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何應該投資你痛恨的公司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22.html


文: SCOTT ADAMS
Source: WSJ

當我聽說英國石油公司(BP)正在破壞著地球上大片的環境﹐而且並未認真討論過削減股息問題的時候﹐我有兩個想法:第一﹐我憎恨他們﹔第二﹐這是買入英國 石油股票的最佳時機。於是我這麼做了﹐儘管我本該再等上一個星期。

人們問我在選擇道德墮落的時候心裡有什麼樣的想法。我的回答是:感覺好極了!謝謝你問我這個問題。做個滿腹愁怨的犧牲品感覺又如何呢?

我有一個理論﹐那就是你應該把錢投入到你最討厭的公司。人們討厭一家公司的理由通常是因為它太強大了﹐以至於它一邊可以讓你花掉很多錢﹐一邊又在乞求得到 它的產品。像英國石油這樣的石油企業事實上並沒有乞求過你購買它們的石油﹐但我想我們都認識到他們有能力這麼做。這一點從燃氣價格上就可以看出來。

我討厭英國石油公司﹐但同時也仰慕著他們﹐就像我敬佩連環殺手的職業道德一樣。我忘不了當我知道英國石油使用了一只潛水艇……上面還裝有數字攝像頭……從 海底一英里處……向世界傳回這場災難的實時視頻圖像。我的頭腦在尖叫著﹐“不要努力讓我愛上你!必須……想……到那些死鳥來保持憤怒!”我那令人厭惡的一 面讓我有點兒愛上了這家公司﹐但我仍然討厭他們把佛羅里達州變成了一把量油尺。

顯而易見﹐英國石油擁有自己的海軍、一支小規模的空軍以及足夠多的錢去建造海上城市﹐而且這些東西大部分仍然存在。如果月球上有石油的話﹐英國石油會第一 個把輸油管道送上太空﹐然後在月球上吸個不停﹐直到把月球吸成西柚一般大小。作為一名投資者﹐我願意站在英國石油一方﹐而不是和失敗的月球為伍。

或許你認為﹐僅僅因為討厭一些公司就對它們進行投資很是荒誕。那就讓我們把我的方法和可以決定你投資方向的所有其他方式作一個比較。

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包括研究一段時間的股價走勢圖﹐從而預測股票未來的走勢。這是華爾街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科學性與你假裝巫婆並通過雞糞來預測股市走向完全相同。

投資於管理有方的公司

當公司盈利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它們管理有方。這種想法會得到這些公司首席執行長們的強化﹐他們會很樂於告訴你為了實現盈利他們所做的一切精明之舉。依靠這 種信息來源的問題是﹐首席執行長非常熟練地掌握一種特殊的說謊形式──領導藝術。領導藝術包括使員工和投資者相信﹐首席執行長具備一種叫做遠見的東西,而 這種樂觀的錯覺只有在首席執行長得到過度補償、員工們學會不那麼自私利己的情況下才會美夢成真。

歷史記錄

或許你可以安全地投資於一些有著長期盈利記錄的公司。這聽起來既安全又合情合理﹐對嗎?但問題是每個投資專家都明白關於投資的兩條真理:一、過去的表現無 法代表未來的走勢﹔二、你需要考慮一家公司的歷史記錄。

是的﹐沒錯﹐這兩點相互矛盾。而且這可能是人們對投資的全部瞭解。一個職業投資者可以通過有選擇地忽略其中之一而對任何投資決定進行辯護。為此﹐不論你的 投資回報如何﹐你每年都需要向他們支付投資組合總價值的1%到2%。

投資喜愛的公司

如果不按照我建議的那樣向你討厭的公司投資﹐或許你可以把資金投向你喜愛的公司。我曾經聘請了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職業資金管理人來為我做這件事。作為服務的一部分﹐他們允諾要聽取職業騙子們(首席執行長)的甜蜜謊言﹐然後代表我來上當受騙。富國銀行的 專業人士們為我買進了安然公司(Enron)、WorldCom以及很多其他深受喜愛、但不久以後就破產倒閉的公司的股票。正因如此﹐我討厭富國銀行。但 是我的確希望我在最討厭富國銀行的時候買入它的股票﹐因為富國銀行自己的股票表現極佳。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自己動手做研究

由於我對人類與生俱來的不信任感﹐我沒有讓富國銀行管理我全部的投資組合。我自己對另一半投資組合作了研究。(想象一片土地上插滿了迎風招展的警示小紅旗 ﹐但我沒有注意到它們。)我最得意的一筆投資就是投向了一家我喜愛的公司:我喜愛它們的商業模式﹔我喜愛它們的業務﹔我喜愛他們如何計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 更便捷。單憑他們努力去改變一個墨守成規的產業這一點﹐他們就讓人喜愛。公司領導層報告稱他們在一個關鍵領域最終實現了盈利﹐從而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行之 有效﹐公司的前景一片美好。於是我加倍投入了資金。我說的這家公司就是網上零售商Webvan公司﹐祝它平安。

(現在正是提醒你不要根據漫畫家的智慧做出投資決定的好時候。)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如何?

如果巴菲特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優秀企業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並成為億萬富翁的話﹐那麼你也行。你知道誰會最先告訴你﹐因為你不夠聰明或者你的消息不夠靈 通而不能實現這一理想嗎?他就是沃倫?巴菲特。是的﹐他也許太過好心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我確信他一定會這麼想的。但是﹐他也許會告訴你﹐他能賺到錢是因 為他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買得起別人買不起的東西﹐比如整個公司。

人們喜愛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這家公司一直以來表現不錯。

我並不是說﹐你喜愛的公司無一例外地都是不良投資。我的意思是﹐比起向你討厭的公司投資﹐向你喜愛的公司投資的風險更大。

第二﹐看一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股份的那些公司。這些公司真是形形色色﹐包括垃圾食品經銷商、銀行、保險公司以及──沒錯﹐還有高盛(Goldman Sachs)和穆迪(Moody's)。伯克希爾哈撒韋持股數量第二大的公司就是……等一下……富國銀行。

(信息披露:我之所以持有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正是因為我上面提到的原因。而且﹐我在大學畢業後供職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後來被富國銀行吞併的 Crocker National Bank。)

讓我們來談談道德的問題。持有正在給地球造成災難的公司的股票﹐你能找到正義的理由嗎?當然可以﹐但是這需要開動腦筋。我可以幫助你認識到這一點。

如果你購買了一家卑鄙公司的股票﹐這意味著從前持有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把股票賣給了你。如果股價上漲的幅度高於市場平均表現﹐那麼你就成功地擊敗了這家公 司此前的股票持有者。這就相當於實現了正義﹐而且還要更好﹐因為你獲得了利潤。然後你就可以賣掉手中的股票﹐再把賺來的錢用在做好事上﹐比如加強自己孩子 的教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2

