短命的阿尤布王朝及繼後的 馬穆路克王朝(ie奴隸王朝) 既然在巴勒斯坦與拉丁王國和威尼斯正面交鋒, 失意愛琴海的熱那亞人當即和埃及穆斯林通力合作東地中海的航運生意.
熱那亞失諸東隅,收諸桑榆,一面參與西海絲路, 一面把註意力轉移往開發出 直布羅陀, 北上 法蘭德斯(現今比利時) 的大西洋航路, 也就處於能守能攻,靜待時機的戰略位置. 而世局推移不作稍息…..
〈爭霸始末3〉
1258年旭烈兀西征摧毀了千古名城 巴格達,處死哈里發, 還師伊朗,建立伊兒汗國,其後繼者迅速改宗伊斯蘭教. 蒙古人從此坐斷歐亞經貿交通,大權在握.
1261年東羅馬人在熱那亞人協助下重整河山,光復君士坦丁堡,滅亡拉丁王國, 威尼斯人頓失所依.
這兩件大事勢如霹靂,兼且影響深遠. 東羅馬人痛恨曾遭威尼斯人出賣,復國後將其徹底驅逐, 熱那亞人順理成章取代空缺.*** 而蒙古人牢牢掌握著陸絲路和北海絲路的貿易權, 歐洲人在議價上面居於頗為不利的位置. 威城盛世終結; 而熱城則強力反彈,既在東方貿易上面收復失地, 又在西線貿易上面處於黎明時期, 形勢一片大好.
事態持續發展, 1250年馬穆路克王朝取代阿尤布朝, 1260年在巴勒斯坦大敗蒙古軍,奴隸軍團威名震動天下. 1291年攻陷十字軍最後據點 阿克里港, 埋葬了歷時二百年的東征運動,西歐騎士被徹底逐出巴勒斯坦.
馬穆路克人將黎凡特所有海岸城市摧毀,封閉了北海絲路的出海口, 迫使西海絲路獨佔市場, 開羅近乎壟斷了整個西歐香料分銷市場.**** 這時期是埃及的盛世,也是穆斯林的盛世. 熱威兩城在東西貿易上面處於被動位置, 但在歐洲分銷方面仍舊包攬瓜分. 這個大格局雖有擾動,但結構穩定, 要到二百年後繞非洲航路開通才遭到動搖.***
熱那亞人重領風騷,但威尼斯人也未曾崩潰, 基於合縱連橫原則,成功與埃及王朝建立業務關係. 正在此時死神忽降,天地肅殺.
〈兩城的衰落〉
諷刺的是兩城的成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 黑海西端 克里米亞半島的 卡法港是區域貿易中心,兩城都在此參與大宗商品交易. 1347年帶來瘟疫的蒙古軍隊圍城將破, 威熱兩城商船返航回國,把黑死病帶進歐洲.*** 威城率先受害, 因為高度都市化的緣故又受害最深, 隨後十八個月人口死掉六成; 熱城也在數年內失去四成人口.
黑死病並非一次過事件,其後百餘年間分數波往來清洗歐洲, 加上「百年戰爭」蹂躪法國全境,整個西歐殘破不堪. 根據威尼斯保存的紀錄, 當其時貿易量下降三分之二,船隊規模大幅減縮,海港建設完全停頓.
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氣候變冷, 各地生計困難,政局動盪. 「蒙古和平」瓦解,草原陷入長期戰亂, 中國正值元末群雄割據,政經混亂, 於是陸上絲路阻絕不通,貨量萎縮.
相較之下,熱那亞困境更甚於威尼斯, 陸路既絕,北海路為埃及人封塞, 南海路被威尼斯人搶走, 僅餘的大西洋航線又遇到新興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競爭, 真的是氣數當盡!**** 末路窮途,熱城只得訴諸武力, 兩城連年鏖鬥,兩敗俱傷. 1380年基奧賈島雙雄最後決戰, 熱城一敗塗地,壽終正寢.
勝方也好景不長, 鄂圖曼人勃興於東方,掃平六合, 1453年滅了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扼著黑海咽喉, 威尼斯萬事皆休,只得俯首稱臣,討口飯吃.
此後海上世局劇變, 1498年達伽瑪成功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不旋踵盤據 臥亞, 1511年進佔馬六甲, 此時甚至鄂圖曼人的咽喉也被葡萄牙人扼著, 又遑論威尼斯了.***
大航海時代降臨,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諸大洋之首領, 而本來只是歐洲邊陲之地的西葡英荷一躍而為世界貿易的核心國. 威城此後只能憑藉金融業和工業茍延殘喘, 等待拿破崙前來沒收 聖馬可廣場那對國家象徵物的獅子.
讀書劄記160114
困境(一) 歐盟的衰落
掌門執筆
《困境After the Fall:The End of the European Dream and the Decline of a Continent》(2011) Walter Laqueur
作者是歷史學家和國際政治評論員, 本書是有關當前歐盟境況的論述.
在序言中,作者不無幽默地道出, 五年前他的著作《歐洲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Europe》由於 “出版得太早”, 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書評指為“論點過於悲觀”. 但最近這本週刋針對同一議題的文章卻這樣訂標:“凝視深淵”, 其論調比筆者更為悲觀.
吊詭的是,彈指五年卻又太長,當年超前的論點現已顯得過時, 於是作者奮筆著書,重探前題. 本書前半部以史學手法考掘歐盟由盛入衰的原由, 一方面固然是“成也經濟,敗也經濟”; 另一方面則是政治和文化等深層因素的作用力. 後半部以政治評論方式探討當前歐盟的內部難題, 如人口老化和穆斯林移民造成的社會困擾; 與及對外關係的弱勢和被動, 尤其與美中俄三大國的周旋,有時甚至去到屈辱的地步.***
作者的治史信條:「一切信史皆是權力興衰史。」對史家而言,
〈歐盟的衰落〉不足為奇.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歐洲制霸全球三百年, 其衰落始於兩次世界大戰. 戰後歐洲雖則經濟強力復興, 但在國際政治層面,其影響力卻是加速滑落. 到了本世紀就連經濟和內政面都已千瘡百孔,左支右絀. 當前的議題不是有無衰落,而是頹勢能否挽回.
戰後歐洲的政治菁英飽經亂離,憂懷疾苦, 在內政方面創制出平等主義的新型「福利國家」, 為人民塑造出史上最民主和最高質的生活水準; 在全歐國際格局方面, 則倡議 「超國家主義」, 達致了歐洲史上從未見過的真正和平.**** 「歐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不以征服手段構築的跨域政權, 其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核心價值」足以永垂青史. 不料這等高尚襟懷,卻因經濟衰頹和開展過急而成為全局敗因.***
歐洲的衰落原因極之複雜, 大致可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加以分析.
經濟方面,福利國家的基本前設是持續而實質的經濟成長, 但此一前設並不為真.**** (因此被譏諷為「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更有甚者,作為先進工業國家, 歐洲極度欠缺原料和燃料 (除英國外,西歐完全缺乏石油和天然氣, 目前八成從俄國輸進.), 在原材料價格飊升的年代遂深受打擊.***
前途漆黑的理由是, 在「福利國家」框架下,「人口老化」是可見將來的絕癥, 沒有足夠數量的年輕人口支付老年人的退休金, 更何況年輕人失業狀況嚴重,自顧尚且不暇.
