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們落實‘十三五’戰略規劃的重點突破口是數字化、集約化。”浦發銀行行長劉信義在3月31日的業績發布記者會上答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數字化和集約化發展之下,“輕型化”將是一個結果、一個目標。
而根據浦發銀行(600000.SH)的“十三五”規劃(2016年~2020年),該行的總體戰略目標是“全面提升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打造高績效全能型銀行集團”。
在“集約化”方面,劉信義表示,浦發在經營上、風險管理上,都將進一步走向集約化。他舉例稱:“原來授權人員坐在後臺,現在可以做到遠程授權;大客戶經營可以集中到總行、區域化大客戶則集中到分行經營;還有一些高難度業務也會集中在總行或分行,比如投行業務。”
據悉,在2016年,浦發銀行確定了首批總行直營客戶,大客戶營銷模式為“總行直接經營、總分支協同經營、集團協同經營”,逐步形成全面覆蓋“總分支、跨區域、行內外、集團內外、境內外”的大客戶營銷生態體系。
截至2016年12月末,浦發銀行對公存款余額(含對公保證金存款、國庫存款和其他存款)25097.18億元,同比增長3.06%;對公貸款余額(含票據貼現)17812.83億元,同比增8.18%。
在數字化方面,劉信義向第一財經表示,客戶的獲取、客戶的服務、業務的處理、風險的監控、內部的管理,都將走向數字化管理;互聯網、區塊鏈都是可利用的數字化技術。“大量業務會從線下走到線上。”
他並稱,2016年浦發銀行信用卡業務實現“70%通過線上而來”,就是數字化的一個例證。
根據浦發銀行年報,該行零售業務通過推進“spdb+”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網點轉型試點、社區銀行經營能力提升和遠程智慧客服,推動線下網點與線上渠道的融合。
截至2016年12月末,浦發銀行個人客戶數為3872萬戶,同比增長 16.10%;個人存款余額4626.87 億元。
另據該行於3月31日晚間發布的2016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07.92億元,同比增加 142.42億元,增長9.72%;利潤總額699.75億元,同比增加 30.98 億元,增長4.63%;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30.99億元,同比增加24.95億元,增長 4.93%。
截至報告期末,浦發銀行資產總額為58572.63 億元,同比增長16.12%;其中貸款余額27628.06億元,同比增長23.04%,負債總額54843.29億元,其中存款余額30020.15億元,同比增長 1.62%。
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為521.7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71.24億元;不良貸款率 1.89%,較上年末上升 0.33 個百分點。
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從多名接近浦發銀行核心管理層的人士處獲悉,該行董事長即將完成交替。在4月10日下午召開的浦發銀行全行幹部大會上,上海市委組織部宣布高國富任浦發銀行黨委書記。在履行完一定程序後,高國富將接任吉曉輝,出任浦發銀行董事長。
在第一財經記者訪及浦發銀行董事長吉曉輝的下屬及親朋時,聽到的對他最多的形容是“大氣”、“低調”和“務實”。從工行、到上海市政府、再到浦發,這位專註金融發展近40年的銀行家,私底下卻是個熟讀歷史、還喜看武俠小說的“金庸迷”。在早年就集滿了金庸全套的吉曉輝,在“眾俠”林立的銀行業自有一套沈得住氣的戰略打法。
由吉曉輝掌舵10年的浦發,打法同樣大氣、穩健而不張揚。這家銀行似乎從未頂上過“XX之王”帽子,甚至一度讓市場摸不到戰略辨識度,但該行總資產卻悄然從十年前的不足7000億元發展到眼下近6萬億元,綜合實力、凈利潤及總市值均排上同類股份制銀行第二,三年前已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目前已是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程相適應的滬上金融旗艦。
然而公眾對吉曉輝的印象似乎並不深,這和他多年來習慣坐鎮幕後有關。不少銀行的董事長會在業績發布會、股東大會,或在接受媒體采訪等場合親自介紹機構戰略,但吉曉輝在公眾面前說得並不多,一眾記者多年來似也習慣了浦發的風格是由行長向外界介紹發展方向。
不過,在偶有接觸公眾的機會時,吉曉輝的風格是謙和且能將問題落到實處的。第一財經記者記憶尤深的是,在一次“中小投資者走進浦發銀行”的活動中,一名同時也是浦發零售客戶的散戶投資人隨口提及了使用銀行卡時的某次不愉快經歷,而這樣細瑣的一個點竟然引起了在場的吉曉輝的重視,並當場布置分管領導派人查詢業務細節,以提高相關業務的客戶滿意度。
這就是多面吉曉輝。10年前,也是4月份,他上任浦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在工行工作逾20年、隨後調任上海市政府、上海國際集團、繼而又掌舵上海金融旗艦浦發銀行10年後,出生於1955年10月的吉曉輝正式“解甲歸田”。
