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高的市盈率才算合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2t7.html

靜態地看市盈率代表著回收投入資本所需年數,若不考慮盈利的波動性,30倍的市盈率就意味著需要三十年才能賺回初始投入成本。增長率越高,回收投入成 本所需的年限越少,所以高增長的企業可以享受較高的市盈率。市盈率的倒數相當於靜態的資本投資回報率,應該高於長期國債利率,現在中國五年期國債年利率為 6.34%,靜態計算市盈率應該低於20倍才算合理。 但是計算市盈率時還要考慮利潤增長的因素。當PEG為1時,無論市盈率為多少,收回投入資本的年限都在十年左右,因此PEG=1是較合理的估值。美國 最偉大的幾個企業的長期利潤增長率為:菲力浦莫里斯為14.75%,默克13.15%,輝瑞12.16%,可口可樂11.22%,IBM10.94%,寶潔9.82%,高露潔9.03%。標準普爾500指數表現最佳的20家原始企業平均長期增長率為9.7%。中國最優秀的幾個企業自上市到2006年的複合 增長率:萬科35%,茅台34%,雲南白藥27%,伊利26%,張裕23%。雖然中國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期,企業成長速度高於美國,但歷史經驗證明若以十年 時間為週期,企業的複合增長率要高於30%仍然很困難,特別是對於一些已經上規模的企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絕大部分股票常態市盈率不應該高於30 倍。長期增長率高於40%的企業更可謂鳳毛麟角, 30-40倍基本上就是市盈率合理區間的極限。 雖然不能簡單依據市盈率判斷股票的估值水準,但市盈率仍然是研究估值的重要參考資料。市盈率不能靜態地看,也不能孤立地看,市盈率的合理區域要結合企 業的各方面基本面資訊進行綜合研判。但從歷史和常識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大致的合理區間,例如一個持續穩定增長的企業20倍以下的市盈率買入是相對安全的區域,而絕大部分60倍 市盈率的股票則不可能有安全邊際。科技日益發達,社會效率和生產效率的日漸提高使企業更容易獲得高速成長的機會,資產證券化程度越來 越高,這些因素導致現代資本市場股票溢價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格老時代十倍以下的市盈率很常見,巴菲特時代美國十幾倍是常態市盈率,近年來漸漸接近20倍的 水準。但是世界各國歷史經驗表明,30倍以上的市盈率水準通常都是不可持續的。 市場的大幅波動容易改變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市場估值的不斷提高和樂觀情緒的蔓延使投資者不知不覺中願意接受越來越高的市盈率水準。2005年以前40 倍PE已經是令人恐懼的高估值,兩年牛市後投資者開始適應了60倍以上的高估值,而40倍卻成為了低估。如果一項投資需要40年甚至60年才能收回成本, 是好生意嗎?投資系統和原則應該是相對固定的,估值標準不應該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改變。 日本經濟泡沫和互聯網泡沫時代投資者聲稱:“這次是例外。”結果它們都毫不例外地按照價值規律破裂了。美國“漂亮五十”平均市盈率四十倍時,市場一片樂觀,認為這種狀況會一直延續下去,結果還是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暴跌。相信這一次中國也不會例外。 估值總有極限,但並不是說一定要賣出象茅台這種最優秀的企業以躲避將要到來的下跌。優質企業的股票估值並不一定以股價暴跌的形式進行修正,而且長期而 言持有優質股票並不會帶來虧損的風險,反而仍然能獲得良好的回報。即使產生大的波動,其實質無異於平時的正常波動,只是幅度較大而已。從另一個角度看,投 資做大概率事件肯定沒錯,當過度高估的確定性很高時,賣出並不會帶來踏空的風險,也是理性的選擇。所以當優質股票過度高估時,長期而言持有與賣出風險其實 都不高。關鍵是能透徹地研究企業的基本面,對股票價格所處的估值位置有準確的定位,具體操作則取決於投資者的個人選擇。 我更傾向於以第一種策略為主,第二種為輔。而資產配置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

市場又在理性化個人追高的行為

市場又在理性化個人追高的行為。

市場永遠是對的。

好久好久之前,中移動話單向收費,基金憂慮收入減少,結果暫緩單向收費。股價由50元上下跌到不足30 元,最後更跌到十元,但現在又開始試行行單向收費,大行竟曰,單向收費增加用量,提升收入,股價由80元上下,升至110元。

同一件事又發生在航空股上。

好久好久以前,油價上升致令航空公司盈利下跌,股價連番下跌,但後來油價回跌,盈利有望上升,股價大升,但現在油價升得更高,大行又曰,有燃油附加費,航空運量上升,股價又大量上升,升到一個更不合理的水平。

現在買股票,都不知是真是假,總之有得炒就得,這些理由就會成為大家持續買入的理由,但未來不如期望的時候,會成為你不得不咬下的苦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8

內房 (二) – 樓價過高的風險 天知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103969/index

內房最近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究竟股價還要跌到什麼時候?到底中央會否出手相助?讓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內房公司股價是否吸引?是。

股價還要跌到什麼時候?不知道。

要分析內房必先知道樓價過高的原因。在我看來,樓價過高主要是因為高通脹。高通脹在兩方面推高樓價:一是樓房在某程度上可以抵抗通脹,二是高通脹蠶食公司真正盈利而使股價下滑(貼現率上升),令樓房變得好像更具吸引力。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即使現時內地樓房空置率甚高也不乏投資者再買樓。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我忘了是那一份) ,現時60-70%買樓的人都是投資者,而非自住者。

很多大行都察覺到樓價過高,然後他們紛紛以一個折扣的樓價去為其覆蓋公司再估值,然後下調目標價,但說還是很便宜。從計算方面他們是對的,而且做得很細。但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所有事都應盡可能地簡單,但不是簡化它。”(Make everything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但從現實的角度,他們可能想得簡單了一些。

我認為,樓價過高的風險不是這麼簡單的,我想指出他們忽略了借貸方面的麻煩。如果樓價下滑,不單止賣樓的收益會減少,借貸也會出現問題:一來房產公司的抵押品價值會下跌,二來當銀行看見一個下降趨勢,要求的抵押品亦較多,兩者都要加重房產公司再融資的負擔並削弱了能力。

因此,一旦通脹壓力減少,樓價下滑,房產公司的營商環境可能比現在更困難呢!

 

(待續)

後記:
看見CKM先生說“一些一向主張價值投資的博客都停發文章”,其實不然!每一天的股市都令我緊張又興奮,那有時間出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0

員工收入頗高的製造業老大杭汽輪的掌門人聶忠海感悟—— 實體經濟就是做好產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06c9.html

 歲末年初,又見聶忠海。

  這三年,彷彿成了一個無意識的習慣,每年此時,總會想到,去找下這位杭汽輪集團的董事長,落座後,不善寒暄的聶忠海,給記者端上剛沏好的紅茶,一句「這是上好的正山小種」,關於新年的種種不確定,彷彿也在瞬間沉靜下來,一如杯中溫潤紅茶,淡定中透著溫暖。

  最怕把方向做反

  記者:近三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採訪過您,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您對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基本上都得到了印證,所以第一個問題想問您,怎麼看2012年的形勢?

  聶忠海:搞經濟的,最怕把方向做反。所以每年到年底,我都要花大量時間研究宏觀經濟形勢,看大量分析研究、數據材料,有的時候也越看越迷糊,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去分析。

  對明年形勢,總的判斷是三個「局」:一是國際經濟面臨危局,歐元主權債務危機正在擴散,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危險在加大;二是中國經濟面臨難局,物價水平已經上了一個台階,要在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和防止經濟滑坡之間掌握好平衡,很難;三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困局。

  記者:您的判斷讓人很緊張,有沒有一些可以給我們信心的因素?

  聶忠海:說到信心,我對2012年還是有信心的。這裡我只能講大的方面,不過信心往往還是來自於對大趨勢的判斷,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是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身經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二是我國城市化率還很低,而一個國家只要城市化空間大,發展空間一定不會小;三是儘管面 臨種種問題,但都是成長中的煩惱;四是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量大,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在加強,有能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五是我國有14億 人口的全球第一大市場,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是巨大的;六是我們已經有30多年的市場經濟發展積累;七是人心思定,人心思穩,社會穩定大局不 會改變。

  記者: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的總方針,您怎麼理解?

