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穀倉裡的神秘贏家

2011-7-18  TCW




一開始想把安謀(ARM)當封面主角,起因於今年五月底的台北國際電腦展第一天,W飯店的一場派對。

這場派對上,微軟、Google、高通、仁寶、廣達、華碩、宏?硉央A國內外科技大廠幾乎到齊。這場派對的主人,正是蘋果iPhone、iPad熱銷的幕後推手,也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的頭號敵人—安謀。

吸引這些廠商同聚一堂的,不是安謀的製造能力、軟體平台或銷售通路。事實上,它像隱形人,藏在各類科技產品中,消費者需要它卻看不到它。它隱形,科技大廠 卻投靠它,因為它採取獨特的商業模式—用最便宜的價格,與最多的廠商合作,出售全球最值錢的腦袋,架構出科技史上前所未有的合作聯盟。

多便宜?以蘋果、三星、宏達電的智慧型手機為例,每出售一支,安謀只賺○‧五美元專利費,以一支手機五到六個晶片來說,平均每顆晶片只收新台幣兩元多。 與多少夥伴合作?相較於英特爾從晶片架構、設計、封測、銷售一手包辦,安謀只專心做一件事—設計最有效率的晶片架構,授權給最多廠商用。因此,它能服務七 百五十家公司,進行一千個以上的晶片開發計畫。

它的腦袋多值錢?安謀用一千九百名員工,創造出新台幣近四千億元市值,平均每人創造兩億市值。這個數字,是宏達電員工平均創造市值的三倍、英特爾的五‧二倍、超微的十五倍、鴻海的十七倍!

只賣頭腦、不賣晶片;致力分享,不求獨大。這家神秘公司,從英國劍橋鄉下一個養火雞的穀倉中起家,二十年來,靠著螞蟻般的集體力量,如今挑戰科技巨獸英特爾。未來誰勝出?股價是先行指標,已率先反映市場看法。

繼上期「一百分的輸家」後,這是我們呈現給讀者的「科技第三波現場」第二部曲。

本期另一個封面故事,由本刊與Yahoo!奇摩攜手合作,同樣呈現「身體小、力量大」的精神。

在台灣的角落,正有一群為理想而努力的「傻瓜」,他們雖是小人物,卻是台灣進步的原動力,這群平民英雄的「微革命」,正由寡而眾,改變著社會,也改寫成功的定義。

安謀與台灣傻瓜,都讓人看到,再牢的框架也能突破,再小的身軀也能成就大事,未來有太多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6

買樓玩神秘 張玉珊持貨億五

2011-8-4  NM




近年三分二時間都留守國內,發展 其修身堂內地市場的張玉珊,上月尾在助手陪同下,現身ICC,到樓上的新樓盤瓏璽睇示範單位,貴客到,發展商安排獨立時間讓張玉珊慢慢睇,避免受騷擾。張 玉珊睇的2,640呎單位,樓價近億。近幾年,她手上持有的五個物業,全部升值,總市值一億四千多萬,升幅超過一半。有錢買樓,張玉珊卻神神秘秘,除了用 BVI公司,又搵阿媽阿哥個名登記,掩人耳目。大客專用時間

早個禮拜六(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時半,本刊發現張玉珊坐駕停在圓方的W酒店門外,一名地產經紀上車後,七人車駛上鄰座的ICC環球貿易廣場。原來張玉 珊要睇樓,一干人等跟隨地產經紀上了位於ICC十樓,新開賣的瓏璽示範單位。距離開放睇樓的時間早半小時,發展商卻特地撥出獨立睇樓時間,招呼張玉珊,地 產經紀為成功開單殷勤講解,全程講解冇停口。雖然瓏璽坐落大角咀地段,但因為面向維港景,低層細單位,呎價都過萬元,張玉珊睇的是二六四○呎高層單位,呎 價要四萬元,樓價過億,十分揦脷。

鍾意長揸

投資有道的張玉珊,自03年沙士之後,一口氣掃了多個豪宅,因為眼光獨到,賬面賺超過8,000萬。

阿Sa做鄰居

「Shirley有好多時間都喺內地,不過佢對投資國內房地產興趣始終唔大,反而每次返香港,撞啱都會睇樓,樓價升到癲晒,但佢仲好有信心,話睇定入貨差 唔多。舊年政府加百分之二十印花稅,打擊炒家,但Shirley買樓唔在意急放,對佢無影響,只要睇準就入市,嗰次佢都有即刻入貨,買咗跑馬地慧莉苑一個 二千呎單位,咁啱阿Sa又喺嗰時買咗隔籬單位,兩個做埋鄰居,佢鍾意速戰速決,買樓都一樣。」張玉珊身邊人說。對大型屋苑豪宅情有獨鍾,張玉珊在瓏璽示範 單位睇足四十五分鐘,之後轉場到圓方附近的另一豪宅天璽繼續睇樓。「Shirley鍾意無敵景,○四年佢買入松柏新邨,就俾成個馬場景吸引,因為單位無遮 無擋景觀好,依家間屋升咗四千幾萬。所以佢買樓都專吼高層單位,景觀同位置都好緊要。」

唔用自己名

唔豪唔吼,張玉珊的物業資產值,近年累積升幅不小,賬面已經賺近億。此外,她亦習慣用BVI公司,及親人名義買樓,掩人耳目。就有意購買近億的瓏璽,記者 上週日(二十四日)在書展向張玉珊求證,她卻大耍太極:「我成日都睇樓,呢啲係香港人嘅節目,今次咁啱俾你見到啫!(嗰日你睇埋天璽,係咪想再入貨?)未 有決定喎!(你近年買樓賺咗 成億?)你哋查到乜就寫,我無意見。」

增持股份

01年張玉珊退出娛樂圈投身商界,創辦修身堂控股有限公司(8200),成為香港最年輕的上市公司主席。04年,她為當時230磅的欣宜成功減掉100 磅,成功為公司打響名堂。近年,張玉珊積極開發內地市場,先後在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設六間旗艦店,內地加盟店達101間,生意遍布全中國。今年 7月,她再購入608萬股公司股份,個人佔股權41.5%,市值6,142萬,而整間公司則市值約1.43億。此外,張玉珊早前亦成功取得SK-II內地 代理權,生意愈來愈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8

神秘OPPO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9170.html

肇慶的天寧電器城兩側共開了十幾家手機店,以綠色為主色調的OPPO專賣店是右側的第二家,比隔壁的諾基亞佔據了更中心的位置。OPPO的背景板、吊飾則無所不在。

OPPO在肇慶的銷量也不錯。在一家平均月銷200部手機的賣場,銷售人員說,諾基亞和三星每月賣五六十部,OPPO賣二十來部,排第三。在對紹興、常州等地手機市場的調查中,《第一財經週刊》也發現了相類似的結果。

市場研究機構賽諾通信的數據顯示,受國產品牌衝擊,諾基亞、三星銷量持續下滑,2011年5月國產品牌已佔GSM公開市場43.1%的份額。而OPPO在2011年前五個月一直位列國產品牌的銷量前三位。

紹興的大四學生周夢琪購買OPPO是看中其外觀漂亮。在閨蜜的相互影響下,包括她在內有三人買了同一款OPPO手機,OPPO成了她們口中的「姐妹 機」。以粉紅、白、黃為主色調的主打機型,偏日系風格的翻蓋機身讓OPPO獲得了這些女孩子的青睞。雖然OPPO僅能靠音樂功能及Java後台多任務處理 來作為賣點,但能上QQ、可以偷菜也算是基本滿足了學生消費群體對手機娛樂功能的要求。

不過平均1500元以上的價格似乎是OPPO冒的一個險。被看作是其外觀模仿對象的夏普在這個價位上有多款機型與其直接競爭,但OPPO的品牌影響 力幫助它在這場土洋競爭中佔了上風。而且,將產品設計外包給總部位於荷蘭的著名設計公司Studio Dumbar(登貝設計),請韓國導演及演員拍攝廣告片——這讓很多人誤以為OPPO是韓國的品牌。

在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等高收視率節目的廣告時段,經常可以看到OPPO韓式小清新的廣告。2010年12月31日,它甚至同時贊助了湖南衛視和 浙江衛視主辦的兩場跨年晚會。最近OPPO甚至花500萬美元請來了好萊塢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為其智能手機Find做廣告。如今,在中國用戶使用的 MSN對話框的下方,就可以看到這則廣告。

事實上,OPPO最初是步步高為進軍國際市場創立的子品牌,但在其官方網站上並沒有任何與步步高有關的描述。單看公司名「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也無法將兩者聯繫起來,這是步步高為運作OPPO品牌專門成立的公司。

「消費者認為步步高主要做電子產品,做手機的話不夠專業。」一位OPPO經銷商說。相對於投放廣告的「高調」,OPPO對待媒體的採訪卻格外低調。一位長期關注OPPO的業內記者多年試圖採訪卻沒有突破。其產品之外的信息甚少被報導,這讓這個中國手機品牌頗具神秘感。

雖然品牌形象方面極力與步步高撇清,但是在構建經銷渠道時,OPPO很好地利用了步步高品牌所積累起的渠道優勢。據熟悉OPPO的知情人士介紹,除 了淘汰之前做得不好的30%的經銷商之外,OPPO基本沿用了以前步步高的一級經銷商。「新的經銷商中有以前步步高的供應商、經營業績不錯的二級經銷商以 及步步高工廠內部的高管。」

OPPO規定經銷商的老闆需要另找人擔任總經理,並給予其至少10%以上的股份。這或許與創始人段永平當年因不能獲得股份而出走「小霸王」創立步步高的經歷有關。

對品牌及企業文化具有高度認同感的「步步高系」保證了對總部要求的執行力;與同時代理多個品牌的經銷商相比,獨立經理人能更專注於做好OPPO品牌。

另外,OPPO希望建立儘可能扁平的銷售渠道,譬如規定省會及經濟發達城市必須由一級經銷商直供,其他地區也儘量不走二級經銷商模式。事實上,已經 有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意識到多層級的經銷商制度是把雙刃劍—雖然產品能迅速鋪開,但渠道成本水漲船高,不同區域不同渠道間的竄貨風險陡增,導致市場價格混 亂。