那堪雪上加霜,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尤其是中國, 造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和龐大的貿易逆差. (2008年歐盟與中國雙邊貿易總額3,260億歐元, 而逆差竟高達1,690億. )
政治方面,在各國內部, 歐盟的「產品、資源、資本和人員自由流通」總政策造成經濟高水準國家社會矛盾激化.*** 富國的資本流向窮國,但人口則逆向流動, 百姓失業,仇視移民. 傳統溫和左派主流政黨力量削弱,激進右派擡頭, 社會對抗氛圍日趨嚴重. 主體的白人出生率下降,大量非白人移民湧進, 加上他們的高出生率,造成無解的困局. 尤其穆斯林族群人口膨脹,頑拒同化, 年輕代水平低落,敵視社會,更成心腹大患. 最致命的是明知福利國家政策無以為繼, 國民仍飲酖止渴,不思節儉和變革.***
再看整體,各國內部「疑歐派」呼聲甚囂塵上, 歐盟總部處處掣肘. (某種說法認為歐盟之所以一息尚存,只因解散的成本過高. ***) 各國受制民意,不敢(或不想)讓渡國家主權(尤其是外交方面.) ,造成連盟裂痕擴大.
最悲哀的是,「歐盟」的成立和擴大由頭到尾都是政治菁英主導的把戲, 人民在經濟好境的時候受其鼓動,樂意追隨. 現今經濟破敝,民間自然叢生不滿, 但正當此時菁英的領導力卻日益式微, 喪失鬥誌,不敢改革體制力挽狂瀾.
〈列國爭墜史〉
A在衰退大潮中,最先墜落的歐盟國家出乎意料之外是一向健全的冰島. 冰島之敗純粹由於金融業界的過份貪婪, 2007年崩盤之前,三間主要銀行判斷:利率極低而國家貨幣行將大幅貶值, 只消大量舉債國幣,將之挹註海外(投機) 市場….. 很容易會發達….. 最後,他們擁有的海外資產居然高達GDP的14倍! 最後之後,2011年政府明白自身的體質沒能力為銀行擔保, 於是任憑他們破產,讓債權人(包括國民)自負損失.
B第二個出事的國家是希臘. 當初希臘入盟,已被評論家指出審批非常草率(一般認為歐洲對文明母親的希臘感情用事,實行 “隻眼開,隻眼閉”.) 常識告訴我們,文明愈久遠愈腐敗, 果然,希臘政府長年支出與借貸過多, 而向歐盟提交的財務報表則不盡不實. 希臘有100萬名公務員,薪高糧準, 而且甚早就能領取退休金. (平均年齡53歲,比將要斥資拯救她的 “兒子” 們都要低.)
2008年金融海嘯,希臘瀕臨破產,向歐盟申請貸款紓困. 一番拖拉,終於達成協議,希臘承諾刪減預算,撙節開支.(國內立即爆發大規範示威.) 歐盟愚蠢地批出貸款, 只有明智的 斯洛伐克拒絕參與紓困,其理據相當堅實….. 我比她更窮. 擔沙塞海, 無濟於事, 三數年間,希臘又話破產,再打伸手牌…..
C第三個是愛爾蘭. 愛國本來是好的,近年經濟起飛, 2007年人均收入甚至超過英國. 但愛國也很邪惡, 一個人口只有460萬的國家,銀行負債卻超過1000億歐元. 為了吸引外資,企業稅壓低至12%.
D民主化之後相當成功的西班牙危機不在債務, 她的問題是外資湧進導致房地產市場泡沫化, 和過度繁榮造成通貨膨脹. 高通脹削弱市場競爭力,但強勢工會操控勞工政策,與及抑止退休金制度改革, 於是失業率一度攀升至20%.*** 房地產市場崩盤則造成銀行危機.
E英國雖不至於(或尚未) “出事”, 但是長年揮霍無度,2010年個人負債總額攀升至兩兆美元, 家戶平均負債8萬鎊, 特別集中在信用卡貸款. 國家債務更高達GDP的63%.
英國人傾向將國家的一切問題歸咎現任政府,因此工黨在2010年大選中慘敗. 上臺執政的保守黨發覺情勢嚴峻, 非實行緊縮政策不可. (包括裁減50萬名公務員.) 此舉惹怒選民,於是數月間工黨的民調支持度又再領先, 而街頭則暴動頻生. (學生打破保守黨總部窗戶.) 如此,試問又怎能產生穩定的強勢政府,領導國家渡過難關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諸多 “難經”,無從盡唸.
〈結構困境〉
2010年5月歐盟設立「歐洲穩定機制」, 集資7000億歐元作為常設基金, 直接貸款給急需清償到期債務的會員國,以濟燃眉. 這種做法長期而言能否收效未知, 但短期則令到提供資金國家的「擁歐派」政黨在選舉中慘遭敗績.***
要獲得紓困基金批出貸款, 申請國必須承諾實行「撙節政策」,把預算赤字壓低至GPD某個百分比之內.*** 通常的政策內容包括:大幅裁撤公務員; 刪減兒童福利、退休金及其他公共服務; 國防、教育和文化預算等 “非緊急” 項目更遭嚴重限縮. 凡此種種必然直接導致失業,並且降低國民的生活水準, 引發反對和抗爭,造成社會動蕩.
但最致命的是撙節政策產生連鎖效應,加深了經濟衰退, 或者起碼有礙復甦. 於是往往困者再困, 而長貧難顧,紓者無力再紓.*** 這又造成歐盟內部經濟健全國家(如德國) 和貧困國家的關係緊張.
另外,經濟困難削弱國力,裁減軍費使戰力下降, 德法英三大主力國又不齊心,反映在國際事務上面,歐盟成為一隻外交跛腳鴨.
