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籽人話】自拍+跳舞是命根 70歲關玲玲:探戈醫好我的中風
1 :
GS(14)@2018-02-13 03:14:54無論在街頭還是室內,在世界各地,關玲玲聽到阿根廷音樂便會翩翩起舞,誰想到兩年前的她曾中風,現在半身也是麻痹?
在東半山家中的客廰,關玲玲遠眺着窗外繁華的維港黃昏,喝着她從阿根廷帶回來的瑪黛茶(Mate)。她喜歡加一粒從巴黎買回來的黃糖,沖第一泡,瑪黛茶夾雜香草和糖的甜味,像港式奶茶一樣可口;第二泡糖喝掉大半,茶甜中帶甘;第三泡打後,茶基本上只剩下苦味兒,但她反而越喝越起勁。「這是先甜後苦,沒有苦哪記得甜的滋味?」逾七旬的關玲玲像看破紅塵的說。茶是苦的,她的笑容卻是甜的,縱然她的人生,早已像窗外的晚霞,光熱撒盡但餘暉未滅。
聽完以下關玲玲的故事,你會相信她最有資格說「先甜後苦」的道理。兩年前,她在郵輪上中風,過了一星期船泊岸時才被送入巴黎醫院治療。「當時我走不動、吃不下、說不出話來,半身肢體僵硬。」留院七天,她問醫生第一個問題不是病情,而是:「我可以去阿根廷跳舞嗎?」然後,她便逃離醫院,飛十多小時到阿根廷跳舞去,七十歲的人任性起來彆扭過七歲小孩。「我就不相信,中風後一定要坐輪椅。」關玲玲倔強地說。奇蹟出現了,她半身麻痹的身軀,聽到激昂的探戈音樂竟不自覺的動起來。「全靠跳舞和聽音樂,我康復得很快。跳舞是我很想做的事,我不可以不做,一定要去做,慢慢我從沒有平衡力變成稍有平衡力,到現在重拾平衡,現在我半邊身不能動,你也不察覺吧?」她潛進阿根廷大街小巷的舞會(Milonga),用眼神邀舞(Cabeceo),男伴們不知她中過風,以為她是初學者,所以舞步帶點蹣跚。
這部相機是她的命根,過去曾替她拍攝無數名人美景。
中風後,關玲玲帶着相機和三腳架全世界自拍,再用軟件創作具藝術感的作品,如今作品正在展出。
關玲玲中風後沒有自怨自艾,反而霸氣拋下一句:「我就不相信,中風後一定要坐輪椅。」
康復不等於沒事發生。關玲玲的肌肉晚上會痛醒,有時身體仍會麻痹,但她卻認為中風這兩年是她最開心的歲月。「我不怕,不怕,也不怨天怨地。中風後我有個得着,我忽然覺得任何事發生在我身上都是注定的,也是為我好的,我便覺得很安樂。任何人對我好或者不好我都接受。」關玲玲說,或許這是大部份經歷過大病的人,都會感同身受。「每件事我都看得很開,甚至有人對我不好,我只是同情他。」眼前樂天愛笑的關玲玲說,以前的她並不是這模樣的。在美國UC Riverside唸數學的她原是個很犀利的女強人,在地產界和商界打拼,女婿為著名燈光設計師關永權。後來她學習攝影,並成為人像油畫攝影師,不少名人的家族都由她操刀,包括1986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成立的紀念特刊及毛澤東孫子一家等,退休後享受生活,最愛跳阿根廷探戈、旅行和攝影。
關玲玲到處飛,更有不少時間住在阿根廷跳舞,還正在當地籌建私人博物館。
年逾七十,關玲玲仍到處求學,實行要舞到骨頭不曉動。
關玲玲把人生最愛的探戈和攝影結合,再加上梵高feel的藝術感,創作出別樹一格的畫作。
「以前我在大街放好相機,中間有人走來走去我會嬲,罵路人,現在我不會,覺得行人也是風景之一。」女強人變成小鳥依人。「中風後這段時間我反而很開心,我是克服而不是征服人生。電視話:打波先來下雨,我不會這樣想,落雨嗎?我會說明天再來吧。」這兩年她帶着相機和三腳架,走到世界各地旅行和自拍,由選景、拍攝、剪輯,都是由她自己一手包辦,更決定首度開展覽「La Vie En Rose」,近乎傳教似的告訴世人,正能量可以克服困難。「我的使命感是要鼓勵身邊人,無論在甚麼年紀、遇上甚麼事情,都要積極面對,活出更好的自己。」關玲玲說。
在大街上她慣了以三腳架和傻瓜機自拍,懶理途人投以奇怪目光。
關玲玲曾跟布宜諾斯艾利斯收費最貴、年逾80歲的阿根廷名師Ra㶭l Bravo學跳舞。
關玲玲個人相展「La Vie En Rose」日期:即日至2月8日(星期四)地點:灣仔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撰文:鄭天儀 攝影:伍慶泉、潘志恆(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7/20297445
【果籽人話】儲十個月人工買相機 得獎菲女:我們不只是女傭
1 :
