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英豪 入選中國百大創意商人 極速上位 港產企業家
1 :
GS(14)@2015-06-17 12:24:232015-06-11 iM
李英豪,港人未必熟悉這名字,但在中國商界,這位31歲的年輕香港創業家已闖出名堂。
李英豪2011年在北京創業,成立移動支付公司「錢方」,以互聯網技術,為中國過百萬小商戶提供移動支付的新型交易方法,1年交易額超過300億元人民幣,有中國版「Square」之稱。他們新推出的產品「喵喵微店」,至今更助200萬微商在手機上做生意,掀起內地打工仔兼職開店熱潮。去年李英豪獲美國雜誌《Fast Company》評選為2014年「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100」之一,是唯一上榜的香港人。
中國手機支付發展迅速,一機在手,已可處理日常生活開支,例如付的士車資、超市購物等,甚至可不經銀行購買各類金融理財產品,內地人較港人更信賴手機支付,使李英豪對手機平台充滿信心,未來將全力開拓內地手機小商戶市場。
這位已融入內地商圈的港產創業家,形容北京現時科技應用的氣氛愈來愈像矽谷,創業生態圈更漸漸成形,幾乎每天都爆出成功的初創企業個案;反觀香港的創業氣氛卻平淡得多,他恨鐵不成鋼,批評香港一直靠金融這老本行,缺乏科技創新,GoGoVan、9 Gag已是近10年來僅有的成功案例,「香港就像Microsoft,講完!」
論移動支付 港落後 內地先進
李英豪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系畢業,曾在恒生銀行(00011)、IBM等大機構工作,亦跟朋友在港開過寫App公司,畢業後的職途歷程,絕對是香港尖子的典型例子。諷刺的是,讓他今天能夠成功的轉捩點,卻是離開香港,隻身走到北京創業。
1年前本刊曾到北京訪問李英豪,當時他還未躋身「中國百大創意商家」之列,但已擲下豪語,想成功便不要在港創業,因為在港只有投身金融業才會獲得尊重,創業會受盡白眼。今天他回港,在內地人氣已更盛,他獲邀到IT論壇及與政府官員分享對香港創業環境的意見,並再次接受本刊訪問,他仍然保留香港不宜創業的想法。
攜手微信 主攻小微企業
去年李英豪公司的主要業務,仍是為中小商戶提供可連接手機的刷卡器,商戶只要在公司設計的手機App輸入收費金額,消費者便可用銀聯信用卡或借記卡付賬,商戶還可以短訊或電郵,向消費者發收條。但短短1年間,內地的支付模式再有劃時代的變化。
公司早前在小商戶移動支付平台以外,推出新產品「喵喵微店」,讓商戶可直接在微信支付收款,連刷卡這步驟也可省去,初步亦獲得理想成績,至今已有200萬戶微商註冊,在微信上開店。
「1年前我們判斷移動支付的應用短期內不會佔重要席位,但今年我們認為這新型的支付方法,在內地一綫及二綫城市的普及率會增加至5%以上,甚至10%。」去年美國移動支付佔整體消費8%,歐美國家普遍在3%至8%,香港不到1%,而李英豪認為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將追上發達國水平,尤其看好騰信的微信支付發展。
內地手機用戶使用微信的習慣,跟港人使用Facebook差不多,惟微信可支援信用卡或付款卡,作綫上及綫下消費,更不必像支付寶般需預先充值,而是直接在銀行戶口扣除。現時家樂福、順豐速遞等在內地已接受微信支付,李英豪的錢方已成為微信主要合作夥伴,協助開拓全中國6,000萬小商戶的移動支付市場。
根據李英豪在北京的初步評估,每10名微信用戶中就有9位已將銀行卡綁定微信支付,滲透率極高。在北京,所有的士已支援微信付費,司機熟悉操作;超市、便利店、商店亦陸續安裝,預計今年底將有超過1萬家商戶加入,「我們的做法是Over-the-counter,收銀處不在商戶一方,而是在手機。在店舖買波鞋,只要用微信掃一掃產品的二維碼(QR Code),輸入密碼,便可完成交易。」
港人過慮 大數據難發展
李英豪的公司成立短短4年,已獲先後兩輪融資,A輪獲紅杉資本投資數百萬美元,較近期的B輪更獲1億元(人民幣,下同)(未公布投資者)注資。他認為這些機會在香港難以獲取,大讚北京的創業氣氛漸有矽谷影子,成功案例不只愈來愈多,融資機會亦大增。
