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美國災難片中,對於地球所面臨的災難,人類活下來的辦法是從外太空選擇另一個適宜生存的星球。
現實中,科學家也不斷在這方面進行探索發掘。
在《火星救援》中MattDamon所飾演的宇航員登陸火星後遭遇巨型風暴,最後在火星上生存了不短的一段時間並在火星中培育土豆。
相較於地球周邊的其他星球,火星無疑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上月特斯拉、SpaceX創始人ElonMusk宣布其計劃在2024年之前實現載人上火星旅途,並稱可以將一趟旅程價格控制在20萬美元。
緊接ElonMusk之後,波音公司CEODenisMuilenbery也宣布其登陸火星計劃,並表示將在SpaceX之前完成。
一場征服火星的競賽將展開,而移民火星之後人類在另一個星球活下去的可能性是創客所擔心的問題。
移民火星有多靠譜
在ElonMusk與波音公司之前,一個美國非營利組織曾經公開為登陸火星招募誌願者,單程旅行的設置讓大部分人對這個計劃真實性產生質疑。
從ElonMusk公布的火星方案中也沒有回程的方案,不少科學家質疑從技術上來說,人類並沒有做好登陸火星或者在火星上定居的準備。
美國太空創客機構SpaceGAMBIT創始人AlexCuretom-Griffiths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登陸火星計劃並不是不可能,然而要實現這個計劃,還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克服。
“政策和資金都是其中影響因素,而現在還未能實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術制約,目前只能夠裝載上火星的燃料,沒有回地球的燃料。”Alex說道。
Alex指出目前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從月球或者地球臨近軌道等低重力地方發射;另一個則是使用類似科幻小說中太空電梯的新技術。
ElonMusk的火星移民計劃主要依托兩個主要基礎部件,巨型火箭與巨型人類運輸機。前者將將人類送出大氣層,而後者負責將大批量的人類送上火星,這兩個部件,被馬斯克統稱為火星移民運輸機。
而根據波音公司與NASA計劃,到達火星需要獵戶座飛船、太空發射系統、太空艙、火星升空飛行器、太陽能電力推進太空拖船以及充電式航天器隔熱罩等。整個計劃的主體SLS太空發射系統正在建造中,預計在2019年試飛。
計劃看著很完美,然而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尤其是對ElonMusk的巨型火箭,由於火星上的大氣層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因此如此大型的載人運輸機在降落時要保證其不會一頭栽進火星表層。
創客能做什麽
ElonMusk的火星計劃如實現,人類進行太空探索成本將會大幅下降。前提是有投資人願意用100億美元或更多的錢來支持其所描述的所有火箭和基礎設施。
而登陸火星並不是第一次將太空旅行商業化。
2003年,俄羅斯曾組織普通人到太空旅行8天,每人付費2000萬到5000萬美元不等,而如今越來越多商業化嘗試給“低價格”太空遊打開大門。
除了SpaceX,另外兩家具有私人太空旅行執行標準的航天公司中,維珍太空旅行的船票是25萬美元,環宇太空是15萬美元。
“對於手機、電腦等智能硬件,創客能夠加速產品叠代並且用不同零部件取代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然而這個方式無法使用到火星計劃中,火箭主要成本來自燃料,這個很難通過技術降低成本。”Alex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
目前,SpaceGAMBIT主要通過共享方式,開源太空設計模塊,讓更多創客可以加入進來,提供更多技術改進的方式。Alex目前與NASA、企業、科研機構及非營利機構協作,致力於開發創客在探索太空技術方面的潛能。
Alex認為,NASA等政府機構的作用主要在於對於火星計劃前景把握以及技術支持上,而企業背後有投資人支持,可能會舍棄對於一些風險性技術的試驗,而創客在這兩方面的顧慮則少很多。
“一旦人類要在火星中定居,那麽每個人都必須成為創客。”Alex說道。
2014年,一個名為“火星生態培育測試平臺”的項目從NASA獲得10萬美元資助,用於將培育細菌送上太空,制造出土壤。然而這個計劃必須耗費比較長的時間。
Alex指出,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是人類居住在火星地表底下,或者是活動範圍在太空站中。“重建火星生態系統,現在看來還是科幻小說的情節,技術上還未能實現。”