這種經銷體系可以保證OPPO的價格相對穩定。此外,OPPO經銷商的執行力還體現在對終端的投入上。一般品牌交了進場費在賣場做個產品陳列就行 了,但OPPO還會花上數倍的價錢做專櫃銷售,派促銷員;加上相對諾基亞更具吸引力的返點政策以及較低的返修率——一位OPPO的省級經銷商說,OPPO 的返修率在0.3%左右,甚至低於諾基亞——這使得OPPO頗受終端賣場歡迎。

用廣告、渠道拉動終端銷售,再靠高利潤的產品來反向支撐廣告及渠道的高額投入,這就是OPPO建立起來的品牌運作模式。當然,這種模式成功的前提是產品真正能夠賣得出去。一旦產品滯銷,這種高投入的運作模式就將坍塌。

這也是OPPO最近因為延請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做廣告而飽受質疑的原因。推出搭載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Find本可以讓靠Java功能支撐了好一陣子的OPPO擺脫一些尷尬,但傳聞中近4000元的價格也實在讓人捏把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09

神秘的牛散:公募「影子」魏子鳳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0NMzA3XzM2NTQ0NQ.html

長江後浪推前浪。

作為A股市場上一群最為神秘的參與者,「牛散」們早已成為公募和私募之外的第三種力量,並廣受市場關注。

層出不窮的「牛散」面孔,往往都會因為自己不同尋常的投資軌跡,而引發投資者的瘋狂追捧。

儘管牛散並不鮮見,但在大盤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仍然能夠在短短兩個半月時間內,豪取近60%的投資收益,還是讓魏子鳳、魏文芳在牛散輩出的A股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

值得關注的是,魏子鳳所投資的每一隻股票,幾乎都是精準地複製了機構的腳步。

魏氏雙雄

與劉益謙等叱咤江湖多年的牛散不同,魏子鳳和魏文芳都只是牛散隊伍中的新兵。

魏子鳳第一次浮出水面還是因為其在2010年中期,進入*ST西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而魏文芳則直到2011年中報才分別出現在嘉寓股份和鐵漢生態的股東名單中。此前兩人從未在二級市場留下讓人察覺的痕跡。

同時出現在嘉寓股份和鐵漢生態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則暴露了二人非同一般的關係,但外界還是很難獲得二人進一步的身份信息。

儘管如此,我們卻很容易計算出兩人的資產規模。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魏子鳳分別持有202.92萬股嘉寓股份(300117.SZ)、120萬股標準股份(600302.SH)以及53.92萬股鐵漢生態(300197.SZ)。

而同期魏文芳則分別持有96.65萬股鐵漢生態和58.37萬股嘉寓股份,二者全部為創業板股票。

不考慮兩人的其他資產和投資,僅僅結合上述多只股票最新的二級市場價格,魏子鳳和魏文芳所持股票的總市值高達2.03億元。

令人吃驚的是,這一資金規模甚至已經達到了證監會規定的,成立一隻公募基金所需要的2億元的最低首發規模限制。

實際上,海富通基金剛剛成立的海富通穩進增利分級基金的首發規模就只有2.2億元。

雖然擁有與公募基金抗衡的實力,但魏子鳳的操作並不頻繁。數據顯示,整個2010年,魏子鳳僅出現在了*ST西軸、澳洋順昌和江蘇宏寶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之中。

而2011年截至年中,魏子鳳也僅僅涉足過標準股份、嘉寓股份和鐵漢生態三隻股票。與魏子鳳亦步亦趨的魏文芳,更是只能看到其在鐵漢生態和嘉寓股份兩隻股票上的操作記錄。

儘管操作並不頻繁,但卻不妨礙魏子鳳和魏文芳抓住大牛股的能力,而2011年3月29日才正式登陸創業板的鐵漢生態無疑是二者手中最誘人的獵物。

公募「影子」魏子鳳

主營業務為園林綠化和生態修復的鐵漢生態,上市之初並不受市場資金的青睞,上市十天之後便一度跌破67.58元的發行價,在整個二季度也始終處於下跌區間,6月13日最低曾下探至58.80元的歷史低位。

甚至到中報披露前的6月30日,鐵漢生態的股價還只有66.50元,仍然處於破發狀態。

有趣的是,此前曾攜手操作大牛股成飛集成(002190.SZ)以及四川路橋(600039.SH)的「牛散」搭檔陳彩英和胡一帆,一季度末曾分列鐵漢生態前十大流通股東前兩位。但兩人在此後的下跌行情中被洗出局,雙雙在中報數據中消失。

與胡一帆、陳彩英的選擇迥異,魏子鳳和魏文芳卻逆市大舉建倉,魏文芳甚至一舉取代了陳彩英的第一大流通股東的位置。而鐵漢生態隨後的走勢,則證明了魏氏雙雄顯然才是更牛的「牛散」。

從二季度末開始,鐵漢生態迅速拉升,短短一個月時間便從70元下方上漲至最高時的127.30元。

對應二季度最低58.80元的股價,鐵漢生態此時的漲幅將高達116%,而魏氏雙雄有沒有趁機悄然套現則只有到三季報披露才能為外界所知。

實際上,即便按照上市至今58.80元的最低價計算,二者所持的鐵漢生態股票的建倉成本也高達8853萬元。而如果其所持股票至今仍未拋售,目前的市值也高達近1.60億元。

「作為一個資歷不深的散戶投資者,敢於一下子把這麼大的資金量投入到一隻創業板股票上的確不一般。」上海某券商營業部總經理對此坦言。

在「最牛散戶」的光環之下,魏子鳳和魏文芳究竟有何法寶?答案仍然與公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精準複製公募投資

雖然只有區區可數的交易記錄,但魏子鳳在二級市場的每一次操作,似乎都與公募基金的投資步伐保持著驚人的一致。

以鐵漢生態為例,該公司一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幾乎全被散戶佔據,但到了二季度除僅剩的魏氏雙雄外,全部換成了各大機構,其中云信成長2007-2第十期集合資金信託等五家持股量均為31萬股的機構均為網下配售股東。

而排名第二的華富競爭力優選基金以及孫建波執掌的華商盛世成長型基金和融通新藍籌基金等三家機構都並非網下配售股股東。

對比鐵漢生態一季報數據可以發現,這三家機構均在二季度完成建倉,累計持有151.46萬股。這意味著魏氏雙雄與上述三家機構幾乎同步完成建倉,且持股量相當,並分享了此後的巨大漲幅。

事實上,類似的「巧合」並非第一次出現。

在對另一隻創業板股票嘉寓股份的操作上,魏子鳳同樣與各大機構保持著驚人的一致。

嘉寓股份2010年9月2日登陸創業板,截止到當年年底公司前十大流通股名單中還只有中金短期債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等少數幾家機構,且持股數量最多的也只有20.96萬股。

但到了2011年一季度,嘉寓股份突然獲得了各大機構的熱捧,僅華夏系就有四隻基金介入,其中王亞偉執掌的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和華夏策略精選靈活配置基金更是豪取200萬股和120萬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華夏系大幅建倉的同時,魏子鳳也開始悄然買入,一季報數據顯示其持有86.31萬股,名列第四大流通股東,而魏文芳則直到二季度才以58.37萬股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同時出現的還有天弘精選混合型基金,持有245.75萬股。

有意思的是,這也並非是魏子鳳第一次「跟蹤」華夏基金和天弘基金,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標準股份身上。

2011年一季度標準股份一改此前前十大股東名單中無一機構的尷尬局面,一舉迎來華夏成長基金、華夏行業精選股票型基金以及泰康人壽—投連-個險投連三家公募機構。

記者發現,魏子鳳憑藉168.46萬股的持股數,與上述機構同時躋身前十大流通股東行列。

而在二季度,當魏子鳳和華夏系基金開始減持的時候,天弘精選混合型基金卻大舉買入543.9萬股,而這也是魏子鳳與天弘精選在嘉寓股份以外的第二次會合。

時間回到2010年,魏子鳳在二級市場的三次操作同樣與機構形影相隨。

2010年底,魏子鳳與泰信藍籌精選基金攜手進入澳洋順昌前十大股東名單,今年一季度,二者又同時消失。

同樣是在2010年底,魏子鳳還曾與中信信託—上海建行828、中信信託—上海建行806以及中信信託—餘杭新股01等私募基金同時買入江蘇宏寶。

實際上,據前述券商營業部人士介紹,類似魏子鳳那樣抱機構大腿的做法在散戶投資者中並不鮮見。

此前廣為市場關注的查銀樓便是一例。此人的操作策略就是緊跟機構步伐,有好事者統計,其截止到2010年三季度投資的26只股票中,有14只緊隨華夏系,另有5只則選擇尾隨易方達系基金。

如剛剛爆出訂單醜聞的中恆集團(600252.SH),王亞偉執掌的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精選以及華夏藍籌核心等數隻華夏系基金,在2009年一季度完成建倉,當年二季度查銀樓便迅速跟進。

對此,前述營業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散戶緊跟機構的做法都是在機構買入之後再跟進,中間會有一個季度的時間差,很少有魏子鳳這樣跟機構同時進入的。」

據上述營業部人士分析,牛散們通常採取的策略,除了類似查銀樓尾隨機構的做法,還有類似提前埋伏博重組的劉芳以及在各類熱門概念板塊廣撒網的瞿光坤等等類型,而魏子鳳的操作模式則並不常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68

「財務大佬」的神秘炒股路徑調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5/2OMzA3XzM3NzM2OA.html