  聶忠海:我的看法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既要認真理解貫徹,但作為一名企業家,又不能對號入座。做企業要我行我素、敢想敢幹,既充滿激情又理性謹慎。像我們做實體經濟的,不管形勢怎麼樣,第一條是把產品做好。

  製造業能賺大錢

  記者:說是教訓也好,收穫也好,2011年浙江企業的一個重要心得就是:要堅守實體經濟。

  聶忠海: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我們中國這樣的大國。所謂新產業、現代服務業,離開實體經濟的支撐也不行。比如我們這幾年一直努力 拓展「製造服務」,目的並不是要取代製造,而是反哺。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都說實體經濟不賺錢,一是製造業企業稅多,賺一塊錢,要交五毛錢的稅;二是向銀 行支付的財務成本太高,民生銀行老總不是說利潤高到他都不好意思說嗎?這是不正常的!而且,我們的製造業是賺大錢的,雖然我們貿易、投資做得非常好,但利 潤大頭一直來源於製造業。

  記者:你們為什麼能賺大錢,杭汽輪收入高似乎很多人都知道,聽說這些年你們員工收入一直保持10%的增速。

  聶忠海: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規矩。我們做製造業,始終按這一行的規矩做,那就是,不管形勢怎麼變,第一把產品做好。在2011年,我們開發了 100MW等級超大型工業汽輪機系列技術,與清華大學聯合研製了國內首台1.5級跨音速壓氣機樣機,開發出國內首台百萬千瓦等級壓水堆核電站輔助給水汽動 泵樣機,還與世界500強企業達成合作生產壓縮機協議,在歷史上首次形成壓縮機、燃氣輪機、汽輪機完整的產業鏈條。

  記者:怎樣把產品做好?

  聶忠海:這個有很多方面,要搭建研發平台,加大投入,加大激勵,建立機制,貼近市場等等。我特別想強調的兩點,一是要高舉高打,不能總是低層次徘徊, 要緊盯前沿技術;二是要內引外聯,不能總是從零開始,要學會集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進創新」,全部自己搞,院士也要自己培養,怎麼可能!總而言之,要 有耐心和恆心,搞產品開發,不像造房子,需要持續投入。

  提醒:現金流必須充沛

  記者:剛才您已經分析了形勢,說說杭汽輪今年會怎麼做吧。

  聶忠海:首先是抓市場。杭汽輪今年必須要硬著頭皮去開拓市場,越是市場不好越要只進不退,不僅不退,還要擴張,現在我們正在越南、巴西、印度這些新興 市場地方鋪點。我要求營銷人員,一要審時度勢,二要提前謀劃,三要放低身段,市場好的時候,可以對訂單挑肥揀瘦,現在不能這樣,以前只吃東北米,現在要吃 雜米,以前大魚大肉,現在要吃骨頭、還要喝湯,四要全力出擊,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這樣,等到形勢好的時候,市場就都是你的。

  記者:那國際市場形勢什麼時候會好?

  聶忠海:就說歐美市場吧。現在雖然復甦緩慢,但我認為,其中蘊含重大經濟轉機,因為他們在危機中實現了肌體更新,該死的企業死了一批,所以市場恢復絕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一種樂觀、信心。而且,我覺得歐美對這次危機的應對很有啟發,我們中國的企業不能總是 「吃苦不記苦」,這些年,一些困難反覆遇到,一次比一次難過,說明什麼,沒有用好危機,浪費了「倒逼」機會。

  記者:最後給一些建議吧,在新的一年,我們浙江企業應該怎麼做?

  聶忠海:最想提醒的一點是,一定要保持現金流充沛。這幾年我們不缺錢,但是我們發行了20多億元的企業融資債券,剛剛又搞了5個億。

  具體說,有這樣幾個建議:一是要量力而行,10個瓶子不能只有9個蓋子;二是要有充分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三要守住主業,不能這山看著那山高;四是企 業不搞多元化不可能,但多元化要適度和可控,適度就是量力而行,可控就是能承受最糟糕的結果;五是不能有賭徒心理,不能賭行情、賭後勢,要看明白;六是做 高端的產品,不搞簡單重複。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8

格雷投資張可興:適合投的行業是ROE高的行業 江濤

http://xueqiu.com/8417755168/21615445

此篇為拜訪格雷投資總經理張可興的第二篇整理文章,探討話題圍繞金融、地產、保險、消費等各大行業的投資邏輯與投資策略,並闡述對多支個股的看法。張可興透露格雷賺的錢基本都來自銀行和保險、地產三大行業,而醫藥股整體還是偏貴。以下為談話實錄:


1.適合投資的行業應該是ROE回報高的行業


提問:從成立到現在,格雷投資的獲益主要來自哪些行業?

張可興:格 雷賺的錢基本都來自銀行和保險、地產三大行業。銀行、保險屬於服務業,目前中國處於高速增長的中期調整階段,金融服務肯定會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雖然未來 面臨利率市場化的威脅,但是銀行業是個永不過時的行業,而且中國銀行企業處於強勢的賣方市場地位,高利差現象短期內不會有很大改變。當然保險業也是永不過 時的行業,壽險、車險、房產險等一直存在需求,成長空間巨大。


銀行方面主要是$招商銀行(03968)$$民生銀行(01988)$$興業銀行(SH601166)$。在2008年,我們買入興業銀行,但現在更看好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近幾年民生保持激進態勢,利差持續維持在高位,因為它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業,但當利率市場化、貸款比較困難後,民生的優勢就顯示不出來。再看招行,從企業治理和管理團隊來說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挑剔的。


提問:那麼格雷投資青睞的行業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張可興:好的行業表現在財務上就是ROE很高,增長有確定性,而且品牌忠誠度很高。以忠誠度指標來看,白酒消費趨勢在短期內變化不會太大,即使有改變,貴州茅台也是安全的。再比如服裝行業中的女裝,要做到寶姿這樣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誠度就很難,因為女人買衣服,大多數會相信商場品牌,而非具體某個牌子。相反男士買衣服,忠誠度會更高。


最 低忠誠度的行業要算餐飲業,因為消費者不會吃一家飯店超過3年以上。要做到肯德基、麥當勞品牌忠誠度是非常難的,肯德基開個地下室根本不影響客流,其他餐 飲如果是地下室,客流會大幅下滑。美國70年代有30-50家餐飲上市企業,後來要不倒閉,要不被收購。餐飲中的正餐行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可複製性太差。 為什麼小肥羊擴張相對較好,因為火鍋沒有廚師的問題。


再從增長確定性來看。舉個$波司登(03998)$的 例子,這樣的企業就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為它受到天氣因素——暖冬的影響太大了,基本靠天吃飯,不可測性很大。此外波司登已經進入三、四線城市,未來可拓 展空間不大,而進入男裝市場同樣具有不可測性,所以我們最後沒有投資它。再例如剛提到的寶姿,它的瓶頸在於開店數已經到達300多家,未來成長不會很快 (幾千塊一件的衣服,短期內是開不到小縣城裡去的)。開店的數量決定公司的營收增長,依靠單店成長當然可以,但比較困難。


2.房地產投資邏輯:強者恆強 不死為王


提問:如何看待房地產調控政策,以及房地產行業的投資機會?

張可興:房 地產調控措施到現在已有2年多時間,按正常房地產週期來看,調控也該告一段落(中國不會出現日本90年代一調控就調控10年的情況出現,因為兩國情況相差 很大)。我們目前之所以看好地產股,敢於買入?因為兩個原因:1)從房價平均值來看,中國地產業還有價格上漲空間;2)更關鍵的,中國龍頭地產公司還能不 斷提升市場份額。例如萬科這種公司,房地產調控對他們來說簡直太好了。所以王石公開說調控不要停,我認為是真實的。


提問:為什麼房地產調控對$萬科A(SZ000002)$來說是件好事,背後的邏輯是怎樣的?

張可興:先說個行業發展的定律,當某個行業整體行情非常好的時候,行業內的大小公司都有錢賺,大家都倒不掉,而且大家都在不斷擴大產能、增加人手、鋪開銷售,你要超越競爭對手很費功夫。只有在出現危機時,才看得出企業之間的差別,好企業也才更有機會勝出。


回 到投資房地產股話題,公司的生存應該是第一位的。為什麼我們投萬科?首先它不易死,即使政府再調控2-3年,它也不會死。為什麼2008年港股中許多房地 產企業市盈率零點幾倍,因為資金鏈快斷了。香港房地產上市公司原來有100多家,最後剩下10家,其他都在房地產調控時死掉或者被收購,因為拿地太多資金 鏈斷裂。要知道在牛市時,土地儲備對房地產公司來說是優勢,但在政策調控時就是炸彈。你只有適當開發,適當儲備,不去想成長,而是保證不死。


其 次,房地產公司未來強者恆強。像萬科已經開始參與到三、四線城市的競標,以其專業化的水準及資金實力,可以很容易打敗雜牌軍。所以房地產業未來的優勢肯定 向這樣企業集中,所以調控對他們來說是好事。調研結果也印證我們的判斷,那些優秀地產企業經營者擔心的並不是調控的持續,而是調控的草草收場,使行業發生 報復性反彈,這既不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優秀企業加大市場佔有,實現行業的洗牌


3.警惕醫藥股陷阱:保健藥有明顯週期性


提問:如何看待醫藥股上的投資機會?