而在SpaceGAMBIT,平臺的太空探索資源將會免費開放給創客們去探索。目前機構中的費用由政府、機構贊助。
“我們每年的收入有2750萬美元,3DR(SpaceGAMBIT里一家民用無人機生產商)這樣的VC融資每年可以達到5000萬美元。”Alex表示,其團隊孵化器、加速器等因素到位,能確保SpaceGAMBIT的項目可持續發展,讓創客可以賺錢,開源項目本身也可做成盈利的目標。
10月20日早間消息,據今日美國報道,歐洲航天局(ESA)正在嘗試能建立與火星著陸艙的聯系,然而目前看來,這一著陸艙將永遠失聯。“顯然這些不是好兆頭,”空間機構代表團團長Paolo Ferri說,“但我們將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進一步確定。”
這一用於測試的著陸艙名稱為EDM,即“進入、降落和著陸演示模塊”,代號為Schiaparelli。本周三,這一著陸艙啟動了向火星表面的著陸。
Schiaparelli的著陸計劃是首先利用火星大氣層減速,隨後在降落傘的幫助下著陸。隨著接近火星表面,著陸艙將會拋棄用於過熱保護的外殼。最後一步將是肼推進器的點火,著陸艙將緩緩降落至距離地面6英尺(約合1.8米)的高處。隨後,推進器將停止工作,而Schiaparelli將自行落下最後幾米的高度。降落地點位於美國宇航局(NASA)“機遇號”火星車的附近。
ESA的科學家在周三德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計劃的降落之前,一切進展順利,但突然之間Schiaparelli的無線電信號就出現中斷。
隨後幾個小時,Shiaparelli沒有發回任何直接信號,也沒有通過ESA的“火星快車”衛星或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器”發回任何信息。這表明,任務未能按原計劃完成。
不過,Schiaparelli可能仍有希望。如果某個可工作的模塊降落至火星表面,那麽其電池電力將足以支撐最多10天的時間,從而有可能與地球取得聯系。
Schiaparelli旨在測試計劃於2020年推出的更大規模的流動實驗室的技術。其消失使得該任務的時間和設計受到懷疑。 即使Schiaparelli最終失聯,對火星探索來說也並不是徹底的災難。這一著陸艙主要用於技術演示。
“火星探測由於很多原因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目標。”歐洲航天局的奧利維爾·威拉斯說,“成功或失敗,我們必須繼續研究並從中學習。”
據中新社報道,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日公布,無人探測宇宙飛船“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VEN)早前拍攝到清晰的火星大氣層的驚人影像。照片不但顯示了火星大氣層中的風向和水流動的狀況,更展示了火星在夜間會發光的奇景。
美國天文學會星球科學的會議於19日在美國加州舉辦,會議展示了MAVEN所拍下的數百張火星夜間的發光照片,揭示了火星大氣層中的風向和水流動的狀況。
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太空物理和大氣實驗室的施耐德(Nick Schneider)指出,MAVEN在近數月,以美國太空總署的紫外線成像光譜儀,拍到的數百張高解像度火星照片。
此前有科學家推測,火星在晚上會因為一氧化氮而發光,而這批火星發光照片,正好證實這個現象。另外,從照片還可看到火星的風流動狀態。
火星時代是一家藝術設計類的培訓機構。
“火星時代做職業教育的想法跟別人不一樣,我們不是很激進。不要風投,靠自己掙的錢滾動發展,每年保持40%成長,從來沒有波折。”火星時代創始人王琦說。火星時代自1994年創立至今,已累計為業界輸送30多萬優秀人才。火星時代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值得探尋。
火星時代是一家藝術設計類的培訓機構,現已開設了影視、遊戲、UI設計等20多門課程。總部位於北京,目前在全國已開設十三所分部。
火星時代創始人王琦(受訪者供圖)
在辦學邏輯上,火星時代的采取的是企業需求倒推教育的方法,通過上網搜索企業對崗位的需求,以及大數據調研、企業互動等方式來研發課程、制定目標。針對影視、動畫等行業發展迅速的特點,火星時代會通過師資流動適時更新課程內容,補充新鮮“血液”。
良好的師資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王琦表示,火星時代的老師都來自企業一線崗位,並且一定是行業里最貴的。“誰開的價比我們高,我們就會比他更高。這有效保證了師資的高品質,同時人員流動也相對穩定。”
