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汉能腰斩或因贷款未还机构抛售 香港政府调查 weike369

http://xueqiu.com/4106327074/44722549

(以上图片来自《中国日报》,为今年4月汉能薄膜发电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北京参加新闻发布会时所摄。)
此前疯涨的港股汉能薄膜发电今天股价几乎腰斩,上午停盘。锦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损失惨重,连一些空头也没能抓住机会,他们在暴跌前就已撤退。财新获悉,这次大跌可能源于机构因该司贷款逾期不还而抛售,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汉能薄膜发电暴跌引起监管方关注。据路透报道,消息人士称,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对汉能薄膜发电展开调查,理由是市场操纵。
截至今年一季度,汉能薄膜发电半年内股价翻了7倍,今年以来涨幅累计162%,而且往往在临收盘前最后十分钟上涨。2013年年初到今年2月初,所有交易日收盘前十分钟的复合增长率高达536%。该个股成为港股的一大“妖股”。可就在今天,早盘短短24分钟内该司股价就暴跌近47%,市值蒸发190亿美元。

 谁是推手
汉能薄膜发电今日暴跌的原因众说纷纭。在今天召开的该司股东大会上,有小股东质疑公司是否还有坏消息没有公布。但汉能薄膜发电主席李河君缺席了今天的股东大会,行政总裁代明芳亦在参加股东大会期间接到电话后突然离座。公司目前尚未对股价暴跌一事作出公开解释。
财新网报道称,多位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很可能是金融机构抛售汉能之前质押的股票,由此产生连锁反应所致。消息人士称,汉能以上市公司股票做质押,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但有部分贷款出现逾期未还的情况。部分机构得知此事,催促汉能还款,但一直未有进展,因此于今早开盘后抛售。
报道援引知情者消息称,海通国际是今天较早出售的机构之一,但背后这些股票的实际持有人未知。除了内资,一些外资机构也是较大沽出方。
谁是输家
汉能薄膜发电股价大跌直接受害者当然是股民。此前股价暴涨吸引了不少散户,他们在此轮暴跌中损失惨重。
不过,上述财新报道指出,锦州银行和一家城市股份银行都曾向汉能薄膜发电提供大额贷款,他们的损失可能更惨重。其中,锦州银行总行去年中下旬就曾给予汉能集团80亿元授信。
另外,汉能在地方建生产基地和电站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成都西航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是汉能在四川成立公司的出资方,持股比例为32%;唐山市两家公司为汉能在该市曹妃甸成立的公司出资12亿元,约占该司注册资金的67%,两公司由曹妃甸工业区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全资持有;海口市政府为汉能在海南设立的公司提供了3亿元无息借款,相当于该司旗下海南公司注册资金的一半。
空头“踏空”
彭博新闻社报道援引数据供应商Markit的数据显示,截至本周一,汉能薄膜发电的空仓规模占流通量的3.1%,较去年做空高峰期5.1%的比例明显回落。
海通国际的香港销售交易主管Andrew Sullivan认为,因为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一直在涨,过去做空这只个股的投资者受到打击,有大量资金支持这只个股,做空很难。
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提到,自去年沪港通开通以来,汉能薄膜发电是最受资金追捧的港股上市公司之一。今年2月和3月,通过沪港通买入其股份的资金高达30亿港元。虽然希望做空者众多,但却基本无法借券。外资投行人士称,注入该个股的“都是内地过来的钱”,还推测股价推到这么高“肯定有些目的”。
英国《金融时报》下图展示了汉能薄膜发电两年内每个交易日收盘前十分钟股价大涨的诡异情形。

不只是股价拉升表现引起质疑,汉能薄膜发电的业务模式也耐人寻味。汉能薄膜母公司汉能控股几乎是该司唯一的客户。自2010年以来,汉能薄膜发电合计实现营收148亿港元,几乎都是向母公司汉能集团销售设备所得。
而且,汉能薄膜发电的大量资金挂在应收账款下,毛利却又高得惊人。有基金经理称,所有H股高市值公司之中,像汉能薄膜发电那样“毛利能够达到那么高的只有澳门的赌场和Prada”。以下毛利率对比图来自一财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83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0

24分鐘蒸發1400億港元 漢能股價“腰斬”迷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756

2015年5月21日,漢能控股集團在其官網上對5月20日股價暴跌進行正式回應稱,集團沒有任何減持套現行為,沒有進行對賭之類的金融衍生交易。 (CFP/圖)

漢能為什麽暴漲?又為何遭遇“腰斬”?在香港監管部門作出最終的調查結論之前,真相仍在迷霧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漢能還將面臨一連串由於股價下跌而引發的麻煩。

2015年5月20日,剛剛落成的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的揭幕儀式上,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河君走向演講臺,開始他“能源推動歷史,漢能改變能源”的壯麗演講。臺下的嘉賓們包括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科技館館長等。

9分鐘後,演講結束了。而幾乎與此同時,市場經歷了一場讓人瞠目結舌的暴跌——漢能薄膜的股價在24分鐘內斷崖式下挫46.95%,市值蒸發一千四百億港幣。

紅色警報

漢能薄膜唯一業務就是賣東西給母公司

漢能薄膜發電成立時間不短,但一直寂寂無名,它進入大眾視野主要歸功於過去兩年其股價狂奔,上漲近600%,由此李河君也在2015年1月一舉登上中國首富寶座。而公司市值逾3000億,超過特斯拉和Twitter,並成為全球最大市值太陽能公司。

但從漢能上市之日起,這似乎就是一家“槽點”滿滿的公司,市場對其質疑不斷,不少投資者甚至將李河君和前任世界首富——墨西哥的卡洛斯·埃盧作比,後者也是因絕對控股的美洲電信的股價飆升當上首富。但墨西哥沒有一家人不用美洲電信的線路,而有誰用過漢能的產品?

對漢能的質疑首先在其業務模式上,由於漢能薄膜堅持走薄膜發電路線,薄膜技術成本仍然較高,難以商業化,公司在多地的工廠線並沒有正式開工,業內認為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向關聯公司“賣設備”。

這一情形在財報里有清晰的表現。“簡單來說,漢能的主要財務數據,包括毛凈利率、人均產出、稅收實繳比例、固定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比率、現金流、關聯交易占比都跟普通的能源公司有數量級的差別。”以揭露雨潤食品財報造假而成名的財務分析人士“歲寒知松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漢能薄膜發電的公司財報顯示,自2010年以來漢能薄膜發電合計實現148億港元營收,幾乎全部為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所得。

公司2013年財報指出,控股公司漢能控股及附屬公司是漢能薄膜發電唯一的客戶;2014年上半年,漢能薄膜98.7%的收入來自向漢能控股附屬公司進行銷售。漢能薄膜2014年的中報顯示,其上半年收入32.05億港元,其中31.64億港元來自向漢能控股附屬公司進行銷售,而毛利潤27.41億港元,毛利率高達85.6%。

此外,2014年中報顯示,漢能的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高達62.4億港元,幾乎是同期收入的兩倍,而這其中應收關聯方款項高達97%,主要兩項包括應收合同工程款41.57億港元及應收關聯公司19.14億港元。

這引起了巨大的質疑。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香港一家對沖基金不願具名的基金經理的評論說,“所有H股中,市值比較高的公司中,毛利能夠達到那麽高的只有澳門賭場和Prada,而漢能唯一業務就是賣東西給母公司。”

同時,漢能還有超過年銷售額70%的跟關聯公司的“預付款”——長江商學院的甘潔教授直接點出,這很可能是漢能借一系列關聯公司在玩賬面加減,把一筆錢循環使用,應收賬款是不存在的銷售額,而所謂預付款實際上應該被記做開支。

更罔提它詭異的股價上漲模式,《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發電在港交所的所有八十余萬次交易,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股價總在收盤前10分鐘飆升。根據《金融時報》的數據,如果你從2013年1月2日開始,在每天開盤時買入1000元漢能,然後在下午三點半賣出,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你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

