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連老婆小孩都拿來算 梁公偉越算錯越多


2010-12-27  TCM




本周掛牌的晨星二十一日舉行法說 會,董事長梁公偉針對最受各界爭議的董監持股過低做解釋,「大家印象是不是有點錯誤,嚴格說來,入選董事的代表(持股)加起來超過五%。」梁公偉解釋,除 了他本人持有○.○二%外,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還持有四.二%;若加計法人董事Goldendust持股○.六三%及其代表人林翰飛個人持股○.○三%, 共是四.八八%。這在梁公偉看來,比起其他同業,晨星應該合格。

不過,依據晨星公開說明書,無論怎麼看,答案都只有一個:印象錯誤的人是梁公偉。

首先,若依照正常合理且正確的計算方式,只有董事會成員的股權才能列入董監持股。那麼,截至二○一○年九月三十日,晨星董監持股毫無疑義僅有○.六五%。

其次,若依照梁公偉的計算方式,則同產業的聯發科與立錡,董監加計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持股,分別超過一三%與一○%。晨星的「董事及親屬持股」,恐怕也還搆不到及格邊緣。

除了「梁公偉版董監持股」,全場法說會並沒給太多明確數字,「可惜,這數字也算得莫名其妙,如果是這種算法,恐怕全台上市公司的董監持股都要重算了。」某位法人無奈表示。

(周岐原、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91

越來越多的大牛CEO們奮鬥在創新第一線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2210.html

有一天,也許微軟、IBM、寶潔、埃克森、通用汽車、通用電氣、新聞集團、蘋果都將被新的科技公司代替,這些領導人都將被人遺忘,但這就是創新的本質,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相對於年輕創業者來說,年輕意味著他們創造的東西會延續越久,我們看好年輕創業者的勇氣、冒險精神;睡著破舊床板、喝著一罐罐的紅牛——似乎一切改變世界的業務都在召喚著年輕人。

但問題是,事實跟這些假設是相悖的,考夫曼基金會導師Dane Stangler表示:「美國的創業熱潮主要是非年輕人主導的,科技公司創始人平均年齡39歲,50歲以上的創始人是29歲以下創始人的兩倍」。

為什麼有經驗的年長CEO才是奮鬥在創新第一線的主力呢?商業上長期的成功需要的是整個花季而不是幾朵盛開的鮮花,MIT教授Deborah Ancona認為成為一個成功的CEO需要具備4個能力:意會、關聯、願景、發明能力。

「意會」 意味著你能意會世界動向、瞭解公司處在一個什麼位置;「關聯」,意味著你可以和團隊其他成員、行政人員、和合夥人處理好社會關係;「願景」 是指一個CEO為公司勾勒未來的能力;「發明」 是CEO把抽象觀念具體實施到這個世界的能力。

細細領悟,你會發現一個沒經驗的、年輕的CEO很有可能擁有其中兩種能力:「關聯」、「願景」,這讓你成功形成周邊關係和敢於夢想;但是剩下的 意會、發明——要求來自過去觀察和失敗中汲取的大量經驗,來預測接下來整個世界會發生什麼,然後製定出實際的對策;換句話說,只有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才是構造一所新房子的好木匠,別人才敢放心僱用他。

Facebook目前的境遇就能很好地解釋,扎克伯格有「意會」能力嗎?有,但顯然他做得不夠,他現在正在掙紮著Facebook到底應該擺在世界的什麼地方。他有關聯能力嗎,也許如他自己所寫,不是很好。願景和發明能力卻是有的,但現在願景和發明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當然還有很多年輕CEO 失敗的例子,包括1996年離職的蘋果CEO Gilbert Amelio

許多改變了世界的企業家,是在40歲以後大有作為的,亨利·福特、本·富蘭克林、本田宗一郎、李·艾柯卡,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相比年輕人,年長的CEO也許活力不足,但是他們有他們的智慧,風投會把這看做附加值, 在作戰效能上會比年輕人得分高。

而目前商業世界可能會經歷一場有經驗CEO的改革,風投會重新認識到有經驗的CEO的力量,然後這些有經驗的CEO會更加活躍在各個創新第一線。年輕創業者們,你們打算如何應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93

為何越來越多公司不適用五力?