紫金矿业为何在事故发生9天后才披露相关信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5/4NMDAwMDE4NzA4Nw.html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899)昨日公告,该公司于2010年7月14日接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关于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进行专项核查的通知》,对该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突发渗漏环保事故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专项核查。

根据该公司此前公告,今年7月 3日,紫金矿业所属福建上杭紫金山铜矿湿法厂约9100立方米含铜酸水自污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当地棉花滩库区大量死鱼,并严重影响了居民生 活,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重大污染事故。但直至7月12日晚,紫金矿业才对此事进行了公告披露,比事故发生时间足足晚了9天,这也引发了媒体的不断质疑。

紫金矿业为何在事故发生9天后才披露相关信息?此前该公司总裁罗映南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小问题、小事故,把事情想 简单了,最后发现是大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罗对人民日报记者进一步解释说,公司“想在发布公告前对社会和股民有一个负责任的表达,并集中精力先处理事 故”。他说,7日下午抽水完成后,初步分析出渗漏的原因。到了9日,相关专家也基本认定了事故原因。但当时已是周末,考虑到即使当天将公告传到上交所,因 周末休市,公告也要到下周一才能公布,所以就拖至12日才公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紫金矿业证券部总经理赵举刚14日晚坦陈,未及时公布事故信息, 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

赵举刚表示,我们当然知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是上市公司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但是,对于敏感事件,我们 又不能不考虑 到中国的国情。“选择什么时机公布信息,董事们经过了慎重而痛苦的考虑”,赵透露说,不及时披露,显然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如 果及时披露,又涉及地方的稳定大局。最终,董事们权衡利弊,认为宁可承担违规的风险,还是要以维稳大局为重。

不过,知情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透露,早在6月5日,汀江已出现死鱼现象,疑似与紫金矿业污染有关,尽管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称与紫金矿业无关,但诸多 疑点难消,若情况属实,紫金矿业整整将污染事故隐瞒了38天,而非媒体质疑的只是9天——这已不是紫金矿业第一次遭遇环保危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85

富豪为何爱戴“博士”帽 东方愚


http://www.econzhang.com/?p=3949


 


在十多年前英国人胡润的第一届“中国内地50富豪榜”上,只有张朝阳一个博士。十年后的今天,富豪榜上的前100名富豪中已经有接近半数的人获得了硕士及博士头衔。对于急于获得博士头衔的富豪来说,似乎财富仍不能证明其价值,而博士帽才足以彰显其成功。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东方愚) 发自广州 http://www.infzm.com/content/47940

 台州“缝纫机大王”邱继宝被授予“美国内申大学”(又称美国国家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图为他与据说是美国内申大学校长的外国人合影。 (“美国内申大学中华文化艺术学院”网站/图)

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被授予“美国西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搜房网/图)

十大“博士”富豪

 

 


抄近道的镀金者
    陈启源和万玉华都拥有“加州美国大学(又称加利福尼亚美洲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加州美国大学”也曾是方舟子多年前的打假目标之一。



陈启源和万玉华,这对被称为“洗发水行业首富”的广州夫妻近日忙得焦头烂额。原因是香港媒体《壹周刊》7月14日一篇题为《霸王致癌》的报道称霸王 系列洗发水含致癌物“二恶烷”,引发了轩然大波。霸王“中医世家”的金字招牌一夜之间大打折扣,股价在3天内跌去了25%,陈万二人身家随之缩水28亿 元。

这家位于广州郊区的制造业企业,是从小作坊开始起家的。一直到去年赴港上市之后一个多月,其董事长陈启源和总裁万玉华才一起告别了那间面积只有40 多平方米、挂着一幅“马到成功”字画的办公室。彼时万玉华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两个小时内,一口水也没有喝,甚至坐在椅子上的姿势也始终如一,她很拘 谨。不过,当谈到有不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被她招至麾下时,她两眼放光。

陈启源和万玉华现在都是加拿大国籍,都拥有“加州美国大学(又称加利福尼亚美洲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不过,霸王的上市招股书中,并 没有提及这两顶博士帽,而只提及陈启源“从2007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和万玉华“于1998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取得植物遗传 学学士学位”。

有趣的是,“加州美国大学”招生简章称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答辩委员会主席团学术主席为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黄恒学教授,而去年一份“加 州美国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深圳班招生启事”显示,交8.8万元人民币,并在职于深圳学完一到一年半学制的相关课程后,论文通过答辩即可获得加 州美国大学博士学位,且“优秀博士生可特聘为北京大学研究员”。

“加州美国大学”也曾是方舟子多年前的打假目标之一,且双方之间险些打起官司,彼时看到这一机构所雇律师的一份要控告自己诽谤的信函后,方舟子坚称这所大学是“做不实招生广告的‘克莱登大学’(钱锺书先生小说 《围城》里虚构的野鸡学校)”。

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开始为自己“镀金”的企业家并不仅仅是陈万两人,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也是如此。

今年52岁的朱共山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去年以97亿元的个人资产成为“2009胡润能源富豪榜”首富。他于1981年毕业于南京电力专科学校,24年后,他又获得了菲律宾国立比利勤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一份“菲律宾国立比立勤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课程班”的启事显示,交9.8万元人民币,在北京大学修完指定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且这一学位“与校本部修读学员获得的证书完全一样”,“菲律宾外交部可提供相关证明”。

中年企业家爱戴博士帽,有人说这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也有人批评他们虚荣心作祟。事实上两个原因兼而有之,不过还有第三个原因——节约成本。中国一 所高校的EMBA项目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称,相比于国内知名大学EMBA学位费用动辄二三十万元人民币的情形,一些企业家或经理人以不及其半价的成本, 拿到的是博士学位,且获得的服务非常“人性化”,他们自然趋之若鹜了。

 


真博士凤毛麟角
    42人当中,头顶博士帽的有近10人。不过,这10人当中,除朱共山等花钱抄近道修得的海外博士,以及如鲁冠球等后来获得的荣誉博士之外,按部就班、不打折扣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凤毛麟角。



1999年,英国小伙儿胡润制作的第一届榜单“1999中国内地50富豪榜”上,排在第50名的是35岁的张朝阳,他是这张榜单上唯一的“博士富 豪”(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如果从国际上的知名度来讲,他要压过排在富豪榜前10位当中、后来同样为我们所熟知的刘永好、吴炳新、黄宏生等人。