因此,香港里昂證券(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分析師查爾斯-永茨(Charles Yonts)和劉夏宗(Johnny Lau)直言該股票被捧得過高。彭博太陽能產業分析師主管Jenny Chase在3月6日發布報告稱,漢能股份的走高沒有可靠的技術面支撐,而且它也無法提供與當前價格相匹配的基本面的信息。

盡管如此,一些機構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今年有不少機構想做空漢能,但是在交易所融不到券,只因大部分股份都在公司手里,很難做空。”

根據港交所的數據,截至5月19日,李河君在漢能的股權占比已經達到了流通股的80.85%,公司今年來日均成交額只有5億港元,可交易的股份僅占4%-5%,使得做空者無法借到足夠的股份來做空。

但這樣高的持股量,也為極小的資金撬動其流通盤提供了可能,根據甘潔計算,只要有2億-3億港幣的資金,就可以控制股價。

實際上,李河君這麽高的控股比例,已違反港交所《關於公眾持股比例的規定》中“公眾人士至少應該持股25%”的規定。所以漢能隨時有收到港交所警示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度控盤乃至被警告的股票在香港並不少見,甚至還因為妖股輩出而相當搶手。

香港證監會今年就股權集中問題發出了9份警告,警告的9家個個都曾被稱為“妖股”:集成傘業(01027.HK)在曾經遭暴跌腰斬的情況下,不到兩個月,股價從1.5港元漲至如今20港元;恩達集團控股,一年內從1港元出發,最高價達到102港元每股——後經暴跌斬至港5港元。一年內從3港元漲到35港元的高銀金融也在3月13日收到香港證監會發布的警示——其流通股比例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截至3月4日,高銀金融實際控制人潘蘇通持有公司70.29%股份,另有19名股東合計持有28.29%的股份,也就是說,僅有1.42%的流通盤。

李河君並非沒有回應過這些指責,在今年4月,接受《新財富》采訪時,他正面回應了這些問題:針對關聯交易,他說,“就像一個孩子,大股東扶持兩三年,等他成長起來就可以直接面對市場了。”針對持股比例,他說,“增發需要過程”。

隱秘較量

“在(香港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中,散戶的話語權沒有那麽大,某種程度上,還是機構在引領市場走向。”

矛盾的是,公眾對漢能股份的劇烈漲勢越擔心,股價反而越走越高——直到5月20日。

5月20日上午,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河君出現在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落成儀式上,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在大約9分鐘演講中,李河君稱:“漢能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一天,像蘋果、微軟之於美國,三星之於韓國一樣,成為中國的名片。”

而幾乎同一時間,當天上午10點16分,漢能薄膜開始出現“跳崖式”急跌,盤中最低見3.88港元,跌幅達47.35%。10點40分,公司發布短暫停牌公告,表示以待刊發內幕消息,最終報收3.91港元,跌46.95%,成交1.75億股,成交額10.5億港元。

短短半個小時不到的時間,李河君身家縮水逾千億港元。

隨後,市場上各種傳言開始發酵,其中不乏一些離奇的猜測。傳言包括:港交所因涉嫌操縱股價傳喚李河君;逾期貸款不還,引發銀行拋售其質押股票;漢能被納入恒生指數的編制無望;外管局入主漢能泡湯;李河君參與涉及衍生工具的對賭等。

但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消息沒有一個由具名人士進行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高銀同樣出現暴跌,有媒體立刻根據高銀擔任漢能的財務顧問,把它和漢能聯系起來,聲稱二者是“哥們”公司。但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高銀跟漢能幾乎沒有其他業務或者持股上的交集,同時,高銀也同時在為數十家企業擔任顧問。

輿論戰還在其它地方進行。

中恒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楊向東律師在質疑《金融時報》所謂最後十分鐘數據真實性的同時,更給出了一份頗有意思的數據:

今年1月8日,針對漢能的沽空率為0.02%,第二天即升1200倍,沽空率達到25.5%。今年1月28日和29日,漢能沽空率也由兩天前的0.76%上升至4.26%和16.85%。最近一次針對漢能的沽空率大漲發生在3月24日和25日,由0.84%上升至13.95%,再上升至21.18%。

漢能的沽空率三次飆升,都與英國《金融時報》對漢能的負面報道刊出前時間一致,分別為2015年1月8日、2015年1月29日和2015年3月25日。

離奇的成交量也堪稱此次暴跌的一個疑點,漢能腰斬時換手率只有0.42%,相對前一天放大了四成,作為對比,去年12月19日比亞迪控股暴跌40%的時候,換手率高達27%,成交量比前一天放大了25倍,高銀金融暴跌44%時,成交量較前一天放大了11倍。

期貨和股票分析師虎鼎提出,“這肯定不是正常的賣家所為,因為正常的賣家會慢慢賣出,不造成流動性困難的情況下逐步兌現,除非有重大利空,否則這種殺跌肯定不正常。”

虎鼎甚至認為,前一天英利的暴跌就是基金做空漢能的掩護,因為“英利這種中概股的主要投資者依然是中國人,沽空的以海外對沖基金和投行為多。做空英利油水並不大,因為成交寡淡,做空即便賬面有獲益,回補會造成彈簧效應(一補就漲),對大資金來說一般不碰這種流動性不好的票,很難獲益。尤其是在回補天數(空頭從建倉到平倉的平均天數)高達10以上的情況下,是非常冒險的,一旦被逮住,回補很容易造成踩踏,出現類似大眾軋空的混亂局面,5月18日做空英利,就是為了次日打擊漢能薄膜發電做準備”。

《華爾街日報》通過分析計算機程序交易流程,指出可能是空方采取了幌騙策略,即利用計算機程序在瞬間大量拋壓,正好觸及其他交易員的計算機程序的止損或者熔斷位後,由他們接力傳播恐慌,這種做法在美國股市屢見不鮮,今年4月,美國司法部門指控薩勞通過幌騙等非法交易策略獲利,據美國司法部稱,他正是閃電崩盤的制造者。

國信證券(香港)副總裁謝開聰同樣認為,排除了突發利空導致的空頭襲擊,可能是自動化交易連環觸發的止損盤造成閃電崩盤。

也有人持相反意見,例如,“歲寒知松柏”就認為,交易量和崩盤的原因沒有必然關系,“如果公司好值這個價,那麽點交易量能砸得下來嗎?”

然而,仿佛預見到此次暴跌,據港交所官網披露的權益變動表,在周五李河君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的文件當中,李河君在暴跌前的5月19日,在增持一千四百五十萬股漢能股票的同時,還增加了7.9億股的淡倉(做空)倉位,把自己的做空倉位提升到了7.7%。

愛股說首席執行官鄒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需要把散戶的心理看得太重。在(香港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中,散戶的話語權沒有那麽大,某種程度上,還是機構在引領市場走向。”

而今漢能的沽空機構確實不少,《福布斯》披露了辯證資本和(Dialectic Capital)和伍德資本(Lakewood Capital)。還有在幾個月前就大舉做空漢能,需要在11月還劵12億股的空頭BHP(BHP International Markets Ltd)。