2012-12-03  TCW
 
 

 

不管你知不知道「五力分析」,但或許你在思考今天公司要不要進入一個新市場,甚至該不該換工作時,都已經用過類似架構去分析。

舉例來說,今天你想在社區開一家牛肉麵店,你會去想,我有沒有辦法取得更好的牛肉,或是更低的原料成本?(供應商議價力量);我的產品是否有獨特性,或是品牌很特別,可以讓顧客埋單我的開價?(買方議價力量);現在社區內其他牛肉麵店的競爭狀況如何?(產業現有廠商競爭能力);是否可能有其他人也正打算進入搶食大餅?(新加入廠商威脅力量);最後,還會想,有沒有其他的主食會取代牛肉麵?(替代品威脅力量)。

五股力量分析清楚後,就可以知道,我是否有足夠的籌碼,可以在社區內賣出一碗高價的牛肉麵?還是,我根本不應該做出這個決定。

在五力分析之前,策略,只是在告訴你如何改善內部流程——因為要開一家牛肉麵店,所以我需要學會更好、更快的煮出一碗麵。但波特的五力分析卻告訴我們,要了解社區牛肉麵市場的競爭環境,再判斷是否要去賣麵。若真要去賣牛肉麵,我就要一直強化對這五個因素的談判籌碼,才能成為贏家。

網路時代,造餅比分餅更實用

只是,這個影響企管界三十年的策略思考架構。在今日「只適合高度成熟、寡占的產業,像是鋼鐵業等,其他新興的、正在成長的,完全不適用!」台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說。

湯明哲說,五力分析的基本假設是零和遊戲。每個人都要想辦法取得最好的議價籌碼,唯有你輸我贏,才能最大化自己的競爭力。

但是,網路時代讓廠商間的交易成本降低,大家更容易合作下,生態體系(Ecosystem)產生。共贏、「造餅」的平台概念,取代了五力分析的競爭「分餅」概念。

蘋果(Apple)與數萬家軟體廠商組成的App(應用程式)商店,是最好的解釋。蘋果創造了App平台,並且決定誰可以上架,對供應商(App軟體業者)而言,蘋果是有極大的議價籌碼,依據五力分析的概念,蘋果應取得至少九成利潤,只讓後者有一成獲利,透過獲利極大化,築起阻絕其他對手的門檻。但,若蘋果如此,卻只會降低供應商開發相關軟體的意願,並且可能無法生存。所以,最後蘋果採取只分利三成的做法,而造就今日的帝國。

此外,廠商間的定位越來越模糊,也增加五力分析的困難度。例如Google要分析買方議價力量,但是Google的買方是誰?是一般使用者嗎?但是,這些使用者都沒有付錢給Google。Google的供應商又是誰呢?若說是所有使用者也可,我們寫過的文件與部落格,都是成就其內容的元素。

戰局多變,難滿足企業動態需求

戰局多變,五力分析難以滿足企業動態需求。主張動態競爭的大師、國際管理學會主席陳明哲就直指:五力分析適合企業評估是否要進入某一個產業,但當企業已經進入一個產業之後,就難以使力。

如蘋果、Google與微軟之間一連串跨產業的競爭,分析可以告訴你,單一產業的競爭非常激烈,但無法反應供應鏈,甚至整合商業生態系統參與者錯綜複雜的生態關係。

再回到牛肉麵店,店主可以分析目前牛肉麵店市場競爭有多麼的激烈。但是,其實店主更需要知道,當附近的夜市店家結盟派出抵用券搶客時,他應該怎麼把客戶吸引回來,該推出折扣行動嗎?還是推出什麼創意服務?

陳明哲表示,沒有一套學說是完美的。五力分析可以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都是顯學,其實很不容易,但企業在使用管理學說時,應該先深入了解它的定義與假設,才不會反被局限!

