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變相撤銷」VS「水到渠成」——「華南第一所」合併始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82

作為資本市場最新一樁標誌性案件的涉案主角之一,對鵬城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理,成為觀察中國股市制度建設有否真正進步的風向標。

如果造假不用付出代價,資本市場永遠無法健康發展。

「水到渠成」,而非「變相撤銷」

「我跟同事都已經轉到國富浩華了,這其實是好事,只是媒體誤讀了。」2012年8月6日上午,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原所長饒永在電話中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這家會計師事務所位於深圳,曾經號稱「華南第一所」。2012年年初以來,它因綠大地公司上市欺詐案而陷入麻煩之中,不僅監管部門多次將其作為典型案例提出警示,更被媒體曝光2011年因深陷彩虹精化公司內幕交易案而被證監會調查,並導致其高級合夥人張光祿被辭退。

在此背景下,鵬城會計師事務所閃電併入總部位於北京的國富浩華會計師事務所。

據深圳註冊會計師協會公告,包括饒永在內的近60名註冊會計師,已被批准轉往國富浩華深圳分所。2012年7月31日,鵬城所剛剛完成的工商變更中,包括饒永在內的8名股東全部退出,原股東中僅餘的張克理,成為鵬城所100%的控股股東。

這一合併被許多人理解為「變相撤銷」,並認為是中國股市的一個進步。在過去,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痼疾便是造假不用付出代價,綠大地一案案發後,市場一直在等待著看如何處理。

不過,身為鵬城所原負責人和大股東的饒永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次合併的原因,是因為國務院發了56號文,鼓勵國內會計師事務所通過聯合做大做強,財政部也在大力推動國內大所的合併。」

饒永表示,在鵬城所之前,原總部位於深圳的本土四大所中,有三家已經跟北京、江浙等地的大所合併,鵬城所也在2009年之後跟多家國內大所商談過合併事宜。

在饒永看來,鵬城所與國富浩華的合併本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只是因為綠大地案的爆發,而被外界做了過度解讀。

生也兼併,死也兼併

盛極一時的鵬城所迎來的是被兼併的結局,而在此之前,正是兼併,成為鵬城所迅速壯大的重要推動力。

鵬城所的前身原本是擔負政府審計職責的深圳審計師事務所。1997年改制後,早期業務主要以銀行和國企審計為主。2001年因銀廣夏上市造假案,當時深圳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中天勤倒閉,同年因麥科特欺詐上市,深圳華鵬、同人會計師事務所被吊銷執業資格。

三家會計師事務所解散後,大批執業會計師轉投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帶來了鵬城所發展史上的第一次業務規模擴張。

鏈接

綠大地造假案

「云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碼002200,簡稱綠大地),通過做假賬等方式,欺詐上市並從投資者手中圈走3.46億元。

「綠大地造假案被稱為「銀廣夏第二」,是中國資本市場中鮮有的特大欺詐案。作為綠大地的審計機構,鵬城會計師事務所深陷其中(詳見南方週末2012年3月15日《綠大地,黑賬本——「反向工程」如何造假上市》)

在此後數年中,鵬城所的業務不僅覆蓋了深圳幾乎所有大型國企,而且還擴展到了大唐電信、南方電網、三九集團等大型央企審計,2004年更因接受證監 會委託對南方證券進行破產清盤審計,而達到了其業內聲譽的高峰。身為鵬城所負責人的饒永,也於次年成為深圳第一位民選註冊會計師協會會長。

隨著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的啟動,在國企審計中有著特殊優勢的鵬城所,與其他國內會計師事務所一起,進軍證券審計領域:在此前數年中,由於多宗證 券欺詐案的影響,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引入等原因,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在證券審計領域,始終無法跟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及其國內合作夥伴相抗衡。

2006年鵬城所首次完成廣東水電二局的上市審計,由此拉開了其在證券審計領域內的「新徵途」:在此前鵬城所雖然也曾從事上市公司年度審計業務,但是對於審計和監管難度更大的IPO項目審計,還沒有過成功案例。

與區域性的國企審計不同的是,證券審計涉及的上市公司遍佈全國,偏處深圳一隅的鵬城所如果僅靠外派審計師,不僅成本巨大,而且在缺乏當地人脈和政策資源的情況下,審計質量也難以保障。

鵬城所的應對之策是跨地域的業務擴張。

從2006年開始,鵬城所先後開設了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分所,同時積極推動各地事務所的「業務聯盟」。

在2009年香港國際服務貿易洽談會期間的一次業務研討中,饒永明確表示鵬城所選擇的業務發展模式是「戰略聯盟路線」。他同時透露早在2000年前後,鵬城所便與港澳台及內地多家會計師事務所組成了「大中華集團」,以網絡化的「業務資源共享」模式尋求優勢互補和規模發展。

在這一「戰略聯盟」的發展模式下,鵬城所的證券審計業務規模突飛猛進,2010年以28家IPO項目的成功審計名列全國第三,而到2011年年中其上市公司客戶已超過100家。

但正是在這一「跨越式」的規模膨脹過程中,鵬城所的質量管理和內控體系,悄然發生了變化。

跨越式發展,也跨越了懲罰?