張可興:2012年我們會重點研究醫療保健行業。現在研究範圍不寬,所以對醫藥行業一些細分領域的判斷還不太準確。例如對化學藥、原料藥就不怎麼懂,不能判斷其產品競爭力。不過對一些中藥、保健品是可以下明確的結論的。


例如我們看好$天士力(SH600535)$, 因為其管理層比較優秀,可以將複方丹參滴丸做成現代化產品,即類似美國化學藥,對其進行成分拆分。而且我們認為這也是中藥產品未來發展方向,相反如果中藥 繼續保持老傳統,不進行創新,比如劑型、服用方便性等方面,未來肯定沒戲。雖然傳統中藥未來也能持續增長,但天士力勝出的機會更大。


此 外在挑選醫藥股時還需要有一個整體判斷——這家公司有沒有5-10年的戰略規劃,有沒有成功的產品梯隊。從美國醫藥股來看,重磅藥產品的研製成功會帶動業 績飛速提升,但要保持不斷有新藥好藥出來,就必須做大規模的研發投入。目前中藥上市公司中,天士力的研發配備是最強的。換句話說,這家公司從戰略規劃、人 才儲備、遠期規劃都是比較可靠的。


提問:那麼你們是否看好保健品?

張可興:我們看好$東阿阿膠(SZ000423)$這 種相對可靠的保健品。湯臣倍健擁有渠道優勢,3-5年內問題不大,但長期來看就不好說。因為保健品這個行業,長期來看和飯店的週期性一樣,比如蛋白粉這幾 年銷售很好,但幾年後可能就賣的很差,不是說產品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人的消費習慣在變化,人對保健品的需求是有週期的。


美 國保健營養品公司NBTY和GNC,後期的成長絕大多數來自收購。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他們需要不斷推出能滿足用戶需要的保健品。當產品具有週期性,而自 身研發不能每次都押中寶時,就只能靠收購滿足成長。湯臣倍健未來即使能保證研發,也不能保證每推出一個產品線,都會受到消費者歡迎。如果它也去走收購道 路,我很贊同,但這對管理層要求非常之高。


提問:另外請問怎麼看醫藥行業當前的估值水平?

張可興:整體來看,醫藥股還是偏貴。雖然很多研究員說醫藥股黃金10年,而且美國醫藥股市盈率不會低於30倍,但我還是覺得偏高。那麼問題在於偏高了,你還買不買?我們策略是靈活配置(註:此處刪掉由於涉及到公司核心秘密)。


4.謹慎看待餐飲股與家電、零售股


提問:如何看待消費行業的投資機會,另外請問你對零售股、家電股如何看?

張可興:未 來5到10年,以內需為主導的大消費行業會有很好的經濟前景。因為隨著人居收入的持續增長,再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各消費子領域都會存在龐大的需求潛 力。具體而言我們看好中高端白酒行業、葡萄酒、食品等大眾消費品企業,當然還有銀行、保險和其他金融服務、醫療保健等大消費相關產業。


零售公司與餐飲公司類似,都講究精細化管理,精細化才能出成績。比如一個新店,選址不好,服務員又不敬業的話經營就會很差。另外連鎖的弊端在於管理成本的加大,那麼多店長不好找。


我們在否定一個企業時,行業因素的佔比是較大比重。類似服裝、家電、零售業我們都是比較謹慎的,因為長期風險都很大。比如說家電,格力也算大牛股,但我們一直沒買它,因為電器行業屬性來看,$格力電器(SZ000651)$的成功是特例。


5.保險股投資:看好平安 而不是人壽


提問:在保險股中你們看好哪家公司,為什麼?

張可興:保險股看好$中國平安(02318)$。我們從2008年就關注到平安,首先是看好其團隊競爭力,你可以發現平安在一線大城市市場份額一直在增加,並且超越人壽。第二,平安可以說是馬明哲帶領的私企,而中國人壽的體制決定較低的效率。保險體制和銀行是不一樣的,比如工商銀行,國家會向你資源傾斜,但$中國人壽(02628)$所遇到的傾斜就沒那麼大。而平安最大風險就就在收購富通這種事,是否會再現。


(雪球財經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拜訪格雷投資張可興:一個價值投資者的成長史

http://xueqiu.com/8417755168/216102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5

估值虛高的啤酒企業 財智力量

http://xueqiu.com/2991543234/23897536
中國啤酒行業的兩大龍頭,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靜態PE分別達到28.9倍和24.5倍。

這樣的估值在當前的A股主板來說,可以說是高高在上。

同樣的消費龍頭,家電行業的青島海爾和格力電器的靜態PE不過10倍出頭。

啤酒企業憑什麼取得這樣的估值,僅僅因為他們是被巴迷推崇的快速消費品企業麼?

注意,企業真正能夠給股東的是收益,不是好聽的名字、行業或是其他。

讓我們看看啤酒企業的現在、過去和未來。

靜態PE來看,就是現在的業績。

過往業績

從2006年到2013年青島啤酒帶給股東的每股收益增長不過4倍,燕京啤酒更是可憐只有1.85倍。而青島海爾的每股利潤增長則達到9.93倍,格力電器更是達到11.46倍。你是相信一個好學生以後的成績更好呢?還是一個差生以後的成績更好呢?

市場前景,

啤酒市場的成長真的好於家電行業麼?

就連青島啤酒的年報中都承認,中國的啤酒消費已經是世界第一,雖然人均消費量同西方國家有些差距,但是同亞洲國家相比已經相差不大,因此未來的啤酒市場是緩慢增長型的。

而家電市場,你想想未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家電是第一位的消費品。雖然家電是耐用消費品,但是新的技術不斷湧現,家電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在加快。

也許有人說,一定有些東西你沒有看到,但是市場看到了。

我說,作為投資者,我依據我看到的東西進行投資。

市場是有效地麼?也許他會無效很久,但是長期看,企業的業績決定了企業的股價。

很明顯,啤酒企業的股票價格虛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89

學歷不高的大佬們:「超人」李嘉誠只是小學學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629.html

【編者按】緊張的高考結束了,912萬的學子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通過高考上大學,可以實現夢想改變命運。不過,高考並不是奮鬥的終點,不管成績如何、讀什麼大學,都不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正如題目所言,列舉那些只有小學程度甚至沒有教育背景的人最後成為大企業家的例子,古今中外,太多了。

那些低學歷者在步入社會時,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不容易得到一份穩定的收益和工作,窮則思變,也不會像那些因為接受更多的教育帶來的理性框框束縛,思考問題更有突破餘地,且容易通過實幹獲得回報。如果說,李嘉誠、霍英東、陳麗華的創業故事離我們太遠了,又錯過了魯冠球、曹德旺、楊國強、宗慶後、何享健、牛根生當年野蠻式增長的時機,那麼魅族黃彰的故事可能就是現實版勵志故事了。

 

霍英东
 

霍英東

霍英東:幹成一番事業,放開眼界、抓緊時機、百折不撓佔95%

靠賣雜貨起家,從窮困潦倒到億萬富豪,霍英東是一位叱咤風雲的傳奇人物。他的出身,也許要算億萬富翁中最苦的一個!曾經有人問霍英東:「假如人生滿分是100分,那你給自己打多少分?」霍英東連想都沒想就衝口而出:「不止100分,起碼100多分!」

霍英東解釋說:「為什麼給自己打100多分,是因為幾十年來,我不單只是自己賺錢,還幫別人賺錢。從朝鮮戰爭時的那一批人開始,所有幫過我,或者與我合作過的人,個個都賺錢、發達……」接著,他又提起一些人的名字;末了,他又補充說:「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但不少與我合作過的人,都有負於我!」

霍英東出生於香港一戶水上人家的小木船上,在家裡排行第四。霍英東的祖籍是廣東番禺,但從祖父一代起就已經全家遷往香港,霍英東出生時,霍家的處境已是相當困難。直到6歲的時候,他還沒有穿過鞋。港灣、風浪、小船、漁火、濤聲……這些幾乎就是他全部的幼年記憶。

7歲那年,霍家遇上浩劫:一場颱風驟然間奪走了兩個哥哥的生命,幾個月後父親又染病身亡。為了不讓剩下的3個孩子重蹈覆轍,霍母帶著他們棄舟登岸,住進了當時的「貧民窟」——整間房子只有20平方米,但住著50多人,破舊不堪。在這裡,霍英東一家人住了五六年。

霍英東的母親是一位頑強、刻苦、勤奮的人,在那多災多難的日子裡,她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折服,而是挺直腰桿,辛苦操勞,把丈夫遺留下來的駁運生意繼續經營下去,日子倒也還能勉強維持下去。

母親雖然自己目不識丁,但希望自己的兒女知書識墨。大約在霍英東6歲那年,便由別人背著去拜師啟蒙。接著在帆船同業義學就讀,那是免費的,他家住在船上,隨處漂泊,上課很不正常,有時放學後連船也不易尋找。到第三班時,轉入敦梅小學。這間小學是要收費的,其中有一個免費班,但僅招收30人。學生要作一篇文章應考,霍英東以第一名被錄取。

後來轉讀皇仁書院,霍英東也是第一個被錄取了。他在校讀書很是勤奮,成績總是排在前幾名。他後來回憶說:「那時我讀書十分專心,總是不甘落後,偶有成績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覺臉紅。」在皇仁書院,霍英東算是接受了比較系統的教育,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學業之外,他還廣泛閱讀了不少文學作品,如《金銀島》、《魯濱遜漂流記》等。