一連串麻煩

已因為漢能損失8%凈值的TAN基金已發布公告:“漢能複牌的第一天,也是這只基金持有它的最後一天”。

漢能需要面對的,可能是一串連環效應。

兩大納入漢能的太陽能指數ETF:Guggeqnheim(TAN)$與Market Vectors(KWT)$正面臨抉擇——漢能的暴跌已嚴重連累他們的業績。

已因為漢能損失8%凈值的TAN基金己發布公告:“漢能複牌的第一天,也是這只基金持有它的最後一天”。根據漢能在其中所占的12%倉位,3億港幣賣盤已經壓在頭頂。

KWT則還沒有決定,但著名財經類網站Seeking Alpha已經據此建議投資者從KWT轉移到TAN。在此壓力下,KWT也很可能平掉手中的漢能倉位。

同時,漢能有大量的以股權為抵押或者和股權相關的貸款和合作項目。例如今年2月底,漢能公布與設備購買方山東新華聯(000620.SZ)新能源科技訂立銷售合同及服務合同,同時按每股3.64元,折讓19.82%,向設備購買方母企新華聯控股(000036.SZ)發行15億股新股份,相當於公司擴大後股本3.48%,凈籌54.6億元。一旦股價下跌,被要求追加抵押物或者中止合作,則有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南方周末多次聯系漢能,均被以“我們最近沒有采訪計劃”為由拒絕。

漢能集團於22日在官網上就媒體報道有關漢能股價暴跌一事發布聲明。聲明稱,公司經營正常,沒有任何一筆貸款逾期,沒有任何減持套現行為,沒有進行過諸如對賭之類的任何金融衍生交易。

但這並沒有打消人們的疑慮,用鄒峻的話來說:“不善於與媒體、市場溝通不是導致不確定風險的重要因素。最大的問題是,這個公司有太多財務疑團在里面了。”

不過,對漢能來說最好的消息應該是,香港不允許對金融市場的行為不當提出集體訴訟。就算真的爆出什麽內幕,漢能也很難因吃官司付出什麽實際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22

股價腰斬管理層頻增持 鋼鐵電商是否仍受資本傾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916.html

股價腰斬管理層頻增持 鋼鐵電商是否仍受資本傾心?

一財網 陳姍姍 2015-07-05 19:37:00

目前各類鋼鐵電商平臺仍處於“燒錢”階段,但未來如何盈利則充滿了想象空間。而在相關上市公司股價遭遇“過山車”之後,鋼鐵電商是否還受資本的傾心?

“做出增持的決定,主要是希望穩定股價,給股東們更多信心。”上海鋼聯(300226)董事長朱軍紅7月5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幾天前,他與上海鋼聯的總經理高波,宣布自7月3日起的六個月內,擇機增持公司的股份,合計增持市值不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中,上海鋼聯的股價從最高點的134元,一路下跌到7月3日收盤時的59.05元,而在更早的近兩年時間里,公司的股價漲幅則超過15倍。

在這一輪股災中遭遇股價腰斬的並非只有上海鋼聯,另一家具有鋼鐵電商概念的歐浦鋼網(002711.SZ)同樣難逃“劫難”,股價從6月5日最高點的125元,一路下跌到7月3日收盤時的54.21元。

多位行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各類鋼鐵電商平臺仍處於“燒錢”階段,但未來如何盈利則充滿了想象空間。而在相關上市公司股價遭遇“過山車”之後,鋼鐵電商是否還受資本的傾心?

股價過山車背後

對上海鋼聯來說,2013年啟動的鋼銀平臺,是促使公司股價飆漲的直接推動力。當時,傳統以為大宗商品行業提供資訊、數據與電子商務服務為主的上海鋼聯,宣布推出的鋼銀平臺,搭建交易、支付、倉儲、加工、物流及金融服務等覆蓋整個鋼鐵工業的“閉環生態鏈”。

之後,上海鋼聯的股價便隨著鋼銀平臺交易量的增長而攀升,而隨著成交規模的增長,相應的投資和成本也在加大,進而帶來公司整體業績的下滑。

上海鋼聯公布的數據顯示,公司在2013年和2014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159.08萬元和1877.57萬元,而旗下鋼鐵電商平臺同期的凈利潤則分別為644.83萬元和虧損17.93萬元。

“對於鋼鐵電商平臺來說,由於處於投入期,目前的估值無法根據業績,而主要看其交易量和增長潛力,”一位投資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不僅是上海鋼聯,在二級市場上,歐浦鋼網的股價也同樣因此而受益,寶鋼股份在宣布投入巨資加大鋼鐵電商平臺的投資後,股價也一度漲停。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一輪大跌潮中,歐浦鋼網的股價也同樣遭遇腰斬。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及副總經理等也作出表態,計劃自7月3日起的未來六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

朱軍紅也對記者指出,對於鋼銀平臺未來的盈利,他個人還是還有信心。今年上半年,朱軍紅曾減持上海鋼聯的股份,不過,減持的資金全部投入到了對鋼銀平臺的增資。

資本仍傾心?

事實上,擬加大鋼鐵電商平臺投入的並非少數。據記者了解,已經停牌多時的華菱鋼鐵(000932.SZ),正在籌劃的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主要也是為了做大鋼鐵電商業務板塊,以進一步完善供應鏈金融平臺和大數據與定制服務平臺,集合在線交易、支付結算、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的生態鏈體系,打造新的商業模式。

目前,華菱鋼鐵旗下的電商業務載體主要是荷鋼網,今年前四月,電商公司的銷售收入3.11億元,O2O鋼材交易總量近13萬噸。

而更多的鋼鐵電商平臺也在希望借助資本市場加速拓展。比如2013年成立的鋼雲電子商務(上海)有限公司(下稱“鋼雲電商”)就與招商證券簽約,籌劃在新三板上市。在此之前,鋼雲電商已經在上海股交中心上市。

鋼雲電商總經理朱誌生對記者透露,目前仍有不少風投及鋼廠、鋼貿商有意投資鋼鐵電商平臺,公司也計劃在10月進行股改,明年二季度登陸新三板。“雖然目前全行業的鋼鐵電商企業已超過200 余家,但預計未來鋼鐵電商市場容量可達9971-10116億元,整個大宗商品電商凈利潤規模可能超過500 億元。”

據記者了解,目前鋼鐵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還處於貼錢搶市場階段,在平臺上的交易不僅不收取費用,相關寄售業務可能還要先預付鋼廠貨款,而把鋼材銷售給客戶時,市場價格已經下跌低於預付款。

不過,朱誌生指出,由於目前鋼材市場仍低迷,傳統鋼貿商也在大幅減少,鋼廠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尋找更低成本、能降低庫存的銷售渠道也變得日益迫切,“目前我們已經通過收取一定“代銷返利”的渠道費來獲取利潤,平臺的交易量也在幾何式增長。”

“當前鋼鐵電商間的競爭,已從前期單純的追求做大規模和流量、吸引人氣方面,逐步轉移到追求全產業鏈閉環模式的升級方面。” 西本新幹線首席分析師邱躍成告訴記者,各電商間不僅要比拼商業模式布局,還得拼資金實力、技術支撐、服務水平等綜合實力,最終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電商巨頭的估計最多3~5家,其他多數電商很可能被淘汰或整合。

對於鋼鐵電商的盈利模式,邱躍成認為,在做到一定規模後,依靠鋼廠代銷的返利還難以彌補日常支出,“後期的重心將是在金融、物流方面進行布局,這可能才是能真正產生利潤的重點,比如為買賣雙方提供融資,再比如後期第三方支付的資金沈澱等。”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50

股價腰斬撐不住了,萬達信息推高管增持等大招自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815.html

股價腰斬撐不住了,萬達信息推高管增持等大招自救

一財網 王悅 2015-07-05 09:33:00

萬達信息股價近乎“腰斬”。據悉,公司正在通過開展員工持股、高管增資、邀請券商調研、發布利好公告等多種方式以穩定股價。

“目前我們的股價尚未回歸預期,還在價值被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員工持股68元的投入一定會有回報,我們對萬達員工持股計劃的設立及增資表示信任。”萬達信息(300168.SZ)高級副總裁王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曾經在上一輪大漲中備受關註的醫藥題材類上市公司在此輪大跌中未能逃脫股災折價厄運,以萬達信息、海虹控股(000503.SZ)、東軟集團(600718.SH)為代表的醫療信息類龍頭股在此次大跌中折價嚴重:自6月18日以來,萬達信息一路從71.78元下跌至最低點位40.19元,海虹控股更是從70.46元下跌至35.74元,股價近乎“攔腰斬”。