作為神秘的投資者,財務公司在二級市場上歷來錦衣夜行、處事低調。

但是作為「國家隊」成員和國企資金進入股市的主要渠道之一,財務公司的動向同樣值得關注。隨著上市公司2011年三季報披露結束,財務公司持股路徑也隨之浮出水面。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財務公司現身9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合計持股18.3億股,較今年二季度15.7億股增長16.56%;合計持股市值為96.8億元,較二季度99.81億元縮水3%左右。

可見,在三季度單邊下跌的市場中,財務公司儘管持股量增加不少,但是市值還是受到了股市波動的影響。

增持金融和大消費

中國財務公司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有105家財務公司。值得注意的是,26家財務公司出現在上市公司三季報中。

「財務公司一般有央企、國企和大型民營企業之分,其中央企是最多的,不過他們投資相對於社保基金來說會更靈活一點。」上海一位基金經理昨日告訴記者,財務公司除去二級市場買入以外,更多是「打新股」。

WIND數據顯示,財務公司在三季度增持和新增了38家公司,其中新增了25家,主要來自新材料、金融、消費、工業、電子信息技術和醫療保健五大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增持的13家公司中,金融股和大消費概念股(包括消費和醫療保健)成為主要增持對象。

兵器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兵器財務)是增持最多的財務公司,達到9家公司,其中在今年三季度增持了西南合成(000788.SZ)、浙江眾成(002522.SZ)和太安堂(002433.SZ),增持數分別為30.23萬股、30萬股和22.3631萬股。

除去浙江眾成屬於新材料行業以外,其餘兩隻股票均來自大消費。

從 新增的6家公司來看,兵器財務在今年三季度新增了海虹控股(*000503.SZ)、*ST偏轉(000697.SZ)、禾盛新材 (002290.SZ)、福安藥業(300194.SZ)、江中藥業(600750.SH)和光大銀行(601818.SH),增持股數分別達到330萬 股、92.0137萬股、32.5萬股、28.5萬股、290.6422萬股和16129萬股。

除去海虹控股、*ST偏轉和禾盛新材,其餘三隻股票均來自大消費和金融概念股票。

資料顯示,兵器財務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等27家兵器系統企業成立於1997年5月。

對於金融股的追捧,還來自中國石化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石化財務),其在今年三季度分別增持了3417.9248萬股交通銀行(601328.SH)和70萬股南京銀行(601009.SH)。

湖南華菱鋼鐵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下稱華菱財務)在今年三季度增持了30萬股洽洽食品(002557.SZ)、新增了57.5萬股貝因美(002570.SZ)。

在 可選消費概念股中,華菱財務還新增了72.6萬股德力股份(002571.SZ),另外,上海汽車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上汽財務)也新增了 28.9243萬股德力股份;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下稱中電財務)新增了809.6641萬股賽輪股份(601058.SH)。

除去兵 器裝備製造以外,上海電氣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上電財務)和潞安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潞安財務)同樣增持了醫療保健股,其中上電財務新增了 55萬股舒泰神(300204.SZ),潞安財務新增了50萬股理邦儀器(300206.SZ)和58.28萬股金城醫藥(300233.SZ)。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員朱贇的研究表明,從基金持倉行業來看,基金在三季度增持了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和電子等行業,基金在大消費類板塊配置比例仍較高。

從財務公司的持倉風格來看,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和電子信息等行業的配置和公募基金不謀而合。

上 述基金經理告訴記者,由於今年三季度政策調控的越加嚴厲,市場對於未來的經濟走勢逐漸擔憂,「週期性行業由於未來業績增長不確定因素較高,所以機構一般都 進行減持或者不配置,但是大消費概念不一樣,這些公司明年業績增長較為確定,所以機構在配置的時候往往都會偏重這一點。」

熱衷「打新」創業板

資料顯示,中國的財務公司是多數隸屬於大型集團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基本由企業集團內部集資組建,其宗旨和任務一般是為企業集團內部各企業籌資和融通資金。

世紀證券分析師姜子旻告訴記者,更多時候,財務公司相當於企業集團的內部銀行,可以集中集團內部的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尤其在緊縮貨幣政策的情旻況下,可以緩解公司資金狀況,「當然,為了創收,財務公司往往會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打新股』來進行投資。」

從目前新增的股數來看,財務公司新增的股票大多是「打新股」的限售股轉為流通股的表現,其中財務公司更熱衷於參與創業板的「打新」。

Wind數據統計,創業板開板兩年以來,23家財務公司合計動用23億元左右參與了172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新股申購。目前,這些「打新」賬面收益約4.6億元,23家財務公司平均收益近2000萬元。

根 據滬深兩市三季報顯示,目前財務公司因「打新股」轉為持有流通股的創業板家數有9家,分別是福安藥業、高盟新材(300200.SZ)、海倫哲 (300201.SZ)、舒泰神、理邦儀器、天澤信息(300209.SZ)、金力泰(300225.SZ)、金城醫藥和上海新陽 (300236.SZ)。

上述9只創業板股票合計約551.78萬股,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市值約1.21億元。

WIND 數據顯示,還有8只創業板股票因為打新解禁之後還被財務公司持有,分別是葛洲壩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葛洲壩財務)持有的136萬股量子高科 (300149.SZ)、90萬股華中數控(300161.SZ)、80萬股先鋒新材(300163.SZ)和88萬股大華農(300186.SZ);五 礦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五礦財務)持有的60萬股騰邦國際(300178.SZ)和39萬股福安藥業;中船重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船財務)和 中國一拖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一拖財務)分別持有的120萬股和60.72萬股的振東製藥(300158.SZ);兵器財務持有的60萬股騰邦國際 和潞安財務持有的39萬股福安藥業。

另外,一些財務公司也在解禁之後減持了部分創業板公司,其中上電財務減持了91萬股漢得信息 (300170.SZ)和6萬股的天立環保(300156.SZ)、中電財務分別減持了90萬股佳士科技(300193.SZ)和31萬股鐵漢生態 (300197.SZ)、華菱財務減持了4.978萬股的科泰電源(300153.SZ)、航天科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航天財務)減持了5.8179 萬股的向日葵(300111.SZ)。

記者注意到,在整個創業板「打新股」過程中,上電財務是最積極的財務公司,一共達到74次;其次是中電財務的70次、中船財務為67次、國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機財務)為61次、東航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東航財務)為58次……

而打新創業板較少的是中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核財務)和中廣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廣核財務),分別僅有1次。

財務公司「打新股」更熱衷扎堆,一般被財務公司參與的創業板中均有4個以上的財務公司參與打新。

其 中,寧波GQY(300076.SZ)以12家財務公司的獲配數量成為最受青睞的公司,其後是被11家財務公司相中的特銳德(3000001.SZ)、華 誼嘉信(300071.SZ)、奧克股份(300082.SZ)、三川股份(300006.SZ)和金利華電(300069.SZ)。

上述基金經理認為,財務公司之所以熱衷參與「打新」創業板,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網下配售相對於二級市場購買風險較小、收益相對穩定;二是創業板更容易被市場炒作,「一旦價格被拉升,更利於獲得較高的回報。」

央企財務更兇猛

和國企財務公司不同,央企財務公司無論是在打新股,還是二級市場投資都強悍許多。

從打新準確度來說,寶鋼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寶鋼財務)、中廣核財務、中核財務都達到了100%的準確率,每筆都打新盈利。

WIND 數據顯示,作為央企下屬的財務公司,兩年來共參與創業板打新37次,排名第八;賬面盈收3122萬元,排名第六。其中,讓獲得最大賬面收益的股票是神州泰 岳(300002.SZ),其2009年9月以每股58元網下獲配7.2萬股,解禁時候價格一度達到113元左右,解禁後的單筆賬面收益近396萬元。

一位央企上市公司董秘昨日告訴記者,國資委目前對央企集團的考核中有一項就是對財務公司的考核,「如何加強央企集團資金的管理和運用, 就看財務公司的管理如何?」

《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中規定, 設立財務公司旨在「加強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業集團資金使用效率」。

上述董秘認為,央企財務公司如果能夠積極穩妥開展自營證券投資、新股申購、戰略配售等證券投資業務,那麼,就能夠通過資本市場進一步提高企業集團資金效益,「目前,央企財務公司涉足股市較為活躍的,主要就是兵器裝備財務、五礦財務、中電財務等幾家大型央企。」

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現身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的央企財務公司中,兵器財務的次數最多,達到14家公司;其次是五礦財務,達到13家;緊隨其後的是葛洲壩財務,達到10家;中電財務,達到9家……

在兵器財務持有的14家公司中,醫療保健行業最多,達到6家,分別是西南合成(000788.SZ)、太安堂、復星醫藥(600196.SH)、康恩貝(600572.SH)、福安藥業和江中藥業。

在 五礦財務持有的13家上市公司裡面,消費股佔據了7家,分別是萬里揚(002434.SZ)、中順潔柔(002511.SZ)、森馬服飾 (002563.SZ)、時代出版(600511.SH)、三江購物(601116.SH)和力帆股份(601777.SH);醫療保健也持有兩隻股票, 分別是益盛藥業和福安藥業。

和央企一樣,國企財務公司也青睞於消費股。

其中,華菱財務持有洽洽食品、老闆電器、貝因美和德力股份;潞安財務持有金新農、洽洽食品……

難以捉摸的路徑

記者注意到,在部分央企財務公司的投資路徑中存在一些難以捉摸的情況,尤其對於高送配的把握相當精準。

2011年10月18日,康恩貝發佈2011年三季報,其中兵器財務持有135萬股位列第七大流通股股東,相對於二季度來說,其減持了420萬股。

查閱康恩貝歷年公告後,記者發現,兵器財務首次出現在康恩貝的2010年年報中,當時其以持有326萬股位列第六大流通股股東。

也就是說,兵器財務是在2010年第四季度殺入康恩貝的,按照康恩貝2010年四季度每股成交均價19.43元,其持倉成本在6300萬元左右。

同時新增出現在康恩貝2010年年報中的還有兩隻私募基金——甬江6號和富錦7號,以及華寶投資有限公司和廣發策略優先。另外,原本持有785.06萬股的廣發大盤也加倉了214.94萬股。

