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書福:車市競爭打“缺徳戰”沒有未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92.shtml

李書福:車市競爭打“缺徳戰”沒有未來!
王琳 王琳

李書福:車市競爭打“缺徳戰”沒有未來!

安全、健康、智能互聯就是用戶新的需求,這是一條通向未來的正確道路。

如今,不管是全球汽車還是中國汽車,需求增長都在逐漸變緩,預期利潤也在逐年降低,整個汽車業都將面臨廣泛的諸如環境、油耗、未來能源、安全和交通管理等問題。再加上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競爭者加入,未來汽車企業將如何在挑戰中維持持續增長?

在昨天剛剛結束的2016(第七屆)全球汽車論壇上,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在他看來,真正的汽車夢就是要打造安全、健康、智能互聯的汽車。以下為他的講話實錄,由i黑馬編輯整理:

安全聽起來有一點過時,很多人都說安全性別講了,都已經很安全了,我倒不這麽認為。安全對國家來講很重要,對全世界來講也很重要。每一次交通安全事故,對家庭、對事故的相關人士都會帶來傷害。全球平均每天3千多人因為交通事故而死亡,其中1千多人是在車子里面死掉的,包括一些沒有統計進來的,中國每年交通死亡人數遠遠超過20萬人。這些都是血淋淋的現實,所以安全還不重要嗎?

汽車安全由什麽構成?首先是理念的問題,每個汽車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是企業的基因。你的基因是什麽?要從根子上形成安全為本的產品研發理念,當其他條件與安全設計有沖突的時候,首先要選擇安全優先的排他性研發流程,而不是相互妥協。當造型、視覺、成本與安全相沖突的時候,要毫不猶豫選擇安全。

安全第一是理念,第二是安全技術的發展環境。就是雖然有這種理念,如果沒有環境的配套也不可能造出安全的汽車。比如社會環境、法治環境、道德環境。以上三個環境都十分適應沃爾沃安全理念的生根發芽。北歐幾乎都是高福利國家,是地球上的良心,對生命的尊重比什麽都重要,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成就以人為尊的汽車公司,也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瑞典是全世界交通事故率最低的國家。

第二我想表達的是健康。健康與環保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環保是健康的前提,零排放或者低排放,以及材料的可回收,可再生等都是環保的概念,汽車現在必須要環保,要零排放、低排放,材料可回收、可再生。

有人會懷疑汽車和健康有什麽關系呢?現在人們缺乏研究,比如有些人坐在車子里面他可能會感覺到頭暈,有時候甚至會頭疼,不同的速度,視覺,溫度,氣味,車內空氣,人的心情都是不一樣的,這些與健康都非常有關系。還有勤勞,牛確實很勤勞,但是如果一個人坐在車子里面就像騎牛一樣的待遇,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取而代之應該是靈活自由、輕松舒適的乘坐環境,車內空氣質量控制,車內材料的選擇,呼吸清新空氣,享受自由空間,保障身心健康。因此說汽車和健康是緊密相連的。

第三個方面我想講的是智能互聯,因為這是我們的汽車夢。講到智能互聯有人會想到無人駕駛、智能手機和車機的互聯互通,我認為智能互聯就是為安全和健康產生的是為解放人在車子里邊的一段時光而來的,就是要讓人變得更加自由而來的。智能互聯技術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從目前來看智能互聯技術就是人機交互、智能駕駛,而人機交互、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是機車人性化演變的過程,汽車的終極技術將與人一樣聰明,汽車是人工智能技術運用最好的載體。但是無論如何,汽車是為人服務的,無論汽車有多麽智能,它必須要聽從人的智慧,服從人的命令。

汽車的輕量化、智能化、電動化已是大勢所趨,這個方向已經非常清晰。實踐已經證明,安全、健康、智能互聯就是用戶新的需求,這是一條通向未來的正確道路,只要我們沿著這條道路,不斷前進,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智能互聯 汽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07

李書福9.7億港元增持吉利汽車 浮虧逾4000萬港元

港交所信息顯示,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12月6日至8日連續三日現金增持吉利汽車股份,分別以7.85港元/股買入2839萬、8.19港元/股買入3738.5萬、8.37港元/股買入5334.5萬股吉利汽車股票;耗資97554.23萬港元,持股比率由42.93%升為43.94%。

在李書福開始增持前一天,12月5日,吉利汽車公布了最新月(11月)銷量數據。今年前11個月,吉利汽車累計銷售汽車65.7621萬輛,同比增長約44%,已完成最新修改後的全年銷量目標(70萬輛)的94%。

而李書福出手後,短短四個交易日內,吉利汽車股價從此前7.71港元(12月5日)最高漲至8.48港元,隨後連續回調三天,目前股價報7.83港元/股。據上述數據估算,李書福增持的股份已經浮虧4283.27萬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11

李書福“牽牛”悟出海外並購真諦丨燕說車市

對很多人來說,放牛是過去貧苦生活的寫照。但不甘寂寞的“放牛娃”——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卻在“牽牛”的過程中,悟出了不可多得的商業智慧。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李書福親自撰寫萬字長文,披露六次創業風雨兼程的艱難坎坷。

李書福的創業之路起步於一輛自行車和幾百元人民幣買的一部手提照相機,從開照相館到回收廢舊零部件,從生產電冰箱配件到裝潢材料,第五次創業搞摩托車,經歷了千難萬苦,直到35歲,李書福方才有機會叩開汽車制造的大門。

不怨天尤人,不左顧右盼。李書福說,吉利三十多年的實踐與探索,他覺得“勤奮、踏實、苦幹、與人為善是正道”。“創造人類幸福全靠自己辛勤勞動、刻苦工作,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也是我一貫堅持的原則。”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每一個創業者的生命底色都離不開奮鬥。但從放牛娃到知名汽車集團董事長,吉利用三十年從一家民營企業成長為步履穩健的跨國汽車集團,速度和效率非一般創業者所能及,助推“草根創業者”李書福在汽車這條賽道上加速前進、後來居上的是他善於在平凡生活中學習和總結,由此悟到的深刻智慧。

談到放牛,李書福表示:我從牽牛的實踐中悟出一些道理,與牛溝通交流,雖然用彈琴的方式很難奏效,但只要方法得當,態度真誠,就會實現有效溝通。比如白天把牛餵好,晚上還要為牛驅趕蚊子,這都需要有合適的方法才能讓牛滿意。小時候的我就是騎在牛背上,一邊請牛吃草,一邊看書學習,完全可以實現合作多贏。晚上還要在牛棚周邊點燃牛煙,把蚊子趕走,讓牛好好休息,這樣牛也高興,我也快樂。

放牛的時候,李書福回憶到,自己八九歲,而且由於營養不良,個子長得很矮,很難登上牛背,但為了登上牛背,他暗地觀察,想了好久終於找到技巧:先把牛牽到草長勢較好的地方,請牛低頭進食,然後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彎曲時,我一邊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邊用腳飛快地踩上牛的大腿關節,這樣就能很輕松地登上牛背,實現雙贏。

牽牛故事中透露出來的合作、堅持以及協作技巧,讓筆者想起吉利收購沃爾沃背後的故事。以當年吉利的體量,收購沃爾沃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為“蛇吞象”,如何做到蛇吞象,回過頭來看,用上述“牽牛”理論便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吉利收購沃爾沃最終是在2010年才得償所願,但在這之前,李書福其實早在2002年,吉利剛剛拿到轎車準生證時,就已經埋下了“計劃”。用了八年時間,一方面與福特汽車數度溝通、初期被斷然拒絕,但他仍蟄伏等待,為並購網羅人才,做充分準備。直到金融危機爆發,福特萌生出售沃爾沃股權的年頭,李書福找準機會,看準福特的關鍵訴求,態度真誠、多次溝通,最終成功完成了當時中國汽車史上最大的海外並購案。