據消息人士透露,在浦發銀行4月10日的相關會議上,市委組織部方面和分管副市長均對吉曉輝的工作表示了高度肯定和感謝。
其繼任者高國富在太平洋保險集團工作十年有余。1956年6月出生的高國富將滿61歲,其職業生涯基本都在上海地區,先後在大型證券公司、上海城投、保險公司擔任要職,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2006年8月,高國富接任太保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於次年帶領中國太保(601601.SH)登陸A股。
除去將發生變動的的董事長一職位,目前浦發銀行的高管團隊人員配置為:副董事長、行長劉信義,董事、副行長、財務總監潘衛東,副行長徐海燕,副行長劉以研,副行長王新浩, 副行長崔炳文,副行長謝偉,董秘穆矢。
從上海金融整合路徑來看,浦發、太保、國泰君安等幾大金融集團已基本形成,浦發系上海國資進行金融資源整合的重要平臺,太保則為保險整合平臺。
“六化”浦發路
歸納多名浦發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的表述,吉曉輝對於浦發最深遠的影響,在於四點:提出了“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現代金融服務企業”的願景;設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戰略;讓“新思維,心服務”的品牌標語深入人心,打出了“守正出奇”的一套策略。
在吉曉輝掌舵的十年里,浦發銀行歷經了大半個“十一五”、整個“十二五”和“十三五”的開局。
一名接近浦發銀行核心層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十一五”期間,2007年吉曉輝到任後提出的戰略願景是“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現代金融服務企業”。所謂“現代金融服務企業”,該人士理解為,即是順應了當時銀行由以傳統的單一資金中介為主向全面服務中介轉型、由銀行領域向跨銀行領域轉移、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邁進的潮流。
到了2011年的“十二五”開局,浦發銀行明確了“建設成為與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進程相適應的金融旗艦企業”的願景;在2016年的“十三五”開局,浦發的戰略目標在前續基礎上延伸為“全能型銀行集團”,“綜合化金融”是其中應有之義。
如何走向“全能”?經過十年的探索,觀察浦發接下去的發展道路,“六化”將是重要戰略關鍵詞。“吉曉輝董事長和總行領導班子一起,確立了集團化、專業化、數字化、輕型化、國際化、集約化的戰略任務。”上述接近浦發核心層的人士表示。
引入中移動
在吉曉輝任董事長期間,引入中移動是浦發銀行的一大重要戰略舉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浦發銀行於2010完成向中移動定向增發近400億元,引入戰略合作夥伴。這一舉措,也是業內金融與產業資本合作的先河。
此後的2012年,浦發銀行將移動金融作為全行重點突破領域,2015年,該行進一步建設互聯網金融雲平臺。這些戰略有了中移動作為戰略投資方,都使浦發在平臺對接、產品共建、客戶渠道及資源共享方面,更具先天優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引入中移動也是浦發銀行為解決資本缺口問題開辟的一條新路。浦發銀行在這方面亦有不少創新之舉。
比如,浦發銀行是發行創新資本工具的試點銀行。2014年和2015年該行成功完成兩次共300億的優先股融資發行,成為股份制商業銀行中的首家。
此外,在吉曉輝掌舵期間,浦發銀行還通過發行股份收購資產。2016年,浦發銀行實現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式收購上海國際信托97.33%的股權,這在浦發內部被視為借助資本市場實現戰略目標的方式創新和突破。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浦發銀行總股本由2007年末的43.55億股增至216.18億股,股東權益由2007年末的283億元增至3679億元,增長13倍。2016年年末總市值為3504.32億元,位列股份制銀行第2位,所有A股上市公司第12位。
上海金融旗艦
隨著浦發銀行完成對上海信托的收購,其金融全牌照的集團化經營框架已然形成,除銀行主業外,浦發還涉及基金、信托、租賃、境外投行、科技銀行、村鎮銀行、貨幣經紀等多個業態。
除了集團化以外,國際化是浦發的另一項經營進程。順應人民幣國際化和中資企業走出去趨勢,浦發銀行整合了包括離岸、自貿區和海外分行在內的國際化經營資源,設立香港分行、倫敦分行等,並通過收購設立全資境外投行浦銀國際,打造了海外經營平臺。
“這是浦發提升跨市場、跨領域和跨界經營能力的幾步落子,也顯示著‘金融旗艦’的初步搭建形成。”上述接近浦發核心層的人士表示。