火星教育針對老師建立了考評機制。首先,通過學生滿意度進行考評。其次,通過學生作品、成績以及專業人員檢查聽課率進行考評。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滿意度的調查上,與傳統條條框框的指標不同,火星時代只有一條考核標準——今天聽的爽不爽。
在學生層面,火星時代的學生以22歲為核心年齡段,大學或大專的畢業生居多。火星時代的課程周期為四個月到八個月不等,教學方式是周一到周五全天性學習。此外,在課後學生也需要完成作業和設計,參與考評。學生進來後會進行魔鬼訓練,但提升的速度很快。
王琦認為課程和老師再好,學生不聽也沒用。良好的教育效果也需要學生付出50%,火星教育要努力的就是把學生的50%給激發出來。火星時代的做法是:一、通過場景營銷來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讓學生組隊做項目進行PK,作業將排名等方式來倒逼學生;二、火星時代還將課程細化至20分鐘(20分鐘是學生關註度的節點),保證學生可以有效消化課堂內容。三、搭建了學生系統。在系統中學生可以看到教學大綱、教學計劃、作業、作品排行,同時課堂沒聽懂的內容可以進行回放等。火星時代通過打通手機端和移動端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在線教育,火星時代在10年之前,就通過在線錄播進行線上導流。目前火星時代在線上已布局火星網校、直播教學等方式。面對在線教育迅速發展的態勢,王琦的想法則很冷靜。他認為學習是一個交互性的過程,需要環境的支撐,在線教育則無法彌補這個缺陷。
“學遊泳不能通過在線教育學會,我一直用這個做比喻。在線教育可以進行知識性的學習,但並不完全適合技能型學習。當然隨著VR技術的發展,看是否會促進在線教育突破性進展,如果有,火星時代也會積極跟進。”王琦表示。
談及競爭優勢,王琦表示口碑是火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保持品質是檢驗火星時代發展速度的標準。王琦認為誇大宣傳、擴張規模,把學生都“吃”進來容易,“吐”出去卻很難。這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而只有認真把事情做好,學生才會滿意。
要讓學生滿意,除了保證良好的教學品質,解決就業也是一大問題。據了解,火星時代對口就業率超過90%,就業平均薪資在6500左右。據悉,火星時代的就業工作從兩個方面來著手:一方面,教學生如何就業,如做簡歷、如何面試等;另一方面,通過專人做企業開發,尋找需求對口的企業來火星時代招聘。通過兩手抓來保障學生的就業。
火星時代招聘會現場圖
由於學生沒有收入來源,交學費成為他們的痛點問題。針對這一情況,近期火星時代推出了0元入學項目,提供了無息貸款服務。
在王琦未來的規劃中,火星時代在明年三月份會開設表演培訓、錄音、編劇導演等前期培訓,並將通過內容創作將前期拍攝和後期剪輯包裝銜接起來,形成一個良性生態。
創始人王琦的本行是中醫,大學上了三年就“跑了”。離開大學後,王琦在中關村開始創業之路,期間還出書當作者。企業家、教育家、作者都是王琦身上的標簽。對此王琦卻說“我不想做什麽知名的人,能踏踏實實做點事情就行”。踏踏實實、不激進是王琦的特質,同時也是火星時代的特質。
黑馬檔案:
所屬公司:北京火星時代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王琦
所屬地區:北京
所屬行業:教育
火星時代是一家藝術設計類的培訓機構。
“火星時代做職業教育的想法跟別人不一樣,我們不是很激進。不要風投,靠自己掙的錢滾動發展,每年保持40%成長,從來沒有波折。”火星時代創始人王琦說。火星時代自1994年創立至今,已累計為業界輸送30多萬優秀人才。火星時代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值得探尋。
火星時代是一家藝術設計類的培訓機構,現已開設了影視、遊戲、UI設計等20多門課程。總部位於北京,目前在全國已開設十三所分部。
火星時代創始人王琦(受訪者供圖)
在辦學邏輯上,火星時代的采取的是企業需求倒推教育的方法,通過上網搜索企業對崗位的需求,以及大數據調研、企業互動等方式來研發課程、制定目標。針對影視、動畫等行業發展迅速的特點,火星時代會通過師資流動適時更新課程內容,補充新鮮“血液”。
良好的師資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王琦表示,火星時代的老師都來自企業一線崗位,並且一定是行業里最貴的。“誰開的價比我們高,我們就會比他更高。這有效保證了師資的高品質,同時人員流動也相對穩定。”王琦說。