他未有計劃將公司業務在港擴展,認為移動支付在香港無法普及,原因之一,是政府既無積極推動,香港亦沒有像騰訊(00700)、阿里巴巴、Apple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但更重要的,可能是香港人對手機付款的安全、私隱等問題仍有極大疑慮,「我覺得關注私隱的講法已經無意思,除非你不再用智能手機,你用iPhone,Apple會取得用戶數據;用Google地圖,Google知道你去過哪裏。如果大家拒絕提供數據,根本就得不到方便。」
李英豪認為,消費者應關注的,是平台有否赤裸裸出賣個人數據,還是像Google般「有良心」地分門別類,將消費數據整合再推向不同商戶,「方便和安全永遠是矛盾,難道為怕被花盆打中而拒絕出街?」他指,現時內地的大數據分析,會根據手機消費模式,在微信用戶的朋友圈發放消費信息,當然用戶可選擇「Unlike」,取消關注該品牌。
科技金融 內地已超香港
內地消費者對手機支付的信任程度,明顯較港人高,如近年內地湧現大量手機理財App,挖財、DailyCost、51信用卡管家等,均是連結個人銀行戶口的記帳App,會提醒用戶消費金額和還款期等,並可根據用戶消費狀況,推薦不同理財產品,「香港人現時仍使用銀行eBanking(網上理財)買基金,這就是落後。我現在有十多個App,例如51信用卡,有大量專家替我分析買哪家銀行的產品、甚麼類型的基金等,整件事(理財)可以很簡單,很值得信賴。」李英豪解釋,這類第三方理財平台較銀行更值得信賴,因為他們以吸引客戶使用為目標,先滿足金融服務的需求,不像銀行首推自家或高利潤產品給客戶,「所謂羊毛出在豬身上,到銀行買基金,他們擺明賺你錢,因為要向股東交代,他們的思維很不Internet,但第三方平台卻以用家需求角度先行,先滿足你的需要,之後才找其他方法賺錢。」
內地移動支付增長驚人
隨內地智能手機普及,移動支付熱爆全國。艾瑞諮詢研究顯示,去年內地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額近6萬億元,按年升3.9倍,今年首季交易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機構預測,2018年內地第三移動交易額有望衝破18萬億元大關。
科網巨頭燒錢力谷
目前市場主要由阿里系支付寶及騰訊系財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及手Q支付)主導,兩大科網巨頭近年大手筆燒錢,為旗下移動支付業務吸流量。去年春節期間,騰訊首推「搶紅包」活動突襲成功,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用戶將微信支付綁定信用卡,一度讓阿里「眼紅」,故今年新春,各大科網公司也爭相以紅包活動吸引用戶埋堆。
除了紅包,騰訊及阿里也一度為旗下電召的士App,「嘀嘀打車」及「快的」,大肆燒錢,以現金補貼鼓勵用戶透過移動支付結帳。以北京為例,目前不少的士全面透過移動支付交易。透過大小優惠、現金回贈,內地支付場景已伸延至綫下餐飲、超市,甚至醫療、金融。一度大熱的超高息「寶寶」類理財產品,雖然熱潮不再,但互聯網受惠內地金融市場發展,不少用戶習慣利用手機購買各類基金、理財產品,讓金融交易在移動支付佔比不斷拓大。
中央默許QR碼支付
目前移動支付技術,已經從以往電訊商、外置讀卡器,過渡至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綫通訊技術)及二維碼(QR Code)支付;前者需要支援NFC的手機及POS機完成交易,成本較高,但比較安全,廣受銀聯及銀行推崇;二維碼支付則是騰訊、阿里等第三方支付主力發展技術,用戶只需以手機輕掃貨物或其他用戶手機上的二維碼,即可完成付款、轉帳等交易,方便快捷。不過由於安全成疑,加上涉嫌跨界涉足傳統銀行業務,去年3月人行一度叫停二維碼支付業務。雖然中央從未明言解禁,但去年下半年起,各方悄悄重啟二維碼支付,被指得到中央默許,外界相信當局將很快公布二維碼支付發展標準。
欠新意 食老本的大品牌
在香港,財爺曾俊華在預算案上,曾提出有意發展互聯網金融,李英豪表示贊同,認為應趁着內地資金充足,盡快吸納投資者到香港,「你可以問一問香港人,現時有多少金融類服務可在手機上完成,就知道香港目前FinTech(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有多落後,我認為政府有責任燃點第一把火。」