近日,在整整5個小時里僅接待了一小撮顧客後,山姆•高和開始擔心自己管理的體育用品店面LIV ACTIV。隨著零售店不斷逃離新加坡最為繁華的烏節路,LIV ACTIV最終也難免成為滾滾大潮中的一員。
新加坡曾經是商家的天堂。過去5年,投資者將高達10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零售業。而今,隨著經濟的疲弱和遊客消費的下降,零售行業開始衰退。在過去5年中,商業地產的總空間增加了10%,但空置率卻從5%提高到了7.3%。在行業分析師們看來,這一數據還會繼續上升。
“你一走進這個商場就會看到空置的店面。”44歲的高和表示,上個月他剛剛放棄了1/4的店面空間,用來降低成本。沿街而去,玩手機遊戲的收銀員隨處可見,一些商家已經在購物中心安靜的走廊里開設了迷你高爾夫球場。在一座購物中心,5樓的16個店面空間中有13個找不到租客。在人流不如烏節路密集的地區,找到商戶的承租者更是老大難。在新加坡西部的城郊地區,開張營業的地下購物中心中超過2/3都處於空置的狀態下。
海外金主不再
此前所有的樂觀預測——國內經濟可以維持穩定、這個城市國家550萬人口的需求不會衰退、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中產階級遊客的購買力將繼續為新加坡的零售提供動力——如今都事與願違,對新加坡而言,這絕不是小事一樁。批發和零售貿易與制造業是該國數一數二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批發和零售貿易也是雇傭員工最多的行業。
全球經濟的躑躅前行,讓新加坡人開始勒緊腰帶。而新加坡最大的金主之一——中國遊客,隨著放緩的國內經濟和空前的反腐力度,也降低了對奢侈品的興趣。在經濟高奏凱歌的那幾年,新加坡曾是中國“土豪”們的蜂擁之地。
近年來,中國國內新建了許多奢侈品商場,甚至在本土的熱門旅遊景點設立了免稅店用以刺激消費和國內的旅遊業。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居民在國內也可以買到更加便宜的同類商品。比如一個Coach的包,新加坡的價格已經是東南亞鄰國的兩倍。CBRE的數據顯示,曼谷和雅加達5年內零售空間增加了20%-25%,但閑置空間也隨之下降。
“過去,許多富有的中國人習慣於在奢侈品上砸錢,但如今時過境遷,而且地區內的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商業地產服務公司Cushman & Wakefield研究總監Christine Li表示。對於新加坡,“我對這里的零售業感到悲觀。”
零售商們“擴張太快了”
零售前景的惡化對新加坡商業地產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挑戰——包括房地產開發商、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乃至土地主。類似星獅地產(Frasers Centrepoint)、凱德集團(Capitaland)和會德豐地產(Wheelock Properties)等公司的股價在過去12個月中下跌了10%-20%。
2017年年底之前,新加坡新建成的零售面積將超過200萬平方英尺,但要想找到承租的商戶並不那麽容易。不過,許多大型開發商由於涉及業務和地域較廣,還能有對沖風險的空間。
“未來3年,你會看到供給繼續保持強勢。不過,盡管第一季度數據相對平穩,但你不會看到太多的收入增長。”馬來西亞金英證券分析師Joshua Tan如是評論房地產投資信托。他表示,許多零售商都會給其對手提供類似的產品,對此他們非常苦惱。2016年3月,新加坡服裝和鞋帽銷售量同比下降3.5%,2月同比下降14.6%。英國服裝品牌New Look和法國品牌Celio都計劃在今年內關閉新加坡分支機構。
來自SG Debt Busters的賽斯·考克表示,今年迄今為止,向其征求建議的店主數量增幅高達23%,不是詢問如何降低債務,就是詢問如何處理破產問題。零售商們“擴張得實在太快了。”考克表示,“但現在情況開始惡化……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一切都開始了。”
內部原因同樣存在。為了給新加坡人提供優先就業機會,報酬豐厚的外派新加坡員工數量也開始減少。2016年,該國工資的增長速度預計將放緩2.5%-3%。
就業受阻、貨幣強勢、旅遊消費疲軟、更多的新加坡人都開始在海外的商場購物——“我們無法與這些趨勢抗衡。”Orchard Road商業協會執行主席史提芬•高和指出。
近來,許多新加坡人寄望於一年一度、持續10周的市場營銷活動“新加坡大促銷”。但要知道,折扣、減價的標語在新加坡早已無所不在。
美聯儲的加息行動也限制了新加坡國內的消費。抵押貸款咨詢師表示,新加坡同業拆借利率每增加1%,一間中型公寓的房貸月供成本就會增加400美元。“我家人和我過去常常去購物……幾乎每周都是。”支付抵押貸款的50歲店主Dino Ahmari表示,“現在我們每2個月才花一次錢。”
就像在美國Google、Facebook迅速取代雅虎和AOL一樣,中國互聯網行業也在進行著同樣的新老交替。只是在20年後,這些成長起來的中國巨頭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步雅虎後塵,成為一家缺乏創新日漸落寞的公司。
是時候和雅虎說再見了。
就在十幾個小時前,美國電信運營商Verison正式宣布以48.3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雅虎的核心資產。新聞、搜索、郵箱,這些曾經奠定雅虎互聯網地位的武器,現在成了它的墓誌銘。
在許多人眼里,雅虎已經“死”了很久。《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喜歡用“老爺車”、“生銹的銅管”來調侃這家公司,脫口秀主持人稱之為“互聯網行業的泰坦尼克”,而那些對雅虎失去耐心的華爾街投資人和分析師們, 恨不得在榨幹它的最後一滴血後親手把它送進墳墓。
從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雅虎跌去90%的市值開始,關於雅虎何時會死,以什麽樣的方式死的討論就沒有停過。尤其是當它連續錯過了之後的幾輪“大潮”:搜索、視頻、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之後,幾乎沒有人再相信,這個遲暮的巨人還能上演王者歸來的戲碼。
即便如此,這家幾乎與互聯網一同成長起來的公司,在過去16年一直在試圖走出泥潭。從第一任外部聘用的CEO蒂姆·庫格爾(Tim Koogle)到接任者特里•塞梅爾(Terry Semel),從短暫回歸的楊致遠,再到“鐵娘子”卡羅爾·巴茨(Carol Bartz),“救火隊員”們都在用自己篤定的方式拯救雅虎。
四年前上任,來自Google的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一度被認為會成為那個“拯救者”。她的確給這臺老邁的機器增添了不少活力:大規模縮減產品線,重新聚焦自己擅長的事;從零開始通過大量收購進軍社交和移動領域,移動廣告收入一度超越了Twitter;以及最為重要也是最艱難的部分,在公司內部推動建立分享、創新的企業文化。
當然,梅耶爾的實驗相當於“刮骨療毒”,也同時帶來了目標不清、新老團隊沖突、企業文化混亂等一系列副作用。加上雅虎多年的頑疾和來自華爾街的壓力,她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又一個沒能拯救雅虎的笨蛋”。
雅虎還留下了不少“遺產”:雅虎日本是當地最賺錢的公司之一;它在2005年對阿里巴巴10億美元的投資,已經變成了價值超過400億美元的股票,相當於整個美國雅虎估值的8倍。
雅虎還帶動了新浪、網易、搜狐等一批當年門戶網絡模式效仿者們的成功,曾經是許多中國互聯網公司學習的對象。它的衰落,對於許多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一次絕佳的觀察樣本。
