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連續四年多的奮力追趕,2016年,平安銀行的營業收入終於突破了千億元大關。
3月16日晚間,平安銀行披露了股份制銀行的第一份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077億元,同比增長12.%以上,利息收入、中間業務收入,均有11%以上的增長,準備前利潤更是增長28%以上。
在營業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由於大幅計提454億元的貸款減值損失,導致該行2016年凈利潤增速顯著回落,同比增長3.36%,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營收突破千億大關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平安銀行總資產為2.9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8%;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92萬億元、1.47萬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1879億元、25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4%、21.35%。
收入方面,去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077億元,同比增長12.01%,並首次突破千億元規模;準備前營業利潤762.97億元,同比增長28.49%;實現凈利潤225.99億元,同比增長3.36%。
營業收入大規模增長的同時,平安銀行的收入結構也在持續改善。2016年,該行凈利息收入764億元,占比70.94%,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非利息收入則達到331.04億元,占比29.06%。
2016年8月,平安銀行開始零售轉型,舉全行之力推動零售業務發展。按照平安銀行“三步走”規劃,第二階段中零售業務的地位,將會上升到對公同等高度,謀求在目前營收占比27%的零售業務在行內業務占比的大幅提升,並在未來3-5年時間承接平安集團億級客戶遷徙。其現任董事長謝永林接掌平安銀行後,隨即雷霆推動零售轉型。
平安銀行零售轉型的情況,在過去幾個月的客戶數量、貸款規模上,已經有所反應。年報信息顯示,截至去年底,該行零售貸款余額2913.38億元,較年初增長42.04%,遠超同期公司貸款業務20.63%的增速。同期,該行零售客戶達到4047.32萬戶,較年初增長27.43%;管理個人客戶資產余額7976億元,較年初增長19.54%。
從2012年到2015年,平安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在同業中可謂一騎絕塵。但在2016年,卻已氣勢大減。而在去年上半年,該行實現凈利潤122.92億元,仍然同比增長6.1%,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也有5.52%。
而在同期,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總體略有回升。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64萬億元,同比增長3.54%,增速同比上升1.11個百分點。
與股份制同業相比,平安銀行凈利潤增速略顯落後。在目前已經披露業績預報的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7.6%、4.9%,均高於平安銀行。
計提撥備影響利潤增速
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撥備前利潤,平安銀行去年的增速都不低,甚至在同業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該行1.47萬億元的貸款余額,同比增長達到21.35%;凈利差、凈息差分別為2.6%、2.75%,比上年的2.62%、2.81%,分別下降了0.02個、0.06個百分點。
但由於利息支出大幅下降,該行凈利息收入仍有大幅增長。去年全年,其利息收入1311億元,同比微降2.26%。但在同期,其利息支出547億元,同比降幅達到16.72%,使得其利息凈收入達到764億元,同比增長11.61%。
此外,平安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也有較快增長。2016年,該行實現非利息凈收入331.04億元,同比增長13%;成本收入比25.97%,同比下降5.34個百分點。包含信用卡在內的零售業務,全年累計實現稅後凈利潤93.15億元,同比增長147.15%。
相對於營業收入,平安銀行的撥備前利潤增長更快。2016年,該行準備前營業利潤762.97億元,同比增長28.49%。而在同期,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的營業收入只增長了3.75%、9.72%,均遠低於平安銀行。
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底,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51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8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而在同期,平安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257億元,同比增長約81億元,增幅達到45.66%;不良率為1.74%,同比上升0.29個百分點。
與股份制同業相比,平安銀行上述不良貸款情況並不算特別突出。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招行、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87%、1.89%,分別上升了0.19個、0.33個百分點,不良率均高於平安銀行。