此外,在上海的金融國資改革中,浦發也是一大“樣本”。一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浦發探索市管企業經理層市場化選聘和契約化管理工作,並在2008年成為在上海市首家開展董事會選聘經理層副職人員工作的市管金融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定向增發收購上海信托,並連同上投摩根、國利貨幣納入了浦發銀行集團化管理框架,也是對市委市政府優化金融國資布局的響應。
吉曉輝履歷:
吉曉輝,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
曾任中國工商銀行上海浦東分行行長、黨委副書記;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黨委副書記;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黨委書記;
歷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2007年4月起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作為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曾就在上海建立清算銀行、加快發展移動金融推動金融普惠、大力發展貨幣經紀行業等提交議案。
現任中共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浦發銀行4月12日晚發布公告,董事會收到董事長吉曉輝提交的辭呈。因年齡原因,吉曉輝先生辭去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委員的職務。根據有關規定,吉曉輝先生的辭呈自送達公司董事會時生效。
簡歷顯示,吉曉輝2007年4月起開始擔任浦發銀行董事長,到今年4月,剛好任職十年。
當日的董事會會議還通過了提名高國富為董事候選人的議案。現任浦發銀行黨委書記。曾任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預計中國太平洋保險董事長高國富將接任浦發董事長的職位。
4月26日晚間,多家金融類上市公司披露一季報,從股東名單來看,多只金融股獲證金公司不同程度地增持。其中,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分別獲證金公司增持4583萬股、1.85億股,而兩家公司一季度凈利均小幅增長。
浦發銀行公告顯示,公司2017年一季度營業收入423.60億元,同比增長0.4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4.62億元,同比增長3.88%;基本每股收益0.63元。從股東來看,證金公司一季度增持4583萬股,持股達2.98%。
民生銀行公告顯示,一季度營收362億元,下滑9.73%;凈利141.99億元,增長3.6%。截至報告期末,集團資產總額比上年末增長1.03%;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比上年末增長6.11%;吸收存款總額比上年末下降1.03%。而集團不良貸款余額比上年末增長5.66%;不良貸款率1.68%,與上年末持平。從股東來看,證金公司一季度增持1.85億股,持股達4.57%。
除了銀行股,一季度部分券商股也獲證金加倉。其中興業證券今晚公告一季度凈利增三成,證金公司持股比例由1.3%增加至2.68%。另外,已披露一季報的國金證券、東方證券等也獲小幅加倉。
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受訪者提供/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中美兩國都不允許商業銀行直接持股,但目前中國推出了試點,美國還沒有。
美國的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成立於1983年,1987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35年來,專註為中小科技型創新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國內商業銀行主動探索、間接投資股權的各種試驗,大都對標矽谷銀行。矽谷銀行的“認股權證”模式是,在給企業的貸款同時,銀行要求少量(通常不超過1%)的企業股權認購選擇權。當企業上市或下一輪融資時,銀行有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
“‘認股權證’模式不是我們首創,但我們肯定是最專業,做得最久、最認真的。”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浦發矽谷銀行成立於2012年8月,由浦發銀行和美國矽谷銀行各出資50%,擔負著美國矽谷銀行模式在中國落地的使命。2016年4月起,它也成為了國內“投貸聯動”的首批試點銀行。
1月19日,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2013年,他來到中國,此前他在美國的矽谷銀行工作了20年,一直擔任“首席信貸官”,可謂是全球對“投貸聯動”模式最熟悉的人。
南方周末:美國矽谷銀行是全球“投貸聯動”業務的標桿,這一業務當時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麽有趣的故事嗎?
