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京津冀企業達成11項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合作協議

京津冀三地鋼鐵行業近日就節能減排工作達成11項合作協議,共同助力京津冀霧霾治理。

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的第三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高峰論壇上簽訂的這些協議包括:天津天鐵冶金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和隆優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天鐵熱軋加熱爐精確燃燒控制技術開發》協議;天津億環巨能重型鍛壓有限公司與北京中科宇傑節電設備有限公司簽署《節能型蓄熱式高效鍛造加熱爐研制項目》協議。

北方技術交易市場總裁張桂華表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指導下,天津特別是濱海新區正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著力提高傳統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鋼鐵行業在天津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比重占全市工業的1/5,該產業的改造升級亟須借助高端資源尤其是北京、河北等地的科技資源。

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高峰論壇由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北方技術交易市場、河北省科技開發交流中心主辦,來自京津冀三地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800人與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55

冬季氣象變差速度超過減排 環保部長開出6“藥方”治霾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09/1068227.html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王可然  

1月6日,北京市的上空依舊灰霾籠罩,當晚,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主持召開媒體見面會,向記者介紹大氣汙染防治相關問題。

陳吉寧說:“全國層面上,我們統計了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與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也是在30%左右。我們把這個速度和發達國家做個對比,我們改善的速度比發達國家在同一發展階段還要快一些。”

冬季大氣汙染問題反映的是強化措施不夠和氣象條件變差,陳吉寧強調:“這幾年連續下來,冬季的汙染氣象條件變得越來越差,超過了我們卸負的減排速度。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同時,他從加大燃煤鍋爐取締力度等六個方面為強化冬季汙染治理開出了“藥方”。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冬季一旦出現不利的氣候條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就容易出現霧霾,根本原因是汙染物減排不夠,區域聯防聯控沒有真正做好,還存在各自為戰的問題。

74城PM2.5濃度三年改善30%  

1月7日20時,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解除空氣重汙染橙色預警,意味著2016年12月29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持續重汙染天氣結束。

實際上,從2016年10月份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就頻繁遭遇霧霾天氣,僅2016年12月份,京津冀部分地區就遭遇了5次重汙染天氣過程,為了減少區域汙染物排放,河北省部分地區甚至連續啟動了二十多天的紅色預警。

對於冬季大氣汙染的問題,陳吉寧說:“當前大氣汙染治理一個核心問題是冬季問題,冬季問題怎麽辦?這幾年下來,冬季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

陳吉寧認為,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冬季強化措施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強化;第二個是冬季的氣象條件變化比想象的要更困難、更複雜、更不利。

據了解,2016年7月,中國工程院對《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大氣十條》)中期評估顯示,京津冀地區的汙染氣象條件,2014年比2013年差了17%,2015年比2014年好一點,但是比2013年差了12%。冬季的情況更差。據氣象部門分析,2014年曾經是全球最暖的一年,2015年打破了2014年的紀錄,2016年再次打破2015年的紀錄,而且紀錄被打破的幅度比較大。

“去年5月份我們曾經預測到冬天會比較困難,啟動了京津冀強化措施,出臺兩年專門針對京津冀地區的強化方案。這幾年連續下來,冬季的汙染氣象條件變得越來越差,超過了我們卸負的減排速度。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陳吉寧說。

馬軍認為,在大氣汙染治理上,一些地區仍在做平衡,並沒有下大決心治理霧霾,使得整個區域的霧霾治理成效受到了影響。

“不能寄希望明年會從暖冬變成冷冬,氣象條件會有很大改善。環保部最近一個時期正在加班加點研究,我們要提出一些更有效的措施來更針對性地解決好這段時期的冬季汙染問題。”陳吉寧說,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來加快解決冬季問題。

但是,冬季大氣汙染問題較為突出並非意味著大氣汙染防治沒有成效,也並不意味著大氣治理方向出現問題。

陳吉寧在總結《大氣十條》實施三年來的治理成效時稱,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2016年與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地區改善的幅度大約也在30%。整個改善的速度比發達國家在同一發展階段還要快一些。