基于当时中国特有的国情,这一榜单上的“草根富豪”占了绝大多数——高中以下毕业的有35人,占比70%,本科和大专毕业的有14人,占比28%,张朝阳显然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中惟一一个,占比2%。

4年之后,也就是民营经济地位首次受到肯定,许多民营企业家获得了政治身份后的第一年,胡润发布的“2003胡润百富榜”中,100位上榜富豪的个 人总资产超过1900亿元,是中国上一年GDP总量的2%,其学历构成也有了根本上的改观——高中以下毕业者只有23人,占比23%,本科及大专毕业的有 57人,占比57%,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有20人,占比20%。

2009年的胡润百富榜其实变成了“千富榜”,1000位上榜富豪的总资产为3.88万亿元,是上一年中国GDP总量的12%,胡润此后更是称中国 内地千万富豪人数达87.5万人。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这1000位富豪中的前100位的学历构成发现,高中以下毕业者只有陈发树等寥寥10人,占比10%, 本科及大专毕业者38人,占比38%,而硕士及博士则有42人(包括在职完成的EMBA或获得的 “荣誉博士”),占比42%。

42人当中,头顶博士帽的有近10人。不过,这10人当中,除朱共山等花钱抄近道修得的海外博士,以及如鲁冠球等后来获得的荣誉博士之外,按部就班、不打折扣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凤毛麟角,尚德太阳能的掌门人施正荣便是其中之一。

施正荣两年前曾被通用电气高管罗琳·波尔森称为是“10年后超过比尔·盖茨的全球巨富热门人物”,从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到赴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 机械研究所念硕士,再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才开始参加工作,在澳大利亚奋战了8年,然后于2000年回国创业,成立无锡尚德。从 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是学者创业型的富豪和企业家,对习惯了“野蛮生长”的中国企业家们来说,这种路径显然是不可复制的。

不同于张朝阳和施正荣这种海归博士,张文中等民营企业家则是在国内高校拿到的博士学位。张文中是物美控股集团前董事长,1962年生于山东,本科和 研究生都是在南开大学读的,25岁取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五年后,他在担任世界银行和国家“863”科技基金支持的一研究课题组长中 表现突出,受到部委领导好评,不久后他于中国科学院获得系统工程学博士学位;1994年他在北京创建物美商城。

张文中2006年身陷囹圄,两年后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8年。引人关注的是,接替张文中任物美董事长的他的创业伙伴吴坚忠,亦有中科院系统工程学博士 学位。更有趣的是,张文中的简历中称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而吴坚忠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且与张文中时间段相同,真可谓“黄 金搭档”。

企业家在国内高校读博,常见的一种情形是该校原本就是其母校或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近两年饱受争议的中国最大民营担保公司中科智集团董事长张锴雍 属第一种情形,他是深圳市政协委员,1982年从中南矿冶学院(后并入中南大学)金属材料系本科毕业时,他没有想到自己最后在金融行业崭露头角,中南大学 校友会的网站上称张锴雍后来“先后攻读了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两门博士学位的全套课程”,而中科智的官方网站上直接称其获得的是“金融工程学博士”。

国内最大民营钢企之一的河北建龙集团董事长、曾被称为“钢铁首富”的张志祥属后一种情形。他1989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1994 年开始创业,2000年时已声名鹊起,之后除其母校外,他还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合作频繁,奖学金是一种合作基本形式。他同时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成立 了“特殊钢技术联合联发中心”,并任东北大学校董会常务董事——搞校企联合,推进建龙在东北的钢铁版图。

2006年张志祥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在东北大学读冶金专业的博士,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拿到了博士学位。

 


荣誉博士们
    尚不清楚邱继宝“美国内申大学”(又称美国国家大学)荣誉博士的学位是花钱所得,还是作为代言人获得的“赠品”。



还有一类企业家,他们头上的博士帽是“荣誉博士”。譬如今年65岁的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他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却将一间乡镇企业,逐步打造成了营业收入(2009年)超过500亿元的民企集团;他在去年胡润百富榜上的财富为210亿元。

2001年11月21日,鲁冠球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彼时与他同获殊荣的还有香港永亨银行董事长冯钰斌、香港长江制衣公司董事长陈 瑞球等人。年过半百的鲁冠球非常兴奋,这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由于历史原因错过高等教育,而后收获高学历时内心的一处写照。此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鲁冠 球的名片都印有“博士”的头衔。

李宁公司董事长、曾被称为“体操王子”的李宁于2008年10月23日也获得了由香港理工大学颁发的人文学博士学位。这是他的第二顶“博士帽”了 ——早在2005年,李宁就被英国拉夫堡大学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李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鸟巢点燃火炬后,这一以体育科学著名的大学亦不失 时机通过BBC等传媒向全球推介自己。

与鲁冠球同城的浙江广厦集团董事长楼忠福,是于2008年1月23日获得荣誉博士学位的。这一天,一个名叫“世界华人协会”的组织在香港向37人颁 发了“世界杰出华人奖”,37人中的绝大多数同时获得了“美国西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除楼忠福之外,其中的企业界人士还包括恒大地产董事局主 席许家印等。

获得荣誉博士的富豪企业家,还有富华集团董事局主席陈丽华、雅居乐地产董事局主席陈卓林、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等,他们三人在2009胡润百富榜上的 财富分别为230亿元、210亿元、280亿元,他们获得的也都是美国高校的荣誉博士学位。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曾于2006年11月获得了香港城市 大学颁发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与上述企业家有所不同,曾受到中国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台州“缝纫机大王”邱继宝头上的“荣誉博士”是另外一种情形。

邱继宝曾被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戏称为“国宝”,两年前的全国“两会”期间,因受到一些中央领导的肯定,邱继宝又一次在央视新闻联播露脸——尽管彼时飞跃集团资金链紧绷,四面楚歌。当然,飞跃集团最终平安无事,因为从浙江省到台州市,愿意出手相助的人太多了。

邱继宝于2006年3月11日这一天取得了“美国内申大学”(又称美国国家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博士帽是“送货上门”的——台州市市场营销协会和美 国内申大学合作的“大中华区第五期美国内申大学DBA、MBA班开学”典礼在台州举行,邱继宝现场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呼吁台州 企业家们都来参与学习并领取博士学位。这个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后来成为了“美国内申大学”的营销和宣传工具,在一个名为“美国内申大学中华文化艺术学 院”的网站里,“校友邱继宝”的风采尽现,他和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悉数收录在内。南方周末记者尚不清楚这一荣誉博士学位是邱继宝花钱所得,还是作为代言 人获得的“赠品”。