從收購沃爾沃到英國蓮花汽車的股份、馬來西亞寶騰汽車以及戴姆勒集團股權,此後多次海外並購,上述從牽牛中得出的樸素理論,都有效地助力李書福一次次“登上牛背”。

時至今日,坊間關於李書福的傳言和故事很多,但總結三十多年來的創業歷程,李書福說成功沒有秘訣:“做事情必須認準一個方向,堅定一個信念,提煉一種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個使命。”他說:實業就是實業,搞實業必須持之以恒,不能急於求成,實業賺不了快錢。一定要打基礎、練內功,千萬不能隨泡沫飛揚,跟妖風起哄,否則風口過後將會留下一片狼藉的淒慘景象。退潮以後,裸泳者將會很難看,搞得不好有可能回不了家。

這些樸素的理論和深刻的認識,在這個激進的時代,恰如一記警鐘,敲響在那些借造車之名行撈錢之實的人的身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22

李書福:我是一個放牛娃

我是一個放牛娃,上小學時,我利用暑假為生產隊放牛,每天0.15元,一個暑假能賺6~10元人民幣,對我來講這是一筆大錢。上小學每學期交書本費大概1.2元,學費是免交的,有了這筆錢,我比其他同學富裕多了。

上初中一年級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吹進了校園和鄉村。雖然我沈浸在放牛的快樂生活之中,但改革開放的春雷在我心中激起千層浪花,散發無窮漣漪。農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經營,農民可以離土不離鄉,搞鄉鎮企業,甚至還允許搞個體私營經濟,我真以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下還有這樣的大好事?

因此,我無心上學了,開始研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文件,一系列方針、政策。三年初中學業我用了兩年時間就匆匆完成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路橋中學尖子班。

隨著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對高中學習失去了耐心,人在學校,心在遊離,引起我父親的極度不滿,幾次受到懲罰。高中還沒有畢業,我就開始規劃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各種夢想。

家里有輛自行車,我向父親要了幾百元人民幣買了一臺手提照相機開啟了我的創業生涯。走街串巷,見人就問要不要照相。由於我服務熱情,照相技術也不錯,很快賺了幾百元人民幣。後來開了照相館,用現在的話說,我的業務已經升級了。

由於資金有限,我的照相館的所有設備幾乎都是自己設計、制作的,包括大型座機、燈光、道具等等。當然,那個年代開照相館也是不容易的,必須公安局批準。因為照相行業屬於特種行業,由於我沒有特種營業執照,多次接受教育與處罰,可能是因為我的態度比較好,即便要求關門停業,照相館仍然堅持了近兩年時間。後來因為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我就尋求新的機會,進入了轉型發展時期。

那個時候的臺州,廢舊電器市場已經比較發達了,我從廢舊電器零件中分離金屬銅、金屬銀、金屬金,利用我家房子比較大的優勢,進行家庭作坊式的生產,這完全是變廢為寶的技術,可謂循環經濟,效益確實不錯。後來,我的這些技術被其他人學會了,因而出現激烈的供應鏈競爭,廢舊零部件成本也越來越高,我又進入了新一輪的艱難轉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電冰箱開始進入家庭,我再次開啟一個新的創業進程,研究生產電冰箱配件,雖然過程十分坎坷,但磨難的經歷就是寶貴的財富,奮鬥的過程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因為公司初創,沒有土地更沒有廠房,我只能租用街道的工房進行產品試制與研究。雖然從理論上設想很好,但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總是不盡人意,經過近400個日日夜夜的反複失敗與總結,我的手掌都被折騰得找不到一塊完好的皮膚,見人不敢伸手,渾身疲憊不堪。

研究試生產終於成功了,但人家自己要發展工業,決定收回廠房,我只能轉移到其他地方,轉移到哪里呢?真不知道。當然天無絕人之路,在同學家長的幫助下,找到了路橋中學校辦工廠並以校辦工廠名義生產、銷售產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所有機器設備搬遷到了新租用的路中校辦廠,剛安頓下來,開始生產不到一個星期,事情又發生了。

這個校辦廠的周邊是老師宿舍,我們加班加點生產電冰箱零件產生較大噪音,老師們晚上很難入睡,集體罷教,學校要求我們必須立即搬遷,我們又被廠房難住了。搬到哪里呢?我們在方圓幾十里到處托人,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廢棄的自來水廠,雖然房子不大,但周邊沒有居民,我們很高興,終於找到了一個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一個繼續圓夢的地方。

但這個水廠已經切斷電源,必須找供電部門批電,幾經周折,與村支書反複協商,終於找到這個村的電管員,請求裝一個電表,把村里的電分一些給我們用於生產。結果禍闖大了,有人舉報,說我們工廠沒有經過工商局批準私自接電,黃巖縣電力公司要求縣檢察院給我們的廠長監視居住並立案審查,嚇得我根本不敢再去那個新的地方,生產又陷入了停頓,這一年我二十二歲。

在恐懼、無奈、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情況下,有一個聲音在向我們召喚,家鄉的工辦主任,為發展鄉鎮企業,主動找到了我們。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的協調下,我們租用了一個村莊的生產隊倉庫,把那些設備搬到這個新租用的倉庫里,開始安裝生產電冰箱零件。

這些設備的搬運,我們都是用人力手拉車像蝸牛挪動般實現轉移。一輛手拉車三到四個人,一共有幾十輛手拉車,邊推邊拉。那幾天碰巧老天下了傾盆大雨,雖然汗流浹背,但根本分不清雨水還是汗水,只要能向前挪動一步,就是我們的成功,就是大家的共同追求。一幹就是幾十公里,道路泥濘,坑窪窄小,由於這些設備太重,捆綁鎖緊難度很大,幾個晝夜才能搬運完成,那種艱辛與折磨與我當年牽牛時對牛在耕地時的感受是一樣的。

因為搬遷,路橋中學校辦工廠的名稱我們不能用了,在鄉工業辦公室主任的幫助下,給我批了一個戴紅帽子的鄉鎮企業,叫黃巖縣石曲電冰箱配件廠。有了營業執照後,我們便轟轟烈烈地大規模地招聘員工,開始擴大產能,制作設備,研發新產品,生產的電冰箱零配件供不應求,一舉成名,成為全中國最有競爭力的蒸發器、冷凝器、過濾器研究生產企業,產品銷往全國幾乎所有的電冰箱廠,包括上海上菱、遠東阿里斯頓,安徽美菱、揚子,杭州西冷、華日等等。

後來由於企業發展較為順利,我們又擴大產品種類,開始生產電冰箱、電冰櫃等制冷設備,青島澳柯瑪電冰櫃就是我們為其貼牌生產的,產品供不應求,企業欣欣向榮,一片繁忙,成為臺州最大的民營企業,在浙江乃至全國都有較大知名度。

1989年,因為客觀環境的變化加上內部股東意見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憊,我把全部資產送給鄉政府。政府接管後,我雖然一夜回歸無產階級,但渾身輕松,我去上大學了。

1992年3月,我從已經送給政府的資產中回租一部分廠房,開始新的創業生涯,對我來講,這是第四次創業了。鄧小平南方講話在天地間又一次蕩起了滾滾春潮,萬丈春輝,暖透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整個中國進一步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我的創業熱血又一次被點燃,那一年我已經二十八歲了。研究、生產什麽呢?裝潢材料。

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口裝潢材料在中國很受歡迎,國產裝潢材料的研究、生產剛剛起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裝潢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我們研究生產的裝潢材料完全可以取代進口且價格便宜,很受市場歡迎,又一炮打響,產品供不應求。我們馬上擴大生產,把送給鄉政府的廠房、土地以市場價格一點一點地買回來。

按照我的習慣,又是自己設計、制造設備,大規模生產鎂鋁曲板、鋁板幕墻等裝潢材料,產品不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出口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後來,我們的這些自主創新成果又被其他人學走了,雖然我們有專利,有所謂的知識產權,但被別人拷貝,也許是那個年代的命運安排,當然今天的法制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為此,我又放棄了這個產業,開始研究摩托車。