而記者通過了解得知,這三家醫療信息上市公司正在通過開展員工持股、高管增資、邀請券商調研、發布利好公告等多種方式以期穩定股價。

以萬達信息為例,記者通過了解得知,六月中上旬公司員工持股計劃投入愈十億,均價為68.59元,且主要為員工自己融資方式:包括自有資金出資、融資融券等方式持有公司股票。而在此前“神創板”大跌影響下,股價數日遭遇跌停,一度跌至40.19元,相對員工持股複權價格跌去了41.4%。

“這個價格我們已經跌不動了,一方面我們最近召開了機構的投資者見面會,引入更多投資者,另一方面我們的員工持股超過十億,遠超普通公控股東增持幾千萬的象征性小舉動,並且員工持股將不斷增資,直到扭虧為盈。”王清告知記者,“在6月30日,公司也發布了重大合同的進展公告,表明公司對新進入的醫藥領域、創導的新生態以及未來醫藥電商的業務抱有信心。”王清補充。

一個看得到的市場反映是,在系列措施影響下,目前萬達信息股價已經連續三天拉升,截止上周五,股價收於56.53元。

除此之外,高管增持以及發布相關利好公告也成為了股價“穩定劑”的方式之一:海虹控股於7月2日發布相關公告,公司第一大股東中海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二級市場買入方式增持60萬股,占總股本的0.067%;東軟集團也於7月2日發布利好信息,與idc聯合發布業務基礎平臺白皮書,以期穩定股價。

另一方面,相比較動蕩的題材類醫藥股,傳統醫藥龍頭上市公司則表現出了優良的“抗跌”屬性,多數逃過了“攔腰斬”厄運,以上海醫藥(601607.SH)為例,其內部人士告知記者,目前公司尚未有高管增持或機構調研計劃,“我們的估值原本就不是高離譜的,所以現在還是一切照常。”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54

星星科技控制人質押近100%股票 股價腰斬遭股民致電求停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690.html

星星科技控制人質押近100%股票 股價腰斬遭股民致電求停牌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5-07-08 17:48:00

無論是朋友圈,還是股票交易軟件,抑或是股吧,隨處可見股民要求上市公司停牌的呼聲。“不得不承認,在當下無法阻擋股價下跌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停牌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A股上市公司股價腰斬正在逐步蔓延,股東手中已被質押的股票呈現“加速度”縮水之勢,一旦被強制平倉,上市公司股東名單將發生更叠。

這兩天星星科技證券事務辦公室不斷有股民打來電話,訴求幾乎只有一個,就是請求星星科技立即停牌從而避免股價繼續下跌。其實,近日來不少上市公司都有接到股民要求其停牌的電話。

星星科技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公司已將情況向董事會作了反映,但具體還要看董事會的安排。

而作為星星科技的實際控制人,葉仙玉可能比誰都“心急如焚”,因為其手中質押的股票正在瘋狂貶值。

在A股暴跌之前的6月12日,葉仙玉將其持有的579萬股質押給了交通銀行臺州路橋支行,這使其手中股票被質押比例升至99.9914%,當時星星科技股價正處於巔峰階段,在33.80元/股左右,但危險很快降臨。

在股價震蕩幾日後,自6月18日開始,星星科技股價步入下滑通道,這幾天來,跌停已成為常態。截至7月8日收盤,星星科技股價13.17元/股,跌幅在50%以上。股價腰斬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股價跌幅超50%“並不稀奇”

乘著A股上漲東風,從事觸摸屏業務的星星科技股價也“水漲船高”,特別是其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事項獲得證監會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通過之後,股價一度躍過36元/股。

作為星星科技實際控制人的葉仙玉,先後在4月24日和6月12日,將其持有的星星科技股票1400萬股和579萬股,質押給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交通銀行臺州路橋支行,當時星星科技的股價分別在25.81元/股和33.80元/股左右。

天有不測風雲。A股“掉頭向下”,覆巢之下無完卵,星星科技股價也未能幸免,眼下其股價只有13.17元/股,與葉仙玉質押股份時間段內股價相比,跌幅超過50%。粗略計算一下,上述兩筆質押股票市值分別縮水1.77億和1.19億元,合計2.96億元。

葉仙玉將股票質押是出於融資的目的,但作為資金融出方,都會設定一個履約保障比例,計算方法為質押物價值除以融資額。質押物價值會隨著二級市場股價下跌而縮水,導致履約保障比例下滑,一旦低於‘預警履約保障比例’時,作為客戶的葉仙玉應該就會收到預警通知,提示其關註市場風險。

一位證券從業人士曾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客戶有三種履約保障措施,提前購回、補充質押或補充現金或用現金償還部分融資款項,若客戶不采取履約保障措施,證券公司會強制平倉,屆時大股東地位可能發生變動。

7月7日,唐人神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唐人神控股於7月3日將持有公司的無限售流通股共計300萬股辦理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補充質押,質權人為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上述證券從業人士表示,唐人神控股是典型的因上市公司股價“跳水”而不得不補充質押股份的股東。

然而,葉仙玉似乎並沒有這麽幸運,因為截止6月12日,葉仙玉共持有星星科技約3913.84萬股,持股比例為17.3312%,但其中3913.5萬股已被質押。

換句話說,葉仙玉手中近100%股票都被質押,其已經不具備補充質押股份的條件了,只能選擇提前購回、補充現金或用現金償還部分融資款項。

葉仙玉正是當下將上市公司股票質押出去股東的一個縮影。天成控股股東銀河天成集團分別於5月21日和5月12日,將其持有的3200萬和4920萬無限售流通股,質押給長安國際信托。當時天成控股股價分別在27元/股和25元/股,但截止7月8日收盤,其股價僅為10.25元/股,跌幅超50%。

是質押股票大幅縮水的同時,銀河天成集團也並沒有太多股票可以補充質押,因為其7189.2萬股股票已經被質押,占其持股總數8340萬股比重為86%。

可以想見的是,在A股部分上市公司股價跌幅持續擴大的情況下,在高價位將其手中股票質押的股東,都在遭遇葉仙玉的困境,且這一勢頭正在進一步蔓延。

不是想停就能停

面對股價“跌跌不休”的局面,股民紛紛致電相關上市公司請求停牌,從而避免股價繼續下探,這一訴求有的正在被滿足。

7月8日,全築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經申請,本公司股票自7月8日起停牌。值得關註的是,在停牌前的7月2日、3日和6日,全築股份股票交易價格連續三個交易日內日收盤價格跌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

當被問及“是不是為了避免股價下跌而停牌?”,全築股份相關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予以堅決否認。“公司一定是按照所有規章制度及流程來做這件事情的。”

6月4日,全築股份兩位股東朱斌和陳文分別將持有的有限售條件流動股580萬股和177萬股,質押給國信證券,質押期限自2015年6月4日至質權人申請解除質押登記為止。當時全築股份股價在54元/股上下。

向前追溯。5月22日,全築股份股東朱斌和陳文分別將持有的有限售條件流動股687萬股和209萬股,股價在56元/股左右。但截止7月7日停牌,全築股份股價僅為20.26元/股,相較於兩位股東質押上述股票時間段內股價,下跌幅度約60%。

無獨有偶,7月8日,視覺中國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員工持股計劃相關事宜,經申請,公司股票於7月8日開市起停牌。

與全築股份情況差不多,視覺中國的股東黃厄文也於6月4日將持有的1000萬股有限售條件股權,質押給華泰證券。當時視覺中國股價在66元/股上下徘徊,但截止7月7日停牌,股價只有25.02元/股,跌幅逾60%。

新築股份和延華智能也加入了7月8日停牌隊伍中,給出的理由分別是正在籌劃的海外收購事項和正在籌劃通過成立合資公司進行重大項目投資建設。值得註意的是,其股東也都存在高價位質押股票、但眼下上市公司股價大幅下跌的情況。

一位基金人士表示,無論是朋友圈,還是股票交易軟件,抑或是股吧,隨處可見股民要求上市公司停牌的呼聲。“不得不承認,在當下無法阻擋股價下跌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停牌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也並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能停牌。天成控股與星星科技一樣,連日來不斷接到股民要求停牌的電話。但天成控股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上市公司要有一定的重大事項才能停牌,不是隨便就能停牌的。“投資者要求停牌也都向董事會作了反映,但沒有重大事項還是沒有辦法停牌。”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66

滬指都快腰斬了 那些曾經的大牛股們還好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7710.html

滬指都快腰斬了 那些曾經的大牛股們還好麽?