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是相當艱辛的,因為皇仁書院學費很高。為了省下一點錢,霍英東常常不坐電車,花半個鐘頭急步上學。放學回去後還要幫媽媽記帳和送發票。他後來回憶說:「這種緊張生活,經常弄得我筋疲力盡,頭昏眼花,甚至神經衰弱。不過,這對於我又是一個極好的鍛鍊,使我後來走出社會以後,不管生活多麼艱辛,工作多麼繁忙,自己也不怎樣畏懼,倒是能夠從容對付。」

在皇仁書院高中畢業,進入大學預科時,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日本開始進攻香港,霍英東的學業也被迫結束了。和當時許多人一樣,初時靠擺賣家裡的衣服雜物度日。在這段日子裡,霍英東起早貪黑,奔波勞碌,但「那是經營生意的好訓練。」由於他細心精明的經營,雜貨店的生意日漸興隆。

1945年戰爭結束,百廢待興,運輸業急需發展。霍英東和母親都認為這是值得把握的好時機,故毅然把雜貨店賣給了別人,得到的7000元全部重投父輩的駁運舊業。他認為,看準和抓住時機、找到出路是極其重要的。因為當時的香港只剩下一種生意可營運,這就是處理戰後大量物資和沉船。在1945年至1948年間,霍英東在拍賣剩餘物資的數年內,淨賺了22000元。

30歲那年,霍英東已經積蓄了豐厚的財產。此時,他把目光投向了房地產業,決定把自己的資金全部押在地產上,大干一場。結果,在短短一年間,他就賺了超過600萬。在這幾年裡,聰明的霍英東首創了「分期付款」和「賣樓花」,並制訂出大廈的公共契約,這些招數如今已成為全世界地產行業通行的慣常做法。20世紀60年代初期,霍英東的財產已數以千萬港元計,躋身於香港的超級富豪之列。

「最初做地產生意時,霍生一般是去幫襯橫街窄巷的小店舖,花十來二十元叫師傅做一雙皮鞋。但他不喜歡皮鞋的後沿太硬,所以平時總喜歡用腳踩著後沿,把皮鞋當拖鞋穿。在家這樣,在公司亦是這樣,只是出街時才乖乖把腳套進鞋裡。我還記得他那時喜歡買香港製造的伊人牌襯衫,那是很普通的一種襯衫,不是什麼名牌。」一次,談起霍英東50年代的生活,霍氏集團一位老職員這樣說。「至於飲食,他特別偏愛粟米和芋頭,這種飲食習慣至今仍然沒有改變。」

「我出生時貧窮,但是我不可能一輩子都貧窮!」霍英東曾說,一個人要干成一番事業,其中放開眼界、抓緊時機、百折不撓、艱苦創業佔95%的因素。以做生意來說,有時候三思而行不無好處。

 

李嘉诚
 

李嘉誠

「超人」李嘉誠:今天要以知識取勝

2013年的華人富豪榜發佈,「超人」李嘉誠繼續蟬聯華人首富,自1999年超越李兆基以來,這已是他在榜首的第15個年頭了,他的白手起家勵志故事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是全球華人公認的驕傲。而他實際上只是小學學歷。

「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大學文憑、白手起家而終成大業的人不計其數,其中的優秀企業家群體更是引人注目。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為社會作貢獻,社會也回報他們以崇高榮譽和巨額財富。」李嘉誠曾說。

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剛剛讀初中的李嘉誠在1939年6月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裡。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云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拚命地溫習功課。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

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到這裡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最後一個離開公司。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的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除了勤奮,李嘉誠還有著敏銳的經商頭腦,「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闆常常會無所作為。」他認為,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才是大商人。

李嘉誠坦誠自己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瞭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對於知識,李嘉誠認為不僅是指課本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才有競爭力,「知識是新時代的資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勞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搶知識,要以知識取勝」。

如今,李嘉誠頭上頂有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劍橋大學等十多所知名大學授予他的榮譽博士學位,均是實至名歸。也許像李嘉誠這樣能力超眾的人,是無法用學歷來衡量的,討論李嘉誠的學歷也就沒意義了。

早年,有媒體質疑李嘉誠兒子李澤楷學歷一事,當事人李澤楷表示,他在斯坦福大學讀書三年,但因為要趕往一家投資銀行工作,沒有畢業就離開了大學。這次也是他發現網頁上的資料錯誤,主動提出更正的。至於公司其它法定文件,則都只是註明他在斯坦福大學讀書,學歷資料並無錯誤。李嘉誠則更是澄清說李澤楷確實沒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取得學位,但他同時也認為兒子並非講大話。李嘉誠說,工作與讀書都好重要,但工作之後再進修,收效更大。

「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60歲之後,運氣已差不多要佔三至四成了。」李嘉誠總結自己的成功,在他看來,在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自己逆境的時候,我認為我夠!因為我勤奮、節儉、有毅力,我肯定自己能建立一個信譽。

宗慶後

宗慶後:要把過去所有耽誤的時光都追回來

從賣冰棒起家,宗慶後用了26年時間成為胡潤和福布斯財富榜首富的「雙料王」。杭州娃哈哈集團掌門人成功背後,是大器晚成的一段艱辛歲月。

宗慶後的家族曾顯赫一時,待到解放之後,家庭變得異常貧困,父親沒有工作,只靠做小學教師的母親一份微薄的工資度日。1963年,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宗慶後去了舟山一個農場,幾年後輾轉於紹興的一個茶場。再後來,大批知青相繼下鄉,宗慶後可以說是知青中的先遣人員了。

在海灘上挖鹽,曬鹽,挑鹽,在茶場種茶,割稻,燒窯,那時的宗慶後與其他任何一個年輕人一樣,「腦袋裡有過各種各樣的夢想」,「總想出人頭地,總想做點事情」。然而,在被命運之神遺忘的農村,宗慶後一待就是足足15年。逃避灰色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四處找些書來看。

1978年,隨著知青的大批返城,33歲的宗慶後回到杭州,在校辦廠做推銷員,10年裡輾轉於幾家校辦企業,依然鬱鬱不得志。待到他開始創業的時候,已經是一個42歲的沉默的中年男子。

對多數人而言,42歲已是到了被生活磨得心疲力竭、轉而把人生願望寄託到下一代的歲數了。在被命運遺棄了大半生之後,這一次宗慶後緊緊抓住了命運給予的一絲可能。像一個工作狂似的,風裡來雨裡去,騎著三輪車到處送貨,要把過去所有耽誤的時光都追回來。

這是一段異常艱辛的歲月。宗慶後剛剛承包校辦工廠的時候,企業又窮又小,什麼都沒有,中午十來個人蒸飯吃,還受人家的氣。即便如此,有了人生寄託的宗慶後在工作中再沒有感到過失落。大半世的消磨,餘下的只能以夸父追日般的付出,以彌補往日所有的遺憾。

當年宗慶後創業時手上握有借來的14萬元巨資,但他只是簡單地粉刷了一下牆壁,買了幾張辦公桌椅,就開張了。因為捨得吃苦,只要有人需要冰棍,不論颳風下雨還是烈日酷暑宗慶後都會準時送貨,賺取幾釐錢的利潤。

後來,憑藉自己摸爬滾打建立的銷售網絡,宗慶後籌建了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生產兒童保健品。1991年,娃哈哈集團公司得以組建,主營業務也開始轉向飲料市場。1996年,娃哈哈純淨水誕生,這意味著這家公司開始從兒童產品領域向成人產品領域拓展。如今,娃哈哈已成多元化的商業帝國,保持行業霸主地位已保持超過14年。

坐擁數百億資產,宗慶後表示「真的不太會享受」。他說,自己的生活很簡單,消費比身邊的工作人員都低,一日三餐還基本都在公司食堂吃,每天就是抽點煙、喝杯茶,基本沒有其他花費。此外,宗慶後一直恪守著嚴格的生活作息表,朝六晚十一,堅持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他能一眼看出生產線機器壞在哪裡,能講出娃哈哈水瓶蓋上有18個齒。

苦行僧式生活的宗慶後信仰勤奮,幾乎沒有什麼除工作之外的慾望。早在創業前,宗慶後就曾自學企業管理,並取得浙江工人業餘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大專文憑。但熟悉宗的人都知道,伴隨其整個青年時期的《毛澤東選集》,這是他管理和企業戰略上所奉行的「聖經」。

宗慶後認為:「你去看看中國現在成功的大企業,都是一個強勢的領導,都是大權獨攬,而且是專制的。我認為在中國現階段要搞好企業,你必須專制而且開明。」娃哈哈集團直到現在也不設副總經理,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的管理則是通過各個部長擔任。業內還盛傳「買一把掃把都要宗慶後簽字」的段子。

對於企業管理,宗慶後曾強調,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很重要,中國的企業要以人為本,要讓員工心裡服你,自覺自願地認真工作。宗慶後給員工制定了持股制度,讓員工們成為企業的真正主人。在娃哈哈的3萬名正式員工中,大約有1.7萬人持有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20%左右。