在2010的分配方案中,康恩貝「每10股派1元並送2股轉增8股」。

在隨後的2011年一季度,甬江6號和廣發策略優選、廣發大盤全部退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富錦7號減持了25.03萬股,而兵器財務則按兵不動,康恩貝2011年一季度的每股成交均價為20.16元。

在隨後的2011年二季度,兵器財務加倉229萬股,上述基金經理認為其應該是「送轉的新增股票,那麼兵器財務的每股成本應該降至10元以下。」

2011年三季度,康恩貝下跌了29%,而兵器財務在這個季度大幅減持了420萬股,按照康恩貝三季度每股成交均價13.4元推算,這筆減持至少獲利1400萬元左右。

對於上市公司高送配的精準把握,兵器公司並非個案。

2011年10月19日,新都化工(002539)發佈2011年三季報,其中第一大流通股股東為中電財務,其持有658.62萬股。

記者在查閱了新都化工今年1月10日公佈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下中籤及配售結果公告」發現,中電財務並非其網下配售機構。

中電財務首次現身新都化工是在其2011年半年報中,當時以持有166.72萬股成為第一大流通股股東。按照新都化工2011年二季度每股成交均價30.04元推算,中電財務持倉成本在5000萬元左右。

除去網下配售解禁股以外,同時作為新增流通股股東出現的還有宏源內需成長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8月10日,新都化工披露2011年半年報,半年分配方案為「每10股轉增10股」。

截至11月4日收盤,新都化工報收15.27元,10月以來上漲1.47元。如果持有658.62萬股的中電財務在此期間沒有減持,那麼僅四季度以來的賬面浮盈就近千萬元。

雖然其影響力遠不如基金、券商、社保基金等機構,但財務公司獨特的投資風格仍受到市場的關注,不僅打新股創收頗豐,對於上市公司「高送轉」方案的精準把握的確令人驚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5

外資VC的「神秘人」

http://www.eeo.com.cn/2011/1126/21658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中彬 有一些隱藏在紅杉資本、凱鵬華盈等少數投資機構幕後的「神秘人」竟引得不少業內人士 紛紛打探。他們是在這些機構中為被投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方面增值服務的高管,簡單而言,就是這些機構內部的獵頭,只是在業界非常罕見的職位設置為他們增添了 幾分神秘的色彩。而這種從硅谷而來的模式也正引得諸多本土機構躍躍欲試。

「神秘人」

不久前,一家正在融資的江蘇企業輾轉找到了紅杉中國基金的一位副總裁,這位副總裁在介紹紅杉時提到的一個細節引起了該企業負責人的極大興趣,「在紅杉內部,有一位神秘又很有實力的高管,專門為紅杉麾下的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方面的服務。」

這家機械行業的企業業務橫跨多個區域,內部管理水平一直備受詬病,企業負責人也意識到了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性,因此,在啟動融資的同時企業也已經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招聘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高管人才。

紅杉此舉無疑正投其所好。事實上,所謂的「神秘人」正是頭銜為紅杉中國基金人力總監的肖茉莉。之所以稱其神秘只是因為這樣的角色在本土PE基金中並 不常見。這家江蘇企業在接觸紅杉資本之前也和多家本土基金有過深入溝通,但未其他基金機構處發現設置了這種角色。肖茉莉也幾乎鮮有公開露面,甚至紅杉也有 意識地將其隱藏在了幕後,其工作內容也甚少向外界公開。

事實上,肖茉莉是一個80後生人,她在人力資源方面的經驗豐富。紅杉官網的介紹稱,其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PE/VC及所投資公司人力資源諮詢工作的 專業人士;在加入紅杉之前,她在2008年就創立了一家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專注於投資領域人力資源工作,並為多家投資公司服務。

肖茉莉此前創業時就曾為紅杉服務,後深得沈南鵬賞識,遂被招至麾下。紅杉一直希望能夠在增值服務上不斷貼近創業企業的實際需求,肖茉莉多年的創業經歷,使得她對創業企業和創業者的理解更深入,把握創業企業的內在需求更到位,也更易精準地為它們找到志同道合者。

肖茉莉將她現在為紅杉被投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的服務歸納為三部分:首先是為企業尋找「O級別」的高管人才,其次則是主動幫助企業建立團隊,紅杉也還會 幫助企業在基層團隊建設上提供一些服務。肖茉莉已經為紅杉資本麾下公司招募了數十位高管,近期引起市場關注的趕集網的首席財務官李女士就是其中一例。

目前在PE/VC基金中設置專職高管為被投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並不只有紅杉一家,另一知名創投凱鵬華盈(KPCB CHINA)則更早在國內設置這樣的高管,2009年加入的董事靳問正是這樣的角色。

同樣是獵頭出身的她負責幫助被投公司招聘高層管理人員,組織團隊建設和人力資源諮詢。在加入凱鵬華盈中國之前,靳問有十四年人力資源和招聘的經驗,曾經是全球十大招聘服務公司仕達富的中國區經理,並服務過電子商務公司亞商在線。

至今靳問已經幫助凱鵬華盈的被投企業物色到了數十位合適的高管,貝法易這個項目便是其中一例。

凱鵬華盈在年初投資貝法易的同時為其請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擔任該公司獨立董事,思科公司全球副總裁許良傑。「他在硅谷多年,是eBay歷史上首 位華人工程副總裁,而貝法易最大的客戶就是e-Bay。許良傑從策略層面幫助公司梳理了很多思路,並幫助公司在系統架構上和eBay的對接做了許多指 導。」

而除此之外,靳問還將另一位前亞商在線的高管挖到了貝法易,也具有豐富的電子商務經驗,現在已經成為該公司管理層中非常核心的成員之一。這兩位加入貝法易的實質作用雖然難以準確量化,但今年貝法易的業務發展蒸蒸日上,預計今年該公司的收入規模會在億元級別。

硅谷取來的經

諸如這樣的做法在國內還只是鳳毛麟角,但這種模式起源於硅谷早在國外許多PE/VC機構中已經算是較為成熟的做法。「凱鵬華盈在美國有兩位合夥人專門負責被投企業的人力資源服務。」靳問介紹稱。

站在機構的立場上,大量被投企業的人力資源服務需求積聚在一起而變得異常龐大,與其外包給第三方公司,不如在內部搭建一個小型的人力資源服務團隊, 更能夠深入瞭解企業在發展中的人力資源狀況,加深雙方的黏性,形成系統化的特色增值服務,還能有效避免核心資源向外部洩露,無疑是一舉多得。

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公司需求也存有差異,早期項目對人才的需求明顯更大,因此採用這種模式的多為VC機構。

早期企業的團隊搭建任務艱巨,公司很難有專門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全方位的人力資源服務深受其期待。此外,這些早期項目心儀的對象往往都是在大型企 業中任職,「小廟」如何能讓「大佛」動心,草根型公司如何能挖來大牌能人,借助投資機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甚至信任感,無疑是個理想的選擇。

而成長期的企業則更多是查漏補缺,在公司發展的關鍵節點上尋找外部核心人才加盟,如對許多擬上市公司而言,一個經驗豐富的CFO、董秘則是普遍性的需求。

如今,本土PE/VC基金業尚處於探索發展期,開發項目、尋找資金往往是最為迫切的任務,儘管投後增值服務的大旗早已立起,但增值服務仍然還只是蜻 蜓點水,浮光掠影。當如今PE/VC行業已逐步從粗放式發展階段步入到精細化運作時,許多基金不得不在增值服務上為自己增添更多的含金量。

幫助被投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重要性已經成為PE/VC基金的普遍共識,但系統性地為被投企業提供該服務者寥寥無幾。儘管許多基金內部也設有人力 資源專員,但多是僅負責機構內部自身團隊的搭建和完善。「很多機構在遇到被投企業提出的招聘高管人才需求時,就只是將信息發到公司內網上,依靠機構內部的 資源去消化解決;或者乾脆就靠項目負責人自身的資源去試著找找。」一位業內人士稱。而這種方式的實際效果則大大受疑。

紅杉資本和凱鵬華盈的模式正在快速被本土基金學習借鑑,本土基金中有多位人士均對記者稱對此非常感興趣,前述兩家機構亦得到許多本土同行明確將借鑑的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2

南方週末馮禹丁:「獵殺中概股」第二季:公司與神秘做空者諜戰

http://news.imeigu.com/a/1324004444969.html

「獵殺中概股」第二季:諜戰,與「鬼影」們交手

在做空者橫掃市場之後,中概股公司開始反擊,多空之戰諜影重重。神秘的做空者,既給了市場以提醒與監督,卻也利用身份的模糊正躲閃著法律的裁決。如果這場博弈,能讓中概股裡的魚目與珍珠都日漸清晰,能讓做空者對市場真正形成約束而非干擾,才能生長出一個更為健康的生態

「戰爭開始了」

二十多家中國概念股被「獵殺」之後,有三家公司發起強勢反擊。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AL,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

郵費6美元,平信,沒有寄件人。

「戰爭開始了。」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紐交所和多交所股票代碼:SVM)董事長兼CEO馮銳意識到。

2011年9月2日早上6點來鐘,馮銳剛起床,便在北京崑崙飯店的房間內接到公司獨立董事的來電,告訴他公司審計師收到一封匿名信,內有一份攻擊希爾威「可能存在高達13億加元的會計欺詐」的報告,長達87頁。

這封信同時寄給了SEC(美國證交會)、紐交所、彭博社等。

當28 家中概股公司停牌或退市時,也有人正發起強勢反擊,這場「獵殺戰」進入第二季。 (向春/圖)