吉利是全中國第一個研究生產摩托車的民營企業,後來很多人發現,吉利公司的摩托車供不應求,企業搞得紅紅火火,自然又有許多企業跟著學,幾年間,全國幾十家摩托車公司,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但是有些企業缺乏合規意識,市場出現了無序競爭,甚至出現了偷稅漏稅的不正當競爭,我又退出了這一領域。我們研究、生產摩托車,應歸功於當初的臺州市工商聯主席池幼章老師,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此,我要向池老師表示感謝。

接下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吉利轉型升級研究生產汽車,那一年,我已經三十五歲了。進入汽車領域與吳迎秋老師的支持、啟發是很有關系的,吳老師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借此機會,我要向吳老師表示感謝。同時,我還要特別向時任浙江省副省長葉榮寶同誌表示感謝,要向臺州、寧波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及所有關心支持我們夢想實現的領導、朋友們表示感謝,向吉利在全國各地有產業基地的各級領導表示感謝,向所有吉利汽車用戶表示感謝。

我們發展汽車產業是從辦學開始的,嚴格培養、培訓技師技工,不斷提高辦學層次,不斷加大辦學投入,今天吉利汽車公司取得的發展與吉利重視人才培養是分不開的。我決定要研究、生產汽車,除了我自己信,還有少部分人信,真沒有太多的人相信。

大家都認為中國在汽車工業領域已經沒有優勢了,早已經被西方國家壟斷了,中國企業只能與外國汽車公司合資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我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一定會更加成熟、更加穩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定會持續推進,中國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雖然那個時代,中國汽車市場每年才幾十萬輛,汽車進家庭才剛剛起步。如果中國每年汽車銷量超過3000萬輛,而又不是屬於中國自己的汽車工業,那一定不是一個好消息。

從幾十萬輛到幾千萬輛年產銷量,這個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商機,進入汽車行業雖然面臨很大挑戰,很多困難與問題,但商業空間很大,商業機遇期也很長,有足夠的時間打基礎、練內功,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培訓人才,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允許我們犯一次或幾次錯誤,這是用錢買不來的機會效益。因此,我決定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堅定地進入汽車領域。

我領導組建了項目籌備組,在公司內部選了兩個工程師,加上我自己,共三個人開始研究汽車技術。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條不歸路,但這既是天時地利的召喚,更是我追求理想的自我決定。在汽車行業內有一句話,你恨誰就叫誰去造汽車,當然我要造汽車,不是因為誰恨我,而是我自己的選擇。

實踐證明,這條路實在太艱辛,這條路也確實很誘人,這條路時而景色秀麗,時而烏雲密布,我們勇敢地在這條路上參加了沒有盡頭的馬拉松賽跑,雖然跑得腰痛腿軟,渾身浸透汗水,有時還出現精神恍惚,不知所措,但前方的路依然充滿神秘,勾起了我們無窮的想象,探索遠方秘密的心情根本無法平靜,已經揚起的創業風帆將繼續推動我們走向充滿無限可能的汽車世界。

汽車一定會電動化、智能化,一定會成為智能空間移動終端,一定會幫助主人解決更多的困難和問題;一定會垂直起降,自由飛行在江河山川、城市鄉村;一定會成為主人的秘書、保鏢,為主人賺錢,幫主人消費,逗主人高興,與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幫助主人增長知識;一定會自己去清洗、保養等等。

但是,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加大科技投入,發揚科學精神,不斷累積基礎數據,不斷突破技術瓶頸,不斷培養研發人才,不斷提高研發能力,不斷實踐總結與優化系統規劃,從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必須形成線上線下兩方面的智能優勢,缺一不可。

吉利在全球有近兩萬名研發工程師,每年投入數百億研發費用,在自己確立的技術路線上堅定地持續投入。只有不斷形成厚積薄發優勢,才能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能力是用錢買不來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刻苦鍛煉,才能掌握真本領,才能面對各種挑戰,引領行業變革。

吉利三十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有以下幾條總結:

一、做事情必須認準一個方向,堅定一個信念,提煉一種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個使命。一定要打基礎、練內功,千萬不能隨泡沫飛揚,跟妖風起哄,否則風口過後將會留下一片狼藉的淒慘景象。退潮以後,裸泳者將會很難看,搞得不好有可能回不了家。

二、中國汽車工業要做強做大,必須進一步放開管制,應該歡迎更多的人參與到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中來,鼓勵各種形式的創新與探索。當前中國進入電動汽車工業的投資者很多,互聯網企業造車也搞得如火如荼,這是一個很好的勢頭,一定要積極引導,大力支持。

但是有些現象必須引起重視,比如利用互聯網概念、電動車概念以及借發展實體經濟投資汽車工業的名義,其目的不是造車,既不想自己承擔風險,又想乘機變相撈錢,這樣做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劉鶴副總理說得好,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生意是要本錢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我認為實業就是實業,搞實業必須持之以恒,不能急於求成,實業賺不了快錢。

當然現在進入汽車行業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機會少了一些,難度大了一點,好像打高爾夫一樣,有些人已經打一段時間了,快接近果嶺了,而新進入者要麽一桿進洞,要麽不要參加這場比賽,否則成功的概率不大,也就是說機會只有一次了,一定要聚精會神,認真嚴肅,高度重視,必須一次性成功,不能有任何閃失,更不能三心二意。

就當前的中國汽車工業而言,在對外放開之前,盡快對內放開,早日形成自己的能力。這樣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實惠,可以提高中國汽車工業的全球競爭力。我是一個市場派,我完全鼓勵與支持公平競爭,堅決反對特權與貿易保護主義。

三、不能急功近利。要想實現夢想,就必須腳踏實地遵守事物的客觀規律,播下希望的種子就會帶來光輝的前景,埋下罪惡的禍根就會帶來無情的災難。

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是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播下了民族複興的偉大種子,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一定會因此而擁有光輝的未來。大道至簡,規律不可抗拒,只有內外兼修,厚道善良,頑強勇敢,披星戴月,一分耕耘就有一分回報,明天才能更美好。

四、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必須是依法合規、公平透明,必須以人為本,合作共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的小聰明,都有可能變成嚴重的問題,產生嚴重的後果。做成一個成功的企業很難,毀掉一個企業的前途可能就在眼下,可能就是因為某一件小事。所以,做企業必須天天如履薄冰,天天小心謹慎,時刻牢記合規的重要性,法律的嚴肅性。

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從小接受樸素的家庭教育,對黨的感情非常深厚。我爸是農民,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全家人都是平民百姓,遇到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才有我們這些人參與市場公平競爭的機會,我們可以自由地研究新技術、新產品,這是改革開放前不敢想象的政策,今天已經成為現實。我們唯有勤奮工作、努力拼搏,才能報恩這個時代、才能感天動地;唯有遵紀守法、誠實做人,才能得到用戶的認可。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與發展證明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證明了改革開放創新探索的時代必要性;證明了競爭、合作、團結友善、包容發展的成長規律性;證明了正氣向上,心態積極的成功必然性。

但是今天的中國還是有人相信抄近路走捷徑,還是有人在利用各種手段詆毀他人,那是很危險的。創造人類幸福全靠自己辛勤勞動、刻苦工作,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也是我一貫堅持的原則。

我覺得勤奮、踏實、苦幹、與人為善是正道。那些用自己的錯誤觀點臆猜別人的正確行為,用自己的扭曲心態衡量別人的健康心靈,甚至出現造謠沒有底線,唯恐天下不亂的言行,這樣的思維方式最終是不會有市場的。

有時候還出現以制造謊言得到傳播騙人而洋洋得意的現象,我認為這股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露出真相。我希望同誌們不要傳謠、信謠,最大可能地提高自己辨別真偽是非的能力。

汽車產業是全球性產業、是制造業之王,二十一世紀是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商業重塑的世紀,無論是吉利、沃爾沃、奔馳、寶騰、路特斯,還是世界上的其他汽車公司,都面臨巨大挑戰。在相互尊重,互不影響獨立性的前提下,依法合規地探索一條攜手共進的新型發展道路,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該嘗試的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多利益,為行業產生積極影響。