【延伸閱讀】1分鐘看五力分析既有競爭者與既有廠商的競爭程度

潛在的新進入者:新進入者的威脅購買者: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替代品:替代品或服務的威脅供應商: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1980年由麥可.波特提出。分析一個行業/企業競爭態勢最有效的工具,企業可以依靠5個關鍵因素,去決定是否要加入,或是退出行業,並可藉此判斷,這個產業利潤前景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03

指標越多,績效就會越好?

2012-12-03  TCW
 
 

 

如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所述,每個管理工具「學很容易,用很難。」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跟關鍵績效指標(KPI)為伍,但是,卻對KPI不一定有正確認知。

哈佛管理學教授柯普蘭(Robert Kaplan),就把KPI比喻為飛機儀表板,在儀表板上只會列最重要的指標,例如高度、速度、燃油量等,而非機內所有的狀況都列進去。KPI就是企業執行目標時,最重要的儀表板。

但,若不當使用「儀表板」,也可能讓人會誤判情勢。

小心指標達成背後的四大迷思

杜書伍就以實務角度,分享他看到的KPI使用迷思。

一,KPI沒異常,代表企業成長穩健?

錯!杜書伍指出,以為企業財務數字,或是員工績效達到KPI,就判斷企業正朝預定方向走,是很多企業最大的誤解。KPI的設定,只是要確認一個標準,但這標準多來自於平均值。「KPI只是給你一個約略的Signal(信號),」他舉例,若以六十分是及格分數,就認為六十一分的員工比五十九分的員工要好,就是最大的誤用。

杜書伍從不會認為,六十一分的員工比五十九分要好,其實這兩個分數並沒有很大的差異。正確的方式,應把KPI當成「參考值」,用「相對」角度而非「絕對」角度判讀。部屬沒達到KPI要視其與標準差距多少,未達標的理由是出自於個人、環境或者流程?

KPI是幫助企業找問題。相較於紅字,杜書伍也特別關切KPI低空飛過的黑字。因為這可能是下一個企業危機的前兆。「看KPI如果不能掌握到真諦,將面臨企業僵化,部屬為數字而數字,甚至造數字,因為差一點就是有獎金和沒獎金的差異。」

二,KPI很客觀,連結績效最公平?

錯!杜書伍強調,正因為判讀很重要,領導者不應該機械化的,直接把KPI對應到績效,否則員工只會做KPI規定的事,沒規定者就放棄。

此外,只以KPI連結績效的企業,主管容易怠惰,所有都看KPI為主就好,主管根本不需要有判斷能力,不需要去了解員工與任務之間,出了什麼問題。長久下來,組織會喪失最重要的競爭力——人才素質。

三,越多KPI就越能掌控績效產出?

錯!杜書伍認為,「重點是要選對,不是多,Low咖(指拙於KPI領導者)會用五十個KPI去衡量事務,每個KPI都衡量一點點,高手會用三個或五個去衡量。」

他以中醫針灸比喻,例如,中醫裡感冒相關的穴位可能有三十多針,全都扎針搞不好作用會互相抵消,真正高手會判斷病情,可能插三根針就解決病症。

如前文所述,最容易發生設立過多指標的,就是使用「平衡計分卡」的企業。

但企業要怎麼樣才知道KPI設立過多或過少?杜書伍建議,這要企業依據實行狀況調整,他觀察企業通常一開始意識到KPI項目不足,會逐漸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開始刪減,不可能一次就做對。

四,KPI會扼殺創新?

對也是不對,這是時間點的問題。政大企管系教授于卓民指出,做創新第一階段,應該先塑造態度與環境,不適合用KPI衡量,第二階段,進入商用化的創新,才開始用KPI。

在創新之初就用KPI衡量結果,受害最深的就是3M。二○○一年3M因為創新產品生產週期過長,缺乏衡量績效制度,3M從奇異(GE)挖角邁克蘭尼(James McNerney)擔任執行長,上任後,他導入六個標準差,強調嚴謹的KPI,結果創新產品的生產週期由四年縮短為一年半。

但是五年後,3M的創新能力卻大降,原本五年內有三分之一來自創新產品,到了後期僅有四分之一來自創新產品,這讓3M重新修正,對萌芽期的創新不用KPI衡量,到具商業價值的創意時才導入管理流程。

一個工具用錯,帶來的傷害有多大,由此可見。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KPI

關鍵績效指標,是1960年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雷多(Vilfredo Pareto),所提出80/20的觀念延伸出。它是企業衡量與溝通績效時,最常用的指標,指標定義是由企業決定的關鍵性20%數據組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2

投資札記【482】快樂越多,賺的越多?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ny.html

快樂越多,賺的越多?