此時,中國概念股在北美已一片風聲鶴唳——數十家公司遭到做空者「獵殺」,二十多家停牌或退市(參見南方週末2011年5月26日《追殺中國造假股》)。

希爾威成為了最新的獵物。

湖北人馮銳15歲上大學,1988年赴加拿大讀完博士後創業,2003年在溫哥華創建了希爾威,在中國和加拿大做銀礦勘探和開發。

馮銳兩週前已經聽到一些被做空的風聲,個性強悍的他對下屬說,「來吧,我們跟他們幹到底!」

希 爾威主動公佈了匿名信,並在幾小時內將95頁相關證據(包括中國子公司的工商年檢報告、銀行對賬單、納稅申報表等)上傳到官網,製成「反擊做空和歪曲」專 題。並宣佈任命董事會獨立委員會對指控進行逐一核實,僱請加拿大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展開獨立調查。當日,希爾威股價下跌17%至7.5美元,但幾天後逐漸 回升至9美元。

但這只是一幕大戲的前奏。很快,做空的博客網站「alfredlittle.com」上,9月13日-22日連續發表四篇文章,指控希爾威銀礦的儲量、礦石品位、利潤誇大等問題。

市場人士們通常認為,alfredlittle.com是由著名的做空者 Alfred Little(簡稱AL)創辦的。

希爾威股價再遭重創——僅9月13日當天便跌去19%,市值減記2.3億美元。

針對攻擊,希爾威繼續回擊——比如指出做空者混淆動態地質儲量與儲量測試報告的統計口徑,比如指出用卡車載重噸推算產量不準確,因為卡車幾乎都會超載。

「他們是為了誤導投資者、操縱股價。」馮銳估算,做空者在希爾威股票上的獲利達數億美元。

經過近2個月的調查,畢馬威的獨立審計報告顯示:希爾威向中國工商總局報告的收入與其財報中的收入相差不到1000美元;2010年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數據一致;8個月來的財務記錄上顯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大體正確,納稅額與收入一致。

12月9日,馮銳拍著厚厚的審計報告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請畢馬威花了250萬美元,回購股票花了3500萬美元,公司市值少了幾億美元。現在這份報告還了我們清白,但搆陷我們的人卻已經攫取了暴利,至今未受任何懲罰,憑什麼?」

他嚥不下這口氣。9月22日,希爾威將alfredlittle.com、AL等告上紐約州高等法院,訴其發佈惡意操縱股價的看空報告,索賠1億美元。

馮銳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更早之前,2011年3月,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小家電生產商德爾電器(Deer)也在紐約州高等法院起訴了AL,索賠3億美元。5月,紐交所上市公司中國清潔能源(SCEI)也對指控其為「龐氏騙局」的AL提起訴訟。

這是2010年以來數十家中國概念股被做空、停牌、退市之後,僅有的三家強勢反擊的公司。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AL,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

停牌或退市的部分中概股。 (CFP/圖)

「鬼影」AL

沒有人知道AL到底是誰,德爾希望運用法律手段逼「他」現身,而AL則和它捉起了迷藏

2010年以來,AL因看空十多家中國企業而名聲大噪,但其身份至今仍是資本市場上的一個謎。

AL的同行,另外四家市場上有名的做空者——渾水、香櫞(Citron)、GeoInvesting和OLP Global,都有身份公開的創始人。但AL是男是女,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身在哪裡,外界不得而知。

AL最初在門戶網站Seeking Alpha上撰寫報告,其報告和社交網站Link In上的自我介紹為:有35年投資經驗,曾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工作;1994年-2004年間在中國工作;曾是SAB公司顧問;現居住在紐約和上海。

但Alfred Little無疑是一個化名——德爾聘請的私家偵探向德勤和SAB公司徵詢後均被告知查無此人;而AL在Seeking Alpha網站上曾用過的一張頭像,被人發現是一名奧地利籍足球教練的照片。

AL 自己也不否認這一點。紐約高院11月3日的公開資料顯示, AL在應訴材料中稱,原告呈交法庭的3份做空報告和Link In上的自我介紹均「來源不明且無授權」,「就像AL這個名字一樣,網上對於AL的簡介可以是虛構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關於AL身份的)這些未經 宣誓的、傳聞中的聲明,不能拿來作為呈堂證供,它們就相當於Google搜索出來的隨便一個網站對某個人的評論一樣不可採信」。

沒有人知道AL在哪裡。AL在報告中所留的中國手機目前無法撥通,其在5月份聯絡過本報記者的電子郵箱已無法送達郵件。

12月5日,「alfredlittle.com」網站的管理編輯Simon Moore通過電子郵件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原先的Alfred已經退休,且『通常被認為』是一名美國人。」

德爾公司希望運用法律手段,逼AL在法庭上現身,AL則和它捉起了迷藏。

德 爾聘請的訴訟律師是美國證交會原負責調查非法賣空活動的高級官員、律師Robert Knuts。3月底,Robert Knuts通過電郵要求AL提供郵寄地址,以快遞或郵寄傳票。AL回信道,「請注意我在德爾報告中披露的居住地址是上海,紐約是過去時……出於明顯的原 因,我更傾向於對我的上海住址保密。我一直願意公開收回我的言論,如果它們被證明是錯的(false),或可能是錯的。」

由於AL拒絕提供郵寄地址,8月底,紐約高等法院特批以電子郵件方式向被告AL遞送傳票,這意味著若30天內AL或其代理人不應訴,AL將可能面臨不利判決。

這種情況下,紐約Eaton & Van Winkle律所的律師Martin Garbus代表AL向法庭提出:AL本人住在上海,是一名中國人,不受紐約法院管轄;AL表示願意撤回所有針對德爾的做空言論,以換取德爾撤訴。

隨後,雙方的律師就管轄權進行了交鋒。

AL的律師還提出,法庭應允許AL在整個法律程序中保持匿名身份,「鑑於中國的法治現狀,如果AL的真實身份被公開,他及其他人將面臨報復性人身攻擊的風險」。

「我們好像是在跟一個鬼影(指AL)打交道。」紐約國際集團總裁本傑明·衛說。2011年3月AL質疑德爾電器的看空報告中,曾指控德爾2008年上市是由「聲名狼藉」的本傑明·衛運作的。憤怒的他於是一直幫助德爾在打這起官司。

本傑明·衛說,為證明自己確是中國人,AL還向法庭呈交了一份由美國駐上海領事館開具的身份認證書,證明該人士是中國國籍。但認證書中的姓名、住址等個人信息以及辦理日期,都被抹去了。日期被抹去,是為防範領事館當日錄像被調出而鎖定嫌疑人。

AL是否可以匿名缺席庭審,仍需等待法官的裁決。

神秘的作者

中國綠色農業公司花費數十萬美元,請了美國兩家諮詢公司調查IFRA及分析師Andrew Wong的背景,結果是「我們在全世界都無法找到IFRA和這個人」。

不 僅AL身份成謎,在「alfredlittle.com」上撰寫看空報告的作者也迷云重重。「alfredlittle.com」自稱「由一群常駐中國的 分析師和投資者提供支持,網站上文章由撰稿人提供」。而9月13日發表在該網站的看空希爾威的調查報告,撰稿人是「國際金融研究與分析組織」 (IFRA)。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9月14日,IFRA分析師Dino Huang給該報打電話要求採訪,他在採訪中稱,IFRA是9月13日alfredlittle.com上希爾威報告的作者,他們5月份受僱於對沖基金調查希爾威,但他拒絕透露基金的名字。

據IFRA官網介紹,這是一家成立於2009年,從事獨立財務分析、商業調查的服務機構,成員來自各行各業,致力於「在公開信息匱乏甚至不存在的國家開展調查,比如中國」。希爾威調查發現,IFRA並未在香港或內地工商部門註冊登記。

IFRA 聯繫人、高級分析師Andrew Wong在郵件中對記者說,「我們與客戶簽署過保密協議,不便接受記者關於我們調查過的公司的採訪。我們只是一家調查公司。」他表示,此前那份9月2日質 疑希爾威的匿名報告則是另一家機構所寫,「我們並不知道其作者是誰。」他沒有回覆記者的第二封採訪郵件。

IFRA2010年曾發佈報告指控中國綠色農業(CGA)的問題。CGA花費數十萬美元請了美國兩家諮詢公司調查IFRA及Andrew Wong的背景,結果是「我們在全世界都無法找到IFRA和這個人」。

CGA董事長李濤多次用郵件與IFRA聯繫要求見面溝通,對方始終拒絕,「連通電話都不行,」 李濤說,「我只想當面問問他們,為什麼這麼不負責任。比如明明我們交了20筆稅,IFRA在報告裡只曬出其中10筆的稅單,然後據此質疑我們的利潤。」

CGA曾想起訴IFRA,但在律師的建議下放棄了,「做空者早就設置好了層層防火牆,在美國這種官司沒有一例勝訴的。」李濤說。

根據IFRA的報告,它的調查員曾到希爾威位於河南的某礦區門外安裝攝像頭拍下20天的監控錄像。與此類似,李濤告訴記者,被做空之前CGA接待過以投資者名義前來「參觀考察」的人士,「他們到工廠裡到處拍照,然後在報告中張冠李戴,如把垃圾說成是生產線。」

公關公司CCG董事總監聶晨陽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的客戶中曾有數家公司把前往他們工廠隨意拍攝的人扭送到公安機關,據其交代是「前來公司尋找任何不利於公司的情況。」

曾被Citron和AL做空的泰富電氣(HRBN)董事長兼CEO楊天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HRBN被做空時有人冒充公司員工不斷跑到電力公司去查用電量(為了推算產能),直到電力公司打電話來抗議他才知情。

有一次,手下人逮到一名上海的調查員,楊天夫恨不得「當場把他吃了」。但對方說,「我就是受僱去調查你們,沒幹什麼違法的事」,楊天夫只好讓他寫了封「永不再騷擾」的保證書後放人。