一財網 霜月 2015-08-26 23:30:00

從6月15日開始,A股市場遭遇“滑鐵盧”,滬指從最高點5178.19點一路下滑,近期更是跌破3000點。截至今日收盤,滬指報收2927.29點,跌幅達到了43.4%。此中個股走勢更是“精彩紛呈”讓人驚嘆。

從6月15日開始,A股市場遭遇“滑鐵盧”,滬指從最高點5178.19點一路下滑,近期更是跌破3000點。截至今日收盤,滬指報收2927.29點,跌幅達到了43.4%,接近腰斬。

上證指數

而創業板已然腰斬,今日創業板指數收報1890.04點,較最高點4037.96點跌幅達53.1%。

創業板指數

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市許多股票都隨著大盤腰斬,不少前期漲勢兇猛的股票如今卻也跌的更慘。小編就帶各位去看看,那些曾經牛氣沖天的“大牛股”如今都怎麽樣了?

安碩信息:我們最先要說的,是曾經的第一高價股“安碩信息”,其在峰值曾達到474元每股。然而在此次大跌中,其股價在除權後一路下跌(除權當日開盤202元),今日更是跌出了歷史新低,為39.92元每股,較其除權後的價格也跌了80%,著實有些嚇人。

安碩信息

暴風科技:同樣是A股市場上的一只“妖股”,作為上市後連續30多個漲停的暴風科技因為停牌躲過了6月份的大跌,卻未曾想到在複牌後一路下行,將此前的輝煌全跌沒了。截至今日收盤,暴風科技報收80.00元每股,較最高點時跌了247.01點,跌幅達75.5%

暴風科技

全通教育:與安碩信息類似的還有全通教育,作為A股市場上另一只備受關註的大牛股,其走勢與安碩信息幾乎相同,最高點也曾達到467.57元每股,在除權後(當日開盤191.25元)一路下跌至59.50元,跌幅達到68%

全通教育

樂視網:同樣是身處創業板,樂視網也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從除權當日開盤價84.80元跌至今日收盤的30.73元,跌幅達63%。如此大的跌幅,導致樂視網CEO賈躍亭身家嚴重縮水,估計此時他已經哭暈在廁所里。

樂視網

博彥科技:像暴風科技靠停牌躲過了6月的大跌,卻死在了之後的補跌上,而像博彥科技靠停牌避開了第一次大跌與反彈,卻在8月18日複牌後“成功”趕上了第二次下跌。這不,自其複牌後連續7個跌停板,用一周時間將此前半年漲的全跌沒了。截至今日收盤,博彥科技報收40.09元,較之最高點95.11元跌了57.8%

博彥科技

博彥科技

益豐藥房:同樣是複牌後開始跌停,益豐藥房也是一個“杯具”,與博彥科技相同,其從最高點127.22元跌至48.92元,跌幅61.5%

益豐藥房

看了這麽多跌到只剩“內褲”的股,各位是不是已經被嚇到了,但這只是被行情所“綁架”而無法反抗的結果,接下去小編要帶大家看看在最近大跌中逆流而上,創造的奇跡的股票。

協鑫集成:這股的“妖氣”直逼暴風科技,其在2014年4月停牌,在2015年8月重組複牌,複牌後股價竟然從此前的1.91元每股一下子跳升到11.08元每股,更是在當天收盤達到13.25元每股,暴漲986.07%。隨後,其在複牌後第五日達到歷史峰值,19.40元每股。著實讓人驚嘆。

協鑫集成

特力A:在6月的大跌中特力A也未曾幸免,一度跌至10.98元每股,但隨後其如同打了雞血一般一路上漲,最高峰值達到51.99元每股,漲幅高達373.5%。雖然這一波也沒能熬過大跌,不過還是相當給力了。

特力A

巨化股份:同特力A,一樣是在6月大跌後發力,一度沖高至17.17元,較此前低點(7月7日的7.12元)上漲了141%

巨化股份

對於這三只股票,小編想說,你們這是不按常理出牌啊,如此逆天讓其他跌“殘”了的股票們怎麽看,讓那些持股的散戶們怎麽面對深套的股民們幽怨的眼光!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89

基亞事件周年 腰斬 的兆元產業風雲再起 生技業大 體檢


2015-08-24  TWM

誰是 潛力股?

受基亞事件衝擊,國內生技股過去一年市況低迷,與美國的火熱氣氛形成對比。不過,不讓第一波生技創業專美於前,已掛牌的九家、即將上市櫃的兩家業者,不論新藥與醫材,第二波生技創業潮,將有機會讓產業再創高峰。

撰文•周岐原、林宏文

研究員•張佳婷

早在主計總處將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下修至一.五六%之前,有一個產業,已經整整領先景氣、低迷一年。它,就是生技產業。

曾經,台灣生技產業是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在資本市場是一大群企業、總市值上看新台幣兆元的火熱生意。舉例來說,二○一二年全年,興櫃市場成交量最大的前十名,就有七檔生技股,興櫃向來是資本市場的預備軍,顯見這個族群受資金青睞的程度。

但自從去年七月,眾所期待的基亞新藥PI-88期中分析結果不如預期,引發恐慌殺出,原本業界期待的兆元產業,頓時「消風」了一半。究竟當前市況,比以往差了多少?

台灣︾受基亞衝擊

恐慌殺出 類股市值蒸發逾二千億數字會說話,去年生技股整體市值,一度高達九千多億元,眼看將繼半導體、IC設計和面板等,成為國內資本市場又一個兆元產業;然而, 基亞事件令投資人信心盡失,從研發各種藥物,到生產各式醫療器材,幾乎每一家業者,一年來股價都承受沉重賣壓。

在基亞事件爆發前,類股市值前二十大公司,總計超過五七○○億元,在短短一年後,蒸發超過二千億元。若以成交值而言,生技股從全盛時期占台股整體的八%, 減少至二%,也凸顯市況嚴重低迷的現實。短短一年,曾經聲勢浩大、有機會征戰國際的明星產業,忽然轉為在寒風中哆嗦,前後落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這些市值最高、理應是資金停泊首選的生技業個股,過去一年多來,竟然只有四檔市值增加,其餘市值全數下降。包括神隆、智擎、精華光、美時等公司,市值減幅幾乎都在五成上下,身處風暴核心的基亞,以及另一家已取得美、日、台等國藥證的寶齡富錦,市值更雙雙銳減七成。

「生技股和過去傳統價值思考不同,比較不像是可以量化產銷過程的製造業,如果業者虧損連年,一定會被市場強力挑戰。」凱基投顧研究部副總經理呂奕達觀察。

生技業的高門檻障礙,不僅讓一般散戶畏懼,即使是專業的創投資金,也不見得想投資風險高的生技業。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表示,很多基金經理人都說:「我們寧可等到晚期、確認可行性後再投資,貴一點也沒關係。」就是沒有意願參與早期投資。