蔣德:對美國矽谷銀行來說,投貸聯動的模式幾乎和銀行的歷史一樣悠久,已經有35年了。矽谷銀行一直和VC(風險投資機構)有很緊密的合作,最開始籌建的時候也是源自與很多VC的討論。他們發現,投資時找不到一家銀行願意為他們所投的公司來提供貸款服務,一般的商業銀行懼怕這些小公司的高風險,也很難把握他們的商業模式。那為什麽我們不來建立這樣一家銀行呢?這就是矽谷銀行的來源。
南方周末:在中國,浦發矽谷銀行的主要業務模式是什麽?
蔣德:“認股權證”是我們的主要模式。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輕資產、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對於其中有較高風險的客戶,為了緩釋提供貸款的風險,在貸款交易中我們會要求少量(通常不超過1%)的公司股權的認購選擇權。當公司成功上市或者下一輪融資時,認股權證就可能帶來收益。
1%的股比並不是出於人為規定,它來源於現實因素,也就是我們承擔的風險。我們在貸款給這些企業時,不會要求通常的抵押物,比如可預見的現金流、利潤或房地產。少量的認股權證目的僅僅在於緩釋高風險。
我們提供少於10%的貸款年化利率,這是個很合理的數字,會隨著公司具體的情況和我們為其承擔風險的大小略微變化。
南方周末:在這一模式中,銀行和投資機構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蔣德:我們會和優秀的風險投資機構(VC)合作,我們相信這些VC對公司的背書。他們為我們推薦客戶,我們也會一起去走訪、做盡職調查、做貸後管理,所以貸前貸後,銀行和VC的關系都是比較緊密的。VC通過為企業引入債權融資,能夠提高自己的回報率,企業也能得到更多支持,所以這是一個銀行、VC和企業三方的有機結合。
南方周末:在“投貸聯動”中,有設立子公司的模式,就像美國矽谷金融旗下的矽谷資本。目前浦發矽谷銀行的子公司籌備到了哪個階段?
蔣德:我們基本和其他試點銀行在同一進度上,都在等待國務院的批複。目前我們的投貸聯動是和一些比較信任的第三方公司合作,像美國矽谷資本這樣的公司,由他們幫助代持。當股權價值出現變化,他們會按約定,把增值的部分給到我們。將來我們有了子公司以後,認股權證的模式是依然維持的,只是行政流程上會多一些便利。
南方周末:從2012年浦發矽谷銀行成立到現在,通過投貸聯動投資了多少企業?目前這樣的業務步伐進展速度和計劃相比,算快還是慢?