爆料人與「諜報戰」

「現在我已經不恨做空者了,美國資本市場就是這套逐利玩法。」楊天夫說,「他們管這叫『偉大的博弈』。」

除了實地調查之外,難覓蹤影卻又無處不在的做空者還有許多辦法來獲取做空報告中的素材,這些辦法的想像力不輸任何一部諜戰片。

比 如「策反」。9月份,與做空者激戰正酣時,希爾威CFO湯萌曾多次接到不顯示來電號碼的電話,其中一次對方聲稱是一家獵頭公司,詢問她是否有意加盟一家 「馬上就要IPO」的公司。詭異的是獵頭拒絕留下聯繫方式,她後來查到這個電話打自上海一家印刷廠的一台座機,才確定對方是在給自己下套——此前,多家倒 下的中概股都呈現出一個共同特徵,以致CFO離職彷彿成為了一個公司要倒下的第一步。

「一點不誇張,這就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她說。

無獨有偶,CGA的CFO也曾收到IFRA分析師Andrew Wong的郵件,「建議」他作為污點證人向SEC舉報CGA,並分享可能的舉報獎金。

知情人士透露,做空者往往會懸賞重金尋求爆料者,而爆料者的確常常能給出「重磅炸彈」。

上 海一家今年被做空的公司為虛報賬上現金,曾花幾百萬元在公司內部用一台服務器秘密做了一套山寨版中國銀行和匯豐銀行的主頁,當審計師去公司時,便用公司電 腦登錄山寨網銀賬戶。後來審計師要求用自帶的電腦登錄網上銀行,令騙局徹底暴露。據說,這個驚天秘密的最初洩露者是一位公司高管。

「諜報 戰」也是做空者慣用的方式。11月1日,一位自稱Peter.Li的香港口音男子從廣州打電話給希爾威的一位礦長,以投資者名義不厭其煩地打聽公司與某供 應商的合作情況,其間幾次說道「您剛才說……」(實際上該礦長並沒有那樣說)。希爾威推測,他是想得到一段斷章取義的電話錄音,這一手法在AL和IFRA 的做空報告中曾被多次使用。

從已面世的做空報告來看,空方的諜報戰術斬獲頗豐。比如IFRA拿到了政府部門的兩份希爾威《動態地質儲量報 告》中的一份;IFRA從政府部門獲取了CGA購買土地的規費、批文,以及稅務局的原始完稅單;而Citron獲得了7年前楊天夫就一樁民事經濟糾紛簽字 的《協議書》這枚「深海炸彈」。

2010年IFRA做空CGA的報告發佈之前,CGA高管曾愕然發現,其聘請的投資者關係(IR)公司的僱 員轉發來的一封郵件中,居然有該僱員與IFRA分析師Andrew Wong的私下通信郵件,而且從內容來看並不是雙方的初次接觸。原來該公關人士一時大意,沒有完全刪除,而且還轉發給了CGA。

「做空中概股的這波浪潮,給曾經當過外交官、警察、記者和間諜的人們帶來了大量業務。」《華爾街日報》在2011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描述說。有趣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甚至還採訪到了一位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和一位國際刑警組織特工。

諜報戰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當年幫助中國企業去海外上市或融資增發的財務顧問。

上 市業務越來越難做,當初運作中概上市的投行日子難過,「羅氏中國團隊走掉好幾個,羅德曼中國團隊整個都被裁了,這些沒工作的投行人士會幹嘛?」一位業內人 士說,「通風報信,加盟空方,他們才不管是正向做還是反向做。」這些財務顧問對中概公司的內情知根知底,有他們的爆料,做空往往一擊中的。

「現在我已經不恨做空者了,美國資本市場就是這套逐利玩法。」楊天夫說,「他們管這叫『偉大的博弈』。」2011年11月2日,泰富電氣宣佈以每股24美元私有化成功,這家公司的股價曾被AL等做空者打壓至8美元。楊天夫得知,做空者因此損失了十幾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25

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說:「匿名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http://www.infzm.com/content/66297

——訪alfredlittle.com管理編輯Simon Moore

南方週末:關於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在美國對你們的起訴,你有何評論?你會出庭嗎?

Simon Moore:alfredittle.com(以下簡稱A*L)是一個用來做多或做空在美上市的中概公司的在線平台,我們傳播聲音,是該領域的中國撰稿人唯一的發聲口。所以,我們將捍衛撰稿人的言論自由,以及我們網站上的誠實觀點。

南方週末: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宣稱已經駁斥了你們的看空報告,你怎麼看待?會因此而改變你們的觀點嗎?

Simon Moore:我們的撰稿人強烈否認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已駁倒了指控。記錄顯示,每一家曾經在這一網站上有過負面形象的公司,在某些時點上都曾宣稱駁倒了對它們的指控,但絕大部分事後都被證明,該結論下得太早。

南方週末:你是否同意「Alfred Little是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這一說法?為什麼AL不像卡森·布洛克、Andrew Left等人一樣,亮出真實身份?除了報告中披露的,你能否透露一些更多的身份信息?

Simon Moore:考慮到作為一名A*L的撰稿人生活在中國所需要面對的危險,就沒有什麼神秘的。保持匿名身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南方週末:有人說Alfred Little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成員來自中國本土,是這樣嗎?

Simon Moore:我們的撰稿人由分析師、調研人員、會計師和律師組成,主要由中國人構成,並與他們跟蹤的公司和行業聯繫緊密。

南方週末:Alfred Little是一名(或多名)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Simon Moore:我本人是美國人,而原來的Alfred已經退休,他「被認為」是一名美國人。

南方週末:「Alfred Little」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嗎?

Simon Moore:很高興你問起這個問題,AL的背後有幾個意思,包括傳統涵義——「被精靈勸解的人」(one who is counseled by elves),我們依賴許多很棒的多空報告撰稿人,他們是一群「勸解精靈」(Elf Counse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89

獵殺中概股第三季:最神秘的做空者背後,更隱秘的基金

http://www.infzm.com/content/70164

驚險的這一幕,發生在中概股公司與做空者的較量過程中。2011年11月15日,當被做空的中概股公司德爾電器聘請律師去一家基金EOS的註冊地址調查時,遭遇這場動作片般的情景。

循著這些蛛絲馬跡,一個個更隱秘的角色浮現。而新的一輪較量,正在法庭上展開。

2012年1月9日,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股票交易代碼:SVM)向美國紐約州高等法院遞交了一份修改後的起訴書,增加EOS基金(EOS Holdings LLC)及其總裁與研究總監以及國際金融研究和分析集團(IFRA)及其高級分析師作為被告方。

2011年9月的原起訴書中,希爾威指控Alfredlittle.com和Alfred Little等散佈對希爾威的虛假誹謗報告,不法漁利(參見本報2011年12月15日《諜戰,與「鬼影」們交手》、2011年5月26日《追殺中國造假股》)

「打假專業戶」Alfred Little(以下簡稱AL)是2010年以來「中概股造假」風潮中最活躍而隱秘的匿名做空者,曾先後發布針對15只中國概念股的看空報告。IFRA是其常常僱用的一家研究機構。

「我們認為,Alfred Little和IFRA背後的真兇,就是EOS。」希爾威董事長兼CEO馮銳說。但EOS基金和IFRA尚未對希爾威新的起訴進行公開回應。

EOS從「巧合」中浮現

種種蹊蹺,都將線索指向了EOS

2011年9月初希爾威被攻擊後,馮銳等人一開始「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聘請調查人員對AL身份進行調查後,結論是:AL是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擬身份。

「但狐狸再狡猾也會露出尾巴的。」近日,馮銳向南方週末記者講述了追蹤並鎖定AL「真身」的故事。

9月底,希爾威在與德爾電器(同樣是被AL質疑過的中概股公司)的一次溝通中首次得知「EOS」這家公司。德爾告訴希爾威,2011年3月9日,一 位關注德爾的分析師收到一封由「SnappyDog」發自「[email protected]」的郵件,郵件中一份由AL撰寫的看空報告說 「德爾電器是一個騙局」。通過對「SnappyDog」這一關鍵字的網絡搜索,德爾僱請的偵探追查到43歲的美國加州男子Joseph Ramelli。再根據一份2008年的新聞稿和Joseph Ramelli的郵件地址([email protected]),查到此人為EOS基金工作。

當時,EOS基金的官方網站顯示,它在溫哥華、成都等地有辦公室,由卡尼斯(Jon R.Carnes)領導。

EOS在成都有辦公室這一線索,令馮銳忽然聯想起根據其做空報告,AL曾將礦石樣本從希爾威的河南礦區拿到位於成都的某地質檢測中心去送檢,「當時我們還納悶,AL為什麼不就近在鄭州送檢,而背著十幾斤重的石頭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城市,合理的推測是他們常駐成都。」

另外一條線索也指向EOS的總裁卡尼斯。德爾的律師就訴訟事宜與AL進行過多次電子郵件往來,通過AL的電郵IP地址可以追溯到美國舊金山市一家虛 擬主機服務提供商黑橡(Black Oak)計算機公司。律師向其發出證人調查傳票後,黑橡提供的證據表明,卡尼斯是該IP地址的擁有者。而用於註冊該上網賬號的地址,是卡尼斯的父母擁有的 一處拉斯維加斯的居所。

德爾提到的另一個人也令馮銳訝異。此男子名叫Shawn Rhynes,做空報告發佈前,Shawn曾以對沖基金Quantum Asset管理董事的身份,多次聯繫過德爾公司討論做空報告中的指控項。這令馮銳想起,2011年8月份Shawn也曾以同樣的身份聯繫希爾威。

更「巧合」的是,2011年11月15日,德爾的律師前去拜訪EOS的註冊地址,也就是卡尼斯的父母位於拉斯維加斯Highvale Drive大道上的居所時,卡尼斯不在,應門者自我介紹是Shawn Rhynes。隨後,便發生了「動作片」般的驚險一幕。

11月16日凌晨,EOS基金中英文官方網站上的十多位成員信息被悉數刪除。

這種種蹊蹺,讓希爾威和德爾將EOS基金和卡尼斯作為重點對象開始調查。

追查EOS

EOS基金並沒有在中國內地進行工商註冊,其在中國市場活動的實體是註冊於香港的EOS亞洲投資公司,並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租用虛擬辦公室作為對外發佈地址

EOS是家怎樣的機構?卡尼斯是什麼人?