一份“2008年北京大学房地产博士总裁研修班暨美国内申大学DBA(博士)学位招生启事”显示,交11.8万元,随报随学,每两月参加一次学习 (地点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万寿庄宾馆”),每次3-4天,修满学分、完成论文答辩可拿到“四大高权威证书”,分别是“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博士研修班结业证 书”、“美国内申大学房地产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和“高级房地产管理师证”。

 


博士辈出的创业板和富二代
    除非“富二代”们自己主观意愿极为强烈,他们的父辈如何能苦等一个博士接班人的姗姗来迟呢?还是等将来再考虑镀金吧。企业家对博士学位之需求的代际传承于是形成了。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企业家和富豪群体中,头戴博士帽者层出不穷,完全不拘一格。至少还有两种类型的博士富豪可圈可点。

第一种是亦学亦商的“富豪教授”。代表人物是史正富和钟耳顺。

史正富是复旦大学教授和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他10年前就在上海成立同华投资公司并任董事长,玩起私募股权投资,迄今为止投资金额超过30亿 元,他同时担任了奇瑞汽车等多家受资企业的董事,早在2007年就以15亿身家成为胡润百富榜上人物。他最近一次成为话题人物是去年6月其旗下公司豪掷 4.65亿元拿下古井集团40%的国有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5个月后,史正富成为古井集团总裁。

资料显示,史正富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都是在其任教的复旦大学取得的,而经济学博士学位则是在美国美利坚大学获得的,他同时还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钟耳顺是去年底挂牌的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图软件的董事长和实际控制人。超图软件是中国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软件企业。钟耳顺的其它身 份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GIS协会副会长等。和史正富一样,钟耳顺也是博士出身,他是1991年在北京大学地理 系获得博士学位的。以2010年7月20日收盘价计,其所持股份价值4.6亿元。

第二种类型是博士富二代们,代表人物是赵超。

赵超是步长医药集团董事长,生于1967年,是企业创始人赵步长(今年68岁)之子。这对父子皆是全国人大代表,均曾参加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 不过老爸是在山东代表团,而儿子在陕西代表团;“步长系”也是资本市场上非常诡秘的一支力量,多次财务投资都选择有国有背景的企业。

赵超于1988年在西北轻工业学院(后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来又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念了MBA,最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了博士 学位。陕西是民办教育大省,步长集团十几年投资创办了一所名为“陕西商贸职业学院”的民办学校,后来改名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现在的院长正是赵超。

无论如何,“赵超们”毕竟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群体,一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企业家的子女们就算有意读博士(按部就班那种),但他们的年龄也不过 刚好到就读年龄或还不及;二来,就算他们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但在他们的父辈完全退出家族企业之前,他们并不能像赵超一样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博士企业 家”。

有人说这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一个“急”字,无论是“急”还是“被急”,时刻都需思量安身立命之策和突出重围之道,除非“富 二代”们自己主观意愿极为强烈,他们的父辈如何能苦等一个博士接班人的姗姗来迟呢?还是等将来再考虑镀金吧。企业家对博士学位之需求的代际传承于是形成 了。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作者即将出版的新书《大佬的忧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74

盧志威: 為何股票會變得便宜?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490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

據媒體報道,著名基金經理德拉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宣佈不再替客戶管理資產,半退休之後,會多花時陪伴家人,及成立辦公室,管理自己的資產。肯米勒的交易理念,與傳統證券分析南轅北轍:一般分析股票,大多從價值投資入手,講求以低價,買入與資產存在折讓的公司,待價格回復正常,即可獲利。

理念沒錯,但很多人亂用價值投資,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到底是哪裡出錯?其實股票很少無緣無故,忽然大跌,市場上聰明人多的是,如果有人肯不問價,看似蝕章地連環狂沽,公司本身是有機會出現問題(或起碼有人覺得有問題)。

一間公司突然變得便宜,原因可以很多,生意轉差、債主臨門、行業競爭、政策打壓、胡亂炒賣金融衍生工具等,在市場上不時發生,要全部避開,確有難度,但勤做功課,應可以減少失誤,有機會較市場快半步抽身。

影響股價的因素極多,不明所以下,只用「XX資產折讓大,PE又低」、「YY內含價值高」、「ZZ已較歷史高位回落Z%」,作為進場理由,有如拿着生果刀,衝入外星挑戰一群鐵血戰士,立即遭一輪死光槍、飛刀亂轟,最後多數被人剝皮,再倒吊在樹上作戰利品。

作為買方高手,肯米勒對做研究態度實際,他的理念,是集中研究出與股價有強烈相關系數的因素,而非只死看基本因素。套用在香港,假如我們要研究港交所(388),不必請個火箭專家,做極度複雜的計量模型,或者創作無比宏偉的故事,只要緊盯大市成交金額,及新股集資額,對股價的中線趨勢,已有大致把握。雖然無可避免,仍會不時看錯市,但勝在資訊夠公開,水果刀劈水果刀,起碼有得打兩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4

为何要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5009.html

在过去的文章和各种公开言论中经常提到对于企业选择的严格和苛刻,比方说“投资股票要像找老婆一样的精挑细选,要选择最好的企业来投资”,但究竟为 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与股票投资获利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说到这,对于那些短线交易投资者或者是技术派的朋友,你可以不用再浪费时间往下看了,因为下 面的内容更适合于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

要知道为什么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首先我们要明白投资股票获利的根本原因是股票的估值变化和股票价值成长(由于股息收入较少暂不考 虑)。而实际上,股票估值变化收益是有限的而且不确定性很高,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股票价值成长的收益,而股票价值成长的根本,特别是放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 间周期来考察的话,是因为企业利润的成长导致的企业价值的增加,进而表现为股价的不断上涨(不考虑拆股情况)。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利润不断成长的企业的 观点必然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有着必然联系。另一方面,虽然很多企业利润并没有持续上涨,但是它们的股价却不断创新高,特别是在中国股市这种同涨同跌的背 景下并不稀奇,但是没有业绩支撑的上涨是偶然的、不确定的、短期的,而且是最终一定会打回原点的上涨,所以做这样的投资与赌博无异,即使赚到钱也只能说明 一时运气较好。

为什么要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那是因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业绩能够成长的重要保证(不是唯一条件),而业绩成长才是股票能够获利 的根本原因。对于企业而言,竞争是永恒的主题,特别是非垄断的自由竞争行业,大多数都会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商业领域里,很多行业的发展都遵循二八定 律,即20%的企业分享着行业内80%的利润或市场,而剩余的80%的企业只占有着行业内20%的利润或份额,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只 有最好的企业能够持续保证赚钱,而且赚得越来越多。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世界企业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不易的,没有持续竞争优 势的企业很难长期盈利,竞争的结果使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被市场淘汰。美国超市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竞争,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沃尔玛股价上涨了上千倍,而在上世纪 70年代销售额是沃尔玛的20倍的现代连锁超市业鼻祖凯马特(Kmart)公司,2002年则宣布破产保护。