正在評估京津冀20城應急預案  

“京津冀地區比較困難的是解決冬季供暖問題。冬季供暖大概新增了多少汙染物排放量呢?我們估算了一下,大概增加30%左右的汙染物排放量。就是進到冬季,我們背負的汙染物增加了30%。”陳吉寧說。

陳吉寧部長進一步解釋,供暖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京津冀地區熱電聯產程度低,城市供熱基礎設施比較差,大概目前只有50%;小燃煤鍋爐環保設施跟不上,裝備水平低,運行管理水平也差,汙染物排放濃度甚至是大電廠的十幾倍,環境影響很大;農村散煤問題,全國大概有2億噸散煤,京津冀占了20%。燒1噸散煤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是電煤的10倍以上。

為此,陳吉寧從六個方面為強化冬季汙染治理開出了“藥方”,包括:加大燃煤鍋爐取締力度,加快推進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的散煤治理;加大工業企業冬季錯峰生產力度;提高行業排放標準;強化“小散亂汙”企業整治;機動車排放治理等。

值得註意的是,與此前相比,2016年在應對冬季重汙染天氣過程中環保督查的“利器”被頻繁使用,但是,每次督查過程中似乎總會發現一些問題,除了企業違規生產或超標排放外,一些地方的應急響應措施也存在一些問題。

在元旦期間的環保督查過程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環保部督查組在河北省某地區就發現,雖然該地政府對一些企業采取了停產措施,但是,一些企業在停產狀態下處於悶爐過程中,汙染物的排放量甚至遠超正常生產狀態下的排放。

對此,陳吉寧強調,地方在制定針對性預案的時候,科技支撐不足,這是下一步需要強化的。同時,環保部正逐個對京津冀“2+18”城市的應急預案進行評估,希望通過這輪評估能夠提高這些城市應對重汙染天氣的能力,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馬軍建議,除了在重汙染天氣加強應急措施外,也應該在長效中加強對排汙企業的監管,提高違法成本,同時,真正落實好重點企業的排放數據實時公開,更多地發揮綠色供應鏈、綠色信貸等市場化的手段,倒逼企業正視排汙問題,把市場真正讓給綠色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555

重大活動期間汙染物減排效果明顯 北京藍天如何可持續?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樣,霧霾要治理,藍天在未來不會也不應該成為奢侈品。”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會見中外記者時說。

每當重大活動來的時候藍天就回來了,活動一結束,霧霾便卷土重來。今年兩會之後也同樣。

兩會15日結束,16日,華北、黃淮多地大氣擴散條件轉差,陸續出現中到重度霧霾天氣過程。

17日,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環境統計課題組發布的《北京地區2013-2016年區域汙染狀況評估》稱,在經濟回升期的大氣環境治理將更加具有挑戰。如果說2015年大氣環境治理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是“順水行船”,那麽2017年將是“逆水行舟”。采用更加科學、精準的空氣質量評估方法,是保衛藍天不可回避的選擇。

煤耗量的下降是北京市近幾年PM2.5和二氧化硫下降的主要推動力之一。攝影/章軻

該課題組分別於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發布了兩份空氣質量評估報告。與之前的兩份報告相比,今年報告所使用的監測站點數量從原來4個增加到36個,所研究的汙染物從PM2.5增加到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六種常規汙染物。

監測數據的“真與假”

課題組介紹,作為國家大氣汙染監測網的一部分,北京市從2013年1月開始實時發布PM2.5和另外五種汙染物的濃度數值。北京市共有36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其中12個為國控站,23個為市控站點,1個為美國駐華使館站點。

研究發現,北京的PM2.5均值濃度有很強的季節性:冬季最嚴重,其次是秋季、春季,夏季最輕。中心區域在2015年和2016年的夏季濃度是冬季的三分之二左右,南部區域2014年至2016年夏季只有冬季的一半。

