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國最大的圖片庫成日煩我 老占的博客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07.html

幾 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Getty Images的文章,解釋圖片庫的Business Model,全球最大的圖片庫分別是Getty及Corbis,呢兩間圖片庫跑到大陸,都先後被一間土炮技術性擊倒,呢隻土狼叫全景網,英文叫 Panorama,佢下至香港區域經理、上至上海副總裁、幕後北京大老闆近月成日搵我,搞到我好唔得閒,嚟親都要捉我上去吹水,真係慘過返工。


全景的老闆呂辰,奇人一名,北大物理系畢業,原本是研究打飛機太空科技,應該去咗西昌火箭發射中心射人造衛星,但係走咗去做印刷佬,結果比佢印多好多人民幣出來,1994年,投資95萬美元創辦全景。

呂 辰在經歷了從1994年到2002年,初創時期傳統圖片經營;到2002年開始至2004年引入互聯網概念,建立互聯網搜索平臺階段。2005年,全景與 著名VC風險投資公司達成了協定,分兩次向全景注入資金。在短短半年時間中,全景從一個體制不健全的企業蛻變成一個部門齊全、分工明確的現代化企業,公司 的員工也從原來的五六十人迅速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隨之而來的對外合作、國際業務也迅猛發展,公司的銷售額節節攀升,成為中國No.1。提升品質、引入風 投、重組團隊。

呂總嚟親都揾我吹水,佢又話9月份Sponsor了Campaign雜誌什麼廣告Award,我話,你贊助金帆仲好啦,金帆是香港廣告人的Oscar。

「你 真的是北大物理系畢業的是嗎?」「YES!學過物理的人都覺得物理學科是最能訓練一個人思維的學科,您有這種體會嗎?北大有兩類人,一類學文科的,一類學 理科的。學理科的人思路特別嚴密,縱向思維比較強;但是其實北大成功的許多人都不是學理科的,而是學文科的,文科的人橫向思維能力特別強。作為組織工作者 或者說管理工作者,面臨的橫向思維工作機會更多,學文科的更適合宏觀的管理,所以北大多數是學文科的人領導學理科的。但是我覺得這對我們學理科的也是一種 超越,如何能把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結合起來。

「為什麼畢業後選擇下海,而且是做和物理沒有關係的圖片呢?」

我們那個時代的人都特別想當科學家,尤其我學的物理是天體物理,就是跟我們日常生活看似比較遙遠的那種,那時候夢寐以求能解答一些像宇宙有沒有邊,或者別的星球上有沒有人這類的問題。因為從小就覺得這些都特別神秘;上中學後覺得最重要的學科是物理,其他的學科都不重要。

後 來畢業之後選擇圖片這一行也是因為當初在學校也是受到一些打擊。記得我們有一個老師影響了我們很多人,他特別直截了當地跟我們講課說:“你們最好放棄天體 物理專業。”我們當時都傻了,問他為什麼。他說中國沒錢,研究不好這個天體物理,比如說,一個望遠鏡的造價可能是幾億美元;或者是說人家的太空梭都已經上 天了,你還在底下拿望遠鏡看著那些是看不到的。我覺著老師講的也有道理。我們畢業時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就是天文台,把一生交給天文台,但是對於我的性格 來講,我覺得有點虧。更何況天文台沒有想要的設備,不能做我想做的研究。北大那時候出來做傳播,廣告,或者出版的都非常多。我受了一些人的影響,剛走向社 會也想賺錢,陰差陽錯就進了出版圈。當時畢業出來做生意的有兩種,一就是做出版,還有就是做電腦這塊,這是當時的典型。

現在全景最大的客戶是什麼?廣告公司嗎?