「我還早呢,還不會退休。」談及接班問題,這位已經年近古稀的「飲料大王」會說未有計劃退休,依然精力充沛。宗慶後坦言:「我感覺自己身體很好,我還沒感覺老,心態比較好吧。」

 

曹德旺
 

曹德旺

曹德旺:做事如同做人,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

「我很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那個主人公。」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曾這樣形容自己。他是國內的「玻璃大王」和「慈善大王」,9歲才上學,到14歲就被迫輟學。

回顧曹德旺的創業歷程,為了謀生,在街頭賣過煙絲、販過水果、拉過板車、修過自行車,經年累月一日兩餐食不果腹,在歧視者的白眼下艱難謀生,嘗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早年的這些苦難,讓曹德旺過早地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冷暖,也磨礪了他堅韌的性格。他堅信,靠勤勞的雙手能改變命運,他要讓全家人「把日子過得好一點」。

「我的父親曾經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貨的股東之一。因時局動盪,父母親決定舉家遷回老家——福建福清。離開上海時,父親帶全家坐油輪,財產全部放在另一條運輸船上。等人到家之後,全部家當卻沒有回來,只得到一句答覆,說是那條船沉了!兵荒馬亂的年月中,一家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眼睜睜地看著家中頓時變得一貧如洗。」

在他的記憶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家裡一天只能吃兩餐,兩餐裡也只是些湯湯水水,難以頂飢耐寒。那時他們就常常覺得餓,做母親的變不出吃的,但卻總是柔聲鼓勵著孩子們:「要抬起頭來微笑,不要說肚子餓,要有骨氣、有志氣!」

「飯可少吃,衣可簡穿,書還是要讀。」受過教育的父母想盡辦法要讓他們讀點書。9歲時他走進了學堂,唸到14歲,因為家境太艱難不得不輟學回家放牛。但是當時,一有空他就愛撿起哥哥的舊課本,邊放牛邊津津有味地讀上幾頁。

1976年,曹德旺開始在福清市高山鎮異形玻璃廠當採購員,他的工作是為這家鄉鎮企業推銷人稱「大陸貨」的水表玻璃。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這家年年虧損的鄉鎮小廠,賺到人生第一桶金。1985年,將主業迅速轉向汽車玻璃,徹底改變了中國汽車玻璃市場100%依賴進口的歷史。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福耀玻璃登陸國內A股。是中國第一家引入獨立董事的公司。是中國股市唯一一家現金分紅是募集資金高達7倍的上市公司。

2001年——2005年,曹德旺帶領福耀團隊艱苦奮戰,歷時數年,花費一億多元,相繼打贏了加拿大、美國兩個反傾銷案,震驚世界。福耀玻璃也成為中國第一家狀告美國商務部並贏得勝利的中國企業。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獲得了有著企業界奧斯卡之稱的「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這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華人企業家獲此殊榮,授予歷年來全球最成功及最富創新精神的傑出企業家。

「作為企業家,在準備創大業時一定要記住,做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在這二十多年的企業家生涯中,他認為自己的成功,最大的經驗就是做事如同做人,不論做人做事,還是做產品,都要始終「以誠為本」。

作為一名商界領袖的同時,曹德旺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社會。他以不行賄自居,自稱沒「送過一盒月餅」,以人格做事;他亦是行善的佛教徒,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50億元,認為財施不過是「小善」。

魯冠球

魯冠球: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

15歲輟學,做過鍛工,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傑出代表人物,魯冠球創造了一個在細分領域裡的民族品牌——萬向集團。

魯冠球出生在農家,16歲時的理想是當工人。「很簡單的道理,要擺脫貧困。農民真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早上三四點鐘,天濛濛亮就出來種菜,好的賣給城裡人吃,壞的、差的自己吃。晚上,蚊子很多還在外面勞作,就這樣,都富不起來。」

「正好有個機會『大躍進』,城市裡需要工人,我們就去了。一開始14塊錢,還有兩塊衣服費。我幹了3年,工資最高漲到35.5塊,拿了兩個月。」後來就是三年自然災害,「吃樹皮草根,吃的人都浮腫了,虛胖啊!」魯冠球拍打著自己的手臂,「城裡養不活我們了,現在叫下崗,那時候叫精簡。1961年,全國精簡2000萬工人,我是其中一個。不想回農村,怎麼辦?當工人三年有了點手藝,開始在農村修自行車、鋼絲車,一個人開始,就是要擺脫貧困。」

這種尋求脫貧的個人努力,從新中國成立後就沒有間斷過。「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個年代,我們蕭山、紹興照樣也有民營企業存在。」魯冠球說,「那時候都計劃經濟,私人搞機械要用計劃的電就不行。我搞了6年,搬了7個地方。」這段時間最大的苦悶是「不被承認,沒有被評上先進,拚命干也沒有什麼榮譽。」

辦企業40年,魯冠球從未虧損。萬向也成了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第一家進入國務院試點企業集團的鄉鎮企業,第一家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的鄉鎮企業,第一家產品進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配套生產成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商。

「我們幹啊,真的干!鍛工,切割,調度,把關都是我。後來生病了,筋疲力盡,去醫院看病,自行車都騎不動,廠裡一個員工用自行車載我去。驗血結果出來,醫生以為我在黃疸指數的指標後加了個零。」

如今,68歲的魯冠球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經濟奇蹟的一個縮影:擺脫貧窮的強烈衝動、隨處可見的機會、吃苦耐勞的民族秉性,這些共同成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也讓這個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邊緣農村的農民之子一躍而成為隨著改革開放而出現的新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的代表,成為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常客。

「人的一生,從生下來一直到生命停止,整個過程都是學習的過程,人生精彩不精彩,關鍵看你怎麼學。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無知的,人如果不學習就會永遠無知,無知就會做出無恥的事情。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我現在天天講,我有兩個不夠用,一是感覺時間不夠用,二是感覺知識不夠用。」對於知識,魯冠球曾說,不管什麼樣的創新,把過去好的用好就是最大、最好的創新,「創新不是憑空創新,離開實際的創新是不行的,一定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創新。」

 

陈丽华
 

陳麗華

陳麗華:誠實、信用第一,真心實意交朋友

坐擁財富340億人民幣,她曾多年蟬聯中國大陸女首富;她投資數億打造了一個中國規模最大的紫檀博物館,填補了國內博物館界的一項空白;她旗下赫赫有名的長安俱樂部吸引了大批富商巨賈,成為私人會所的領跑者;她就是富華國際董事局主席——陳麗華。

被媒體追捧為「內地第一富婆」的陳麗華,幼年生活並不如意。因家境貧寒,讀到高中便輟學,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於她頗具生意頭腦、待人熱誠,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廠。後來,陳麗華在親戚的幫助下,從北京來到香港,通過社會關係的幫助,從事地產投資。

在香港陳麗華掘到了起家的第一桶金。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她用從事家具生意賺得的錢在比利華購置了12棟別墅,低價買進高價出手,這麼幾回合下來,陳麗華積累了相當可觀的創業資本。在1988年,在香港成立富華國際集團。

1989年,她選擇回到北京尋覓商機,第一個地產項目就是長安俱樂部。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頂級會所,吸引了大批知名人士和富商巨賈,包括李嘉誠、霍英東、鄭裕彤等著名企業家都是其會員。當然,入會門檻不低,在創始之初的入會費就達9000美金。現如今,在京城,長安俱樂部仍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徵。

繼長安俱樂部之後,陳麗華又陸續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豔羨的黃金地段,開展了包括房地產投資在內的多領域的實業投資。經過二十年的經營運作,富華集團在北京已建成使用和在建的地產投資項目達到150萬平方米。

「我不願意做人上人,我也更不願意做人看不起的人,我覺得自立,就是不管幹什麼,只要是正派的,按國法來說可以的,我們就去做,沒有不成功的。酸甜苦辣什麼都吃過,那時候什麼叫苦,什麼叫甜自己去選擇。」

說起往事,陳麗華並不認為是自己的什麼先知先覺,她說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自己的經商訣竅,其實很簡單,就是「誠實、信用第一,真心實意地交朋友」。

在投資地產大獲成功後,花甲之年的陳麗華將公司交給兒子趙勇打理,轉身開始「不計成本、無視回報」的投資紫檀。沿著長安街向東,在京通快速路中段的北側,有一大片明清建築群,這就是陳麗華投資兩億興建的中國紫檀博物館,裡面收藏著數千件紫檀藝術品。

「我現在是用地產上賺來的錢料理這個博物館。人們都把財富和高科技相提並論,我倒以為我的這些宮廷工藝的紫檀絲毫不比外國的高科技遜色!」作為一個在頤和園長大的滿族後裔,陳麗華從小就對紫檀有很深的情緣。在她看來,生平最大、最在意的「投資」就是對「活的國寶」這一傳統文化技藝的拯救。