GS(14)@2018-02-13 03:17:31逢星期日,Joan揹起相機就在香港由朝走到晚,拍有趣的Street Snaps;為朋友們拍人像照;上攝影課、甚至跟中文大學合作做研究,跟工作截然不同的生活,充實得很。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上星期首屆在香港舉辦的《2017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結果公佈,13個國家地區共收到3,518個參賽作品。以香港為題,大部份獎項都由港人獲得,其中「香港人和事」組別的亞軍作品,則由自菲律賓的Joan Pabona獲得。傳媒紛紛邀約她訪問,然而約訪問時她千叮萬囑希望不要以她外傭身份為題,「我們不只是菲傭!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想法,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看我是外傭就好驚訝,驚訝我有部專業相機,驚訝我們拍照。這多少有點歧視的感覺,其實好多人來香港之前,都有不同的特長的。」
Joan讀書時已起喜歡攝影,2013年來港工作,逢周日與大伙坐在街上食飯吹水無所事事,覺得浪費時間。2015年她接觸到NGO組織Lensation,由專業攝影師,免費為外籍傭工上攝影課。重新執起相機,生活360轉變。現在一放假,她與一班同學就揹着相機周街行、影街拍、行山影風景或在中環開壇為同鄉免費拍人像照,「相機好貴不是人人有啊,我都儲了十個月人工才買到,我們正好當作人像練習,她們又可以有靚相傳回家。」
Joan特別愛拍街頭Snapshot,因為只要你靜心觀看,看慣看熟的街道總有有趣事發生。「攝影對我而言是可以減壓的。我喜歡看人的情緒變化。有一次我在街市拍一個工作中的魚販,他抬頭時想罵我,我就快手影相,然後跑掉。」Joan有點尷尬地笑,邊在手機找相片:「他是生氣我拍他吧,但他表情好好,這相片我好喜歡啊!」這次的得獎相片,是她在雇主八樓的家拍攝的,建築工人在與遍地如潮水的安全網糾纏:「那工地就在我們家樓下,那是十月初烈日當空的時候,氣溫三十多度。我天天看,拍了十多張相片,看到都覺辛苦!」作品名為《Sacrifice》(中譯犠牲),除感激工人們日曬下工作外,隱隱還覺得跟自己同病相連:「當然,我們不如他們辛苦,可是我們為工作遠離家人,也是種犠牲吧。」她隨時都揹着相機,有時為了一個漂亮的陰影,合適的人影,飛得靚的鴿子,等上一小時。去年她的一張街頭相片,也被挑選納入本香港街頭風景的相冊裏。今天氣溫攝氏7至13度,我們跑上IFC天空花園,幾個穿短裙的姐姐抽起衫袖,給她的朋友以Marker在手臂上「紋身」。Joan:「她來港前真是位紋身師啊!」也許賺夠了錢,她回去就可以開自己的店了。所以最近她開始拍攝許多姐姐背後不為人知的特長:「有些人是能自彈自唱的歌手,有個女生能用廢物包裝袋製作舞台服,這位是紋身師,應該還有更多吧,而我跟同學們也許也是未來的攝影師啊!」
《2017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香港人和事」組亞軍作品《Sacrifice》,得獎者Joan Pabona。
在IFC天台花園,我邊影邊流鼻水,但幾位攝影班的同學圍着盛裝的朋友,又反光板,又爬高爬低影相,齊齊研究Pose光圈與快門,好熱血。
關於人物攝影,是她跟同學們的研究目標,大家都希望有日回家,可開創自己的攝影事業。(Joan Pabona作品)
她儲了十個月人工買相機,但有時遇上一些人,驚訝地問她為何有部貴價相機,彷彿她只能是個女傭,除煮飯洗衫外就不該有件「奢侈品」,就有被歧視的感覺。
雖然激嬲了魚販,但她好喜歡人們生活中這些微妙的情緒變化。
為了這張白鴿圖,她在公園守了50分鐘,等這張白鴿飛得靚的作品。
記者:陳慧敏攝影:張志孟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8/20298496
【果籽人話】義教豎琴老師 「學生教曉我,世上沒有宿命」
1 :
GS(14)@2018-02-13 03:48:48患有小腦萎縮症的Iris因為難以控制肌肉,練習豎琴時需要老師Constance從旁協助。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患有小腦萎縮症的Iris這天中午坐電動輪椅來到曾澳英(Constance)的琴行練習豎琴,因為這個病令她難以控制肌肉,練習不久,手便顫抖起來,需要休息一會兒及幾經深呼吸,抖擻精神後才可以和Constance完整合奏一曲。Iris是Constance其中一名義教的輪椅學生,琴行門口的電視機播放着她們在香港管弦樂團中彈奏豎琴的片段,「只要你有足夠的堅毅,其實任何困難都不是障礙,就像她們一樣,可以在音樂廳中表現彈奏豎琴的美麗。」Constance說。