有 兩種客戶群,一種是專業的,比如說廣告,產品和包裝,出版,媒體。這就是圖片公司的傳統市場客戶群;另外一種是大眾市場的客戶群,我們現在也很注重這塊, 看看針對大眾的市場是如何設計的,比如說能不能為大眾提供人性化的電腦Wallpaper等。這個也是我們未來要做的重點,是根據大眾需求提出的。

「咁你點做香港及Asia?」

「問你老占囉!」…….. 呂總,我冇興趣做,飲酒我奉陪,不如我指點你一下,你願意听嗎?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09

香港服裝五大家族方陳馮李楊 老占的博客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2.html

跑台灣的,冇可能唔知在傳統上台灣有五大家族,是指台灣自日治時期一直到戰後時期,地方上最具政經影響力的本省五大家族,由北至南分別為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

香港都有,而且都集中在服裝紡織業,幾十年來,服裝紡織業一直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香港工廠也曾大批量生產服裝,但如今生產已轉移到中國內地。但是,許 多業內高管、貿易商和物流專家仍留在香港,經營著世界上相當大一部分的服裝貿易。 讓我們來看一看香港服裝業呼風喚雨的人物吧。

1995年,YGM收購了Hang Ten。YGM貿易是從長江制衣脫離出來的企業,擁有一個零售網路,它擁有Aquascutum和Ashworth的品牌,還銷售Michel Rene品牌的服裝。YGM的負責人是董事總經理Rebecca Chan,海外收購買垃圾同樣也將YGM推到台前。這家公司出資1700萬美元,從瑞士私人公司Leman Capital手中買下法國時裝Guy Laroche。這是該集團第二次重大收購,不過垃及始終唔會變黃金。

呢個好啲,2000年,肇豐針織方家Fang Brothers Knitting用500萬英鎊收購了困境中的蘇格蘭奢侈品牌Pringle,一舉打響國際知名度。成立於60年代的肇豐作為香港紡織業的中流砥柱,自完 成收購以來,已將Pringle這家毛衣生產商,轉型為一個高檔奢侈品牌,使Argyle Pattern菱形格紋再度成為時尚,和Burberry復興其標誌性的格子花紋如出一轍。肇豐方家是家族企業,董事長方鏗(Kenneth Fang)是該集團掌舵人。

Esquel Group溢達集團,是世界領先的高檔純棉襯衣生產商之一,給N多很牛的世界知名品牌代工。如Tommy Hilfiger, Hugo Boss, Brooks Brothers, Abercrombie & Fitch, Nike, Lands’ End , Muji以及Marks & Spencer, Nordstrom和Jusco等銷售網路提供成衣製造服務。每年供應超過6,000 萬件襯衫。溢達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棉種植製成襯衫銷售給消費者全產業鏈的企業。總部設在香港,在全球十多個國家設有生產和製造基地。由楊敏德 Marjorie Yang擔任董事長。溢達的制衣廠遍佈中國內地、毛里求斯、馬來西亞、斯裡蘭卡和越南。這位麻省理工和哈佛的高材生接管了家族的襯衫生意,並使它發揚光 大。

聯業集團TAL Group於1947年在香港成立。其負責人李乃熺Harry Lee是香港紡織商會副主席和本地知名實業家。現在,聯業的客戶包括Ralph Lauren, J Crew、Tommy Hilfiger, Paul Stuart和Ted Baker。目前美國市場上出售的正裝襯衫中每七件就有一件是該公司生產的。聯業在廣東東莞以及東南亞有工廠。聯業的“無褶皺”技術,可使襯衫接縫整齊, 並使袖口區域保持平滑。 Harry Lee將這家服裝生產商塑造成了一個幫助人們理解教科書中複雜供應鏈內容的活生生例子。


和聯業一樣,聯泰Luen Thai也堅信技術的重要性。該集團在東莞的大型工廠有一個高科技紡織品測試實驗室,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洗衣機、身著白大褂的技術人員、各種試管和大口 燒杯。聯泰擁有一支常駐廠區的專職的Fashion Graphic Designer設計隊伍,還有一個物流部門説明客戶追蹤服裝的運輸過程。聯泰共有員工1.7萬名,為Ralph Lauren, Liz Claiborne和Express/Limited, Uniqlo等品牌生產服裝。行政總裁陳亨利Henry Tan的領導下,為了尋求更低的成本,聯泰正深入內地,並在廣東北部的清遠市建立了一家工廠。

40多年來,配額體制對於生產商而言是個Comfort Zone。2005 年紡織配額取消後,這一切就冇啖好食。大公司大集團在配額體制中會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公司有能力向一些第三世界地方投資。

但是,配額體制也使得紡織公司無法具備超大的規模,因為購買配額會導致他們的成本上揚。配額體制還為普通的公司提供了保護傘,因為新的競爭者很難進入這個半保護性質的市場。取消了配額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個傳統行業,不像數碼化整合這些東西那麼豔光四射,但和其他行業相比,時裝紡織業帶來的就業機會最多。這一點,比富士康鴻海最新款的iphone 5手機有多少象素重要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02