在2015年和2016年夏季,北京的整個區域PM2.5濃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分別為63.6和61.3微克/立方米)。

60微克/立方米是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為北京提出的在2017年應該達到的年均值目標。然而,北京近兩年春秋冬三個季節的平均濃度仍遠高於夏季。這說明北京要達到年均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確實還要下大力氣。

課題組介紹,從年度變化的角度來看,不論是中心區域、北部區域還是南部區域,每個季節的PM2.5濃度在2015年和2016年均比2013年和2014年低了很多。

這四年中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發生在2015年。與2014年相比,中心城區的年均值濃度從2014年的91.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79.8微克/立方米,降幅高達12.4%,其中夏季下降20%,秋季17%,春季10%,冬季5%;南部區域的改善要少一些,2015全年只比2014年下降9%。

從區域差異的角度來看,南部區域比中心區域的PM2.5汙染嚴重許多。在夏季,中心區域和南部區域的差別非常小,但在秋冬兩季,這一差距加大。在2015年,南部比中心區域的PM2.5平均濃度高出30%(23.6微克/立方米),秋季的這一差異為20%(16.0微克/立方米),冬季的差異最為懸殊,上升到63%,差值高達62.5微克/立方米。

對於人們最關心的2016年空氣質量改善情況,研究結果表明,2016年比2015年沒有顯著改善。在這三個區域中,南部區域在2016年夏季和冬季比2015年同期分別有5.4微克/立方米和15.6微克/立方米的顯著減少。對於中心和北部區域而言,2016年秋冬兩季比2015年同期均有增加,其中北部地區在冬季的增加最為顯著。這導致中心和北部區域2016年全年濃度水平比2015年沒有改善。

具體來說,中心區域2016年全年均值濃度為80.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的79.8微克/立方米增加了1.4%,其中春夏兩季持平,但秋冬兩季分別增加了3.9%和3.1%。這說明2016年的PM2.5濃度與2015年相比實際有所回升。

研究還發現,北京PM2.5濃度南高北低的區域差異特征。這一區域差異在春夏兩季並不大,其中夏季差異最小。但在汙染嚴重的秋冬兩季南高北低的表現是非常明顯的。在冬季,市中心(長安街附近)的PM2.5在100微克/立方米左右,而南部已在150微克/立方米上下;從長安街往北,濃度基本呈下降趨勢;北部比中心區域低大約18%到32%。這一空間分布特征反映了南部的汙染物排放高和汙染物從南邊傳輸的路徑,也表明秋冬兩季南部區域的環保減排還需加強。

課題組稱,與各級環保部門的空氣質量統計是以自然年為口徑,並且是基於國控站點不同,課題組研究使用的“年”是涵蓋一個完整四季的“季節年”(從每年3月到次年2月),更接近傳統的農歷年。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到一個季節具有一個穩定的氣象特征。

2017年1月和2月(含在2016年冬季)PM2.5濃度的強力反彈導致2016“季節年”的原始濃度增加。這也說明北京2016年的空氣質量改善是非常脆弱的。

五種汙染物濃度綜合評估

PM2.5只是衡量空氣汙染的一個指標,中國的大氣質量常規監測還包含另外五種汙染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五種汙染物除可吸入顆粒物PM10外,其余四種皆為氣體。

課題組介紹,由於大氣汙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研究這五種汙染物的動態變化趨勢能從不同側面描述大氣汙染的狀況,為理解與治理北京地區的大氣汙染提供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

研究發現,PM2.5占PM10的百分比在春季最小,但也在60%至70%之間。秋季在75%至85%之間,夏冬一般在80%到92%之間。春季PM2.5占比低是由於春季沙塵導致當量直徑大的顆粒物多的緣故。