堅毅是鐵一般的意志,但在撲朔迷離的命運下,我們有時候難免會對未來的人生失焦,甚至迷失自己。Constance小時候家貧,性格節儉的父母手胼足胝養育他們4姊弟。Constance早在就讀幼稚園的時候,已對音樂和藝術感興趣,就算後來升讀小學,還是會回到幼稚園央求老師讓她胡亂彈幾下鋼琴。當她有一日問爸爸能否學習鋼琴的時候,爸爸劈頭一句:「行了,我們窮等人家是不需要學習任何藝術的!」Constance對記者說:「他就像一個算命先生,但我不相信『命』。」
因為經常帶領學生參加慈善表演,Constance經常收到感謝狀。
Constance兩年前開辦琴行,以教授豎琴為生,大部份學生都是小朋友。
Constance認為身體語言是豎琴表演的一部份,能夠與觀眾有聲音以外的交流。
「為何我家境這麼清貧?」「為何我不能學習音樂和藝術?」是她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反覆思考的問題,但答案離不開對坎坷命運的恐懼和困惑,「如果我一輩子窮困,是否就像我的父母一樣潦倒?」「是否只有嫁給有錢人,我才能夠翻身?」接着她便開始迷失,讀書成績由中一至中三全班考頭10名,跌至中四及中五的倒數幾名,在她眼中「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正式告終。命運可以給我們的人生澆下滂沱大雨,問題是堅毅的意志能否帶領你撐過去,待雨過天青的時候,不會再畏首畏尾向前走。中五畢業後,找工作對Constance來說是命運自決的開始。她用工作賺來的錢半工讀設計課程,並支付學習跳舞、繪畫、英文和普通話等課程的學費,努力追回以往錯過的時間和機會。28至29歲已婚的她學唱歌的時候,因為經常走音,老師建議她首先學習一件樂器來提升音樂感。「我覺得彈奏豎琴優美,所以選擇學豎琴。」Constance說。
彈奏踏板式豎琴需要運用腳踏下踏板來轉調;因為需要手腳協調,Constance認為這是豎琴易學難精的原因之一。
除了教授豎琴,Constance會帶領小朋友參與演出,她認為這是教育的一部份。(受訪者提供)
這名超齡學生很快便掌握彈奏豎琴的技巧,在豎琴老師的鼓勵下更以32歲之齡入讀浸會大學音樂系做全職大學生。畢業後,她一直以教琴維生,輾轉之下更於兩年前和數名合夥人開辦琴行,主要教授小朋友彈奏豎琴。命運曾經捉弄Constance,但同時鍛煉她的毅力和韌力。由小時候妄想學習音樂,到今日以音樂為事業,「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堅毅,就是她的弦外之音。除了本身在琴行開班教授豎琴,有基督教信仰的Constance不時義教戒毒人士、更新人士、殘障人士等。Constance讓音樂變成一種治療,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理解到命運不能永遠左右我們任何人的人生。監製:林紫童撰稿:黃展豪攝影:張偉樂、陳文樺、彭希文剪輯:高卓恆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9/20299666
【果籽人話】情人節單身無罪 90後開專頁宣揚一個人的浪漫
1 :
GS(14)@2018-02-20 21:25:25職員透露至今為止只有一位中年婦人試過獨自踩水上單車,阿正今次挑戰成功,能抵受如此寒風亦不需旁人贈暖,絕對是成績超卓。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我試過一個人唱K、影貼紙相、野餐、去冒險樂園、吃炒辣雞,還有倒數!」今年24歲的黃正宜(阿正)如數家珍地羅列戰績,在不少人眼內,以上活動都需要同伴,她反其道而行,全因上年情人節,本來以為正日當天可以上結他課,姑且算是有約會,怎料前晚結他導師臨時失約,於是她開自己一個玩笑,走去與情侶們「爭飯食」,獨自吃了一頓情人節晚餐,也成立了facebook專頁「一個呀唔該」,挑戰一個人做不同程度的任務。
90後單身女阿正成立facebook專頁「一個呀唔該」一週年,平時會拍片直播自己一支公做生活大小事。