來源 一財網

賺得越多,人往往越快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但新的研究表明,這句話反過來說可能也沒錯:人越快樂,往往賺的錢也越多。

項針對1萬多名美國人的研究發現,那些在成長期間每天經歷更多正面情緒且對生活更為滿意的人在29歲之前會賺更多的錢。這項研究是由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教授德內夫(Jan-Emmanuel De Neve)和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經濟學教授奧斯瓦德(Andrew Oswald)共同進行的。這篇論文上個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上週五在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的年會上,這篇論文得到了介紹。

 

兩位研究人員利用了全國青少年健康縱向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Health)1994年至2008年期間得出的調查數據。受調查中學生被問到的問題包括「『你享受了生活這樣的表述在過去一週中有多少次是真心話?等到這些學生年齡漸長後,他們還回答了從整體看,你對自己的生活有多滿意?這樣的問題。

 

那些在16歲和18歲時認為自己更快樂、且在22歲時對生活更為滿意的學生到29歲時賺的錢也更多。調查將生活滿意度從一到五打分,學生在22歲時給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每多打一分,日後收入就會多出大約2,000美元。這些學生的平均收入約為3.5萬美元。

在那些多子女家庭中,某個孩子在22歲時對生活滿意度的打分與家庭成員的均值相比每高出一分,其在29歲時的收入和家庭成員的均值相比會高出近4,000美元。

 

分析表明,快樂不僅與高收入相關,而且有助於一個人賺得更高的收入。

德內夫上週五說,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收入與快樂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

 

研究人員推斷,這也許是因為快樂的年輕人更有可能獲得大學文憑、找到工作並獲得提升。他們也更為樂觀,不那麼神經質。研究人員在分析中假設個人收入不受教育、身高和自尊等其它因素的影響。

 

非常快樂的心態確實對一部分人有幫助。那些回答自己非常快樂的青少年賺到的收入高出均值大約10%。而不快樂帶來的負面影響則大得多。這些研究發現,那些在青春期十分不快樂的人後來的收入較平均收入低30%左右。

 

不過論文作者認為,個人幸福和更高收入之間存在的這種聯繫對那些艱難促進經濟增長的國家來說,或許是個好消息。

論文指出,對決策者而言,這些機制的存在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一個更加幸福的社會可能在本質上能給其公民帶來更高的收入。

(欲看更多相關內容,請瀏覽華爾街中文網 cn.wsj.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50

BCG稱新興市場催生越來越多的超級富豪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49

FT的最新報導顯示,亞洲新興市場強勁的經濟增長催生全球私人財富達到創紀錄的高點——百萬富翁和超級富豪的誕生變得越來越快。

根據BCG提供的數據,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私人財富增長7.8%達到135.5萬億美元。家庭財富達到100萬美元的家庭總數達到1380萬,而超過1億美元的「超級富豪」家庭數目則上升到12000。

個人財富的不斷增加意味著在亞洲經濟引擎的幫助下,全球經濟已經逐步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

BCG如此表示。

除日本外的亞洲國家一躍成為發展最快的地區,個人財富較2011年大幅增長17%至28萬億美元,而這個數據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接近翻番,達到48萬億美元

「隨著越來越多百萬富翁和超級富豪的誕生,看上去世界已經把金融危機拋在腦後,」BCG MD兼合夥人 Brent Beardsley說,「雖然可能還會有其他波折,但看起來確實在逐漸恢復——股票市場不斷上漲,新興市場保持增長。」