那麽,在營業收入仍然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該行凈利潤增速為何大幅回落?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該行大幅計提了資產減值損失。
數據顯示,2016年,平安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損失達到454.35億元,同比增幅達52.12%。而在上年,這一數據為298億元。這意味著,去年該行撥備前利潤的近60%,被用於計提貸款減值損失。截至去年底,該行貸款減值準備余額為399.32億元,較年初增幅36.45%,撥貸比為2.71%,較年初上升0.3個百分點。
國內新車需求逐漸放緩,各經銷商紛紛打起價格戰,但是新車利潤銷售的下滑,使經銷商只能通過售後環節賺取利潤。面對競爭激烈的新車市場,經銷商也在通過轉型升級尋找贏利點。5月25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2017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經銷商集團百強排行榜”,廣匯汽車以破千億元的營收規模,登上經銷商集團榜首。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表示,去年對於行業特別是百強經銷商集團來說,營收的增長和利潤的增長都跑贏了行業乃至產業的大盤,其重要的因素就是轉型初見成效。除廣匯汽車實現千億元營收外,40%以上經銷商集團邁過百億元門檻。
根據“2017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經銷商集團百強排行榜”顯示,廣匯汽車營收達到1354.22億元,全年銷量為91.5萬輛。同時,排名前五名的經銷商廣匯汽車、中升集團、利星行、龐大汽貿、上海永達營收皆超過500億元,前五名全年銷量(含二手車)累計突破200萬輛,占中國汽車行業銷量的1/10,百強經銷商集團新車銷量達到703萬輛,占全國新車銷量的29%。
事實上,在目前國內新車需求放緩、各城市新車限購政策等因素影響下,近年來經銷商的日子並不好過,庫存量長期處於高位。根據行業通行慣例,汽車庫存系數大於1.5,便處於警戒線以上。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國內汽車經銷商庫存系數為1.6、2.25、1.66和1.92。為了使經營狀況得到改觀,各經銷商開始通過轉型尋找新的贏利點。
以廣匯汽車為例,去年收購寶信汽車、大連尊榮、深圳鵬峰等汽車經銷集團,填補超豪華和豪華汽車品牌的空缺,品牌數量達57個。同時,在經銷商利潤來源之一的售後服務上,廣匯汽車維修服務收入同比增長42.24%。此外,在經銷商轉型重要一環的衍生業務上,廣匯汽車傭金代理業務同比增長88.4%;二手車業務全年代理交易超9萬輛,同比增長97.59%;汽車融資租賃量為16.6萬輛,同比增長46.58%。
業內人士表示,庫存積壓嚴重、銷售無利潤、價格倒掛、衍生產品無利潤增長點、售後產值無保障、資本攤銷大、運營成本大,這些問題困擾著每一位傳統經銷商。未來,單純依靠新車銷售已經無法使經銷商賺取利潤,多元化經營手段才是實現盈利的關鍵。
坐等史上最佳中報。
來源 | 諸葛阿瞞
文 | 黃燕
離半年報發布還有一周,空調業迎來銷量新紀錄。產業在線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空調內銷首次突破千萬達到1031萬套,同比+72%。
1-7月內銷累計5373萬,同比+67%,增速遠遠超過出口的15.2%和13.3%。預計2017年全年空調內銷將超過7500萬,創歷史新高。
這個夏天,在補庫存和高溫天氣共同助推下,空調市場出現了久違的井噴。一級能效和高端產品結構性缺貨,上遊壓縮機持續供不應求。618期間美的部分機型大面積缺貨。
地產調控持續,空調增長依然創紀錄,天花板之說可以休矣。一線城市更新換代,三四線城市棚戶區改造,農村市場啟動,再加上2017年天氣給力,共同助推2017年空調市場出現報複式增長。
強大的基本面支撐家電白馬股價一路上漲。2017年年初至今,格力、美的股價上漲60%,美的一度以2800億市值超過海康威視站上深市第一。
不過最近一個月兩家股價雙雙走低,美的從最高價45跌破40,格力從41回到38,顯示出市場對增長後勁不足和估值泡沫的擔憂。
8月22日,美的、格力股價雙雙翻紅,美的上漲1.86%重回40,格力漲0.41%回到39,市場信心有所恢複。
上半年空調內銷創紀錄,意味著兩大巨頭將迎來史上最佳半年報,營收、凈利潤增速、凈利率水平再創新高。
預計美的上半年營收將接近1200億,同比增長超50%,凈利率回到10%。格力營收在700億左右,同比增長40%,凈利潤有望突破100億,繼續保持14%凈利率。
01
分品牌看,美的7月內銷同比猛漲192%,幾乎三倍於2016年,為當月增速最高。但240萬銷量仍低於格力的330萬,體現出2016年基數水平較低。
1-7月,美的內銷+103%為1132萬,格力+65.3%為1841萬,奧克斯、海爾、TCL、長虹、海信增速均超過50%,全行業享受補庫存盛宴。
從美的最近三年的內銷數據可以看出,2016年旺季期間出貨極低,5月到8月平均每月出貨僅為80萬套,同期格力月均出貨230萬套,美的出貨量僅為格力的三分之一。
2016年美的渠道庫存高峰時超過千萬,壓出貨、清庫存成為2016年空調內銷主旋律。2017年美的渠道庫存水平已降至歷史最低,旺季庫存不足300萬套。這是美的2017年內銷出現報複式增長的基礎。
2017年4月起,美的內銷出現翻倍增長,6月、7月連續兩個月增幅超過190%,幾乎三倍於2016年同期。美的T+3初見成效,空調出貨節奏與終端銷售同步,銷售旺季就是出貨高峰。
2016年格力1-7月內銷出貨均為負增長。2017年,清庫存完成的格力恢複了以往的節奏,上半年增速在60%到80%。4月到7月單月出貨量穩定在300萬左右,預計今年出貨高峰仍在第四季度。
2017年1-7月,格力內銷累計1841萬,比2015年的1688萬增長9.1%;美的1132萬,比2015年的1163萬下滑2.7%,海爾574萬,比2015年的403萬增長42.4%。美的出現負增長,可見T+3政策下壓貨越來越少。
根據2017年Q1財報,格力一季度營收+19.7%,美的剔除庫卡後營收+31%,美的營收增速與空調內銷增速基本符合,格力二者之間的差距較大。2017年中報格力營收增速將達到40%,與美的持平。
從2017年開始,兩大巨頭在渠道策略上分道揚鑣。美的繼續推進T+3,向零庫存目標邁進,以全價值鏈經營提升盈利能力。格力則延續經銷商分銷模式,積極打款壓貨,同時加大電商營銷力度,依靠品牌影響力在線上圈地。
誰的步調更適合市場的節奏?