吉利收購戴姆勒部分股權,是基於以上思考所做出的商業決定,資金基本上都來源於海外資本市場,完全沒有使用中國境內資金,其中80%左右來自海外的外資銀行,小部分來自海外的中資銀行,還有一部分是吉利自有資金,這完全是市場化資本組合,市場化自我平衡的資金結構安排,這種安排沒有任何特殊背景。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德國政府都對我們的交易做了充分而認真的了解,依法而嚴格的審查。

世界上所有投資都是機遇與風險並存,吉利投資戴姆勒也存在機遇與風險,是一項完全合規、公平的透明交易,當然這也是一次冒險的創造性探索。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探索更好地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商業競爭。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四十年兩鬢斑白、追求永恒;四十年祖國經濟社會大變革,人民生活水平大變樣,綜合國力明顯提高;四十年河山依舊、高鐵縱橫、滄海桑田,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中國經濟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有序推進;四十年高歌猛進、坎坷曲折、沈浮不定,在內外交困中找到了四大自信,踏上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

我和所有中國同胞們一樣,無比感恩黨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感恩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領導的關懷、關心與幫助,感恩社會各界專家、學者、新聞界朋友的支持、幫助,也感謝汽車界老前輩打下的堅實基礎、感謝汽車界同行的支持與理解。

吉利因為這四十年的歷史機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小山村走向全中國、走向全世界。所有這一切都應歸功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我們必須倍加珍惜,為中國汽車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而頑強拼搏。

吉利的發展史就是創新、創業,大膽實踐,不斷轉型升級的成長史,就是不斷為用戶帶來獲得感的奮鬥史。我們生產裝潢材料取代進口,為用戶帶來了實惠;我們生產電冰箱配件取代進口,為用戶帶來了實惠;我們生產摩托車取代進口,把踏板式摩托車價格從每輛3萬元降到3000元,為用戶帶來了實惠;我們生產汽車,把中國汽車價格降了一大截,為用戶帶來了實惠。當年的夏利每輛13萬,而今天同類同檔車每輛3萬多元人民幣;當年的桑塔納每輛20多萬元,還要排隊購車,現在同類同檔車價格只要5萬元人民幣,大家可以算一算降了多少。

我們把沃爾沃轎車全球研發中心遷到了中國,把沃爾沃轎車全球生產基地轉移到了中國,我們成功地實現了沃爾沃豪華轎車中國制造出口全球的目標,讓中國制造的豪華轎車為全世界市場提供服務。而且全球一個標準,無論是中國人、美國人、歐洲人,還是全球任何地方的用戶,買到的沃爾沃轎車都是一套標準,沒有任何歧視。

我們還帶動、培養了大量的上、下遊產業價值鏈企業的發展,提高了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同步研發能力,影響與推動了成千上萬個實體企業堅定地持續投入,頑強地生存與發展。

當然今天的中國制造業依然面臨如何實現從全球價值創造鏈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現實挑戰,但是,我們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欲速則不達,只要認準方向,明白問題的本質,持續努力就能取得成功,這是考驗中國制造業的關鍵時刻。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如何實現合規發展,如何實現全球價值鏈利用與合作共贏,如何實現穩健地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我從牽牛的實踐中悟出一些道理,與牛溝通交流,雖然用彈琴的方式很難奏效,但只要方法得當,態度真誠,就會實現有效溝通。比如白天把牛餵好,晚上還要為牛驅趕蚊子,這都需要有合適的方法才能讓牛滿意。

小時候的我就是騎在牛背上,一邊請牛吃草,一邊看書學習,完全可以實現合作多贏。晚上還要在牛棚周邊點燃牛煙,把蚊子趕走,讓牛好好休息,這樣牛也高興,我也快樂。

我是如何登上牛背的呢?我才八九歲,而且由於營養不良,我個子長得很矮,為了登上牛背,我是想了好久才找到技巧的。先把牛牽到草長勢較好的地方,請牛低頭進食,然後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彎曲時,我一邊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邊用腳飛快地踩上牛的大腿關節,這樣就能很輕松地登上牛背,實現雙贏。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跨文化融合,跨區域合作,跨業態協同,都是企業界必須面對的現實,只要有利於用戶體驗,只要能夠實現合作共贏,什麽模式都可以討論。

人與牛之間都可以合作得很好,人與人之間為什麽不能坦誠相處呢?我很願意做牛,因為只要有草吃,我就會很幸福;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很有價值貢獻感;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可以為農民耕地,給農民帶來快樂,很有成就感;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很誠實,不忽悠,很受人尊重;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總是有人幫助牽著鼻子,不會走錯方向。

牽牛的我能有今天的日子,我已經感激不盡。我們一定要在創新研發、人才培養方面繼續加大投入;一定要在精準扶貧、能源可再生利用、汽車電動化技術、線上數字科技及車載芯片研發等方面有所作為;一定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積極貢獻力量;一定要在上下遊產業鏈的合規制度建設、員工合法權益保護、增加更多就業崗位等方面有所作為。

我們必須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必須知恩圖報,致富思源,必須團結帶領全體員工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實現更可持續發展,必須積極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心全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李書福系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原標題:《李書福:我是一個放牛娃……》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42

吉利、騰訊43億進軍動車WiFi,李書福和小馬哥想下什麽棋?

競標高鐵Wi-Fi運營商,在業內看來這對於吉利來說是一次“腦洞大開”的嘗試。作為一家汽車制造商,吉利競標的意義何在?而此次騰訊與吉利的跨界合作,雙方又基於何種出發點?

“確實我們當時是和騰訊去聯合競標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下稱“吉利集團”)公關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競得49%的股權中,吉利控股占股39%,騰訊占股10%,中國鐵路總公司占股51%。

6月7日早間,吉利集團與騰訊雙雙發布消息,二者攜手成功中標動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動車網絡”)49%股權轉讓項目,未來將與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中鐵總公司”)及其相關公司,共同經營增值服務。

資料顯示,動車網絡成立於2017年12月20日,是中鐵總公司確定的下屬企業中唯一經營動車組Wi-Fi的企業。記者查閱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後發現,今年4月2日,該網站掛出一則產權轉讓公告顯示,動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49%股權擬轉讓,轉讓底價30.49億元。而該網站公告顯示,最終吉利和騰訊聯手以43億元的價格成功競得動車網絡49%的股權。

熟悉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的人都知道,李書福是一個極具前瞻眼光且務實的舵手,對於吉利來說,參與競標的目的肯定並非單純地賺一筆那麽簡單,背後必然與吉利的未來戰略布局相關。

當下,隨著汽車向智能化、移動互聯轉型,車企也都在從傳統的汽車制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的過程中,吉利也在近期提出要轉型成為一家汽車科技公司。汽車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產品或是出行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種能為消費者提供場景化出行服務的新的移動終端。

李書福表示:“作為不斷推進前沿技術發展的汽車科技公司,吉利控股在交通出行領域、智能生態和用戶體驗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參與‘互聯網+高鐵’項目的運營,是吉利控股支持鐵路部門混改的一次實踐性探索,也是吉利控股布局未來出行、轉型發展的重要一步。”

在此之前,吉利已經在布局移動出行業務,一方面通過海外並購,布局了飛行汽車項目,與此同時,在網約車和汽車共享領域,曹操專車也在全國多個地方進行了布局。

吉利等謀劃為消費者打造一體化的交通出行服務,動車、高鐵作為消費者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吉利積極進行布局不令人意外。

按照吉利和騰訊的共同說法,動車網絡的產品上線後,除了為旅客提供優質的動車組Wi-Fi接入體驗,還會進一步拓展休閑文化娛樂、內容資訊、商旅辦公、特色購物、聯程出行等增值服務,未來還有望以鐵路會員為連接器,進一步拓展大生活圈服務。