楊國強

楊國強:17歲之前未穿過鞋 一個很喜歡讀書的農民

廣東碧桂園房地產創始人楊國強常常被描寫為最土的中國首富:農民出身,曾放牛種田、做泥水匠及建築包工頭,皮膚黝黑身材偏瘦,17歲之前未穿過鞋,不修邊幅、總穿大一號的西裝,一開會就脫鞋、盤腿,一舉一動和言語之間,仍帶有農民的憨厚和不拘小節。

楊國強做企業也土,從來不進市區,專撿別人看不上的荒地,幾百台吊車同時操作,「像賣白菜一樣賣別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神秘人物。他不接受媒體採訪,也不出席各種熱鬧場合,與內地同行若即若離。直到2007年4月碧桂園香港上市,碧桂園才出現在公眾視線面前。

20來歲左右,楊國強加入鎮政府屬下的北滘建築工程公司,從底層做起,至上世紀90年代初,他已經晉陞為總經理。楊國強首度創業,是在企業改制中與多名同鄉合資將北滘建築工程公司買下,並成為大股東。後來北滘建築更名為廣東騰越建築工程公司,成為碧桂園的附屬公司。

短短十餘年時間,楊國強完成了從「泥水匠」到億萬富翁的完美轉身,並且為女兒打造了一個」中國最年輕的首富」的頭銜。隱身於女兒楊惠妍「最年輕的中國首富」光環之後的楊國強,為人低調,在業內所創造的驚人業績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是中國第一個實踐復合地產開發的地產商。

從碧桂園最初的「學校+地產」模式,到後來的「學校+會所+地產+酒店+度假」。可以說,復合地產成就了楊國強和他「五星級的家」。在這一理念下,他通過開發超大樓盤,以低買低賣的策略快速回籠資金,並實施設計、建設、裝修、物業管理一條龍開發,以降低成本,從而快速積累了巨額財富。

「我雖然沒機會讀大學,但我看書很多的,天文、哲學、歷史、地理……什麼書都看。小時候,我就算身上只有2塊錢,也會和同學到廢品收購站買舊書看。」雖然未上過大學但他是一個很喜歡讀書的農民,常常說自己不聰明但很努力。

在順德碧桂園旁邊,他建了一所免費的「國華紀念中學」。在校內的一塊石碑上,他寫道:「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石碑落款「創辦者」,依然保持著他一貫的低調作風。

 

牛根生
 

牛根生

牛根生: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牛根生,蒙牛集團創始人,老牛基金會創始人、名譽會長,曾是國內食品產業裡最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他的創業史充滿了傳奇和爭議色彩,他的成功是草根階層衝刺成功的至高典範。

「沒錢,沒背景,沒學歷,照樣能成功!他,從小就被賣掉,少年曆盡辛酸,做新郎也不曾著新裝。寄人籬下,多年小兵熬成副總,卻無端被排擠放逐。他中年失業,嚥下傷楚,東山再起。白手起家,一路坎坷,卻奇蹟般地創造出了中國乳業巨頭。」這是業界對他的一段評論。

1958年出生不久,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賣入養父母家。據牛根生親自描述「因為吃不起飯,親生父親開價50塊錢把我賣了。」由養母撫養14年。1978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養牛工人。1983年進入乳業工廠,從基層幹起,直至擔任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同時也是伊利創始團隊成員),成為「中國冰淇淋大王」 。1998年,伊利副總裁牛根生突然被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

據《中國商界》雜誌的報導,與伊利風雨同舟了16載的牛根生後來來到北京大學,整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穿梭於各個教室之間。當老牛坐在教室裡聽課的時候,坐在他旁邊的都是18歲左右的學生,老牛當時已經40歲。

「我當時也不知道是光榮呢還是可恥?到了北大,人家問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夥子坐在一起,看起來不和諧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個文憑,當時辦的是教師進修,我就自封了一個『訪問學者』。」 這個『訪問學者』並不好當,牛根生必須首先化解掉內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靜下心來融入到陌生的校園環境當中去。

「好在我能想得開,我的歷史上比這麼難過的事情多得多。當我也是十八九歲的時候,因為義氣啊仗義啊什麼的在社會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關在看守所裡,收審啊,行政拘留啊,3個月,2個月,好在沒有判刑。後來,呼市政法委的領導到蒙牛參觀,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認識,他們當年都培訓和教育過我啊。」牛根生笑著說。

「我在20歲之前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後來自然變好了,所以從面子上我還是過得去的。正好,我沒有上過名牌大學,所以我當時就好好地享受名牌大學的學習生活。利用這段時間,我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聽了很多經濟學家的課,尋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只要自己不知道的我就去學。大學老師怎麼講課?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思考的方式和角度有哪些?」

從伊利開始就跟隨牛根生的一個部下說:「老牛從北大回來之後,無論是看問題的角度或者做事情的方法又比過去成熟了許多。老牛利用這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種經驗和教訓,讓原本在企業中形成的應激反應模式轉換成理性的思維模式。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想想,老牛潛心思考總結了半年,本來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遠,這一沉澱、昇華,思想上得有多大的進步?」牛根生在北大學習了一個學期,這個學期對老牛來說,不僅僅是學習,更應該是他反思的過程。當他結束學習的時候,蒙牛的草稿或許已經在他的腦中形成了。

當時,從伊利辭職的牛根生還曾想通過人才招聘市場找工作,結果被對方以「你這樣的年齡在我們企業屬於安排下崗的一列」拒絕了。也有一家乳品企業得知牛根生辭職之後,願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請牛根生加盟,結果老牛的「讓我成為股東」這個條件把對方嚇跑了。後來,老牛打算自己做點事情解決生計,開一家海鮮大排檔,房子選好了,模式考慮好了,結果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這個計劃難產。牛根生意識到,自己雖然離開了伊利,但伊利那種罩在他頭上的陰影並沒有散去。

1999年,牛根生在「無奶源、無工廠、無市場」的窘境下、在「老東家」伊利的臥榻之側創立了蒙牛。用短短8年時間,使蒙牛成為全球液態奶冠軍、中國乳業總冠軍。在蒙牛的刺激下,原本平靜的中國奶業開始走向一個精彩紛呈、話題不斷的產業時代。

牛根生曾對《中國企業家》說,「有一個人對我影響很大,就是我的養母。她曾是國民黨一個幹部的太太,素質很高,我的啟蒙老師就是她。那時候,白天老師教育我們地主有多麼壞,資本家有多麼不好,晚上回到家媽媽告訴我不是那樣的,資本家怎麼樣對待每一分錢、怎麼樣關心工人,工人幹的好能把生意做好。她和老師講的是兩回事兒。那時候,我就想除了馬克思主義,我們還應該多學習凱恩斯主義。 」

在牛根生看來,自己經營企業影響最大的是文化理念,是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就是「樂於分享,追求共贏」,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這個價值觀又體現在兩句話中,一是「小勝憑智,大勝靠德」,二是「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何享健
 

何享健

何享健:小學畢業 埋頭干企業

何享健,美的創始人,從一開始就演繹著中國老一代企業家的摸打滾爬。1968年,只有小學學歷的他和23位居民集資5000元創辦「塑料生產組」,生產藥用玻璃瓶和塑料蓋,後來又轉產發電機小配件,就在背著這些小玩意走南闖北找市場的過程中,何老闆培養了異常靈敏的市場嗅覺。

1980年開始製造風扇,何享健初涉家電行業。奪目的是,他於1992年毅然推動美的股份制改造,一年後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由鄉鎮企業改組而成的上市公司。1997年推動事業部制改造,為集團「二次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9年在全集團範圍內推行員工持股制,促使產權和分配機制改革,使員工和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2001年完成了公司高層經理人股權收購,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有專家評論美的的成功:美的是一家戰略走向比較清晰;經營比較穩健;公司治理比較規範;管理層比較穩定的民營企業;而且這家企業時刻保持著對家電行業發展走向的把握;並由此對企業進行動態的調整和漸進式變革。所有這一切的核心卻在於美的擁有一位為人低調但不失戰略眼光和睿智思維的當家人———何享健。用何享健的話講,叫做「寧可走慢一兩步、也不能走錯半步;寧可少賺一兩個億,也不能亂來;國際化時不冒進、不跟風」。

據悉有一次,中央領導來美的視察,順口問何享健什麼文化程度?何享健老實回答說,小學畢業。中央領導大笑,「老何現在起碼是博士後水平了。」在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家電行業奮戰整整40年的何享健,卻是愈戰愈勇,以其獨到的國際視野和戰略智慧,再度帶領四十不惑的美的向世界500強、向全球白電五強發出強有力的衝刺。

何享健曾說:「我的人生目標很明確,就是把美的做大做強,就是干企業,而干企業就是要贏利、要賺錢。」因此,他能夠始終保持企業家本色,始終務實地追求企業利益,從而能夠抵禦各種誘惑,埋頭干企業。至於他為什麼刻意保持低調,何享健的回答也很實在:「我的普通話說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既不像柳傳志那樣能侃,也不像任正非那樣會寫,跟媒體接觸容易說錯話,容易被人誤解,給企業帶來危害。所以,我不如不講,少講多干,把企業做大了,讓企業賺錢了,比什麼都強。」