令人驚訝的是,在汙染最嚴重的冬季和最輕的夏季,PM2.5的占比一般都在80%之上。這意味著北京PM10的汙染問題主要是由細顆粒物PM2.5造成的。

從年度變化的角度來看,不論是中心區域還是南部區域,2013年PM10-2.5的濃度在四年中較低,2014年的濃度比2013年有顯著增加;2015年普遍低於2014年,2016年的秋冬兩季比2015年有所增加。課題組稱,總體來講,PM10-2.5的濃度在過去幾年沒有改進。北京市在減少沙塵、道路揚塵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京津冀每年要消耗近3億噸煤,相鄰的晉魯豫每年消耗10億噸,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這無疑是二氧化硫的最大排放源。

研究發現,2016年與2015年相比,二氧化硫濃度的下降趨緩,這可能是由於整個京津冀區域二氧化硫和PM2.5在2016年減少都不多的緣故。另外,河北省的煤炭消耗量在2016年秋冬季的反彈上漲也是主要原因。課題組認為,北京市下一步的“煤改氣”、“煤改電”措施應重點針對邊緣地區的冬季供暖,因為現階段冬季的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在19.6微克/立方米左右,仍有相當大的下降空間。

二氧化氮(NO2)作為氮氧化物(NOx)的一個組成部分,直接參與大氣中的氧化還原反應,是PM2.5和臭氧的主要成因物質之一。

研究發現,北京過去四年中二氧化氮最大的改善發生在2015年,它和2014年濃度相比有相對較大的減少,但全年的改善也只在6.6%至19.1%之間。2016年比2015年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增加了。其中北部和中心區域在2016年冬季、南部區域在2016年春秋季均有非常顯著的增加。

此外,整體來看,北京近幾年中一氧化碳濃度的改善主要發生在2015年。2015年四個季節的濃度比2014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顯著下降(3.0%-15.3%)。但2016年同2015年相比,除中心區域夏季、北部區域秋季、南部區域冬季有顯著下降之外,在其他季節持平或略有增加。其中,中心區域的秋季均值濃度增加了3.0%。南部區域在夏秋兩季分別有8.3%和9.3%的顯著增加。

課題組分析認為,北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這四年改善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對機動車減排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綜合24小時和8小時臭氧數據的分析結果,課題組也發現,近幾年北京市臭氧的改善甚微,並在2016年有加重的跡象,尤其體現在濃度高的東北部和東南部地區的夏季。這意味著北京目前在PM2.5汙染相對較輕的夏季,臭氧濃度已經超標。

重大活動對汙染物減排影響

為什麽一到重大活動,藍天就會重現並且能持續呢?上述課題組做了這樣的分析:

2014年11月10-12日APEC首腦會議在北京懷柔舉行。為了保證APEC會議期間的空氣質量,各級政府自11月3日起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暫時關閉了北京周邊及河北省廊坊、保定、石家莊、邢臺等沿太行山脈城市的一些工廠,實施了重汙染應急減排措施。

從11月6日開始,這一應急減排措施擴展到更多的河北城市,以及部分山東、山西和內蒙古的城市和地區。不少地方(如北京、天津)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並盡可能地采取了限、停產措施。北京市學校、公共機構部門也都放假以減少汙染物排放。在APEC會議期間,著名的“APEC藍”時有出現。

課題組介紹,由於在2013至2016四年間,只有2014年的11月3日到12日在北京市及周邊華北地區采取了大規模的減排措施,這就提供了一個對比實驗的機會。對2014年APEC期間的調整均值與其它年份同期的調整均值進行對比,如果2014年APEC期間調整均值顯著低於其它年份的同期濃度,說明APEC效應十分明顯。

監測數據顯示,在六種汙染物中,PM2.5、PM10、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有較強的APEC效應,二氧化硫和臭氧沒有APEC效應。其中,PM10濃度在2014年的降低主要是由於PM2.5的降低造成的。二氧化氮的APEC效應表明APEC期間對機動車的管控措施產生了積極的效果。而二氧化硫沒有APEC效應有可能是由於潛在的供暖期燃煤造成的。APEC管控期正值冬季供暖開始的階段,在正式供暖開始前,存在有些單位或者個體提前供暖的現象,這部分的燃煤供暖作為混雜因素可能會對APEC效應的計算造成影響。