情人節將至,踏入情侶放閃的季節,同時也是「一個呀唔該」專頁一週年生日,這天我們挑戰阿正在只有十度溫度下,一個人踩水上單車。水上單車可容納四個人,阿正甫上船,坐在一旁的座位上,第一反應就是:「這樣會不會不平衡啊?」不過職員表示好安全,然後立即連人帶船推到湖中央去了,可能天氣太冷關係,沒有其他人入場玩,全程只有阿正一人泛舟湖上,踩了二十分鐘。挑戰成功,問她有甚麼感覺?她表示:「很冷,哈哈!其實自己一個也沒甚麼大不了,一來沒有人,只有白鷺,原本我打算與其他船上的人聊天,結果也沒有,所以就當遊遊花園。」這次的挑機,對阿正來說當然毫無難度,因為她連獨自倒數也試過,不過她坦言:「我不是要鼓吹一個人,我要堅強甚麼的,問題是有就有,沒有就沒有,這件事應該是寧缺勿濫的。」而且有些事情,有伴總比無伴好,「我不是說兩個人不好,一個人一定最好,舉例說吃炒辣雞沒有一個人的份量,所以與人分享才不會吃剩,唱卡拉OK也一樣,你想練歌就自己一個人,但一班人玩一定會更開心。」
阿正本來也是個獨立的人,一個人行街、看戲、吃飯和野餐,她一早習以為常,但為令專頁更過癮,她才刻意挑選看似需要有同伴的活動,一個人完成,反而讓她有閒情逸致欣賞更多風景,她說:「今天我泛舟湖上,如果我與我未出現的另一半踩,可能過程中我的眼裏只有他,就會忽略了後面的鳥;最好的例子就是看演唱會,自己看才會專心集中,思考歌曲的編排和燈光,與朋友在一起的話,你可能只顧着聊天,或者一同興奮,未必留意這些。」
曾經取笑過自己是「單身狗」,現在想告訴大家單身的人不比拍拖的人低等。
回想一開始成立專頁,只是一個隨意的玩笑,一年過去,意義也加深了許多,「老實說一開始只打算玩玩,想取笑自己單身,但後來發覺這個出發點其實是不好的,不需要將這件事當成二等,單身的人也不比拍拖的人低等。」拍片過程中,她也經常挑戰自己找身邊的陌生人聊天,甚至一起完成活動,例如一起唱K、影貼紙相等,過程比想像中順暢,也發現香港人不如想像中冷漠,「我很想知道其他人對於我一個人做這件事的看法,亦可借這個名義與更多人聊天。與朋友出街,反而沒太多機會認識陌生人,自己一個會更大膽,認識到更多朋友。」最令她驚喜的是,曾經有人受她影響,初嚐一個人旅行的滋味,她說:「原來我真的可以影響別人的想法,我也有力量改變大家的生活,很深刻。」說到底,她只是想告訴大家,只要你夠膽,一個人甚麼都做得到,「你看我今天泛舟湖上也沒有問題啦,其實單身真的沒甚麼大不了,你出生時不也是自己一個人來的。」
記者:鄧天蔚攝影:梁志永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4/20304639
【果籽人話】劍擊與韻律泳談戀愛 希望一起進亞運選手村
1 :
GS(14)@2018-02-20 21:25:32Cyrus(陳智軒)是香港隊劍擊運動員,Michelle(彭芷晴)香港隊韻律泳運動員。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Cyrus(陳智軒)與Michelle(彭芷晴)是一對普通不過的小情侶,但他們各自背負另一身分,就是香港運動員。現年25歲的Cyrus是香港隊劍擊運動員,剛在2017劍擊亞錦賽中贏得男子佩劍團體銅牌。Michelle則是香港隊韻律泳運動員。運動員配運動員,是絕配嗎?兩人三年前於大學相識,至今拍拖年半,外形合襯,戀情萌芽於最普遍的男追女。「她很活潑,時常都令我很開心。」Cyrus說。「他不笑的樣子很惡,以為他是很有架子的運動員,始終他已經比較有名,經常整個星期不見人飛了去比賽,但認識了,才發現他很幽默。」Michelle說。有謂三年一個Gap,原來是真的。Michelle比Cyrus小4年,對Cyrus的投訴常常是:「他很長氣,褲穿短一點不行、走路走得不好不行,同一件事要說很多次。」而在Cyrus眼中,Michelle亦的確是一個小妹妹。喜歡一同穿同一件T-shirt,同一雙鞋,甚至揹同一個袋,坦言對她腦袋不時充滿問號,但說到尾,他亦霸氣回應一句:「但這個都不是甚麼大問題,時間會過,人會長大,我相信過多幾年這些問題都不會存在。」
兩人見面的地方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彼此的練習場地。
面對比自己小4年的Michelle,Cyrus笑說經常要「黑人問號」。
兩位都是運動員,相處最大難處,看來就是永遠擠不出相處時間。「我們基本上一星期都要練習五至六天,因為又要上學又要練習,有時還要做兼職,拍拖時間很少,基本上是真的沒有。」Cyrus說。兩人的schedule排得密密麻麻,但正因為這樣,令兩人更珍惜能夠在一起的時間。因為吵架,也是一件非常勞累的事情。「大家都辛苦,有些事情就放低自己去遷就對方,彼此關係才會維持得更加好,更加長久,走得更加遠。」Cyrus說。