沒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家什麽公司
有一個問題一直沒有在雅虎內部達成共識:它到底是一家媒體公司,還是一家技術公司?實際上,過去十幾年時間里,它一直在這兩個定位中搖擺。
在公司創立的頭十年,雅虎是一家徹徹底底的媒體公司。通過為用戶提供免費的互聯網信息檢索,雅虎成為了整個互聯網的“出水口”,憑借巨大的流量,吸引強生、雀巢、通用汽車這樣的廣告主在其主頁上投放品牌廣告,雅虎幾乎統治了那個時代的互聯網廣告。
提供“內容”,吸引“流量”,用“品牌廣告”變現——雅虎這臺巨大的賺錢機器在這幾年高速運轉,而當同類網站越來越多形成分流時,雅虎就從外部購買流量。比如雅虎曾花費50億美元收購當時互聯網上流量大戶Broadcast.com公司。
在互聯網泡沫之後,新任CEO,來自傳媒集團華納兄弟的特里•塞梅爾更是延續和發展了這種媒體運作思路,通過分類廣告和增值服務減少對品牌廣告的依賴,而對於顛覆性的新技術--比如搜索引擎技術缺乏足夠的重視。等到塞梅爾醒悟過來時,那個叫Google的小公司已經不可阻擋。
媒體業務讓雅虎度過了“黃金十年”,同時它來看到了以搜索引擎為代表的創新技術將會對自己產生的沖擊。於是,以卡羅爾•巴茨為代表的繼任者堅持,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把雅虎變成一家技術公司可解決增長的瓶頸。
巴茨任性地關閉了一些她認為的“邊緣”業務,包括在線視頻分銷及廣告業務Maven Networks、個人主頁服務商GeoCities,同時進行大規模的業務重組,導致了雅虎公司歷史上最嚴重的人才流失,一些“元老級別”的工程師和管理者在這段時間紛紛出走,直接導致了雅虎在未來幾年的持續動蕩。巴茨的努力最終把雅虎引向了另一個深淵。
巴茨和之後的幾位試圖把雅虎變成技術公司的CEO都拒絕承認一個事實:雅虎從來都不是一家技術公司。
“雅虎崇尚傳統媒體的那種手工編輯工作而不是用計算機自動處理信息。”吳軍在《浪潮之巔》關於雅虎那一章這樣總結道。
從楊誌遠和大衛·費洛在1994年發現“梅爾玫瑰”,開始模仿它手工建立分類網站開始,到梅耶爾通過大舉收購初創公司,吸引頂尖的技術人員來到雅虎,它始終沒有建立起Google、Facebook這樣的工程師文化,雅虎的大部分CEO都不是技術背景,工程師在雅虎也遠不能“胡作非為”。
缺乏對趨勢的前瞻性判斷,只能跟隨投資
1995年雅虎上線時,它幾乎是全世界最酷的網站。不過這是它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站在隊伍前排,在隨後的20多年里,它再也沒能“酷”起來。
雅虎累計收購的公司超過100家,卻成功“躲”過了所有的“獨角獸”和“百億大公司”。由於缺乏對於技術趨勢的前瞻性,雅虎的收購大部分都是被動式的應對。
比如在1990年代流量被其它同類網站分走時,雅虎花費驚人的50億美元收購了Broadcast.com;比如,當Google開始展露出顛覆之態時,雅虎在接下去兩年動用26億美金收購了五家搜索服務商來做自己的搜索引擎;比如雅虎在2013年花費11億美元收購了輕博客Tumblr,不過那個時候Facebook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巨頭,而且還在一年前拿下了Instagram。
視頻、社交網絡、電商、移動互聯網,在每一次大潮來臨之時,雅虎總顯得比別人慢一拍。多年之後,雅虎發現自己已經滑出了主流賽道。
而正因為這些投資的“被動性”,所以當雅虎花費幾十億美元買下這些公司時,並沒有很好的思考這些公司與原有業務是否應該結合,應該如何結合。大部分的公司和團隊都被要求整合進雅虎的既有業務中,而整個過程又由於機構龐大,缺乏執行力變得無比漫長,許多項目因此不了了之。
曾長期擔任Flickr工程師的Kellan Elliott-McCrea在問答網站Quora上稱:“在過去幾年里,Flickr團隊85%的時間都花在了和雅虎溝通和協調上,而只有15%的時間用在做項目上。”
書簽服務Delicious前工程師Dave Dash也表示,雅虎對收購後的產品缺乏規劃和遠景。盡管已經收購Delicious幾年了,但雅虎並沒有把它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產品體系中。雅虎不僅放棄了Delicious創始人,頻繁更換管理團隊。
於是,雅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傳統的門戶模式在式微,要求雅虎必須找到新的方向。不斷對新領域的投資失敗,又增加了對於傳統業務的負擔。最終,投資人失去了耐心。
創始人的缺失和職業經理人的短視
與蘋果、微軟、Facebook這些矽谷公司不同,在雅虎成長和壯大的20多年時間里,把持著雅虎CEO位置的不是創始人,而是職業經理人。
雅虎在創立一年後就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之後,這些職業經理人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季報和股東的服務對象。
那些有利於快速提升業績的收購--比如Broadcast.com,即使花費50億美元之巨,但也得到了公司內部的支持;而那些有可能在未來成為雅虎技術武器的項目,比如在線視頻分銷及廣告業務Maven Networks和個人主頁服務商GeoCities,卻被削減和關閉。雅虎曾經離收購Facebook、Google都只有一步之遙,但最終因為“幾億”的差價而放棄。
站在職業經理人的角度,這種決策並沒有錯。你很難要求他們優先考慮公司長遠利益,甚至不惜得因此得罪大股東和華爾街。但從雅虎公司的發展來看卻是相當糟糕的結果,不斷變換的領導人使得整個公司始終缺少一個統一的戰略和遠景。
雅虎最大的悲劇是沒有一個像史蒂夫·喬布斯、馬克·紮克伯格那樣熱愛自己的事業,兼備遠景和管理能力的創始人。楊致遠在這方面已經受到了足夠多的批評,創始人的性格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前途。
對於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公司和創始人來說,2000年左右,雅虎、楊致遠就像遠處的燈火一樣激勵著他們不斷前行:張朝陽在開辦搜狐公司之時曾模仿Yahoo為公司取名;馬雲(微博)的阿里巴巴也曾獲得雅虎的巨額投資;何況中國互聯網最初的門戶模式都來自於對雅虎的模仿。
就像在美國Google、Facebook迅速取代雅虎和AOL一樣,中國互聯網行業也在進行著同樣的新老交替。只是在20年後,這些成長起來的中國巨頭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步雅虎後塵,成為一家缺乏創新日漸落寞的公司。
現有條件下,在安全挑戰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提升安全仍將是我國通用航空業發展的基調。(視覺中國/圖)
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美國通用航空業由盛轉衰。這是兼有社會轉型、交通體系競爭到行業經營策略調整的完整故事。
中國通航發展安全第一,但是通用航空仍然需要“先飛起來”、“先熱起來”。
美國通用航空器交付量的高峰在1978年,當年美國制造商交付了17811架通用航空器,而其中活塞類航空器14398架。但到了1994年,美國制造商僅交付通用航空器929架,其中活塞類航空器499架。一個市場幾乎消失了,美國通用航空業失去了10萬個以上的工作崗位,大多數制造商停止了單發活塞通用飛機的生產。
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美國通用航空業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劇烈轉折期。這背後的故事是什麽呢?