課題組表示,盡管2015和2016年北京的PM2.5空氣汙染比2014年已經有了降低,但是2014年APEC期間的濃度水平遠遠低於2015年和2016年11月3日至12日期間的PM2.5平均濃度。這說明APEC期間如果不實施減排措施,鑒於當時的氣象條件,“APEC藍”很可能不會出現。

另一個重大活動是2015年的“9·3大閱兵”。為了保障9月3號閱兵時的空氣質量,鑒於APEC期間空氣質量聯防聯控的成功經驗,區域空氣質量保障措施在2015年8月20日至9月3日期間於華北地區實行。

在此期間,北京實施了機動車臨時交通管制、工業企業停限產、揚塵汙染控制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措施包括:北京全市區域實施機動車單雙號行駛、公務用車停駛80%、建築垃圾和各種運輸車全天禁止在市政道路內行駛等。從8月23日到28日,河北、天津、山西、山東等地也啟動了空氣質量保障措施。大閱兵期間采取停限產措施的工業企業,遠遠多於APEC期間。

監測數據顯示,在六種汙染物中,除去臭氧外,從南到北的北京全部監測站點2015年大閱兵期間的濃度水平均是這四年中最低的。這說明閱兵期間的大氣管理措施對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效果明顯,但是對臭氧的影響不大。

課題組表示,大閱兵期間的一系列減排措施在保障北京空氣質量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與2014年的APEC效應相比,大閱兵的效應比例更高。這也從實際效果上驗證了大閱兵期間實施的各項防控措施多於APEC期間的防控措施。這些比APEC期間更加嚴厲的措施實實在在地收獲了更加可喜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同時也說明,只要肯從源頭上限制住汙染物的排放,北京的空氣質量不僅是可以改善的,更是可控的。

“要想讓‘APEC藍’和‘閱兵藍’得以持續,為改善空氣質量設計一個可持續的管控體系才是長久之道。”課題組稱。

課題組表示,北京要想在2015年和2016年的水平上進一步減少PM2.5及其它汙染物的濃度,更嚴格的環境監管和更有效的減排措施無疑將是唯一可靠的手段。而這應當回到空氣質量監管的科學問題本身:提高監測數據的質量是當務之急,建立更有效的監測站點格局勢在必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94

尾氣凈化裝置成本高難普及 專家建議探索新型減排技術

機動車排放與燃煤、工業生產排放一起,已成為我國大氣PM2.5汙染的主要來源。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從2011至2015年,全國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占比由26%上升到31%,其中柴油貨車的排放分擔率過半。

於今天(16日)成立的中華環保聯合會機動車汙染監測與防治專業委員會(簡稱“機動車汙防委”)建議,在深刻認識治理機動車汙染的基礎上,堅持“三個結合”,推進我國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實效。

機動車汙防委是中華環保聯合會在機動車汙染防治領域成立的專業分支機構,由從事機動車汙染防治技術研究、開發、服務、工程、投資的企業、事業單位,社團組織和相關單位為實現共同意願而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全國性社會組織。

2016年11月17日晚,原環境保護部聯合北京市環保局在北京各城區開展機動車汙染防治檢查。圖為環保執法人員正在夜查高汙染車。攝影/章軻

2016年,全國柴油車(其中貨車約占85%)總數為1878萬輛,僅占機動車保有量的6.4%,但其氮氧化物排放量為367.3萬噸,占比高達63.6%,柴油車排放的顆粒物更是占到機動車排放的99%以上。

研究發現,重型貨車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是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₃)超標的重要原因。截至2016年底,全國重型貨車保有量達到785.4萬輛,其中重型柴油車為708.9萬輛,占全國汽車保有量的3.6%,但其排放的NOx、PM分別占全國汽車排放量的53.0%、60.5%,成為機動車汙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北京市環保局15日公布的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來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區域傳輸占三分之一,2017年PM2.5年均濃度58微克/立方米中,區域傳輸貢獻約20微克/立方米。隨著汙染級別增大,區域傳輸貢獻上升,重汙染日區域傳輸占55%至75%。從北京市當前本地大氣PM2.5來源特征看,移動源占比最大,達45%。