EOS官網上有一張卡尼斯和「股神」巴菲特的合影,它的來歷是卡尼斯為紀錄片《巴菲特報告》提供了幫助,在電影的首映式上巴菲特向卡尼斯等人表示祝賀。據公開資料,卡尼斯是一位動作電影製片人。

但卡尼斯的履歷中,「主業」還是投資。他今年39歲,1992年成立EOS基金的前身卡尼斯投資集團(CIG)並擔任總裁。EOS官網稱他早年是一 位成功的電子股票交易商。從2001年起CIG更名為JCAR基金,轉型為長線價值投資者。從2004年起,JCAR基金改名為EOS,致力於在中國尋求 投資機會,已投資25家中國公司。

據EOS前合夥人周鴻榮介紹,卡尼斯大一時就做電子商務賺了100萬美元。2002年前後,卡尼斯幫一家中國製藥企業融資130萬美元並在紐交所上市,遂決定來中國發展。

「EOS」取自希臘語,意為專司為生長的植物提供晨露的「黎明的女神」,其大股東是一地平線基金(One Horizon Foundation),一地平線的「監護人」(Protector)是卡尼斯。

EOS基金並沒有在中國內地進行工商註冊,其在中國市場開展投資活動的實體是註冊於香港的EOS亞洲投資公司,並由EOS亞洲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租用虛擬辦公室作為對外發佈地址,成都是其主要基地。

工商資料表明,EOS亞洲的股份全部由一地平線基金持有。EOS亞洲的總經理為卡尼斯,法人董事是一地平線基金,兩位個人董事即卡尼斯的父親Walter Carnes,和家住上海普陀區長壽路的EOS中國區總監劉莉。

EOS官網上最近的一條消息是:由於投資業績不佳,我們決定於2011年6月底對基金進行清盤,並將剩餘現金返還給股東。

EOS總裁卡尼斯

EOS與AL、IFRA的三角聯繫

EOS的成員,與匿名做空者AL及其常用的調查公司IFRA之間存在著各種關聯

EOS網站上內容進行刪改後,官網上「團隊」一欄只剩下卡尼斯一人。希爾威和德爾留存的EOS官網頁面截屏顯示,除了卡尼斯外,EOS的成員還包 括:執行董事Zane Heilig,股票交易主管Joseph Ramelli,亞洲區經理黃崑(Kun Huang),投資調查總監黃曉夫(Jeff Huang),中國區

總監劉莉,合夥人和常務董事周鴻榮(George Zhou),副總裁劉北辰(Beth Liu)、黃必強、祝蜀云、王希平、Christian Arnell等。

有趣的是,這些成員們身上出現了種種「巧合」,希爾威與德爾發現EOS與大名鼎鼎的匿名做空者AL及其常用的調查公司IFRA之間存在極其可疑的關聯。

2011年3月29日,為客戶提供信息發佈的美國企業新聞通訊公司(PR Newswire)發佈了一篇由AL編寫的攻擊西安寶潤(CIE)的做空新聞(目前已刪除)。 希爾威律師在11月底向美通社發出調查傳票,美通社於12月21日反饋了當時該新聞發佈者的相關信息。記錄顯示,此條新聞由72歲的美國密西根州公民南 希·黑裡格以BVV Worldwide傳媒公司的身份提供,她親筆簽署了一張1495美元的支票支付給美通社,該支票從她的居住地址寄出。

南希還在美通社留下了兩個聯繫電話,一個是香港號碼,另一個是加拿大溫哥華號碼。

用Google對這兩個電話進行搜索,希爾威發現該香港號碼就是AL常用的調查公司IFRA聯繫人Andrew Wong在IFRA網站上公佈的號碼。

而另一個溫哥華號碼則與希爾威獲得的卡尼斯的電話相同——2011年9月底,希爾威的調查員前往EOS基金在溫哥華的辦公室的地址,發現該地址是一間虛擬辦公室,就詢問前台秘書如何聯繫到卡尼斯,秘書在一便條紙上手寫了一個電話號碼,正是同一個號碼。

希爾威的調查還發現,EOS溫哥華經理為42歲的美國男子Zane Heilig,而南希正是他母親。

馮銳介紹,2012年1月3日,希爾威調查員前往Zane Heilig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家中拜訪。南希告訴調查員她是Heilig的母親,BVV由Heilig創辦,那條新聞是兒子匯錢給她,委託她向美通社支 付上述費用並發布消息,而Heilig和卡尼斯是共事多年的好友。

AL與EOS之間的聯繫,由此得到確證。至於IFRA與EOS之間,同樣很可能有關係。

希爾威發現,10月12日夜裡,Andrew Wong和卡尼斯在同一天都在成都用同一個IP地址上網。

同時,成都華域數字娛樂公司官網的公開信息顯示,10月12日卡尼斯參觀了華域,並留下合影。

根據這些,希爾威的調查人員甚至大膽懷疑Andrew Wong可能就是卡尼斯。

南方週末記者向IFRA發去採訪函。2012年2月3日,一位自稱Andrew Wong助手的男子致電南方週末記者,稱加拿大和美國警方並未對IFRA進行調查,反而在與之合作。隨後,對於記者就IFRA和EOS、AL之間的關係 「是否屬同一團隊」的提問,Andrew Wong在一封長郵件中並未答覆,而是再次強調「出於安全考慮,我們並不公開真實身份」以及其言論自由的權利。

對於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約請,AL網站管理編輯Simon Moore沒有回應。

先做多,再做空?

一方面它是25家中小中國公司的投資人,另一方面這些公司中的一些已上市中概股卻又「巧合」地被做空。

在這場大獵殺中,隱秘的EOS因其難以迴避的角色衝突而成為備受爭議的一個主角:一方面它是25家中國公司的投資人,另一方面這些公司中的一些已上市中概股卻又「巧合」地被做空。

南方週末記者查證發現,EOS官網公開的5家已投資公司中,有3家上市,但3家均股價大跌。

其中CEU(中國教育聯盟集團,2007年獲EOS投資340萬美元)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2010年11月,一家投資機構Kerrisdale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將CEU評級為F(即Fraud,欺詐),目前CEU已被紐交所摘牌退至粉單市場。

CLNT(中國風能技術,2008年獲EOS投資75萬美元)在 納斯達克上市,2011年11月7日,CLNT因公共所持股票的市值未達到納斯達克上市要求而收到退市警告,該公司普通股隨後從納斯達克全球市場轉板至納 斯達克資本市場交易以避免退市,其股價在一年內從超過4美元跌至目前的0.275美元。在此期間,公司首席財務官是一位與EOS關係密切人士——2006 年前他是EOS亞洲的全資股東,後來將股份全部轉給一地平線,他離開後加盟一家投資基金Barron Partners並任中國區總裁,而這家基金與EOS一起投資了包括CLNT在內的多家公司。

不過,據南方週末記者調查,EOS在中國的投資項目遠不止上述這些公司,而它未披露的公司中,有多家受到AL或其他做空者攻擊。

中國清潔能源(SCEI)就是其中一例。這是資本市場上中概股被做空的一個著名案例,而EOS其實隱身其中。

SCEI官網的公司新聞中,一條發表於2008年3月的題為「銀石資本(Silver Rork Capital)考察索昂科技」的消息(索昂科技是SCEI前身)稱,「2008年3月10日,銀石資本總裁Jon Carnes先生及亞太投資經理Beth Liu女士一行抵達西安對索昂科技進行了考察和訪問。」這條消息中對銀石資本的介紹與EOS歷史完全一致:由Jon Carnes於1992年成立,最初命名為CIG,2001年更名為JCAR,2004年啟用新名稱EOS。

隨後銀石資本也確實投資了SCEI,SCEI在2008年提交給美國證交會的8-K表格文件顯示,銀石資本曾持有281931股SCEI股份,佔總股本的1.66%。

一位SCEI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很清楚地記得,當時EOS副總裁劉北辰陪同去SCEI考察的並非卡尼斯,而是一位又高又瘦且愛喝普洱茶的 伊扎特(Ezzat)先生。所有談判盡職調查等工作都由劉北辰與SCEI接洽,卡尼斯始終未露面。至於為什麼新聞稿中會出現卡尼斯,這位人士稱,「這些都 是當時劉北辰給我們的銀石公司的簡介。」

記者還發現,2011年4月SCEI任命的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主席JosephLevinson,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間任EOS投資的另一家公司德利國際新能源(CSOL)的董事。

2011年5月,AL發佈看空報告,指稱SCEI董事長任寶文靠製造「中國的龐氏騙局」從中國投資者手中詐騙了2000萬美元。SECI此後一蹶不振。

SCEI董事長任寶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銀石資本是通過資本論壇會知道SCEI,並主動聯繫了他們,隨後入股。大概在2010年下半年退出(AL做空SCEI是2011年4月末),從入股價格和退出價格看,銀石大概能賺3-4倍。

同樣的歷程也在另外幾家被投資公司中出現。這幾家公司目前大多已轉至粉單市場交易,股價在幾美分左右。

基金做空流程

EOS以成都為基地,聘用分析師在中國進行對中概股公司的調查。他們行事非常謹慎。

從EOS的投資軌跡中不難發現,EOS的成員與被做空的中概公司之間,也有著蹊蹺的聯繫。

曾任EOS合夥人和常務董事的周鴻榮,是EOS所投資的鴻利煤焦的特別顧問,他還是中國高速頻道(CCME)和江波製藥(JGBO)獨立董事。後兩家公司均是中概股被做空的典型案例。

不過,周對南方週末記者堅稱自己已離開EOS多年,對於EOS或卡尼斯是否做空中概股一事毫不知情,「實際上我一直在幫助中國公司反擊做空者,我恨死他們(做空者)了。」周鴻榮現任新君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基金交易部總監。