「我比較悲觀,容易轉牛角尖,她雖然比我小,但總能夠把我帶回正面的思想,用正面的途徑解決問題。」Cyrus說。
「劍擊始終是精英運動,雖然我只是兼職運動員,但每星期都要花上五至六天練習。」Cyrus說。大家都是運動員,卻有精英運動員,與非精英運動員之分。精英運動,即可以獲得政府全面支助的運動,運動員可以獲取生活補貼及醫療保健服務,並享用體育學院的一流訓練設施。在香港的體育精英化框架下,政府會以計分制決定一項運動能否晉身精英項目之列,例如入圍奧運及世錦等大型賽事便能得最高分。所有取得精英資格的項目,還再分為三級,最高級別是「A*級」,現時共有4項,分別為單車、羽毛球、乒乓球和滑浪風帆,而劍擊則屬於「A級」,同級的有游泳,田徑及桌球等。最後則是「B級」,有馬術、柔道和跆拳道等14項運動。而Michelle所屬的韻律泳,則不在這三個級別之內。換言之,在這個機制下便幾乎拿不到任何資助和配套支持,甚至連出國比賽也要自掏荷包。在這個機制下對運動員有何影響?就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道理。所有運動訓練都需要時間與資源。把資源只投放在一小撮香港運動員中,缺乏對其他運動的栽培與重視,看來香港運動,永遠都不能百花齊放。對於韻律泳未能擠身精英運動之列,令Cyrus對Michelle更為尊敬與欣賞。「在這個缺乏資源與重視的運動項目中繼續不繼練習力求進步,很少人做得到,她的毅力更值得我尊重。」Cyrus說。
希望這雙手,能互相緊扣走入下年亞運會選手村。
「每次當我駕駛太空船,飛到宇宙不知那一處,你總有辦法令我安全返回地球。」這句,是劉青雲說的。「我比較悲觀,容易轉牛角尖,她雖然比我小,但總能夠把我帶回正面思想,用正面途徑解決問題。」這句,是Cyrus說的。身為精英運動員,Cyrus經常要代表香港出賽,年紀輕輕,便要慣於面對得與失,身為另一半的,壓力也不少。每當Cyrus出外比賽,Michelle都會非常緊張,因為她不能陪伴在旁。「如果我早些收到訊息,證明他已經輸了,可能64強或32強便止步。」面對Cyrus的失望情緒,Michelle坦言:「最怕就是他怪責自己,自己發自己脾氣。」而自己亦只能說上普通的安慰說話,「其實我都也不知可以做甚麼。」但對於Cyrus來說,Michelle本身樂天活潑的性格,總是能夠帶他返回正面思想,從輸贏中走出來。
入住選手村,對於運動員來說,意義重大。剛剛過去的全運會,Cyrus與Michelle同樣有參賽資格,雖然大家都能參加同一比賽,但因賽期問題,沒有機會在選手村碰面。「希望下年亞運有機會和她一同進選手村,可以和她一起吃飯,一起閒逛,一起比賽,雖然未試過,但我知道感覺一定會很特別。我很期待。」Cyrus說。能夠與心愛的人一同經歷同一個夢想,是何其浪漫的事。場地提供:帝苑酒店劍擊運動學院採訪:文雯攝影:蔡政峰@Fixer Production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4/20304636
【果籽人話】32歲鬥木女:我想將木藝普及
1 :
GS(14)@2018-03-06 03:49:49阿恩與龍伯每次見面,都會提到木凳價錢都問題,而龍伯每一次都會搖頭說不,更叫阿恩千萬別不行。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走的時候他拉着我跟我說,『你不要入行,真的不要入行』。但我對他說,我入行已經四年,他就沉默了。」32歲的翁泳恩,四年前在台灣學完木藝,回港即全職做木工,更在一年前開了工作室「草途木研社」。她所說的「他」,正是龍伯──早前賣一百元一張入榫木凳,在網上爆紅的輪椅木匠。
阿恩向龍伯買了四張木凳,其中高腳的一張,凳腳不平滑,要花更多時間打磨。
她平均花半日打磨木凳,希望令木凳更好看,客人會更珍惜和欣賞龍伯的手藝。
阿恩入行四年,做一隻木杯要花多過兩小時,「木匠最貴的是時間和心血,這就是木藝的價值。」
買走四張凳望加工提高價錢
阿恩認為手做凳賣一百元絕不合理,曾多次專程上門探望,希望龍伯加價。她深明龍伯每做一張凳都是心血,「我們年輕有力,做一張凳可能都要半日,龍伯他行動不便,可能要一日或更多。」事實上,龍伯曾告訴記者,天氣太冷時,做一張凳要足足一星期。阿恩直說假如要為自家出品的木凳定價,絕對會是幾百甚至上千元。「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一日人工是多少,將心比己便會明白。」然而,每次提到加價,龍伯必耍手搖頭說不,他堅信今時今日要賣出一張凳本來已不易,一旦加價只會令大家卻步。為此,阿恩特意買走四張凳,希望加工後可提高價錢。「因為伯伯不懂上油,只用光油,變相凳面會不夠好看、不夠平滑。我打磨後再上蠟油或漆,凳便會更好看。」目前她的加工尚未完成,她向龍伯承諾賺到的收入會全數交給他,「不只想增加他的收入,更想令他知道,其實大多數人係願意畀貴啲。」