「我最煩的是給我開車門、提包擦鞋的人,最喜歡能創造業績並給我提意見的人。」每天早晨,何享健都先到廠子轉一圈,見到員工或客戶時聊一聊,以便把握一線動態,同時,他每天都要看自己選定的十一種雜誌,獲取知識與信息,敏銳感知外部環境的變化。

去年夏天,正值何享健70高齡時,他一紙昭告天下,將江山交到職業經理人方洪波和外姓管理團隊手中,自己則參與分權管理和授權經營,成為名符其實的「太上皇」。把江山交託給「外姓人」,甘願退居二線的何享健被解讀為心胸開闊的現代企業制度先河人物。何享健兌現了十年前年的承諾:不做家族企業。

魅族黃彰

黃彰:痴迷電子電器的「瘋子」

如果說,李嘉誠、霍英東的創業故事離我們太遠了,又錯過了宗慶後、牛根生當年野蠻式增長的時機,那麼魅族黃彰的故事可能就是現實版勵志故事了。

在珠海的大街上,你如果碰到黃章,你一定不會把這位身材瘦弱、容貌平凡的他,從人群中分辨出來。的確,黃章太平凡了。有人說今年37歲的黃章,還像一位大學剛剛畢業的學生。其實,黃章哪裡讀過大學,出生於梅州市豐順縣湯西鎮農村的黃章,連高中都沒有讀完。但他卻敢挑戰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他的魅族M8,曾一度受到國內手機迷的追捧,狂熱程度絲毫不亞於對iPhone的痴迷。魅族M9首發當天,更是在北上廣深地區引發了上千的排隊購買的場景。

在珠海人眼裡,黃章是個怪人。要說明黃章的怪狀,業界流傳的一個例子:2009年5月,珠海市政府搞了一個活動,請來全國各路高科技英雄。一時間,活動會場名流匯聚,冠蓋云集。市領導突然發現,會場中沒有魅族的掌門人黃章,於是叫人趕緊去請黃章。沒想到的是,黃章居然不給市領導面子,他不但沒有應邀馬上趕來,反而叫人帶話說:會場的名人已經夠多了,我不算名人,我去也起不了什麼作用,還說自己不太適應這種場面。

他從不按商場的遊戲規則出牌,卻屢戰屢勝,於是他被稱為「瘋子黃章」。黃章,堅持認為產品主要應該靠卓越的技術、超群的功能去贏得消費者的口碑,根本不是靠廣告狂轟爛炸去打開市場。所以,他堅決不同意大做廣告,只願意在魅族網站的BBS上與用戶溝通,聽取反饋,做好產品。

事實上,黃彰從小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技術狂人。在很小的時候,黃彰就喜歡拆東西,尤其喜歡拆電子設備這類特殊機器。一次,他居然拆了村裡的第一台電視機。當時,電視機是村裡的寶貝,黃彰一下成為村裡的「名人」。

由於對電子電器過於痴迷 ,黃章的父親狠下心把他「趕出」家門,讓他自己創業。於是黃章從自家地裡挖了一些「農產品」換來路費,前往大城市打工。在進入電子行業之前, 黃章承認自己幹過收入很低的工作,像碼頭搬運工。最終,黃章沒有在搬運工領域嶄露頭角,而是進入電子行業,從此,他如魚得水。

魅族從一文不名,到成為國內MP3隨身聽領域的第一品牌,黃章只用了3年時間。他經營產品從不做廣告,不注重在媒體上的宣傳,也被看成是違背現代市場經營經典的瘋狂行為。但是,黃章天天都泡在互聯網上,他自己就掌握了互聯網這個當今最厲害的媒體。他把互聯網當成溝通魅族和用戶最重要的橋樑,有了這個橋樑,在他看來,其他媒體的橋樑作用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在魅族公司的網絡論壇上,黃章是最活躍的用戶。用戶名為J.Wong的黃章,喜歡和他的粉絲們交流,也喜歡和網友們打嘴仗。作為一位超級發燒友,他經常為技術問題和網友們徹夜討論,也常常爭論不休。粉絲和網友提出的疑難問題,總能得到他的親自解答:有些經銷商不守規矩,黃章還會忘掉自己已是大公司老闆,像憤青那樣在論壇上勃然大怒。每天,黃章都會在論壇上泡上幾小時,常常在深夜一、兩點鐘還在發貼。他曾下了死命令:在互聯網上,不說話可以,但不去看互聯網絕對不行。

據說,黃章由於不愛交際,在珠海只有兩位朋友。其中的一位朋友這樣向別人預言:如果有朝一日黃章成了中國首富,你們一點也不要大驚小怪。被稱為瘋子的黃章,他的輝煌事業才剛剛開始。

(本文部分內容據百度百科等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58

對回報高的持股不心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15.html
早前有blog友(Hung Lam兄)問及有關對回報高的持股不心動的秘訣,留言如下:

「(我)學投資時間不到兩年,約在今年(2013年)2萬點左右買入。以及找尋低價高息股分析後買入,都得到不錯回報。止凡兄,我想問一下你買了回報不錯的股,怎樣揸住(持股不沽售)而不心動,可否指導一下,或有否別的方法?」

其實看到平日Hung Lam兄的留言,我沒想到他的投資年齡只有兩年,因為平日他留言中都反映出他的投資理念頗為正路,財務知識亦不少。可能他的兩年投資年齡是指股市吧,在這之前或者還有別的投資理財經驗也說不定,又可能他在投資前已經大量閱讀,有機會Hung Lam兄可以留言補充。

說回他的問題,很多時買入的股票賬面值升了不少,會有不錯的獲利機會,從而會截斷了所謂長線投資的路徑。的確有不少這樣的迷思,這是一個理性與感性的掙扎,為何我這樣說呢?因為假設在理性上、計算上是不應放賣獲利的,但情感上又把握不了賬面值升幅引誘,大概是這個問題的核心吧。

這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要累積一下投資經驗,訓練好以理性行事。當試過多次買入賣出的頻繁交易,結果可能也是「得個吉」,又明確知道自己的預測能力原來沒有想像中的厲害,最後就會放棄情感上的決定,相信數字,有耐性地等待。

曾經有朋友問過我,既然今天的持股都有超過兩三成的回報,為何不先賣掉?到股價回落後再買回呢?一出一入,手續費也只是一兩個巴仙,只要股價回落有十個八個巴仙,完全可以賺得更深一點。我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我不能預測股市,如果我一賣掉後股價狂升又如何?一升就不停地升足五年又如何?你看騰信(0700),幾年間股價由十元八元升到今天四百多元,如果先行獲利的投資者,不可能持有整個上升週期。

所以還是回歸理性分析,要買股就要分析公司及當時股價,好公司及合理價方會買入。相反,要賣股亦然,可能是公司變質了,可能是股價已經炒上天。如果每每拿當時股價跟自己的買入價比較來作買賣決定,這是感性的因素,因為你自己的買入價只對你有意義,除此之外並無意義可言。

拿今天作例子,看宏觀環境,恆指只有不到12倍,絕不是高水平,普通大藍籌的股息率都不在低水平,亦沒有「炒風四起」、「全民皆股」的現象,在這樣的環境就談賣股,除非你的個別持股實在股價過高,或公司本身變質了。有朋友早前跟我說賣掉了持股數月的建行(0939),主因是賺了不少,等跌回再買,我也有建行持股,對他的放賣原因亦感到困惑。
  
另外,曾經有朋友認為買基金才能賺得深,因為基金買賣不是即時的,手續相對麻煩,所以不能作出頻繁買賣,基金的持股時間亦能長一點,如果自己持股的話,一定不能賺盡國壽(2628)在2003至07年的十多倍升幅,因為個人持股時,最多升五成後就會獲利「走人」。亦有人話可以把實股提出來,再放到一邊,這樣可以增加買賣難度,迫你長期持股。我不太認同這類論點,自己亦沒有運用,我的所有持股也放在匯控戶口,上網按一按就能買賣,但亦不會因此出現輕率的買賣操作。

投資很著重心理素質,要非常清晰自己的舉動,才能安穩地在非常「悶」的環境中操作,不一定人人都能到達這樣的境界。要做到亦有不同方法,可能你經過多次不同方法而悟出道理,上面提過的投資經驗,亦明白預測能力的侷限。又可能你慢慢把資產累積到可觀的數量,這時候你不會花太多精神時間去考慮頻繁地買入賣出的操作,即當每次賺蝕三幾萬亦不足以影響你的資產時,你不會花太多時間去做什麼「止賺」之類的動作,因為你會開始明白投資不是「為賺餐餸」。

心動不心動,這個詞彙本身已經很個人及很感性,要克服還是要看自己,我沒有太多秘訣,亦不能代表大家,因為大家喜好不同。賺三幾萬,喜歡旅行的可能會即時行樂報個旅行團,有人可能會換部新相機,有人可能會換車,有人可能擔心後市會跌而手持現金,令自己心情更安靜。不同事情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意義,所以很多時大家會明知不「應」為而為之,還是要用理性「教」自己如何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88