蔣德:我們2015年才獲得人民幣業務的許可,所以談到成功,其實這還只是一段很短的時間,我們需要等待企業成長的過程。
我們現在有幾百家中國科技創新企業的客戶,在2015年至今的兩年多,已經有大概10家公司被收購或者上市,這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也算是一個很好的數字了。
而且我們不會用“退出”這個詞,不管最後是不是實現了資本的退出,我們之後還是會陪伴他們成長。就像人一樣,我們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相遇,但卻會陪伴彼此一生。
南方周末:您認為“投貸聯動”會不會變成商業銀行的一種主流模式?為什麽在美國發展多年,只有矽谷銀行“一枝獨秀”?
蔣德:如果主流意味著有大量這樣的銀行產品,那麽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對於一些中國大的商業銀行來說,我們做的這塊業務始終是風險比較大的,回報很難講,所以難以成為主流。
但這項業務對於科技創新企業來說很關鍵,雖然他們的數量不占絕對優勢,但他們給中國創造的GDP、貢獻的就業崗位以及對中國創新經濟本身至關重要。
我們沒有任何零售業務或個人存款,定位就是服務這樣的創新企業。雖然他們風險很高,別人不一定會做,但我們願意將這些企業養起來,並分享他們的成長。做得專註,就能學會怎樣控制其中的風險,這也是美國矽谷銀行能在這個領域一枝獨秀的原因。
世界上總有一些高風險的事,但總有些人只做這樣的事。創新經濟很重要,我們也很重要,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做得很大很大,Not everything that is important has to be big(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必須很大)。
南方周末:在對商業銀行投資的監管方面,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監管有什麽特點?
蔣德:在任何國家,商業銀行想通過持股來獲得收益都是風險很大、極不穩定的事情,所以中美兩國都不允許商業銀行直接持股。
但目前,中國推出了這樣的試點,美國還沒有,在這點上我們其實已經做得比美國矽谷銀行前進一步了。
中國的確理解了創新企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這些企業需要得到銀行的支持,更需要政策的監管和扶持。中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出臺了很有創造性且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規定。
4月27日,浦發銀行發布年報。數據顯示,該行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686.19億元,同比增長4.88%;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42.58億元,同比增長2.18%。
記者發現,浦發銀行總資產規模在2017年突破了六萬億的整數關口,資產總額達到61372.4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78%。
盡管一向以對公業務見長,但浦發銀行零售業務收入占比明顯提高。
浦發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行企業貸款余額在股份行中仍占首位,但2017年以來零售業務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零售業務營業收入占比已經創下新高,成為三大業務板塊第一大收入來源。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業務方面,浦發銀行主動順應監管要求,壓降同業投資規模。2017年全年,浦發銀行同業投資下降了3800億。
截至2017年末,浦發銀行(集團口徑)資本充足率為12.02%,比上年末增加0.37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24% ,比上年末增加0.94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50%,比上年末增加0.97個百分點 ,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增強。
不良貸款方面,年報顯示,浦發銀行2017年的不良貸款余額為685.1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63.4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14%,較上年末增長0.25%。
同時值得關註的是,2015年5月26日,浦發銀行公告擬設立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據浦發銀行介紹,公司董事會已於2015年表決通過公司關於設立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議案,完成了內部審核流程,並於同年向監管部門提出了初次申請。就在4月27日浦發發布年報的同一天,《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終於落地,30萬億銀行理財面臨打破剛兌和凈值轉型。近日,多家銀行已宣布擬設立資管子公司,剝離資管業務並采取獨立運作。
浦發銀行有關人士認為,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監管部門可能會允許商業銀行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浦發銀行表示,未來將積極關註監管政策的變化,同時,基於浦發銀行目前資管業務發展的現狀,希望能夠首批獲準成立資管子公司。
針對銀行業亂象治理最近又開出了巨額罰單,其中對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三家股份制銀行總行的處罰合計高達18298萬元。
據銀保監會消息,銀保監會對招商銀行罰款6570萬元,涉理財、房地產貸款等違規;對興業銀行罰款5870萬元,因非真實轉讓信貸資產、內控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多項業務違法違規;對浦發銀行罰款5845萬元,涉理財、貸款等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