我们都听说过长江实业和新鸿基地产这两个香港地产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正处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众多房地产公司扎 堆上市,而到1997年的时候,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被六大地产商垄断,其中属长实和新鸿基最为突出和优秀,其余地产商不是倒闭、破产,就是被收购和兼 并。1977~1997年的20年间,长江实业的利润增长了204倍,股价增长了248倍;新鸿基地产利润增长了138倍,股价增长了186倍,这就是选 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的回报,短时间来看,可能差距不大,但是作稍微长期的比较,投资收益就会有天壤之别。试想为什么只有极少的人能在20年间赚到这么 多倍呢?所以,这个例子就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的根本原因。

当然,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并不能保证企业利润一定成长,也有可能是下降的,因为企业在商业社会中并不是单独体,还要受到行业状况和经济前景的制约,即使是竞争优势绝佳的企业,在一个全行业不断走向衰落境地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衰败。

当然也有很多行业中的企业,虽然它们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由于受益于行业的高速增长,其业绩也会与行业最有竞争优势的公司一样高速成长,甚至通过激进 的扩张策略反而超过最优秀公司的成长速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行业竞争处于初级阶段,远没有达到激烈竞争的地步,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加入,缺乏竞争力的 企业在市场中一点一点地被有竞争力的企业挤压,最终被市场淘汰。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乳品行业高速发展,但时至今日,市场份额和利润主要集中在 蒙牛、伊利等少数竞争力强的企业中,很多地方小乳品企业不仅没能分享行业的成长,反而不是倒闭就是在夹缝中生存。所以此时对于企业的选择更需要专业的研究 和判断,这也是很多投资人盲目选择企业而失败的原因。

进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即使表面风光无限,可能也只是昙花一现,这也恰恰验证了那句经典“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在行业面临激 烈竞争和周期波动时,这些企业往往会最先被淘汰,表现在业绩上就是利润下滑,甚至亏损、被收购或破产倒闭,这就是大部分企业的结局,而在股价表现上,如果 你没有在企业发展的最辉煌的时候撤出投资,那么无论你前期有多少倍的收益都仅仅是“纸面财富”,最后仍会让你血本无归。

我们都看到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微软、思科等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为伟大企业,进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大牛股,却不知在它们背后还 有多少被淹没甚至失败的小企业。“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本应用在战场的警示之言,我觉得一样可以用在商业领域,纵观A股市场,那些高估值并仍在不断上演创 新高神话的创业板、小盘股里的企业,难道真的值得广大投资者倾注如此之多的期望吗?殊不知像微软这样的公司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几十年才出现一家,上万个竞 争公司中才能成就一家。而在中国目前的股票市场里又有多少企业具备这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呢?该到大家冷静思考的时候了!(作者为北京格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 经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5

一場結構債口頭指導 為何讓投信業者官司纏身?呂東英、李賢源 法庭關鍵告白

2010-8-16 TWM




五年前結構債風暴,至今仍是許多業者不願提起的痛,隨著今年初前金管會主委呂東英與委員李賢源,接受庭訊時的答辯內容曝光,兩人在法庭上針對政府處理結構債的告白,從中亦還原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背後真相。

撰文‧徐介凡

五年前的一場結構債風暴,不但讓國內投信業者慘賠上百億元,甚至官司纏身,如今二審宣判在即,當事人無一例外地拒談事件內容,讓人不禁更加好奇,究竟什麼樣的真相,會成為大家心中難以磨滅的痛?

回 首民國九十四年,因為美國利率快速反彈,讓許多投信公司所發行的債券型基金,因持有連動利率的結構債,而在一個月內遭到擠兌三千七百億元,當時金管會委員 李賢源為了避免可能的金融危機,以不尋常的方式,下令所有投信業者「限時出清」手上所有結構債,虧損的部分則要投信大股東自行認賠了事。

結 果事後證明,或許真的避免了一場可能的風暴,但限時出清的動作,不僅許多保本的結構債因提前解約而慘虧,而且官員前所未見地要大股東替所有基金投資人認賠 的命令,也成為國際上的特例,讓當時許多外資投信負責人無法向國外總公司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後續更衍生出一些大股東不甘白白認賠,因此想方設法從其他 管道把虧損「撈」回來的奇特景象。

﹁說服﹂投信接受指導?

如今看似陳年的歷史金融事件,許多人還在痛苦的官司之中,事情的真相究竟為何?法庭上的攻防或許可以讓真相越顯清晰,從中也可嗅出前金管會主委呂東英、委員李賢源兩人在政策執行上,輕重拿捏截然不同。

事 過境遷,當時處理結構債的﹁總司令﹂李賢源自評,「這是我替中華民國政府所做的重要功績,連︽金融時報︾等國外媒體都大篇幅報導。」可是看在呂東英眼中, 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他說如果業者應主管機關要求,配合政府解決金融危機,「不應有的刑事責任,政府部門有必要協助業者向司法機關說明問題的始末,釐清責 任。」以下是︽今周刊︾取得今年一月十二日上午一審法庭上,呂東英、李賢源在接受審判長庭訊時的攻防,盡可能保留原始問答,不做更動,留予外界公評。

審 判長問呂東英:「投信股東吸收結構式債券損失,金管會作法有沒有法令依據?」呂東英表示:「當時我們不敢下行政命令,我們透過說服,請投信公會,投信公會 有祕書長。」審判長進一步問及:「透過投信公會祕書長勸導,這樣合乎依法行政原則?」呂東英則回答:「我們適當閃避更改法令的途徑,當時已經有爭議情形 下,若是改法令,別人會覺得怪怪的,我們透過說服的方式,讓投信公司自己接受我們指導,為何接受?因為(不遵守)後面基金不能發行。」針對審判長問到金管 會的作法,「現在看起來是否有效?」呂東英回答:「對,但是心裡看起來不忍……不然以後新的基金不能發,舊的不能增加規模。」而審判長進一步問:「這樣算 行政指導?」呂東英坦承:「很強烈的行政指導。」審判長追問到:「金管會對於九十四年結構式債券處理,有沒有限期處理的要求?」呂東英回答:「我們內部委 員會時知道李賢源他是要主導九十四年底之前,要把所有結構式債券四千多億處理掉,後來事實證明也是九十四年底前處理掉,……我們以現在眼光看,當初若三四 二○億元完畢後,掌握流動性處理,不要急著九十四年底前處理完畢,投信股東不會損失這麼多,當時李賢源認為這是一個毒瘤,一定要處理。」李賢源則回答: 「九十四年年底結構債全部要搬出。」九十四年底前處理掉最好?