EOS基金的另一位副總裁Christian Arnell曾是中國綠色農業(CGA)和奇虎360公司的投資者關係聯繫人,2010年9月AL和IFRA發佈報告質疑CGA的納稅和土地使用權支出問 題後,Christian被CGA發現私自與IFRA的Andrew Wong通信,並因此被辭退。奇虎360也在2011年被Citron等做空者質疑股價高估。

據《成都商報》報導,EOS副總裁黃崑已被警方帶走協助調查,2012年元旦過後,分析師們也被列入調查對象範圍。讓警方找到黃崑的一條重要線索,是當EOS亞洲僱傭的家住西安的「調查員」把礦石樣本送檢時,其面部被檢測中心的監視器錄下,警方沿此摸出上家。

已經接受過警方詢問的EOS非正式僱員鐘林(化名)對媒體揭示了EOS的「任務流程」:黃崑等人把目標公司的資料從網上下載打包發給他;他逐一進行 分析,重點會關注其中的財務報告;利用專業知識發現其中的漏洞或疑點,然後把他們的發現通過電子郵件告知黃崑。至於「做空報告」由誰來撰寫,他並不知情。 兩年來鐘林為EOS做了七八個任務。

不過,卡尼斯顯然不願意承認這些。對於南方週末記者的求證,卡尼斯回信說,「很遺憾我只能說希爾威(對我們)的起訴絕對無理,但目前我不便多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42

做空中概股隱形操盤手AL初揭神秘面紗

http://news.imeigu.com/a/1330105862968.html

AL是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擬身份,希爾威等中概股通過調查,將矛頭指向AL背後的EOS基金及其老闆喬恩·卡尼斯

從2010年中概股在海外遭遇做空開始,這場大型的「屠鯨行動」已導致眾多中概股的股價跌至一美元,總計數百億美元的市值蒸發。隨著幕後線索的披露,做空中概股的龐大隊伍也逐漸浮出水面。

除了著名的渾水(Muddy Waters)、香櫞(Citron)、Geo Investing和OLP Global這四家市場上有名的做空者外,還有一個「人」依然隱匿於世,那就是Alfred Little(以下簡稱AL)。

然而,與以上幾家擁有公開身份創始人的公司不同的是,AL到底是誰一度是資本市場上的一個謎。但隨著幾家遭遇做空的中國公司的不斷追查,AL的真實身份目前已經逐漸明朗化。

AL在行動

AL最初在門戶網站Seeking Alpha上撰寫報告。在其報告和社交網站LinkedIn上的自我介紹為:有35年投資經驗,曾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工作,1994年~2004年間在中國工作,曾是SAB公司顧問,現居住在紐約和上海。

市場人士通常認為,AL創辦了同名的alfredlittle.com博客網站。從2010年質疑綠色農業開始,這一網站因連續質疑了綠諾科技 (RINO)、西安寶潤(CBEH)、普大煤業(PUDA )、索昂生物(SCEI)和優酷(YOKU)以及德爾集團(DEER)等十幾家中國企業而名聲大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與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的 大戰。

2011年9月2日,希爾威公司審計師收到一封長達87頁的匿名信,其中附有一份攻擊希爾威「可能存在高達13億加元會計欺詐」的報告,這封匿名信同時還被寄給了美國證交會、紐交所、彭博社等機構。受此影響,當日希爾威股價大跌17%至7.5美元。

隨後在9月13日~22日,alfredlittle.com網站上又連續發表了四篇文章,指控希爾威銀礦的儲量、礦石品位、利潤誇大等問題。希爾威股價再遭重創,僅9月13日當天便下跌了19%。

不過,alfredlittle.com網站卻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稱網站上文章由撰稿人提供,其中9月13日調查報告的撰稿人是「國際金融研究與分析組織」(IFRA)。

據IFRA官網介紹,IFRA是一家成立於2009年,從事獨立財務分析、商業調查的服務機構,成員來自各行各業,致力於「在公開信息匱乏甚至不存在的國家開展調查,比如中國」。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9月14日,IFRA分析師Dino Huang曾給該報打電話要求採訪,並在採訪中稱,IFRA是9月13日alfredlittle.com上希爾威報告的作者,他們5月份受僱於對沖基金調查希爾威,但他拒絕透露基金的名字。

但該機構隨後又對其他媒體表示,他們只是一家調查公司,9月2日那份質疑希爾威的匿名報告是另一家機構所寫,他們並不知道其作者是誰。

針對AL的攻擊,中概股公司開始反擊。2011年3月,德爾集團在紐約州高等法院起訴了AL,索賠3億美元。5月,索昂生物(SCEI)也對指控其 為」龐氏騙局」的AL提起訴訟。 9月22日,希爾威將alfredlittle.com、AL等告上紐約州高等法院,訴其發佈惡意操縱股價的看空報告,索賠1億美元。

但AL也並沒有就此收手。2011年12月19日,Alfred Little在其網站上發佈通知稱,若德爾集團不撤銷對其的訴訟請求,則將在20日發佈對德爾集團的質疑文章,隨後該網站如期發佈了對德爾電器多方面質疑的文章。

追查AL

在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同時,中概股公司也聘請調查人員對AL身份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調查結論是:AL是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擬身份。而AL本人也不否認這一點。

紐約高院2011年11月3日的公開資料顯示, AL在應訴材料中稱,原告呈交法庭的3份做空報告和LinkedIn上的自我介紹均「來源不明且無授權」,「就像AL這個名字一樣,網上對於AL的簡介可 以是虛構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關於AL身份的這些未經宣誓的、傳聞中的聲明,不能拿來作為呈堂證供,它們就相當於Google搜索出來的隨便一個網 站對某個人的評論一樣不可採信」。

不過基於各種線索,希爾威與德爾電器展開了針對EOS基金公司(EOS Holdings LLC)及其老闆喬恩·卡尼斯(Jon R.Carnes)的調查。

2011年3月29日,為客戶提供信息發佈的美通社(PR Newswire)發佈了一篇由AL編寫的攻擊西安寶潤的做空新聞。美通社記錄顯示,此條新聞由一名72歲的美國密西根州公民南希·黑裡格(Nancy Heilig)以BVV Worldwide傳媒公司的身份提供,她親筆簽署了一張1495美元的支票支付給美通社,同時還在美通社留下了兩個聯繫電話,一個是香港號碼,另一個是 加拿大溫哥華號碼。而這兩個電話一個與IFRA聯繫人的電話相同,另一個則與EOS基金總裁卡尼斯的電話相同。之後希爾威經調查,南希·黑裡格正是EOS 基金的研究主管贊恩·黑裡格(Zane Heilig)的母親。

另一條重要線索也將AL與EOS基金聯繫了起來。有一名叫肖恩·海恩斯(Shawn Rhynes)的男子在做空報告發佈前曾以對沖基金Quantum Asset管理董事的身份,多次聯繫過德爾公司討論做空報告中的指控項。2011年8月份Shawn也曾以同樣的身份聯繫希爾威。2011年11月15 日,德爾公司的律師前去拜訪EOS的註冊地址,也就是卡尼斯的父母位於拉斯維加斯Highvale Drive大道上的居所時,卡尼斯不在,應門者自我介紹便是肖恩·海恩斯。

元兇——EOS基金?

「我們認為,Alfred Little和IFRA背後的真兇,就是EOS。」希爾威董事長兼CEO馮銳說。

2012年1月9日,希爾威修改了向美國紐約州高等法院遞交的起訴書,追加喬恩·卡尼斯、贊恩·黑裡格等人為被告。

那麼喬恩·卡尼斯這個最大的「幕後控制人」又是何許人也?

卡尼斯今年39歲,1992年成立EOS基金的前身卡尼斯投資集團(CIG)並擔任總裁。EOS官網稱他早年是一位成功的電子股票交易商。從2001年起CIG更名為JCAR基金,轉型為長線價值投資者。從2004年起,JCAR基金改名為EOS。

EOS取自希臘語,意為為生長的植物提供晨露的「黎明的女神」,其大股東是一地平線基金(One Horizon Foundation),一地平線的「監護人」(Protector)也是卡尼斯本人。

EOS基金成立後,一直致力於在中國尋求投資機會。據EOS前合夥人周鴻榮介紹,卡尼斯大一時就做電子商務賺了100萬美元。2002年前後,卡尼斯幫一家中國製藥企業融資130萬美元並在紐交所上市,遂決定來中國發展。

2004年以來,卡尼斯和他的EOS基金對中能控股 (SNEN)、天人果汁(SPU)等十幾家中概股公司的私募發行進行了投資。

會計師事務所Marcum Bernstein & Pinchuk合夥人德魯·伯恩斯坦(Drew Bernstein)曾與卡尼斯在北京共用一個辦公區,他表示:「據我所知,卡尼斯是最有中國投資經驗的外國人之一。」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卡尼斯還是一位動作電影製片人。在EOS官網上有一張卡尼斯與巴菲特的合影,這張照片攝於紀錄片《巴菲特報告》首映式上。當 時,巴菲特向為該影片提供幫助的卡尼斯等人表示祝賀。而研究主管黑裡格與卡尼斯共事多年,現為美國公民,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市及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 市近郊都有居住地址。

除了卡尼斯外,EOS的成員還包括,股票交易主管Joseph Ramelli,亞洲區經理Kun Huang,投資調查總監Jeff Huang,中國區總監劉莉,合夥人和常務董事周鴻榮(George Zhou),副總裁劉北辰(Beth Liu)、黃必強、祝蜀云、王希平、Christian Arnell等。

據其他媒體報導,EOS基金並沒有在中國內地進行工商註冊,其在中國市場開展投資活動的實體是註冊於香港的EOS亞洲投資公司,並由EOS亞洲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租用虛擬辦公室作為對外發佈地址,成都是其主要基地。

不過,據媒體報導,經希爾威舉報,涉嫌為EOS蒐集信息的3名工作人員2011年12月被河南警方拘捕。三人目前處於取保候審的狀態。但河南省公安廳對上述3人是否遭拘捕未有明確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