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一個飯局上,坐在我身旁的是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她跟我提到:「我們有在輔導小農 等新創事業。」這讓我很好奇,「小農不是都是做小生意,怎麼可能找名會計師來輔導?」約莫那幾日,同事們參加農委會主辦的「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頒獎 典禮,據同事回報,台上台下好不熱鬧,原來從創投、銀行、櫃買中心到會計師,都來參與這場盛會,原因無他,就是看準了農業創新所潛藏的大商機。 如果不說,大部分讀者可能不會意識到台灣的農業,一年居然締造出二.三兆元的產值,這其中,還不包括許多沒報稅的農民所得。這個數字,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根據台灣一萬多家農企業,去年報稅資料所統計出來的。乍看,很難想像這個兆元商機,其實是由一把一把的青菜、一條十五元的蘿蔔這樣的蔬菜,所堆疊出來的。 台灣有幾個兆元產業呢?半導體、3C代工、面板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兆元產業;然而,二、三兆元這麼龐大的農產業,居然在台灣股票市場中,找不到幾家有代表性的公司。 但是,這個現象,很可能在未來幾年改變! 根據同事們的採訪發現,目前已經有五家農業公司登上創櫃板,積極接受輔導,希望能夠上興櫃,正式走向資本市場;另有四家在創櫃輔導中,其他更有許多小農或合作社,找來會計師協助,積極轉型為公司經營形態,為進入資本市場做準備。 以前創投特別青睞高科技業,但是這幾年來已經將目光逐漸轉向農業,農業毛利高達三○%到八○%,又不怕紅色供應鏈,難怪創投捧錢搶著投資,就連科技大亨都大筆投資農業科技公司。 這次,同事們從南到北跑了好幾趟,在中南部的田間,發現台灣農業競爭力,其實很強。業者們努力創新、用心打品牌,把產品賣到國際,如果好好運用現有優勢,誰說台灣農業不能走出一片天?
撰文 / 謝春滿
|
||||
創辦人張勝哲曾是年薪破百萬的科技新貴,七年前返鄉接下養豬牧場, 他將賣相差的農產品拿來養豬,還立志讓「花田豬」名號響遍國際。他表示,「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很偉大,我唯一能夠做的事,就是養豬。」未來這裡可以放酒、 這裡做豬肉燒烤區,客人來這裡我就烤我們家的豬肉給他吃,我要把這裡變成花田喜彘的展場……。」花田喜彘(音同:秩)創辦人張勝哲,同時也是「永隆」牧場 的第三代主人,來到了從小成長,如今卻杳無人跡的老家;他一邊訴說童年故事,一邊勾勒對未來事業的想像。彷彿豬肉界的「微熱山丘」,即將在宛如廢墟的三合 院中誕生。 花田喜彘創辦人張勝哲,曾經是年薪破百萬元的科技新貴,七年前,他頂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及中興大學應用數學資訊組碩士雙學位光環,重返家鄉「彰化田 尾」,一肩扛下爺爺傳承下來的六十年牧場。脫去西裝、挽起袖子,餵豬、趕豬、洗豬……,樣樣自己來。五千頭豬的永隆牧場,連他總計只有四名員工,平均每個 人起碼要負責飼養一千多頭豬,難怪他苦笑地說:「剛回來接班三個月,我就瘦了八公斤!」 環保創雙贏 豬吃農產淘汰品 肉質更軟嫩三年前,專銷紅蘿蔔到日本的雲林縣東勢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王文星一句:「你的豬如果吃了我的胡蘿蔔,肉也許會很好吃喔!」對談之中,張勝哲 發現,其實農市裡,許多農產品因為賣相不好,被摒除在市場外,成為無利用價值的格外品(編按:指農作賣相不佳而成廢棄物),相當可惜。不過轉個念,他心 想:「豬的食量很大,不如讓豬來消化這些在消費者眼中品相不好看、營養卻一點也沒少的不良品,這樣不但能避免浪費,也能取代一般飼料。