雖然目前尚未傳出有生技業者放棄台股、打算轉投中國股市的消息,但是A股和國內股市的本益比,兩者高低相去太遠,券商私下坦言,「F股(海外企業第一上 市)應該都有在評估」。虞成全認為,未來若中國在上海開放國際板的傳言成真,對有技術、但缺乏資金與通路的國內業者,將是到對岸掛牌的一大誘因。

美國︾生技業火熱

購併頻傳 NBI五年半漲五倍

正當台灣生技業籠罩在淒風苦雨,太平洋另一頭,美國的生技業,卻正在上演前所未有的榮景。囊括生技重點企業的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今年七月一度站 上四一九四點,創該指數成立二十二年來新高紀錄。不僅如此,自從一○年以來,NBI在五年半裡,上漲將近五倍,表現遠較美股其他主要指數更加強勁,也凸顯 這一次全球生技業從購併到發展新藥的火熱進展,正好與國內的緊縮氣氛形成強烈對比。

「(NBI)行情亮眼,主要原因是能見度高。」德盛安聯投信副總經理傅子平直言。他指出,去年聯準會主席葉倫曾罕見公開點名,以生技與社群網站為首的小型 股,市價估值已明顯偏高,一度引發生技股價重挫;但生技業因購併頻傳,盈餘成長動能強,一年以後,指數仍舊創下新高。

其實,美國生技產業也經歷過一番長期沉澱,才醞釀出這一輪可觀的榮景。以NBI指數為例,○五至○九年間,指數就幾乎在八○○至一千點上下波動,○四年默 克藥廠(Merck)發現旗下治療關節炎的藥物「偉克適」(Vioxx),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風險倍增,將該藥物停售、下架,後來甚至付出四十八.五 億美元的天價賠償,與病人達成和解。

此事件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新藥規格更加要求。「對業者來說,影響程度之大,就好像學生段考一下子要多考三科。」傅子平形容。

美國政府緊縮新藥規範,影響深遠,以致後來兩、三年,許多藥廠的產品來不及調整、跟上新的標準,實驗結果全都被打回票。就在產業面臨升級考驗時,又遭逢金融海嘯,生技業無法取得充裕資金,市況跌落谷底。這和當前台灣的市場氛圍,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灣可複製美國經驗

小藥廠可靠一顆藥 讓股價大漲這五年,美國各藥廠一方面比氣長,努力撐過金融海嘯;二方面還得蹲馬步練功、反覆與官方溝通實驗結果,結果是帶來新的成長動力。

以創立二十四年、總市值已超過六百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九二兆元)的雷傑納隆藥廠(Regeneron)為例,該公司推出的黃斑部病變藥物采視明 (Eylea),經過八年時間,終於敲定以拜耳為合作夥伴,並取得FDA認證、正式上市銷售。由於采視明銷售極為出色,雷傑納隆藥廠股價也連番大漲,○九 年底以來,股價從十八.二八美元,上漲至今年最高五七六.三美元,漲幅竟達到三十倍之多!

雷傑納隆就靠一顆新藥,在市場聲名大噪、股價暴漲,對國內生技業者來說,具有高度示範意義,只要前期研究精選適當市場,公司規模再小,也能靠關鍵藥物,讓公司營運如虎添翼。「台灣業者很有機會挑戰全球市場。」呂奕達指出。

利多一:孤兒藥

美國鼓勵開發 適合國內小藥廠「孤兒藥可能是台灣業者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台灣工銀前資深協理羅敏菁分析,孤兒藥因為屬於罕見疾病用藥,臨床實驗人數較一般藥物少,也 較容易對其他藥廠授權;此外,美國政府為激勵藥廠開發孤兒藥,規定上市後可享有七年美國市場獨占權,形同專賣,適合規模較小的台灣藥廠,集中精力進行研 發。

「現在有不少業者,正依循美國標準進行實驗,其中有幾家相當具有潛力。」羅敏菁樂觀指出,相較於前一波生技創業潮,領導人多半為海外歸國人士,而即將再次 湧現的生技創業潮,則多半有民間企業支持,而且因為政府介入不深,研究人才與領域都更多元化,可望出現百花齊放的盛況。

其實,對台灣而言,生技產業如果度過這次因資本市場而起的風波,可望發展得更加穩健,甚至成為台灣最具戰略價值的產業之一。意義在於,全球生技產業多半各 走各的路,各國研究重點不一,例如韓國發展生技產業,仍以三星、LG兩大集團作為領頭羊;台灣則是各自努力,還沒有出現足以領導同業的重量級廠商。也正因 為各國擁有不同主流市場,台灣的生技業者,不至於會遭遇「紅色供應鏈」的問題,挑戰反而在於能否做出具本土特色、又能打入全球市場的產品。

「雖然過去一年來台灣生技股劇烈修正,但我已看到國內第二波生技創業潮出現,而且將遠比第一波要精采。」生技新藥股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不論新藥或醫材,都有許多好公司陸續成立,十年後,生技業創造兆元產值不會是夢想。

確實,如果細究九○年代蓬勃發展的電子業,關鍵就在於不斷有人才、資金投入新創企業,如今生技業前仆後繼的創業潮,將是產業得以成長與繁榮的關鍵。

利多二:人才多

第二波創業潮 質量都不遜於首波在第二波創業潮中,創業的人才與品質都不下於第一波,例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加持的醣基、哈佛大學精神科權威蔡果荃創辦的心悅、學名藥四大 天王之一的趙宇天創辦的泰福生技、生技天后許照惠成立的潤惠、已三度募得國際資金的喜康生技,還有由安成藥業董事長陳志明轉投資的安成生技及新源生技等, 這些都是新藥領域備受矚目的新案。此外,在醫材領域也有張有德成立的益安等,在這些海內外權威專家的投入下,讓台灣生技產業得以開枝散葉,衍生創造更大產 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波創業潮中,第一波企業也不寂寞,而且角色更吃重。以近來好消息不斷的安成藥業來說,近幾年不斷衍生創業,包括延攬愛力根 (Allergan)資深副總湯丹霞,共同創立新源生技並擔任董事長,另外也邀請老將沈志隆擔任新源生技總經理;至於在安成藥業部分,則力邀全球第一大學 名藥廠Teva美洲區副總裁陳貞如擔任總經理等,這些布局,都讓陳志明董事長率領的安成藥業集團,影響力愈來愈大。

利多三:銀彈足

資本市場追捧

仍須靠購併做大

此外,資金也是引爆第二波創業潮的重要原因。事實上,雖然說台灣生技業指數一年來表現不佳,但資本市場對生技股的熱絡程度,卻也是全世界少見,當然也引發 更多國內外資金投入生技業,尤其是專業的生技基金,從國內的鑽石生技、潤泰集團旗下的資金,到眾多國際私募基金頻頻拜訪國內生技業者,也讓第二波創業的規 模與品質都有同步的提升。

其實,在第一波創業的生技企業中,確實有機會衍生出幾家國際大廠,但若只靠自己的有機成長恐怕不容易,跨國購併將是產業做大、做強不可或缺的要素。

事實上,對比美國生技指數NBI之所以持續走高,不斷發動跨國購併案,讓企業強強聯手的動作,絕對是指數創新高的關鍵;對比台灣的生技業至今跨國收購仍然很少,只有島內的拉抬與炒作,指數當然是震盪劇烈,難以與國際市場掛鉤。

其實,在台灣生技業尚未跨足海外購併,國內老牌製藥公司美時早已成為國際私募基金購併標的。前年底,國際藥廠艾威群(Alvogen)集團就已入股美時, 之後便進行一連串的合併收購,其中還將兩家韓國子公司併入,原因就是台灣生技股的本益比(或本夢比)較韓國高,國際藥廠看到台灣資本市場這個大好商機,當 然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未來台灣資本市場若能持續維持熱絡的高人氣,台灣企業當然就有向外擴張購併的基礎與本錢。