正是在兩次跨越式的規模擴張之中,鵬城所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在2008年的證監會稽查中,鵬城所便因為2003和2004年期間對大唐電信、金荔科技審計「未勤勉盡責」被處以罰款,同時其對聚友網絡2001年到2003年的審計不符合規定程序,而被罰款並被記入監管誠信檔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綠大地欺詐上市案中,鵬城所也正是在2003年前後開始為綠大地提供企業審計,並在此期間出現重大會計造假事故。

這一階段正是鵬城所業務規模迅速擴張的第一階段。而在2006年之後的第二個迅速擴張期,則出現了高級合夥人張光祿所涉及的彩虹精化內幕交易案。

據南方週末記者此前在綠大地案的調查中所瞭解,由於企業上市往往涉及地方政府、地方監管機構以及證監會發行審核等多方利益主體與監管程序,為了獲取上市審計資源的會計師事務所往往採取項目合作、項目掛靠等方式與本地機構或個人合作。

而在這一「利益聯盟」式的合作模式下,會計師事務所自身的審計獨立性及風險控制面臨著極大挑戰。在綠大地造假上市案中,鵬城所正是因此而栽在了其合作夥伴龐明星處心積慮的「系統性造假」手段之下。

隨著證監會在2010年之後監管力度的強化以及一系列市場欺詐案例的爆發,如日中天的鵬城所迎來了合併的結局。

不過,截至現在,鵬城所尚未因此前的造假案而受到任何懲罰。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陳毓圭在2012年7月30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注協對綠大地上市造假案的審計機構責任仍在調查之中。

而這樁「水到渠成」的合併是不是為了逃避懲罰,業內人士依然充滿了疑慮。

「作為深圳地區唯一具備證券審計資質的本土大所,鵬城所也有足夠的資質去合併別人,而不是被別人合併。」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會計業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有什麼理由在這個時候放棄自己的主導權,去做別人的分所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24

“川醫”之爭,誰是正宗?一所地方醫學院更名背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768

雖然學校自2015年6月2日將起正式啟用新校名,且官網首頁橫幅也已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但在網站的其它界面,“瀘州醫學院”依然是最常見的稱呼。 (四川醫科大學官網截圖)

問問四川人,都知道“川醫”在省會成都。但往後他們可能會搞不清楚了。因為,最近省內又出現了一個“川醫”,一字之差,卻在將近300公里外的“酒城”瀘州。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批準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簡稱“川醫大”,下同)。這一下,動了老“川醫”——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奶酪。作為中國最早的醫學綜合類大學,從1953年到1985年,它的名字是“四川醫學院”,“川醫”之名直至今日。

這一舉動,引發了將近900名老“川醫”校友在給教育部長的公開聯名信後署名,其中30%來自海外。他們要求撤銷這一決定。

名字不僅是面子。

新老“川醫”

“瀘州醫學院(簡稱:瀘醫)改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是由‘四川醫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名稱中的關鍵部分重組而來,與‘四川醫學院’非常相似,名稱上容易混淆。而且按照漢字簡讀的習慣,‘四川醫科大學’也會被簡稱為‘川醫’,其誤導公眾是顯而易見的。”

“……(改名)對雙方都是弊大於利。……為此,我們強烈呼籲有關領導修正對瀘州醫學院的‘四川醫科大學’的

命名。”在公開信密密麻麻的近900個簽名和入學年份後面,是一個個簽名醫生的所在地點,舊金山、多倫多、波特蘭……一個個北美城市的名字十分醒目。

上個世紀,他們畢業的這所四川最好的醫科大學歷經了4次更名。

1949年,教會創辦的華西協和大學被收歸國有,其名稱變為華西大學。不少老校友至今互稱“華西人”。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華西大學與其他院校合並後,改稱四川醫學院。“川醫”的叫法從此開始。1985年,它又改名“華西醫科大學”。

這次發起公開聯名信的主要組織者余堅生活在美國新澤西,正好畢業於1985年。在網上看到瀘州醫學院更名的信息後,他很氣憤,遂發起聯名。“我懷疑他們的目的不純,跟原來的‘川醫’很容易混淆。”

改名,令老“川醫”的海外校友不斷遇到麻煩。在國外,培訓完的醫生若需換教學單位工作或者申請到新醫院工作,都需要提供原醫學院證明和成績單。這所大學的頻繁更名,已經嚴重影響到校友,尤其是畢業證上寫著“四川醫學院”的那32屆醫生。大部分人已經退休,但還在工作的後幾屆校友中,不少醫生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現在紐約一家醫院任康複醫學主任的77級校友王綱說,在需要認證學歷信息時,他只能讓家屬帶著證件,不遠萬里從美國回四川大學去進行學歷認證。

就在瀘州醫學院剛更名不久,王綱又在法庭上“鬧了個笑話”。一起涉及幾百萬賠償的案件,需要王綱作為醫學專業人士去作證。法官第一句就問他:哪個大學畢業的?