我的十X本好書 ---- 糖糖爵士談採購 老占的博客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2/01/x.html

糖糖爵士Alan Sugar說:採購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採購是零售企業中第三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商品,其次是銷售,第三就是採購。如果你購買不當,就沒有生意做了。

在 Alan Sugar 看來,零售界對採購的看法已經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在這一領域中曾經有一種說法,採購都是騙子。雖然有時確實如此,但在他的團隊中,採購不 是騙子,他們講的都是實情。他們會怎麼做?例如,他們會告訴我們的供應商,其他競爭對手對產品的標價,或還有沒有其他的競標者。他們告訴我們的供應商,雖 然不斷有供應商找上門來,但我們總是傾向於把機會留給現有的供應商,同他們保持合作。

如果某個採購是騙子,那他將失去信譽。一、兩次他們也許能混過去,但最終他們就毫無信用可言,就這麼簡單。

長期合作關係  
在 Alan Sugar 所處的行業中,採購人員需要洞察行業環境。拿某種產品的供應商來說,前一分鐘他們還在懇求你購買他們的商品,後一分鐘這種商品可能就會短缺, 你到哪裡都買不到了。你需要與你的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這樣無論市場形勢是好是壞,你都能得到來自他們的支持。但這並不是全部。同樣重要的是保持商務優 勢。

善於談判是門藝術
而這門藝術的秘密何在?對於糖糖爵士和他的團隊來說就是做到根據情況的變化有進有退。何時接受條件?並明白價格是在上漲的。所交易的很多產品的價格都與原 材料緊密相關,如銅,金,鐵和石油,這些原材料的價格都在上漲。所以,採購人員會力圖做到對市場情況非常瞭解,知道什麼才能激勵廠商。對於大部分廠商也包 括我們在內,持續不斷的訂單就是對他們的激勵。換句話說,不要斷斷續續地訂貨,不要到需要的時候才訂。要善於利用訂單,將其當作談判的工具。

如果知道我們要500,000箱商品, Alan 決不會瞎胡鬧,告訴對方我們的訂貨數量只有50,000箱。最好是把我們所有的訂貨需求擺在桌面上,讓他們看到10個月的訂單量。這才能激勵廠商,並能使你獲得最優的價格。

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是最重要的,而不僅僅是要在談判當天拿到最低的價格。他說:這一點毫無疑問。他從業這40多年來,看到很多年輕人只注重價格,他們經常找 出現有供應商中價格最優惠的,然後換掉以前的老客戶,只為省那幾分錢,還認為他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結果卻適得其反。這不是節約,絕對不是慳。

有時採購及其助理兩個人就能高效地處理採購需求,你同這樣的人打交道就知道生意會越做越大, 他就見過我的客戶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然 而,突然間出現了龐大的專門從事採購的專業團隊,糖糖對這種方式實在不敢恭維。這種新結構除了大幅增加費用還能為客戶做些什麼呢?難道他們真認為這樣就能 拿到最優的價格嗎?在大部分情況下,這是行不通的。這不僅僅是個財務問題。在很多情況下,這會引起混亂,因為你往往會因此而受到侷限,決策受到耽擱,發貨 也隨之延誤。 真係真知灼見,難怪王老吉過去五六年同貴州王買薏米,都是10噸10噸咁採購!(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7

我的十X本好書 ---- 糖糖爵士Alan Sugar 老占的博客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2/01/x-alan-sugar.html

今個新年唔出門住,我會把呢兩本一新一舊糖糖爵士嘅書一次過睇曬,一本是The Way I see it,一本是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其實,我一直在等才子陶傑寫Alan Sugar,他是最親英的作家,英國乜都好,可是等了幾年,都好似冇寫過,我自己來吧!