她開設「草途木研社」,又請老師傅搞工作坊,只想向普羅大眾推廣木藝。
這杯子用龍柏木製成,阿恩說希望以日常生活的用具入手,吸引大家接觸木藝。
開工作室搞workshop推廣木藝
六十年代,家家戶戶興買木製家具,當時香港的木工師傅人才濟濟,木裝品更出口外國。直至八十年代,木廠北移,加上木家具漸漸由手製改為機器製,木工師傅要不北上,要不轉行。阿恩也認識一些老師傅,年輕時做精緻家具,到了八十年代才全部轉做裝修。「到今時今日,他們沒有體力做裝修,就想重拾年輕時做過的木藝,他們真正喜歡做的精緻擺設。」一年前,阿恩索性開設工作室「草途木研社」,既讓師傅有個工作空間,也讓普羅大眾有個渠道接觸木藝。現時,她會定期請師傅辦工作坊,自己也會到學校教班,希望將木藝普及。「我想學生認識木藝後,即使在外面買一張凳,都懂分辨是否穩固、知道木藝的美和價值。」她認為木藝的美,不單單在於作品是否美觀、色彩是否好看,而是結構是否穩固、木材是否耐用等;而價值則在於木匠的心血和時間。她以訪問期間做的木杯為例,「就如這木杯,花了兩小時以上仍未完成,做一隻小杯已經這麼久,何況做傢俬?」她續說:「工匠最貴的就是他的時間、心機,因為要全神貫注去做才不會出錯,這正是工藝的價值。」草途木研社土瓜灣下鄉道95號安樂工廠大廈C座9樓記者:黃凱婷攝影:潘志恆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4/20321557
【果籽人話】88歲鬥木老:後生女唔好入行
1 :
GS(14)@2018-03-06 03:49:50龍伯家中有數十張大小不一的木凳,是廿年來養活自己和老伴的依靠。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呢一行好難捱,咁樣就捱到白頭,但都賺不到大錢。」88歲龍伯的手做木凳,早前成為網上熱話,吸引不少市民和團體慕名上門光顧,包括一位做木工的年輕女生。行動不便的龍伯,每天坐着自家改裝的有轆籐椅,在家中製作各種大小的入榫凳,太太則在旁拖着風濕腳,幫忙招呼偶爾上門的客人。龍伯自豪對記者說:「廿年來就靠雙手養活自己。」
貪木工可坐着做60歲入行
龍伯八十有八,他說廿年前才開始做木工,讓記者有點摸不着頭腦……全職做木工已有四年,今年32歲的阿恩,同樣好奇龍伯60歲時為何不退休。「退休有乜好?坐喺公園都過唔到一日,幾時坐到過世!」龍伯年輕時本做搬運雜工,六十歲時遇意外後行動不便,聽朋友說木工不用到處走,又可以坐着工作,便入行做木匠,「始終可靠自己搵食,但而家你咪入行喇。」這是他第一次說「不要入行」。他行動緩慢,坐在有轆籐椅上,配合木棍像撐艇般在家中穿梭。「我腳唔好,要靠佢幫手先做到。」他口中的「佢」,正是他坐着的籐椅。籐椅於二十年前從坊間家品店賺入,為了方便自己在家中活動,龍伯又到家具店買了幾個膠轆,鑲在藤椅椅腳。「我鏟起晒啲包膠,喺屋企行起上來會順啲,之後凳底又加塊木板,畀我擺幾條手巾仔。」龍伯說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親自改裝最合心水。所以大概十年前,他又在椅腳與椅腳之間,加裝了共四塊半圓形木板。「我要爬高爬低,有時坐低坐唔正,張凳會向後碌,我咪跌倒腰骨囉!加木板就唔會跌。」龍伯邊說邊示範,他坐上籐椅,任他前後左右、左右前後怎樣傾側,半圓形木板總會有先一點着地,支撐着整張藤椅,絕不可能連人帶椅倒地。難道龍伯研究過力學?「黐線!我都要不斷試,試過咁唔得就轉第二樣,鬼叫跌親係自己痛咩。」阿恩笑說這設計早該得獎,龍伯當堂站起來說:「我又真係未評估過自己啲專利值幾錢。」
他的凳在成網上熱話後,不少熱心市民上門四凳,兩老即使行動不便仍然親自招待。
龍伯從不假手於人,也不讓太太參與任何工序,只讓太太做較輕鬆的工作,如打掃木塵和招呼客人等。
他身旁的正是自家改裝的有轆籐椅,龍伯形容是他的好幫手。
做凳靠自己廿年從未加價