王綱回答的,是當時畢業證上的校名“四川醫學院”。但當庭在互聯網上驗證信息,美國人卻發現,現在中國沒有“四川醫學院”,只有“四川醫科大學”(兩者的英文名稱差一個單詞),認為他的是假文憑。他不得不向法庭解釋上個世紀“川醫”更名的種種經過,“川醫”與“川醫大”的區別。尤其讓他很苦惱的是,最近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正有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卻因為學歷認證困難,而被阻斷。

“瀘醫更名後,使校友們在認證學歷時更加複雜或解釋不清了。這給在北美工作的臨床醫生帶來極大的不便和限制。”余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美國,管理醫生執照的各州醫學會,都有一個可授予執照的外國醫學院名單。近年來,一些州如得克薩斯州考慮的名單上就曾去掉過“華西”或是“川醫”的名字。有些培訓點甚至進一步省略成不考慮接受中國醫學院畢業生了。

1990年代末,全國院系進一步調整,用了15年“華西醫科大學”名字的這所大學,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其中。2000年,它與四川大學合並,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並沿用至今。

當然,也有一些老“川醫”的校友拒絕了在這次聯名信上簽名。按照原華西醫科大學副校長劉報暉的說法,名稱並不能為學校的發展帶來真正的好處,“一所學校的校風才是最獨特的傳統,是複制不了的”。

希望的紅光

瀘州醫學院的官方網站名稱已經改成了“四川醫科大學”,只是英文網址一時仍改不過來,仍是“瀘州醫學院”的縮寫。

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它掛出“熱烈祝賀我校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的網絡欄頭,大紅大黃,興高采烈。從朱德書法中湊的六個字“四川醫科大學”,也將成為“川醫大”的規範字體。

這讓老“川醫”們有種鳩占鵲巢的感覺。他們感覺,自己跟這位川籍名人的關系更近。一位老“川醫”畢業的醫生憤憤不平:當年,給我們上課的幾個老教授,曾在中南海給朱德看過病!

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的《關於我校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有關問題的回函》(簡稱“回函”,下同)中,新的“川醫”為自己辯護,稱自己更名是“必要、合法、合理”。“……在四川省的歷史上,從未有任何學校使用和註冊過‘四川醫科大學’這一名稱。……四川醫科大學的名稱完全符合國家高校設置和《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命名原則。”

同時,它強調:自己的更名被四川省列入了全省“高校設置十二五規劃”;是經它申請,四川省政府組織專家考察,並同意上報教育部,最後才得到批準的。

這封回函沒有提及它為了更名而做出的具體工作:它建立了包括8個專項工作小組的“更名工作領導小組”,學校黨委書記、原院長廖斌擔任組長。它的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心血管外科的教授田子樸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廖斌對他透露,在2011年任院長前,瀘州醫學院就開始了更名申請工作。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廖斌先後從瀘州醫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取得本科和碩士文憑。許多像他一樣,在老“川醫”畢業,在新“川醫”及其附屬醫院工作的醫生為更名的爭論感到很尷尬。在校友的微信群,許多人都保持了沈默,甚至有人退出了群組。廖斌本人也婉拒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

在官網的“瀘州醫學院2014年十大新聞”上,它甚至將更名稱為全校這一年的中心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3年6月,四川省副省長黃彥蓉就曾召集瀘州市和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研究瀘州醫學院更名的事宜。瀘州市委書記蔣輔義對此事十分上心。2013年7月,他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到瀘州醫學院城北新校區,在現場解決其建設問題。2014年5月,市委還專門成立了“推進瀘州醫學院新區建設和更名工作領導小組”,蔣輔義親任組長。

這座城市用得著這所大學。在《瀘州“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寫明要“依托瀘州市醫學院……打造區域性醫療衛生科技高地”。學校給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回函中也表明,“更名是促進川滇黔渝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名“有利於學校在更高平臺上匯聚更多優秀人才,有利於學校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更名初始,已經看得到希望的紅光,“紅利”正滾滾而來。更名後,川醫大的院系設置,由2014年時的17個二級院系,20個本科專業,調整為12個院部,25個本科專業。截至2015年5月中下旬,它今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數比去年增長了82%。這正應了老“川醫”人的懷疑:它的更名,主要是為了能招收更多的學生。

更名後,雖然院系的體量變大了,但新“川醫”仍然沒有達到一般普通大學的標準。“作為一個大學,一個系底下至少要有3個專業,一個學院底下至少有3個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中國司法精神病學權威劉協和說。