」 於是張勝哲主動找上中興大學進行肉質檢測,驗證食用胡蘿蔔之後,豬肉中含有對人體有益處的β胡蘿蔔素,肉質也會變得軟嫩可口。 紅蘿蔔創造出效果以後,去年胡蘿蔔產量過剩,有朋友直接送給他二十噸,因為「送人都沒有人要。」對張勝哲來說,讓豬隻吃胡蘿蔔是「雙贏」,除了可解決格外品問題,還可以養出有台灣味的豬。此後,他的格外農產品又加入地瓜、金針菇、紫錐花等。 「你知道全台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就是彰化田尾嗎?我們的牧場就在田尾,所以我將品牌開頭取名為『花田』,才有在地性;我希望大家吃到我養的豬時,能夠抱著愉 悅快樂的心情,這就是取名為『喜彘』的原因。」張勝哲解釋品牌名稱的由來。他說:「我是科技業出身的,科技產品講究的是全球化,但農產品卻講究在地化!」 他看到西班牙以伊比利豬聞名全球,也期望自家生產的「花田豬」,也能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席之地。
推農業品牌化 靠網路行銷 「牧場到餐桌」理念「我要做品牌,才能打出知名度,有了消費者的支持,才能掌控價格。」張勝哲透露,豬價與一般原料產品一樣,隨著市場波動,因此豬農的生計也只能「看天吃飯」。 這兩年,豬價一公斤在六十八到七十元之間,算是好的價格,一年可以帶來近四二○萬元獲利;但前幾年也曾低到一公斤五十元,牧場立刻面臨數百萬元的虧損。 所以,張勝哲強打品牌,靠著吃格外品的胡蘿蔔豬,利用募資Flying V平台,宣揚「牧場到餐桌」的銷售理念,沒想到一舉擦亮自家招牌。此外,他也努力找尋B2B(按編:企業對企業)商業模式,目前在名店中西融合料理樂埔 町、北歐料理MUME都吃得到,未來自家網購平台也會上線。
好點子獲青睞 成功在募資平台 籌到百萬資金他富有創意的商業模式,讓他在參加今年農委會的農業好點子募資競賽時,成功在Flying V上,募到一○二萬元資金,一舉得到評審團青睞,獲得第一名。 「人的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很偉大了。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養豬。」張勝哲坦承,目前吃格外品農作物的豬隻,只占牧場的部分產量,畢竟飼料成本偏高;但隨著自家豬肉產品品牌化,有更多消費者支持,未來將會有更好的成果。
撰文 / 黃家慧
|
||||
麵粉、蛋、發粉──這些看起來不像一家尖端科技公司所仰賴的東西,對擁有六十六年歷史的麵包店「王者夏威夷」(King's Hawaiian)來說,卻正是那種東西。王者夏威夷策略長蘭漢(John Linehan)說,製造業者最喜歡在原料上削斤減兩,但這麼做是有後果的,「你或許可以大賺一季或一年,之後,消費者對你品質變差的不滿聲浪就會出現了。」這家設在加州的麵包公司大舉引用新科技,走進它的工廠產線,盡是資料處理分析感應器與精密的電腦,置身其中彷彿進了科技實驗室。過去,公司主管必須靠現場工作人員手寫的資訊來發掘保養問題,或調整生產線進度。 