火星教育針對老師建立了考評機制。首先,通過學生滿意度進行考評。其次,通過學生作品、成績以及專業人員檢查聽課率進行考評。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滿意度的調查上,與傳統條條框框的指標不同,火星時代只有一條考核標準——今天聽的爽不爽。
在學生層面,火星時代的學生以22歲為核心年齡段,大學或大專的畢業生居多。火星時代的課程周期為四個月到八個月不等,教學方式是周一到周五全天性學習。此外,在課後學生也需要完成作業和設計,參與考評。學生進來後會進行魔鬼訓練,但提升的速度很快。
王琦認為課程和老師再好,學生不聽也沒用。良好的教育效果也需要學生付出50%,火星教育要努力的就是把學生的50%給激發出來。火星時代的做法是:一、通過場景營銷來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讓學生組隊做項目進行PK,作業將排名等方式來倒逼學生;二、火星時代還將課程細化至20分鐘(20分鐘是學生關註度的節點),保證學生可以有效消化課堂內容。三、搭建了學生系統。在系統中學生可以看到教學大綱、教學計劃、作業、作品排行,同時課堂沒聽懂的內容可以進行回放等。火星時代通過打通手機端和移動端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在線教育,火星時代在10年之前,就通過在線錄播進行線上導流。目前火星時代在線上已布局火星網校、直播教學等方式。面對在線教育迅速發展的態勢,王琦的想法則很冷靜。他認為學習是一個交互性的過程,需要環境的支撐,在線教育則無法彌補這個缺陷。
“學遊泳不能通過在線教育學會,我一直用這個做比喻。在線教育可以進行知識性的學習,但並不完全適合技能型學習。當然隨著VR技術的發展,看是否會促進在線教育突破性進展,如果有,火星時代也會積極跟進。”王琦向i黑馬表示。
談及競爭優勢,王琦表示口碑是火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保持品質是檢驗火星時代發展速度的標準。王琦認為誇大宣傳、擴張規模,把學生都“吃”進來容易,“吐”出去卻很難。這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而只有認真把事情做好,學生才會滿意。
要讓學生滿意,除了保證良好的教學品質,解決就業也是一大問題。據了解,火星時代對口就業率超過90%,就業平均薪資在6500左右。火星時代的就業工作從兩個方面來著手:一方面,教學生如何就業,如做簡歷、如何面試等;另一方面,通過專人做企業開發,尋找需求對口的企業來火星時代招聘。通過兩手抓來保障學生的就業。
火星時代招聘會現場圖
由於學生沒有收入來源,交學費成為他們的痛點問題。針對這一情況,近期火星時代推出了0元入學項目,提供了無息貸款服務。
在王琦未來的規劃中,火星時代在明年三月份會開設表演培訓、錄音、編劇導演等前期培訓,並將通過內容創作將前期拍攝和後期剪輯包裝銜接起來,形成一個良性生態。
創始人王琦的本行是中醫,大學上了三年就“跑了”。離開大學後,王琦在中關村開始創業之路,期間還出書當作者。企業家、教育家、作者都是王琦身上的標簽。對此王琦卻說“我不想做什麽知名的人,能踏踏實實做點事情就行”。踏踏實實、不激進是王琦的特質,同時也是火星時代的特質。
黑馬檔案:
所屬公司:北京火星時代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王琦
所屬地區:北京
所屬行業:教育
美國總統特朗普21日簽署一項法案,批準美國航天局(NASA)2017財年195億美元的預算方案,並要求其研究2033年送人去火星的可行性。
科技新聞網站Recode的創始人Kara Swisher隨即發推特說,總統批準了NASA195億美元的預算方案,馬斯克不知道“會躲在哪里笑”。
馬斯克立刻在推特上回應:“並沒有。這項法案幾乎改變不了NASA正在做的事情。已經有的項目將會繼續進行,而火星計劃的資金也沒有提高。”
”也許未來會有一些法案使火星計劃有所不同,然而現在這個並不是。“馬斯克在隨後的推特上寫道。
特朗普簽署的法案中提到了”幫助人類探索火星及其他更遠的地方“。然而,馬斯克認為新的項目資金不會幫助他實現火星商業旅遊項目。
馬斯克名下公司SpaceX正在與NASA合作,兩者簽署了一個16億美元的合同。目前,SpaceX已經完成10次國際空間站貨物運載任務。SpaceX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到火星的星際旅行,並殖民火星。
美國總統特朗普21日簽署一項法案,批準美國航天局2017財年195億美元的預算方案,並要求其研究2033年送人去火星的可行性。這份“過渡授權法案”是特朗普就任總統後簽署的第一份美國航天預算法案,所批準的195億美元預算比2016財年多出2億美元。