這事現在還沒有解決

盡管教育部批準瀘州醫學院改名的文件已經下發,但四川大學一直沒有放棄保護自己旗下品牌的努力。這種努力一度劍拔弩張。

南方周末記者輾轉得到一份《四川大學關於不同意給予瀘州醫學院更名證明的複函》(川大函【2014】5號),其中寫明——“經學校校務會研究決定,因‘四川醫科大學’的簡稱易與華西醫科大學的歷史曾用名‘四川醫學院’,簡稱‘川醫’混淆,而‘川醫’是社會對華西的公認品牌,更名後還可能導致社會公眾產生四川大學沒有醫學學科的誤解。故不同意給予更名證明。”

這份回複是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在2014年5月30日簽發的內部文件。該文件內容得到了四川大學校長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的證實,並回複南方周末記者:“四川大學在更名事情上是持堅決反對態度的。”對於校友們呼籲教育部撤銷決定的公開聯名信,這位負責人表態:還沒進入校務會討論階段,因此不予表態。

其實,對當年“華西”並入四川大學的舉動,許多“華西”人是不同意的。

“基本上90%的教職工都反對,後來上面發話,不合並‘華西’就只能在四川省招生,教育部和省里都不給錢。”原華西醫科大學副校長劉報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華西”的校友多次向南方周末記者提及兩校合並帶來的麻煩。其中之一是:合並之後,原來在華西醫科大學可以報銷的賬目,老教授們卻不得不跑十幾公里去四川大學的校部。許多“華西”人看來,“華西”作為中國第一所醫學類綜合大學,某種程度上是“委身下嫁”。

自高校擴招後,高校更名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近幾年來,專科院校升格為學院、學院升為大學的,比比皆是。新改名的四川醫科大學,只是這一年四川省獲準改名的四所學校之一。

長期在海外生活的老“華西”們說,他們看到麻省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歷史名校,為了保護傳統,都是百年不改校名。“‘華西’的名字是一種榮耀,可我們並沒有保護好它。”王綱無比遺憾。

劉協和則認為,更名的問題,不在於瀘州醫學院“侵權”,主要在於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及時統一並更新全國學歷認證信息,才造成校友們的不便。“改來改去,完全是文字遊戲”。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人也摩拳擦掌,覺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了。

瀘州醫學院的改名,正在位於四川南充的川北醫學院師生間熱議。有同學戲謔:“瀘醫改名壓了川北醫的名頭,我們也改得名字。”該校招生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概十年前,川北醫學院有領導也想爭取改名,但沒成功。

另一位醫學界知情人士透露,當年川北醫學院想改的名字是“四川醫學院”。“瀘醫改名成功,跟當地市委、政府支持有很大關系,單憑一個學校是搞不下來的。”

雖然教育部已經下發文件,更名木已成舟,余堅、王綱等人還抱著一份希望。海外華人媒體已多次報道過此事。但他們也沒把握,能否讓教育部撤銷決定呢?有人說:很難。

不出意外的話,若幹年里,新改名的這所大學將名正言順地使用“四川醫科大學”的名字。

它已經於5月9日下發了一紙《關於規範使用四川醫科大學校名、校徽的通知》。其中指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在盈利性和非盈利性活動中使用新校徽、新校名標準字體。違反者將根據情節嚴重程度追究其相關責任。”

令人尷尬的是,“四川醫科大學”的新浪微博名稱卻被人搶先註冊了。當事人是瀘州本地的一名“微博達人”,他要求以付費方式轉讓。

這事現在還沒有解決。

(南方周末實習生蘇海倫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10

一所法國怪校 打算顛覆矽谷教育 沒學費 沒老師 24小時開發

2016-05-30 TWM

另類名校「42」全球暴紅,身為創辦人的法國首富也計畫赴美「搶地盤」,這股創新教育熱潮,是否威脅史丹福大學的科技人才搖籃地位,一場好戲正要上演。

法國人打算為美國矽谷上

一堂科技課,至少夏維·尼爾(Xavier Niel)是這麼想的。尼爾是一位反傳統的法國首富,曾經顛覆了法國電信產業,也是巴黎一所另類工程學校的創辦人。

這所學校名叫「42」,取自於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的著作《銀河漫遊指南》(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書中指出,「42」是生命中的終極答案)。身價七十六億美元的尼爾,三年前在巴黎投入近八千萬美元創辦「42」,現在他計畫斥資一億美元,在加州成立一所規模更大的分校。

沒有傳授知識這回事

學生作業同學互打分數

要說出這所學校「沒什

麼」,比說它「擁有什麼」還容易:它沒有學費、沒有學歷限制、沒有教師、沒有行事曆、也沒有正式文憑;但卻有一堆人排隊等著進去,並擁有一千台功力強大的iMac,還有超高速的網路。它在創辦的第一年招收了一千名新生,卻有七萬人報名,第二年稍微降溫,報名人數減少到五萬人。