5月16日,中華環保聯合會機動車汙染監測與防治專業委員會成立現場。攝影/章軻

在今天的成立大會上,機動車汙防委籌備組組長姜明吾表示,機動車汙染防治應堅持“三個結合”。第一個結合就是“堅持車輛減排與節能相結合,采用具有節能功效的減排技術”。

他解釋說,治理柴油車超標排放的首要目標是減少顆粒物排放。為此有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發動機後端處理技術,對柴油車排放的尾氣進行減排處理,目前通用的設備是尾氣凈化裝置(DPF);另一種是發動機前端處理技術,通過改進燃料在發動機內的燃燒狀況從源頭上減少汙染物的排放,目前市場新興的氫氧減排技術(0ET)就是一種新型的前端減排技術,例如水助動機、車載氫氧機氫動力發生器等。

“幾年來,我國治理柴油貨車排放汙染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國家有關文件要求柴油貨車加裝DPF,但加裝DPF難度較大。”姜明吾分析,主要原因是由於車輛使用DPF後能耗上升、動力下降、運營成本增加,企業和車主實際收益減少。他認為,為化解這一矛盾,應尋求和探索使用新型減排技術。實踐證明,堅持減排和節能相結合,采用既能使車輛減排達標又減少能耗的新型減排技術是一條化解這一矛盾、加快柴油車排放汙染治理的有效途徑。

姜明吾說,第二個結合是車輛減排與優化燃料結構相結合,推廣清潔能源汽車。他說,根據我國目前LNG卡車、純電動卡車、柴油卡車的發展情況和貨運特點,在城市物流中應鼓勵使用純電動汽車和天然氣汽車替代柴油輕卡,而在中長途貨運中應鼓勵優先使用LNG重卡或國五排放的柴油重卡。

“第三個結合是堅持車輛減排與改善管理相結合,加大柴油車的維護保養。”姜明吾說,柴油貨車排放超標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車輛沒有按照規範要求進行維護保養,致使車輛技術性能下降,排放超標。因此,加強柴油貨車的維護保養,積極推進IM(檢測/維護)制度。針對IM站非法運行行為開展整治活動,確保在用車及時得到有效檢測、維護,使在用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尾氣排放凈化潛力。

姜明吾介紹,機動車汙防委將在落實與加強機動車監測與防治兩個方面下功夫,堅持減排與節能相結合,加快機動車排放技術改造和淘汰更新,開展先進的創新的排放技術試點與示範,鼓勵優先使用既減排又節能的新技術。

此外,機動車汙防委還將促進產學研相結合,不斷引進國外機動車汙染監測與防治的先進技術,提高機動車汙染監測水平。協助成員單位申請國家級、省市級的環保示範、試點工程項目,促進機動車汙染監測與防治行業的良性發展。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此前也建議,強化監督檢查,確保柴油貨車達標運行;開展清潔柴油機行動,優化機動車保有結構;提升科技監管水平,加強柴油車汙染在線監控;加快推進清潔柴油供應,保證油品達標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22

福士減排作弊 大撥備562億

1 : GS(14)@2015-09-24 01:46:32

【本報綜合報道】德國汽車生產商福士(Volkswagen)承認在汽車廢氣測試中作弊,利用軟件減低柴油汽車在測試時的廢氣排放量,以符合《空氣清潔法案》規定的標準。事件更演變成國際事件,繼美國政府擴大相關調查至其他汽車生產商後,法國及南韓當局都表示會調查福士及其他歐洲汽車。福士昨日更宣佈,今季業績會作出65億歐元(約562億港元)撥備,以作為虛報汽車減排事件的賠償,消息令福士股價周一狂瀉超過20%,市值蒸發逾150億歐元;昨日同樣急插逾23%,股價低見101.35歐元。其餘歐洲車股如Daimler及BMW亦同樣跌近一成,拖累德國股市一度跌逾3%。法國標緻及雷諾股價亦跌約半成。美國環境保護局(EPA)表示,將對其他車廠生產及正在柴油車使用的所謂「失效裝置」進行檢測。福士被下令回收近50萬輛有問題汽車,正面對司法部刑事調查及罰款,最高罰款為每輛汽車3.75萬美元,意味福士或被判罰180億美元。