大幅減少人力 效率更快 今天,王者夏威夷的生產已經大部分自動化,作業更精確,對人力監督的依賴度也較過去小。市值三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億元)的王者夏威夷,十幾年來不斷成長,以過去六年為例,美國整體食品業雖停滯,王者夏威夷卻能逆勢上揚,產能幾乎增加三倍。 這就是今天的製造業。無論規模大小,也不管屬於哪一產業區塊,工廠將會配備3D印表機、擴增實境(AR)、智慧感應器,以及重量輕、又能合作的機器人,以創造更快、更精簡、更有成本效益的系統,而且還能完全不損及產品品質。 幾家業者已經將擴增實境科技引進工廠,設在加拿大溫哥華的互動3D公司Ngrain是其中一家。工人只要將載有Ngrain軟體的智慧目鏡或特製平板電腦,對準一件裝備,就能見到一層數據顯示幕,內容包括保養紀錄與裝配指令等。 這個系統能在機器發生故障或需要修復時自動提出報告。根據Ngrain的說法,它還能讓製造業者將廠房裝備視察時間,從過去需要好幾天,縮短為幾分鐘。Ngrain產品管理部門負責人波爾(Barry Po)說,「直到今天,大多數裝備視察工作仍然完全仰賴人工,視察人員帶著一個剪貼板與紙、筆,說『這看起來像是一道刮痕』。但使用擴增實境以後,這一切都可以免了。」 技術已成熟 將快速普及 Ngrain正與飛機製造業者波音合作,在一處波音七八七夢幻客機(Dreamliner)零組件製造工廠,用平板電腦測試它的擴增實境技術。製造業者往往在產品通過整個裝配線以後,才會展開品質檢驗,一旦出問題,他們就得搜索枯腸、思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在波音,品質只要一出現瑕疵,沿著生產線部署的這些擴增實境平板電腦,就能立即加以標示,讓技術人員在不合規格的零組件還沒有造出來以前,及時做好調整。波爾說,「擴增實境聽起來像是科幻情節,但這種科技已經來了,而且小型製造業者也發現,它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遙不可及。」把新科技帶進工廠廠房的製造業者越來越多,這些新科技的運用也越來越有創意。 過去有人認為,3D列印不過是時髦而已,但鳳凰城的「地方汽車」公司,正用它製造Strati(一種新型兩人座電動車)的零組件。 一台巨型3D印表機,將一大疊經碳纖強化的黑色塑膠,「印」成Strati車主車身與底盤。一般汽車大約有兩萬個零組件,Strati只有五十個零組件。地方汽車執行長羅吉思(John B. Rogers)為了證明用3D列印生產汽車,是一種快得多的辦法,而製造Strati。他說,「製造業的革命時機已經成熟,我們現在應該重新思考怎麼做東西了。」撰文 / 作者•Kate Rockwood 譯者•陳曉夫 |
在這波台茶瘋的浪潮中,讓沒落茶鄉活化的,是大批返鄉的青年。 他們帶著創新的腦袋,為古老茶業注入新靈魂,也讓自己在低薪年代,闖出黃金身價。 製茶菜鳥劉勇成 贏了常勝軍老爸棄醫從農 自創化學公式做冠軍茶一位台北來的客人開著車子,在南投鹿谷街上來回繞著,三十分鐘後,停在「茂記茶行」,抬頭望著招牌上簇新的「一○五年春茶特等獎」幾個大字後,慢慢地踏入茶行……。 「鹿谷是激戰區,如果沒有得獎,識貨的客人是不會進門的。」理著平頭的劉勇成,在今年「凍頂茶葉生產合作社」的「新品種茶組」春茶比賽,於二一五四件競賽中,獲得特等獎(第一名)。 父親劉振興是鹿谷地區比賽茶的常勝軍:「這次我第三名,我兒子得第一名。」父子對決,兒子勝老子,成為鄉里趣聞,劉振興不以為意,咧嘴指著匾額笑:「我比得冠軍更高興。」