入學的篩選過程有兩個階

段。申請人要先通過一次智力測驗,測驗成績最高的四千人,必須在四星期內完成一項以C語言編程的專案。

校方不管申請人過去是否

曾經學過程式,許多學生為了完成專案,每周花上一百個小時來學習。

尼爾這所學校有十五名工

作人員,但他們不是教師,而是計畫的管理人。學生必須以個人或團體方式,在三年間完成數項專案才能畢業。學校每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維持開放。學校完全拋開「傳授知識」的概念:既然所有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得到,又何須傳授?除了偶爾舉辦網路論壇提供建議以外,學校不幫學生找答案:學生應該自己上網尋求解答。學生唯一能仰賴的是同儕間的互助,為作業評分的也不是校方人員,而是同學。

這種自求多福的作法,並非典型的法式作風,但對尼爾來說,卻是理所當然。尼爾十五歲那年,父親送了他一台Sinclair ZX81電腦作為耶誕節禮物,他就靠著一台電腦自學程式,還像許多沒有學歷的駭客一樣,靠著線上色情賺到了第一桶金。他因此了解,頂尖程式設計師的訓練,仰賴的是自學或同儕間的學習,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結構式的引導,以及一個有助學習的環境而已。

就理論而言,「42」能夠發掘天才,讓他們透過自學成為科技業的後起之秀。要天才自學成材不難,問題是,並非所有通過入學

智力測驗與專案考驗的

都是天才。事實上,它

的新生有四成連中學文

憑都沒有。今年三月,

「42」開除了一百名未

能在期限內達到要求的

學生。

「42」在法國令人

側目,進入美國開辦分

校同樣會讓人感到怪

異。

它一方面強調創業

與競爭,非常有美國味,但另一方面卻不收學費,不為學生提供有利於就職的名校文憑,這讓美國人大感不解。

不給文憑掀話題

對了科技公司胃口

當然,軟體業向來就以不重視正規學歷著稱。科技公司徵才時幾乎不會考慮應徵者的學歷,但一定會測試他們的專業知識與團隊合作品質。尼爾的「42」已經名揚國際,它的畢業生在應徵時,至少會讓徵才的公司相當刮目相看,但說「42」是教育革命或許有些太過。因為畢竟,真正熱中這種學習方式的人,根本不需要學校,他們要的只是一部可以上網的電腦——從網路上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或許比在幾千名同學中,尋找合作夥伴還更容易呢!

尼爾是個激進派,它的創意也很極端。但或許在我們的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42」這類學校仍然只是一個異數。

美國矽谷的教育核心仍將

是傳統學府史丹福大學。多年來,隨著時代變遷,史丹福也隨著新科技不斷整合而變化。

但在這個以重寫規則而自豪的產業,總是有更多可供顛覆的空間。

尼爾的新教育模式,儘管不能扳倒傳統大學,但對不相信傳統大學的人來說,它提供了一條絕佳的捷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05

三節課宣布融資上千萬元人民幣 : 欲打造一所互聯網人的大學 | 融資首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31/159528.shtml

三節課宣布融資上千萬元人民幣 : 欲打造一所互聯網人的大學 | 融資首發
張曉軍 張曉軍

三節課宣布融資上千萬元人民幣 : 欲打造一所互聯網人的大學 | 融資首發

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學習引擎提升、課程研發以及用戶運營等方面。

今日,三節課向i黑馬透露,已於今年數月內連續獲得超過千萬元人民幣的兩輪融資。其中,Pre-A輪由集結號資本領投,知初資本跟投, 天使輪投資方為唯獵資本、險峰長青等。三節課CEO後顯慧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學習引擎提升、課程研發以及用戶運營等方面。

提起三節課,相信很多互聯網產品和運營圈的人都不會陌生,從2016年1月起,三節課以產品和運營為切入點,主打互聯網熱點人物事件專業分析解讀,並通過內容入口集聚粉絲,開展多層次的互聯網職業培訓,獲得了一大批互聯網從業者的關註。後顯慧透露,從1月份發展至今,三節課平臺已經聚集近20萬粉絲,用戶月學習人次達到5萬規模,月收入在40萬元以上。

因互聯網學習熱潮催生的課堂

除了後顯慧之外,三節課還有2位聯合創始人:徐財星與黃有璨。三個人分別在產品和運營領域都有10年以上從業經驗,其中,後顯慧曾在世紀佳緣和百度分別擔任產品總監和百度產品架構師,徐財星曾在趕集網與K12教育巨頭學而思培優擔任產品總監,黃有璨則先後在第九課堂、新浪微米、周伯通招聘擔任過運營總監、COO等職。