市場好時,兩條路都通向高增長,但一旦黑天鵝出現,格力高企的庫存水平很可能再次爆發,重演2015年的斷崖式下跌。
美的T+3模式,通過快速周轉節約了庫存成本和資金占用,確保經銷商利潤,最終提升公司盈利和市場份額。直接表現是美的凈利率不斷提升,2016年達到歷史最高10%。
在整個家電行業,經銷商層級減少、庫存面積減少已經是大勢所趨。今後經銷商的定位不再只是賣貨,更重要的是用服務提升用戶體驗。這是包括美的和格力在內,所有品牌都需要認真面對的新挑戰。
02
從市場占有率來看,美的已經在這一輪增長中切到了最大的蛋糕。
根據產業在線數據計算,2017年7月美的內銷份額為23.3%,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格力下滑6.2個百分點為32%。二者的份額差從2016年7月的24個百分點縮小到了9個。
2017年1-7月,格力市場份額下滑0.3個百分點至34.3%,美的上升3.7個百分點為21%。市場份額之差從2016年1-7月的17個百分點縮小到了13個。
定量不重要,定性就可以了。數據不可能100%準確,但數據反應的趨勢確實存在。
格力依然是空調老大,但美的追趕的腳步已越來越近,2017年格力針對美的發起的專利訴訟並沒有阻礙美的份額上升。
2017年1-7月,前三大品牌市場份額總計為66%,比去年提高2.3個百分點。前五大品牌中,海爾、TCL下跌0.2個百分點,奧克斯上升0.3個百分點,誌高已經跌出前五名。
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馬太效應作用下,空調強者恒強。在地產調控繼續,原材料漲價壓力下,龍頭企業將依靠規模優勢、產品升級、供應鏈溢價、經營費用調控等手段繼續提升盈利能力,半年報格力和美的凈利率將再創新高。
另一方面,龍頭企業還在為行業輸送人才,奧克斯得益於格力原班人馬,TCL則有美的內銷團隊加盟,這是奧克斯和TCL上位的重要原因。
競爭的本質是共同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你死我活,2017年空調市場的增長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03
2017年的高增長是曇花一現,還是新一輪周期的開始?