利多四:老年化

中、印龐大人口 是可觀需求來源一位生技業董事長就說,台灣電子業過去雖然成功,但如今愈來愈辛苦,可以歸納出兩點:一是電子業很喜歡把部門切割出來掛牌,再賺一次股票 錢,對金錢遊戲的興趣比經營產業更高;其次,很少企業有能力向外擴展或購併,最後公司愈做愈小,競爭力愈來愈差。如今生技業已進入關鍵時刻,這兩點生技業 都應引以為鑑。

不過,不管資本市場如何變化,老年化的全球趨勢,讓全球對生技醫藥的需求不斷攀高。「當所得增加一倍,你不會多吃一倍食物,但很可能願意多花一倍以上的醫療費用。」台經院生技中心主任孫智麗也是對國內生技產業前景樂觀期待的一員。

孫智麗分析,生技及醫療產業除了聚焦現有的歐美市場,中國與印度龐大人口,也是相當可觀的需求來源。例如中國可能在一八年,就成為全球第一大藥品市場; 「超過二十億人的醫療需求,正在快速成長。」回顧過去數十年來的發展軌跡,孫智麗認為:「股價或許會泡沫化,但產業本身的需求不會。」因此等到產業調整完 成,下一輪台灣生技股的發展,勢必更精采。

購併、研發新藥不斷 美生技前景大好!

── NBI 5大熱門飆股

公司名稱 市值

(億美元) 2010年以來漲幅(%) 近年營運重點Regeneron 609 3052 堅持多年成功的黃斑部病變藥物「Eylea」熱賣,因此連續3年被《科學》雜誌評選為全球生醫業最佳雇主,帶動市值暴增Alexion 433 739 以研發孤兒藥為主的藥廠,主要產品包括風溼免疫用藥與心肺急性發炎用藥,股價較10年前上漲近30倍Biogen 743 506 今年獲利預測雖降低,但阿滋海默症藥物「Biibo37」仍被市場視為最有希望成功的產品。

Gilead 1709 442 研發出治癒C型肝炎的「Sovaldi」與「Harvoni」兩款藥物,使得股價大漲,但也因藥價極高飽受爭議Celgene 1037 364 癌症與免疫疾病藥物大廠,今年7月14日宣布購併免疫疾病藥廠Receptos,金額達72億美元資料來源:Nasdaq、Google finance

無限可能的新藥公司

如今市值逾600億美元的Regeneron,靠一款明星商品暴起,充分顯示新藥公司難以預期成敗的特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92

雅虎第三季度利潤腰斬,高管離職狂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0145.html

雅虎第三季度利潤腰斬,高管離職狂潮

一財網 下木 2015-10-21 11:06:00

上任後的三年,梅耶爾一直在高舉“Mavens(移動、視頻、社交)”旗幟,努力扭轉頹勢,試圖向員工和投資人展現新的希望。但郭士納當年鐵血引導IBM走出低谷的奇跡最終沒在梅耶爾身上再現。

美國市場本周二,雅虎公布第三季度財報,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8%,達到12.26億美元,低於此前分析師給出的12.56億美元營收預期。

第三季度雅虎凈利潤收報7600萬美元,折每股凈利潤8美分,相比今年第二季度凈利潤1.53億美元,本季度凈利潤相當於腰斬。

雅虎上一次季報輝煌還在去年此時,當時受雅虎持股的阿里巴巴上市刺激,雅虎去年第三季度利潤達到了67.7億美元,折每股凈利潤6.7美元。

大規模高管離職潮

投資阿里自然是雅虎歷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投資,但是雅虎自己發展到今天,核心業務停滯不前,除了阿里之外已經沒有別的故事可講。

雅虎股價在過去一年已經大跌16%,第三季度財報公布後,雅虎盤後跌1.2%到32.43美元。

以移動端流量增長這一關鍵指標來看,雅虎本季度移動營收為2.7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7億美元有所增長。

2014年第三季度時,移動營收才占所有流量驅動總營收的20%,本季度這一比例提高到了24%。

但是從雅虎的核心營收構成來看,76%的營收還是來自於臺式機廣告業務。

而且雖然移動端流量在逐漸增長,但雅虎的流量獲取成本也在大漲,從5400萬美元飆升到了2.23億美元。而且也被Facebook等公司遠遠甩在了身後,Facebook總營收中近80%都已經來自於移動端廣告業務。

第四季度,雅虎預計營收為11.6億~12億美金之間,低於分析師預期的13.3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的12.5億的實際營收。

雅虎CEO瑪麗莎·梅耶爾窮於應付雅虎日益下滑的股價外,還面臨著新的挑戰————雅虎正在發生大批管理人員離職潮。

自上任後的三年,梅耶爾一直在高舉“Mavens(移動、視頻、社交)”旗幟,努力扭轉頹勢,試圖向麾下員工和投資人展現新的希望。

谷歌出身的梅耶爾曾一度點燃起市場對雅虎成功轉型的莫大期望,但郭士納當年鐵血引導IBM走出低谷的奇跡最終沒在梅耶爾身上再現。

就在最近幾周,梅耶爾的左膀右臂——市場總監和並購業務負責人同時離職,對公司內部士氣打擊巨大。

梅耶爾此前一直在強力推行從雅虎剝離其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團的股份,成為一個單獨的公司,並曾向投資者保證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此項剝離,以“節省”90億美元。

然而,自今年5月開始,市場越來越擔心梅耶爾將無法完成此項剝離計劃。一方面,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價值已經縮水;本月初,美國國稅局IRS又拒絕向雅虎就此項交易授予事先裁定,從而令雅虎剝離阿里巴巴股份的計劃無法適用免稅條款。

和谷歌展開合作

周二季報發布當日,雅虎還宣布和谷歌達成一項三年協議,谷歌將向雅虎搜索結果提供搜索廣告,谷歌會向雅虎支付廣告收入分成,但是雙方並未透露雙方的分成比例。

根據協議,雅虎還可以選擇把哪些搜索查詢發給谷歌,而且搜索查詢並沒有最低限額規定。

這項協議也並不是雅虎和谷歌之間的獨家協議,雅虎可以繼續使用其他搜索廣告服務,包括雅虎自有服務、微軟的服務或者其他任何第三方服務。

早在2009年7月,雅虎就和微軟也簽署了協議,由微軟必應搜索向雅虎搜索結果提供搜索廣告。

當時雅虎甘心和同是搜索領域競爭對手的微軟必應合作,一方面是為了廣告分成,另一方面則也是雅虎、微軟這兩家公司的合縱連橫,共同對付谷歌這個一家獨大的競爭對手。

但6年過去,不僅谷歌地位牢不可撼,甚至連原來位居最後的微軟必應都已經不動聲色地領先雅虎,雅虎除了拿到了幾十億美元廣告分成外,相當於把自己的核心市場份額拱手相讓,到頭來還是要和谷歌攜手合作。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71

中海油三季度實現油價下降至49美元/桶 同比遭腰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905.html

中海油三季度實現油價下降至49美元/桶 同比遭腰斬

一財網 江旋 2015-10-28 21:10:00

國際油價跌勢難止,中海油2015年的業績也是隨之一路疲軟。2015年上半年,公司油氣銷售收入同比下降34.2%,至人民幣770.3億元,;凈利潤為人民幣147.3億元,同比下降56.1%。

中海油10月28日發布的第三季度季報顯示,第三季度,公司未經審計的油氣銷售收入約人民幣363億元,同比下降32.3%。

國際油價跌勢難止,中海油2015年的業績也是隨之一路疲軟。2015年上半年,公司油氣銷售收入同比下降34.2%,至人民幣770.3億元,;凈利潤為人民幣147.3億元,同比下降56.1%。

第三季度,中海油平均實現油價為48.84美元/桶,同比下降50.7%;天然氣的平均實現價格為6.41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下降3.0%。2015年上半年,公司平均實現油價為57.53美元/桶,同比下降45.9%;平均實現天然氣價為6.55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1.7%。