黃有璨在2013年前後曾經有過一次創業,當時他的團隊決定要做“產品經理”方向的培訓,黃有璨找到了已有多年產品經驗積累的後顯慧和布棉合作開發課程,三人由此結識。

2013年,互聯網發展勢頭正旺,行業急需產品、運營人才,但大學里並沒有相應的專業培養對口人才,在這中間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機遇。所以,即使當時這個的課程價格並不低廉,其報名火熱程度依然超乎想象。“從2013年底到2014年中,三個人在線下開課數十次,收費2000元/人,期期爆滿,供不應求。”黃有璨向i黑馬介紹說。

x3.webp

問題在於,在將項目往前推進的過程中,三人同時發現,這種培訓偏向於一次性交易,用戶上完課便失去聯系了,無法持續的產生聯系與價值。

“身為互聯網人,我們都特別不喜歡那種與用戶之間‘一夜情’式的關系。”本著想做長久一點的看法,在2014年,黃有璨、後顯慧、徐財星先後退出了這個培訓課程項目。

雖然不想做培訓,但三人仍然對“學習”這件事充滿熱情和興趣,尤其是當他們發現互聯網行業內有大量新人渴望學習產品和運營,卻找不到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時,從2014年9月起,三人開始一起兼職來推動這件事情,並把之前收費的課程變成完全免費,希望借此能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變得更近,三節課的前身由此誕生。

從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當時還是免費的三節課線下課程開展了數十期,培育了一大群忠誠誌願者和粉絲,每一期,都有人專程從外地跑來參加課程。這個過程中,三節課團隊開始發現,很多時候,他們的發展並不是來源於自身清晰的規劃,恰恰相反,更多時候他們都是在被用戶們往前推著走。

到了2015年8月前後,這種狀態到了一個臨界點——越來越多無法參與線下課程的用戶都開始催促、呼籲他們做一些線上的課程。於是,到2015年10月,當時還分別在百度、學而思培優和周伯通招聘的三人,在用戶們的推動下,全職出來正式創辦了三節課。

一所“互聯網人大學”的自我修養

據百度教育數據顯示,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在2017年將突破2800億元,其中職業教育占比達到35.7%。這一方面在於我國教育行業支出與GDP比重較低,未來教育支出提升空間巨大;另一方面,互聯網滲透率正快速提升,也使得教育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成為發展的必然。

在後顯慧看來,作為高等教育之外的第二大在線教育市場,職業教育市場正從構建知識圖譜向構建機會圖譜轉移。

簡單來說,知識圖譜是由知識點來構成知識地圖,而機會圖譜是通過學習獲得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在今後的職業教育中,無疑將更偏向於職業能力發展和就業水平提升這塊,不光要懂得相關的知識。

轉移之中,難免陣痛。在產品和運營這兩個互聯網行業非常熱門求職領域,大多數想入行的人正在艱難過渡。

後顯慧向i黑馬介紹,這里面存在的核心問題是,產品和運營從業者對於崗位所要具備的能力模型和知識框架比較模糊,且找不到系統實用的解決方案。另外,在少數擁有成型學習進階體系的公司框架標準不一,公司外的人難以涉入,在行業層面也不好推廣。

x4.webp

依靠三位創始人10年的從業經驗積累以及前期一年半時間的的課程實驗與打磨,三節課建構起來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課程結構和學習方法。

具體來說,三節課認為,一個互聯網人的成長主要會經歷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入門”,通常對應到一個互聯網人的-2到1歲這個階段,即從大三大四開始實習一直到最初工作後的第一年。在這一階段,一個產品經理或運營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來認識和理解“產品”與“運營”,以及在具體工作的開展方面往往會缺少一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第二個階段是“進階”,通常在1-3年經驗的從業者身上體現比較明顯。這個時候,他們往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急需從一個偏執行的“產品專員”、“運營專員”向合格的“產品經理”、“運營經理”轉變。其主要面臨的問題可能是需要具備一些較為複雜的項目的推進和落地能力。

第三個階段則是“職業深造”,通常是2-4年左右經驗的從業者會面臨的問題。具體來說,在工作了2年左右之後,一般產品經理和運營都會面臨到具體職業方向上的又一次選擇。

比如說做電商類的產品和做遊戲產品,做偏廣告投放的運營和做偏活動策劃的運營是截然不同的方向。這時,大家最需要的就是在一個細分的職業領域下讓自己能夠慢慢成為這個領域內的“高手”或“專家”。

對應以上的三個階段,三節課的做法是將課程體系分為入門——進階——專業職能提升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認知課程,對準的是-2-0歲的產品運營從業者,重點解決知識框架構建和基礎工作方法的問題。

第二層次是進階課程,面向1-3歲從業經驗的用戶,他們基本解決了概念、框架上的問題,需要的是通過大量的案例、複盤、分析等來提升具體業務能力,補足自己的短板。

第三層次是專項能力提升課,它根據不同職位的能力模型來進行研發,包括像電商、遊戲、策略類產品經理的提升,以及活動、內容、用戶運營方向的專業技能提升,通過設置不同的專業課程,來提高學員的專業競爭力。

除此之外,針對一部分高潛力的產品、運營人群,三節課還推出了精英化的“3.3計劃”。

後顯慧介紹,3.3計劃更加註重綜合能力的全方位訓練,每期3.3計劃為期一個月,每周需要學員在線上線下投入接近20小時,其中包括思維方法、複雜項目的推進和協調、商業理解能力等,在3.3計劃中都會有針對性的設置。