這並非一個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將騰訊在信息娛樂的資源和經驗,與吉利在移動出行領域的資源打通,未來雙方不僅將在諸如電商、網約車等具體業務上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高頻的出行業務還將帶來大量的數據積澱可以利用。利用Wi-Fi,以後乘客可以在動車上一邊暢快地“吃雞”,到站後一鍵預約吉利的“曹操專車”,無縫對接行程,行程間隙得空還可以瀏覽雙方聯手打造的電商平臺,還可以一鍵下單一輛車。

這樣的想象空間是目前很多車企都在嘗試做到的,對於車企來說,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從哪里獲取流量,以及如何增加與用戶的黏度?涉足動車Wi-Fi的運營,從某種程度上說,吉利已經掌握了很大一部分高頻出行的用戶流量。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高鐵里程已達2.5萬公里,占全世界高鐵總里程66.3%,動車組年運送旅客達17.1億人次,覆蓋人群約2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561

造車20年 李書福從“汽車瘋子”到“逐夢人” | 人物

和10年前相比,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汽車瘋子”來形容李書福了。這並非因為他不如以前那般“瘋狂”,而是因為,很多之前被認為瘋狂的說法和做法,最後都變成了現實。

1997年,政策對民營企業造車尚未打開閘門,李書福“造汽車”的夢想在世人看來就是癡人說夢,但他沒有放棄。5年後的2002年,李書福正式獲得政策“準生證”,成為民營造車第一人。2002年,當李書福在內部會議上說出想要收購沃爾沃時,連內部人都認為他“瘋了”,8年後,他排除萬難正式將驕傲的“北歐公主”迎娶進門。

李書福曾經的夢想是“造奔馳那樣的汽車”,但技術上白手起家的他,剛入行時只得庖丁解牛,拆了花上百萬買來的奔馳轎車學習和模仿。後來,他入股戴姆勒汽車集團,成為後者的第一大股東。

根據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吉利汽車”,0175.HK)8月22日發布的上半年財報,2018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營業收入達到537.1億元,同比增長3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66.7億元,同比增長54%,為自主品牌最賺錢的車企。

與此同時,上半年吉利汽車總銷量76.7萬輛,同比增長44%,成為國內市場上銷量排名前三的品牌。

剛入行時,李書福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讓中國車走遍世界,而不是讓世界的車走遍中國”。大家都覺得,這簡直就是一場遙不可及的臆想。但眼下,吉利造汽車已經開始進入東盟國家,並計劃在下一步進軍歐洲以及美國等主流市場。

我不是汽車瘋子

李書福那句“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的經典判斷句式,在業內廣為人知。當時,這句話引發了很多非議,很多年之後,人們依然樂於“舊事重提”,以此撫今追昔,談論吉利汽車20年來飛躍式的變化。

但李書福自己已經不太愛提及這句話,他曾在多個場合解釋過當時說這句話的背景和原因,並強調將此話簡單理解成為“李書福認為造汽車很簡單”,是不合適的。

在進入汽車行業之前,他先後五次創業,人生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幫人拍照。老一輩的臺州人還依稀記得這樣的一幅畫面。1982年的浙江省臺州路橋區李家村,崎嶇不平的土路上,常見一輛破舊自行車上載著一個戴草帽的男孩,他走街串巷為別人照相賺錢,並承諾不喜歡不要錢。在那個月工資最高不過50多塊的年代,李書福一年下來竟賺到了2000元錢,他很快就用賺來的錢開了一家照相館。這是他的第一次創業,那一年,他僅有20歲。

在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中,李書福大膽嘗試各種市場機會。從照相館到冰箱制造、裝潢材料、生產摩托車。敏銳的市場嗅覺加上踏實肯幹的態度,李書福幾乎每進入一個行業都能獲得成功。1989年,他的電冰箱廠產值已經超過幾千萬元。一天產量達到600到1000臺,外來拉貨的車子排著長長的隊伍。但一擁而上的模仿者讓他感覺到無奈,並被迫轉戰新的行業。

後來,李書福將目光瞄準了汽車。在那個年代,民營企業還沒有被批準進入造車領域,市場上的玩家都是國有企業。汽車遠未進入普通家庭,一輛價格超過20萬元的桑塔納,還需要找關系才能買到。但是 “在美國,一年的工資收入可以買兩輛轎車。而在我們中國十年的工資收入,還買不到一輛轎車,所以這個轎車普及不了”。李書福想,如果能造出5萬元左右的車,那一定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我認為汽車是一個高度全面和複雜的業務,人們無法輕易進入這一行業並破壞整個格局”。這兩大因素讓他決意投身於汽車行業。

尚未“下水”的李書福在當時並不十分清楚汽車行業的壁壘究竟有多高,挑戰有多大。但和前5次創業一樣,一旦想到,他就開始了行動。有人嘲笑他,一家民營企業竟然也來造車。李書福不服氣:“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嗎?”此話一出,人們更是引以為笑談。“汽車瘋子”的名號慢慢流傳開來。

但他並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我學習很認真,天天看新聞聯播,看奧巴馬在說什麽,天天看汽車工業到底怎麽變”。他後來不止一次地說,吉利進入汽車行業的時機是最佳的,“早一年不行,晚一年也不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在吉利之後,市場還經歷了一場民營企業“造車熱”,奧克斯、美的等企業都跨界進入汽車行業,但莫不鎩羽而歸。

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李書福天生腦子靈活,自己不會造,就先從模仿開始,靠榔頭和手工硬是“打造”出第一輛吉利豪情轎車。而真正讓他感受到壓力的是沒有“準生證”。李書福曲線救國,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成功收購了四川德陽的一家客車制造企業,並用收購來的客車資質進行生產。

嚴格來說,這並不符合規範。吉利要發展,不可能永遠靠打擦邊球。當時的李書福,在汽車行業的投入已經達到十幾億,他對外戲稱,已經“把身家性命都搭上了”,但在如何拿到生產資質這個問題上,他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等待。2001年,中國汽車產業政策從目錄管理過渡到公告管理,李書福趕緊將吉利的兩款新車的改進車型,上報給國家相關部門,希望進入新一期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之中。

他對政策的松動充滿期待,但結果讓他再度失望。“當別人在《公告》刊出當天告訴李書福,吉利被排除在目錄之外時,他甚至沒有勇氣自己拿起那張刊登《公告》的報紙”,《中國企業家》當年的一篇報道寫道。但他依然沒有想過放棄。當時,浙江省內有家企業想要收購吉利,雙方來來回回談了好幾次,最終李書福並沒有賣。“吉利是有人想買,但我堅決不給,寧可失敗了,我都不會賣掉它。”他對著前來視察的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說:“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這句話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財經作家吳曉波談到生意人和企業家最大的區別,他認為,“善於發現並挖掘市場機會,因勢而動,逐利而行,對風險與收益精打細算”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需要具備的條件,而企業家會更專註於某項事業,並堅持不懈,有時候甚至還會有點不惜一切。

聽上去,在當時李書福已經有點“企業家”的潛質。“汽車瘋子”李書福在人們眼里開始從當年那個有點狂妄的門外漢逐漸過渡到十分執著和狂熱的“逐夢者”。

吉利最終在中國“入世”的前夜拿到了生產資質,李書福欣喜萬分。不過,當時的人對吉利造車的前景都表示悲觀。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誌在參加央視節目時說道:“我覺得李書福現在得到的還不是奶酪,他得到的只是尋找奶酪的權利。”他還補充到,有尋找的權利和能分到它是兩回事,那個後邊有可能還要經過十八層地獄的考驗還真說不定呢。

十余年後的2017年,吉利收購戴姆勒集團股權落定,並成為了對方第一大股東。當年對其前途表示擔憂的柳傳誌感慨,李書福買了沃爾沃,又成為奔馳大股東,是“為中國企業家長臉”。