BCG對2000年以來的報告做了彙總,統計了超過130傢俬人銀行和財富經理提供的數據,還抓取了政府公開信息中的數據。報告稱,那些世界上最富有的家庭積累財富的速度比以往更快。

BCG預計截至2017年全球私人財富將會增長至171.2萬億美元,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由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貢獻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財富中所佔的比重正在逐漸趕上發達國家。

在排名方面,美國毫無疑問依然是最富有的國家,日本和中國緊隨其後,英國和德國並列第四。卡塔爾則是富豪密度最高的地區,每1000戶家庭就有143戶百萬富翁。

股票市場自去年7月開始的強勁反彈推動發達國家富豪們的財富暴漲,而新興市場富豪的財富積累則得益於強勁的經濟增長。

報告稱,那些新興市場的大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中,2007年僅有中國入圍全球最富有的15個國家;此後,印度同樣躋身中國的行列。BCG預計到2017年,中國將會取代日本排名第二,而印度俄羅斯將會分別位列第九和第十一。

報告統計了財富經理管理的資產規模,結果是較上年增長13%——亞太地區增長驚人,同比增長23%,緊接著是拉丁美洲,達到18%。

有意思的是BCG對於離岸財富的統計,報告顯示全球離岸財富在2012年同比增長6.1%達到8.5萬億美元——中國人熟知的瑞士毫無懸念地登頂最佳目的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85

為什麼股票跌得越多是好消息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j4pz.html

最近股票市場大跌,持有股票的投資者相信心裡大都不爽,這是人之常情。讓我們先來看一個來自真實的故事。

 

小林在一個股票10元的時候拿出10萬元買了1萬股,買了以後股價也漲了一些,但很不幸的是兩個月以後整個股票市場陷入了漫漫熊途,各種股票紛紛大跌,更不幸的是小林買的股票跌得比大多數股票還要凶,股價飛流直下三千尺,股價跌到1元,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這時候小林在痛苦中做出了一個異於很多人的決定,籌出10萬元去補倉,同樣是10萬元,由於股價跌到只有1元,小林這次買到了10萬股。加上原來在10元價格時候買的1萬股,小林現在持有了11萬股,平均每股成本相當於1.82元(20萬元/11萬股)。在小林補倉以後,市場仍然繼續下跌,這個股票的價格最低跌到了只有0.7元,越買越跌,此時小林恨不能此生從沒有聽過股票二字。斗轉星移,熊去牛來,股票市場步入了新一輪上升,小林持有的股票盈利上升,投資者逐步意識到這個公司的增長潛力,市盈率也水漲船高,每股盈利和市盈率的雙重上升使得股價大幅度上升,幾年以後這個股票的價格不單超過了10元並繼續上升到20元。現在小林持有的11萬股的市值為220萬元,小林投入的20萬元成本增值了10倍!

 

為什麼股價只漲了100%而小林卻賺了10倍?原因卻是因為小林經歷了一個超級熊市。設想一下另一種情形,假如小林當初買了這個股票以後沒有這個熊市而一直是天天都人人歡喜的牛市,股價穩步從10元上升到15元,小林的心情天天歡暢並且在股價漲到15元的時候再追加投資10萬元買入了6667股。最終股價漲到20元的時候,小林共持有16667股,總值33.33萬元,相比投入的20萬元,小林的收益率是66%。

 

66%的收益率固然也不錯,但66%的收益率和1000%的收益率你選哪個呢?股票價格下跌原來才是特大利好,因為股票價格下跌的越兇猛,投資的高收益才越有可能。

 

這個故事藏有兩個細節,首先是小林買的公司是一個不錯的公司,其長期經營趨勢總體是上升的。其次就是小林在市場非常悲觀的時候堅持對這個公司的看法,拿出現金來買入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72