據新華社報道,這份57頁的法案開篇便提出,美國航天的總體目標是要繼續與其國際、學術及行業夥伴一道,“把人類觸角拓展至深空,包括月地空間、月球、火星表面與其衛星以及更遠的地方”,承諾繼續發展“獵戶座”飛船、大推力火箭“太空發射系統”以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木星衛星歐羅巴探測項目等。最引人關註的是,法案要求美國航天局制定一份路線圖,以便在21世紀30年代實施抵達“火星附近或火星表面”的載人任務。
這與奧巴馬政府時期提出的美國航天長期目標大體一致。法案特別敦促美國航天局研究2033年之前實施載人火星任務的可行性,並要求該機構在180天內向國會提交相關報告。
在近地軌道方面,此法案確認將支持國際空間站工作到至少2024年,以及繼續支持發展美國商業貨運與載人航天,從而結束美國對俄羅斯載人航天的依賴。
在深空探索方面,法案提出美國航天局的長期目標是“拓展人類在近地軌道之外的永久存在”,包括“在另一個天體上建立潛在的人類棲息地”及發展“繁榮的21世紀太空經濟”。
從現有情況看,特朗普政府高度重視航天探索活動。在白宮上周向國會提交的2018財年聯邦政府預算綱要報告中,美國航天局年預算總額為191億美元,較2016財年下降2億美元,但這已是預算萎縮最小的非國防聯邦機構。
特朗普在簽署法案時說,這份法案“重申了對美國航天局核心功能的國家承諾”,在繼續支持美國商業載人航天發展的同時,支持美國航天局的深空探索任務。
誌在改變全世界的傳奇企業家馬斯克又有新動向:為向地球提供高速互聯網連接, 他名下的SpaceX公司計劃從2019年開始向太空發射超高速互聯網衛星。
SpaceX最值得稱道的便是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大型運載火箭重複利用,眼下這家公司正準備利用衛星上網技術,改變普通人的生活。
去年11月,SpaceX在一份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遞交的文件中提到,計劃將4425顆衛星送入太空。但該文件並未對具體時間表進行詳述。
當地時間4日,SpaceX衛星政府事務副總裁庫珀(Patricia Cooper)表示,今年下半年SpaceX將開始對衛星進行測試,並將在年底前發射一顆原型衛星,2018年“年初”再發射另一顆。之後,SpaceX便將於2019年開始啟動正式的衛星發射計劃。
庫珀表示,剩余的衛星將到2024年發射完畢。屆時,4425顆衛星將在83個軌道平面上運行。
太空互聯網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SpaceX認為,在寬帶速度和價格競爭力上,美國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傳統互聯網供應商並沒有在農村地區提供服務。而該公司的“網狀太空網絡”將能過在不鋪設光纜的情況下提供高速帶寬。
庫珀說:“未來這些衛星將能夠為SpaceX的系統提供額外帶寬,並在人口密集地區進一步減少網絡延時現象。”
2015年1月,馬斯克在西雅圖提出太空互聯網項目設想,預計投資將達100億美元。馬斯克表示,太空互聯網項目可以帶來快速、廉價的互聯網連接,人們將不再需要鋪設地面通訊線。而這一項目甚至可以被用於未來的火星移民,馬斯克希望,當未來人類登陸火星時,這一技術可以使互聯網服務覆蓋火星。
火星文化的複盤:如何由死而生?
對話 | 胡翔 李浩
編輯 | 姚瑤
最近,黑馬基金的管理合夥人胡翔與火星文化的創始人李浩一起喝茶,複盤了一家創業公司怎樣走入絕境又怎麽起死回生的故事,同時交流了視頻內容行業的“錢”途。
小編先來劃重點:
關於火星文化的複盤
1、 戰略之誤:火星文化一度面臨絕境,做錯了什麽?
2、 微信融資:如何一周時間融資近2000萬?
3、 戰術突進:如何做到行業第一?
4、投資之賭:賬上只有400萬,卻要拿900萬去做項目投資,背後的邏輯?
關於視頻內容行業的“錢途”
1、視頻內容行業處於黃金十年的第二階段。
2、 視頻內容行業變現是第一大問題、傳播是第二大問題。
3、內容創業要去除播放量的迷信,做好自己用戶的沈澱和服務。
4、內容創作端打造核心IP,特質包括:情感人設、價值觀體系、招牌與符號
5、 一定要做細分市場的第一。
以下是翔哥與浩哥的茶話摘錄:
一
火星文化的複盤:如何由死而生?
翔哥:現在你會用怎樣的語言定位火星文化?
浩哥:火星文化是視頻內容行業的發行、營銷、數據平臺,目前是視頻內容行業的中間服務商頭部公司。從長遠來看,會成為內容的全產業鏈服務商。
翔哥:從一開始,你就是這樣定位火星文化的嗎?
浩哥:一開始就是這樣定位的,但實際上是錯了,也把公司帶到了艱難的境地。因為沒有從一個更垂直的點聚焦、切入。資源不夠、團隊不夠,沒法把幾塊的業務一下子做起來。
翔哥:你當初的定位也是我們投資時的顧慮。後來你走到一定階段非常艱難,我們內部複盤,一度覺得這項目可能是投失敗了:業務方向不清,賬上沒錢,聯合創始人離開,還要去做投資。
浩哥:是啊,當初黑馬基金怎麽就投了我?