如果按照柳傳誌的標準,在短短20年的創業歷程中,李書福為中國企業家長臉的遠不止收購沃爾沃和入股奔馳。從0起步,僅用了20年時間,吉利年銷量已經超過了120萬輛,銷售額接近3000億元,為民營第一家。通過海外並購和合作,吉利旗下已經有吉利、沃爾沃、領克,到倫敦出租車、寶騰和路特斯等多個品牌。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四大核心研發機構,僅研發人員已超過1萬人。除了在英國、馬來西亞等地擁有生產基地外,在白俄羅斯也有博越(ATLAS)的工廠,產品已經在東盟和俄羅斯等地銷售,並將於2020年進入歐洲市場。

前不久,《財富》世界500強出爐,上榜的6家中國車企中,吉利不僅是唯一一家民營企業,也是利潤率最高的一家。而在福布斯的全球富豪榜上,李書福成為了中國汽車行業的首富。

很多人想要知道,李書福成功的秘訣是什麽?在2013年11月吉利舉辦的一次分享活動中,李書福曾將自己多年的心得總結為二十四字“真言”:“追求理想、把握商機、堅持信念、不怕失敗、用心決策、凝聚力量”,為其成功的秘訣。

那麽,知道秘訣就可以複制成功嗎?在吉利完成對沃爾沃的收購後,有記者用類似的問題提問李書福,他回答道:怎麽複制?沃爾沃只有一個,吉利也只有一個。

因愛“蛇吞象”

雖然在汽車行業,海外並購並非新鮮事兒,但成功的案例並不多見。有並購成功者,此後在運營的過程中能夠如今日沃爾沃般成功者,也並不多見。

吉利收購沃爾沃時,後者在全球的銷量僅為37萬輛,而到今年,沃爾沃全球銷量有望超過60萬輛。在福特旗下,沃爾沃在2008年面臨巨額虧損,而被吉利收購後,今年上半年,沃爾沃創造了史上最佳表現,營業利潤達到78億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59億元。其實在並購沃爾沃之前,吉利還收購了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箱公司,並完成了對英國倫敦出租車公司的收購,但這兩起並購並未給吉利的發展帶來立竿見影的飛躍,在業內引發的關註也遠不如收購沃爾沃那樣高。

吉利收購沃爾沃受到廣泛關註,不僅因為這是當時中國車企最大手筆的海外並購,還因其中折射出吉利“蛇吞象”的隱忍和不畏一切困難的執著,以及李書福敏銳的嗅覺與極具東方哲學的管理智慧。

2002年,吉利剛剛拿到轎車生產資質,李書福在一次內部會議上首次談及想要收購沃爾沃,當時與會的楊健、安聰慧等高管都驚呆了。雖然彼時沃爾沃汽車“委身”於福特旗下,但整個20世紀,沃爾沃在全球範圍內都享有與寶馬、奔馳、奧迪齊名的品牌聲譽。吉利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想要收購一個舉世聞名的豪華品牌,無異於天方夜譚。

但李書福當時就曾斷言通用、福特都會破產,福特最終會選擇出售沃爾沃。當時被認作的“狂言”,幾年後卻一一應驗。當福特計劃瘦身,並在“one Ford”的戰略之下,開始為旗下包括沃爾沃在內的資產尋覓買家時,李書福就已經準備好了。

自2007年起,吉利就開始了內部轉型,以期能在並購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加分。一開始,福特根本沒把這個實力與沃爾沃懸殊的追求者放在眼里,但李書福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登門,最終獲取了對方的好感和信任。雖然獲得了福特方面的認可,但在當時,沃爾沃的員工以及工會對於“吉利”這個在國際市場上幾乎毫無影響力的中國企業,能否帶領沃爾沃走向光明,依然充滿了不信任感。

在收購準備接近尾聲之時,李書福第一次與工會會面,有工會代表用略帶敵意的話語問他,你能否用一句話來說明為什麽要買沃爾沃?李書福大聲說:“I love you!”當時就獲得了對方的好感。後來李書福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主持人問他,這個答案是此前就準備好的?李書福回答:“我一直這樣想的”。

李書福對沃爾沃愛之深,在這場長達幾年的並購馬拉松最終落下帷幕時,他哭了。2010年3月28日,在英國倫敦的他低頭將桌上半米高的文件一個個簽字完畢,他趴在桌上一動不動。隔了許久,到了需要與杭州吉利總部連線的時候,李書福擡起頭來,時任吉利控股集團CFO的尹大慶發現,李書福的眼淚像斷線的珠子一樣跌落。

在2010年初,吉利並購沃爾沃進入最艱難的談判階段時,李書福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選更自由的職業:記者、律師、詩人、作家、畫家、歌唱家。”

早年的李書福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寫詩填詞。他曾經這樣寫道:“人在旅途,誰知前方有多少條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記憶深處。清晨日暮陽光星光為我引路,春夏秋冬希望就在不遠處。不低頭不認輸,擦幹淚堅持住,該受的苦我來受,該走的路我清楚。”這段文字後來還被譜成了曲,由歌唱家陳琳演唱。

“放虎歸山”

當時有人以“蛇吞象”來形容這場跨國並購,李書福不以為然:“蛇就是蛇,象就是象,蛇永遠也吞不了象。”他也不願意用父子來形容吉利和沃爾沃的關系,而是選擇適當的“疏遠”,吉利就是吉利,沃爾沃就是沃爾沃。

在收購沃爾沃後的一次演講中他說:“在新的所有權框架下,我們需要科學管理,最好的辦法是把沃爾沃‘放虎歸山’。”這句話讓時任沃爾沃汽車瑞典公司總經理安德斯·古斯塔夫森印象深刻,不僅形象,更重要的是“這種話西方企業家說不出來”。他覺得李書福講哲學多於講商業,“是有內在驅動力的商人,不局限於賺錢”。

雖然在當時,李書福與沃爾沃的管理層在產品定位等多個領域存有分歧,但李書福依然遵循著自己的承諾。“我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就好。”他不止一次地說,“他們(沃爾沃的管理團隊)比我懂得多,如果不懂裝懂,那就是危險。”在對外接受采訪時他也多次提到,“沃爾沃是一棵大樹,我們並不是想要挪動它,經常給它澆澆水、松松土就好”。

李書福在對待沃爾沃這個被收購的品牌時表現出來的謙遜和平等,以及後者良好的發展狀況,徹底打消了沃爾沃對吉利的“防備”和觀望,雙方的合作也步入深水區。在吉利收購沃爾沃後不久,吉利在沃爾沃瑞典總部所在地哥德堡建立了歐洲研發中心(CEVT),為吉利即將推出的新品牌領克以及沃爾沃聯合開發CMA模塊化平臺架構。

李書福的思路很簡單,汽車是一個規模制勝的產業。沃爾沃有很多非常先進的技術可以為吉利所用,而吉利在成本控制、本土化采購方面,可以為沃爾沃帶來優勢。另外,二者在產能上也可以進行配合,比如沃爾沃的歐洲工廠,下一步就將為吉利領克代工生產新車,助力吉利進入歐洲市場。

李書福有強烈的危機感和合作意識,同時他又有著孩童般的意趣和幻想,每一個前瞻性的汽車技術,他似乎都感興趣,比如自動駕駛、飛行汽車。此前,吉利宣布正式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李書福表態要讓“汽車在天上飛這個夢想變為現實”,當時也有人笑話他,但如今,吉利宣布其飛行汽車將在2019年上市。他說,他要造一種車,世界上還沒有的。“你坐到這里,車子會自動開過來;你說回家,車子就自動載你回去……”

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預測,未來傳統車企可能只會剩下2~3家。而吉利不僅想要成為幸存者,還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無論是並購沃爾沃,還是此後寶騰以及入股沃爾沃集團和戴姆勒,都是以合作共贏為出發點。“其實現在我們的壓力很大,比以前更大了。汽車行業正在發生變革,這場變化會給汽車行業帶來什麽樣的改變,現在還不知道。”他談道。所以吉利希望通過“合縱連橫”的模式,在新技術和商業模式領域加快步伐。

“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都誕生不了偉大的車企,那是不可能的。”吉利集團副總裁、銷售公司總經理林傑說,這是董事長(李書福)一直以來的觀點。他的夢想是吉利要成為那樣一家偉大的車企,不僅希望在銷量上要與大眾、豐田等進入同一陣營,還要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