越來越多的中國購物商場免租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801

中國的一些業主正通過放棄租金和幫助裝修門面等手段,來吸引Zara、H&M等大眾時尚品牌入駐,因購物商場的大量湧現使得空置率上升。

彭博社援引房地產服務公司Cushman & Wakefield Inc和RET Property Consultancy Ltd稱,一直到最近,優惠租賃條款都只是提供給LV和Gucci等奢侈品牌,因為它們能夠吸引人流進入商場。而現在,隨著業主們填滿商場的難度加大,他們也對一些大眾品牌開出了優惠條件。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需求也正在降溫。據瑞信和海通國際證券,華潤置地和恆隆地產等大型購物中心運營商能夠抵禦經濟放緩的衝擊,但規模較小的運營商就顯得更為困難。同時,專注於二三線市場的業主將面臨更多壓力,因為相比於大城市,中小城市的零售商場增加更快。

瑞安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的Carrie Liu說:「中國的商業地產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那些二三線城市偏離中心地帶的新商場尤其如此。」

CBRE Group Inc稱,目前全球有320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正在建設中,其中一半都位於中國。Cushman預計,明年有2100萬平方米的零售區域完工,同比上升38%。

據Cushman,成都、瀋陽、杭州及青島等城市可能在2014年迎來最高空置率此外,在一些不太富裕的城市,明年空置率將由今年一季度的6.8%上升至超過30%。相比之下,香港和新加坡等發達市場空置率約為6-7%。

Cushman的Sigrid Zialcita說:「中國的問題在於沒有合適的規劃,許多城市都有供應過剩的趨勢。」

瑞信駐香港房地產分析師Jinsong Du說,雖然對於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供應過剩仍有待商榷,但普遍的共識是,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確實如此。他還說,「大型購物中心開發商的表現肯定好於那些小規模的開發商」。

瑞士歷峰集團(Cie. Financiere Richemont SA)伯爵品牌負責人Dimitri Gouten說,在中國,開發商幫助構建店面或免租金的做法並不鮮見,這是不同商場市場策略的一部分。但他也說,這些商場通常是那些「實力比較弱」的商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8

汽車論壇的秘密:錢越多就隨你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19.html

前幾天,有個autocarweekly的聽眾發了個截屏給我們,在號稱國內第一汽車垂直網站的汽車之家的大眾論壇裡,滿屏都是此貼被已被刪除,無法閱讀。

事情的起因,大約是近期大眾甲殼蟲的車主發現自己的車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於是在論壇裡發帖抱怨,要求大眾正視這些問題。

聽眾問,論壇的帖子,是怎麼被刪掉的呀。額,這個嘛,咱還真的略知一二,請聽胖哥給你娓娓道來。

如果說在互聯網,特別是搜索引擎技術的飛速發展歷程中,除了客戶需要之外,另外一大推動技術革新的動因,恐怕算得上是企業們進行輿情監控的需要。

我記得2007年前後,很多車企公關在聊天的時候就抱怨過,互聯網輿情的檢測好做,論壇的搜索監控很難,然後到2008年,專門針對論壇的輿情搜索軟件和服務商就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

隨後的微博,從不可監控到完全可監控,僅用了短短數月。而微信,再這麼發展下去,估計也很快會有專門針對他們的監控方式。

好吧,胖哥認為,一個企業要密切、即時地監控在各種媒體平台上關於他們企業、領導和品牌的言論,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當每天得到這些監控報告之後,企業通常面對兩個選擇:或者是把論壇帖子裡反映的事兒搞定,給抱怨者一個交代;或者是把抱怨者搞定,給領導一個交代。

不用多說也知道,後者看上去比前者容易多了,所以大多數車企也都是這麼幹的。以前吧,這事兒也沒法說什麼,雖然大家都明白這是飲鴆止渴,但是畢竟連眾多公眾事件,政府也都是這樣來解決的,上行下效,企業如此行事,似也可以理解。如今,既然從中央領導到上海領導都發了話,要支持合理的輿論監督,那車企再這麼幹下去是不是就不太合適了呢?