他,標準理論派不信「口耳相傳」經驗 翻遍論文找方法一冷,一熱,也是這對父子茶農的性格落差。 鹿谷凍頂合作社理事主席康峻瑜登門致賀,劉振興迎向前去,熱絡招呼著,劉勇成卻躲在茶桶角落,認真地盯著茶盤上深淺不一的兩杯茶湯。「這老茶曬傷了(被陽光直射),客人送回來,要我急救(重焙)……。」劉勇成像個醫生,條理分明地敘述眼前兩杯茶的病情。 劉勇成的確是受過醫學訓練的茶農。二○○三年父親以「全球未來發展在中國」為由,叫他去福建醫科大學就讀。「每天早上七點進醫院,隔天九點才能出來,在醫院實習的日子,令人難以忍受。」劉勇成是家中獨子,父親覺得當茶農太辛苦,希望兒子從醫。「我爸爸不知道,當醫生更辛苦。」○八年母親生病,劉勇成返台照料,他開始思考,是否要棄醫學茶。「我從小跟著媽媽,工作再怎麼累,母子中午一定喝一杯茶,歇口氣。 在醫院實習的日子,連喝一杯茶的時間都沒有,是我要的人生嗎?」父親當時叫劉勇成去整理(重新焙茶)倉庫中的老茶,「那些茶,年紀都比我大,在整理的過程中,感覺那一桶桶茶好像在召喚我……。」一○年,他娶了在北京茶館工作的太太,夫妻因茶結緣,北方姑娘成為鹿谷媳婦。「我決定留在家鄉當製茶師,但卻發現爸爸教的,我聽不太懂。」「茶湯要甜,『走水』時拿捏火候……手勢要柔。」父親劉振興的焙茶口訣,聽在劉勇成耳中,像浮在空中的密碼、摸不著的雲。 「老一輩製茶靠經驗、憑感覺……。」劉勇成常問爸爸一句話:「為什麼要這樣做?你要拿出證據說服我。」劉振興笑著搖頭:「古早老師傅教茶,不可能全部都講,徒弟要自己找答案,才能烘焙出自己的茶味。」「師傅派碰上理論派」,製茶初期,父子衝突不斷。「有一回,爸爸氣到丟下烘一半的茶,跑出去了,回來後,看到我獨力完成的茶乾,驚訝地說,『咦…… 這傢伙,還不錯呢。』」為了找出口耳相傳的「製茶實證」,劉勇成上網去苦讀茶葉改良場的論文。 他,客製化賣茶針對客戶體質 推薦適合產品原來父親口中「走水」,是指「葉柄的苦水經由中肋及葉脈逼出葉緣之外」,劉勇成在紙上畫起元素表,「茶湯甜」是指化學中的「梅納反應」(胺基酸與醣類遇熱效果)。「品茶要結水」劉振興的香氣口訣,兒子拆解出來的是,「在口腔內,單體聚合成為高分子……。」劉勇成開始畫起H2O +3H2O……長串「聚合反應」化學方程式。 當他看到客人表情一頭霧水時,趕緊回到感官表述:「結水是指,口腔內瞬間爆發的結實口感。」現代年輕人,對純飲茶的口感,已經被加味手調茶混淆了,「因為有經濟壓力,年輕人對價錢很敏感。他們寧願每天四十五元,一個月花上千元喝珍珠奶茶,但要他們買一斤二千元好一點的烏龍茶,卻下不了手。」劉勇成認為,客製化賣茶,才能吸引年輕客層回到烏龍茶的純飲市場。 「常抽菸的男客人,我會推薦喝重烘焙的茶,這樣喉韻才會順。」「女生比較重視養生,體質較虛寒,我們會推薦輕烘焙的茶,香氣討喜,對子宮比較順滑。」學醫的背景,讓劉勇成在推薦茶時採取「先問診,再找茶」行銷方式,「我們要讓客人覺得,這一泡茶,是為他量身訂做,這樣年輕人才願意掏錢買茶。」一場比賽茶下來,特等獎得主一晚進帳百萬元,每年還有春冬兩季比賽,劉家父子一直都在入圍名單中。劉振興承認:「有的醫生朋友過勞早逝,錢也不一定賺得多,鹿谷年輕人若認真做茶,其實收入不比醫生差。」劉勇成自己的看法:「百萬元獎金,扣掉茶園成本與採茶工,其實剩不了多少;但參加比賽,對茶農來講,是一種競爭力的表現,年輕人要有這種企圖心,台灣的產業才有希望。」品茶師沈心妤 把守六千茶農殊死戰第一關上班族返鄉 接家業賺百萬年薪注水後,六分鐘,計時器響,杯蓋打開,沈心妤拿出湯匙,快速地將杯中茶葉攪拌了一下,低頭專注茶湯顏色,好像正在探望一位老朋友最近氣色如何? 