“3.3計劃的目標,就是用3年時間,每年都能為互聯網行業培養300位綜合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才。”後顯慧說。

總結下來,三節課其實走的是一條以教學研發和學習引擎為核心的體系化培訓之路,它針對層次不同的用戶設立能力模型與開發進階課程,直接輸出對應行業與崗位所需求的人才。

此外,和一些註重“案例分享”和“消費大咖”的機構間的差異在於,三節課團隊把自己定義為一所面向互聯網行業的在線大學,一方面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引擎來為行業批量輸送合格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投入較重資源為整個行業培養一些潛在的行業精英。

x44.webp

後顯慧表示,在產品設計和教學研發中,三節課也充分吸取了國外前沿企業的成功經驗,對標案例有Udacity和Minerva等公司,其中Udacity面向無人駕駛、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垂直行業開設系統課程,3年間獲得快速的用戶增長,發展成一家估值10億美元的在線教育獨角獸公司。

而偏“精英化”的3.3計劃則和Minerva所做的很相似,選拔門檻比較高,投入了很強的線上和線下資源,把學員打造成具有強擴展性的人才,由此來產生更多的疊加效應。目前,這家公司已經獲得7000萬美元B輪融資,被稱為重構高等教育的“在線大學”。

借社交媒體口碑低成本獲客

相對於其它互聯網在線教育平臺,三節課的起步並不算早,但在一年內獲得20倍的用戶增長和10倍的收入增長,也算得上一匹業界的黑馬。這背後,除了對課程本身的打磨,通過社交媒體口碑獲客是其發展的重要一環。

作為流量入口的三節課自媒體,同樣貫徹著“體系化”的思維,在黃有璨看來,現在市場上有不少創投媒體和行業垂直媒體,它們輸出很多行業觀察報道和幹貨技巧,但問題是,其所附帶的信息量過大且內容相對零散、碎片化,用戶無法借此建立知識圖譜,比較直接地產生效用。

“對於一個在行業里工作1-3年的人來講,如果你天天看這樣的幹貨,其實會很疲憊。你會發現看了很多幹貨後,拿回來並沒法指導實踐、產出。”黃有璨說。

針對這個痛點,三節課的做法是專註於以產品和運營的視角,來分析解讀互聯網行業一線發生的重大事件。比如,圍繞papi醬2200萬元廣告拍賣的發布會,很多行業媒體和評論家可能關註的多為趨勢、模式等。

但三節課的角度則是,從羅振宇最初接觸papi醬到事件發生之間的45天中,選出了大量關鍵信息,來分析和複盤這次事件為何能夠成功和中間有哪些關鍵環節和步驟,以此形成自己的獨特賣點。

專註之後,更需要連貫,這樣才能形成體系化的價值輸出,那如何解決連貫性的問題呢?黃有璨告訴i黑馬,三節課輸出的很多方法論和深度解析,基本是經過具有10年以上經驗的團隊核心成員直接創作或是共同認可的,它是在一個相對連貫的框架、體系內,且帶有深入的洞察,這就較好地補足了用戶對於特定內容的需要。

有意思的是,通過這種形式的內容輸出,三節課在提高對用戶粘性的同時,也把像新世相、知乎等內容平臺吸引過來,進行內容上的後續合作。由此,三節課在用戶端和內容端上形成了正向循環,助推著內容提升和用戶增長。

335272921910719669

黃有璨稱,目前,三節課公眾號已經積累了近20萬用戶,深度解讀過papi醬廣告拍賣、知乎信息泄露事故、逃離北上廣等近百個互聯網事件,文章被i黑馬、虎嗅、36氪等一線互聯網媒體轉載,以極低的獲客成本為後端課程提供了持續不斷的用戶流。

互聯網在線教育需重構學習邏輯

雖然三節課在細分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放眼整個在線教育市場,依然是一片創業公司廝殺的紅海,存在著市場成熟度低、用戶使用習慣未形成、商業模式不清晰等等問題。無疑,三節課要在這片紅海市場中把握航向和確立地位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英語、K12與互聯網產品、運營類的在線教育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在黃有璨看來,語言類和K12在線教育,師資相對好培養,但在互聯網行業,直接面對一線的複雜實操,它的師資天然稀缺且難以複制。這就決定了三節課不可能依靠大海量的老師去服務用戶,必須根據互聯網特性重構一套學習邏輯。

好在於,在互聯網壓力系統下,產品、運營從業者學習動機天然比較強,自身也急需體系化、結構化學習方案來解決現實問題。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三節課通過教研、學習引擎和強運營的介入,在多次產品不斷叠代後,做到了學習完成率45%,作業提交率30%的在線學習效果,與線下教育相近。

“我們用過去一年時間回答了兩個置疑,第一個置疑是人們不願意為在線學習內容付費,第二個置疑則是在線學習效果差。但這可能才只是我們的開始。”後顯慧說。

三節課 互聯網 融資 互聯網大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78

讀一所名牌大學,到底有什麼好的?