這是兼有社會轉型、交通體系競爭到行業經營策略的完整故事。一方面美國從1970年代起,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州際公路體系,噴氣式運輸飛機投入運營和運輸航空走上規模化經營道路,侵蝕了通用航空的競爭力。通用航空制造商在1970年代末過度的競爭與營銷策略導致通用飛機庫存激增、價格劇烈波動,也為美國通用航空業脫離正常軌道推波助瀾。
但最為重要的因素是社會對通用航空安全的顧慮。通用航空沒有獲得與運輸航空同樣的安全水平提升(見圖一),每年通用航空事故死亡人數雖然保持了穩定下降趨勢,但此期間全球航空運輸的安全水平提升更加顯著。近年來,美國運輸航空基本未發生重大航空運輸事故,2010年到2014年的5年中,美國運輸航空僅因事故導致11人死亡,在此期間通用航空事故導致2157人死亡,從單一乘客角度計算的事故風險來看,通用航空的事故風險顯著高於運輸航空。
從1970年代開始,戰後美國退役飛行員逐漸從通用航空退休,戰後出生的人口成為通用航空主要的消費者和從業者,他們的風控要求跟經過戰爭的退役飛行員完全不一樣。1960年代起,航空器制造商成為飛行器事故後產品責任訴訟案的被告人。根據1963年加利福尼亞高級法院的判例,即使不能證實通用航空事故是飛機缺陷導致,只要發現航空器有危險質量問題,制造商將承擔“嚴格賠償責任”。作為海洋法系國家,之後美國法院判決都遵循這一判例。根據中美航空合作項目(ACP)一項研究對某美國通用航空制造商10年間客戶訴訟的統計,盡管多數事故並非飛機缺陷導致的,但該公司每起案件的平均訴訟費用為53.5萬美元。高昂的訴訟費用和被動提高的產品責任保險費用,幾乎逼停了所有美國通用航空制造商的生產。這一現象背後,實質是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不能接受通用航空的事故風險。
1994年,美國國會頒布的《通用航空振興法案》(GARA)讓美國通用航空制造商起死回生,該法案將通用飛機和零部件的產品責任限定在出廠後的18年內,其後出現的飛行事故,制造商可免於法律訴訟。法案的出臺讓整個行業得以獲得再次發展的條件,但美國通用航空尤其是單發活塞類飛機為主體的私人航空再也沒有回到其1970年代末的繁榮。根據美國通用航空制造商協會的年度報告,從1980年到2015年底,美國活躍私人飛行員從35.7萬減少到17.1萬人,與此同時,航線執照飛行員(即大型運輸航空公司飛行員)數量從6.96萬增加至15.47萬人,增長了122.3%。2014年,美國通用航空飛行總量為2327萬小時,而在1980年這一數據為4102萬小時,35年里,美國通用航空飛行減少了43.2%。
美國聯邦航空局預測,2016-2036年之間美國通用航空機隊規模基本維持不變,年均增長0.2%,年均通用航空飛行量增長1.2%,私照飛行員數量將年均降低0.6%。也就是說,未來20年美國通用航空仍是一個慢於GDP增長的相對衰退行業。這說明,雖然法律及政策的調整起到了緩解社會壓力的作用,但美國的通用航空業仍然需要持續提高其安全水平來迎合社會的預期。
風險認知是一個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領域。美國航天飛機設計的重大事故率是1/300,即300次發射可能出現一次重大事故,但航天飛機的實際風險高於設計風險,在航天飛機的全部133次發射中,總共出現了兩次重大事故。2008年筆者參加美國聯邦航空局舉辦的FAA安全論壇,最後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先生應邀演講,他提到,如果要按照航空運輸的安全水平要求航天,那麽,“直到今天,我們也只能站在地球上看看月亮”。
民航業則是交通運輸中的另外一個典型。航空運輸的設計風險設定為每1000萬次飛行的重大事故率控制在1次以內。截至2015年,中國航空運輸重大事故率十年滾動事故率為1000萬架次0.4次,美國航空運輸也達到每千萬架次1.0次重大事故,全球平均水平為4.7次。作為全球航空運輸業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都已達到甚至超過了航空運輸設計的目標安全水平。截至2015年底,中國民航已累計安全運輸旅客18億人沒有發生致命事故,沒有損失一位旅客,這是中國交通史上的一個新紀錄。
人類社會一般可以接受的風險是多少呢?一般來說,公眾基本能夠接受最貼近的公路交通風險水平。如果其它風險接近汽車駕駛風險,那麽就基本可以成為大眾消費的選擇,如果明顯超出這一風險,則只能成為特定風險偏好的消費者選擇。美國2015年死於汽車交通的人數約為3.5萬人,每年約有萬分之一點一的人口每年死於道路交通。據報道,中國2013年地面交通死亡人數超過20萬,中國人口的道路交通致命事故率應該超過萬分之一點四五。
2005-2014的10年間,美國公路運輸總周轉量為45407408(億客百萬英里),航空運輸為5833112(億客百萬英里),其中航空運輸事故死亡139人,公路事故死亡363437人,公路交通死亡事故風險是航空運輸的335.88倍。
那麽,美國通用航空的事故風險是什麽水平呢?1997年美國轎車的行駛總里程為通用航空器的388倍,但當年美國轎車事故死亡22199人,通用航空事故死亡631人,轎車事故死亡人數約為通用飛機的35倍,從數據來看,美國通用航空事故死亡風險約為轎車的11.1倍。但通用飛機速度遠快於轎車,如果按照乘機(乘車)時間的事故風險來看,通用航空還要更高一些。
美國1997年摩托車的行駛里程為10081百萬英里,通用航空為3877百萬英里,而同年美國通用航空(91部)事故死亡631人,摩托車事故死亡2116人。當年美國摩托車交通事故死亡風險約為通用航空的1.29倍,交通事故風險基本接近,通用航空安全水平略高。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1997年通用航空致命事故350起,通用航空器192414架,致命事故損毀航空器占總數的萬分之十八點二,通用航空器損毀比例為摩托車的3.3倍。1997年,美國每10000輛摩托車平均導致5.5人死亡,而每10000架通用航空器導致32.8人死亡,通用航空器的每單位交通工具致死率是摩托車的6.0倍。這樣,從公眾對交通工具的風險感知來看,通用航空可能會更高。
所以,美國通用航空安全水平符合一個相對小眾的、追求特定興趣的愛好者群體的風險偏好。這一愛好者群體小於具有日常交通需求的大眾,但要大於極限運動愛好者等更為小眾的群體,安全水平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種交通方式的規模和大眾化程度。
此外,汽車駕駛員中40-50歲男性駕駛員的事故風險是最低的。這一年齡段的男性船員也是海上船難後存活率最高的,超出體能更好的20-29歲年齡段男性水手。一位醫生朋友告訴我,在大醫院,這個年齡段的男醫生水平最高,是精力體能與專業經驗的最佳結合點。
(李伯根/圖)
安全水平很大程度決定通用航空的效用,在當代中國發展通用航空面臨更多的替代品競爭。
2005年的上海港直升機引航事故,直升機與一艘外籍貨輪相撞,導致1人死亡,2人失蹤。其後,上海港終止了直升機引航業務,十多年過去了,仍沒有恢複該項業務。作為全球最大的海港,上海港在業界有標桿式作用。直升機引航業務有一定進入門檻,但利潤率較高,而且越是大港,業務需求和業務利潤越高。
上海港終止直升機引航業務的原因是安全風險,尤其是國有企業管理者承擔的安全責任。直升機引航的先進、高效讓位於企業的安全顧慮,這是過高安全風險降低產品效用最典型的例子。如果一起事故,幾乎損失通用航空的一個業務領域,通用航空的安全水平就是整個行業能否擴大規模的關鍵。
監管部門對航空器運營企業的規範分為大型飛機公共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運行規則(CCAR-121)、小型航空器商業運輸運營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35)和一般運行和飛行規則(CCAR-91)三類合格審定要求,企業為獲得運營資格而要付出的合規成本存在顯著差異,這是一個最明顯的規制成本的例子。但規制成本常常取決於行業的安全水平,當行業的安全水平達不到社會可接受的安全水平,為了保證公眾利益,很有可能就會提高規章標準,從而提高企業合規成本。
由於美國交通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對通勤航空安全的批評與監管建議,自1997年起,美國聯邦航空局將10座以上的通勤航空按照大型公共運輸航空(CFR-121)的安全標準開展監管,此前,30座以下的通勤航空遵守小型商業運輸運營人運行合格審定(CFR-135)的規章要求。這顯然提高了10座-30座之間航空器及運營公司的規制成本。當然,事實證明,該舉措也提升了美國通勤航空的安全水平,在2007-2014年的8年間,美國通勤航空(含10座以下航空器)和運輸航空兩類事故死亡人數之和為72人,而在改變監管規則之前的8年間(1990-1997年),美國僅通勤航空(30座以下通勤航班)事故死亡人數就達到244人。
中國通用航空發展也面臨相似的情況,針對2016年7月20日上海金山發生水上飛機“撞橋事故”,8月24日,民航局發布《關於調整CCAR-135部機長經歷要求的通知》,將原“機長的資格要求”中,“至少具有500小時駕駛員飛行經歷時間”調整為“至少具有800小時駕駛員飛行經歷時間”,對水上飛機擔任機長的駕駛員,增加了“還應具備至少100小時水上飛機運行經歷”的要求。這將實質性地提高CCAR-135部運營公司,尤其是水上飛機運營企業的運營成本,因為在中國水上飛機運營還處於摸索階段的時期,缺乏具備較為豐富水上飛行經歷的機長。
2015年中國通用航空的致命事故率為0.64次/100000小時,比2014年美國1.29次/100000小時的通用航空致命事故率要低。但中國通用航空幾乎完全是職業飛行員在飛行,私人飛行在中國還處於概念階段,“黑飛”事故也沒有被計算在官方統計數據中。而美國則有17萬左右的業余飛行員,還有2.6萬架主要靠業余人士自行制造或組裝的實驗類航空器,私人飛行占通用航空總飛行量的30%左右。
2016年中國通用航空事故還在顯著增加,不僅通用航空新公司、價格較低的通用航空器發生事故,一些規模較大、歷史較長的企業也發生了嚴重事故,開始影響社會對通用航空安全水平的認知。