「亮、清澈、琥珀帶金,這是好又健康的茶。」她露出開心的笑,揉揉眼睛、伸了懶腰,探頭另一杯茶。在農會的春茶比賽現場,她已經待了第七天。 由於鹿谷農會比賽茶送件超過六干件,為了降低評審壓力與訓練年輕人。「我們找二十到四十歲的年輕茶農擔任初審,每年有八十幾人報名,角逐三十三位初審品茶師的資格。」農會祕書林獻堂看著場內年輕評審說:「這些茶農新生代,透過評審過程,可了解其他參賽者的製茶火候,也是一種切磋。」她,三秒辨好壞喝出茶園管理、採收氣候、後製等差異沈心妤品茶的態度十分審慎,擔任評審前,時常自己在家練習盲測,一字排開十幾杯,沖泡時間從六分鐘到兩天不等。她磨出經驗,發現「顏色由清澈轉紅濁,就知道焙火過了頭,茶葉外表乾了,但內部的水分還在。」又說:「因為今年缺工,茶菁急採,成熟度不足;加上高溫焙茶,修飾不夠,當下沖泡沒問題,若放兩天,澀苦就會跑出來了。」「一杯茶,在比賽現場,評審接觸的時間只有三秒鐘,你得辨別茶園管理、採收氣候,與焙火後製等些微差別。」茶改場凍頂工作站站長黃正宗每次比賽得喝上萬杯茶,壓力很大,當評審要具備的條件:「就是專注」。 為保持味蕾的純淨度,沈心妤擔任評審的那一周,都會避免吃泡麵與辣物。 在審查會場,六桌一次開動,每桌三十杯,每回近兩百杯茶同場較勁。注水後,裊裊水氣上升,茶葉大戰開打。沈心妤拿著鋼杯,邊喝邊漱,喝到末端,突然折返,舉起手指在倒數第七盤茶葉堆畫個小圈圈,「這是我的暗號,代表返頭再喝一次。」她說,茶農準備比賽茶都超過半年,每一泡都是心血,評審得非常細心,不能辜負。 父親沈式禮是去年鹿谷鄉冬茶特等獎得主,「從小爸爸把我當男孩訓練」,茶園施肥、鋤草、鍋爐炒菁翻攪,她樣樣做.沈心妤大學畢業後,也曾逃避回家,在都市當上班族,「那種感覺惶惶終日。」「爸爸說,上班沒前途,回山上做茶比較實在。」五年前返鄉,種茶、做茶、品茶,嫁給茶農,「收入有比同學好嗎?」她點點頭。「哇,年薪有破百萬嗎?」她依舊淺笑:「這樣的收入還好吧。」她抬頭望著會場中的其他年輕評審群說:「在茶區,年輕人只要努力付出,茶葉一定會回饋你。」 品茶師 茶葉官能的審查容易受到「取樣、空間、嗜好、疲勞、印象、外觀、後味」七個因素影響,產生誤差,評審人員不但要有學術研究基礎,也要有深厚的評審經驗累績。鹿谷農會比賽茶長達16天。初審由33位年輕品茶師擔任,在一星期內,從6000多件茶葉中,挑出20%入圍(約1300件),交由下階段茶改場專家,進行複審。 撰文 / 陳玉華 |
所謂的VR、AR、PC VR、Mobile VR的競爭,不過是大廠們改變格局的角逐。無論是全力以赴的舊族,還是邊走邊看的新貴,無論是全力押註,還是邊走邊看,在2016年底,這出大戲所有的演員,終於全部到場了。
本文由VR價值論(微信ID:vr-value)授權i黑馬發布。
2016年,Facebook、Intel、微軟、HTC、Valve、索尼、三星、AMD以及Unreal,都在發力,他們有一個共性:都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沒抓住機會以至於失意的公司。
再看看谷歌、蘋果、高通和MTK等,一直邊看邊走,在看到前面大廠發力後,保持跟隨緊逼策略。
而他們的發力點,無論是VR、AR,還是PC VR、Mobile VR的競爭,實際上是大廠們改變格局的角逐,是一場改變自己當前不利市場的持久廝殺。
而VR、AR,就是他們的工具。
那麽,在這一場重構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資料的角力中,大廠們到底在博弈什麽?究竟誰在搶得先機?