Alan Sugar是英國的「政府企業顧問」,佢在1992年曾投書倫敦金融時報表示:「某個名叫Gordon Brown的 先生,指控我在經濟衰退時期發橫財,這話我聽了覺得惡心。我可不曉得這位布朗先生是何方神聖,恕我無知。不管他是誰,他都沒有好好做功課,這位老兄不知道 自己在說什麼。」後來,兩條友仔顯然熟了起來,布朗邀他加入「經濟領袖委員會」,現在又請他擔任政府最高經濟顧問,是「企業沙皇」。
糖糖出身倫敦東區一個猶太裁縫家庭,16歲輟學,用100英鎊積蓄開廂型車兜售汽車天線和錄音機,但他努力上進,成年後創辦幾家科技公司,並從事科技投資,2007年出售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2008年成為泰晤士報英國富翁榜第92名,目前身價約8億英鎊。糖糖爵士後來主持英國版「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聲名更盛,對參賽者時而大聲斥責,時而冷言冷串咀,那句You're fired,幾乎人人耳熟能詳。是英國Donald Trump
The Apprentice中,糖糖爵士提到他所不喜歡的人之一就是滿口胡言的人,No Bull Shit我很佩服他的成就和能夠快速得到問題的根源,也很喜歡他願意承認失敗。呢本書會教曉你:

1.      Know your market
2.      Know your Cost
3.      Have a “Lead-in” price
4.      Negotiate for win-win
5.      Be Persistent

糖糖爵士的成功是在玩市場,玩消費類電子產品。他知道完整的供應鏈和他的競爭對手正在做什麼,也知道大眾市場的想法。他不僅知道自己的成本,但也計算到他的供應商和零售商在底牌及價格方程式,也知道什麼的量和利潤是他的供應商和製造商的Bottomline

什麼是Lead – in? 糖糖爵士在幾乎每一個產品的會有驚人價格,然後一個更高的價格版本upgrade,但仍然是非凡的價值。例如,上世紀單色Mon及彩色Mon分別是199英鎊及299英鎊,成本差異非常低,他發現,大多數人被較低的價格吸引,但購買價格較高的項目。 

入便很多小故事,他的一些交易,他的虛張聲勢,有點像玩啤牌去曬冷。(未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8

阿茂劏房 老占手記 - 每週更新

http://drjimdiary.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9.html
最近阿茂的劏房事件又再鬧得熱哄哄,老占暫不評論陳先生的對與錯,反而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劏房這個現象。

其實劏房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香港早在五、六十年代板間房、包租婆、包租公等已經盛行,其中一部經典電影七十二家房客(1973) 正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當時的劏房比現在的還要落後,各租客要share廚房和廁所,因此經常引起住客間的磨擦和沖突,因此而斬死人的個案也時有發生。 現在香港的劏房是upgrade版,大家比較注重私隱,所以即使劏房也有獨立的廁所和煮食的地方(但不一定是廚房),雖然空間也是同樣的窄小。

劏房也不是香港獨有,很多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如倫敦、紐約或東京也有劏房或套房出租。老占也認識一兩位在倫敦的學生朋友是租住套房的,紐約曼克頓的租金太貴,沒有劏房,但鄰近的皇后區我聽說也有不少套房出租。

劏房其實也只是一種經濟活動,它的活動主要取決於供求關系和政府的房屋政策。
願意租住劏房的人,明顯地是希望用可以負擔的租金去租住一個方便上班或上學的居所,而不惜犧牲居住環境和承受存在的風險。現時估計香港現時約有十萬人住在 劏房內,明顯地這方面的需求一點也不低。租住劏房的很多是新移民家庭,因為他們未能申請公屋,也有不少是單身人仕,與其山長水遠住在新界花錢花時間去上 班,倒不如在市區租住一間細小的套房方便日常上班和工作。

在自由的經濟體系上,有需求自然就有供應。撇開非法僭建不說,劏房的投資回報其實是特別高,而風險則是相對低的。下面我會嘗試舉例以說明之:

假設在九龍市中心有一個800呎舊樓單位,約4000/呎,即市值320萬。如果只租給單一住客,每月約可收15,000租,即每年180,000,回報率約5.6%(不計算稅項和管理費),已經算是不錯的回報。

但假如我們把單位「一劏三」,需要花20萬的改裝費,但每個細單位每月則最少可以收7,000元租金,即每年252,000,回報率就會提升到7.4%。

假如再進取一點,把單位「一劏五」,每個細單位每月收5,000元租金,即每年300,000,回報率就會進一步提升到8.8%。

千萬不要小覷這幾個%的回報率增長,ibank裡年薪一千幾百萬的dealer每天都也只是忙著處理這幾個百份率的事而已。加上樓價上升,投資劏房的回報 是非常可觀的。而且在回報率提高的同時風險也降低了,原因是本來風險是集中在單一租客上,劏房後就能分散到不同的租客。以「一劏五」為例,要是其中一位租 客出現問題而不能交租,業主仍然能保留80%的租金收入,只是回報率稍為降低而已。