基礎分析之外:值博率高的青蛙王子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3/blog-post.html
上星期推介的博耳電力(1685.HK),竟然短短五個交易日已經到價,獲+20%回報。圖表顯示交投量高,上升趨勢穩固,所以我將第一個到價位轉為『止蝕位』,並提升目標價。

近日被受熱捧的都是醫藥和科技板塊,先前我曾在博客和此欄,分析數間業界的公司。今次選股則嘗試新方法,不只運用價值投資的理念,而是嘗試結合市場訊息和圖表走勢,從其他板塊選股。讀者請自行多加研究和觀察。

最近一位私募基金經理朋友,建議我關注青蛙王子(1259.HK)。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在內地銷售兒童護理產品,2012年的財務健康指數不俗,達72分,而半年的健康勢頭指數則有5分,發展趨勢不是最強,但屬經營平穩。公司曾於去年10月停牌,因為Glaucus Research Group 指公司有誇大營業數據之嫌。而去年11月尾公司復牌,並發出澄清公告,逐點反駁Glaucus Research Group 的研究報告。復牌之後,我曾考慮購入,但最終因為Glaucus 曾對公司財務的真確性存疑,所以作罷。那位朋友指公司現價屬抵買,而且他知道有人深入調查,不明朗因素應該被除去。


過去兩個星期,我重看公司的財務狀況。若單純以基礎分析,公司的年營業額增長達37%,淨利潤率達15%。而截至2013年6月,持有現金約$7.7億,長期負債僅$690萬,沒有短期負債。

可是,如果Glaucus Research Group 的懷疑合理,那麼以財務數據衡量公司的價值便意義不大。 所以基礎分析之外,我嘗試透過圖表分析青蛙王子。

52週低位是復牌後的$2.36,而昨日收市價是$2.97,預測市盈率約12倍。本週二其10天和20天移動平均線皆升穿50天移動平均線,股價有轉勢跡象。若不計及復牌後的大量拋售,$2.85 - $2.95是交投密集區。近日成交額過千萬,加上圖表顯示轉勢跡象,和不俗的健康指數及朋友推介,我認為青蛙王子的值博率高。由於未公佈2013年的全年業績,財務方面始終有不明朗因素,我不敢誇口目標價。只是相比同業,公司的股價顯然落後。

今次選股不單純以基礎分析估算股票價值,而是集合市場消息和圖表走勢。由於公司曾被指造假賬,2013年全年業績並未公佈,始終有不明朗因數,讀者宜再自行搜集資料後再判斷風險高低。若果投資,必須設定止蝕位,並嚴格執行,正如其它投資一樣。

粉紅色線是10天移動平均線,紫色線是20天移動平均線,藍色則是50天移動平均線。圖中可見10天和20天線都升穿50天線。(圖表來源: http://stock360.hkej.com)


以下是過去50日的蟹貨區圖表,顯示$2.8 - $3.0 之間交投活躍。(圖表來源: http://analystz.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22

首位進樂高的台灣囝仔 勇於拆掉九十分的作品 才有權利挑戰一百分

2014-04-14  TWM  
 

 

去年,樂高從全球上千候選人中,經過六個月嚴苛考驗選出八人,比華航培訓機師平均二%的錄取率還低!

今年,鄭以謙打破傳統,以史上第一位台灣人的身份,進入樂高設計部門。

這位在台灣被高中老師警告「沒出息」的年輕人,為何在樂高卻成為搶手設計師?

撰文‧楊卓翰

﹁樂高整個甄選過程非常長,又很痛苦。從我申請到上班,將近半年!」今年三十歲的鄭以謙,講起話來慢條斯理,有些溫吞,很難想像,他竟能在樂高殘酷的甄選過程中存活下來。事實上,聯考重考才考上東海大學建築系的他,從來不是大家眼中的資優生。

樂高為了挑選設計師,不惜大費周章,甄選過程長又嚴苛。每年一度,樂高歷時半年、共四階段的徵才活動中,全球上千名的候選人,最後只有八人被樂高選中,比華航培訓機師的錄取率(平均二%)還低。而這次,樂高特地在全球公開接受申請對外招募,鄭以謙,就是唯一錄取的亞洲人。

高中時 曾被老師罵﹁沒出息﹂雖然成為樂高優選的設計師,但鄭以謙在台灣讀書時並不順遂。因為很喜歡畫畫,國中時念美術班;鄭以謙表示,「我高中數學,六學期有五學期不及格。唯一及格的那年,是因為老師是代課老師,讓全班都過。」「我的高中老師還警告過我:『上課都在畫畫,你這樣下去,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他坦承,「那時候真的很迷惘,……因為大學聯考考得太差,第二天就直接去報重考班。」大學畢業後當完兵的鄭以謙,在台灣的建築公司上班三年。原本就喜歡出國的他,決定要出國留學。於是,鄭以謙在前年申請到獎學金,到紐約康乃爾大學念建築碩士。「其實會走上建築,就是小時候玩樂高的關係。」他說。所以,在紐約唸書期間,決定要給自己的夢想一個機會。去年七月,他開始準備參與樂高甄選的作品集。

同樣是樂高迷的台灣官方樂高大使施郁真,透過樂高的網路社群認識鄭以謙,也看著他一步步往夢想邁進。「他那時花了很久的時間準備作品集,也給很多人看過、詢問意見。樂高迷或多或少都夢想過要當樂高設計師,但是真的那麼天真,會付諸實現的,只有鄭以謙。」施郁真說。

兩天「死鬥營」 挑出金腦袋設計師作品集只是四個甄選階段的第一步,接下來,樂高會寄兩盒積木作業,用有限的積木拼出新東西,然後是第三階段,透過skype的網路面試,從生平到經歷問過一輪。到這一關,樂高已經刷掉了九百多人。最後,鄭以謙收到了一張到丹麥的機票。

去年十月,樂高邀請全球來自巴西、紐西蘭、德國等二十一位候選人到樂高總部丹麥畢蘭,參加最後一輪,也是最關鍵的甄選──為期兩天的「死鬥營」。「我是二十一人裡唯一一位黃種人。」鄭以謙說。

「一開始,會感覺二十一個人都是對手,我們台灣人會這樣想。」鄭以謙說。這是樂高的高壓策略,其中一個活動,要候選人在兩個半小時內用有限的材料組成作品。當積木撒下去,沒有人說話,整間房間裡只聽到積木清脆的聲響,空氣幾乎凝結了。但是他很快發現,樂高不是要找最突出、最厲害的角色。

「他們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在觀察,看你是怎麼樣的人;刻意營造出的壓力環境,就是要看誰是真正適合的人。」鄭以謙舉例,當初有一位表現相當突出,很會畫圖的設計師,原本以為肯定會輸給他,但最後一關,他們要合作開一個小型的展覽,讓全公司的設計師來參觀。該位候選人卻因為和團隊合作不順暢,最後未被錄取。

「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下,你都要保有幽默感和童心,這對我們非常重要。」樂高資深設計師托洛谷德︵Will Thorogood)說。而鄭以謙從高中時就喜歡在老師面前畫畫的童心,正是樂高所要的。就這樣,他成為今年八位新進設計師中,唯一一位台灣人,也是樂高有史以來第二位亞洲設計師。

不打卡、不加班 天堂般的工作環境今年一月開始在樂高上班的鄭以謙,一進去就被樂高的自由環境給嚇到。先不論樂高設計工廠(Project House)比Google︵谷歌︶還有趣的硬體環境,「公司從不加班。每天上班七個半小時,我八點到,下午四點就可以走,完全不用打卡。」但是,在輕鬆的環境下,每個人的要求,卻和鄭以謙熟知的台灣工作文化截然不同。「差異最大的,就是對一個東西的要求。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設計產品,這個東西已經有九十分了,但是大家會不斷地花時間調整到一百分。即使這樣,他們還不會把產品放下來,還會再花時間調整。」鄭以謙說。

坐在鄭以謙辦公桌右手邊的,是樂高電影首席設計師麥可.福勒︵Michael Fuller) 。他解釋鄭以謙的驚訝:「因為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玩樂高長大的呀!所以我們會用盡力量守護這個產品,這是樂高人的共通點。」鄭以謙還補充:「台灣人比較急,只要有九十分,就搶先比別人先出再說。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問『你能不能再便宜一點?』壓低價格。結果只要半吊子就好,得過且過。」但是,在樂高,「抱著台灣人這種個性,我永遠進不了樂高,因為樂高從來不接受快又便宜的東西,Det-Bedste-er Ikke-For-Godt(丹麥文:只有最好的才夠好)。」鄭以謙引用樂高的精神標語說。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樂高作品做得這麼好?關鍵就在於,你要勇於拆掉自己的舊作,反覆、再反覆地不斷重做,東西就會越來越好。當人家拿出好東西的時候,你要看到的是背後的努力。」鄭以謙說:「如果樂高教了我這一生什麼,這件事最重要!」

鄭以謙

出生:1984年

現職:樂高城堡系列設計師

經歷:建築公司設計師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碩士

家庭:未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