來自AMD圖形事業部技術方案總監楚含進將分享:關於2016,他眼中的大廠格局之爭。
楚含進
AMD圖形事業部技術方案總監
一場失勢巨人與移動新貴之間的戰爭
先來回顧一下各大廠在VR領域的進場順序:
Facebook攜Oculus和三星第一個進場,拉開大幕;
Valve攜HTC隨後開發出 VIVE;
接著索尼攜PS VR入場;
隨後微軟攜Hololens入局,並從AR切入VR,10月,發布了自家的PC VR;
硬件大廠:如Intel(重磅發布Alloy MR方案)、AMD的跟進;
此間,谷歌斷斷續續從cardboard升級到daydream(註:谷歌入局的姿勢明顯是邊走邊看,遠不如當年推Android徹底。roadmap、代碼、商店以及合作夥伴等等都同時推出);
蘋果一直一副風雨欲來的架勢,不過,到現在也不知道究竟在搞什麽鬼;
高通將Vuforia賣給PTC,低調地從聯手微軟和收購NXP等角度,宣布進入更大的智能領域。期間,很多一體機產品用了他們的芯片。
至此,凡是影響世界終端格局的行業大佬基本都入場了。
隨後Unreal虛幻引擎和Unity也開始成為為VR服務的重要角色。但明顯,Unreal力度更大。Unity則更註重移動市場。
跟隨兩大引擎的步伐,遊戲公司紛紛推出VR版遊戲。
而中國的大廠和手機公司都是在吆喝聲和發布會中打打雷,也沒啥雨。國內遊戲公司則一直沒動。
相信諸位也看明白了,以上提到的Facebook、Intel、微軟、HTC、Valve、索尼、三星、AMD以及Unreal有一個共性:這些都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沒抓住機會以至於失意的公司。
Facebook在移動領域半點便宜也沒占到,移動社交都在iOS或者Android上,技術路線則毫無發言權。
三星手機雖然賣的好,但是芯片和手機軟件也不屬於自己,談不上成功。
Valve的Steam遊戲平臺上出現過手遊嗎?
Unreal在移動平臺也不占優。
再看看谷歌、蘋果、高通和MTK等,一直邊看邊走,在看到前面大廠發力後,保持跟隨緊逼策略。
不難明白了吧。所謂的VR、AR、PC VR、Mobile VR的競爭,實際上是大廠們改變格局的角逐,是一場改變自己當前不利市場的持久廝殺。
落後的巨人們不甘心被新貴們壓迫,新貴們試圖保持既得利益不得不制約以抵擋巨人入場。
這是一場試圖重新構築生產力(新技術平臺)、生產關系(開發者與消費者的管道走向)和生產資料(應用,內容與用戶)的角力。而人工智能、大數據在這個時候提供了強有力的生產工具——VR/AR正是這種生產工具的具體體現。新型生產工具的出現從來就是積累演變的結果,這也是VR/AR需要積累的體現。
回到當前,大家就能理解當下的一些現象和大廠的諸多行為了。
舉個例子:
為什麽Facebook如此激進?Google為何不急不慢?