中國通航的安全挑戰在於新企業、新飛機、新飛行員和中小企業、虧損企業比重較大,不少企業和飛行員需要一個安全調試、訓練和安全能力提升的過程。企業在其生命周期的穩定經營期安全風險最低,而初創期風險最高,衰退期和規模擴張期風險較高。目前,中國通用航空企業中穩定經營的大中型企業偏少,在中國通航發展新一輪擴張期,很多新企業還在艱辛地摸索商業模式,投資人、管理層還處於生存與死亡的創業壓力下,難以投入充足的資源提升安全水平。
在企業普遍掙紮的創業生存期,監管方的強制要求往往成為企業唯一的“扶手”和指示牌。但在監管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通用航空監管往往缺乏針對性。中國通用航空雖然規模偏小,但2015年底中國通用航空運營企業已達281家,數量是運輸航空公司數量(55家)的5倍以上,如果采用與運輸航空相同的監管模式,監管任務和難度就要遠遠超出運輸航空。中國迫切需要轉變監管方式,建立起一種適應通用航空業的,以支持性、輔助性、鼓勵自主安全提升為出發點的監管模式,核心是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例如廣泛建立推薦性安全規章、標準與最佳企業實踐,提供安全知識和安全培訓,鼓勵或獎勵企業投資與安全相關的裝備和設施。
此外,中國通用航空器制造與地面航行、公共維修、供油等基礎設施以及技術支持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通航安全水平的提高。但從另一方面看,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也需要通用航空業的體量規模來支撐。更為關鍵的是,成熟的飛行員、企業的安全管理能力與安全投資實力都來自飛行量的積累。通航發展安全第一,但仍然需要“先飛起來”、“先熱起來”,在現有條件下,在安全挑戰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提升安全仍將是中國通用航空業發展的基調。
(作者為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通航系主任)
名詞解釋:
通用航空是指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包括農業、林業、旅遊、搶險救災、醫療救助等領域的作業飛行。
長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歷了“軍轉民”,走過輝煌二十年,如今一步步滑至低谷。是哪幾味慢性毒藥將長虹逐漸侵蝕?
本文由快刀三俠(微信ID: kuaidaosanxi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雪姨。
長虹,曾是令國人驕傲的民族品牌。20世紀90年代,長虹主動迎擊洋品牌,通過“價格屠夫”策略,橫掃彩電市場,每銷售三臺彩電,就有一臺是長虹,連續20年保持國內銷量第一。
長虹家電一直以軍工品質著稱,在國內除了海爾、美的、格力、海信,長虹系也算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家電巨頭之一。在家電品類上,長虹電視可以排在國內前十位,口碑和銷量都不錯,但不好好做電視,非要做手機。
3月12日,吉林省消協近期對30款手機樣品的安全和使用性能進行測試和比較,其中包括長虹等品牌的5款手機登上了質量黑榜,因輻射騷擾指標不合規。
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長虹開始走向下坡路,排名逐漸跌出前三,如今更是淪為二流陣營。據財報顯示,長虹2015年甚至虧損近20億元。
長虹的背後,有砥礪前行,也有一波三折,58年彈指一揮間,長虹之路何去何從?
第一條現代化彩電生產線
提到長虹,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這是一家生產電視機的企業,但它還是一個根正苗紅的軍工企業。
長虹的前身是1958年創建的軍工企業“國營四川無線電廠”。1965年,出於軍工企業轉向民品生產的戰略轉移需要,“國營四川無線電廠”更名為“國營長虹機器廠”。
1972年,長虹機器廠率先在軍工系統成功研制出第一臺電視機,註冊商標“長虹”,長虹品牌由此創立。1980年,長虹從日本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當時,黑白電視機剛進入普通百姓家庭,買得起彩電的人極少,但長虹此舉為後來的輝煌發展奠定了基礎。
長虹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轉折還要從倪潤峰說起。
1967年,23歲的倪潤峰剛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長虹電視機廠。這是一個野心勃勃、有遠大抱負的青年,從一名普通工人到車間主任,再到廠長,他花了18年的時間。1985年,出任廠長的倪潤峰決定押寶彩電業。
當時國內生產的彩電大都是25英寸以下,而29英寸以上的進口大屏幕被認為是奢侈品。倪潤峰想開發大屏幕彩電卻招來質疑,“中國家庭的房子小,大彩電並不實用”。他二話不說,自己買了臺29英寸進口大屏幕彩電,請左鄰右舍來看,請廠里的技術人員來看,讓大家切身感受大彩電進入家庭的效果。不出所料,眾人都覺得滿意。
於是長虹在國內率先投產大屏幕彩電,啟動了中國彩電業第一條現代化生產線。長虹牌“紅太陽一族”一度風靡全國。
1988年,倪潤峰被提拔為長虹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從此,他以驚人的市場直覺和霸氣的行事風格在中國彩電市場上縱橫捭闔。
一把價格利劍打天下
長虹走向巔峰靠的是一把價格利劍,這與倪潤峰密不可分。
倪潤峰的野心,從一開始就顯露無疑。他制定了“先王西南,再定中國”的戰略,力圖將長虹做到全國第一。
但長虹想要在中國彩電業脫穎而出並非易事。1988年,中國電視機市場被日本電視所主導,國內彩電市場處於隆冬之中。為了打破僵局,先拔頭籌,經過幾個月的深思熟慮,倪潤峰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全面降價,率先向消費者讓利。通過降價,長虹在當年實現了1.97億元的利潤。
隨後國家出臺了關於彩電降價的決策,同行聞風而起,但此時,長虹庫房內積壓的20萬臺彩電早已銷售一空。這也是國內家電業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
此後,長虹影響力與日俱增。1994年3月,長虹掛牌上市,成為滬市第一藍籌股,市值3690億元。
1996年,國內彩電市場再一次慘遭國外彩電圍攻。倪潤峰宣布,長虹所有品種的彩電,一律大幅度讓利銷售,每臺讓利150元至850元。1999年4月,長虹再次宣布對所有生產的各型號彩電進行全面調價,下調幅度最高達1000多元。
通過三次價格戰,長虹彩電發展成了一個實力雄厚、在同行中首屈一指的知名彩電品牌。企業資產從1400多萬元增長到130億元,品牌價值飆升至260億元。倪潤峰也在業界穩居一席之地,打下了一片江山。
▲倪潤峰
連續二十年保持國內銷量第一
一劍定乾坤。
價格戰之後,長虹彩電的市場占有率由16.68%增長到31.64%,最高時曾達到35%。當時,國內市場上每銷售三臺彩電,其中有一臺就是長虹。
1997年中央領導出訪拉美時,長虹彩電開始出現在國禮名單中,這可以說是長虹彩電第一次走出國門。隨後,在1999年的廣交會上,外商與長虹簽訂了總價值2400萬美元的訂單。長虹逐漸成為民族品牌的象征。
當趙勇接替倪潤峰成為新的掌門人之後,長虹延續了良好的發展。
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長虹一方面將產品組裝積極向上遊延伸,加速科研開發。2004年,長虹CHD34100C和29100C高清讀卡電視全面上市,填補了國產數字高清讀卡市場的空白,屬國內首例。
另一方面,長虹加緊步伐進軍冰箱和電視領域,分別於2005年和2007年收購了美菱電器和華意冰箱,完善了“黑電+白電”的產業布局。
此時的長虹,外界都認為它延續了倪潤峰時代的輝煌,直至2009年,長虹在國內市場上保持了連續20年的銷量冠軍。
“彩電大王”光環不再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趙勇更適合的角色或許並不是董事長。倪潤峰長於戰略和營銷,趙勇卻長於科研開發,在戰略把控上,明顯不足。
2007年,全國平板電視分成兩大主要技術流派,即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由於液晶面板投資門檻高,所以,等離子讓趙勇動了心。長虹出資9750萬元,建設了國內第一條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等離子生產線卻總投資了60億元,與等離子的巨資押寶相比,液晶的布局只是九牛一毛。
2012年,長虹收購安徽鑫昊,啟動鑫昊等離子項目。但生產線建成之後,並未真正生產過等離子屏幕,只能算是一個地產項目。
一位長虹電視機銷售人員回憶:“大約在2011年、2012年的時候,等離子電視大量投產。公司向我們灌輸等離子電視好的觀念,希望我們加大銷售力度。但是現實是根本賣不出去。”
事實上,在長虹進軍等離子面板之際,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的優劣已經初現端倪。而這些信息並沒有被趙勇捕捉到。2013年,松下、三星和LG等家電巨頭先後宣布退出等離子領域,長虹也無以為繼。
對賭等離子的失敗,給長虹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一是巨額資金化為泡影,二是相關項目成為負資產,三是長虹錯失市場良機,加速邊緣化。
侵蝕長虹的“毒藥”
吳曉波曾說:“我們不逃避失敗,失敗並不可恥,能讓自己和別人在失敗的經驗中學到警戒,這正是苦難的價值。”
長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歷了“軍轉民”,走過輝煌二十年,如今一步步滑至低谷。是哪幾味慢性毒藥將長虹逐漸侵蝕?