翔哥:按我們後來的投資邏輯,當初就不該投你(幸好當時沒有這樣想)。我們投“好人好事”,我們就是特別看好你這個人,老姚(姚勁波)也給你背書,但就事情而言,我們感覺當時你一上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很難銳利的突破市場。
浩哥:確實,這個定位讓我把公司帶到了崩潰的邊緣。
首先,有一個感觸是平臺公司出來的高管創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誤以為自己有很多資源,但實際上一旦出來創業,過往在平臺背景下的資源就不再是你的資源,只是一個從零起步的創業者。火星在一開始就想簽有影響力的節目,幫他們做發行、營銷,但節目不願意簽,因為他不相信我們;而想簽給我們的節目呢,我們又看不上,這就造成了一個錯位。
另外,是團隊聚合的實操經驗不夠。團隊成員沒有在平臺之外的獨立公司里,真正把一個節目從研發、創作、傳播、廣告、運營各個環節整個走一遍的經驗。
我們當時啟動了一個母嬰項目,用三個月時間做節目研發,形成了母嬰節目的研發綱要,考慮了用戶喜歡看什麽、怎麽傳播與變現。最後找了一個外包團隊,做了第一檔母嬰節目叫《寶貝來了》。這檔節目現在回過頭去看,客觀來講內容品質只有60分,但火星在傳播發行資源的投入是在90分以上。
但在當時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寶貝來了》這檔節目傳播比想象難的多,一個垂直節目的傳播規律跟想象中也不一樣,通常認為的母嬰垂直網站對傳播很有價值,然而不是;認為視頻網站對傳播也很有價值,然而也不是。就這樣大半年過去了,自己做兩檔節目其實是很重,再加上兩檔節目既沒有在行業形成影響力,也因為節目品質不夠,變現局面也沒能打開。
2015年第二季度,內部幾次大的爭論,經常開會到淩晨,討論火星在策略上的調整,也在兩個方向上產生過糾結。一個是先做好垂直業務線——母嬰行業,在內部信中還曾把母嬰行業比喻為井岡山,認為這應該作為我們的糧倉和根據地,然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在一個月之後,我們推翻了這個想法。其實母嬰行業紮深來做也是有前途的,需要很長時間,但在快速叠代變化的內容行業里的公司,不允許跨出第一步需要那麽長。最後決定從發行業務突破。這是2015年5月份的決定。
在當時,整個團隊信心和士氣都不夠。在2015年6、7月,我的聯合創始人和負責內容的合夥人相繼離開,第一個跟我出來創業的同事也離開了。留下的人也都是和我共事時間很長,大多是基於對我這個人“盲目信任”而留下的。
翔哥:我記得你們當時情況已經很糟糕了,然後還做了一個重大的投資決定?
浩哥:我們公司當時帳上還有400萬左右資金,但我們決定給一家內容公司(青藤文化)投資900萬。錢實在不夠怎麽辦?我們就跟青藤談了個分期付款,分了三期支付。由於支付了給青藤的首期款,加之支付了兩個月的運營成本,公司賬上最少的時候剩下27萬。
翔哥:這個決定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我當時內心是不支持的,花大錢幹投資可不是創業公司該幹的事。主要也是覺得火星面臨很大的困境,你又下了很大的決心,站在讓創始人賭一把的角度才表示了支持。
浩哥:火星自己做兩檔節目的經歷讓我們看到,創作基因不是火星的強項,火星的內容分發傳播和營銷能力需要基於深度綁定更優質的內容才能更充分的釋放和體現出來。當時火星把母嬰領域放在重點開發的垂直領域第一名,當青藤帶著他們的母嬰節目樣片來找我們的時候,我們認為青藤在市場上創作力極其難得而且深刻理解了母嬰節目創作的要點,因此決心通過先投資青藤,然後把節目商業價值開發的權益深度綁定。就現金流狀況而言,這風險非常之高,但就商業選擇而言,這是我當時能抓到的突破點。
翔哥:賬面只剩27萬,公司還活得下去不?
浩哥:當時公司實際的人工加房租的硬成本是42萬。我很清楚的記得7月初,幾個核心團隊成員從8點半聊到12點半,我抽了兩盒煙。當天聊完,一個小股東和我說:“你必須在一個月之內找到錢,不然你這個CEO就別做了。”我當時心想,不用你說我也知道。
翔哥: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怎麽找到資金的?
浩哥:那天聊完回去1點我就睡了,4點半醒了。我對時間記憶很深刻,我見過很多次淩晨4點半的北京。
醒了以後就翻微信,想了想身邊哪些有錢的朋友可能給我投資,然後一一給他們發微信說了我公司什麽情況,現在需要融資,有沒有興趣投一點?當時大概發了30多個人。
6點半,第一個人給我回複,是一個廣告公司的CEO,在做早班機去機場的路上給我打電話,當時聊了一下情況,他決定支持一百萬。當天有7、8個人陸續回複,還見了兩個人,有一個哥們提出來公司看看,看我的公司有沒有正常經營?有沒有營業執照、公司章程?
最終這次“微信融資”意向敲定了1950萬,實際進賬了1250萬,其中有300萬是團隊跟投,有9個同事從家里拿錢打進公司。
翔哥:憑什麽靠微信融資,能在7天里融到這筆錢?