所以老占認為經營劏房絕對不是壞事,反而某程度上它是彌補了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不足,並協助某些住戶解決他們居住的迫切需要。劏房的最大問題是因非法僭建 而引起的安全問題,但一單還一單,劏房並不一定和僭建並存,即使有僭建也只要依法檢控就可以了,情況就如在住宅經營私房菜沒有走火通道一樣,並不是什麼彌 天大罪。

在未有全面的房屋政策前,政府要取締劏房並不可行。封掉劏房容易,但要在市區安置那十萬租客卻是不可能。所以越來越多業主也了解這個形勢,加入成為劏房業主的行列。
所以老占的結論是經營劏房並不是殺人放火,只是香港一門正常過正常的生意。

說回阿茂,老占就完全不明白他要隱瞞他或者他太太經營劏房的理由。既然法律上經營劏房的公司並不是他持有,即使有僭建最大不了是收幾張告票和把僭建物拆 掉,明知給傳媒叮著是躲不了,一早認了就是(我係出租劏房搵錢,你吹咩?)為何要隱瞞?除了是自大和愚昧外,想不到有別的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32

全球100大品牌 老占手記

http://drjimdiary.blogspot.hk/2012/10/100.html
Interbrand 剛公佈了 2012年全球100大最有價值品牌的排行榜,老大哥可口可樂仍然是第一位,Apple 一躍而上了第二,而頭十位裡面竟然有五家是科技公司:




我們熟悉的 facebook 首次上榜在 69 位。一半算是香港的 HSBC 排在 33位。

中國雖然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和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系,但竟然沒有一個品牌可以打入100大,這是十分遺憾和危險的。

一個品牌除了可以幫助產品推廣和宣傳外,最重要是它內裡的價值。同是一個電話,即使功能和外型相近,蘋果艾瘋比山寨貨的價值可以高10倍、8倍,這個就是 Brand Premium,客戶只要知道是 Apple 產品就會有信心。所以除了盈利外,品牌的建立是一個成功企業最重要的指標。

為什麼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系,竟然連一個100大的品牌也沒有?

老佔總結出下列原因:

  1. 企業文化:中國企業太過注重產量和短期盈利,投資在上形象建設和品牌上比外國企業少得多。
  2. 科研:同樣地,中國企業投資在 R&D 的比例也是少得可憐。沒有科研,就沒有新產品,只可以靠數量和價格取勝,要建文鮮明的品牌難上加難。
  3. 市場:由於中國市場已經不小,大部份企業就把主力集中在國內市場,忽視了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性。
  4. 形象:大部份外國人都可以接受「中國製造」的產品,但不是很多人可以接受中國的品牌,過於俗氣或老土。

老佔曾經希望有些中國品牌例如是蒙牛可以慢慢晉陞為國際品牌,可惜突然殺出個毒奶粉事件(蒙牛的大部份奶源是小農戶,公司本身控制不了),令形象永不翻身,唔摺埋都偷笑。

除蒙牛外,其它有潛質的品牌包括華為 (Huawei)、聯想 (Lenovo)、海爾 (Haier)和 QQ 等,希望這些企業未來十年內有機會晉陞為國際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04

在 Windows PC 上面跑 WhatsApp 老占手記 - 每週更新

http://drjimdiary.blogspot.hk/2012/10/windows-pc-whatsapp.html
在市面上種眾多即時通訊軟件(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中,最流行的肯定是 WhatsApp 了。WhatsApp 的出現,令老大哥 MSN和傳統的 SMS 也要退位讓賢。其實論功能,WhatsApp 肯定不是最多和最好,它流行的原因除了是因為簡單易用和(近乎)免費外,主要是它的帳戶編號(User ID)。有別於一般 IMS 可以讓用戶可以自由選用電郵地址或甚至自定用戶名稱,WhatsApp 跟 SMS 一樣,只可以用手機號碼來做 ID,好處是容易識別,也減少了分身,對方知道你的電話號碼就很容易找到你。