監管太嚴 政府過於被動
他這次短暫回港,原來是應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邀請,對建立互聯網金融創業環境提供意見,「政府點火的方法很多,如果擔心法規問題,可以仿效內地,在科技園成立一個自貿區,FinTech公司不受任何相關法例監管,但規模最高只能達1億港元。1億港元的計劃對銀行不值一試,但對Startup(初創企業)已經很多,所以要建立一個完全獨立、有別於過往框架的環境,對創業才有幫助。」
另外創業融資在香港亦面對很大困難,「我第一間Startup在香港成立,曾向科技園申請資助,但竟然要填表、Claim錢,實報實銷,投資Startup根本不是這樣的,最奇怪要經大學教授評估,但那班教授全無創業經驗,如何評核我呢?」
香港使用公帑講程序重監管,內地創業資金則多得氾濫。他指,北京政府目前以很多優惠政策吸引及協助初創企業,例如提供免費辦公室、免稅等,最重要是政府主動接觸,不用創業者自行申請。天津、南京甚至有多個部門直接出錢投資初創企業。
「我在北京的投資者,很多其實都是香港人,他們都絕不投資香港公司,因為過去10年無一間公司成功上市。天使投資不是開善堂,他們投1元就希望賺10元,香港公司無成績,自然無投資,無投資就無Startup,無Startup就無成績,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作為香港人,李英豪亦明白及感受到中港矛盾,港人寧用Whatsapp不用微信,寧發展本土經濟也不放眼中國市場。但他指內地在創新科技應用上,其實已大大超前香港,香港的優勢逐漸消失,「我會選擇做背靠美國的紐約,多過單打獨鬥的新加坡。新加坡當年被馬來西亞踢走,才被迫做新加坡,我不相信紐約會突然想獨立。」他不認同香港事事跟中國切割,反而應該好好利用中國的龐大市場。
無力創新「食老本」如微軟
他坦言,內地不少朋友討厭香港,認為港人太過極端,尤其對被形容為蝗蟲感到恐怖,不想再到港旅遊購物。這位年輕創業家認為透過互聯網,可輕易解決水貨擾民的問題,就如現時內地減關稅後,海淘(見右文)開始流行,若香港推行類似網購,相信3至5年內,水貨問題便會絕迹。「假如香港是一間公司,就是一間缺乏創新,靠食老本的老牌大公司。」李英豪笑言就像微軟一樣,「北京明顯要做矽谷,但香港完全無清晰方向,我們應發展一些其他城市10年內都追不上的產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些新加坡亦隨時做到,到時香港就玩完了。」
近日有文章談論,香港上一個創新產品已是10多年前的八達通,自此發展停滯,李英豪以摩托羅拉為喻,「當Motorola尚未出事(先後被Google及聯想(00992)收購),我記得有個調查問消費者,如果今天Motorola和Apple倒閉,大家有沒有所謂。當然結果是Apple很有所謂,Motorola則無所謂,這就是Branding(品牌)。我覺得香港品牌正在消失,以往的確很好,但近年已經毫無新意。」
海淘KO水貨客?
年前中央先後在上海、天津、福建、廣東成立自貿區,海淘族應運而生,內地買家可以透過跨境電商,直接向海外賣家落單。由於貨品直送自貿區貨倉,可豁免入口關稅、增值稅,再由快遞送到府上。如此一來,內地民眾以後安坐家中,一樣可以低於市價買到海外貨,有人推斷,來港購物和「水貨客」會因此大減。海淘對本地零售的影響有待觀望,另一邊廂,內地電商已摩拳擦掌,準備服務這群大客。Paypal資料顯示,去年內地海淘族人數達2,100萬,海外購物消費總值3,500億元,預測2018年海淘族人數將達3,560萬人,市場規模可達1萬億元。天貓國際、京東海外購、蘇寧易購海外購、稀有網、1號海淘等,紛紛參與這場海淘盛宴。
論互聯網電視:王維基老了
王維基一直是李英豪心目中的英雄,他們同樣畢業於中大信息工程學系(前身是電子工程學系),亦曾在IBM工作,現時大家都走上創業之路。不過自香港電視(01137)發牌風波後,李英豪感到王維基已經老了,坦白而言就是脫節。近日港視甚至宣布暫停拍劇,主攻網購,李英豪想問王維基兩條問題:為甚麼要糾纏於免費電視牌照?為甚麼一定要建基於香港市場?