南韓法國擬調查

德國政府表示,將調查福士是否操縱歐洲排放測試。另有其他國家亦宣佈會調查事件。其中南韓表示會調查福士4個型號的汽車,若證實有違法,可被判罰高達40億韓圜。至於法國財長昨日亦表示,為釋除公眾疑慮,該國有需要同時調查其他歐洲車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923/193058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538

蘋果內地建太陽能發電廠 助代工廠商減排

1 : GS(14)@2015-10-25 03:41: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23/news/ec_eck1.htm


【明報專訊】蘋果行政總裁庫克訪華之際,宣布在中國推出再生能源項目,與最大代工商富士康建造一些太陽能發電廠,相關發電規模將超過600萬兆瓦,為未來iPhone生產完全倚賴潔淨能源邁出一大步。曾被批評為污染大戶的蘋果表示,潔淨能源計劃旨在減少中國代工商的碳排放,預計今起至2020年,這些新項目將為中國減少逾200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近400萬輛客運車輛停駛1年。蘋果昨早段股價升1%至115美元。

全球逾87%設施 用可再生能源

富士康將由河南開始,在2018年建設400兆瓦太陽能項目,相當於其鄭州工廠生產iPhone的能源消耗。與此同時,蘋果計劃在中國北部、東部和南部電網地區,建設超過200兆瓦的太陽能項目,提供的能源相當於逾26.5萬個中國家庭1年的用電量,以抵消當地蘋果供應鏈的碳排放。

蘋果也宣布在四川建設的40兆瓦太陽能項目已完成,這些裝置可產生的電力超過蘋果在中國辦公室和零售店所需的電力,使蘋果在中國營運達至碳中和水平。

庫克稱:「氣候變化是當前嚴峻的挑戰之一,是時候行動了……希望其他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其他公司也加入行列。」蘋果環境事務、政策和社會活動副總裁Lisa Jackson稱,這些項目除覆蓋蘋果在中國的營運,也幫助蘋果供應商採用清潔能源。蘋果目前在中國和美國的100%營運設施,以至在全球超過87%的營運設施,均由可再生能源供電。

庫克接受新浪科技訪問時稱,其在四川建設的40兆瓦太陽能項目所產生的電力將進入國家電網,換言之蘋果在中國用了多少度電,就製造多少度清潔能源電力歸還,使蘋果在中國的營運達到碳中和。目前40兆瓦的太陽能已可滿足蘋果中國辦公室和大中華區24家零售店的用電需求。

他表示,環保行為是蘋果的核心價值之一,不僅蘋果本身要用上清潔能源,還要協助供應鏈用上清潔能源,使供應鏈也達至碳中和的目標。蘋果未來幾年將與中國供應商合作,產生2000兆瓦的清潔能源。這些電力將超出蘋果辦公室和零售店的需求,最終併入國家電網。

(綜合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87

電動巴士變燈飾減排寧靜市民得益

1 : GS(14)@2015-12-29 08:42:30

剛過了聖誕,又快到除夕倒數及元旦,瑞典哥德堡的電動巴士最近也趁著節日,把巴士裝飾得像燈飾一樣。適逢本月聖誕節,當地的電動巴士裝飾得好像流動燈飾,在街上行走時十分奪目。這些巴士用再生能源發電,而且能夠提供無線上網和讓乘客充電。除了電動巴士,當地還有混能巴士,70%路程用電力驅動,相比柴油車,不單少很多廢氣,而且寧靜得多。當局希望借今次節日活動,讓公眾知道可持續發展能源和創新結合一起,是公共交通網絡的未來發展方向。英國BusinessGreen網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229/194309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051