WhatsApp 的設計只容許在 Smartphone 上運行,完全沒有非電話包括 PC Windows 的版本,定位非常清晰。但這也帶來了一些局限,在路上用手機 WhatsApp 當然是很方便,但回到 Office 或家裡很多時都希望不要再在手機上「督下督下」,如果可以在 Windows 上用正常鍵盤 WhatsApp 就好多了。

雖然 WhatsApp 沒有視窗版,但在 PC 上用 WhatsApp 還是有辦法的。原理就是在 Windows 上安裝 Android Emulator ,然後在模擬器上再安裝 WhatsApp 就可以。本來想把步驟逐一寫下來和大家分享,但發現隨便 Google 一下,網上已經有不少人把步驟寫得清清楚楚了,因此也沒有必要在此再重覆一次,我這裡只把一些好 links post 出來:



在安裝時請留意以下幾點:
  1. 安裝 Java JDK 時請留意是 32-bit 還是 64-bit 的版本
  2. Android 模擬器,除了官方版本外,還有 YouWave 和 AMD 版本。YouWave 是最快的,但要付費。AMD 版本最新最易用,還有自己的 AppStore,但只支援 AMD 平台。
  3. 在 Android SDK 上如果要用硬體鍵盤,需要在 ADV Manager 上選 Edit - Hardware: - New... - Keyboard support - yes  Edit - Hardware: - New... - Keyboard lid support - no
  4. 模擬器上不能用 PC 的中文輸入法,而是要另外在模擬器上安裝 Android 的中文輸入法才能使用。
  5. 即使 WhatsApp 安裝在 PC 後,它還是只支持單一號碼及一台「電話」。所以如果PC上安裝的 WhatsApp 是用本來的手機號碼,手機上的 WhatsApp 就會自動停止。


這是安裝了 WhatsApp 後的 AMD (bluestacks) Android Emulato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49

從 AMD 股價看 PC 前景 老占手記 - 每週更新

http://drjimdiary.blogspot.hk/2012/10/amd-pc.html
約兩年前老占還在香港某大証卷公司資訊科技部工作時,為了親身體驗公司的股票交易系統,除了香港股票外,老占也通過公司的交易系統購買美股。老占買賣港股經驗豐富,其間也交了不少學費,到現在已經略有心得,雖然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但對其風險管理也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和信心。

可是買美股卻是首趟。那時不知買什麼好,心想不熟不買,就不如買科技股吧。買什麼科技股好呢,那時有兩個選擇:A) Apple 或 B) AMD。老占不喜歡 Steve Jobs, 也不喜歡蘋果的產品,而且那時 Apple 升近 400 美元的股價老占也覺得太高。相反老占一直對 AMD 產品有好感,加上AMD 剛收購了 ATI,股價才剛升上 9美元,與歷史高位 40美元還差遠。老占心想 AMD 一直給 Intel 壓住,今次只要業績稍有喜色,股價一定大升特升,所以就決定了買 AMD 博一博。

可惜買了 AMD 後,除了開始的一兩個月,股價就每況愈下,老占雖然全面採用 AMD CPU 和顯示卡以示支持,但當然也是杯水車薪,AMD 股價一直都在 6 到 8 美元的低位徘徊,真是心灰意冷,一直拖到到老占轉工,仍然繼續把股票放在舊公司內,老占也沒心情再看了。期間老占也想輸少當贏斬倉算數,但又忘記了網上交易系統的密碼,要求舊公司reset password 竟然要一個月!拖下拖下又再把事情忘記。

近日見到網上不少 AMD 的負面新聞,所以順便看一下股價,Holy Shit!



AMD 的股價已經由我買時的 $9 跌到 $2.18,足足無了 75%, WTF!