入行20年,伴隨著追夢路上的磨煉和砥礪,李書福不斷斂其鋒芒,變得越來越低調。收購沃爾沃後,瑞典的文化改變了他。在接受央視采訪的時候,他談道:“他們不管多有錢,出行都坐經濟艙,我現在也不坐公務艙了。”

吳曉波曾這樣描述李書福:“他表現出的低調、謙遜,甚至有些客套、靦腆,一度讓我產生了錯覺,以為自己見到了一個‘假的李書福’。當初那個在媒體眼中有些狂妄、偏執,甚至兼具‘表演天賦’的汽車瘋子,已然不見;站在面前的,是一個談起汽車制造就兩眼放光,從安全技術、綠色節能到車聯網、智能化都能侃侃而談的汽車專家。”

從草根到國際化的企業家的路途中,李書福慢慢修煉,“汽車狂人”的時代已經過去,眼下,他正在“逐夢”的路上低調前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77

[貼圖]李書福

1 : GS(14)@2010-12-26 14:49:12

http://www.iceo.com.cn/ttiao/2010/1209/205062.shtml

这是一个关乎心灵的故事。在正经功利的商界,他活得就像个笑话。然而他总能笑到最后。不过,国际化的新游戏才刚刚开始

他微笑着,手指比划了一下“V”字。
这是他的新招牌动作,跟人见面的时候,跟人告辞的时候,他会自然地举手做“V”状。V既代表胜利,同时也是沃尔沃的缩写。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他从福特汽车旗下收购了沃尔沃,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商业狂想,他当然有理由骄傲一番睥睨一世了。更何况他一直以来遭受了那么多嘲笑和非议,当他2002年就预言通用、福特会在十年内破产,吉利将收购沃尔沃的事实成真,他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恶气了。
在中国诸多个性鲜明的主流企业家里,他有一种天然的、孩子气的率真。
时代变了。
如果说21世纪属于“中国世纪”,这一点在头十年就尽情显现了。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债权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成了国外公司的新主人。从TCL到联想,从中海油到上汽,最新加入这场冒险游戏的则是草莽英雄李书福。他要挑战一个难题,从而改写世界汽车史:百年福特管不好的沃尔沃,在他手里能重振雄风。
一直以来,李书福有种非凡的本事:令看客们很想看到他的失败。在正经功利的商界,他活得就像个笑话。然而每次都是他笑到最后。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在瑞典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8月2日,完成资产交割。这场年度收购大戏在底特律划下了一道伤口:一个拥有86年历史、年销售147亿美元(2008年)的欧洲老贵族,被一个做汽车仅12年、年销售额12亿美元的中国小子拿下了,情何以堪。
并购迎来的并非都是鲜花和掌声。此时他沉浸在狂喜之中,但这也是他最脆弱的时刻,走过从民营车企到世界新贵的起伏,他难免招来忌恨。尤其是正式收购100天、四个月以来,他并没有发生新的故事,给质疑者唱衰者提供不少口实:沃尔沃在中国设厂仍待批准,他与董事会有战略分歧,输血不易造血更难……
李书福意志坚定,不屑于那些杂音。“我觉得我们绝对不会失败,我有200%的信心。”他的偶像奥巴马应该送他一件T恤,上书“Yes We Can”。他知道自己要学习西方的商业之道,也掌握了一些礼节:蜜月期还没过完,就问人家生孩子的问题是不合时宜的。
当“草民”成为主流人物,李书福如何适应这个新角色?仅仅有勇气并不能保证收购沃尔沃的壮举长久。第二,收购沃尔沃到底是一个小插曲还是里程碑?第三,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据说今年将超过1500万辆),三大厂商皆是世界500强,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诞生领袖级人物,李书福会是那个人吗?
这些不重要。等到吉利真的成功的那天,李书福最想说:“其实,我是个诗人。”关于汽车的事,他说了太多,而很多人忽略了:车只是载体,这个故事其实关乎心灵,与信念。他迎来了一代人的热血中年。
中国背书与自我奋斗
11月10日,杭州,李书福见到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及其率领的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代表团。
                                  
这一天,正好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交割后第100天。当着国王(沃尔沃是瑞典的国宝)、客户的面(国王开的是沃尔沃C30、维多利亚公主婚礼的御用座驾是沃尔沃C70),李书福首次表示,中国将建设成沃尔沃的第二本土市场,并计划在成都、上海和大庆三地建厂。
客观地看,“百日维新”并没有马上发生实质性的突破,但李书福显出了他的耐心。此前9月14日,他在瑞典召开了收购沃尔沃后的首次董事会,并参观了工厂——福特交割之前相关资产是封闭的。他后来说,“没有在结婚100天后就暴露出丑陋的东西,相反,在新的所有制框架下的沃尔沃,我们所发现的是新的惊喜。原来和福特在谈判期间很难去参观沃尔沃的试验厂、研发中心,现在我觉得它是一个名副其实、受人尊敬的汽车行业的长者。”他肯定地说,“并购沃尔沃物超所值。”
随着时间推移,沃尔沃在李书福口中有着不同的关系定位。他先是开玩笑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穷小子向“公主”求婚(他告诉我们,现实中生活他没求过婚,“企业对我来讲就像情人一样,我对别的比较痴呆”);后来他又说,“沃尔沃是一个迷人的女孩”;到现在,他说,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但当我们问他,过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时刻,沃尔沃自己就能调整好,它还会服你吗?李书福反驳道,“不服我也不要紧。他可以不服我,但他还是我的儿子。他不服我,他就不姓李了吗?”
沃尔沃不是自然而然就花落李家,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吉利就向福特抛过绣球,但遭到的是想都不想的直接拒绝。后来几经周折、多方努力,全球汽车界的小个子吉利才得以站到百年巨人福特面前,成为平等的谈判对手。
之所以最终被对方接受,李书福解释说,“自我奋斗很重要,第二是价值理念,第三是企业的愿景、文化。吉利的规模实力反而是次要的。福特要看你能不能把沃尔沃带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只有这样它才能减少麻烦。否则你今天拿来明天出事,它也麻烦了,因为双方之间还有很多的合作。现在福特离不开沃尔沃,沃尔沃也离不开福特,最起码两三年之内是这样的情况。这就是社会责任的问题,社会影响的问题。”
李书福被外国媒体誉为“中国的亨利·福特”,在他们看来,他是一个草根出身、自我奋斗的典范,而这就是典型的“美国梦”。但李书福微辞道,“我们做不了中国的福特,他是在美国这种自由想象、自主创新的国家,放在中国的话,是搞不成的……”
李书福突然对我们说起了自己的童年。或许,年轻时的经历总是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见证过成功初现的时候,再次认出它来就会容易得多。
“我是6岁上学,9岁辍学。在农村不讲普通话,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讲干什么用,就让我们念,我就不念,搞得不高兴我就不上学了。回家以后我爸教我种地,种了半年。不行,种地太辛苦了。我11岁又开始上学,还是3年级,比同龄的孩子大一点,所以呼哧呼哧地就学好了。”

【图注:1980年6月25日,台州路桥区李家村,李书福17岁的生日礼物:自行车】
他对改革开放的记忆是国家允许土地承包、搞手工业。他的生意轨迹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色:中学毕业后,他开照相馆,赚了1万块钱左右,“这样就可以搞工业了”。他先是搞电冰箱零件(1984年任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后来生产电冰箱、冷柜(1986年任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1989年以后,“我把所有资产全部捐给政府了”,然后去上大学。
也就是说,20年前,李书福已经做过“裸捐”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对政治大势有判断,第二说明我对金钱不看重。这跟我的性格有关系。”