美國石油協會(API)周二公布的庫存報告稱,最近一周的庫欣原油庫存減少74.8萬桶,10月28日國際油價亞市盤中止跌企穩。但是,消息顯示,多個市場主體預測,油價的疲軟走勢並沒有結束,或將延續到2016年。

公司首席財務官鐘華表示,從中海油的平均實現油價來看,第三季度的油價比前兩個季度還要低,而第四季度的走勢並不確定。往年,冬季油價是呈上升的趨勢,但是現在美元升值、美國釋放國儲,對油價都有打壓,所以公司仍將根據油價走勢,在資本開支、產量、現金流管理、資產配置等方面靈活調整策略。

產量方面,第三季度,公司實現凈產量127.5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大幅增長23.8%。其中,中國海域凈產量83.3百萬桶油當量,同比上升28.2%,主要來自渤海及南海東部新投產項目的產量貢獻;海外凈產量44.3百萬桶油當量,同比上升16.5%。

2015年年初,公司公布2015年凈產量目標為475百萬~495百萬桶油當量,其中中國約占67%、海外約占33%。截止目前,前三個季度已經完成了367.5百萬桶油當量,完成目前產量約77%。

鐘華表示,前三季度產量增長穩定,但考慮到第四季度正負面的綜合影響因素,2015年維持產量目標不變。

在削減開支方面,第三季度,公司資本開支約人民幣148億元,同比下降44%。

2015年年初,中海油在其發布的2015年戰略展望稱,2015年的資本支出計劃為700億~800億元人民幣。截止目前,公司資本開支已經達到約47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約68%。

鐘華表示,公司正在做2016年的預算,在2015年700億~800億資本開支的基礎上,2016年資本開支下降的空間並不大了。特別是勘探上,需要保有一定的資金量。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23

蘋果價格腰斬——山東多地蘋果產區遭遇“價低賣難”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032

3月10日,在沂源縣中莊鎮胡家莊村石虔嶺果品冷庫,果農在搬運蘋果。今年,蘋果生產大省山東多地面臨“價低賣難”困境,僅淄博市沂源縣就有5億斤蘋果儲存在冷庫待售。(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圖)

去年蘋果大量上市時,每斤3.2元,緊接著價格一路下滑,現在降到每斤1.6元,且有價無市……今年,蘋果生產大省山東多地面臨“價低賣難”困境,僅淄博市沂源縣就有5億斤蘋果儲存在冷庫待售。

“已開始虧錢了……沒有那麽多要果子的。”果農一籌莫展。為啥不好賣?原來,這是供需關系所致,專家建議果農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銷售,長期來看,應對果品品質進行升級,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蘋果豐收年遭遇“價低賣難”

走進沂蒙革命老區沂源縣中莊鎮胡家莊村石虔嶺果品冷庫,成箱的蘋果將四層倉庫堆得滿滿當當。“我這個冷庫容量600萬斤,去年這時已銷售一半了,而現在還有500多萬斤。”冷庫老板高明寶說。

沂源縣是山東蘋果種植大縣。沂源縣農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沂源縣種植蘋果30萬畝,年產量8億斤左右。去年10月蘋果收獲期後,全縣實際儲存蘋果6.5億斤,較往年儲存量增加10.8%。但截至今年3月14日,共出庫銷售蘋果約1.4億斤,比往年同期偏少20%。

高明寶說,去年蘋果大量上市時,每斤3.2元,緊接著價格一路下滑,現在降到每斤1.6元,且有價無市。據中莊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中莊鎮一共有65座冷庫,去年全部滿負荷或超負荷庫存,庫存總量達到1.63億斤,目前僅銷售3700萬斤。

“低價賣難”對果農收入產生較大影響。中莊鎮青草裕村村民朱貴太的5畝山地共產出蘋果4萬多斤,目前全部存在冷庫。朱貴太算了一筆賬說,一斤蘋果成本是1.3元。“目前價格是1.6元,但要剔除30%的次果,所以已開始虧錢了。關鍵是,這個價也很難賣出去,沒有那麽多要果子的。”

在終端市場,蘋果的銷售價格也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在濟南市銀座聖洋物流農副產品市場,一名杜姓蘋果零售商告訴記者,目前濟南市場煙臺紅富士80#以上標準蘋果零售價2元-2.5元/斤,批發價1.8元/斤。“前兩年的零售價格到了五六元錢一斤,現在價格越低反而越不好賣了。”

然而,在不少大中城市,蘋果價格卻居高不下,市民也未受益。在北京等地超市,產地為山東的蘋果售價多為5元-6元/斤。

沂源蘋果滯銷的情況雖然相對嚴重,但並非個案。山東臨沂、煙臺、威海等地也出現類似情形。威海榮成市華峰果業公司工作人員孫義駿表示,當地大多數冷庫庫存量還在七成左右,而且價格越來越低,80#標準蘋果出庫價也就每斤1.2元。

供求失衡、惜售心理等素為滯銷主因

專家表示,部分農產品“價低賣難”是受“供給側”和“消費側”共同影響的:由於氣候條件較好,不少農產品產量有所增加;與此同時,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出口減少等不利因素影響,部分農產品消費較為低迷,這反映了市場經濟供需關系造成的價格波動。

供應增多消費偏少導致蘋果市場供求失衡。我國蘋果產業近幾年發展迅速,加上去年氣候好,蘋果產量增加明顯。沂源縣農業局局長耿益民表示,去年適逢蘋果生產“大年”,就沂源來說,蘋果總量比上一年度增產20%至30%。

“蘋果不是生活必需品,社會低收入群體為節省開支,必然會減少消費。”蘇桂林說,從消費情況來看,目前全國大宗水果銷售普遍不旺,與經濟疲弱消費力下降、果品出口減少都有關系。

此外,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品牌化營銷弱、產業化程度低,高端果品的數量較少,蘋果不分級“論堆賣”現象較嚴重,部分合作社“有名無實”,無法給果農銷售提供幫助。“我們的合作社確實更多註重在生產環節,在市場銷售方面給果農沒有大的幫助。”沂源縣匯蒙合作社理事長朱貴義說。

“還有果農心理的影響,去年10月剛下市時價格比現在要好,這兩年價格也不錯,大家普遍有看漲預期惜售心理。”耿益民說。

利用電商銷售,升級果品滿足不同需求

部分果農擔憂,一方面,蘋果還有兩個多月的銷售黃金期,等5月中旬西瓜、櫻桃等水果大量上市後,將大大擠壓蘋果的銷售空間。另一方面,由於庫存量較大,短期很難有價格反彈的空間。如果不能抓住這一時間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蘋果賣難趨勢可能進一步加劇,最終導致“果賤傷農”。

淄博市、沂源縣目前正通過加大宣傳力度、著力開拓目標市場、發展直營直銷和電商營銷、組織營銷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幫助果農銷售蘋果。

蘇桂林等人建議,從短期來看,面對“低價賣難”困境,可通過推進愛心幫扶、拓展臨時銷售渠道、加大推介宣傳力度等措施,組織企業、超市、批發市場等去產地市場進行收購。同時引導農民正確看待市場風險適時銷售,以免形成更大損失。

此外,多位專家建議果農充分利用互聯網銷售。“互聯網進入農業,會對農產品流通模式產生顛覆性影響,雖然目前所占比例低,但其成長性很快。”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說。

事實上,去年11月,全國供銷合作社統一的綜合性電商平臺“供銷e家”即已上線,旨在實現全國供給與需求有機對接,著力構建服務“三農”的綜合性、可持續農村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臺。

山東省委農工辦原副主任劉同理說,由於我國小農經營的現狀,信息不對稱,生產環節缺乏調控手段。長期來看,要加大農民的“抱團”意識和水平,發展緊密型合作社,對抗市場風險;註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果品品質進行升級,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