浩哥:說白了,我不融這個錢,借也能借到。這其中有大學同學、網易老同事、56老同事和合夥夥伴。當中有幾個網易的老同事,壓根不知道我在做什麽就給錢。可以說是基於以前的信任在刷臉、刷人品。
後來,跟58姚總吃飯他也批評我說過:創業刷臉是必要的,但不能一直刷臉。
翔哥:這次微信融資讓你算是讓公司走過了絕境,現在回頭看,究竟是什麽讓公司走到這種境地?
浩哥:我覺得兩個原因,一個是性格所致,我這個人賭性比較重,一開始就想把鏈條做全。對我來講,感興趣的是big business,我不會做一個小而美的創業。
第二個是平臺高管創業者容易犯的錯,誤以為有很多成熟資源帶入,可以把模式相對完整的做起來。不聚焦,創業早期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聚焦。
翔哥:我覺得核心是路徑錯誤的問題。大家都想幹大,但有時候大的欲望需要先藏在心里,從小幹起。上來就幹大的,很容易先趴下了。正確的姿勢應該是Think Big,Start Small。
浩哥:對,後期我總結應該在一個聚焦、垂直的點上做到行業第一,用這種影響力,第一名的議價能力和勢能再去拓整個鏈條。
翔哥:在拿到這筆錢之後,火星文化發展得順利嗎?
浩哥:很順利,但我認為核心不是拿到錢,是想明白了,從發行單點突破。
火星文化是一家比較擅長總結戰術打法且執行力很強的公司,在發行業務突破的過程中,對實現目標的路徑規劃非常清晰。包括大炮打蚊子、側翼包抄、樹標桿。
當時,我跟團隊吹牛,說要一年時間做成新媒體發行第一名的公司、要在PGC頭部資源形成壟斷性優勢、還要讓競爭對手跟火星競爭不好玩,放棄這塊業務,當時團隊半信半疑,將信將疑,但慢慢做著做著都實現了。
翔哥:火星文化做的事情會對行業會產生怎樣的價值?
浩哥:首先,卡思數據對行業有巨大價值。火星進入數據驅動階段,用數據底層平臺和機器學習的能力,希望改造內容鏈條的上下遊,只是先選擇廣告板塊來改造,用數據和智能投放,讓廣告主的需求和內容相匹配更高效。然後再來改造分發。
翔哥:那從服務對象來講,火星能對行業覆蓋到什麽程度?
浩哥:火星是在用不同的產品線在服務客戶。我基本可以預估,在兩年內卡思數據會服務80%左右的CP,分發業務能覆蓋50%的CP,也就是說每兩家CP有一家是在用火星的分發工具。
翔哥:火星這樣一路走過來,是哪些關鍵因素支撐著你呢?
浩哥:總結就是六個字:發心正,願力強。
發心正——最初的就是基於內容行業里大量CP都專註在內容創作上,做一家公司幫忙創作力強的內容團隊在傳播、變現更加通暢,讓內容團隊有更好的商業化能力,讓好的內容和用戶見面。
願力強——做成這個事情的決心有多強,我也總結過什麽時候該創業,最好是有兩種感覺。一種是非做不可,另一種是非我做不可,當這兩種感覺同時具備,願力就很強了。像我自己,是把買房子的錢全部投入到創業里,同時,在公司最困難的階段有人提出並購方案,在幾千萬現金的誘惑前,我想都沒有想就拒絕了。
翔哥:是,我也會這樣和我們的投後項目說,就是決心大不大,願力強不強。只有足夠強的願力,才能all in ,才能投入,才能堅持。那感覺就像“只是那團火呀在心里燒的我實在難受”不幹不行了。
我來總結火星整個故事,是戰略、戰術問題。
前期,在戰略上犯了一個貪大的錯,你當時團隊是強的,但畢竟是一個創業公司,上來幹很多肯定不行。但當你聚焦起來,用厲害的團隊做一件明確、聚焦的事情,這力量會馬上出來。這是戰略的變化。
同時,也有戰術上的配合,大炮打蚊子就是集中優勢資源去深紮某一方面;側翼包抄是分析行業弱勢環節去突破;最後是抓標桿客戶去帶動行業。戰略對了,加上戰術的正確選擇就勢如破竹了。
二
視頻內容行業的“錢”途
翔哥:那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視頻內容這個行業,你覺得目前行業處於什麽現狀?
浩哥:我覺得現在處於內容黃金期的第二階段。
2013年底,我決定創業。我的判斷是從2014年開始,內容產業在中國進入十年黃金期。我把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14-2015年大量的網生內容公司集中創立,行業開始快速發展;
第二階段 2016-2018年前期的網生內容公司一決高下,格局初定;各種垂直領域內容公司創立;
第三階段 2019-2021年並購整合期 由於內容創業公司面臨成長天花板,創作力是最核心的也是不可複制的,所以在資本形態上不斷發展就需要並購整合;
第四階段 2022-2023年繁榮持續期。
翔哥:那在當前階段的關鍵問題是什麽?