畢竟守江山者不願意改變。
分析一大堆,談到2016年,爭論其是不是VR元年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
有意義的是,經過2016年,大廠的發力點已經體現。
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是全力以赴還是邊走邊看,總歸所有演員都到場了,戲要開始了。
這里,要特別提一下,在2016年底才終於入場的微軟。
我覺得微軟經過兩年的改造和開放,滿血複活,這一次比以前更強大,更聰明。
搞了7年的人工智能技術終於在Hololens上得以體現。
但微軟又意識到AR技術離大家的期望還有一段距離,怎麽辦?
於是把Inside-Out 的SLAM作為VR tracking,出個PC VR開放版,售價299美元。這個太厲害了。
還記得,Win10統一了,拉上幫它搞平臺的盟友。你問是誰?Intel啊。
但這一次,微軟留了一手。拉上了Qualcomm(2017 WinHEC宣布Win10支持ARM)。還有幫它出售以及建立生態(Win10 App store + Azure)的盟友,誰呢?DELL、HP、ASUS、LENOVO以及ACER這些傳統兄弟。
這些兄弟體量大,資源多,全指望WinTel給方向。
現在WinTel推出PC VR和MR,正是給這些在移動時代迷失的兄弟,在硬件為主的雲到端開辟了新市場。說不準微軟又會殺個回馬槍把移動市場再撿起來。
換句話說,還是微軟和Intel鐵,像google,facebook這些年輕人還是靠不住!
當然,個人認為,微軟的PC VR以SLAM為定位方式的出現,會成為一個大眾跟隨的事實標準,也會成為VR頭盔形式的分水嶺,雖然技術精度和速度有待提高,但不妨礙持續發展。
國內眾多的頭盔都會以此為標準進行複制。基於Room Scale方式的頭盔會成為特定應用的行業形式。
移動和PC VR在2017年會融合,很多廠家會在兩者之間創新。更多形式的內容會湧現,遊戲開發會有新的模式出現。
VR體驗店的宿命與VR電影的機會
這一部分,說說VR線下體驗店以及VR電影的動向。
VR線下體驗店
個人認為,以體驗店為主的廠家會非常危險。
我本身一直不太看好體驗店。VR“體驗”只是個臨時的產物,本質上大廠驅動的VR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信息交換技術。
體驗是什麽?是一個沒有標準且短暫的感知方式,怎麽會讓人重複使用呢?
何況現在技術還那麽不成熟,VR/AR技術成熟後的體驗就不是體驗了,而是像當下的電影一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VR到底什麽時候面向To B、To C的問題依舊沒有答案,但是不要忘了,當所有的大廠都開始在此發力,技術成熟也就不晚了。
主宰PC和移動的家夥們,有了各種各樣的武器,需求就會被創造出來。
人的需求屬性有兩種:
● 強需求
移動電話就是強需求的革命,後來的移動互聯是在這個強需求上的再創造,以至於電話功能本身都被削弱了。
● 習慣屬性的改變
如果你周圍所有輔助你生活的工具(記住,工具基本都是大廠創造的)都是以VR/AR為中心創造的,你也會改變的。
人,是很容易改變的,不要以你自己為例子說明,要拿你的下一代和你來對照。
還有一點你要記住,娛樂是真理。這點我們都懂。
VR電影
VR電影會是一種新的媒介(不只是體驗),會推動電影(360度全景視頻僅為VR電影非常初級的形態)技術的革命,這也許是中國電影人的機會。
VR電影很長時間內不會替代電影,而會和電影共存。
以後每個大片估計都會有個VR版,不信咱們走著看吧,就在2017。
技術改變生活,技術要為人類服務。在此向我們的VR/AR創業者致敬,期待2017年,VR/AR會繼續精彩!