或者出售自己的設計,龍伯會換來更多收入,不過他選擇了賣入榫凳養自己和老伴。他數着家中數十張大大小小的存貨,「16吋好多人買,坐又得,做茶几仔又得;32吋就最好坐,高度剛剛好。」即使行動不便,他做凳絕不假手於人,由選木材、切割、組裝到上油,做一張要足足花一星期。但廿年來從沒加價,一直只賣約百元一張。「我賣凳有百幾蚊一日,一個月有三千幾蚊,叫做唔會餓死。」一樣有做木凳的阿恩,深知這些凳不應只賣百多元,她勸龍伯加價,龍伯卻耍手搖頭直說不可能。「係人人都知凳靚,但就係唔願畀錢,啲人丟低五十蚊我可以點。」他憶述之前在荃灣楊屋道擺攤,有人嫌一百元一張凳太貴,放下五十元就離開,那天他賣完一張就氣得提早回家。此時,他捉住阿恩雙手,說:「廿年前木工搵到食,而家點做,你唔好做啊。」他第二次叮囑阿恩「不要入行」。
龍伯叮囑阿恩(右)千萬不要入行,寧願她花青春做別的事情。
這一塊古董木牌匾,是友人在六十年代送給龍伯的,上面的粉筆字是龍伯親手寫上:「青春留下一串串。」
龍伯不願加價,阿恩便試着買走了四張凳,希望加工後賣貴一點,把錢全數交給龍伯。「我想搵個方法,不只想增加龍伯收入,更想令佢知道其實大多數人係願意畀貴啲。」龍伯聽見即時反對,更對阿恩大喝「千祈唔好」,「你想幫我做,千祈唔好,做木工呢行你捱唔到,邊一行有錢你就去邊行,唔好搞木工啦!」短短兩小時的交談,龍伯三番四次叫阿恩不要入行,似是推倒自己堅持了廿年的決定。他更深知做木工「搵唔到食」,從沒要求子女繼承父業,「廿年前人人叫你一聲師傅,今日想賣一張凳都難,後生嘅為乜仲要做落去?」臨離開時,他告訴阿恩和記者,只要家中所餘的木材用盡,就會真的退休,更着我們不用幫忙,「青春好快過,我同我老婆頭髮都白晒,你趁青春做媖其他事好過,我就捱咗大半世。」記者:黃凱婷攝影:蕭志南、潘志恆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4/20321555
【果籽人話】警訊奸人堅:試過做好人,觀眾接受唔到!
1 :
GS(14)@2018-03-06 03:54:23堅哥與《警訊》演員及警察公共關係科一同探望老人院。(受訪者提供)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他「犯案」廿載,偷呃拐騙,一直逍遙法外。在街上遇到警務人員,不但不逃走,還從容自在地打招呼聊天,這個光明正大的「壞人」叫吳良榮,堅哥,現代奸人堅。吳良榮是香港電台的演員,主要在《警訊》出鏡,由1997年至今,他在《警訊》模擬騙案片段中多飾演壞人,如性交轉運案的道士及虐兒父親等,當中以「堅哥」一角最深入民心。演出廿載,堅哥表示不介意形象受影響,做「壞人」其實想幫助更多人,防範罪案。
堅哥的入行經過
堅哥之所以入行原來全因一位傳奇的「的士明星」。多年前,堅哥有朋友經營的士車行,他偶爾幫朋友替更。其後認識了一名的士行內同鄉,當時同鄉已做了二十多年特約演員,別名叫「的士明星」,會在的士內掛上與成龍等明星的合照,「他覺得我口齒伶俐,不害羞,想介紹我入行做演員。有天,這位同鄉說要帶我吃飯,上了車後,卻載我到製作公司試鏡。」當時是香港電影正值輝煌的時代,堅哥對於拍攝行業十分好奇,於是抱着去見識的心態試試。第一次演出是香港電台的《鐵窗邊緣》,由於是新面孔,漸漸得到飾演小角色的機會。不過,演出數次後,他發覺自己對演戲的興趣不太,想暫停演出。後來,同鄉建議介紹他去亞洲電視演出,「在電視台可能可以見識多一點,機會亦較多,所以在同鄉穿針引線下,去了藝員調配組試鏡,開始了在電視台的拍攝生涯。作為新人,沒甚麼對白,後來有些劇組人員覺得我表現不錯,於是多了演出機會,不過多數都只演出一集而已。」後來輾轉回到香港電台當特約演員拍攝《警訊》,「特約演員的待遇會好一點,劇組會給你上班時間,不用通宵等候。而且有對白或鏡頭特寫,可以發揮多一點,對演戲的興趣也多了。」
堅哥最欣賞的奸角是鄭子誠,曾學習對方的表情及語氣。(受訪者提供)
堅哥也曾做過「好人」,卻被投訴,原因是有些觀眾看不慣。(受訪者提供)
拍攝警訊 最深刻的事
拍攝《警訊》廿年,堅哥坦言以前為了收入而加入拍攝行業,而現在卻多了一份使命感,可以令大眾提防罪行。問到拍攝多年有何深刻事情?「有一個伯伯,收到騙徒的電話,他跟着模擬騙案片段的步驟去做,先打給家人確認,然後靜靜報警,終於成功把犯人繩之於法,他在事後多謝我。」不少人覺得模擬騙案片段很惹笑,對受害者指指點點,「其實當局者迷,例如性交轉運案的女受害人,事主想盡辦法只是想挽回感情,無計可施才被壞人利用,其實是悲哀的。」堅哥說模擬片段亦曾幫助性交轉運案的受害人,「當時模擬性交轉運案的片段剛播出後,就有一名中年女士報警,懷疑自己被騙財騙色,損失了十多萬。我們拍了片段後,可能令她醒覺,也算是幫了人。」
見證警訊 由死板到輕鬆