1、領導者個人意誌太強,近乎“獨裁者”
長虹的發展主要分為倪潤峰時代和趙勇時代,不管是哪一個,領導者都表現出了近乎專制獨裁的一面。
1998年,長虹為了確定其在市場的壟斷地位,大量囤積上遊原材料彩管。倪潤峰甚至霸氣十足地在公開場合聲稱“長虹就是要壟斷”。然而,由於倪潤峰一意孤行,導致長虹成為眾矢之的,不僅沒有實現“壟斷夢”,長虹也囤積了大量庫存無法處理。
2001年,倪潤峰為了撬開海外市場,又不顧眾人反對,與劣跡斑斑的APEX合作。此次合作雖然將長虹彩電輸出了國門,卻沒能換回資金。雙方合作告吹時,長虹財報赫然浮現出38億元的海外應收賬款。
如果說倪潤峰的決策失誤是長虹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那麽趙勇力排眾議,60億豪賭等離子的戰略性失敗,是給了長虹致命的一擊。
2、戰略失策,缺乏創新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失去創新的企業猶如枯木。
始於倪潤峰的價格戰在為長虹彩電創造市場奇跡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極為明顯:連年的價格戰讓電視機制造變成一個微利行業,微薄的利潤成為阻礙長虹投入新的技術研發的一大因素。當年趙勇便是以錢為衡量標準而不看技術發展趨勢——以液晶面板投資更貴為由,選擇了等離子面板。
與長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7年的海信。當國內液晶電視進入增長爆發期時,海信選擇和松下合作,同時通過技術調研自建模組,阻斷了面板供應商向電視整機的延伸,並且做成了中國第一條模組生產線。此時,長虹卻故步自封,死守著等離子面板。
3、品牌重心轉移,多元化發展跨界太廣
隨著市場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多,長虹已經無法專註於一個領域,也開始謀求多元化發展。
長虹多元化的觸角範圍廣泛,包括黑電、白電、手機、房地產、廚衛等,還成立了創投基金,辦了孵化器,設立了電商公司,不僅賣家電,還賣電池、保健品、就睡飲料、農機具和電池等產品。
但事與願違,每一個業務板塊都不出彩。盤子做大了,體能卻沒有提高,營收增加了,盈利水平卻沒有增長。根據財報顯示,長虹2014年最賺錢的業務竟是房地產,利潤總額近5億元,而彩電業務卻虧損了1.3億元。顧此失彼,長虹應該保護好這個品牌,而不是借著長虹的殼子,什麽賺錢就做什麽,這樣損傷的是幾十年的民族品牌。
4、船大難掉頭,智能轉型力不從心
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智能家居”的概念開始興起。長虹也逐漸意識到智能化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
2014年長虹啟動了智能轉型戰略。推出“智慧社區下的智慧家庭平臺”,以智慧物業和智慧健康為主營業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勇卻把國虹通訊的股份賣掉了。國虹通訊集通訊終端、網絡終端及個人移動電子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於一體,曾是長虹進軍3G的支柱產業之一。趙勇此舉不得不讓人懷疑長虹向智能化轉型的決心。
後續
大王旗易換,生死關難闖。
長虹一步步走向艱難窘境:目前在國內彩電市場份額中,已經被擠出一線陣營,排在海信、創維和TCL之後,跌落到第二陣營。
近年來,家電智能化成為傳統家電企業及互聯網公司共同追逐的熱點,黑電、白電都集體步入智能化創新節奏。
長虹如何才能真正打通智能化創新的“任督”二脈?如何才能成功跳出當前白電市場的競爭“紅海”?昔日彩電大王若要逆襲,任重道遠。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我們從小用過的自動鉛筆,正是夏普公司創始人早川德次的發明。
本文由E企咖(微信ID:e-qik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正式簽約入主夏普至今已滿一周年。這段期間,夏普股價飆漲將近3倍。4月3日,夏普股價收盤於495日元,若與去年鴻夏戀正式簽約前1日(2016年4月1日)收盤價125日元相比,夏普至今股價漲幅將近3倍。
百年企業夏普曾是日本創新的代名詞,一度在液晶領域叱咤風雲。然而,從2012年開始,夏普陷入巨額虧損。被富士康接手一年,夏普取得的成績算得上亮眼,但今天的夏普依舊艱難。
◆ 曾是日本最創新的企業 ◆
一般人對夏普的了解可能首先想到液晶電視,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我們從小用過的自動鉛筆,正是夏普公司創始人早川德次的發明。
“我們要做讓別人模仿的商品!”這句霸氣的口號是夏普創始人早川德次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誕生於1915年的夏普,其經營信條依循早川精神,專心致力於發揮誠意和創意,這樣的企業文化讓夏普在過去100年里成就出許多日本首創、甚至全球第一的發明。
1893年,早川德次出生於日本關東,由於家庭人口多,日常生活難以為繼,家人將只有1歲多的早川德次送給人家作養子。不滿10歲的早川德次就去一家工廠做工。1912年,19歲的早川德次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1915年,21歲的早川德次發明了名為Sharp pencil自動鉛筆,夏普公司的英文名Sharp正是來自於此。在此之後,日本第一部國產收音機、第一部國產黑白電視機、第一部國產彩色電視機、第一臺太陽能電池、第一臺高周波烹飪電子烤箱、第一件名片型的超薄電子計算器、全球首款附帶相機功能的手機……夏普成為創新的代名詞。
1959年,夏普就著手研究太陽能電池,1976年,公司推出使用太陽能的電子計算器,橫掃市場。2000年到2006年,夏普的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發電模塊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成為重要獲利來源。
2001年,夏普成功推出彩色液晶電視AQUOS,該年度全球液晶電視市占率超過八成;2003年,夏普是全球液晶電視占有率超過5成的超級霸主。
同時,夏普定位高端的策略讓其2004年推出的第一臺45英寸液晶電視報價可高達1.3萬美元;2004年,夏普的營業額是2兆日圓;2006年和2007年度都超過3兆日圓,2007年發表的第一款猶如畫框的壁掛式液晶電視,更是轟動全球。