股價下跌這麼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

  • Q2 盈利下降了 11%,Q3 淨虧損 1.57億美元,裁員15%,預計未來只會更差
  • 損失最慘重的是 APU 平台,由於新的 Trinity 已經推出,大量 Llano 存貨要報銷 
  • 顯示卡市場給 Nvidia 搶回不少,特別是 OEM 和低檔市場
  • 最重要的是 PC 業前景暗淡,但 AMD 在平版電腦市場還未起步
AMD Q3 2012 Earnings: $157M Loss; 15% of Workforce To Be Cut

相比之下,現時 Apple 的股價還守穩 600 美元,比兩年前的 400 美元升了 50%,一來一回真是好傷。

老占雖然肯定 PC 在未來十年不會被淘汰,但也可以肯定它最風光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錢和市場是不會騙人的。AMD 的問題是過度集中在 PC 市場(85% revenue are from both processors and display cards),未能及時轉型到 mobile devices 上。而老占的問題則是未有及時和 AMD 分手。


老占今次得到的悲慘教訓是:

  • 投資時千萬不要講感情,不要只因為自己喜歡某公司產品的就買它的股票,應該買大眾都喜歡的。
  • 不熟不買,隔山買牛風險太高,交易也不方便。要是非買不可,就應該買龍頭股。
  • 錯就要認,打要企定:輸了就不要祈禱,而應該是立即斬倉。


雖然今次輸了錢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少,最重要是虧掉了 80% 後就根本沒機會翻身,What a Shame! 現在 2 美元的股價真是雞肋,賣了也收不回多少錢,保留下去也只會繼續虧下去,這真是近十年投資的一大污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50

遠東環球(830) 老占

http://jimwong11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938196

中國海外打造的第四個上市平臺, 主要做玻璃幕牆. 講業績, 未有, 但股價已急升, 短短一兩個月, 升左一倍.買這股是買管理層, 中海系往績是超超超超超超強.

首先是688, 跟著是3311 , 再來是81, 間間都交出成績, 又交出股價.

 

 先來688(中國海外發展), 齋看圖, 冇計中間的派息及認股證, 由05年到現在, 都升了十幾倍

688

跟著是311(中國建築(, 05年1.0 左右上市, 今日股價約11元, 中間曾經1拆4, 即現時股價約40幾元, 而且期間供了幾次股, 若果你一次都不供股, 今日都有40倍升幅, 勁!

3311

最近期是81(中國海外宏洋), 下圖自己看:

81

三個同系公司都非常勁, 看業績:(07-11年, 股東應佔溢利)
688: 4180、5049、7469、12373、15025 (12年上半年升一成)
311:453664、489321、674066、1036278、1507405 (12年上半年升三成六)
81: 1001120、 1815418 (10-11年) (12年上半年升六成)

此系公司不理是金融海嘯, 歐債危機, 業績照升

此系特點: 先出好業績>股價升> 然後配股、供股集資> 有了資金, 再收購再發展> 業績又升> 股價又升> 再配、再供> 再出好業績> 股價再升

三間公司都係做地產、 建築, 遠東做幕牆, 係同系公司拿生意做, 都拿到手軟, 真係不怕無生意

策略: 長持期有、逢因為集資而股價跌就買入( 要預留錢作供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81

唏噓 Xanga 老占手記 - 每週更新

http://drjimdiary.blogspot.hk/2013/06/xanga.html
在網上見到Xanga 籌旗的消息:

Relaunching Xanga: A Fundraiser

Xanga 的目標是要在7月中前籌集六萬美元,否則便會停止運作,如果成功籌得資金,捐贈者會得到Xanga 會藉。

感到唏噓的原因不單只是像 Xanga 這樣一個盛極一時網站竟然會去到接近關門大吉的地步。最最最唏噓的是Xanga 的籌款目標只是區區六萬美元,到目前為止(約兩個星期)暫時只籌集到二萬八千元。

六萬美元或 47萬港元的營運經費是多少?用 facebook 來比較一下吧。facebook 2012 年的營運開支是 4,551,000,000 或 45.5億美元。Xanga 要的六萬美元只是 facebook 每年營運經費的 0.0013%!也是說只要少請一個員工,高層少去一次公幹,又或者輕輕地節省 server 的電費,已經足夠 Xanga 的運作。

老占也曾經是 Xanga 的常客,在該站也曾經發表了不少癈話。可惜時代變了,自 Twitter、facebook 和微博興起後,所有超過140字數的文章已算是累贅,有奈性閱讀長篇的文章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那老占會不會出一分力去贊助 Xanga 幫它渡過難關?坦白說我沒這個打算。原因是流量這樣大的一個網站連六萬美元也缺,明顯是經營有問題。六萬或60萬美元也不可能支持很久。Xanga 最好的出路是找個收購者,要不就是轉到接近 Wikipedia 的形式才得以繼續營運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