浩哥:這兩年,短視頻的體量是在這兩年爆發式增長的,遇到行業性的阻礙就是變現受阻,這也成為了行業最大阻礙。只有極頭部的CP變現通暢,能達到以億為單位的年營收。肩部往上的變現都不通暢,但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這是行業無法繁榮發展的重要原因。
翔哥:有什麽方法能幫助CP拓寬“錢”途?
浩哥:整個內容變現有廣告、電商、衍生品、用戶付費四類路徑,接近90%的CP適用於廣告變現, 10%適用於電商,1%適用於用戶付費,還有1%不到的適用於衍生品。但廣告變現是卡住的,規模化不了,只有少數的客戶會在沒有數據支撐的基礎上選擇嘗試與網生內容合作。變現難是CP的第一痛點。
翔哥:變現是第一大問題,那傳播是問題嗎?畢竟傳播是第一步。
浩哥:傳播是問題,但對於cp難點來講它排在第二位,弱於變現。我們跟幾千家cp打交道,傳播只是一個路徑,最終還是去實現變現。
翔哥:火星現在就在幹這樣的事,在致力於幫CP做傳播和變現。那作為CP本身來講,還能有什麽方式把變現和傳播做好?
浩哥:對於CP本身,最核心的的是做好運營,指的是用戶運營,做好用戶的沈澱和服務。
翔哥:但因為我們都在用各種播出平臺嘛,用戶都在平臺方,那用戶的運營空間和場景空間就受限了。
浩哥:並不受限啊,所有的播出平臺是幫助你吸引和沈澱用戶的基礎,比如我在騰訊視頻播的、B站播的、美拍播的,我盡量都把用戶沈澱到微信上。現在沈澱用戶的平臺只有微信和微博。
翔哥:現在播出平臺和用戶沈澱平臺大多是有關系的,那有沒有平臺說我就要把用戶留在自己的平臺上?比如淘寶天貓上就說用戶是我的,你在我這上面做生意就可以。
浩哥:現在各大平臺多多少少會選擇站隊,但比方說B站不可能不允許用戶沈澱到微信,優酷也很難不讓用戶沈澱到微博吧。這個很難。
翔哥:就是他們都是生態體系里的一環,不能完全建立自己獨特的生態體系。
浩哥:對,不像youtube。因為平臺不能給cp提供足夠的運營支撐。像今日頭條,它是能夠沈澱用戶,但這些用戶對CP的價值不夠。所以cp的目標就不是把用戶沈澱到頭條。
翔哥:最核心的基地還是微博、微信,其他是渠道。需要cp做好轉化,提高轉化率。
浩哥:沒錯,我很早也說過,CP要在早期去除播放量的迷信,要做自己的用戶。
翔哥:對於CP,有什麽核心的建議和打法嗎?
浩哥:
第一,對於創作端,要做核心IP,是指有生命力的IP。有三個特質:
情感人設
要有可以用來承載用戶情感寄托的人設,人設要有清奇的特質:用戶喜歡湖南衛視的節目,並不是說我就要喜歡快樂大本營或天天向上,可能是喜歡快樂家族或天天兄弟。
價值觀體系
要有一套清晰的價值觀體系,不能搖擺;漫威給他的超級英雄設計的世界觀是不會搖擺的,不會一時迎合這個、一時迎合那個。
招牌與符號
要有形成流行元素的招牌語言、動作、文字,符號性的東西容易記住。一提到荊軻刺秦王就想起暴走漫畫。
第二,把自己當成一家運營用戶的公司而不是內容公司,內容只是你服務用戶的產品。真正要做好的是通過內容服務用戶,把用戶沈澱下來,去建設一個更廣闊的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的空間。
翔哥:這對團隊挑戰還蠻大的,因為往往是藝術家做創作,企業家才會懂運營。
浩哥:最後一點是做細分市場第一名。如果不是細分市場第一名,哪怕創造一個細分市場也要做第一名。
翔哥:這跟我們的投資邏輯是一樣的。從0到1,就是要做不同,而不是做更好。“不同”就是一個品類或一個賽道的領先者,所以你要定義自己的品類和賽道。就像一開始我問你這個品類叫什麽,你要當老大就對了。
浩哥:第一太重要了,一定要做第一。第一是有勢能和溢價的,會幫你更容易的獲取資源。
翔哥:我們投資也是如此,如果不是第一,起碼剛出來也要看起來是能第一的;第一的前提是創新,是不同,你有第一的潛質,我才會投你。
* 本文內容來自胡翔、李浩對話,經姚瑤編輯,黑馬基金原創。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