所以,這事兒到了如今,胖哥覺得可以拿出來掰扯掰扯了。

據胖哥瞭解,車企與網站論壇之間通常有兩種合作方式。

一種呢,是車企給這家網站投放了海量的廣告,那麼刪幾條帖子這種節操上的大事、操作上的小事,在沒有節操的年代,就完全不是個事兒了。現如今,你要讓一個媒體面對年購買兩千萬的客戶說不,這比讓某些法官對KTV說不還難不是?

一般規則是,一些需要認證、註冊的網站,會跟企業約定,非認證的車主所發的攻擊該金主的帖子,隨便刪,通常這都不需要企業說話,網站或者廣告公司監測到了,自己就給刪了,不拿這些瑣碎的破事兒給金主添堵,最多就是到月報的時候,把這些一條條寫出來,證明自己提供了完善的服務。

認證車主呢會稍微麻煩一點,畢竟如今媒體平台發達、渠道暢通,如果一家網站連認證車主的言論都隨意生殺予奪的話,那估計離大廈將傾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不過,這也不是沒有辦法,通常網站和水軍會立即行動,用很多無聊的評論、發帖把這條東西給沉了。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媒體達人講座的時候非常得意地稱,一般無聊評論超過75條,讀者就不會再有繼續讀下去的願望,而帖子一般被沉到第三頁也就無聲無息了。

如果這樣物理的方法不起作用,那麼網站還會把認證車主的相關信息和聯繫方式給到車企,讓車企使用化學一點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安撫。要做一個六親不認、張手就打笑臉人的維權者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多數車主還是擼一擼就會變乖的好人。

當然,這樣的服務還是不能讓財大氣粗的車企滿意的。於是網站還對金主進行了底線承諾。就是,但凡事關招募集體維權的帖子,格殺勿論,不管你是認證車主,抑或是版主,小樣兒想借我的地盤鬧事兒,不行!

對維權這個事情,企業是有大教訓的,之前在某網站上,4個帶頭大哥一舉拉動了400餘人對某輛車進行集體維權,結果,企業不得不採取「首惡必辦」的策略,幫4個帶頭大哥把事兒給辦了,退換了車了事兒。這裡胖哥得說一句,集體維權的最大問題在於不團結,跟上海汽車媒體似的,帶頭大哥和嘍囉們一起出來整事兒,到了帶頭大哥吃了肉,立馬偃旗息鼓,嘍囉們通常扛了半天旗,打了半天鼓,湯都沒喝上。

這個事情呢,通常是由市場部出面搞定的,公關部手裡的預算要辦這類大事兒是比較勉強的。

那麼,對於那些廣告投放量不是最大,但又頗具影響力的網站論壇,車企要咋辦呢?通常,在這裡的處理方式會是直接搞定版主。

胖哥在很長的時間裡,一直覺得版主是一件神聖而光榮的工作,堅強、無私、樂於分享、朋友遍天下……現在看來,不少版主唯一的問題就是缺錢。

據實在不能透露姓名的朋友介紹,一些汽車專業網站,比如愛卡等,版主通常底線比較高,一般你隨便給他個一千兩千的他真的會拒絕。不過如果車企一咬牙一跺腳,給到3000,基本是可以拿下的。3000一條,這真是好買賣啊,難怪很多版主在微信微博上,這個月打飛的去了三亞,和當地校長一起打高爾夫;下個月又帶著小妹開著車去了海拉爾的。要我胖哥哪天有幸當了版主,我就每個月整上個一二十條負面,哇塞,不能繼續想了,不然真要去幹這個了。

和媒體一樣,做新聞的總要比做行業的屌絲一點。所以像網易、新浪、雅虎這類的新聞網站的汽車論壇,版主就要隨和一點,通常500至1500基本可以拿下,極端的還聽說只要有兩三百就會就範的。在這裡,我想代表一個媒體人求求企業,就算個別版主真的能接受兩三百的價格,您們也抬抬手給他五百成不,就算各位企業大爺給已經如此廉價的媒體長長臉了。

不過就這個價位也有發財的時候,趕上DSG那樣的大型事件,版主趕上的可能就是人家來給送錢。有的時候,明顯是經過組織的,在一個論壇裡,一天之內就會出現兩三百條針對DSG的負面攻擊,進退有序,強弱有致,攻擊頗為得法,而同一天很多其他有影響的論壇也會出現大量同題材內容。一邊發、一邊刪,可把版主樂死了。