一如大家所料,百麗(1880)上週復牌,股價反映了建議的私有化價格,市場焦點進一步落在恒指成分股的百麗,何時被剔出「藍籌股」之列;同時,市場又「眾裡尋他」,尋覓哪一隻股份,將會成為藍籌新貴。瑞聲(2018)及吉利(175)「染藍」後的升幅,推動了今次「尋藍逐金」之夢! 市場以高市值、高日均成交額、股價表現等指標,尋尋覓覓出不少候選藍籌新貴,如舜宇光學(2382)、香港電訊(6823)、比亞迪(1211)、復星國際(656)、長城汽車(2333)、萬洲國際(288)等,當中市值逾600億港元的創科實業(669),也是候選新貴之一。不知是否因「逐金夢」所致,上週恒指跌約1%,創科股價卻升了3%! 眾裡尋他千百度 較少受媒體注意的創科,股價今年升了24%,跑贏同期僅升11%的恒指,原因或與三月中公布的業績有關。創科在業績公布前,今年股價升幅大約接近恒指;但在業績公布後至上週,恒指僅升3%,創科股價卻升了16%。被大行形容為「業績亮麗」的創科,在2016年,營業額增長其實只有9%,在毛利率及溢利率微增0.5%下,股東應佔溢利亦僅升15%。在聯交所的行業分類中,創科被歸類為消費品製造業,主要業務為製造與經銷電器及電子產品。創科在財務報表分部資料中,把銷售貨物分類為兩類:「電動工具」及「地板護理及器具」,當中電動工具分部,佔創科的總營業額逾八成,佔創科的分部業績溢利總額更逾95%,是近年的營業額及溢利增長動力。要靠股息率不足1.5%的創科圓「逐金夢」,相信不能只靠股息,還要靠股價。創科股價不僅今年升了24%,過去五年亦升了2.5倍;但近兩年,創科股價都只在25至36港元上落,最高位是去年中的36.2港元。以創科去年股價高位計算當日的市盈率及市賬率,分別是24倍及4倍;創科上週收市股價34.35港元,引申的市盈率及市賬率,已分別是20倍及3.4倍,距離高位的市盈率及市賬率不遠。 燈火闌珊處 要靠股價,就要突破市盈率及市賬率的疆界;要突破市盈率及市賬率的疆界,就要看溢利,就要看增長。在財務報表中可見,創科的溢利率確是持續增長,但連續五年的每年增長都不足1%,營業額及溢利的增長率更是反反覆覆。所謂「業績亮麗」,是否僅指創科的營業額增長在2016年的9%,較2015年的6%為高,或是否僅較大行預期為好!然而,事實是除營業額增長率外,創科2016年的毛利、溢利、資產及權益增長率,都較過去五年平均增長率為低;2016年的溢利及資產增長率,亦較2015年增長率為低。創科兩類銷售貨物中的地板護理及器具銷售及業績貢獻,正不繼收縮,增長主要依賴電動工具銷售。但創科的電動工具業績貢獻率,在2016年已接近無增長,相關業績只能與銷售額同步增長。試問沒有更高增長,哪有更高的市盈率及市賬率?沒有更高增長,就是有更高的市盈率及市賬率,又可維持多久?夢總有夢醒時,燈火闌珊處,一切仍以基本因素為準!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
3樓提及
想系香港開crumbs,求解
4樓提及70萬我有,但是我誤知道去邊度可以同個個crumbs公司談代理的事,求解3樓提及
想系香港開crumbs,求解
先想3點
1. 你有無70萬?
2. 你開了後,競爭多了,錢賺少了,回不回了本?
3. 租金會不斷提升,你能夠支持嗎?
5樓提及4樓提及70萬我有,但是我誤知道去邊度可以同個個crumbs公司談代理的事,求解3樓提及
想系香港開crumbs,求解
先想3點
1. 你有無70萬?
2. 你開了後,競爭多了,錢賺少了,回不回了本?
3. 租金會不斷提升,你能夠支持嗎?