【2001年李书福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请求国家给他一个失败的机会】
后来李书福做摩托车、汽车的故事就众人皆知了。这次收购沃尔沃,李书福说,“讲实在话,功不在吉利,而在中国。假如说没有中国,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因为中国的用户,因为中国的力量,因为中国的形象、地位在发生一场巨变。”
有了国家的背书,他的奋斗赋予了英雄色彩。“最让我高兴的是,中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对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件事情大部分给予了希望、期待。我们搞企业就是希望大家都觉得我们是在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对我们的评价是正面的。”
但他也提醒自己,“我也有可能是错的,要有忘我的精神去研究。一定要忘我,不忘我天天想着自己失败了怎么办,那就不能前进了。要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和而不同?
11月25日,慕尼黑,李书福随一个企业家团到宝马总部参观。大家说宝马真大度——因为李书福刚放出话,他收购沃尔沃以后就是要跟奔驰、宝马竞争。


【2008年3月25日,杭州,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吉利自产轿车里】
他自信心满满,在世界汽车的殿堂,竟然“砸”起了场子。他向同行的企业家朋友指出:宝马没有太多的科技发明,许多技术是集成的,其长处是通过营销、用户体验、产品形象设计等方式成功地打造了全球高端车的品牌。后者是值得沃尔沃学习的。至于发明嘛,沃尔沃才是当之无愧的品牌,为全球汽车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观结束,俞敏洪套用凯撒大帝的名言向宝马致辞,“我们到来,我们观察,我们学习”。众人鼓掌。李书福当时并不在场。“征服”那两个字是不用说出来的,战场上见!
对于苦孩子李书福来说,搞汽车就像一场战役,而他就是斯巴达将军,不是凯旋就是阵亡。吉利一位高管透露,在一个私下场合,李书福对他说,“我要你知道一件事——一旦我们开始这次冒险,一旦我开始收购沃尔沃,唯一能阻止我的办法就是杀了我。”该高管说,“看着他的眼睛,你就知道他是认真的。”
按照计划,沃尔沃将在中国建立年产能力达30万辆的新工厂(三分之二在国内销售,三分之一销往其他亚太国家),在中国销量2015年将达到20万。五年内,沃尔沃在全球的销量将达到60万辆。
但求爱是一回事,结婚过日子是另外一回事。李书福声称,与其他海外并购不同,吉利不需要对沃尔沃做整合。“不要想得太复杂了,沃尔沃自身就能发展很好,不需要我们去整合它,我们也整合不过来。”他对《中国企业家》说,“它本来就是一棵树,种在那里很好的,你能帮助它弄一些水,弄一些肥料更好,你不用动它。”
目前对沃尔沃不“动手动脚”,并不意味着李书福没有想法。他说,希望沃尔沃在产品研发上作调整,根据中国的消费需求入乡随俗,比如淡化只卖给“高级白领”、“专业人士”的印象,走出狭窄、低调的产品定位,把车型做得更大、更豪华,让煤老板、房地产老板、马路承包头等更多的人也享受到“安全、低调、高品位”的沃尔沃轿车。然而,对类似的提议,坚持秉持全球一个品牌定位标准(必须低调)、企业社会责任(不能造加长加大车增加排放)原则的沃尔沃团队并不认可,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李董事长表现得很大度,“我们尽量不要干扰它,沃尔沃有它自身的一套发展规律嘛。我们提建议嘛,然后慢慢看它愿意不愿意干,我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和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
11月5日,吉利与沃尔沃成立了“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将就汽车制造等展开广泛交流。11月17日,沃尔沃CEO斯蒂芬·雅克布在洛杉矶国际车展表示,沃尔沃近期将宣布在中国的建厂发展计划,并且将推出加长版车型。
在沃尔沃的董事会上,分歧公开坦诚交流,君子和而不同。李书福说,这个董事会很强大,他顿了一下,“这屋子里的所有人都比我学历高。”
有时候,李书福在伦敦会光顾一下“新中国”会所,后者是他的朋友、引荐他收购锰铜出租车、英国商会西部分会副主席王坚开的。在这儿,墙上挂着样板画、张晓刚的油画、浙江农民的工笔画和风光照片,思乡味道浓郁。兴之所致,李书福会背诵自己作词的歌:“勤劳友善的好朋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齐聚首/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我们不止一次的争论不休,只是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
【对话】“我是一个简单、纯洁、单纯的人”
《中国企业家》:中海油、上汽、联想的海外并购对你启发吗?

李书福:我跟柳总他们有交流,但这些案例都不一样。你不能站在门外乱猜,要进了门去看,才知道里面摆了几张沙发。中海油并购为什么失败,通过报纸你就能看清楚吗?上汽并购双龙失败,原因很简单,但我不能给你讲。我学习很认真,天天看新闻联播,看奥巴马在说什么,天天看汽车工业到底怎么变。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如何受尊重?
李书福:你受尊重的话,光是怎么打败对方没有用,你关键和人家在合作的过程当中慢慢建立起信任。要用行动,还要讲法律。用中国思维去参与世界竞争绝对行不通,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不要玩小聪明,必须非常诚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也要非常友善,不要把人家看成饿狼,人家也是企业也是人,我们也是企业也是人。即使有文化冲突,但是你记住这三条,大家及时进行充分沟通,反复沟通不就没有摩擦了吗?
《中国企业家》:你欣赏哪个商界偶像?
李书福:最近这一年多,我觉得日本的稻盛和夫真是一个楷模。他的制高点就是讲道德。这是很重要的,离开了道德什么都干不成。但是你原来企业规模小的时候,这方面还不是很强烈,企业到一定程度,就是靠道德来制约。
《中国企业家》:成为主流人物是否意味着要做一些妥协?
李书福:我们要主动站到真理这一边,不存在妥协和斗争的问题。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时间不长,到底是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呢,还是妥协?我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很纯洁的人,很简单的人。你不要笑。我就是听共产党的话,相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信邓小平讲的话。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兵,你不让打了,我就立正站着不动,你让我掉头,我马上掉头,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么简单,、所以有时候把事情给做成了。
《中国企业家》:你有孤独的时刻吗?
李书福:我们一开始2002年提出来要并购沃尔沃,那时候所有人都在笑话我,我们内部人也都在笑话我。但我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的,你说孤独也好,热闹也好,总而言之就是要对全局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个很重要。要说孤独时刻这事儿,我觉得很无聊,我背后是伟大的祖国。
《中国企业家》:你的案例可以复制吗?
李书福:怎么复制啊?世界上只有一个沃尔沃,也只有一个吉利。
《中国企业家》:你有过最坏的打算吗?
李书福:我觉得一定能成功,而且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50

蔡東豪:「李書福管理富豪汽車的手法,全世界都感驚訝。」

1 : GS(14)@2012-03-01 22:57:44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301/60980
「李書福管理富豪汽車的手法,全世界都感驚訝。」
富豪汽車(Volvo)行政總裁Stefan Jacoby
[Stefan Jacoby(左)及李書福(中)。]
Stefan Jacoby(左)及李書福(中)。

Jacoby接受訪問,講述他兩年前離開福士,加盟剛被內地商人李書福收購富豪的過程。
Jacoby是歐洲車行老手,歷任福士和三菱高層,被獵頭加盟富豪汽車。內地企業收購海外企業,大都失敗收場,Jacoby加盟富豪顯出他膽識過人。Jacoby提及跟李書福的關係,他每兩個月到中國跟李書福開會,主要談富豪在中國建廠的計劃。Jacoby對李書福讚不絕口,形容他是不可多得的創業者。
李書福收購富豪汽車是一宗不談1加1等於3的收購,收購後基本上是富豪還富豪,吉利(175)還吉利,兩間公司互不相干。
大部份企管人以為自己是企管之神,越洋收購,目的就是化腐朽為神奇,證明自己的功力。收購後忍得住手,我未見過,直至李書福收購富豪。
李書福收購後不干預富豪,究竟是擁有過人的洞悉力,抑或是無心插柳,我弄不清楚,但收購富豪是中國「走出去」罕有成功個案,原因是李書福信專業管理多過信自己。

蔡東豪
2 : GS(14)@2012-03-01 22:58:47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1827[/realbl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0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