◆ 曾在液晶領域叱咤風雲 ◆
“夏普值得尊敬的地方是,全世界第一條六代線、第一條八代線、第一條十代線(面板廠)都出自這家公司,它始終勇於挑戰極限。”這曾經讓其液晶電視成本結構比同業少了約兩成。
2001年到2007年這七年間,夏普靠液晶與太陽能這兩大吸金利器賺的盆滿缽滿。可惜的是,夏普被這種盛況與成績蒙閉了雙眼,未能體察到產業變化及時調整。
因為液晶的成功經驗,讓公司誤以為夏普的電視在世界各地都會熱賣。夏普沒有想到,在同一時間,中國、韓國等地企業大力發展液晶技術,競爭力迅速提升。
在科技創新風起雲湧的年代,夏普誤判了全球電子行業的主要發展趨勢。
長年只專註技術,不與同業交流的夏普,到了客戶面前,拿不出象樣的未來產品規劃,定價策略全由總部內的“價格委員會”制定,過去因為專攻高階市場,所以不須理會他人的定價策略,在此時成為敗筆,讓夏普常出現背離行情的報價。
另一方面,夏普對於顧客需求的掌握度也不夠高。例如,三星、友達等公司會盡量讓面板標準化,創造一個可以水平分工的市場,顧客向誰下單都可以。而夏普則致力追求與眾不同,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術能力很強,會制造只有夏普才做得出來的特殊面板。這種“不標準”的產品越多,就越難賣給外面的顧客。
2008年的金融危機,全球消費低迷。夏普卻投資約四千億日圓興建大阪府堺工廠,導致財務狀況迅速惡化。
2012年,夏普跌得比別人都慘。2012年首季以液晶電視出貨量計,夏普市占率只剩下5.1%,是10年前的1/10不到,還第一次輸給了中國TCL(5.6%)。
而此時的三星開始狂追夏普。夏普比三星更早開發出LED技術,但是三星認為,消費者其實對於畫面質量的感受度已差不多,可能還更願意為電視變薄、能掛在墻上埋單。於是,三星大膽使用成本較低、LED晶粒用量只要夏普直下式技術約6成的側光式技術,把畫面亮度質量“打折”,並把產品做得更薄。最後的結果是,三星LED電視迅速吃下全球68%的市場,順勢成為老大。
在經歷了連續兩個財年的虧損後,夏普曾在2013財年扭虧為盈。不過,隨後卻重返虧損,公司2014財年的凈利潤虧損222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5億)。
不過,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夏普仍然擁有著液晶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和專利,在液晶領域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夏普獨有的IGZO技術,以及與蘋果之間的密切合作關系,使得夏普依然有它的價值。
◆ 郭臺銘入主一年來做了什麽? ◆
2016年4月,郭臺銘正式簽約入主夏普。2016年8月,鴻海集團以3888億日元(約合38.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夏普的2/3股份,從此這家百年日企正式歸入中國人郭臺銘麾下。隨之,郭臺銘展開了一系列“救援”行動。
夏普並入鴻海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回購總部大樓。2015年,陷入經營困境中的夏普公司出售了位於大阪市的總部大樓和土地以及部分員工宿舍和倉庫以籌集資金用於經營。在郭臺銘的支持下,夏普回購總部大樓,對夏普老員工來說,無疑有著提高士氣的目的和象征意義。
而至於鴻海入主之後扭虧的直接原因,就是郭臺銘向外部分享的,推翻過去夏普一直以來"高大上"的品牌形象,主打"高性價比"的新定位。
“買70寸送60寸”的大屏電視促銷,正是富士康拯救夏普主業電視的一次主動亮劍。從2016年雙十一開始,夏普電視的“買70寸送60寸”促銷活動便頻頻出現網店,這讓越來越多過去想買夏普電視,卻一直糾結於價格太貴的中國消費者,獲得了花一臺70寸大屏電視得2臺大屏電視的實惠,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夏普電視在大屏上的市場銷售占比。
當然,這個策略挽救了正處於財務危機中的夏普。近日夏普對外宣稱,從2016年雙十一開始至今,夏普互聯網電視銷量已經成功突破一百萬臺。與此同時,夏普電視零售額更是沖到了第一。
美中不足的是,郭臺銘自收購夏普以來持續通過各種渠道搶攻液晶面板市場,但郭董與夏普合資的堺10代面板廠(SDP)去年出現虧損,終結了先前連續3年獲利。
2012年,郭臺銘在SDP投資買下37.61%股權後,隨即推動SDP在2013年達到60億日圓獲利。2014及2015年SDP也先後締造72億日圓及43億日圓獲利,不料好景不常。去年SDP營收年減22%至1,613億日圓,是郭臺銘投資以來首度虧損。
而另一方面,為了擴大高階面板產量,去年底郭臺銘在廣州投資人民幣610億元興建10.5代面板產業園區,主打IGZO技術。這一切規劃都是為了讓SDP成為全球最高階面板供應商,瞄準中國及美國市場。不料SDP去年再陷虧損,令外界擔心市場布局生變。
不久前,夏普手機也宣布回歸中國市場,時隔數年後回歸手機市場之舉,也被市場斷定為“富士康的意誌”。但負責夏普手機業務的羅忠生認為:“現在中國手機行業殺成一片紅海,但是機會仍然存在。不過機會究竟在哪里,整個手機行業都在摸索中。”
此外,郭臺銘還試圖涉足其他領域:據悉,郭臺銘目前已取得貸款、金融擔保與設備租賃與保理等當地服務的營運許可資格,將涉足P2P領域。
公眾可以看到的是,郭臺銘在想盡辦法努力“拯救”夏普這個百年品牌。在鴻海完成註資後,資本市場對夏普的評級頻頻翻轉。不僅日本信評機構R&I在2016年8月,把對夏普的評等從“CCC+”調升兩級至“B”,MSCI全球指數也宣布再度將夏普納入MSCI全球標準指數中。這也反映出市場對富士康拯救夏普行動的肯定。
◆ 結語 ◆
經過此前的裁員、連續虧損的重創之後,盈利是目前夏普的首要任務。夏普電視沖量走高性價比路線只能是斷腕自救,自鴻海入主夏普之後,夏普手機也已經開始了首款回歸產品的研發。
和老牌手機諾基亞一樣,夏普也打出了一手情懷牌。宣布回歸當日,羅忠生在其個人微博發出了一封手寫函,而這封手書正是由代表著百年匠心的夏普自動鉛筆撰寫而成。
從夏普來說,其影響力還是局限在電視機行業,雖然歷史上夏普手機進入中國市場幾次,但都沒有取得特別好的成績;和夏普相比,富士康在手機行業的品牌影響更是有限,雖然富士康是代工廠巨頭,但在手機品牌和銷售渠道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優勢。手機的品牌和渠道都是非一朝一夕之功,富士康和夏普的這個“冒險”,可能還需要一個更“聰明”的商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