民航組織首訂減排標準

1 : GS(14)@2016-02-10 13:57:17

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環境小組經六年談判,前日為民航機和貨機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達成協議,是航空業界首次減排目標制訂標準。



盼減6.5億噸碳排放

協議分三階段進行,由2020年起,所有飛機新設計都須符合要求;已開始生產的設計就須在2023年達標,並最遲於2028年停止生產不達標的飛機。不過,使用中的飛機就不受限。有關協議仍有待ICAO的理事會今年稍後正式通過。標準要求由2028年起,所有飛機在航行期間的燃料使用量,要較2015年時平均減少4%。若全面落實,可望在2020至2040年間,減少逾6.5億噸碳排放,相等於移除逾1.4億輛車在街道上行走一年。白宮形容協議是「一個重要指標,顯示國際社會能應對挑戰,採取以環球市場為基礎的方式,減少航空業排放」。但有環保業界認為,小組所訂的標準太低,因為標準只及更省油飛機最多可減少耗油量的1/3。這標準亦對波音(Boeing)和空中巴士(Airbus)影響不大,因為兩公司最新型號的飛機為了省油省成本,都已符合相關標準。波音形容協議超越業界以往採取得措施,在減排方面達致「真正的進展」。美聯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0/194855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713

最高法院擱置奧巴馬減排政策

1 : GS(14)@2016-02-11 10:19:52

減排政策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圖)施政重點,惟最高法院前日罕有裁定他提出的「潔淨能源計劃」(Clean Power Plan)須擱置,直至上訴法院確認計劃合法性。



白宮有信心終會勝訴

主要由共和黨領導的27州政府,包括以煤及石油支撐經濟的西維珍尼亞州和德州,以及幾個主要企業,去年10月入稟申請暫緩計劃,指它會對當地經濟造成災難性影響。審理這案的首都華盛頓上訴法院,要到今年6月初才會聽取雙方口頭陳詞再裁定計劃是否合法,上月拒絕讓計劃在這其間暫時擱置。但最高法院前日以5票對4票,罕有地裁定計劃要在整個上訴程序完成後才可實行。白宮回應時表明不同意裁決,但有信心計劃終會勝訴,更指環保局(EPA)會繼續與願意合作的州分,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踏出「進取的步伐」。潔淨能源計劃是奧巴馬氣候變化對策的核心,規定全國發電廠的碳排放量須在2030年前降至比2005年低32%的水平,以實現去年底巴黎氣候峯會定下的減排目標。計劃本是奧巴馬明年1月卸任總統前的重要政績,但擱置恐令計劃要留待下任總統決定是否執行。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1/194866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793

減排徒勞無功 數千年後或升7℃

1 : GS(14)@2016-09-28 05:04:19

人類減排的努力或許徒勞無功。美國有學者重建了地球過去200萬年的地表氣溫紀錄,推斷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含量即使維持現時水平,地球氣溫仍可能在數千年後上升3至7℃。前日刊於科學期刊《自然》的研究由史丹福大學古氣候學家斯奈德(Carolyn Snyder)領導,首次展示出橫跨200萬年的地球氣溫數據。研究整合了來自59款海洋沉積物岩心的2萬組資料,除了再次證明全球氣溫與大氣層溫室氣體含量公認的關係外,亦發現近5,000年的平均氣溫比12萬年前高。報告以目前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含量推算,數千年後的地球氣溫將上升至少3℃,屆時會出現海平面上升引致的風暴雨、人類無法抵受的熱浪及嚴重氾濫。報告又指,二氧化碳含量若上升一倍,全球氣溫就會隨之而上升9℃,情況足以令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數十米,比原先預測的狀況更嚴峻。不過,有科學家質疑斯奈德對氣候暖化的估計可能過高。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曼恩形容,有關結果有趣,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法新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8/197843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