版主兄弟,胖哥再給你支一招,在這種負面輿情集中的時候,你可千萬別覺得,刪一條500,刪多了就當批發便宜點得了。這時候可一定要記住三個成語:坐地起價、漫天要價,最好吃完原告吃被告。這個關節上,你可一定得要出咱媒體人的氣勢來。

一般而言,一個較大的品牌現在在輿情監測上一年會花上200萬上下,在刪帖方面一年花上300百萬左右。這個規模實在太小,跟事情所起的作用實在太不成比例,跟我天朝的物價水平也十分不相稱。兄弟們,既然幹了這個,那一年得讓車企至少投個三五千萬吧。人家可重視這塊兒啦,以前收200的開口要1000,以前要要1000的開口要3000,3000的要5000,一點兒問題沒有的。

胖哥我一向覺得,汽車作為一個產業,其實沒那麼多正面、負面的破事兒。作為一個批量生產的產品,在合理的比例之內出現點問題,這很正常,也很必然。而消費者的抱怨,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對於企業而言都算得上是財富,一個沒有消費者抱怨聲的品牌,胖哥是不敢碰的,這不合邏輯。

所以,用類似於東廠的方式來對待論壇抱怨,我不敢說沒有短期效益,但是你到底花這些錢摀住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車企們,評估過麼?

當然,你們願意花這麼多錢來補貼苦逼的媒體人,胖哥我也沒有理由反對。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07

美國:越來越多的公司自己發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159

近年,從大型零售商至高科技製造商,美國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逐漸脫離對電網的依賴轉而自行生產電力。根據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06年至今這樣的企業已經從10000家增長至了40000家左右。

專家表示目前這種趨勢傳播的很快,太陽能面板價格及天然氣價格的下降刺激了眾多企業加入自行發電的隊伍中來,同時自行發電還能避免越發頻繁的自然災害引起的電網供應中斷問題。

這種潮流的出現對傳統電力行業形成了較大的衝擊,根據愛迪生電氣協會今年初的報告,傳統電力企業的增長預期及收入都已經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將來可能有越來越少的客戶為傳統電力企業昂貴的傳輸線路和發電工廠建設成本買單,最終可能導致這些電企入不敷出甚至破產,監管機構對此表示出了擔憂。

美國電力公司的CEO Nick Akins對此說到:我們現在一定要問問自己是坐以待斃,還是把自己也置身其中參與這項新興的生意。此時的美國電力公司已經在策劃向客戶提供發電設施安裝的服務。

美國自行發電量雖然佔總電量比例還不到5%,而且目前自行發電的成本較電網價格略高,但是隨著趨勢的擴大將來很快會達到一個「電力平價」的轉折點,到時自行發電的成本將與從電網買電一樣便宜。

下面讓我們來看幾個著名的例子:

GOOGLE六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系統,隨後不少高科技企業也緊跟其腳步,因為這些類型的企業擁有高能耗的服務器集群,特別需要有持續穩定的大量電力。

蘋果公司目前有16%的用電量產生自太陽能及生物燃料電池,蘋果在北加州Maiden的數據中心負責生產這些電力。

寶馬公司位於南加州的組裝工廠2012年生產了30萬輛汽車,其中一半的電力供應來自於附近一家垃圾場提供的管道沼氣。

美國第一大連鎖藥店沃爾格林在自己的155家店舖裡安裝了太陽能發電板,目前正計劃擴展至200家。

「2007年時當第一塊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加州沃爾瑪的屋頂時,成本為每瓦6~8美元,而如今已經降到了3.5美元。」沃爾瑪能源部高級主管 David Ozment表示,他預計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將會在3年內降至跟電網發電一樣便宜,屆時太陽能普及將會勢不可擋。

愛迪生國際的CEO Ted Craver說道:電力生產設施越來越分散化的潮流難以逆轉,我要保證我的公司一定不會置身其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