《警訊》近來的劇情越來越精采,如以愛情電影的拍攝手法,配上流行曲《好好戀愛》去呼籲市民提防爆竊,成功引起網民熱烈討論。有些人卻覺得這樣的轉型不當,不應把認真事娛樂化。堅哥則認為:「我見證着《警訊》由以往的死板沉悶,變成現在的輕鬆有趣,以前收視低,甚至有人看完模擬片段後會害怕。現在反而有觀眾追看,他們想知道葫蘆裏賣的是甚麼藥。其實觀眾對劇情深刻是好事,看完後有訊息可以帶走,能有助大眾提防罪案。」模擬騙案片段的劇情也許太戲劇化,但荒謬早就存在,藏於日常。我們可視片段為一塊放大鏡,顯露荒謬,把埋於日常下的真實曝光,加深大眾對罪案的認知,也屬功德。採訪:何佩欣攝影:陳文樺、彭希文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2/20319521
【果籽人話】捉金絲貓格鬥 「有血有肉,電子寵物難替代」
1 :
GS(14)@2018-03-12 00:12:15金絲貓性格好鬥,放在一起便會互相打鬥。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電子寵物風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風靡全港,從寵物小精靈手機遊戲,到現在旅行青蛙,都令人放不下電話。可是在香港仍有一群人,他們不用智能電話,不用網絡,而是親手把自己的精靈帶上街與別人對決,而他們手上的精靈,就是只比手指頭大一點的金絲貓。
金絲貓,又名為豹虎,學名為巴莫方胸蛛,是不少人童年時的養的小寵物。「從前香港幾乎每一區都有個貓佬」,售賣金絲貓的人,俗稱為「貓佬」。現為爬蟲店店主、自稱為半個貓佬的Oscar在小學時第一次接觸金絲貓,他憶起小時候會步行上學,省回兩元多的車錢,就是為了找學校附近的貓佬用五元抽一次金絲貓。在學校時為了避免老師發現,同學們總愛躲在廁所或後樓梯玩。金絲貓性格好鬥,把兩隻同時放在用蘆兜葉做的籠裡,牠們自然就會開始打鬥,隔一段時間把籠打開,結果不是一隻被另一隻咬着不放,就是其中一隻落荒而逃,也自然分出勝負了。
每個貓佬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能夠捉到金獅貓的地方,稱為「私點」。
捕捉金絲貓只需要一個大透明膠袋,加細心的觀察力。
Oscar認為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也不能取代金獅貓在手上捉摸得到,有血有肉的感覺。
不過Oscar升讀的中學附近沒有貓佬,便沒有再接觸這個玩兒,一直到出來工作後經朋友介紹再接觸到一個貓佬,便開始寄賣金絲貓,到後來自己也會與拍擋一起上山捉金絲貓,正式成為半個貓佬。每年九、十月開始便是捉金絲貓的季節,直到二、三月貓佬便會把金絲貓集合放回山上。每個貓佬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能夠捉到金絲貓的地方,稱為「私點」,一般都是有水源、蚊和蒼蠅的地方。金絲貓一般都會躲在光滑的葉片中間,只要一揭開這些重叠在一起的樹葉,牠們便會跌下來。
供金絲貓打鬥的籠由蘆兜葉製成。
金絲貓只會躲在兩塊光滑的葉片中間。
近年政府為了預防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等疾病傳播而積極滅蚊,使食物鏈受到破壞,金絲貓在香港的數量也大幅下降,而且現在的學生也多了很多娛樂,使金絲貓這個玩意逐漸式微,現在的玩家多為了重拾兒時回憶而玩。而據Oscar所知,除了他以外,全香港只剩下兩個貓佬,不過這些貓迷仍會定期聚會,更有舉辦比賽,如拳擊比賽般,按貓的體型選出最能打的冠軍。
Oscar認為金絲貓最好玩在於打鬥。
金絲貓打鬥時有時會咬着對方不放。
「你當自己是一個足球經理人,如果你的球員入了波你會很開心。」玩了金絲貓共三年多,Oscar這樣形容金絲貓帶給他的樂趣。儘管現在每人都可以擁有一隻電子寵物,但他認為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也不能取代金絲貓在手上捉摸得到,有血有肉的感覺。採訪:Terry Wong/ATUM Images攝影:Justin Lun/ATUM Images剪接:Terry Wong/ATUM Images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8/2032526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