審判長進一步問及:「是否在九十四年八月間才要求投信公司搬出結構債?」李賢 源則回說:「詳細情形我不記得,但是在處理過程中間發生越來越危險,才做這個要求,剛開始只是要投信公司搬,並沒有時限,這是為了國家好才叫他們趕快。」 金管會在處理結構債案件上,曾對投信業者訂定三大處理鐵律,包括符合法令、不可讓基金投資人受損,以及如有損失應由股東自行吸收等;審判長問及:「上開三 個鐵律,特別是第一、二鐵律法律依據為何?」李賢源答到:「我們也想說如果看投信業結構債其實沒有信用風險,只是因為買了結構債,當時美國利率升起來,跌 價會比台灣一般債券快,所以當時我們有想要是否國家出錢把這些債券全部搬出來,我們也找了郵政公司,要把債券全部搬出來,由投信付利息,但是郵政公司不答 應,於法不合,只願意從事附條件交易,所以政府這邊變成因為沒有錢,不可能出來保證,最後只好找股東來自己解決問題。」當審判長進一步追問:「上開兩個鐵 律法律依據為何?」李賢源回答:「本來就有經過金管會委員會決議,法律依據就是第一個,買的商品不對,第二,拿全部專業經理人來問他們也不懂,這個就是專 業的問題,所以法律依據就是本為管理錯誤。」至於審判長問到:「為何主管機關開會會沒有紀錄?」李賢源則說:「我就說按照我們的賠償處理原則處理,一開始 也沒有規定要如何做,開始有爭論時就是檢查局那次開會,因為有爭論所以我們才把這個原則講出來。」而當審判長針對金管會要求投信業者處理結構債案造成的損 失時問到:「是股東或是大股東負擔?」呂東英回答:「金管會一開始是股東負擔,但是小股東怎麼負擔的起?所以後來由大股東負擔,是事實造成的。」李賢源面 對審判長問及:「投信股東應該如何處理結構債的損失?」他亦回答:「我們也有判斷結構債跟利率有關,不會一下子損失很多,且持有到期的話本金就回來,不會 輸錢,又不會有信用風險,所以虧的部分只有利率。」審判長又問道:「當時金管會是否有規畫結構債的承接者應如何做後續處理?」李賢源則回答:「股東之間如 何分擔認列損失,我們主管機關不過問,這是公司內部治理的事情。」而審判長問:「在小組會議中,相關投信有無陳報如何分擔損失的處理方式?」李賢源說: 「我的小組從來沒有討論過投信如何分擔損失,理論上利潤都知道怎麼分,負的怎麼不知道怎麼分,對我們來說那個問題很細微。」審判長進一步問到:「在你們小 組會議過程中,有無對提出比例分擔曾經對外表示過該原則?」李賢源則說:「我從未教過人家如何分擔,我認為這是常識,印象中沒人來問過。」非常時期的唯一 辦法?

不願具名的國內券商高層坦言,八十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包括東隆五金、廣三集團、茂矽等地雷公司債事件爆發時,便曾有過為了避免系統風險,而由投信股東自掏腰包、忍痛認列損失的經驗。

回 顧主導整起結構債案件的李賢源,案例在前卻仍有三大處理不夠周延的問題,首先便是要求持有結構債的金融機構,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把所有部位全數搬出」, 因為當時許多保本結構債,繼續持有到期並不會對本金造成虧損,若採取更彈性的作法,清楚告知業者會全額負擔虧損,且給予最早設定的三年內全部出清目標作為 時間緩衝,便可兼顧穩定投資人信心與政策面的要求。

李賢源對此則認為:「當時是基於即將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危機,也就是投資人將出現擠兌的情 況,才會有此決定。」由於結構債投資者多為專業機構法人、上市櫃公司財務長等,專業條件並不輸負責販售的金融機構,眼見美國與台灣利率走揚、持有債券價格 開始下跌,立即就會出脫手中的部位,只要有一個這麼做了,其他人就會開始跟進,「所以,我們研判這個地雷的引信一定要先移除。」第二個問題則是在李賢源主 導的債券小組許可下,讓業者可透過引進國外較高利率的債券包裝,將原本結構債的價格風險轉變為信用風險,甚至若以當時未出清的結構債持有至今進行觀察,反 而還會賺錢。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針對法律面上,業者埋怨當時李賢源強勢要求業者出清,卻又沒有給予業者完整的法令面規範與約束,像是匯集法務、檢查等單位共同思考,讓業者在處理的同時,能夠更加清楚界限與規定。

李 賢源憤怒的強調:「在那個時候,有誰能夠預料到利率會反轉、甚至跌到零利率?」他強調在當時美國利率上升之際,因為研判台灣央行也會跟進升息,到時候結構 債的虧損會變得更大,反而引發更多投資人擠兌的問題,因此才會要求業者盡速把部位搬出,這是非常時刻的必要手段,不應以事後觀點分析。

如果 時間能夠重來一次,李賢源表示他仍會選擇相同的作法,「這是唯一的解法。」他亦明確指出「絕對可以讓人民來打分數,看看到底是誰對誰錯。」捲入結構債風波 的投信公司公司 罪名 起訴理由 一審判決寶來投信 背信罪 寶來投信股票高價轉賣寶來證券,獲利上億餘元 因白文正去世而無後續追究

元大投信 背信、

詐欺罪 元大投信股票高價轉賣元京證券,獲利4億元以上 馬志玲、杜麗莊夫婦各判刑七年半金鼎投信 背信罪 將金鼎投信結構債,轉賣旗下五家投資公司,造成金鼎證券帳上虧損1億元以上 張平沼、陳淑珠夫婦分別判刑七年半、八年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63

“规模控”私募为何不想长大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3681.html

不想长大”的不只是青春组合S.H.E,在私募行业规模火速扩张的当前,面对“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博弈,部分私募也逐渐萌生了“不想长大”的想法。

具有3年私募基金投资经验的广州投资者杜女士在7月底赎回了上海的某只私募基金,同时拒绝了该私募提出的零申购转换旗下另外一只基金的建议,转而买 入深圳一家私募公司的基金。在签约时,她对私募投顾直言:“选择你们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少、规模小,年内你们要是扩张超过3只,我就赎回。”

杜女士对私募投资的总结比较经典:“业绩一好就追加,规模一大业绩就差,这已经成了私募的规律了。”

朝阳永续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收益排名前十的阳光私募中,除了明达资产和从容投资外,绝大部分上榜基金几乎都是新近崛起的中小盘私募基金。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也做过一个统计,将私募公司分为大型和中小型两类,结果发现,中小型公司的产品业绩表现虽然比较分散,但1年业绩回报最高的区间内,中小型公司的数量明显要比大型公司更多。

然而,作为资产管理公司,面对“规模”的诱惑,这些私募缘何“不想长大”?