產業在線歷年內銷數據顯示,2007年內銷規模為3199萬,2014年達到最高峰7017萬,2015年庫存爆發內銷滑落至6269萬,2016年進一步下滑到6049萬套,9年內年複合增長率為7.3%。
如果2017年內銷保持目前增速水平,全年銷量有望達到7500萬,甚至接近8000萬。與2014年最高峰的7017萬相比增長7%,增速與歷年平均增速持平。
與2014/15年均值相比,2017年上半年內銷增速最高為36%,單月增速大幅低於與2016年對比增速。2017年的高增長,實際是去庫存周期結束後的回歸常態。
7月空調內銷相比14/15年增長84%,與前6個月相比增速明顯提升,下半年空調市場熱度不減。進入8月,主流品牌工廠排產接近滿產,一改往年生產淡季的慣例。
以10年期計算,一線城市大批用戶已進入更新換代期,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放量增長,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空調將成為冰洗空之後農村第四個普及的大家電。
市場變化越來越快,用戶需求更加細分,未來空調行業的競爭將不再靠天吃飯,考驗的是企業綜合實力。
電商日益主流化,大數據開始發揮作用,對傳統分銷模式沖擊很大。產品本身的智能化嘗試,如何發揮多品類協同優勢,包括小米這類競爭者入局,都給空調業帶來了新的變化。
對格力來說,繼續一統江湖最大的挑戰不在外部,而在內部。最近的一連串信號顯示出,格力高層正在醞釀新一輪人事變動,李緒鵬出任格力電器黨委書記只是開始。
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年產值已突破千億元大關。受利好因素影響,國內正迎來新一輪集成電路投資熱潮。但專家表示,集成電路產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產品市場占有率較低、配套的設備與材料發展不足等短板猶待破解。
集成電路年產值首破千億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陳賢在近日舉行的“2017年第20屆中國集成電路制造年會”上表示,目前國內集成電路制造產業形勢一片大好,2016年我國集成電路制造產業產值首度超過1000億元大關,達到1126.9億元;今年上半年,集成電路制造業繼續保持良好成長勢頭,同比增長25.6%,產業規模達到571億元。
業界認為,芯片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釋放的結果,而這種高增長背後也顯示出過去一段時間芯片制造投入的不足。
目前,我國芯片年進口額高達2300億美元,本土芯片業尚不能滿足國內所需。據業內人士介紹,以2013年中國本地市場消耗808億美元集成電路產品,本地生產50%即404億美元為例,假設芯片設計業的毛利為40%,則制造業的產值為289億美元,如果每個12英寸晶圓片價格為2890美元,則需要年產1000萬個晶圓片,即每月產能要達到83萬片。若以90%產能利用率計算,則每月產能需要達到約93萬片,而現在中國的實際產能約為每月20萬片,每月產能缺口達73萬片。
最近兩年,國內正迎來新一輪晶圓制造投資建廠熱潮。據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SEMI)預測,2016至2017年間,全球確定新建的晶圓廠有19座,其中中國大陸就占了10座。
作為全球主要的電子產品制造大國,國產芯片將擁有巨大替代空間。上海華虹宏力副總裁陳衛表示,眼下人工智能概念正迅速躥紅,而集成電路芯片是其背後重要的硬件基礎。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產業興起,“連接+感知+智能化”將驅動半導體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性缺陷逐步顯現
雖然國內芯片制造業產值增長、投資活躍,但產業現狀卻並不樂觀。集成電路多年來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進口商品,而近來芯片制造業的快速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在華外資公司的增長。目前,中國前十大芯片制造公司中,外資公司的數量占據一半,營收比重占到了56%。
國內企業在先進制程技術上也明顯落後於國際競爭對手。在專家看來,目前國內晶圓制造技術落後世界領先水平2代,且缺乏有規模的集成器件制造(IDM)企業。
隨著建廠數量越來越多,國內集成電路制造企業面臨的競爭將日益激烈,但工藝技術往前發展卻越來越難;同時,設備、材料價格波動也越來越大。到2020年,產業需要30萬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另外,還時常面臨海外的技術壁壘。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集成電路處處長任愛光表示,國產芯片制造業近年來有所進步,但兩個問題未變,一是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二是核心產品市場占有率有待提升。
而在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看來,我國集成電路制造業長期以“代工”為主要發展模式,對設計能力過分依賴,對產品缺乏深入理解,大多還停留在被動的服務層面。“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結構性缺陷已經逐步顯現,以代工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發展模式是否還適應中國的發展值得商榷。”
集成電路設備與材料也是制約芯片制造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在專家看來,國產產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雖然國內掀起了晶圓生產線建設大潮,但大多數訂單都被國際裝備企業瓜分。
國內半導體專業研究機構芯謀研究的分析師王笑龍表示,因缺乏進入生產線試用驗證的機會,本土企業難以成為制造企業的首選供應商。
大力發展IDM模式正當其時
美國、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發展證明,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一定要有強大的芯片制造業。與之相對應,近年來歐盟、日本在集成電路產業上日漸式微,也證明沒有強大的芯片制造業支撐不行。
“集成電路產業要想大發展,必須要有強大的晶圓制造能力”。任愛光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一要更加註重開放發展,融入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體系中;二要更加註重創新發展,著力培育企業創新主體;三要更加註重聚焦發展。
魏少軍認為,大力發展集成器件制造(IDM)模式正當其時。從“以代工為中心”向“以產品為中心”的轉變是中國集成電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品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追求的終極目標。
從本質上說,集成電路產業還是制造業,而制造業的核心在於供應鏈。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表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首先要降低成本,供應鏈的保障非常重要;其次,產業鏈要走在前面,這才是健康的產業生態。因此,必須加快建立國產集成電路產業鏈生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為產業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相較於其他地區,中國本土晶圓代工企業在產能及制造技術上還有很多提升空間。”陳衛表示,國產芯片制造業要聚焦全球市場與熱點應用,發展差異化特色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