「王維基手上有30億港元資金,為數不少,內地視頻網站優酷(Youku)整個融資過程都是20億元人民幣,現在已有幾億人收看,在美國更成功上市。王維基有30億元,我不明白他為甚麼只對着香港,又只在乎大氣電波,用App就得啦!」
他指,在互聯網年代經營媒體有兩種模式,一是像YouTube由用戶提供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二是像Netflix透過大數據分析觀眾喜好,自行製作內容(Content Provider)。兩種模式都證明可行,均可依靠廣告作為營運收入,連內地互聯網電視樂視最近都大張旗鼓拍港劇。李英豪認為港視尚未穩紮根基便推出網購,成功機會非常低。「拿着免費電視牌照根本無意義,現在一切都在手機,他應該打全球華人市場。如果我是他,我一定以全世界為目標,同一套劇我可以賣給全世界,互聯網無國界,無必要只看香港。」
政改是Zero to One
李英豪與太太現居北京,每隔兩至三個月才回港一次,雖然身在他鄉,但去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亦令他十分着緊,緊貼事態發展,「我對佔中的感情很複雜,十多年來年輕人第一次為政治問題上街爭取,這種精神很難得,因為香港過去基本上是政治冷感。不過佔中只是人民抗命、發聲而已,事實上救不了香港,一定要有Something else。其實不必靠政府、不必靠中央,難得已經有這麼多人瞓街犧牲,為甚麼不利用這股犧牲精神,自己行一條路出來呢?」
他以Peter Thiel著作《Zero To One》作比喻,「假如無民主是Zero,有民主是One,由Zero to One,香港人的想法是一條直綫,最多只能是彎線,但創業經驗告訴我們由Zero to One的路永遠都是亂七八糟,當出現任何機會都要向前走,因為如果不向前走,就得不到User Feedback(用家意見),之後就無法改進。就像如果當初沒有iPhone 2G,又怎會有現在的iPhone 6?」他不贊同「袋住先」的說法,認為任何進展機會都應好好把握。
北京每日出一家GoGoVan
北京現時的創業氣氛濃厚,風險投資資金充足,創業培育亦辦得有聲有色,雖未知有多少泡沫成分,但創業生態圈已愈來愈有矽谷的影子,「北京只差在沒有史丹福大學,清華大學未能做到這角色,但中歐商學院已在辦Entrepreneurship Camp(創業營),已辦到第四期,最新一期的學生有新東方創辦人俞敏洪、搜狗CEO王小川,他們竟然是我師弟,十分誇張。」
北京每天都有大大小小有關創業的活動,最近一次是由經緯創投、真格基金、K2VC聯辦的「Chuang大會」,400位風險投資者、Startup創辦人齊集的3日派對,李英豪都是座上客,「這類活動北京有很多,有次遇上餐飲平台『餓了麼』創辦人張旭豪,前一年他們才有5萬訂單,翌年已有過百萬訂單,估值至少十多億美元,一切就是發展得這麼快。」
香港近年較成功的Startup可數GoGoVan及9 Gag,李英豪說很高興看到香港有初創企業跑出來,但他提醒,北京現時幾乎每天都有一家GoGoVan級數的公司跑出,每年就有300間,矽谷也一樣,因此香港仍然要急起直追,「以前有位IBM前輩說過,創業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你要夠膽定下一個無法輕易達到的目標,擁有500萬用戶的確很厲害,但你能想像有1億用戶時你要做甚麼嗎?」
內地初創水源湧流
內地鼓勵創新,寂寂無名的初創公司,能隨時搖身一變估值達數十億元,內地創業圈吸引不少資本追逐,想要獲得種子資金起步,是否較香港容易?
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中國天使投資白皮書》,去年天使投資機構已披露投資總額近5.3億美元(約41億港元),按年升161.7%,涉及766個項目,較前年增加353%;資金流向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福建。雖然外界指內地初創項目估值過高,導致馬雲、馬化騰等互聯網一哥轉投海外項目,但統計顯示,去年平均單筆天使投資額為69萬美元(約535萬港元),已較2013年的119萬美元(約922萬港元)回落超過四成。
內地創投圈水源充足,拿到大額種子天使輪融資大有人在,根據IT橘子網統計資料,今年首五個月,共有56間初創公司拿到1千萬元或以上的種子投資,其中兩家電子商務公司更拿到過億元,包括韓東獲中信資本及聯新資本投資4億元,及Dmall地貿商城獲得IDG資本的1億美元(約7.75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