谨慎听话型:我不后悔那些错过的扩张机会

低调、内敛、沉默。这是几乎所有人对瑞天价值成长投资总监李鹏的评价。

身处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作为广州唯一的3家阳光私募基金之一(另两家新价值和长金早已声名显赫),瑞天价值成长却长期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低调地过活,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业绩还相当不错。

朝阳永续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阳光私募基金的排行中,瑞天价值成长以25.96%的成绩位列第九,截至8月3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这只成立于2008年7月的基金净值为1.596,今年以来的收益为16.85%,排名第七。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在广州见到了李鹏。如果不是鬓角若隐若现的白发,这位面目清爽的私募经理更像是邻家“听话”的大哥哥,事实上在私募生涯中,李鹏也的确是一个“听话”的基金经理。

“去年叫停阳光私募账户后不久,曾经多次有人联系发新品,我们都拒绝了。在没看清楚政策导向的情况下,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鹏平静地说,“不过并不后悔,扩张是需要多方因素配合的。”

李鹏解释了瑞天价值成长没有进行扩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公司还处在树品牌的阶段,业绩是首要任务。“专注于投研建设,市场开拓就无力去兼顾。我们追求的是得到业内专业机构的认同。”

从去年开始阳光私募依然在扩容的道路上疾驰。国泰君安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共有213只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成立,相比2009年下半年增长27%。7月,再度有30只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成立。

其他私募的规模扩张,让李鹏也感受到了压力。成立两年,瑞天价值成长的规模仅1亿元左右,“因为规模小,很多好股票抓住了却无法守住,要想配置就需 要调仓一些股票,换来换去反而对净值不利。” 曾在广州证券担任投资管理总部经理,金鹰基金任职基金经理、投资副总监的李鹏信奉“价值+成长”的投资策略。

国信证券的统计显示,瑞天价值成长在近一年来的最大回撤率(最大下跌幅度)为3.85%,仅次于以稳健著称的星石1期(回撤率1.16%),而收益率却挤入前十。

“扩大规模的时机现在成熟了,率性而为地投资,率性而为地扩大。”李鹏说这话的时候,还是一脸的平静,没有豪言壮语,也看不出踌躇满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84

為何止蝕是無用?(一) paris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471

巴黎:

價值投資,和投機,或長線平均價投資最大的分別是對逆向處理的方法。
長線平均價投資並沒有重視事情發展的逆向,因為他們相信,世事自會循環,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這道理無可反駁,不過以這種完全沒有逆向處理的投資方法,是對人類弱小心靈的一個大挑戰。

價 值投資法最特別成功之處是,它常常問:假如我計的不是,假如我錯了,那如何呢?這種逆向思維,任何一個有智慧的人都必須要有,例如你過馬路時,行人燈亮起 指示你可過路,你還應該先要問自已一個問題,假如那輛向自已方向行駛的車的司機看不清指示燈,或渴了酒、或沒有停下來,或....,你將會如何呢?

那麼,和司機眼神接觸就是一個準備;汽車開始慢駛和你的距離就是價值投資法說的"Margin of Safety",沒有這個安全距離,你就註定把每一次的過馬路的安危交給已經很忙碌的命運之神去操作了。

投機人也會問逆向的問題,他們希望找到一個方法去應付假如市況逆轉,應以什麼方法處理,止蝕是他們的認為,Graham在他的著作第(52)篇說,這種方法以科學看註定是個失敗的操作。

嚴謹的、聰明的投機人也應該會知道這道理,妨間教你止蝕的朋友,我認為,連投機也不會成功,假如他們賺錢,我想,這只不過是股神說的大猩猩投資法而已。

止蝕如何注定會失敗,下回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53

為何止蝕是無用?(二) paris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473

巴黎:

一般投機人都會設定一個止蝕位,和止賺位,前者較細,後者較大,例如跌5%便止蝕,賺就要賺足20%,這種想法,表面令人唱采,因為一次的利潤,足夠四次的虧損,如果升跌機會是一半一半,那麼這種所謂逆向思維的防禦,不是天衣無縫嗎?

看完本文後,你會知道,其想法是妙想天開。

以一個二位元機會率的計算法去解釋止蝕法的錯誤:

1.原本的遊戲機會:

現假設,股票的升跌的機會各50%,而在某一時間內,例如一個月的上升和下跌各可能是本金的+ - 20%。它的機會價值(Expected Value)=$0,即一個上升下跌都一樣機會的遊戲,你沒有著數,你不會付出一個仙去購買這個機會。

設定投機人每隔7天算一算價格並決定行動,而 在第28天(為一個回合)的5個最終本金變化結局數的旁邊%是代表其出現的可能纍積機會率,這個遊戲的清算相隔日是假設為7天,也可以是7星期,或7小時,結果都是相同。


             第7天     14天         21天             28天        
                                                         (升升升升)   機會率
                                           (升升升)    $120        (6.25%)
                             (升升)    115
                 (升)       110                         $110        (25%)
    (本金) 105                        105
    $100                  100                          $100       (37.5%)
                 95                         95
                 (跌)        90*                        $90  *      (25%)
                              (跌跌)      85 *
                                            (跌跌跌)    $80  *     (6.25%)
                                                              (跌跌跌跌)



 
本金結局        路徑                 機會率    本金機會價值
+$20           一條升升升升           6.25%        +$1.25
+10            四條...                      25.00%        +2.50
+0              六 條...                     37.50%        +0.0
-10             四條...                      25.00%        -2.50
-20             一條跌跌跌 跌           6.25%         -1.25
                                                                 -------------
                                                                 總= $0


2. 投機人粗疏想法:

止蝕策略是希望把有*的綠色部份下跌大於5%的機會控制,變成只下跌5%便止蝕而非等到大於5%的10%、15%或20%的虧損,他們以為在一個回合後的機會價值會是賺到$2.1875如下:

本金結局     止蝕後路徑      機會率    本金機會價值
+$20           一條升升升升          6.25%        +$1.25
+10            四條...                      25.00%        +2.50
+0              六 條...                     37.50%        +0.0
-5               四條...                       25.00%        -1.25
-5             一條跌跌跌 跌             6.25%         -0.3125
                                                                 -------------
                                                          總賺= $2.1875

3.科學的現實
但是遊戲真正最後的路徑,會因為每一次下跌5%的止蝕觸動交易而變化,一些原先的路徑永不會再出現,例如升跌升升(賺10%).......和其它一些路徑等,最後的結果會如下:

本金結局     止蝕後的路徑      機會率    本金機會價值
+$20           一條升升升升           6.25%        +$1.25
+10            一條升升升跌           6.25%         +0.625
+5              一條升升跌              12.25%       +0.625
0                一條升跌                  25%             +0
-5               其餘所有                  50%             -2.5
                                                                 -------------
                                                                 總= $0

第28日後仍然是無賺無蝕,因這本來就是一個機會均等的遊戲。


4.交易成本的影響

投機人往往忽視在此一個期限內遊戲交易次數的重要,因為假如每次交易成本是$0.2,一個月作回合輸四次,勝一次,表面打和,實蝕$1,一年便是$12(12%)了。

長線投資人發現自已計錯數,他會不計較交易成本而賣掉那支股票。但這種有根據的制止繼續錯誤的合理投資做法,被愚蠢的投機人應用,就做成無可避免是失敗的止蝕策略。

假如投機人希望投機本金下跌幅度減低,又或以小時而不是的一個月作回合,那交易次數必定增加,最終交易成本引致的虧損也增加。

如果他選擇控制減少交易量,他將要忍受的上下幅度的加大,那就遺反了希望控制下跌幅度,減輕心理壓力的本意,並最終發現,他又回到投資人的非常少的交易次數,即長線投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58

何薇玲為何拋棄PC?

2010-9-6 TCW




i時代來了!一股顛覆過去三十年PC時代使用邏輯的勢力,正在迅速崛起。

做了二十幾年PC生意,曾是全球最大個人電腦外商惠普(HP)的台灣區董事長、現任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她的新生活就是一個縮影。

早上七點,她打開iPad,開始一天的工作。透過4G寬頻分享器,點一下,她馬上找到Google Weather的天氣資訊、離地球三萬六千公尺外同步氣象衛星傳回的雲圖,兩秒鐘內就開始播放,「颱風眼今天的位置,不會朝台灣移動。」

五分鐘看完天氣,她再花三十分鐘上網閱讀《紐約時報》、CNN,再花十分鐘看完個人部落格的網友留言和公司Facebook網站,這些工作,都在iPad上完成。

中午十二點半,回到辦公室,午餐時間,她也帶著iPad,「這個收電子郵件,比黑莓機還快,」她說,「只要用手指一拉,就能連圖片一起傳回去,黑莓機要怎麼傳照片?」

它是電話,也是電視 收到須馬上處理的電子郵件,她點開iPad的網路電話程式「SIP」,只要撥公司分機,就能直接和同事溝通,「到國外出差的時候,我打分機也一樣能找到同事。」何薇玲說,因為是網路電話,網內互打,不用花一毛錢。

中午吃完飯,她打開iPad的《連線》雜誌(Wired)和《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點進《連線》的文章,出現的不只是靜態的文字,一段訪問文章還附加一段視頻影片,或是Google地圖,告訴你這張照片,是在巴黎的哪一條街上拍的。

再點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你看,這個照片品質不錯吧,」下載這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只花了她新台幣二十元。

下 午六點,她定時會打開iPad上的網路電視,點一下「TVUPlayer」這個程式,她同步收看TVBS、非凡等電視,瞭解媒體最新報導。除了台灣的媒 體,這個程式讓她還能收到全世界一百多個頻道,卻不用付一毛有線電視月租費,「這個程式,只要五‧九九美元,」她說。要更好的畫質,還可上網購買高解析度 節目。

它是筆電,也是遊戲機 下班之後,她的iPad就變成一台遊戲機。譬如,她下載了名鋼琴家郎朗上台搞笑演出時,使用過的「Magic Piano」程式,打開這個程式,只要輕點兩下,即使她彈的是極困難的蕭邦名曲,都能按照節奏彈出專業的琴音,把朋友唬得一楞一楞。透過這程式,她還能連 到國外,跟不認識的網友合奏。

彈膩了鋼琴,iPad還可以變遊戲機。她的iPad裡裝有滑雪遊戲程式「Extreme Sledding」,只要握住iPad兩端,輕輕搖晃,螢幕裡的人就會逐漸加速,在急彎的雪道上滑行,在iPad十吋的大螢幕上操作,感覺就像在電腦上玩 一樣逼真,「這款遊戲,是曹興誠的兒子做的,」何薇玲說。

「現在我出國,都不帶Notebook了!」何薇玲說,除了傳統的商務功能,iPad還有很多好用小程式。

譬如「WebMD」程式,在美國,一連上網路,不只讓她能把自己的病歷隨身帶著走,還能根據所處位置,搜尋出附近有哪些醫生和聯絡電話,還會跳出視窗,告訴她不同症狀的急救須知。

一台iPad,可以是電話、電子書、遊戲機、筆記型電腦、隨身聽、電視台、雜誌……,「唯一的缺點就是太重,還可以再輕一點,」她笑說。

iPad 讓資訊進入「6C」時代,除了cloud(雲端)、client(終端)、communication(通訊)、culture(文化)、 creativity(創意),最後一個C就是「conspiracy」(陰謀)。何薇玲笑說,因為蘋果線上的軟體市集(App Store)機制,建立一個無遠弗屆的平台,把網路上大大小小的程式創意,一網打盡,現成十六萬的創意程式,從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而且還在持續增加 中。

比起個人電腦,這股「i魔力」,不是來自硬體的創新,而是因為匯聚了來自全球各地、讓人驚喜連連的小小應用程式開發者!

07:00AM 瀏覽報紙、查天氣 不再有早報、晚報分別,所有報紙都是隨身報紙。 應用程式:《CNN》、《紐約時報》、Google Weather 10:00AM

打網路電話 打網路電話回公司免費,網路電話網內互打也免費。 應用程式:SIP網路電話程式

12:00PM 閱讀電子雜誌 多了實體雜誌沒有的動態影音,可收納上千本,不占空間。 應用程式:《Wired》、《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18:00PM 收看網路電視 不用付有線電視月租費,可收看全世界100多台內容。 應用程式:TVUPlayer

20:00PM 玩遊戲 握住iPad即可操作,畫面比一般掌上型遊戲機還大。 應用程式:Magic Piano、Extreme Sledd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