201410月我們捐贈了「牛津大學NIE金融大資料實驗室」;201506
我們捐贈了「南京大學-牛津FDT金融創新研究院」;201507月我們捐贈了「清華大學經管學院FDT金融創新實驗室」;201610月,我們捐贈了哥倫比亞大學FDT智慧資產管理中心。

為什麼一定要揀一所好大學來捐呢?


哈佛、耶魯、芝大、北大、清華、這些地方,就那麼值得學子前仆後繼地嚮往甚至膜拜嗎?「學歷無用論」已不是新鮮事,既然這種觀點獲得關注乃至認同,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對嗎?上學,什麼時候被簡化成了如此功利的一件事?當今很多商界精英、行業領袖都沒鑲過頂尖大學的金邊:標基和小馬即使進了哈佛,也是在輟學之後才開創了各自的商業帝國。

學歷和往後人生的成功沒有必然掛鉤,所以學歷並非必需,所以在哪兒拿到學歷就沒那麼重要,所以好大學也就不是非讀不可了。讀一所好大學,到底對一個人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

好的大學不只教你知識和技能,更教你怎麼學知識長技能。在名牌大學讀書幾乎沒有不累的。這個累,是苦心志,勞筋骨。其實,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用的教材很多時候大同小異,這也意味著所學知識的內容與難度並不存在天壤之別。優秀大學和普通學校在學習上的關鍵性差異,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怎麼學」學習的方法和過程,有時真的很不一樣。

經濟專業的學生都要從微觀經濟的供需關係曲線學起,英國文學的同學也都要讀莎士比亞。同一個知識點,普通學校的學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練幾道習題,應付一下教授,淺嘗輒止;頂尖大學的學生卻可能通過教授講解、小班討論、課外研究、文獻閱讀、論文撰寫等多種方法,很深刻立體地消化一個知識點。

在牛津,每篇論文都可以寫得艱苦卓絕。為了理出一篇論文的Arguments(論據),經常要通宵刨掉幾本書、跑上N次圖書館、查過幾回期刊資料庫,有時還需要和教授面對面交流觀點。寫的過程更是絲毫不能馬虎,文章邏輯、遣詞造句標點符號等方面都需要莊嚴對待;引用別人的觀點和資料時,必須仔細做好注釋、否則就算抄襲,可能被追責。更重要的收穫,還是通過深度學習所提高的各種能力:閱讀力,寫作力,分析力,批判性思維等等。這些能力綜合在一起,就加強了一個人的自學力。

好的大學,好在氣場。二十歲出頭的廢青,或多或少受到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若想當一個優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好大學,關鍵的「好」在於「人」好。沒有一所好大學不是人文薈萃、牛人輩出的。


一條華爾街、以致紐約、三藩市、倫敦等大城市,更是有成千上萬Harvard, Yale, Columbia, 芝大,從近百歲的老翁到二十多歲的小夥都活躍在校友活動中。在人才濟濟的校園裡待四年,你會接觸到各式各樣奇怪的人才,通過和他們一起上課、寫作業、運動、聊天、旅行、談戀愛,你將一直被他們的正能量氣場籠罩,不知不覺汲取到他們的優點,逐漸變成更好的自己。

名校等於更好的平臺,更多的資源離成功更近。好大學帶給學生的機會和資源往往是頂尖的。而抓住一個好機遇,你的起點就可能比別人高一截,每年夏天,華爾街的幾大投行都會錄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實習生,把他們分配到投資銀行部、股票銷售與交易部、研究部等部門實習8-10個禮拜。實習生最多能拿到一筆相當於十皮八皮的薪水,表現優秀的還能提前獲得全職錄用。實習面試開始前,幾大投行的招聘團隊通常會舉辦吹水會,跟申請者見面,告訴學生們投行是什麼回事。他們派出的公司代表,從MD到初級分析師,多是校友,與學生們吹水時毫無距離感。高盛甚至專門請華爾街著名的金融培訓師到大學,給學生們上課,一切免費。首輪面試,一些投行更是將考官團隊運到校園,免了學生們趕火車去紐約的麻煩。


大多數人一輩子隻會讀一個Degree,有的人會再讀個碩士博士。一生就這一次,那麼為何不上間好學校呢?

不過,上唔到也不要緊,2017年我們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深圳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合共20所大學會繼續多開20FDT Cafe,把華爾街帶進校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86

埃及一所教堂發生爆炸 至少21人死亡50人受傷

4月9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位於埃及北部城市坦塔的一所教堂9日發生爆炸,造成至少21人死亡、50人受傷。

埃及官方電視臺援引埃及安全部門消息稱,爆炸由安置在教堂座椅下的炸彈引起。爆炸發生時,約有1000人在參加教堂內舉行的彌撒,死亡人數可能會進一步上升。

目前暫無組織宣稱制造此次爆炸。

2016年12月,位於開羅市阿巴西耶區的一所教堂遭炸彈襲擊,造成29人死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制造了這起襲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